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4篇)
(一)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必须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
在具体的课程单元中,要逐渐地习惯于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无论是什么样的具体内容,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进行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当然,在不同的内容中,态度、能力、知识目标必然地会各有侧重。
(二)要充分利用并且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并不是从这门课的学习才开始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些很初步的社会生活经验,已经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行为习惯,具有了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已经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基本相适应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初步的社会积极性。而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正是从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继续予以教育和提高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
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还应当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知识积累不断增加,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的过程。这样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连续性过程的规律。所有这些,仅仅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帮助,使得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向更成熟、更高级的水平发展,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充、提升。
(三)要刻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当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等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这些成分的形成、变化与提高,都是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而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只能在自主性的活动当中才可能产生。因此,如何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是教师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四)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一、遴选教学整合主题
小学品德课教材是以单元统整的方式编写的,每个单元以主题统整的方式把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单元里的每课都设置了小标题,每个标题中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应课题所指向的主题教育。整合教学就要充分考虑每个单元、每课及小标题中内容的相互联系,将相关内容统整在大的主题下面。教师根据单元核心目标,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再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特点,对内容进行课前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开发和融合,将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资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镶嵌于单元学习内容,并与各种主题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以求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经历,引导学生道德学习和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学毕业,学生处在这个阶段内心充满了对初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但对自己度过的小学生活、对自己成长的过程却很少回顾梳理。通过主题学习,让他们反思自我,学会感恩,培养阳光心态,这是个最好的时期。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恰好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本单元由“我的成长足迹”和“临别感言”两个主题构成,共4课时。苏教版也安排了这样的主题单元,名称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由“我的这6年”、 “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三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河北版教材这一主题体现在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 中,由“成长的轨迹”、“永恒的记忆”(选学)两个主题构成,共6课时。经过比较梳理,我们发现各版本教材的单元核心目标都非常相似,是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简单小结与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理,形成对自我成长的认同,为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做准备。由此,我们细化出具体目标,即回顾成长的足迹,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生活,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同学和老师的内心感受;在了解中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对照找差距, 自我调整,并确定努力的方向,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格素养、能力素养等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看到,各版本教材主题相同,内容的密度却各有差异,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为我们的教学整合提供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资源。再联系到学校工作中,毕业典礼历来是学校传统教育主题之一。因此,选择此主题为教学整合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二、提炼整合学习内容
通过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及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逻辑线索整合各个版本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生活背景和情感体验的支撑下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替换重组,编制出动静结合、课内外结合,有梯度、有实效的、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以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基于此,提炼出“再见, 我的小学生活”整合学习内容,并构建了课程整合框架(见下图)。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一学习主题指向六年级学生当下生活与情感的“现实需要”,将“感受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作为核心目标。以此为指引,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学习时空,设计了“我的这6年”“难忘的亲情友情”“我为母校添光彩”“去中学看看”“我们的毕业典礼”五大主题活动,将核心目标分解到每个主题活动下的基本内容中。每一项基本内容都不是孤立与割裂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体现了学生情感的递进、升华。通过这一教学整合的实施,将传统单一的学科学习与知识建构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情感体验和挑战的活动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与能力提升。
三、探寻教学实施路径
主题活动内容设计体现了学科内单元整合、专题式整合, 而实施方式的选择则体现课内外结合、长短课结合、学科学习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大课堂育人观。实施教学整合,在课时上可将原有的40分钟固定课时,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大课100分钟、中课60分钟、小课40分钟、微课10-15分钟”等多种课时, 这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开展学习活动。比如,活动一“我的这6年”,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等,填写“比一比,多惊喜”成长记录表格,然后用小课40分钟时间分享成长大事;活动二“难忘的亲情友情”则可用100分钟的大课或一个半天的时间,回忆交流师生间的情谊、习作、设计留言本并互赠临别赠言、拍集体合影等;活动三“我为母校添光彩”完全可放在课间和课外进行,也可利用班会课开展为母校种绿植活动;活动四“去中学看看”和活动五“我们的毕业典礼”则可以请学校德育处配合,统一组织好采风与典礼活动,除了课外准备,课内各需要一个半天的时间。4个半天,结合课外学习,逐步推进主题式整合学习,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收获了学科知识,感受到并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按自己的创意和实际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对中学生活充满期待,积极调整心态,做好学习准备。
在小学品德教学整合的实施中,我们以品德学科教师为主,结合学情编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注意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德育处、中学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在实施中遵循“三活一线”的教学思路:“一活”,就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再现生活。“二活”,就是指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凸显活动性。“三活”,就是指活用教材,活化学习内容。“一线”,就是指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彰显品德教育的魅力。
