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建设十三五规划
论坛上,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夏兴华说道,按照“十三五”规划,中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要达到9.1亿人次,货物运输量要达到140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0.4%和8%;运输机场新增68个、改扩建138个;进一步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巩固和培育成都、深圳、昆明、武汉、郑州、沈阳、乌鲁木齐、杭州等区域枢纽,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地区机场群的布局建设,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网络,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机场网络体系;航空服务范围将覆盖我国93.2%的地级市、89%的县、92%的人口规模;中国机场通往国际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将大幅增长,航空运输规模持续扩大。
夏兴华表示,为了认真落实“十三五”中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本届机场大会以“面向未来,引领机场发展新常态”为主题,深入探讨民用机场在新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分析机场建设如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重点展望未来10年机场发展趋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届论坛特意邀请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并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阐述了对我国未来机场发展的思考。
任虹表示要在推进双向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个大框架下看待和思考机场的发展。下一步,相关部门要重点思考如何优化机场的结构,考虑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发展,以及一市两场、一市多场、一区多场的发展,做好机场迁移的工作,加强现有机场的保护,机场扩容优先选择改扩建方案。
本届为期三天,邀请来自国内外近200家机场公司、航空公司、机场建设及设计单位、机场设施设备制造商与服务商等企业参会,规模超500人。大会采用“主论坛-分论坛-主论坛”的组织模式,邀请业界代表就国内外机场产业政策解读和趋势展望做主旨发言。
“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规划,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的首个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专项规划而言,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编制的五年规划, 涵盖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全面工作, 综合性更强、含金量更高, 是指导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
一、《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谋篇布局
《规划纲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的:“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增强城市宜居性、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总基调, 把城市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来定位, 把城市工作作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明确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历程,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6.1%。“十二五”时期, 我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 城镇化持续推进, 城乡和区域空间布局日益优化。然而,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加速发展的同时, 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超过2万亿农民工及随迁家属难以融入城市,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 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城市病”问题加剧, 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要求日益迫切。
“十三五”时期, 《规划纲要》提出了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的目标, 这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方面巨大的投资需求, 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仍将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 但将更加注重品质的提升。为此, 《规划纲要》总体要求指出,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全过程,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优化升级, 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环境质量和安全运行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特色彰显的现代城市, 打造和谐幸福、田园牧歌的美丽乡村。
二、《规划纲要》整体安排科学务实更具可行性
相比“十二五”规划而言, “十三五”时期在主要目标设定、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制定方面, 都是结合“新常态”的基本特点进行综合考量, 突出了问题导向, 《规划纲要》整体内容更加科学务实、有力可行。
在主要发展目标设定方面, 针对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现象, 将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时期的9%降至“十三五”时期的5.5%, 这种调整主要基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的放缓,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由“十二五”时期的17%降至“十三五”时期的9%左右。因此, 建设规模扩张速度也将随之减缓, 建筑业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成为必然趋势。针对城市发展薄弱环节, 明确提出加大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近年来, 我国城市建设逐步聚焦地下管廊建设。从2013年在36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始, 到2015年全面启动地下管廊建设工作短短三年时间, 无论从政策层面、技术标准, 还是资金支持等方面,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 “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恰逢其时。
在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制定方面, 针对工程质量保障问题,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研究建立工程质量保险等市场机制, 这是新形势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务实之举。由于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管方式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质量安全监督力量明显不足, 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后, 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集中执法, 虽然在短期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治标不治本。实施工程质量保险制度, 可以使政府从包揽一切的“无限责任”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运用市场的力量和手段促进工程质量管理机制的改革, 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此外, “十二五”时期, 全国各地大规模推进公租房建设, 然而一些地区的公租房项目入住率偏低, 位置偏远、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导致公租房“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频出。因此, 狠抓公租房配套设施建设, 做好公租房的分配入住, 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 成为当务之急。《规划纲要》针对公租房配套设施不完善的现象, 明确要求组织排查已开工公租房项目的配套设施情况, 列出不完备项目清单, 纳入各地配套设施建设计划。
三、《规划纲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贯穿始终
《规划纲要》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 不仅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国梦的高点站位, 而且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 助力经济增长, 增进人民福祉。
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 《规划纲要》提出了以满足城镇新居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 并明确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两大方向, 即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此外,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我国住房租赁市场中, 90%以上的供应主体是个人, 虽然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也开展住房租赁业务, 但总体来看, 由于缺少配套政策支持, 专门从事住房租赁的企业仍是少数, 远远不能够满足住房租赁消费的需求。为此, 《规划纲要》创新提出将从税收优惠、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规划建设和用地政策、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展住房租赁业务等方面扶持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在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方面, 《规划纲要》提出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把一些库存商品住房转为棚改安置房。这是落实国家提出的“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的创新举措, 不仅有利于尽快解决棚户区居民安置问题, 也有利于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通道, 实现住房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 给保障对象更多的选择权, 在保障成本不变的前提下, 提高保障对象的满意度。特别是在当前一些房地产库存高企的三四线城市, 大规模上马棚户区改造项目更加剧了资源的双重浪费, 调整棚改货币化补偿政策尤为必要。
重磅!郑州航空港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是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共修改57处。其中两处与郑州密切相关,增加的这两条修改内容分别为“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
具体来说,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部分”中,有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内容,而修改后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支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前,增加了“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表述。
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近几年的发展成效有目共睹。在审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纳入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
同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专栏10“交通建设重点工程”中,将“研究建设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修改为“建设郑州等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机场”。
此外,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还有城际铁路、民用运输机场、中原城市群、水环境治理、文化重大工程等很多河南元素。
郑州航空港成引领中原经济发展新引擎
自2013年3月7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驶入“快车道”,成为带动河南全省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加速形成。去年,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内手机产量达1.43亿部,约占全球供货量的八分之一。截至去年年底,航空港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已有富士康、正威、酷派、中兴、天宇等89家手机整机及配套企业入驻。
国际航空物流中心雏形初具。目前,郑州机场国际货运航线占中部地区的95%,已覆盖除非洲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当前,郑州机场开通航线171条,其中全货运国际航线30条,位居内陆第一,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已经从2013年的日均700吨增长到去年的日均1105吨,2015年更是居全国第八位,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郑欧国际货运班列作为陆路港口主要对外开放平台,去年已累计开行100班,货运量、满载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位列中欧班列第一,省外货源占比超80%。
郑州跨境电商正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目前,河南拥有郑州航空口岸、郑州铁路东站货运口岸、洛阳航空口岸3个一类口岸,肉类、汽车整车等进口指定口岸和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电子口岸正式上线运行。
“十三五”建设事业专项规划
厦门市建设局 2016年8月
目录
序 言..............................................................1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2
(一)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2
(二)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3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5
(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快速推动........................6
(五)低碳生态城市与节水型城市建设持续领先......................7
(六)城镇建设与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加快推进........................8
(七)依法治建水平与建设服务质量同步提升........................9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12
(一)优势与机遇...............................................12 1.中央支持福建快速发展带来的优势与机遇......................12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建设带来的优势与机遇......12 3.区域合作愈加紧密带来的优势与机遇..........................12 4.城市建设新一轮转型升级带来的优势与机遇....................13
(二)困难与挑战...............................................13 1.城乡建设发展新模式带来的困难与挑战........................13 2.建筑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困难与挑战............................14 3.建设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困难与挑战..........................14 4.改善民生居住环境带来的困难与挑战..........................14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16
(一)指导思想.................................................16
(二)基本原则.................................................16
(三)发展目标.................................................17 1.总体目标..................................................17 2.具体目标..................................................18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26
(一)行业管理.................................................26 1.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培育........................26
II
2.规范建筑市场管理,营造良好市场环境........................27 3.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提升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29 4.提升勘察设计水平,加强抗震防灾管理........................31 5.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推进房地产产业发展方式转型............33 6.着力提升建设科技应用水平,推进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35 7.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示范........36 8.加快推进服务外包,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38
(二)项目推动.................................................39 1.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共同缔造美丽厦门........................39 2.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40 3.着力提升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水平,加强民生服务保障..........41 4.进一步推动棚户区改造,着力改善居住条件....................42 5.加快推行公共租赁房,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42
(三)城市管理.................................................43 1.规范物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43 2.强化停车设施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题........................44 3.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缓解临时居住难题......................45 4.进一步强化绿色及文明施工,助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46 5.加强城市立面景观整治与夜景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47 6.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建设,营造和谐文明家园..................48
