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法律翻译(精选8篇)
这是一组由“here+介词”、“there+介词”和“where+介词”组成的副词。例如,hereafter, hereby, herein, hereof, hereto, hereunder, herewith, thereafter, thereby, thereof, therefrom, therein, thereon, thereto, thereunder, therewith以及whereas, whereby.在这里,here可一般性地理解为“本法律文件”;如果我们正在处理的是一份合同,“hereto”=“to this contract”,“hereunder”=“under this contract”。“there”则指文中刚刚提及的除“本法律文件”外的其他事物。
例1,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is Contract, Party A shall assign, transfer, convey and deliver to the Company the Contributed Assets, in each case, free and clear of any mortgage, deed of trust, lien, pledge, hypothecation, assignment, security interest, or any other encumbrance of any type whatsoever of, on or affecting the Contributed Assets or any portion thereof or any interest therein(Collectively, “Encumbrances”), except for the Encumbrances expressly listed on Schedule A hereto.“any portion thereof”是指“any portion of the Contributed Assets”;“Schedule A hereto”显然是指“Schedule A to this Contract”。
例2,Neither of the parties hereto shall be liable for any delay or failure in the 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s hereunder if such delay or failure is due to or results from any cause or causes beyond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Licensee or Licensor,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war, revolution, riot, insurrection, civil commotion, strike, lockout, fire, flood, storm, tempest, volcanic eruption, earthquake, act of government(whether de facto or de jure),(collectivel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Force Majeure”)and the 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s hereunder shall be suspended during, but no longer than, the existence of such cause or causes.其中,“the parties hereto”显然是指“the parties to this Contract”;“obligations hereunder”显然是指“obligations under this Contract”;“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意指“以下[简]称为”。
2. Shall 与 May
一百多年来, 汉语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还没有哪一种语言像它这样成为人们在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进行修葺的对象。翻译一直都是或者说越来越成为人们修葺汉语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其中, 通过由外语到汉语的翻译 (尤以英译汉为典型代表) 而产生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对汉语语法规范的冲击尤其显著 (潘文国, 2008) 。
语系的不同使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这种差异往往给翻译活动造成很大的障碍, 译者无法顺畅流利地将翻译出译文, 尤其是长句难句。“翻译腔”是翻译实践当中的常见病,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称之为“translationese”。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translationese”翻译成“翻译腔”, 并加以解释, 说明这是“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和“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也称之为“翻译体”、“翻译症”, 这类译文生硬、难懂, 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该避免的。为避免这一问题, 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 从差异当中优化翻译。
一、英汉语言的结构差异
(一) 词法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涉及面很广。从词法层面上表现形式比较复杂。这里, 本文从词汇形态变化、语势等语言结构方面来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1. 词汇形态的变化
英语的词汇有形态变化, 例如, 动词有人称、时态、语态、情态和语气及非谓语的变化 (不定式、分词等) , 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 许多词汇还有因为添加前后缀引起的词性和词义的变化等。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 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 它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因此在翻译英语的形态变化时, 汉语一般用加词或变换说法的办法来表示, 如时态要加“正在”、“已经”等字样, 分词有时要译为短语等。汉译英时, 应把汉语的时态、语态、情态、语气等用英语的形态变化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 虽然汉语不能用词汇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时态, 但却有几类时态词, 如前置的时态副词 (过去、刚刚、已经、现在、将要等) 、附着的时助词 (着、了、起来等) 。译者应擅于使用这些时态结构助词来表示原文的时态意义。汉语倾向多用动词, 英语则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 冠词是英语所特有的一种词性。
2. 语势
英语多静态语势, 而汉语多动态语势。由于英语常用其表达能力很强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在谓语动词引导下进行组句, 因此英语的静态语势不可避免。而汉语组句主要依靠动词或动词词组来造成动态语势, 因此, 英译汉时多要把英语的静态语势译为汉语的动态。如:“Water works for weigh loss.”此句只有一个动词“work”, 而译成汉语则需要用三个动词:“饮水有利于减肥。”
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变化差异不仅包括上述两个方面, 两种语言在词语的搭配方面、词语的修辞色彩及词类方面也有诸多不同, 译者也应多加注意。
(二)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基本句式结构都会有主语+谓语+宾语, 但仔细对比起来, 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有很多不对应现象, 语言句式结构仍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语序上的不对应现象
英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主谓+谓语+宾语+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其中时间状语也可放在句首。而汉语简单句的语序排列为:时间状语+主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比较英语与汉语简单句语序的排列, 比较大的一个的差异就是方式状语的位置。在英语中方式状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除特殊的表示强调外) 置于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中方式状语只能放在动词之前, 如, 英语句子“He suddenly disappeared.”或“He disappeared suddenly.”都是译成“他突然地失踪了”。另外, 在句法功能上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在汉语中通常前置, 而在英语中则后置。某些副词, 如频率副词“总是”、“经常”、“通常”在汉语中的语序是固定的, 常置于动词的前面, 无论是行为动词还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 如:“他经常帮助我们”、“他总是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则要取决于动词的类型, 频率副词须放在系动词和情态动词及助动词之后, 但应放在行为动词之前。如, “He often helps us.”“Hecan always answer the teacher’s question.”。
2. 叙事推理顺序
英、汉句子叙事、推理顺序大部分情况下是相反的。中国人表达事物多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叙述。不仅语言如此, 文化艺术、经济活动等方面亦如此, 也就是说, 中国人擅于具象思维。西方人恰恰相反, 他们擅于抽象思维, 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 讲究“人物分立”, 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进行叙事推理时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分、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 这也是两种语言在主题意识和客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英、汉在时间和地名的叙述顺序差异可为例证。
3. 形合 (Hypotaxis) 与意合 (Parataxis)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形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而意合是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形合依靠句法结构过细反映西方重形式逻辑、重实证的思维模式, 而意合依靠语义贯通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表达简约而不重逻辑的思维模式。对于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英汉互译的操作, 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和译入语的“形”、“意”差异, 对于译文的语言结构和逻辑关系重新调整, 符合其本质的差异性。
二、翻译腔现象例析
(一) 翻译腔例析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完全对等的语言成分只有少部分, 而且少得可怜, 很大部分是有差别的,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中文是如何表达某个思想或者概念的。但难就难在这需要译者思考、琢磨, 而有些译者通常图省事, 所以才有“翻译腔”的问题。
1. 翻译腔在“词义对等”方面的表现
在译者进行翻译实践过程当中, 运用工具书字典等是必须的, 但是也不能全靠字典的解释, 而应根据原作的上下文, 充分注意到两种语言习惯来进行意义转换。译出的东西, 虽然在字面上不是个个对等, 但在整体意义上却得以完美表达。进行翻译时, 得靠“语感”, 要根据语段中所描述的情景, 以及上下文的语气和气氛, 来斟酌译文的字句。
例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如果译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玫瑰与刺”, 这样读起来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roses”和“thorns”确是玫瑰和刺的意思, 但在此句话中, 根据上下文来看, 显然指的是生活中的甜与苦、或者幸福的生活与不顺的经历。因此, 应译为:人人都有乐与苦。
例2.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pletely, for a moment;and the smile partly remained as she turned towards him,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oice, ...
