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论文封面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大论文封面(精选3篇)

北大论文封面 篇1

两个月前,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来招生,一时间媒体上沸沸扬扬;似乎中国最优秀的考生都将云集香港,北大、清华从此沦为二流甚至三流大学。而此刻,风流云散,秋高气爽,北大校园里有了你的、你们的身影……

我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热烈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加入北大法律人。

其实,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对相关各方都是一件大好事。对香港来说,意味着它同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意味着更大范围内的竞争,由此可能推动高教体制改革和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注意,是中国,而不是内地;因为竞争是一种互动。近些年来,香港各大学对教员开始有学术发表的要求(而内地的许多高校早已如此),就是有力证据;香港大学法学院要把法学教育从英式的三年改为与四年,则是另一证据。

而对于你们,则意味更为具体、真切。俗话说,“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人的偏好不同,社会的供给也应丰富多彩。既然“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当然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西施”。更多的选项意味着你们,以及未来的考生,在学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

你们选择了你的热爱,行使了这种自由。

你能有这种自由,能做出这种选择,当然首先是因为你的努

— 1 — 力,但并不仅仅是个人努力。你们当中许多人其实未必是你们县、你们中学甚或你们班学习最刻苦的同学;或多或少,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方说,个人天分,临场发挥等等。

这不是贬低你们,也不是想给你们泼点凉水;我只是想让你们更多关注和思考一下,构成你自由选择中的社会因素。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亲朋好友的帮助,还包括一些也许不如你幸运、没能选择北大、甚或根本没考上大学的同学的鼓励;这些说滥了的语词在你的心中其实是生动的,甚至是动人的。

还有一个因素也许更重要,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法治的需求。30年前的明天毛主席去世,当时中国内地只有两个大学保留着法律系;之前有几年全国甚至一名大学生也没招,更不说法律学生了。即使是28年前,我进燕园时,北大法律系在各省平均也只招两名学生!而今天,你甚至可以选择香港的大学,即使最终你没有选择。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看上去完全是个人的一个自由选择,背后也总有许多超越个人的社会因素。

因此,选择一定隐含了某种责任。你也许是你们家庭的第一位大学生,你们中学的第一位北大学生,或者你们县的第一位北大法学院学生。睽睽众目,殷殷期待,谆谆嘱托。我相信,无论你是多么心高气傲、狂放不羁,也一定会感到某种压力。

仅仅感受到这一点还不够,因为你选择了法律。法律其实是一个非常世俗、琐碎并因此才神圣起来的社会事业。它努力以制

— 2 — 度化的但又细致入微的方式来化解各种社会纠纷,无论是杀人放火,还是家长里短;它努力协调同时也规范社会的生活,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经济发展;它追求实现公正与和谐,但这个公正与和谐不来自教科书的定义,而是由无数普通人长期的日常生活体现或界定的。这是一个只有前方,不会有到达的跋涉!选择法律就是选择更大的社会责任。

也因此,选择不仅意味着获得,它必定还意味着某些放弃,包括与任何选择相伴的自觉的或下意识的放弃。不是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吗——“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自由选择因此总有其“不自由”的一面。而且由于法律的社会实践性,无论你是否愿意,选择法律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审慎的生活。不是胆小,不是保守,不是放逐想象或摒弃情感,审慎只因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法律涉及利害关系,包括他人的身家性命,甚至会引出一系列事先很难想象并予以把握的重大社会后果。这就注定了,法律学习不只是,甚或主要不是一种智力的训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办事能力的培养。

只是由于生命和精力的有限,更由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远离某些个人喜爱的科目,必定会错过一些法律学习或实践必备的其他知识。这是任何自由选择都难以避免的一种宿命,此事古难全。但北大其实不是这些被称作教室和图书馆的楼房,法学也并非那些被称作教材或专著的书本。你的北大就是这里的生活世界,是你交往的每个人,是你的每个

— 3 — 选择,是你即将经历的每一件生活琐事,包括成功,也包括失败。

因此,千万不要因为某些知识贴着其他学科的标签,或者某些经历似乎同法律无关,就有意无意地回避、排斥或拒绝。学好法律,但不要拘泥于法律;因为生活并不仅仅有法律,也不仅仅是法律。

