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证明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营证明(精选11篇)

经营证明 篇1

2.审查经营情况,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缴纳税金情况。运用评估分析指标对上述数据进行详细计算剖析。

3.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履行情况

4.账实相符情况

合法经营

只要企业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企业可以自由地开展合法的商业活动。“合法经营”是企业所有行动的前提条件。

为什么有些企业会干违法赚钱的事情?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付出相似辛劳的情况下,做坏事赚钱比做好事赚钱更快、更多。人性有贪婪的一面,在利益诱-惑之下,有些人会选择非法的快速致富道路。

绝大多数企业不会在刚成立的时候就靠违法行为来赚钱(除非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些人偶尔做点坏事,尝到了一些甜头。如果“违法赚钱行为”没有及时受到告诫和惩罚,他的“兴趣”和“胆量”会越来越大,就会不断做下去,积少成多,小坏事变成大坏事。

前几年,号称上海滩首富的房地产商周某因经济犯罪坐牢3年,他出狱后,马上又被判刑18年。等他下一轮出狱后,据说香港还要判他十几年。估计他这辈子都忙着坐牢,不能再做其他事情了。过去赚了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埃这件事一度成为上海滩的笑料。国内有不少地方首富(乃至全国首富)因经济犯罪而坐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很多人以为干违法事情的都是企业老板,和广大的普通员工没有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很危险!

在互联网、移动通信高度普及的时代,有无数开发人员在做违法的事情,集中体现在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进行“坑蒙拐骗”。也许某些欺诈的主意不是开发人员想出来的,但是的确都是开发人员实现的,至少也是帮凶。有些人做了坏事自己却浑然不知,有些人明知违法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曾经和一个软件公司的开发经理交流,询问该公司的业务流程,这位开发经理滔滔不绝地讲:

我们过去是做系统集成起家的,现在硬件价格很透明,软件价格又很低,每个项目干活很苦很累,赚钱又少。所以公司转型做短信运营,这个赚钱快。就是不厌其烦地给客户发短信,靠客户上当来收费。哈哈,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例如某项短信服务有意不标明价格,不回复表示同意该服务,很多客户会上当的。

现在客户都精明了,轻易不上当,我们又想出了新办法,我们收集了100多万个手机号码,每月随机从10%的手机中扣除5元钱,只有极个别人知道自己的手机少了5元,即使追查到我们也很容易解决问题:我们客服部对他道歉,给他100元补偿就解决了。谁会无休止地纠缠5元钱呢!

经营证明 篇2

2010年3月6日, 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在本地区一所大型冷库例行检查时, 发现有一车从北京市运抵大同市的冷冻猪蹄正在卸货, 随即向货主索取检疫合格证明查验, 货主提供不出检疫证明, 称该产品购自北京东南郊批发市场且为配货, 未开具检疫票据。为此, 对该起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首先, 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勘验检查并当场制作《现场勘验笔录》, 该批货为冷冻进口猪蹄, 包装箱为白色, 纸箱上印有产地美国和生产日期 (英文) , 贴有广东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监制的检疫合格标志, 共46件, 每件10 kg。对货主 (车主) 进行询问, 制作了《询问笔录》。货主交待, 该批货物系由广州口岸运往天津口岸, 由天津口岸发到北京市东南郊冷库, 他本人从北京市东南郊冷库调入大同市。对该批产品实施封存留验, 并责成货主索取该批产品的入关口岸检疫证明。1周后, 货主提供了入关口岸检疫证明传真件, 广州调往天津的检疫合格证明和由天津调往北京的检疫合格证明传真件。

2. 事实的认定和处理

根据立案调查情况, 认为案件事实清楚:一是该批产品确系由美国调入我国广州, 再由广州调往天津, 天津运往北京, 北京调入大同市。二是该批产品调入大同市未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为未凭检疫合格证明运输动物产品行为。

本案货主 (车主)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之规定, 依据《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作出如下行政处罚决定: (1) 责令货主 (车主) 改正违法行为, 并对其说服教育; (2) 处以罚款800元。并对当事人送达《责令改正通知书》、《查封 (扣押) 通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 并告知当事人有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的权利。货主 (车主) 对处罚无异议, 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也未向人民法院起诉, 并主动交清了罚款, 并保证今后一定依法经营、运输, 案件执行完毕。

3. 对案件处罚的思考和体会

(1) 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通过对当事人的询问, 反映出对《动物防疫法》的不了解, 不熟悉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有关规定。所以一定要大力宣传《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首先是动物卫生监督人员、防疫工作的执法人员, 一定要学透彻, 依法执法其次是管理相对人, 使他们懂得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 最大程度减低非故意违法事件的发生, 为动物检疫监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动物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集贸市场、大型肉类批发市场、超市等的监督检查力度, 做好动物产品的查证验物等各项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并将处理结果进行通报, 这样会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可藉以推进法制宣传, 提高防治工作的效果。

(3) 加强产品的运输管理大部分冷冻产品特别是进口冷冻产品层层批发, 运输频繁。公路运输是动物及产品跨区域进入千家万户的主要渠道, 故应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报检点, 完善肉类冷冻产品管理链条, 便于追根溯源, 杜绝动物疫病在运输环节中的传播蔓延。

