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下语文教案(精选7篇)
教学目标:
1、会读“仞、茁、翱”,学会“冈”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能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体会少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并从中受到感染。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所赞美的少年的精神风貌。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事物与少年的联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少年所具有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爆竹声中一岁除”,当我们过完令人兴奋的春节和轻松愉快的寒假,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来上学时,你闻到春的气息了吗?请你用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来描绘春天。
2、这些词和句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呢?(出示“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等词卡)
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春天!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的春天!今天我们来一起品味现代诗人臧克家的《少年》!像春天一样的少年!(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
1、快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
2、谁能大胆地站起来,准确地读给同学们听?(每节一名同学读,读的时候,老师及时纠正字音)
3、(出示词卡“山冈、万仞高山、刀刃、嫩绿、茁壮、翱翔、猛冲猛撞、英秀)指名读、齐读这些卡片,比较“仞”和“刃”,理解“翱翔”和“茁壮”。翱翔:在空中盘旋地飞。茁壮:(年轻人、孩子、动植物)强壮;健壮。
4、汇报你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5、释疑。
三、品读课文。
1、默读全诗,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再读书,要静心默读。看看作者将少年比作了什么?生默读后回答。(2)太阳、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重点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节。
(1)看着你们灿烂的笑脸,听着你们充满朝气的声音,我仿佛见到一轮红日正冒出山冈,就像诗人写到的那样——(指名读诗的第一节)
(2)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感受呢?
①引导学生从“六七点钟”体会新的一天的来临,充满了幻想,充满,希望。
②用换词的方式将“冒”换成“升”让学生感受“冒”的一种蓬勃向上的力。
③在品析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用生生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少年的朝气蓬勃。
(3)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当你自信地站在镜子面前,你会对自己说——(很有节奏地指名说)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一起读读第一节。
教师小结:老师真羡慕你们!真是“朝气蓬勃”!(4)指导背诵。
5)告知学生,在“少年——”这一句式中,破折号是语气的延续,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呼唤,感情非常真挚。
四、学习生字。
1、再次认读生字。
2、指名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少年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红彤彤、源泉、嫩绿、茁壮成长、翱翔、英秀、希望、乳汁、撞击、磨损、刀刃、未来。
2、指名读课文。
3、有感情背诵第一小节。
二、小组合作,学习其他部分。
1、带着这种感情,把后面的几节好好读一读。读完后,把你最欣赏的一节读给你的小组伙伴听听,并说说你这样读的原因。(师巡视、倾听、指导)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
第二节抓“万仞”“源泉…„哗哗”,引导学生从“万仞”的高和“源泉”的生生不息来体会那种奋勇向前的冲劲。
第三节抓“嫩绿”“茁壮”,领略其中蕴涵的勃勃生机。
第四节抓“小鹰…翱翔”,谈谈自己远大的志向。
第五节抓“乳虎”“猛冲猛撞”,感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毫无畏惧和斗志昂扬。
第六节抓“刚磨好的刀刃”,用刀刃的锋利无比来引导学生理解锐气十足的亮光。
3、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不禁涌现出——(开火车读、齐读词卡:朝气蓬勃、奋勇向前、勃勃生机、志向远大、斗志昂扬、锐气十足)
4、从你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骨子里透出的自信,老师发现——其实,你们就是这充满生命力、气血旺盛、活泼可爱、毫无畏惧,具有进取精神的少年!不信,把诗中的“少年”换成“我
们”,一齐读读看!
5、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你在读时想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
6、再次指导朗读。
7、指导生按照板书进行背诵。
三、小结。
好一群“人中的英秀,未来的希望”!难怪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在赞美你们。不仅有臧克家,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也这样写道:“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昵?试着说一说,写一写吧!(此时可渗透“语文乐园(一)”中的名言。)
板书设计:
太阳 朝气蓬勃 源泉 奋勇向前
1、少年 小树 勃勃生机 人中的英秀 小鹰 志向远大 未来的希望 乳虎 斗志昂扬 刀刃 锐气十足
作业设计:
一、给下面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源泉(yuān yuán)嫩绿(nèn lèn)翱翔(xánɡ xiánɡ)乳虎(yǔ rǔ)刀刃(rèn lèn)撞开(zhuànɡ zuànɡ)小鹰(yīn yīnɡ)茁壮(zhuó zuó)万仞(rèn rènɡ)
二、照样子,一字组多词。磨:(磨灭)(磨练)(磨难)(磨刀)望:()()()()源:()()()()英:()()()()秀:()()()()
三、按原文填空。
少年——像 的太阳,红彤彤。少年——像万仞高山的,哗哗。少年——是人中的,未来的
课后反思:
2、小松树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理解“只有长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体会“只有长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难点:
扣住关键词句读懂小松树能长成这片森林中最高一棵树的原因,感悟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唱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松树》,学生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按小松树的成长过程将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幼小的小松树渴望长高。第二部分:(3-6):“长高了许多”的小松树所看到的美景。第三部分:(7-10):一两年后,小松树看到了更广的天空,更远的森林。第四部分:(11):小松树明白了“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道理。
3、小松树在不同的阶段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内容。
4、练习复述课文。
三、学习生字生词。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2、交流学习心得。
3、练习书写生字。
四、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知道了什么?
