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精选6篇)
大多数河流的补给是大气降水,因此降水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对河流的水量、汛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富,水位稳定。
(2)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河流水量丰富,水位较稳定。
(3)我国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河流的主汛期都在夏季: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形成汛期,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形成汛期。
(4)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水位低,冬季水位高,水量大。
一、河流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在河流内生物群落和河流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是由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复合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形成及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河流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河流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与效用, 包括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河流生态系统产品和河流生态系统服务, 具体有调蓄洪水、续集水分、保持土壤、净化环境、养分循环、输送泥沙、提供生境支持生物多样性等。
二、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坝的兴建, 改变了原有河流的天然特性, 对河流水文、生态系统等造成深刻的负面影响。
1 水文影响
在河流上建坝就是人为地控制河流的流量变化模式。筑坝的河流, 就像自来水管中的水流, 受水坝闸门的控制而改变了自然的季节流量模式。筑坝会深刻改变河流的水文状况:引起不同河段流速、流量和水位的变化, 导致季节性断流, 形成脱水段, 改变洪水状况, 增加局部河段淤积, 使河口泥沙减少而加剧冲刷。
水坝的周期性运行与停运, 造成下游河流流量的周期性起伏。下泄水量的变化能够对河道造成侵蚀, 给河道生物栖息地造成破坏。在运行时, 水量大于正常河水流量, 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冲积, 破坏生物栖息地;在停运期间, 水量小于正常河水流量, 同样会对河流的生物及其栖息地造成影响。周期性调峰流量, 还可加剧河岸冲刷, 造成塌岸, 因而加剧洪水威胁。河流洪峰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湖和入海水量减少, 下游水域面积缩小。
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等。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 从而扩大了水库浸没范围, 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同时, 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2 水质影响
河流能够提供并维持良好的污染物质代谢环境, 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净化河流污染物。河流因建坝而经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原有水质状况。
大坝的阻隔使库区内的水位抬高, 使水流变缓, 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迁移和净化能力将下降, 会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较持久且严重的局部污染。水库调节径流使坝下河水的流速趋于平稳或减小, 减弱了水体的扩散能力, 影响了河流的自净功能。同时, 流速减缓, 水体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沉降过程将加快, 污染物易在底泥中积累, 形成潜在的污染源, 当洪水期流速加大, 受污染的底泥被水流冲起, 将引起水体二次污染。
库区蓄水以后, 库内水流速度减缓, 水流携带的泥沙及其中的有机物、污染物就会在水库中沉淀富集[5], 形成水库内源污染。在内外污染源的合力作用和适宜的温度、水流条件下, 库内水草、藻类就会大量繁殖, 于是湖泊开始出现富营养化。库区发展养殖业和旅游业也是造成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3 水生生态影响
在河流上兴建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有很大影响。主要影响源于大坝隔断了河道, 改变了河流水文条件, 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或河流两岸及底部被冲刷, 使水生生态系统失去了与底质的联系, 失去繁衍和生存的条件。
大坝削弱了洪峰, 调节了水温, 降低了下游河水的稀释作用, 使得浮游生物数量大为增加, 微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特征和数量显著改变。例如湖南东江水电站蓄水之后, 库区除底栖动物外, 藻类、维管束植物、水生微生物、浮游动物的种群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 种类数增加1倍左右, 生物量增加1~6倍。大坝减少了洪水淹没和基层冲蚀, 增加了富营养化细沙泥的沉积, 使得大型水生植物能够生长繁殖。由于大量鹅卵石和砂石被大坝拦截, 使得河床底部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和贝壳类动物等失去了生存环境。
