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名词解释

2025-03-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关系名词解释(共8篇)

公共关系名词解释 篇1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

等方式,同相关的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公共关系状态:是指某一社会组织与某公众的联系以及被理解、信任、支持的程度。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现代社会组织与其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原理、原则、方法、技巧以及规律的学科。它是在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新闻学、市场学、人际关系学、广告等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现代交叉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二、简答及其它

1.公共关系公关三要素:社会组织、公众、媒介 2.公共关系基本属性:

①客观性 ②公众性 ③相对稳定性(可变性)④相关性 ⑤间接性 ⑥互利性 3.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的区别 ① 两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商品产生—卖方市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消费者有选择—企业争取顾客、讲信誉树立形象—公关产生 ② 两者本质和目的不同 ③ 两者活动方式不同 ④ 两者的发展前途不同

4.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①都是处理关系,都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②公共关系以人际关系为基础,公共关系中的个人代表组织

③遵守一般的共同原则,如真诚相待,与人为善,相互帮助,设立自身形象

区别:①主体和出发点不同,公共主体和出发点是社会组织着重处理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人际关系主体是个人主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目的和方式不同

③工作范围不同

5.公共关系与广告的联系与区别

广告是由确定的广告主通过付费获得可控制形式的非个体传播,以劝说的方式向目标市场推销商品、服务。

联系:都以公众为对象都以传播为手段,都与塑造组织形象有关,都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区别:目的不同、传播原则不同(表现手法真实、广告有艺术性)效果不同,周期不同,工具不同(传播方式)地位不同,传播对象不同。

6.公共关系职能作用

(1)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的作用

①塑造形象,是最终目标,也是主要职能 ②监测环境(信息功能)(收集信息,掌握资料)③决策咨询(参谋功能)(智囊团,思想库)④传播引导 ⑤沟通协调

⑥问题管理(危机处理)

⑦教育培训

(2)公共关系对个人的作用

①公共关系推动个人的观念不断更新:注重个人形象的观念 尊重他人的观念

合作的观念

②公共关系促使个人能力得到提高

(3)公共关系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掌握 重点)①净化社会风气,调控社会行为 ②消除心理障碍,优化心理环境 ③繁华社会经济、增强整体效益 ④促进民主政治,倡导社会文明

第二章

一、选择或填空

1.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文化条件——人性文化是公关产生发展的精神源泉

思想条件——人类协调合作意识的增强是其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条件

内在机制——利益互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物质技术条件——人类传播技术的进步 2.现代公共关系诞生与发展

现代公共关系诞生与发展——四个阶段

①菲尼斯·巴纳姆时期 a报刊宣传活动 b菲尼斯·巴纳姆的悖公共关系思想

②艾维·李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揭丑运动

③爱德华·伯内斯时期 1923年世界上第一部公关著作《舆论之凝结》《公众舆论的形成》

《舆论明鉴》 主张:投公众之所好

④柯特利普和森林时期 提出: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 3.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填空)导入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1983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是大陆第一个把公共关系作为正规的本科 1985年,深圳大学传播系创立了大陆第一个专科公关专业 1984年9月,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第一个设立公关部的厂家

1986年11月6日,中国内地第一个公关协会——上海公关协会在上海成立 1987年5月中国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

1986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大陆一家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91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4年中山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个本科公关专业的学校

二、简答或其他

1.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简答)① 公共关系的活动范围全球化

②公共关系实施主体职业化、品牌化 ③公共关系传播关系的网络化 ④公共关系实务运作整合化 ⑤公共关系文化思想立体化 2.现代公共关系特征

①公共关系学科规范化 标志基本理论已形成 ②公共关系教育专门化 ③公共关系工作职业化

④公共关系行业国际化 1955年国际公关协会在伦敦成立

第三章

一、名词

社会组织:指人们为了有效的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和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

二、简答及其它 1.社会组织的特点

①组织的整体性 ②组织的目的性 ③组织的适应性 ④组织的多样化 2.社会组织环境的特征

①环境的可变性 ②环境的不确定性 ③社会的复杂性:社会环境为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3.公关人员应有的意识

① 服务公众的意识 ②塑造形象的意识 ③诚信互惠的意识 ④传播沟通的意识 ⑤ 创新的意识 ⑥立足长远的意识 ⑦危机意识 4.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结构

①组织能力 ②表达能力 ③社交能力 ④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⑤自制自控和灵活应变能力 ⑥健全的思维和谋划能力 ⑦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⑧果断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公众:指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并对其生存发展具有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关工作对象的总称。

定势: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

心理定势:是人们在与特定对象(人或物)发生认知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存在的一种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由认知对象具有的某一特征而泛化,推及其它一系列成全部特征的心理定势,优先效应强调时间,晕轮效应就内容而言。

移情效应:是指公众个体把对某种特定对象的好恶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的一种心理现象。社会习俗和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其特点具有日常性 象征性 地域性。社会刻板形象: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某人或某事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一致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时尚:也称流行,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公众舆论:是指公众对某种共同关注的社会事态所持有的一致意见或评论流言以传递信息为主,舆论不仅传播信息还表达态度。

二、简答或其它 1.公众的特征

同质性 群体性 可变性 相关性 多样性

2.公众的分类:(填空)

①公众发展过程分类法:非公众 潜在公众 知性公众 行动公众

②组织态度分类法: 受欢迎的公众 被追求的公众 不受欢迎的公众 ③公众态度分类法:顺意公众 逆意公众 独立公众 ④公众重要程度分类法:首要公众 次要公众 边缘公众 ⑤公众归属关系分类:内部公关 外部公关

⑥公众稳定程度分类:流散性公众 临时性公众 稳定性公众 3.处理员工关系的基本做法 ① 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要求 ② 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③ 加强双向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④ 尊重和信任员工 ⑤ 重视“意见领袖”,协调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⑥ 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4.如何搞好顾客关系的战略

