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精选8篇)

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 篇1

及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按照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公安部关于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省自今年5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各类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提出了“一公布、二明确、四责任、五措施、六联动”的工作措施,整改了一大批火灾隐患,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安部“9?14”电视电话会议后,我省积极行动,迅速打响了全省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攻坚战,今年1至10月份我省火灾四项指数与去年相比均不同程度下降,火灾形势平稳。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点突出,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成效显著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部署。

我省接到公安部和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后,迅速向省政府做出汇报,取得了政府的支持。省政府成立了以王东华副省长为组长,省公安厅刘忠志副厅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姜国钧副局长为副组长,省公安消防、安全监管、建设、商务、教育、文化、工商、旅游等九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经省政府同意,省公安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全省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一公布、二明确、四责任、五措施、六联动”的工作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省政府安委会于6月14日组织召开了各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会后,各成员单位与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签订了《全省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任务书》。全省13个市地均成立了政府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本地实际,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工作方案,将专项治理工作层层部署。齐齐哈尔市政府先后召开3次常务会议,牡丹江、伊春、绥化等地连续召开2次推进会议,部署专项治理工作。大庆市在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主管行业及主管领导的责任,提出了责任追究的工作要求。佳木斯、鸡西等市及时召开人员密集场所法人代表工作会议,双鸭山、黑河等市还召开了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省教育、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召开了由主管安全工作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专门部署专项治理工作。

(二)深入调查摸底,建立专项治理工作基础数据库。

各市地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纳入治理范围内单位的详细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了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基础数据库。根据我省“六小单位”火灾隐患多、消防安全管理薄弱、易发生火灾事故的特点,我省在国家确定的治理范围的基础上,将治理范围扩大延伸到“六小单位”。据统计,全省纳入治理范围的单位共计26801家,其中公共娱乐场所6894个;旅馆、宾馆、饭店、营业性餐馆9791个;商场、超市、室内市场1479个;寄宿制学校(大、中、小学)828个;寄宿制托儿所、幼儿园495个;养老院384个;医院763个;商住楼5225个;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338个;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车间483个;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员工集体宿舍121个。

(三)广泛开展检查,全力消除火灾隐患。

一是各级政府组织开展全面检查,有力推动火灾隐患整改。治理期间,省政府先后两次组织有关厅局,成立督查组,由各厅局主管安全的厅(局)级领导带队开展督查,省公安厅消防局多次派出检查组进行检查,有力地推进了专项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在督查阶段对列入治理范围的单位或场所开展了检查,并现场办公,督促整改了大量火灾隐患。7月10日,牡丹江市政府成立5个检查组,由政府领导带队,分赴4区、6县(市)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检查;国庆节前夕,市政府又成立10个检查组,分别由4位副市长带队,对80余家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齐齐哈尔市成立了4个检查组,对全市100多家市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进行了全面检查,市政府副市长任仕杰、张云志等领导同志亲自参加检查和夜查。黑河市政府于7月15日召开市长办公会,部署开展全市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大检查,战佩山副市长亲自对大检查进行了部署,抽调电信、文化、工商、教育、旅游、消防等部门人员,成立了9个检查组,对全市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全面检查。鹤岗市政府组织消防、安全监管、建设、商务、教育、文化等部门,利用1个月的时间对列入治理范围内的各单位开展了“地毯式”的检查督查。伊春市将金山屯区所有歌厅内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可燃布帘全部撤除,并组织全市同行业参观,按照统一标准整治和验收,对部分不合格单位进行了停产停业处罚。专项治理期间,各地共成立检查组2063个,检查各类场所19224个,下发有关法律文书7060份,发现火灾隐患13917处(项),整改火灾隐患11793处(项),处罚单位402个,累计罚款近100万元,依法责令停产停业单位或场所332个。

二是重点突出,全力消除重大火灾隐患。哈尔滨市在专项治理期间,加大了对市政府确定的市级重点单位的治理,目前市报业大厦、省人事厅培训中心已经消防验收合格,秋林公司、秋林商厦、哈一百等单位已经开始进行全面改造。受到国家和省政府关注的哈尔滨市地下商业场所火灾隐患,经过组织专家论证后,目前已经有4家经过验收合格。齐齐哈尔市各区、县政府领导亲自研究重大消防安全问题30余件,提出工作意见和作出明确答复22件。绥化市供销百货大楼、通宝商厦(现为德霖商厦)均是重大火灾隐患单位,通过政府、市公安消防支队督促检查,2家单位在效益不好、职工工资难以保证的情况下,仍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彻底整改了火灾隐患。大庆市政府对始建于1991年的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经六街上290家各类经营场所开展了集中整治,改造了消防管网,整治了消防水源不足、建筑耐火等级低、疏散通道不畅、安全出口缺少、消防设施器材短缺等588处(项)火灾隐患,彻底解决了经六街多年存在火灾隐患这一“老大难”问题。双鸭山市政府多次研究论证,对多年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集贤县昌盛大厦进行了重点整治,目前该单位火灾隐患整改工作已经完成,正在申报验收。

