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诊疗方案(精选7篇)
为进一步做好乙肝防治工作, 按照卫生部的“全国乙肝防治规划”积极组织实施落实,现制订XX镇乙肝防治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加强领导,.政府要高度重视乙肝的防治工作,加强对乙肝防治工作的领导,把乙肝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防治策略
(一)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1、认真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
对儿童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是国家控制重大传染病乙肝的主要策略。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保证所有儿童拥有充足的和均等的机会及时获得乙肝疫苗接种。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要求,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防保所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对孕产妇的宣传,提高他们对首针及时接种的正确认识和参与意识。
认真落实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记录和查验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的凭证。镇防保所要认真做好出生儿童的建证工作,主动与教育部门协作,落实儿童入学、入托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对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要及时补种。
2、在实施好国家免疫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开展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重点做好2002年以后出生的儿
避免家庭内传播;结合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防治干预活动,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性伴积极推广安全套的使用,避免性传播。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方案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肝硬化晚期的症状表现, 其具有较为复杂的病情, 需长期实施抗病毒治疗, 治疗费用庞大, 给患者带来了非常重的经济负担[1], 有的患者因此而放弃治疗。为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 本文以我院自2010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8例, 男60例, 女28例, 年龄35~68岁, 平均 (42.4±9.8) 岁。Child-Pugh评分平均为 (11.2±4.5) 分, 其中56例为B级, 32例为C级;48例为e抗原阳性, 40例为e抗原阴性。依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成甲、乙、丙、丁四组, 每组22例, HBEAG抗原阳性病例各为12例。对比四组的一般资料 (年龄、Child-Pugh评分和性别) 无显著性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案
甲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d-1 (LAM, 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规格:100mg/片, 国药准字H20030581) , 给予B组阿德福韦酯10mg·d-1 (ADV, 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规格为10mg/片, 国药准字H20050651) , 给予丙组联用LAM+ADV治疗, 给予丁组的恩替卡韦0.5mg·d-1 (ETV,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约有限公司, 规格为0.5mg/片, 国药准字H20080798) , 所有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104周。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复常率、HBV-DNA转阴率, 并通过Child-Pugh改良分级法进行评分。
1.4成本确定
成本 (C) 是患者在接受某一特定方式或药物治疗所消耗的资源价值, 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由于患者服用药物的方式均为口服, 检查费、挂号费和诊疗费无差异, 因此治疗成本计算主要以104周处理不良反应、抗病毒药物和基因型耐药等治疗成本为主。各药物零售价 (每片) 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分别为14元、20元和35元 (以2011年药物价格为标准) 。四组抗病毒药物成本分计算:C甲=14元×7d×104周=10192元, C乙=20元×7d×104周=14560元, C丙= (14+20) 元×7d×104周=24752元, C丁=35元×7d×104周=25480元。在基因型耐药治疗人均成本上, 甲、乙、丙、丁分别为4745元、2531元、0元和213元, 在处理不良反应治疗人均成本上, 四组分别为1233元、1723元、1667元和0元。计算甲乙丙丁四组的治疗总成本:C甲=14元×7d×104周+4745元+1233元=16170元, C乙=20元×7d×104周+2531元+1723元=18814元, C丙= (14+20) 元×7d×104周+1667元=26419元, C丁=35元×7d×104周+213元=25693元。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 在临床症状、HBV-DNA转阴率、Child-Pugh评分以及ALT复常率上, 四组均有所改善, 且在HBV-DNA转阴率上, 四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在症状改善、ALT复常率和Child-Pugh评分上比较, 四组差异不明显 (P>0.05) , 结果见表1。
2.2 成本效果 (C/E) 和增量成本效果 (ΔC/ΔE) 对比
平衡成本与效果, 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最佳方式是C/E分析的主要目的。本研究以甲组为参照物, 分别比较乙组、丙组和丁组, 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 我国开始重视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 APASL于2008年推荐使用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 在治疗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上, 拉米夫定尽管能够对HBV的复制进行抑制, 并对肝脏功能进行改善, 使Child-Pugh评分得到降低, 但也有少许患者在服用过程中出现重型肝炎。基于此, 临床可以认为一旦患者出现YMDD变异, 拉米夫定治疗病情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反弹, 重者可以致命[2], 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 在本研究中,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治疗患者均可对HBV复制进行抑制, 使病情得到改善, 并且治疗效果也优于单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相比单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 联用两种药物的HBV-DNA转阴率更为显著, 使拉米夫定的基因耐药率得到降低。然而患者在服用阿德福韦酯后仍需进行密切监测, 如果出现肝功能损害时应迅速对用药进行调整。因此在治疗此症状时,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3]。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在ALT复常率以及HBV-BNA转阴率上,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最为安全有效, 分别为81.8%和77.3%;四组花费最低为甲组, 最高为丁组, 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 丙组所使用的费用就少于乙组和丁组。由此可见, 在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上,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方案可作为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肝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肝病杂志, 2011, 19 (01) :13-24.
