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案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认识厘米》教案(精选13篇)

《认识厘米》教案 篇1

课题

长度单位 厘米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导入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别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现,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

环节一:通过活动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厘米”

1.师:同学们,你们说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教师示范对应边)

2.对比发现矛盾: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如果要准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度单位 厘米”

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认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别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

5.引导学生发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环节三:学会用直尺量物品的长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样量

(1)请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2)教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为什么要从0刻度开始量?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

第二步:观察小棒的另一端对着几

(4)完成练习单第一题,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四:通过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单第二题,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完成作业单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师:请你们在下课后估一估身边物品的长度,然后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教学板书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1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准备:直尺(每生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故事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双手相互配合,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朋友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家像老师这样,四根手指并拢,大拇指尽量往外伸。看看哪两根手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最远啊?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像这样伸开以后,食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师:关于“拃”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请仔细听,听听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大家听到了阿福穿上新衣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2.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

(2)两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追问: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小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

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尺子,老师列举常见尺子的用途。

认识尺子:刻度、刻度线、单位“厘米”。

揭示课题,板书:厘米(cm)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 认识1厘米。

谈话: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哪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

(1)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3)……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也就是1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借助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小结: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播放老师找到的一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摸、想、比划,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从0刻度到5刻度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板书:数一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从0刻度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2)从2刻度到6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

(1)数格子的办法(教师强调一大格就是1厘米)

(2)我是算出来的,用6-2=4,所以是4厘米。(板书:算一算)

小结: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的刻度数,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3. 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如果我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可以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预测方法可能有:

(1)用其中的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找学生上来测量一下。

追问:通过刚才测量拃长,大家发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多指名几位同学发言,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

(2)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绿色小棒,估一估这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量一量: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小结:结合学生的交流,总结测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长度用直尺,物体放平是第一,左端要与0对齐,看看右端对着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判一判: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难得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练习巩固

1. 怎样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有尺子,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只有一把断了的尺子,还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如何用一把断尺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可以让小棒的一端对齐刻度3,对齐刻度4……

2. 练习: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所学、所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总结知识点,也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实践

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课下进行测量,同桌交流。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3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对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活动三:比一比

师:请每位小朋友用左手(或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拿住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抽掉小正方体,手指不要移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比一比再用直尺量一量,反复多次,直到学生比的长度大约在1厘米左右。)

活动四: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次验证你比的是否正确。

活动五:摸一摸

师:现在我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请从信封里摸出1cm的物体。

(学生动手摸后回答。)

生1:小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长是1厘米。

生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

生3:小棒长1厘米。

生4:钢笔粗大约1厘米。

生5:火柴盒的厚大约是1厘米。

活动六:说一说

师:请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也是1厘米。

(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小手指1节的长约1厘米,有的说大拇指甲的宽大约1厘米,还有的说1粒大豆的长大约1厘米,钢笔上橡皮头的长大约1厘米……)

三、汇报交流,拓展新知

1、仔细观察先估一估再填空。

2、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各人手中的直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10厘米的长度,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0厘米。

生2:10厘米里面有10个大格,也就是说10厘米有10个1厘米。

生3: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厘米。

生4:不对,是3厘米。

师:为什么是2厘米?

生1:因为从刻度1到刻度3有2大格,尺子上1大格表示1cm,所以是2cm。

四、课堂小结(略)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具体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晰,直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活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体验,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兴奋,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种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空间,还使他们牢固地建构了1厘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厘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不同的标准来量物体的长度,结果也是不同的。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认识尺。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4、培养学生观察,估算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用尺子测量。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准备:

直尺、铅笔、数学书、作业本、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黑板有多长吗?让我们用手来量一量吧?

教师演示方法,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再次测量

提问: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黑板变大了吗?变小了吗?

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真聪明,科学家们也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问题,他们发明了直尺来测量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观察直尺,认识刻度 出示直尺图,提问:这是什么?直尺上面有什么?(刻度)再看看还有什么?(数字)小的直尺上还有cm或厘米,直尺上面的每一条长的刻度线都对准一个数字,最小的数字是0,我们把它叫做0刻度,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像起跑线一样,0代表直尺的起点,从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指出0刻度

2、认知1厘米和几厘米

我们刚才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那直尺上还有几到几的长度是一厘米呢?

数一数,这把直尺上有几个1厘米?

