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推荐8篇)

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 篇1

上海交大与联影等本土企业联合培养研

究生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将在未来共同培养研究生,联影将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双方将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根据协议,培养基地涉及专业覆盖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工业设计、材料、物理、数学等各领域。未来1-2年时间里,上海交大将逐步建立5到10个类似的联合硕士培养中心,以应对国际化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培养“会制造”的大学生为“会创造”的学生,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

众所周知,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九成以上市场份额被西门子、GE等国际大公司占领,国内的医疗器械公司虽然有一定数量,但在核心技术上缺乏科技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高端医学器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而且高层次核心人才资源稀缺。

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的高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医疗、电子、机械、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交叉关联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作为新兴产业,业内高端人才集中在跨国公司或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知名企业。而且由于我国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相对薄弱,鲜有能解决关键问题的科研带头人和精通复杂高端科技产品项目管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据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教授介绍,此次双方合作,将共同探索如何自主培养高层次核心人才。根据协议,双方将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即上海交大将聘请上海联影的资深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与该校相关学科的教授组成导师组,对接产业需求与培养医学影像高端人才为目标,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开设前沿课程、开展问题驱动的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

事实上,目前上海交通大学选择的合作伙伴大都是国内行业领先的本土企业,比如商飞、宝钢、上汽等企业。这些企业既是本土的龙头企业,本身又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储备的需求。“联影本身就聚集了大量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和上海千人计划。”徐学敏教授说,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上海联影将针对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的医疗器械重大专项等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研究,其中PET/MRI、静态能谱CT系统等研究项目将填补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伴随科研课题的开展,将有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学校预计在未来1-2年时间里,逐步与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网络通讯等领域的公司合作,建立5-10个培养研究生联合基地。预计覆盖300-500名硕士研究生。

选择合作的企业,上海交大尤为慎重。徐学敏称,“研究生是创新的主力军,我们培养的学生重点应该输送到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中。因此,上海交大合作的目标锁定在具有相当规模、有创新活力和研发能力的大型国企及民营企业。这与学校一贯秉持的校训精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神相关,也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

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 篇2

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 标志着泛北部湾区的各国及中国——东盟之间经贸往来和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深化, 广西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拥有特殊的区位和先发优势, 应借此机会, 找准广西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定位, 利用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 推动广西本土发展。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必然在财政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上有所要求。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 在未来的3~4年中, 面对九个重点产业中的旅游、会展、金融、物流等四个产业的国际商务人才缺口较大。

国际商务人才, 是在国际商贸往来、交流合作活动中进行操作、经营和管理的人才, 从涉及学科门类来看, 主要涉及经济、管理、文学、法学四个学科门类;从囊括专业范围来看, 包括金融、经济、国贸、财政、会计、法律、管理、营销、外语等专业。

1 当前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1.1 人才培养规模不大, 应用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紧缺

当前, 广西经批准办学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为75所, 高等教育人数规模为69.5万人, 其中, 符合国际商务人才所要求专业背景的学生人数较少, 占当年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稳定, 没有明显波动的趋势。根据对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几个重要城市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 在“十二五”期间对各种人才需求的情况分析, 对法律、营销、贸易类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我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从办学层次有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层次、高职高专教育层次、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

(1) 中等职业教育层次提供的国际商务人才存在先天不足, 如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理论水平较低, 只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从事一些入门门槛不高的实务类工作。国际商务活动和国际交流合作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国际政治、外语、法律、金融、贸易、营销方面的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客观上的原因, 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上没有太大的优势,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关于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中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量极少佐证了这个观点。

(2) 高职高专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部分, 其中, 高职教育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上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属于应用型职业人才。这种类型的国际商务人才深受企业欢迎, 是企业在综合用人成本和价值创造等因素权衡后的选择, 需求的绝对数量最大。当前, 广西高职高专培养的外语、外经、外贸方面人才已有明显的加强, 但在当前广西持续开发北部湾经济区,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环境下, 总数仍相对不足。以培养外向型人才为特色的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该校拥有北部湾经济区内高职高专层次最大的外向型经贸人才培养规模, 近三年来能够提供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年平均数为1200人, 加上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商务人才数量, 区内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数量距离较大。

(3) 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层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由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该层次人才具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 多具有权威、专业的行业资格认证,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研究。在这个层次中, 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和权威的行业资格认证的高级专门性人才尤其紧缺, 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企业在参与到国际经贸商业活动高端化、专业化的一个瓶颈。

