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精选10篇)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 篇1

亲爱的爷爷

大年初一,新年快乐!也祝所有爷爷奶奶读书会的读者新年快乐!

最近看的一本书名叫《设计心理学》,出自唐纳德·A·诺曼之手,他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涉足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领域。因此《设计心理学》丛书更倾向从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的角度谈设计的心理。

年前回家之前读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其中谈到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错误,而非人为故意的操作。很多时候,人们追溯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很轻易地将其归结为“人的失误”,似乎这样就找到了责任承担人,于是便高枕无忧;但是实际上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明知员工在枯燥无味地工作,工业产品的设计却仍需要员工维持远超普通水平的警醒程度,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操作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的复杂事故防护启动装置。这是产品设计的漏洞,而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诺曼提到,工业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一个多层漏斗,只有当每一层都有漏洞,事故才会发生;因此,产品的设计则应合理并尽量地避免漏洞。

回家后读的《设计心理学(3)》谈论的是情感化设计,个人认为情感化并不能凸显其设计基础,反而夹带了一种“情绪化”的表意。如果你评论一个人情绪化,你可能是在批评他不够理性;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你emotion却是合理的存在,情感化的设计甚至能促进产品的实用性。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应当遵从三个水平:

1.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2.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3.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当你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长得“好看”的商品;而这件商品如果不好用(没有实用性),以及用起来没有乐趣,你也不会选择。文中提到一个蛋糕粉的例子:厂家设计出一款混合好的面粉和鸡蛋的产品,帮助主妇们做蛋糕,却没有多少人买,原因是主妇们觉得从中无法获取做蛋糕的乐趣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外形所能带来的乐趣是否能延伸到行为水平,在于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完成任务,是否有乐趣或其他重要的情感要素。反思水平则与意义相关,属于更高的水平。旅游地的纪念品常常没有设计感,只是单纯的建筑复制品,但是它带着人们对旅游地的一种怀恋和情感意义。

产品形态、产品操作、产品意义共同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产品设计三要素。互联网与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什么SaaS、PaaS,没有用心耕耘,最后总会沦为尘封的压箱底之作。新年期待并希望用心耕耘的人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用心,世人的生活也能越来越美好。

虔诚地过好这一年。

不是本命年的本命年心雨奶奶 敬上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 篇2

1 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1,2]。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3]。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理论基础, 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 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把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意识状态, 通过设计表现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识, 以及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作用与设计过程的理论[4,5]。

2 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

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行为是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从行为角度看, 人的心理情感反应会导致相应的行为, 对不喜欢或恐惧的事物会产生紧张、焦虑, 使人在行为上会产生不自觉的退缩、回避;相反, 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使人接近、注意。环境中的形体、色彩、质感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的情绪一致, 通过环境舒适的刺激, 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行为[6]。既然舒适的环境会刺激人类的行为, 在景观营造中可设计符合人类行为习惯的景观, 从而达到人类对设计环境的满意与认可。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 根据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等要求, 满足人们活动、观赏、休憩的安全需求[7]。

3 景观营造设计内容

3.1 景观空间的营造

景观空间的营造, 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划分方面, 通过景观的各种空间元素彼此连接、彼此分隔、彼此呼应来形成各种景观空间。通常采用植物、建筑、地形等要素, 把人的可视空间与不可视空间联系起来[8]。通过将大空间分隔成小空间, 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种景观空间的功能作用, 促进景观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使景观空间富有活力。

3.2 景观地形的营造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景观地形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骨架, 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特点, 统筹安排, 合理布置景观要素。

3.3 景观水景的营造

水是万物之源, 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进步与水息息相关。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环境中利用或营造各种各样的水体景观, 增加环境艺术美, 增添生活情趣。利用自然水景或结合地形条件人工构造水体景观, 塑造不同主题功能的水景小品。

3.4 建筑小品的景观营造

建筑小品是指在景观中由建筑材料组成的各种小品及景观设施, 造型优美、体量小巧, 不论是独自成景, 还是和其他景观要素组合成景, 都表现出灵活的造型、独特的美感。建筑小品设计要考虑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位置、尺度、造型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还要能融和于组景中, 增添景观意境。景观小品既可以点景, 又可以观景;既可以作为观赏景色的场所, 又可以作为景观的组织线索, 可见景观建筑小品在景观营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5 植物景观营造

在景观设计中, 植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造景要素。植物既要满足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又要体现植物配置的艺术构图, 反映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植物造景包括2个方面, 一方面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 注重植物乔、灌、草的高低搭配, 速生树与慢生树混种, 常绿树与落叶数配置等, 以体现形态变化, 反映季节变化, 突出色相变化[9];另一方面是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搭配, 烘托山石、水体、建筑的造景特点。

4 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4.1 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明确目的, 而引起人类活动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手段, 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 巧妙地进行引导, 使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 通过人们在空间的不断转换, 与景观不断接触、欣赏中, 渐渐感悟到景观生态特有的艺术美, 这也是景观空间构成艺术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艺术魅力。

4.2 在景观地形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比较喜欢在稳定、舒服、惬意的环境氛围中从事人的行为。环境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们的一种厌恶情绪, 特别是在居住环境设计中, 居住空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 为人们提供观赏、宁静、舒服、轻松的环境氛围, 地形的大幅度抬升会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感,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行为, 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 失去了居住环境的意义。因此, 尽量避免地形的大规模改造, 减少土方计算,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同时又能减少资金规模的投入,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3 在景观水景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景观水景营造中, 根据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充分考虑人的亲水性、自然性, 强调人的景观参与性。设计时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 设计观赏水体景观时, 在水面上设置观景平台、木栈道, 提供人们亲水的环境与机会;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 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 提供人们融于水体的机会, 增加水体景观的娱乐氛围。

4.4 在建筑小品营造中的应用

建筑小品景观的比例与尺度是体现景观环境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它的比例与尺度的确定要参考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10]。建筑小品在使用过程中, 它的大小与高度的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习惯而定, 设计心理学要求建筑小品的尺度大小必须以满足人的舒适度为前提, 其次考虑它的美观功能。失去了建筑小品的实用性, 也就丧失了建筑小品的艺术性。

4.5 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植物不仅具有外在的形象美, 又具有分隔景观空间和组织空间的作用。景观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 根据设计心理学原理, 人在空间中需要3种情感交流, 即私密情感、安全情感、交往情感。通过植物配置空间组织手法, 可以满足人的情感交流: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 形成绿色屏障, 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 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 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 形成重点景观环境, 吸引人气, 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孙雪芳, 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 2008 (4) :162-165.

