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1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文/唐清莲

摘 要:地理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日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有所掌握和了解,能学以致用,为国家创造财富。作为多年在一线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师,面对地理教学中所出现的困扰,能冷静理性地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提高效率,实现师生共赢。

关键词:教育教学;剖析;途径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本人对目前贵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现状表示堪忧。贵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会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基础基本为零。加之社会对地理有偏见,认为地理是副科。为了升学,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学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初中基础的好坏对高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基础好,学生会学得很轻松,对本学科的兴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绩。反之,基础差会严重干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放弃心理,对高中地理教学极为不利。

其次,每个中学对高中地理重视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约着高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多数高中都是重理轻文,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地理属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学习难度丝毫不亚于数学,有“文综里的数学,得地理者上重点”的说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识容量巨大,学生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再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地理教师各自为政,一厢情愿,不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大搞题海战术,结果事与愿违。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成为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严重障碍,就会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源上消除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贵州初中地理不纳入中考并非个例,相比相邻省市(四川、重庆),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学科这样尴尬的地位又怎会得到重视呢?很多学校只重视语、数、英等科目,目光短浅,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学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综合分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国人的思维尚未转变,地理在国外相当重视。在国人大喊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无奈成为牺牲品。

我们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识模块,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区域地理及区域发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防治(选修四和选修五)。高一没有分科的时候,每周两节地理课,根本无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不像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要求更高。高中教师既要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又要批改作业,讲解教辅资料,完成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容易出现不良情绪。面对紧张的课时、基础薄弱的学生,还要维持班上的课堂纪律。再加上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事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统筹规划。加上学校狠抓升学率,采用低效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大部分时间用来考试和做题,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还有就是学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响着高中地理教学的长足发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初中地理,在中考总分中应占一定比例。这样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端正态度,认真学习。良好的地理基础不仅为高中地理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师生负担,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不再对地理产生恐惧和厌恶,从容自信地面对高考。学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掌握答题技巧,在考场上尽可能多地拿高分。

其次,各个学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课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课时。在分科时,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文科和理科只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以后同样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学习好文化知识,总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师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会取得社会的认同。况且有些学校的文科甚至超过了理科,重理轻文的观念应该摒弃。

再次,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学会团结协作,在学校和教研组的统一调度下,科学地制定教学进度,使用统一的教辅资料。经常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比如,运用Flash课件,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突破的重、难点。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开展新课导入,做好教学反思。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对高中地理的看法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才有未来,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在新课改中,一马当先,取得长足发展。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2

一、低成本实验内涵和“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

什么是低成本实验呢?就是完成一次实验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学科中的低成本实验就是通过使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以及对建设材料的有效制作而开展实验的一种探究性实践活动。它既可拉近地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 又能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 生活地理”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潜在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

以“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 这是我参加过的一次教学观摩公开课的现场实验。①实验目的:借助生活实物, 解析地理原理。②所用器材:1.5 升的矿泉水空瓶2 个, 2.5 升的塑料空瓶1 个, 温度计2 支, 适量土壤, 还有剪刀、手表、纸和笔等。③操作步骤:首先, 把2 支温度计分别编为A、B, 用剪刀把3 个空瓶拦腰截断, 把2个1.5 升的矿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 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 并分别插入A、B温度计, 其中一个用2.5 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后, 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室外接受阳光照射, 观察温度计的升温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 并记录温度, 比较温度差别和各自的变化情况。④实验结论:温室阻止空气交流或热交换, 使室内产生增温现象。

诸如此类的地理小实验用材较少、取材方便且简单易做。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逐步积淀学生的地理素养等方面, 都发挥着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言之, 低成本地理实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

二、对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上述实验启示我们, 积极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 既可凸显新课程“以生为本, 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发展”中攫取寓教于乐、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情境, 有效激发主体学习意识

众所周知, 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 难道它是与生俱来的吗?又能否自然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是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被激励、唤醒、鼓舞并逐步培养起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 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并增强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例如, 在教学“大陆气候”内容时,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 向学生直观演示了我国西北部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风民俗情境, 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的特点。再如, 在“季风气候”内容教学时, 通过诸葛亮“巧借东风, 火烧曹营”的故事来铺设展开。如此丰富的课前导入和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传导性与感染力,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

