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队员的支教感言(精选8篇)
现在在火车上,一直都忘不了支教的事,一直都想着自己教过的学生。害怕自己再不写支教总结,很多东西慢慢的就淡忘了。
这两天一直有学生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过来问我们情况,问我们到家没有,每次接到他们的电话,收到他们的短信都有一种非常高兴的感觉,不想错过他们的每一通电话,即使是接近一个小时的长途加漫游。昨天深夜有个学生和我qq短信聊天,说自己睡不着,想我们,很想再见我们一面,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讲,其实我也很想再去看看他们,但是。我让她不要把眼泪留下来,她说她忍不住。她说给我们准备了一个礼物,等着我们下次再去。我告诉她,重要的不是我们再去,是你们要从那里走出来,等你走出来,坦哥带你胡吃海喝!
突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又突然离去。真的很残忍。我现在更能感受到,我们支教队员自己离开的是如此地轻松,却给这群单纯的山区孩子留下了如此深的羁绊。
想起临走之前的那一晚,很多学生留在学校不回家。晚上当地村书记和校长请我们吃晚饭,从六点多一直吃到九点多,也喝了酒。本来和学生说好八点就回去陪他们,但是书记和校长的盛情难却,虽然刚来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信任我们。学生们一直在外面等,等我们吃完饭。而我们吃饭的时候想的也一直都是我们的学生,喝酒喝到最后的时候,我跟他们其中一个村里的主任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孩子,舍不得他们。我说我现在剩下的时间更想多陪陪我的学生。于是我一个人就借着酒劲晃晃悠悠地回学校,看我的学生。他们都在,在教室门口,两排活动板房的夹道中间,等着他们的老师一个一个回去。不知道该跟他们说些什么,只是借着酒劲随便喊他们几句“小兔崽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都“笑”着看着我,没有说什么。然后我们走到夹道前面一个看不到灯光的地方,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了。我安慰他们不要流眼泪,坚强点。他们也安慰我们。但是谁都忍不住,不掉下眼泪。大家就站在那,流眼泪,相互安慰。
晚上11点多,学生们都还在,校长怕出现安全问题,就以一种强硬的态度,要求学生,离开学校,早点回家。我也非常理解校长的做法,但是学生们还小,他们不能理解校长的一片苦心。他们认为现在是暑假期间,校长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回家,他们认为校长这是在故意拆散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跟学生解释,只能尽量维持秩序,一边向校长保证我们会处理好问题,不会出乱子。一边劝说学生回家。最后队长带着学生去街上转了一圈,让小一点的学生回家。我后来就没告诉学生,默默回了学校。后来校长找到了我,还有松哥,就坐下来和我们谈谈,他怕我们也不理解他的苦心,对他也有意见。他告诉我他已经工作了30年,当校长也有10年了,他最怕的就是出现安全问题,他说在这个地区出现安全问题是特别严重的事。我也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毕竟这个地区有他的特殊性,村民的认知,开放,和思想高度都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校长说他不希望在我们支教快圆满结束的时候再出现安全隐患。他希望我们来的时候高高兴兴,走的时候带走的也都是美好。我很感谢校长,也很敬佩校长,感谢他在我们这十几天的支教过程中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敬佩他能在这样的地方坚持工作那么多年。像他这样的老师才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最后校长回家了,他终究还是没忍心赶走学生,让他们留下来,陪我们最后一晚,也是我们陪他们最后一晚。那晚我因为要给他们很多人写留言,没有陪他们耍,写着写着自己也就睡了,因为还喝了酒。还有那晚一个学生以为我真喝醉了,拿了一瓶矿泉水浇在我头上,我还没有因为喝酒被谁浇过,第一次竟然是被一个学生,我算是记住她了,临走的时候还送了她一副墨镜。真的是太爱这群学生了。夜里我起来的时候,才想起我的这群学生,问队友才知道他们在另一个教室睡了,睡在拼接起来的课桌上,和我们睡得一样。怕他们冷,又给他们抱了几床毛毯。然后我就一直没睡,打着手电,给他们写留言,大段大段地写。还好我带的初一那班只有十几个学生,要是像五六年级那样有六七十个学生,那我就写不过来了。
我给他们每个人的留言都比较长,里面涉及到学习方法,如何做人,当然还有祝福和希望。我真的很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但是十几天时间太短,能教的东西太少,而短短的几行留言又怎么能表达的了我对他们的感情。写的最认真的是给一个叫赵钱玲的学生写的。她给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学习很认真,很懂事,很漂亮的女孩子。我在给她的留言中提到了很多学习方法,有我教他们的做题时的读题方法、解题思路、如何整理知识点、如何利用错题集等等,还给她解释了我跟她们讲的“简单”、“粗暴”和“不要脸”。还有对她的很多希望。我和队长在回去的路上也在商量,如果非要让我们选择一个学生,作为长期资助对象,我们都认为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就因为她做事认真,好学。而且我们也十分肯定,如果没有一个人在她身边辅导,她也很难走出这里,靠她自己,几乎不可能。而这里的大部分学生的整体条件可能还不如她。她在我的学生里算是认真的,每个教过她的老师都觉得她很不错。真希望有一天能在大山外见到她。
