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的语言习惯注意事项(精选8篇)
A.良好的语言习惯
不仅是不犯语法错误,表达流利,用词得当,言之有物,同样重要的还有说话方式,例如:发音清晰,语调得体,声音自然,音量适中等。说话时俚主不断,口头禅加篇,如病句、破句一样,都是语言修养不高的表现。
B.发音清晰
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对一般人来说不是十分困难。有些人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个别音素发音不准,如果严重影响人们理解,或影响讲话整体质量的,应少用或不用含有这个音素的字或词。当然,如果有法矫正的应该努力矫正,不要取消极的方法。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口含鹅卵石练出一付伶俐口齿的故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启示。
C.语调得体
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对于各种句式都有语调规范。有些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若有人说:“我刚丢了一份工作。”使用同样的反问句:“是吗?”作答,可以表达吃惊、烦恼、怀疑、嘲讽等各种意思。
有研究说,使用上扬语调易对听者造成悬念,提高他的兴趣,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疲劳。而降调表现说话人果敢决断,有时显示他的主观武断。
得体的语调应该是起伏而不夸张,自然而不做作。但定富于感情变化的抑扬顿挫总比生冷平板的语调感人。
D.声音自然
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不失自我,不仅听来真切自然,而且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
E.音量适中
音量以保持听者能听清为宜。适当放低声音总比商嗓门顺耳有礼。喃喃低语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而嗓门大亮,既骚扰环境,又有咄咄逼人之势。
F.语速适宜
适宜的语速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速度和节奏。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难易度,举的高低及对方注意力情况调节语速和节奏。说话节奏适宜地减缓比急迫的机关枪式的节奏更容易使人接受。
除了上述五点,还要警惕一个很容易破坏语言意境的现象--过分使用语气词,口头语。例如,老是用“那么”,“就是说”、“嗯”等引起下文,或者,在英语的表达中使用太多的“well”,“and”,“you know”, “OK”及故作姿态的“yeah”等,不仅有碍于人们的连贯理解,还容易引人生厌。
最后很值得一提的是掌握母语,也就是说中国话的能力问题。许多人在学习外语时很舍得花功夫模仿所谓标准语音,却忽视了本国语的重要性,不会说像样的普通话,或者在中文的表达中夹进一串英语单词,还意识不到这是语言缺陷的一种.且看外国人怎样评论这个问题。
作者曾听一位英国文化官员告诫我国国内一些希望在外资企业投职的青年们说,"请务须牢记,要你们外国上司或同事的得力助手,作为当地人,你们所具有的关于中国,国家、人民和语言和知识,是最不可放弃的优势。
关键词:语言习惯,语言感觉,阅读能力,学生思维,综合技能
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To ignore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hear it.
To hear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see it.
To see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understand it.
To understand it is not better than to practice it.
Once you have practice it you can stop.
一、语言的学习就是语言习惯和感觉的养成
关于语言的习惯, 英国语言专家H.E.Palmer在他的《语言学习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中提到:“如果我们听了一句外语, 这句话语速适中, 我们听了就懂, 那么, 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的, 是我们从习惯上得来的材料, 我们对它的了解是‘自动的’;反过来说, 如果我们听了之后, 还得请求说话人重说一次, 或请他说得慢些, 或需要一段思索的时间去体会这句话的成分, 或需要一个很慢的分析或翻译过程, 那么, 这句话还不是我们的, 我们对这句话的了解不是‘自动的’。”这是关于耳听的。关于口讲的, 他说:“我们要说外语, 如果我们有了想法, 立即能讲出一句外语, 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单词, 或单词的形式, 也没有觉得我们如何把它配合起来, 那么, 毫无疑问, 我们是能‘自动地’说出来的;反过来说, 如果我们讲一句外语, 我们要准备, 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单词, 或单词的形式, 如果是造一句话, 我们要有意识去综合, 或从母语中翻译过来。那么, 我们还没有能力去自动讲话, 我们还没有养成利用句法的习惯。我们造句时, 还得有意识地思考, 不是‘自动地’说出来。”
学习语言及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就是要养成“自动”的习惯。学习语言和学习其他任何技能一样, 是一种习惯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 纯粹靠理解或分析学来的东西, 运用起来会很勉强, 但由机械地模仿而养成的自动的习惯, 则是一种永久的技能。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是中国学生最容易错的“有”的表达。学生都知道“there be”和“have/has”的区别, 但无论是在书面或是口头表达里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There has a little shop.”这样错误的句子。又比如另一个常见的错误“like to do”和“like doing”, 学生甚至都能头头是道地说出两者的区别, 但在使用中却总是出现“I like play soccer.”这样的错误。这不是知识的问题, 而是技能的问题;不是懂不懂的问题, 而是会不会的问题。换句话说, 就是基本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
语言习惯的养成在于反复的练习。理解与分析未尝不可, 但应当在练习到了相当程度之后才起作用。这种反复的练习, 初看很机械, 但机械之中不是没有一点趣味的, 把机械的学会了, 就不机械了, 就自然了。低年级要着重通过听说来培养语言习惯, 而高年级应重点通过读写来培养语言习惯。
语言感觉 (简称语感) , 是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律的熟练掌握而自然产生的一种感觉。它是和语言的习惯有连带关系的。这种敏感性是从习惯得来的, 所谓“习惯成自然”, 语言的习惯越正确, 语言的感觉就越敏锐。语感可以说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