水坝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是毁灭性的。筑坝蓄水后, 不仅阻断了一些鱼类洄游的通道, 而且鱼卵也随水流进入水库后, 沉入水底, 因水底缺氧而死亡, 从而造成冷水激流性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长江洄游性鱼类有十几种, 其中我国特有的中华鲟和胭脂鱼, 都是全段活动和在上游产卵的鱼类。当葛洲坝、三峡大坝等工程修建以后, 隔断了这些鱼类的洄游通道, 使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在, 虽然每年都有数万的中华鲟鱼苗投放长江, 但仍收效甚微。
水坝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水坝修建要经过反复的调查论证才能定论。以往的建设中, 往往只看到水坝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建设中, 应该从河流全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水坝的影响问题。
参考文献
洋流有寒暖流之分,其形成原因主要是长期定向风的推动。洋流是地球上热量运转的`主要动力: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通过气团运动间接对气候产生影响,对全球热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调节了气候。
海洋下垫面的性质是不均匀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寒、暖洋流上。洋流的形成有许多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定向风的推动。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分布与风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洋流流动的方向和风向一致,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北半球的洋流基本上是围绕副热带高气压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在热带由于信风把表层海水向西吹,形成了赤道洋流。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遇到大陆,便向南北分流,向高纬度流去的洋流为暖流,向低纬度流去的洋流为寒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形对气温及降水的影响,能够归纳总结地形影响气温、降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世界区域范围内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并能分析原因。
3.能够根据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分析说明地形对该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图导学,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知识归纳、灵活应用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感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整体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地形对气温、降水、气候的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
2、探究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难点:
探究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图导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相信大家都知道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大家分析一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来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探究: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读下图,分析A地比B地年平均气温低的原因?
原因是
AB学生回答。师:评价。
2、读图,分析冬季南亚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高的主要原因。
南亚冬季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图分析,组织答案。接着小组内部交流学习成果。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规律总结】师指导学生,结合案例1、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规律。探究:
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过渡】明确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规律,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播放视频】有关非洲东南海面上马达加斯加岛的气候类型及降水特点的介绍。观看之后,对比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接着分析案例3。
3、分析形成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侧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回答。
师:适时归纳总结,之后拓展知识。【知识.拓展】
4、图8为某山地南北坡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观察图读出年降水量最大处的海拔高度约是()米。
学生分析回答。要求学生描述做题思路。
【设置疑点】目的: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提升】迎风坡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探究:(三)地形对气候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马达加斯加岛视频、地形图和某山地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认识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地形对气候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及形状有何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师给以归纳总结。
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下面两题。(限时2分钟完成)(全国文综Ⅱ)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6、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学生回答,并分析原因。
通过前面题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师适当点评。【小结】
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下面我们就进入【学以致用】环节。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学以致用】 【方法】小组讨论:
分析石家庄所处地形对石家庄地区的气候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师:身边处处有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效果检测】环节。
【效果检测】
7、(2013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
(2013年高考新课标I)图2为45º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8~9题。
8、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9、该区域位于()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显著的背景下,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等地区的`降水、出山径流出现持续增加现象,冰川也呈加速萎缩状态.作者从区域冰川研究入手,研究在这种气候暖湿转变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通过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及航空摄影照片获得了塔里木河流域3000多条冰川1960年代初以来的变化,表明该流域近30多年来冰川呈总体萎缩状态,冰川退缩已给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作 者:刘时银 丁永建 张勇 上官冬辉 李晶 韩海东 王建 谢昌卫 LIU Shiyin DING Yongjian ZHANG Yong SHANGGUAN Donghui LI Jing HAN Haidong WANG Jian XIE Changwei 作者单位:刘时银,LIU Shiyin(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29)
丁永建,张勇,上官冬辉,李晶,韩海东,王建,谢昌卫,DING Yongjian,ZHANG Yong,SHANGGUAN Donghui,LI Jing,HAN Haidong,WANG Jian,XIE Changwei(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1.1 河道挖沙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发展基本建设的需要, 河道挖沙已成为冲积河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河流, 如长江、汉江、湘江、闽江、东江、西江、澜沦江、珠江三角洲河网, 均发生大量人工挖沙现象, 沿河边滩及主航槽中均见有挖沙船在作业。如闽江高准濑河段2~3Km的范围内, 就停泊多艘链斗式挖泥船在作业, 边挖边弃, 筛选后的弃料形成星罗棋布的石堆, 阻碍航道;南昌下游西河吴城镇水域就停泊了200多艘挖沙船, 一昼夜就装运了300多船沙石, 约计15万吨。改变了航道枯水位基本稳定的特性。根据分析, 珠江三角洲河网原以缓慢淤积为主, 年淤积约为800~1000万m3。由于八十年代以来大规模人工挖沙, 至1999年共取走10.44亿m3泥沙, 相当于珠江三角洲河网100多年的淤积量, 从本质上改变了河网平衡的特性。
1.2 无序挖沙引起的连锁反应
无序挖沙, 直接破坏着河床平衡, 改变河势, 使主流变迁, 威胁护岸防洪等, 对航运的危害也极明显的,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年年变, 航道水流条件恶化现象, 屡见不鲜。
