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教学后记(精选7篇)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段文字教学这样处理:
1。让学生边读书边模仿长妈妈说话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长妈妈说话时不注重礼节的样子;
2。让学生体会“摆”和“烤”这个字的妙处,比较“摆”和“睡”、“烤”和“挤”之间的区别?“摆”字写出了对阿长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反感,而“烤”写出了谁在床上炎热的程度。
教学镜头二: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劈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了。
师:请结合加点的字,和同学之间表演大年初一早晨阿长和“我”吃福橘的情景,体会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表演。
师:哪两个同学表演一下?
两位学生模拟。
师:请同学们说说当时阿长和“我”各是什么心情?
生:阿长很惶恐
生:阿长后来很高兴、激动
生:“我”当时很无奈、难受
师:阿长和“我”对待吃福橘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阿长是严肃认真的,“我”是被动无奈的。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细节,当“我”早晨还没有醒来时阿长在干什么?她有没有睡觉?
生:阿长没有睡觉,她在准备吃的福橘。
生:阿长要坐在床上等着我醒来,她不敢睡觉。
师:此课,阿长在等我醒来时候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快点醒吧!
生:醒来时一定要记住说“恭喜”的话。
师:也就是说除夕的晚上阿长不能睡好觉,她在等待一个孩子给她大年初一说一句“恭喜”的话,而且不仅仅“恭喜”自己,阿长还说“大家恭喜”,这是一份你我之间的祝福,由此来看,你们觉得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生:迷信、愚昧。
生:善良
师:阿长因为迷信,因为善良,因为真诚,所以阿长又显得特别可爱,特别让人回味,作者语言风趣。
教学镜头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师:《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没有绘图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同时它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内容可分为《山经》和《海经》。我来读2篇。
《太华山》
太华之山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wèi),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柔利国》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文章内容记录了稀奇古怪的事情,不过大家觉得这样的文章好不好读?
生:不好读,有点难。
师:大家觉得不好读,那么对不识字的阿长来说,买这本书有没有难度?阿长又是怎样买到这本书的?
(生讨论)
生:他要去一家很远的书店一本一本的找,然看根据书里面的图片购买。
生:她要向书店老板打听有没有这本书,然后去买。
师:如何打听?她怎么说?
生:老板,有图画的‘三哼经’有没有卖?
师:书店老板会是怎么反映?
生:嘲笑
生:轻视
师:由此可见,对阿长来说购买一本《山海经》是非常困难的。可见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生:热心、善良、关爱“我”
生:细心、耐心
总结: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言,不管语文学科背负着怎样的任务和价值,但语文教学必须和学生走进文字,玩味文字。如何走进?应该是字斟句酌地读书。
带领学生进入文字,细细品味文字,文章的味道才会吹来,隐蔽在文字中的悲苦或欢愉才会慢慢地被挤出来,流淌出来,学生才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才会慢慢地树立起来,丰满起来。文本解读的凌空蹈虚往往是因为学生不能进入文字,学生读到的都是大而空的印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基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以下是对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每一条子目标的主要维度做列表分类整理后的情况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收集到的20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涉及的内容最广泛,知识点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学习“处理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特点”,各有12组教学目标提及。其次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积累文章重点字词”各出现7次。“学习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也多次出现,共有5组教学目标提到。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学与教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选择。
就统计的20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来说,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关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有4组教学目标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组写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这有助于在学生阅读学习叙事散文时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拓展,倡导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度最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集中。由统计结果得出,在70%的教学目标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被视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任务。其余有3组只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笼统地设定为“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对象应是学生。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的行为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达到的应然状态。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有出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目标表述,这些目标的陈述主体都是教师,目标作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代替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会造成教学目标与自身本质相背离。
(二)目标含糊
目标清晰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统计的20组教学目标中,每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了解”“体会”“懂得”“掌握”等。这些词语用于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抽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难以被测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组教学目标提到“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以何种方式理解?如何判断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这些疑问往往被教师忽略无视。
阅读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要标准。含糊宽泛的教学目标,必然会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对照的标准,教师仅凭个人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便于测量的描写外显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辨别”“背诵”等来描述学生完成学习后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三)目标不全
新课标倡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机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简单地量化组织三维目标,将会影响教学实践的达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标计划无法落实。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作为目标的分类类别。显然,此类目标设计没有从三维角度入手。设计者过分看重“知识与能力”,几乎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种带有浓重的传统思想的教学目标,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一)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新课改开拓创新的成果。有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盲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每节课都一一对应三维目标设计若干子目标。这样填空似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活力。尽管处于教学目标上位的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上位目标的格式来设计。教师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只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更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并列式的陈述方式容易人为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三维比例均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设计三维目标,但不可偏废任何一维。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如今的教学目标设计五花八门,达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人类阶段性的认知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在提醒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式呈现。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课文置于单元目标的背景中,参照单元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多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点和内涵,选择可取的部分融进教学目标中。