①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 理论:CS战略 ②调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 ③保持与消费者的联系

④提供优良服务和优良产品

⑤妥善处理各种纠纷,认真对待顾客投诉 ⑥正确引导顾客消费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传播:传播是人们制作、传递、接受、储存信息的过程。

公共关系传播: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提高自身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借助传播方式所发展的传播活动及传播管理。

二、简单或其它

1.新闻界的职业特点:及时性和可信性 2.传播的基本要素:

①信源 ②信宿 ③编码 ④译码 ⑤信息 ⑥媒介 ⑦信道 ⑧干扰 ⑨反馈 ⑩环境 3.传播的媒介形式 ①符号媒介 ②实物媒介 ③人体媒介 ④大众传播媒介

4.公共关系传播的特点:

① 社会性 ②道德性 ③文化性 ④情感性 ⑤新奇性 5.公共关系传播媒介的选择:

① 媒介本身特点 ②传播内容 ③受传者的特点 ④讲求经济效益 ⑤注重时间安排 6.公共传播媒介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① 信息的传播者 ②传播的内容 ③受传者的特点信息传播的渠道 ④ 环境因素 ⑤心理因素 ⑥文化背景

7.公共关系活动

赞助 庆典 联谊 展览展销会 记者招待会 开放参观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调查:是指社会组织的公关人员或公关部门运用科学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了解分析,研究社会组织及其公众客观存在的公关现象,以把握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认知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其中包括被认识的深度和知晓的广度。

美誉度:是社会组织获得公众赞美,称誉的程度,是组织形象受公共给予美丑的好坏评价的

舆论倾向性指标。

和谐度: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态度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

简答或其他

1.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①组织形象调查 ②相关公众状况调查

③社会组织与公众关系现状调查(认知度 美誉度 和谐度)④传播媒介状况调查 ⑤组织环境状况调查

2.公共关系调查的一般程序

①确定调查任务 ②设计调查方案 ③收集调查资料 ④处理调查结果 ⑤总结评估阶段

3.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一下)①问卷调查法 ②访谈调查法 ③科学观察法 ④文献调查法 ⑤量表测量法 ⑥新闻调查法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策划:是依据已有的信息,遵循一定的程序,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一套可行性方案并通过方案的实施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

公关策划:是指以公关调查研究为基础,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确定公关活动的战略与谋略,并设计出最佳方案的过程。

二、简答及其它 1.策划的特点:

①预谋性 ②目的性 ③ 创新性 ④高效性 2.公共关系策划要素: ①公共关系策划主体 ②公共关系策划客体

③公共关系策划方法——移植法 ④公共关系策划信息 ⑤公关策划的目标

3.公关策划的原则

①目标导向 ②利益驱动 ③真诚务实 ④灵活创新 ⑤合理可行

4.公共关系策划的类型(填空)

(1)根据策划执行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①长期战略策划 ②公共关系策划 ③项目公共关系策划(2)根据策划执行时间是否延续可分为: ①公共关系时期策划 ②公关时点策划(3)根据公众归属关系的不同可分为:

①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策划 ②组织外部公共关系策划 5.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程序

①确定目标 ②设计主题 ③分析公众 ④选择公关的活动模式 ⑤把握活动时机 ⑥传播媒介提供的时机 ⑦选择活动场所 ⑧选择媒介 6.公共关系策划的创意技法 ① 运势

蓄势 融势 借势 造势(炒作)导势(危机公关)② 用奇

谋为天下先 想旁人所不想 反其道而行之 ③ 求变

知变 应变 改变 促变 ④ 谋和 ⑤ 系统全胜

要求谋划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能用系统论的系统观、层次观、结构观、净化观来分析事物的演变,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控制和驾驭全局。

一、基本概念

1、公共关系: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的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 适应并谋求组织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的一种活动或职能。

2、公共关系学:指一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公共关系活动的规 律,并以这种规律指导公共关系实践。

3、性格: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广告战略;是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所必须采用的广告行为过程和广告媒 介的使用方案。

5、广告目标:是组织或广告依照总的要求或战略目标,根据其条件、所处环 境等,对广告运动做出具体的规定。

6、素质:指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7、社会团体:指具有共同利益和背景的人们自愿结合而形成的非盈利性的集 体。

8、事业机构:指专门从事某项职业而非盈利性的集体。

9、顺意公众: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赞赏和支持态度,称为扩散影响的公众。

10、逆意公众:指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持中间态度,或态度不明朗的公众。

二、单选或多选

1.公共关系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7C、消费者公众 D、名流公众

5、不受空间限制,传播范围最广大的大众传播媒介是(C)A、电视 B、报纸 C、广播 D、杂志

6、公共关系协会在伦敦成立的时间是(D)。

A、1903年 B、1987年 C、1948年 D、1955年

7、民主参与法是用来协调(D)的。

A、外部公共关系 B、顾客公共关系 C、媒介公共关系 D、内部公共关系

8、自我与他人、个人对个人的传播活动属于(B)。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9、组织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途径就是运用(D)。A、公关广告 B、人际传播 C、网络 D、大众传播

10、谈判双方利益的最后防线是(B)。A、起点 B、界点 C、争取点 D、协议点

四、多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ABE)。A、组织 B、传播 C、环境 D、资金 E、公众

2、消费者心理学按照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将消费市场划分成(ABCDE)。A、儿童市场 B、青年市场 C、老年市场 D、女性市场 E、男性市场

3、评估公关效果的方法有(ABCD)。

A、内部、外部监察法 B、直接观察法 C、传播检查法 D、公众行为检查法 E、领导检查法

4、组织内部刊物可分为(ABD)。

A、内部发行 B、对外发行 C、公开发行 D、内外混合发行 E、国际发行

5、CI设计的源头最早出现在(CE)。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E、意大利

6、在公众关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分别是(BCD)。A、巴纳姆 B、艾维*李

公共关系名词解释 篇2

刘丹青的担心曾经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国内对从句的研究状况。但是, 随着类型学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已开始注重对关系从句进行研究。本文拟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重点对汉语关系化五十多年来的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 以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短语关系化进行研究成为一个趋势