短短的十几天,接触了很多孩子,从幼儿班到初二的都有,如果不是条件的限制,他们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学生差。他们那么小就开始帮家里做各种农活,有的六七岁就天天帮大人照顾弟弟妹妹,背着他们来上学。六七岁就天天上山割猪草。六七岁就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来上学。五六年级就天天开着摩托走山路,骑的比我溜多了。很多都是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的,父母一直在在外地打工,有的甚至没有父母,有的是由哥哥姐姐照顾的,当然条件好一点的也有一家有两个大学生的。每次家访,走过他们走过的山路,真觉得自己弱爆了,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现在过得不好,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利用已有的条件,比他们好的多得多的条件,真想对那些正在浪费这些条件的同龄人,或者现在的学生说,与其给你们浪费,不如拿去给山里的孩子,他们一定做得比你们更好。
想起来一个小女生,三年级,才10岁,长得蛮漂亮的,看起来很瘦弱的小女生。我之前把她抱着,放她下来的时候她说她想抱我,看看能不能把我抱起来,我有70KG!但是她就是稳稳地把我抱了起来,很稳很稳。一次我去她家看她的时候,看到她在打口袋,口袋里装着玉米(用粗木棍)。于是我就去帮她打,也不知打了多久,反正走的时候,我手上就多了两个泡,一个水泡,一个血泡。我自认为我是能干的了粗活的,但是这才打了几下,我又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也对这些小学生产生了敬意,他们真的真的太懂事,太能干了,小小年纪,肩膀上承担的东西一点都不比我们少。很多方面真的比我们厉害多了,就不要说和他们同龄的城里的孩子了。我和队友讨论过,大山对他们的限制到底有多大。因为大山,他们缺少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凭我们几个人可能给不了答案,但是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比山外的孩子少获得什么,也没有缺少什么。都说他们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匮乏,但是我们这些条件好的地方教出来的学生又是怎样的?真的就比山里的孩子好上一千倍一万倍?在我看来,他们真的不缺什么,大山就是他们的世界,在大山之内,他们懂的比我们多得多,走山路,吃野果,挑野菜,怎么应对突发状况,他们有他们的乐子,而且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缺乏快乐,每天放学回家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就是乐子,一起摘野果,在路上玩耍,奔跑,下雨了在路上一起淋雨,他们过得真的很快乐,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人更多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拥有的来审量别人所拥有的。认为别人缺少什么,自己拥有什么。但是这些真的都是相对的,支教的人都明白,自己从山区孩子身上收获的东西,比自己带给他们的东西多得多。支教收获最大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还不错,至少各方面条件比山里的孩子好很多,所以我觉得山外的孩子应该多站在山区孩子的角度,好好审视自己。我们支教做的,不仅是把山外的世界展示在山里孩子的面前,给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更多的需要做的是告诉城市里的孩子,你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资源。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从来就不缺少什么。
由于支教学校与实习学校存在一定的距离, 且相互间缺乏很好的沟通, 以致学生在实习学校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得到解决。一个学期, 指导教师去实习学校看望支教学生两三次, 缺乏对学生的了解, 如果在实习中遇到什么问题, 只能是靠学生自己和实习学校协商, 师范院校在中间根本没有起到衔接和调节的作用。实习学校因为学生不在学校的编制, 且以“实习”的视野去看待实习生, 以致对学生疏于管理, 因而出现诸如请假向谁请的问题。在生活上, 学生们认为“学校太不负责任”, “不能够体贴学生”。他们说:“学生去支教, 在当地吃喝出行都会遇到经济困难。学校不管我们自己找工作所付的路费以及其他, 我们去支教反而比在大学花的钱多。在经费补助上, 学生都对学校充满了失望。”从而使得顶岗支教成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一种负担。此外学生们认为, 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在实习学校的纪律问题。他们认为, 还没走出学校的年轻人心气高, 在大学四年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和做事方式。但是当实习学生到了实习学校, 学生会以正式教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如果他们不能尽快转换角色的话, 就会给当地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 实习学生认为, 师范大学应该切实解决他们在当地教学中存在的生活和请假制度问题, 做好对于实习生的管理和监督, 这样才能协调高校、学生、实习学校这三方的关系, 才更有利于顶岗支教的落实。