现在, 我们很多学生把考试分数不理想归结为英语语法无规律、英语时态句式太复杂,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英语是几种语言的混合体, 它以盎格鲁撒克逊语为基础, 结合了不少法语、拉丁语, 还有很多词汇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因而英语的使用很难规律化。
例如, 我们前不久听过的一节有关定语从句的公开课, 课中教师指出了定语从句多种特殊规定性的用法, 我想如果不是初三、高三的老师未必能将这些没有规律的规则罗列出来, 但是笔者认为学生也不至于将“The only thing that I get is a pen.”“All that he told me is true.”说成“The only thing which I get is a pen.”“All which he told me is true.”所谓念起来很顺口, 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对学生而言, 语感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听多读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的。在初中英语考试中最能体现语感的是完形填空一题, 这也恰恰是中国学生普遍认为最难的题, 这道题既考阅读能力, 又考语法运用能力, 还考词汇运用, 要想快速高效地解答此题, 最好靠语感。
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耳听是获取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听力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听力材料的语言要地道, 最好使用原声带;
(2) 要让学生多跟读, 培养良好的语音和语调;
(3) 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背诵一些文章。
总之, 语言习惯和语言感觉的形成是建立在听、说、读、写反复练习基础上的, 什么时候能对语言的四项技能达到“自动反应”, 语言的学习才算真正“到家”了。
二、阅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感觉
阅读能力在英语的综合技能中是带动全局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认识英语中各种表达的方式和技巧。阅读的目的, 除了获得英语知识之外, 更重要的还在于养成运用英语的习惯。阅读的东西多了, 见的语法现象也就多了, 语法就会变成帮助理解的工具, 而不是教条的规则。
例如, “The taste of the apple is sour.”语法上没有错, 但听起来不舒服, 因为这不是英语的表达习惯。“The apple tastes sour.”也不是老师教学生“表感官的动词后接形容词”学生就一定能说出来写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学英语, 很难做到完全用英语思维, 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大量反复阅读培养语感。而且, 我们要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系统地学习语法, 来印证所阅读的语言材料。
我国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翻译家陈冠商教授说:“在泛读的基础上要进行朗读。通过听觉和视觉, 使语言留在脑海中的印象鲜明生动。学习英语必须朗读, 因为朗读属于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 它可以维持很久。比如, 骑自行车、游泳、唱歌、弹琴、打字等都属于运动记忆, 学会之后不大会忘记。”
所以, 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 特别是早读课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形成优美的语音语调, 通过朗读加深语言记忆, 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
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很关键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有了大量的阅读经验, 才能比较自然地写出分寸恰当的作品。
三、背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语言感觉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背书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 学习英语更要注重背诵。英语学习完全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它的遗忘率是极大的。语言材料得靠平时积累, 要从记忆开始。读得多了, 背得多了, 自然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培养出来了。中考英语作文通常是命题作文, 如果没有阅读和背诵的积累, 很多学生只会根据作文的提示要求逐一翻译出来,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生硬而不地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张道真教授一贯主张跟着录音带熟读、背诵, 他要求学生要把北外的第3、4册共32课课文全背下来, 并能够复述。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谈经验时说, 他硬是把自己从工程师背诵成了播音员。每天早上, 把BBC和VOA的新闻稿录下来, 反复朗读、尽量背诵。没有过多长时间, 就成了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子、著名的英语学者学习英语尚且如此, 我们的学生更应该背诵。我们要科学严格地要求学生背诵课本内容, 从而积累语言的厚度, 为语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教授董亚芬说:“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可走, 语言能力的强弱与掌握语言材料的多寡成正比, 语言材料吸收量越大, 语言能力提高越快, 其中, 背诵是一种强化的语言材料输入, 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多年来被语言 (包括母语) 教学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说:“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必须尽量创造习得环境, 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 成人更加要背。”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维友教授说:“我学英语,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的‘死记硬背’, 这是学语言离不开的方法。学语言有一个从‘死’到‘活’的过程, ‘死’的东西多了, 熟能生巧, 慢慢就会‘活’。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 便会‘死’去‘活’来。所谓‘死’就是原始的语言积累, 创建个人的语料库, 语料丰富了, 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 就能随意提取, 运用自如, ‘死’的语言材料变得‘活’起来了。”