对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视角在不断扩大, 从对单一语言的研究扩大到对跨语言的研究, 从共时的研究视角扩展到历时的研究视角。学者们从类型学的共时和历时视角来考察不同语言的关系化现象, 总结和归纳出跨语言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并尝试对其作出理论解释。主要研究成果有:Greenberg (1966) , Keenan&Comrie (1972, 1977) , Andrews (1975) , Givon (1975) , Downing (1978) , Maxwell (1979) , Fox (1987) , Dryer (1992) , Croft (2000) , Hawkins (2007) , Song (2008) , Hendery (2012) , 刘丹青 (2005) , 唐正大 (2005, 2006) , 王远国 (2011) , 刘丹青、唐正大 (2012) , 许余龙 (2012, 2013) 等。Greenberg (1966) 最先注意到了关系从句与语言语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Keenan&Comrie (1972) 提出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Hendery (2012) 指出, 在关系从句和标记词的演变过程中, 语言接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学者刘丹青、唐正大 (2012) 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性短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的考察。王远国 (2012) 认为从关系从句和核心名词的语义关系来看, 对于关系从句的非限制性用法英语比汉语更广泛。汉语关系从句的非限制性用法仅限于对核心名词的描述[4]。许余龙 (2012) 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 考察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是否遵循Keenan&Comire提出的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学者们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短语的关系化进行研究, 扩大了对关系化的研究视野, 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足之一是由于类型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无定名词短语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造成了对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研究成果较多, 对非限定性关系从句以及以无定名词短语为中心语的关系从句研究的忽略。不足之二是类型学家借鉴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成果比较片面。我们认为, 广泛吸收不同类型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的关系化现象, 深化英汉关系化现象的研究, 同时能进一步促进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理应引起更多学者的更多关注。

二、对关系从句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

Hendery (2012) 从功能角度定义了关系从句, 从历时类型学的视野重点考察了关系从句的标识词 (marker) 在不同语言中的历史演变。卢丽萍 (2010)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框架, 从原型范畴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语法化理论解读了英语关系从句的分类的模糊性, 分支方向的认知理据, 关系词的语法化[5]。余玲丽 (2005)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英汉关系从句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 认为英语关系从句因组成策略的不同经常违背从后景到图形信息编排原则, 而汉语的关系从句则很少违背此原则;英语关系从句可蕴涵图形信息, 而汉语关系从句因句法限制则不可蕴涵图形信息。文旭、刘润清 (2006)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关系从句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 认为汉语关系从句有无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 最关键的问题是说话人在心理上赋予关系小句及其中心语什么样的地位[7]。蒋仁萍 (2007) 探讨了交际动因在汉语关系从句中的具体体现, 探讨了关系小句中交际动因的运用, 并概括了语言的经济、象似、交际三大动因的互动关系[8]。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解释力度不够深入, 致使汉语关系从句是否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的区别, 以及如果存在功能差异, 如何对其进行鉴定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此外, 学者们对于汉语中的句法与语义是否匹配存有争议。杨彩梅 (2011) 认为, 用“NP-DP-VP-省略”这种形式手段可以证明无论英语关系从句还是汉语关系从句都有句法上的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区别来与语义上的该区别相匹配。而韩景泉、周敏 (2012) 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汉语存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关系从句, 但对其界定不能采用任何句法区别手段, 只能用句法-语义不匹配分析法, 因为这两者有相同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 只存在语义上的区别而并没有任何显性形式句法上的差异[10]。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三、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研究层次不断细化

借助语料库等辅助手段成为学者们经常采用的研究途径。国内外学者不但研究书面语体的关系从句, 而且注重对口语、方言中关系从句的研究, 研究内容也逐渐细化。比如Fox&Thompson (1990) 利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的美国口语语料库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 对英语对话中关系代词省略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梅、宋贞花 (2004) 以叙事语体的关系从句为参照, 以自然口语对话材料为统计对象, 考察了对话语体里关系从句的篇章功能和语义表达功能。徐赳赳 (2008) 考察了汉语关系从句的语法特征和篇章特征。认为关系从句的语法特征表现在其句法结构、出现的位置和修饰成分上;其篇章特征表现在关系从句在篇章中的分布、关系从句的复杂性、关系从句的缺失以及关系从句的主语和被修饰中心词的所指关系上。董秀英 (2003) 以法律文献中“的”字短语的为例, 探讨了“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从句的用法。

四、注重多种学科的相互融合

学者们从应用语言学、心里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角度, 通过实验或测试手段, 探讨关系从句的习得、加工机制和翻译等问题。如Hsiao&Gibson (2003) 从对汉语进行自控步速阅读 (self-paced reading) 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认为汉语提取宾语的关系从句比提取主语的关系从句容易获取;Hawkins (2007) 探讨了日语、韩语以及粤语的关系从句的习得问题;吴芙芸 (2011) 探讨了Hawkins的领域最小化理论对有效加工汉语关系从句的指导意义及潜在问题。蒋秀玲 (2009) 考察了中国学生是否有意识回避产出关系从句这一问题。在英汉关系从句的互译方面尽管研究成果丰硕,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英汉关系从句的研究比例不平衡。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教学和翻译策略探讨的研究远远多于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相关探讨。二是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的深入开展。

以上我们较为详细地总结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现状, 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进行突破。首先, 从研究内容来说, 可以根据汉语的特点, 从语义和语用功能出发对汉语名词短语的关系化进行严格的界定, 将汉语的无定名词短语纳入研究范围, 扩大和深化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内容;其次,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改变以往对关系化的研究只对原始语料进行考察的传统, 增加对英汉互译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考察, 对英汉源语文本与翻译文本进行两方面的对比分析, 保证结论的相对客观性, 可以更为细致地考察英汉关系从句的异同。

摘要: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是目前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近五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从四个方面对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 并尝试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关系化,英语关系从句,汉语关系从句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名词短语的可及性与关系化——一项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5) :643.