(4) 加强动物产品仓储单位的管理在利益的驱动下, 有些法律意识淡薄、利欲熏心的经营者为了牟取私利, 置法律和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不顾, 逃避检疫, 用各种手段躲避动物检疫监督, 有些冷库、肉类批发市场成为储存销售来路不明动物产品的场所, 无证销售时有发生。应明确冷储企业和承租产品人之间的责任, 建立进货台帐, 规范进货渠道, 实行肉类产品凭证出入库, 凭证上市经营管理制度。

“奇葩证明”证明了什么 篇3

那些无法自证的清白

4月底,淮北一位女孩遇到一件烦心事,因自己办理教师资格证需要居委会认定无犯罪证明,居委会要求必须派出所先开具无犯罪证明他们才能盖章,派出所要求必须需要无犯罪证明的单位先开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他们才能给开无犯罪证明,而当地教育局表示,不需要他们开需要无罪证明的证明,这让闫敏很是无奈。虽然最终闫敏得以拿到无犯罪证明,但是中间的这些曲折还是让她哭笑不得。

人民日报也曾报道过一件“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葩事件: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却被要求出具陈先生和紧急联络人的母子关系证明。陈先生早已落户北京,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上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

头疼之际,有人给陈先生指了一条道:到父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开个证明。先不说派出所能不能顺利开出证明,光想到为这个证明要跑上近千公里,陈先生就恼火。最后这一难题的解决,得益于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

除了证明“无犯罪”、“我妈是我妈”外,还有各种各样无法自证的清白让人无语凝噎:去银行兑换残币要求开证明;保险理赔要求社区开具“非打架斗殴受伤”证明;户口本丢失要去社区开丢失证明……这样那样的证明,听起来莫名其妙,办起来更让人东奔西跑。

社区公章成“万能章”

日常生活中,不仅百姓被各种奇葩证明搞得焦头烂额,社区居委会也是受害者之一。

在某社区居委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来盖各种各样的章。申请养老金认证、开小卖铺要出证明、外地户口想给自己的电动车上牌也需要证明……

该社区居委会负责盖章的工作人员说平均每天要出具20多个证明。眼花缭乱,盖章人自己都觉得盖着“悬”。看着居民着急,盖章的人有时候只能“铤而走险”帮居民办事。

可让工作人员感到无奈的是,很多不在社区能力范围内的事,也要社区来出具证明。“比如说,之前有一个人存折丢了,银行叫他来我们这里开证明,证明他存折丢了,这怎么证明?还有,有些人要贷款,要到居委会来开具证明,证明他有偿还能力,我们坚决不开这样的证明。”

社区工作人员坦言,他们每天盖20多个章,有时候会有担忧。“比如居民要办土地证,就要社区办证明。但如果出错了,一级一级下来,是我们提供的,就追究我们的责任。”

“居民不了解这些证明的出处,认为我是本社区的居民就应该能证明许多问题,不给开是在故意刁难,拿架子,不作为。”北京某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是我们社区有近6000户业主,居委会不可能对每个业主的职业、家庭关系等信息都一一掌握,要求社区开那些信息是勉为其难了。遇到居民不理解,我们也别无他法,一是办事人员必须了解相关法律政策,二是必须耐心的解答。”

众多的证明成了社区的负担。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大到开具财产公证,小到居住证明,各个部门能推的就全推到社区来,让社区出具第一手证明,这并不合理。这位社区工作人员建议:“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对于一些需要证明的东西,应该简化,不应该一概推给社区。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尽量少让奇葩证明影响社区工作。”

打破信息壁垒

前文提到的陈先生为了证明“我妈是我妈”,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旅行社就为他搞定了一切。可见,有些所谓需要开具的证明不过是一道收费站。有些证明当事人开具不了,或者开具的成本很大,于是,便有了各种代办,随之有了代办费,更有了生财之道。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各种检测站旁边都有寄生的代办公司或者代办人员,各类需要过关斩将的办事部门周围都有这种“排忧解难”的小公司,这其中不少就是在吃“证明饭”:个人证明不了的东西,花钱就能代你证明。

《法制时报》刊文称,要求个人提供诸多证明才能获得某种服务,其目的往往是让服务部门免除了信息筛查成本和后续的责任承担风险,是以个人的“多劳”来换取行政部门的懒政惰政“永逸”。它未能站在服务对象的位置来思考行政作为,根本上是一种行政本位与权力本位意识。

屡屡出现“奇葩证明”的原因,无疑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迟迟不能打破: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共享,就只能靠着各种“证明”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证明”的内容是否准确就显得无关紧要了,由此催生出各种看似“奇葩”的证明。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在相当程度上,“奇葩证明”是公民权利贫困的隐喻,是权利无力感的表征。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当务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公民权利“贫困”和“弱势”的位置。

(编辑:梅可)

经营证明 篇4

比如:△ABC中, AB=AC, BD、CE是高。

求证:BD=CE

证明:∵S△=AB×CE=AC×BD, 又AB=AC

∴BD=CE

或者:∵在Rt△CDB中sin∠DCB=, 在Rt△CEB中sin∠DCB=, 又∠DCB=∠EBC

∴CE=DE

除用全等证明的通法解决这个简单几何问题外, 用面积法和三角函数法也很简洁。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几何题目也同样适用。

