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费保障情况说明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经费保障情况说明(精选7篇)

社区经费保障情况说明 篇1

常袋镇中心小学

孟津县常袋镇中心校少年宫位于常袋镇中心学校,始建于2015年,利用河南省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学校为常袋镇中心小学1所。少年宫占地3亩,2层楼房,10个功能教室。专职教师2人,兼职15人。

一、在强化乡村少年宫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1、建立科学运行机制设立“常袋中小学学校少年宫管理办公室”,确保各项工作有领导、有安排、有落实。

2、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少年宫课程设计原则:一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设立项目。二是以教师的特长设立项目。三是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喜爱的项目和老师。

3、建立多元师资机制。一抓教师辅导员队伍。二是抓志愿者辅导员队伍。三是吸纳当地“五老”人员、民间艺人作志愿者辅导员。近三年来,我校少年宫共开办各类培训班近30期,培训辅导员100余人次。

二、在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

1、组织保证。县镇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督导检查。采取不定时抽查。

3、完善基础设施。我校乡村少年宫办公场地300多平方米,落实活动教室面积100多平方米,落实室外活动场地3平方米,建成图书室、阅览室1个,标准化活动室 3间,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媒体室、电脑教室1间,用于文艺训练、表演的文化艺术活动室2间。

4、更新设备器材。通过争取多方支持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对教学仪器、科普设施进行更新配套,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县文明办协同县教育局、财政局为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配置了总价值为5万元的项目装备,其中,配置德育类图书1千册、体育类器材500多件、艺术类活动器材200多件、办公和活动所需其它类设备器材50多件。

三、在乡村少年宫经费保障上下功夫

1、强化投入。我们获得省彩票专项公益金建设项目,自筹资金10万元用于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2、社会共建。争取上级扶持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筹措乡村少年宫建设和运行资金,用于少年宫的场地改造整合及设施配备,有力地保证了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我镇先后投入配套资金和设备共计20万余元,各项目学校自筹资金3.6万元,用于少年宫的改造整合及设施配备,有力地保证了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抓好专兼职各辅导员管理工作:

主任(赵宏强):全面负责常袋镇中心小学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副主任(孙沛、卢艳):负责日常活动管理。

社区经费保障情况说明 篇2

一、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现状

1.全国层面。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教财[2015]9号) 文件的统计数据, 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 (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 为22576.01亿元, 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是社区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虽然《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6号) 文件中明确提出“各地要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 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 落实社区教育经费。”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除了经济较发达地区按文件要求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 绝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即便是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标准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 与国外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 人均不少于1元的保障标准仍然偏低。

2.常德层面。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湘发[2010]9号) 文件精神, 常德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 (常发[2011]10号) 文件。常德市2011年10号文件提出, 要“建立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市本级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教育工作, 区县 (市) 每年按照区域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自2011年10号文件出台后, 常德市本级财政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每年安排了200万元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但是, 常德市下属区县 (市) 除了个别区县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安排了少量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绝大部分区县 (市) 未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部分区县社区教育经费每年只有几万元。

(二)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原因分析

1.定位不清, 认识不够。当前, 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够, 定位也不清, 特别是相关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 认为教育只涵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 没有树立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没有“大教育”的价值追求, 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学习需求没有及时的呼应和对接。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社区教育, 就在于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生活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功能、地位决定了社区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其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带来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为全国所共享。[1]对社区教育功能定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热情和积极性。

2.财政紧缩, 渠道单一。目前,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财政保障。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定位不清、认识不够, 各级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力度比较欠缺。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滑, 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大环境下, 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都有下降趋势, 而各类刚性支出又无法缩减。在这样的背景下, 加大政府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的确会面临一些财政支出的问题, 特别是对像常德市一样的中西部地区而言, 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压力更大, 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更难足额保障到位。此外, 社区教育的推进由于过度依赖财政的投入保障, 经费保障渠道过于单一, 缺乏多渠道的保障机制, 这使社区教育经费在区县、乡镇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难以为继, 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在基层的推进和开展。