也因为,今天的选择并没有,而且也不应规定你的未来;未来仍然是开放的。你还将面对无数的选择,不仅有专业和职业内的选择,而且包括选择其他专业和职业。发现你的热爱,不追随社会时尚,但也不必“从一而终”;在知识上,你应当“喜新厌旧”。

这不是鼓励你见异思迁,随心所欲,更不是提倡自我中心或趣味主义。我已经说了,个人选择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是整个社会的建构;我们都有责任。我只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充分意识并努力开发自己的爱好和潜能,选择并创造自己。人不会有一劳永逸的选择,除了死亡。

而且,无论是选择了北大、清华或是港大,即便是哈佛、耶鲁,其实也只是选择了一个品牌,与买手机时选择海信或摩托罗拉没有根本的区别;品牌是对他人的、而不是对自己的担保,不能保证你的未来不是梦;否则,你的未来真会成了梦。真正的选择其实是对当下、对自我的超越。北大希望并要求你们不断超越自己;不仅因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要求创新,要求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因为,这种选择也是每个个体实现

— 4 — 自由的现实、具体和实在的形式。而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超越,又会在微不足道但实实在在的意义上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并为他人的更多自由选择创造可能。

去年的“超女”后,社会上流行起一个英文缩写,PK,大致意思是“单挑”;而我们学校的英文缩写恰恰是PKU。PK you,或许这是北大给你下的一道战书?PK yourself,或许这是北大对你的另一种提示?因为,你选择了北大。

我相信你们的选择,相信你们的PK。

祝福你们!还是用一句老话:在这里,你将度过也许不是你最幸福,肯定不是你最灿烂,但必定是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北大论文封面 篇2

北京大学 新增4个专业

北大招办主任刘明利介绍,今年北大新增4个专业,分别是航天航空工程、生物医学英语、能源与资源工程和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另外,由于今年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调整,除了元培学院外,其他本科院系将分成理工、文史、社科和经管4个学科平台,设立平台课,让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加强通识基础培养,等到高年级时转向加强专业培养。

小语种新增3个语种

北大今年继续采取提前批次小语种录取政策,小语种在北京的招生政策不变,但今年将调整3个专业,蒙古语、泰国语、波斯语3个专业将不再录取考生,而新增越南语、缅甸语和印地语3个语种。

今年报考北大小语种仍不影响一批一志愿,如果考生既报考了小语种,另外一志愿又报考北大并且上线,可以在提前批和一志愿中自由选择。小语种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在入学一年后可申请转系转专业,也可辅修专业。

不报不录专业减少天文学等专业

北大往年对7个专业实行“不报不录”政策,这7个专业可以在北大分数线上降分20分按考分顺序录取。今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和天文学两个专业不再实行这个特殊政策,而地质学基地班、考古专业、中文理科、历史学、哲学5个专业,仍按照“不报不录”原则录取。

自主招生与北京加分不累计

如果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又获得北京地区加分资格,两者不可以累计。刘明利解释,如果得到北大自主招生30分的优惠和北京20分的加分,则取30分加分优惠;如果只获得北大自主招生5分加分和北京20分加分,则取20分加分。

清华大学 新增3个特色专业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介绍,除定向专业外,清华大学的所有本科专业均面向北京招生。今年新增了3个特色的专业,首先法学专业下开设国际型法学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以“双语双法”(即中国法和西方主要国家法律课程,中文和英文双语教学)为特色,一半的学生读本科期间即有机会赴国外进行交换学习、锻炼,每个学生都将由一名博士生导师担任导师。

第二,将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分流方向。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去年刚刚复建,今年,心理学将面向北京考生实行文理兼招。

另外,基于清华强大的力学基础,今年将开设“钱学森力学班”。实验班配备最优秀的国际化师资力量,小班授课,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

小语种日语首次提前招生

今年,日语专业作为非通用语种纳入提前批次进行招生。对于在提前批次报考了该校日语专业的考生,清华将根据高考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织加试。

和北大一样,对于在提前批次报考小语种的考生,同时第一批也报考并考上清华的,可以根据意愿进行选择。

录取有望100%满足志愿

清华大学也是按照110%到120%之间的比例投档。和北京大学不同专业志愿间实行不同分值的级差分不同,清华各个志愿间级差分数一致。级差分数为1-5分中的.一个分值,最后根据最大限度满足考生志愿的原则设定。