2 无序挖沙对河道的影响
2.1 对河势的影响
持续不断的挖沙, 破坏了经过多年自然调整取得的排水、排沙与河床平衡的状态:冲积河流的河床形态、尺度是河流来水来沙与河床相互调整的结果。在天然情况下, 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当水、沙、河床三者有一方变化必然会引起三者之间的相应调整, 以达到新的平衡。如闽江福州北港河段在90年代中期因城市建设, 开始大量从河中取沙, 河床断面扩大, 阻力减少, 大大增加了北港落潮流量, 使河道出现严重的冲刷状态, 加剧北港河床不断下降, 造成恶性循环, 到98年6月23日大洪水时实测北港分流量已由原来的25.20%增大到29.88%, 严重威胁到福州市主城区的安全。
改变了水网中河床的冲淤特性:从河网地区来看, 大规模挖掘河沙, 可以改变整个河网的演变特性。长期以来, 珠江三角洲河道原以缓慢淤积为主, 年淤积量约为800~1000万m3。由于大规模人工采沙, 至1999年已在三角洲河道取走了约10.44亿m3的泥沙, 这相当于珠江三角洲河道100多年来的自然来沙淤积量, 使得珠江三角洲河床从淤积为主的性质转变为以冲刷为主的性质。
改变了河型:将单一河道挖成分汊河段, 如赣江南昌大桥河段, 左岸红角洲大边滩, 左岸红角洲基本上不过水, 主航道走右侧靠南昌市主城区, 航道平顺。自2000年以来在边滩上大量挖沙, 南昌大桥下游, 将洲体左侧挖开, 使2条丁坝成为江心洲, 水原右侧主航道下口淤浅碍航, 使船只下行过南昌大桥需左转90°, 跨河后又右转90°, 靠左岸下行, 完全破坏了原顺直下行再逐步过渡到左侧的走向, 使单一河段成为分汊河段, 丁坝根部成了卡口。
改变了分流比:因汊道内取沙, 引起两汊分流比变化。如江西赣江南昌河段经过八一大桥后, 分成东西两河, 西河为入鄱阳湖的主水道, 在西河挖沙, 东河未挖造成东河分流愈来愈少, 严重时枯水期东河杨家滩断流。闽江福州河段为南北港分汊河道, 当地称南北港, 洪水分流比早期约为75%:25%, 北港按此设防, 但自93年以后北港大量挖沙, 目前, 洪水期穿行福州市的北港分流比已达30%, 大大增加了福州市防洪威胁。
2.2 对堤防的影响
河槽中挖沙使水位在同流量下明显下降。如北江石角以上为长年径流河段, 1999年以后因挖沙下降了0.55m;北江清远站水位下降了0.88m;东江河源站下降了1.59m;汉江襄阳站下降了1.18;赣江外洲站2003年比未挖沙的1983年下降了1.45m等。从收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枯水水位一般下降0.5~1.5m左右;造成有关河段比降增大, 流速流向改变, 淘刷堤岸, 出现新的险工河段, 威胁防洪安全。闽江北港在90年代挖沙使河床降低4~5m, 分流量增大, 流速增加, 严重淘刷两岸防洪堤, 福州市江滨路一带开裂前移, 江滨路是建在防洪大堤上的, 直接造成大堤垮塌的危险, 当地政府采取深层灌浆, 沿堤脚抛石等一系列措施抢险。在洪山桥上游出现多处大堤坍塌事故, 使得北港全线紧张。
2.3 对航运的影响
因挖沙人为改变河底高程和过水面积, 在挖沙严重河段将改变主流位置, 如赣江南昌八一大桥河段, 由于挖沙, 将左边滩变成深泓, 原单一水道变成分汊水道, 左汊成为主航道。使同流量的水位逐年下降, 其下降值与沙量成正比。水位与流量的对应关系改变了, 从而使原定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与通航保证率就不匹配了, 原统计的保证率都将改变, 必须重新计算, 但水位是逐年下降的, 是个不稳定因素, 无法用历史系列的水文资料来统计, 所以往往无法确定。若仍坚持用原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航行基准水位, 通航保证率将大大降低, 降低了航道等级, 应当指出, 以建筑材料为主的挖沙是以河床泥沙粒径为标准来选择挖沙地点的, 对一些不需要的沙石到处抛弃, 造成低水期, 航槽水流分散, 航道淤塞, 致使航运恶化。为此在挖沙河段研究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是当务之急。
3 水位下降与挖沙的关系
3.1 枯水位下降与河床降低的关系
在普遍挖沙的河段, 因挖沙使河床降低。如赣江市汊至外洲河段1997~2003年的6年中挖沙2200万m3, 河床下降1.45m, 枯水水位下降1.03m左右;汉江白家湾至襄阳河段, 挖沙1600万m3, 河床降低1.2m, 水位下降1.0m;闽江福州河段南港上段, 河底降低约2.0m, 水面降低0.54m, 因是宽浅河型水面下降较小;广东东江惠阳~博罗河段90年代河床下降1.44m, 枯水水面降低1.05m;云南澜沧江景洪大沙坝挖沙、使上游景洪港河段河床降低0.74m, 水位下降0.62m, 港址河窄, 河床下降, 水位下降反应更为敏感。
由以上实际观测、试验等资料显示, 挖沙降低河床高程将直接反映了设计最低通航水位时水面下降, 窄深单一河段水面下降较大, 宽浅漫滩河段水面下降的较小。这些说明, 水位下降值与河型及挖沙部位有关。
3.2 水位下降与挖沙部位的关系
水位下降与河床降低为非单值关系, 它与挖沙量有关, 挖沙越多, 水位下降的也越多, 但也与挖沙部位有一定的关系。当河床稳定时, 不同年份的水位~流量关系是稳定的, 设计最小通航流量下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也是稳定的, 往往以此控制河底高程来满足航道等级所规定的航道尺度。若在主河道中挖沙, 使航道在枯水时期水面降落明显, 到洪水谩滩后, 水面降落就不明显。如湘潭站水位在大流量时期, 多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变化不明显, 但到枯水时期水面逐年下跌, 在整治流量Q=700m3/s时, 2000年水位值为28.6m, 到2004年为27.9m下降了0.7m (扣除湖水顶托期) 。若挖沙主要在枯水位裸露的边滩上进行, 所引起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变化, 主要在中洪水时期, 如闽江南港挖沙主要在桔园洲边滩上挖, 6年来挖了1600万m3, 该河段边滩2004年比1998年河底高程下降了2.2m, 但枯水400m3/s时水流归槽, 而枯水断面无大变化, 所以水位值仅下降了0.20~0.54m, 大流量时, 与未挖前同流量比较则下降1.0m多。由水流~流量关系曲线可以看出, 挖沙部位不同将在不同流量级产生较大的水位降落。在主河槽中挖沙, 水位降落主要反映在中枯水时, 水流归槽后水位降落, 若在边滩上挖沙, 则反映在高水准水位降落。当主槽中挖沙量大时, 小流量时水位明显下降, 会造成相邻上游河段水面比降加大。甚至造成溯源冲刷, 东江惠阳以上河段就出现这情况。在宽浅河段上采沙, 造成大流量时比降增大。形成多条串沟、乱流, 对航道也十分不利。
