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教案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饮食文化教案(精选10篇)

中外饮食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例如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2.饮食制作的不同

2.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烹制过程中,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3.烹制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它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而且中国烹饪还极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他们只追求食物的营养,只求吃饱吃好,而不重视饮食带来的乐趣。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

4.用餐方式

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5.餐桌礼仪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

1、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2、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3、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4、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5、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6、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研究的意义

中外饮食文化教案 篇2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 将汇集国内外专家及成功企业家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着重关注经济、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追求高品位、高品质, 悉心为广大企业和读者服务, 力争成为思想文化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者及广大读者的“智库”。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座右铭:思想的行动者行动的思想者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特色:融理论探索、案例研究、价值引领、品牌展示于一体;体现研究性、实践性、文化性、交流性、可读性、收藏性。

在即将出刊之际, 面向各界人士征询宝贵意见和建议!一经采纳, 我们将赠送3个月杂志以示感谢!

联系人:李文杰 王京平 电话:010-82251245/1246 传真:010-82252201

E-mail:l.wenjie@126.com marywjp@126.com

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 篇3

而西方国家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经过了长达百余年的历练,形成了系统成熟的保护理念、保护研究方法和保护程序。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重视对西方保护修复科技的吸收、消化和利用。

总体来说,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促进了与国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不断深入,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解读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的实物见证,引发了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兴趣。尤其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遗产保护机构开始与中国有关单位合作,共同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

2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合作、国家文物局和陕西文物保护中心与意大利政府和德国的合作等一系列项目就是开展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这些合作项目解决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尤其是在多年的国际合作中我国逐渐培养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队伍,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还走出国门,开展了柬埔寨吴哥窟保护维修、蒙古国博格达汗宫保护维修、与肯尼亚合作考古研究等援外项目。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案 篇4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模块选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面对新的问题,作为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的使用者在与同行的互动交流中,生发了一些认识和体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探索研究新的理论和理念 本课内容和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教材分析

新版《美术鉴赏》教材继承了以往教材的优点,强调综合性。本科教材中外园林艺术流派众多,知识容量大,授课时应避免面面俱到,力求做到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故通过单元教学设计突出重点,深化书本内容,设置一个单元三个课时:第一课,中国苏州园林;第二课,世界各地园林;第三课,现代生活与园林。学生将通过这三课内容从古至今,由中到外,从远及近的了解、感受、赏析园林艺术的魅力。本节为第一课,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感受中国园林的精深文化之美。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普通班学生,作为高中生虽然已具备良好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但仍然需要掌握正确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在建构这一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其探索研究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在了解世界多元化和多样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审美意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了解东西方传统园林艺术的不同特色和现代景观园林艺术的多样性变化。引导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注重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2、方法与过程:教学中以身边的中国园林建筑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领会魅力—感悟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应该深切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地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地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在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

难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教学流程示意

(一)、导入新课:

朗诵昆曲《牡丹亭》游园中一段唱词

(二)、授 课:

出示题目《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欣赏图片集锦,提出问题 教师小结:分析总结

(三)、巩固练习:连线题

(四)、思考讨论:

(五)、总 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诵昆曲《牡丹亭》游园中一段唱词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好,下面猜猜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主人公杜丽娘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声漫步中外园林。

(二)、授课:

出示题目《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欣赏图片集锦,问题1:什么是园林?(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刚才我们看到了是这两种园林形式:欧洲园林和中国园林,根据图片进行比较。

1、认识中国园林

a、提到中国园林,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园林?(颐和园、苏州园林„„.)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现存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现存的私家园林:扬州的何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 b、在对现存的南北园林的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体会两者间的特点差异。教师小结: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私家园林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赋予诗情画意。

以上看到的是园林的分类,那这些园林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

2、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a、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b、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空间美 c、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下面我们就由这三条线索,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由浅入深,层层欣赏。A、自然美 欣赏图片

