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精选6篇)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篇1

——先秦的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1.先秦的历史分期(BC21世纪—BC221年)(板书)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传说中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战国。

2.文化的诞生与国家的形成(板书)

说到文化,我们先来看看文化包含哪些要素。文化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①金属的使用、②文字的产生、③城市的出现、④礼制的形成、⑤贫富的分化、⑥人牲人殉的发端。(板书)

古代文明是在独立小型和中型部落社会基础上经过社会整合形成的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社会共同体。历史上出现多次社会整合。国家的形成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国家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尽管这时候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石器,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进行的主要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农业出现前期,一些地区出现了“有计划有规模的大量收割野生动物谷物的经济”,也就是“高级采集经济”,这种情况下的聚落规模类似早期农业社会。永久性居住的普遍出现,与农业的相对成熟有着直接关系。农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为人类进入农耕的原始群体建立固定居住和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当人们安定下来后繁衍生息,随着人口的增长,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形成。部落是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部落的形成是人类的第一次重组。

第二次重组是人类由传统农业区向非传统农业区移动,垦荒的过程。在这种移民的过程中,部落之间势必会发生领土分配问题。其实领土分配在多数时间里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部落间强弱对比改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领土的重新分配。可以这么说,农业出现导致人口持续增长,既往领土平衡日趋脆弱,因此出现更多的领土冲突和更为频繁的疆域变动。

部落联盟是部落结盟和征服的结果。我们刚刚讲到领土压力问题,正是由于这种领土压力,导致了主客族群之间的结盟。在农业出现以后,族群之间应付领土压力的对策有两个:一是冲突,二是结盟。在许多情况下,结盟是冲突的结果。弱势群体会向强势群体主动提出结盟要求,当然,本地的一些弱势族群也会通过彼此联盟的手段共同对付入侵者——通过这种和平结盟和武力征服的双重手段,在一个广阔地区实现初步统一,这是整合进程的第一步骤。

第二步骤是创立制度和整合文化。礼乐文化与制度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产生。礼乐文化主要是为支撑一个大型政权体系而存在,比如为这个政权运转的祭神纳贡制度以及各种实现更高集权化的等级制度等。前面我们说到,文化要素包括六点,到这里,礼乐已经产生。接下来便是贫富的分化与人牲人殉的出现。贫富分化的结果是出现奴隶主与平民、奴隶,形成两大对立阶级。最初的“王”是斧钺的象形,体现着早期政治权利的强权及压迫,这是部落联盟通过武力征服遗存下来的体现。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始于大禹,大禹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族关系由此发端。

3.早期政治与神权(典型特点:神权政治)

要了解早期的政治制度,还得先从传说中的皇帝讲起。大家知道五帝指哪五帝?——没错,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请大家翻到第五面,看第三段:“司马迁„„明确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历史上有个“炎黄联盟”,联盟形成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天地时”的初创时代。《逸周书·尝麦》中讲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也就是所谓的“设建典命”(旁边板书)。“设建”是封建方国的制度,“典命”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初创,这是古代中国政权结构的基本框架。

早期政治与神权有着密切关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神权政治。“天地神民”结构的产生正体现这点。“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原理比较简单。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有着自然崇拜现象,“天地神民”结构的创建就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将联盟内诸加盟群体的主神安排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去,将诸加盟群体在地上的分布调整到与天上诸神相对应的位置,将“五帝”确立为诸神结构中的主神,用五帝和诸神的名义确定和推行一套礼法制度和伦理原则。“天”除了指自然的天空,更主要的含义是指帝和神。

在这个结构中,神居位天,民在地,天上神的主宰是帝,地上民的主宰是天子。(画图)大家注意了,天子介于“天地神民”之间,他是天上帝和地上民的人间代理者,拥有“事神保民”(旁边板书)的职能。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的权利?——他主要的权利依据是因为他拥有“天命”,他在这个文化结构中处于中位,凭的就是他是唯一的中介者。天子介于人和神之间,是“天命”的拥有者,他们拥有“取法于天,取材于地”的权利——就白了就是政权的集中和财富的收集,他们以神的名义发布政令、推行制度、征赋纳贡,他们的职责是“敬天事神”,也就是实行神权统治。