二、支教学生职前培训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映, 对于职前培训的内容, 学生还是持比较满意的态度。在顶岗支教实习前, 大学对实习学生进行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内容是基于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所设置的, 在此体系中, 学生对当前基础教育的实际和课程改革的现状不甚了解, 且教学技能训练较少。经过实习, 学生们深有体会地感觉到, 培训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培训课程还应该加上一条:“如何和当地的教师和学生融洽地处好关系?如何处理学校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恰当地争取和保障自己的利益?”学生们认为:“培训的实质是使学生更好地在当地完成支教任务, 所以,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人问题的关怀和培训。”学生的这种看法主要是由学生的角色扮演的矛盾性所引发的, 他们是支教的教师还是实习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他们更多地是把自己看做支教的教师,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更多地把实习生看为学生。这是由角色扮演的双重性而引发的课程设置内容的增减问题。
三、顶岗支教实习实施上存在的问题
在培训的时间上, 学生认为, 学校不应该占用学生放假的时间进行培训;在实习的时间上, 学生们认为应该避开学生考研与找工作的学期, 即不应该在大四安排实习, 可以将顶岗实习的时间提前至大三。他们认为, 大三阶段实习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可以支撑初中生的教学了, 而且学生们没有升学和工作的压力, 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 也不会因为找工作和考研复试需要请假而耽误学校的课程, 由此也不会引发和学校太大的摩擦。
四、实习生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实习过程中, 在备课方面, 实习生跟随年级主任一起备课, 一起交流, 在他们成长的同时, 实习学校教师们的观念也会得到一些改变。通过4个月的实习, 学生们已经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备课的套路和模式, 有时候, 也能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所创新, 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同时, 由于当地的教学条件的限制, 很多活跃的想法不能够利用教学资源加以展示, 且学生们又是以学习者的身份看待实习的, 对于年级组长也很尊敬, 因此, 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完全实现, 受制于一些老教师比较陈旧的备课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 实习生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人综合能力较高, 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课堂的把握也比较自如;而有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够扎实,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因此, 大学要在实习态度上严格要求学生, 要使他们所讲的知识是准确无误的。此外, 在教学的手段上, 学生们略感稚嫩, 因此, 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慌乱和匆忙。所以, 学生认为在本科生的学习阶段,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讲课机会。
五、教育改革下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负面影响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课程的取向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情况各异又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学校的改革大多“以旧观念穿着新教学模式的外套”尴尬行进着, 而当地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不关注由此引发出来的问题。
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 由于一些实习学校教师缺编, 校本课程就让各科教师兼任, 但各科教师迫于学校紧张的教学管理, 往往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临时给学生布置作业, 校本课程的设置名存实亡, 甚而成为学生、教师的沉重负担, 根本起不到校本课程的作用。面对周末繁重的校本课程作业, 学生叫苦不迭, 从而加深了学生和教师的课业矛盾。同样, 音乐、美术、体育与信息技术课也是由科任教师兼任, 自然也会出现科任教师挤兑时间的问题, 这些课程不仅形同虚设, 而且加深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以致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在管理模式上, 学校的状况是教师用的是陈旧的教学模式, 体现的却是新的教学理念, 新旧不能转换的结果便是学校课表和课时的频繁更换。这样换来换去, 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课时并没有减少, 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种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和程式, 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而且也极大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在学校制度上, 一些学校不顾本校的实际情况而死板地响应上级教育改革的号召, 从而导致出现许多问题。