1.2 广西本土对人才吸引力不强

因为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 广西自然资源缺乏, 经济相比周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 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水平较低。在人才流通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吸引力较弱一方面直接导致广西在引进外来“三高”紧缺人才存在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也致使广西本土培养的人才受到外地较高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吸引而奔赴他方。

对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的数据显示:至少有60%的学生有到区外就业的意向;有大约80%的学生认为区外的工作待遇及工作环境要比广西优越。在广西2010年国庆组织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 外国专家就广西的人才软环境建设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第一, 建议广西加大力度提供更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

第二, 建议广西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第三, 建议广西大力改善交通物流条件;

第四, 建议广西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1.3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

广西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本土化, 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首先, 国际商务活动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 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次, 广西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必须以本土化为出发点, 从教育硬件和教育软件建设为切入点, 增强广西本土本区本地的人才培养能力, 强化国际商务人才的广西特色, 提升广西自身的造血功能, 才能弱化因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广西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区, 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制约。

2 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本土化对策

北部湾区域经济建设已经从广西发展经济的构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是依靠国家意志推动的重点项目。其中, 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在整个广西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融入北部湾经济区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1 确立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及其本土化策略在区域教育教学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通过明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突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本土化策略, 可以确保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本土化能够获得有利地位, 在生源、师源、财源等资源的争取上形成优势, 以期能够使得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本土化、规模扩大化、层次高端化, 能够服务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在这方面, 国家层面的立法当前只起到了原则性的概括, 在此条件下, 作为地方立法机关, 有关部门应该积极主动, 运用《宪法》、《立法法》授予的地方立法权明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明确人才培养本土化模式的根本方法, 以此来保障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的进行。

2.2 通过立法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进行

在泛北部湾经济区范围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培养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加入的WTO组织中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 对促进海外办学, 相互承认学历学位, 支持专业人才流动有重要意义。在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中, 应抓住自身的优势, 扬长避短, 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和配置, 培养熟悉广西乃至整个泛北部湾去涉及省份本土情况的国际商务人才。广西计划在2011年推动赴东盟各国留学生人数达7000名, 并在广西各有权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接收5000名东盟各国留学生。这些大力促进广西本土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的举措, 是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开展的。同时, 广西本身也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为各行各业各校促进人才引进和人才交流提供重要保障。

2.3 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促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及本土化培养

教育教学行业有自身的运行规律, 当前, 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本土化任务主要由高等院校承担。而高等院校自身面临着资源投入不足, 体制需改革等实际问题。首先, 可以通过地方立法, 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模式和国际化方法的探索;其次, 可以放宽准入限制, 实施优惠政策,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教育教学建设, 投入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实施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模式中来;再次, 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 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引进的本土化实行补贴或政策倾斜, 如国家、地方层面的税收政策, 地方建设的配套, 地方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本土化国际商务人才使用率指标等。

2.4 明确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模式对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促进作用

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的定位, 是在以广西乃至周边省份的高等教育教学、社会力量办学为主要力量的在教育硬件、软件的本土化。推行本土化教学, 有助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国家属性、民族属性、社会属性。同时通过提升国内、区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水平, 优化培养模式, 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吸引更多泛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的留学生到我国留学。这对输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宣传我国爱好和平的态度, 培养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国家、相关地区应准确把握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对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之于整个国家东南亚战略的机会, 通过立法, 保障和规范全国、全省、全区的国际商务人才本土化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北海.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研究——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新格局[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

[2]范晶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9 (11) .

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 篇3

关键词:本土零售业;经营理念;经营业态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Defects in Chinese Native Retail Business

LIU Ai-jun

(Hunan Institute of Marxism,Jishou University,Ji shou 416000,China)

Abstract:The thorough knowledge on the native retail business in China is the premise to advance its competitivenese.By now this task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in terms of concept,cost,scale and format.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t should be fufilled by concept upgrading,operation strengthening,expanding business and innovation,etc.