2、感情练读,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这句话。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刚剐长出的小松树是那么——(生:嫩),那么——(生:矮),就连龙骨草也长得比他——(生:高得多),他巴不得——(生:一下就长高),了解龙骨草的——(生:后面有什么)。
2、有感情地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读中品味。
1、自由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与刚长出时相比,小松树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1)小松树的样子变了,越长越高。(相机朗读有关内容)(2)小松树看到的景物变了,他看得越来越远。
①“现在他看到了苍翠的蕨草……他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湛蓝湛蓝的一小块。” A、教师朗读句子,学生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B、你能用彩笔描绘出这时的小松树所看到的情景吗?(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评议。)C、师:刚长出的小松树,看到的只有龙骨草,一两个月后,他看到了这么多、这么美的景物,是因为他——(生:长高了许多),这让他多么——(生:兴奋、高兴)。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一年,两年,越往高处长,天空就越宽广,越辽阔。”“这时,他望见……还是森林。森林,森林……”
A、自由朗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松树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B、读一读,比一比,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森林…… 望得更远,还是森林。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变化:从开始的“看”到后来“眺望、望见、望过去……”说明松树在长高。
4、小松树在成长,变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但小松树有一点没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思考,用“——”在书中作上记号。(1)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教师巡视点拨。
(2)全班交流:小松树的想法没有变,具体表现在——
①小松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投有变。
出示句子:
“他还像从前那样,看着,寻思着:„树后面又有些什么呢?… “那么,森林后面还有什么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表现小松树的好奇。
②小松树盼望快点长高的迫切心情没有变。
“一个月,两个月,他看哪,想啊,长啊.终于长高了许多。”
“他看哪看,想啊想,巴不得一下就长得更高更高!”
激发想象:小松树会想些什么呢?抓住莺点词“巴不得…”“一下就”体会小松树盼望快点长高 的迫切想法。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松树迫切的心情。小松树看到了这些,虽然很高兴,但并不满足。”
“然而,他还要往高处长,不停留。”
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不满足、不停留”感受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梳理小结:从小松树成长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你明白了小松树为什么能“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树”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正是由于小松树总想知道“后面有些什么?”总是巴不得一下子长得更高,“不满足。不停留”,所以他才能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树。6.小松树已经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想象一下,这时小松树望见了什么?
三、拓展训练。
1、小松树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明白了——(生齐读: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2、果你是小松树,请你自豪地给大家讲一讲你是怎样想的。
3、背古诗《登鹳雀楼》,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句与小松树明白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4、在高处,我们的确能看到更远处的事物。你从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想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6、师生共同梳理文章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按小松树的成长阶段,分组分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小松树 看到 龙骨草
蕨草、蘑菇、野 花、树、一小块蓝天 宽广、辽阔的天 空、森林…… 更远的地方 想到
后面有什么巴不得一下就(不满足,不停留)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课后反思:
《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二、检查预习
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
(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
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
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
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
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
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
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
4、教师创设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
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2、在整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句子?为什么?
