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建设(精选8篇)
2015年,**县农业局按照州、县农业工作总思路,围绕社会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现就**县农业局2015年农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5年农业工作基本情况(一)调优结构、农业新技术应用普遍
2015年**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2.64万亩,特色作物面积显著增加。其中:棉花面积为76.96万亩,枸杞11.8万亩,小麦9.98万亩,玉米7.06万亩,甜菜1.81万亩,蔬菜瓜类0.8万亩;特色作物14.23万亩(其中籽用西葫芦2.15万亩、打瓜1.41万亩、苜蓿3.96万亩、红花0.26万亩、甘草0.69万亩、芝麻0.5万亩、葵花1.45万亩,甜叶菊0.15万亩,葡萄0.45万亩,果树、南瓜、红薯、黄芪、饲草料等其他3.66万亩)。
2015年**县进一步强化农业各项新技术推广,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60.81万亩,计划完成机械采收30万亩。组织绿色综合防控面积5万亩,种植生态诱集带2.8万亩,落实测土配方施肥66.5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22万亩,配方肥施用量达到11000吨。完成农业科技培训140场次,参加人数2.3万人次,利用电视做专题宣传6期,发放技术宣传材料2.8万份。
2015年全县温室大棚970座,除12座危旧棚外,种植果树215座、蔬菜573座、食用菌31座、西甜瓜11座、枸杞育苗、花卉、甜叶菊等其他作物128座,平均每棚高产5-8吨,纯收入1.5万元以上。全县棉花单产皮棉达146.2公斤,预计总产皮棉117.63万吨。小麦单产327公斤/亩,总产8.84万吨;玉米单产789.4公斤/亩,总产5.58万吨;油料总产3564.87吨;甜菜总产1.63吨;枸杞总产3.07万吨。
(二)棉花种植面积调减及录入工作全面完成
根据自治州任务,**县2015年调减棉花种植面积30万亩。经统计全县基本农田棉花面积28.18万亩。核实**县经营单位棉花种植面积为48.778万亩,其中地方国营农林牧场棉花面积为20.52万亩,非农公司棉花种植面积为0.498万亩、种植大户种植棉花面积为25.88万亩、其他棉花种植面积为1.87万亩。棉花种植面积核实录入工作全部完成,全县棉花种植总面积为76.96万亩,比2014年棉花种植减少32.5万亩。
(三)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规范
开展集体土地专项治理调查,共排查集体土地80234.7亩(其中:机动地45061.76亩;四荒地21632.24亩),涉及农户3078户,集体管理的国有土地7358.7亩。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按规定进行农村财务公开。依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和扶持工作,2015年**县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58家,新增86家。2015年开展农村财务审计22个村队超额任务完成。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
针对“三品一标”工作,按照“三位一体,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健全了农产品基地监管、市场监测、源头治理和检测检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截止至目,我县共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覆盖面积7153公顷;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2015年续展绿色食品2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2个。**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以大宗消费蔬菜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截止到目前,开展农药残留抽样检测工作30个批次,其中例行检测20批次,自行检测5个批次,节前检查5个批次,共计2600个样品,合格率均达到97%以上。
(五)良种生产基地建设良好
2015年与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合作,开展参试棉花新品种展示30个、自治区级品种实验1个,试验展示田290亩。根据2015年州级下达的“三圃田”的工作任务,完成棉花株行圃10亩;株系圃100亩;原种田2170亩;棉花良种繁育面积2.7万亩,完成计划的100%。新引进玉米制种企业2家,制种面积2500亩。
(六)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2015年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培育我县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工业园区内设立自治区级**县农业产业化园区,目前已入住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就业人数2000余人,棉纺规模达到65万锭、年处理棉籽26万吨,年加工棉油3万吨。2015年全县确立了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企业技改扩能项目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左右。申请**县**油脂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精深加工扶持贷款300万元;申报批复我县享受自治区财政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企业三家80万元。申报了**农业名牌产品2个(**油脂小包装食用油的“**”品牌、“**”黑枸杞品牌),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场开拓及企业农超对接工作亦初见成效。截止9月底,全县4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8290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1%;营业收入11522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4%;利润总额84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9%;上交税金285万元,劳动者报酬2189万元。
(七)农业执法工作严格有序。
农业执法严格有序。开展农资经营户及农业执法人员培训班1期、培训人员161人,发放宣传单6800份。对全县种子经营户备案登记143户,下发整改通知书21份,按规定完成整改20家。会同州、县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3次,日常执法累计出动389人(次),督查农资经营户678户(次),共检查种子2980吨、化肥6700吨、农药104吨、地膜1970吨。抽检各类作物种子样品330个,合格率99%。调节种子纠纷5起,查处违法案件7起,已全部结案,目前农资市场秩序良好。
(八)农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15年**县共申请项目13项,资金已到位项目11项、到位资金4851.84万元。资金未到位项目2个,分别是危房改造项目1090.5万元没拨付,优质棉基地建设植保、精量播种项目由自治区统一采购。一是全面落实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下拨补贴资金1682.92万元,计划补贴面积110.89万亩;小麦农资综合补贴计划10.29万亩、956.97万元;二是按进度推进国有农场危房改造,计划完成727套(**农场275套、八家户农场452套),国家投资1090.5万元。三是农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资金80万元,建设示范基地3个,科技示范户300户;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完成棉花高产示范片6个、96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推广面积66.5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22万亩,补贴资金25万元;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面积4.58万亩、补贴资金55万元;新型农民培育项目资金100万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55人;**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项目25.73万亩,补助资金385.95万元;优质棉基地建设植保、精量播种项目17.15万元,购置杀虫灯150台,精量播种机10台;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50万元,由**县丰之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全面启动2015年旱作农业农田地膜污染治理项目,计划回收面积60万亩、回收废旧地膜2500吨。
二、2015年农业重点工作
(一)农村土地流转超额完成。
2015年我县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引领承包型、入股型、经营大户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4种土地流转形式。截止目前,我县已流转土地面积4.7万亩,已完成计划面积的156%,其中:向16家合作社流转3.9万亩(承包流转2.9万亩、入股流转1万亩)、向专业大户流转0.74万亩,其他向企业和农户间互换流转0.074万亩。
(二)土地确权试点稳步推进。2015年**县被确定为全区14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示XX县之一。截止至目前已完XX县乡、村级的宣传培训和农户的调查摸底工作,实地测绘工作同步有序进行召开农村土地确权动员培训会4场,培训乡村干部450人,印制下发乡镇村土地确权宣传单8000份、发放乡村参与确权人员确权应知应会读本500份、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手册500份,发放农村土地确权调查摸底表18000份。
(三)棉花高产创建工作
建立国家级棉花高产创建田6万亩,分别在大河沿子镇2万亩、**农场1万亩、托里镇1万亩、八家户农场2万亩,经测产验收高产田产量均在158公斤以上。
(四)地方国有农场危房改造项目
2015年国有农场危旧房改造工程727套(**农场275套、八家户农场452套)。截至目前,已签订协议520套(八家户农场245套,**农场275套),开工520(八家户农场245套,**农场275套)开工率71.5%,基本建成405套(其中八家户农场245户,**农场160户),基本建成率55.7%;竣工216套,竣工率29.7%。已完成投资4559万元。
(五)农田地膜污染治理项目
按照自治区“三个千万亩”高产田建设任务,在**县60万亩棉花高产田内组织开展地膜污染治理工作。依托国家扶持的农业清洁生产项目建设企业组织实施,以天龙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为及各乡镇回收点为中心,组织人工和机械回收农田废旧地膜,田间回收率达80%以上,实现回收废旧地膜2500吨。通过企业加工造粒2125吨,实现资源再利用率达85%。完成培训1.5万人次,全面提高农民污染治理意识。
(七)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为了改善我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财政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技术。2014年国家对我县实施此项目,批复资金220万元已到帐,用于补贴建设组装式冷藏库900吨和烘干房42座,项目正在建设中。
(八)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性补助
计划完成良种补贴及粮食综合补贴840万元,补贴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62万亩;小麦农资综合补贴计划任务8万亩。农业政策性保险计划参保面积37.7万亩。实际完成情况:
一是争取良种补贴面积53.62万亩,补贴资金770.54万元,目前资金已到县财政,待乡镇公示审核后下发;
二是争取农资综合补贴9.68万亩,补贴资金965.97万元,截止至目前已发放6.12万亩,补贴资金569.46万元,其中:第一批发放8299.6亩,补贴资金771862.8元,第二批发放52706.01亩,补贴资金4901658.93元,第三批发放227亩,补贴资金21111元,通过“一卡通”直接拨付,目前发放工作正在严格有序进行。
三是农业政策性保险实际参保面积为30.8万亩,收缴保费1438.1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在订单农业运行中往往忽视农户的利益,农民在市场价格高位运行时也经常违约,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危房改造工程受市场影响,今年老百姓建房和购房的积极性不高。
