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正比例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精选8篇)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 篇1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个人认为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是从:一个两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这样的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知识的产生是动态生成的。它可以利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生成概念,也可以利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判断。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相关联的量,能用语言叙述,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学生通过这一准备,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关联的量。

2、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现了四组相关联的量,让学生填表、讨论各组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利用表格、图像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并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情境。为下一环节的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做很好的铺垫。

3、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前面大量的例子做铺垫,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填写第二组表格,并对照表格,讨论问题,从而自己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紧扣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正比例的概念。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 篇2

二、活动课时:1课时

三、活动目标:

⒈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会生活用纸浪费量之大, 明白纸张与树木之间的关系, 懂得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道理,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心;

⒉通过活动, 使学生了解纸的来源, 知道每一张纸来之不易, 认识到浪费纸张是一种破坏环境的行为,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⒊使学生了解森林面积减少所带来的环境危害, 感受到“节约纸张”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增强节约纸张、保护森林的责任感, 强化环保意识;

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要有爱心, 要有努力、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活动准备:

⒈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

⒉学生准备:草坪组调查学生学习用纸的情况;绿树组调查家庭生活用纸的情况;云雀组上网查找砍伐森林的危害。

活动一:废纸与树木

教师视频展示造纸的基本过程:

伐木工人叔叔先把大树砍伐下来, 剥去树皮, 锯成木块, 将木块送进造纸厂, 再用机器把它捣烂, 加入药水熬成木浆, 然后, 把用大机器熬好的木浆倒进一个大容器里;最后, 把大容器里的木浆倒在一张细网上, 挤压、烘干, 纸就做好了。

用过的废纸可以回收再造好的纸。我们来看看用废纸怎样造新纸? (视频展示)

看了这些, 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教师以资料和照片的形式展示调查到的学生浪费纸张的行为:

教室的纸篓里, 每天都会装得满满当当;

学生作业错了撕下本子上的纸;

作业本用了一半就扔了;

草稿本上只写了一点儿就翻开了新的一页;

学生撕下本子上的纸擦桌子, 叠飞机……

活动二:树木与氧气

⒈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森林有什么作用吗?

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工厂”, 森林能够吸收有害物质, 森林能够保持水土,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 可现在人们的乱砍乱伐, 使得全球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小。

⒉假如一直砍伐树木的话, 会有怎样可怕的后果呢?我们来听听“云雀组”的汇报,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相机出示图片。

云雀组:我们组从网上搜集信息了解到:如果乱砍乱伐树木, 就会有四个十分可怕的灾害威胁我们。这四个即将到来的灾害分别是:龙卷风、沙尘暴、酸雨和空气质量变差。树木没有了, 氧气就大量减少了, 使人很难生存下去。

师:树木就像空调机一样, 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6千克的水分, 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 那么100平方米的树木可向空中散发 () 千克的水分。

树木还是制造氧气的“工厂”, 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一棵树释放氧气的多少取决于这棵树全部树叶的面积。

提出问题:我们学校的树木能提供足够全校学生呼吸所需的氧气吗?

⒊师生讨论, 共同形成研究方案。

(1) 在学校里找一棵阔叶树, 估算这棵树一共有多少片树叶; (2) 收集5片树叶, 平铺成近似的长方形, 算出5片树叶的总面积; (3) 算出这棵树树叶的总面积; (4) 日照时, 大约25平方米的树叶能在一天里提供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这棵树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5) 1平方米树木每天可以释放700克氧气, 而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假设一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是由树木提供, 那么, 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树木来提供氧气?照这样计算, 我们班大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树木?全校呢? (6) 现在, 你会想些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木材, 所以要砍伐一些树;我们的呼吸又离不开树, 所以要保护森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根据你算出的数据, 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三:深入谈话, 震撼心灵

⒈谈话:

你们知道吗?