三是加大投入,保障专项治理稳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各行业部门,加大了财政和消防设施投入,保障专项治理工作稳步开展。牡丹江市副市长赵金城亲自协调有关部门,一次性投入320万元消防设施专款,用于加强全市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大庆市让胡路区政府专门购买一台金杯面包车用于专项治理日常检查工作,大同区财政部门拨专款5000元用于印发治理通告,发放到区内每一个单位。鹤岗市教育部门结合城市建设,对安全疏散、用火用电、消防设施等方面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西山小学、兴山小学、大陆小学、11中学、15中学等学校开展集中治理,投资50多万元对特殊教育中心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改,鹤岗市民政部门投资150万元整改了老年公寓配电线路老化等火灾隐患;市人防办在两期工程已经出租的情况下,将今年到期的122个灭火器全部更换,并对自动消防设施进行了检测维修,更换了30个感烟、感温探测器。各单位在自查自改阶段,也加大了对消防安全的投入,齐齐哈尔市建设职工大学投资14万元,对教学楼消防设施进行了整体改造,增设了10个消火栓、40台灭火器、20处疏散指示标志和20个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鑫海集团投资100多万元,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系统;佳木斯华联商厦新建门市房与建筑主体原来用石膏板进行分隔,在专项治理期间,一次性投入32万元,一举消除了这一火灾隐患。

(三)加强宣传培训,专项治理社会氛围浓厚。

专项治理期间,各地、市政府积极组织公安消防等部门和新闻单位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各地均在相关媒体上公告了专项治理的范围、时限、重点、要求,并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齐齐哈尔市创办了“关注119”消防专刊,6月份以来,编发专刊20多期,对专项治理公开报道。双鸭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人员密集场所组织开展了4次大型灭火疏散演习,800多名学生、500多名各类从业人员、600多名单位职工参加了演练,当地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了系列消防宣传报道,市消防支队与电视台共同录制了一期《周末课堂》消防安全专题教育节目,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牡丹江市分别组织市医学院和市师范学院联合开展了消防灭火疏散演习,指导市石油化工厂举办了消防运动会。鹤岗、绥化、伊春等地也积极在当地报纸、电视上进行消防安全宣传。佳木斯市消防支队在市《安全周刊》单独开辟一个版面,进行消防常识宣传。鹤岗市消防支队在当地报纸上公布了12部举报电话,并及时公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果,营造了浓厚的治理工作氛围。

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我省加大了培训力度。牡丹江市消防支队对全市公安派出所分管消防工作副所长和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民警进行了培训。齐齐哈尔市广泛采取以会代训、内部培训和对消防违法违章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等形式,加大了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和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在专项治理期间,全市参加消防安全培训的人员密集场所1870个,培训人数近7000人。绥化市举办了4期治理范围内单位培训班,全市共有319人参加了培训。

(四)组织督查验收,全省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圆满结束。10月15日,省政府专门召开工作协调会,省政府副秘书长赵文洲受王东华副省长委托召集省民政、建设、监察、广电等11个部门厅(局)长,并亲自部署对各地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查验收。10月19日,由省直5个厅局主管厅(局)长带队、11个部门参加的5个督查组分赴全省13个地市,共抽查16个区、县的45个重点单位、30余个非重点单位,对各地、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密集场所单位自查和有关部门检查情况、宣传发动情况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检查,各督查组迅速将督查发现的问题通报当地政府。截止11月8日,各地将督查组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及时反馈给我局。目前,全省13个市地均由政府成立督查组开展了检查验收工作,全省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工作圆满结束。

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一是领导亲自动员部署,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启动迅速。省政府王东华副省长、刘海生副省长亲自部署,成立了全省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组织机构,省政府先后2次召开会议,对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部署,并派出了联合督查组,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省公安厅召开2次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专门部署,省公安厅消防局2次派出督查组,深入各地督查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各地及时制定了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公告。各级政府组织召开动员会议,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各单位进行火灾隐患自查整改,并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均层层签定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责任状,确保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责任的落实。

二是强化自查自改,加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自9月15日以来,全省已组织检查组1800多个,出动检查人员1万余人次,排查单位9797个,发现火灾隐患1万余处,整改火灾隐患8700余处。公安消防机构已下发各类法律文书2600余份,其中行政处罚决定书246份,对148个单位进行了罚款,对46个单位实施了责令停产停业处罚。

三是以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为契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全面建立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消防安全长效机制,加快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消防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的决定》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省直部门征求意见。《决定》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管辖区域内的火灾隐患,建立重大火灾隐患公示机制、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机制、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度、火灾隐患举报机制、火灾危险性和消防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机制等五项机制,明确规定了各市、地、县人民政府和有关执法部门应当落实的消防工作责任和任务,以彻底解决一些地方的政府、政府职能部门责任不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佳木斯消防支队针对各类场所火灾隐患排查具体要求,制定了七类场所消防安全基本标准,对消防设施、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规范。

四是充分用足舆论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等“五种手段”,着力解决多次治理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隐患问题。鸡西市文化宫是政府备案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由于建筑年代较早,始终存在消防设施不完备等老大难隐患问题,在此次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中,鸡西市消防支队积极帮助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协调落实整改措施,一举消除了这一重大火灾隐患。牡丹江市影子网络中心是全市较大的一家网吧,该中心存在防火分区超面积、无自动灭火系统等火灾隐患,在此次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中,牡丹江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队检查,督促该单位消除遗留火灾隐患,目前该单位已投资60余万元,着手进行整改。

五是消防监督部门坚持“执法为民”原则,热情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各级公安消防机构主动帮助火灾隐患单位用最少的钱、最有效的办法整改火灾隐患。鹤岗市兴汇大世界商城是该市最大的一家私营综合性商场,面积达40000多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投资未按消防设计施工,留下了重大火灾隐患。为了及时消除这一重大火灾隐患,市消防支队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主动上门,讲清消防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与企业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在自动消防设施施工过程中,市消防支队全程跟踪服务,使之既达到了技术规范的要求,又为企业节省整改资金80多万元,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树立了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牡丹江市林口消防大队为确保火灾隐患整改落到实处,为单位整改火灾隐患提供方便,成立了火灾隐患整改技术指导服务小组,为单位提供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帮助单位制定火灾隐患整改方案。林口县金桥商场是在牡丹江市政府备案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火灾隐患技术指导服务小组抽出专人帮助商场整改火灾隐患,解决困扰商场多年的消防技术难题,消除了疏散通道堵塞等火灾隐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0月15日,金桥商场制作锦旗送给林口消防大队。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坚持执法为民,为群众办实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自觉举报发现的火灾隐患问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已受理群众举报案件200多起,数量明显增多。