[2]Quirk, R., S.Greenbaum, 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1245.

[3]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 2005 (3) :193.

[4]王远国.类型学框架下英汉关系从句之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5) :97-101.

[5]卢丽萍.英语关系分句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琼州学院学报, 2010 (3) :171.

[6]余玲丽.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57.

[7]文旭, 刘润清.汉语关系从句的认知语用观[J].现代外语, 2006 (2) :112.

[8]蒋仁萍.汉语关系小句的类型学特征与交际动因的运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357.

[9]杨彩梅.界定关系从句限制性-非限制性句法区别的形式手段[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6) :814.

[10]韩景泉, 周敏.汉语关系结构的限制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212.

[11]许赳赳.关系小句的语法和篇章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 2008 (5) :8.

解释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探讨 篇3

【关键词】解释学 新闻文本 解释性报道

从广义上说,新闻和哲学,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现如今,解释学的思想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研究新闻学与解释学的关系,能帮助我们从解释学思想中汲取资源,使新闻传播学更加茁壮的成长。

一、解释学概述

解释学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解释学所说的理解,随着解释学的发展而呈现越来越宽泛的趋势,包括了对自然、社会和文本的理解,因而,解释学有包容认识论的趋向。①

解释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古典解释学时期、现代解释学时期和批判解释学时期。

古典解释学开创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在研究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想。施莱尔马赫主要研究圣经释义学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狄尔泰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他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

现代解释学开创于20世纪,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他们把对解释学的研究由认识论和方法论性质转变为本体论性质,并逐渐发展为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更是把古典解释学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结合起来,使解释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哲学学派。

批判解释学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阿贝尔。他们两位都注重实践研究,认为解释学的思想应对社会的进步有所帮助。批判解释学力图通过揭示社会机制来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进而达到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目的。

二、解释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解释学与新闻文本的客观真实性

“文本”一词的原始意义指的是“书写或刻印下来的文字或文献”。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可视为文本。“这里所说的‘文本’,可以解释为一切以书面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达的人类语义交往的形式。而‘意义’是一个抽象而难以明确统一定义的概念,它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②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从本质上说,新闻是一种信息,而新闻信息又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新闻文本是传播者对世界、社会或者事件的一种描述,而描述的前提则是传播者对被描述对象的理解。尽管新闻文本要求客观真实,但记者个人主观价值涉入也是在所难免的。而客观事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新闻报道不可能是全方位的、面面俱到的,因此,新闻报道取决于传播者所看到的新闻点,新闻点的选取在于传播者既定的传播主体意识中。在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探究和了解的时候,记者通常会凭借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判断或推测某一事件的发展趋势。这样被叙述出来的新闻不可能完全没有“偏见”。诠释论者认为,读者的价值会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理解和解释”之中。

伽达默尔认为,人总是生存在一个意义的世界里,并对其所身处世界具有意义的事物或事件做出自己的解读。新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只有通过阅读并加以理解才能完成的自律性半成品。在新闻文本的解读中,由于每个读者对新闻文本的文字、词句理解不同,读者所处的立场不同,读者会带着个人思想既定的结构和生活经验以特定的观点和理解去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树上有一片树叶,乐观者说:“瞧,树上还有一片叶子!”悲观者说:“只剩一片树叶了”,中庸者说:“树上有一片叶子”。

不过,新闻研究已尝试着将“客观性”一分为二,即“客观性”(静态)和“客观化”(动态)。所谓客观性,就是依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如实报道现实,而客观化则依据人为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现实进行建构。③

不同的理解来自于同样一件事情,这便是解释学中所谓的“创新性理解”。因而,解释学对新闻文本的解读突出表现在承认理解的差异性和受众对同一新闻做出不同理解的合理性。我们要正确看待新闻文本的客观性,相信新闻文本的客观性并不一定是要相信传播者或者新闻媒介都是客观的,客观是一种理想的、相对合理的境界。

2、解释学与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最早出现在美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解释性报道。在此之前,新闻媒体只是对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新闻记者不会去更深的挖掘事实的起因、对事情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们对突然爆发的战争深感迷茫和震惊,新闻界不再是单纯地报道新闻事实,而是更多地揭示新闻事实背后的意义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于是,解释性报道就慢慢地发展起来了。

解释性报道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它不仅局限于对新闻事实交代,更侧重于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来龙去脉、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和意义等。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是新闻事实的产生原因及其发展趋向,以及该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内部联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过,“当来龙去脉交代出来了,谁也不注意,如果一旦没有它,立即会影响效果,就像我们呼吸时不会注意到氧气一样。”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也说:“如果一个华盛顿的记者只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没有告诉原因并指出意义,那么他只干了他工作的一半。”可见,揭示新闻事件来龙去脉是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的。

解释性报道存在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点:(1)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往往不满足于对新闻发生过程的了解,他们更想知道与之相关的事实。比如,人们在关注演员影视作品的同时也想了解与之相关的新闻。解释性新闻报道就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2)人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增长,网络的发达,人们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关心的事物越来越广泛,求知欲也不断增强。所以,当新观念、新思想出现时,人们便希望了解它们以至运用它们,人们也希望从有关报道中看到必要的解释。(3)新闻媒体的要求。对于某些新闻来说,解释性报道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李天一涉嫌轮奸案,李天一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之子。前一句交代了事件,后一句是一段解释性文字,将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满足了新闻媒体的要求。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与解释性报道中的解释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也有区别。解释学注重对新闻文本的解释,解释性报道侧重于对新闻事实的解释。解释性报道不是用理论来解释事实,也不是用新闻评论来解释事实,而是用新闻事实来解释事实。它主要是搜集与事件相关的背景、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发展趋势等来解释新闻,主要有历史性事实、现实事实、数据事实和知识性事实。