[2]林格.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6 (27) :53-54.
我今年29岁,结婚已经两年了。在结婚后,为了生个健康的宝宝,我和爱人一起去医院检查了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显示,我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但不具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医生建议我按照“0、1、6”的方案注射乙肝疫苗。没想到,我在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后不久便怀孕了。医生让我等到坐完月子以后再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这样,我注射第二针与第三针乙肝疫苗的间隔时间是14个月。请问,像我这样接种乙肝疫苗能否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福建 林美橙 林美橙读者:
如果按照“0、1、6”的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接种者在注射了第一针乙肝疫苗后,应在1个月后注射第二针此疫苗,在6个月后注射第三针此疫苗,每次应注射10微克。此方案能使90%以上的接种者获得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在接种乙肝疫苗时,你因怀孕而采取了“0、1、14”的接种方案。此接种方案有可能达不到“0、1、6”接种方案的免疫效果。但你不必担心。你可以再检查1次乙肝两对半,以确认体内是否有了乙肝表面抗体。如果你体内没有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可注射1次乙肝疫苗加强针。如果你体内已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说明你已经获得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不需要注射此加强针。在2~3年后,你可以再检查一次乙肝两对半,如果你的乙肝表面抗体已消失则需注射1次乙肝疫苗加强针。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为加快推进我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基本原则等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实际情况分村卫生室、卫生院、县级医院分级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运转有效的新型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尽量提高到90%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我县成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组 长:洪 振 惠
副 组 长:余 活 泼 蔡 学 瑜
郑 毅 聪 秘 书
:许 志 荣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完善制度 加强控管
1、完善首诊制度、首接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将新农合资金支付与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挂钩。
2、确立分级诊疗标准: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已经确诊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我院主要负责疑难杂症的专科诊治,并根据乡镇卫生院的要求进行适时会诊,对条件允许的特别重大、疑难重症、其它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转三级医院救治。
3、完善双向转诊流程:规范我县转诊程序,明确转出、转入标准。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三级医院分别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乡镇卫生院转入我院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入患者及时获得诊疗服务;同时协助和指导转出的病人选择合适的三级医院,并提供相关诊疗资料,方便转入医院获得可靠信息,减少重复检查。
(三)提高能力 拓展业务
1、加强专科人才培养、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医院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2、对乡镇医院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及人员培养多种方式,提高乡镇医院技术服务水平。先帮扶佛昙卫生院、旧镇卫生院和杜浔镇卫生院,再逐步拓展帮扶范围,与乡镇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合理流动,提高乡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在全县形成基础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
3、充分利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我院实行二级医院辅检结果互认,完善卫生部病理远程和远程医疗建设,对疑难、重症病人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及远程教育。
五、程序及要求
(一)转诊程序
1、除危急重症病例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强烈要求外,对因技术、设备等能力所限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原则上基层医疗机构上转至二级医院,二级医院诊疗有困难的病人上转至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2、转诊病人或病人家属持下级医院开具的“分级诊疗转诊单”到对应的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3、上转病人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应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作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4、对长期在外务工或危急重症病人,接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转诊规定,督促其尽快向基层医疗机构和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报告并补办相关手续。
(二)转诊要求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成立分级诊疗责任科室,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设立专线电话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2、要制定具体分级诊疗实施细则,明确转诊服务流程,确保转诊服务的人性化和连贯性、有效性;
3、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人时填写《XXX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用药情况和建议上转医院名称;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病人时必须详细填写《XXX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并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康复计划和下转医疗机构名称(原经治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