4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确定方法分析
4.1 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基本思路
河床上挖沙, 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水位降低, 从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可明显看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挖沙量增大, 1996年以后, 水位逐年下降的速率也因而加大, 每年平均下降20cm左右。
人为挖沙破坏了输沙平衡, 进出该河段的输沙条件也会发生变化, 可能产生冲刷或溯源冲刷, 造成河床在不断演变中, 不可能再由河床形态过水断面计算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再从流量、水位、流速、比降等因素考虑, 挖沙后除流量因素稳定外, 其他水力因子均随挖沙而变, 如表1所示, 东江博罗站不同年份系列的平均流量均在750m3/s左右, 说明河流的流域面积不变, 上游无大支流改道、调水、或
大型水利工程等, 该河道的来水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东江80年代后大量挖沙, 河床已明显下降了1.2m, 但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778m3/s, 与无挖沙影响的1951年~1980年统计的流量759m3/s无大差别。其他赣江、汉江等均是此规律。而依惯例按历年水位过程线, 进行保证率统计则偏差十分明显, 当选取的水位系列的年很愈长, 则统计的水位特征值愈高, 因将挖沙前的高河床时水位值统计在内, 掩盖了采沙后河床降低的影响, 与实际不符, 若仅用近年水位资料, 因系列太短, 又不能进行保证率统计, 所以抓住流量这个稳定的基本要素, 作为统计样本与逐年水位相关的思路, 是解决挖沙河流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合理途径。
4.2 各计算方法介绍
4.2.1按规范要求以水位为样本进行综合历时曲线法或保证率频率法统计, 以等级航道规定的保证率、频率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 并不断补充最近年份的资料调整设计水位值。该方法比较适用于挖沙量不大, 水位下降的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经分析判断将早期年份的资料删除, 保留近15~20年的水文资料, 即去旧纳新, 使统计出的水位值更接近当前河床实际。
4.2.2采用年保证率比较确定。挖沙河段河床年年下切,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也年年变, 由相关图所示三水站逐年水面线下降, 各年都可以按年保证率确定一个设计水位, 点绘各年设计水位过程线, 找出设计水位下降的规律, 按其下降速率就可以确定今年下调水位值, 只需将前几年逐年水保证率值求出, 点绘过程线, 延长至当今年求出设计水位值。该方法在挖沙量较大河段可以运用, 唯此法讲不清综合历时保证率是多少, 但还比较适用。
4.2.3根据水位降落值与挖沙量或河底降低值与水位降落值相关确定。在以上文中曾分析枯水位下降值与河床平均降低值的比例关系, 对每类河型或挖沙主要部位不同, 河床降低值与水位降落值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 若能找出该河段的相关规律, 则每年根据新测地形图算出河床平均高程与去年的差值就可以确定设计水位向下调整值, 再根据当年水位H~流量Q关系资料, 求得今年设计水位的下降值。此法要求具有该河段近几年实测地形图、相应中枯水期某级流量的水面线及近年H~Q关系曲线才能求出所需水位值。
参考文献
[1]罗春, 扬进生, 吴彬.赣江下游河段设计最低通向水位设计算方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2, 12.
[2]李安中, 常福田, 张平.闽江下游 (福州段) 河道整治研究成果汇编[D].河海大学, 1999.
[3]周作付, 何建生, 邓年华, 等.受人工采沙影响明显的河段基本站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计算的探讨[J].水运工程, 2003, 8.
[4]交通部.JTJ214-2000.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文规范[S].
【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推荐阅读:
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适应性对策10-18
心中的河流诗歌10-20
家乡的河流作文450字11-19
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11-05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11-22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设计06-03
河流地貌的发育评课稿06-20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06-06
河流专题高考地理09-16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