二、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现状

对于已经拥有较为稳定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地区而言, 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保障已初具规模, 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对社区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还非常大, 但是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机制问题却十分突出。

1.主体单一。目前,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主要是以财政拨款为主体, 例如常德及下属部分区县基本上就是依赖于政府的单一拨款。单一的投入保障机制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教育经费评价主体的单一, 目前社区教育经费评价主体基本上由同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实施完成。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均为体制内的政府部门,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

2.内容简单。社区教育经费评价主体的单一, 也直接影响了评价的内容。目前, 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主要局限于经费是否到位, 经费是否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缺乏足够的关注, 特别是对社区教育经费的社会效益、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缺少必要的绩效评价。

(二) 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问题原因分析

1.机制不健全。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做法和历史原因, 造成了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内容简单, 没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个人, 缺乏第三方相对独立、客观的评价。即便是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临时性的抽查, 抽查时间、抽查内容具有随意性, 没有建立常态的、定期的、过程性的评价机制。此外,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缺乏公开透明, 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检查评价结果一般只在本部门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布, 没有向广大社会公众公开。广大社会公众对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社会效益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知晓。

2.指标不明确。效果指标一般分成三类:一是效益指标, 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政治效益指标、文化效益指标。二是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后获得的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三是可持续影响指标, 如项目实施对人、自然、资源带来的长期影响。绩效目标要指向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总体上来讲缺乏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 在绩效评价管理上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这便造成了社区教育经费评价内容过于简单、随意性大。

三、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对策建议

(一) 建立“三位一体”的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应该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导, 市场创收为主体, 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财政投入为主导”就是要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财政投入是必要的, 但是并非采取“大包干”的形式, 应该将有限的财政投入对社区教育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对各级优秀社区教育机构进行奖励, 实现“以奖代拨”;“市场创收为主体”就是要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 通过对部分社区教育项目进行有偿使用的方式, 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批, 对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教育项目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 以此作为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来源。特别是财政经费保障比较欠缺的地区, 要强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社会捐助为补充”就是要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社区教育进行资助和捐赠, 资助和捐赠的方式既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器材设备, 甚至可以是人员师资、信息通讯等。为了激励捐助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出台一些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 建立“三评三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遵循“多元、公开、科学”的原则, 建立“三评三结合”的评价体系。“三评”, 就是政府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应该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 但政府部门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 在目前的情况下, 要积极发挥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作用。自我评价主要是要强化社区教育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内部评价监督。社会评价主要是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个人, 在第三方社会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该回避具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个人, 要具有独立性, 同时要涵盖专家、普通社区居民等各层面的人员, 使第三方评价主体具有代表性。“三结合”, 就是评价指标要结合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多元的评价主体需要多元的评价指标,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指标既要突出社会效益, 也要兼顾使用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指标, 同时在评价方法上要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摘要: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保障不足、渠道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简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导, 市场创收为主体, 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和“三评三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区教育,经费保障,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江蕾.我国沿海城区社区教育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6) :34.

社区经费保障情况说明 篇3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研 篇4

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查与思考

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保障村(居)集体组织基本运转,缓解村(居)组织财务困难,调动村(居)干部积极性,显得尤为迫切重要。为此,笔者近期对我县望直港镇21个村(居)组织目前财务运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目前村(居)经济组织运转中存在问题。

1、村级组织收入渠道少,资产资源增值空间有限。由于该镇大部分村没有村办集体工业,村经济主要来自农田发包收入,村集体经济显得十分脆弱。少部分村虽有一些陈旧校舍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但收益极为有限。尤其是望直港镇西片几个村,几乎没有集体有收益的资源,主要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发放村干部部分工资,依靠争取土地复垦资金来维持日常工作运转,部分村虽争取了土地复垦项目,但还存在着土地项目资金存在层层扒皮现象,最后真正到村到项目资金所剩无几。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突出。

