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标语
一、什么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指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常住人口及接触的环境关系融合。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利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县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今年的目标是什么?
创建北城、车站两个市级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流动人口与我县居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三、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创建的目的是什么 按照“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服务均等”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的服务阵地、服务设施,实现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人口家庭发展能力。
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阵地的标准是什么?
社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配备专门工作人员1-2名,建立相关制度;配备B超仪、乳透仪、检查床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础设备;配备电脑,连接网络,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网络视频聊天室,流动人口可在此与家人进行视频对话;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柜、图书角;配备急救药箱等基础应急设备。
五、示范社区应完善哪些流动人口服务设施?
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面向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员提供公共服务,有条件的要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设立影视室、多功能室、阅览室、绿色网吧、篮球场等,丰富入住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人口信息采集、更新和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确保信息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六、社区应为流动人口营造什么样的居住生活环境? 积极营造卫生、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确保入住的流动人口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加大日常环卫保洁力度,做到专人负责卫生整洁,户外无暴露垃圾,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牵乱挂。
七、社区应为流动人口提供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在子女教育、就业、卫生、社保等方面使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机会,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解决流动人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八、社区应健全什么样的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建立有计划生育协会和社会融合促进会,创造条件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流动人口超过10%的,社区自治要有流动人口代表,鼓励流动人口加入或成立社区各类群众组织,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利益表达机制。招募社会融合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建立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人口联谊制度,增进友谊和了解。
区别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GDP数值的增加,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 发展的目的并不简单在于创造财富, 其根本目的在于从人本主义价值出发, 努力提升人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和谐水平。本文利用2012年度上海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在上海社会融合情况进行研究, 调查由原上海市计生委进行, 调查对象为居住地1个月以上, 非本市 (县、市) 户口的15-59岁流动人口, 调查采用分层、三阶段、与流动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 通过对样本数据按区县分布进行加权, 其调查结果对全市有代表性。加权后, 本次上海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涉及的流动人口为14993人。
一、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 或不同文化之间, 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 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 (任远, 2012) 。
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 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 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早在19世纪90年代, 芝加哥学派就开始研究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环境,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 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1. 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
社会资本是从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中获得, 它植根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美国社会学家Portes (1998) 首先注意到社会资本概念在移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诸如决定是否移民、向何处迁移, 以及如何适应当地生活等) 都与移民的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密不可分。王春光 (1999) 、周敏等 (2004) 等对海外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融合的研究发现, 在关系资源极为丰富的华人社会, 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对移民的意义表现得非常突出。赵延东 (2002) 等学者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到对我国农民工的研究, 为研究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开拓了新的领域。
2.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
社会排斥, 某种意义上作为社会融合的反义词, 最初应用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 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城市外来人口首先受到制度上的社会排斥, 朱力 (2000) 、李强 (2002) 等学者认为, 户籍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屏蔽制度, 它将流动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王春光 (2004) 认为, 国民待遇是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外来流动人口还面临城市居民社会文化上的排斥。李强 (1995) 发现, 来自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歧视, 使外来群体在心理上拉开与城市的距离, 从而逐渐远离主流社会, 与主流社会断裂开来, 造成社会分裂问题。
3. 人力资本与社会融合
研究者对于移民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 最早关注的问题多集中于移民的人力资本对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决定性作用。贝克尔最早提出:如果移民进入的是一个公开竞争的市场, 则他们迁入国家的经济成就将主要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切茨维克和博加斯将人力资本概念引入移民研究, 用移民的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和其他劳动技能来代表他们的人力资本 (赵延东, 王奋宇, 2002) 。周敏等 (2004) 考察新华人移民社区后认为, 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本的新移民, 能够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二、上海流动人口城市生活和社会融合特征