[3]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7, 33 (5) :349-350.

[4]周承君, 罗瑞兰.设计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陈粉娟.浅谈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与用途以及设计要点[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 2009 (8) :90-91.

[6]车生泉, 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园林, 2004 (5) :22-23.

[7]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8]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53-272.

[9]张金锋.绿化种植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67-79.

设计心理学之包装设计的色彩研究 篇3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包装设计;色彩

1 包装色彩的心理感情与联想

色彩,对人的视觉可以产生直接的刺激,使人们情绪发生变化。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心理,乃至影响人的判断。色彩本身无所谓情感,色彩情感只是发生在人与色彩之间的感应效果。因此,色彩可以达到视觉的冲击效果,可塑造为具有独创能力的媒体。所谓的色彩传递,是通过表面的色彩配置,使包装商品具有良好的视觉特征,去捕捉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包装色彩的象征性来影响消费者去注意、喜爱该产品。

2 心理因素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包装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包装设计可以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包装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消费者在识别和选择商品时的重要依据。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色彩、形体、造型使消费者能够联想到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刺激。因此,心理因素对包装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装对于每一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较之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包装艺术设计有着最广泛的群众性。包装设计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有声有色、更富于感染力地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层层面面。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心,那么它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因此,人类的心理因素对包装设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包裝设计中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视觉、触觉、味觉等各方面。包装通过不同的图案、色彩、文字以及材质和造型来刺激消费者的感觉器官。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3 视觉感知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视觉在消费者购买心理活动过程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对事物信息的接受和识别分为感觉和知觉两个阶段。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因此,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不仅不可能产生知觉,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而在人的五官感觉程度中,视觉占了87%,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四种仅占13%。包装对视觉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文字是记录、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意念的基本符号。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视觉传达要素,通过大量的印刷,便可将所要传达的讯息传播开来。文字本身是历经长远的锤炼所演变出来的,其本身就具备了象形之美,有了艺术的气息,所以包装设计者如能善用文字,将字与字的编排与变化、字体的灵活使用,就能够构成一件绝佳的设计。文字是每一个包装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包装设计者必须有个体认识,想做好包装设计,必先驾驭文字。如要想驾驭文字,设计者可能要先对各种字体的特色有所了解,文字设计也同其他设计一样,讲究“空间、平衡、韵律、格调”等因素。

在包装设计上,还必须重视文字的“认知度”和“易读性”,包装上的品牌名称和说明文字,如果不能让消费者很快认知,就失去了它的商品属性。文字不但具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直接的信息传达功能。因此,要针对商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字体,适当的内容对商品的属性进行描绘。设计者除了对现有的字体特色必须有深入的认识外,还要依据商品的特性创造出新形态的字体,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最终达到销售的目的。

(2)图案。在包装上,最常见的图案表现方法就是以具像图形和抽象图形来表达。包装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将被包装的内容物(商品)推销出去,所以基本上要让消费者知道所买何物,此时如只透过文字、色彩来表现,似乎略欠真实感,所以常会以写实的、绘画的、感情的表现方法将产品优点具体的说明,而为了表现其真实感,具像图形的表现方式,通常都会以摄影或插画的技巧来表现。而在抽象图形的表现上,则是借由其冷静、理性的强烈视觉印象,给消费者一种强烈的印象,并使商品本身在五彩缤纷的商品包装中,展现独特的风貌。而该以何种类型的图案来表现,就全看商品本身的消费群诉求以及商品本身的定位与特色来做选择。同时,商品的图案要符合商品的特性,以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商品。例如,哥伦比亚的咖啡,法国的葡萄酒等,一般都会在包装设计中通过使用具有原产地风情的图形将这个信息传递出来。有些产品中使用的特殊原材料、配方或新的加工工艺,一般也会作为包装设计的特点体现出来。这样,消费者就可以直接从商品的图案而很快的辨别出商品的属性。

(3)色彩。人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应的是色彩,它是人体视觉诸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对色彩的注意力占到人视觉的80%左右,对形的注意力仅占20%左右。因此,色彩对包装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我们如何选择引起消费者格外青睐的色彩呢?

首先,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如大红,具有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和增强血液循环的功能。但接触艳色过久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人感到疲劳。其次,对比可以使色彩鲜明、生动、活泼、既有美感,又有快感。例如,日本的灌汤系列化的盒包装,是一组以消费者心理为出发点的画面佳作。药品尽管是治病的,但是消费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因而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感受,针对这一点在包装设计时,作品独具匠心地采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感到这灌肠药有别于那些色彩冰冷的以文字为主的同类产品,仿佛还有那么一点引人食欲的东西在里面,并不那么可怕。这一组设计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减少了人们对药品的不愉快感,扩大了推销。

在颜色的对比上,首先要防止花俏,零乱、繁杂、生堆硬砌,避免不和谐的气氛留在消费者的心里。再次,刺激物的新奇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颜色,就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将色彩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为商品设计出一个最具视觉刺激效果的包装来。

通过上述对包装色彩的分析,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得出如下判断:在人的感觉经验与大脑想象机制的互动作用下,具有“捷足先登”奇效的色彩视觉往往成为其他感觉领域的先导者,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听、味、嗅、触的反应与认知能力。鉴于包装色彩共感联想现象在具有可供挖掘的巨大潜力的同时,还可给人带来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故而在包装设计中,如能有意识地巧驭它们,就可使包装设计作品别具意味与美感。

包装离不开色彩,色彩吸引着每一个人,而且它的信息要先于形状和内容为人们所获取。色彩是从感情上而不是从理智上吸引人们的,色彩有吸引注意力、实现潜在顾客的愿望。设计师在进行商品包装设计时,必须考虑色彩心理的恰当运用,同时还要考虑民族、区域、年龄的心理差异,另外还要结合商品本身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档次要求、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地域等要素来选择运用,实现完美的包装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立群.商品包装装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 篇4

一、课号:

二、总学时:32学时

三、适用专业:专科三年制工业设计专业

四、选用教材:《设计心理学》,李彬彬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设计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设计心理学主要介绍消费者的消费和使用心理理论,设计者思维心理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国际工业设计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时尚潮流,养成宽广的国际视野。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研究市场,进行市场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消费者消费和使用心理的能力;完善学生对产品设计、商品设计、企业设计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正确的设计观念和思维方法;为产品设计的系统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念的坚实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设计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设计心理学的概念;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3、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4学时)