那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比出来吗?用直尺检查一下你比的是不是一厘米

同桌之间比一比1厘米,并相互用直尺检查

小游戏:快速比出1厘米的长度

隔空比出1厘米

闭眼睛比出1厘米的长度

在书本上的1厘米

铅笔上的1厘米

橡皮擦的1厘米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厘米的长度,你能说说生活中的那些物品是1厘米吗?

出示1厘米物体的图片

强调:大人的食指大约1厘米,小朋友的大拇指大约厘米

现在我们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那从0到3是几厘米?为什么?那从0到5是几厘米?你的直尺一共有几厘米?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纸条长度(例3)

出示图片: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提问: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统一测量的方法。

总结:量物体的时候,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几,它的长就是几厘米。

出示图片,这是几厘米?(5厘米、6厘米)

强调:接近几厘米,就可以说它大约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实践操作:

1、测量数学书的长度,作业本的长度

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2、测量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

提问:每个人铅笔的长度都不一样,到底谁是对的,为什么?

四、小结

认识厘米教案 篇5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米尺。

学具准备: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语文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语文书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该用什么来表示呢?是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

4.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动手测量数学书。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指导学生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是多长。

(2)引导学生用教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

(3)引导学生测量时引出毫米。

2.探讨“1毫米”有多长。

(1)学生汇报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2)课件展示: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到“毫米”作单位?

老师总结:长度或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有很多,如身份证的厚度、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

3.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其它学具的长度。

(1)师生共同探究测量的结果。

(2)总结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2.做一做教材第22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五、教学板书

《认识厘米》教案 篇6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认识厘米》教案 篇7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认识厘米》教案 篇8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板书:量:对准 放平。)

(2)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三、总结全课。

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认识厘米》教案 篇9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P2-3,例1、2、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认识厘米》教案 篇10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75、76页 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计,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

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

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一厘米长的小棒、尺子、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孩子们,你们每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双手,现在,请伸出你的右手,你能叫出这5个手指的名字吗?说的真好,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开,哪两个指尖之间的距离最大?(生答)我们通常把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叫一拃。来,伸出你的一拃让老师看看,并在小组内给同学比一比谁的一拃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大家想看吗?(出示课件 《 阿福的新衣》)

师:谁来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生说: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分析得也很有道理,怎样才能使师傅和徒弟量的衣服一样大呢?(生说:师傅裁,徒弟量,用尺子)

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小徒弟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非常感激你们的。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厘米的认识

1、认识尺子

xiaoxue.xuekeedu.com

师:由于师傅和徒弟的扎不一样大,结果闹出了大笑话,刚才这位同学说可以用尺子量,这个主意非常好,为了让不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相同,于是就制造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关于尺子你都知道什么?(生说)拿出你手中的直尺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将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件展示)如:数字、竖线(叫刻度线)字母cm 师:在数学上cm表示厘米,厘米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测量长度的单位。(板书)

2、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师:尺子我们已经认识了,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生说,课件闪烁)你还能找到不一样的1厘米吗?(生说)也就是说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师:那么到底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像老师这样用手在尺子上比划一下,好吗?举起来看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身边有哪些物品的长是1厘米呢?大家可以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这么多长是1厘米的物品,看来的确认识1厘米了;如果2个1厘米拉起手来你知道是几厘米吗? 师:(课件展示)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提出像老师这样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

师:你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同桌来回答,(学生活动)老师来检查一下,3、学习测量方法

师:大家比划得很认真,老师这有一张卡片,你能估计出他有多长吗?(生说)卡片到底有多长呢?你想不想知道?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看看谁估计得最接近?咱们班有没有同学会测量?(指生上台量)

师:可以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吗?嗯,他是把卡片的一边对齐0,另一边指着12,就知道是12厘米了。

大家同意他的测量方法吗?还有不用的方法吗?(生交流,可以比较那种简便)师:谢谢你教会了大家测量的方法,怎么样,大家想不想亲自量一量,试一试。

师: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的测量方法?(生上台,指生说说他测量得怎样)

4、认识线段

xiaoxue.xuekeedu.com

测量线段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交流

四、实践应用,拓展思维。1、2、3、4、课本第3题,谁是冠军?课件出示

我会量,课本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指导 自主探究,估一估

实践活动,估一估测一测,小组内共同完成每个小组的认为,小组长填好表格,集体汇报

分组进行,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回顾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活动时没有做到全面指导,导致有的小组里你说我也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嘈杂声一片;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不参与,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活动与己无关。

其次,课堂教学中,反馈评价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我没有做到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评价,致使本节课的部分注意事项占用了下节练习课的时间。

第三,没有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本节课中做到了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但没有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也没有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厘米的认识 篇12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厘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动画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想不想看啊?