此句选自《爱玛》中译本。原译:简再也忍不住了, 笑了起来。等转身对他说话时那笑容还挂在嘴边。她以清醒、低微而稳定的声调说:……, 从字面上看, conscious, low, steady三个字的确是清醒、低、稳定的意思, 但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是说话人心里明白、沉着冷静的意思。译者张经浩在新译中把这句译为:……她心中有数, 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
词典上给出的汉语很少与原文完全等义, 许多连原词的某个义项都不能包含, 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加以注意。
2. 翻译腔在“句法对等”方面的表现
英文的句子可以很长, 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 是常有的现象。在翻译中, 由于受某一句型结构的限制, 中文译文往往显得太长, 缺乏汉语特有的韵律, 会让读者喘不过气来, 读来完全没有汉语中的那种自然流畅。
例1.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high temperature belt”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译文1:用火箭进行研究已证实了人们早就有过怀疑的大气层的一个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高空的“高温带”的这种奇怪的事实。
译文2:人们早就怀疑, 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 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公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 这一奇异的事已得到证实。
对比两个译文很容易发现, 译文2读起来要比译文1顺畅许多, 因为它更符合汉语句子的基本组织规律, 即以短句为主, 多停顿断句, 注重文气节奏。译文1则读来令人有接不上气来的感觉, 带有浓重的翻译痕迹, 属于典型的翻译腔译文。这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子, 看起来很长, 实际上是个简单句, 主谓很清晰, 译成汉语时应该译成松散的分句, 这样才符合汉语的句式特点。简单来说, 英语结构紧凑, 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多变主要是由于连接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各种短语和从句的存在而造成的。所以在英语长句汉译时要先弄清楚原文的主干后, 将英语的树式结构转化成汉语的竹式结构。
(二) 消除翻译腔
要消除“翻译腔”, 既忠实于原文, 又清楚地表达出目的语, 并非是件简单之事。消除“翻译腔”涉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既然“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 那么, 在英汉翻译中, 只要努力钻研原作, 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 掌握英汉语言及思维的主要差异, 并对汉语运用自如, 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 消除“翻译腔”。首先, 译者必须具备四种基本素质:掌握双语, 了解两种文化, 熟悉一种或几种专业的基本知识, 同时还有必要了解相关翻译理论知识, 如翻译标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针对某一具体文本, 译者在理解与表达两方面都得下工夫。一方面, 在动手翻译前, 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原文,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原文的文体特征、原文的读者群等。另一方面,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译者要找准自己的译文所针对的群体, 了解他们的一般教育水平、语言特征等, 尽量用读者的语言来再现原文的精神。同时, 还要灵活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
三、结语
西学东渐以来, 有心之士一直在讨伐洋腔洋调——欧化汉语。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思果, 在《翻译研究》的引言中说:“谁也不能否认, 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 虽然勉强可以读懂, 但绝对不是中文。译者照英文的字眼硬译, 久而久之成了一体, 已经‘注了册’好像霸占别人的妻子的人, 时间一久, 反而成了‘本夫’, 那个见不到妻子面的可怜的本夫, 却无权回家了。”他不但指出了译文“翻译腔”的问题, 而且形象地指出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徐灵, 2002) 。
所以要消除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 只有努力专研原作, 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 熟悉和掌握英汉民族思维和语言表达差异, 使用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 才能使译文流畅自如, 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当然, 在努力消除“翻译腔”的同时, 译者也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不加辨别地一律否定带有异国风味的译词、译句和译文。一些译自外语的词语、句子及修辞手法, 生动活泼, 明确通顺, 新颖有力, 可以传神达意, 中国读者完全可以接受。比如, “—家”、“—化”、“—度”、“—性”和“反—”、“超—”、“双—”等从英语后缀词和前缀词当中在译成汉语过程中为汉语所吸收的。
摘要:语言差异在翻译过程会造成一些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而在英汉翻译中, 由理解错误和表达错误所致的“翻译腔”问题由来已久, 表现形式多样,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优美。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方面着手分析, 强调要使译文流畅符合译语语言习惯, 必须要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消除“翻译腔”。
关键词:语言差异,理解,表达,结构差异,翻译腔
参考文献
[1]蔡慧萍.英汉语言的不对应现象与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 1999, (2) .
[2]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8, (4) .
[3]胡晓.英汉语言结构对比与翻译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8) .