“敬天事神”是全部礼乐制度和一整套道德伦理的推行依据。在这个结构中,民的职能是“敬恭明神”“心率旧典”,神的职能是对民的庇佑。神主宰民的祸福,神的降祸、降福完全取决于民是否“忠信”。

说到这里,其实统治者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先秦统治者施行的是神权政治。什么是神权政治?所谓神权政治是指统治者借助神的权威来号令和控制社会的“技术”。统治者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的管理,是“神道设教”,道德伦理是理性的产物,它的功能是维系社会秩序。这里有个新认识——“原始宗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迷信”现象,也不是人类“蒙昧时代”头脑幼稚的结果,在这种“迷信”的背后存在着早期制度创立者的理性谋划。对早期制度创立者来说,他们“制造”和借助“迷信”来推行制度——就是“神权制度”。这种制度对于部落普通成员来说是具有约束作用的,因为这些部落成员畏惧神权制度中神的惩罚,所以说,原始宗教介于迷信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

4.政治制度(板书)

1)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前面说到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宗法制由此发端。夏商周三代都有实行宗法制。大家看书上,第7面第一段,“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制度。”

2)社稷与“封建”制(分封制)

书上讲到西周的分封制,这里我们补充几点:

Ⅰ.立社封疆(板书)

立社封疆就是分封。就像书上说的“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的责任。”当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的时候,是以立社和“树之田主”的方式将诸侯国的国土和农田赋予被封立的诸侯。“分之土田”即是立社封侯也是授予国土,天子以社稷封建诸侯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授权;二是授职。

Ⅱ.社稷之职(板书)

有授职,便有了“社稷之职”。社稷之职规定诸侯朝贡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贡制、农田管理和赋制。

这两种制度为王权的存在和运转提供了经济基础。井田制和藉田礼是“社稷之职”的主要内容。由于时间有限,井田制我们就不摊开讲了。

4.礼乐文化和制度

先秦的礼乐制度是典型的神权制度。礼乐文化和制度产生于我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它是在部落社会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既有因袭,也有创造。

Ⅰ.士学教育(官学教育)

大家不要顾名思义,以为士学教育就只是针对贵族的,其实它还包括对平民的教育。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直接追溯到部落社会阶段的成年礼教育制度。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是德能教育,是由“君子”主持,学做“君子”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之学”。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是“君子”呢?君子一词产生于神权政治的社会背景中。在早期,君子是指士以上的上等社会,是一个阶级概念,在礼乐崩坏之后,孔子才给君子下了一个不同的定义。孔子所说的君子,是道德的表率者,是具有伟大品德的人。礼乐兴盛时期,君子的身份是贵族,是为政者,包括诸侯、大夫、命士等。这并不是说这时候的君子不起道德表率作用,恰恰相反,在先秦的神权政治中,天子非常注重对君子德行的培养。德行,进一步来说就是“礼”。这种“礼”的创造意图很简单,就是天子利用神权来实施政权管理,利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礼乐制度的规范中,君子是德能楷模。《诗经》中,君子是人们在仪式中取悦的对象,这是因为君子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中具有降福的作用。君子在天子与民众间具有双重职能,他们是代表人民的祈福者,是代表天子的赐福者。

Ⅱ.论德使能

与士学教育并存的是论德使能制度。我们可以这么说,士学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学做君子,而论德使能的目的是要在士学受教育者中甄选出君子,并委以官职。商周之际周文王推行的“六征”制度,是对夏商“论德使能”制度的继承,它是一种考察制度,君子通过这种考察被授予称号,便能成为礼乐制度中的人神沟通者,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民众在 所要取悦的对象。统治者给君子定下了一套修身和“四时合其序”的礼制规则,是防患于未然的体现。这种周期性强化“君子人格”的手段,是在宗教表象下具有明确功利意图的政治手段,还是神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篇2