“我们处在历史的变化之中,不知目前发生些什么,只是事后才把握发生了些什么,这就是历史永远要被一个新的现在重写的缘故。”④尽管伽达默尔这句话的本意与解释性报道毫无关系,但它恰当地说明了解释性报道的局限所在。

解释学源起于文本阐释,逐渐发展为人文学科理解研究的哲学,它与新闻传播学的现有研究成果有颇多相通之处。相信,只要加以恰当的鉴别,解释学对开阔新闻传播学的视界、丰富新闻传播学的内容、深化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结语

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向大众传播的使命,这就需要记者用正确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如实反映出来。由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难以做到客观、公平、公正的报道新闻事实。新闻工作者如果能掌握了哲学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形成客观公正的洞察力,面对扑面而来的新闻事实时,就能具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能力。如今,解释学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将哲学解释学的思想用于新闻传播的领域中来,可以拓宽研究视野、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高新闻文本的客观性、丰富新闻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①王金福、汪丽,《争论的解释学意义》[J].《外国哲学》,2000(2):107

②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③[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8

④王岳川:《文化话语与意义踪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202-203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篇4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构成基本政策的主要因素。(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和循环议程。

10、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11、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

12、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13、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既定政策的两种属性:即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传统。

1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15、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多余的、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的过程。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地位。

16、政策议程:称之为政策日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17、政策问题:是指由于客观情势发生了变化,特定的主体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由于自觉价值标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等受到伤害而发生困惑、不满、愤怒等,于是向政府提起有关政府公共政策的既定诉求。

18、政策诉求:是指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上述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19、政策分析:是指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者的组织,而政策分析者会根据一定的理念、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行性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的选择基础。

20、政策选择:是指在政策分析者所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基础上,政策决定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人生态度、谋略思想判断客观情势、权衡利弊、确定价值,择优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

21、政策决定:是指政策决定者最终作出的、用以“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定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

22、政策宣示:是指在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

23、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

自考公共关系学名词解释(精选) 篇5

1、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公共关系公司:是公共关系咨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公关开发活动:指文化、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

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

观念和行为准则。、公益性组织:以国家及社会公、广告:是一种“付费传播”,即、“门户开放原则”:1906年,艾

2、关系:“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

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原则宣言》,全面阐、积极公众:是与组织之间的互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公共事务:主要指一个组织与、全员(PR)管理:是通过全员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

态的客观标志。

3、舆论:“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公共关系领导人员:公共关系学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

见的公开表达。这种公众意见的性、高层领导直属型:即公关部处

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

形的方面。舆论标志着大多数社会、公共关系一般人员:指组织内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交际: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4、形象:“形象”一词在公共关系

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也称“人际沟通”,是、公共关系委员会:是由组织的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营销推广:指在以等价交换为、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公共关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良好的公关形象意味着良好的公众关系和社会舆论。追求良好的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目、对内关系:主要是处理员工关

标。、游说:指个人或组织有目的地

5、“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 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是专门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6、“便士报”运动:19世纪30年、论题处理:又称作代,美国报界掀起了一场“议题处理”,主要指公关人员对

运动,即报纸以低廉的价格和通俗、公众: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的内容去争取大量的读者,使报纸完成了大众化、通俗化的飞跃。从、公共关系主体:广义的公共关群体或组织。“公众”这个概念

此,价格低廉、以大众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大量出版印行。、社会互动:

7、“清垃圾运动”:19世纪30

美国实业界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公众环境:公众环境与自然环

公共关系名词解释 篇6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 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 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 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 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 成功的程度。决策权力: 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 决策权力: 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 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 某一行动的权力。集权制: 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 集权制: 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 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 分权制: 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 决策体制。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 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行动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 行动理论: 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组织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 组织理论: 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 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 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 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 政策的能力 因果理论: 大致包括三类内容: ⑴把政策决定 因果理论: 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 “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 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 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 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 力。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 : 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 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 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 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 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 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词。交易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 交易理论: 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 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 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 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 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系统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 系统理论: 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

公共关系名词解释 篇7

名词化在英语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名词化是指用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的办法把其它词类的词(如动词、形容词等)构成名词的过程或结果,如:The school emphasizes character education.把其中的动词emphasize转换成名词emphasis,整个句子的表达变为:The school lays emphasis on character education.名词化与语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篇正式程度的显著标志。实际上,二语学习者的书面表达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根据文秋芳的研究,即使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书面语中也表现出较强的口语化倾向,与本族语大学生的书面语有明显距离。本文以名词化为切入点,分析名词化与语体的关系及英语名词化的实现途径,以期为教学中提高中国学生书面表达正式程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名词化与语体

Halliday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系统,由表达层和意义层构成,分别表现为词汇—语法(lexico-grammatical)和语义(semantic)形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被称为一致性关系(congruent relationship)。在一致性关系里,动词用来表示动作/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等。但是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发现原关系的变化,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体的正式程度与语法隐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实现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之一,名词化与语体也有着某种联系。区别语篇是口语语篇还是书面语语篇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名词化隐喻使用的多寡。Halliday认为书面语之所以出现名词化倾向是因为书面语在呈现现实世界的经验和现象时把它们作为物体来看待,因而多使用名词。而非正式的语体,特别是口语体,说话人在呈现经验和现象时是在说话,在用语言讲述所发生的事情或所做的事情,把经验和现象当作动作来描述,因此多采用动词。此外,名词词组在词汇密度中的作用也说明了名词化和语体的密切关系。Halliday认为:书面语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大大高于口语。书面语和口语的一个重要差别是词汇密度的高低。所谓词汇密度就是指语篇中每个小句所含的实义词的多寡。例如:

a) Obviously the government is frightened of union reaction to its move to impose proper behavior on unions.

b) Obviously the government is frightened how the unions will react if it tries to make them behave properly.