一、 在出乎意料处深化
1.字(单音节词)
学生阅读文本,总会遇到生字词,当然它不仅指从来没读过的,还指学过的字词用在不同的句段,产生新的语义和作用,与自己的言语习惯的冲突。如果这种语言现象能够引起教学注意,学生学习就可以逐层深入,特别是与他们言语习惯的不同之处。文本语言与学生言语习惯的冲突,在课堂上通常表现为学生阅读错误、理解不到位,表面是字音、字形问题,其实是字义理解的偏差与肤浅,没有养成联系语境准确把握字词的习惯,影响语感水平,更影响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就看如何在学生言语习惯之上进行语言学习。教学《山中访友》,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无意中发现几个学生将“你弓着腰”读成“你弯着腰”,真是出乎意料。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声音非常刺耳,可是多数学生无动于衷,认为意思相近,并无大碍,不像以前有人读错立马被大家指正。“弓”不是生字,易读好认,学生怎么会出差错呢?这一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少见且未曾用过,不符合他们的言语表达习惯,自然而然以自己的方式来“校正”文本语言,因为“弓”字并非生字难字,单独出现时他们一定不会读错,与他们言语习惯相同的句子也不会出错。为什么在如此完整的语境中会出错?显然,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这一用词方式出乎他们的意料,潜意识里“纠正”与言语习惯相悖的“错误”。从另一方面分析,朗读正确的同学并非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看字读句的平常习惯,辨字理解思维并没有跟上,可谓有口无心,因为在后面的讨论中,朗读正确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弓”与“弯”的区别,以为别人是粗心读错的,这么简单的错误也让他们出乎意料。两者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朗读正确的未必理解,朗读错误的未必一无是处,在阅读思考、语言感悟方面,后者优于前者,这也让教者出乎意料。句中“弓”是“使弯曲”的意思,“弯”是“弯曲”“使弯曲”,从字典解释分辨不出什么差别,但是引导学生分别读这两个句子,他们能够逐渐感悟到这两个字在这个句子、这一段落中的不同表达作用。“弓”着腰,让人联想到拉弓欲射的弧度、力道。“弓”字表现出紧张感、力量感、积极感,表现老桥的付出;“弯”字表现的是松弛、消极,是自然而然的,是缺乏活力的。“古桥”“老朋友”“老桥”“老人”“几百年”与“弓”的形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凝聚成语言冲击力。“弓”字再现老桥过去的雄姿,展现现在的气魄,展望未来的不老。“站了几百年”“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弓”为前后、上下的句子注入了活力,形象鲜活,语言富有魅力,体会到位,朗读才有实效。“德高望重”才顺理成章能成为语段的中心词。
这里所述的字其实为单音节词,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小学生从古诗词中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在现代文中也可以发现它在文本中的妙用。文本“炼字”由来已久,与语言表达形式息息相关,与语文教学目标紧密相联。“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引无数读者惊叹其运用的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学生朗读伊始,习惯“春风又吹江南岸”,待理解之后才能读出“又绿”的情意。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的过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的故事广为流传。作者语言表达是推敲的结果,学生必然需要领悟过程。学生初读文本,自然产生类似的阅读问题,成为教学内容之一,重视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类似的语言现象与学生言语习惯相冲突,只要教师适时点明,学生往往恍然大悟,体会语言活力,学习语言表达,不断建构新的语言习惯。
学生习作的平淡足以使小作者失去动笔的兴趣,但是修改出一个恰当新颖的字词,就能让习作改换新颜,习作兴趣陡生。这是因为修改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打破自己言语习惯的过程,是语言创新的过程,自然产生乐趣。比如学生经常写游记,但是咬着笔头也写不出当时的情景,平淡的草稿必须经过修改才能获得新生。一个学生在《美丽的海滩》一文中修改出“走近一瞧,沙滩可真美丽,到处是软绵绵的细沙,海边还趴着奇形怪状的石头,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趴”字是最后修改的结果,大家读到这里都眼睛发亮,小作者沾沾自喜,其他美妙的词语“软绵绵”“波光粼粼”随后油然而出。不难看出这是读写结合最小的一个点,虽然简单但是作用不小,容易操作,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逐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水平。从字入手进行读写结合,字这个小问题是可以作大文章的,简单易行。
2.词语(双音节词、多音节词)
当然,现代文组织的基本单位还是词语,课文出现的生字最终以新词的方式教授学生,单个生字多数没有上面单独用词的地位。新词教学是学生意料之中的,课课如此,如何打破他们的言语学习习惯,丰富他们的表达内容、形式是生字新词教学的重点。新词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运用,运用又促进理解,是学习语言运用的内容之一。如果词语能够顺利进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系统,就可以让文本语言拓展它的外延、丰富它的内涵、构建更多的句式,增加词语表现力。例如《穷人》中的语句:“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上下文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及省略号形式的表现,让学生充分领会“忐忑不安”的内涵,但是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几乎没有。因为没有运用,许多类似这样的新词无法进入学生的表达系统,改变不了语言习惯,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语言表达水平还是不高,在一个相对的时间,他们的读写水平也没有起色。教学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并不难,因为它所在的语境非常形象,难在学生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类似心情。教师于是现场营造言语表达氛围,准备指名学生用它说一段话,学生自然忐忑不安;教师准备家访,学生更加忐忑不安……学生逐渐围绕它写出一句话、一段话。学生在下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又阅读到“忐忑不安”,在读、写、读的循环过程中,它已经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词语、一个情境、几种表达方式,能够生成新的言语习惯,读写结合的功效才得以体现。文本词语本身并不会让学生出乎意料,但是词语运用的范围、效果却让他们出乎意料,可以提高他们更新言语习惯的频率,从而提高理解运用水平。