2、公益项目要求配套多,村级负担难解决。由于村级组织承担农村许多公益项目建设与管理职责,村部改造、道路、桥梁、泵站、河沟渠道、环境保洁、秸秆禁烧、路灯绿

化、项目维护等均需要各村自筹资金予以配套。目前农户基本没有出义务工,村集体公益项目只得花钱雇杂工,因农村青壮劳力长期在外打工,村里所雇老年杂工有出工不出力、工日单价偏高现象。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一直由村承担,虽有上级专项补贴,但仍需由村级三项资金安排,受资金预算约束,农村五保人数受县镇人头指标控制,应享受而未享受五保户待遇人员只能由镇村纳入农村低保给予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村贪大求全,不顾财力实际举债建设,加重了村经济负担,给农村社会的稳定留下隐患。

3、村级财务核算不规范,陈欠两项往来清收难。目前乡镇农经部门注重农村“三资”管理,对村级财务进行“双代管”,村级财务能定期公开,但由于现行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核算内容不衔接,会计核算科目口径不统一,许多项目支出列在“其他支出”或“公益金”、“公积金”科目名下(如: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村民看不懂、有意见;有的村项目资金核算不规范,招投标手续不全,预决算资料不全,长期不结账,自制白条单据较多,有白条抵库现象;部分村主办会计变动频繁、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专业培训很少,代理会计和村级主办会计的素质尚有待提升。农户陈欠两项往来资金占用过大,村干部人手少,清收难度较大,主要集中在:部分欠款农户长期外出打工,承包土地委托代种,承包上交户主村难落实;由于部分因病困难户、因宅基地旱方地历史矛盾难以解决户、刁难拖赖户等因素影响了村级往来清收进度。

4、村组干部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据调查,该镇在职村干部平均月报酬在20xx元左右,一部分是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安排的,另一部分由村集体收入发放的,他们与在打人员相比,收入报酬有很大差距,心理上有落差。此外,村干部养老金保险由于起步迟、基数低、自缴比例高(50%)、领取收益少(每月每人500元左右);与农户一样享受农村医保待遇。每年都有一些村干部因待遇低、工作量大,生活不如一般村民而主动要求辞职。另外,目前村干部职数偏少,一般配备5—7人;目前行政村区域范围大,即使少部分村配备了生产小组长(年报酬约4000元),由于待遇偏低,生产小组长队伍也极不稳定。据调查,还有部分村原自行选配的编外退职干部退职金负担也不少,如马垛村达12人。

二、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几点建议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笔者认为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展集体增收空间,不断化解债务。一是各村(居)组织应依靠本村(居)的土地资源、人脉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找项目,立足实际谋发展。村(居)组织可以土地、厂房及其他资源入股的方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易管理的项目,提高自身增收造血功能。二是各级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信息上、项目上予以扶持;继续加大扶贫村建厂房帮扶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有稳定的经营租金收入。

三是采取多项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建立村(居)债务预警机制,严格控制负债规模。对村(居)现有债务,通过清欠消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抵债等多种方式,积极化解村(居)债务。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经费保障标准,减少村级配套。

一是建议省财政加大对村(居)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对农村五保经费投入,可以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按乡镇总人口全员负担办法。改变过去村里五保户人数越多、村里负担越重的做法。加大对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保障力度,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标准。

二是加大支农力度,减少村级配套。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针

对目前农村基础条件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小城镇和中心村庄。注重整合各种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鼓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自筹,发起社会仁人捐助,发挥支农项目资金的社会效应,尽力减轻村(居)经济负担。加强农村土地复垦及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村(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杜绝层层打扣现象。

3、建立村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建立村干部报酬保障与年增长机制,对在职、离任村干的工资,建议全部由县级财政统筹扎口管理,实行农户“一折通”

发放。根据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规定,县财政可在报酬中预留部分资金作为目标责任抵押金,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再予以补发或扣除。基本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村干部职数、统一村干部工资补助标准、统一报酬打卡发放、统一村(居)办公费补助标准、统一村干部社保待遇、统一财政转移支付增长幅度。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5