例1:在△ABC中, AB=AC, CG⊥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G。一等腰直角三角尺按如图15-1所示的位置摆放, 该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为F, 一条直角边与AC边在一条直线上, 另一条直角边恰好经过点B。

(1) 在图15-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BF与CG的长度, 猜想并写出BF与CG满足的数量关系, 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2) 当三角尺沿AC方向平移到图15-2所示的位置时, 一条直角边仍与AC边在同一直线上, 另一条直角边交BC边于点D, 过点D作DE⊥BA于点E。此时请你通过观察、测量DE、DF与CG的长度, 猜想并写出DE+DF与CG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 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3) 当三角尺在 (2) 的基础上沿AC方向继续平移到图15-3所示的位置 (点F在线段AC上, 且点F与点C不重合) 时, (2) 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 (不用说明理由)

证明: (2) 连接AD, S△ABC=AB×CG=AB×DE+AC×DF, 又AB=AC

所以:CG=DE+DF

也可以借助三角函数来证明:

证明∵在Rt△BED中sin∠B=

∴DE=BDsin∠B

同理在Rt△DFC中, DF=DCsin∠ACB

∴DE+DF=BDsin∠B+DCsin∠ACB, 又∠B=∠ACB

DE+DF= (BD+DC) sin∠B=BC sin∠B

∵在Rt△BGC中CG=BCsin∠B

∴DE+DF=CG

(3) 问方法与 (2) 一样

此题是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在多年没有考截长补短类几何证明的情况下, 出现这样的题目, 很多学生束手无策, 如果我们平时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防止思维定势解题干扰,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学会一题多解, 学习效果会更好些。用面积法和函数法解决M+N=P型题目一般思路是:找到三条垂直的线段分布的三角形, 利用面积和差、等线段关系证明结论, 或者找到三条垂线所在的直角三角形, 借助三角函数以及相等的线段、角来解决。

例2:正方形ABCD中, 直线MN经过点A, DE⊥MN, BF⊥MN, CG⊥MN, 求证: (1) DE=BF+EF (2) BF=DE-CG (3) 如果点M绕A点旋转到CD上 (2) 的结论会发生变化吗?

面积法: (图2-1)

证明:连接DM、AC。

∵S△AHD=S正=S△ABH+S△HCD, 又S△HCD=S△AHC

AH×DE=AH×BF+AH×CG

∴DE=BF+CG

即:BF=DE-CG

三角函数法:

简证:∵DE=ADsin∠1, BF=BHsin∠2, CG=CHsin∠3

易证:∠1=∠2=∠3又AD=BC

∴BF+CG= (BH+HC) sin∠2=BC sin∠2

∴BF+CG=DE

即:BF=DE-CG

(3) 结论发生变化:BF=DE+CG连接AC、HB (图2-3)

S△1AHB=S正1=S△BCH+S1△AHD, 又S△HCB=S△AHC

AH×BF=AH×CG+AH×DE

BF=CG+DE

也可以用三角函数证明:

简证:∵BF=ABcos∠2, DE=DHcos∠1, CG=CHcos∠3

易证:∠1=∠2=∠3又AB=DC

∴DE+CG= (DH+HC) cos∠1=DCcos∠1

∴BF+CG=DE

即:BF=DE-CG

这也是一道中档截长补短可以解决的证明题, 由于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并且可以找到面积和角的相等关系, 因而也可以借助面积法和函数方法解决, 解法比较简洁巧妙。

以下各题供学习分析使用

1:已知;△ABC中, AB=AC, M是底边BC上一点, MD⊥AC, ME⊥AB, BF⊥AC

(1) 求证:MD+ME=BF

(2) 如果点M在BC的延长线上, 其他条件不变, 结论 (1) 会变化吗? (图2)

2:已知正方形ABCD中, 对角线AC和BD交与O点, P是AD上一动点, PE⊥AC, PF⊥BD。 (图3)

求证:PE+PF=OB

无需证明无罪 篇5

甲(迟迟疑疑之后):我就是认为他有罪。我指的是,并没有谁证明情况相反。

乙(安静地):用不着有谁证明情况相反;〔被告是〕无罪的,直到证明有罪为止。证明的责任在检察 官一方。被告用不着开口。

有罪和无罪,泛泛看来属于“二律背反”:非此即彼,否定其一便肯定其二,而且二者都是可以论证的。这样说来,甲的话是合乎逻辑的:既然没有谁证明被告无罪,也就可以推定其为有罪了。然则乙凭什么说“用不着有谁证明情况相反(即无罪)”,甚至“被告用不着开口(来证明自己无罪)”呢?问题就在这里。

原来这里涉及西方国家的一条根本的司法原则,叫“无罪推定”。《辞海》对此有如下的表达:“〔这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未经终审判决确认其有罪以前,应暂推定为无罪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法官、宗教法庭的武断和专横而提出。资产阶级夺得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定为制度。”

这是很有意思的: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文化认定人有“原罪”,而资本主义的法制文化却以为刑事被告“原无罪”,相映成趣。封建法制(包括中国的)规定“有罪推定”,而资本主义法制加以改革,作出了相反的规定;可见这是司法制度上一种根本性的进步,是落后与先进之间的区别,而非东西方或中外之别;不是“资产阶级的”标签所能抹煞的。