教师小结:通过欣赏,我们发现造园者把花木山水建筑等与自然的和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B、空间美 欣赏图片

教师解说:园林不仅与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绘画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最初建园者就是以山水画为原本造园的,所以画家所追求的空间美,也是造园者所追求的。C、人文美 通过几个亭子命名的由来体会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如:拙政园、留听阁等

知识巩固:下列几项中属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的是(),属于皇家园林艺术特色的是()A、小巧玲珑、曲折有致 B、叠石理水、林泉深邃 C、移步换景、可居可游

D、不仅具有江南园林的清雅气韵,而且独具富丽的皇家气魄 E、清雅脱俗、诗情画意

3、认识日本园林:枯山水

欣赏图片,被称为园林史上的明珠,艺术特点:静、雅、奇

4、认识欧洲园林

A、意大利古典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的典范 欣赏法尔奈斯庄园: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文化因素)

a、台地造园。用到借景俯视的手法,将自然风光与园林融为一体。b、常绿树木。绿树中穿插白色建筑物,冲击视觉效果。c、内容丰富。

B、法国古典园林:驯服自然

欣赏凡尔塞宫:几何造园术(历史因素)C、英国古典园林:风景如画 “万能造园师”布朗(地理因素)

(三)巩固练习:连线题

(四)思考讨论:谈谈你喜欢什么样的园林?并简单说说理由。

(五)总结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多的亲近园林、感悟园林、热爱园林。板书设计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1、什么是园林?

2、认识中国园林

3、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4、认识日本园林:枯山水

5、认识欧洲园林

A、意大利古典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的典范 B、法国古典园林:驯服自然 C、英国古典园林:风景如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有了一些想法和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重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相结合。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新教材中为了适合学生自学的需要,容量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教学备课中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我的感受是要抓住每一课的副标题,它就是这一课的灵魂,并且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如果把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课堂,学生会更加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第二、注重鉴赏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美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有一定的实践为基础,比如动手画一画,或先来自己尝试分析一下作品,然后再一起进行鉴赏或讨论一些问题,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鉴赏后进行创作,也会让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更深 第三、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5

一、教材简说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制作课件。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作坊”是什么意思?(手工业工场)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6.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

四、参考资料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对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鹱,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紧张地忙碌着、叫喊着。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极为生动。画面中还表现了许多这样精彩的生活细节。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市区街道热闹非凡,人物众多,个个形神兼备,极富情趣。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这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中外文化简史论文 篇6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它的萌生、勃兴、鼎盛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体验品味茶的芬芳,或为生活实用,或为怡情养性。它由文人雅士发掘升华,与儒道佛三家思想相结合;又走向寻常巷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主张天地人的统一。在雅俗交融中贵和求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雅与俗传统文化历史

一、茶文化简述

茶的根源在中国,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茶被利用的历史有 4000 多年,种植史和饮用史也有 2000 多年。数千年来,中国一直稳居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中国茶文化酝酿于隋朝之前,在唐代初步形成,到了宋代、明代已经达到鼎盛。唐代创立的中国茶文化,不仅对华夏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做出了贡献。永泰元年,也就是公元 765 年,陆羽完成了《茶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也是一本讲茶文化的书,《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所以,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茶文化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如茶史、茶诗、茶画、茶道、茶艺、茶树栽培学、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核心部分当属茶道和茶艺。可见,茶文化包含茶道,两者是从属关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以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词典歌赋等内容。茶文化是一种“中介”与“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手段。

二、茶文化发展中的雅俗纷呈

(一)以生活实用为特征的茶文化萌生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发现出于偶然,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主要当做药材使用,是一种能解百毒亦可提神醒脑的灵药。也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萌发的初期,茶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当时缺衣少食、物质极其匮乏的先民们的生存需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

关。至于后来由此衍生出复杂精细的制茶工艺、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当时的神农氏也始料未及的。可以这样理解,茶文化的萌发始于俗世实用的需求。