如钱理群先生就侧重发掘该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教学难点:一是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二是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设计优质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阿长与〈山海经〉》属于叙事散文,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强调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如抓住“阿长”这一关键词,结合还原法,“找问题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此外,通过抓住表现“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还原语词在语境中的逻辑含义,就能准确把握“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变化特征来深入理解主题是设计叙事散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衔接的桥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随意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向上可体现其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向下是影响语文教学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非常关键。本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整理总结,发现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定位不准、目标含糊、目标不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设计的三点建议: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是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运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含糊或者有偏差的教学目标将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糟糕等问题。所以,研究教学目标对于促进教学实施、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阅了有关教学设计的书籍及电子期刊,收集并整理了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设计,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归纳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分析总结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为设计高效的教学目标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基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以下是对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每一条子目标的主要维度做列表分类整理后的情况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收集到的20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涉及的内容最广泛,知识点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学习“处理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特点”,各有12组教学目标提及。其次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积累文章重点字词”各出现7次。“学习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也多次出现,共有5组教学目标提到。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学与教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选择。
就统计的20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来说,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关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有4组教学目标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组写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这有助于在学生阅读学习叙事散文时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拓展,倡导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度最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集中。由统计结果得出,在70%的教学目标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被视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任务。其余有3组只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笼统地设定为“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对象应是学生。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的行为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达到的应然状态。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有出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目标表述,这些目标的陈述主体都是教师,目标作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代替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会造成教学目标与自身本质相背离。
(二)目标含糊
目标清晰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统计的20组教学目标中,每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了解”“体会”“懂得”“掌握”等。这些词语用于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抽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难以被测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组教学目标提到“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以何种方式理解?如何判断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这些疑问往往被教师忽略无视。
阅读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要标准。含糊宽泛的教学目标,必然会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对照的标准,教师仅凭个人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便于测量的描写外显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辨别”“背诵”等来描述学生完成学习后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三)目标不全
新课标倡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机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简单地量化组织三维目标,将会影响教学实践的达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标计划无法落实。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作为目标的分类类别。显然,此类目标设计没有从三维角度入手。设计者过分看重“知识与能力”,几乎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种带有浓重的传统思想的教学目标,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一)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新课改开拓创新的成果。有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盲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每节课都一一对应三维目标设计若干子目标。这样填空似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活力。尽管处于教学目标上位的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上位目标的格式来设计。教师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只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更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并列式的陈述方式容易人为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三维比例均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设计三维目标,但不可偏废任何一维。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如今的教学目标设计五花八门,达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人类阶段性的认知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在提醒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式呈现。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课文置于单元目标的背景中,参照单元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多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点和内涵,选择可取的部分融进教学目标中。如钱理群先生就侧重发掘该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教学难点:一是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二是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设计优质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阿长与〈山海经〉》属于叙事散文,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强调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如抓住“阿长”这一关键词,结合还原法,“找问题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此外,通过抓住表现“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还原语词在语境中的逻辑含义,就能准确把握“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变化特征来深入理解主题是设计叙事散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衔接的桥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随意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3.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培养尊重、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教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见课件)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见课件)1.回忆作者的主要作品、成就 2.给加点字注音:
3.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人?围绕这个人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买来《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提示: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大体认识了人物。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五.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一)检查字词
(二)阿长其人
回忆、思考、讨论明确下面的问题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6.小结: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重点研讨
作者对阿长这个人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
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重点问题: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小结:见课件 三.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四。寻找“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五.作业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
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题,写一篇随笔。要抓住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语言等来描写。(周记)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 ——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 ——热情助人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许多参考资料, 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 都认为该文中写到了阿长“大”字形的睡相、有许多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暴露了她的缺点和不足, “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47页) 笔者对此说法不敢苟同。因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 下同) 的解释, “含笑”, 是“面带笑容”, “批评”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我觉得“含笑的批评”应该是用在落后的人或事上, 比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对二诸葛、三仙姑给予了“含笑的批评”, 又如鲁迅《阿Q正传》中对阿Q给予了“含笑的批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的代表、鲁迅对她非常敬佩、感激、怀念, 并未“含笑的批评”。我认为鲁迅对阿长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儿童时作者对阿长的爱不理解, 所以讨厌阿长, 这是“儿童时的眼光”;后来写作时才理解了, 所以怀念阿长, 这是“写作时的眼光”。把“儿童时的眼光”和“写作时的眼光”混为一谈, 就产生了“鲁迅也确实给予了含笑的批评”这种错误观点。讲儿童时的鲁迅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等做法“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是可以的, 但要讲写作时的鲁迅“含笑批评”阿长是解释不通的。理由如下:
一、从作者的写作背景看, 作者不想“含笑批评”阿长
我们必须站在作者的位置和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此即“知人论世”。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但当时正受着反动政府的迫害。尤其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 因为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 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 他不得不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鲁迅自己写的《〈朝花夕拾〉小引》应该很能反映他的生活处境和写作意图, 文中写道:“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 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 因为是或作或辍, 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 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 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前的1926年3月10日。身在北京寓所的鲁迅想起了绍兴老家的“辞了这人世, 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的阿长, 是大有深意的。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还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我有一时, 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 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说明作者写作此书是由于对黑暗现实不满, 所以回忆往事, 向往故乡, 怀念童年。他对身边的“名人名教授”不满, 所以回忆阿长、怀念阿长、感激阿长。
再说, 鲁迅未曾特意为自己的母亲写文立传, 却专门为保姆阿长写了此文, 为什么?答案只能是阿长在作者心中有着特殊地位, 值得怀念、感激、赞美。
只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无论从时代赋予的使命看, 还是从鲁迅本人的遭际看, “含笑批评阿长”这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二、从文章内容看, 作者无意“含笑批评”阿长
通读《阿长与〈山海经〉》,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鲁迅先生对阿长是很怀念、感激的:
1、从标题看, 鲁迅将“阿
长”与“《山海经》”组成并列短语, 暗示两者同等重要。童年对书的喜爱是鲁迅成为大文学家前提条件, 但从本文内容可以看出, 他对书的兴趣几乎被身边人、亲人的冷漠扼杀。可想而知, 久而久之鲁迅对文学的痴迷也会因得不到呵护而渐淡、渐无。而鲁迅“最初得到的, 第一部宝书”———《山海经》———就是阿长给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阿长的真诚关心和大力支持, 中国就会少一个大文豪。因此, 阿长值得鲁迅大书特书, 而不是“含笑批评”。 (这应该是不曾为母亲写文纪念, 却特意为阿长作传的原因)
2、在文章结尾处, 鲁迅先
生深情地祈祷地神赐福于阿长, 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仁厚黑暗的地母呵,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从这直抒胸臆的祈祷不难看出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浓浓深情, 以这种感情为基础写就的文章若要“含笑批评”阿长, 无疑很不谐调。
3、文中记叙阿长那些看似
为缺点和不足的“切切察察的毛病”、“不见得很好的睡相”、“烦琐之至的各种规矩”等等, 其内核都是表现阿长对我的关爱。作者是怀着感激之情来回忆、但采用童年的视角来记叙这些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作者不时对阿长表示不满, 这其实只代表作者童年时的认识水平, 不能认为写作时作者“含笑批评”阿长关爱我的种种表现。这将在下文论述, 在此不作展开。
三、从写作技巧看, 作者不想“含笑批评”阿长
文章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鲁迅不可能为一篇赞美、怀念阿长的文章选择“含笑批评”她的素材。作者之所以先抑后扬, 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那么, 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写作目的和技巧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悬念激趣, 导入新课。
首先向学生提问:鲁迅未曾特意为自己的母亲写文章, 却专门为保姆阿长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 为什么?
学生初读课文后通过交流、讨论, 可以明确:阿长给“我”买了《山海经》, 使“我”非常敬佩、感激, 所以写了此文来纪念她。
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同时也可以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顺势引导学生探究重点语段。
二、重点探究课文中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语段。教学时既要从工具性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要从人文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阿长身上的人性美。这其实只是要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这需要学生深入阅读探究方能得出答案。这有三点很关键:一是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 “我”想“她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二是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 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 真可谓又惊又喜, 感激不尽。三是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 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谁也没有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
当学生真正读懂这段文字, 理解了阿长、《山海经》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了。
三、阅读前面的语段, 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这一环节可设置两个问题:一是“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就在这一大段文字, 其余段落还写了阿长的哪几件事?是否多余?二是你是否喜欢文中的“阿长”?理由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激烈争论, 在争论中,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开发了他们的智慧。学生意见分歧很大, 比如有的认为多写几件事, 能更鲜明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更全面反映现实生活, 也有的认为前面几件事写作者“憎恶”“讨厌”阿长, 而后面写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 前后矛盾;又比如有的喜欢阿长, 说她善良、淳朴、热心, 有的不喜欢阿长, 说她粗俗、饶舌多事、迷信守旧。
学生们争执不休, 后来都把目光对准我, 希望得到我的支持。我便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 理解课文:比如阿长睡相真的“不见得很好”吗?
先让学生思考:“阿长连买‘三哼经’这种难于登天的事都不辞劳苦去做, 为什么给鲁迅让点席位这种易如反掌的事偏偏不肯做呢?”