四、落实学生素养评价
对于整合学习的学生评价,一定要基于小学品德学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对学业评价提出的要求,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那么本单元主题学习的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培养学生反省和修身、感恩孝敬、具有道德判断与决择能力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阳光心态、自信豁达、积极交往,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格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创新、搜集和处理信息、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和提建议、交流合作等能力素养。评价方式包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口头点评,在每个小主题活动结束之后的阶段性自评、互评、师评(或家长评), 以及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我们坚持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通过多元、开放、整体的教育性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是作为个体生命学习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探索小学品德课教学整合,就是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教学由此出发,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之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教育部,2014年3月30日。
[2]俞建明.“缝合”城乡生活的断裂——记上海市嘉定区曹王小学新田园教育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6-05-04,第12版课改研究。
[3]李洁.学科整合理念下生本课程实施路径--“1+1”生本品德课堂探索[J].中小学德育,2016,(03)。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积极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有效发展。本文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同为抛砖引玉。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欧洲新教育学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因素更为明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是沿用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完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无法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积极的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入手,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使之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除了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改革教学方式以外,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是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是播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录像带,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使课堂的形式千变万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会感兴趣,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导入,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驗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充分把握总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应善于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明确目标,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孩子,使之全面有效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小学中高年级的《道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道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搞好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课外拓展,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引进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这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听得有趣,积极的思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在有效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我们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这样,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观察、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自己知识的拓展和飞跃,使之明白了学有所用的道理,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然则教无定法,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远不于此,不能只是守旧以往的老方法、老经验,而是要大胆地去思考、去探究。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交流探讨,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全面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期刊2001(2)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教 学 计 划
龙潭小学 陈川 2014年9月1日 龙潭小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新学期要根据学生现有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我爱我的祖国》,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来认识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并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水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第二单元《消费与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消费技巧。第三单元《生产与生活》,将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内容整合,目的是使学生立足现实生活,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第四单元《交通与生活》重点让学生认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情况,并重视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树立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2、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3、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5、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6、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7、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8、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9、知道我国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知道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知道各族儿女手拉手,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繁荣。知道各地华人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知道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保卫者,保卫祖国人人有责。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懂得在消费过程中要根据经济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放弃,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能根据购物场所的特点与自己的消费需求,选择恰当的场所购物;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11、引导学生建立生产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观察农产品和生活用品,探究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知道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各行各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懂得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职业在交换。
12、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发展情况,以及交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发展变化情况,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彭阳县第三小学 杨平福 2018年9月1日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1 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 2 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第三单元”安全的生活"。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生活中的消费及不同的购物场所和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生活中的安全知识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让学生懂得安全生活知识,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目标: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种。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探究活动。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3.学生安全的生活,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种。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