春秋之前,人们习惯生嚼茶叶,茶叶的味道苦涩中带有清香,让人得到感官的快乐。春秋以后,在茶由药用转为日常饮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茶当菜,以茶作羹的过渡时期。《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茗”字初始义为茶之嫩芽,后泛指茶);《尔雅》中,茶的注释为“叶可炙作羹饮”。此时人们对茶的使用仍然以生活实用为主,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作为人体解毒的一种食材和其他食物搭配。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基诺族人至今有吃“凉拌茶”的食俗,他们采摘茶树鲜叶,揉碎后放入碗中,与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拌匀,最后与清澈的泉水调和食用,也是基于以上目的。

(二)与贵族名士志趣相结合的茶文化勃兴期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无为主义、孔孟仁爱思想等也逐渐渗透到茶文化领域。茗茶清香、淡雅、质朴、飘逸的气质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人生志趣不谋而合。而后,经历了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的全盛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道教逐步形成,茶文化就此开始与儒、道、释思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魏晋士族名士清谈玄学蔚然成风,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儒、道、释殊途同归,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提倡坐禅与顿悟,于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此消彼长,嗜酒遁世、醉酒浇愁的士子们纷纷转而与茶结缘,一时形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西晋人杜育曾这样描述,采茶初秋,水中漂洗,放在东瓯产的陶瓷器中,用匏去盛岷江之水,象公刘(周之先祖)那样于松下泉边,当炉煮茶,在文人学士看来,整个过程甚为儒雅,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之感。这套生煮羹饮程序,说明当时煮茶有了一定的规范,茶事活动开始与用茶人的精神追求结合,士人从关注茶的实用功能转为更多地品味茶的意境之美。久而久之王侯将相、地方官吏纷纷效仿,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晋书》就曾记载,谢安、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见在魏晋的上流社会,人们开始用茶进行礼仪交往,传达心意,这为茶文化在唐朝的兴盛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雅俗共同发展的茶文化鼎盛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在这一时期大行其道密不可分,也和唐人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多姿多彩的社会气象相辅相成。深山古寺的僧人潜心研究种茶制茶,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皆出自佛寺。僧人饮茶悟道,讲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茶文化与佛学哲理融为一体。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杜

阳杂编》记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此外,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由此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普遍的饮料了。而在茶文化走向大众的同时,自唐兴起的贡茶制又使宫廷贵族饮茶走向等级化、礼仪化、精细化、程式化,茶艺之四要素“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高品位”。更有陆羽所撰《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两宋时期,茶文化发展登峰造极:一方面,饮茶习惯深入平民社会的各个场所、各项事务,小至待人接物,大至婚丧嫁娶;另一方面,宋人积极热情地探究品茗艺术,尤其是盛行于文人学士中的斗茶风俗更使饮茶过程格外情趣无限、韵味无穷,成为中华茶艺的发端。及至明清,出现了六大茶类,饮茶方式亦出现了巨大变革,由煎煮团茶、饼茶转为冲泡散茶为主,茶事过程因此逐渐删繁就简。另外,清代茶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轰轰烈烈地发展,各色人等皆可在茶馆茶肆边饮茶边纵横国事、闲话家常,这标志着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所创造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茶与儒道释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 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 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 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中国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儒道释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曾综合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可以说, 没有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与凝聚, 也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儒道释三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的整一状态。我们注意到, 作为茶文化成型期的唐代, 正是儒道释三家集成融合的时期, 这在陆羽的《茶经》以及后来的茶学著作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分析这些茶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时, 很难断然指出作者所奉行的是儒, 是道, 还是释。就如“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的观念, 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自修”;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因此,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 是儒道释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茶是儒,沐日月之光辉,呈中庸之和气,汲天地之精华,表仁义礼智信;茶是道,吐阴铸纯阳,复水号长春,玉露表清和,神韵致真静;茶是佛,孟臣沏彼岸,玉露醒迷顽,净空悟大道,三杯心生莲。所以茶是健康的饮料,文明的饮品,和谐的载体,让我们通过对茶的品饮,喝出健康,喝出文明,喝出和谐,体悟宇宙人生之大道。