2.链接生活认知, 有效增强学用感悟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它着力强调了“学与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对于培养学习者感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 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课程实践活动, 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与深刻体会。例如, 在教学“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内容时, 教师可结合湘菜的辛辣风格和湘人“无辣不成席”的生活习性, 把其与粤菜的清淡风格相比较, 两者相去甚远;还可以结合“南船与北马”、南北方屋顶差异等社会生活现象, 充分说明气候影响的作用之大。此外, 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 又比较干燥, 因而北方人或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多患有风寒病;而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虽然不低, 但由于湿度较大, 长期生活在这种气候环境下的人们多患有风湿疾病。

3.寻求生活支撑, 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 高中校园内始终流传着“理科之难, 在于物数;文科之难, 则在于地理”的说法,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来说, 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元, 且技能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 若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力比较薄弱, 就难以对知识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题目训练或各类考试中, 有许多学生深深感到或是不会答题, 或是难得高分, 久而久之, 就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何对待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呢?我们要寻求生活的支撑。例如, 在讲解“经纬网”的知识时, 尤其在解答“某人从赤道以北40 千米处出发, 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四个方向各走100 千米, 最后他位于什么位置?”之类的题目时, 许多学生都无从下手。教师可借助如篮球、乒乓球之类的体育活动, 向学生简单地解析此实验, 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4.加强生活实践, 有效促进手脑能力培养

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绿色的课本”, 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学习、深刻感悟和综合发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为培养学生“地理生活化, 生活化地理”的综合能力素养, 发挥着引领和桥梁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 其中第一章第三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中, 蕴藏着“南北方楼间距不同”“房屋朝向”“夏冬季节学校作息时间不同”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容中, 蕴藏着“家乡的山是如何构成的?”“山上岩石属于哪一类?”“鹅卵石为何是圆的?”等生活元素;“乡土地理”内容中, 蕴藏着“本地土特产及其形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筑和服饰文化”等生活元素, 这些都是吸引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加强手脑能力的优质资源, 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 社会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识教学的鲜活题材。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情境、链接认知、寻求支撑和加强实践等方法, 积极开展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为赢得较低成本、深入浅出、增进学用、厚积薄发和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地理学科知识与自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紧密, 这就为地理课程的低成本实验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基础与优势条件。从“大气保温作用”的模拟实验深受启发, 我们应着力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并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这是地理课程的应有之义, 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成本实验,生活化教学,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仁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3) .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 教学目标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着,为适应社会发展、新课改需求,通过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育阶段。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简单讨论了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改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

1.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改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参与权、选择权,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全面发展、全程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2.注重“情感”的培养。高中时期的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这时期的学生急需教师、家长的认可,获得同学、教师以及别人的肯定和夸奖。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做到态度和蔼可亲,在与学生接触中平易近人,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时,应掌握尺度,将问题定位于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之间协同合作、交流沟通。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从声音、动画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感官意识,使地理教学不再枯燥无聊,培养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知识传递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而不是为了考试能得到高分,改变以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新课改的趋势,也是教育的目标。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常规,淘汰陈旧的琐碎知识,将素质教育真正应用到教学中。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挖掘学生潜能。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图像配文字的说明,如地形图、政区图、柱状图等等,这些图形都以客观形象的方式刺激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对于开发学生大脑潜能有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各种图形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需要。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新版教材中,图像、文字以及多方面都包含着智能的因素,培养学生在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在教材中,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地理思维的方式、方法,所谓地理思维就是地理学家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仅是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在教授学生怎么学习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世界的精神,注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个人文化素养。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应结合爱国教育、环境教育、国情教育等多方面,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中国国情,了解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树立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自信心、自豪感。

三、提高教学效率

1.转变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毫无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改转变了这一教学理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教学的参与权,在课堂上占主要地位,尤其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再单一,学生在某方面掌握的知识未必比教师要少。

2.突出学科特色。高中地理教学有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像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形,如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等等各种图形,这些图形既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也是学习地理学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看地图时先看图例、后看图,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应指引学生自己先看图、再看文字,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新课改的教育是以人文本的素质教学,为社会培养接班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与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与实践,注重团体合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开展小组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团体合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在中国普遍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紧随时代的脚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与手段,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1.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材的多媒体化是以多媒体为载体来实现的,使其教材内容更加形象化、动态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作为教师,应花费时间、精力钻研教材,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每节课不仅仅包含文字、图形等,还能给学生呈现出包括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来体现知识要点,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的难点、要点。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模式,学生也更加有兴趣来学习地理。

2.教学观念是教改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课改过程中,教师是执行者,教师观念的改变是课改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自身教学理念是否转变很重要,否则,就算再精美的课件、再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反应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达不到预期的改革效果。教师观念的改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教师的再学习、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等等。