3.句子
字词是构成句子的材料,句子的表达形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魅力,因此句子形式是典型的言语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应当重视句子学习,包括理解运用表达。批阅学生习作经常发现语序错乱,想到什么写什么,看似问题不少,其实是正常的语言现象,成人口语交际经常出现倒装句,重要内容前置,次要内容放后,或者补充说明,如果写成书面语,多少都有些语法问题,不成章法。但是,这种错乱的表达句式在实际交际中却引人注意,有助群体之内交流。
句子形式变化特征之一是运用修辞手法,阅读感悟虽难,但有法可依,其实并不是最难,更难的是运用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多数学生能够分辨出那种修辞及修辞成分,模仿造句等,但是在学生习作中很难批阅到恰当有效的修辞句式,没有找到读与写的内在联系,读者与作者语言表达的根本关联,这也让教师出乎意料。阅读未必成为写作的基础,会读不会写的人多,写得好的人更少。回过头来分析学生习作语言现象,不难探究学生习作语言年龄特征。小学生习作语言倾向口语化,习作语言表达与情感个性表达类似,直接、碎片式,但也有可取之处,能够表达最强烈的感受、最想说的语句片断,而不太理会用语的恰切、表达的优美、内容的完整。其实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可以完善内容、完美语言。针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从学生习作可以探个究竟。小学生习作语言并不注意句段意思的完整,总是先写出想到的,有可能的话才补充完整。例如习作《我学会碾地瓜》中写道:“我打开开关,把客户洗好的地瓜放入机器的嘴里。”“不过这也是我的错,自以为是,不好好学艺。唉!只好自认倒霉,满脸是地瓜末。救护车来了,爷爷早就出现在我眼前,‘哈哈!小小年纪,就懂得用人家的地瓜来美容啦!一边不紧不慢地修正我的错。‘不要着急,先把地瓜拿一点出来,刚开始不能太多。要是太多,机器也会受不住的,就像你的嘴塞满东西就没有办法咀嚼。”“嘴”“救护车”都是小作者首先想到的,并不需要经过授课讲到的修辞手法运用过程,多数学生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通常表达为“机器的漏斗像大嘴一样”“爷爷像救护车一样及时出现”,即为言语习惯。两相对比,可以发现直接写出想到的,写出喻体,再来补充完整,写出本体,更能表情达意。教材内容也不缺乏这一言语现象。“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草原》)如果按照一般学生的言语表达习惯“一条迂回的河像明如玻璃的带子。”表达效果相差甚远。语言学习就是在与学生自己言语习惯对照过程中不断吸纳更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断改变言语习惯,提高表达水平,形成更加良好的言语习惯。
二、 在意料之中深化
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语言的特别之处,还要指导学生从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找到值得学习的内容,在意料之中深化语言学习。
如果让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多数学生的句子是“月亮像一个大玉盘”,如果教师强调要新颖不要重复,才可能有意识地说出不同的句子。多数人习惯用常用的语句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学习,特别是习作语言表达却相反,不但要求准确,而且需要生动,但是生动是宽泛的、个性化的,而不是追求唯一标准,否则月亮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大玉盘,就变得单调乏味了,当然与生动背道而驰。“月亮像个蛋糕”对于想过生日的小朋友那就是准确生动的修辞。一位学生在习作《美丽的海滩》中描写:“海滩上到处是游客挖的水洼,好像被子被老鼠咬了几个破洞。”一般学生初读觉得不美,可寄宿生却觉得非常有生活气息,太形象了,因为它与众不同,因为他们的被子曾经被老鼠咬破洞。这样的语言与平常的语言习惯略有不同,却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稍加变化就变得新颖贴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透过语言现象把握语言本质,提高学习效率。
文本语言除了学生陌生的、觉得新鲜的,熟悉的、觉得老样子的,还有一种形式:一个语段中既有陌生的又有熟悉的,对学生言语习惯一样有冲击力。两相结合,它的读写效果更好。例如阅读课文《彩色的翅膀》中的语句:“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学生阅读时除了对“捏”字觉得新奇,其他的还是觉得平常。那么就从“捏”字入手,完成整个语段的学习。学生用“捏”字再现自己的生活动作,现场表演“捏”的姿势,从而生成“薄薄的小片”的真实图景,与后文“细细的端详着……好像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形成鲜明对比,对比出战士们热爱海岛的情思。因此学生写的练习便可以展开层次。一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吃西瓜,学生很快写出片段,有平常的吃法,奢侈的吃法,爱惜的吃法,用词有所不同;二是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吃法,描写自己吃最喜欢的食物过程;三是描写自己喜欢的活动。语言与情感的共生、形式与内容的互化、陌生语言与熟悉语言的转化,让学生深入领会精确用语与情感表达的正比关系。
学生的言语习惯有助于提高语感水平,但是封闭式的言语习惯却阻碍语感的丰富,造成读写能力的低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在建构、突破、建构言语习惯的循环往复中丰富语感,提高读写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再复,刘剑梅.共悟人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面试时语言上的6点注意
在面试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应试者与用人单位相互沟通、传递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大学毕业生的自身情况、工作意愿、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个性特点等,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此,语言在面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试时大学毕业生在语言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表现对面试的结果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应在下面几个方面给予注意:
(1)语言文明。语言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一个人的文化教养。大学毕业生面试时,用语文明与礼节性语言尤为重要,对语言的操作要认真细致,不要将自己不文明的口头语带出来,那样会使场面很尴尬。