学生所支教的中学刚由三个学校合并在一起, 基础条件很不完善, 教师不足, 管理也不合理, 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响应教育改革理念, 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 例如“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制订这样教学制度目的是要求教师积极备课, 完善课堂效率, 使学生们能够尽量在课堂上消化所学内容, 进而在一天、一周、一月内巩固所学内容。这样的初衷让人甚感欣慰, 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 这种制度就变成了学生和教师的“铁枷锁”。为了“堂清”, 教师必须每节课让学生做些作业, 而且要亲自批阅, 发现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加以改正;为了“日清”, 学校每天要求教师严格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亲自检查不过来的教师就让小组长帮忙。对于“周清”, 就变成了零零碎碎的考试。在这样的学校制度之下, 学生无法忍受巨大的考试压力, 上了一个月之后, 有的学生就“逃跑”了。这种紧张的“清洗”式的新课改让教师们很疲惫, 让学生们很恐慌, 更无从谈及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综合发展。
对于实习生而言, 他们最初怀着美好的憧憬去实习学校“支教”。在培训期间, 他们接受了新课程理论的培训。可是到了实习学校,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便化为乌有, 不仅实习学校不允许实习生“擅自主张”, 更为严重的是, 实习生需要“入乡随俗”地“适应”实习学校的“课程理论”和“管理模式”。这种整个学校一起“作假”的做法让实习生“很是寒心”, 他们禁不住为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而担忧。实习生认为, “这样的顶岗只不过是替出来学习的教师上够课程就好了, 根本提不上什么更高层次的效用”。
六、顶岗支教实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管理方面, 支教学校对于学生严格要求, 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很快提高, 实习学校的严格让实习生体会到了工作应该坚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做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收获成果。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按时到岗, 要批好作业认真总结, 加以反思,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实习生又认为, 学校在和他们沟通方面缺乏耐心, 态度比较生硬, 谈话比较少, 而且没有专门管理实习生的负责人, 很多消息得不到通知。如果实习生一犯错误就把大名写上了黑板公告, 很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此外, 实习生还认为, 实习学校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教学模式, 不仅约束了实习生的教学, 也更长远地约束着当地教师们的教学, 更不利于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因而, 实习学校需要加以反思和改变。
在情意方面, 支教学生希望把自己这么多年来幻想的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因为年轻和活力, 他们在教学中没什么负担, 充满了热情, 所以, 对于顶岗支教, 他们都很憧憬。他们希望在实习中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教学, 甚至于做朋友;他们希望在4个月的时间里, 不仅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同时, 更重要的是, 他们希望以自己的热情和活力去感染他们所教的学生, 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高层次的培养。然而, 4个月的支教生涯, 实习生“本来很美好的职业理想已经被打击得凋零了一半”。教育改革中实习学校的一些做法, 对于从教十来年的教师来说都吃不消, 更别说这些年轻的实习学生了。
经过4个月的顶岗实习, 学生的总体感受是, 在村镇当一名中学教师非常不容易。这个环境比较封闭, 不善于和外界的环境联系,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观念都比较陈旧。一个新的实习生在这些地方待够半年, 恐怕他的思想和观念就会退化很多, 更严重的是在教学方面的创新意识会萎缩。一个年轻教师在这样呆板的环境中无法很快成长, 只能是随着大环境随遇而安了。初出校门的实习生, 虽然在这段时间教学经验得到积累, 但是积极性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实习回来, 学生们并不像以前那样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幻想, 而是以现实的眼光去看待这一职业, 把希望投向了教学环境更好的学校, 希望这些学校不会是他们实习的学校。如果从“顶岗”的角度去看顶岗支教, 实习学生认为, 对当地的教师来说, 短短4个月的交换学习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从“支教”的角度来看, 等实习生一走, 当地学校就会很快恢复以前的状态, 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及其教师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实习教师只能是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一些影响, 只是很短时间的启蒙, 这些影响长远看来显得很无力。