四、2016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引导种植结构优化,强化技术服务推广。进一步做好籽用西葫芦、芝麻、甜叶菊、打瓜、谷子等特色作物的高产创建、标准化生产建设工作,建立精准农业高标准示范区5万亩,集成展示各项农业生产新技术。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上下功夫,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2)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加强同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的合作,从源头管理、质量追溯、应急预警、诚信引导等多方面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以龙头企业为引导,推动以枸杞等农产品出口销售。
(3)抓好支柱产业品牌与质量建设。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重点围绕棉花、枸杞等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引导企业利用内地4个农展会平台拓宽销售市场,通过创品牌、搞认证提升产品知名度;继续做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申报无公害、绿色产品认定3项以上。完善县乡两级监管机构和手段,加强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按照安全标准组织生产,重点控制瓜果、蔬菜两大作物的农药、化肥用量,提高鲜食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4)深入推进农业执法专项治理。以体系建设为抓手,集中清理整顿农资经营主体,加大重点农时、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重点打击非法使用高毒农药和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完成专项整治5次以上,实现全县范围内所有农资店全面监管;建立健全各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通报协查、案件移送等制度,推动形成多部门联合开展农资打假工作机制;妥善处理种子质量、土地承包纠纷及农作物药害等案(事)件,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5)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发展。重点抓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项目的实施,提前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棉花高产攻关、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重点支持和投入领域的计划落实,积极争取一些自治区试点项目,(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搞好农业政策性保险,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鼓励农民开展个体经营、农产品加工和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种养殖、农家乐、牧家乐、观光农业等项目,增加农民创业性收入。抓住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加大农民从业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幅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2011年7月13日, 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现场会在金华市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主持会议。省政府秘书长张鸿铭, 副秘书长李学忠、陈龙, 省级各有关部门、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 全省各市市长、分管市长, 农业、林业、渔业、水利局长;全省各县 (市、区) 政府负责人、“两区”办主任, 以及部分农业主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上午, 与会领导和业主代表实地考察了婺城区洋埠镇省级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汤溪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琅琊镇省级特色渔业与农业精品园、金华市农科院省级种子种苗精品园及万象花卉省级特色林业精品园等“两区”建设现场。吕省长在考察中认真了解“两区”的经营模式, 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特别是对金华农科院秉承“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送到农民家”的宗旨十分赞赏, 并提出要着眼于便民惠民, 着力扩大农技服务的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 进一步创新“两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午, 会议在市文化中心举行。吕省长在会上强调, 要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 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 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健全体制机制、抓好关键环节, 努力把农业“两区”打造成为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对贯彻落实吕祖善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提出要求。葛副省长认为, 当前浙江省“两区”建设开局良好, 现代农业建设理念逐步确立, “两区”建设合力逐步增强, “两区”建设框架逐步拉开, “两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两区”建设管理逐步规范, 我们要积极贯彻吕省长的讲话精神, 沿着“两区”建设的方向坚定不移、坚持不懈走下去, 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作用。
在这轮农业“两区”建设中, 金华市绿野农业高新园区是金华市本级惟一的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区, 规划建设面积2.1万亩, 新增投资1.7亿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良好, 生态环境优越, 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齐全, 技术依托力量较强, 目前已引进规模企业10多家, 种养大户100多户, 已建组培楼1500平方米, 连栋大棚150亩, 钢架大棚500亩, 自控玻璃温室1843平方米, 观光葡萄长廊650米, 快繁育苗设施1200平方米, 节水灌溉设施800余亩, 精制茶厂 (18亩) 具备年产500吨干茶的加工能力, 畜牧生猪养殖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种猪场及万头生猪养殖场都已通过AA级标准化论证, 区内有南方室内观赏花卉新品种60多个, 优质彩叶绿化苗木品种100多个, 葡萄新优品种130多个。规划建设:畜牧 (生猪) (1380亩) 、苗木 (6000亩) 、茶叶 (3200亩) 三个产业示范区;水果 (1000亩) 、花卉 (2000亩) 、中药材 (400亩) 、种子种苗 (1000亩) 4个精品园。其中已经批准建设并在此次现场考察范围的有两个:一是金华市农科院种子种苗精品园, 二是万象花卉林业精品园。
一、金华市农科院种子种苗精品园建设内容
1. 花卉苗木种苗繁育区
主要承担优质花卉苗木种苗繁育, 新建智能快繁温室2500平方米、育苗联栋大棚6500平方米、繁苗专用大棚15亩, 年繁育量600万株。
2011年, 主要繁育金华朱砂桂种苗300万株、金球桂、浦城丹桂、状元红、茶花种苗80万株、盆栽铁皮石斛种苗10万株 (盆) 。
种苗繁育区除了提供优质种苗, 还承担种苗繁育技术应用示范, 在种苗繁育中, 扦插繁育方式分三种:一是全光照开放式穴盘育苗, 采用智能温室+全人工配比介质+穴盘方式, 关键技术是空气湿度、温度都是自动控制, 具有应用技术先进, 投资大, 对应用作物无时间和种类要求。缺点是不能被农民和一般种植农户接受, 智能启动技术应用示范的作用。另外其开放式生产的特点, 有益于科研和教学。二是大田黄土密闭式强遮阴育苗, 是一种农户目前广泛运用的扦插育苗方式, 具有直接成本低、扦插成活率高、出圃率偏低的特点。因大田苗床采用一层超过5厘米的干净黄土铺设, 大面积操作是受天气影响大, 雨天不能操作, 而且黄土质量和施工情况对苗木扦插成活率影响很大, 后期杂草多, 易发病虫害, 苗木整齐度差, 影响出圃率。三是密闭式强遮阴穴盘育苗, 其方式结合一、二两种育苗的长处, 同样采用穴盘+人工介质, 但扦插后采用小拱棚密闭, 以提供温度和湿度, 这种方式操作方便, 地面基本平整后整齐放入穴盘后即可, 受天气影响小, 因采用人工介质, 后期病虫害及杂草也少, 苗木生长整齐, 出圃率高, 以及人工成本大为节约, 是目前最佳的扦插育苗方式, 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 成本低, 应用面广, 农户易接受的特点。
2.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
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主要承担荷花、菱角、睡莲的品种保存、保育和资源应用, 新建玻璃温室1500平方米、连栋大棚2300平方米、资源圃水池30亩, 引进品种46个。主要种类为荷花, 分为鲜食莲蓬类品种、籽用 (生产莲子) 类品种、菜用藕类品种。
3. 精品水果品种展示区
主要展示金华特色水果和引进台湾的热带水果, 新建葡萄连栋式避雨棚30亩, 火龙果示范种植棚50亩。展示葡萄品种30个, 引进火龙果品种4个。其中, 火龙果结合园区“金华·台湾农业产业园项目”进行, 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选育成果品种2个, 能大量生产面积20亩, 经历2010年冬季严重冰雪灾害仍能正常生产。
二、万象花卉林业精品园主要建设内容
1. 苗木标准化示范区
新建大规格苗木科学栽培示范区60亩, 引进示范品种5个, 主要展示胸径大于10厘米的桂花科学种植示范、胸径大于12厘米的石榴科学种植示范、胸径大于10厘米的广东年桔栽培示范、胸径大于20厘米的香樟种植示范。
2. 花卉品种展示区
展示山茶品种15个, 以大型盆栽结合品种小苗做成观光花坛模式展示;切花月季品种12个, 以鲜切花花枝结合2000平方米采摘圃地进行展示;其他南方观赏植物品种73个, 通过商业租摆盆栽结合小苗繁育展示。
3. 农业休闲观光区
一、坚持三大理念,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统筹布局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的要求,综合考虑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在全市规划布局2个产业带、3个省级农业园区、10个常州市级农业园区、20个金坛市级农业园区、3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整体推进畜禽、水产、茶叶、水芹、食用菌、红香芋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统领理念。按照争创省、常州市级农业园区的标准,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主要指标、主攻方向和建设标准。目前16个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到位,确保了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堅持基础先行理念。针对农业园区地处偏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的投入,全市重点园区基本达到了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用电便捷、环境优良、现代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广泛应用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标准档次和承载能力。