3、再次诵读古诗,力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进步。
4、下面我们都做小诗人,不拘形式地练习背诵古诗。
六、适当扩展,学习古诗
过渡:刚才,我们一边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这首诗读得有滋有味。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1、请大家看材料——《绝句》,这也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小诗。
2、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用最段是时间就能够把古诗学会!(学生自学古诗)
3、大家读书真认真!下面我们人人都做小老师,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说一说。大家也可以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结合成小组,或者是和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咱们一起共同学习、交流。
4、各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5、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学习成果,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好古诗。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读出感情了?学生诵读《绝句》
7、教师总结:看来同学真的是无比的聪明,一块合作就学会了古诗。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8、放录像,学生欣赏
9、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10.师总结: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韵——诗歌朗诵会》。
板书:
课后反思:
游园不值
出色满园
红杏出墙 喜爱春天
赞美春天
语 文 教
年刘
组
案
四 级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所有教材中编者共安排了22次口语交际活动。每次以一个话题为依托, 训练一种交际方式。涉及的交际方式有介绍、讲解、聊天、讲述、调查、自荐、拒绝、讨论、演讲、劝说、采访、接受采访、倾诉、倾听、对话、谈判、座谈、应对、主持、推销、辩论等二十多种。在每一种交际方式下, 教师都能以话题来承载知识与能力要点, 以情境的模拟演练来体验过程与方法, 以各种活动来进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其特点包括:
一、听说兼备
口语交际过程中, 听和说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这段教材正是基于这一点, 将“听”与“说”并行, 并且贯穿始终。“听”的这条线, 从学会聆听开始, 到听懂意思, 听清来龙去脉, 听出重要信息, 再到听出真正意图, 听出言外之意, 直至听出问题和漏洞。“说”的这条线也是从复述、讲述, 克服心理障碍开始, 到与人交往中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对象说话, 再到根据别人反应、现场情况说话, 直至主持、辩论等难度较大的说话方式。从始至终, 这两条线手挽着手行进, 与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
二、分解难点, 循序渐进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坚持。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训练点必须由易到难, 顺次作好铺垫, 让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三、突现“交际”, 提供情境
口语交际与一般的口头表达是有区别的。它所具备的交际性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有可操作的合适的情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更好突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 教科书在话题的选择和情境的设置上做了许多工作。
四、联系生活, 便于演练
这套口语交际系统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步骤清晰, 情境丰富, 这些特点都方便学生学习演练。首先, 在话题的选择可尽能贴近学生生活。再则, 内容的编排上, 轻松引人话题后, 从“想一想”到“试一试”到“练一练”, 分三步进行。
在教学中, 我将理论充分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面对挫折》时我作了如下安排: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我先请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边听边思考这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在背景音乐下, 示范讲述贝多芬的故事。
(利用故事营造气氛,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 把情绪转移到口语交际的学习上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讲述故事的生动具体、条理清晰为后面学生的讲述做好了榜样, 奠定了基础。)
在听完了贝多芬的小故事, 我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各种挫折后的感受。告诉他们其实挫折并不可怕, 只要你能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
2、开展“故事讲评会”。
从学生对故事的评价中, 我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面对挫折的态度, 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3、开展“访谈会”。
故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同学们, 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 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挫折, 你有没有哪一次挫折至今还印象深刻呢?你受挫后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使自己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
访谈一:“实话实说”
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 抒真情”, 真正地把自己曾经遭遇挫折的经历说出来, 与同学一起分享, 并进行分析。
访谈二:“知心热线”
解决难题。
1、张涛的爸爸妈妈又吵架了, 他们还喊着要离婚, 张涛的心情坏透了.张涛该怎么办呢?
2、刘小英, 一名优秀的初二学生, 爱好主持。在祖国60周年庆典上她担任女主持, 却因为经验不足造成多次错误, 活动结束后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她心里难过极了, 此时的她该怎么办?
引导:
1、面对挫折的两种态度:畏难止步, 向挫折屈服;迎难而上, 勇于战胜挫折。名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迎难而上, 勇于战胜挫折。面对挫折, 刚毅顽强;面对挫折, 智慧豁达;面对挫折, 勇敢无畏。
2、师生小结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1) 冷静对待 (2) 自我疏导 (3) 请求帮助 (4) 积累经验
3、学生谈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收获及教师小结
(1) 学生总结收获。 (2) 教师小结。