(四)服务保障.................................................48 1.完善立法执法体系,强化依法行政能力........................48 2.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队伍建设........................49 3.积极拓展筹资渠道,保障建设资金需求........................50 4.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51
五、实施计划.......................................................52
六、保障措施.......................................................62
(一)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分阶段有步骤实施.......................62
(二)加强宣传和组织动员,确保规划有效落实.....................62
(三)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63
(四)做好机关后勤工作,保障正常工作秩序.......................63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建设事业健康发展...................64
III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是中央支持厦门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重要阶段。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关于“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的工作要求,在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厦门市各项建设事业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论证,编制了《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三五”专项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据《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福建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厦门市“十三五”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内容,通过分析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厦门市未来五年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科学、系统地提出厦门市建设事业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并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加以切实保障。本规划将为厦门市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撑,对于紧抓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建设事业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实干、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福建省住建厅的指导下,厦门市建设事业围绕当好“三个排头兵”、打造“五个厦门”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五大战役”、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建设。以“建设”、“管理”、“保障”三大平台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厦门为目标,在行业管理、项目推动、城市管理以及服务保障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新时期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2011年至2015年,厦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551.8亿元、641.31亿元、742亿元、881.92亿元、1106.86亿元,年均增长率19.57%。厦门市建筑业企业数量由2011年底的597家增至2015年底的945家,其中施工总承包300家,专业承包283家,设计施工一体化211家,劳务分包151家,分别占建筑业企业总数量的32%、30%、22%、16%。在建筑业企业发展数量的同时,加强资质批后监管。在招标投方面,率先在全省推行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电子化招投标,每年可为企业减少投标成本约3000万元。通过构建“厦门市建筑市场建筑业企业管理系统”,积极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工程担保试点工作和工程建设领域突
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合同履约检查和清欠工作,强化建筑劳务市场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2011年至2015年共解决被拖欠工程款17489.92万元,发放农民工工资10808.24万元。通过不断强化行业监管服务,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营造了良好的建设环境。
2011至2015年,厦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为438.12亿元、518.88亿元、531.80亿元、704.06亿元、774.07亿元,年均增长率15.42%。在出台贯彻落实“新国五条”细则、调整“购房入户”等调控政策的同时,制定实施了《商品房项目建设推动工作实施细则》,不断梳理完善房地产开发审批核查流程,认真抓好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推进服务,并定期组织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检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每年成功举办一届厦门人居环境展示会暨中国(厦门)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有力地促进了居住品质的提升。发布实施《物业行业各方主体行为规范》和推行专项维修资金新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开展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改善和提升老旧小区人居环境;试点推动“和谐小区共同缔造”行动,促进文明城市、和谐社区的创建,推动创建部、省、市级物业管理示范项目。
(二)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通过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坚持安全生产行为考评、监管警示和约谈制度,巩固并推广质量安全巡查模式,深入开展各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建筑施工标准化建设和工地
文明施工标准化建设,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受控稳定态势。成立轨道交通质量安全专家督导组,严格把控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创新建立工程勘察作业现场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制度,使勘察现场的安全和技术操作行为得到规范;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质量月活动,确保质量安全管理措施有效落实,“十二五”期间全市无较大等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设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发布实施《厦门市建设工程材料质量监督检查暂行实施办法》、《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若干技术措施》等,实行混凝土生产质量、施工现场建筑材料的常态化、制度化监督抽查抽测机制。开展预拌商品混凝土、结构工程等专项整治,规范建筑施工模板工程质量控制和建筑机械安全使用。开展建筑工地消防安全大排查,有效改善工地消防安全环境;牵头开展渣土车安全整治,有效控制砂土污染,全面提升环境质量。2011年以来,全市共有6个项目获评“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其中集美滨水小区花园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鲁班奖荣誉的保障性住房工程;全市共有181个项目获得“闽江杯”(省优质工程),821个项目获“鼓浪杯奖”(市优质工程),11个项目获评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2014年市建设局被省住建厅授予“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2015年被省住建厅授予“达标单位”。
积极开展建筑抗震和防灾减灾工作,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完成《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系统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厦门市建设工程重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及《厦门市物业服务行业防洪防台风工作指导意见》三个应急方案的修订;组织编制的《厦门市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
设计指南》、《厦门市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综合技术》指导和规范了全市校舍抗震加固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工作;修订并发布了《厦门市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厦勘设[2014]8号),组织编制并印发了《厦门市破坏性地震建筑震害应急评估指南》(厦勘设„2014‟60号)。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第二西通道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快速路系统相关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启动了厦门站南广场及片区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全省最大规模的青礁互通立交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思明区东浦路、湖里区金山西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改造及维护工作,集美区北部新城区、厦门北站交通枢纽工程等道路及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湖滨东路等一批人行天桥建成。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绿化美化工作成绩突出,公园及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集美新城百亿工程、世茂海峡大厦、海西首座、翔安新城等一批集居住、办公、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宜居综合体项目建设。提升停车场建设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岛内外公共停车场及其数字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道路停车泊位设臵管理。火车站南广场停车场等地下停车场建设协调推进,机场地下车库、上古街公共停车楼等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立城市道路景观综合整治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规范各环节管
理,组织对“城市综合整治方案”进行技术审查,完成了多条主要城市道路两侧景观综合整治方案的技术论证。鹭江道、东渡路等多条道路沿线开展建筑立面改造,环筼筜湖、鼓浪屿等片区开展夜景灯光提升改造工程;完成新安路、杏前路、集美新城环杏林湾岸线等景观整治项目和景观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城市道路两侧景观,美化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完成了国际马拉松赛、台交会、海峡论坛等重要活动的市容保障工作和城市氛围布臵。配合做好道路安全综合整治,强化渣土车治理,渣土车交通事故呈下降趋势,扬尘及道路污染初步得到遏制。开展家园清洁行动,集中清除各类积存垃圾,结合“河长制”的建立实施河道沟塘的整治。岛外各区实现垃圾保洁和考评的两个全覆盖,海沧区、集美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垃圾治理全覆盖区(县)。
(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快速推动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建设科技水平。2011年完成天虹商场、中国银行、建设大厦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获得财政部、住建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025万元。推动厦门科技创新园列入可再生能源片区示范,获得国家补助资金4000万元。2012年厦门市被列入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国家财政补助5000万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被有力推动。推进厦门市SM商业城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等多个国家示范项目建设,发布实施《厦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管理办法》,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灌口市民中心一期项目作为厦门市第一个CPA(清洁发展机制规划活动)项目,完成了项目节能优化设计并模拟计算减排量。同时,不断强化建筑节能工程管理,大力开展民用建筑设计方案节能审查、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建筑节能工程质量专项验收等工作。
组织修订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并实施《厦门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积极推进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完成科技创新园、集美新城等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评价工作,大力推进洋唐保障性安居工程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探索在保障住房中试点实施钢结构工程建设。截止2015年年底有3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个项目被列为福建省绿色建筑行动百项重点示范工程。发布实施《厦门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在全省率先提出从2014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取得建设用地的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出让商品住宅项目全部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通过完善建设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行业技术交流和开展初步设计技术论证等工作,推动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技术管理优势服务项目建设。
(五)低碳生态城市与节水型城市建设持续领先
发布实施《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规划(2011-2015)》等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厦门科技创新园低碳生态指标体系》、《集美新城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集美新城核心区低碳生态地块开发控制指引》等
技术文件,开展翔安新城等绿色低碳城区示范项目申报,推进14平方公里集美新城低碳生态试点,探索低碳新城建设规划体系。印发《厦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方案》,系统提出了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原则、目标、措施,明确了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途径。在海沧投资区规划建设“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014年厦门市被住建部授予“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为全省首个试点城市。
持续巩固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对全市月用水量在600吨以上的非居民用水单位全部纳入计划管理,开展计划用水指标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建立重点监控名录,将月用水量在3万吨以上的用水单位列入重点监控,加强对其用水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开展水平衡测试验收、查漏堵漏和节水改造等措施,实现年节水量近900万吨。组织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和节水型居民小区的创建,指导相关企业做好节水工作,增强全民节水意识。2013年厦门市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组的复查考核,蝉联“国家节水型城市”;2014年市政府授予市节水办“厦门市循环经济先进单位”称号。
(六)城镇建设与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加快推进
编制起草《厦门市关于促进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全力助推汀溪、新圩等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建设,进入省首批试点小城镇前列。以建设镇区公园、完善和提升公共绿地、道路绿化为重点,深入开展“绿色乡镇”创建并推进向纵深发展。指导
帮助汀溪、内厝等乡镇开展“绿色乡镇”系统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完成灌口镇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灌口风景湖公园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启动同安西柯、翔安新垵等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工作。开展村庄家园清洁行动,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厦门市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办法》,扩大市容考评机制进农村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方式。
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运用综合建设管理平台保障项目质量与进度,实施挂牌公示、质量分户验收和物业逐套验房等制度,强化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配合完成《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修订工作,进一步健全审核协查机制,加快资格审核和分配进度,加强各类保障性住房的配租、配售和管理,开展违规转租、出租、转借行为专项查处工作。规范保障性住房物业管理,试点建立“住户身份识别门禁系统”和报修维修信息平台,实行物业末位淘汰制。积极构建和谐保障性住房小区,高林居住区、滨水小区等入选省保障性住房“和谐人居”示范项目。全省规模最大的、首个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洋唐居住区保障性住房综合体项目被省住建厅列为首批“和谐人居”示范试点小区。
(七)依法治建水平与建设服务质量同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先后开展了《厦门经济特区建筑条例(修订)》、《厦
门经济特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厦门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厦门市建筑废土管理办法(修订)》等二十部法规规章的课题调研或立法评估工作。组织制定并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和《厦门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条例》2部法规;经市政府审议通过《厦门市建筑外立面装饰装修管理办法(修订)》和《厦门市建筑废土管理办法(修订)》2部规章。实施《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重大决策制度规定》等制度,健全重大决策规则,规范行政权力运作。强化执法行为管理,加大执法稽查力度,厦门市建设局被住建部确定为“行政执法责任制重点联系单位”。执行《厦门市设计评标专家回避制度暂行规定》,强化建筑市场监管。在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合同纠纷、物业纠纷的预防、排查、调解和综合治理的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理顺信访管理机制。挂牌运行“厦门市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多起纠纷,有效预防和化解行业矛盾。厦门市建设局被市政府授予首批“依法行政示范单位”(2013年2月);局政策法规处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创先征优活动先进集体”(2012年12月);2人次被市政府授予“依法行政先进个人”称号。