[4]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1) .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6]肖萌, 孙作顶.关于消除“翻译腔”的几点思考[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7, (2) .
[7]张学明.从语言的差异性看英汉翻译[J].正德学院学报, 2007, 6, (1) .
对双语比较与翻译的新认识
作者指出:“翻译是双语活动,活动的中心是意义。但意义本身很复杂,表达同一概念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里常常带有不同的伦理观念、意识形态和情感意义,穿梭于两种语言间的译者要时时应对这些问题。对于文化距离较远、语言类型迥异的英语和汉语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要做好翻译,就需要对两种语言在词汇、语义、句法和篇章组织等各方面的异同有充分的了解。在这方面,语言对比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语言对比,我们能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组词成句、积句成篇的过程和方式,由此累积起来的语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和预测各类翻译问题,深化对翻译技巧的认识,培养和提高翻译技能。”
编写原则切合全国翻译硕士的实际
作者指出:本书在编写时遵循了以下原则:在比较的基础上解析翻译;实例观察为主,理论分析为辅;适当加大用例和练习的语言难度。这些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模块性,本教材按语言单位的大小来组织和排列。需要指出的是,翻译难度和语言单位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尽量减小理论论述的篇幅,重视实际例证的呈现。观察尽可能多的翻译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两种语言,更深入地了解翻译技巧运用的内在机理;不追求语言对比和翻译理论上的系统与完整,而注重语言差异可能给翻译带来的启示;学练结合。多数章节附有针对所讲内容设置的练习。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补充或删节,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练习。
全面点拨英汉比较与翻译技巧
基于上述编写原则,作者全书按词、句和篇章顺序编排,在比较的基础上谈翻译,介绍常见翻译技巧运用的动因和实施方式。以第三章:句子结构中3.9被动与主动为例。作者在对主动与被动界定之后指出,英语中表达被动概念主要有两种方式:①被动式;②主動式表达被动概念。
作者在①被动式中提出了英语使用被动结构的主要原因并以实例加以说名:不必或无从说出施事;不愿说出施事;为衔接自然,保持主语一致;把受事作为陈述的对象;为了强调施动者,体现“句末重心”的原则或平衡句子结构;为使表述更显客观,常用于科技文体、政论、新闻报道中。
作者在②主动式表达被动概念,提出了形式上是主动语态,意义上表示被动概念的七种情况。这类句子的主语通常是指物,指人的情况极少。此类英语句子汉译时,多数情况下只需按照原文的语序译成汉语即可,有的则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微调。
在9.3.3英语被动句的汉译一节中,作者指出:汉语中的被动结构远没有英语用得频繁,但被动形式灵活多样。英译汉时不宜过分局限于原文的结构,即不能见到英语被动句就译成汉语“被”字结构。要根据汉语提供的语言手段灵活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1)译成“被”字句:“被”字句是典型的汉语被动结构,英语被动句理所当然可以译成“被”字句。2)译成“给、由、把、加以、予以”等表示的被动句3)译成“是”字句
②翻译成不带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句。
使用这种转换时,通常把英语原文的文的主语用做汉译文中的主语或话题,将谓语部分处理为汉语的说明(comment)。
③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1)通过改变措词或表达方式保留原旬的主语,不使用原文的被动语态。2)把原文里处于主语位置的受事变为译文的宾语,将by引出的施事变为译文的主语。3)增补泛称人称代词“大家、有人、人们、众人”等做句子主语,对应的多数是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或“It+be+V-ed+that—clause”结构。
④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以上被动句的数十种翻译技巧均配有大量例句加以证明。全书这样的翻译技巧无数。作者在编写时侧重描述并辅以解释,不刻意制定语言转换的固定规则。使用时读者应注意翻译技巧运用的开放性,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翻译能力。
选用的例证经典、用心独到
本书少量例证取自现有书刊,多数例证取自英汉双语语料库(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英语单语库(COCA,即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BNC,即英国国家语料库)以及其他可在线检索的语料。基于语料库选择素材,目的是让例证更好地反映当代语言的使用状况,提高用例的针对性和代表性。我们运用语料库选择例证时,注意语料库的使用频率,注意选择使用频率高而学习者尚不太熟知的语言表达形式;使用语料库手段控制例证的题材和来源,增大了非文学例证的数量,选用的译例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翻译练习精选
这些翻译练习量大,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篇幅适中,有利于学员独立完成。配上翻译的参考译文,学员学有榜样,便于及时比较对照,找出优缺点,学习译技,提高译能。
正如庄绎传教授所说:学习翻译不外乎是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别人的译文,再自己动手翻译。本书从词和词素开始,渐次扩展到句子结构、篇章和社会文化层面,在对比的同时探讨了一些相关翻译技巧使用的原因和方法,希望帮助读者在了解翻译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英汉语句子表达和篇章组织的了解和认识。本书在编写时侧重描述并辅以解释,不刻意制定语言转换的固定规则。使用时读者应注意翻译技巧运用的开放性,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翻译能力。
[1]秦洪武,王克非著.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
[2]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大纲》.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03
论文摘要: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作为一种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设立的国际考试,成为就业、求职的重要砝码。而在三个级别的考试中,BEC在考试设计上都把听力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从题型、词汇、技巧三个方面入手,着重论述了如何提高BEC中级听力水平。
关键词:听力 题型 词汇 技巧
BEC即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是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设立的, 自开考以来,其权威性得到国人的一致认可。很多人认为BEC考试针对是那些学与商务有关的专业人员的,其实不然。因为无论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要在某个特定的商务环境中运用,BEC考查的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商务环境中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设立BEC考试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测试商界雇员英语水平的统一标准,使BEC证书被跨国公司和非英语国家的大公司用作商务英语测试标准,以评估在真实商务环境下雇员的英语水平,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准确评估雇员商务英语的运用技能。因此,与我国的四、六级考试相比较,BEC考试更侧重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换句话说,BEC中的考查内容都是可以马上拿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不会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现象。这也是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在校学生或已工作的青年来说,它为什么会成为就业、求职重要砝码的原因所在。而在三个级别的考试中,BEC在考试设计上都把听力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能否在BEC考试听力部分取得较高的分数,取决于三个方面:(1)是否了解BEC考试听力部分的题型及其特点;(2)对商务及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及词汇是否熟悉;(3)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而BEC(VANTAGE)中级考试,作为一种介于初级和高级之间,难度适中而又可以证明求职者本身使用商务英语的水平,因此成为大多数人报考BEC考试系列的首选。故本文从题型、词汇、技巧三个方面入手,着重论述如何提高中级听力水平。
