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精选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坚持合理配置、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益的工作方法,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水平,努力抢占教育制高点,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服务,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服务,推动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持续、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要继续配合教育局完成构建功能完善的全区教育城域专网的建设工作;做大做强莲湖区教育信息网站和教育教学资源中心,有效地实现并完善现有的全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到2010年,在保持全市先进行列的基础上,全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在全区有较大的影响。
(二)具体目标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莲湖区教育城域专网的建设
配合教局建设好莲湖区教育城域专网,要保证城域网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要不断扩大莲湖区教育科研网的覆盖面及社会影响,2006年要配合教育局完成全区各教育单位全部通过宽带接入莲湖区教育科研网工作。做大做强莲湖区教育信息网站和莲湖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应坚持“全体参与、共建共享、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实行“肥中心、瘦学校”的分布方式,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多种形式建设优质资源,打造具有莲湖区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体系。配合学校合理建设学校资源库群,按新教材、新课标,分学科、分年级、分章节整合、开发、优化各学科资源,建立系列化的各种专题学习网站。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莲湖区特色的,覆盖全区中小学所有课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较全面地构建全区教育信息资源分布存储、统一管理的共享体系。同时完善教育信息网对外服务的功能,增加WWW、数据库、OA、流媒体、邮件、博客等服务功能。
2、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库和网上服务功能的建设。创建具有莲湖区特色的网上论坛:创建教师博客网、学生博客网、家长博客网、使全区教师、学生、家长能利用网络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学习和交流。搭建信息化教学活动平台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实现中小学生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
从现在起逐步架构基于互联网络的学校-社区-家庭互连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到2006年底所有学校自主建立学校门户网站或主页,实现全区教育信息网站的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建设莲湖区自己的网上论坛体系,开放视频点播系统; 06—08期间年逐步引进和开发适合于网上教学特点的网络课程和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扩展师生教学时空,实施远程教学,解决“最缺优秀教师”问题和“平等教育”问题。用2-3年时间使之成为知名的地方教育门户网站。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3、努力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全方位实施办公自动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构建并完善教育行政信息平台。形成莲湖区教育系统自己的数字化教科研、办公自动化、摄录编、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达到教育系统网内数字技术和数字文件完全共享、完全融合。要逐步构建莲湖区教育“三网一库”(办公内网、专网、公众信息网和政务信息资源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电子政务管理平台,不断提高教育行政办公效率、办事透明度,降低行政办公成本。2006---2010年要形成上联教育局、下联各中小学的教育系统办公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莲湖区区教育系统公文流转、公文办理、信息查询、信息传递;2007年完成学校教务、学籍、教师、校产管理等方面的电子化、网络化。2008年---2010年要实现远程公文管理和远程会议管理、学生成长档案全面实现电子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其他各种市域范围的办公应
用系统,如教育基础数据库群、教育统计信息系统、招生和就业指导信息系统、考务管理、档案查询,实现教育行政和学校教务、教研、校产、财务、图书、仪器、师资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4、加强校级网管人员培训、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方位整合。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管理应用骨干队伍。不断提高全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促进网络课程的推广。要有计划地组织好网管员的培训,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以这批骨干教师为师资全面开展学校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工作,实现“领导懂、骨干精、全员会”的基本目标,不断提高我区中小学行政干部和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和基本素养。
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莲湖区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课比赛,并继续坚持区级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课件评比、网络教学评比、录像课评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而有效的整合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以国家级、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主要基地,按照“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研究思路,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主阵地,广泛开展实验课题的研究。在莲
湖区教育信息网上创建“教育技术教研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共享环境,进行学术交流,促进科研课题研究的发展,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研究,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确保有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取得国家和省市级成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莲湖区电化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确保2006-201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总体目标的实现。教育中心全面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配齐配好教育信息化专兼职人员,不断强化教育行政干部和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意识,努力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持续快速发展。
2、健全制度,加强督查
以国家和西安市有关规定和制度为依据,不断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形成一套完善的具有莲湖区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要按照国家标准和教育部等部门的技术要求,要逐步建设全区教育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技术体系,应用信息加密、电子认证、智能卡、指纹识别等技术,确保信息的安全,实现教育信息化平稳、健康、安全发展。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有80年的历史。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必将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现代教育技术是1998年发展起来的, 随后经历了起步阶段的无声电影和幻灯片、教育电影和无线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卫星电视、多媒体和局域网还有最后阶段的虚拟现实和虚拟实验室。从中可以看到, 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时代关注的是技术手段和物质平台的发展, 并且迅速赶上了国际上先进的发展水平, 但对认知理论和学习规律方面的认识还很不足, 甚至一直没有纳入教育技术的范畴。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发展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开始越来越重视着反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实践和操作层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 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 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 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 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目前, 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中, 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 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 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 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 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 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 而且, 因特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 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由此可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为现代教学系统的实现提供具体的手段和工具。然而, 要开发出高水平的教学系统, 除了对教育技术手段本身进行研究外, 还要对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进行全面的认知。
2 现代教育技术视野中教育观念及教育思想的转变
当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 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今,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 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 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 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 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 人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理论, 使之与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相适应。
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中, 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 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 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 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 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 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 而且, 因特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 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3 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育思想建构起来的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 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 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因此, 因特网巨大的信息量, 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 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在我国, 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 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 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 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 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 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 “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 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 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 还需要因地制宜, 因校制宜。
总而言之, 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大家听, 这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 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现代科技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以计算机为一个核心, 将文字、图、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 在不同的界面进行有机的组合,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在实施教育代化的今天,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它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能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 促使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发生巨大变革。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 必须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使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学模式共同发展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法则。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论,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万年.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1.