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分级分类管理,对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四大新城等重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城市快速路系统得到较快推进。启用工程建设推动平台,有针对性地服务四大新城、火炬管委会、思明区等重点片区项目以及机场、地铁、火车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建立了市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督办机制,取得了“项目滚动发展节奏快、项目推进合力强、服务协调督办好”的成效。为促进建设审批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与高效,建设局设立建设审批管理处,按照“能简则简、能快则快”的原则,梳理各审批部门交叉审批关系,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实现审批提速和零逾期、零投诉,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省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为主动融入“多规合一”审批流程制度改革,将施工图审查阶段、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及备案等三个阶段的窗口集中到“多规合一”建设服务厅,完成流程再造。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代建管理机制,牵头研究出台《厦门市市级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和加强代建单位管理,加大项目推动力度。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一)优势与机遇
1.中央支持福建快速发展带来的优势与机遇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福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也相继出台意见大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同意在福建、厦门等特定区域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推动福建省建设海丝枢纽城市等政策。中央作出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厦门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建设带来的优势与机遇
厦门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对外投资、海洋合作、旅游会展、人文交流六大领域的交流,确定推进39个重点建设项目,以点带面,全面对接福建自贸试验区发展,深度拓展国际区域合作,有力推动厦门市新一轮的建设事业发展。3.区域合作愈加紧密带来的优势与机遇
厦门作为中国(福建)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又是两岸交流先行先试的城市,在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金融贸易中心、两岸文化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旅游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日益密切;随着厦漳泉同城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厦漳泉区域客货运枢纽和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镇新增区的拓展、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的融合、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衔接。区域合作的日益紧密为厦门建设事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4.城市建设新一轮转型升级带来的优势与机遇
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厦门”的两个百年愿景,努力将厦门市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加速厦门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统筹资源,优化配臵,为厦门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困难与挑战
1.城乡建设发展新模式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2015年厦门的城市化率达到89%,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大大超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市交通不断拥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厦门岛内外城乡二元化结构较为明显,岛外的教育、医疗、商业、娱乐、环境、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培育滞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资源先天不足日益凸显。如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发展新模式之间的矛盾将是厦门建设事业面临的挑战。
2.建筑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厦门传统建筑业发展模式弊端日益凸显。一方面建筑业受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利润空间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建筑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推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此外,国家鼓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私合作模式(PPP),对建筑企业资金运作及管理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厦门建筑业亟须在建筑业结构调整、建筑业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3.建设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随着厦门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厦门市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而传统的建设事业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还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给厦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的建设科技创新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此外厦门市作为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低碳城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智慧城市等试点城市,面临国内没有成熟技术及相关标准情况下先行先试的挑战,仍需不断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技术。
4.改善民生居住环境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厦门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和棚户区,部分城中村和棚户区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而
且影响厦门整体城市风貌,厦门推动城中村、棚户区以及老旧建筑改造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厦门市不断推进保障房和安臵房的建设工作,但在形成科学合理的保障住房管理方面仍需不断探索,改善民生居住环境的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显得极为紧迫。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批示为指导,以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自贸区建设、“海丝”枢纽城市建设和海西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厦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建设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多规合一”,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集约、低碳、可持续的城乡发展模式,促进美丽厦门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十三五”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保障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美丽、宜居、幸福的家园。
2.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原则。认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推动建设事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坚持区域协同的发展原则。积极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带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促
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4.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积极跟踪国内外和海内外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城市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建设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加快厦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五位一体”发展,拓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初步实现厦漳泉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和公共服务初步形成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基本实现岛内外均衡化发展,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和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以及城市应急防灾减灾处臵能力切实得到提高;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建设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并基本实现规模化推广应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基本平稳的房地产市场;建筑质量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建筑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筑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筑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业企业诚信档案系统,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逐渐成熟;全面提升厦门市建筑业行业管理、项目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保障能力。
2.具体目标
1)行业管理
建筑业发展。全市建筑业产值年递增100亿元,至2020年,建筑业年产值达1600亿元。推动特级、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扶持高资质等级、高技术含量建筑业企业发展,到2020年,新增2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新增20家一级总承包企业,全市一级总承包企业达60家。鼓励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设计企业转型为工程总承包企业,至2020年,全市有2家大型施工总承包转型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年产值100亿以上的建筑业企业1家。
建筑市场管理。建筑市场环境明显好转,交易行为规范,工程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信用水平持续提高,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业企业诚信档案系统。至2020年,全市新增甲级招标代理机构、造价咨询机构、工程监理企业各5家。
工程质量安全与文明施工。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筑从业人员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得到落实,质量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明显减少,杜绝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基本杜绝较大的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一般的生产安全事故。全市建设工程竣工验收通过率100%,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100%,工地文明施工达标率100%,建筑施工总承包及专业承包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100%。每年力争获全国“AAA”级文明工地3个以上、省级标准化优
良项目占全省总数的25%以上、创建市级标准化优良项目数150个以上。每年力争获评“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1个以上、“闽江杯”省优质工程25个以上、“鼓浪杯”市优质工程120个以上。
勘察设计。培育勘察设计企业,力争到2020年甲级企业数量增加10%。加强施工图审查力量的建设,提升审图机构资格等级,一类施工图审查机构增加3家。加强市场监管,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的勘察设计市场。建立行业诚信体系,完善信用评估标准,提升勘察设计质量和水平,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勘察设计质量监管制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差异化、信息化的动态监管和服务。到2020年,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每百个项目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数比2015年下降20%,勘察设计审查一次通过率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20%,工程勘察现场检查合格率达到80%。推广BIM技术的应用,到2020年全市建设工程设计项目BIM技术应用率达到20%。做好建设工程抗震防灾工作,抓好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推动既有建筑的抗震改造,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准备。
房地产。“十三五”期间房地产需要实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基本平稳的目标。要坚持集约和节约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提倡梯度改善,完善住房保障,提高居住水平;实现房地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房地产的发展目标要由单纯地追求“量”的增加转向对“质”的重视,“十三五”期间要督促新建的住宅精工提质,为百姓提供低碳绿色的现代化住宅。注重房地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优化房地产业运行环境,增强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房地产业持
续、平稳、健康的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建筑耐久性和平均寿命,满足市场有效需求,服务城市产业功能发展。完成150个老旧住宅的改造提升,打造15个完整社区。“十三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建安总投资预计目标为2336.36亿元,年增长率为6%。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至2020年末,全市绿色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完成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300万平方米,改造项目实现节能率20%以上,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工作任务。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增节能建筑2000万平方米,实现50%以上建筑废弃物循环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低碳绿色消费模式,形成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全面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实现2020年节水2.88亿吨的目标,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
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贯彻落实《厦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方案》,制定系统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指导政策,组织编制并实施系列建筑产业化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及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一个集成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建筑产业集群。全市装配式建筑达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25%以上,竣工及在建累计面积超过450万平方米,一次装修到位的菜单式装修、个性化装修和建筑产业化有机衔接。到2020年,将厦门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建筑产业之都。
技术进步。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鼓励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加强信
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力争取得一批能够带动行业进步的实用成果,提高建设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
2)项目推动
重点项目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落实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及十大行动计划,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五位一体”发展,实现跨岛发展、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城市功能提升、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厦门特点的转型发展新路。
宜居环境建设。按照“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三大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景观带、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为重点,不断丰富和深化宜居环境建设的内涵。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全市完成美丽乡村建设150个,培育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6条;市政管网无法到达的农村村庄实现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整治一批“三边三节点”项目;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基本实现岛内外均衡化发展;各区完成省级宜居环境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改善并提升厦门市城乡环境面貌和质量,使厦门市的城乡宜居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构建“山海田城路”的城市新格局。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由岛内向岛外逐步转移,保障性住房供应在全市域层面进行统筹协调。以集中建设和开发配建作为主要手段,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结