要求:请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都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长度单位的统一

师:谁能回答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他们在干什么?

(师徒二人在给阿福做新衣,结果由于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阿福的新衣做得太小了)

师:刚才我们看了动画片,知道他们是用手测量的,那你知道一拃怎么回事吗?(让2、3个生说明一拃从哪到哪,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的最大距离就是)师: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拃量一量课本长度好吗?(开始,并交流结果)

师:我明白了,一样的课本,老师的手大,你的手小,所以结果不一样。徒弟在给阿福做衣服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对吗? 师: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尺子测量。)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你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大约1分钟多,)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2、学生观察探究,认识尺子

师:为了观察的方便,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1)、生活动。

(2)、师:谁想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数字。这些都是刻度

生2:线。师:这是刻度线。谁还有补充。生3:字母CM 教师:CM是国际长度单位厘米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厘米的认识)师:刚才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字,这些数字都是从几开始的?(0)

你知道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吗?(起点)

师小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测量。但是,你仔细看看,0是在尺子的最顶端吗?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对准的是0刻度线而不是尺子的最顶端,不过也有的尺子的0刻度线在尺子的顶端的。

3、动手操作,认识1厘米。(1)认识1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CM表示厘米,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1:0-1师:注意说准确完整,从0刻度线到刻度1是1厘米。生2:1-2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尺子找到的1厘米,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找的这些1厘米,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

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活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手放在0刻度上,然后慢慢滑向刻度1,感受一下1厘米。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别看1厘米很短,可是生活中的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4、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周围或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说给你同桌听一听。

5、画1厘米

师: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1厘米来吗?可以用手比划,也可以借助于尺子在本子上用画线段的方式表示。

<1>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并指导。〈2〉回报交流:

教师找一些画的比较成功地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先评价,然后学生介绍成功经验。

〈3〉总结 :尺子要放平,从0刻度线开始画,线段要直,最后要标注是几厘米。

6、认识2厘米、3厘米、5厘米、、、、、、找一找尺子上的2厘米,说一说。教师: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啊? 在尺子上找一找5厘米,还有吗? 介绍简便方法

教师:再不从刻度0开始找一段距离的时候,有一种简便方法,你想知道吗?悄悄地告诉你们,一般人我可不告诉她呀!就是用后面的较大数字减去前面的较小数字就得到了这段距离的长度。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

7、测量。

教师:你能用尺子测量一下你的本子的宽度吗?(1)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并表扬正确的方法。

(2)指名演示,大家评价,好不好,好在那儿,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3)总结:强调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平放,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测量曲线啊。同学们,这根绳子有什么特点啊? 我们能不能动动脑,结合直尺和绳子的特点,我们也发明一种可以直接测量曲线的尺啊?用什么做呢?(布、皮、塑料、、、)

我们给这种尺子起个名字,叫软尺好不好?(板书:软尺)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有人测量,有人记录,小组长分工,互相测量一下你们的身高、胸围、胳膊长或者是你身边桌子、凳子、讲台等物体的长度,然后找同学上来根据你们的记录汇报。老师这儿还有直尺和卷尺,有想用的,也可以上来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一题。量一量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边长。

2、蟋蟀和蚂蚱比赛跳远:蟋蟀从刻度0——刻度11,蚂蚱从刻度7——刻度16。

3、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四、全课总结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13

我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把握好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带着和学生一起探讨,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交流。注重兼顾差生,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讨论中。是一节很实在的课。

2、重视“操作活动”在“图形与几何”模块教学时的应用。联系生活实际切入话题,合理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注重知识的`构建过程。

3、重视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语言完整性的指导。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细致表达自己的观点,适时通过追问、澄清、启发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一年级后期孩子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把握不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的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在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很多时候的提问并没有扣住核心问题。这是我的一大软肋。这也是课堂时间把握不准的重要原因。

2、全面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对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应当非常准确,各个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应当非常准确,我在尽量让自己做的完美,很多时候适得其反。今天又忘记写课题了。

三、两点思考和一点请求

1、进一步加强对课标20xx版的研读,进一步深刻把握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及其关系,做到课堂上时时刻刻心中有目标,紧紧围绕目标。

2、在平常的课堂上训练自己的能力,尽量当公开课一样上。

上一篇:我的大学时光四年记下一篇:作业三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