今天的活动, 使我们深刻地体验到: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我们成长的伙伴, 我们将在挫折中成长!生活中的强者面对挫折, 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 而是积极总结经验, 反思己过, 知难而进、永不退缩!同学们是愿意做生活的强者还是做弱者呢?让我们一起同唱一首不畏困难、笑对挫折的歌曲吧!做生活的强者, 不断谱写你成功的乐章! (在学生齐唱《真心英雄》的歌曲中结束教学。)
口语交际课除了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外, 还要使学生在情感、价值、态度上得到很大提升。正因为这一点, 使得教师在处理这堂课的时候, 很容易偏离轨道, 可能上着上着就成了一堂思想教育课, 而非口语交际课了, 而这也正是口语交际课最难把握的一点。
除此之外, 鄂教版语文教材还注重了阅读版块的独特设计和新颖的写作训练, 也注意到了经典课文的选编, 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也发现了些许的美中不足:
1、教材整合性不强。虽然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注意了将教材分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 但我发现相邻的单元与单元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八年级下册教材六个单元内容分别是:对话——遥望星空——家园——语言的魅力——自然之谜——山水情怀。仔细分析我们能发现其实对话单元与语言的魅力单元关系紧密, 但教材却将两者编排分离, 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
2、经典篇目不突出, 自读课文编排过少。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是不可或缺的, 往往经典篇目都是流传已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鄂教版教材在选取篇目的时候虽然注重了地方教材的特色, 却也使得一些比较经典的文章与同学和老师们失之交臂, 例如:《口技》 (林嗣环)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藤野先生》 (鲁迅) 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教材中却没有出现。由于篇幅的限制, 想要编者多选课文也不是最好的方法, 但可以仿效人教版每册书后的名著导读列举优秀的文章让同学们选择阅读。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的材料偏少。编者编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 提高综合素养。但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有限, 这样反而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不利于学生的提高。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活动,有兴趣吗?心情怎样?(担心、激动、兴奋……)
2. 这就是体验。这节课学习写一次体验活动。(板书课题:记一次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作文重在写出体验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上课伊始,谈谈心情,既让学生心理放松,又暗合体验作文的习作重点要求。
二、 学习写法
1. 自读例文,思考:① 这篇例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② 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句子写得比较好?好在哪里?用笔画一画,注一注。
2. 检查交流
(1) 例文写了什么事呢?(“护蛋”的体验过程)(板书:“护蛋”)它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板书: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归类引导。
(2) 出示第一组句子:
① 我们听到这消息觉得很好笑。
② 可经历了第一天之后,我就觉得这是一件难做的事。
③ 心想,这样放到口袋里就会万无一失了。
④ 真不知道,明天这只鸡蛋的命运会怎样!
上面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句子直接表达了小作者在整个活动中的感受)
(3) 出示第二组句子:
① 第一天早上,我给准备好的鸡蛋足足裹了四个“保护层”。第一层是保鲜袋,第二层是软海绵,第三层是双层纸巾,最后一层是一个小布袋。
② 来到学校,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鸡蛋。
③ 送语文本的时候,由于是下课,走廊里走来走去的同学很多,好不容易才走过了“危险区”。下课时,为了鸡蛋的安全,我一直坐在座位上。
④ 我赶紧退出“包围圈”,乖乖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做起了“小母鸡”。
上面这些句子又描写了什么?(描写人物行为)。能看出“我”内心的想法吗?(能,小心谨慎等)
3. 文章还描写了什么?(其他同学的言行)一次体验活动,为什么要写其他同学呢?(使“我”的内心感受更深刻,使文章更生动)
4. 这篇例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趣味。如“保护层”“万无一失”“危险区”“小母鸡”“包围圈”等。
5. 小结:要想写好一篇体验作文,不仅要按一定顺序写好过程,更重要的是写好活动中的感受。感受既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描写自己和同学的行为来体现,还可以描写其他同学的言行。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好例文,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白,要写出每一步的体验过程和感受;其次,让学生了解掌握写体验感受的方法以及使用语言的技巧。
三、 明确要求,展开体验
1. 明确活动要求。当一回盲人。在我们周围有许多双目失明的人,他们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咱们今天就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盲人找座。即蒙上眼睛,走回座位。请遵循“三不规矩”:不准偷看;不许说话;不能忘记体验。
2. (学生活动、音乐响)蒙上眼睛,现在的你不再是原来的你,而是一名盲人,要寻找自己的座位……
3. (采访)刚才你眼睛蒙上毛巾时,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中途有什么意外吗?有些什么想法?
4. 摘掉蒙眼的毛巾,回到光明中来,观察自己此时的位置,请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四、 练写体验
1. 刚才同学们在体验过程中思考的肯定要比交流的多得多,提起笔,开始习作,注意:着重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反馈交流。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评议,围绕体验感受,评议习作描写。
3. 是啊,生活在黑暗世界里的盲人是多么的不幸,我们一定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课后,同学们可以再修改完善本篇习作,也可以写你喜欢的其他体验活动,重要的是按一定顺序写好过程,真实地表达体验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始终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出发,让学生愿意作文,乐于作文,做生活的有心人。
1、圆珠笔能伸缩,这是什么原因?
答:是弹簧的弹性使笔芯方便伸缩的,按压笔芯,弹簧变短,同时产生弹力,笔芯伸出去,松开手时,弹簧变长,弹簧使笔芯缩回来,结合其他装置,笔芯就能方便伸缩了。
2、拆开圆珠笔,看看园珠笔里有什么?圆珠笔能伸缩,是什么的原因?