一、教学设计

导入: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功地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十八大报告”节选

看完“十八大报告”的这段话后, 你认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这些制度又是何时确立的?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来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说明:利用“十八大报告”导入, 可以把时事政治与历史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本课开始之前, 我们一起来认识阿牛这个朋友:阿牛, 男, 汉族, 1931年生, 1949年5月开始在北京茶馆做伙计。今天, 将由阿牛这个虚拟的历史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一起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因为小人物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1.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

播放《阿牛回忆录 (一) 》:1949年9月21日。

今天一大早, 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 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 他们在议论纷纷, 说什么朱德、毛泽东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师:这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是指什么会议?

生:政治协商会议。

(1)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播放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视频, 提醒学生思考: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 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架构。

师: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生:商量新中国成立的各项事项。

师:1949年9月, 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政协会议的召开, 对普通百姓有何影响?他们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播放《阿牛回忆录 (二) 》:1949年9月22日。

北平改为北京了, 成了首都了。一大早我把门打开, 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 高声嚷道:“听说昨天的会议决定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 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除杂草, 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 还说我们可以当家做主, 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2) 开国大典。

师:如果你是阿牛, 你也在天安门广场, 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兴奋、幸福、自豪……

师:嗯, 你的感受就和广场上的军民一样, 当时广场上30万军民不断地欢呼, 不断地鼓掌, 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他们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把手掌都拍麻了,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那么, 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生:他们终于可以不再受奴役, 当家做主了。

师: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完整, 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实现当家做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可靠保障。新中国的成立,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说明:这一环节采用情境创设, 体验式教学, 通过阿牛角色的扮演,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激动与自豪, 在历史的“再现”中, 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新中国成立了, 阿牛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播放《阿牛回忆录 (三) 》:1953年1月28日。

共产党搞土改, 我分到了好几亩地, 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今天我还去投票选举人民代表了呢, 嘿嘿, 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做主了。

师:阿牛的当家做主是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的。那么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法律和制度又是什么?

(1) 人民当家做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你们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过程中有哪些大事?

生: (阅读后归纳) 1949年: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3年: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师:观看视频思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还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幻灯片展示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第一条至第四条) 。

师:根据宪法第一条,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生:人民民主国家。

师:根据宪法第二条和第四条, 宪法的原则是什么?

生: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什么?生: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播放《阿牛回忆录 (四) 》:1955年8月28日。前阵子, 我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 这真的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可是, 我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现在我正忙着写一个提案, 千头万绪, 不知道从何下手啊。

师:如果你们是阿牛的邻居, 你们会建议阿牛提哪些建议呢? (要求:小组合作, 每组推选一个代表陈述建议)

(说明:让学生扮演阿牛的邻居, 体会“人民代表人民选, 选好代表为人民”, 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行使自己的权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师:现实中的人大代表, 他们的职责又有哪些?

材料展示:“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千百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肩负人民的重托, 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据统计,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办理代表议案3 772件, 代表建议29 323件, 内容涵盖了经济、教育、卫生等领域, 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每年所通过的法律, 绝大多数均曾有代表提出过相应的议案。

师生共同总结: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肩负人民的重托, 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们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阿牛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顺畅了, 他周围的人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

播放《阿牛回忆录 (五) 》:1956年2月25日。

今天, 隔壁张大爷的儿子———觉明回来了, 听说他还是什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呢, 原来张大爷还担心他儿子会被共产党砍了脑袋, 没想到他儿子不仅安然无恙, 而且还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大爷笑得流出了泪花, 不明白啊。

师:张大爷的儿子为什么没有被砍脑袋?阿牛想不明白的事情, 你们明白么?

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师:因为他的儿子是民主党派, 也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 他儿子的权利是制度和法律所赋予的。

(2) 民主党派喜笑颜开———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师:在我国, 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 还有其他八个民主党派。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多党合作?