1. 流动人口事实上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注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社会融合, 是关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规模上看, 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流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普数据显示,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 流动人口已经占城市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上海流动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最高。2010年在上海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为897.7万人, 外来常住流动人口在常住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达到39.0%。
上海流动人口本地居住时间平均年限为5.94年, 说明上海流动人口在本地生活和居住比较稳定, 再迁移至其他地区或者返回户籍地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上海的流动人口将越来越成为在城市中长期稳定居住的一份子。
从市民化意愿来看, 调查数据显示, 上海绝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更希望未来将户口迁入上海, 打算长期居住, 且八成以上的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已经来沪, 而且子女在本地生育和抚养的比例逐年提高。在上海, 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流动人口子女在本地出生的比例仅为6.9%, 绝大多数都在户籍地出生。到了2000年至2010年间, 流动人口孩子出生在上海的比例上升到29.7%, 出生在户籍地的比例下降到68.2%。2010年以后, 出生在上海的流动人口孩子已经超过一半, 达到58.7%。说明上海流动人口在本地安家立业、长期居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 上海流动人口总体感觉幸福、城市生活感受良好、市民化倾向强烈, 与其家庭式迁移模式、较高的收入水平、稳定的就业机会、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相关
有超过90%的来沪流动人口喜欢这座城市, 关注上海的变化, 愿意成为城市的一员, 这与其家庭式迁移模式、在上海享受到较高收入水平、稳定的就业机会, 以及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相关。
上海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的比例极高。84.9%的流动人口, 其家庭成员已经来沪, 其中配偶在身边的比例为92%, 子女在身边的占57.1%, 父母, 祖父母等在身边的占10.8%, 这种家庭化的迁移模式, 使上海流动人口在本地的生活更幸福。
上海流动人口人均收入比来沪之前得到较大改善。根据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追求更高的收入, 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在进入上海之后, 收入水平比老家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工资水平在逐步提升, 目前已经达到人均3814.20元/月。
上海流动人口工作稳定性较强。上海流动人口中, 78.7%的人来沪后未换过工作或仅换过一次工作, 11.8%的人换过两次工作, 换过四次和五次工作的仅占1.7%和1.0%。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成为上海流动人口幸福生活的重要社会基础。
上海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服务开展良好。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 近2年来上海流动育龄妇女在本地生育比例达到了58.7%。上海流动人口妇女接受孕情环情检查、平价分娩等计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在随迁子女教育方面, 上海的流动人口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纳入本地公立教育体系, 基本实现和本地生源均等化水平, 其中小学阶段,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有76.6%就读于公立学校, 另有15.4%的孩子就读于政府支持的打工子弟学校。同时, 上海流动劳动力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也较高, 上海流动劳动力有43.9%的人在本地享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有45.2%的流动人口享有城镇医疗保险, 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上海流动人口感受到的社会排斥与歧视感比较强烈, 可能与上海流动人口较少参与本地各类社会活动, 并且与本地居民交往较少有关
上海流动人口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本地上海人不愿意接纳自己, 觉得本地人总是看不起外地人, 这既有特定的社会心理、城乡间文化差异、不同的生活习惯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同时也与上海的流动人口较少参与本地各类社会活动、与本地居民交往较少有关。
从上海流动人口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情况来看, 只有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卫生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率超过20%, 而社区文体活动、计划生育协会活动、选举活动的参与水平仅在10%左右。同时, 上海流动人口在日常社会生活中, 与老乡等熟人往来最多, 和本地居民接触较少, 仅13.3%的流动人口经常与上海居民交往, 这种以血缘、地缘为主的社会网络, 趋同性强、异质性低, 既可以给流动人口提供必需的帮助, 但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的认可和归属。
4. 上海目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总体符合上海人口有序导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 高学历人才、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服务人才与本地社会融合更好, 更希望在上海长期居住和发展
分析发现, 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流动人口相较于低学历流动人口, 他们在城市的客观社会融合水平更高, 融入意愿更强, 更适应在城市的生活, 也更愿意在本地长期居住, 有利于城市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
从职业类型来看, 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服务人才与城市的融合水平更高, 这些高级白领和高级蓝领与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和谐融合, 有利于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1. 未来上海在制定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时, 应继续坚持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目前, 上海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甚至出现了福利洼地现象。简单提出给流动人口完全市民化待遇, 在近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不现实的, 会使得上海公共服务体系不堪重负, 由于公共服务和政府财政的有限性, 应更准确地界定和区分政策服务的对象, 集中有限资源, 让真正为本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流动人口享受到政府的福利政策。
2. 关注第二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
第二代流动人口, 尤其是90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合并不乐观, 客观上与本地居民交往极少, 社会活动参与率低下, 主观上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不及他们的父辈。与他们父辈不同的是, 这些生于斯或长于斯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农村, 因此更可能在城市长期居住, 当就业不顺或者面临经济整体疲软的时候, 他们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
3. 更侧重非货币化投入, 营造有利于社会融合的社会机制
上海在改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过程中, 应更侧重非货币化投入, 营造社会文化和加强社会机制, 有必要形成一种由社区为主导, 企业、社区、政府相结合的支持机制, 弥补垂直性职能部门的不足, 帮助流动人口建立以居缘、业缘为主的新的社会网络, 丰富流动人口的个人社会交往。尤其要注重发挥社区的作用, 减少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隔阂与歧视, 发展平等和谐、互利互惠的邻里关系, 鼓励社会组织的发展, 提供流动人口生活和发展中的各类需求和社会支持, 引导流动人口积极投身社会工作和服务, 通过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 使流动人口也成为上海社会发展的积极建设者。
摘要:流动人口与流入城市之间的社会融合是实现和谐社会和健康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2012年度上海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发现上海的流动人口在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客观融合水平较高, 主观融入意愿较强, 但在与本地居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方面仍然存在社会隔离的问题, 需要强调利用社会机制和加强社会建设, 努力增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社会融合水平。
关键词:社会建设,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Alejandro Portes.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8 (24) .