[2]毛家瑞.素质教育论[M].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
关键词:教育装备 现代化 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现代化已步入快车道,国家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规划。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仍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西北省份,信息化的基本格局还没有形成,优质资源的储备、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还达不到要求,这些问题是目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教育信息化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建设不平衡,软件与硬件不能够同步
由于资金与资源短缺,学校信息化软件建设严重滞后,资源库的硬件建设工作虽已完成,但是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取得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单一,还不能使广大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二)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我县虽通过开展各类层次的相关培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模式单一,培训师资水平有限,教师接受现代新媒体新技术的观念还有待提高,缺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能力,还不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化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途径
(一)要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校现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导者,要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给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的样板,使自己逐渐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经营学校的专家。总之,我们要建设一支现代化教育意识强、教育思想观念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校长队伍。
(二)注重“三通两平台”建设,夯实数字校园基础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县教育部门应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装备建设力度,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引领示范作用,所有专业技术人员都注册个人空间,各学校组织教师上传、交流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在线“晒课”活动,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另外,中小学全部建立个性化网站,并且与县教育信息网相互链接,做到了县级有县教育信息网、校级有学校信息网、教师有教师空间。
(三)加强资源库建设,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在现有教育资源库无法满足学校实际需要的情况下,我县开展了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合作资源、开发特色资源”的渠道,不断丰富信息资源库的内容,努力提高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资源建设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深化教育资源成果,利用中心校软硬件资源的优越性,落实推广“中心校带动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持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加强技术支持服务和应用检查,积累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形成“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模式,切实帮助教学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大培训力度,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新时期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找准发力方向,加强内涵发展,在做好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应用工作。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以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方法与课程整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为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新课改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县级培训和各校校本培训都将提高教师课堂整合能力作为重点,每学期安排一次县级培训、一次校本培训,并购买了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加大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的能力。
(五)利用网络课设“三个课堂”
大力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教育公平。建好“专递课堂”,应采取校与校结对模式或者县与县结对模式,利用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开展同步课规模化应用,使农村学校能够享受到城镇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六)调查研究,拓寬思路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校一直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在2005年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以来,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狠抓实验的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我校的特点,概括为:理念超前、思路清晰、硬件充实、管理完善、队伍优质、应用广泛、效果优异。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对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要进行广泛宣传,端正广大教师的思想,确立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位置:(1)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2)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3)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全体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其实效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从而积极参与探索,参与到该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进程中。
(二)明确实验目标,全面开展实验工作
根据区教育厅《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施意见》的要求,确立我校作为实验学校的目标。提出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为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的现代化,把信息化当作学校办学特色来重点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校成为优秀的示范学校。
二、健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管理机制
(一)成立领导机构,组建实验队伍
1.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成立“凯里市冠英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组织实验的开展。由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
2.在以科组为研究单位,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成立以电教科组、各学科科组长、各科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共同组成的核心实验小组。针对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相应的计划和管理制度,并付诸行动。
3.实行科组负责制,明确分工,层层落实。如电教科组负责教师培训、网络建设、网络管理,设备维护等。领导小组提出总体规划,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本学科的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研究课题和负责人员。为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电教管理小组,每班都设有一名电教员,负责本班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工作,每学期每学年初都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制定“凯里市冠英中学电教员管理条例”、“凯里市冠英中学电教器材管理操作说明”,每学期对电教员的工作进行评比,对表现优秀的电教员进行表彰。
(二)完善制度,制订实验规划
1.建立完备的科研制度
学校要十分重视电教科研工作,形成校长带头,教务处主抓,学科组和备课组为研究单位的良好局面。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学校成立专门的科研基金,在每年的“奖教奖学”中都设立科教研奖,对科教研工作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且将教师掌握现代技术教育的水平与教师评价挂钩,积极推进和鼓励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活动。
2.制订实验工作规划
要按照区教育厅《全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凯里市冠英中学2005-2008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凯里市冠英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计划》等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实施步骤,为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学校的教学环境,构筑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
(一)构筑实用、高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注入新的活力。而新世纪的学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授单纯书本知识的地方,应该在培养高素养、具有创新学习能力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学校站在信息大潮前沿,高起点、大投入,在软硬环境建设上大踏步的向前走。争取建设一个颇具规模、规划合理、配套齐全、高效实用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具体做法是:
1.建成基于10M光纤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考虑到信息的传输效率,我校计算机主干网将采用10M光纤接至教学楼、实验楼和各处室办公室;再由每栋楼内的配线间通过10M线缆传输至终端。达到技术成熟,维护方便,并易于今后进一步扩充。
2.教师办公教学电脑化,一线教学人员人将达到计算机高级水平,并能熟练操作应用;所有办公教学场合均配有联网的多媒体电脑。配有5座以上的多媒体网络教室10间、电子阅览室1间。终端信息点近100个。
3.建成点对点控制的校园低音广播系统
学校建成高标准的低音广播系统,该系统除提供平台让学生播放广播节目外,一些语言类的教学活动也能通过点对点的控制,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4.简洁、实用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大面积使用
建立设备齐全的电化教学场室,其中计算机室10间200台,综合电教室6间,视听阅览室一间,软件教材库一间,装备能处理各种视、音频、图像等信息和输出打印的教师课件制作室1间。
所有教室、学科功能室均将配有计算机系统、实物展台、高清晰/大亮度数字投影机,为老师从备课至教学展示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造优良的条件。
(二)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校园网络的应用水平
为了避免出现“有路无车”、重硬轻软的情况,学校将在校园网筹建之初就要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校园网发展目标,确保校园网络在教学、管
理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把校园网的先进功能发挥出来。
1.利用网络,提高学校的办公信息化水平
学校将朝无纸化办公迈进,各种即时通知、网络论坛等资源,要方便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提高效率。
2.利用网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高效工具
学校将通过中国电信10M,将校园网上联到宁夏教育信息中心和上级教育专网,使校园网全时连接在Internet上。Internet上浩瀚的信息以及信息中心的专项资源为老师们的教学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三)教学资源配置齐全,自制软件教材内容丰富
学校每学年将在全区中小学教材审查组推荐购置的电子教材的同时,根据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要购买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学校鼓励老师自制各种教学资源,自制资源是最有效果、最实用的资源。教师课件制作数量争取达到年人均10个以上,教师的课件能多次在全国、区、市、区比赛中获奖。学校在校园网上建设一个“动态资源(http://ziyuan.dongtai.net)”,保证老师最新、最实用的资源能及时添加到资源库中,为全校所共享。学校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根据本校特点,有计划、系统地开发管理平台,如德育、教学、教研等管理平台。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软件应用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培训,转变观念,建设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开展,通过宣传工作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组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和现代教育理论水平。
(一)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
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渐由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和能力进取者。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带来的种种优势,我校计划以50%以上的课堂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应用,既能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会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搞好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1.组织好校本培训
由校内电脑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ORD文字编辑系统、数据库、WINDOWS操作、课件设计培训(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建立动态网站、建立自己的BLOG、网络运用培训、课堂设计培训(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评
价)。
教师要在运用中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自觉学习、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请进来、走出去
先后派多名老师出外学习,参加全国、省、市有关的各种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我校举办信息教育技术专题讲座,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方法培训。组织学习优秀教师的多媒体录像课,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理论,观摩网络优质课并进行评析、学习范例、网上教学资源学习、设计、实践、制成网页,供大家学习研讨等,使教师学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形成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育队伍。任课教师都要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办公、信息查询,会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会编制简单实用的教学软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并使之具有常态性。80%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问题解决学习,会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科研。鼓励教师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课件开发和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开发能力,并走在相关领域的前列。
3.领导带头,骨干突出,典型引路
由校长带头,全体行政领导都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管理教学的校长经常出外参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议及培训,争取成为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
经过各种培训,涌现大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要有10名以上教师参加未来教育全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intel未来教育培训班等。
五、科研引路,整合资源,构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要积极申报研究性科研课题,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以教研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
(一)以科研课题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全面开展
注重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目前要尝试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NERRP)合作研究学校的课题:“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资源库建设的共享与动态机制研究子课题”、参与区级课题“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的研究。争取所参与的这四个课题的研究早日立项并附注实践。
在校内要经常开展课题的阶段小结,组织专题研讨,经常参加设在各地的课题组阶段小结会,紧密联系总课题组,汇报课题的研究进展,请教课题的专家,使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争取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能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新课改相结合突出课程开发这个重点,抓好资源利用。
1.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改一线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网络,广泛参阅有关新课改书刊文献资料,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
2.加大课改调研和实验研讨的力度。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及督查小组的成员要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指导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活性上下功夫。对照新课标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讨,及时整改。并根据调研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及时召开新课改实验研讨会,共商实验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时交流、总结、推广、运用。
3.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要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互动探究构建良好环境,为检测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提供技术保证。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的特点和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过程的信息含量、科技含量、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注重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校本课程研发工作。要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新方式。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通过不断探究新问题,探索新手段、发现新规律、寻求新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与同行的交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归为以下环节来实施:课件制作,网络资源应用,专题性学习网站。这几种形式互相补充,有机结合,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专题性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师生通过信息平台互相研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生动。
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在各个学科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中,都要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三)改变学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依赖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学习,处于被动地位。现代教学媒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教学课件、录像带、录音带、光盘、资料库和计算机网络的帮助,知识来源渠道多了、丰富了,学习的时间、内容、进度就可以自己掌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进一步体现。