二、提升三大水平,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经营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并培大培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48家,其中省级5家,年销售超40亿元,年出口4500多万美元,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组织领办、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发动农技部门牵头领办、号召基层组织示范领办等途径,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多家,成员2.45万户,辐射带动75%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农民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园区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提升农业产品品牌化水平。牢固树立“品牌出效益”意识,积极引导园区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参与质量认证,创建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9个,“金坛雀舌”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共用品牌价值40强。三是提升农业功能多样化水平。依托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地域文化,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儒林水城、渔业博览馆、农林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农展节庆和农业景点,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走进农村、体验生活,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三、构筑三大平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构筑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专门注册资金2000万元组建“江东福地”上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来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将农业贷款重点投向入园各类经营主体,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20亿元,现在农业园区已成为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各类资本竞相入驻并获得丰厚回报的首选地之一。二是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和支持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省民盟联合主办三届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建有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工作站和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难题,对接了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到农业园区建设到哪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推广应用到哪里,共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4550个,辐射带动周边9万农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重点提升先进农业设施的推广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8%,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的2万平方米玻璃智能日光温室和薄膜温室成为园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构筑土地流转平台。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民转移就业的机遇,依托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积极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土地流转,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推动了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园区用电、用地、税费优惠等政策,着力优化整合涉农资金,并专门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质量品牌建设等进行“以奖代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实施计划、有一个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组织推进机制,做到压力传递到位,工作推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目前,已专门组建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和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制定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项目审批、项目运营、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实行“绿色服务”,保证了园区项目的快落户、快建设、快见效。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内大户、小户、散户均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系中共金坛市委副书记)
李祺刘凌峰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长沙410125)
摘要:农业是湖南的主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南要求把湖南农业发展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真正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好农
业发展问题,把主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和创新型湖南建设的双重要求。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是保障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研究分析了湖南生态农业现状,提出了应从生产方式、基础
设施、政策机制等着手,适应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构筑湖南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现代农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
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之一[1],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
境的和谐统一,是在恪守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
下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对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念的继承与发展[2]。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
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
践方式[3]。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
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
1充分认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4]。为此,必
须确立生态文明观。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观,视人
类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只有在农
业生产劳作中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才能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1.2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资源消
耗低、生产成本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对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
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
产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现有耕
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坚持农业
生态文明,正是朝着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前进。1.3回归理性,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中国有着光
辉的农业发展史,有着璀璨的农业文明。建设农业生
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生态农业是近
自然的农业,是人类农业建设回归理性的标志,最大
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工物品特别是各种有
害物品的使用量,从而有效防止农业发展活动可能
引发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损害问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1.4实现粮食安全生产,保障生命质量的需要粮
食安全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包括粮食质量
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之上,人们有着更多对清洁、绿
色、健康食品的追求。生态农业文明是实现粮食安全
生产的基本保障,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需要。
2湖南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2.1依据湖南自然分布特点以及全省布局规划,形
成了鲜明的生态农业区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
市生态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
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着重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
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
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
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
湘西生态农业区。该区山高坡陡,地势落差较大,地
处河流上源,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
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
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生态农业区。这一
区域厂矿业较为发达,目前,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
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
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和高效利用的生态农业[5-6]。
2.2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6年,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国家级生态
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
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基
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
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浏阳市在生态农
业建设评比中被授予“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221.42元,比全省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 383.66元[7]。