答:圆珠笔里有小弹簧、一个有三个齿的轮子。把圆珠笔里的弹簧取出来后,圆珠笔里的笔芯不能自动伸缩了,这说明圆珠笔能伸缩,是里面的小弹簧在起作用。
3、圆珠笔笔能伸缩,是哪一种物体在起作用?这种物体有什么特性?
答:圆珠笔能伸缩,是里面的小弹簧在起作用。小弹簧受到力的作用时形状发生变化,取消受力后恢复原状,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4、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的弹性?
答:射箭是利用弓的弹性把箭弹射出去,使箭射得更远。自行车座是利用下面弹簧的弹性减小震动,人骑车时感到舒服。 2
第2 / 6页
5、有弹力的物体是不是都有弹性?
答:是,因为这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状发生变化,取消受力后,又恢复了原状,所以有弹力的物体都是有弹性的。
第9课、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
1、笔杆上的橡胶套有什么作用?
答:笔杆上橡胶套表面粗糙,可以增大磨擦力,使我们写字时手能握紧不易滑落。
2、你打算怎样做实验来验证笔杆上的橡胶套可以增大磨擦力?
答:用同一个小木盒,分别放在木板、玻璃、橡胶的上面,用弹簧秤秤拉木盒用的力各是150克、100克、210克。实验证明:橡胶表面粗糙,可以增大磨擦力,使我们写字时手能握紧,不易滑落。
3、增大和减小磨擦力有什么规律?
答:物体表面越粗糙,磨擦力就越大;物体表面越光滑,磨擦力就越小。
4、举例说明生产生产中增大和减小磨擦力的应用有哪些?
答:带齿纹的鞋底、轮胎绕铁链、运动员手上镁粉、乒乓油,乒乓球拍光滑面等都是为了减小磨擦力。
第10课、各种各样的纸
1、你认为常见的纸有哪些? 答:卫生纸、复写纸、牛皮纸、铜版纸、卡纸、箱板纸等。
2、你用了哪些方法对纸的不同进行了研究?
答:①用手摸、用直尺测量,比较纸的厚度不同。②把不同的纸裁成同样大小的条形,放入装有红水的水盆中,比较纸的吸水性不同。③将不同的纸裁成同样大小的条形,把其中两张粘好干燥后,往两边拉,比较纸的抗拉力不同。
3、经过研究,你认为纸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纸具有厚度、吸水性、抗拉力等方面的不同。纸都是由纤维构成的,可燃烧,能吸水,能在上面写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为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切入 感知课文)
复习上节课内容,小组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新授(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细读课文,从对话、神态、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读—找—说—悟—读)随机 过渡:
1、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进一去读读课文,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找可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感受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
3、交流。
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
1.师: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学生读有关语句)
2.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或师引导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
S: “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 S:“将军。”“有身份的人。”
很多S马上领悟到:“刘备这样做是降低身份。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对他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尊敬。”(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不要惊醒”: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师:你会对谁这么恭恭敬敬呢?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生谈体会或师引: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 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 师:仅仅半天吗?一个时辰就是?
师:古时候,一天一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约是现在两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一个还躺着。(看图)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刘备为何那么“快步”?(急切地希望见到诸葛亮,反映出刘备求贤若渴)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动画)
带着体会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才悠然醒来„„见面。”注意标出的关键词。(出示)
教学板块之二(感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过渡: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呢?肯定诸葛亮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初步认识,你觉得诸葛亮怎样?