4、危急重症患者上转时,上、下级医疗机构要做好“无缝”对接工作,上送或下接均需书面和口头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接诊医疗机构对转来的病人要及时、认真进行登记,六、实施步骤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广泛宣传、向广大群众宣传分级诊疗的好处与做法,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三)强化培训,稳步实施。要分层次、分批次医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实施步骤、方法和要求。
七、保障措施
1、医院将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进行考核。
2、将帮扶的乡镇医院纳入我县一起管理,对帮扶医院每周组织2次专家、专科医师查房及门诊治疗病人,定期与帮扶医院,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中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定期将双向转诊情况报告。
3、对转入三级医院的病人实行追踪随访,病情允许情况下再转回我县治疗。
附件:
XXX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存根)
患者姓名
别
年龄
号
家
庭
性
档案编
住址
话
因
病
情
需
要,联
系
电于
年
月
日建议转入
医院
科室 病情介绍: 相关检查: 患者家属签字:
转诊医生(签字):
****年**月**日-----XXX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
(机构名称): 现有患
者
性别
年龄
因病情需要转入贵单位,请予以接诊。初步印象:
主要现病史(转出原因):
主要既往史:
治疗经过:
转诊医生(签字):
联系电话:
(机构名称)
****年**月**日
----------------------填表说明
1.本表供患者转诊转出时使用,由转诊医生填写。2.初步印象:转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做出的初步判断。3.主要现病史:患者转诊时存在的主要临床问题。4.主要既往史:患者既往存在的主要疾病史。5.治疗经过:经治医生对患者实施的主要诊治措施。
就诊范围划分
(一)村卫生室: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
(二)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暨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4、老年护理病人;
5、一般常见病,多发病门诊病人;
6、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三)县二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暨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
1、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
(四)市三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C型和D型病例暨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国家确定的部分重大疾病的救治,包含:
1、临床各种危急症病人;
2、二级医疗机构因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上转病人;
3、二级医院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的病例。
(五)市外三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D型病例和国家确定的重大疾病救治病例,包含:
1、临床各种危急症病例;
2、县、市级医疗机构因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上转病例;
为加快推进我院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和对口帮扶机制的建立,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新格局,加快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医改工作目标,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改基本要求,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统筹共享、合理利用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便民举措。
二、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属地、就近分级治疗原则。以属地、就近医疗机构首诊为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地州级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医疗机构和对乡镇卫生院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参合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县卫计局要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为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三、分级诊疗病例划定
(一)基本原则: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应的基本医疗行为特征,将病例划分为单纯普通病例、单纯急症病例、复杂疑难病例、复杂危重病例四种类型;分别对应A、B、C、D型。
(二)病例分型的方法:
A 型(单纯普通病例):中青年患者居多、普通、单纯、慢性病为多,病种单纯,诊断明确,病情较稳定,不需要紧急处理的一般住院病人。试点病种:诊断明确的慢性胃炎、单纯的消化性溃疡、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单纯慢性支气管炎、术后需要后期康复的病人。
B 型(单纯急症病例):中青年患者居多,病种单纯、病情较急而需紧急处理,但生命体征尚稳定,不属疑难危重病例。
C 型(复杂疑难病例):中老年病人居多,病情复杂,诊断不明或治疗难度大,有较严重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差的疑难病例。
D 型(复杂危重病例):病情危重复杂、有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需要积极抢救的病例。
(三)病例分型步骤:
第一步:病人住院后,医师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基本医疗行为特征进行病例分型。按照先划中线的原则初步划分为AB型和CD型病例,即单纯普通病例、单纯急症病例和复杂疑难病例、复杂危重病例两大类。
根据卫生部《住院病历首页》规范,采用首页分类法。分型采用的主要变量是:年龄、入院情况、入院方式、诊断个数、输血与否、会诊与否、抢救成功与否、特护、一级护理、切口愈合情况、入院次数、出院诊断。
(1)年龄> 70岁或新生儿均为CD型病例;
(2)入院诊断: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复合创伤、急性重症传染病均为CD型病例;(3)入院时情况:入院时情况为危重急症的均为CD型病例;(4)出院诊断同入院诊断不符、多系统病变均为CD型病例;(5)入院后诊断:确诊时间>7 天者为CD型病例;(6)病理诊断:恶性肿瘤改变者为CD型病例;(7)抢救:凡经抢救者为CD型病例;
(8)手术操作:急诊手术者为B、D型,三级以上手术均为CD型病例;
(9)会诊情况:院级会诊、远程会诊者为CD型病例;(10)护理等级:I 级、特级、重症监护、特殊护理者为 CD型病例。
(11)有三个以上诊断多为CD型病例。(12)接受输血的为CD型病例
凡具备以上12项指标中任何1项条件,均划分为CD型病例,对于不能分型的病例则根据诊疗过程决定分型。
第二步:在第一步分型分出CD、AB 型的基础上,再根据 A、B、C、D 型的特点进一步分型。