黄土高原上原本覆盖着成片的森林, 现在黄土高原已真正成为只有黄土的高原, 大地脱去了外衣, 裸露出了黄色的皮肤, 是那样令人痛心。植树造林迫在眉睫。目前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树木, 可地球上每年平均有400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造纸的另一渠道是废纸, 我们使用、消耗大量的纸张实际上是在消耗森林资源。

(铺平一张张学生折的纸飞机) 多好的白纸, 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这一张张纸的背后, 可是一棵棵树啊!节约一张纸, 挽救的可能是一棵大树, 甚至整个森林......节约不仅是美德, 更是责任。

⒉说说节约用纸的金点子, 谈谈今后你应该怎么做?

⒊在班级开展“节约一张纸”的活动, 写一分量节约用纸倡议书。

活动效果:

⒈选取的题材新颖。面对生活中学生用纸浪费的现象, 教者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他们一致认为:节约用纸, 势在必行。

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整节课自始至终,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于教者拓宽了本次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独立性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升,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老人养生 遵循六个最佳比例 篇3

几乎所有专家都建议,饭要吃到七八分饱。老人代谢能力下降,热量消耗减少,更要适当少吃。对广西巴马长寿老人生活方式研究发现,长寿老人平均每天的热量摄入量维持在1400~1900卡路里,远低于成人2400卡路里平均水平。通常认为,老人早饭和午饭应吃大约八分饱;晚饭略少些,七分饱即可。

要做到科学饮食,还需对早、中、晚饭数量进行合理分配。一般建议年轻人三顿饭分配比例为4∶4∶2,强调晚饭少吃。但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年轻人不同,晚上睡得较早,晚饭时间通常在六七点钟,这就使前一天晚饭到第二天早饭之间的时间间隔加长,为防止老人晚上饿,可将三餐分配调整为3∶4∶3。

荤与素 1∶5

“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二两肉”,这是民谚中经常会提到的饮食原则。其中,一把蔬菜多指1斤,肉类大约2两,因此,蔬菜与肉的摄入比例大约为5∶1。

在肉类选择上,应尽量避免过多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能保护心脏,比较适合老人。吃肉时,最好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等觉得有些腻了可能就过量了。年纪越大,消耗越少,但老人仍需保证摄入足够蛋白质。豆类是良好蛋白质来源,建议此类食物以豆腐为主。

老人由于消化吸收能力减弱,细粮摄入比重应比年轻人有所增加,建议将粗细粮比例调整为1∶2或1∶3。

粗粮、细粮各有好处,前者含有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热量较低;后者中膳食纤维是可溶的,热量较高,但蛋白质、氨基酸等含量也相对高些。为使粗粮中营养更好地被吸收,吃完粗粮后可多喝点水,粗粮中纤维素需要充足的水分做后盾,以保證肠道正常工作。老人吃粗粮最好“细作”,比如玉米磨成面粉,做成玉米粥。小米是健脾和胃好食物;赤小豆、白扁豆有一定辅助降糖作用;荞麦、燕麦、大豆有助降脂和软化血管。

寒与暖 0∶1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火不够旺,腰部、颈部、关节处大多怕冷,如患心脑血管疾病,更怕身体受凉导致血管收缩。因此,除炎热夏季,在其他季节,老人都应以保暖为首要原则。

“春捂秋冻”需改为“春捂秋也捂”。即冬春之交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夏天室温低于26摄氏度,午休也要盖点东西;夏秋交替,可以早些加衣;冬天更要做好保暖工作,保证头、颈、腰、膝不受凉。尤其患心脑血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的老人,最好白天戴个腹带,晚上用热水袋暖腰腹部,有助提高抗病能力。

动与静 2∶1

动则养形,静则养神,老人锻炼应该动静结合,每天分配的时间约为2∶1。

动指每周5天,每天30~60分钟运动,推荐走路锻炼。老人运动最重要是把握度,微微出汗即可。

静指静养。静坐能放松神经,缓解压力,可每天早晚进行,每天约10~30分钟。看书看报、聊天下棋有健脑作用,也属于静养的一种。不论看书还是下棋,都要控制坐着不动的时间,最好半小时就起来走动一下。其他时间也要注意适当活动,如做做家务,避免久坐。