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的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的需要分析。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4、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2学时)

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等。

本章的重点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5、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4学时)

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等的理论和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满意度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6、设计附加值与消费者满意度(4学时)附加值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软科学研究;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案例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附加值理论研究和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掌握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7、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2学时)

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年龄、性别、个性和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8、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2学时)

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和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9、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2学时)

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10、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6学时)

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重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七、参考书目

心理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心理学教案设计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明白了情绪产生的原因。

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

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并能应用有效的方法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了解情绪的表现及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明白了情绪产生的原因。

能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并能应用有效的方法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讲述与讨论。

角色扮演。

开展游戏

准备好有关情绪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故事。

准备各种情绪表现的图片。

准备几个学生不良情绪反应的情境。

小学五年级

1课时 团体辅导室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喜、怒、哀、乐”几乎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你或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喜悦,或许遭受挫折而悲伤,也或许遭受误会而烦闷苦恼,这些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上一节心理课先请你们听一听两个故事:

1、听故事。

『故事1』:三国时期,吴国的青年军事家周瑜具有大将之才,年仅34岁就率军破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然而,他的气量相当狭窄,总想高人一筹,对才能胜过自己的诸葛亮始终耿耿于怀,屡次设计陷害,但偏偏事与愿违,害人不成反害己,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周瑜三次金疮破裂,终于含恨而死。

提问:如果周瑜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会怎样?坏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自由展开议论

教师小结: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别发火,要冷静,否则可能酿成大祸。

『故事2』:下课了,明明在操场上踢毽子,突然一个篮球飞过来,打在明明身上,他转身一看,原来是小东干的。小东连忙说:“对不起!”明明回答说:“还好没伤着,不要紧。”后来他们又有说有笑地回到了教室。

讨论:明明和小东做得对吗?好的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好处?

2、师结合故事,并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情绪的图片,引导学生辨认各种情绪的不同表现,并向学生说明:愤怒、悲伤、痛苦等不良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而愉快、欢乐、满意、平静等良好的情绪是有利于人的健康的。

1.教师以电脑出示各种情景,请学生说出他们会产生何种情绪及产生该情绪的原因:

当有同学叫你的外号。

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

获悉明天老师将大家带去郊游。

爸爸把自己正看得着迷的电视节目关了。

考试得了100分。

因为上课不专心,给老师批评了。

上体育课时,被同学们绊了一下,摔倒了。

小弟弟不听自己的话。

被同学错怪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

自己的情绪反应是否适当?即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时,自己的情绪通常是比较平和还是容易激动、生气?

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自己对所遇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有关?

面对不如意的事,如何调节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以保持良好的心境,产生积极的情绪的反应?

角色扮演。教师将几个不良情绪反应导致不良后果的情景呈现在电脑上,请几位事先排练好学生根据情景需要进行角色扮演,并请其他同学帮助角色中的人进行情绪调节。

一个同学的钢笔丢了,他顺手拿了一个好朋友的圆珠笔来写字。不料,一不小心,这支圆珠笔也给搞坏了。那位朋友有些生气,埋怨对方不爱惜别人的东西。这位同学感到委屈,说:“我又不是有意的,你干吗这么小气?真是小气鬼。”听到别人骂自己是“小气鬼”,那位同学更生气了,于是,两人激烈争吵起来,最后,他们不欢而散。

当静静正在教室聚精会神地看一本有趣的漫画书时,晓杰突然走过来把书抢走,静静要求晓杰把书还给自己,可是晓杰就是不听,静静急了就过去抢,结果„„

教师小结。强调不同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鼓励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情绪的特点,并学习以开朗、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不如意的事情,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大家围成一圈,做“击鼓传花”游戏,鼓停花落到谁人处,则请他出来站在中间,讲一件自己最近所遇到的不愉快的事。然后,大家同学都尽量逗他笑起来。依次进行。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6

各种生活的审美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兴盛,使审美活动日益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街面上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招牌、超级市场里造型精美的工业消费品、地铁站川流不息衣着时尚的摩登人群、影视作品中光怪陆离的震撼视听„„这些审美活动越来越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于大众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今天的“审美化生活”或者是“生活化审美”。在消费文化时代,人的消费行为将愈来愈多地受到感情 因素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审美色彩。只有实用性而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日常商品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艺术设计正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它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商业、消费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再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使之不但具有物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而作为设计日常的一些应用就应注意到一下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李砚祖先生认为:“设计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活质量的高低,生活是设计的目的,设计也是 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设计则成为人类生活艺术化的工具。”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艺术设计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实转化。众所周知,商业设计对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成为一种可以为日常生活增值的服务,并能引导大众消费,带领艺术进入生活或者生活艺术化进程。徐恒醇先生认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总是与社会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生产对于消费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商品的生产把适用于审美功能以文化的多样性在产品中结合起来,它能提供各种时尚商品而造成流.日常生活审美化”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日常生活审美化将一些过去不屑于审美价值的东西纳入审美范畴并加以关照,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活动的增多,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更趋于多元,这在一定程度推动公众审美教育和艺术眼光的提升,而同时,代表性的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在对日常生活产品的需求中释放出来,也可以影响和促进产品设计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尤其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是因为产品的物质功能已经得到普遍保证,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类自我意识的情感化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于是人们将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环境视为人的价值 和意义的一种表征,甚至“把世界作为自己的作品来关照”。

如何管理复杂

“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令人困惑” “好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驯服复杂,不是让事物变得简单(如果复杂是符合需求的),而是去管理复杂”——唐•诺曼

这本书贯彻了一个思想就是:复杂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有些复杂正是满足需求的,事物太简单时,也会被看做呆板和平庸。人们更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会让人感到厌烦,太复杂会让人感到困惑。人们更喜欢复杂、功能多的事物。

而应对复杂的关键是找到理解的两个方面:一是事物的设计决定了它的可理解性,它是否有潜在的逻辑作为基础?二是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解能力和技巧,我们有没有花时间和经历去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构造?可理解性和理解力是两个要掌握的决定性要素。