一、了解题型
应对任何考试都必须熟悉其题型,要想在BEC(VANTAGE)听力部分取得好成绩,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各个组成部分。BEC(VANTAGE)听力部分题型设计的指导思想为考查考生理解在不同场合中,特别是各种环境中使用英语口语的能力,由Part 1、Part 2和 Part 3三部分组成。其中,Part 1为填充题,也可以称为听写题,Part 2为配对题,Part 3为单项选择题。
Part 1 (Questions 1-12) 这一部分由三个Notes或Forms组成,共有12个空白处,每一个Note或Form包括4个空白处,论文一个空白处只能填写1-2个单词或者数字。录音材料以打电话形式为主,也有对话。该部分的电话对话内容一般是:客户抱怨、道歉、询价、订座、订货、安排、计划等。一段录音连续播放两次之后,再继续第二段录音的播放。每一个Note或Form在录音正式播放之前,均留15秒供考生浏览已知信息;在三个Notes或Forms的录音全部播完之后,留有20秒供考生检查答案。
一般来说,中级听力中的每段电话或谈话录音,其整体篇幅在160-200词之间,参与谈话的双方进行5-6个回合的谈话。从试卷提供的文本形式来看,Form可译为表格,Note可译为便条、短笺或备忘录。比较Form和Note,我们可以发现,Form中的空白题比较醒目和直观,一看就知道该填什么方面的信息。而Note因为是记录下来的便条所以在空白题前后都会有手写体出现,考生首先要辨认手写体字样,理解会话含义,才能明确这道空白题需要填哪方面的信息。
对于这一部分,考生拿到试卷后应抓紧时间将题目看一遍,根据文字信息,揣测填充题中可能要填什么词。一般来说,这部分要填的内容是:公司名称、人名、号码(电话号码、定单号码等)、日期等,这一题主要是考考生的辨别词汇的能力。在听第一遍时,考生要尽可能的记下有关的名称、地点、号码等内容,听第二遍时检查所填内容,填上漏掉的内容。
Part 2 (Questions 13-22)
该部分分为两个部分,section one 和 section two。
section one中有5个人的独白,录音连续播放两次,只针对13-17这五个题;sectiontwo中另外有5个人的独白,录音连续播放两次,只针对18-22这五个题。这一部分是差额配对题,10道题中有16个选项,每个人的讲话均以独白形式出现,无对话。在sectionone 和 section two考试内容正式播放之前,均留15秒供考生浏览已知信息。
这一部分的考试题型是整个听力考试中最难的,因为在一个section中有5个人的独白,相同的单词、类似的词组、近似的句型会出现在多个讲话人的独白中;再加上提供的8个选项中,有些选项的词语与独白中使用的词汇也有雷同之处。而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又有太多的话语、词汇互相掺和、混淆,确实让人分不清真假。那么,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面对这样一种考试题型,尽快知道要考什么、要求如何是极其关键的一步。到哪里去找呢?文本形式以及录音中播放的指令,都能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考生必须抓紧时间弄懂供选择的单词的意思。这些单词一般是有关职业、身份的,如:hotel manager, salesman, technician, travel agent, engineer, cook,tourist guide, money changer等;另外,这部分单词也可以表示功能、行为等,如:refusing, agreeing, making excuses, boring work, an uncomfortableoffice, low pay, to order a meal, to book a room 等,所以,考生在听录音前,先快速阅读供选择的单词的意思,然后,在听录音时要特别抓住key words,辩明独白所要表白的主要意思,再作出选择。需要当心的是:有些单词听上去似乎是答案,但别忙着确定,一定要等听完该段独白的全部录音才能最后定答案。
Part 3 (Questions 23-30)这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以三选一形式出现,共有8道试题 。试题题干已印在考试卷上,录音中不再另外读出每题题号及题干。题干有问句形式也有非完整句形式。如果试题题干为问句,则三个选项中选定一个回答问题;如果试题题干为非完整句,则在三个选项中选定一个,使其成为完整句。
该部分在内容上通常是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对话,如:访谈、开会讨论、面试、一般业务会谈等;另外也可能不是对话,而是独白,如:业务报告、产品演示会的讲话,工作汇报等。而采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试卷上的题目,往往就是采访人提出的问题,而被采访人的回答就是答案的出处。
在做这一题时首先仍然是先快速阅读选择题,从而了解录音中对话或独白的背景、大意,以便听录音时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在听录音时要认真将主要内容抓住,决不能因为某一个问题没听懂就停下来,听录音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每一个问题做些快速记录,记下录音中人的身份、讨论的问题,以及不同的观点;如果是独白,对独白的主题,涉及到的人或物等则要尽可能弄清楚。
二、掌握词汇
要想提高商务英语BEC听力能力,词汇也很重要,要熟悉BEC听力教材中和日常口语中所出现的句型和表达法,把增强语感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强调。没有足够词汇量,听力不可能提高的。没有一定量的句型,在和英美人交流的时候就会在表达上形成差距,造成交流障碍。所以词汇是第一步,同时要扩大对句型的掌握,背词汇的同时要大量记忆常用的句型结构,在听力教材中出现的生词要背,词组和句型更是要熟练掌握。
对商务及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及词汇是否熟悉也是在BEC听力考试中取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与普通英语有所不同,商务场合中的用语一般都有比较正式,单词的含意也与普通生活词汇不同,如ORDER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命令”,而在商务中则表示“订货”;毕业论文又如日常生活中的“吃住”一词在商务中有一个专用词“ACCOMMODATION”,而不是“LIVING AND EATING”。
如果对这些专用词汇不熟悉,会大大影响听力考试中的反应力,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过了四、六级的同学面对实际工作的英语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通过准备BEC考试,可以系统地学习一些基本商务词汇,了解常规的商务背景知识,从而为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扫清障碍。
三、兼顾技巧
我们要想在听力水平是有所突破和提高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要具备一定的技巧。
1、在各种各样的答题技巧中,BEC中级听力Part1的填充题型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技巧,那就是在做听写填空时,既要运用原词为答案,又要善于变通。为什么填空时用录音材料中出现的原词为最佳答案呢?这是因为录音播放时间的控制,答题对字数的规定,再加上某些已经给出的特定信息的局限,这些都不允许考生进行自由发挥,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听到什么写什么。再者,阅卷时,评卷人严格按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如果直接使用源于录音中的文字作为答案就占相当大的优势。但是,有些题目如果用原词作为答案又比较牵强,这时,就要善于变通。那么,何谓变通呢?所谓变通,是指对同义词、近义句表达的理解能力。命题者常常会刻意变换一种说法,将题目呈现在试卷上,而从录音中又无法找到原词。在这种情况下,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实现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转换,否则就无法解题了。
2、此外,应试技巧还包括听力中的三个步骤。无论是在BEC中级听力考试还是在BEC高级听力考试中,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去实践这三个步骤,即: before listening (听录音前), whilelistening (听录音中),和after listening (听录音后)。
处在听录音前状态时,应利用试卷上的文字信息作一些预测,设想一下场景,会有哪些人物,评论的重点会是什么,需要填写的项目有哪些等。或许有些考生很自信,对自己的预测把握较大。但是在实际考试中,还是要认真的长头听到尾,这样才能进一步验证所做的预测,或者推翻预测。因为在听前阶段的猜测有时是不正确的。
听录音时,应全神贯注,有目的、有意识地捕捉录音中出现的关键词。对“答案”的来临,千万不要欣喜若狂,立刻下结论。因为试题的设计和原文材料中包含了很多有意误导考生的信息。对于录音中早早给出的答案,不要急于肯定。一般来说,真正的答案总是在最后才浮出水面。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因此,一定要听完全文后,再做比较、鉴别和选择,不要妄下结论。