准此,公民涉嫌,司法机关有权据此依法拘捕、立案侦察、开庭审讯。但在这个过程中,涉嫌者作为公民,保留着公民的全部权利。涉嫌只是受到怀疑,并不等于犯罪。是否有罪,须经法庭辩论,终审判决。提出怀疑的既是司法机关,司法机关当然就应负责证实自己的怀疑是否属实。所以事情的关键在于证明有罪而不在于证明无罪。所以陪审员乙才说“用不着有谁证明情况相反;被告是无罪的,直到证明有罪为止。”“被告用不着开口”为自己辩护。(对此,在作案过程中当场被捕者应属例外:这已不只是涉嫌,虽然仍有个现象如此、实际如何的问题,仍须细致推求。)

甚至,司法人员似乎竟负有法律的责任,在进行拘捕时须提醒被拘捕者他享有此种不开口之权。美国的侦探小说和侦探片(例如几年前放映的《神探亨特》连续剧)中往往有这样的场面:警察一面给被捕者带上手铐,一面念念有词,大意是:你知道你的权利,你可以回答问题,也可以不回答。你如果回答,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法庭上用作于你不利的证词……

这段话的准确提法,应见美国司法程序中所规定的著名的“米兰达卡片”。该“卡片”其所以著名,是因为一九六六年时亚利桑那州法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五,第863页)根据涉嫌者米兰达签字画押的书面供词判决其有罪,而美国最高法院撤销了这一判决,原因是警方在讯问之前未曾通知他:他有权保持沉默。

美国最高法院的这个裁决曾在司法界引起争议,批评者认为它削弱了司法部门的能力。(有趣的是,一九八二年七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总十六期发表北京政法学院宁汉林教授的论文《论无罪推定》一文,也曾引起类似的批评。后经权威认可,才免于作为“污染”看待。)老实说,在电视或小说中初次看到或听到如此这般的说道,我也不免纳闷:这岂不会妨碍司法人员取得供词,不利于办案?这些洋人是怎么回事呢?办案的警探们当然是明白这一层的。所以在我听来,他们念诵“米兰达卡片”上这段话的语气有时不免悻悻然,有时又把它当作一种例行公事、一种无可奈何的公式而念念有词。仿佛是说,诉讼程序既然一定要“确保宪法第五条修正案有关反对自我归罪的权利的规定”(出处同上),则司法人员无论反感也罢、厌倦也罢,都只能如此了。虽然,公民权利还是因此得到了周详的保护。

“犯嫌疑”和“嫌疑犯”这一语一词,我以为应作根本的区分。犯嫌疑的事人人在所难免,小则是生活或工作中的误会,大则涉及国法,这种事总是有的。“犯嫌疑”正是对此种实际状况的反映,因而是可以成立的。而“嫌疑犯”一词却是无法成立的。它反映了什么样的实际状况呢?难道犯嫌疑便等于犯法或等于犯罪,有如抢劫便成抢劫犯、纵火便成纵火犯、杀人便成杀人犯么?所以我认为“嫌疑犯”一词应当取消,代之以“涉嫌者”或“有嫌疑的人”。顺便说说,英汉和汉英词典中通常都以“嫌疑犯”和“suspect”互注互译,我以为是不科学的。英语suspect中绝无“犯”的意思。

不幸的是,“嫌疑犯”之说不但自古以来视作当然,而且经常用以指导司法实践:一经涉嫌,便成罪犯。于是,牢狱内外的虐待、法庭上下的酷刑拷打便随之而至。于是苦打成招,无代不有。所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所谓“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而来俊臣以“请君入瓮”——“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的办法对付周兴的故事,虽说原在比喻“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尤其说明古代的刑罚可以苛酷到什么地步,而涉嫌者可以遭到什么样的荼毒。在现代,“三木”和“瓮”自然不再时兴,但以涉嫌为犯罪而行逼供信、或索性公然诬陷的事却仍层出不穷。文革期间,连堂堂的共和国主席和元帅也都曾含冤负屈、死于非命,一般的公职人员和平头百姓更尤其在劫难逃。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所平反的冤假错案数以万计,从一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有罪推定”的恶果。