生:可以相互监督啊。

师:是的, 共产党与民主党可以相互监督,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历史的选择。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各民主党派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件大事。

(师生一起归纳这三件大事)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说明: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也是逐渐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 从而认识到任何一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播放《阿牛回忆录 (六) 》:1958年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的日子, 也是我大喜的日子, 新娘子长得挺俊的, 她老家也来了不少亲戚, 听说她老家都成立了自治区呢。她的老家就在刘三姐的家乡……

师:大家猜猜, 阿牛的媳妇来自哪里?

生:广西壮族自治区。

师:阿牛的小家庭实现了汉族、壮族的团结, 我们的祖国大家庭也更加和睦了。这得益于我们实行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生: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生: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何意义?

材料展示:五大自治区中, 内蒙古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47年成立时的5.3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 761.8亿元, 经济发展增速7年位居全国第一。西藏自治区由1965年成立时的3.27亿元增至2008年的395.91亿元, 连续8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

师: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保证了我国的稳定和统一。

自由畅谈:假如你是当今的“阿牛”, 并且你很幸运地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治协商会议代表, 请问你将最关注哪些问题?

(说明:让学生畅想阿牛的未来, 可以让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之中, 又置之身外、审视历史, 交错的时空可以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这段历史, 这种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平面, 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一段鲜活的影象。)

3. 探究升华

师:三大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能不能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

生:不能!

师:我国民主政治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你认为造成各国不同的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展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 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 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生: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

师:是的,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 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 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 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说明:由于世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复杂性, 正确看待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对于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现实社会和激发民族自尊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篇3

【知识归纳】

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战国时代,实行的奴隶制政治制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政治制度史的第一阶段。其特点为:

1. 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以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为核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

2. 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3. 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这两种制度对中国历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诸侯和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有相当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随着诸侯与周王、卿大夫与诸侯等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就难以维持,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受到破坏。

4. 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当时的统治关系是由宗法关系来决定的,贵族宗法统治的宗统和贵族政治统治的君统是合一的。周族统治者利用氏族宗法关系组织扩大成国家统治机构,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形成了贵族的等级制和对土地的世袭占有制。周礼是西周时期制定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它是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而制定的,是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齐之以礼”即是指周礼。

【要点提示】

要正确判断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即王位世袭制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夏商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相混淆。

【典题例析】

【例1】下列对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B.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C. 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制度

D.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参考答案】 C

【解析】A项“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即是指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符合夏商政治制度的实际情况;B项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符合史实;C项层层分封的制度即分封制是在西周时实行的;D项是夏朝时确立的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

【例2】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 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 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D. 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参考答案】 C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篇4

1.早期国家起源及标志

⑴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

⑵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⑶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黄帝确立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尧舜禹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禅让制;基本的政治关系:民主推选。

二.夏商政治概况

1.夏朝政治形式的特点

⑴“家天下”制度。该制度传亲不传贤,“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

⑵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其本质是以“王”为核心的维护其统治的王权制度。其方式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该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夏朝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到西周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秦朝时,王位世袭制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⑶夏的基本政治关系:宗族关系。

2.商朝的政治形式的特点

⑴商朝实行方国联盟。商朝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各方国不是商王所分封。“方国”是指夏商周时期与中央王朝相对立的早期国家。他们是一种不成熟的、与中原地区的王朝比起来还带有很大部族性质的松散国家,是独立于王朝之外的。

⑵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如甲骨文、“人牲”、占卜等体现这一特点。

⑷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之地,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王畿外臣服(被征服)商王方国,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三.西周分封制

1.商亡周兴。“周”本是商朝的外服方国,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亦称“关中”。西周时期居民基本上由国人(平民和贵族)与奴隶构成。

2.西周的分封制。

⑴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即分土封诸侯,建藩卫制度。

⑵时间:公元前1046年—前221年。商朝已有分封,西周分封制始于周武王时期,西周将这一制度完善。分封制主要在西周时期推行,但是在西汉初年和明朝初年也推行过。

⑶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⑷对象:

①同姓王族:如封王室召公奭(shi)于燕、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武王弟康叔于卫、以及封王室周章于吴国;同姓亲族多在王畿周围;而且数量多。