汽车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汽车在给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车辆事故和因车祸伤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要求日益增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汽车安全装置上。
第一章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
1.1汽车安全技术的概述
汽车发展的历史就是汽车安全性能不断提高的历史,而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过程也是汽车安全性技术法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1.1.1交通事故的定义
我国定义道路交通事故为:“凡车辆、人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造成人、畜伤亡和车辆损失的交通事件。”有车辆参与是定义交通事故的前提条件,确保汽车安全是减少事故的主要环节。
1.1.2 汽车安全的概述
(1)汽车安全是伴随着汽车的发明而出现的,是汽车发明的必然产物。
1769年世界上第一起汽车安全事故发生。1858年英国开始实施世界上最早的道路交通法。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50万人,伤1000万人以上!(2)汽车安全主要取决于车、人和交通环境三大要素。
首先汽车的可靠性要高、安全性能要好;
其次参与交通行为的人员要掌握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法规; 此外交通环境(道路、交通设施、法规管理)的好坏和完善与否,对确保汽车安全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汽车安全性的分类:
一般按照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后加以分类: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尽量减少交通事故和司乘人员直接受害程度,保证司乘人员和行人的安全,这种安全称为被动安全,也称为冲突安全。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前采取安全措施,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这种安全称为主动安全,也称为预防安全。1.2汽车安全法规
汽车安全法规,经不断修订或追加项目,变得越来越严格和完善了。在美国,1966年起由运输部DOT和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主管联邦动车安全法规FMVSS的制订和监督实施。FMVSS分为三个系列100系列为预防事故发生,200系列为碰撞过程中的乘员保护或减少伤害,300系列为减少事故后的灾害。作为整车碰撞最终试验的法规标准主要有u三项指标:汽车乘员碰撞保护(FMVSS..208),防止转向机构对驾驶员的伤害(FMVSS..204):汽车碰撞时燃油泄漏(FMVSS..301),这些法规均要求整车以48.3km/h的车速正面碰撞固定壁,然后进行各种测量分析。美国执行FMVSS使得汽车事故死亡人数减少了20(约一万人),取得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继美国的FMVSS之后,欧共体、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相应公布了自己的法规。欧洲各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实施各自的车辆法规及其
汽车型式认证。二战后,欧洲各国为消除贸易上的障碍,大力推行法规的国际 化。制订了作为统一法规的EEC指令和ECE法规。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法规由各国任意自选,没有强制力。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指令则作为成员国统一的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力。日本制订了道路运输车安全标准和新型汽车审查标准,后来也不断参照FMVSS和ECE进行修改和补充。1968年由澳大利亚运输咨询委员会ATAC的各分委会制订了澳大利亚设计法规ADR。加拿大汽车安全标准CMVSS基本上与黄国FMVSS相同是关于车辆及车辆零件安全的法令。我国继1989年制定的GB/T11551-89“汽车乘员碰撞保护”、GB/11557-89“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11553-89“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这些标准基本上与美国法规相近,要求的标准也一样。预计在几年后,在不断开展汽车碰撞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我国亦将形成自己的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系统,那时我国汽车碰撞安全性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1.3汽车安全性的现状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估计超过50万人,伤1000万人以上,近年来我国各 种机动车的保有量增加很快,道路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也不断增加,从1985年到1994年的10年间,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27和60,1995年已达到了272000起和71000多人,成为世界上交通事故最严重的国家。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必须有效地控制道路交通事故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为此各汽车厂家都极其重视在现在汽车上设置各种主动安全装置和被动安全装置。
1.4汽车安全技术的分类及涉及的领域
汽车安全技术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技术(aetive salty technology)和被动安全技术(passivesaftytechnology)。1.4.1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根据 “汽车理论”和 “汽车设计”的概念,所谓主动安全技术就是在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时,对汽车的内、外部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主动预防、避免或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以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俗话说的防患于未然。1.4.2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是指在车辆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后,通过车内的保护系统来有效地保护驾乘人员尽量减少损伤的程度,包括对车上员和乘车下行人的保护。1.4.3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领域
主动安全中的事故安全技术{事故前}的车距自动报警、电控悬袈、防抱死制动系统、驱动防滑系统、巡航控制系统、车辆操作稳定系统、自动变速器、车胎气压报警系统;预防安全技术{正常行驶时}中的车况、路况监测、改善驾驶视野、提高车辆被认视性、灯照防眩晕、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自动导航等。
被动安全技术中碰撞安全技术{事故当时}安全气囊、安全带、行人保护、吸能车体;抑制安全技术{事故后}减轻二次伤害、阻燃构件、自动报警、安全门锁、汽车“黑匣子”等。
第二章 汽车上常用的安全技术
2.1 主动安全技术
2.1.1距离警示系统
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当距离警示系统启动后,驾驶员可以 预先设定本车与前车的时间间隔。汽车行驶时,系统探
测到本车与前面的汽车时间间隔低于本车的设定值时,会在前挡风玻璃发出警示,同时发出警示声。如果驾驶员还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这个系统将会自动刹车。
2.1.2行驶中打瞌睡或精力不集中警报系统
由于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增加了长时间驾驶的机会,驾驶人员极易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交通事故约占整个车辆事故的50%。该系统能够记录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情况并向注意力分散的驾驶员发出警示,避免或减少因疲劳驾驶导致事故的发生。该系统使用仪表板处安装的小型摄像机及夜间红外扫描装置,监视驾驶员的脸部表情。通过微机处理来判断驾驶员是否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当驾驶员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会发出警报。
2.1.3视觉增强系统
为使驾驶员在雨、雾天仍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国外一些大的汽车公司研制出一种视觉增强系统。该系统能迅速去除风挡玻璃上的雨水雾气。典型的结构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除水防护薄膜,使水膜不易形成;第二种是日本三菱汽车公司采用的一种斥水玻璃,使水珠快速结成大水滴流走;第三种是日本制造商利用超声波技术使吸附在风挡玻璃上的水膜雾化消散。
2.1.4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
轮胎气压过低时,会使汽车的行驶性能变坏,加速轮胎磨损,甚至造成车辆倾翻事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车辆上装有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当轮胎气压低于某一定值时,该系统报警,以便驾驶人员采取一定措施,确保行车安全。为 了减少轮胎气压过低对安全行驶的影响,英国哈蒙雷塑料研究所研制出一种自动吸气的轮胎。其内部填充一种能自动吸气的泡沫塑料,吸气特性取决于所受压力。轮胎受的压力越大,吸人气体越多;当压力减小时,它又释放出一部分气体,始终保持一定压力。
2.1.5自动巡航系统
普通的巡航系统是汽车行驶到一 定速度时,启动巡航系统,汽车会保持一定的速度自动前进,不用再踩油门。但当遇到情况时,驾驶员必须踩制动以防事故发生。因此,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制动。采取制动后巡航系统自动失去功能,必须重新加速后重新设定巡航速度。自动巡航系统则具有高度智能化功能,能自动调整车速。巡航时速最低可达32 km/h,利用携带的GPS系统会时时提醒自动巡航系统近1 km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物体。自动巡航系统接收到信息后判断出最佳的车速,待确认无潜在危机后,又会恢复到较快的巡航速度。
2.1.6偏离行驶路线警报系统
由于某种原因,车辆稍微偏离行车路线,而驾驶员又没有注意修正时,该系统发出警报,直到车辆回到原来的路线为止。日本三菱
汽车公司和马自达汽车公司采用车载摄像机识别道路中间白线的方法,即当车辆偏离白线或偏离白线较多时,该系统报警。汽车报警后,驾驶员仍没有使车辆回到原来路线时,该系统便自动地使车辆回到原来路线。2.1.7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
它是一种先进的集成系统,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进行电子化连接。控制器通过微电脑的控制运算,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以获得车辆整体性能和稳定性控制达到最佳,保持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的平稳性和快速转弯时的可控性,减少颠簸和转向时离心力造成的冲撞。2.1.8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英文全称是ElectricBrakeforce Distribution,缩写为EBD)。为了防止汽车制动时后轮先制动的情况发生,EBD系统可依据车辆的重量和路面条件来控制制动过程,制动以前轮为基准要比较后轮轮胎的滑动率,如发觉前后车轮有差异,而且差异程度较大必须被调整时,它就会调整汽车制动液压系统,使前、后轮的液压接近理想化制动力的分布。因此,重踩制动在ABS动作启动之前,EBD已经平衡了每一个轮的有效地面抓地力,防止出现后轮先抱死的情况,改善制动力的平衡并缩短汽车制动距离。2.1.9电子制动辅助系统