无罪推定的一项内容,如前所述,是无需证明无罪——需要推求的是是否有罪。这里有一个相关的事实或说原因:无罪是无法证明的。一部美国侦探小说讲到这样一件事:发生了一桩谋杀案,涉嫌者被拘待审。他的父亲找到一位私家侦探,当然是著名的神探,申说儿子无辜,要他设法证明。侦探却说,无辜是无法证明的;它属于负面。属于正面而有可能证实的是有罪。所以关键在于侦查案情,寻找真正的罪犯。事情后来果然也就如此结局。书是八十年代初看的,原话已记不清楚,只能说大意如此。但在当时,这番话却确实使我印象深刻。这是因为这话如此富于哲理和思辨而出于一位私家侦探之口,令人意外而由此窥见西方侦探小说已逐渐涉及学术领域而不只一味炫耀暴力的走向,二则这委实也印证着我自己的以及别的许多人的那种没奈何的经历。一九四九年以来,多少人背过“历史悬案”的包袱?文革期间,又有多少人戴过“历史反革命”和“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又都终于查无其事?查无其事是后话,问题初起时于当事人却势如山倒,惶恐惊骇,有如高楼失足。于今思之,对某人的这件事那件事、包括政治面貌政治历史提出问题乃至提出怀疑,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在当时的那种气氛下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提问题提怀疑的人并不从正面直接列举证据以落实所提出的问题或怀疑,而是一味要求被怀疑者主动作出交代,并须就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生活史列出证明人。与此同时,一再反复强调或动员多人高呼“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仿佛早已判定被怀疑者必有某种罪行有待坦白,只须施加压力。应当说,这压力是极大的。但就涉嫌者而言,如其并无或已不再有什么可以交代,则不仅难以无中生有——事实是许多人终于勉为其难、无中生有地招供,而由此产生的大量冤假错案自然仍须昭雪平反,于是又费去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且漫长的岁月中如何能时时刻刻都有人共事或有人目睹,共事者目睹者又如何都能健在、都能找到并且都记忆清楚,可以作证?于是酿成无数悲剧闹剧。小而言之,许多人因此含冤负屈,长期郁郁,有的甚至错杀错关;即或一纸昭雪,又有什么用处?大而言之,在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当西方和东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致力社会化的大生产、取得规模效益而在经济—社会生活上突飞猛进之际,我们却在自己人内部开展社会化的大斗争、大清查、大株连以及随后的大平反大昭雪。七十年代末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不能说都由于“有罪推定”,但也未必毫无干系。所谓“无辜是无法证明的,它属于负面”;所谓“〔被告〕无罪,直到证明有罪为止;证明的责任在检察官一方,被告用不着开口”,便是这个意思。不知教和学这段文字的年轻的人们以及别的人们思及此否?

证明切线四妙招 篇6

当已知直线经过半径外端时,只需证明这条直线和半径垂直即可,理论依据是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例1如图1,在△ABC中,∠ACB=90°,AC=CB=BD,M是AB的中点.以C为圆心、CM为半径的圆交AC于E,求证 AB、DE都是⊙C的切线.

分析:因为CM、CE是⊙C的半径,所以只需证明AB⊥CM,DE⊥CE即可. 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可得AB⊥CM.连接CD后,由CE=CM、CD=CD、∠1=∠2(∠2+∠BCM=∠BCD=∠BDC=∠A+∠1,∠BCM=∠A=∠45°)可知,△CDE≌△CDM,从而可得DE⊥CE.

二、 连半径,证垂直

若图形中有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但没有过此点的半径,则可先作过此点的半径,再证其与直线垂直,简记为“连半径,证垂直”.

例2如图2,在⊙O中,半径OA⊥OB,D是OB延长线上的点,C是⊙O上一点,AC交OD于M点,若DM=DC,求证DC是⊙O的切线.

分析:因图中给出了直线和圆的公共点C,但未给出过点C的半径,故需连接OC后,证OC⊥DC.由OA=OC可得∠A=∠OCA,又由题设知∠A+∠OMA=90° ,∠DCM=∠DMC=∠OMA,

所以∠OCA+∠DCM=90°,即OC⊥CD,故DC是⊙O的切线.

例3如图3,在Rt△ABC中,以AB为直径作⊙O交斜边AC于点P,E是BC的中点,求证PE是⊙O的切线.

分析: 连接OP,证OP⊥PE即可.由AB是直径想到连接BP,则BP⊥AP.因为PE是Rt△BCP斜边上的中线,所以PE=BE,则∠PBE=∠BPE.又因为OB=OP,所以∠OBP=∠BPO.又∠OBP+∠PBE=90°,故∠BPE+∠BPO=90°, 即OP⊥PE.

说明:解答本题还可连接OP、OE,通过证△OBE≌△OPE来证OP⊥PE.

三、 作垂线,证半径

若图形中没有直线与圆的公共点,则需先过圆心作该直线的垂线,再证垂足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简记为“作垂线,证半径”.

“证明”探究活动方案 篇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我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我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我们亲身经历“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数学活动过程,进而使我们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活动,让我们经历观察、猜想、探究、证明等数学活动,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仅凭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

2. 活动目的

通过“测量—猜测—验证”几何图形的一般研究方法,了解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知道通过“分类”,可以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一个数学问题,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手段———证明.

3.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如图1,将两根细直木棒用图钉固定并平行摆放,用图钉将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这两根细直木棒上.

(1) 按图2、图3、图4的方式分别拉动橡皮筋,并用图钉固定,固定的位置记为点P. 分别度量图2、图3、图4中的∠P、∠1、∠2,你发现∠P与∠1、∠2之间分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我的发现:图2中__________________

图3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们可以看到图2、图3、图4中固定点P的位置的方法是不同的,这其中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那么在这三个图形中是如何对点P进行分类的?请说一说.

活动二:

(1) 再按图5、图6的方式分别拉动橡皮筋,并用图钉固定,固定的位置分别记为点P1、P2. 分别度量图5、图6中∠P1、∠P2、∠1、∠2,你发现∠P1、∠P2与∠1、∠2之间分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我的发现:图5中_______________

图6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们可以看到图5、图6中固定点P1、P2的位置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其中也蕴含了“分类”的数学思想,那么在这两个图形中是如何对点P1、P2进行分类的?请说一说.

活动三:

(1) 再按图7、图8的方式分别拉动橡皮筋,并用图钉固定,固定的位置分别记为点P1、P2、P3. 分别度量图7、图8中∠P1、∠P2、∠P3、∠1、∠2,∠P1、∠P2、∠P3与∠1、∠2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我的发现:图7中________________

图8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中,在固定点P1、P2、P3的位置时,都蕴含了“分类”的数学思想,那么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这三个“活动”又是如何进行分类的?请说一说.