合新城、新区建设,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选址规划。规划建设新阳居住区一期、华铃三期、同安城北二期、黎安居住区、九溪小区、洋唐三期,新阳居住区二期保障性住房。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积极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PPP试点,采取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提升设计品质,强化质量管理,实现所有新建保障性住房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统筹项目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开发,至2020年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20000套。积极探索消化市场存量住宅用于保障性房屋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以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珩琦公寓、园博公寓和后吴公寓,建成后提供公共租赁房约8000套。
棚户区改造。结合片区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思明区直管公房改造,充分利用国开行棚改专项资金,开展各区棚改项目试点,加大棚改项目征拆力度,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十三五”期间,规划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共计17个,涉及拆迁户数15000户,新建及购买安臵房16000套。
3)城市管理
物业管理。以解决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切实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物业管理服务,规范物业管理行业,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力争提高全市住宅市场专业物业服务覆盖率,提高物业服务行业营业收入总额,充分发挥物业行业对全市服务行业的推动作用。
停车设施建设。按照“扩大停车供应为主,交通需求管理为辅” 的原则,加大停车设施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停车设施的供应水平,提高停车服务智能化水平,重点解决因停车设施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停车难问题,并逐步培育适合停车产业化道路的市场氛围,吸引多方资金参与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力争至2020年末,全市新增两万个以上公共停车车位,停车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新接入500个停车场数据,提供十万个以上停车泊位实时信息。
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审核分配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管理,切实解决本市户籍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逐步解决在本市稳定就业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和本市新就业无房职工的临时居住问题。至2020年,实现解决本市约2万户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建筑废土处臵综合管理、扬尘防治。加强建筑废土的处臵管理,完善建筑废土处臵综合管理制度,建筑废土运输实施核准制,通过招投标确定建筑废土运输企业。推动建筑废土资源化利用,有效控制建筑施工扬尘,建筑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2020年岛内各类工地扬尘防治达标率100%,岛外各类工地扬尘防治达标率90%;岛内渣土运输车辆100%使用智能渣土车,岛外渣土车80%使用智能渣土车。“十三五”末期,实现50%以上建筑废土资源化利用。
城市景观综合整治和夜景提升。按照“一年全面深化,三年明显改观,五年整体提升”的目标,加大城市景观综合整治和夜景建设力
度,完善夜景建设管理机制,分片区逐步提升改造厦门市夜景景观水平,全面改善和提升城市品味,塑造特色城市形象。
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大设计、审图环节把控,确保新(扩、改)建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达到100%;通过结合老旧住宅居住环境改善,逐步建设老旧住宅的无障碍设施,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经过五年改造,完善全市150个老旧住宅无障碍设施建设。通过结合150个老旧住宅居住环境改善,达到住建部《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标准》中明确的“已建居住小区改造率不低于60%”的标准。
4)服务保障
法制保障。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实现行政决策机制更加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更加完善、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的法治政府。
人才保障。2020年末,获得建筑类中级职称累计人数达到5400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各层次任职评审合格人数每年递增10%;职业技能(技术工人)培训和鉴定完成累计2万人。
资金保障。加大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重点项目、民生项目的实施,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多方位地筹集资金,努力争取中央、省上级对财政资金对厦门市建设事业的支持。
后勤保障。树立小后勤、大保障理念,探索建立局系统后勤综合保障平台,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完善工作衔接机制,不断提升协调、督办、推动等管理服务水平。
信息化建设。推动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融合“信息
孤岛”,促进业务协同。基本建成覆盖建设工程前期审批、施工管理、竣工验收、使用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行政管理和公众服务平台。开发建设综合业务平台。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行业管理
1.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培育
1)积极推进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特色专业资质承包企业,支持施工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推进建筑劳务实体化,引导三级专业承包资质企业向建筑劳务企业转型;鼓励企业晋升资质等级。
2)加快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工程承包方式改革,逐步实行建设与投资一体化运行模式,实现从单一承接业务向综合承接业务转变;支持引导建筑业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公路、铁路、隧道、机场、码头、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创造更高产业附加值。
3)大力推进建筑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大对建筑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建筑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推广;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功示范工程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推动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二级建筑业企业基本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建筑业企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4)积极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支持企业总部及基地建设,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鼓励市外建筑业企业将注册地迁入厦门,重点引进具有公路、铁路、港航、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和桥梁、隧道工
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的央企全资或控股企业、上市企业;鼓励本市建筑业企业增产增收;支持本市企业承担“高、大、精、尖”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水利、港航、电力、设备安装、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勘察、设计、检测、施工、监理任务;支持本市企业优先承接市内工程。
5)鼓励企业争创精品工程和“走出去”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争创国家工程质量奖;积极执行优质优价政策。简化外出承接业务手续办理,支持企业更好地拓展外地建筑施工任务;对企业承建市外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支持企业开拓外地和境外市场。2.规范建筑市场管理,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1)规范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设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以完善建设各方主体责任为切入点,以招标投标监管为手段,规范工程交易行为。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施工和监理企业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在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内,研究完善工程招标投标改革措施。一要加强对全市从业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重点是做好在厦办公条件巡查和从业人员证件抽查,清出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加强对本市建筑业企业批后监管,重点是对新设立和被投诉的企业进行核查;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部署,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工作。二是加强招投标监管,完善招投标办法和流程,加强招标代理行为监管;继续通过信息化招投标等手段,完善信息化招投标平台,不断提升工程交易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健全市场决定工程造价机制,准确编制厦门地区各专业工程定额价目表。四是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认真履行建筑市场监管职责,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监管方式,继续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招标投标源头管理,完善招标投标竞争机制。严格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资质动态监管,完善企业资质定期检查制度。完善行政审批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通报备案制度(黑名单)。
2)完善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完善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市场监管、扶优扶强等方面的应用;对建筑业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转包挂靠、违法分包以及在招标投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合同履约、工程款结算与支付、劳务费用支付等过程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责任追究,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将交通、水利、港口等各类建筑业企业纳入企业诚信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发布、查询制度,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守法诚信以及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和执业人员名单,构建依法守信的市场信用环境。实施信用差异化管理,加大其违约失信成本。落实《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暂行办法》,贯彻实施《厦门市建筑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开展施工合同履约检查,加强标后监管。
3)促进中介行业规范化发展。促进工程监理企业依照法律、法
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监理委托合同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承担监理责任,壮大监理行业实力,培育一批优质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监理知名企业。促进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依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的计价规范和合同约定进行工程造价咨询活动,并对其确认文件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咨询责任。进一步明确招标代理机构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委托代理合同,对代理活动承担代理责任。开展监理企业、造价咨询机构和招标代理机构日常行为检查(机制),规范行业执业行为。实施检测机构的品牌战略,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可持续发展;整合检测行业资源,促进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国际化检测机构之间的能力验证。3.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提升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
1)强化目标,落实各方主体责任。明确建设、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积极推行法定代表人授权和书面承诺制度、永久性标牌制度和信息档案制度,确保工程质量终身责任的落实;严格落实施工项目经理责任。
2)创新机制,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持续推进建筑材料质量检查制度,完善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强化对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督管理,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对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严格管控;继续强化和完善工程质量安全分级巡查制度,强调参建各方主体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状况并重,结合检查情况点评、约谈相关责任人,检查通报、信用记录、违规扣分等制度多管齐下,进一步促进各方主体主动履职,形成监管震慑力,达到以查促管;提高轨道交通工程及大型公共建筑的监管水平,促进设计质量大幅提升,推广远程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争优创优,加快建设更多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3)强化监管,促进工程安全文明。深化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改革,转变安全文明施工监管理念,落实常态化建设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常态化巡查和各类重大危险源专项整治,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监管能力,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保障监督机构人员、资金、设备,提升安全文明施工监管与执法能力;督促指导企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工作,培育并树立推广一批标准化建设较好的典型示范企业,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提高建设工程本质安全水平;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监管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建设工程“黑名单”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制建设,继续推进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及时组织开展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重视信用,推行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全市工程监理企业、工程检测机构、预拌砼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根据《福建省地基基础检测机构信用评价办法》,筹备“福建省地基基础检测机构信用管理系统”,并积极落实《福建省工程监理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暂行办法》和《福建
省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评价暂行办法》。
5)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开展执业人员、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岗位培训教育;加强对建筑工人的安全教育,开展建筑工人夜校学习,组织各种建筑职工岗位技能竞赛,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4.提升勘察设计水平,加强抗震防灾管理
1)构建规模级配合理、专业分工有序的行业结构体系。积极推进勘察设计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甲级勘察设计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为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打造一批行业品牌,逐渐培养一批省重点龙头企业和市重点文化企业;鼓励本市勘察设计企业晋升资质等级,同时积极吸引周边地区优秀设计企业落户厦门,参与厦门的城乡建设,让优秀勘察设计企业立足厦门、面向世界。
2)健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诚信体系。按照“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勘察设计市场环境,建立比较完整的各类市场主体和注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加强执业监管,规范执业行为,加大对人员业绩、从业行为、诚信行为、社保关系的审查力度,防止注册执业人员的人证分离,全面提高执业人员的素质。推行市场准入清出、勘察设计招投标、市场动态监管等环节的
差别化管理,形成一套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行为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体系。
3)加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实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质量抽审制度和施工图审查评估制度,督促勘察设计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勘察设计文件审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勘察现场作业进场报备制度,加强勘察现场作业检查和土工实验室检查,督促勘察设计企业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设计质量安全责任,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4)完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制度和评标制度。落实建设项目业主负责制,实现建设项目业主的责权统一;研究开展评定分离制度;创新招投标方式,引入大师领衔设计城市重要地段、重要景观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提升厦门城市建筑水平;逐步推行异地远程评标,不断探索适合建筑工程特点的设计发包模式;加强社会监督,逐步建立评标专家的信用评价制度。
5)促进勘察设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鼓励和支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加大注册人员培养力度,不断增加注册人员数量。严格落实注册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强其执行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的自觉性,发挥其在控制质量安全、规范市场行为中的独立性及中坚作用。加强注册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素质和水平。