师引导:是啊。诸葛亮雄才大略。文中也简单写了一写。请大家读课文的3、4、5小结,找到有关语句,并说说体会。分析形势 体会大略(第四小节)
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T当时诸葛亮是这么说的:将军想成就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刘备-----。“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出山战况 验证才华
T: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对刘备有多么重要。难怪刘备会三请诸葛亮。再读读最后一节。环境烘托
体会性格:
师:其实,这里的环境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里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T: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T: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里景色宜人,谁来读好它? 齐读
三、课堂作业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段景色描写
四、课后作业:
1、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五、板书:
三顾茅庐
刘备
(如鱼得水)
诸葛亮
诚心诚意
1、让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认真阅读,感悟课文,体会暴风雨来临产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暴风雨过后,万物争荣的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熟读、欣赏的基础上,达到熟背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
1、“暴风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带来灾难,令人恐惧,也可以以它的气势,使人振奋,尤其是暴风雨过后,大自然展现的是江山似景、风景如画的另一番景色。
2、老师先给大家看一段片子。(放暴风雨),看完刚才的片子,请你谈一谈刚才的片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今天,意大利作家弗拉里斯为我们带来一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寓意深刻的著名散文《暴风雨》。
二、小组学习
这堂课,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并且完成老师设计的一张表格。填完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此较好的景物,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三、大组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张表格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2、在这么多的景物中,一定有你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景物吧!请你用最优美的语调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小结:你们的朗读给课文增色不少。你们的观点表示你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张表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紧紧抓住夏季暴风雨前后景物变化,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恰当地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使如此神奇。
4、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一次走进暴风雨,体会大自然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比读、个别读、齐读。
5、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不光要有精彩的景物描写,还必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具体的景色中去,做到情景相融。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通过暴风雨,告诉大家什么呢!(理解最后一段)
(1)介绍《海燕》这篇文章
(2)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6、总结:学完这篇课文,老师希望不仅在写作上能带给你启发,而且要能理解这暴风雨所给你带来的人生哲理。
一、合作探究的序曲——资源开发策略
为使合作探究更有成效,要充分挖掘学情资源、教材资源和自身资源,为具体实施作好铺垫。
1.学情资源开发。学情是宝贵的资源,任何教学环节都要基于学情来设计,如果不顾学情,教学往往达不到理想状态。要么过于浅薄,不能触及深处 ;要么过于深奥,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教学中,要在把握学生已有经验,挖掘学生潜在可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学情资源进行开发。
四年级下册《玩“潜水艇”》一课需要学生通过制作潜水艇来了解潜水艇沉浮的秘密,在制作前先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收集整理已知资料、模型,上课时说一说。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构造及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只是在细节问题,如 :潜水艇工作过程中体积没有变化、制作时气密性要保持良好等问题上加以强化就可以了。课后制作时,笔者把全班动手能力稍强和稍弱的学生分为若干两人小组,要求两人互帮互助各做一个潜水艇,还要比一比哪个互助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效果最好,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研究得最深。事实证明,除少数几个学生的细管和所挖的洞不太匹配,造成有些漏气之外,大部分学生制作出的模型选材合理、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博得大家的掌声,特别是对几组“最佳合作小组”的奖励,把展示活动推向了高潮。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人合作使制作过程变得更加精细、合理,对潜水原理的认识随着制作、使用过程也在加深。如果制作环节之前,教师不善于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挖掘学生潜在动手、选材能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组的话,那么对潜水艇的深入探究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2. 教材资源开发。教材是“教”和“学”的素材和线索,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要用好这个线索,让它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教材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整体把握、结构加工、素材利用。
整体把握就是要抓住不同年级纵向递进的长段设计,每节课都要着眼于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设计,不能孤立地为上一节课而上,为学一个内容而学。结构加工就是把教材内容中相似处理方法的内容归为一类,前面的内容是教方法,后面让学生学习用方法。素材利用就是合理利用教材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对比实验是整个小学阶段重要的实验方法,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三年级下册《衣料的吸水性》这一课,为了研究几种不同布料的吸水性,学生通过初步讨论得到需要找出几种不同面料来做实验,但对实验中变量和不变量的确定及对比实验的设计还很茫然,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完成。经过一年的训练,四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在校园里的运动》这一单元,对运动前后身体外部表现、呼吸、心跳、学习效果等进行比对,发现对比实验是研究运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此时就为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以《运动与呼吸》这节课为例,教师课上播放学生体育课由排队进入场地呼吸平静,到做准备动作,绕操场跑数圈后,呼吸频率加快,气喘吁吁的场景,看后思考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将运动和呼吸的关系作为问题提出,为设计对比实验做好了铺垫,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设计出通过增加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方法找出运动和呼吸之间关系的实验方案,学生经历了由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完善方案、亲自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对对比实验的理解经历了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初次接触到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得到提升,既体现了整体把握教材,又体现了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和再利用。