白天睡与晚上睡 1∶7

老人白天睡眠时间以不超过1小时为限,晚上睡眠时间保证6~7个小时。

有人觉得,年纪越大觉越少,其实不对。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最好时机,老人虽不像年轻人消耗大,但也需每天7~8小时睡眠。特别是睡眠质量下降的老人,更要保证足够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应注意午饭不要吃得过多,饭后半小时散散步;晚上睡前用温水泡脚,听听舒缓音乐,还可吃个香蕉,喝杯牛奶,都能起到助眠效果。

(摘自《南京日报》2016年5月27日)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 篇4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课件 篇5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六年级数学《比例》试题及答案 篇6

例1 水泥、石子、黄砂各有5吨,用水泥、石子、黄砂按5:3:2拌制某种混凝土,若用完石子,水泥缺吨.黄砂多()吨.

【解析】

比例分配应用题.

分析:根据水泥、石子、黄砂按5:3:2进行分配,其中石子占10份中的3份是5吨,可求出当石子用完时,混凝土的吨数,再进一步求出此时黄砂和水泥该用的吨数,进一步求出黄砂多的吨数,水泥缺的吨数.

一碗糖水中有多少糖,这就要用百分比浓度来衡量.放多少水和放多少糖能配成某一浓度的糖水,这就是配比问题.在考虑浓度和配比时,百分数的计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产生形形色色的计算问题,这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2

(1)浓度为10%,重量为80克的糖水中,加入多少克水就能得到浓度为8%的`糖水?

(2)浓度为20%的糖水40克,要把它变成浓度为40%的糖水,需加多少克糖?

【解析】

(1)浓度10%,含糖 80×10%= 8(克),有水80-8=72(克).

如果要变成浓度为8%,含糖8克,糖和水的总重量是8÷8%=100(克),其中有水

100-8=92(克).

还要加入水 92- 72= 20(克).

(2)浓度为20%,含糖40×20%=8(克),有水40- 8= 32(克).

如果要变成浓度为40%,32克水中,要加糖x克,就有

x∶32=40%∶(1-40%),

例3 一块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2∶3,现在再加入6克锌,共得新合金36克,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

【解析】

分析要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必须分别求出新合金内铜和锌各自的重量.应该注意到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的重量不是36克,而是(36-6)克.铜的重量始终没有变.

解:铜和锌的比是2∶3时,合金重量:

36-6=30(克).

铜的重量:

比例问题

1.甲乙两人在河边钓鱼,甲钓了三条,乙钓了两条,正准备吃,有一个人请求跟他们一起吃,于是三人将五条鱼平分了,为了表示感谢,过路人留下10元,甲、乙怎么分?

答案:甲收8元,乙收2元。

解: “三人将五条鱼平分,客人拿出10元”,可以理解为五条鱼总价值为30元,那么每条鱼价值6元。 又因为“甲钓了三条”,相当于甲吃之前已经出资3*6=18元,“乙钓了两条”,相当于乙吃之前已经出资2*6=12元。

而甲乙两人吃了的价值都是10元,所以,甲还可以收回18-10=8元 乙还可以收回12-10=2元 刚好就是客人出的钱。

2.一种商品,今年的成本比去年增加了10分之1,但仍保持原售价,因此,每份利润下降了5分之2,那么,今年这种商品的成本占售价的几分之几?

答案是22/25

最好画线段图思考:

把去年原来成本看成20份,利润看成5份,则今年的成本提高1/10,就是22份,利润下降了2/5,今年的利润只有3份。增加的成本2份刚好是下降利润的2份。售价都是25份。所以,今年的成本占售价的22/25。

3.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减少25%,要使体积增加1/3,现在的高和原来的高度比是多少?