自2004年12月11日我国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以来,世界零售企业50家跨国公司巨头40多家已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而且抢滩迅速,其中,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日本伊滕洋华堂、泰国易初莲花等零售巨头已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零售巨头自2001年以来在我国各地迅速拓展市场,开设的分店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明显地看出,资本的逐利性以及“八国联军”的灵敏嗅觉使中国商业零售业这块诱人的“蛋糕”不得不被分食。以上零售巨头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技术先进,连锁化程度高,在规模经营上具有明显优势,我国本土商业零售业与之对比力量悬殊。近年来,随着外资零售业的“圈地运动”骤然加剧,其咄咄逼人态势使我国本土商业零售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我国本土零售业市场地位,导致本土零售业市场竞争加剧乃至白热化。因此研究我国本土商业零售业,考究其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缺陷,探寻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对本土零售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本土商业零售业的缺陷

纵观我国本土商业零售业的变迁历程,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经营理念滞后、经营成本过高、规模不太合理、业态结构单一等主要问题。

(一)经营理念滞后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经营理念是否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在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功与否。由于零售业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因此必须把服务质量放在首位,树立“以顾客为本”的经营理念。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本土零售业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着把“顾客是上帝”仅仅当作一种时髦的口号,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深刻的丰富内涵,如本土零售业在当企业利益与顾客利益发生冲突时,并没有将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可能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与现代营销理念相违背,像这种以商品推销为中心的传统经营理念仍然支配着本土零售业的行为。此外,对外资零售业的某些经营方式也仅仅是学其形式,“照猫画虎”,没有形成整体的经营模式。如本土零售业在随着外资零售业的大举进军的同时,经营管理者们也逐渐地了解了一些现代营销理念,但本土零售业只片面注重员工的微笑,不注重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片面注重商业中的竞争,不注重各本土商业零售业之间的合作,以达到“双赢”的效果等问题。有些本土零售业甚至保留过去那种依靠政策保护、地段优势、稳定的货源等优势经营的粗放型模式,因而面对各种新业态的竞争他们就表现出不理解、不适应的无奈之举。

可见,正是由于本土零售业的经营理念滞后,仍以旧的思维模式来定位消费者,导致我国本土零售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目前的困境,不能突围。

(二)经营成本过高

根据现代经营成本理论,商业零售业经营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是否赢利以及赢利多少的关键性因素。经营成本是指商业零售业在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损耗,通常包括商品采购成本、商品储存成本、商品销售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主要方面。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两万多家本土零售业的经营成本普遍过高,毛利水平相对太低,其主要成因是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网络,有些产品经常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才能到达顾客手中。而外资零售业则在具有一定规模化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大批量买断方式进货,低价采购,不经过中间环节而直接卖给顾客。此外,外资零售业在经营管理上采用企业时点销售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附加值通讯网或电脑资讯网络系统(VAN)、电子交换系统(DEL)等一系列电子技术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更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对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与我国零售业平均经营成本及利润率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即能充分佐证我国本土零售业的经营成本过高这一事实,如表2。

(三)规模不太合理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规模是否合理是一个零售业赢利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资零售业大举进军我国,对本土零售业有很大的冲击。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规模和数量的扩张。与外资零售业相比,我国本土零售业的规模劣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整体规模劣势。目前,我国本土零售业整体规模过小,前100强商业零售业的销售总和不到沃尔玛的年营业额的1/1 具体情况见表3。

另一方面是单店规模劣势。当前,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单店规模与外资零售业的单店规模相比,其劣势更加突出。具体劣势见表4。

(四)业态结构单一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业态结构是否合理是制约商业零售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是百货商店,而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等在规模与数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的劣势,业态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本土商业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上万平方米的大商场有2000多家,就万人人均拥有的百货商店面积而言,与国际通常的合理标准也相差太远,表5反映了我国本土零售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劣势。

由于过多数量和小、弱、散的状态,导致本土零售业效益的必然下降。如在连锁经营方面,销售额占全国零售商品销售额不到3%,而日本为40%,美国超过60%,这说明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其触角伸向之领域也微乎其微。目前,我国本土零售业连锁企业拥有的分店数量少的只有2~3家,远远

二、提升本土商业零售业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本土商业零售业虽然已经初步打造出一批龙头企业,具备了一定与外资零售业竞争的能力,但总的来说,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更大。从上述对本土零售业缺陷的分析可以看出,要真正具备与外资零售业竞争的全面能力,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提升本土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据此,提升本土商业零售业的竞争力首先必须树立并贯彻“以顾客为本”的经营理念,这是零售企业求得生存与发展、实现规模经营的根本思想前提。树立“以顾客为本”的经营理念主要包括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经营理念。

1.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当前,外资零售业是以先进的营销管理哲学指导其经营活动的,其根本要求是强调将企业利润、消费需求、社会利益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因此本土零售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以顾客为中心,采取各种措施,增进并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主要包括保证商品质量和实施CS(顾客满意)战略。