听完录音后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看该填的空缺是否填满,单词拼写及大小写是否正确,前后答案是否发生冲突,意义是否一致,有没有语义不连贯的地方。在听后的时间内对这些事项进行检查,可以确保答案的质量,防止出现一些小错误。
3、听力中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听者试图一个字一个字去听,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听着。其实正确有效的方式应该是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为主,泛听为辅。精听是指听懂语言材料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句子结构甚至每一个单词的准确形式。如果反复精听一盘语音纯正的磁带,你会发现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此刻都会重视。通过精听,使听力材料的每一个细节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对纠正发音、强化口与耳的协调能力也极为重要。除了精听之外,泛听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精听要求全神贯注来听,而泛听只需听懂大意就行了。听的内容要杂,面要宽,可以不局限在一两本听力教材,最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程度来选择一些东西来听,一小段故事,一两条新闻,甚至歌曲都可以。建议可以听BBC,一开始可能只能听到几个单词,因为语速真的很快。但是坚持往下听的话,回发现它比音乐还要好听,自信心也会成倍增加。
BEC听力考试有它不同于其他考试的地方,所以一定要了解它的题型,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平时还要注意要词汇的积累,掌握BEC教材中出现的词汇,再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就能事半功倍。
当然,听懂英语,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等。这方面可以多读一些英文的原版书籍,也可以多与外教接触,听听他们的讲座或是直接面对面交流,或许他们会带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书目:
1、彭玲娟,《商务英语听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6月,P4-13页
2、方艳玲; 预测策略在听力训练中的应用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19期
3、杜壮丽;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J];中国科技信息; 24期
4、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 [J];外语界; 02期
5、陈小花; 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的影响 [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S1期
6、李毅,孙历颖; 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教学策略 [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01期
7、马玉静; 浅谈英语听力训练的方法 [J];集宁师专学报; 03期
8、刘雅芳; 简议泛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Z2期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5.Mr.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20.Petra had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girls as soon as she snapped out of her original depression at coming to Prague.21.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re is a large store of energy available to maintain the pressure of the oil zone while production is taking place.This energy actually comes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aquifer water caused by the reduction in pressure resulting from the removal of oil from the reservoir.22.Two hundred pounds of muscle and sinew created by hard work and clean living had melted to a hundred and sixty-odd;his senior clothing flagged about him.23.Because of the definite feeling in the country that the recession has bottomed out, only 31% of those surveyed now believe that the U.S.runs a risk of a major depression, down from 43% in February.24.The community of fowls to which Tess had been appointed as supervisor, purveyor, nurse, surgeon, and friend, made its headquarters in an old thatched cottage standing in an enclosure that had once been a garden, but was now a trampled and sanded square.(Tess of the D’urberville P60)
25.By this time there had arisen a shout of laughter at the extraordinary appearance of Car’s back;which irritated the dark queen into getting rid of the disfigurement by the first sudden means available and independently of the help of the scoffers.She rushed excitedly into the field they were about to cross, and flinging herself flat on her back upon the grass began to wipe her gown as well as she could by spinning horizontally on the herbage and dragging herself over it upon her elbows.(Tess P70)
26.The young girls formed, indeed, the majority of the band, and their heads of luxuriant hair reflected the sunshine every tone of gold, and black, and brown.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A difficulty of arranging their lips in this crude exposure to public scrutiny, an inability to balance their heads, and to dissociate self-consciousness from their features, was apparent in them, and showed that they were genuine country girls, unaccustomed to many eye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apter II)
27.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小嘴唇.她掼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台前梳头发搽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神.28.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鲁迅,《**》)29.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30.他一想到要返回去,心里就害怕.3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鲁迅 《药》)
英汉定语的比较与翻译
英、汉定语有一些共同点,但也有很多差异,尤其是两种定语在词性方面、句中的`位置以及次序方面更是如此.所以,英译汉时应灵活处理.