(2)称呼恰当。据心理学家研究,对别人怎样称呼应十分重试,称呼恰当,能使对方产生相容心理,感情就较融洽;称呼不当,可能会招致对方的不满或反感。所以,毕业生在面试时,首先应称呼恰当,这对于第一次参加面试的毕业生来说很重要。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较少,除了“老师”等几个简单称呼外,对社会上一些通常称呼就显得很陌生。这里不妨对各行业进行分类,如工厂、企业的同志,你可以称呼“师傅”、“老师傅”;对事业单位的知识分子,可以称呼“老师”;对外企人员可以称呼“先生”、“小姐”、“女士”;对党政机关部门人员可以称呼“同志”或者其职务“某科长”、“某局长”等。千万不要大呼小叫别人的名字。
(3)语气得体。问话应朴实、简洁,不要过多的提问,以免使面试人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也不要说一些不着天不着地的话,让用人单位产生厌恶的感觉,比如“最什么”、“特什么”、“非我不可”等话,都显得应试者极不成熟与幼稚。
(4)语言表达要清晰,不要罗嗦。话不在多而在精,自己反反复复要强调的事情,生怕对方听不明白或者漏过去,这样反而把重点冲淡了;回答问题也应该简单明了,不要老是喋喋不休,让面试现场成为你自己的演讲论坛。
(5)语言上应有选择。不要兜售自己的学识,一张嘴就是专业术语,好象除自己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
面试说白了很简单,无非是考察求职者是否符合岗位需求。一般而言,面试往往从自我介绍、个人经历、掌握技能、离职原因这四个方面着手,通过一系列问题,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有条件者,可找从事过招聘工作,或有一定面试经验的朋友,就一些常见面试问题,模拟面试。在朋友面前丢脸,总好过面试时丢人。而且面试前有所准备,也有助于消除紧张,培养自信,从而获得成功。
这里要尤其提醒两点:第一、自我介绍往往是面试的第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准备充分则事半功倍。第二、回答问题时应谨记言之有物,切实有据,彬彬有礼,亢卑有度,不要忘乎所以,夸夸其谈。
l “招”亦有“道”。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笔下最厉害的高手莫过于大侠独孤求败。他从“学招”到“创招”,最后领悟“招”的真谛,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经过了大量的理论学习(拜师)和实践锻炼(打斗)。求职者要达到“无招”的境界,同样需要理论学习(求职技巧)和实践锻炼(不断完善简历,积极参加面试)。
初涉尘世的年轻人,怕的就是不知企业会如何“出招”,更怕的是自己不知如何“接招”。这是因为缺乏实践锻炼。做过“功课”的求职者,却怕企业“变招”。这是因为学“招”钻了牛角尖,忘了招是死的,人是活的。
“招”亦有“道”,任何“招”都有其遵循的原理。因此要想把“招”练好,学“招”,更要学“道”。独孤求败将“道”化为“独孤九剑”,求职的“道”则可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应聘职位为中心,简练一点,聪明一点。
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是利益驱动的,企业也不例外。无论是筛选简历,还是面试提问,企业的招聘都围绕着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来进行。那么,应聘的时候,求职者同样要围绕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来阐述。前面“解析企业招聘密码”单元里,我们介绍了分析岗位信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应聘优劣势,扬长避短,确定应聘方案,就是“创招”的过程。所创“招数”越贴合岗位需求,企业就越容易“中招”。
简练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之一。简历不是小说,面试不是演讲。找个朋友,请他十秒钟看完你的简历,听你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如果他能复述出其中的竞聘优势,那么你的阐述才当得起简练二字。有的求职者总担心叙述中会遗漏企业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事无巨细,尾大不掉。须知太多重点就变成了没有重点。冗余的原因,还是未能吃透企业的岗位需求。所谓大道至简,要言不繁。你有见过三分钟长的广告吗?事实上,大多数广告都不到三十秒,而你能记住的,最多只有其中一两句话而已。同样道理,只要吃透岗位需求,打动企业的,也就一两句话的事情。
聪明对缺乏经验的求职者而言,比较抽象。如何聪明?其实还是回到“中心”。招聘过程中,企业任何问题,任何抉择,都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有位缺乏工作经历的求职者,在应聘创意设计助理时寄了一张纸尿裤,上面除了联系方式,只有一句话:“在这个行业里,我只是个婴儿”。用纸尿裤来暗喻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同时彰显创意。这位求职者的成功,首先是建立在研究岗位需求基础上的,即明确企业对创意的需求远超软件应用能力。其次就是真正动了脑筋,聪明地用事实来说话。有没有创意,简历设计就能证明,毋庸置疑。在简历和面试中常用类似技巧。比如在面试中,聪明的求职者常借工作感悟和体会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聪明的进阶体现是时刻表现出专业素养。不少企业会借些看似无聊的问题隐蔽地考察求职者。比如人事岗位招聘中问“如果在高速公路上车突然停下来,请凭直觉说出三个可能原因”。人事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和人打交道,此题看似不着边际,实则考察求职者的基本素质。如果三个原因均未直接涉及到人,说明此人不爱与人打交道,企业自然不予录取。因此,聪明的求职者,平日就要刻意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意识,切莫临时才抱佛脚。
说易行难,即使明白求职的“道”,要想做到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还需通过不断接“招”,从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感悟,方可得“道”。
l 常见面试题型解析
一、自我介绍
一般而言,企业面试时首先会问一个开放式问题,给求职者机会自由发挥介绍自己。比如“你为什么应聘这份工作”,“请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应聘这份工作,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将如何做好这份工作”等等。
回答这类问题就好像给自己做广告,须谨记两个要点:
1、回答要紧扣岗位职责和要求,尽量简练客观。与职位需求无关的信息对企业而言只是“噪音”而已。自荐时要侧重分明,言简意赅。如同看广告你往往只能记住一句广告语,一两分钟的自我介绍,面试官能记住的也只有你的一到两个特征。在介绍自己时客观事实比夸夸其谈可信度更高。例如:“我分析了贵单位的招聘信息,从……看出,你们希望招聘……(岗位需求),而我……(自身优势)。我的目标是……(职业规划),而贵单位正好……(公司需求)”;“通过您(面试官)刚才的介绍,让我想起曾经的一段工作经历……”