[2]李强.户籍分层和农民工的社会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8) .
[3]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 1995 (4) .
[4]任远.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模式与社会融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2.
[5]王春光.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6) .
[6]王春光.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7]曾旭晖.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研究: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个案[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3) .
[8]赵延东, 王奋宇.城乡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 2002 (4) .
[9]周敏, 林闽钢.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J].社会学研究, 2004 (3) .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层线性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3-0062-11
Abstract:Based on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2012 and the index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 all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using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factors, but also to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At individual level, a series of factors like nature of hukou, employment status, health insurance, self integration, local acceptance, income and housing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of 63.12% in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factors like basic education, health care, public employment and basic social barriers are considered to explain the 36.83% of difference in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participation,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re proposed.
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factors
一、研究背景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由1982年的687万增长到2013年的2.45亿,其中接近80%是农村户籍流动人口[1]。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发展转变、经济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组织体系变化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使流动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融入所在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也是城市增强自身的包容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因此,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并围绕着该课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涉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2-7];第二类涉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8-14];第三类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研究[15-21]。
在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时,多数学者将其归结为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户籍之上的一整套分配制度,认为制度因素是阻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关键因素。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社会资本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着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城市居住环境和居住模式是造成社会融合困难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1.制度因素与社会融合
制度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排斥性的户籍制度,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就业、医疗、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22],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制度屏障,使流动人口及其后代子女很难融入城市生活。王春光认为行业制度导致的非正规就业是造成融合困难的主要原因[16]。王桂新、罗恩立以及李涛、任远指出户籍制度所引起的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是制约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主要因素[17,21]。侯亚非、张展新提出城乡分割体制的后遗症就是城市和社会排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20]。
6、构建和谐社会,时时不忘国策
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12、实行计划生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9、低生育,素质好,男女都是宝
33、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保持生态自然平衡
40、倡导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预防出生缺陷
41、出生缺陷干预好,帮你生个好宝宝
42、人人都要关注和维护母亲和儿童的健康
43、远离不良嗜好,孕育聪明宝宝
44、宝宝素质高,生活烦恼少
45、关注出生人口素质,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46、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47、人口素质高,小康早来到
48、优生孕育新希望,传好人口接力棒
49、优生优育优教,利国利民利家
50、生男生女一样好,人口素质最重要
51、生殖健康关系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关系社会和谐
52、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