我希望听到的是大家铿锵有力的声音,发自内心的呐喊。下面就支教的相关事情我做一个总结和提几点建议
我们今年最主要的问题联系支教学校已解决了,支教学校定在了会宁党岘吕堡小学,不知道大家对这个学校有没有什么想法?经过我的联系我了解到吕堡小学的校长雷老师也是很好打交道的,所以这点就很好便与我们的交流,另外关于赞助问题上次会议中我们已经说了,这个是需要大家的努力,不管是多是少,只要努力了,我们就心安了,另外说一下赞助的范围不只是钱,还有物资方面,比如衣服,学习用具啊,都可以的,所以大家还是要尽快努力的,对志愿者我们团队有几点要求:
1、责任心、恒心,若参加必须先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不可半途而废(主要有各校级负责人考察)
2、团队精神(要求每个志愿者能做出保证)
3、能吃苦,并能保证在支教过程中无任何怨言(要求每个志愿者能做出保证)
4、无前科,在学校里无任何不良记录(一旦发现立即解除支教资格)
5、要有优良的道德习惯,不随口说脏话,这一点必须要做硬,一旦发现立即解除其支教资格
6、必须要有某一强项(英语(四级必须过)、数学、文艺方面等)
7、普通话基本标准
8、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9、必须具备较强的生活能力,(由校级负责人考察)
以上是我前期制定的一些基本条件,招募的志愿者必须先满足以上条件,不然不给于支教资格。大家还有很么好的建议可以补充。
我知道大家最近都比较忙,因为我也忙得晕头转向的。但是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腾出一些时间投入到我们的支教中来,毕竟这样的机会估计大学里或者是这一生也就那么几次或者更少,所以希望大家还是重视起来,我们先不谈献爱心什么的,但就这次支教的经验将会令我们终身难忘,大家能够一起分担喜乐和忧愁也将会是人生一大乐事,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争取把这次支教办的漂漂亮亮,深入人心,这就靠大家了,最后再问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我的联系方式王海龙电话 ***
***
QQ541801265
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私人定制”活动选举中,我很荣幸成为一名志愿者在20xx年4月24日下午去铜梁县南城小学市民学校支教,非常感谢“私人订制”活动给了我这次支教的机会,通过这次支教活动感受颇多,真正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志愿者的责任与义务。明白做一件事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如何去做。
每一代的青少年都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与社会中每个人都应有一份社会责任感,是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以及这个社会本身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不仅是在履行志愿者义务,实现自我价值,更是作为一名青少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秉着这样的一颗心我来到铜梁县南城小学市民学校支教。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你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体味过,你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享受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顶岗支教实习就是这样,它让我经历生活,体味艰辛,享受快乐。
开学的时候,我们怀着无比忐忑与激动的心,踏上了去往成县的实习之路。毕竟是到一个去工作,并且是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因为是“顶岗支教实习”,所以我们分配到的地方都是在乡镇,条件都很艰苦。虽然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是当我们颠簸了几个小时到达化垭农职业中学时,才真正意识到城乡学校的差别,地区之间的差异原来是如此之大。泥泞的道路,简陋的校舍,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初来这里虽然各种自然条件比较差,但是这里带给我最多的是温暖和感动。一下车,学校的老师都很热情地来接待我们,学生们欢天喜地地帮我们搬行李。立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使我马上感到的是农村人特有的那种朴实与憨厚。看到教师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和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只是渴望的眼眸,心中不免有些伤感,一缕酸涩,有种想哭的冲动,于是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我为我的选择而骄傲,我要把农村的孩子们托到最理想的知识彼岸,我要让爱流过每个农村孩子的血液。日子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但我却从最初的寂寞和单调中不断感受到孩子们的聪明和善良,乡亲们的朴实和善良,我怀着激动用我最大的努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就工作方面谈谈我的支教感受