(3) 请对你的发现加以证明.

活动创新:

(1) 在活动二中,根据“分类”的数学思想,请你拉动橡皮筋,设计出与图5、图6不同的固定点P1、P2的方法,并通过度量∠P1、∠P2、∠1、∠2,寻找∠P1、∠P2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加以证明.

XX经营场地使用证明 篇8

益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兹证明座落在桃花仑东路39号房屋3间100㎡场地,其中:营业面积70㎡,仓库30㎡,用于开设铝合店,其产权属于王政所有,使用期限:自2012年2月6日起,至2013年6月30日止共计一年半。

特此证明。

2012年5月30日

协 议 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更好地守法经营,本着诚实,平等、公开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决定将座落在房屋平方米租赁给乙方使用,并达成协议:

一、租赁期限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租赁费元交清。

三、租赁期间的水电费和所占房屋的修缮费由乙方承担。

四、租房期限届满后如乙方还需继续租赁,甲方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乙方租赁。

五、此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工商部门备案一份,自签字之日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证明线段相等的技巧 篇9

证明两线段相等, 一般的思路是从结论入手, 结合已知分析。主要看需证明的两线段分布的位置怎样, 无外乎有三种情况:

1.需证明的两条线段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

2.需证明的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需证明的两条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其他情况。

一、证明的两条线段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一般的思路是利用两条线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1 已知:如图1, 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ABC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 连接AE、DB。求证:AE=DB.

分析:从结论入手, 要证明线段AE=DB, 而AE和DB分别是△ACE和△BCD的一边。因此, 欲证AE=DB, 只须证△ACE≌△BCD即可。而在这两个三角形中, AC=BC, EC=DC, 欲证△ACE≌△BCD, 只须证∠ACE=∠DCB.又因为∠DCE=∠ACB=60°, 于是有:∠DCE+∠ACD=∠ACB+∠ACD, 即∠ACE=∠DCB, 故结论可证。证明略。

二、证明的两条线段在同一三角形中

一般的思路是利用等角对等边。

例2 已知:如图2, 在△ABC中AB=AC, D为BC上一点, 过点D作DF⊥BC交AC于点E, 交B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E=AF.

分析: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条边相等, 一般不采用全等三角形, 而是把两边所对的角迁移到相应三角形中找出相等关系。

证法一:∵DF⊥BC,

∴∠F+∠B=90°, ∠C+∠DEC=90°.

又∵AB=AC, ∴∠B=∠C.

∴∠F=∠DEC=∠AEF.

∴AE=AF.

证法二:考虑到AB=AC, 即△ABC是以BC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 (三线合一) 。

过顶点A作AG⊥BC, 于是∠BAG=∠CAG,

又∵DF⊥BC, ∴AG//DF,

∴∠AEF=∠CAG, ∠BAG=∠F.

∴∠AEF=∠F.

∴AE=AF.

证法三:考虑到要证的结论AE=AF, 即要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也由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三线合一) 作辅助线, 过顶点A作AH⊥DF于H, 于是, AH//BC, 所以有∠EAH=∠C, ∠FAH=∠B, 又有∠B=∠C, 于是EAH=∠FAH。即AH是高又是角平分线, 故AE=AF.

三、证明的线段在同一直线上或其他情况

一般的思路是作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或利用面积法来证明。

例3 已知:如图3, △ABC中AB=AC, D是AB上一点, 且BD=EC, 连接DE交BC于F。求证:DF=EF.

分析:要证线段相等, 一般的思路是利用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但这两条线段不在一个三角形中, 且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显然不全等。因此, 欲证DF=EF, 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 构成证题所需的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 这样的辅助线有:

1.过D作DG//AE交BC于G, 则易证∠DGB=∠ACB, 又因为AB=AC所以∠B=∠ACB, 即∠DGB=∠B, 得DB=DG, 从而得DG=EC, 易证△DGF≌△ECF.

2.过E作EH//AB交BC的延长线于H, 易得∠B=∠H, 又因为∠1=∠2, ∠B=∠1, 所以∠2=∠H, 从而EH=EC=DB, 易证△DBF≌△EHF (如图4) .

例4 已知:如图5,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E、F分别在边AD、CD上一点, 且BE=BF, AG⊥BF于F, CH⊥BE于H.求证:AG=CH.

分析:从结论入手, 要证线段AG=CH就看线段AG、CH是否在同一三角形中的两条边或两个三角形中的两条边, 这里的AG、CH虽然两个三角形中, 但两三角形显然不全等, 也无法作作辅助线构成两全等三角形。由于线段AG、CH恰是BE和BF这两边上的高, 这时就应该想到面积法, 作辅助线构成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很显然结合已知条件可知构成平行四边形。延长AD到S使DS=AE, 连接CS.延长CD到R使DR=CF, 连接AR即可证明。证明略。

地球运动的证明 篇10

一、地球自转的证明

1、重力加速度不同位置(纬度)的重力加速度并不相等,呈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增的变化规律。原因是随着地球的自转,不同纬度的物体的离心力不同。产生现象:同一物体在不同地区重量不等;地球为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桔子状球体。