电子制动辅助系统(英文全称是ElectronicBrake Assist,缩写为EBA)。在一些非常紧急的情况下,驾驶员往往缺乏果断,不能迅速踩下制动踏板。EBA就是为此设计的,它的功能与ABS相似。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感知驾驶员对制动踏板踩踏的速度和力度大小,以此判断驾驶员此次制动的意图。如果属于非常紧急的制动,EBA就会指示制动系统产生更强的制动力,使ABS发挥作用,从而使制动力快速产生,减小制动距离;而对于正常情况的制动,EBA则会通过判断不予启动ABS。通常情况下,EBA的响应速度都会远远快于驾驶员。这对缩短制动距离增加行车安全性非常有利,因此,对于脚力较差的女性及高龄驾驶员避让紧急危险的制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当今汽车安全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和主要发展方向。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很多,如远红外线夜视系统轮胎防爆安全气阀、防爆(扎)轮胎、高位制动灯、防滑差速锁、超声波清洗雨滴后视镜、驾驶员酒精浓度检测仪,等等。
2.2 被动安全技术
2.2.1安全带
安全带是50年代开始作为选装件装备汽车的,但直到现在,它仍然是最基本的乘员保护装置。它的作用在于能够在正面碰撞、后面碰撞、有角度碰撞以及翻车事故发生时防止乘员从座位上甩出,帮助乘员减少受伤的风险。现在,在安全带的设计过程中引入了许多先进技术,从而使今天的工程师能够根据车辆的构型对安全带系统进行设计。安全带系统的重要部分──安全带收缩装置总成──可以根据车辆的设计而有不同的变型。安全带收缩装置的首要目的是发生碰撞或强烈制动的过程中将安全带锁紧在恰当的位置,在不使用安全带时贮存安全带。根据车辆的设计,还可以增加一些附加的功能,以增强性能或提高便利性。例如紧急锁紧装置,一正常的驾驶过程中,膝/肩部安全带的紧急锁紧式伸缩装置允许安全带随着乘员一起移动,从而使安全带的使用能够紧贴合身,而且舒适。当车辆快速减速时,伸缩卷筒锁止,从而使卷绕在卷筒上的安全带也锁止。还有一些车辆的伸缩装置采用“抓钳”装置来抓住安全带。2.2.2 智能安全气囊
智能安全气囊除具有一般安全气囊所具有的部件和功能外,它所配备的气体发生器都是多级的,具有更多的传感系统,可以自动地感测到乘员的体重大小、乘员的身材高矮、乘员的坐姿、座椅移动情况、乘员离位情况(离安全气囊模块的距离)以及乘员是否佩带安全带等信息,以此来确定安全气囊打开时采取的不同充气级别,避免乘员被爆炸的气囊击伤,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2.2.3汽车 “黑匣子”
该系统与飞机黑匣子相似。它可监视和记录车辆碰撞前后的瞬间以及行车途中各种传感器信号的变化情况,以便准确分析故障的成因。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汽车黑匣子可以记录事故发生前后车辆和驾驶环节等方面的信息,并能再现故障的全部过程。
2.2.4事故自动呼救系统
自动呼救系统是一项较新的被动安全技术,它是基于安装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车辆。当车辆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后,它会立即自动向救援中心呼叫,报告事故车辆所在的准确位置,车辆事故的状态,并能向救援人员赶赴现场的途中转发伤员身体方面的重要信息,可以测出车内微小的振动和微量的二氧化碳,能测出车内是否有人,以争取尽早地、更准确地发出求救信息以获得及时救援。2.2.5紧急门锁释放装置
其功能有:当碰撞传感器确认已发生碰撞时,系统将立即自动地释放门锁,使车门能迅速打开。2.2.6防撞型安全转向柱想
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由于车身前部的变形,转向盘连同转向柱将一起向驾驶员方向移动,此时驾驶员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前冲击,驾驶员胸部会因撞在转向盘和转向柱上而受到严重伤害。防撞型安全转向柱除了能保证汽车正常行驶时传递转向扭矩外,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碰撞力达到一定值时,转向柱的中间轴可以伸缩、弯曲或断开,达到隔绝一次碰撞影响的目的。2.2.7防撞吸能车厢
为了减少驾驶室在事故中的变形,保证车内乘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通过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以及增加乘员车厢材料尺寸,从而获得汽车中部刚性车身结构。采用中间有泡沫填充物的夹层钢板等。2.2.8安全头枕
在追尾碰撞事故中,即使车速较低,被撞车内的驾乘者会因车辆突然向前加速而引起头部剧烈后仰,造成颈部和背部损伤。安全头枕的作用就是在汽车发生追尾碰撞事故时防止驾乘者因头部后仰过度而受到伤害。
被动安全技术是对事故发生后的一种补救措施,在汽车安全技术领域,被动安全技术也是不可忽视的。除以上所述外,还有一些比较简单和基本的被动安全技术,如汽车灭火器材的配备、钢化玻璃和夹层玻璃的应用以及汽车的无棱(尖)角设计等都属于被动安全的范围。
第三章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但任何单一技术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而且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很难使汽车整体安全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驾驶汽车,确保行车安全。另外要不断完善各项单一技术本身还要搞好各项单一技术之间的协同这一点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第一项工作的最终成败即汽车安全技术应朝着和减少事故影响的目的。所以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是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1)集成化
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进行融合,会得到更好的安全保护效果。在2000 年世界汽车年会上, 德尔福公司推出了“ 集成安全系统(ISS)”。该系统涵盖了汽车上所有的主要子系统, 由50 种不同的技术组成,包括现有的、不久将推出的以及未来将要推出的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集成于一体,协同发挥作用,达到更好地预防交通事故发生操纵方面的不足,等到相关技术如智能汽车操纵性能设计和人机工程设计等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就可进一步推动汽车安全智能化。有人预测,未来的汽车会成为各种尖端电子技术的载体,或者说21 世纪的汽车是移动的电脑平台,智能制动、智能减速和智能转向将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基本特点。(2)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智能避撞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轮胎、智能悬架、智能安全气囊..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安全技术装置将出现在现代车辆上这些智能装置将具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自动协助或自行控制。(3)系统化
将汽车、道路、人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让三者相互协调,达到各自性能的最佳匹配,才能实现驾驶员行为特征、车辆机械特性及道路设施和交通法规之间的最优协调,才能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机、软件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光导纤维传导技术、声纳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不仅能将过去在军事及航天领域的雷达、声纳(超声波)、远红外线、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汽车,而且能将声学、光学、电磁学、光电感应、指纹识别等领域的新技术运用到汽车上更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结 论
汽车安全性已经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因其定位于防患于未然,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汽车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重视。应用电子技术使车辆实现的高度智能化是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质的跃变的主要因素。美国70年代提出的试验安全车ESV(Experiment Safety Vehicle)、日本90年代提出的高级安全车ASV(Advanced Safety Vehicle)虽然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代表作,但它们都是未来的安全汽车的雏形。
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包括汽车安全技术在内的汽车工业重大课题都是在高度计划和有序的状态下展开的,并且制定了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投入相当的力量逐步付诸实施,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而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车流的加大,再加上人口众多,交通问题会更加突出。对此,我国虽然采取了许多相应措施,但在加强汽车自身安全性能方面还是做得不够。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的交通安全状况,还会随着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安全技术的实用化、商品化,使刚刚兴起的中华民族汽车工业受到极大冲击,尤其在汽车业群雄逐鹿的今天,作为即将面临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中国汽车工业,必须对此做出有力回应。顺应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现代汽车安全技术是势在必行的。
致 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王瑜老师的悉心指导。王瑜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其中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严谨求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扎实勤勉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时刻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并将鞭策我在未来的工作中锐意进取、奋发努力。导师的指导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向王瑜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然后还要感谢五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汽车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向我的父亲、母亲、好友们、致谢,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指导思想:
以市、县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据,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体参与”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注重效益,分层推进,逐步到位的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它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速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一、现状分析
1、学校简介
下两镇小学占地面积约为75亩,建筑面积为2.08万平方米,投资逾5000万元。建筑楼群由明德楼、综合楼、教学办公楼、专用教室楼、师生餐厅、体育馆等组成。新九亭中学是沪上第一所参照04年新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建设标准”而设计建造的学校。九亭中学现有教学班25个,学生1000余名,教职员工95名。学校近年来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市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市绿化合格单位、区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区教科研先进集体、区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2、硬件设备分析