(1)保证商品质量

精选高品质品牌商品,确保商品质量,是零售业的生命线。无论是对制造商的品牌商品,还是对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商品,都必须保证商品的质量。在高档精品商店,商品价格高,但品质必须与之匹配;在廉价商店,也必须切实做到“低价无劣品、低价无假货”,确保商品质量,甚至应做出“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这是吸引广大顾客的重要保证。

(2)实施CS(顾客满意)战略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零售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因此商家的一切组织行为活动都必须基于顾客的需要和满意,以顾客为中心,否则都是徒劳无功的(如图1)。

图1明确反映了顾客核心功能和营销整体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顾客决定了商家财产的价值,没有顾客的存在,商家的一切都是“废物”;二是商家首要任务是吸引顾客并抓住顾客;三是营销的主要任务是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提高满意度。实施CS战略,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充分挖掘顾客需求;二是必须健全顾客信息资料档案制度;三是必须定期调查顾客满意度;四是必须及时分析顾客满意度调查的反馈信息;五是必须制定接触顾客的行动计划。

2.“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经营理念

美国哈佛商学院零售学权威麦克奈尔(Malcolm P.Macnair)的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模式”表明,新的零售机构最初都是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政策。我国本土零售业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必须贯彻“天天平价,始终如一”的经营理念,以夺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一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增强价格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成本控制能力较弱,毛利水平较低,为克服这一不足,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运用企业时点销售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附加值通讯网或电脑资讯网络系统(VAN)、电子交换系统(DEL)等,将电子技术运用于流通的各个环节,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二是加强物流系统建设。本土零售业要自建配送中心或联合发展共用的商品配送中心,实现配送共同化,提高配送效率,并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完善经营机制

经营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商业零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机制层面而言,商业零售企业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因此要实现零售业的赢利,必须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零售业在转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国有商业企业还占有一定的比重,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必须完善商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让政府真正完全退出市场领域,充分发挥零售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政府只作为有力的宏观调控者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行使自己的职能。

1.培育完善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本土商业零售业必须积极将自己培育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善的市场主体:(1)培育本土大型零售企业。我国商业零售业要整合本土资源,可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将有限的商业资源向优秀企业聚集,发展大型零售企业。如2003年4月,由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友谊(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合并创建一家销售额超过700亿元的大型零售集团——百联集团,合并重组的百联集团拥有5家上市公司、涉及企业50家等,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2)加强品牌建设。当前,随着技术进步和专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商业界同类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差异不断缩小,而品牌的作用却日益突出,已成为商业零售业抢占市场甚至垄断市场的利器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强零售业的品牌建设要做到两方面:一方面,积极开发设计自有品牌产品,注意商品类别的选择,要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并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体制,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维护自有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加强品牌管理,制定品牌信誉方案,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友好关系,用合适的战略及方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做大做强连锁品牌。

2.加强零售业宏观调控

正确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还必须加强以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调控,为此政府应在彻底退出市场领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要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加强对本土商业零售业的间接调控。加入WTO以来,为加快本土零售业的发展,我国商务部在政策引导和协调、法律体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本土零售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如少数地区为了加快引入外资零售业步伐,在土地、税收、硬件配套等方面给予外资零售业超国民待遇,这必然导致他们的利润率越来越高,不利于本土零售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尤其应完善市场流通立法和加大政策引导、协调力度。一是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如制定《反零售企业垄断法》、《大店法》,制约大店的快速发展和单个零售企业规模的无限扩大;二是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本土零售业发展的旧体制沿袭的政策和地方政策,并制定新的合理规划,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拓展经营格局

目前,虽然我国大型百货商场与西方国家一样处于成熟期,但连锁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仍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不仅在规模与数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且经验欠缺,尤其是在多种业态的组合运用上更加凸显其弊端。因此,在经营格局的战略定位上,本土零售业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并结合地域层次、消费层次、市场定位、价格竞争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判断,拓展新的经营格局——多层次、多业态并存的经营格局。

1.多层次经营格局

本土零售业必须针对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开创经营格局的新局面,健全多层次的经营格局,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总的来说,就是建立五层次的梯队形格局,见图2。

从图2可以明显的看出:

本土商业零售业的经营格局包括五个层次,当然这一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变得越来越多。第一层次:在富者聚居区设立高档名牌专卖店,以供应特殊消费层人士消费;第二层次:在城市中心设置面向高等消费层的仓储式商场;第三层次:在区域性的商业中心设立面向中等消费层的大型百货店等;第四层次:在新居民区、城郊结合区设立面向一般消费层的大型超级市场等;第五层次:在老城区、居民小区设立分散的折扣店、便利店等。

2.多业态并存的经营格局

本土零售业应抓住机遇加紧重组,拓展多种经营业态,实现由较单一的经营业态向多种业态并存的根本转变。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大力发展大型百货公司。大型百货具有以下竞争优势:规模大,价格低,品类齐全,大批量采购,大批量销售,周转快,高水平服务,鉴于我国目前主要是百货公司这一现状,应该采取合并重组的方式整合现有百货公司这一巨大资源。二是大力发展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仓储俱乐部、专卖店、专业店等业态经营灵活、价格合适、开架售货、商品丰富,基本能满足社区周围居民的基本要求。综合超市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经营方式,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式,设置应科学合理,不能过多,更不能盲目扩张规模,同时对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应及时做出反应。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可以设置高、中档层次的专卖店,如烟酒、医药、服装、电器等,专卖店在品种、规模及价格上都有一定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品牌的需要。三是大力发展各种新型零售业态,如折扣百货店、便利店、特许经销店,网络电视电话营邮、邮购营销、会员制营销及步行商业街等。

(四)创新经营模式

虽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早在1992年已开始启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本土商业零售业的模式仍明显滞后,亟须改变和创新。

1.健全多角化经营

目前,国内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并且还面临“与狼共舞”的严峻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本土零售业的一大难题。西方国家商业零售业发展变迁进程表明,经营战略多角化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并进而获得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鉴于我国本土零售业的竞争力不强,亟须大力调整零售业营销战略方向,使其发展经营战略多角化。本土零售业应该打破传统的商业经营领域,积极拓展其它领域,加大商业向其他产业渗透力度,从而增强自身竞争力。本土商业零售业除了在商业领域大显伸手外,还必须在三个层面积极拓展和健全多角化经营。

第一个层面,向第一产业渗透。根据市场需求,着力寻求商业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点,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充分发挥商业的市场信息、经营服务网络、商业品牌和资金实力等优势,通过定牌生产、品牌经营,从而实现商业与农业的“双赢”。第二个层面,向第二产业渗透。根据市场需求,着力探索商业与工业信息化的结合点,大力开发中间商品牌,利用商业品牌优势,实行品牌生产、品牌经营,以实现商业与工业的“双赢”。例如可以借鉴恒源祥式的“以品牌发展规模,以规模促进品牌”的发展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第三个层面,向第三产业其他行业渗透。针对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增长的趋势,本土商业零售业应开拓多种经营门类业务的大型综合商行,将零售业的经营触角伸向房地产业、饮食业、旅游业、娱乐业等多种领域,形成一种复合型的新兴商业。

2.发展一体化经营

当前,我国本土零售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且单体经营,它们约占总数的80%左右。为了扩大规模,形成规模经营,产生聚集效应,组建大型零售业集团是改变竞争劣势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型商业集团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主要有以连锁店为形式的横向一体化经营和以商业企业为主体的工商纵向一体化经营两种形式。实行一体化经营,能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在资金、设备、信息等方面发挥较大的整合优势、规模优势,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以连锁店为形式的横向一体化经营应该实行规范化管理,必须做到“八个统一”:统一店面、统一标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广告促销、统一核算、统一人事管理、统一服务规范。对于工商纵向一体化经营应该对企业采取“个性化”服务,对症下药,分类指导,如石油石化、汽车、钢材、农资、建材等行业中产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及部分内外贸专业公司,实施重点跟踪,全面指导,不断健全营销体系,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劳埃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 纪立.商业经济学[M].北京:商业出版社,2003.

[3]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6[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2004、2005、2006.

[4] 富吉祥.努力提高零售商业竞争力[J].商业经济文荟,2005(1).

[5] 于宝琴.浅析中国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困境与发展[J].商业研究,2002(5).

[6] 程振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影响及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7] 张鉴民.中国零售业的优劣及其生存方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4(47).

[8] 杜佩莲.试论本土零售商业的竞争力优势与竞争力的提升[J].商业经济文荟,2005(3).

[9] 盛秋生等.商业零售业经营成本的分析与控制[J].江苏商论,2004(4).