请联系生活想一下, 小孩子是怎样睡觉的?爱滚来滚去, 有的还从床上掉下来。“阿长给我让点席位, 我睡觉会怎样?”学生会想到:“我会睡得舒服一些”, 根据课文具体语句思考可知:“我就可以翻身, 可以动来动去”, 顺势再问一句:“长此以往, 作者的睡相会变成怎样?”学生很快明确:“作者睡觉会经常滚来滚去, 有可能从床上掉下来, 还有可能滚离被子着凉感冒, 这对今后的生活有害无益。”而文中一个细节则说明阿长“大”字形睡相是她有意而为之的:“我热得醒来的时候, 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 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显然阿长的目的是让作者不要乱动。所以, 阿长的睡相不好, 恰恰是为了“我”有良好的睡相。这种看似不美、令人讨厌的做法, 却也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时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自己的睡相好吗?如果好的话, 是谁的功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用不太美的方式, 表达过对你的关爱?”大多数同学的发言都能理解父母类似的爱, 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了。这样教学, 其实是从人文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阿长的对我的无私的关爱, 目的就是通过理解人物的感情,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明白阿长对“我”的无私的关爱, 学生再不会觉得睡相不好是“乡下佣人的一种粗俗”了。我认为, 只有这样探究, 才是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才是真正理解了编者的意图。
乘胜追击, 顺藤摸瓜, 学生很快能发现并理解阿长的各种规矩并不让人讨厌, 那都是民间文化 (吉利文化、避讳修辞文化等) 的展现, 目的都是为了作者好;吃福橘也不是磨难, 寄托着阿长真诚的善良愿望, 学生还特别注意到的一个细节:福橘并不是她自己吃, 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明这仪式是为了作者, 表现了阿长对孩子的一片祝福之心!至于讲述“长毛”故事, 事实上也并不简单, 根本目的在于使鲁迅提高警惕, 注意安全, 字里行间表现了当年的阿长对鲁迅的关爱和担心, 难道仅是令人捧腹而已? (分析方法同上, 在此不再赘叙。)
通过联系生活分析课文,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是一以贯之的, 那为什么课文中却多次提到“憎恶”、“讨厌”、“不大佩服”呢?
这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课后练习第二题。老师应对此作些提示和引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和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些相似, 文中有双重眼光, 一是儿时的眼光, 二是写作时的眼光。作者站在儿童时代, 对阿长的“切切察察”的样子, “大”字形的睡相是“憎恶”、“讨厌”、“不大佩服”的;而到了写作的时候, 他已经充分的理解了阿长, 字里行间便充满了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作者以自己对阿长的理解过程为线索, 叙述了阿长关爱我的几个具体事例, 表达了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是教参书上没有明确的, 应该补充上去, 这种布局谋篇是学生习作中的难点问题。)
一是符合作者自己认知的实际情况, 写出了童心、童趣, 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亲切。特别是当我们中学生读到, 忍不住要和作者同喜同悲, 比如读到阿长那“大”字形睡相, 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到阿长经母亲委婉地提醒都仍然如故的时候, 我们更会为作者打抱不平, 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提醒了我们, 写回忆的人和事的时候, 一定要站在当时的情境中去写, 才会写得真实感人。
二是为了设置悬念。前面用抑笔, 写对阿长不理解, 憎恶、讨厌她, 后面才写赞美、怀念她的话, 使文章有了波澜起伏, 更具可读性。如果全篇都站在写作时的立场上来赞美阿长, 文章会平淡、乏味得多。
相信通过本课的教学, 学生一定会在作文的构思和布局比如叙述线索的设置、叙述角度的选择等方面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 我认为教学《阿长与〈山海经〉》, 一定要区分文中的双重眼光, 即“儿时的眼光”和“写作时的眼光”, 才能理解鲁迅并未“含笑的批评”阿长, 恰恰相反, 作者很感激、赞美阿长“大”字形的睡相、许多的规矩等缺点, 因为那是阿长用另一种方式关爱作者。作者先设悬念, 用“儿童时的眼光”写阿长令自己“憎恶”、“讨厌”、“不大佩服”的几件事, 再着重写给自己买《山海经》, 尺幅兴波, 趣味倍增, 更有力地突出了阿长可敬可爱。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文本,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学生实际, 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切不可照搬教参, 满足于把已有观点灌输给学生, 那样只会因忽略启迪学生的思维、忽略了开发学生的智慧而误人子弟。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
[2]、新课程标准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阿长与》教学后记】推荐阅读:
高校教学后记01-05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10-17
撰写“教学后记”方法与技巧11-23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后记12-03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1-09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11-28
怎样写好音乐课的教学后记10-01
《推敲》教后记一07-10
《乌鸦喝水》后记300字作文06-16
课文《姥姥的剪纸》教后记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