53、子女质量高,生活水平高,幸福指数高
54、要想子女成才,先从优生抓起
55、自然界山水交相辉映,人世间男女平衡和谐
56、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
57、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家庭和谐
58、出生性别源于自然,人为选择有害社会
60、自然和谐创造美丽世界,性别平衡构建幸福家庭
61、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2、男女平衡家家乐,社会和谐代代兴
63、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公平
64、性别比长期失衡,社会家庭后患无穷
65、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人工终止妊娠
66、严禁溺弃虐待女婴,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68、留守家庭安心,外出务工放心,计生服务贴心
69、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
70、流动人口走四方,计生服务暖心房
71、外出务工莫忘计生,健康服务一路同行
72、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关怀关爱流动人口
90、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农家,建设新农村
91、树立婚育新风尚,建立和谐新农村
92、优生优育出人才,农家日子富起来
93、弘扬婚育新风,共创文明新村
95、创生育文明,建新型农村
96、少生快富奔小康,共建和谐新农村
97、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
98、新农村少生优生,好政策滋润田园
99、家庭子女多,小康会滑坡
100、少生快富奔小康,致力建设新农村
102、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民得到实惠
103、新农民树新型婚育观念,新农村蕴新型生育文明
104、破千年封建旧俗,树一代婚育新风
105、实现男女平等,推动社会进步
106、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幸福你我他
107、倡导婚育新风,促进生育文明
108、婚育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靠大家
109、人口发展与和谐社会同步,婚育新风与小康生活同行
110、天地平衡风调雨顺,男女平衡国泰民安
111、婚育新风进万家,户户盛开幸福花
112、少生晚生都要优生,生男生女都要优育
113、消除性别歧视,从生育开始,倡导男女平等,从娃娃起步
114、婚育新风进万家,幸福永伴你我他
116、用爱心为女孩的健康成长擎起一片蓝天
117、今天的女孩,明天的建设者
118、全社会都来关爱女孩健康成长
119、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
121、关注民族未来,从关爱女孩做起
123、关爱女孩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
124、女孩男孩都是民族的希望
125、实现男女平等,推进社会进步
127、播种春天的希望,关爱女孩的成长
128、独生子女双女户,人到六十有补助
128、奖励扶助政策好,计划生育帮养老
129、奖励扶助引路,优生优育致富
130、奖励扶助天下善举,惠及农家后顾无忧
131、计生国策心系百姓,奖励扶助情暖人心
133、政府奖励享晚年,计生家庭笑开颜
134、乘上少生快富直通车,驶入富裕文明高速路
135、计生国策连百姓,奖励扶助暖民心
136、少生快富和谐路,优生优育幸福家
137、昨天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如今享受奖励扶助幸福一生
141、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权益,以人为本,营造温馨计生
142、坚持依法行政,构建和谐计生
146、计生服务送真情,依法行政暖人心
148、全面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群众计生合法权益
149、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水平
150、贯彻计生法规,严格依法办事
151、维护计生权利,履行计生义务
152、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免费提供计生优质服务
153、知情选择是您的权利,优质服务是我们的义务
154、对生命的尊重,从生殖健康开始
155、家是船,爱是帆,生殖健康是您幸福的港湾
156、人人生殖保健,家家幸福安康
157、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生殖保健温馨你我 158、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160、知情选择节育好,夫妻恩爱无烦恼
161、为您服务我的心愿,少生优生您的贡献
162、生殖保健随您行,健康幸福伴一生
163、美好人生从生殖健康开始
165、生殖健康很重要,女性男性都需要
166、生殖健康是家庭幸福之源,优生优育是祖国兴旺之本
167、提高避孕节育质量,保护妇女身心健康
168、关注男性健康,构建和谐家庭
169、计划生育男性参与,和谐家庭夫妻共建
170、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男女平等家庭和睦
173、家是船爱是帆,夫妻健康达彼岸
174、健康与幸福同在,责任与和谐同行
177、女性保健要搞好,男性健康莫忘掉
178、关注男性健康,倡导优生优育
179、要想生个好宝宝,夫妻健康最重要
18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1、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182、人口问题解决好,小康生活早来到
185、少生优生,幸福人生
186、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87、爱护天空和大地,人均意识要树立
188、弘扬新型人口文化,营造良好人口环境
男女平等,性别平衡!
关注人口,促进性别均衡,创造社会和谐!
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
实行计划生育,让明天的孩子多一点生活的空间。
全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
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实行计划生育,改善生存环境。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素质加强道德意识
关注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化
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建设文明幸福家庭
实行计划生育,改善生存环境。
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是你我共同的责任!
2013年7月11日是第24个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将主题确定为:“青少年怀孕”(Adolescent pregnancy)。
以下为整理的世界人口日宣传标语: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全民素质
生育关怀、爱心救助
全社会都来关心和重视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
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实行计划生育,改善生存环境。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全民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道德意识
关注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化
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建设文明幸福家庭
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社会进步!
人口警钟天天敲,计划生育时时抓!
中国地区世界人口日主题:每个人都有贡献!
关爱女孩,关注未来!
计划生育,社会和谐!
男女平等,性别平衡!