孟芊介绍,去年,报考清华的理科前100名考生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达到98%;前200名考生中,被前3个志愿之一录取的达到99%;高考原始分上线的考生,志愿满足率达到99.5%。今年,清华对于专业投放进一步做了优化,经过测算,他认为,在考生填报志愿合理的情况下,这3个比例都有望达到100%。

北大论文封面 篇3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清华招办主任于涵

自主招生是如今高考招生体制下的一种特殊类型招生方式,而经过数年的发展,自主招生也逐渐细化出其中更为特殊的招生方式,其中就以北京大学的“校长推荐制”和清华的“新百年计划”为代表。在今年的自主招生政策还没有正式出台前,两所国内知名院校率先发布这些特殊类型招生办法。虽然这些政策覆盖的只是极为少数的拔尖人群,但是大家都将之视为高考改革的实验田,期待由此看出未来改革的方向。随着几日前人大推出了相似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将着手类似试点。

政策对比

共同点

北大和清华作为国内两所顶尖大学,在自主招生的探索上走着不同的道路,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在现有体制上不断尝试各种新的可能。

去年国家发布的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于高考改革的部分,明确提出“推荐”等新的招生方式和“高水平大学联考”的招生新模式,这些概念其实都在北大和清华这几年的自主招生改革中有了体现。

这几年,两校在特殊类型招生的覆盖面拓宽,优惠幅度也在逐年增加,在现有体制的限制下,一步步扩宽“自主”的空间。

不同点

覆盖面

北大:全部“校长实名推荐”清华:偏才、全才、寒门子弟各有针对

北京大学一直坚持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方式,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免去笔试环节,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同样,今年北大最新的自主招生特殊政策,不管是提出“不孝顺”等不能被录取的条件,还是调整录取的优惠程度,甚至是即将在下一次的自主招生中引入高中阶段的过程评价,全部是“校长实名推荐”这一个制度的完善和延展。

而清华的自主招生特殊类型政策内涵更为丰富。今年清华将这些政策取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新清华计划”,然后在其下分别针对全才、偏才和寒门子弟制订了相应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其中“自强计划”面向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高中毕业生,该政策将覆盖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国家级贫困县中学最多推荐一名学生。

优惠度

北大:降至当地一本线清华:最高降分60分

今年,北京大学虽然整体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变化不大,但在优惠程度上做出调整。北大首先在今年6月发布消息,规定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据记者统计,北大在各地的录取线都要高出当地一本线100分以上,所以这样的优惠政策可以说将是国内一流院校给出的最大优惠额度。而在近日发布的操作细则中,更是在此基础上加大优惠覆盖:面试未通过的学生,经进一步的考核合格后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在当地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优惠。

清华虽然没有加大优惠幅度,但是扩大了60分这个清华最好加分档的覆盖度,即通过“领航计划”选拔的学生都能获得降60分的优惠;通过“拔尖计划”选拔的学生可以获得在限定专业内给予降30分至60分的录取优惠;通过“自强计划”选拔的学生可以获得30至60分加分投档的优惠政策。

着力点

北大:侧重对基础教育引导清华:侧重未来针对性培养

在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北大招办一直强调“引导”的意义,希望通过北大的招生理念影响中国目前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局面,将中学从“应试”和“素质”的矛盾中解放出来。北大希望在招生中体现对于学生全方面素质,如文体、理想、责任感、价值观、领导力等多方面的考量,而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基础教育阶段长时间的培养。

而清华则是把高招的政策延伸到“未来”,今年“新百年计划”很大的亮点就是将招生和培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领军计划”录取的学生,将被优先推荐参加清华大学学生骨干培养项目,赴海外知名大学交换学习,参加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社团组织和公益志愿等活动及锻炼等。“拔尖计划”录取的学生将有名师作为学生导师;可加入清华大学学术科技创新团队,获得指导教师、创新经费、活动场地、实习机会等全方位支持;可优先获推荐参加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学术交流、高新技术产业调研、海外一流大学或科研单位研修、自主立项创新等。而“自强计划”的学生入校后,学校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开通入学“绿色通道”,提供助学贷款和生活必需品,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资助全部基本求学费用,还会在校期间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优先推荐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参观、校友交流等活动和锻炼的机会。

对话招办主任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

让中学培养人才多关注分数以外的东西

记者:你认为对北大来说现在高考体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秦春华:在现在的体制下,分数线是一道死坎。高于这条线,即使不适合北大的学生,你也必须招进学校;而如果是低于这条分数线一分,即使综合素质再优秀,再适合北大,按照现在的体制也只能失之交臂。

记者:校长推荐制希望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起到引导作用,这体现在哪里?