3. 教师资源开发。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有着深厚知识内涵,致力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师,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要注意了解学情、掌握教材内容体系、把握学科特点,基于以上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教授一册教材之前,教师要通备全册内容,初步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确定重点章节、重点内容、难点内容。通读教参,细致把握章节目标、重难点、课时分配,做到心中有数。上每章节之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量、授课顺序,有时还要安排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进行观察、做好记录,为合作探究做好准备。上课时,根据不同课型,确定合作探究的次数、方法、内容。课后,对合作探究的效果进行反思、改进,以更适应教学和学生的需要。除此之外,课程标准的研读也是重要一环,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对学科定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授《月相的成因》之前,笔者安排学生观察月相为期一月,并作月相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绘出月相图、记录日期、找出规律、分析原因,为合作探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养蚕》单元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养蚕,为蚕宝宝建一个家,培养了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增强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分析等能力。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一课中的杠杆原理,学生从来没有研究过,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效果更好,上课时笔者为每个组提供了一套杠杆组合装置,小组实验时提醒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既可以在杠杆一边的某一个位置挂钩码,还可以在杠杆一边的两个、三个位置挂钩码,最终达到杠杆平衡,为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探究问题的深度也增加了。教师只有深度开挖自身资源,在不断的研究、反思、完善中才能张驰有度指导合作探究,引领学生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二、合作探究的旋律——系统策划策略
为奏好合作探究的旋律,要注重问题的层次设计、内容的长程设计,让初始设计由一潭死水化为动态生成,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1. 问题的层次设计。问题的层次性设计往往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目的是引导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向问题的核心区域挺进,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教师有效指导的目的。问题的层次设计要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渐进性、梯度问题的引领性、回收反馈的灵活性。
《大气压力》一课吸盘能吸住的秘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当探究问题“:看来吸盘在物体表面能否吸住与空气有很大关系,与空气有什么关系呢?”出现时,教室内出现了长时间的安静,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发现这种问题,为了继续推进探究,采用了用具体的物体“木块”进行引导的方法,配以形象的动作---把木块按压在黑板上,为什么掉不下来? 把无形的力量用有形的物体来代替,引导学生从对吸盘可能施加压力的物体来考虑,接着小组讨论“,为什么只要吸盘内没有空气,它就掉不下来,里面进了空气就没有这个力了呢?”这一过程中所提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引领性、灵活性,既指导学生深入探究了吸盘能吸住的原理,又使他们获得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六年级上册《地图》一课,比例尺的来历和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次设计问题时笔者把比例尺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事先准备好的一组数据---学校重要标志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计算发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都相同,从而推理出画一幅地图时比例尺应该各处都相同的结论。这些数据从哪是来? 比值为什么会相等?学生出现这样的困惑,说明这样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需要改进。第二次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让他们用测量所画地图的图上距离和校园实际距离的方法来计算比例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一幅地图比例尺应该各处相同的结论,相比第一次来说,探究过程显得更加自然,结论得出也变得水到渠成。
2. 内容的长程设计。科学教材三—六年级的教学内容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学生从身边的空气、水、自然现象学起,到接触天体、太空,了解四季的形成,每个内容看起来是独立的,实则是相互关联的,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植入学生的头脑。教师要有长程设计的眼光,把科学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分散、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去。
学生刚刚接触《生活中的食物》这一单元既新奇又熟悉,是不是了解了食物的分类、营养、消化、变质就可以了? 这只是知识层面,能力层面要让学生会按不同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掌握研究食物营养的方法、合理设计一日食谱等。科学态度方面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推测、培养健康科学饮食观念、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果只为应试,只达到知识层面就可以了,如果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知识的应用和态度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讲讲、划划、写写的作法会让学习的效果停留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境地。换一种思维,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嘴说一说、动手做一做,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就拿《设计一日食谱》来说,学生动嘴说一说自己家里的一日食谱,动手写一写改进后的一日食谱,全班讨论、小组辩论、同伴补充、教师点拨,完善一日食谱,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一日食谱。经历这样的探究合作过程,合理膳食会成为一种理念融入学生生活,成为他们的帮手和健康的守护神,学习科学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3. 设计的动态生成。当师预设遇上生创建,说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当生成与预设一致,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当生成与预设不同,教师如何应对? 是生拉硬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还是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应该是真实、有效的,是需要教师长期教学积累的。