2、自我介绍切忌完全重复简历内容。面试官面试时正看着你的简历,重复一遍有什么意义呢?建议你最多用二十秒钟介绍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自己的优势或强项。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激发起面试官对你的好感,或者至少是兴趣。“我叫XXX,来自XX学校XX专业,本科(专科)毕业。除了简历上您看到的介绍,我想特别说一下我在XXX方面的特长。我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岗位需求给出事例)”。
二、置疑(挑战式问题)。
企业常通过突然置疑的方式来考察应聘者的情商:“我们觉得你太年轻/年纪太大了,不大适合这份工作,你怎么看”;“说说您的缺点,好吗”;“应聘这份工作,您认为您还欠缺什么”;“你的专业不对口,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呢”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既然相约来面试,本身就是对简历的一种肯定。突然提出置疑,是希望应聘者陈述理由并加以反驳。因此,回答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切忌情绪激动,针锋相对,以免引起面试官的反感。
我们不妨用“您的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等比较委婉的话作为开头。在陈述理由时要注意言之有据。“看了贵公司的招聘广告,我发觉你们最看重的是……而我……(努力过程,业绩证明)”“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工作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经历。我曾经……”“我不会说自己的缺点是工作太投入,不注意休息(笑,缓和面试气氛)。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面对高层管理者时会无比紧张,异乎寻常的紧张,有时甚至会语无伦次甚至失语。明明没有犯错误,也会脸红心跳。我猜想这是在学校老师恐惧症的延续吧。(注意最后一句话,足以使面试官原谅你的这一缺点)……”
大多数成熟企业用人时重经历,更重能力。应届生中就不乏专业不对口而应聘成功的例子。这里特别建议还未到毕业学年的学生朋友,及早订立将来的工作目标,合理规划,针对性地寻找实习机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团体活动,为将来应聘积累“资本”。
回答挑战式问题,有时我们还可以转换一下思路,巧妙地回避矛盾。比如说到自己缺点时,可以重点介绍自己克服缺点正作出的各种努力,通过缺点引申出自己的优点。“我觉得自己缺乏说no的勇气,有时候有点滥好人。从实习开始就是这样,即使自己已经是超负荷了,对于别人的要求,不管是上司还是同级,都仍然会答应下来,而我又是有了一点小事就会睡不着的人,所以不得不常常开夜车把事情做完;而别人发现每次我都能完成任务,就认为我还有余力,就又交给我新的任务……”
最后再举一个巧用换位思考的实例供读者参考:“你说未来五年的目标是部门主管,那不是把我的位置挤掉了吗?我怎么敢用你?”一位求职者如此回答:“我的工作出色,正证明了您用人识人的能力。等我做到主管,您早就因为我们为您作出的业绩而提拔到经理位置了。”
三、陷阱式问题。
陷阱式问题有时将求职者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通过简历,我们发现你的专业功底很扎实,经历也很丰富,这里正好有个Case,请发表一下看法吧”。在侃侃而谈之前,建议先谦虚一下:“略知一二,谈不上精通,我们可以共同探讨”。给自己留个余地。
有时企业还会“关心”地问“看你的简历,应该不少公司找你吧”,“你和以前同事相处好吗?经常联系吗”,“以前公司的资料可以拿过来(或客户可以拉过来)吗”,“你觉得以前的领导对你公平吗”之类的问题。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可以”或“不可以”,“公平”还是“不公平”,都难令面试官完全满意。在回答这类陷阱式问题时不妨打一下“太极”。比如:“也许我确实能够找到薪水更高的工作,但贵公司的发展前景才是我最看重的,而且我觉得珍惜现有的才最重要,您觉得呢(将问题还给对方,顺便观察对方是否经验丰富的面试官)”;“不可能每件事都绝对公平,只有自己把握住机会,在工作上作出成绩,才会真正得到重视。我觉得贵公司贵公司的工作更利于我发挥长处,因此对这份工作充满信心”。回答问题时,切忌别将回答变成诉苦,尤其忌言从前单位或同事的过错。面试官非但不会同情,反而会敬而远之,甚至对应聘者的人品产生怀疑。
陷阱式问题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标识――“希望”,只要问题中带这个词的,往往就是陷阱式问题。例如“你希望有怎样的领导”,“你希望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你希望多少薪酬”。请注意,领导、环境、薪酬都不是由你决定的。缺乏经验的求职者常会将此陷阱误会成畅所欲言的机会。其实面对这类问题,最重要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因为企业尊重的态度而飘飘欲仙。“我认为领导不是我能选择的,我能做的只是调整自己适应领导,发挥组织的最大效率。以前我有个领导……(举例)”;“我希望能在不时会有挑战的环境下工作,因为有挑战,才有提高。不过日常工作中,每个同事的环境和机会都一样,要想脱颖而出,还是要靠
[面试官的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
★ 面试官的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
★ 专业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
★ 外贸公司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
★ 医药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
★ 幼儿教师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
1.不要咂嘴,不要有“然后”“嗯啊”等口头禅
2.表情自然,不要拘谨
3.一定要简短,不要让人烦,答题1~2分钟即可
4.不能拿起纸读,面试就是面试
5.用词不当没关系,关键是有观点
6.说话不要太快,声音不要太大
7.不要说第一第二第三里面再分一二三,可以综合成几大条
8.要戴帽,穿鞋。导语里面点明白:意义、重要性、目的,如中日关系等。
9.与考官加强眼神交流
10.最后站起来整理一下桌面,说谢谢。
11.回答题目要注意立意高、打动人、自己定位公务员、要厚重,串词类,自我认知类都是
编故事。
12.注意题目里给你的定位,普通人员、村支书、组委会负责人等。不同管理高度与细度。
13.组织协调类要检验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借助别人的力量。
14.不要全都辩证,如毛竹题不必辩证。但是一般不要绝对的肯定否定,如探险家题。
15.尽量不要说,我作为一名公务员应该。。因为做不做都要这样。但是像是“怎么样与陌
生人拉近距离”可以说,我作为公务员接待群众,一杯茶一个微笑一声问候。
16.只要一个题答的好就行,闪光点。有的题拉不开档次,别浪费太多时间。
17.不够连贯,尤其是开头的停顿很不好,一定要提纲中想一遍帽子怎么说,各段第一句怎
么说,且必须提炼,一句话表明整条方向。
18.走进教室,要一个亮相。注意座椅声音。
19.答题不要眼睛看天花板!对视不能超过15s,不能一直盯住一个考官看。
20.审题!问原因还是问措施,每一个词都可以延伸出来。如“背后讲不利的笑话,素质不
高暴跳如雷”题,可以说“如何提高素质”
21.尽量避免模板!尤其是疑似组织协调题目。找关键点、重点、特别之处。
22.尽量提醒自己,不要当作参加考试,能当成自己是老师给他们讲课或是在聊天最好。即:
对于这个事,我来讲给你听听。而不是说,我向你汇报。(可见老师去面试应该有优势,他们每天对着人讲话)