2.3描绘了全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蓝图,掀开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崭新一页湖南省制定并颁布了《湖南省
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纲要》、《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管
理办法》、《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文件,研究
制定了符合湖南实际的《湖南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村/户)建设标准》。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更是
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南的构想,把生态环境建设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湖
南建设的重点之一。截至2005年底,长沙市、怀化市、张家界市、自治州等5个市州,开展了生态市创建工
作;浏阳等54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市、生态示范区建
设工作。创建单位的人口、土地面积和GDP总量分别
占全省总量的40.1%、52.6%和41.6%。
2.4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
相应的发展在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
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
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5]、秸秆还田技术、农业
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
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
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生态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生态农业建设
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
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
未能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
全等[8]。
3怎么去构筑湖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全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3.1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
和综合利用逐步转向以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为主的有机化、生态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农业,形
成传统农耕技术、耕作方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有机
结合的近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及其技术结构体系,大力
发展以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生产
方式。加大对耕地、水、农机设备等农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促进以“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
质再循环”的循环农业的加速发展[3]。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积极引进农业综合开发、扶
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改善
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
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旱地改造;采取水土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5];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全面推
行各种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进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推行“生猪—粪便—沼气—有机肥—农作物
农业功能耦合”模式,降低环境污染。
3.3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发展以
病虫草害控制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作物自身
抗性的发掘与利用技术、高效生物农药技术等;加强
水肥调控为主导的创新生态农业技术,如生物有机
肥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绿肥技术、作物根际养分
调控技术、控释肥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大工农
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作物秸秆的综合利
用技术、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工业与城乡
生活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等;以农业
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如化肥和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与区域
调控技术、土壤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
术、水体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生态修复技术等[9]。
3.4实施农业标准化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湖南农
业地方性标准,进一步完善湖南农业标准体系,全年
制(修)订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方法等各类农业标准
规范,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示范推广力度。建立良
田、中低产田改造、抗灾减灾等农业标准体系,开展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以及农
业标准化的服务体系研究。
3.5建立政策保障与服务机制,促进生态农业健康
发展一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对
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林地经济、现代养殖业、特
色种植业、农业产业化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
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向生态农
业倾斜,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
建立高效率、高效益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生态农业开发技术与服务体系。针对生态
农业建设基地的区域资源特点以及农村经济水平和
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和引进国内外可体现经济高效
性、生态合理性及景观美好性的生态农业新技术[10],加速引导规模化生态农业企业的形成与健康发展,将
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利用及生
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形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2]郭素红.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快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J].大连干部学刊,2008(6):22-23
[3]周淑景.发挥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
环境报,2008-07-15(2)
[4]李淑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湘
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77-79
[5]黄新,肖顺勇.关于湖南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湖南
农业科学,2005(1):1-4
[6]梁碧元,杜一新.浅谈粮食安全生产质与量的统一[J].上海
农业科技,2008(1):1-2
[7]谢瑾岚.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2007-01-28)[2008-09-18].http:///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2463
[8]张振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 学报,2007(3):107-109
[9]章家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与政策[J].中国科 技论坛,2008(2):7-8
杨晓舟牟 访
党的十七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循环农业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学“良性循环”原理,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建设具有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的构建,生态农业正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特征与目标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倡导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己的产业体系,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城市等构成。循环农业经济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统筹谋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及消费过程的产生链整体结构,实现链网内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和破坏最小化。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特征 循环农业经济一般遵循“3R”特点,一是REDUCE, 1
即“减量化”;二是RESUE,即“再利用”;三是RECYCLE,即“再循环”。因此,循环农业是一种“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可再生资源”的运行模式。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使农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循环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农业活动中参与循环的产品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的主体互补互利,共生性很强。二是在农产品生产中,注意化肥、农药的施用,强调食品安全。三是农业的主副产品在消费完后回归大地。四是能有效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五是污染排放物能得到较好的处理。