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建设人类美好的家园。
实行计划生育,让明天的孩子多一点生活的空间。
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1、 实行计划生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
3、 人口需要科学统筹,和-谐需要全民共建
4、 人口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统筹解决需要你的支持
5、 低生育,素质好,男女都是宝
6、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7、 提高人口素质迎接明天挑战未来
8、 为了孩子的健康请您自觉做好优生保健
9、 科学生育营造家庭幸福的港湾
10、 提高人口素质愿您家庭幸福
11、 幸福之家人口少生活质量必提高
12、 妊娠人生大事务使母婴平安
13、 优生优育靠你靠他 优质服务为你为我为他
14、 优生优育把握幸福品味人生
15、 男孩女孩都是宝
16、 宝宝素质高生活少烦恼
为提供工作效率,美化宣传环境,局宣传站和协会办公室整理了一部分宣传标语,供各乡镇参考,有不妥之处请及时指出,以便修正。
2012年5月15日
☆人口计生国策好奖励扶助帮养老
☆坚持科学发展观稳定低生育水平
☆树立婚育新风尚
☆优生优教成栋梁
☆晚婚晚育致富快
☆男孩女孩一样好
☆山水相映风光美 自然生育最和谐
☆严禁人为选择性别 严厉打击两非案件
☆关爱女孩从我做起
☆女孩是民族的未来
☆生殖健康检查好生育关怀你我他
☆抓好人口工作 构建和谐计生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人均占有水平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和社会进步
☆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做大经济总量,做小人口分母,提高人均水平
☆加快建立完善计生家庭奖励、保障、救助、优惠制度,让计生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
☆增强人口意识,树立人均观念
☆稳定低生育水平,构建和谐阳原
☆今天的女孩就是明天的建设者
☆生命源于生殖健康
☆同心同德把经济搞上去,群策群力把人口降下来 ☆抓生产不忘计划生育,庆丰收要有人均观念
☆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人口计生是基本国策 ☆控制人口增长 加速经济发展
☆花不在多以香闻名 子不在多成才则行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牢牢把握“双降”主要任务,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4、同步达小康,人均是核心,人口是基础
5、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计生工作两手抓、两手硬
6、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深入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
6、出生缺陷干预好,助你生个好宝宝
9、全面实施“圆梦小康”行动计划,确保计划生育家庭在同步小康进程中得实惠、不掉队
10、少生育、多保障,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11、计划生育家庭是同步小康进程中必须优先关注的重要群体
12、加大持续性政策补助和扶持力度,全力助推计划生育家庭圆梦小康
13、创新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助推计划生育家庭圆梦小康
一、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一)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二、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
(一)流动人口的社会救助情况
(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情况
(三)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三、建立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通过立法和强化执法力度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
权益
(二)积极探索和建立适用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
系
(三)通过建立完善长效融资机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
本权利
1、讲社会公德,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2、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提升市民素质,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4、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5、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6、道德建设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建、形成合力。
7、邻里团结礼貌谦让,尊老爱幼夫妻和睦。
8、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
9、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0、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1、道德是做人之本,创业之策,为政之基。
12、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大道惟诚,无信不立。
14、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5、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16、加强道德教育,倡导时代精神。
17、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18、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
19、存荣弃辱,共创和谐。
20、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
21、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人人实践基本道德规范。
22、关心未成年人就是关心祖国、民族的未来。
23、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
24、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5、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精神。
26、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27、明是非、知荣辱、立志向、修言行。
28、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9、以道德立身,以诚信兴业,做文明公民。
30、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
31、以微笑融化陌生,用信任沟通心灵!
32、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美化庆元人居环境。
33、学模范,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
34、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贵阳人
35、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
36、品行不好的人容易犯罪,犯罪的都是品行不好的人。
37、恶语伤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
38、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
39、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道德、讲卫生。
40、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41、礼仪体现细节,文明展现素质。
42、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43、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富裕、魅力、文明、和谐新楚州。
44、让我们戴上礼仪的翅膀,冲破狭隘,飞上蓝天。
45、大道惟诚,无信不立。
46、家庭多一份温馨,社会多一分安宁。
47、中华美德传千年忠孝礼仪记心中。
48、与礼仪牵手,和文明同行!
49、以创建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
3、学习才能进取,创新方为永恒!
4、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5、无私奉献,创新发展。
6、为民服务,创先争优。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8、思路向惠民富民汇集,工作向为民利民凝聚,作风向亲民爱民转变。
9、树立新形象转变为服务民生、关注民生的新作为。
10、取至高之境开独创之域。
11、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真正把为民爱民惠民内容落到实处。
12、坚持传统做法与科技应用、机制创新相结合。
13、服务大开发,争当排头兵。
14、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15、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标语】推荐阅读:
流动人口制度09-11
流动人口管理研究06-24
流动人口工作经验07-08
流动人口计生简报10-08
流动人口工作要点10-18
流动人口诚信合同01-14
流动人口健康小结02-23
流动人口管理相关制度06-30
社区流动人口如何管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