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余弦定理说课稿免费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余弦定理说课稿免费(精选4篇)

正余弦定理说课稿免费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二、学情分析

基于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

五、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如图所示)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C的大小及BC=,AC=,求 A、B两地之间的距离c.【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 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ABC为直角三角形(∠C=90°)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c2=a2+b2.(2)从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在一般三角形中构造直角即作BC边的高AD,从而在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边之间的等式关系.(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AB为钝角三角形(∠C>90°)中.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c2=a2+b2-2ab cosC,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a2、b2.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这一数学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例题讲解:

例1 在中,(1)已知b=3,c=1,A=60°,求a;(2)已知a=4,b=5,c=6,求A.【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例2 对于例题1(2),求,BC的大小.【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A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例3 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C为锐角时,a2+b2>c2;当C为钝角时,a2+b2

练习1 在中,(1)已知b=4,c=7,A=60°,求a;(2)已知a=7,b=5,c=3,求A.【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练习2 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练习3 在 △ABC中,a2+b2+ab=c2,试求C的大小.【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布置作业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篇2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作者:夏志辉

来源:《数学金刊·高考版》2013年第10期

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考必考知识点之一,也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常常会结合三角函数或平面向量的知识来考查其运用.重点难点

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及其作用 篇3

(1)余弦定理的证明

(2)正弦定理的证明

二、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

(1)证明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

(2)证明平行四边形边与对角线的长度关系

(3)证明知三边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海伦公式

(4)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的边与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也就是说,能够将三角形中边的关系转化为角之间的关系,也能将角的关系转化为边之间的关系,这是正弦定理的“灵魂”。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三角函数的重要公式,应用这些公式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本节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研究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有着奠定基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新概念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能够熟练地正用,逆用及变形用改组公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分析,化归,比较,概括,猜想,实际探索等数学能力

(3)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评价,实现共同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点: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推导及二倍角的余弦公式的两种变形及应用。

4.教学难点:倍角公式与以前学过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和(差)角公式的综合运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面临的教学对象,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2)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方法,二倍角公式其实就是和角公式的特殊情况。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构建,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数学规律。(3)巩固练习法,本节课设计了三道例题和几道练习题,以学生自己解决为主,这样更能突破难点,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的知识更重要。本节课在学生的学法指 导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们利用观察分析法通过旧公式得出新结论,及寻找出新旧公式的内在联系。

四.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复习上节课的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2)假设公式中α=β,则公式变成怎样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推导。用这种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轻松完成重点的突出,获得二倍角公式后,自然引入课题。

上一篇:六年级校园生活的作文散文下一篇:矿务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