(1)首先根据首页分类法分出CD型病例,AB型病例则根据入院时情况即可简单分型。(2)CD型病例可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有否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之一者,需要积极抢救与否,再划分为C或D型。AB 型再根据有否需要紧急处理划分 A 或 B 型。
(3)判断病情和诊断的时间界定原则上以入院时的情况为标准,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变化,则应检查是否因诊疗处臵不当所致。因诊疗处臵不当所致,不能更改分型,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
综上所述,为便于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理解、掌握和记忆病例分型的方法,将分型原则简化为四句口诀:“单纯病例AB型,复杂病例CD型;急需处理是B型,需要抢救是D型。”
(四)分治转诊原则
(1)医院在以上基本分型标准的基础上,各乡镇卫生院及我院根据诊疗技术水平决定不同级别的分治和转诊。
(2)病例初步分型由主管医师以及上级医师在病人入院时完成。入院以后出现的病情加重变化,如实属病情自然变化,可更改分型并根据重新分型的情况决定分治和转诊。
四、就诊范围划分
(一)乡镇卫生院:主要接诊A型病例即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包含:
1、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下转病人;
2、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
4、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
5、老年护理病人;
6、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人;
7、医疗机构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二)县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B型、C型病例即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很大难度预后差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D型病例,包含:
1、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院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2、各乡镇卫生院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
3、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
4、负责接收地州级下转的康复期病人。
(四)地州三级医院就诊范围:主要接诊C型和D型病例即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国家确定的部分重大疾病的救治,包含:
1、临床各种危急症病人。
2、医疗机构因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臵的上转病人。
3、医疗机构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的病例。
五、程序及要求
(一)转诊程序
1、除危急重症病例和病人及病人家属强烈要求外,对因技术、设备等能力所限需要转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原则上各乡镇卫生院上转至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诊疗有困难的病人上转至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2、转诊病人或病人家属持下级医院开具的“分级诊疗转诊单”到对应的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3、上转病人病情稳定后,上级医院应及时将病人转回基层医院作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二)转诊要求
1、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按不同疾病直接与相应科室联系对接。医疗机构医务科为总协调部门,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2、各医疗机构上转病人时必须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情况,诊疗用药情况和建议上转医院名称;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病人时必须详细填写《分级诊疗转诊记录单》,并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康复计划和下转医疗机构名称(原经治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
3、危急重症患者上转时,上、下级医疗机构要做好“无缝”对接工作,上转时需派出医护人员护送并书面和口头同时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接诊医疗机构对转来的病人要及时、认真进行登记,并安排专人将患者送至病区或门急诊作进一步治疗。
五、实施步骤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医疗机构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分级诊疗实施细则,建立办事机构,明确具体责任人。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分级诊疗制度的广泛宣传,要召开各种会议、印发宣传单向广大群众宣传分级诊疗的好处与做法,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三)强化培训,稳步实施。要分层次、分批次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认真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实施步骤、方法和要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各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各医疗机构要加快现有卫生服务人员中医师、护士的岗位培训,熟悉和掌握分级诊疗基本原则和要求,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诊疗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各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及慢性病管理、康复跟踪服务。
(二)加快建立分工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等相关文件精神,县医院要做好与乡镇卫生院的一体化管理工作,定期安排高中级卫技人员到基层开展临床会诊、病案讨论,建立长效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协作制度,帮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采取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建立地州、县、乡“三点一线”的分工协作架构,落实好“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与分级转诊工作。
(三)加大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力度。县卫计局要认真落实有关分级诊疗等相关文件精神,探索分级诊疗的综合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为加快我院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制度,加快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完善上下联动、对口支援、增强能力、签约服务、政策引导等机制,同步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支持保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二、工作措施