(三)循环农业经济的目标 将循环经济引入农业领域,实现农业产业系统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融的理想状态,目的是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农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的减量化甚至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一)循环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 生态农业建设,既可创造发展农业生产力,高效利用环境与生物资源,也是稳定及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证循环农业经济健康运行的条件。是利用农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源”和“汇”,使区域生态系统的产生和投入得到平衡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建设强化产业化,其目标就是构建农场的良性循环经济结构。农场的生态农业建设就是把整个农场区域内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相互交织,资源高效利用,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
生产网络。其目的是将某一产业的废弃物转化为另一产业的原料,一个产业的部分产品,将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形成生产链网,其功能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区域的少废弃物或无废弃物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产业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工业与农业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构成一个规模性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生态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准则 循环农业经济以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农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生态农业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如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等,都是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已经规模化推广。
生态农业建设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丰富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内涵。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十分重视实现从“能源耗竭型”经济向“能源再生型”经济的转型,生态农业建设中要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经验与技术,不仅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也可经一步推进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因此可以这样讲,循环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包涵,两者处于统一体之中。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批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面向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加快农场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增加农场职工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场的产
业升级,提升农场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场的生产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职工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进而增加职工收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生态化,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工业品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降低生产成本。
(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场的就业问题 循环农业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产业化,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类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场就业机会。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农场闲置劳动力就业。
(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绿色农业、绿色消费、绿色环保是当今农产品生产的时尚和潮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提高各农场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农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农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是生态化的农业,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有利于农场农业资源的保护,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投入结构,进一步保护农场耕地等自然资源,扼制掠夺性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在农场农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遏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更低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五)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促进农场环境的改善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
场土、水、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场种、养业产业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及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吃干、榨净、回归大地”,是农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促进农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而我们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一)健全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 集团公司在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安排、金融贷款等方面,应向循环农业方面倾斜,既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动力,也是引导循环农业迅速发展的方向。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综观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规范,有法可依。通过立法,让各农场了解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农业的途径和方向。
(三)重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研发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农业经济的物质基础,企业是技术的创新主体,农场可通过科技规划,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科技投入,组织进行技术课题攻关,研发出适合农场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
(四)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试点经验农场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借鉴近年来循环工业已有的发展经验,根据农场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
(五)加强循环农业经济的宣传,为农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循环农业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但目前人们在观念上认识不够,应进行宣传,大力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促
使农场职工自觉参与到循环农业发展的行列中来。
五、结束语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社会综合发展领域的落实与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出了一个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必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正是发展农场循环农业经济的最佳实践模式,也是提高农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农场具有自身的特殊自然环境,土壤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弱,土壤退化和变劣问题突出,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紧缺,作物病虫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劣势环境资源,是每个农场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农场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首次写入党章,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农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重视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农场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场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科学谋划,团结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推动农垦事业局面又好又快发展,在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上,为和谐农场的构建绘下精彩的辉煌新篇章。
文摘: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简要阐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对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和特点,对加快我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农业 产业化建设
1.电子商务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国相继开始建设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大幅度增加,网上资源日益丰富,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关注与参与,逐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1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发展现况