6)加强建设工程抗震防灾管理。贯彻落实《厦门市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实施规划》,做好建设工程抗震防灾工作,抓好新建、改建、32
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管理,开展建设工程抗震加固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推动既有建筑的抗震改造,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准备。5.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推进房地产产业发展方式转型
1)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建立房地产业稳定发展长效机制。放松地方政府对楼市的行政性管辖。多重利好政策叠加,普惠刚需,刺激市场需求。需要有供、有限,因地制宜确定住房用地规模,控制、优化住房用地规模及结构,保证市场供应量在合理范围内。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地方性法规来进一步加快二手房流通速度,活跃市场。
2)规范房地产企业标准化体系,推进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鼓励房地产企业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着力加强房地产品牌建设、不断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大力扶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建立企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推进房地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商品房的预售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预售资金监管机制,规范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行为。加大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3)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推广低碳绿色住宅建设。以实施住宅全装修化、部品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实现房地产业发展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工业化模式转变。全力推进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建设工业化,住宅经营社会化。根据厦门市发展实际情况,建立住宅产品淘汰和限制使用制度,率先淘汰不符合“四个节约”(即节能、节地、节
水、节材)要求的产品。建立厦门市优秀住宅部品的认证推荐制度,通过对住宅的认证推荐,强化企业的争优意识,提高住宅部品的质量,增大优质部品生产的市场占有率。按照“海绵城市”试点的要求,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等,强化城市渗水能力。
4)完善房地产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完善物业服务业,鼓励物业服企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由简单低层次的经营模式向提供多种高端增值服务的综合模式转变。力争使物业服务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5%。狠抓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制定出台旧区物业服务的实施办法,因地制宜地制定旧区改造治理计划,拆除违章搭建,完善配套设施。要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体系,规范房地产关联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制定服务行为准则,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加强房地产经纪机构的代理监管,建立房地产估价行为监督举报机制。健全房地产投融资机制,改变当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形式,利用多种方式融资。
5)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老旧住宅整治主要包括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设施完善等内容,分三类组织实施:一是建筑物及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楼道修缮、防盗门等7项;二是市政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气、供电、雨污管网、道路等10项;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在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基础上,统筹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慢行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
6)打造完整社区。以“发挥优势、完善短板”为原则,尽快吸引和统筹调配人才、资金、产业等要素资源全面进驻,一方面抓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提升“经济容积率”,另一方面抓好生活和居住区支撑,打造“多元共享空间”,进而实现生产端、生活端的有效结合,达到“产业、城市、社会”融合。
6.着力提升建设科技应用水平,推进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1)完善创新驱动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与完善鼓励创新的新机制、新政策,按建设科技的发展要求,鼓励建立高新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鼓励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鼓励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的申报与立项,鼓励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培育建设领域新型产业与产业链,完善引进与培养领域领军人才的政策,建立市建筑行业公共研发平台,整体提高设计、施工与检测单位的技术水平。
2)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节能改造工作。继续开展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能效监测平台建设等工作。利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数据成果,研究制定厦门建筑能耗定额参考值,对全市建筑能耗超过基准线的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发展合同能源管理、PPP等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建立并落实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制度和财政补助制度。
3)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贯彻落实国家和福建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厦门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政府投融资
的项目为抓手,以市区两级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为表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全市绿色建筑工作。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各个环节规范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新建城镇民用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落实《厦门市绿色建筑财政奖励暂行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出台绿色农房建设技术细则,提升农房节能性能。
4)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结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工作任务,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组织示范项目申报及实施工作,对示范效应大、节能效果显著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进一步争取部级、省级和市级等各级财政的支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扶持力度,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规模。7.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示范
1)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研究与综合实施。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为基础,研究建立反映厦门地区特色、符合厦门地区工程建设需求的地方标准体系,加快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研发单位与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关工作,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鼓励制定企业标准。加强标准规范实施能力建设,强化标准规范实施监督,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全面促进厦门市建筑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2)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落实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
点城市工作要求,推动实施《厦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建设主体、实施单位共同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及时制定技术和评价标准、提供科研支撑,保障建筑产业现代化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从住宅产业化向建筑工业化和建筑现代化过渡,研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现代化建造技术(包括设计、生产、制作、建造工法等),结合我国城镇化进程,进行成品小住宅(承插快装结构体系)的研究、生产、推广、实施,丰富产品供应端,开拓产品需求市场。建立覆盖项目全过程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方案评审、产业化建筑设计、预制部品质量管理、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等系列监管体系,保障项目建设过程安全有序。
3)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依托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吸引吸收周边区域内相关企业,组建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联盟,创新集成绿色、生态、节能、低碳、抗震、防火等领域先进技术融入建筑产业现代化,掌握独特的装配式建筑核心技术(包括设计、生产、制作、建造工法等),保障产业联盟核心竞争力。携手企业并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搭建相对开放有效的BIM、物联网技术平台,指导和引领厦门乃至福建省相关企业合理有序、健康持续地发展壮大,展示和推介厦门独特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理念,逐步高调高端介入海峡两岸、国内国际建筑市场。
4)加快BIM技术应用,推动本地建筑行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加快厦门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及品质,在全市范围筛选一批技术复杂、管理协同要求较高的BIM应用项目进行试
点示范,不断提高BIM技术的应用水平及项目应用积极性。要求甲级勘察、设计单位成立BIM技术中心;特级、一级施工企业将BIM技术纳入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等。到2020年末,新立项的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达到一定比例。
5)开展建筑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加快全市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提升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鼓励市属建筑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开展全市建筑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发掘先进典型,积极引导厦门市工程提高科技含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不断引进建筑行业国际先进技术。
6)推动建筑企业行业学术交流。组织企业技术骨干参加大型学术交流会、技术座谈会、现场观摩会,依托学会等组织开展沙龙、学术讲座,并积极组织国际建设合作交流,为厦门市建筑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8.加快推进服务外包,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
1)培育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在建筑领域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参加“服务外包重点企业”评选;鼓励政府部门不断拓宽购买服务领域,将可外包业务委托给专业服务企业。
2)重点推进功能区域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集聚作用,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自贸试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
口基地;制定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促进管理办法,鼓励各区、各开发区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形成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和示范效应。
(二)项目推动
1.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共同缔造美丽厦门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围绕“公铁水空”立体交通总架构,统筹推进城市快速路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东南航运中心、翔安新机场等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厦门东站建设,实现高铁与机场的快速衔接;推进海沧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建成国际一流游轮母港,港口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改善发展环境,有效缓解“瓶颈”制约,为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建设瑞科际(reCulture)生活垃圾资源再生示范工程、翔安南部新生水处理厂、厦门海域清淤整治工程、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节能减排能力,健全流域协同整治机制、打造生态屏障、推动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加大滨海岸线保护力度,抓好典型生态系统修复,突出滨海旅游新亮点,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创建海绵城市,建设宜居厦门。
3)加速构建城市骨架,加快区域中心建设。丰富市政雨污水管网、电网、通信、天然气等城市毛细血管,打造提高城市承载力的大骨架和大血脉,提升城市防洪抗涝能力,促进城市的内联外达;加快
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四大新城、马銮湾片区、环东海域东部新城及丙州现代服务业基地、美峰现代服务业基地两大组团的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向城镇集聚,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型。
4)优先建设民生工程,全力构建幸福厦门。重点围绕“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方面,建成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新阳居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厦门市心脏中心新址项目、翔安医院、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等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全力构建美丽厦门、幸福厦门。
5)加强代建管理,服务项目建设。完善代建名录库管理,明确准入清出门槛,促进企业优胜劣汰,进一步培育和扶持代建企业;完善代建单位选择,按照便捷择优的原则,规范选择方式和程序,促进项目建设需求与企业能力相匹配;推行代建合同范本,明晰责权利,强化履约监管,提高代建单位责任心;完善代建单位考核奖惩,建立量化管理体系,与代建行业的信用评级、市场准入、资金奖罚、任务承接相挂钩,形成闭合管理链条;研究和探索项目总承包等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代建单位的法律责任。出台实施一系列代建管理办法,为推动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
1)整治生活环境。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动生活垃圾资
源化利用。健全村庄保洁制度,完善处理设施。梳理规范各种线路杆线,规范晒衣架,有序堆放柴火等杂物。
2)整治农村生活污水。规模较大、有条件的村庄可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可采取几户合并或单户分散处理。对居住集中、管网施工条件较好的村庄,可建设生活污水管网收集处理。
3)整治旧房裸房。旧房裸房外墙可采取个性化装饰或统一简易装饰,屋顶可进行“平改坡”或挑檐等改造,与传统瓦屋面相衔接,突出地域特色;维修和保护历史建筑、特色建筑,形成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
3.着力提升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水平,加强民生服务保障
1)提升项目设计水平和居住品质。项目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项目及其周边商业配套、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无障碍设施等建设;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审查制度,对项目的建筑方案、户型设计、装修方案等方面进行把关,优化设计方案,审查功能合理性,保证工程质量。
2)试点PPP模式。积极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PPP试点。做好项目策划,采取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和管理。
3)规范存量房回购举措。依据地方存量商品房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探索、试点基础上制定相应操作流程,规范收购、回租过程。在细节上强化监管,做到公开透明。
4.进一步推动棚户区改造,着力改善居住条件
1)棚户区改造重点。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一是结合片区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二是推进城中村改造。
2)做好棚户区改造项目策划。计划开展五缘湾内湖南侧高林旧村改造(一、二期)、思明区危旧房改造、海沧东屿村旧村改造等17个项目。各部门应简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落地。积极与国开行对接,促进前期工作审批,最大额度争取棚改专项优惠资金。
3)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37号文)中,要求创新融资体制机制,明确提出“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对政府购买城市棚户区改造服务的具体范围、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方式、购买程序、购买服务资金来源、购买服务资金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作出规定。选择实施主体进行改造,选择试点推进。5.加快推行公共租赁房,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1)构建立体式多渠道住房供应体系。确定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建立购租并举、市场配臵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
2)加快公租房项目建设。项目选址坚持交通便利、净地原则,建筑设计坚持小户型、功能齐,项目建设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同