作 者:陈玉萍 CHEN Yu-ping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附中,安徽巢湖,238000刊 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7(6)分类号:H059关键词:英语定语 汉语定语 不同点 翻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国都在尽力拓展海外市场,增加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产品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广告创意策略的“全球本土化”和商品的“全球化”要求广告翻译特别是品牌名称的翻译应尽量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避免损害产品乃至生产经营者的形象。商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商标的翻译涉及语言学、文体学、跨文化学依据、消费心理学及美学等学科。在商标的英汉翻译中,如何使产品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取得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心理认同,顺应消费国的文化语境 (context) 是决定商标文化处理问题归化、异化策略选择的关键。
2. 商标语言的功能特点、文化内涵及翻译目的和要求
商标,俗称“品牌”或“牌子”(trade mark或trademark),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记,这种标记通常由文字或图形单独构成或由文字和图形组合构成。
商标词是具有特殊意义及功能的专用符号。商标名称的构成简单、独特,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分同类商品或类似商品,让消费者借以辨认商品质量和品牌。按照西方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的语言功能理论,商标名应含有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 、美感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和祈使功能 (vocative function) 。信息功能即商标名应尽可能地向消费者提供关于商品的相关信息,并因它的联想意义而给消费者留下印象;美感功能是指商标名能通过书写、读音、语义或意象联想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祈使功能即商标名必须让人们感兴趣并且劝诱消费者消费,它以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为基础。
商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文化性,是一种文化载体 (loaded words)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地缘文化因素 (geo-cultural factor) 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语言具有异质性 (heterogeneity) ,以语言形式反映各自的思维特征,而文化上的差别又导致对语言的不同理解。世界各国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种族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人们在商品商标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不同之处,反映在商标词上就是一个商标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一样。
根据彼特·纽马克的理论,翻译的目的分为文本目的和译者目的,文本目的反映了原文作者对待主题的态度。商标词的文本目的指的就是源语商标词的内涵,包括其外在形象(非词汇含义)和内在文化涵义。商标翻译是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其目的是介绍产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其对商品或服务的占有欲望,最终采取购买行动,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正是由于商标功能上的这种特殊要求 (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and Action) 决定了在商标翻译中注重的是功能对等。按照功能等效原则,商标名的翻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 根据信息功能等效的要求,译名应具有商标名的特征并尽可能含有原名所带信息; (2) 按照美感功能等效的要求,译名应语言简练、易读易记,做到音、形、义的完美统一; (3) 按照祈使功能,译文应像源语商标名一样富有吸引力,以促进消费行为,达到商标广告目的。因此,英语商标汉译时如何针对其文化内涵,体现其文化价值,放弃语言层面的等值而强调文化层面的等效十分重要。
3. 归化、异化与商标的英汉翻译
商标翻译正如商标创意一样,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如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市场学、广告学、工业设计、文化(跨文化)、法律等。从商标词的创意、构造、功能等多方面综合来看,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比其字面意义更为重要。
“归化” (foreignization) 与“异化” (domestication) 是译者在翻译中针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对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等方面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ance 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的观点,从文化角度而言,异化法是指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及语言,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是以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熟悉的内容,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按照奈达(Nida)的功能等效理论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理想的、高层次的功能对等可以陈述为:译文读者理解、欣赏译文就如同原文读者理解、欣赏译文一般。” (“A maximal, ideal definition could be stated as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 readers did.”) (Eugene A.Nida, 1993:118) 。由于不同的语篇体裁具有不同的功能,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的语篇体裁翻译中有不同的侧重。按照纽马克的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划分法,商标翻译应以传递信息、介绍产品为主,此动机决定了商标翻译策略的采用。因此,商标翻译必须具有文化差异意识,除了那些较少涉及文化内涵的商标 (如一些专有名词) 外,对包含丰富文化联想的商标 (如一些普通名词和杜撰名词等) 的翻译,应深入目的语市场,寻找符合目的语市场的文化切入点,了解和考虑当地消费群体的价值观、文化观和消费观,更多地用文化“归化”翻译原则指导具体的商标翻译,呈现其文化意象和文化内涵,讲求功能对等以迁就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和表达习惯,达到交际目的。