六是媒体广泛宣传,舆论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我省统一开展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宣传月”活动。各级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黑龙江晨报》连续4周专版报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并刊发省政府排查整治公告。黑龙江电视台对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跟踪报道,播发了专题节目。全省各地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大力加强消防宣传,均在相关媒体上公告了专项治理的范围、时限、重点、要求并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各地市公安消防机构结合消防宣传“四进”工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消防宣传活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公安消防部门和新闻单位密切配合,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双鸭山市、佳木斯等市也积极在当地报纸、电视上进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宣传,鹤岗、绥化、大兴安岭等地市当地报纸上公布了举报电话号码,并及时公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和结果,营造了浓厚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氛围。

七是全面落实省政府冬季防火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大力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11月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冬季防火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王东华副省长再次要求各地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作为冬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将火灾隐患整改到位。目前,各地已经相继召开冬季防火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制定了冬防工作实施方案,以继续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为重点的冬季防火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 篇2

2001 年5 月9 日, 加纳首都阿克拉有座足球场发生球迷骚乱, 引发踩踏事故, 造成126 人死亡。2004 年2 月5 日晚, 北京市密云县元宵灯会发生踩踏事故, 造成37 人死亡。2009 年12 月7 日, 湖南省湘乡市育才学校晚自习下课, 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 因1 人跌倒, 导致拥挤, 引发踩踏事件, 造成8人死亡、26 人受伤。2014 年12 月31 日晚, 在上海的外滩, 想要进入和离开陈毅广场的2 股人流形成对冲, 发生拥挤踩踏, 造成36 人死亡。这些事故不仅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 确定事故的成因, 控制危险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人群拥挤踩踏的形成

人群处于常态时, 不会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可以通过自发的或有组织的疏散消退、消失, 如大型交通枢纽中的乘客、娱乐场所的顾客和公园的游客等。但处于常态下的人群, 会因为突发事件 (如地震、火灾或恐怖袭击等) 的发生, 或者因为空间结构设计不合理 (如出入口过少、通道过窄、楼梯坡度过大等) 和管理措施不当 (当人群总数超过空间设计容量等) 出现成拱、异向群集、走走停停波与震荡等群聚现象, 下文把这种状态定义为不稳定临界状态。不稳定临界状态的存在, 标志着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条件成熟。在这一状态下, 人群可能成功疏散, 不发生拥挤踩踏;也可能由于人群内部的扰动 (如有人跌倒或有人往前推搡) 或异常情绪 (如恐慌、争抢或狂热等) 的出现和扩散, 引发拥挤踩踏。

成因分析

拥挤踩踏事故的成因, 就是引发事故发生的原因。本文将特定空间、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人群看作一个系统, 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理论, 该系统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其他等5 个方面。拥堵踩踏事故的成因可从这5 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人, 即人群, 包括人群的构成、运动特征等参数。

物, 指的是人群所处空间的建筑物设计 (如出入口数量和宽度、通道、桥面和楼梯的宽度、坡度和长度等) 和硬件设施 (如照明电力设施等) 。

环境, 是指现场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管理, 是指现场的具体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如出入口人流量的控制、密集人群的疏导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等。

其他, 包括活动的社会影响、是否遭受恐怖袭击等因素。

人群因素

根据前面的分析,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不稳定状态的出现。在不稳定临界状态情况下, 由于人群内部的扰动或异常情绪的出现和扩散, 都可能引发拥挤踩踏。在事故中, 老人、女性和儿童由于体弱最先跌倒, 进而造成踩踏, 形成群集流动的脆弱性。

成拱现象当人群从较为宽敞的通道或场所涌向同一出口或狭窄通道时, 冲动及人们的焦急心理驱使许多人不理性地希望从两侧挤入, 与正常人流竞争先离开的机会, 造成较狭窄的通道或出口处人群密度增加, 互相推挤, 打破原本顺次通过的局面, 形成拱形人群, 造成拥堵, 严重者会形成踩踏。

异向群集异向群集是指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相遇时产生的群集现象。在紧急情况下, 人们出于焦急心理, 多是选择最短路径到达自己认为最安全的目标地点。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行进路线发生交叉时, 容易发生相互冲突、阻塞的情况。由于人群处于焦急状态, 亦由于互不相让, 形成对抗, 继而由于拥挤发生踩踏事故, 造成大量伤亡, 如2014 年12 月31日发生在上海外滩的那场事故。

震荡现象与走走停停波震荡现象是人群高聚集运动的一个典型特征, 具体表现为高密集人群中的走走停停, 瓶颈处双向人流会出现相互干扰和混乱。人流密度较高时, 队列前方的人员为了避免碰撞停止运动, 后方的人员会逐渐受到影响而停下来, 表现为停止状态;前面的人开始运动时, 后面的行人会逐渐开始恢复运动, 表现出运动状态。但是后面的人会比前面的人恢复运动的时间晚, 这就是走走停停波。在瓶颈处, 一旦某一方向有人通过瓶颈, 后面同向运动的行人就很容易跟随通过, 而反方向运动的人流就会减弱;但是当反方向运动的行人逐渐增多, 正在通过瓶颈处的正向人流就会受到反方向运动人流的影响而减弱, 这时反方向运动的人流就变成了瓶颈处的主导人群, 这就是瓶颈处的震荡现象。这将引起双向人流的相互干扰和混乱, 往往造成瓶颈处的拥挤踩踏。