参考文献:

[1]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王旭烽.中国茶谣与文学[J].农业考古, 2008(5):28-35.[4] 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哲社版, 2004(5): 90-93.[5] 贾红文,赵艳红.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M].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

欢迎订阅《中外企业文化》 篇7

《中外企业文化》,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主办, 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是提升企业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是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交流企业文化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 是沟通省市及行业政研会及企业文化社团组织的重要桥梁。创刊19年来, 《中外企业文化》已经成长为中国企业文化界高端、权威的主流媒体。2014年本刊将进一步发挥优势, 坚持特色, 努力成为行业、企业、社团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想得起、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品牌刊物, 为推进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共筑中国梦做出贡献。

订阅电话:010-66089713 (兼传真) /9701 13910307637

订阅价格:每本订价20元

全年订价:240元

联系人:姜广跃

电子信箱:jgy2315@yahoo.com.cn QQ:1434953495

户名: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

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西便门支行

银行账号:110060775018010003629

社址: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月台胡同18号

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8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东风有限”(东风与日产成立的合资公司)总裁中村克己先生说过:“东风与日产不仅要尊重各自的优点,还要学会容忍对方的缺点”。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东风与日产双方通过沟通和交流,认真比较分析双方企业文化的异同,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其一,双方都有“目标文化”,但实现目标的刚性要求有所不同。日产是第一家直接以“日本制造”命名的日本企业。作为日本全球化的先锋,上个世纪90年代末曾滑向破产的边缘。1999年,戈恩任CE0后,先后实施了“日产复兴计划”、“180计划”和“后180计划”。这几个计划有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个3年期的计划,目标简单、明确,全部都是具体的数字式目标,并且规定了日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目标的人,制定了明确的责任体系,无论何种族、何地域的人都能理解。目标管理和由此形成的目标文化使日产获得新生。东风公司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在目标计划管理方面一定程度上和日产的目标管理有些近似。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在目标计划管理方面与日产目标计划管理还存在很多差距。我们计划灵活性大,而日产计划的刚性较强。

其二,双方都有团队文化,具体做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戈恩来到日产的一个月内,组建了9个小组,参与者都是日产的人。这9个小组的名称是“跨职能团队”(CFT)。表象上看,CFT是日产实现“复兴计划”的关键所在,从深层次透析,CFT是日产实现勾通的最佳模式,并已经演变为日产文化的重要特征。东风公司每次推进重大项目之前,都要成立若干个跨部门、跨工种的不同的课题组、攻关组、推进组等,为东风的变革和生产经营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其三,都有改善文化,但载体则不相同。日产大力推进NPW(日产精益生产方式),让改善文化渗透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东风公司则一直坚持倡导和实施合理化建议活动、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日产的载体比较具体,直接开展质量、成本、交货期(QCD)改善活动,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并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东风公司不仅分析比较与日产企业文化的异同,而且综合比较分析与PSA、本田等合作伙伴的文化差异,积极探索企业文化的融合途径。2006年元月,东风公司再次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形成和发布了《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明确把建设目标文化、团队文化、精益文化、执行力文化和品牌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为进一步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指明了道路。