②异姓功臣:如封姜尚于齐。

③先代贵族:如封纣王兄微子于宋国;封舜后代妫(gui)满于陈国;封尧后代于蓟;封夏朝大禹后代东楼公于杞、还有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国;封颛顼后代熊绎于楚国;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没有血缘关系。

⑸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贵族,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本族兄弟,建立起来的国就是城邑。

①诸侯的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在自己封国内可以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诸侯的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述职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等义务。

⑹实质: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制度。西周分封制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最高统治者是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根据爵位的高低来分配土地的多少。分封制是一种分权体制,并不是集权体制。

⑺原则:①强干弱枝,大本而小末:强化周王室的地位。②亲亲尊尊:因亲分封、因功分封。

⑻特点:

①(对象)分封对象多,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也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②(政治)规定周王与诸侯相对严格的君臣关系。

③(结构)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层层分封,内部等级森严(如出行的仪仗冠服车马、吃饭用的刀叉、祭祀的礼器用度、墓葬变化等)。

④(分封内容)除土地外,还有人口、器物等。

⑤(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⑥(国家组织形式)地方分权型国家。

⑼结果: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受破坏。春秋战国时代,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最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⑽影响。

①初期:扩大了统治地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使周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局限性:没能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祸根。

②后期: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分封制逐渐崩溃(后被郡县制所取代),逐渐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历史遗存: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四、西周的宗法制

1.来源:西周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它形成于商,兴盛于周,影响到整个封建时代。

2.含义: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是西周典型的政治制度。

3.目的:①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统治阶级内部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和垄断地位不致受到削弱。③为了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总之,为了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用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巩固政权的稳定。

4.内容:

⑴嫡长子继承制。

①内涵:古代宗室实际上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王或贵族通常娶许多妻子,而其中只有一个是正妻,王的正妻就是王后,其他妻子都是偏妃或称妾。正妻、王后为嫡,其他妃妾为庶;她们所生之子分别被称为嫡子和庶子。嫡长子只有一个,他是当然的王位继承人。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②条件:嫡长子包括两个方面:正妻所生、第一个儿子,两者缺一不可。不管是在周王室还是在诸侯卿大夫范围内,只有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

⑵宗法等级制。

①形成: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来说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而言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②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5.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遵循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家国一体,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③形成森严的等级体制。嫡永远为大宗,庶永远为小宗;大宗永远是小宗领袖。

④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7.评价。

⑴进步性:

①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关于土地、财产和政治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从而调节了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巩固西周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③宗法制凝聚宗族,强化了王权,“家”“国”一体(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⑵局限性:宗法制依靠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随时间流逝就会逐渐疏远,封国一旦强大,中央的控制就会减弱;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法治意识不相符和。

⑶后世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不存在,宗法观念依然存在,其内涵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①政治上,秦汉以后各朝代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按照宗法制的原则来进行;形成“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

②思想上,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易形成兄弟相亲、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消极思想和重视嫡传、任人唯亲、惟上是从的作风;以及使“国人”形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③习俗上,今天的编续家谱、认祖归宗、祭祖扫墓、光宗耀祖等社会风俗;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都是源于西周的封国;中国地名的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鲁、晋等)都受到了宗法制的影响。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局面。

4.地方分权(政治权力相对分散在各级贵族手中,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以及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治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6.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篇5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 区域代表大会制度

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正确选项【B】

解析: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道德财富。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优势所在

【光明专论】

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中外思想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概括,但许多人似乎都忘却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民主集中制,殊不知这正是“中国模式”最核心的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组织原则,也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因此而有效地组织起来。如果说西方的政治模式是代议制民主,中国的政治模式则是民主集中制。支撑“中国模式”的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生命力和优势来自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性

我们常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不仅体现了人民民主,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也包括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形式即代表制民主和协商民主制度。