恐慌现象在人群聚集过程中, 当人群密度越来越大, 出现人挤人的现象, 或者由于伴随的各种灾害事故, 人们面对未知的危险时, 恐惧心理往往会导致人们出现呼吸不畅、心跳加剧等状态, 进而降低身体的反应机能, 抵御能力下降、判断失误、逃生能力下降, 严重影响人群正常运动, 容易造成拥挤踩踏事故。

群集流动的脆弱性现象老人、女性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由于体弱, 加上不能及时作出防范保护措施, 在密集人群瓶颈处往往会首先成为跌倒者, 最终导致拥挤踩踏事故。

物的因素

人群拥挤踩踏事故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的瓶颈处, 比如:出入口、狭长通道、桥面和楼梯中。其中, 出入口的个数过少, 宽度过小;通道、桥面和楼梯的坡度、宽度设计不合理等都可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不合理的结构会导致人群通行宽度的骤然缩小和人员通行速度变慢, 在人群密度较高时会导致不稳定临界状态的出现, 造成踩踏事故。另外, 场所照明设施的缺失、背景音乐声音太大等, 都会使危险性大大增加。

为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找出建筑物中的瓶颈区域显得尤为关键。瓶颈区一般是指建筑中通道狭窄之处, 使得人群流量瞬间变小的区域, 对这种现象产生的机理可以阐述如下:

设n个入口的n股人流到达某个出口时, 发生瓶颈现象的条件是:

上式中, Bi为第i个入口的宽度;Ni为第i个入口的通行系数;N为出口的通行系数 (人/m·s) ;B为出口的宽度。由于从n个入口进入的总人数比出口离开的总人数多, 造成了人群的积聚, 产生了瓶颈现象。

环境因素

历年来, 世界各地的踩踏事件多发于节假日庆贺、体育赛事、宗教活动期间, 也常因地震、爆炸等灾难事故诱发, 偶有发于校园之中。笔者按照不同环境, 大致梳理为4类:庆贺、赛事、政党集会;宗教活动;灾难事故爆发;校园事故。

在庆贺、赛事、政党集会期间, 因大量人员集中在有限空间区域内, 人员比较兴奋, 一旦遭遇瓶颈, 发生踩踏事故的概率远远高于平日。大型宗教活动期间, 当集会开始和散会期间, 虔诚的信徒由于相信“神会保护”, 极易在狭窄的出入口、狭长的通道发生人员踩踏事故。另外, 国内外的许多案例也指出, 在拥挤的环境中, 地震火灾等灾难事故将引发人群在恐慌中无序疏散, 导致踩踏。校园事故在我国比较突出, 中小学发生的几次典型的案例中, 都是由于短时间内有数百人或者数千人形成的密集人流, 稍有不慎, 便会有人摔倒、多人绊倒, 进而引发踩踏事故。

管理因素

拥挤踩踏事故往往是由于疏于管理, 才致在建筑物瓶颈处发生危险。本文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 将其分为3 方面:场所管理方、公众和政府。

场所管理方往往缺乏专业完善的应急预案, 表现出对本场所的拥挤踩踏风险的识别、危机的预警与处置方面安排不够严密, 没有做到统筹兼顾, 风险和责任意识不够。在国内, 虽然人员密集场所都制定了应急预案, 但管理方往往缺乏风险意识, 对辖区内的瓶颈区域把握不够准确, 没有制定全区和瓶颈区域的人员容量, 没有有效的人群预警监测系统。一旦事故发生, 不能充分调动治安人员到事故发生的区域。对人员容量的设置可参照Fruin服务水平 (行人服务水平) 进行设定, 如表1 所示。

另外, 公众危机意识淡薄、逃生避险素质不高、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也是导致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们对于隐藏在大型群体性活动中的风险通常难以识别, 不少人好凑热闹, 造成人群的进一步聚集。同时, 因缺乏安全知识, 加之对周围环境不熟悉, 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不知所措, 处于恐慌之中, 加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再者, 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薄弱, 也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政府的应急管理存在缺失、缺位的情况, 是群体性踩踏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大型活动中, 政府的干预不仅对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一旦拥挤踩踏事故发生了, 政府的管理对事故处置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政府有良好的风险意识, 能尽早识别出潜藏风险, 通过预测评估, 采取必要的手段, 如交通管制, 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等, 就能大大降低群体性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若拥挤踩踏不稳定临界状态出现了, 政府通过增加警力、安保、救助人员的配置, 合理有序地对滞留人员进行疏散转移和对受伤人员进行医疗救助, 也能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

其他因素

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 篇3

关键词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危险性;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05-01

1 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1)人员流动频繁,自防自救能力差。人员密集场所主要以进行消费娱乐为主。因此,消费人员流动性大,对场所不熟悉,消费者个人素质有高有低,一旦发生火灾,自救能力差。另一方面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变动性大,由于经济利润的大幅度下滑且难以盈利后,人员密集场所经营者会进行转手或更换管理层人员,进而对下层服务人员进行更换,这就造成对消防管理不到位,各项规章制度难以贯彻落实到位,自防能力差。

2)场所位置设置不当,造成建筑使用性质变更,附设在其它建筑内且没有独立的防火分区。酒吧、网吧、饭店等场所经营者一般都是租用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装修和改造,这些建筑原设计不是用作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的消防设计不能满足人员密集场所的相关要求,附设在其它建筑内且没有独立的防火分区。如果发生火灾,则无法对火势进行有效的阻拦,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火灾的蔓延和发展。