(一)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流程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地的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双向转诊包括从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与**省人民医院以及我县3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双向转诊服务。
1、基本程序
(1)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
参保(参合)人员县内住院就医时,应遵循“乡镇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首诊医疗机构→县内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市级三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
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按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2)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诊
我院根据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相关转诊标准及时将康复期的病人转入下级医疗卫生机构。
2、转诊程序 县内参保(参合)人员在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医需转我院治疗时,乡镇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由当地医保办人员审核签字,然后转我院治疗,双向转诊单作为患者报账必要手续。
我院住院治疗的参保(参合)人员因病情需要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的,由我院经治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医务科签章,由县合医办(县社保局)审核签字并登记住院信息,然后转县外医疗机构治疗,登记信息和转诊转院证明一并作为患者报账必备手续。
3.特殊情况住院程序
县内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县外突发危重、急症患者,按“就近、就急”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在入院3个工作日内通过电话形式向县合医办(社保局)登记 住院信息,登记信息和医生开具的急诊、病重、病危等相关医疗文书作为报账必备手续。
患者因某一种疾病经住院治疗、办理出院手续后,如同一种疾病在原就治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复查(如癌症放化疗、骨折需拆除钢板等)时,可不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二)建立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1、实行首诊和转诊责任制。患者入院时,书面告知分级诊疗政策和转诊转院程序,对不符合转诊条件而要求转诊转院的患者签订《转诊告知书》,对不遵循分级诊疗原则要求住院的患者,由患者或家属签订因此造成医保不报销的个人承担所有医疗费用的承诺书。医务科认真登记转诊转院基本情况、转诊原因、转诊医生等备案。
2、实行违规处罚制度。我院将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分级转诊转院制度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并对相应违规行为进行处罚。(1)各临床科室不遵守分级诊疗和转诊转院程序、不履行告知转诊转院义务,致使患者未及时办理转诊手续或违反转诊程序造成患者不能按规定享受医保和新农合报销的医疗费用,由各临床科室自行承担。
(2)各临床科室医主应当严格执行各项转诊转院制度并如实填写转诊转院资料,对不严格执行转诊转院制度的医生,医院将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罚。
3、健全转诊信息报送制度。定期汇总转诊病人情况,每季度就转出病人病情、流向、转诊原因等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并形成转诊情况分析报告,并及时向上级报送信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成立我院“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医务科负责组织分级诊疗相关制度的传达学习,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各科室要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基层诊治能力,及时填写双向转诊单,各科室医务人员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利用院内墙报、科室医务人员宣教等方式充分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分级诊疗工作的政策。
(三)严格督导考核,确保工作实效。制定分级诊疗工作监督考核办法,建立督促检查、考核问责机制,确保分级诊疗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分级诊疗执行情况的通报机制,对给未在我院就诊者擅自开具转诊手续的医生,发现一次罚款100元,转诊手续不全造成患者不能报账者,由当事医生承担相应费用。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 造成人员死亡。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 (以下简称WHO) 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研究发现, 此次疫情的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 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可以在人间传播。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感”, 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 现已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 本次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气溶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少数病例病情重, 进展迅速, 可出现病毒性肺炎, 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损伤, 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 其特点仍待进一步观察总结。
一、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 (0rthomyxoviridae) , 甲型流感病毒属 (InfluenzavirusA) 。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 直径为80nm-120nm, 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 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 (HA) 、神经氨酸酶 (NA) 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 呈螺旋状对称, 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基因组约为13.6kb, 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 56℃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至北京时间2009年5月8日上午8时, 全球共在24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2371例, 分布在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其中墨西哥确诊1112例, 死亡42例;美国确诊896例, 死亡2例;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诊1例。除墨西哥和美国外, 其他国家和地区均无死亡病例报道。