秦春华:其实我现在每天做的事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将来读书时能有更快乐的生活,在高考唯分数论的指引下基础教育围绕着分数转,所有学习的东西都是对考试有用的。其实中学也处于“应试”和“素质”两难的境地,如果不改变选材的价值观,那基础教育阶段很难有动力去改革。现在北大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提出了分数以外的选材价值观,可以让中学在人才培养时关注分数以外的东西。

记者:两年多前,校长推荐制提出时引起社会轩然大波,北大为什么坚持做下去,是否真招收到了北大需要的人才?

秦春华:当时提出校长实名推荐,社会上认为校长会乱推,在强大的监督下,事实也证明了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都很靠谱。

这时候,大家又认为校长推荐的都是分数优秀的学生,并不能起到校推的效果。我认为第一年校长往往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再加上社会高度关注,为了公平往往就只推荐成绩最好的。但是做下去,等社会都信任校长,校长慢慢有信心后,就会在推荐时更多考虑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所以当时北大保持低调的态度,坚持让这件事做下去,只要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效果出来。在校长推荐制上,我们已经把优惠程度放宽到了一本线,所以成绩真的不是我们在乎的,但是成绩好也并不意味着只会死读书,校长推荐制中很多学生都是品学兼优、多元发展的。

记者:校长推荐制推出后,北大在自主招生的探索也只限于校长推荐中,为什么没有拓宽范围?

秦春华:因为自主招生的改革是一种探索,谁也不知道改革会不会成功,所以我们每一年也就是在校长推荐的范围内一步步进展,比如慢慢扩大资格中学的数量和推荐学生的名额,增加优惠幅度等,还有即将在明年校长推荐学生评审时加入的过程评价等。

这么做的话,一旦改革失败了,那么影响的范围也不算太大,我们也可以收得回来重新开始。

记者:现在你们推出过程性的考查,但是这种自述性的材料是否真的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否会变成一项中学生额外的作业压力?

秦春华:这些改革到底能不能成功,现在都言之过早,但是我只能说这些改革,改总比不改好,试一试总是好的。

清华招办主任于涵

制定中学资格表未参考北大榜单

问:北大推出校推生的中学榜后,清华也推出了领军计划的资格中学榜。我们注意到有的中学没上北大榜,但上了清华榜,比如北京东城的3所中学,请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答:我们在制定中学资格表的时候,并没有参考北大的榜单。北大是使用申请审核的办法,而清华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客观看各所中学给清华输送学生的质量和数量来确定的`。当然,北大和清华榜单上很多学校重合,这很正常,但也有很多差别。比如哈三中在北大榜上有6个名额,但是根据该校学生进入清华的数量和进校后的表现,我们给了一个名额。北大和清华榜单的区别是两所学校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考量内容确定的,我认为没有必要刻意扩大其中的差别。

问:清华榜把名额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中学,大部分中学只给了一个名额,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招生是一项兼顾效率和公平的事情。在领军计划的中学推荐中,是突出效率的选材方式,保证好的学生能够很有效率地被推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让有限的资源覆盖更大的面,让更多学校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所以我们最多只给了学校三个名额,而2/3以上的学校只给了一个名额。我们不希望用名额把中学分出三六九等,更不建议这成为大学向中学争夺生源的砝码。

同样,并不是说同样指标的就是同样的水平,比如江苏我们给了19个中学每个中学一个名额,这并不是说这些学校是同样水平。又比如乌鲁木齐一中作为全国5所获得3个推荐名额的中学之一,是考虑到对民族地区的倾斜,所以其中一个名额我们是指定给少数民族学生的。

问:在北京的中学中,只有人大附中得到了3个推荐名额,和人大附中这些年年年出状元有关吗?

答:在榜单中能够得到2个或3个名额的学校,每年能进入清华的学生都不少。人大附中培养的人才很多元,从进入清华以后的表现来看也很突出,说明他们不仅仅只能出状元。我们在考虑分配给各个中学的名额并不是只看高考表现,人大附中这些年是出了不少状元,但是说实话这些状元也没有都来清华,我们看重的是各类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诊断学习题库下一篇:眼镜店员工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