3)采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进行装修,增加了场所火灾荷载和发生火灾危险性,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快,并极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毒烟雾,造成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

4)电气设备不符合安全规定。为追求更好的现场效果,公众聚集场所内多使用各种灯光效果照明、大功率照明灯具、音响及空调用电设备,但是为节约成本,业主并没有按规定安装,并缺乏相应的散热、漏电保护等措施,一旦长时间使用,很容易造成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转,这将直接导致火灾的发生。

5)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建立,内部管理混乱,消防意识淡薄,没有进行防火安全知识教育,未取得有效合法的上岗证件,没有对安全疏散预案进行有效的演练,不具备安全防火知识和火场逃生方法,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引导顾客逃生,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6)消防设施不足或损坏,疏散设施不符合要求。由于涉及投资成本以及营运管理费用,人员密集场所业主不肯在消防设施上做大量资金的投入,只有在开业前应付检查不得以才安装消防设施,并且对安装的消防设施质量不能做出保证。在营运期间没有专人保管,不维护、不保养、不检测,以致不能正常投入使用。一些娱乐性场所在营业时,以为防止场所物品丢失、安全出口无人使用等为借口,对安全出口上锁、阻塞,并且上锁之后钥匙无专人保管;缺乏疏散指示标志,设置有疏散指示标志的由于缺少检测和保养造成无法正常工作,这些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因拥挤造成疏散困难,更有可能出现人员踩踏、出口堵塞,以致短时内无法逃离火场而造成人员伤亡。

2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火灾危险性,进而开展专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强化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预防,遏制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落实审批制度。人员密集场所在使用或者开业前必须经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检查合格,依据《消防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经检查合格后,发给《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方可使用或者开业。不能存在将就、差不多、边开业边补办手续等侥幸心理,杜绝“人情”合格、“关系”合格等违法行为。

2)建立消防安全制度,健全消防安全组织,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一名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需要出具合法的书面材料证明),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经营单位内部应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消防安全制度必须公开,并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负责人管理制度以保证其履行相关职责。

3)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员工必须经专业消防安全培训,熟知消防安全知识,能够正确有效的报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材,能够有效组织人员疏散。新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作业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

上岗。

4)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实行严格管理,由专人专门负责,定期维护、检测。不得擅自拉接临时电线,不得超负荷用电,并做好散热、漏电保护措施,对老化、不达标的电线、电器及时更换;严禁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营业期间禁止动火施工;在营业时必须确保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

5)突出专项治理与坚持长效管理。一方面针对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专项治理,尤其是重大节日期间更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责任到人,层层落实,消除侥幸心理,将专项治理成果与年终考评挂钩。另一方面,要加强长效管理措施。将人员密集场所按市级、县(市)区级、乡镇街道级全部纳入重点单位管理范畴,分别落实,分级管理,做到监管权限明确,责任落实。

6)建立有效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分口把关,实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日常监督管理。

7)配齐消防器材设施,保证有效好用。按照相关规定标准配齐建筑灭火器材、室内消火栓、火灾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设施。落实专人维护,定期检测,建立消防器材设施档案。

8)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的自防自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对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全员培训,实行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在对违法违章行为予以处罚的同时,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教育,使场所的全体员工熟知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 二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开展报道,播发公益广告,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防灭火常识和火场逃生知识,加大新闻曝光力度,警示市民,震慑违法违章行为。

9)督导经营单位内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狠抓整改,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要强化经营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单位内部定期进行防火检查,每日要开展防火巡查,营业期间要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防火巡查,主要巡查用火、用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内容;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在位、完整好用;重点部位的人员是否在岗在位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改正。同时要发挥社区、基层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其消防工作职责,加强监管、落实责任。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大抽样性监督检查的力度,增加检查频次,特别要重视夜间的检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下发相应法律文书,依法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各行政主管部门要适时联合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联合执法,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努力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做好人员密集场所防火工作,进一步改善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环境,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应当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责任,加强审批管理,加大监督检查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存在,保证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同时,人员密集场所的防火责任人及其员工应当重视防火安全,不断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再次,积极联系各级政府,争取到更多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社会面对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排除消防工作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争取在公安消防机构和人员密集场所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杜绝各种重大、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 篇4

自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开展以来,XXX高度重视,坚持以任务为目标,加快工作节奏,以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为主线,强化工作措施,以时间为节点,统筹安排工作,坚持关口前移,靠前指挥,采取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不断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确保全县火灾形势保持稳定。

一、主要工作

(一)积极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在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四个能力”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建立标准、分步达标,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结合的思路,确保工作稳步推进、保质保量。通过培训消防安全“明白人”、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积极调动安监、工商、文化、教育、民政等行政部门和公安各警种开展“四个能力”建设的主动性。

(二)消防执法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强,社会消防执法效益明显提升。

1、加大隐患排查力度。为确保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放松,大队全面深入辖区各娱乐场所、宾馆、网吧、商场等人员密集型场所采取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发现和消除各类消防安全隐患,确保辖区消防安全形势稳定。

2、多警联勤、排查隐患,彻底消除火灾隐患。自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消防部门不等不靠,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火灾隐患排查热潮,竭力提高社会单位防控火灾能力,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同公安、工商、安监、文化等部门充分发挥联合执法效力,做到火灾隐患有检查、有整改、有落实,真正形成火灾隐患整治的整体合力,深入商场、宾馆、歌舞厅、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高层