答案为64:27

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复习浅谈 篇7

一、启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梳理知识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1. 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下表知识点纲要的整理

学生完成上表以后,教师再做详细补充,如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之和公式;表面积与体积的计量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互化方法。

2. 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容积)应用的常见类型

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教师适时指导补充,及时鼓励学生总结。

a.直接计算体积或表面积: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b.计算缺一个底的表面积:比如游泳池、水池、水桶、粉刷教室等,用侧面积+一个底面积。

c.计算通风管、烟囱、粉刷教室四壁、侧面贴商标纸,直接算侧面积。

d.算粉刷后的费用、或用材料的质量:先算形体的表面积再算材料的质量或费用。

e.计算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质量,先算物体的体积,再算质量。

f.改变物体的形状,求另一个形状的高或底面积,这类题型的关键是体积不变,利用前一个形体求出体积,再运用后一个形体的体积公式求出所需的部分。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基础知识问题还是基本能力问题或基本技巧问题。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从消极中转变过来;对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少批评;对待基础好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力求细心、不着急、稳扎稳打、调整心态,正确应对每个问题。

三、典型题型举一反三地训练

教者在熟知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册中的习题后,让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每一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方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间的讨论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在进行立体图形的复习时,除了对学生进行上面提到的常规类型进行训练之外,还设计了以下6个题目进行指导训练:

例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长方体中最多有4个面可能是正方形。()

(2)把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这时它的表面积是12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直径和高相等,则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4)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例2:一张长方形铁皮,长18.84分米,宽5分米,用这张铁皮卷成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的侧面,另配一个底面制成一个最大的水桶。做这个水桶共用去多少铁皮,最大容积是多少?(接头处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例3: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体,如果它的高增加2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就增加125.6平方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例4: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体积之和是68立方厘米,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要把6件同样长17厘米,宽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个大的长方体包装物,你能想出几中包装方法?请画出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法草图。

例6:用一块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高为5厘米的无盖盒子。

(1)画一画:应该怎样画出高,在图上标出来。

(2)算一算:这个盒子容积有多少毫升?想一想,你能充分利用这块铁皮把盒子的容积做的更大一些吗?若能,请画出来,并算出盒子的容积。

四、及时总结,纠正错误

通过复习,让学生自查。此时,教师不急于评价,让学生从复习过程中找出错误,自行改正。

总之,通过以上这样的方法复习,只要学生和教师很好地配合,认真处理,那么这种复习就不会盲目了。

摘要:立体图形是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所在,它涵盖了立体图形的认识、概念、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点,而且图形种类多,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和巩固这部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基础梳理、学情分析、加强训练、及时总结的复习方法,效果良好。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验学习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89-01

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以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状况等。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错误地认为数学的学习不过是通过多做题来提高成绩的过程。而体验式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眼看、手动等亲身的体验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特征

体验学习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去,通过直接体验、真实触摸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具有独特的见解及感受,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亲历性。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亲身经历,只有通过真实的经历,才能获得客观的认知与直接的经验。数学的体验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亲身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知,获取数学知识与学习感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发展方向做好一定的掌控,使学生在未知的知识领域不断前行,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所学的知识。2、自主性。体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意味着学生这一主体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学习的感悟与体会。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认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相应的知识,使学生不断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才会善于思考,勇于面对困难。3、过程性。对于学生来说,体验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体验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的重点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而建立起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数学的体验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其获得探索新知的体验。4、探究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体验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知识的获取是靠学生自身通过实践、验证等探究经历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直接从书本上得到的。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有趣、容易理解的事物,而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等特点,所以不容易被小学生消化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教学法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意义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是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这种学习方法将师生的角色互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获取相应的学习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可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小学数学体验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实际意义。1、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相应的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常存在“一言堂”的现象,即教师一人掌控教学过程,而学生不善于或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体验学习对于学生及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快乐。2、师生角色的变化。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互助、相互交流的关系,使原有的角色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道路上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同伴。这种角色上的变化,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拉近了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单单只是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认知,更为人格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感悟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增强创新意识的同时,可为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学数学体验学习方式

1、创设数学情境。小学生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有限,所以对于生活的经验也有局限性。数学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因此,通过创建数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同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2、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教学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而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的从经验中获取真知,亲身体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3、联系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数学教学设计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学生贯彻数学应用性的思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时刻在身边,周围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数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体验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最积极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解决问题、实际应用的能力。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更为性情的培养和人格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庞晓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9).

[2] 姚雪梅.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探究和实践[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 2012,(8):92-9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建设监理作业下一篇:中美家庭教育英语论文(英语版)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