4. 归化策略指导下的商标英汉翻译方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消费者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与西方民族存在差异,他们和英语民族的文化信息中既有互通也有冲突的部分。汉民族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其语言的审美有着深厚的文化预设。因此在商标的英汉互译过程中,应更加慎重地处理。
我国商标命名的主要特点有:1)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2)民俗风情影响深刻;3)常用富含文学内涵的词语;4)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具有性别色彩。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辖制译文文本的规则是广义上的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性原则服从于连贯性原则,而二者均服从于目的性原则。也就是说,忠实让位于目的,形式让位于功能。为达到翻译目的,实现译文文本的功能而必须改变原文文本时,忠实性原则不再适用。因此,翻译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文化语境,注重文本的功能传达。商标词的主要功能是劝诱和审美,而文化意象又是其劝诱功能和美学功能的主要实施体,所以,商标翻译中必须对文化意象进行恰当变通,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译语商标词的劝诱功能和美学功能。为了在商标翻译中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在商标英汉翻译过程中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4.1 译名应符合中国语言文化和心理文化的表达方式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特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带有不同的倾向性。人们对商品的认知角度、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和心理联想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其在商品消费上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表现出不同态度和倾向。当这种不同的倾向性反映在商标名称中时,就应该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适当变通,使之符合其国情和语言文化的表达。在英语商标汉译时,译者应更多地考虑中国消费者的语言文化和心理文化的表达习惯。例如,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文化中,“吉祥”是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爱讨吉利、喜讨口彩”的风俗习惯就必须成为英语商标翻译中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汉语“八”与“发”谐音,于是“8”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吉利数,而seven在英语里是个吉利词,表示非常幸福、快乐的意思。因此一种叫做Mild Seven的香烟品牌,在被译为“万事发” (原文中seven被译成“八”,“八”和“发”谐音后,就因其吉利的译名而身价倍增。另如众所周知的美国隐形眼镜Bush and Lomb,译者根据中国消费者的文化环境及对知识的崇尚心理,将它译为“博士伦”,给购买者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多才多艺的成就感,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4.2 译名应有利于中国消费者理解源语商标的文化信息
一个成功的商标往往既能暗示产品特征,又富于文化内涵,让人产生某种联想,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对于某些蕴含在商标中的文化涵义产生不同理解甚至不能理解。因此,当商标翻译为目标国本土文字时,译文应体现源语文化特征,使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都能得到同样的信息。从产品角度看,英语商标的汉译名应向中国消费者暗示产品的效用或质量、表现出与原商标相似或相同的内涵、提示产品的特点、介绍产品的品质、说明产品的原料、表现象征意义、译出原文形象等。以德国产的BMW系列高档跑车为例,原商品名“BMW”是德文Bayeriche Moteren Werken(巴伐利亚汽车公司)的缩写,只有商品信息,并无文化涵义,但根据“B”和“M”两个字母音译为“宝马”,就使现代载人工具蕴含了丰富的汉语文化信息。该商标译名不仅优美响亮,而且个性鲜明,使中国人将汽车性能与一匹宝马的特性相联系,增添了中国文化信息和审美观念。宝马风驰电掣,一日千里,令人联想到“BMW”的车速非同凡响,这样既展现了汽车的速度性能又表明了汽车的尊贵品味,从而引起人们的消费行动。
4.3 译名应回避消费国文化禁忌
禁忌是指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也包括犯忌讳的言语行为。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敏感的问题,稍不注意就容易伤害对方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因此,英语商标汉译要十分留意消费国或地区在形成自身民俗、民风过程中个性的特殊禁忌。如果缺乏对中国消费者审美心理、消费心理和传统习惯的认知,忽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势必使品牌译名出现败笔之作。以法国塞诺菲集团中国分公司推出的“OPIUM” (鸦片) 牌男用香水为例,该商标发明者圣罗兰1977年曾来过中国,他从中国鼻烟壶的造型获取灵感,创造了“OPIUM”牌香水,并试图利用“鸦片”的诱惑力,使中国男士对该香水上瘾。但是圣罗兰先生万万没有想到,“鸦片”一词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意味着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奇耻大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中国人对鸦片深恶痛绝。自然,该香水在中国上市时受到消费者的猛烈抨击,并最终因违反中国的商标法而被禁止销售。
5. 结语
英语商标汉译是涉及文化与艺术的创造性劳动,事关经济效益与国际影响。是否以彻底的跨文化指导思想作指导、与汉民族文化契合是决定商标翻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要商标翻译工作者不懈努力,充分挖掘中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尊重消费者的宗教信仰、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注重译名与产品属性的关联性,就能使译出的商标与原来的商标形神皆备、珠联璧合,为促进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Venuti, Lawra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e, 1995.
[3]陈振东.浅论英语商标翻译[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4]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5]龙森祥.从商标的功能谈汉语商标名的英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5年第4期.