和地下建筑、“三合一”、“九小场所”、易燃易爆单位以及火灾隐患重点地区开展火灾隐患整治工作,重点检查各类场所、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是否健全可行等。对于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执法监督人员严格按照新《消防法》的相关要求进行整治,落实整改工作,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采取切实可靠的应急安全措施,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消除火灾隐患, 在全县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据不完全统计,11月底,共检查单位250个,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200处,已督促整改200处,发《责令改正通知书》3份,始终保持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高压态势。

为提高辖区社会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我大队结合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全面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的消防宣传,圆满完成了总队、支队两级培训任务。截止10月,共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3期,上门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消防培训6次,开展户外大型宣传活动5次,悬挂宣传标语口号70余幅,制作固定消防宣传牌报6块,队战开放10余次。发放各类消防宣传资料2万份,群众受教育7000人。

二、下步工作

(一)要在前期普查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属于整治范围内的场所、消防安全薄弱区域和单位的整治力度,依法从严从重查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

(二)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现存火灾隐患单位的跟踪督办力度,责令隐患单位“死看死守”,确保消防安全。;

(三)要进一步加强社会面消防宣传培训力度,指导公众提高防火安全意识,帮助企业单位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 篇5

一、整治时间:5月2日—6月18日。

二、整治重点:

(一)影响消防安全疏散的设施。

1、疏散通道、楼梯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宽度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2、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疏散指示标志等设置场所、位置、数量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损坏、失效、标识错误或被他们覆盖的应急照明灯。

3、集体宿舍的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处以及房间的外窗设置固定栅栏影响消防疏散和应急救援的。

4、人员密集场所按照规定应当设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未设置的,或系统不能保证场所内听到应急疏散广播的。

(二)周围障碍物影响消防车通行、施救或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的。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有故障或已损坏不能正常使用的。

(四)在禁止使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的场所、部位使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的。

三、工作步骤和措施

这次专项整治活动分为动员部署、重点排查、全面排查和总结几个阶段。

我校将按照专项整治的要求开展自查整改,明确整治底数,建立整治台帐,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完成整改工作,坚决消防隐患。按照消防法规要求,存在重大火灾隐患暂时难以整改到位的,必须提请县乡政府协调解决。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组长由张志华同志担任,副组长由胡才华、万中华担任,成员有各班主任,下设办公室由王松担任办公室主任。各部门必须成立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本单位的专项整治工作,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如期整改到位。

2、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完善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将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具体人。

专项整改活动开展(组织领导、隐患排查、自我整改等)情况以及自查整改报告表于6月8日前报局监察信访安全稳定科。同时建好整治档案。

池溪中学

人员密集场所 篇6

什么是人员密集场所

人员密集场所主要指:设置有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50人的公共活动场所的建筑。新消防法(09版)第七十三条:

(四)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

《高规》中人员密集场所

有规定的《高规》(2005版)和《建规》(新GB)内都有“人员密集场所”一词,但许多设计人员对如何理解还不很清晰,其实公安部第73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自 2004年9月1日起施行)中第三十五条已有规定,且面前消防部门都是按此规定来执行的,现抄录如下: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所称人员密集场所,是指下列场所:(一)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二)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集体宿舍,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三)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的候车、候船、候机厅(楼);(四)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的展览厅;(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员工集体宿舍。

人员密集场所注意问题

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治理 篇7

1.1部分经营场所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擅自开业, 存在着先天性火灾隐患。人员密集场所大多设置在沿街房内或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 不少该类场所尤其是较小规模的场所没有经过防火审核和验收, 场所实际经营条件与消防安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往往导致建筑布局不合理、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疏散设施不符合要求、自动报警和喷水等消防系统欠缺等难以整改的先天性火灾隐患。

1.2一些人员密集场所从业人员和消费者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场所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漠视消防安全, 防火意识淡薄。这些人员密集场所除了平时消防经费投入不足, 在经营过程中还常常出现消防安全疏散通道被占用、堵塞, 安全出口上锁, 灭火器材被遮挡或挪用等等, 甚至由于经营上暂时的需要, 擅自拆除、停用自动消防设施, 严重妨害了单位的消防安全。

1.3部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欠缺。经营业主自身的安全素质不高, 单位员工也欠缺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 单位内未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制度, 消防工作管理措施不到位。譬如, 这些单位配备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及防排烟系统等固定消防设施后, 由于欠缺必要的消防专业知识、未落实专人管理, 固定消防设施长期得不到正确的维护保养, 损坏老化现象严重,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 难以正常发挥应有的作用。

1.4一些人员密集场所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 违章用火用电现象普遍。人员密集场所由于顾客流动量大、可燃物品集中、电气设备繁多, 管理难度较大, 许多电气设备安装和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规定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些体育场馆因大型活动需要, 临时乱拉、乱接电气线路, 过负荷用电, 违规操作, 一旦电气线路安装或使用不当, 极易引起电气火灾。

1.5部分原先经过消防审核和验收的人员密集场所擅自进行改、扩建, 造成新的火灾隐患。这些人员密集场所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同意, 擅自进行经营场所的改、扩建, 并且在此过程中擅自采用大量可燃材料进行美观装修, 降低了建筑的整体耐火等级;违规取消防火隔断, 或进行防火分隔不合理, 妨碍了正常的消防安全疏散;改变了原先电气线路设置, 破坏了保护措施, 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造成火灾迅速蔓延, 致使过火面积增大, 火灾损失扩大。