何谓电子商务?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简单地说,电子商务就是指商务活动的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 等业务交易的过程。电子商务通常缩写为EC(Electronic Commerce),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易用性、广域性和 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网络化商务信息交流和业务交易。
电子商务根据其对参与交易方定位的不同,可以分为B to B(B2B,企业对企业)和B to C(B2C,企业对消费者)两种模式。而电子商务网站根据功能设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子市场(E-marketplace)网站、电子销售(E-distributor)网站、电子购买(E-procurement)网站三类。其中,电子市场网站的设计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因此在进行核心技术研发时,既要考虑到购买方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也要考虑到销售方的利益;电子销售商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销售商,因此它在功能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消除或替代现存的销售链的某些环节。而电子购买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买主,其目的是通过网站聚集网上买主,通过大宗购买降低价格。
据统计,截至2001年,全球正在运行的电子商务网站有25000个。其中,B2B模式占的比重较大,2000年已达到60%,预计未来将上升到近80%。电子商务交易总价值1998年为80多亿美元,2000年达到近6000亿美元,预计2003至2004年间将达到1.5万亿美元。
2.2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据估计,截至2001年,全球正在运行的农业和食品领域的电子商务网站有1000~1500个,占同期全球电子商务网站总数的4~6%,其中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和欧洲。
美国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普及的国家。2001年,美国农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对216万多家美国农场互联网应用情况的调查表明,美国农民在网上的主要活动是信息收集、财务管理、网上采购和农产品销售等,这几乎涵盖了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功能。2000年,美国农场的网上交易额为6.65亿美元,占农场全部交易额的0.33%。其中网上购买额为3.78亿美元,购买的主要产品是机械设备,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等,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网上购买量已占总购买量的35%;网上销售额2.87亿美元,其中66%为畜产品,34%为农产品。据预测,到2005年,美国农业领域的网上交易额将占到整个网上交易额的14%。
美国较著名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如“农场投标网”,注册用户近10万,其中10%是美国以外的用 户。又如“XS农业网”,其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种子、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化肥农药等产品,该网站1999年成立之初就有1万名农场主成为注册用户。
欧洲是继美国之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最快的地区,欧洲比较著名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是农场在线,它是英国最主要的B2B模式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目前已有注册农民18000人。调查表明,该网站60~70%的用户平均每天登陆一次,占用系统时间7~8分 钟,平均每月总下载量达到150万页。
2.3 国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1、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目前整个北美大陆的互联网用户普及率为49.2%。而据美国农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的调查,2000年美国农场的计算机普及率为 55%,Internet接入率达到24%。与此同时,欧洲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也达到34%,其中的一些国家如瑞典、英国和法国还分别达到65.2%、45.6% 和31.6%。这表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电信资费不断下降,保障农业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据经合组织(OECD)测算,目前发达国家的电话费水平仅为60年前的1.5%。与此相应的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平均通讯费也不断下降,仅1999年 10月到2000年3月,每月20小时的网络平均使用费就下降了15%,而每月40小时的网络平均使用费也下降了17%。而且一些国家还计划进一步下调网络使用费,这就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提供了条件。
3、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日趋专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电子商务正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已有网站根据其市场和用户定位的不同,可以分别电子市场和信息咨询两大主要类型。前者的目标是实现 农业商品交易的电子化,后者则以实现市场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目的。不同类型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功能和技术优势也各不相同。
(1)电子市场类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根据其销售产品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站、农业服务销售网站和农产品销售网站。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站主要经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源和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农机设备、农药、畜药、饲料等,比较著名的网站如以出租和销售农用土地为主的“农场与土地网”,销售农机设备为主的“拖拉机在线”等。农业服务销售网站主要提供与农业有关的金融、财务、保险、物流、运输和仓储等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服务;而农产品销售网站则主要以拍卖方式销售各种农产品,比较著名的网站有欧洲的“水产品网”和美国的“种牛 网”等。
(2)信息咨询为主的电子商务网站,根据所提供信息的不同,可以分两类,即以 提供市场信息为主的农业市场信息网站,和以提供农业生产和管理咨询为主的农事咨询网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农业在线”,和“农事咨询网”等。
3.发展电子商务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与意义
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弱质产业,历来存在着生产经营分散,产品竞争力不强,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当前,流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软肋”,严重地制约着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市场信息畅通、规范、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已成为降低我国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现实问题。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商务信息平台,则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成熟完善的技术条件。
3.1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速农业信息流通,为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农业生产者之间基本上不存信息交流,农户往往凭借自己往年的价格经验来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规模,因而导致农业生产安排被动,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利用电子商务强大的网络功能,就可以跨跃时间和地域的障碍,使农产品供需双方及时沟通,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组织生产,以避 免因产量和价格的巨大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3.2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环节,提高农业效益。
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健全,功能也有待完善。因此农产品销售仍然存在着渠道窄、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等问题。广大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而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处于劣势,自身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失。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构建网上交易平台,可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组织化。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交易双方处于信息对等的地位,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新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方式,让供求双方最大可能的直接进行交易,可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3.3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在进行农产品销售中一直沿用古老的传统方式,根本不具备现代商品营销所必需的市场调查分析、评估与预测、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多种手段,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而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则不仅能实现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商业活动,还能带动与农产品销售相关的金融、物流、交通、运输、电信等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对我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思考。