总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4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高中教育的要求。我校通过不断探索,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大胆践行“121”教学模式。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对遇到的困难与困惑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总结,笔者就这一问题尝试着记录下来,希望引起大家的共鸣与指导。

关键词:教学改革;“121”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学习;困惑;改进措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新时期高中教育的要求。为适应和迎接挑战,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的转变。充当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构筑知识探究课堂。为此,我校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各学科重点推行“121”教学模式。一年多来取得丰硕成果,当然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现将高中地理学科在践行“121”教学模式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思考总结如下。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5

【摘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的热情及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直观,形象,准确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在当今这个高科技年代,多媒体技术必不可少。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就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辅助

普通高中

地理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163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图形、声音、颜色等描述手段,形象、准确,直观、生动地建立了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快乐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高中地理教学一直被比喻为“粉笔、书、地图”的教学。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在一些大城市或者是重点高中早已使用多年,但我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县级市的普通高中,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走进课堂的时间只有一年。

就是这一年,使我们的教学成果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学校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乡镇村庄,他们初中的地理就是一片空白。而且由于学习能力有限,平时呈现于黑板上的地理问题基本理解不到位。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尤其是课件的运用,使黑板解决不了的教学问题得到了解决。那在这一年的摸索运用多媒体技术中,我有了如下的体会。

一、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需求的基础,地理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不仅是给学生提供认知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再现情境,启发学生,使学生对知识表象可以进行分析、理解、综合、概括,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在复习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让学生思考南北气温为什么出现差异这一问题。学生看到同样是1月份,黑龙江的漠河是狂风暴雪,而海南省的海口却是阳光明媚,树木成荫,人们都穿着短袖短裙。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思索我国南北方1月份气温差异大的原因。在这里,多媒体的运用,就使学生的思维结构获得优化,有“独特”和“最佳”之效。

二、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解决淡化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课中有诸多重点、难点,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它可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可增加生动感,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教材的重点、解决淡化知识难点,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黄赤交角的形成与意义时,它既是教材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很直观的就能展示出黄赤交角的形成以及带来的影响意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用动态显示太阳直射点一年的运动轨迹。例如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全球的昼夜情况。学生通过观看,就会非常明白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直观而生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难于理解接受的重点、难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清楚易懂,使地理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识图能力是学生的基本技能。这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接受理解、消化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直观形象的思维,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了学生通过研究地图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概括、判断推测,也是对学生理解推测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中,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读图识图、用图制图的重要能力。例如:在讲解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时,可以用重新着色、鲜艳闪亮来突显大西洋,太平洋的重要洋流,区分寒流暖流。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地图内容复杂,重点不突出的弊端。介绍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时,用闪烁的箭头来突出秘鲁寒流。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空间事物分布特征,加深印象。

虽然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不能全部取代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多媒体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技术仍要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地理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仍需教师来实施。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准备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我们教学设计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多媒体技术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生机。我们要不断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让多媒体课件能更多的走入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元镜,谢幼发.多媒体组合教学实践.科技出版社,2002

[2] 徐步阳.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考试周刊,2008年34期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6

一、案例选择

案例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 因为整个课堂探索的问题是根据案例设计的, 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是围绕案例展开的。我们在案例教学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高中地理必修三中选取的优秀案例有很多 (例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以洞庭湖为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农业为例等等) , 以上这些案例是教材编写者研究大量各种相关资料, 选择出最能体现课程标准, 最有利于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实现的典型案例。我们在必修三课堂教学中应该优先选取这些案例。此外,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现代媒体种类多样, 资讯发达, 瞬息万变,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为课堂选择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密切贴近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案例, 这样既可以弥补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相对滞后的劣势, 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选取的案例, 最终课堂呈现的案例都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1. 典型性和导向性

教师选择案例前首先要研究教材中的原理性知识。其次, 教师应该对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状况、中国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比较熟悉, 另外还要注意研究高中学生的心智特点, 这样才能编写出典型性和导向性案例。例如我们学习传统工业区时通常以鲁尔区和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为例, 学习新兴工业区时通常以美国硅谷和中国中关村为例。其中鲁尔区和美国硅谷分别是世界最典型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学生比较熟悉它们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 学生能比较顺利分析出这些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典型案例归纳出工业区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能够利用这些规律解决中关村和辽中南工业区等一些具体工业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2. 启发性和实践性