(责任编辑:孙桂珍)

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 篇4

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生产分工国际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安排,WTO、IMF、World Bank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其游戏规则体系构成了全球化的基本制度框架。

全球化必将对各国经济产生广泛的正外部效应。诸如,经济全球化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促进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全球生产力迅速提高和世界经济的新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市场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对“学习”和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刺激,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各国扩大对外贸易,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增长;资本流动自由化,有利于各国通过利用外资而引进技术,促进本国的技术升级,获得技术的外溢效应;生产分工国际化,使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资源互补和产业升级。但是,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难免带来一些负外部效应。近年来,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种经济危机,都与经济全球化有关。

作为全球化进程的后来者,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确定符合本国实际的战略和对策,加速形成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制高点。在全球化框架下,中国面临两大主题:一是在今后若干年内加快体制转型,迅速适应和融入WTO的规则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大力推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外溢效应。而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和已有的产业基础是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力量。目前,中国正处在走向成熟的经济成长阶段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齐头并进的局面。这种格局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必将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新一轮增长周期已经展开

近来,中国经历了两次房地产业的增长周期,第三次房地产业的增长周期已经展开。第一次是从1981年开始至80年代末,中国大陆初步形成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第二次是从1992年开始,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到跌入谷底,出现恢复性增长,平稳增长。,新一轮房地产业的增长周期启动,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预期这一轮增长周期仍将持续5年以上。从整体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房地产业迅速进入成长期,并具备了高成长性产业的特征。1994~20,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平均增长18.7%,年高达25.3%,1~6月更高达32.9%。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多年达到4~5%,2001年这一参数达到6.51%。1991~19房地产销售面积年平均增长21.70%,1991~2001年,房地产销售额年均增长34.55%。

与前两次相比,新一轮房地产业增长周期的景气时期必将持续更长时间,并具有一系列新的变化特征。这是因为:

(1)前两次房地产业增长周期,基本上是在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条件下完成的,房地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很低,这种制度条件严重阻碍房地产业的`发展;新一轮房地产业增长周期是在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展开的,大大削弱了房地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房地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初步形成且日趋完善,“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效率提高支持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

(2)前两次房地产业增长周期,是以集团消费、集团投资为主角,房地产市场需求受到抑制;这一轮房地产业增长周期,个人成为房地产消费和投资的主体,房地产正在成长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并具备了新经济增长点的特征和条件。

根据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消费品市场成长经验,排浪式消费第一浪和第二浪之间要经历7~的积蓄准备期,从消费结构变动周期的经验波长和近几年消费品市场的表现来看,近期资讯产品、住宅和轿车正在成为消费热点。相对而言,住宅的收入需求弹性

本土知识之于翻译研究例析 篇5

本土知识之于翻译研究例析

翻译活动在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交流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翻译研究主要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剖析,中国的研究者也必须格外注意中文学养的修炼.不然,就可能在译文评析当中出现偏差,或者造成观点结论欠妥.

作 者:汤君 TANG Jun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刊 名:泰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830(2)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研究 本土知识

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对管理人才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就需要要确立以社会酒店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创新定位——服务型专业。我国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要求我们培养创新人才时,应该转变我们的培养思路,着重围绕市场来培养创新人才,酒店等企业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与酒店企业的利益,所以酒店企业对工作人员要求直接体现在服务质量上。笔者认为,当前体现酒店行业素质的最直接标准就是服务水平,因此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如何能够促进行业的服务水平,就是专业培养的指导思想。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单单要注重人才在创新服务技能、服务语言,更要注重人才在创新酒店管理、资源开发、酒店人才培养等,这些都是学校人才定位时要考虑的重点内容。培养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要多方位考虑,酒店管理的经营管理能力,酒店资源规划与开发能力,酒店服务技能,酒店行业政策法规的领悟和理解能力,酒店的职业利益,职业道德规范,语言的使用标准,计算机等办公软件的操作等。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我们要以满足酒店管理人才市场需要为标准,提升素质培养为导向,不断加强与提高专业人才的各种素质。

2.2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人才创新培养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能被动适应社会需求,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主动去促进人才发展,以引领酒店行业的导向。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要想主动适应需求,引领酒店业发展,就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素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当前,在专业培养实施中,对于如何界定理论与技能的比例以及实施的程度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笔者经过访谈酒店业以及相关专家,认为专业培养应该以“创新”的素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要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手脑并用”,把理论学习作为内化素质,把实践作为外化素质,教学不仅要教授人才理念、酒店管理的本质、原理等,也要以酒店服务为标杆注重岗位实践练习,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选择酒店行业共性业务技能与个体特色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人才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课堂知识讲解的专业性,要坚持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施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的提高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