让复杂不再可怕

书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然我想以更本土化、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说出来。就如很少人愿意多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网站,当花上几分钟后网站依然没有太多的闪光点时,大多数人就会关闭网页了。但很少听到有人因为学习骑自行车、开汽车很难,因而放弃或者逃避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这些任务而言,这些时间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设计师一方面要让产品具有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当复杂(需要等待、学习等)是不可避免时,用让用户理解复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世界如此复杂,但是我们大部份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在没有经验的全新的情况下也能应付。重点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语义符号,它像是指示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信号能被解读。很多语义符号并非是蓄意设计的,而是在事件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附加品。但是利用这些语义符号进行设计,能起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综合起来说就是复杂不可怕,让人们无法理解、认知混乱才可怕。那么如何为人们进行设计呢?遵循人们的使用轨迹,了解人们的真心愿望。同时将产品和服务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如何处理复杂呢?对组织结构和模块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充份利用一些自动化功能,如默认选项、强制功能等以简化操作。一个简单功能的物品和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却并不被人看好,人人喜欢好的功能,因此对“简单”的追求很有可能只是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一个伪命题。心理学生来说,复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倒令人困惑。设计优秀的物品应该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它们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困难,因为他们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是给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线索,从而使用户陷入困惑,破坏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

设计情感化

“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唐•诺曼

我认为对于诺曼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产品也可以将情感信息元素从设计者那里传递给使用者。现在,居多事实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人更好的工作。使人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容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良好沟通的物品,容易让人有更长久的情感依赖。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冷血型的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遥远的感情距离。而如果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就会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喜欢它,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因为情感化的设计而靠的更近。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组成部分,在人性化设计的诸多定义中就有“最大限度的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使人感到舒适”,“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让人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怀的用品的设计”,这些含义中都包含了对情感的关注。情感化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与人性化设计共同致力于产品设计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呵护上,在产品设计中全面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提高产品的亲和力。只不过情感化设计在细致层面上更注重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给人们带来更多轻松快乐、幽默新奇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再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个性时代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个性是人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随着物质均质化的结束,个性消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设计师要充分认清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历的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将情感化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情感需求的差异化层面。时尚是产生在社会大众共同体的情感需求层面上的,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因而建立在时尚基础上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大众情感需求的体现。

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喜爱的情感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而让形态打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需要:

1、漂亮的外形、精美的界面由此提升产品的外在魅力,并最快传递视觉方面的各种信息。视觉的传达要符合产品的特性、功能与使用环境,使用心理等。

2、产品特质的情感化

真正的设计是要打动人的,它要能传递感情、勾起回忆、给人惊喜 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3、操作的情感化

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情感上会越发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产品,这种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感,从而排解了人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

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情感化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体贴,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诠释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把对人情感需求的充分关注融入设计之中,满足实用性以外的需要,设计出令人快乐的产品,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得愉悦和感动的产品,激发生活的热情,让生活丰富多彩。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 篇7

1、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习惯是一种由于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成行为的一种方式,消费习惯是在习惯心理基础上的经常性的一种消费行为,消费者对一种商品产生注意,引发兴趣和联想,唤起欲望,通过比较,实现最终购买,然后通过消费,消费者对商品感到满意,导致以后的再次购买,逐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兴趣、购买和消费,从而促成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形成。

2、多层次消费需求

首先,不同的需求导致消费者对不同食品的需求,这些不同种类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需求满足的不同性质。食品有二十几种分类,包括粮食制品类、酒类、保健食品类、糖类、饮料类、乳制品类、肉制品类等等。每一种食品都有着相对应的消费需求,从而在包装设计上也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比如粮食制品类,从设计心理学角度分析,在包装设计上要体现粮食的产地、种植、加工等等,来满足消费者对这类食品的认知需求;而酒类就体现的有所不同,各种酒包装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酒包装是表现酒的文化,暗示饮酒人的素养层面,有的酒包装突出产地与年份,谈论一种消费情怀。

其次,从低到高逐层递增的多层次需求消费者群体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社会阶层较低、收入偏低的消费者群体的主要需求是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中等阶层会在性价比上做出分析和投资,以及倾向购买一些高端食品以在社交中提升社会地位,扮演更高层次的阶级,而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群体还是高阶层。

再次,是消费者需求的多层次性,这又让各类食品也产生明显的分层现象,也导致了不同消费者购买同一类食品的动机并不相同。设计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食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比如一般食品是为了满足普通的温饱问题,因此它突出的是口味和质量;而有些食品并不美味,甚至都有些难以下咽,例如大麦嫩苗粉这类保健品,它们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目的,设计师在设计这些食品包装的时候,应更注重天然的感受与保健的功能;高档食品则又不同,它一方面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口味的高端要求,另一方面,它还需要体现消费者的个人品味,是一种自我价值体现的精神需求。洞悉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师应该明确其设计的食品究竟是为了满足哪类消费群体的哪个方面的需求,从而进行有侧重点的设计。

最后,多层次的需求理论为市场营销中如何突出食品的诉求重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包装上侧重不同的诉求,能赋予食品不同层次的特征和属性,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3、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必须经过对食品的认识,情绪的反应,意志的决策三个动态过程,才能决定购买食品和实现购买。1

对食品的认识过程包括注意、兴趣、联想、欲望四个阶段,其中注意阶段是指如何通过食品包装设计在短时间内,使消费者引起注意,产生深刻印象。此时,食品包装的视觉冲击力尤为重要,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第一条件。所以此阶段包装设计必须图案鲜明、文字突出、色彩醒目,迅速能将消费者吸引住。

通过注意阶段以后,消费者会仔细观察食品包装。由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兴趣等等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细腻,有的喜欢粗犷,有的喜欢豪华,有的喜欢简约,有的喜欢中国风格,有的喜欢西式风格。此阶段包装设计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从色彩、造型、文字、图案等方面着手构思,设计出满足不同消费者兴趣的食品包装。

接下来是联想阶段,对于包装设计来说,具有新奇感、特色感、优美感的包装可以诱发消费者的丰富联想。所以,食品包装的形状、构图、装饰、材质等要素需要新、奇、美,从而组成富有想象力的画面,使消费者容易产生联想。

在最后的欲望阶段是指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以造型优美、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使用的方便性等等特点,打动消费者的心,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