(1)、网络(包括终端)设备:学校建有中心交换机房,内有CISCO路由器一台,核心三层交换机一台、服务器、UPS、程控电话交换机一台;其它楼层交换机房四间(光钎到每幢楼);教师办公室电脑40余台,行政、教务、后勤办公电脑共20余台;学生机房2间(共有电脑100台)、电子阅览室(50台)。
(2)、广播设备:现有中心机房一间,内有完备的现代化音、视频广播系统。实现自动电脑铃声控制、远程广播功能,现设有三个远程控制点(教导处、大队部、副校长室);有线电视和视频广播教学系统;教师在教室可以实现远程双向控制。
(3)、多媒体教学设备:现有专用多媒体教室两间,预初年级多媒体教室六间。预计明年下半年所有班级都能安装多媒体设备。
(4)、其它设备:校内程控电话网络、安全监控系统。
3、软件环境分析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软件是关键的部分。针对学校所需的教育教学软件,目前正在积极的建设当中。现在,学校内部总体上还是软件偏少,有效信息资源太少。
4、应用情况分析
到目前为至,我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还停留在文字处理和PPT文稿的制作阶段,课件制作也还只是简单的知识呈现。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是学习和掌握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是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将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如何恰当的、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
二、应用目标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技术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信息技术深入学校必将使我们的教育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针对我校目前的现状分析,教育信息化可分为两个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是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同时,建立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实践其作用和方法,包括怎样更好的将现代教育信息融合到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第二阶段:是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改革当前教学的方法,变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工具,让信息技术充分的挥其强大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乃至整个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奠定物质基
础。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目标:
1、一个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2、一个逐步完整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配套体系;
3、一支具有较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一支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
5、一个能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的平台;
6、一个能紧密联系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快速主干通道。
三、具体操作
初步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6年6月)
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能是依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特色和发展需求,按照学校的办学思路,设计、指导、实施与实践教育信息化过程。
组长:季银平副组长:陶伟红、陆伟平
组员:高叶、殷壮求、项振卫、李铭、杨勇、葛加玉、夏惠琴、王俊学、沈晓育、孙启航、管玉叶、张华妃
1、建立和完善教育技术管理机构,加强信息化实施队伍;
没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工作队伍、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学校要加强信息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懂得应用与实施、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信息化应用队伍。具体由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科技教研组实施。
2、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作评估、激励机制,出台相应配套制度;
学校将制定信息化评估方案和具体考核指标,结合区信息部的考核与评估验收,由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实施评估工作。学校在考核方面,对学校信息化应用有突出贡献的教研组和个人要给予倾斜与奖励,促进各组室、教师的工作热情。
3、系统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不是个人行为,只有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才能把技术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学校将出台具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具体由信息科技教研组负责制定与实施。
5、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功能,构建高效网络系统与服务系统;
提供文件、资料、各种数据的网络传输功能,实现学校各方面信息的高度共享、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研提供网络支持,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体由信息科技教研组实施。
6、建成教师的电子备课系统和视频教学VOD点播系统;
具体由各学科教研组提供资源并实施应用,信息科技教研组提供技术支持。
7、初步建设学校多媒体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资源是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必须把它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与辅导,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由各教研组负责资源的收集、制作并积极实施应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方案,8、建立并完善电子图书馆
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因此,学校要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具体由信息科技教研组制定具体方案并实施。
9、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建设、聚合信息资源,形成综合发布平台,使其成为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家校互动平台。
具体由信息化领导小组规划、信息科技教研组负责实施。
实施发展阶段(2006年7月-2008年9月)
1、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比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大赛;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形成制度。加强对教师掌握与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能力的评比、考核。具体由学校教导处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全体教师参与。
2、全面建成学校的学科资源库,在资源建设上以引进、购买、自制等渠道,充实内容,重点加快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为教师实现网上电子备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条件。学校成立学科研究小组,定期为资源库提供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计算机教学素材等。具体由学校教导处和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计划,各教研组的学科研究小组实施。
3、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学生信息科技教育为抓手,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备收集、鉴别、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具体由信息科技教研组负责实施。
4、组织实施学生信息科技学科竞赛、学校每学期举行“信息技术作品制作竞赛”、指导和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讨论并形成制度,鼓励和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组织和加强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具体由学校教导处和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信息科技教研组提供技术支持。
5、组建学校各学科网站、班级网页、教师和学生个人特色网页、心理辅导站等主题特色网站。具体由各组室负责人、各班主任制定具体计划并实施。
6、开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索”课题研究。通过教育科研促进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具体由学校科研室负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组织实施。
7、建立起联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平台,搭建综合性的教育教学平台,全面推动和促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从而最终实现数字化学习。
8、建立拓展型课程学习的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通过以上具体的措施,构建一支能熟练运用教育信息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信息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能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氛围,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师师、生生、家校互动方式的变革,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形成一个具有信息化应用特色的先进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松江区九亭中学2005、9
文章作者:
文章出处: 九亭中学
文章浏览次数:
相关文章:
• 华实高级中学教师发展规划
• 自主发展 走向成功
• 构建责任教育体系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院校网站;研究对象为国内28个省市的108所院校 (如表1) 的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 (以下简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研究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名称、所在院系、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现状