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还仅仅是刚刚起步。据统计,截至2000年,全国共有B to C网站677家,持续运营的有205家;B to B网站有370 家。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771.6亿元人民币,其中B to B交易额为767.7亿元人民币,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尽管在这些电子商 务网站中,已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涉农网站,如阿里巴巴农业市场、中国农业网、农业在线、农网、中国粮食贸易网、中国种子网和北方种业网等,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使得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新疆是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环境、经济、技术和人才等多种条件因素的制约,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与中、东部地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新疆又是最需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地方。这是因为,新疆1800多万人中,66%以上在农村。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新疆的农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而且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特色园艺业和畜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新疆远离国际国内市场,运距长,交易成本大,造成一些很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一直存在着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疆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较快,农民对网络和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利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新疆已经建立并开通的涉农网站有30多个,这就为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今后应该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1月公布的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新疆互联网络用户人数为117.8万,仅占全国上网总人数的1.5%。而其中仅有3.7%的网民是从事农、林、牧、渔行业,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身处城市的相关机构和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农民收入低,教育和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今后要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培
训,以提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和广大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4.2 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完善。
尽管我国的一些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等,已经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进入了收入和利润增长时期。但是仍有许多电子商务网站至今仍处于亏损阶段,最重要的原因是许多网站是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事先没有做好市场调查,网站定位不明确,“摆样子、装门面”、“人云亦云”和“大而全”的现象比较严重。今后应当进一步鼓励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引入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提倡由一些大型的涉农企业和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专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以明确用户群体,不断提高网站的经济效益。
4.3 加快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而新疆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一直相对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适应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引导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加快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实现农产品的电子交易奠定基础。
4.4 尽快建立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相关机制和体系,保障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企业信誉差、资金拖次等问题也很严重。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健全开展电子商务所必需的配套信用认证、信息传输、物流配送、支付系统,以及税收、网络安全等相关的体系和法律法规。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创建良好的技术和法律环境,维护网络安全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在农产品电子交易和消费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Paul Wilson.An Overview of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for E-commerce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European Commission.1-20
2.Jeff Hopkins, Mitch Morehart.Farms, the Internet & E-commerce: Adoption & Implications.Agricultural Outlook,2001(11): 17-20
3.张磊等 中国农业产业化与电子商务《世界农业》2001(7):18-19,26
4.吴玉刚 黄世祥 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计算机与农业》2000(10):6-9
5.王丘 黄世祥 农业企业如何应对汹涌而至的电子商务《计算机与农业》2000(6):18-21
6.李志义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中国信息导报》2002(8):48-50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
1 萧县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通过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等活动, 安徽省萧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130万亩, 平均单产451kg, 总产5.86亿kg;玉米单产531kg, 总产5亿kg。粮食总产比“十一五”末增长28万t。畜牧业产值42.5亿元, 肉蛋奶总产22.6万t, 较“十一五”末增加2.6万t。水果总产77.5万t, 比“十一五”末增加20.5万t。2016年小麦种植面积125万亩, 平均单产490kg, 亩增产39kg, 总产6.13亿kg。
1.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畜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 比“十一五”末增长30%,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2%。2011年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 2013年被评为省级肉羊生产大县。果蔬产业异军突起, 涌现了官桥镇熙可黄桃、圣泉丰顺菜业、费村大棚蔬菜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 以园艺总场“葡萄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全县建成国家级果蔬标准园4个、省级10个。201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0万亩, 总产7.75亿kg, 产值22.5亿元。
1.3 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十二五”末,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 农产品年加工产值160亿元, 同比增长20%。发展各类合作组织1 492个、家庭农场837家, 培育产业联合体33家。依托循环经济工业园, 萧县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和优势产品。
1.4 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修订地方标准8项, 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5个, 面积17.2万亩, 创建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培育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小区) 6个, 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小区) 14个、标准化养殖基地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有保障, 农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98%以上。2015年被认定为安徽省1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
1.5 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2016年上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万亩, 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4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3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 外业测绘及结果公示已经结束, 目前正在进行登记、颁证, 预计10月底之前可全面完成。
1.6 循环农业取得新发展
目前, 全县户用沼气池保有量1.5万口, 年沼气产量450万m3, 累计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3处, 乡村沼气服务网点80处。沼气建设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 推动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十二五”期间, 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为抓手, 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7.5万亩, 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4%。地方投入较少, 仅靠国家财政项目难以大规模开展农田集中整治。“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总体来看,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还不高, 抗灾能力差。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青壮年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人数剧增, 妇女、老人、儿童等“留守族”成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于他们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制约,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 也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3 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数规模较小, 带动能力不强;而且加工链条多止步于初加工, 缺乏精深加工, 产业链条短。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联合体的管理运营还不够规范, 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总体效益不高。