1.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所以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深入发掘,学会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教师应专注于教材的研究,全面理解教材以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再进行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在新人教版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以及诚信的意义;2对于自己或他人不诚信的态度、感受;3要怎样才能做到诚信?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引入“诚信”这一话题时, 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我信得过的人”, 然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几张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有关诚信与不诚信的图片。之后进行下一环节,让学生回忆平时交往的对象,并问学生有什么想和他们说的或者想和自己说的。这样可以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切身感受到真诚待人、待物的重要性, 从而解决了第二个难点。然后通过案例教学,再让学生体会诚信的含义与意义,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概念具象化,使教学不再空洞。
2.把握课程目标,建立评价体系
教师只要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确定每一课时、每一单元的课程目标, 让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理念得到彻底改观。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彻底摆脱旧教材的“虚、空、假”特点,有层次地将教学活动贯彻始终。结束课程的学习后,要对教师进行“评教”、对学生进行“评学”活动,故此,科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体系得以建立。
例如,在新人教版三年级下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爱在阳光下》 教学中,课程教学目标是贯穿于课前、 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教师在把握课程目标时,要注意从浅入深,由易到难。 课前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得比较容易, 先让学生将家人在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作为观察记录,再让学生将自己成长的照片展示给班上其他学生,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体会家人养育自己的艰辛。接着,升华课程目标, 让学生通过“母亲不给自己买新单车, 父亲不给自己系鞋带,奶奶让自己做手工,爷爷让自己给爸爸认错……”生活点滴中明白慈爱是一种爱,严厉同样也是爱。最后,课程目标上升到最难, 让学生现场展现家人们表现爱的形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深入人心。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评教人员可根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道理深刻, 方法多样……”标准进行评价。评学人员可依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判,主要有“优秀、良好、中等、差”几个等级。
3.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指出: 教师是否合理有效地营造教学情境是课程教学成败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照本宣科、脱离情境的教学方式,应将教具应用到课堂上来, 这样在营造出一种活跃的教学情境的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需要学生感受老师对于自己的爱。这时,教师可以拿出录音机, 播放一段老师的内心独白,这样极具创意的教学方式可以令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由衷地感恩老师。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外教学
1.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各种活动
教师除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教学之外,对于学生的课外教学也要着重把握,毕竟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脱离了现实社会,它就只是一堆理论而已。因此,需要将家庭、社会、课堂三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要将学校的知识拓展到家庭和生活中去,还要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深化和整合,从而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教学效果。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摆脱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堂之外的地方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有益于学生在这一学科的全面发展。
例如,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四课时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举行学生班干部的民主选举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和各国民主制度,了解后再将其进行对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农村、居委会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民主选举情况,对民众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民众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先设计一张满意度调查表,表中的信息应该包括:1调查主题;2导语部分;3表格主体部分; 4结语部分。调查表由教师设计,学生统一穿校服外出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可以给相关部门写建议信,如 “我给县长提建议”等,建议书内容一定要完整,语句要通顺,可以先交由教师审阅之后,再到邮局投递。
2.拓宽活动渠道,优化社会实践
课外活动渠道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展开活动,也可以在一些特定节日和社会活动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目前可采取集中引导和个别发展来开展活动。
集中引导,顾名思义是在组织多数学生参加的情况下采取的方式,它的特点带有一种普及性质。例如,在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品德与社会”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同参加植树节的相关活动,开展一些诸如“种上一棵树,保护一个地球”等活动,学生可以在集体种植小树苗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同时也奠定学生“保护地球,爱护植物”的思想基础。
个别发展,这种活动模式针对单独的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 例如,开展一些课外的主持活动、艺术表演等相关的游戏活动,让那些喜欢这类表演的学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这些深刻的教育方式让思想道德教育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25-01
在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优势,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课程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德育教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从教学目标上和教学内容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培养注意细节
在低年级的学生中进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要注意结合各方面的教学特点,针对性的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下面是对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培养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进行的总结:
(一)保持天性,保持童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传统的成人方式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有限,小学生的心理对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对新知识的汲取也需要适应的阶段,因此在进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要注意教育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天性,注重学生的童真。[1]对小学生来讲,信念、理想都还都属于模糊的概念,想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方面的概念不能采取硬性灌输的方法,老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童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总结奥秘。例如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上,讲解“孝”时老师要充分的利用孩子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动画进行讲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多看、多了解优秀的思想品格,教师从旁辅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二)从静到动,鼓励实践