以上是消费者对食品的认识的动态过程,在情绪反应过程中,包括比较和依赖阶段。比较阶段是指把食品包装的形状、颜色、口味、食用方法展示给消费者,便于消费者进行比较、挑选。消费者一般经过此阶段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而依赖阶段说的是商品包装力求使消费者对该商品产生依赖感。名牌商品的形象、优质产品标志、质量认证标志、特有的利益点,都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依赖感。

在整个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中,最后是意志的决策过程,就是促成购买行动的过程。历经以上各阶段,消费者才决定购买商品,从而实现购买,进行消费,完成整体消费过程。

4、设计说服

说服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改变消费者对产品做出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设计说服的意义在于,在消费的过程中,包装设计的核心本质之一在于试图对潜在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引导,是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并最终引导可能的购买行为。

说服,心理学将它定义为,以合理的阐述引导他人的态度或行为趋向预期的方向。2设计说服,是把设计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或语言,运用设计来引导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趋向预期的方向。这里的设计主要是指包括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在内的艺术设计门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说服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从食品包装设计的角度来看,更具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说服过程被分为四大要素,即信息源、信息媒介、信息与详细的目标受众。在设计说服中,信息源是传递信息的主体,即设计者;信息媒介一般来说是设计形式的载体,比如食品包装的造型、材料等等。设计信息是信息源要传递给说服对象的信息内容;接受者是接受信息的对象。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与影响了设计说服的内容、方式和最终的结果。

说到说服技巧,中国有句古话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非常适用于设计说服中的。晓之以理,是指设计应该传递一定的合理性信息,可以将其成为“合理性说服”,这是设计说服的基础与本质。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合理性说服的基本假设是首先要把消费者当作是理性型的思维者,包装设计强调向消费者展现能够满足消费者实惠需求和带来实际利益的食品属性。它重要的地方是诚实地向消费者说明食品的特性信息,其中可信度是影响合理性说服的一个关键因素,消费者认为获得的信息的可信度越高,包装设计就越有说服力。

动之以情,就是情感性说服,这是指设计应当唤起消费者的情感与情绪。情感主要是指与社会性需要相互联系的体验,例如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等等;而情绪则是人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3情绪主要也是与生理需要相互联系的体验。例如兴奋、饥饿、欢乐等等。积极的情绪经常能导致人们对客体的积极态度,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反感。在包装设计中,有意识地通过诱发客体的某种情感,可以达到影响和诱导他们评价和判断的目的。

食品包装设计中所谓的“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本质上就是“合理性说服”和“情感性说服”的运用。诉求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消费者产生积极的购买态度和购买行为。

除了“理”和“情”之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的设计说服还有一种异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设计的符号化意义,我们把它称作“符号化说服”,就是运用包装设计中的符号化意义引导说服对象趋向预期的态度和行为。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那些已经被符号化的商品体现的不仅是它的实用价值,而且成了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的“沟通者”。承载了改商品拥有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期望,人们可以根据个体拥有者来对他的主人进行深入解读或者进行等级、类型的划分。这种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而进行的消费被称为符号消费。4比如食品包装上经常会采用明星的代言形象直接呈现在包装设计上,使食品与明星的某种含义划上等号,它说服消费者相信,如果你希望像那些代言明星一样,就选择该食品吧。还有一些食品包装的符号化说服相对较为隐蔽,设计是通过其点线面等要素及要素的组织构成、色彩、材料来加以体现,比如女性食品中多采用纤细柔美的线条体现女性特征。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我们很难把设计的合理性说服、情感性说服或符号化说服完全区分非常清楚或者割裂开来,并且我们也很难在设计中只是使用其中的某一种说服手段,因为它们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总之,我们需要通过设计心理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食品包装的设计。从而从各个角度提高食品包装设计的效果,最大化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行动。

参考文献

[1].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43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333页,江西科学出版社,1986年

[3].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392页,江西科学出版社,1986年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设计心理学》 篇8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儿童书籍;设计原则

在儿童书籍设计中渗透着设计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种知识,如何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征,研究儿童书籍设计中设计心理学是不可忽视的。

一、我国儿童书籍设计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孩子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的起步,特别是阅读能力,目前市场上的图书种类繁多,通过仔细翻阅和研究发现儿童书籍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儿童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书籍趣味性弱。儿童对事物的专注度很弱,所以在儿童书籍设计中必须考虑图形设计的趣味、阅读形式的趣味、书籍翻阅的趣味。(2)互动性不强。翻阅市场上的儿童书籍,发现许多儿童书籍都是用文字说明图形的含义,而儿童时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形的生动与简洁更为重要。(3)印刷工艺与装帧设计的不合理。在儿童书籍印刷工艺与装帧设计方面,一些出版社和经销商由于过多的考虑书籍的利润,常把儿童书籍设计的很大,未考虑孩子的视力范围与上肢活动是否便利。

二、儿童书籍设计中涉及的设计心理学理论

(一)设计心理学注入儿童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

设计心理学对于在商品销售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实现消费者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优秀儿童书籍的设计要求我们必须从目标用户的心理出发来,通过与出版者、设计师和儿童三者的沟通,设计出让每个孩子都满意的儿童书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儿童书籍的设计需要出版者和设计师以设计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心理需求。因此,设计心理学的注入对于儿童书籍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儿童在阅读中的认知心理和行为

1.儿童视觉感知的发展特点

视觉感知即直接用双眼看到的事物并将其呈现在头脑中,是儿童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通过观察儿童时期的绘画,可以看出他们的画都集中在一条直线上,前后的事物没有遮挡、也无大小之别。因此在创作儿童书籍时尽量的以一个孩子的心灵去观察事物,创造属于他们的世界。

2.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他们的思维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早期以自身的直觉思维为主、中期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主、后期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所以在设计书籍时要充分考虑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各阶段思维发展的书籍。

3.儿童记忆能力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接触事物的广泛性、多样化,他们记忆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儿童时期的记忆特点有三种:(1)无意识记忆阶段。儿童喜欢形象鲜明、生动、具体的事物,所以在儿童书籍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儿童这种无意识记忆特点。(2)机械记忆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在他们的书籍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诗词、汉语拼音、外语单词等学前知识点,充分利用这一阶段记忆的特点帮助儿童打好学前基础。(3)形象理解记忆阶段。这个阶段孩子是借助对事物具体的形象的理解来记忆某种知识点,例如儿童学习数字“2”时借助一只鸭子在河里游泳的画面来帮助他们记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儿童记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的书籍。