人民民主。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这首先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安排上,人民性是人大制度的首要特征,贯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个方面:第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都是由广泛、平等的定期选举产生的,人民有权监督、罢免其代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它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具有全权性。第三,掌握全部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将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委托给由它产生的“一府两院”,并保持对其进行监督。第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权力是按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这样一种逻辑序列展开的,人民是主权的最终来源。

代表制民主。在大规模的现代国家,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之一便是代表制。在我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民主权利,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实现人民的意志,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民主形式。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由无数具体部分构成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主权的机关由能充分反映不同地区、职业、阶级和阶层特征的代表所组成。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不但具有地域代表制的特征,而且还有按行业建制的色彩。近年来来自基层和一线的代表比例不断增加,实现了城乡同比例选举。作为一种非竞争性的、非职业化代表的制度安排,代表组成具有选区和行业的双重特征,其中以行业性体现选区,也就是说,每个选举单位的代表主要是行业代表,这是一种从程序角度保证人民性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

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悠久的协商民主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协商民主,延安时期的“三三制”是一种协商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治协商制度更是协商民主制度的集大成者。尽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选举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中存在着丰富的协商民主实践,协商性是人大制度运行的鲜明特色。在实践中,人大与政协之间、人大内部的代表团或小组之间、代表团或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都强调对话、讨论和协商,以达成立法或决策方面的共识,使决策符合所有参与者的意志。正是因为这种制度运作方式,人大的各项立法和决策具有极高的民意基础。

作为一项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体,通过代表制民主和协商民主来体现人民民主的实质。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以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而西方的议会制民主尽管标榜“主权在民”,但是公民选举、政策制定常常被金钱、财团等影响和操纵,成为“金钱的政治”,三权分立和议会制,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一种权力分配、交换和平衡机制,普通民众难以参与其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集中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既要有程序性的民主形式,也要有能将各种程序民主统合起来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集中性”,否则就如同我们看到的很多国家陷于代议制民主之下的党争民主而不能自拔。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在我国,这种统合程序民主的安排,具体体现为党的领导和议行合一。

党的领导。关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党的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这既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描述,也是比较之后的经验总结。

西方的政党政治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议会政治,因此政党在议会活动中形成,在议会内部有党团,因此政党只是利益集团性质的政治组织。和西方政党政治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盘散沙的国家的组织者,建国路线图是“建党—建军—革命—建国(国家机构)”。因此,党领导人大是历史的内生性逻辑,一种事实性存在,不能用基于西方历史的宪政主义理论来“关照”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那么,党如何来领导人大?在制度设计上,人大内部有党组,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有主席团,党的这些组织将党的意志变为法律和政策。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这里,法定程序之上的民主集中制,是认识党与人大关系的基本原则。

议行合一。议行合一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首创,是与代议制民主下的三权分立相对立、体现民主集中制优势的制度。在我国宪法中,它主要反映在国家机构的组成原则上,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这一原则,确保了“一府两院”的各项工作最终能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相比较而言,代议制民主所鼓吹的三权分立,看似以权力之间的制衡和制约为目的,但在实践中,行政权力往往超过了立法权和司法权,而立法权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衡则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有名无实的。另一方面则暴露出由于党派林立、争权夺利往往导致议会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政府频繁更迭导致政策短期化、功利化等种.种弊端。比如意大利二战后69年间更换了60多届政府。美国议会内的两党争斗,多次不惜让政府关门和公共生活瘫痪。英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认为,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民主选举“游戏化”,民主运作“资本化”,民主决策“短视化”,阻碍了国家治理。