2做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措施

2.1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切实增强做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政府各部门、公安消防机构、单位本身要从思想上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引起高度重视, 认真履行各自的消防工作职责, 切实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自身, 要自觉按照《消防法》和公安部第61号令等消防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并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 努力形成“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的消防自主管理工作机制, 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同时, 人员密集场所每年应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书, 并逐级签订, 从消防安全角度对上至单位主要领导, 下至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工作行为都要进行严格规定, 从而使消防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形成一个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网络, 从思想上、行动上有效抓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2政府牵头, 部门合力, 共同把好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源头关”。人员密集场所涉及到的职能管理部门很多, 要抓好消防安全工作, 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大力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单位落实、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政府管理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各司其职。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确保消防监督工作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不留死角。作为公安消防部门来讲, 除了加强建审、验收和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 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外, 还要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沟通,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合力。

2.3强化培训, 立足自救, 有效提高单位抗御火灾的能力。人员密集场所在开业前申请消防安全检查的同时, 要组织对单位内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常识, 确保做到“三懂四会”。“三懂”即懂得本单位的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自查整改火灾隐患, “四会”即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组织人员疏散、会扑救初起火灾。同时, 人员密集场所在营业期间还应提醒顾客注意防火, 并配置必要的消防安全提示标识, 切实增强顾客的消防安全意识。学校、幼儿园应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和幼儿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医院、商场、宾馆饭店应组建专职或义务消防队, 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和器材, 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公安消防机构也要按有关消防法律法规规定, 每年对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 (兼) 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切实增强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增强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2.4重在平时, 措施到位, 加强单位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密集场所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使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到人。平时, 要认真落实每日防火巡查和定期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道。同时, 要加强对固定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应急照明以及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等维修保养, 保证其完好有效, 确保发生火灾后, 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进行有效的扑救。

2.5严格执法, 加强服务, 确保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公安消防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 对人员密集场所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或消防违法行为, 应依法下发相关法律文书, 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在人员密集场所按照要求落实整改的过程中, 公安消防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 切实加强检查指导, 帮助人员密集场所“快、好、省”地改正火灾隐患, 真正体现公安消防机构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对于那些拒不整改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或整改不力的单位必须坚决予以处罚, 情节严重的要从重处罚, 联系舆论媒体予以曝光, 以起到有效震慑消防违法行为的作用。对于本地区存在的影响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难以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 公安消防机构应及时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此外, 公安消防部队还要大力强化执勤备战工作, 加强对辖区特别是重要人员密集场所附近的道路、消防水源等情况的“六熟悉”, 进一步完善灭火应急作战预案, 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演练, 切实增强灭火实战能力, 以在辖区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事故时, 消防警力能迅速、有效地进行施救,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摘要:就目前全社会火灾发生的总体状况来看, 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重特大恶性火灾事故尤为多发, 已成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抓好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工作, 对于保障当前社会安全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制度 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管理,保障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提高公民的逃生自救能力,预防和减少火灾人员伤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和国家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等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人员密集场所指在*县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场所:

(一)客房数在50间以上的宾馆(含旅馆、饭店,下同)、公共体育场馆、会堂等公众聚集场所;

(二)建筑面积在1000m2以上且经营可燃商品的商场(含商店、市场,下同);

(三)建筑面积在200m2以上的公共娱乐场所和网吧,建筑面积在500 m2以上的候车厅(楼),建筑面积在2000 m2以上的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的展览厅;

(四)住院床位在50张以上的医院的门诊楼及病房楼;住宿床位在50张以上的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学生在500人以上的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和集体宿舍;

(五)员工在100人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员工集体宿舍。

第三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遵守有关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和有关消防安全疏散的规定,保障消防安全疏散畅通。

第四条 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地区消防安全疏散管理工作的领导,定期研究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公安消防机构负责消防安全疏散的监督检查工作。

安监、教体、文广、工商、旅游、卫生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消防安全疏散的监督检查工作。

教体、劳动保障等部门应将消防安全疏散及火灾逃生知识列入宣传教育培训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实施。

第六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明确消防安全疏散管理的职责,其法定代表人或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消防安全疏散管理的责任人。承包、承租或者受委托经营管理的单位应当对其使用、管理范围内的消防安全疏散负责。

第二章 消防安全疏散设施

第七条 人员密集场所的厅室或房间的疏散出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每个厅室的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一个厅室面积不大于60 m2时,可设一个疏散出口,但应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安全绳、逃生缓降器、垂直爬梯、软梯等辅助疏散器具;

(二)房间内最远点与最近疏散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20m;

(三)疏散门应采用平开门,不应采用移门、卷帘门及旋转门。

第八条 疏散门应向外开启,当其建筑面积不大于60 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多时,可向内开启。疏散出口不应设置门槛,在距疏散出口1.4m范围内不应设置台阶及影响人员正常疏散的障碍物。

第九条 商店、宾馆、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咖啡馆、茶室、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学生宿舍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员工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需控制人员进出的安全出口应当安装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

第十条 人员密集场所内疏散走道的设置应便于人员疏散,并符合以下规定:

(一)疏散走道应双向疏散,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地面应保持平直,不应设置影响人员疏散的障碍物;

(二)疏散走道与其它部位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三)疏散走道的地面、顶棚及隔墙等不应采用可燃材料装修,严禁采用燃烧后产生剧毒气体的材料进行装饰或装修。

第十一条 人员密集场所内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层数不超过3层,且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但必须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辅助疏散设施。

除特殊情况外,人员密集场所的窗口、阳台等开口部位不应设置防盗窗,当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开口部位应设置辅助疏散器具。

第十二条 人员密集场所内的疏散楼梯应设置楼梯间。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便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且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疏散楼梯应便于人员疏散,踏步布置均匀通畅,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影响人员疏散的障碍物;