案例教学中, 大部分问题是学生围绕案例自己探索解决, 因此案例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过于简单直白的案例会减小学生的思考兴趣, 过于晦涩难懂的案例会加大学生理解案例内容的难度, 同样会减小学生研究案例的兴趣。所以, 教学案例中的图形、文字必须通俗易懂, 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只有选取这些案例,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地理课堂中。

二、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1. 读懂案例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手段日益丰富, 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 让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 这样就比较容易熟悉案例、读懂案例。例如我们在学习《流域开发和治理》一节时, 以长江流域为例, 在这个案例中我选取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影像和文字资料, 将长江流域的概况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充分感知了案例。再如我们在学习中心地理论时, 先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南通地区重要中心地的名称、地理位置和主要职能, 然后分四个学习组分别做成课件向全班同学汇报, 最后以这些汇报课件作为案例来分析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因为是大家熟悉的乡土地理, 而且事前已经经历了收集资料的过程, 学生迅速熟悉案例并对于后续探索充满期待。当然案例的形成和展现形式因为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各有不同, 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 教师都应营造对学生充满吸引力的情境, 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之中, 充分感知案例, 从而为整节课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2. 分析案例

学生熟悉案例情境以后, 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 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和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等方式剖析解惑。教师的提问, 应该有一定层次和梯度, 应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教师设疑后, 要巡回检查, 了解学生阅读案例和探究问题的情况, 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点拨, 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做好准备。

我在《传统工业区》这一节的案例教学中, 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1) 鲁尔区的位置是哪里?鲁尔区形成传统工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这是浅层性的设问, 学生只要读德国地图, 可以在图上直接找出答案, 因此属于知识性的探究。)

(2) 试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 要求学生从前一层次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原因的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案例提供的鲁尔区发展历史和发展特点分析出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3) 能否为鲁尔区的治理想出对策和措施? (这一层次的设问, 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以前所学的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解决问题

在对案例所设计的三个层次问题充分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学生对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及措施有了自己的认识、判断。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班级交流, 既能综合大家的观点和提高大家的认识, 又能培养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班级交流可以是教师主持, 也可以是地理成绩较好的学生主持。班级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每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依次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汇报过程中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其他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质疑, 本小组每个成员都可以回答质疑。这种班级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 (1)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 无论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 达成效率大大提高。 (2) 在汇报过程中,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各种思想进行激烈碰撞, 经常会擦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总结表述能力、思辨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学生在交流鲁尔区治理措施时, 提出许多教材上没有的, 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另外通过对鲁尔区这个案例的详细分析, 学生掌握了工业区区位的分析方法, 能够把学到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课上有些学生提到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并对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和治理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有理有据, 非常精彩。

4. 教师总结

案例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地理知识, 但是教师最后的总结也非常重要, 教师要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点评, 使学生明确围绕整个案例进行的讨论哪些过程方法是合理的、结论是正确的, 哪些方法是不合理的、结论是错误的。这便于学生课后总结, 指导下一次的案例探究活动。

三、案例教学的反思

案例教学中,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把课堂真正给了学生, 教师不是轻松了, 而是任务更重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量大, 收集各种资料, 研究每节课的课程标准, 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精心编写案例, 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设计讨论题。教师对课堂的整个过程要做到心中有数, 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从学生方面看, 长期应试教育, 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 死记硬背, 难以一下子要求学生上课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思考讨论、汇报发言, 以至于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 讨论时可能会出现“冷场”, 学生不敢在全班面前表达观点,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面对以上现实,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循序渐进。例如可以在必修三部分章节先试点, 必修三教材中有大量优秀案例, 这样可以减少教师收集资料自己编写案例的时间。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 学生也要不断适应这种以他们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积累和探索, 案例教学可以在高中地理大部分的章节教学中进行应用。

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有效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68-01

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多样化的学习思维和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本文根据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和途径:

1.教师要有热情饱满的授课情怀

教师热情饱满的授课情怀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对一节课的课前准备以及教师的课堂情结之上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熟悉所教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平时要用心收集与地理专业知识相关的生活常识、实例;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有许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要能将这此知识、方法合理地进行利用,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2.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体现“三维目标”、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注意地方课程资源的发掘等。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Ⅰ课程标准第二个模块“自然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第六点明确指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本条标准旨在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中的循环过程,掌握实现水循环的途径,如蒸发、输送、降水及径流,其次让学生理解地球上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得淡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而水的不断循环则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影音播放、动画模拟等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在教学中可借助地理模型、地球仪、地理挂图等直观教具,尤其可借助投影、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时,可以播放《汶川大地震》纪实片段,从地震灾情、地震抢险、地震救援、地震赈灾几个大层面,点面线体“四位一体”结合,配以音乐与声情并茂的解说,营造浓郁的氛围。相信学生看完片段后不少人已经泪流满面,在这种情况下导入课程,相信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再教学生地震的逃生技能,相信这样的课程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新课改的背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地理的有效性。