时确保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积极推进三个已选址公租房项目进展,确保园博公寓、后吴公寓、珩琦公寓的建设工作有序进行。
3)开展公租房布局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发展的用地布局,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着重研究需求预测、选址要点以及用地布局等方面,明确各选址项目的建设规模、配套设施等内容。
(三)城市管理
1.规范物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1)建立健全物业行业法律法规,营造行业健康发展法治环境。完善物业行业系列法规配套文件,其中包括物业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物业服务行业价格指导指数定期更新,房屋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规定等。
2)探索健全物业纠纷的多元管理及多元调解。具体包括建立市级建设、民政、法制、市发改价格主管、治安、消防、质监等部门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各区、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更广泛吸纳行业专家、法律专家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社区调解机制,探索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社区非营利小区服务中心等多元管理模式等。
3)鼓励运用高新科技,推动物业行业升级发展。引导和鼓励互联网、物联网、自动化技术在物业行业的创新和运用,促进物业行业摆脱劳动密集造成的人工成本压力和发展制约,并获得社区商务等多元发展。
4)结合老旧小区整治提升,解决老旧小区因早期建设遗留问题
造成的物业服务问题和矛盾。具体包括提升老旧小区的基本配套完善、为居民生活提供增值服务、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费用标准的市场化提升等,走出大多数老旧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费用严重低于成本的绝境。
2.强化停车设施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题
1)目标任务。遵循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序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建议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着力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问题,促进停车产业化。2016年确保全市新增4000个以上路外公共停车泊位,其中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各800个以上,同安区、翔安区各500个以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新增路外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
2)建设重点。厦门市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的重点:一是商业、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居住区等停车需求集中区域及公共服务设施周边;二是机场、车站、码头等大型公共交通设施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站、旅游集散地等可以实现自驾车辆与公共交通换乘的地段。
3)制定政策,加快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制定《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保障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用地、灵活采取多种方式供地、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建设模式、挖掘其他的停车设施建设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停车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44
制定相关政策。按照“投用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生成一批、谋划一批”思路,加快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
4)继续推进停车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制定全市停车场信息数据联网标准和管理规定,实现全市公共停车信息服务全覆盖;完善厦门市停车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实时信息导引、收费价格管控,错时停车信息交互等功能。全面普查停车设施,收集建立停车大数据,实现大平台管理监控,方便市民出行和错时停车。3.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缓解临时居住难题
1)解决本市户籍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科学测算住房困难标准、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和家庭收入(资产)标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每年至少启动两批次保障性住房申请分配工作,制定并实施每批次保障性住房分配方案;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审核分配制度,指导完善街道办事处、区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市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三级审核和多部门联合协查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逐步解决在本市稳定就业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和本市新就业无房职工的临时居住问题。优先为公交、环卫行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在此基础上,面向总部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结合本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调研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每年在解决本市户籍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的基础上,对达到一定积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按套进行
分配。
3)加强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管理。建立四级管理模式,指导并监督物业服务企业、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住房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和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依法履职;建立并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信用档案制度,将良好信用记录在小区内公开,将情节严重的不良信用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责令整改并依法处理;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根据不同情形可通过市场租金或强制执行等措施依法处理。
4)开展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调研工作。在保障性租赁房为主的前提下,探索共有产权(自住)等住房保障方式;研究以实物分配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多种保障途径;探索保障性住房可持续的运营机制,盘活保障性住房项目内的公建配套设施。4.进一步强化绿色及文明施工,助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1)完善规章制度。修订《厦门市建筑废土管理办法》(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86号),通过建立运输企业特许经营、规范运输车辆、实行诚信保证金与信用考核清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制度,不断强化建筑废土处臵管理。出台配套建筑废土运输企业及车辆核准、招标管理、建筑废土消纳场所管理等具体实施办法。
2)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化平台。继续完善建筑废土砂石综合管控平台,完善网上联审联批制度,会同市公安部门建立建筑废土运输车辆视频查缉布控系统,实现运输车辆全面监管、部门信息共享,运
输车辆100%实现卫星定位及同步视频管理。
3)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坚持建筑废土处臵和扬尘防治巡查制度,坚持以“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为原则加大在建工地扬尘防治和渣土车整治管理力度,在一定周期内确保覆盖所有在建工程,落实建筑废土处臵和扬尘防治主体责任。
4)完善建筑物资源利用体系。推动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编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研究建立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出台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财政补助政策。
5.加强城市立面景观整治与夜景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1)加强城市立面景观整治。按照一年整治一批道路景观的计划安排,根据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程度,对城市道路、标志性建筑、大型宾馆、会议场馆、旅游景点周边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规范店牌店招、拆除违法建设、规整各类管线、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显山、露水、透绿、靓景、洁净”的城市景观。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全区“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雨花台区“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为了统筹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建设等各类建设安排,加快推动软件谷建设和“两桥地区”更新改造,促进雨花台区十三五期间城市建设快速、有序开展,我局在多次征集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区分管领导专题研究,牵头拟定了《雨花台区“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时期(201x-2020年),是雨花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雨花”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决胜软件谷建设、决战“两桥”改造、打造全市一流社会事业强区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我区充分认识和把握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规划根据市“十三五”规划有关要求及区委《关于制定雨花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推进民生保障、城市长效管理为重点,立足于我区的发展基础、环境机遇而编制,是“十三五”期间指导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十三五”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加快存量盘活提升城市建设品质。重点落实省市“美丽城乡”建设,以“两桥”地区、长虹路片区等城市更新改造等为抓手,改变区内城中村、危旧房、小产权房、工业片区等较为混杂的城乡结合部建设风貌。通过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绿色城区等一系列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提升地区城市建设的水准;
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供给服务水平,实现郊区向城区的品质转型提升。
以强化沟通联系促进板块功能提升。不断增强与主城、江北新区、河西、江宁等地区的联系,通过交通设施的改善,同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敷设,夯实网络发展基础,完善信息互联互通。虚实两条线路相结合,不断强化我区对外的集聚辐射能力,有力推动软件谷智慧产业、南站地区综合商务职能的升级,进而带动区内各板块的梯度更新;
通过板块间微循环体系和公众出行服务水平提升的建设,促进就业、居住等空间在全区内的均衡配置,优化整体空间布局。
以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民生质量。通过棚户区改造、小区出新、保障房就地安置与管理、物业服务与管理、基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工作的推进,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通过消灭黑臭河道、二次供水改造、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等多措并举的环境整治工程,切实解决市民生活环境问题;
同时,注重绿色环境的功能打造,从园林、山林绿地等建设服务于群众生活的角度出发,实现“融绿入城”,进一步提升区域宜居生活的魅力。
三、“十三五”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雨花台区城市建设以“美丽宜居”为主线,以“多规合一”和存量规划保障资源要素供给,完善基础设施支撑,推进民生保障,凸显秀美绿色环境,健全法治化长效管理,大幅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质量。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全面提升雨花台区城市品质,将其打造成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软件名区、南京市绿色生态宜居城区和南京现代化智慧城区”,建成苏南现代化示范区。
在规划指标上,突出民生指标与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选取与城市建设相关联的指标,主要有:城市发展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98%左右。交通现代化指标——全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以上,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8%以上。城乡住宅建设指标——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建设各类政策性保障性住房8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217万平方米。园林绿化指标——加强绿地建设,使得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0%、力争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环境保护指标——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使得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90%;
加强实施水污染物减排措施与收集处理,使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80%;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与分类处理水平,使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全区实现垃圾相对减量15%;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0%。
四、“十三五”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城建规划旨在“适应新常态、明确新举措、谋划新发展、建设新雨花”,注重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在科学研判当前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比较详细明确了未来五年雨花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和具体工程项目。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突出板块建设特点,提升城市空间功能品质
坚持“全域统筹、协同发展”的理念,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明确雨花台区不同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和核心功能,积极构建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品质提升、管理高效的现代化新城区,按照“一心三片”的总体框架,统筹安排空间布局与分工协作,提升整体发展实力与品质;
按照各功能版块未来的城建重点,分区域设定城建主题,力争功能板块建设施策“稳实新”、发力“快准狠”。
(二)完善交通畅达建设,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效能
1、道路交通体系完善行动
“十三五”期间,城市道路建设仍是雨花台区城市建设工作重心。一方面,整合雨花台区对外交通体系,规划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通过滨江大道二期、205国道南北两段和机场二通道等一系列快速路的建设,促进雨花台区融入区域交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雨花台区片区交通联系,规划建设形成疏密有致、联系高效的“网格路网”道路网体系。通过实施龙西路中段、马定路西延等次干路建设、1号路一期等支路网的补充建设,以及铁心桥桥面拓宽改造、中兴路北延跨秦淮新河大桥、岱山东路北延穿过绕城跨秦淮新河桥梁工程等一批桥梁项目的建设,使得道路体系更加完善。
具体的时序安排为:201x年以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为主,构建区属主体道路框架,建设重点集中于软件谷南园与北园的贯通以及软件谷地区与两桥地区的联系道路;
2017年以主干路与次干路的建设为主,建设重点逐步向雨花台区向南部转移,集中在板桥新城和两桥地区的道路框架建设;
2018年以板桥新城外部道路的架构和打通雨花台区北部断头路的建设为主,穿插加密两桥地区和软件谷地区的支路建设;
2019年以两桥地区与板桥新城地区内部的次干道补充完善为主,穿插加密雨花经济开发区和软件谷的支路建设;
2020年以雨花经济开发区和板桥新城的支路建设为主,完善雨花台区整个道路交通体系。
2、轨交一体化融合提升行动
一是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水平。“十三五”期间,重点做好与地铁s3号线、10号线、7号线的衔接换乘设施,重点打造片区内部公共交通微循环,积极推动轨道公交两网融合;
对于北部已经建设完成的1号线、2号线、3号线和10号线等站点,加快调整和优化常规公交线路网络,达到“两网合一”的理想模式。
二是结合片区功能建设优化交通站点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引领一体化换乘,对于我区南部还未建设的轨交站点存有优化预判意识,及时提出相关站点优化布局建议,在两桥、板桥新城等人流相对均匀聚集的地区,缩短各站点距离;
在软件谷和雨花经济开发区等人流分散聚集的地区则采用“大站快车”和“园区内部公交循环”结合的方式。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换乘点的公交站台位置尽量靠近轨道交通出入口,做到换乘零距离对接,同时根据周边现状和规划调整及时对换乘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3、公共交通微循环建设行动
一是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实行“公交优先”战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构建公交专用道网络体系,提高公交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公共交通延伸服务建设。发展多元化的公交服务网络,不断丰富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形式,积极发展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社区接驳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提升居民公共交通服务满意度。三是推进公共自行车全覆盖。突出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区实现公共自行车全覆盖,规划加设51个点,使得片区内公共自行车布点达到平均1个/km2。加快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换乘设施的实施,将轨道交通直接覆盖范围从500米--800米提高到2000米--3000米。
(三)加快优美环境塑造,提升城市绿色宜居水平
1、环境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消除黑臭河道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模式,建成污水收集处理体系,确保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省水环境功能区断面、市控断面、市小康水域功能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市水环境。完成排水达标区建设。“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292个排水达标片区,其中,赛虹桥街道117项;