我所在的这所中学—化垭农职业中学,是这个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有很多出色的老师,而且这里的老师也很乐于帮助我们这群初生牛犊,使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上,收益颇多,少走弯路。我带的是初一,刚拿到初一课本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镡 老师让我试着备课,我心里觉得,初一而已,拿来就可以上的,应该没什么好备的吧,但我还是循规蹈矩的把课文备了一下。随后陈老师就我的教案,跟我交流教学思想,在这过程中,陈老师给我提出了两个宝贵的意见:第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在导入部分(lead—in)用了过多的新单词,这会使 学生感到困惑,产生困扰,这就不能有效的导入新课,也就是说,我的导入其实是失败的;第二,我的教案并没有明显的按课时划分,这会导致上课不能有效的把握节奏。第二天,我就听了陈老师的课,我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只是陈老师给我提出来的那两个而已,因为他的课上的非常有新意,而且很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高,课堂调动的非常好,他设置了很多的小环节,就像一个个的小馅饼,学生跟这他的诱惑一点点的接近,掌握知识。回来后,我深刻的检讨了自己的心态,备课是很有学问的,我的轻视的心里要不得。备课,不仅仅是备课那么简单,你得把学生,课堂全都备进去,这样,备课才算完整。
上课的感想实在是太多了,总结来说,应该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随即应变。那一次正好上的是介绍人物这个内容,为了增加趣味性,我就打印了一些卡通画,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三毛这一类学生都很熟悉的卡通人物,在3班上的时候,图片确实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但同时,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就谈论起了动画片,对动画片的讨论更胜于对新知识的讨论,导致课堂秩序陷入了困乱,我花了几分钟的时间才能开始我的下一步教学,这无形中打乱了我的节奏和教学步骤。然后在另一个班上的时候呢,我就将形式做了改变,将图片发给每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讨论,选一个发言人,比比哪一组更好,讨论时间为两分钟,这样,我的教学要求不仅达到了,学生在两分钟内交流欲望也可以得到满足,课堂也不会很混乱。
随机应变,我们事先备好了课,但有时我们也会碰到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我们随机应变了。那一课,做游戏,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个名字,让其他学生猜是谁,有个学生写了个名字,全班人都猜不到,最后他说是他的未来的儿子,全班哄堂大笑,这时候,我就赶紧在黑板上写下son这个单词,然后夸奖这位学生有想象力,随后问学生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的一些称呼,课文很自然的就进行到了我刚好要上的地方,连接非常自然顺利,有这么好的过渡,我直接就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导入。
要说的很多,我就感觉我们很幸运,有这么一次在教育一线实习的机会,学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会了如何与学生交流,与老师交往,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我们,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必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就生活方面的感受
刚开始大家都非常的不适应,问题也多,工作生活一团乱。首先生活方面要衣食自理每天都要自己洗衣、买菜、做饭。从学校到镇上还有一段距离,买各种生活用品都很不方便,当然还有语言方面的不通,学生都说当地的方言,不说普通话,跟学生无法沟通,在一个就是我们缺乏实践。
对在这的生活由不适应,到了解,到接纳,最后融入其中。这个过程是多方面的领导和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是当地教育局出台了各种政策,确保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顺利进行,各位领导尽量满足我们的各种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上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学校带队老师也尽力维持我们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保证我们的利益,用心引导我们,是我们坚实的后盾。当然,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我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我们嘘寒问暖,进行细致入微的照料,给我们营造一个舒适舒心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上各位老师通过让我们听课、试讲等方式对我们进行帮扶,从而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工作得以迅速展开。
当然,在此次的实习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许多贫困地区教育出现的问题。首先,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基础差。在这里有许多学生是从小学六年级才开始系统的学习英语,比正常情况下晚三年接触,底子薄弱。并且大部分的学生是留守子女,父母不在身边管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学习习惯。而且一是落后,一些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学没出路,做生意或打工才能赚钱,养家糊口。其次,教学方式落后,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造成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最后一点也是最普遍的一点是教学设施落后,连最起码的课文录音带都没有,更别说早已普及的多媒体教学了。还有,农村的大多数老师是上了年纪的,他们不能掌握最新的,最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往往用那种比较老套的教学方法。