4.转变思维模式,提高认知能力

转变教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接受不同的模式训练,也可以尝试多样化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转变,可以大大地深化学习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头脑共识也能很好地展示课程内容,融学习、娱乐、引导、激发为一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注重延伸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创新学习也是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另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延伸性教学,尽可能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道理让学生明白,尽量收集一些时事热点和生活中的地理小窍门,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突破性教学;同时也要强化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再次探索,达到“点、线、面、体”的统一,以便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授“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这样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时,要单单照本宣科是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散思维,综合概括,并合理利用一些多媒体信息让学生开阔眼界,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演示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3]。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注重信息的收集和课堂的回顾总结,定期回头看,并强化自己的感悟学习,及时总结经验,并第一时间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给予改进;同时要注重同学生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适量增加有难度的学习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6.开展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3],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总之,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性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思维进行创新性学习,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真正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方敏 浅议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09:63-64。

[2]吴教红 多措并举,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J].新课程,2009.09:65-66。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8

“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有许多解释,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这里的“新”的意思,既包括给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质的变革,也包括对个人来说是新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所以,马斯洛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如科学家、艺术家等天才的创造性,其创造活动是根据是否给社会带来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评价的。而后者则是人人都具有的,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很显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学价值观的一大进步。

被誉为“发现学”的地理学,一方面有显著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既要自觉综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又要灵活地将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中来,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这一学习过程有利于使学生在知识和认识联结时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另一方面,地理学又有鲜明的区域性。虽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点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也有些区域特点是在特殊规律作用下而生成的,这些表现特殊性的`地理现象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新思维的绝好素材。当学生能独立发现“新”的地理现象,进而用自己的理解分析、解释它们时,便是最生动的创造性学习。因此,地理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现代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么办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观念的更新常常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生气蓬勃,并肩负开创未来伟业的一代人,地理教师不但要自觉接受终身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想,主动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动态,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要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随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丰富的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形象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尤其是一种直面失败、总结教训、继续探索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要适应当今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就要自觉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①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用地理科学前沿的新成果如“厄尔尼诺”、“里约环境会议”、“经济全球化”、地理信息技术等,充实更新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用现代地理教学的新理念如“以

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地理思维”、“树立环境伦理观”、“培养全球意识”等,来构架自己的地理教学指导思想。②更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

在根据教学实际,来创造和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在声、光、形的协同刺激下,发挥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对地理创造性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地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9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地理信息技术也在逐渐升级和更新,其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现阶段在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已逐渐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性工具,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当前环境下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该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对策。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当前形势下,已有多项教研资料指出,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尽管学校与大多数任课教师均已清楚意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策略,其中尤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更为明显;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会遇到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复杂、操作难以及缺乏实验素材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教学手段,实现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其课堂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任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要想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需先配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所以当前环境下,学校需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视并加强对地理教师的教育培训,具体实施策略主要表现为:首先,将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纳入到地理教师的学校培训工作中,增强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其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培养优秀骨干教师,使其掌握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其次,学校可充分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环境,对地理教师进行远程的网上培训,并于网络中搜集和整理全面的教学资源,提高对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要求,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高质教师,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增添助力。再次,学校为了增强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使其能够将该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实践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同一内容,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式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的课堂培训教育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别展现“地球全貌”与“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态”等两种不同的画面,以加深教师脑海中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媒介和知识载体,对促进教师带领班级学生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导向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现行的大多数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均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若采用以往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对于以上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地理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地壳运动”的动画视频,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清楚的观察到几近真实的地壳运动过程,增强其直观感受。通过此种抽象知识直观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真实性

现阶段,各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需先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中均已配备了专业的网络教室以及相关教学设备,目前只需将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植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便可辅助该学科课堂教学。当前环境下,学校可为该学科教学建立一个专业的地理实验室,并保证实验室内所配备的实验设备均符合教学内容与课堂实验活动标准,以增强新课标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且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可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该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向学生详细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可充分利用此种有效的地理实验室环境,借助GIS软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不同的城市结构,开发思维,鼓励其思考和探索其不合理之处,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真实性与有效性。总之,目前在我国许多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各高中学校需科学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并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该学科教学打造信息化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森林.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文理导航旬刊.,(10):82.