23.“本质”“关键”“核心”“基础”“前提”“根本”。。在回答试题的时候特别是在分析原
1 具体的语言表现
1.1 前言的使用
为避免当面拒绝引起双方尴尬, 日本人在交往时只要不涉及重大问题, 会尽量不与对方争论或发生正面冲突。这种情况下, 一般先说些前言, 然后在其后面多使用表示转折的接续助词或接续词来表达拒绝之意。
例1:A明日の晩、一緒に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 (明晚一起去看电影, 怎么样? )
B行 きたいんですが…。 (想去, 但是……)
在日语中被邀请时无论想去还是不想去, 或是确实不能去时, 若像「だめですよ」「いいえ、行けません」这样断然拒绝会伤害对方。 但是过分间接地表达, 又容易被误解, 所以应特别注意拒绝方式。 这时, 日本人大体上先说 「すみません」、「残念ですが」、「…たいんですが」等, 然后说「仕事で忙しくて」、「都合が悪いんです」等理由, 或省略后面的理由, 让对方推测、领会。这种拒绝方法语气不生硬、柔和, 使人容易接受。
例2:あなたの立場からすれば、私もそう思いますが……。 (从你的立场想, 我也那么认为, 可是……。 )
这是用于表示反对的场合, 对于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 日本人也总是努力照顾对方面子, 避免用直接的表达方式。 这种方式表面上让人很开心, 但是对不太了解日本人语言心理的外国人陷入错觉之中, 以为是赞成的。 日本人在很多情况下表面上是用肯定的语气, 而实际上使用委婉的语言把反对的意见巧妙地隐藏起来, 让对方领会言外之意。
例3: 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 この次にはなんとかいたします。 (对不起, 下次一定尽量想办法。 )
这句话, 用委婉的前言表示拒绝, 同时后面有积极的态度, 所以让人感觉很温馨。它有间接拒绝的言辞之外, 还伴有修复关系的意思。这是因为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时, 再委婉地拒绝对方也难免辜负好意、使人不悦。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拒绝请求带来的负面效应, 保持双方的和谐关系, 增加修复关系的言辞就显得非常必要。
1.2 接尾词的使用
拒绝时, 以「…かねる」表示难于…, 避免直接表达的尴尬。
例1: そんなにたくさんの仕事を一週間ではいたしかねます。 (那么多的工作, 一周之内难于完成。 )
例2: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こちらでは両替いたしかねます。 (实在对不起, 这里无法兑换。 )
这是以动词连用形接「かねる」来代替「…ません」「…ない」, 表示否定的意思。「…ません」「…ない」这种直截了当的回绝, 不给面子, 会给对方心理造成不快的感觉, 是需要尽量回避的表现形式。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中日对“难于”这一词的理解上存在差异。在中国人看来“难于”似乎不是完全不可能, 只是不好办而已, 想想办法还是可以办到的。 但是按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感觉来讲, 一听到「かねます」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拒绝。
1.3 暧昧的词汇
日语中有些词本身就有双重意思, 让我们难于判断是肯定还是拒绝。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在吃饭过程中, 日本人问是否需要再盛饭或加酒时的回答。
例1:Aおかわりいかがですか。 (再来点怎么样?)
B私は結構です (いいです) 。 (我, 不来了。)
例2:A紅茶はいいですか。 (来点红茶怎么样?)
Bああ、いいです。 (啊, 可以了。)
日本人的这种「私は結構です (いいです) 」的回答, 的确使人为难不知是肯定还是否定, 可对于说话者来说已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这个词, 词典上不含有拒绝或否定的意思, 但在实际口语应用中, 更多的时候是用来表示拒绝或否定的意思。
那么为何日语不用其固有的词汇表达否定与拒绝呢?日本人认为直接用否定的词汇表示拒绝是很难为情、很失礼的事。 拒绝本身就很过意不去, 再用语言刺激对方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因而尽可能使用婉转, 含糊不清, 暧昧的表达方式使对方免受或少受伤害。这种语言表现特点也恰恰反映出日本人以“和”为贵的心理。 大体来说, 日本人说话办事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就是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 保持和谐气氛, 尽量避免伤害相互的感情, 当然不会当场给人难堪。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 日语是一种情意性和感情色彩很浓的语言。 日本人喜欢用含蓄, 委婉的语气说话, 让人去体会那弦外之意。这些虽然只是一些语言现象, 却反映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 而这种语言心理渗透于日语中的各个部分, 使日语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
2 语言特点背后的心理和文化背景
通过以上日本人拒绝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对委婉、暧昧、间接, 如此情有独钟? 在这些语言特点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心理呢? 其实, 这种心理主要源于日本人的“过剩配虑”。所谓“过剩配虑”是指日本人在人际关系中, 尽量附和对方感情进行交谈, 不伤害对方, 希望对方也以同样心理对待自己。也就是说日本人非常重视“和”。 为了始终保持人际关系的“和”, 把“和”的意思和心情传达给对方, 同时期待对方也是如此对待自己。 因此日本人在拒绝对方的时候, 为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保持和谐气氛而使用委婉的、间接的表达方式。
从自然情况看, 日本人生活在地域狭窄的岛屿上, 四面环海, 国土狭小, 资源贫乏, 自然条件恶劣, 每个自然村落形成一个部落, 部落内的人相互熟知又使用单一语言, 有着同样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所以这种心理默契显得格外重要。 比如说, 你问某人第二天是否可以一起做某事时说「明日はいいですか」, 回答时说「明日はいいです」。那么这个「いいです」, 正如前面所说既表示肯定的接受, 也表示否定的拒绝。 而作为不太熟悉日语的外国人来说很难分辨是接受还是拒绝, 而日本人却能马上明白对方的意思。在语言交际中, 句子的深层含义是双方已知的, 因此可以准确把握传递的信息。比如, 日本人在问对方「どちらへお出かけですか」, 决不是单单地问对方“到哪儿去?”。两人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碰面, 日本人通常认为对方不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如有事情我愿帮助。在这种心态下才问「どちらへ」的。那么被问者立刻心领神会, 为了让对方放心, 回答「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那么这里的「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其实就是「ご心配くださるな」 的同义词, 只是表示关心, 没必要告诉对方自己要去的具体地方。 所以含糊其辞也不影响语义的理解, 当然不用刨根问底, 立刻说「そうですか、お気をつけて」就可以了。而这种寒暄语在欧美人看来是不宜使用的, 如果在相互不熟悉的人之间使用, 也许会惹怒对方。因为欧美人认为自己要到哪里去, 完全是个人的自由, 盘问是一种干涉别人的无礼行为。 可见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 形成的心理默契程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使用得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默契, 沟通顺利, 能够长期保持圆满的人际关系。 使用不当, 令人不快、误解、甚至会伤害感情。 我们这些学习日语的人应该尽可能多了解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与语言特点, 才能正确把握他们的语言行为, 使语言真正起到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