三、名词化的实现途径

综上所述,名词化与语体正式程度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适当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改善其口语倾向。与英语不同,汉语的语法特征是以“动词为中心”,更倾向于使用动词结构。学生受这一汉语语言特点的影响,往往会把“尽管父母不同意,他还是继续他的计划出国留学”这句话译成:Although his parents disapproved, he went ahead with his plan to study abroad.可以把动词disapprove通过附加名词词缀的方式改成名词disapproval,即动词名词化,本句经名词化后译成:In spite of disapproval of his parents, he went ahead with his plan to study abroad.又如:“这位作家因1950年出版了这本小说而一举成名。”学生往往会译成:The writer instantly rose to fame because he published this novel in 1950.可以把动词publish改成名词publication,本句经名词化后译成:The writer instantly rose to fame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novel in 1950.其次,形容词也可以转换成名词,例如:“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令人怀疑。”往往会被译成:It is doubtful whether these data are accurate.可以把形容词accurate名词化,译成:The accuracy of these data is doubtful.有时甚至副词也可被名词化,例如:“当你不能准确地理解单词时,可以随时查阅字典。”往往被译成:When you cannot understand a word accurately, you can consult the dictionary any time.可以把副词accurately名词化,译成:When you cannot understand a word with accuracy, you can consult the dictionary any time.此外,句子(包括从句和分句)也可被名词化,例如:“他在这次飞机失事中幸免遇难,这使他的家人高兴万分。”往往被译成:He survived the air-crash, which delighted his family a great deal.可以把第一个分句用名词化结构来表达,即,His survival of the air-crash delighted his family a great deal又如:“这些伤员如果能得到及时治疗,将会很快复原的。”往往被译成:If given timely treatment, these wounded will recover soon.可以把从句名词化,即,Timely treatment will make thesewounded recover soon.

四、结语

名词化结构是英语书面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长久以来,名词化对改善学生书面表达口语化倾向的作用并未被教师所发掘并重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认识到名词化结构的语体特点,并引导学生在翻译和写作中适当运用名词化结构,不仅使书面语结构紧凑,更能改善学生书面语的口语化倾向,使书面语言表达更地道。

摘要:名词化是指用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的办法把其它词类的词构成名词的过程或结果。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名词化与语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语篇正式程度的显著标志。中国学生的书面表达呈明显的口语化倾向, 教师应重视名词化结构的语体功能, 引导学生在翻译和写作中适当运用名词化结构以改善书面表达的口语化倾向。

关键词:名词化,书面表达,正式程度,关系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常见面料名词解释 篇8

掌握布料知识的第一步便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布料名词。下面Lingerie将一一为你解释常见面料名词。”

(一)什么是海岛棉,它有什么特性?

答:海岛棉又叫长绒棉,因最初发现于美洲大西洋沿岸群岛而得名。海岛棉(长绒棉)具有纤维长、细、强的特点,是纺织纤维的上上品.以海岛棉(长绒棉)织造的衣服有极佳的触感及良好的透气性与吸汗力,更由于海岛棉富有光泽及对染料的高亲和力,使得衣物色彩亮丽鲜明,亦绝非其它棉织衣物所能比拟。国内生产长绒棉的唯一基地是在新疆。

(二)什么是牛奶纤维,它有什么特性?

答:牛奶纤维是从牛奶中提炼的天然纤维,它细柔嫩滑,具有优雅的自然光泽,是华贵时装的最佳拍档。

1、柔软性、亲肤性等同或优于羊绒;

2、透气、导湿性好、爽身;

3、保暖性接近羊绒,保暖性好;

4、牛奶绒的耐磨性、抗起球性、着色性、强力均优于羊绒;

5、由于牛奶蛋白中含有氨基酸,皮肤不会排斥这种面料,相当与人的一层皮肤一样,而对皮肤有养护作用。

洗涤要求:牛奶纤维的ph值为6.8,呈微弱酸性。适合中型洗涤液洗涤。(若用洗衣粉洗时,在涮洗时可加些白醋中和洗衣粉中的碱性成分)。

(三)什么是再生纤维素纤维,它有什么特性?

答:以天然纤维素为原料(如:牛奶纤维就属于天然纤维),经过化学处理后进行纺丝,最后就得到了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代表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为粘胶纤维:哑光丝、粘纤、人造丝、人造棉、人棉、天丝、莫代尔纤维都属于粘胶纤维的范围。

(四)什么是曲珠,它有什么特性?

答:曲珠的成分主要是由人造丝[粘胶纤维]、尼龙[锦纶]和拉架[氯纶]构成的。特性:具有较大的延伸性、回弹性、强度高、弹性好、耐热、耐腐、着色好、柔感性强等特点。通常会把曲珠纺成纱叫做曲珠纱,曲珠纱属于弹性织物,依然保持曲珠的特性。

用途:该产品广泛用于羊毛衫、裤、袜子、运动衣、袖口及T恤衫等织物。

(五)什么是细旦丝,它有什么特性?

答:细旦丝在传统的丝绸织造基础上,经强捻及氢氧化纳特殊处理,从而制成各种新颖的仿真丝绸,其织物轻柔柔软、吸水透气性好、光泽柔和、色泽鲜明、抗折皱回复性好、不需要熨烫、经久耐用。随着单丝纤维长度越来越短:细旦丝——超细旦丝[超细旦]——极细旦丝[极细旦]——超极细旦丝[超极旦]

(六)什么是抗起球纤维?