[2]王硕.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新校园旬刊.,(02):238.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环保教育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90-02

引言: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重视,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和研究课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环境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正式的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可见其重要性已经成为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以下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展开几点思考。

一、高中地理环保教育中的课程分类及注意事项

在高中的地理环保教育中,要以地理学科的教材作为切入点,将教材中所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分为两个课程组成类型,是渗透型环保教育课和典型的环保教育课,凡是在教材中涉及到专题教学时,如大气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都是典型的环保教育内容,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这方面的内容就是渗透型。

在高中地理环保教育课的教学教学内容上,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就是课程的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并将教材作为切入点,其次,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另外,在渗透教学中要准确的把握教材和环保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并且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渗透教学,在渗透的比例和深度上,还要同其他学科的环保教育协调起来。

二、高中地理环保教育的实施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教材教学法

对于高中生的教学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因为高中生在认知上已经有一定的能力了,所以一味的说教已经无法充分的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学方法改革的作用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了。教材教学法是高中地理环保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事实教材教学能够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辩证分析启发学生的学习,并有效的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大量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挖掘到其中的真正内涵,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对环境产生了不可挽回的污染和破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教材的内涵。乡土实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讨的方法,通过对当地实例材料的组织展开教学,如当地企业排放污染的情况等,都能够让学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二)开放式教学

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活动来说,在理性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模式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在开放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调查小组。比如说可以组织几个小组分别展开对当地环境的情况调查、噪音污染判断、大气降尘度测量等,也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实际生活中同环保教育相关的部门中去参观,更加立体化的感受环保教育的内涵,可以去污水处理厂、废品垃圾处理站、生态農场等场所中去,另外在参观和调查工作结束后,要组织同学们写出调查报告和切身参与的感受,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将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性重视起来。

(三)选择同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

高中地理教材中同环保教育的契合点有很多,所以在具体的应用上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收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信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也可以列举出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如可以展开针对世界水日等方面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理念。

结论:对于高中地理环保教育工作来说,要以高中的地理教材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根据,并且充分的考虑到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特征。组织积极、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都能够切实地参与到调查和交流工作中来,避免一味的说教,因为那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很可能会导致其产生反感。高中地理环保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的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小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1:125.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11

传统的地理课常常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简单、具体。而现代课堂的“有效教学”则更多的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或者说, 它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人的发展的全面化。由此可见, 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绝不是片面地达成基础知识掌握, 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按照目标的多元化要求去设计教学过程,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让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根据笔者观察了解,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并不重视地理教学多元目标的设计和制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照搬照抄教参中的目标, 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2.缺乏对学生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的培养;3.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简单化, 将简单知识传授作为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存在显著差异, 这也要求老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应不尽相同, 所谓“读学情”就是如此。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知识、能力、情感等的培养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任何老师都不能简单地把一节课的培养目标分成若干“板块”, 一一进行, 所以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时, 就要从努力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读学情、析教情, 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现阶段, 高考模式日益完善, 新的高考精神也在与时俱进, 这使得试卷的命题思想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 而是更注重知识能力的考察, 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生活的能力。高考更加“开放、变通”, 诸如很多情景性题目的出现, 给了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地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摒弃传统的枷锁和条框, 以适应新的高考精神, 做到以生为本、联系生活, 通过开放式、合作式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由活动、自由发展,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个人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实施“开放、互动式”的有效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变单教为互学, 让教学相长

如何有效的教、高效的学, 更是教学论中讨论的重点, 也是课堂改革的目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学论的观点看, “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 传统“填鸭式”的单教已经偏离了教学本源很多, 互动才是其本质。所以地理课堂要实现高效、吸引学生, 就必须真正落实师生互动, 让老师本着一种向学生学习的态度走进课堂,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 合作互动、朋友式进行教学, 实现由“单教”向“互学”的转变。