2.3完善实训配套,促进人才素质全面发展

实训是专业实践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好的实训配套条件是实践效果的重要基础保障。笔者认为,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训配套构建时,可以考虑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培养定向需求目标促进实训过程的实施。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与酒店企业沟通,与之签订实习协议,借助本校的教师为酒店与员工与学生提供培训,共同研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加以解决。而以上需要的是,一需要有专业的实训配套教师,教师的组建既可以是学校的专业实训教师,也可以是酒店企业的管理家,重点是要把具有创新思想、素质的教师配套好,这样在实训时,学生能够很快的得到有效的指导,以便于促进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二是要注重实训内容的宏观实施,例如在酒店实训时,有时规定的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并不匹配,这时就需要临时调整,把学习内容进行有序调整,或者进行压缩,真正从实训中学到知识,同时要注重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模拟中心,可以从逐步模拟到实际工作过度,重点完善学生的创新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完善,这样学生创新素质在实训基地才能短时间内快速提升。

3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重点是从社会需求中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酒店特征进行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协调至关重要。同时,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的实训基地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闫静.新加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06).

[2]段喜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四会"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旅游,(06).

本土人才培养研究对策 篇7

一、美国高等教育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实现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早期对英国、法国等高等教育的模仿,另一个阶段是对德国研究型大学的模仿。通过对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模仿,再结合美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特点,美国形成了现代高水平、高层次,全球输出式的国际化高等教育模式。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与欧洲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起点,有着更加多样化的民族特征,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并没有亦步亦趋地步欧洲之后尘,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别国的经验根植于美国的土壤中,从而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1]

第一,推进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国际化发展模式,加强对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经验的吸收。首先,受法国的启蒙运动、英国剑桥模式的影响,美国对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做了修改,其中包括:在学校的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允许吸收私人投资、创立基金并允许外来人员参与管理;放宽学位授予的限制,放宽学生招收范围,不仅招收贵族子弟,也招收贫农子弟等;以注重实用知识为主导的,多样化的学院模式。其次,德国提倡学术自由的思想,吸引了大量美国学者去学习,并且由这些学者将德国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带回来,引起美国对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系列改革。

第二,结合本土社会实践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吸收欧洲先进经验后,经过结合本国实际,通过展开赠地运动、建立社区学院和建设现代研究型大学等方面改革,逐步建立起本土化的高等教育体系。19世纪60年代,赠地运动的开展为美国的工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得到政府大力的支持,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维护了普通工人和农民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达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良好效果。

二、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要求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模式要加深理解,同时,对于优秀成果要广泛借鉴。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教育者视野的国际化、科技研究的国际合作等等。

第一,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教学的国际化可以通过增加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将国际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以国际化的视角,引入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各种国际会议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第二,增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国际学术交流是衡量高等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术交流的主体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派访问学者、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长短期学生交换项目等扩大国际交流的纬度。

第三,加强科研项目的国际化合作。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遇到的科学难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难题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个组织或者国家都无法单独完成相关的研究,必须集合相关领域或国家的力量共同协作。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学校不仅在国内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更要深化与国外高水平高校的协作。依托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强势专业和领域,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第四,加深校际合作的领域。各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都有特色专业、特色领域,这是我们尤其需要借鉴的地方。高校办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有国际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际间的联合培养,可以借助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人力资源。同时,通过较深层次的合作项目,达到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的目的。

三、结合我国实际,推进高等学校的本土化进程

世界各国教育的形式多样,各有特色,但是,最终高等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必须归依于本国的民族特点和历史特征,并为本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提供支持。

第一,融入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的高校教育内容。高校教育要吸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形成高校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在有特色的民族地区和文化地域,拓展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使高校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系。当代的教育市场已经不仅局限于本国国内,而是全球化范围的教育市场。高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松紧有度的高校。在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管理下,同时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明确高校办学的职能和范围,增强高校独立自主的能力,形成内外结合的管控机制。

第三,加大本土高校师资力量的储备。高校的发展以人才的发展为依托,本土化高校教育的发展必须借助本土的师资力量。教师在课堂教学、科研活动中融入本土特色往往可以得到显著的效果。其中,教材、教育模式等,都需要结合本土化的优势,形成本土化的教育储备集合。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两个新的概念。它们既代表民族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又代表国际教育的现代化思想。在加快高等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要求必须根据时代特征结合我国的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国际化则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建立现代化的高校教育制度,推进国际合作研究。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其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和现代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