4.儿童在阅读中的感知方式

儿童在阅读中执着于看清画了什么,喜欢从画面的局部看,因此在儿童书籍设计时,为了提高他们对书籍的阅读兴趣,书籍中文字的编排不要太多,多以图片的方式呈现。

(三)儿童对书籍设计的心理需求分析

1.儿童消费心理需求分析

儿童阶段的消费很大程度上由他们的父母决定,因此在分析儿童消费心理需求的时候,绝不能忽略孩子父母的消费心理。当今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教育方面的投资,所以在进行儿童书籍设计时需注重教育知识方向。

2.儿童阅读方式与心理需求分析

通过对儿童阅读环境的分析,他们的阅读方式主要分为家庭阅读和学校阅读。家庭阅读方式主要由自主阅读和亲子阅读构成,学校阅读方式主要是指导性阅读,所以在儿童书籍设计时,须细分孩子的阅读方式。儿童时期的孩子注意力和观察力都很差,因而在设计儿童自主阅读的书籍时,内容尽量是他们感兴趣的、简单易的、配上大量精美的画面,以便他们能轻松的体验书籍带来的快乐;在设计适合亲子阅读方式的书籍时,内容可以适当复杂、每页的知识量适当增加、开本可以适当大点,这样方便父母辅导孩子阅读;指导性阅读是指孩子在老师或父母指导下进行阅读,这部分的书籍大多数稍显枯燥,在此类书籍设计中需多考虑互动性。

三、基于设计心理学得出儿童书籍设计中遵循的设计原则

(一)阅读的愉悦感

通过大量心理学实验发现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是最有效的。在进行儿童书籍设计时,尽量多的插入一些可爱的图片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以便帮助孩子们快乐的进行阅读和学习。

(二)书籍的益智性

国内的一部分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智力开发一部分来自后来的教育与培养,所以儿童早期教育对他们智力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儿童书籍设计时需注重益智性在书籍中编排。

(三)书籍带来的美的体验

阅读是儿童人生学习的启蒙,这一阶段的启蒙对于孩子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建立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本色彩绚丽、插图精美、装帧完美、外形独特的书籍可以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儿童幼小的心灵,促进他们真、善、美的形成,因此优秀的儿童书籍带来美的体验是很有必要的。

(四)书籍的安全性

书籍的安全性主要是要注重书籍外形设计、书籍装帧材质选择和印刷油墨的选择三个方面。合理舒适的儿童书籍外形设计可以给孩子带来肢体上的安全性;选择柔软的纸质进行儿童书籍的装帧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中免受到书籍边缘的划伤;使用一些天然环保的油墨进行儿童书籍的印刷来保证孩子在阅读儿童书籍时身体健康的安全性。

四、结语

在研究这一课题中,通过查阅大量的儿童心理学和书籍设计资料以及对儿童和家长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交流。获得对儿童的进一步了解,并在设计心理学的基础上,把儿童书籍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设计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儿童书籍的设计遵循的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体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赵伟军.设计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徐谨.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財经大学出版社,2001

心理学小组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重庆市实验教材《高中生心理学》第五章第二节

二、【教材分析】:《意志力训练》是意志力中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意志力的概念,意志力分类;意志力强弱的集中体现在那些方面;意志力与学习,成功的关系以及如何锻炼和培养较强的意志力;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点—中考,身智发育都不完全,思维模式和学习生活都不太稳定,都还处于学习阶段,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他们大部分都还依靠父母,事事都是靠父母包办,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模式,在他们进入高中后将面临着更大更多的问题,例如:感情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生活问题,社交问题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基于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我们将设《意志力训练》这堂课,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意志力的概念,以及意志力分类,及其产生影响。

⑵联系自己,并判断自己当时处于意志力分类中的那个阶段及其思维模式。⑶重点是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个培养和提高意志力的方法以及在这种意志力的培养对未来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⑴学生根据意志力分类来判断自己的位置并对自己未来如何培养,锻炼意志力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合理方案。

⑵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联系实践,运用到自己身上去,并让学生学会一种自我评价及自我改正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自我内心调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一种自我评价并利用为自己设计的意志力模式来约束和调解自己。

⑵培养学生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并让他们时刻受到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效果及对未来展望对自己人生前景一种憧憬。

五、【教学重点】:联系自身,如何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六、【教学难点】:联系自身,自我评价是,学生不能全面地准确地评估自身,不能很好地切合实际地把自己的意志力分类,不能准确的判断自己属于意志力分类中的哪一等级。

七、【教学方法】:观看视频,讨论,分析,联系,对比,辩证。

八、【教学课时】:两课时

九、【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屏,板书。

十、【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分析讨论视频】 播放视频《高中生缺乏意志力,深陷网络》,视屏内容介绍了一个高中生缺乏意志力深陷网络,不能自拔,屡屡发誓要戒掉网瘾,都不能成功的故事。【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判断分析这个视频的主要内容及其主人翁存在问题并联系中国现代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后引入意志力主题。【互动教学、拓展思维、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一、意志力概念 :意志力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它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意图】:

1、首先讲解意志力在心理学中的准确概念。

2、让学生从这个概念总找出关键词,并现场理解,二、意志力分类及其强弱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意志力的分类:意志力大体上分为强、中、弱三类。

2、意志力强弱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习惯,生活的态度,以及社交,交际能力等方面。

强: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能承受挫折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有较强上进心,自信,坚持不懈,果断,深思熟虑,有决心等。

中: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能承受过大的挫折,对自己自信不是很强等。

弱:学习,生活很茫然,行为顽固不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没有上进心,容易放弃,懦弱无能,优柔寡断,见异思迁。

【教师总结】:根据罗列的意志力分类,再对视频中的主人公,进行判断,属于哪个阶段并分析,以及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并做自我评估,自己属于哪个阶段。【设计意图】:根据理论,学习一种对比,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理论结合实际地一种学习方法,并学会评介自己一种思维模式以及辨出影片中主人公意志力薄弱的原因,引入下一个内容。

三、意志力薄弱的原因以及与成功的关系:

1、主观原因:从小到高中所了解的事。

2、客观原因:

(1)、背景(家庭,社会,生活,学习,交际圈)(2)、语言,思维学习,生活的模式。

3、意志力与成功的关系:

(1)、一个成功的人,在身上的意志力那些意志力体现

(2)、意志力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三种重要角色:强大的意志力是身体的主人,正确的意志力是心智功能的统帅;完善意志力是个人道德的导师。【教师总结】:根据名人,成功人事迹更能准确说明:意志力与成功的关系密切,意志力强的人往往是成功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一种用例证的方法说明一种理论的一种学习模式,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学习一种分析问题的两种方式,主观和客观。然后再引入,如何培养和锻炼较强的意志力这一主题。

意志力训练(如何培养和锻炼、较强的意志力):

1、先“病”后“治”的方式:

(1)意志力不能支配大脑的活动。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保持健康,充实生活,积极行动来治疗。意志处于僵化停滞状态的人,只有规划具体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去实现每个计划才是唯一的治疗方案。

(2)优柔寡断。治疗方法:对手中正在从事的工作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不管这工作有什么利弊之处;锻炼总结的意志力,无论如何要从乐观的一面迅速地考虑事情的发展。

(3)游移动摇的意愿。治疗方法:精神方面应当培养一种专注的态度——我一定要做到!时时审查,把自己意志力的薄弱看作成培养坚定意志的首要敌人,全力以赴的客服它。

(4)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治疗方法:一旦选定就要把自己的事业干下去,一直做到最后。在某些过程中,心理应该有所准备,那就是要把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坚持到底。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不要做可耻的逃兵。

(5)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治疗方法:一定克服这种习惯并保持警惕;积极激发自己的动力和兴趣,你应该尽可能地重新满怀热忱地投入工作的新动机,激励你的意志力重新培养理解,理智和连贯持久的精神,发掘新动力和热忱。

(6)突然爆发的意志。治疗方法:树立健康的个人主义观点,养成镇定自若的气度,有效的遏制自己的怒火;培养自制力,培养理智的精神,养成冷静的习惯等等。

2、结合第三个知识点从正面论证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较强的意志力:

(1)意志力是有限的;(2)习惯成自然;(3)避免诱惑;(4)计划在先;(5)关键字眼;

(6)不要分散注意力;(7)控制自己的思想;(8)学会分解;

(9)利用早晨时光;

培养:(i)每天的时间要适度,找到适合自己强度的时间。

(ii)把每天的学习计划放在首要位置。(iii)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来完成你的计划。

【教师总结】:较强的意志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力,他对于我们的未来成才奠定了基础,为我们培养未来接班人提供了保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一种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学习一种承前起后的思维模式,学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两个方面:正面论证和方面论证的一种方法。

【归纳总结、巩固知识、掌握重难点】:

1、引导学生总结并以板书的形式重现难点,重点,用数学模式图来描述。

2、强调在这两节课中学习到的几种重要的方法和最常规,实用的思维模式。

3、练习题、思考题。

【板书设计】:

意志力训练

一、观看视屏并简单讨论分析视频: 1.从视屏中提取主要信息。

2.讨论分析外部环境对主人公意志力的影响。

二、意志力的概念

意志力是将人们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程度或坚强的意志品质。它是一个人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意志力的分类及其强弱的体现:

1、分类:大体上分为强、中、弱三个方面

2、主要体现:

强: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能承受挫折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有较强上进心,自信,坚持不懈,果断,深思熟虑,有决心等。

中: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不能承受过大的挫折,对自己自信不是很强等。

弱:学习,生活很茫然,行为顽固不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没有上进心,容易放弃,懦弱无能,优柔寡断,见异思迁。

四、意志薄弱的原因及与成功的关系:

1、主要原因

2、客观原因

3、与成功的关系

五、意志力的训练(如何培养和锻炼较强的意志力)

1、先“病”后“治”的方式(举 10个简单的“病症”并“治疗”)

2、结合之前,从正面论证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较强的意志力。

09春设计心理学讲义 篇10

1、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于需求及使用的心理、意识并运用于设计实践的一门科学。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用户,还包括设计师。

2、设计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设计心理学的背景:

a、消费社会:日渐挑剔的用户

b、信息社会:科技以人为本

c、设计:多元性与反思

设计应关注对人的理解。掌握与设计相关的心理规律能使我们有效地捕捉用户的心理,发现设计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从而对设计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

(2)学习设计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a、帮助设计师正确认识人与设计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增进设计的可用性——合目的性及功能性。b、能帮助设计师加深对于设计的评价、理解、鉴赏的能力,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理解每件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

c、针对目标市场设计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产品,制定更适当的宣传、推广和促销手段。d、通过关于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能帮助设计者拓宽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第二节、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访谈法及焦点小组法等。

第三节设计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心理美学的发展

2、艺术史家的心理学研究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的发展

3、工业心理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的发展

4、现代设计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格雷夫斯《为人民设计》,可用性工程、感性工学的发展,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 1969,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情感设计》2004;国内的设计心理学才刚刚起步,现有知识部分来自其他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

• 目前已经认识到这一领域的重要性。2001—2004年出版4部著作。作业要求: 作业:

根据所学专业,举例论述怎样设计一份优秀的的调查问卷法? 要求:目标明确,语言清晰,方案设计合理,对新的设计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第二讲“需要心理及其类型”

第一节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

二、生理需要和心因性需要

需要的基本特征

需要的多样性

需要的差异性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两类需要: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

理性广告与情感广告 理性广告:涉及价格、产品特征或成分、性能、购买时间和地点、特价销售、产品包装和品种、产品质量、市场份额、研究发现、方便性、健康和营养成分、产品安全性能。情感广告:性、地位和声望、年轻、运动、美貌、性别、激情、生活方式。

四、顾客需求的KANO模型

第二节需要的类型

1、设计的需要

1)功能需要

2)造型需要

3)色彩的需要

2、加工的需要

3、使用的需要

4、回收利用的需要

第三节如何确立用户需要

一、如何收集用户的需要信息

用户需求的特点:含糊性、内隐性、动态性。

抽样随机调查法

集中用户讨论法

考察现有产品使用情况法

二、创造需要的观点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创造新的价值体验

作业要求:

思考题:

1、以手机为例,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对功能的心理需求有何不同?设计中应采用怎样的策略? 要求:语言清晰,分析合理,提出具体设计意见。

第三讲动机、行为与法则

第一节动机及行为

一、动机简介

1、动机的概念

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产生行为的一种驱动力,或者说个体想要做某事的内在意愿。

2、动机的特征

1)主导性与次要性

2)清晰度

3)动机转换

4)潜在性与冲突性

3、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

4、动机的构成(1)需要驱使

(2)刺激强化

(3)目标诱导

5、动机的功能

(1)激活的功能

(2)指向的功能

(3)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二、行为简介

行为

动机性行为

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三设计艺术中的行为

设计师作为主体的行为和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的两个方面:

1、使用行为

2、购买行为

第二节内在动机与行为

一、基本概念

二、内在动机的表现

1、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三大模型

2、消费行为

1)追求适用、经济、可靠、美观

2)购买、使用的愉悦感

电影院、商场、包装等

3)追求新奇心理

4)习惯心理导向

5)兴趣

(1)女性消费者的兴趣

(2)男性消费者的兴趣

第三节社会影响及行为 社会性动机

一、异化心理

二、炫耀心理

三、攀比心理

四、从众心理

五、崇外心理

• 思考题:

社会性动机对于用户的行为有何影响?