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重说教,轻实践”的不良现象,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对小学生实践体验教学较少,因此在这方面的注意十分重要。低年级的学生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了解都不深,对真实的社会世界认知存在模糊性,对品德与社会学科课本中的概念的了解缺乏形象具体的认识,往往是是停留在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层面上。[2]因此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要打破这种现象,鼓励实践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讲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上,如端午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体验节日带来的文化气息,对于吃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要鼓励学生切身体验,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感悟,培养认识传统文化的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从头做起,打好基础
低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主要是从最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始,帮助学生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老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成长差异,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不断的循序渐进,打好基础才能有利于以后教学更好的开展。[3]
二、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培养具体内容
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要保证其综合全面性,从各个方面展开教育教学,旨在塑造全面的学生形象。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教育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就要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美德,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将抽象的语言用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利用。“自强不息”对低年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理解上的难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对任何正确的事情都要勇敢去做,遇到困难不退缩,将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4]
(二)创造个性,创新精神的教育
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创造精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时刻发扬创新精神,不断促进自身和民族的进步。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创新精神的发扬也要大力提倡。例如在讲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时,要鼓励学生在自身的课堂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创新思维,开发课堂创新性,激发新思维,开发新方式。
(三)塑造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
人格,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老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尊严、人格的树立,建立健全自身人格,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从最基础的“诚实守信”做起,例如教师要教育学生“拾金不昧”的优良作风,打好诚信基础,完善学生人文素养。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除了上述内容外,对学生展开关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合作精神教育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也十分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内容,从低年级就要开展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教学中的细节,同时对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沈嘉祺,徐娜.中美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和哈特·米福林版《社会学科》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08),33-35.
[2] 朱小燕.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09),58-59.
[3] 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J].中央美术学院,2013(04),25-27.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搞好《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任务,转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现有学生63人,家长多数以农民为主,也有一部分家庭特别困难的,家长在外地打工的,不少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家。总的说来,全班家庭教育颇成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处于农村最底层,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无能力对孩子学习提出要求。所以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针对学习对象从儿童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以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教研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知道各种通信、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作用,正确使用各种信息交流工具和媒体,能自觉遵守规则。
3、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学会看懂交通标志、交通地图、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
4、知道食物从哪儿来,了解农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知道各种通信、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作用,正确使用各种信息交流工具和媒体,能自觉遵守规则。
2、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学会看懂交通标志、交通地图、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
3、了解农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六、教学难点
1、知道成长中要注意的问题,如何面对成长中的烦恼,能灵活处理成长中所遇到的烦恼问题。
2、了解自己是学习地主人,学会主动学习。
3、知道家乡发生的变化,能讲讲家乡的故事。
七、方法措施:
1、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育学生的语言素养。
2、新内容,即依据大修订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行为实践为纬,组织教学内容,引导明理。
3、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4、突出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5、讲练结合。在整个教学阶段,教师引导、归纳以练习为主,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结合实际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八、课时及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内
容
课
时1、21、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2我是好样的2
43、我懂了
5-64、通信王国探秘
7-85、网络漫游
复习、准备期中考试
10-116、小“窗口”,大世界
127、日行千里不是梦
138、安全才能回家
149、出行指南
15-1610、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1711、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期末复习
n本学期我承担四年级道德和社会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任务中,我负责任。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和实施教育和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有计划,学期结束时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课题在教学材料的研究中,探索性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法,以教学材料的新概念为指导,不断反映经验的积累,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道德和社会阶层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帮助学生掌握权利是非评价标准,知道什么样的善,恶,美,丑,改善他们的良好习惯的道德习惯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
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基于儿童的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生活,追求基本和有效的教育。开放的道德和社会教学是从多面性和多角度转变传统的道德和社会教学的一些缺点,使诗歌教学充满了投机的色彩,充满活力和活力。它是一个开放的氛围,作为开放式教室的核心,开放的实践作为基本渠道参与主体的整个改善的性格 而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根本,使学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最终目标。nOne,广泛的教学职位。
nOpen教学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外进行教学活动。
n秒,互动动态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交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的现有经验,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学习的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获得内在经验的过程,形成社会规范符合价值观。以下是相同的