参考文献

不辱职教使命,培养本土人才 篇8

在职教领域中,上海远驰专修学院是当之无愧的先进人才培养基地,而带领其发展的董事长吴涛先生无疑是职教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他以领先的治学理念、人性化的管理、勇于创新的课程体系、稳定的高就业率,为国家、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

远驰专修学院在吴涛不辱使命的引领下,历经多年发展, 已拥有包括总校区在内――杨浦、徐汇、浦东、南汇、闸北、奉贤、临港等七大教学基地,同时为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32家大学和企业提供教育服务产品。强大师资力量、精致的教学下,远驰培养了出成千上万的栋梁人才,如今,他们活跃在商业、计算机、教育、物流等诸多行业,其中的不少人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或佼佼者。今天的这些莘莘学子成为远驰专修学院最好的品牌,更是远驰人的骄傲。

教书育人功德无量

走进远驰,您一定会感觉到远驰与其它学校的不同。这里有整洁宽敞的校园环境、朗朗的读书声、彬彬有礼的学生、窗明几净的教学大楼……无一处不流露着远驰的育人之道——“人才培养,先得从做人开始,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教育是个特殊的行业,不仅仅是个谋生的职业,更是功德无量的事业。”吴涛说到自己钟爱的职教事业,就动情地谈起在上海投身职教的缘由。“上海是我国第一个接受西方文明的窗口,具有科技、金融、运输、人才等各方面优势,无论地理位置.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让我认准上海是个教人尽施才华的大舞台。”远驰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从最初小班形的三十多人发展到今天的数千余名在校学生,并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称为“职教的摇篮”。 个中的艰辛很难想象,吴涛却乐在其中,他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职校毕业生,为经济腾飞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多少年来,吴涛几乎把他的所有时间和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校的建设及教育教学上, 更难得抽出时间与家人相聚。吴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校和学生身上,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了解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帮助。“搞好一个学校,光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助力学生成长。”这就是吴涛所信奉的“身体力行”, 激发了远驰教职工对职教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素质第一的人才

吴涛说,培育真正的“人”是远驰专修学院的“第一要务”。 “高科技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技能外,必须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水准。”话题一下子聚焦到学生素质上。为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能成为真正的“人”,吴董事长将德育工作放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他用行为的榜样传授学生做一个以专业技能回馈社会的栋梁,同时还做一个能直面竞争、有坚强心理的能人。

讲礼貌,懂礼仪是远驰专修学院在教育界范围内最出名的一项内容。“礼貌、礼仪是职校学生就业时必须具备的职业品质,也是培养健康人格、健全品格的内容之一。”为此,吴涛要求远驰学生必须做到:长者优先、老师优先、学长优先、女士优先。无怪乎在远驰的校园中只要有老师、客人,学生都会主动招呼让路,做到礼貌在先,礼仪周到,养成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高标准的道德观、伦理观、使命感、责任感是最基本的,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必须爱国,为国勤奋学习,为国尽心尽力,这是远驰专修学院培养学生走向成功人生的第一步。多年来,吴涛引领下的远驰专修学院,注重培育素质第一的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人才,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助力。

实践出真知

实践和就业工作才是检验真知唯一标准。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远驰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方式,开设了当下或未来最具急需的技术课程。

“面对旺盛的市场人才需求,远驰人更加注重的是就业质量。多年发展中,远驰先后在上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就业网络,与省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供需合作关系。”吴涛带领下的远驰,以校企联合办学为抓手,紧紧抓住与企业合作的发展机遇,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成立多个教学基地,力争将学校真正建设成为企业人才孵化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吴涛时常说,他办学的目的就是教会这些学生如何抓鱼,提供地方让他们抓到鱼;教会这些学生自给自足、自力谋生、成长为独立的人。

远驰教会学生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和技术要领,而是用德育告诉了学生们怎样用实践、行动获取真知,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为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通过远驰的精心培养,很多学生在同名牌本科院校的学生竞争时并不处于劣势,他们受到了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青睐,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远驰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完全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想必这也是为什么远驰可以被评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获得中国十大品牌民办学校等诸多荣誉称号的缘由,而这对远驰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上一篇:惊艳的古风句子下一篇: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