2、高空下落物体东偏很早以来,人们就发现掉入足够深的井中的物体,下落位置不在其正下方,而是在略偏东的位置或碰到井的东墙壁。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面物体自转线速度(向东)比井底快。类似现象:无风的天气条件下,从高空自由下落的物体发生东偏。

3、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且纬度越高,速度越大,偏转越严重。原因是地球不停地自转,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运动的物体与地面发生了相对运动。产生现象:北半球气旋逆时针旋转,反气旋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而南半球左岸侵蚀严重等。这也影响到人们发射炮弹时,为了击中目标,必须考虑偏向问题。

4、傅科摆试验这是地球自转最有力的证明。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为证明地球自转所设计的一种摆,称为傅科摆。傅科摆绳长67米,绳端摆锤重27千克,这种摆自由摆动时间较长,便于人们观察。摆下有一个有刻度的圆盘,盘上刻有通过圆心的直线。静止时,摆锤正中应对准盘的圆心,观察时先确定盘中某一直线与通过圆心的子午线重合,然后推动摆锤沿子午线方向作南北方向转动。过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摆动方向偏离了子午线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时间越长,偏转的角度越大。摆开始动以后,除重力外,没有受其它力的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的方向是应该不变的;但摆却偏转了,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缘故。同样我们可以模仿这个试验,即牙签法。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细牙签(木质),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记号,记住细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超过10个小时),再去看时就会发现,细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像是细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傅科摆证明法。牙签在北半球作顺时针(向右)转动,因为地球自转在北半球看起来是逆时针(向左)方向的。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

5、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其它星辰的巡天周日运动,也反映出地球的自转。另外,航天飞机以及人造卫星绕日公转,完成一个周期后,所对应的子午线并不相同,更说明了自转的成立。如神州七号飞船绕地球公转周期大约为90分钟,公转一周后,其对应地球表面子午线,与前一次相差经度(西方)约22.5°。

二、地球公转的证明

1、光行差在无风的下雨天,人们走路时打伞的姿势应当是倾斜的,而不是垂直于雨点下落的方向,即存在“雨行差”。人们看到雨点运动的速度(视运动),为其真正下落速度与自己行走速度的合运动。恒星光线以每秒300000千米速度投向地球,人们发现观察到的光速与其实际速度不一致,而是存在一定偏差,即“光行差”。从而得出地球也在以一定的速度做公转运动,我们看到的光线应当是光真正的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合运动,即视方向与原光线方向发生了偏离。

2、恒星的周年视差观察同一静止物体,角度不同,物体就会有不同的方位。一年当中,我们看同一颗恒星在视觉大屏(天球)上的位置并不相同,说明地球相对恒星来说发生了位移。

浅析公证的证明效力 篇11

关于公证效力的种类, 在中国公证的理论研讨与实务操作中有三效力说、五效力说及多效力说, 目前的通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以下简称《公证法》) 的规定为三效力说, 即证明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或生效的效力。

公证的证明效力, 体现为其行为结果即证公证文书在证明上的法律效力, 是指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具有证明公证对象真实、合法的证明力, 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这种效力是最基本的效力, 它不仅表现在日常的民事、经济和行政管理活动中, 更主要是通过各种诉讼活动来体现的[2]。

一、其他地区及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其他地区及国家民事诉讼法、证据法以及公证法都对公证证明的效力作了规定[3]。如《法国公证法》第19条规定, “公证书不仅皆具备裁判上的证明力, 而且在法兰西共和国的全部领域内具有执行力。”《法国民法典》第1319条规定, “公证书使其所包含的协议具有充分的证明力。”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16条规定, “由制作人署名或者经过公证人认证的私文书, 完全能证明文书内所为的陈述是由制作人所作出的”。中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355条、第358条分别规定, 对于公文书, 应推定为事实;对于私文书, 如有法院或公证人认证的, 亦应推定为事实。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902条第8款规定, 公证人员遵照法定方式作出的证明书所确认的文件, 法律不要求提供具有真实性的外部证据作为可采性先决条件。英国民事证据法第11条第4款规定, “在任何民事诉讼程序中, 任何文件内容依照上述第2款被接纳为证据时, 在保管该文件的法院当局以他们的名义用书面或其他方式加以证明或公证的该文件或其重要部分的副本得接纳为证据。”

尽管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公证的证明效力都作出了规定, 但其强弱是有所区别的。在大陆法系的公证过程中, 公证人员对于公证事项要进行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审查, 所出具的公证书具有无可置疑的证明效力。与之相比, 英美法系的公证制度则侧重于形式证明, 只对公证申请人签署相关文件的这一行为是属实的进行证明, 而不对公证事项实体内容是否真实负责。