nOpen动态讨论,团体形式的合作,使学生的主题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得到全心投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更现实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内部的道德意识进入自觉行为,也培养合作意识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下是相同的
nthree,各种情景表演。以下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使用讲故事,听歌,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喜剧表演,知识竞赛和其他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学生在扮演的角色,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内容。当学生有一定的道德意识,那么他们应该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情况。以下是相同的 n教育表现更适合学生,友好,能够充分参与学生,积极表现,进入课堂教学,更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理解,内在道德感受,发挥倍增效应。以下是相同的 nFourth,结合活动。以下是相同的 n1,和社会实践密切。以下是相同的
我们的家庭作业设计突破了闭环,延伸到课外,带着生活,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一些社交实践活动变得活泼,活泼有趣。以下是相同的 n2,与年轻的先驱活动密切。以下是相同的
n性质的学生愿意探索自己,良好的游戏,活动,课堂修辞也缺乏形象,参与,较少特有的活动可以融入意识形态,趣味,艺术,智力,从事炉。因此,作为老师,抓住机会,一起思考教学和团队活动,从团队活动深化教育思想。以下是相同的 n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是一个问题,可以解决一个诗的类。为了具有良好的思维教学合作,应该是加强标准培训,思想和教学相结合,开发每个月的月度目标,使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扩展到课外一些必要的培训。经常继续进行课后旅游,巩固,以使学生能够对教育内容充满热情,逐步发展良好的习惯。以下是相同的 n3,使用开放评估评估。
关键词:小学 教学策略 社会实践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学习愉悦的重要性。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重视让学生“好之”、“乐之”的手段、方式,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愉悦中真正受到高尚的情操、可贵的品格等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养,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感到愉悦,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一、巧借多媒体,促学生体悟
现代教学媒体显现出多元化趋势,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容量大的强势优点,巧借“东风”——多媒体技术,使平实的内容立体化,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多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趣味盎然,在愉悦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正面说理,又有反而教训;既有校园内容,又有家庭生活内容和社会广角内容;既有辨别是非的讨论,又有体验生活的实践;既有身边的凡人小事,又有名家的典范等等。这些具体事例和现象,该如何上升为一种道德观念的认识,并理解和同化呢?巧借多媒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四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节中,教材由“评议箱”、“回音壁”及“知识角”三部分内容组成。如果我们就书中内容进行单调地讲解,其效果显然是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把这三部分内容进行形象化、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会甚佳。像“评议箱”中的“去网吧”的教学内容,通过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制作成“网吧的故事”,来诱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和评议,易形成鲜明的是非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像“知识角”介绍拒绝的几种方法,学生虽然易于了解拒绝的方法,但在头脑中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分清场景去具体应用,教师通过制作“拒绝的故事”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学会在不同场景中正确运用,从而达到教学中的“分清是非、学会拒绝”的目标。
二、妙设场景,让学生参与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为目标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着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特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要巧妙设置一些根据教学内容而开展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在愉快或忧虑、紧张或放松的学习气氛中受到教育,得到良好道德情操的熏陶。
(一)活动内容要有适当难度
在活动场景中,只有学生能感受到、观察到值得探究的现象,才能与内心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教师在设置时要有活动目的“隐蔽性”,要让学生有想像,发挥的空间,有质疑、解疑的时间,不能让学生“一眼看穿”,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造成流于形式的不良后果。
(二)场景形式多样化
道德情操的陶冶、增强社会活动的应变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和拓展。采用学生适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多样化场景形式,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获得体验和教育。
在设置场景多样化中,要注重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作用,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生理上的愉快,在愉悦的场景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得到知识的增长。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在设置场景时要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正确处理参与过程与参与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学生面对不同场景,会产生不同情感,正因为有着不同情感的产生、深化,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才会逐步健康地成长。
三、突围“圈子”,让学生实践社会
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养成,不仅要靠校园环境(如校园文化等)的熏陶,而且要靠社会环境来促进和催化。据调查:中小学生的品德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增高反而呈下降趋势,如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勤劳俭仆、文明生活等观念逐年递减;热爱祖国、遵守公德等观念多量递减。其原因有:学生自身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家庭教育原因、社会方面原因等。但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开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或带领学生突破校园生活的“圈子”,走进社会,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系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
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探究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活动的艰辛与愉悦,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道德品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做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的“小模范”。
一、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的一切都由教师一个人来进行, 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 尤其是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反还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干扰, 而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 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是课堂教学的听众。学生的个性受到压制, 学习的积极性受到遏制, 使得原本活泼好动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规规矩矩, 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配合着教师的教学。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提倡要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与学习的主体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抑制学生渴望求知的积极性, 要为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提供平台、创造机会,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原本教师的独角戏变成学生教师共同表演的大舞台, 使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这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的时间,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中达成共识, 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而是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世界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我们的现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割裂生活与教学的关系, 只能让我们的教学远离生活, 也远离了学生, 学生所学到的也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而无法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更不要说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来为生活服务。