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寿教计【2014】90号《寿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寿教计【2014】21号关于《印发寿县2014年义保经费保障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精神,我校积极行动,认真组织,狠抓落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实施,现将我校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制度

为落实好、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成立了以张玉平为组长,教师代表参加的义保经费领导小组。下设民主理财和财务审核两个小组,做到职责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监督。

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九龙中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对象认定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九龙中心学校发票报销审批制度》、《九龙中心学校招待费管理实施办法》等十余项相关制度。学校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得这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认识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学校组织广大师生学习义保经费政策的有关内容、悬挂宣传条幅、布置宣传橱窗、班级出黑板报、召开主题班会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得这一政策深入人

心。教师通过学习,掌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具体内涵和精神实质。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及发放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及文件精神。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了解知晓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有关内容和政策,起到社会监督作用,有力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加强预算管理,规范经费支出

1、严格编制预算。成立预算编制领导小组,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二上二下”的原则编制预算,提交教代会研究通过,并在公示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2、是严格收费管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后,目前,学校除每生收取20元的作业本费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学校为杜绝违规收费行为的发生,学校收费管理工作与教师的“先、优、模”评选挂钩,实行违规收费一票否决制。几年来,学校未发生一起违规收费行为。

3、是严格支出管理。学校支出实行校长负责制,推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日常经费支出中严格控制招待会、车旅费等非生产线开支,对于大额资金的使用,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公示一周,无异议后实施。

四是严格设备管理。加强校产管理,实行校产登记造册,强化设备的过程管理,严格购置、验收、保管、使用、交接、维修等细节管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降低管理成本。

4、做好“免费教科书发放及循环教材使用”工作,学校严格按照免费教科书发放办法,及时一个不少的把免费教科书发放到学生手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四门学科的循环教科书,学校按照《九龙中心学校循环教科书管理办法》管理规范有序,实行专人专柜保管。定期消毒。对自然缺损的,向教育局申请增补。

5、做好贫困寄宿生的补助工作,在贫困寄宿生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程序规范、公开透明、过程合理,受到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6、运行成效:第一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第二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了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为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九龙中心学校

社区经费保障情况说明 篇6

尊敬的XXX,各位领导:

欢迎您们莅临XXX镇指导检查工作。下面,我就XXX镇行政机关经费保障情况作一下简要汇报,并针对我镇实际情况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XXX镇位于XXX县南部边缘,镇人民政府驻地距XXX县城45千米。XXX镇有五个特点:一是沿边区位优势明显。XXX镇与越南新马街、猛康两县隔河相望,国境线长38.6公里,北靠仁和镇和红河州河口县,全镇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共有沿边村小组14个3442人,有通往越南的3个便道(大良子、呜哩和岩龙)和一个通道(黑河渡口),沿边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民族众多。下辖4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3338户14720人,居住汉、壮、苗、彝、瑶等9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以上。三是海拔落差大,热区资源丰富。镇内最高海拔2042米,最低海拔173米,海拔落差1800余米,可开发的热区近1.5万余亩。目前,已开发的面积5500亩。四是雨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主要河流有斋河、大梁子河、南浦河,有拉气电站一个,总装机5万千瓦,是全县第一大电站,全州第二。五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我镇绝对贫困人口有2800余人,相对贫困人口有4000余人,农民收入主要靠种粮食和养殖。2011年,人均有粮37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59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二、近年来我镇行政机关经费保障的现状

我镇共有镇属中心(站所)7个,镇党委、政府编制23人,在职人数18人,财政所参公管理人员编制4人,在职人数4人,事业中心编制30人,现在职人数28人,村委会干部18人,大学生村官2人,联防队员2人。

(一)资金预算情况

我镇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预算资金保运转”的思路,树立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优先保证干部职工工资,优先保障各中心(站所)及村级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优先保障上级政策要求的配套及县委、县政府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支出。大力支持教育、农业、计生、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建设。打实打足人员经费及社保支出;项目支出从严控制,维持单位低水平运转。