第四讲人的知觉特性与设计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知觉在产品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1)在设计调查阶段,设计师需要了解使用者如何进行产品的知觉体验,包括:

①第一次注意该产品时的知觉体验。

②消费者在使用该产品时的知觉体验。

(2)在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了解产品各方面因素(如形态、结构、功能、颜色、材质等)如何影响使用者的知觉体验。

二、知觉的主要理论及研究成果

1、格式塔心理学

2、知觉的三个阶段

(1)感觉

阀限

注意

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A、提供产品价值(主要是使用价值)的有效信息

B、体现目标消费者参照群体的支持性特点

C、刺激性的信息

D、利用视觉特性

大小刺激

对比刺激

活动刺激

颜色刺激

(2)知觉组织

A、简洁律

B、图与底

C、整体特征优于局部:接近律和相似律

D、深度知觉

大小质地插入焦距饱和度透视法

(3)辨认和识别

良好匹配

习惯与仿样

①习惯

②设计仿样

A、自然仿样

B、人造物样式的仿样

a.对历史上已有的同类物的形式或样式的仿样

第二节知觉特性的要素

一、通用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二、视觉性的特性

1、形态对知觉特性的影响

2、颜色对知觉特性的影响

1)色彩特性的心理效果

(1)色的冷暖感

(2)色的轻重感

(3)色的膨胀收缩感

(4)色的软硬感

(5)色的明快与忧郁感

(6)色的兴奋和恬静感

(7)色的华丽和质朴感

(8)色的进退感

(9)色的味觉感

2)机械设备的色彩感觉

较笨重的机械设备应采用明度较高的亮色系,如浅灰、浅绿、浅黄等。机器中的主要控制开关、制动、消防、配电、急救、启动等标志色彩,用对比色来突现它们的位置。

3)家具的色彩设计

办公家具色彩要典雅、大方,单纯、简洁、明快;学校桌椅多选用中间明度含灰色调„„

4)交通工具的色彩设计 特殊行业交通工具的色彩,如邮政、医院救护车、飞机等。

3、空间对知觉特性的影响

4、质料对知觉特性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对受众知觉特性的影响

1、品牌对消费者产品质量知觉的影响

2、产地对消费者产品质量知觉的影响

3、价格对消费者产品质量知觉的影响

4、服务对消费者产品质量知觉的影响

思考题:

如何在设计实践中运用颜色对知觉特性的影响?

第五讲操作行为与设计

第一节操作过程中人的生理尺度

一、平衡调节理论

二、具体操作设计

坐姿操作

手控制操作

其他操作设计

第二节心理修正尺度

第三节人的操作能力

一、能力的认识

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力的发展水平差异(量的差异)和能力的类型差异(质 的差异)两个方面。

对于设计师来说,认真研究用户的操作能力至关重要。

二、能力评价

(1)操作所需的能力

(2)操作能力的困难度

(3)操作能力复杂度

(4)操作能力负荷

第四节人的技能与操作

第五节操作心理

一、用户模型及设计原则

1、用户及其思维模式

用户年龄的分布意味着用户界面风格产生相应的变化;

用户背景包括可能影响到产品使用的用户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2、产品的设计参数

适合性

意义

二、操作失误心理

1、了解各种导致差错的因素,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这些因素。

2、使操作者能够撤销以前的指令,或是增加那些不能逆转操作的难度。

3、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4、改变对差错的态度,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不要认为操作者在犯错误。

三、特殊人群操作心理

1、儿童操作心理

2、老年人操作心理

(1)功能化模块

(2)操作方便

(3)突出亲近感

(4)重视人的因素

如和谐的色彩,适合操作的产品尺寸、表面质感等。

3、残疾人操作心理

第六节环境与操作

一、环境空间

1、个人空间

2、私密性

3、领域性

二、室内空间的操作心理

1、确定空间范围

2、确定室内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

三、文化差异与艺术设计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交往而不是生物遗传继承下来的全部,包括在社会化过程中,由社会一代代传下来的思想、技术、行为模式、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等,是人们习得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的总和。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文化对于艺术设计的意义在于,艺术设计所涉及的物品、环境和视觉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化细节”。

文化定义了人,文化细节的差异是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外显。

从设计主体的角度看,文化对于艺术设计的意义在于,设计师面对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偏好和禁忌的消费者,使得设计师在进行跨文化设计时,必须重视目标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差异,进行有效的设计。

(1)避免自我参照标准

(2)在设计的前期准备中做一定的文化调研。例

(3)认知、理解、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小心应对对方文化的禁忌。

(4)不要试图将一种文化强行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但可以发挥文化的“移情”作用。

六、中国文化心理与艺术设计

对中国消费者行为影响最大的价值观因素包括

生命的延续:

重视子女的培养,如教育相关的产品:学习机、电脑、复读机、电子词典等;生命血统的延续:婴儿用品、补药、保健用品等。人际关系:礼尚往来,如礼品、烟酒、糖果等;密切联络,如手机、电话、短信以及网络聊天工具等。社会地位及群体同化:官场文化,同类商品划分等级,等级观念如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的对于奢侈品和高档品牌的追捧。

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

以根为本的文化

中庸文化

关系文化

和文化

面子和从众

地位和礼

中国的特殊消费群体:

(1)独生代: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

(2)老年人:2025年,老年消费人群占全国的1/5,出现许多2个大人赡养4个老人、1个孩子的家庭。

(3)富有群体:“四代富翁”例

富人消费观念:部分过度高消费,整体表现保守

• 思考题:

上一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演讲稿下一篇:胜利油田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