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 以生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教学。现行品德与社会教材非常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向学生叙述了一个个生活事件。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 既要立足教材, 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进行大胆地取舍, 使教学更加切实本班本校学生的学情。教学《爱护公用设施》时, 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 让学生来分析在自己生活与学习的地方都有哪些公用设施, 举实例来说明它们对我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相联系, 更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 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公用设施的认识, 使学生树立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 增强保护公用设施与环境的公德意识。
三、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表演天赋, 他们喜爱表演, 善于模仿。而现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以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来向学生讲述道理, 有着较强的故事性与情节性,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教材的编排特点, 我大胆地将角色扮演引入课堂, 选取故事情节性较强的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他们认真地阅读教材, 分配角色, 积极地练习, 认真揣摩, 以期能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征与故事的情节。这样通过一台台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真正融入具体的情节, 可以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如在学习了《红灯停, 绿灯行》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分别扮演交警指挥交通, 扮演行人与司机来过马路。在此为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各小组成员积极地设计, 课下积极排练。然后集中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扮演, 学生的设计才能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有的学生设计了生动的故事情节, 有的编成帮助老人过马路, 有的扮演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 而造成人身危害等等。这样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对交通规则!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这也为学生日后遵守交通规则埋下了伏笔, 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 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 更利于创造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 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来展现教学内容,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 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实现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以积极的学习心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红灯停, 绿灯行》这一内容时, 我改变以往枯燥的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而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 课上播放,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交警指挥行人和车辆如何过马路, 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然后让学生来讲解自己是如何过马路的。由于多媒体动画的形象性、直观性与趣味性, 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很感兴趣, 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变化。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3、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注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近,力求让同学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重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注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分配:
岐岭中心小学 陈晓莹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本班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
(一)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社会事务、社会现象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商业活动的初步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体会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服务的关系。应该尊重、感谢商业工作者的劳动,做文明顾客。具备初步的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意识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三)能够主动关注身边的安全问题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意识;养成了对自己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了自我保护意识;尊重人们为安全生活所付出的劳动。
(四)初步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和作为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知道了有关商业的最基本常识及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消费活动、商业活动与人们的关系,树立了正确的购物行为规范,学习在消费活动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六)逐步形成了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安全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在面临危险、灾难时,初步学会了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七)学习、了解了有关的交通安全、居家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的小常识,知道了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了解了安全事故的无情以及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的伤害和灾难。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二)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
(四)抓好培优扶差工作。我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优扶差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效果、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五)加强学生成绩管理,使用好成绩册。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提问效果、课前活动、等等表现都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登记,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导致一部分同学应该记忆的东西没有记住。
(二)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三)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发言积极,导致课堂纪律比较乱。
(四)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品德与生活不是主要科目,学习积极性较差,虽然所学内容浅湿易懂,却不能很好地掌握。
(五)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四、改进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法。
(二)多读,多说,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一帮一,一对红”的方法,促进全班均衡发展。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有实践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9-14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11-1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1-01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11
未来版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7-22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7-07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复10-02
小学六年级社会与品德合卷06-17
新街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结11-19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科教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