雨花街道104项;
西善桥街道16项;
铁心桥街道55项。推进二次供水设施建设。通过水厂增设深度处理工作,实现二次供水设施运行维护的专业化,提高供水水质,达到新的国家水质标准,实现全区二次供水改造的全覆盖。加强大气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推行蓝天行动计划,加大对工业废气污染防治、高污染燃料区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和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餐饮油烟污染整治等,力争“十三五”期间雨花台区上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逐年下降,雾霾、酸雨等污染程度明显减少。
2、园林绿化提升行动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推进生态绿色雨花建设的重要时期,以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为基础,计划每年新增造林300亩,到规划末期共增加造林1500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0.05个百分比。一是利用现有空间进行立体绿化,鼓励实施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利用剩余空间提高环境效益。二是实施道路绿化提档升级,综合布局各个路段的绿化景观,打造鲜明的特色道路系统,凸显人、路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三是新建公园绿地注重均衡布局,以“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工作目标,扩大城市绿地总量,逐渐优化绿地系统结构,重点完成城市森林、秦淮河风光带、三桥湿地公园、岱山森林公园等项目的建设。
3、市容环境整治行动
进一步加强城市窗口地区、窗口单位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公共、环卫、绿化设施的建设管理,推进市容景观示范建设。一是推进城区整治与改造工作。推进老居住区及城中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拆除各类违法建设及逾期临建,实现新增违法建设“零目标”。二是加大市容整治力度。深入开展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立面整治,建立建(构)筑物及公共设施外立面养护保洁机制,提升城市空间的整体协调形象。三是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力争做到“十三五”期间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与分类处理水平,使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99%。
(四)落实民生保障建设,提升群众生活安居质量
1、棚户区改造整治提升行动
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十三五”期间,计划改造棚户区房屋面积155.51万平方米。全区以“两桥”地区、长虹路片区更新改造为突破,统筹推进,推进时序坚持先规划后改造、先补偿安置后拆迁,先改造集中成片棚户区(危旧房)、再改造其他棚户区(危旧房),逐步实现整治改造工作区域全覆盖,提升雨花城市功能品质。
加大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和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落实资金、土地、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措施,为棚户区合理规划和选址,优化户型设计,改造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多种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建设投融资平台作用,通过国开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筹集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资金。
2、保障房供应体系优化行动
健全规范管理、进退有序住房保障良性机制。积极落实障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转型“1+4”政策,以制度完善、政策健全、供应有序、进退规范为目标,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建立住房保障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完善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的收入财产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申请对象收入财产审核认定的准确性,优化分配工作流程,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住房保障公信力。建立退出机制,健全保障对象年度审核、定期检查和举报查处机制,发挥租金杠杆作用,实现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发生变化后的保障方式转换与梯度退出。
优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顺应住房保障体系转型,适应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约171.5万平方米,力争2017年底前享受住房保障的城市家庭比例扩大到城市家庭总数的20%,2020年达到23%。
3、居住小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有序实施老旧小区出新工程。根据实际需要,依据各住宅小区不同建筑年代、不同基础条件和不同管理模式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定计划、分类分批次逐步整治。以雨花街道和赛虹桥街道为重点,实施一系列旧住宅小区出新工程,全面提升雨花区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积极开展老旧小区翻改建工程。对于现状无法满足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的老旧小区,建议按照户型适用、功能齐全、配套完善、质量安全的要求,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式,组织实施原址翻新建设。在延续城市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通过翻新改建工程,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优化老旧小区居住功能,促进城市的宜居与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现代建设体系,提升城建创新发展水平
1、绿色城区示范建设行动
一是探索实现建筑绿色化运营。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对既有建筑改造的政策扶持力度,结合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开展不同模式的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促进绿色建筑数量型向质量型、单体建筑向片区转变,实现建筑节能化向建筑绿色化的升级。二是实现建筑绿色化运营,加强建筑使用期间的绿色化运营管理,扩大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规模,同时加强建筑节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建筑运营中的绿色化。三是推动建筑现代化转型。推广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逐步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规划到2020年底,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新建建筑装配化率均达到30%以上。
2、海绵城市建设行动
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缓解城市缺水现象,扭转城镇建设的水泥化趋势。结合“两桥”更新改造、道路建设时序和各类园区及城市功能区开发建设,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3、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行动
一是注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做好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以已有的雨污分流工程系统为基础,探索各已建地区综合管廊化改造方案,由“两桥”改造、新建主要道路为试点,根据建设经验推广到全区分步实施现有地下管线管廊化改造。二是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全区地下空间设施的普查、数据建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等工作,以两桥地区为重点,制定地下空间规划与建设计划,同时统筹安排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市政设施、人防工程设施等项目建设。
(六)深化综合管理改革,提升长效城建管理能力
1、城建管理一体化行动
一是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引领作用。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的规章体系、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的多方监督。同时健全全区规划编制管理体系,加强规划编制项目的立项管理、成果评审、成果验收和入库工作,做好全区法定规划成果的动态维护。二是依法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区内各级政府、部门间的事权关系,强化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责,加大城市规划建设、交通一体化、水务一体化、绿化一体化等领域的机构职责整合力度,由多头管理向统一平台化、信息化监管转型,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园林绿化管理高效化行动
一是深入开展城市绿线划定工作。明确绿地保护范围,建立全区园林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动态更新维护管理。严格执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优化审批流程,形成完整有效的生态绿地保护管理机制。二是推进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形成“政府监管、管养分离、市场竞争”的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工作的监督及考核管理,建立园林绿化养护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养护作业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养护质量。三是完善园林绿化长效管理考核体系。进一步细化、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细则,以标准化手段推动城市绿化景观品质的提升。
3、社区物业管理标准化行动
一是加大力度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结合2014年《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和2013年《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建立完善的物业管理市场机制,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二是加强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主体的培育。严格实行建管分离,建立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双向选择机制,鼓励有实力的物业服务企业接管老旧住宅小区,逐步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三是积极推进物业管理小区标准化服务。按照《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确保物业服务企业在企业行为、制度建设、物业服务、人员行为等方面达到“规定动作”和基本标准。四是完善物业管理服务达标差额补贴机制。对物业服务成本进行核算,按物价增长情况,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依法合规地解决物业收费难、收费率低问题。五是实施老旧小区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完善老旧住宅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集中解决开发商遗留问题,因地制宜,重新划分物业服务区域。
4、工程建设管理精细化行动
一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严把工程方案论证、立项、概决算及施工许可等各审批环节,严格控制实施过程中的变更行为。加强建设程序的执法监管,切实制止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的行为。加大招投标市场管理力度,着力构建制度完善、规则统一、程序规范、过程透明、监督有力、公正诚信的市场秩序。二是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对各类建设工地实施网格化监管,努力实现管辖区域全覆盖。实行文明工地全过程动态管理,加大施工工地现场检查力度。对全市主干道、重点区域、居民区周边工地围挡等实施专项整治,提升建筑工地对外形象,规范道路临时占挖管理,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五、“十三五”城乡建设的机制体制建议
(一)健全城市统筹机制
1、落实城建管理体制改革,消除机制体制障碍。深化落实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城建管理资源,加大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水务、绿化等部门的一体化整合力度,重点协调好区谷、属地与园区之间关系,创新城建管理工作手段,消除部门与街道(园区)管理边界不清现象,促进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营造统筹建设、整体协调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局面。
2、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各片区特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持各个功能片区有选择性地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各方面的综合改革试点,在建管并重、数字化管理、多元治理等领域实现先行先试,积累改革经验,为全区城建管理转型起到示范作用。
3、加强重点功能区建设扶持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倾斜。根据各个功能区发展阶段的不同,重点增加公共财政对“两桥”地区、软件谷、板桥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资金方面的倾斜,加强与省市的联系对接,发挥各项政策的最大效用,并逐步建立起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机制。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1、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明确重大行政决策范围,制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5个法定程序操作规则,确保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探索建立行政决策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节点管理、流程控制、规范运行。
2、强化规划绩效考核评估,有效推进相关行动任务落实。明确城市建设重点行动的目标任务和时序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纳入科学发展评价、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层层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建立跟踪督查、动态考核等制度。
3、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做到组织严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制约有力,靠制度约束权力,更要做到权责一致、相互协调、运行顺畅,切实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整合监督资源,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优势互补、监督有力、富有实效”的监督体系,形成整体监督合力。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1、实行项目储备与评价机制,借用专家库、智囊团的力量。完善规划委员会制度,通过设立区城建项目储备库与区城建专家库,建立起全区项目建设实施前的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介入强化城建项目的社会参与环节,从而加强对项目建设可行性、操作性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与甄别,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2、与各部门、各片区共建共享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区内现有城建项目的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探索建立与各部门、各片区现有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动态衔接等交流机制,实现城建管理的一体化。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1、区分项目属性,分类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支持依项目设立“专项资金”科目,并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使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2、明晰各级职责,实行资金分级保障。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事权范围,明晰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事权划分。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建立健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完善各级财政分配机制。
3、创新投融资渠道,支持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根据“两桥”地区开发融资模式的实践,继续探索ppp模式新方式,强化项目策划,完善准经营性项目经营与收益机制、公益性项目资金筹措与偿债机制、公共产品与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等,积极引导外资、民资和个人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城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共同建设、共同收益的长期合作机制,形成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中期票据、私募债券、保险资金等投入城建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十二五”期间,我院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验室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实验室层次明显提升,实验室管理得到了显著加强。但是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实验室建设主要成绩 1、实验室层次有新提升。
省级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AAAA于20XX年被批准为XX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实验室管理体制探索有新进展。
将XXXX实验室、XXXX实验室整合为AAAA。独立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
3、实验室建设经费有新增长。
五年间,共计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1000万元,其中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学科专项资金300万元,学校投入700万元。
二、“十二五”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 1、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实验用房不足,生均实验用房建筑面积呈下降趋势。3、实验室开放共享程度有待提高。4、高层次实验室有待增加。
三、“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
继续深化实验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开放共享;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争取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项目、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1、教学实验室建设
争取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项目、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
2、实验教学改革