答: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起球,起球是指衣服经摩擦后,纤维尾端浮于织物表面,缠结威小球后依附于衣服表面的现象,天然纤维织物的起球不明显,这是因为小球形成后很容易脱落;但是由于涤纶面料不易断裂,形成的小球牢固的附于衣服表面且不容易脱落,从而影响衣服的美观。抗起球纤维就是对原有纤维进行特殊处理,处理后的纤维并不是说不起球,而是使由于摩擦引起的毛、球很快脱落。

(七)什么是精棉,什么是半精棉?

答:棉有普棉、半精棉、精棉之份,普棉是由棉花纺成棉之后最先得到的叫做普棉,半精棉是经过半精纺处理过的棉精棉是经过精纺的处理过的棉。经过精纺处理得到的精棉具备的特性:外观精细、平滑、色彩沉稳、面料挺括,给人以高档的感觉。

(八)什么是马海毛,如何洗涤和保养?

答:马海毛就是安哥拉山羊毛,只因根据土耳其语MOHAIR-WOOL的谐音而读成马海毛。马海毛的特点是:纤维长,卷曲少,弹性好,轻柔滑爽,用它织成的衣服穿起来美观大方。

洗涤:既可以水洗又可以干洗。水洗时最好使用高级洗衣粉加上温水浸泡,轻轻捏洗,然后用清水过洗1~2次即可,要注意衣服不要熨烫,干后毛绒自然挺立舒展。

保养:衣服不穿时,要注意经常晒一下,切不可暴晒,晾晒后放进衣橱千万不要重压,最好悬挂存放,以免毛绒倒伏。

(九)什么是冰丝,冰丝体恤怎样洗涤?

答:冰丝是一种化学纤维的名称,确切的讲是锦纶的一种(尼龙也是锦纶),冰丝具有很好的吸湿性、透气性比普通的锦纶面料要好很多,同时具有良好的保型性和悬垂性。

洗涤:冰丝T恤多为浅色,由于冰丝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容易沾染污垢时间久了污垢就进入纤维内部,在洗的时候就很难彻底你清晰干净,所以冰丝衣服要勤洗勤换,不要等到很赃了再洗。清洗时可以使用普通洗衣粉若使用中性洗涤剂就更好了,避免用洗衣皂去洗(碱性太强对冰丝有损坏),水的温度不要超过40度,最好手洗,若使用洗衣机只能选择柔和程序可以甩干但不可过分。

(十)什么是天丝,天丝穿在身上掉毛怎么办?

答:天丝是从优质木材中提取的高级新型再生纤维经过特定的工艺处理而得到的,原料100%是天然木浆,对人体无害。它吸湿性好(超过纯棉面料),尺寸稳定性好,水洗缩水率小,面料柔软,有丝绸般光泽和手感。天丝面料它本身像羊毛一样,会掉毛是正常现象,因为天丝它是属于植物纤维,而纤维的表层都会出现毛茸茸的,所以遇到浸水或身上流汗的时候会掉毛或沾毛。洗涤时机洗、手洗均可,可以使用漂白洗衣粉,切不可拧干,应折叠挤净水份在通风阴凉处晾干,不可暴晒。

(十一)什么是丝光棉面料,它有什么特性?

答:以棉为原料,经精纺制成高织纱,再经烧毛、丝光等特殊的加工工序,制成光洁亮丽、柔软抗皱的高品质丝光纱线,以这种原料制成的高品质针织面料叫做丝光棉面料。丝光棉面料不仅完全保留了原棉优良的天然特性,而且具有丝一般的光泽,织物手感柔软抗皱,吸湿透气,弹性与垂感颇佳,加之花色丰富,穿着起来舒适而随意,充分体现了穿着者的气质与品位。

(十二)丝光棉为什么分双丝光棉和单丝光棉呢?

答:单丝光棉是经过一次烧碱去毛,这样它既保存了棉制品吸汗透气的优点,穿着的效果又比纯棉服装更加的柔顺。

双丝光棉是经过两次烧碱去毛使得布面纹路更清晰,花型更新颖,光泽更亮丽,手感更滑爽,比单丝光棉更胜一筹,但由于要进行两次丝光整理价格稍贵。

(十三)在服装标牌上的安全级别类别是指什么?

答:根据《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参数规定,要求衣服中的甲醛含量、PH值(酸碱度)、色牢度、异味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共计五项必须达标,根据纺织产品与人体接触的程度和婴幼儿的特殊情况,将纺织产品划分为:A类:婴幼儿用品;B类: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安全级别越高相应的标准数值越严格。

(十四)什么是彩棉,它和普通的棉有什么区别?

答:彩棉是一种天然具有色彩的棉花,与传统白棉不同

它在纺织品加工中无须染色,在其加工的生产全过程采用无毒、低毒的化学助剂和无污染的工艺及设备进行工业生产,真正实现了纺纱、织布、后加工、成衣“无过程污染”的加工。天然彩棉织成的布手感好、弹性好、柔软舒适,其服装色泽柔和、格式古朴、质地纯正、安全,符合人们返朴归真、色彩天然的心态,它被誉为“人类第二健康肌肤”。

提示:彩棉的品种很单一,颜色只有棕色和绿色,绝对没有大红大紫的颜色,任何其他颜色都不是彩棉。

(十五)什么是粘棉,什么是人造棉(也叫人棉)?

答:粘棉。通过粘胶纤维与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纺或交织而成的面料,这种面料特点:布面光洁、手感柔软、质地轻薄、色泽鲜艳、吸湿性好、价格低廉,但是缩水率比纯棉要大但比人造棉缩水率要小。

人造棉:是用粘胶短纤维纱织的平纹棉织物,特点:布面洁净、光滑柔软、吸湿透气、悬垂感强,但它易折皱,不耐水洗,保型性差,缩水率10%左右,超过棉的缩水率。由于人造棉特不耐水,在洗涤时不可长期浸泡,应随浸随洗,最好先用清水洗一遍,这样容易去污,也减少对衣服的损伤,用手轻轻挫洗,特别脏的地方可以用软毛刷轻刷或用手轻搓,切不可用硬毛刷去刷,或是用搓板搓洗与木棒打洗。由于人造棉不耐强碱,最好是用洗衣粉洗而非洗衣皂。衣服洗净后去水时,应把它叠起来,大把的挤掉水分或是用毛巾包卷起来挤水,切不可用力拧绞。由于人造棉不耐晒,所以晾晒时不可暴晒,易阴干为好。

(十六)什么是亚克力?