二、分析中国公证制度的证明效力

中国199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 第67条规定, “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证据规定》) 第9条规定, “下列事实, 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 (六) 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前款 (一) 、 (三) 、 (四) 、 (五) 、 (六) 项, 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公证法》第36条规定, “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对于公证的这一效力, 学界及实务界的表述并不一致, 有称之为证据效力, 有称之为证明效力, 也有将两者混合使用的。证据效力这一表述有仅将公证文书作为诉讼证明的依据—证据来看待之嫌[4], 而证明效力的表述可能更为准确全面。第一, 从词语含义上来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证据, 是指能够证明某事物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证明, 是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真实性[5]。可以看出, 证据是指事实或者材料, 而证明是一种表明真实性的判断过程, 公证活动的实质是通过法定的形式对待公证事项加以证明, 以便其更为人所确信, 证明与公证活动的内涵更趋一致。第二, 从证据的内容看。根据法律规定, 一般情况下, “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可以看出, 作为证据的是经过公证的事项, 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而并非公证文书本身, 这些经过公证的事项是在公证行为发生之前已然发生与存在的, 公证只是对该事项赋予了更高程度上的公信力。举例来说, 当事人双方之间签订了合同并对合同进行了公证, 当发生争议时能够证明双方权利义务的是该合同而非公证人员的公证行为或出具的公证文书。当然, 如果公证是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成立要件之时, 公证是该法律行为成立或生效的必要条件之一, 公证文书本身即是证据。第三, 从公证在解决纠纷时的作用来看。经过公证的事项是免证的事项, 被法律拟制为真实的, 只有在存在相反并且充分的证据时才可被推翻。公证文书此时是被当事人作为一种证明手段来使用, 使得己方的主张无须其他举证而可被直接采纳。

中国公证的证明效力具有法定性、相对性、优先性及普遍性等特征。第一, 公证的证明效力具有法定性, 即指经过公证的事项无须举证证明就应当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这一效力是直接来源于法律的规定, 从而排除了对其是否采纳的衡量与考虑, 从法律的高度上肯定其效力, 中国具体体现为《民事诉讼法》第67条及《公证法》第36条。第二, 公证的证明效力具有相对性, 即经公证的事项并非绝对的不可动摇地被采纳, 也存在例外情况。经公证的事项被法律事先拟制为真, 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 则该事项不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三, 公证的证明效力具有优先性, 相对于未经公证的证据, 经过公证的事项在证明效力上更强, 在纠纷解决时具有优先的证明力和约束力, 不存在相反的证据或相反证据不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 公证的事项则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例如, 中国《继承法》第20条规定, “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 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这一规定表明, 当存在多份遗嘱时, 无论其内容是否相抵触, 如果有公证遗嘱, 则应当以公证遗嘱为准, 公证遗嘱具有优势的证明力[6]。第四, 公证的证明效力具有普遍性, 中国《公证法》第36条突破了《民事诉讼法》中公证的证明效力囿于民事诉讼中的局限, 肯定公证证明效力的主体不限于人民法院, 公证的证明效力广泛体现于司法诉讼活动、行政管理活动及日常民事活动中。而且, 公证证明的效力可以延伸至一国域外, 并不受国家地域范围的局限, 也不受各国法律或政治制度不同的影响, 可以说公证在域外的证明效力是域内效力的延伸。

三、民事诉讼中公证文书质证的问题

在实践中, 公证往往会通过民事诉讼发挥其证明作用, 民事庭审过程中, 当事人会提出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支持己方主张, 可以明确的是, 当没有充分的相反证据时, 该公证事项即会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但在实务操作中, 当事人提交的公证文书是否应当经过质证这一问题, 存在不同的观点。有观点认为质证有利于人民法院对公证书的审查, 其与人民法院对公证书证据效力的确认之间并不矛盾。如果公证书不需要质证, 实质是妨碍了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7]。有观点认为公证文书有优势的证明力, 不同于一般的诉讼证据, 无须也不应当进行质证。

本文认为由于公证文书的特殊性, 在诉讼中应当免于质证, 理由有三。第一, 从质证的目的来看, 质证的过程即当事人就提出的证据的证明力予以说明和质辩的过程, 法官于此期间会遵循法定证据规则及内心确信形成判断。中国的公证制度因为采取的是“实质公证”, 公证文书的作出即意味着经公证事项的真实、合法, 出具公证文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公证事项的有力的证明, 与质证的目的不谋而合。第二, 从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经公证的事项属于司法认知范围, 一般情况下不需质证。《证据规定》已明文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免证事项, 当不存在特殊情形时, 免证的事项自当是无须经过质证的。第三, 从诉讼资源及效率来看, 公证的事项已经过了公证机构实质上的审查, 当进入诉讼程序后免于质证, 能够促进案件的审理, 避免当事人诉讼负累的增加, 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诉讼效率。当然, 公证的事项是为法律推定为真实, 一方当事人提出具有一定证明力的相反证据时, 质证则是必需的, 但只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时, 公证所载事项才不可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摘要:公证制度是中国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证证明的效力是公证效力的内容之一, 首先从比较的角度介绍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方面的规定, 之后结合中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规定对中国公证的证明效力进行分析, 认为较之于证据效力而言, 证明效力这一称谓更加合适, 中国公证的证明效力具有法定性、相对性、优先性及普遍性等特征, 并且基于诉讼目的资源等原因的考虑, 在民事诉讼中无须对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进行质证。

关键词:公证效力,证明效力,质证

参考文献

[1]《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 "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公证法》第36条规定, "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1]叶青, 黄群.中国公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112.

[2]杜艳.试述公证证明的法律效力及其争议的救济措施[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1) :217.

[3]蒋笃恒.公证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02.

[4]马宏俊, 郑晓川.民事公证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3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K].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608.

[6]黄祎.关于中国公证效力的解析[J].政治与法律, 2006, (5) :115.

上一篇:如何构建生本高效的语文课堂下一篇: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