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实验开出率95%以上;实验项目更新率每年达5%;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达到60%。
3、实验队伍建设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化工学院院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方式,已经拥有一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但仍缺乏高学历、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制约了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 2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有待深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程体系建设,而课程体系的建设的主要依托就是能力培养,随着学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配套的专业教材就显得更加重要。
1.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待加强
学院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探索,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校企合作和定向培养,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1. 4 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有待加强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在校内建设有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专业实训室、化工设备装配实训室等,校外有安庆石化、中粮生化、中元化工、马鞍山立白公司等实践教学基地,具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但高水平、综合性的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求,实验实训设备急需更新,根据现代化工生产的特点,必须建设高水平的模拟和仿真实训室,提高学生对大型生产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
2 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能性人才。
3 专业建设目标
3.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化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支撑核心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抓住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构建建立以化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3. 2 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 “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根据 “模块”结构的总体框架理念,构建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
3. 3 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经费和政策支持,新建1 个以上生产性的化工技术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 个以上,并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制度。形成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 4 教学团队建设
大力加强专职教师的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及实践教学能力,所有专职教师都要积极参加企业项目实践,鼓励教师承担服务外包任务、到企业进修、参加企业和行业技能培训等。
3. 5 课程标准与管理制度建设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紧密合作制定专业和课程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在完成工作岗位能力和知识体系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和企业岗位能力体系相一致的课程模块标准体系。
4 专业建设内容
4. 1 专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建设
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之下,完善专业合作建设组织和运行机制。紧密与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建立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广开思路,开放式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院、学生和企业 “共建多赢”的局面。
4.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4. 2. 1 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4. 2. 1. 1 专业定位
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行政等单位需求的一线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就业时的适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4. 2. 1. 2 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 “工程性、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胜任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达到直接上岗的专业技能水平。
4. 2.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 “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产学相结合,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办学理念,采用三级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形成以 “项目为主线,任务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四主”教学体系。 “项目导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落实 “教、学、练、做” 四位一体,以 “做”为主,“学、练”结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2. 3 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课程的建设要推行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采取结合社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通过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办法,采取课堂效果检查、质量跟踪等加强过程监督与考评,定期进行质量评估,结合化工学院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取得的关于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研究成果,特别要建立健全有关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教材体系。
5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5. 1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安排社会需求调研、企业挂职进修、承担社会服务等,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拓展能力和专业建设指导水平。每年派出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进修,确保教学改革顺利推进。
5. 2“双师” 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紧紧依托化工学院 “教师应用能力发展中心”,通过3 年的建设,使学院具有 “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达到80% 以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企业顶岗工作或开发实际应用项目经历,每年在企业工作不少于一个月,鼓励年轻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数量一般不少于2 个。
5. 3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化工学院已经聘请了中粮生化、中元化工等企业近10 名生产技术骨干担任化工学院实践指导教师。今后,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逐步增加兼职教师数量,提高兼职教师的质量。在聘任兼职教师时,立足于从大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中,重点聘用具有高级职称、丰富行业从业经历、项目开发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我院实习实训指导或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6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6. 1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以学校新建的化工实训大楼为基础,主要加大 “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专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从学习到实验实训的教学需要,同时要更加注重建设项目的高起点、高水平,力争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6.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与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充分发挥学院的智力和劳动力优势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和资金优势,紧密结合企业技术开发需求,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完善工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 结语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我们一定要创新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更加注重加强与本地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努力提高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良好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焦纬洲,刘有智,栗秀萍,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68(2):23-26.
[2]何华湘,莫敏云.培养一种创新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梧州学院学报,2013,23(1):34-39.
[3]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8(2):1-15.
[4]谢静,曹菱,傅凤英.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92-195.
备受各方关注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在这份长达148页、历次篇幅最长的五年规划纲要中,一些新看点、新提法引起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新发展理念贯穿规划始终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共计20篇、80章,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各个章节,此外,规划还专设一章详解新发展理念。
点评:“新发展理念是未来发展的‘航标,因而也是此次五年规划的‘纲和‘魂。”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十三五”以及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而五年规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蓝图和愿景,必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经济年均增速设底线目标
看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后5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预期目标为6.5%以上。与“十一五”时期的7.5%和“十二五”规划中的7%相比,增速预期目标首次由具体“点目标”转变为“区间目标”。
点评:“‘十三五时期是决胜全面小康关键阶段,要交出合格答卷。为了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速度依托,所以与以往相比,这次五年规划增速的设定带有‘底线意思。当然在目前形势下,目标不宜定得太高,6.5%以上是符合实际和需要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写入规划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点评:“‘中等收入陷阱一词出现在国家的五年规划里,体现出这一时期的极端重要性,凸显‘十三五规划必须承担的独特使命。”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贾康认为,今后5年是我国迎接“中等收入陷阱”历史性考验最为关键的5年,必须采取措施,加快转型升级,摆脱陷阱的潜在威胁。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按照既定增速,5年后我国人均GDP将站上1万美元大关,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PM2.5首入规划凸显治污决心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气化工程,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这是PM2.5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引发代表的热议。
点评:“以前我们有减排的目标,现在有了与百姓更息息相关、对公众环境改善更为具体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董事夏玉洁认为,空气质量跟每个人都有关系,过去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治理没有同步跟上。这份规划不回避问题,设定了5年减少25%的目标,显示出治霾的坚定决心。
人均预期寿命增加1岁
看点:“十三五”规划中的25项主要指标中,有一项指标格外抢眼:人均预期寿命5年内增加1岁。
点评:“人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规划提出人均寿命增加1岁,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是一份‘民生规划。”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指出,在我国现有人均预期寿命已不低的情况下再增加1岁,意味着国家在医疗、养老等方面还会有更多投入。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岁。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6岁,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五年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看点:“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望五年内实现。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点评:“这是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国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的又一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看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仅会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保障水平,而且将快速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且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0年,这说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远低于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水平。
科学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看点: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专设一章强调强化水安全保障。草案提出,科学开发利用地表水及各类非常规水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点评:“地下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令人感到振奋,这是国家五年规划的战略性体现。这也意味着这一问题将得到更多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说。
近年来,我国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严重,北方多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明显,形成了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
5年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设目标
看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根据规划,五年内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点评: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里,我国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规划还提及,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专辟一章应对老龄化挑战
看点:针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规划专辟一章阐明应对之举,提出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引发代表关注。规划具体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
点评:“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5%,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养老涉及每个人,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十三五规划提出应对老龄化正当其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方玮峰说。
打造1小时通勤都市圈
看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打造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重要城镇间1小时通勤都市圈,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铁路网,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点评:“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时代。”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打造1小时通勤都市圈,可使城市群中各个节点的交流更加便捷,发挥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辐射带动,还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看点:不动产登记关乎百姓利益,关乎楼市走向,因此备受各界关注。提交大会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对此也有涉及,提出要全面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机场建设十三五规划】推荐阅读:
上海十三五建设规划06-23
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2018年推进计划10-18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规划10-20
机场建设监理报告10-02
通用机场建设管理规定10-27
教材建设规划10-11
新城规划建设11-26
机场工作报告05-28
通航机场场地分析07-27
通信专业建设规划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