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 多数在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不同的高校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分属不同的系部;受院、系学科背景的影响, 各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很大, 层次不一, 这可以从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的现状可见一斑。
(一) 各院校采用的专业名称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包括研究生、本科、专科三个层次, 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培养体系[4], 但各个层次的专业名称有所不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0年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教育技术学”, 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专业) , 专业代码是0401S1 (学位[1990]030号) , 1997年专业代码修订为040110;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教育技术学”, 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的“教育学类” (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 专业代码是040104 (教高[1998]8号)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名称为:“现代教育技术”, 属于“文化教育大类”的“教育类”, 专业代码是660215 (教高[2004]3号) 。
在被调查的108所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的院校中, 各自采用的专业名称有所不同, 有使用本科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的 (3所) ;有使用我国在本专业确立之初的名称———电化教育的 (1所) ;也有使用初等教育的, 与初等教育 (数学方向) 一样一般设置为初等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或计算机方向) (5所) ;而绝大多数采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98所) 。
(二)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院校类型
在被调查的108所院校中,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类型差异明显, 既有师范类院校, 也有理工科院校, 作者大致将这些院校分为四类:师范院校 (含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职业院校 (含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院校 (含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普通学院、文理学院) 、其他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院校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具体各类院校的分布及百分比如图1所示:
由表2、图1可以看出,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院校以师范院校为主, 特别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即师专 (占35.19%) 。另外, 普通学院 (一般都是最近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成) 和职业 (技术) 学院也逐渐成为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新型力量 (共占39.81%) 。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所在院系
在被调查的108所院校中, 不同的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设置在不同的系或部 (以下简称系部) , 作者大致将这些系部分成四类:教育类系部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初等教育等专业一起设置在教育系) 、教育技术类系部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独立或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系) 、理科类系部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物理、生物等专
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文献传递是实现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的具体手段。可成立文献传递委员会来加强文献资源共享服务, 落实文献传递服务, 建立同其它图书馆和情报单位的联系。其服务内容一般包括:利用邮寄、传真、电子邮件或具有传递功能的在线数据库等向用户提供文献信息。使读者在一个图书馆或情报单位就可以使用共享系统内的文献信息。
总之, 不同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建立相应的工作任务委员会 (工作小组) , 如还可以成立经费分配协调委员会、读者信息反馈委员会等等。通过对那些已开始实行这种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的图书馆的调查, 看到这种方式不仅能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融洽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 而且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馆员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们是图书馆的一种新的、有效的管理模式。[编辑:昌曙平]业一起设置在物理系或理科系) 和信息技术类系部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计算机等专业一起设置在计算机科学系或信息技术系)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各类学院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在各院校内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设置和归属较为复杂, 有的设在教育学系, 有的设在计算机系、也有些设在理科系、物理系或信息技术系等。由此可见,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成长的学科背景较为复杂, 导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清, 课程设置混乱, 从以下的分析可见一斑。
(四)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各院校在确定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时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二是毕业生以后的就业方向, 作者也从这两个方面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1. 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在被调查的108所院校中, 其所确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出的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 (在此只列出了各院校提及较多的项, 并未列出个别院校仅有的专业能力设计) :
(1) 知识。具有熟练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宽广、扎实、深厚的文化修养, 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前景、发展动态;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2) 能力。能够进行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能够进行教学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影视创作能力, 能胜任电视台、电教部门等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制工作;能够进行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具有媒体 (幻灯投影、电视电声教材、计算机课件) 制作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能力;懂基本教学教育规律, 掌握教师基本功, 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学生工作能力;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熟练掌握常用主流微型计算机和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
(3) 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一门外语, 达到公共外语的专科要求, 能阅读本专业简单的外文文献;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2. 就业方向
在作者调查的108所院校中, 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中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包括:
(1) 中小学师资。在被调查的108所院校中有88所 (占81.48%) 提及了该就业方向, 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课师资, 也有的院校称为计算机课。值得注意的是有院校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数学、自然等学科结合, 培养既具备教育技术知识、能力和技能, 又能胜任其他学科如物理、数学、自然等教学的人才。
(2) 普教教辅人员。主要负责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环境的维护、媒体制作、校园网管理、课件制作、学校电视节目编制、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等。
(3) 电教馆 (站、中心) 。能在各级电教馆 (站、中心) 完成计算机网络、电教设备的维护管理, 以及相应的课题研究。
(4) 媒体制作单位。主要是电视台, 能完成信息采集与编导、广告设计、设备管理等工作;其次是广告公司, 主要工作是视频的非线性编辑、图形图像编排、电教设备的销售与咨询等;再次是 (教育) 软件开发公司, 主要从事音像教材制作与出版、教育电子产品 (如教育网络、软件、仿真、游戏) 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5) 企事业单位。主要指向教育管理 (研究) 部门、文化馆、宣教部门, 主要任务是教育 (培训) 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网站设计建设与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
(6) 远程教育机构。包括远程教育培训机构和软件公司, 能从事网络课件、远程教育网站、多媒体教学平台、学习资源库等的设计、开发、制作与维护工作。
(五)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成长的学科背景较为复杂, 各院系的专业定位也存在差异, 因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纷繁复杂, 各院校不尽相同多数院校只列出了主干课程, 所以作者从主干课程开设情况和各类课程比重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1. 主干课程开设情况