(二) 平等和谐, 让课堂变得平常

“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德国教育家戈特福乐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在他们的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 这也有益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老师的教学水平不仅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也要有把课堂变成一个学生乐于学习的乐园。所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老师还必须学会与学生的相处、学会调控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在一种愉悦和谐的环境下“乐学”, 在具体课堂上老师要坦诚、富有人情味, 对学生的要求要松弛有度、平等和谐,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 这样的课堂才更能吸引学生, 才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提升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三) 课堂有效教学应注重开放性。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积极尝试多种方法去改变以往课堂“老师单教”的施教定式, 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积极培养学生开放、合作学习的意识。一是要开放学生的头脑。要积极避免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个性发挥和创新性思维的教学习惯, 避免按部就班、约定俗成的教学套路, 充分让学生的多彩个性展示出来, 敢发言、不胆怯。二是课堂教学不应只停留于书本知识, 而要贴近生活、面向现实, 打破书本的条条框框, 努力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的生活课堂、做人课堂和处事课堂, 让学生走入社会, 自己思考, 去营造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 这将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观点, 通过质疑、发现、研究、分析一系列环节, 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表达、交流、互助手段等, 培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如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可采用质疑——思疑——解疑的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 情境创设, 引质疑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其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和预判本领都会有所体现, 所以地理教师要能根据其原有的学习能力, 选择“恰当的”地理素材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话题和问题, 才是最好的学习载体, 才会让学生乐于思考、探究, 甚至自发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乐于质疑, 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基本前提。

(二) 氛围营造, 促思疑

浓郁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静心于课堂思考。为此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营造轻松良好学习气氛, 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疑问, 要学会尊重学生的“答案”和质疑, 绝不能向学生快速地传递教师的“正确答案”。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才乐于思考、敢于回答, 才会让自己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和真正的“思考者”。

(三) 互动交流, 试解疑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课堂上充分地讨论、交流, 让学生彼此交往将更加有利于浓郁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的互动、互帮、互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地理课堂上适时引导学习小组采用组员讨论、交流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彼此的质疑和补充中互相启发、评价, 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并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应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对学生的讨论方法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的探讨交流, 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共享成功的快乐, 学会把探究从一种“学习方式”培育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能学到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要学会如何学会做人,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式, 最终实现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12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联系

高中地理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联系

在广大中学文科师生中,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政史地是一家。不仅仅是这三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曲知识联系,而且也对学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起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只是注重了单个学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的话,那么现在,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与注重某个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已经是同等重要的了。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综合呢?首要的是应该以高中历史知识为基础,分析、归纳并把握历史与地理学科的知识联系。高中历史和地理学科,有着天然的、显著的知识联系。这些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年年都有体现史地综合的试题。

一、如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上百幅地图和数百个地名,而这些图和地名实际上联系着无数的历史知识。长期以来,在我国就流传着“左史右图”的说法,说明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今天,对历史地图的研读应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内容。利用地图,就得会看地图,几大洲,几大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世界主要山脉、河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中国政区图、地形图,常用图例等应该了然于胸。

二、空间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要素、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史现象的存在,都有着特定的地理位置。如学习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国历史,就要注意和明确三个层次的地理位置。第一,东、南、西、北,东.4b、西北、东南泅南。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商、秦、唐、清前期的疆域;历代王朝时东北、西此、东南、西南地区的管辖;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兴起情况;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转移;我国古代的人口迁徒等。第二,长江、黄河流域,秦岭、淮河,长城以北、以南等。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位于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位于长江流域的早期人类;沟通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最早水利工程;三国后期至南北朝,黄河流域的四次统一;两宋时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种疆区域等。第三,具体的省份城市。涉及到的具体知识如:发生于今天某省的古代重要战役;今天北京、西安、南京在历史上有过哪些名称,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闽浙赣、鄂豫皖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晋察冀、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1944年国民党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等。

三、许多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变化与地理因素有关,但地理因素不是决定因素。如中国古代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地理因素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北方人民南迁),气候温湿,降水量大、日照时间长,交通便利,土地广阔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持续也与地理因素有关:吴有长江天险,蜀有祟山峻岭屏障;其他如:太平军从武昌至天京势如破竹、北伐却遭失败;1926年北伐军先集中兵力打吴佩孚;红军长征远走黔、滇、川、康地区;1948年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失败和1941年德军在莫斯科战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的失败等等都与地理因素有关。