(二)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不应敷设空调风管和易燃、可燃液体管道及可燃气体管道;

(三)疏散楼梯宜通至上人屋面,且在各楼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其首层应能直通室外;

(四)地下、半地下的楼梯间应在首层采用防火隔墙与地上部分分隔并直通室外。

第十三条 人员密集场所的厅室或房间、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内应在墙面的上部、顶棚或出口的顶部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且地面照度应能满足人员疏散要求。

第十四条 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人员密集场所应在厅室或房间及疏散走道内设置应急事故广播,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急事故广播应能在火灾情况下自动切换,其声音应明显高于背景音乐;

(二)歌舞厅、夜总会、宾馆客房、卡拉OK厅及其包房内,应当设置声音或者视像报警,保证在火灾发生初期,将各卡拉OK厅房间的画面、音响消除,播放火灾警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未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应设置应急广播或声光报警器。

第十五条 人员密集场所内应当配置逃生防烟面罩等呼吸保护器具,下列场所其配置数量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少于该场所额定人员数量的10%;

(二)宾馆、医院门诊楼、住院楼,学生宿舍楼,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儿童游乐厅,美容美发、足浴、棋牌、茶室、咖啡厅等不少于该场所额定人员数量的5%。

防烟面罩等呼吸保护器具应设置在人员密集的活动用房及疏散走道等便于取用的明显部位,并有明显标志。

第十六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在适当部位设置火场逃生应急箱,应急箱内应放置消防斧、逃生防烟面罩、救生绳、简易缓降器、手电筒等辅助逃生器具。

第三章 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标识

第十七条 本规定所称标志标识,是指灯光型疏散指示标志、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消防设施标志、提示和使用标识、警示性标识、禁止性标识、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等。

第十八条 人员密集场所内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及楼梯间应设置灯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出口的正上方应采用“安全出口”作为指示标志;

(二)沿疏散走道设置的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疏散走道距地面高度1m以上的墙面上,指示标志间距应科学合理;

(三)疏散楼梯应在各楼层适当位置设置楼层标识,首层与地下室连接处的楼层标识设置应明显醒目。

第十九条 下列场所应设置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

(一)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店、宾馆、展览馆、阅览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在其疏散走道及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设置能保持视觉连续的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

(二)设置在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地下商店的疏散走道或主要疏散路线地面上的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4m(或设置连续性蓄光型指示标线),其他场所设置间距不应大于7m。

设置在疏散走道两侧的蓄光型疏散指示标线应保持连续,设置在疏散路线地面上的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应采用嵌入式;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的激发光源或自然采光量应达到规定要求。

第二十条 人员密集场所内的消防设施应设置明显警示、禁止、提示标志标识:

(一)消火栓箱、灭火器箱的明显部位应设置相应标识或文字,不得张贴宣传画或覆盖装饰物,并设置禁止遮挡标识和使用提示标识;

(二)常闭式防火门应张贴“常闭防火门,应随时关闭”等警示性标识及“禁止上锁”等禁止性标识;

(三)防火卷帘正下方地面应设置固定标线,在标线范围内设置“禁止占用”等禁止性标识;

(四)商场、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场所的消火栓箱、灭火器箱下方地面上应采用明显标线划定操作场所,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消火栓箱、灭火器箱应张贴“禁止遮挡”等禁止性标识;

(五)商场、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场所的疏散通道应设置明显划线标识,在标识范围内禁止设置柜台、货架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第二十一条 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应设置提示和使用标识。

第二十二条 下列场所应每层设置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并标明疏散路线、安全出口、消防器材位置:

(一)宾馆的客房;

(二)医院门诊楼的疏散走道、住院楼的病房;

(三)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的厅室和走道;

(四)商店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车间。

第二十三条 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应固定设置,并在图上标明该点位置及最优疏散路线;

(二)房间内的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应直接张贴在房门内侧,且示意图规格不应小于16cm×25cm;

(三)其他部位的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应设置在入口附近及疏散通道的明显位置,示意图规格不应小于35cm×50cm,设置间距不应大于40m;

(四)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应采用不易损坏材料制作,其颜色应明显区别于背景颜色。

第二十四条 人员密集场所的阻燃制品(阻燃建筑制品、阻燃织物、阻燃塑料/橡胶、阻燃泡沫塑料、阻燃家具及阻燃电线电缆等六大类)应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明显标识。

第四章 消防安全疏散管理

第二十五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加强消防安全疏散管理,落实以下措施:

(一)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严禁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和楼梯间。人员密集场所在使用和营业期间其疏散出口、安全出口不应上锁;

(二)营业性的文化娱乐场所营业时不应超过额定人数;

(三)落实消防安全疏散设施维护保养制度,确保其完整可用;

(四)每季度开展一次消防安全疏散知识的培训教育,内容包括消防安全疏散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消防安全疏散设施性能、使用方法,应急疏散和自救逃生的知识和引导疏散技能等;

(五)每月组织一次消防安全疏散的检查,并及时整改存在问题;

(六)制定完善的人员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应每季度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其它人员密集场所应每半年开展一次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第二十六条 人员密集场所应在明显部位张贴消防安全疏散宣传画、设置宣传栏,放置消防逃生手册,利用视频、网络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疏散常识宣传。

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的厅室及宾馆客房应在视频设备的开(待)机画面设置消防安全疏散宣传节目或滚动字幕,并设置消防安全温馨提示卡。

商店显著位置设置固定宣传栏,并在适当位置张贴消防安全疏散宣传画。

劳动密集型企业厂区内应设置固定宣传栏,生产车间内应张贴消防宣传标语。

上一篇:第一次买东西作文200字下一篇:高考必背古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