摘要: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学好语言的基础知识, 练好基本功固然重要, 把握好日本的文化, 思维方式同样重要。日语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本文主要就拒绝时使用的前言、接尾词、暧昧词, 分析了日语的语言特点。即通过委婉、间接、暧昧的表达, 使人免受或少受难看, 继续保持与对方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语言特点背后的日本人的“过剩配虑”的心理以及岛国、单一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拒绝,间接,委婉,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文中.语言的委婉与粗鄙[J].外语学刊, 1993, 9.
[2]铃木孝夫.言叶と文化[M].岩波新书, 1993.
[3]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25—01
叶圣陶在《怎样写作》一文中,把语言习惯与写作联系起来,明确指出:“文章就是语言的记录,二者本是同一的东西”,“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写在纸上的一句句的文章,念起来就是口头的一句句的语言,教人家念了听了,不但完全明白文章的意思,还能领会到那种声调和神气,仿佛当面听那作文的人亲口说话一般。要达到这个境界,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工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讲到这里,叶先生为了把问题阐述得更清楚明白,又选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好比物体本身,文章好比结构体留下一个影像的照片,物体本身完整而有式样,拍成的照片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照语言写下来的文章也周妥而没有毛病了,所以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把语言习惯锻炼得良好,至少就有了一种极关重要的生活技能,对于作文,这又是一种最可靠的根源。”叶老先生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以下观点:(一)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种极关重要的生活技能”,这是强调了语言习惯的重要性。(二)“文章同说话一样”,说话“完整而有式样”,写成的文章“当然完整而有式样”,这是阐明了语言习惯同写文章之间的必然联系。(三)要学会写作,“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工夫”,这是指出了写作应努力的方向。(四)“锻炼语言习惯”,“对于作文,这又是一种最可靠的根源”,这是揭示了学习写作的奥秘。这里,我们姑且抛开语言习惯是重要的生活技能这点不谈,单就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在写作教学中抓紧语言习惯的锻炼,确实可称得上是独辟蹊径的深刻见解。
那么,如何锻炼语言习惯呢?首先,必须教会学生用心地听,这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感受阶段。无论什么人,接受外界信息,特别是语言信息,大概只能通过用耳朵听,对于学生,更是如此。“听人家的语言”,“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只是应要求学生“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地说下去。这样就可以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具体说来,应指导学生坚持收听广播(电视),因为那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审定的较为规范的语言,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听别人讲话,除了正面听怎样用词、怎样达意、有怎样的思路,也可以从反面听别人讲话中的纰漏,找出毛病,增强听话兴趣。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从中掌握一些用词造句的规律,以达到把话说得准确明白的目的。另外,现代汉语中还有许多表面看来不合语法规范,但实际运用中约定俗成的东西,这些只有反复地听辨才能全面掌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新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材料不断产生,只有及时听取和吸收,才能增强自身语言的活力。所以,听的习惯的培养,是锻炼语言习惯的“最要紧的”和第一的。
其次,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这是有目的地进行语言习惯锻炼的主要方法。如果把一般的语言习惯锻炼看作是“一种极关重要的生活技能”的话,那么有目的地“读”就是“特意训练”的一种锻炼语言习惯的极好的方式,是由一般的语言习惯向专门的语言习惯过渡的捷径。尤其是课堂上的读,有教师“在旁边暗示,加以指导”,就更能使读的活动对正确的语言习惯的形成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还处在“零碎、朴陋、不完整的情况下,通过有目的、正确地读的诱导,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渐“完整”起来。这样,“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语言规律,从而不但会写文章了,而且思考问题的思路也正确了。”
【面试的语言习惯注意事项】推荐阅读:
求职面试要有良好的语言习惯11-20
面试中八大语言禁忌09-29
华为c语言经典面试题09-24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言沟通技巧07-17
黑马程序员:IOS面试宝典之c语言07-20
面谈面试的注意事项06-05
教师面试的注意事项06-30
面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09-15
你必须知道的面试注意事项09-17
面试自我介绍需注意的事项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