《大气压力》这一课中有一个环节,学生用吸盘在不同材料表面按压看能否吸住,课前预设时把泡沫板当作不能被吸住的材料来对待,但当学生真正实验时出现有的小组认为泡沫板能被吸住,有的小组认为泡沫板不能被吸住,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的小组按压方法不对,有的小组观察时间过短,发现这种情况后,笔者及时对课堂设计进行了调整。找一位同学演示正确的按压吸盘的方法后,要求学生再做一次实验,把吸盘分别吸在大理石的光面和泡沫板上,静静地观察一会,学生发现吸盘在大理石光面被按压以后变瘪,吸得很紧,而泡沫板用力按压之后开始变瘪,但后来又逐渐进入空气鼓胀起来,吸不住了。由此,学生得出吸盘能紧紧地吸在大理石的光面,不能吸在泡沫板上,应把泡沫板归为不能吸住的一类。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情况,及时对预设进行调整,体现了教学智慧,符合学生的需求。
动态的教学设计不但体现在一节课的环节教学中,更体现在对整本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上,科学教材上很多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关联性,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做合理的安排和调整,使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接触适合的内容。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接触《种凤仙花》、《养蚕》两个单元,虽然一些学生观察过凤仙花和蚕,有些同学甚至种过凤仙花、养过蚕,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对凤仙花和蚕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浅表的层面,让学生经历种凤仙花和养蚕的过程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每年,笔者都会安排学生亲自种一株凤仙花,亲手养一些蚕宝宝后再上这两个单元,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教学就变成顺水行舟,事半功倍。
三、合作探究的高潮——开放互动策略
奏好旋律,还要渲染高潮,激发共鸣,使合作探究中的问题凸显,抓住问题,对症下药。
1. 有向开放的设计。有向开放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疑惑、面向弱视群体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真正的开放,最能有效解决合作探究中的问题。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论从问题的提出、小组的合作,还是学生的思考都要以每一位个体为基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
问题要从熟悉的事物、现象或知识为基础提出,具有一定研究和思维价值,难度太小,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能力的提升也起不到大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林中的鸟》一课是通过学习鸟的各种特点,体会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上课时如果问“:你认识哪些鸟? 它们吃什么?翅膀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会把整体问题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鸟类特点和横向比较,部分学生由于认知较浅而缺乏回答问题的动力。如果换一种问法,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鸟类生活在森林中,在天空飞翔,有哪些特点使它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以一种鸟为例,加以说明。”从学生层面看,每位学生至少熟悉一种鸟,能说出一种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达到了人人有话想说,人人有话可说的目的。
有些老师认为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效果,原因在于没有从细节做起。小组合作,学生是否有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习惯是重点,建议从同桌合作开始,要求组内有明确的分工、规则,组际有交流、碰撞,教师有合理利用差异资源的能力。
教授六年级上册《地图》一课时,让每位学生先自由画出一幅学校地图,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对地图的初始认识呈现出来,随后组内交流找出画得最好的地图放在全班进行展示,接着分组发表意见评出全班最好的地图,并以这幅地图为标准来探究地图的三要素,明晰地图的画法,最后再次尝试画一幅要素齐全的地图。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探究与分工合作相结合,组内分工明确,组际碰撞、交流热烈,对地图的认识逐步加深。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组内组长、发言人等重要角色定期轮换,给弱者以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引导其它小组对发言小组提问、质疑、评价、补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回收、反馈。
当然,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不容忽视,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服务,使学生的思维由介入性思维、点拨性思维逐步过渡到独立性思维。
2. 重心下移的设计。重心下移的设计就是教师要根据学情提问、创造条件使学生出现的问题外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反馈。
要在预知学生学过什么、有什么经验、达到什么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目的是提升、总结或引发新的问题,而不只是简单的回顾。除了提问,还要在学生易错、易出问题或有多种可能处精心设计,将学生内敛的思维外显,及时进行修改、完善。这样做,才能让课堂听到了拔节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运动与呼吸》一课中测肺活量的材料,有多种选择,学生通常会选用塑料袋这种常见、简便的材料,当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试吹时才发现,塑料袋的气密性无法保证,气体量的多少也无法准确读出,材料的弊端外显出来,才迁移到后来用塑料充气棒并添加刻度的方法来粗略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塑料袋这一材料凸显了其重要作用,为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也为学生内敛思维的外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媒介。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常会遇到问题,有些即使组内成员也束手无策,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个别问题直接指导解决,或共性问题拿到课堂一起解决的方法,以确保释疑的质量。
四年级下册《小小降落伞》一课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做不同的降落伞,研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在学生对降落伞基本结构了解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因素,悬挂物的重量、伞面大小这两个因素,大部分小组能找出来,伞面的材料这个因素部分小组能发现,伞绳的数量、长短、降落伞离地面的高度这些因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只有极少数或根本没有小组发现,要放在全班进行指导。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因素全部找出后,要设计相应的对比实验,学生往往会漏掉一些变量,因此,还需要全班的合作交流。
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及不变量的确定有疑难,及时作出处理反馈,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在疑难处顿悟,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合作、探究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的目标,要创设好一切条件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把握最佳时机,让学生知晓其奥秘,掌握其精髓,更好地为科学学习服务。
摘要:合作、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使二者有机结合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需要资源开发作好铺垫,系统策略保驾护航,开放互动释疑解难,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鄂教版四下语文教案】推荐阅读:
鄂教版四下语文乐园二12-18
四下语文第四周练习06-30
四下年级语文期末试卷12-02
四下语文复习资料12-12
人教四下语文寓言两则10-24
四下语文教学工作计划06-02
四下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9-28
四下语文第六单元习作12-14
人教版语文四下第六单元教案11-18
苏教版四下习作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