民主集中制的决定性作用

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从历史、现实和比较历史的视野,我们完全可以说,政治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好的管用的制度必然是特定历史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历史文明基体的自然延续,“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由“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所构成的民主集中制,既是中国历史内生性演化的产物,也是把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有效地组织起来的政治逻辑。民主集中制既能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这种从历史而来、在现实中管用的制度,正是中国成功的法宝,其优势在国家治理比较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比较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是,同一个国家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会有不同的结局,比如俄罗斯在的时间内分别实行了代议制民主和“可控的民主”,结果是天壤之别。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国家实行了同一种制度竟然会有基本相同的命运?除了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以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中国,其他8个人口过亿的大国都实行了代议制民主,结果基本上都成了“无效的民主”,政府不能向老百姓提供好的公共服务,连基本的秩序、温饱都成问题,各种治理性指标都遥遥落后。那些长期被殖民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力量羸弱,代议制民主恰恰是这些国家的发展和人们福祉实现的瓶颈,因为选举式民主背后的政党组织、家族势力让这些国家的地方势力更加强大,而国家能力则在党争民主下脆弱不堪,国家意志难以变成现实。事实证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成也政治制度,败也政治制度。为此,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说法需要得到澄清和发展。政治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反作用,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总结的,“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个论断道出了国家权力的真相。

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经济基础的最终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政治的能动的决定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早就说过在权力横行的地方商品经济发展不起来。西方工业革命正是在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以后才全面加速。中国五千年更是常见政治权力主导社会的历史现象。明确强调政治制度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面,既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道出了中外历史的制度变迁规律。制度变迁具有渐进性和文化上的连续性特征,政治制度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不只是一般性的“反作用”。在当代中国,这种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民主集中制,它既是党的组织原则,也是以人大制度为根本制度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因而是“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

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篇6

摘要: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其特定的国情、积极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渊源等所决定的。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历史仅有200多年的移民国家能够有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与其政治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美国的政治制度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本文将就美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展开阐述。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美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权体制实行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它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一、主要内容

(一)政权组织形式

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1)从立法和行政的关系看:国会拥有相当权力,总统对于官员的任命,须经过国会参议院同意才能生效。同时,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有权介入立法领域,可以通过本党议员和本党议会团的领袖来影响某一法案的命运等。(2)从总统与联邦法院的关系看,总统可以任命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有行政裁判权。同时,法官一经任命可以终身任职,可以作出对总统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等。此外,国会同法院的关系也是相互制衡的。这种分权制衡关系并不否定三方有合作的基础:在和平时期,三方面的制衡多于合作;在**或者紧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多于制衡。因为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所维护的利益从根本上与国会一致,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会对总统采取忍让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不仅在国内事务上,国会往往与总统采取合作态度:在战争和外交问题上,法院遵循“司法依从”和“政治问题回避”等原则,也常常与总统合作,放任总统的行为。这种时而分权,时而合作,具体什么时候怎样表现,主要取决于美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二)国家结构形式

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简单的说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美国实行的的国家结构形式是联邦制,包括一个最高的权力机构即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

(三)政党制

美国的政党制是典型的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共和党以象为徽民主党。以驴为徽。美国的政党组织松散,美国选民可以自由注册成为某个党派的成员,可以自由投票给某个党派,不过这些都无法限定选民的选择,也不会带给该选民针对该党派任何特殊的权利或

义务。选民可以今天参加一个当地的某党会议,明天又参加另外一个党的。同样地,登记的选民也可以依法、依程序“随时”变换政党。

(四)选举制度

美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必须历经政党初选、提名、竞选活动、全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等阶段,才能顺利入主白宫。美国实行的是代议制民主其选举采取的是间接选举,并不是普选。首先是由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选举人(人数与本州国会议员人数相等),再由各州选举人同时在各卅I首府投票上选举正、副总统。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l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各级选举一般都由两党包办。

(五)公民权利

美国宪法和法律条文规定,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最终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宪法和法律限制的。联邦宪法和法律一方面规定公民享有人身保护、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自由,私有财产权和选举权等权利;另一方面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定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此外,各州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也有规定。实际上公民的权利受制于个人拥有的财产,享有充分自由权利的只能是资产阶级。

二、特点

(一)两党轮流执政。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在美国虽然其他的一些小的党派但是都无法动摇两个大党的地位。这种两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二)三权分立。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为没经过封建社会就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其不同于英法,所以虽然三权分利是由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的,并在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引用,但最彻底的还是美国,其1787年宪法明确提出了三权分利原则

上一篇:大自然的随感作文下一篇:高考艺考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