2009年,XXX镇预算公用经费22.4万元,其中,公务费10.4万元,车辆费6万元,村委会办公经费补助2.5万元,村委会综治维稳专项经费0.6万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经费1万元,乡人大代表活动经费0.26万元,乡镇党委活动费1.6万元,农村交通协管业务费0.04万元。预算项目经费29.9万元,其中,业务费10万元,城市维护费10万元,乡村道路修建经费1.6万元,特殊照顾转移支付5.9万元,安全生产管理经费2万元,村委会文化活动经费0.4万元。

2010年,XXX镇预算公用经费58.97万元,其中,公务费5.8万元,离退休书报费0.09万元,车辆费12万元,乡

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309万元,其中人员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开支)176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70万元,办公条件改善(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2万元,专项经费支出61万元。与年初预算之间的差额为当年增加的项目或追加的经费。

2011年支出减少原因为2009年下半年至2011年XXX镇农科站、林业站、水务站、畜牧站划到县上管理,所涉及财务一并上划所属局单位核算。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乡镇行政机关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办公条件也得到日益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个完善的经费保障体制在仍未建立起来,影响了乡镇行政机关正常有效的运转,制约了农村工作的科学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地方财政困难,行政经费保障仅源于上级拨款 由于没有工业,自取消农业四税后,行政经费保障仅来源于上级拨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在经费开支上,需要保工资、保正常运转、保发展,因而绝大部分党政机关的办公经费都得不到保障。这是我镇行政经费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人才队伍建设难,工资性保障偏低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工作量日趋繁重,而乡镇人员编制数量不见增加。不仅如此,还缺编严重,全镇累计缺编7人,部分干部身兼4个岗位以上。而在编的人员中由于队伍老化及知识更新不上,缺乏现代化的办公能力,所以工作效率偏低。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大幅上涨,而乡镇干部工资收入不见增加,特别

元,实际支出30000元,超支105 %;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工作共接收到工作经费 16200元,实际支出 29000元,超额79%;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下拨工作经费14500元,实际支出18300元,超额26%。

(五)一些政府重点工作没有被列入预算或预算不足,所需经费从公务经费中支出

XXX镇拥有长达38.6公里的边境线,边境管控形势严峻。但是上级所预算资金仅有综治维稳经费每年一万元,远远不足工作开展开支。另外,每季度的边防联席会议、每年的界务员培训、三月法治宣传月及“6〃26”、“12〃6”宣传等活动开展均缺少专项工作经费,所需经费均从公务经费中开支。为切实做好边境管控及维稳工作,镇人民政府于2011年投入资金7.2 万元在XXX街上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但是所投入资金及日常维护资金均从公务经费中列支。据统计,2011年全镇共支出各类社会管理工作经费16万元,超出县下拨社会管理类资金12万元,挤占公务经费4万元,占总公务经费的11%。边防工作站、边防派出所今年计划申报省级文明单位,但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边防工作站球场需要进行改造,预算需资金3万元,边检检查室设施不完善,需配齐电视、办公桌椅、沙发等办公器材,预算需资金2万元;边防派出所需对大门进行改造修缮,预算需资金3万元,对厕所进行修缮需资金4万元,建设半坡、金竹棚、田湾共3个边境警务室需资金9万元。省级文明单位申报累计还缺口工作经费21万元。

四、意见和建议

社区经费保障情况说明 篇7

一、我区财政及行政政法单位的基本情况

几年来,全区上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

”的原则,依法理财,制度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

2004年我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82万元,其中:增值税173万元,营业税546万元,企业所得税238万元,个人所得税186万元,房产税8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22万元,专项收入242万元,罚没收入226万元,行政性收入321万元。扣除专项收入等后的经常性上级补助收入为2693万元,上解支出687万元,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

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2万元,其中:

1、工资性支出3960万元。

2、公用经费支出2570万元,人均公用经费0.7万元。

3、社会保障和抚恤支出269万元。

4、离休干部医药费129万元。

5、上级专项配套333万元。

6、其他专项收入安排的支出及上级专项支出3641万元。

全区刚性支出需求情况:最低刚性支出需求6530万元,占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的114.8,缺口842万元。

财政供养人口情况:全区财政供养人口3609人,其中:行政政法人员948人,其中公检法司人员313人,教育人员1169人。

我区行政政法共设职能机构55个,实有人数948人(其中离退休176人),占同级财政供养人口的26。

二、行政政法单位经费安排及支出管理情况

一直以来,我区以“从优待警”、“科技强警”为重点,本着优先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原则,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我区一般单位日常公用经费13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3000元/车。五大班子和公检法司部门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达到15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5000元/车。2000年我区用于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2,同比增长18.4,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12.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79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08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388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5。2001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6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0,同比增长0.2。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0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004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44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2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09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1,同比增长9.7,略高于收入增幅。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7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21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0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3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750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3.5,同比增长11.4,明显高于收入增幅4.8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468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282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1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0。2004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3007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7.6,同比增长29,高于收入增幅16.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197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810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3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0。从2000年至2004年的情况看,特别是2002年以来,对于行政政法经费的投入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且经费增幅明显高于地方收入的增长幅度,最高增幅已超过收入增幅近17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地方财政在财力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对行政政法支出的倾斜。

此次重点调查的六个行政政法单位和两个乡镇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明显增长。其中***从2000年至2004年公用经费平均增长9;***公用经费平均增长40;***公用经费平均增长35;***公用经费平均增长16;***公用经费平均增长22;***公用经费平均增长8。**镇和**乡近五年来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所增长,平均达到4和12。

几年来,我区财政在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同时,也确保了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尽财力可能为公检法司部门配备办公设备及各种必要的办案设施,提高了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2004年还为公安局和检察院新建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公安干警的积极性,为保障我区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政法单位负债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财政支持行政政法工作的力量也不断增强。但面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

力不从心。

2000年至2004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

1、***累计欠款28.5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6.5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

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

3、***车辆维修及燃油等累计欠款9.7万

元。

4、***截止到2004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31万元。

5、***截止到2004年末累计欠款127.3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14.35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

我区涵盖五个乡镇(街),这次主要对***和***进行了重点调研。

***乡累计欠款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29万元,公用经费9万元,其余欠款3万元。

***镇累计欠款110万元,其中建办公楼欠工程款50万元,车辆维修等其他欠款60万元。

四、我区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可支配财力少,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

2、政策性及体制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严重

一是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二是我区受电厂改制影响,财政减收严重。三是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增点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3、财政风险逐渐加大且明显显露,地方财政难以承担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债务无法偿还,转嫁到财政负担,加之农民基金会借款、世行贷款等政府债务行为财政化,以及财政为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所借债务到期需要偿还。所欠债务8733万元,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加剧了财政风险。

五、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单位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在会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必须要牢记在大脑里、付诸于行动中、体现在成果上。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行政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行政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行政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工作能力。

2、强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目前我区财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意义更大。我们财政部门更应该勤俭节约,率先垂范,运用预算分配、财务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单位求真务实,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坚决刹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国旅游等不正之风,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支出监管,把工作重心从注重资金分配转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上来,做到财政资金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工作就要跟到哪里。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通过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注重抓票据管理,以票管理费,实行源头控制,防止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在工作中,凡需要保证的支出要千方百计保证,凡能够压缩的支出,竭尽全力压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本着“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通盘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形成涵盖部门所有收支的细化的完整预算,以达到硬化预算的目的。要对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认真界定,并与编制部门认真核实单位编制,确定实有人数,对虚报和超编人员予以清理。要结合资产管理,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并按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公用经费。对于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年初给予核定项目支出,保证预算外资金按时、准确上缴,这样在有些单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预算收入也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充分体现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上一篇:医德医风分析下一篇:机电人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