立足实践,选准模式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分析研究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的成功案例,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文化融合角度看,大致有如下几种模式:一是拿来式。其中合资一方企业往往处于极端的劣势地位,无法抗拒和抵御另一方的强势文化的侵袭,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采取拿来主义,采用另一方的强势的企业文化。二是叠加式。这种模式就是把双方的文化优势进行叠加,把企业文化做到最优化,以此弥补各自的缺陷,联手角逐市场,寻求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三是互补式。就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尽量把握双方的优秀企业文化,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调适。四是再生式。在承继双方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从而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说来,像东风公司这样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培育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凝聚员工队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跨国汽车公司在导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东风公司多年来坚持“大胆吸收,各取所长;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融合提炼,突出特色”的方针,以开展多元国际合作为基础,立足实践,采取“互补式”文化融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神龙汽车公司继承和倡导东风公司“讲究诚信,崇尚业绩,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和“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的经营理念,并延伸到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全价值链,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同时,神龙汽车公司在项目平台管理的推进和实施中,在吸收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运转经验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发展思路,即以项目控制为龙头、以项目界面管理为核心,充分发挥项目平台负责人的协调沟通作用,围绕公司产品战略目标,积极在相关领域(生产领域、信息领域、财务领域和商务领域)推广项目平台管理体制,在东风雪铁龙爱丽舍(R23)、东风标致307、东风雪铁龙凯旋(B53)车型的开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东风有限”在2003年成立之初,东风日产双方高层就达成共识,把东风公司“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的经营理念,“学习创新超越”的经营哲学和“实现价值,挑战未来”的企业精神写进合资公司员工手册,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还积极引导员工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努力学习日产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不断增强具有东风特色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东风本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东风公司愿景和梦想为基础,确立了追求“梦想”的价值观,鼓励全体员工追求“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同时,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注重汲取本田公司的管理经验,积极开展“三现主义”,即到现场去——如去工厂的制造现场和第一线的营业活动的场所;了解现物——接触、观察技术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获取第一手情报;是现实的——利用在现场了解现实获得的情报进行现实的评价和判断。

坚持原则,把握方向是文化融合的根本

一是把文化融合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则。即把文化融合与双方资产、人力资源、产品与市场资源整合同等地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2004年,“东风有限”发布了中期事业计划(又称2的3次方计划),即到2007年实现两倍的销量和收入,两位数的营业利润率,两个合作伙伴的融合与和谐。正是由于把“两个合作伙伴的融合与和谐”纳入中期事业计划,“东风有限”才稳步实现了文化融合与企业发展相融同步。神龙汽车公司把文化战略与发展战略同步推进,近年来不断总结神龙公司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制定了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手册》。无论是“东风有限”还是神龙汽车公司,都把企业文化融合置于合资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中,为合资公司健康运营植入了文化基因。

二是遵循有形资源整合与文化融合协调一致的原则。东风公司各合资企业在继承东风公司精神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在行为(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融合双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效益。文化融合反过来对有形资源整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东风有限”学习和引进NPW(日产精益生产方式)和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导入NHC活动,提升了合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促进了有形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价值的实现。

三是融好融优原则。神龙汽车公司注重吸收两个母公司企业文化的优秀特质,逐步形成了“组织记忆”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等工作理念。“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积极推进东风与日产企业文化融合,根据中国汽车市场规律和汽车文化特点,形成了“日产精细导入+东风市场应变”的产品导入模式,“天籁”、“颐达”、“骐达”等产品成功导入,正是东风与日产企业文化融合的结晶。

四是继承与创新原则。面对多元国际合作的新格局,东风公司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阐明了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既要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积极借鉴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形成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文化。神龙汽车公司在继承双方母公司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P2+2”管理模式,且逐渐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自觉行动。“东风有限”在继承双方母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在实施QCD改善的同时,积极推行“领航计划”,即包括SAP实施、组织校准与组织变革、会计政策与流程、缩短关账周期四个子项目,逐步形成了“东风有限管理模式”。

统筹规划,有的放矢是文化融合的关键

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庞杂的工程。东风公司为规避多元文化造成的冲突和影响,坚持做到统筹规划,有的放矢。

成立企业文化融合工作小组。东风公司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功能,多年来致力于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对各合资公司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成立了一个由东风与日产双方派驻人员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历时一年多时间,通过沟通、讨论和反复修改,前后经过20多稿,形成了《东风日产行动纲领》。该小组为东风日产企业文化融合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特别是合资公司经营委员会多次专题讨论,合资公司中日双方高层反复斟酌商量,最后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团队建设、市场调研、产品规划、技术引进、零件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方位达成一致,形成了一个声音。