[6]曾邵求.论商标文化涵义之“归化”翻译策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1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空缺;现象;差异;词汇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也都包含了很多的语言现象。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既发源于文化之中,也促进着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拥有了更多的表现艺术和内涵彰显方式。然而,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语言现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使得这两种语言在彼此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处理的现象。
文化空缺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经过学者们几十年的探索和分析归纳,文化空缺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定义。目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由于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形成了语言文化的空缺。
二、词汇文化空缺
1.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
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地域上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各自在对方中的词汇空缺或概念空缺。例如,“泰山北斗”、“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 Dover and Calais meets.”(绝对不可能的事),“carry coal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Newcastle为英国产煤地)等带有英美地域色彩的习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等的词语来表达。另外英语中的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big fish”(大亨),“take the sea”(择业)等。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是个岛国,水产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词语,汉语在这方面的词语却很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因此产生的是很多与农业、庄稼、田地有关的词语,如瓜熟蒂落、顺藤摸瓜等。这类词语在英语中也很有对应的词语。
2.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
欧美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间一切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而在中国,佛教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心中有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这里,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其含义也不大一样。尤其是“God”这个概念,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特性。另外,英、汉语虽都有“dragon”(龙),但dragon在英语文化中是罪恶的象征,它往往使人联想到“凶狠、残暴”;而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在近现代,龙却是珍奇、高贵的象征。因而在汉语中就相应地出现了“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褒义表达法。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3.因政治制度不同而引起的空缺现象
由于政体、国体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了许多文化空缺词汇,如“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 a 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atter.”这是曾经为美国总统的Thomas Jefferson说的一句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贯标榜新闻言论自由。报纸、广播、电台这三大媒体,差不多已成为了“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杰弗逊在这里把“报纸”与“政府”想提并论,西方人一看便知道是指“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但newspaper这个词会使大多数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怎么把报纸和政府对立起来呢?不是政府出版报纸吗?很显然,newspaper这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文化个性。与此相反,有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汉语中所特有的。如一对夫妇一个子女(A child a couple),希望工程(the Hope project)、五讲四美(Five stresses and Four points of Beauty)等。如果英、美国家的人不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对这些说法也会不知所云。这是一种因国体、政体不同所造成的文化空缺词汇现象。
4.风俗习惯差异导致相对词汇空缺
风俗习惯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习俗是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习俗。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这就是中国古代相地术中所谓的“风水”。但是西方文化中只有相面术,却无相地术。在西方文化中,但凡信奉基督教者,死后一般葬于教堂墓地,并不考虑什么“风水”,兴工动土一般也无避凶之意,而只出于对建筑本身的考虑。
三、文化现象空缺
许多文化空缺因素都承载着相应的文化现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形象,有时候要保留文化形象也实非易事。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从西边吹来的风总是暖洋洋的,“西风”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在英诗中不乏咏西风的诗句,雪莱的“西风颂”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篇。又如夏季是英国温馨宜人的季节,常和“温和、美好”等联系一起,莎士比亚就将爱人比作夏天。但是在中国,东风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西北风则意味着寒冷的到来,我们不能想象西风能带来春天。再如,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翻译,往往不能传达该词的全部含义,造成文本的信息丢失。
四、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
1.音译法
音译法指的是将源语的发音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发音形式的翻译方法。对于两种文化中完全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时,即出现完全缺词现象的时候,一般采用音译法。如汉语中的旗袍、茅台、琵琶、磕头、功夫、荔枝、炕、风水、气功、饺子、狗不理包子等已分别被译成了英语词:chipao,mao-tai,pipa,kowtow,kongfu,litchi,kang,fengshui,qikong,jiaozi,goubulibaozi等,这些词已被英语所接受,成为英语中的外来词。而当英语中的engine,motor,logic,sofa等已被译成汉语词:引擎、摩托、逻辑、沙发等,这些词也已被汉语所接受,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虽然音译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好用的译法,但是音译也有许多缺陷,因为音译往往译不出它们的历史文化意义和隐含意义,更译不出它们的文学艺术意义。
2.改编法
改编法指的是一种音译或直译加意译补充的翻译方法。在这种翻译方法中,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直接的变通手法。例如:
(一)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二)梁祝:Liang shaobo and Zhu Yinttai,the 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三)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3.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归法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直译法通常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形象和语法结构,保留源语文化的民族、地方和历史特色。
比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zebra line斑马线(人性横道),dry red wine干红,dry white wine干白,win-win situation“双赢”局面等。但是往往翻译时多会在直译的基础上增加意译补充的翻译。一方面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却更希望译文含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如在翻译一些成语时,会用到这种方法。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s equal Chukeh Liang,the mastermind.这样的注解才会让西方读者明白诸葛亮的文化内涵。
4.借译法
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的方法就是借译。通常在英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其各自的目标语中能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就可以借译。例如:
(一)五十步笑百步: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二)黄鼠狼给鸡拜年: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
(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One coaxes,the other coerces;
(四)三纲五常:three cardinals and five permanent virtues.
在这些英译汉句子中,它们的指示意义是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但其文化内涵意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例1五十步笑百步,在英译时我们借用了英语成语句子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来翻译。一方面,这对句子都表达“两个人犯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或“自己有同样的错误却指责人家”的指示意义。但该汉语句来自《孟子》,除了“两个人都有错误”这一相同的指示意义,还有“一个比另一个程度要轻”的内涵意义,而后一部分的含义英语句子却没有。
再如,英语中的一些文化部分空缺词语亦可用借译法或语义再生法来处理。
(一)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二)neither fish nor foul:非驴非马
(三)rack ones brains:绞尽脑汁
(四)as bold as brass:厚颜无耻
还有一些外来词,也是借译法的典型:超级明星(superstar)、超市(super market)、毫微技术(nano-technology)、千年虫(millennium)、热线(hot line)、冷战(cold-war)、绿卡(green card)、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等。
5.增补法
“增补法”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变通手段之一,其翻译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习语按字面意义被翻译成别的语言后,往往因其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令人费解或产生混淆,但若单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本义上的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这时就应该采用“增补翻译法”。例如“树倒猢狲散”这个习语可译成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其中helter-skelter(慌慌张张),是翻译时增添的成分,原文虽无其字而含其义,添加部分可使译文形象突出、有声有色。另外,英语习语还常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如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t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常常用Jack of all trades来表示;Where theres smoke则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有烟必有火)的简化表达,如果翻译时拘泥于原文的简化形式而译成“只要有烟”或“有烟的地方”,许多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参考文献】
[1]张海波.翻译标准视角下的英语成语分类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文,2012(10)
[2]李小园.功能语境与专门用途英语语篇翻译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张秋华.英语委婉语的翻译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6)
[4]李雨霖、陈和盈.浅谈英语颜色词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及翻译.北方文学[J].2011(3)
[5]叶立刚.新闻英语隐喻的翻译[J].新闻爱好者,2010(9)
[6]张阳.从认知的角度看商务英语的隐喻翻译[J].外语研究,2011(6)
[7]马山虎.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翻译点滴研究[J].学术研究,2013(2)
【英汉法律翻译】推荐阅读:
英汉翻译难点09-21
英汉翻译习题10-23
英汉对比翻译解析09-08
英汉比较与翻译篇章12-11
IE专业英语翻译英汉对照09-18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03-15
浅谈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影响11-05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12-10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0-05
大学英语考试中英汉翻译的差异浅议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