(一) 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 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 多为1-4天。
(一) 临床表现。
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包括发热 (腋温≥37.5℃) 、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 (或) 腹泻。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 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二) 实验室检查。
1.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 病原学检查
(1) 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 (最好采用real-timeRT-PCR) 法检测呼吸道标本 (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 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 结果可呈阳性。
(2) 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时肺组织中亦可分离出该病毒。
3. 血清学检查:动态检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 其他辅助检查。
可根据病情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斑片状炎性浸润影。
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 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
(一)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 发病前7天内与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 (在无有效防护的条件下照顾患者, 与患者共同居住、暴露于同一环境, 或直接接触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或体液) ,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2. 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 (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 的国家或地区,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 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二) 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 。
2. 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 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临床分类处理原则
(一) 疑似病例:
安排单间病室隔离观察, 不可多人同室。同时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及早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二) 确诊病例:
由定点医院收治。收入甲型H1N1流感病房, 可多人同室。给予奥司他韦治疗。
六、治疗
(一) 一般治疗。
休息, 多饮水,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二) 抗病毒治疗。
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初步药敏试验提示, 此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奥司他韦 (oseltamivir) 和扎那米韦 (zanamivir) 敏感, 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奥司他韦应尽可能在发热48小时内使用 (36小时内最佳) , 疗程为5天。奥司他韦的成人用量为75mgb.i.d.。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 予30mgb.i.d.;体重15-23kg者, 45mgb.i.d.;体重23-40kg者, 60mgb.i.d.;体重大于40kg者, 75mgb.i.d.。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 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三) 其他治疗。
1. 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的情况, 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包括吸氧、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2. 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 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3. 对病情严重者 (如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可考虑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推荐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4. 合并细菌感染时, 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
(四) 中医辨证治疗。
1. 毒袭肺卫
症状: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咳嗽。
治法:清热解毒, 宣肺透邪。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生石膏、柴胡、黄芩、牛蒡子、羌活、生甘草。
常用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双黄连口服制剂。
2. 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伴有恶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肌肉酸痛。
治法:清热解毒, 化湿和中。
参考方药:葛根、黄芩、黄连、苍术、藿香、姜半夏、苏叶、厚朴。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藿香正气制剂等。
3. 毒壅气营
症状:高热、咳嗽、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
治法:清气凉营。
参考方药:炙麻黄、杏仁、瓜蒌、生大黄、生石膏、赤芍、水牛角。
【乙肝诊疗方案】推荐阅读: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07-10
乙肝两对半检查流程10-09
如何看乙肝检查报告12-17
乙肝的最新诊断标准06-19
艾滋病梅毒乙肝知识07-07
艾滋病、乙肝梅毒宣传板报06-05
乙肝五项常见结果分析07-22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说明11-19
嘉禾制药乙肝解毒胶囊说明书10-15
艾滋病、梅毒、乙肝项目问卷调查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