2.4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配备不足、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农技推广人员多数身兼数职, 工作量大, 难以有效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再加上经费投入不足, 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就要促进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促进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促进农业经营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创新发展理念,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3.1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争取农田改造治理项目, 每年统筹整合一批农委、国土、水利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和项目, 逐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配套农田水利及排灌设施;高标准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耕地抗灾能力。加大政策聚焦力度, 集中精力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核心区和示范园区, 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发挥先行示范带动作用。有效运用乡镇公共设施管护基金, 加快构建公共设施管护长效机制。
3.2 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把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以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皖北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工程为载体, 重点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进行培训。突出抓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 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科技素质,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3.3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制定并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引导农村耕地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流转集中, 促进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紧紧抓住宿州市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的扶持政策, 规范产业联合体管理, 进一步优化运营机制。依托各产业园区, 大力推进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向名优加工企业、行业集聚, 努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同时, 立足资源优势, 着力创建、打响农产品品牌,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4 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优化资源、壮大队伍、强化服务”的思路, 积极探索, 切实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鼓励农技推广人员自主经营或技术承包参与经营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等, 扩大服务覆盖面, 提高经营性收入;积极开展科技培训, 提高队伍服务能力,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健全管理考核机制,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人才服务三农。精细化做好气象预报, 有效利用网络、微信等通讯平台, 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 加强与各大院校、龙头企业共建,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搞好新成果、新技术推广。
3.5 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01
农业环境是由农村土地、农村水资源、大气、森林资源、草原、生物等共同组成的综合环境体系,是农村居民生活及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了恶化,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科学规划农村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有序利用,促进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对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控制各类污染源向农村的扩散,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农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黑土地保护、新型农村能源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等,改善农业环境;加强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保护现有的种质与物种资源,恢复被破坏的农村生态环境。
2 农业环境现状
我国农业环境当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城市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在一些地区已经向农村转移,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破坏了农村水资源、大气环境及土壤性状,更通过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如工业废气中的二硫化碳、氮氧化物、汞化物等会对农村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能形成酸雨(雪),增大土壤酸度,并对人们的皮肤、呼吸道等造成损害。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普遍存在。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加之不科学的施用方式,造成农药和化肥大量流失,进入土壤、水体、大气环境中,造成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影响农村地下水资源和大气环境。比如农药污染,目前使用的部分农药由于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分散而残留于土壤中,进而随灌溉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再被生物吸收,从而形成了土壤——水体——生物的污染链。再如农用塑料薄膜,因其难以降解且不易回收,大量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农田固体废物污染,导致土壤耕层和理化性状变化,使农作物减产。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畜禽粪污大量增加,加之无害化处理成本高、推行不力、监管薄弱,对土壤、大气、水体等农业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比如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沙门氏杆菌、蠕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果未经无害化处理,就可能通过灌溉水或肥料进入耕地,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染源。再如畜禽粪污中的硫化氢、氨气等会产生恶臭气味,危害人类健康。
四是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和焚烧秸秆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固体垃圾和生活废水等,固体垃圾随意丢弃或堆放,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而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如洗涤剂,在进入水体后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秸秆焚烧会急剧升高地面温度,杀灭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和养分构成,还会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总的来说,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降低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也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农业资源衰退,农业灌溉水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把农业环境保护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从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角度予以倾斜,引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农业环境保护。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立法机构和各级政府应完善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体系,解决突出矛盾,切实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农业、水利、环保、林业、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应互相协同,共同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控制工业污染。严格执行城市及工业污染不准向农村转移的规章制度,坚决打击破坏农业生态、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并限期治理与恢复农业环境。加强环评审批环节的监管,对污染农业环境的企业一律不予立项。
四是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保护农业环境;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推广先进的施肥(药)技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加大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确保国家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得到有效落实;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引导畜禽养殖规模化和无害化,推广循环农业,从根本上治理畜禽污染问题。
五是推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力度,净化、美化庭院,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莉,沈贵银.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难点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
[2]郑丽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1).
【农业建设】推荐阅读:
农业项目建设内容12-05
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07-26
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06-03
农业局效能建设总结09-06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09-26
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06-15
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07-11
现代农业基地建设规划11-07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12-05
管理创新助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