在被调查的108所院校所列出的主干课程看, 除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性课程外, 各院校开设的不同课程总共有80多门, 开设率没有超过80%的课程, 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开设的分散程度, 具体如表4。
从统计结果看, 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差异巨大, 许多院校连教育技术学科比较核心的课程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 (系统) 设计、 (现代) 远程教育学等都没有开设;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干课程如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基本原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等课程的开设率都不足20%;作者在调查中还发现, 某些院校甚至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等同, 开设的课程几乎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翻版。
2. 各类课程比重
在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进行调查分析时, 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任剑峰、杨晓宏分为现代教育科学、视听教学艺术、视听教学技术及技术基础、计算机教育应用、综合素质五类进行统计分析[5], 陈晓慧、陶双双等分为计算机类、教育理论类、电视电声类、教育技术学理论类、艺术基础类五类[6]。作者综合上述分类, 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教育技术学理论类、教育理论类、视听技术及艺术类、计算机类、综合素质类五类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 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率最高居于首位, 视听技术及艺术类次之, 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赖以存在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类课程居于第四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这种课程比例无异于“自毁前程”, 硬逼自己与计算机类专业、广播影视类专业“抢饭碗”, 而丢失了自己的特色。
(六) 专业方向
在被调查的102所院校中, 设置专业方向的院校共14所 (12.96%) , 设置的专业方向有13个, 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教育是设置较多的方向, 各有5、3、3、3、2所院校设置, 其他方向如电视编导与制作、现代远程教育技术、CAI课件制作、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科学等为个别院校设置。
为适应“政府分类指导、学校分类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初步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7], 这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开设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1) 绝大多数采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个别院校采用了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初等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或计算机方向) 等名称。
(2)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院校以师范院校为主, 普通学院和职业 (技术) 学院也逐渐成为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新型力量, 师范院校中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居多。
(3) 在各院校内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设置和归属较为复杂, 有的设在教育学系, 有的设在计算机系, 也有些设在理科系、物理系或信息技术系等, 在教育类系部、教育技术类系部、理科类系部、信息技术类系部四类系部中, 设置在信息技术类系部的最多, 理科类系部次之。
(4) 各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的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学学科、文化科学等知识;教学系统设计、开发、使用、维护与管理、影视创作、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媒体制作、科学研究与应用、教学、学生工作、终身学习等能力;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外文文献、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艺术鉴赏与审美等素质。
(5) 各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师资、普教教辅人员、电教馆 (站、中心) 、媒体制作单位、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的计算机工作人员。
(6)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教育、电视编导与制作、现代远程教育技术、CAI课件制作、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科学等, 其中前五项设置院校较多。
参考文献
[1][4]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9) :3.
[2]高丹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思考——技术应用与研究为主学科[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9) :63.
[3]杨改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路在何方[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7) :8.
[5]任剑峰, 杨晓宏.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3月第11卷第1期:61.
[6]陈晓慧, 陶双双, 孙晶华.对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9) :27.
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办学,鼓励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加快职业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2011年起,全省积极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完善中职对口升学、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制度,27所高等职业院校试点单独考试招生。近三年,中职与高职及本科等各层次衔接累计招生7万多人,初步完成了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布点,制定了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制度。持续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建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逐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10年底,率先在鞍山市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鞍山市以职教城建设为契机,设立了与教育局、人社局平行的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进驻职教城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均由管委会统筹管理。2013年底,省发改委与教育厅联合发文,取消和下放辽宁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管理职权,增强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二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省教育厅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坚持“确保学院主体办学性质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确保教职员工编制身份不变、确保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支持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创建了二级产业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目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家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二级院校或专业工作均在稳步推进。
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由省教育厅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示范性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四、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示范专业(群)
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群)建设,主要依托各地区产业优势,通过专业集聚和提升,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的能力。打造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逐步形成以示范专业为引领,对接辽宁产业集群建设与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布局。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形成了品牌效应,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省中高职院校已立项建设省级示范专业(群)308项,遴选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的职业教育示范项目39项,创新型实训基地项目48项。
五、创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2010以来,全省有96所学校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其中已有5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设施项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省本级基本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了76所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训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全新实训功能、全新运作模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已初步形成。
六、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10-29
更加适应现代教育发展10-15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05-24
第二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06-12
现代教育技术计划09-10
现代技术与教育融合11-06
现代教育方针12-05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0-29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