加强沟通与交流。“东风有限”成立以后,东风电视台举办了两期由中日高管人员参加的《沟通》节目,探求东风与日产文化的差异。总裁中村克己先生两次受邀参加合资公司党委年度全委扩大会并讲话。在中期事业计划发布大会上,公司党委领导就党群组织如何服务中期事业计划作了发言,赢得了在场的几十名日产派驻员的热烈掌声。在去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乘用车公司党委针对所在事业部日方派驻人员多的特点,党委书记向乘用车公司日方总经理通报了党内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取得了总裁的理解。同时,还从制度上探求与公司行政领导的沟通途径,先后建立了《公司总裁定期向员工代表通报情况制度》、《工会主席与公司总裁定期会晤实施办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员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等制度。依据这些制度,总裁中村克己先生多次与工会主席会晤,与员工座谈,向员工通报生产经营情况。“东风有限”还定期召开了员工代表大会,开辟员工沟通渠道,开了中外合资公司民主管理的先河。还利用与日方人员组成CFT跨职能团队机会,以及元宵节、圣诞节等节日,与日方派驻人员座谈、联欢,加强沟通、增进共识。

融合先进的管理方式,形成优秀的管理文化。神龙汽车公司借鉴PSA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注重处理好对员工的即时激励和长远激励的关系,设计了“管理人才发展通道”、“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和“普通员工发展通道”三种人才发展道路。同时,还为提高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开辟更多的渠道,如组织业绩考核突出、有发展潜力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赴法国或重点院校进行中长期研修等。“东风有限”学习和引进NPW,大力开展QCD改善活动,让改善文化渗透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QCD的内涵是:Q即质量,是让用户买到耐用的、无故障的、美观的、高品质的产品;C即成本,是指用最少的资金生产出具有优良品质的产品,使其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D即交付期,是让用户能随时随地买得到满意的、品质优良、价格实惠的产品。QCD改善成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关键词”,为合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动员全员积极参与。让中外合资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文化融合是实施文化融合的必要条件。东风公司在完成多元国际合作之后形成了《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动员全员积极参与企业文化融合和建设。东风公司把今年定位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年,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把文化融合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如在导入新型企业文化时,不是采取强压式的方法,而是利用班前会、部门会议等各种机会,让每个员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讨论,以明确新时期个人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目前,东风公司正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让企业文化融合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东风有限”通过建立各种专项QCD改善活动小组的方式,全员7万多职工全方位地参与技术攻关和工作改善。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广大员工进行着自己的职业设计,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目前已有190多个NHC小组活跃在生产现场,员工参与面达80%以上。

(作者为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

中外文化认同感 篇9

1104042036 管月 会计112班

认同感表示赞同,欣赏。文化认同感则是关于文化领域的一种认同。一般的,文化认同感指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归宿感。对中外文化的认同感,应基于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之上,而中西方文化更多的表现在差异性方面,差异性最突出的是人文与审美观念的不同。

人文上说,由于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差异,加上相对封闭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导致中西方文化在核心理念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仁”,即儒家思想,君权神授的观念曾影响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西方文化在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熏陶下呈现出多元的文明史,崇尚自由平等“自我”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的观念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创新能力更强。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随处可见。例如饮食习惯、交流方式等等。这里就以中西教育的不同来谈。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给学生们不断地灌输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学习机器。而西方的教育所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才是真正的学生。教育首先是一个名族的希望,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能够不断创新的民族,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遵循“规则”、“标准”。这本身没错,但是刻板的遵循原则就使得他们缺乏大胆的想象和创新。这与长期形成的教育模式有关,也与中国文化的“保守”有关。

虽然中外文化之间有着种种差异,但世界是个圆,文化的交流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从古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丝绸子路的开辟,到近代百年的荣辱史,西方文化以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融入中华文明。在如今这个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越来越深入。民族与国家的接线慢慢被淡化,中外文化的差异也在慢慢缩小。