四、“一体化”,一些地理知识,同时又是历史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有:西域,狭义指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蓖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张骞、班超通西域,丝绸之路过西域,两汉设西域都护)。这一类的还有:关中、南中、西洋、南洋、西欧、东欧,西方、东方等。古代历史上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如:商朝的日食、月食记录;《甘石星经》中关于恒星和五大行星的记载;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郭守敬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五、历史上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为今天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1、合理的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有利于经济发展。如秦朝向河套、岭南的移民,增加了当地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两个地区的开发。三国至宋,北方人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南方经济赶超北方。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东进南下,对于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今天,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已经拉开,引导大量农民,特别是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员“西进”,也是不容忽视的。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秦汉在关中兴建的数处水利工程,灌溉了大量田地,使少雨的关中地区长时期成为我国的富有之地;都江堰的修建,既防洪又灌溉,四川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宋时苏湖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口合理,才有水田面积大、产量高,才流传下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言谚语,宋元王朝,充分利用海岸线长,港湾众多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宋元王朝的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河湖密布,降水量大,人口较多的优势,开凿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就是利用便利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南粮北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今天,我国正在修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正是借鉴历史经验,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

3、交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对外交通发达,既有陆路,又有水路,既可以东去,又可以南下,还可以西进,便利的交通使唐和亚洲各国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唐朝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我国近代工业之所以首先产生于并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与交通相对便利有关。解放前,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长期落后,则与交通闭塞有极大关系。世界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都是当时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成就,由此带来了铁路、轮船、汽车、飞机等崭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成为促进19世纪初和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交通事业的发展,修建了许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但是今天,交通问题仍是制约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致富,先修路”,不仅成为许多人民群众的心声,也成为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目前,我国把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放在交通上,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考 篇13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浅谈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浅谈

一、众说纷纭,自相抵牾

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在现行人教社大纲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以下简称人教大纲版)和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新编的四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1册(必修)》(以下简称《地理1》)中,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却各不相同,简直是众说纷纭,甚至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研讨。为了研讨的方便,先把各家的表述作简要的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人教课标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1]这里列出了五大要素。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鲁教版)认为,“地理环境(geographicenvironment)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2]如果把这五大要素中的“地貌”与上述人教课标版五大要素中的“岩石”替换,则两种版本所列举的五大要素即完全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鲁教版中还给出了一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其中所列的五大要素与其课文大有出入,五大要素中竟然有三大要素不同,即在插图中将课文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生物”易为“植被”,“大气”易为“气候”,“水”易为“水文”。这种课文与其插图相互抵牾的表述,可能是一时疏忽的结果,也恐怕是不自觉地反映了目前对这一问题探讨过程中的分歧。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中图版)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在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中,所标示的亦是气候、水文等这五大要素[3]。图文表述相互一致,没有鲁教版那种图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的毛病。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该书即讲“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彼此渗透,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或系统)。”这里的“组成物质--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称为组成要素。就是中图版自己,既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物质,又说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这种概念使用的错综,在上述各版教材中并没有给予说明,更谈不上梳理清楚。

以上三种版本在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上还是有共同点,即都列举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简称湘教版)在这一问题上与以上三种版本大异其趣。在课文和相应的插图中并列了14种“自然地理要素”。我们先来看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文的叙述: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4]

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其中第一句话说,“自然地理环境是......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由“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层包括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六大圈层。联系接下来的第二、三两句话可知,教材编撰者认为这六大圈层都是自然地理环境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要素。这种认识和表述,与上述三种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该书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4]在大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示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种“自然地理要素”。总之,在湘教版论述这一问题的图、文之中出现了“岩石圈”~“地形”、“大气圈”~“大气”、“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对10个,外加“人类圈”、“地下水”、“风化壳”、“地质”4个,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总共14个专业术语,平等并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纲版,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与以上四种课标版存在差异,而且该版自己的课文与其插图亦不相匹配,课文列举出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插图中,“岩石”不见了,只有“大气、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课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变成了插图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难道生物等于植被?

从以上的介绍可知,对于这一论题,不但五种版本互异,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图版之外,其他各种版本的插图与相应课文列举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为了对此有个一目了然的总体把握,特将这纷纭抵牾的表述归纳为表1。

表1五种版本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表述的比较

要素 版本 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 4 5 6 7 人教课标版[1] 课文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鲁教版[2] 课文 大气 水 地貌 生物 土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插图3-2-2 气候 水文 地貌 植被 土壤

中图版[3] 课文 气候 水文 地貌 生物 土壤

插图3-2-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气候 水文 地貌 生物 土壤

湘教版[4] 课文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土壤圈 人类圈

插图3-3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土壤 地下水 风化壳

插图3-4 大气 水文 地形 生物 土壤 地质

人教大纲版[5] 课文 大气 水 地貌 生物 土壤 岩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插图3.53 大气 水 地貌 生物(植被)土壤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上一篇:7岁孩子睡前故事下一篇:校长年终个人述职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