答:亚克力是腈纶的一种,外观呈圆状或八字形,这种材料表面光滑,不容易吸水,可抗酸碱及日照,同时也不易发黄,容易染色,比羊毛更容易清洗,不易缩水;但保温性不及羊毛而且表面容易起小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合成羊毛”;亚克力材料可以做成标牌,如麦当劳、肯德基的标志都是亚克力材料做的,很多人也说亚克力就是一种特殊的塑料。

(十七)什么是拉舍尔?

答:拉舍尔面料本身也是腈纶的一种,只是这种面料采用的拉舍尔织法而得名。很多毛毯通常被人叫做拉舍尔毛毯,因为这种毛毯是以腈纶纱为原料,通过拉舍尔经编机得到的毛毯,故此得名。

(十八)什么是莫代尔,它有什么特性?

答:莫代尔属于粘胶纤维的一种,原料采用欧洲的榉木,经过打浆、纺丝而成,原料100%是天然的,对人体无害。莫代尔面料具备棉的柔软、丝的光泽、麻的滑爽,而且其吸水和透气性都优于棉,具有较高的上染率,衣服颜色鲜亮而饱满。莫代尔纤维可以与其他纤维混纺,如与棉、麻、丝、涤等混纺以提升衣服的品质,使面料具备柔软、滑爽的特性。

(十九)什么是聚脂棉,它有什么特性?

答:聚脂棉属于聚脂纤维的一种,是人工合成的一种材料,它的特性是手感细腻、柔软、舒适,而且富有弹性,牛仔裤也会添加少量的聚脂棉,以此来增加牛仔裤面料的柔软舒适度和弹性度。所以聚脂棉通常又被称作“高弹性聚脂棉”。

(二十)什么是丝光羊毛,它有什么特性?

答:羊毛要经过氯化蛋白酶等一系列特殊工艺的处理,目的是破坏羊毛表层的鳞片,从而改变了纯羊毛织物表面原有的粗糙感,使羊毛衣物即使经过水洗或洗衣机揉搓后也不会出现缩水现象,处理后的羊毛衣物无论视觉上还是手感上都体现出细腻柔滑的舒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光羊毛。

(二十一)雪纺到底是什么成分的?

答:采用涤纶或者真丝为原料,经左右加捻加工而成,以超薄型的特性赢得众多女性的青睐。由于面料经纬疏朗,特别易于透气,再加染色中的减量处理充足使得面料手感尤为柔软,是时髦女性所追求的时尚面料。另外“弹力雪纺”是采用涤纶丝与氨纶丝为原料,产品既显示一种亚麻风格,又具备伸缩自如的特性,成装上身,不仅穿着倍感轻松,而且能平添洒脱的娇艳之美。

(二十二)丽赛丝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

答:丽赛纤维丝是一种植物纤维素纤维,由日本进口天然针叶树专用木浆提炼加工而成,资源再生性强,绿色环保。面料中用到它,会使得面料具有极佳的导湿透气性、悬垂性和滑爽感极好,而且柔滑有光泽,染色性很好,它是集棉与粘胶纤维双重的特性为一身,为上当面料。

(二十三)空调纤维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

答:空调纤维最早的用途是用于制作宇航服而开发研制的,它最大的特性是能够根据人的体温自动的调节衣服的温度,秘密在于这种纤维中存在于成千上百万个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的相变材料,能够不间断地吸收和释放能量来调节温度,从而能够使得衣服能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范围内就好像一个小空调一样,故此得名“空调纤维”。

内衣面料之系列

提花布料系列:

浪纹、明暗纹、方格、孔眼、菱形、精细条等不同风格的效果,为您带来自由时尚潮流,满足您易变的需求。(此系列产品适合用于做文胸、高档内衣、睡衣等)

滑面拉架布系列:

布面华贵柔爽,持久不变形,彻底摒弃臃肿之弊保持美好体形,令您活动自由,穿着更舒适。是高档内衣服饰的最佳面料,也适合做胸围、调整型内衣等。

色丁布料系列:

绸缎般的光洁、平滑、悬垂性,并具优异的弹性,闪光单丝色丁薄如婵翼,透明亮丽,把女性的天生丽质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制作胸围、内衣、睡衣理想面料。

网眼布料系列:

布面匀整,网眼均匀,悬垂性好具有很好的纵横向弹性以及弹性的回复性、透气性、适合制作胸围、高档塑身型内衣、女连衣裙、里衬等。

男士内衣面料:

懂得更多,花钱更加值得。

市面上面的面料千奇百怪,大家在挑选的时候,除了考虑款色、牌子、产地,还要考虑面料。其实面料里面大有玄机。就算商家在面料上面标有同一一种面料,但是还是可以做很多空间的,我现在简单介绍一下面料。希望能够帮住大家选择优质的内衣。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内衣面料,新西兰毛料、绒毛、洗水羊毛:滑爽、易理。

木代尔生态木浆:亲切、自然。

莱卡棉、丝光棉、漂马棉、长绒:纤致、吸汗。

玻璃丝、韩国冰丝:柔软、排汗、干爽。

中空保暖纤维:隔离、散湿。

涤纶、锦纶:柔贴、随形。

莱卡丝、酷美丝:透气、滑爽。

闪光纤维:质感、立体。

莱卜高弹纤维、抑菌纤维:波比、保健、针效。

仿皮:亮丽、垂挺。

CVC面料:柔贴、随形。

上一篇:2024人教版三上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阅读经典收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