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融合。有人认为这是种文化的入侵行为,但我觉得所有的文化始终都应该是不断摩擦的,我国古代一直是个开放文化,这是你我都无法改变的摩擦,这种文化摩擦,好比大家共同讨论问题,允许表达各自的意见,最终大家都是受益者。小到普通市民百姓,年青的一代吃着肯德基的汉堡,穿着牛仔裤,开着外国进口的小轿车,看韩剧,学外语,读莫泊桑的小说,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种种日常生活的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被年轻人崇拜着,接受着。大到国家,国家歌剧院里的俄罗斯芭蕾舞蹈团为我们上演芭蕾艺术,首都举办的中俄文化交流节,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体现了文化的友好交往。同时,我们学他们的自由平等思想,学他们完善的道德法律体制,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二大上强调的民族危机意识也是西方社会普遍民众的共有意识。在生活上,我们学习他们的社会管理体制,研读他们的经济管理著作,共享全球化的精神资源。我们欣赏他们文化中闪光的一面,推崇人性至上的理念。不可否认的,在学习过程中,一部分人沦为了文化摩擦的牺牲品,马诺的“我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引来无数非议,拜金女的出现,90后的个人主义,崇拜西方的生活导致的出国热等无数西方腐朽思想被潜移默化的植入,现在的少年都不喜欢接受传统教育,都有类似于反叛的心理,这也导致了不少人对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这时有外来文化的填补,这不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经济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础,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自2008年起,我国调整了节假日休息时间,从中看出我国对文化的逐渐重视。

对于本国的文化,我们更应该抱以好奇心去学习去传播去继承,而不是死守陈规,在原地打转,更不应该去强硬地抵制外来文化,试图来解决自身文化的衰退。这里有个故事,时间是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叫郑乐,跟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差不多,各国

共 2 页 第 1 页

王侯都听得如痴如醉。一心复兴周礼的孔子不乐意了,觉得这是在搞文化侵略,派了一个叫子夏的学生去找魏文侯,说哥们儿你不行啊,怎么能被这些玩意洗脑呢?魏文侯老老实实承认:“国产音乐太烂了,听不进去,还是人家的好听啊。”子夏义正词严地教育了半天,最后被魏文侯客客气气送出门去,抵制郑乐活动遂无疾而终。孔老夫子听到这个消息,痛心疾首,觉得华夏已经礼崩乐废,简直没救了——然后中华文明又延续了几千年,一直活蹦乱跳地存活到了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抵制郑乐还是抵制外国货,都搞错了一件事:决定文化价值的,不是它的国籍,而是它本身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文化这东西,其实很像生物进化,适者生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个几千年不在话下;人民群众爱答不理的,能过个十几年不被遗忘都算是造化。拿佛学举例。你看唐僧牛不牛?他留学印度十几年,带回了理论无比严谨、内容无比内涵的唯识宗,可惜老百姓觉得麻烦,背不下来,只传了区区两代便衰落了;真正传承千年大行于世的,反而是不立文字、拿微博段子忽悠人的禅宗——这就是脱离群众和贴近群众的结果。因此,想要更好的继承发展自身文化,该做的不是去声嘶力竭地提醒广大军民警惕美帝阴谋,去烧毁每一张好莱坞的正版DVD,去砸烂每一家肯德基和麦当劳,而是要用更精彩、更出众的文化把观众抢回来。更应该设法让别人喜欢上你的东西,而不是去决定别人应该喜欢什么东西,如此而已。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要用共同价值兼收并蓄各民族不同文化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航母,乘风破浪,驶向公海。那将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篇10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学习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习方法指导:

看看、读读、说说。

知识链接: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

自主、合作、探究: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我来闯关: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省略号的作用有:A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B重复词语的省略;C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D表示静默或思考;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F表示语言的中断;G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上一篇:面对的小学作文下一篇:电算化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