虽然这里是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正常,但个人认为,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只有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人们的意识才能有所提高,经济才会有发展,才能改变现在贫困的现状。
与此同时,我自己也从这次实习中学到了很多:首先,艰苦让我分清了理想和现实,在这之前我认为学校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教室是明亮的,学生是可爱的,老师的和蔼的,课堂是精彩的,到了这里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其实在工作中更多的时候需要的都是实战精神!而并非理论!课堂的40分钟需要的是一个全能的老师,因为孩子的脑子里有太多的为什么,在教一门课的同时还得教好几门,所以很多时候感觉压力挺大的,这都是由于农村太缺老师了!其次,这些经历和努力让我收获了艰辛与前进的动力,虽然学校环境很艰苦,教具很缺乏,但是我却更加热爱了这个职业,并非因为他有多高尚,而是心中有一颗心在向着纯净,美好,阳光。那便是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求知的脸,让我决定了在教育的这片热土上奋斗和拼搏。再次,充实和幸福让我坚定了我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在这里,每天都会忙忙碌碌,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看着孩子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会让人有一种把所有的知识和爱传授给他们的冲动!上课时,一定要、将课上所有伟大价值告诉给学生,要教孩子学习生活要有规律,每天要认真备课,要时刻记住对每个孩子负责。
近五个月的顶岗支教实习让我长大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个传播知识的使者,促进了新旧教学方法的交流。在以后的希望所有的顶岗大学生都会用心去对待你的学生,每当回忆起我曾有过一段青春的足迹留在了大山里,我会感到充实而自豪的。
结束语:
基金会建立了30余支志愿者团队, 每支团队由教师志愿者、学生志愿者、企业志愿者、种子教师和基金会观察员组成。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正式出发下乡前接受了基金会为期一周的培训。每支团队会去三个培训点执行培训任务, 完成全部任务后就地解散, 是临时组织。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组织是集体行为的产物, 是“现实的社会性构建” (socia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 关键在于理解行为者自己如何看待所在组织。“赋予意义”是理解组织的核心, 而“赋予意义”的过程也就是组织过程 (organizing) 。基金会通过理念宣讲、海报宣传、群体传播、网络传播等方式招募志愿者, 并通过面试考验应征者对“共意”的接纳程度及传播构建“共意”的决心。再经由具体的支教实践使参与者的团队意识逐步提升, 为形成共享意义奠定基础。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是培训现场的情绪感染;二是为培训而进行的反复讨论。
在支教过程中, 有一个“焦点时刻”令笔者印象深刻。在第一个培训点的第二天上午, Y老师讲解基金会意图推广的课程理念, 由于Y未参加集中培训, 对部分理念不熟悉, 所以讲述中偶有卡壳。基金会观察员S抓住Y让受训老师提问的机会夺过话筒对课程理念加以补充阐释。Y面露不快。之后种子教师C用较短时间介绍了在他们学校开展课程的经验。听完C老师情真意切的表述, S有些情绪失控, 本该她上台简短小结宣布上午培训结束的, 结果她声泪俱下地表示时间安排有误, 应该多给一点时间请C分享一线教师的经历。一场即兴发挥的培训在受训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而领队L和Y脸色却很难看。Y一下午都没和S有任何交流。组织内部爆发了一场危机。晚上领队L老师分别找大家谈话, 在与当事人聊过后把三位学生志愿者召集在一起谈心, 语重心长地说:“S不应该把个人的情感置于整个团队之上。昨天晚上我们开会敲定了整个流程。她今天却说‘错了’不是否定了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吗?团队对外只能有一张嘴, 出了状况应该互相补台, 而不应该像S这样拆台。她今天还有一次失误, 抢话筒, Y老师备课很辛苦, 她在台上讲你要尊重她。基金会讲‘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你就不能信任一下Y老师吗?”
根据L的阐述, 笔者了解到S和Y对S动情的临场发挥有截然不同的解释:S本人认为是以情动人、富有感召力的演讲, 有利于基金会理念的推广;Y认为S是冲动、越权, 会破坏团队乃至整个基金会的形象。他们对同一事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组织在解释自己所关注的环境与问题时, 主要基于经验和记忆来选择解释框架。对课上的突发事件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解释, 即与群体、个人不同的经历有关。本例中S表现出了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和支教事业的热忱, 与其教育世家的背景有直接关联。Y对S“不敬”行为的反感相当程度源于其在家庭与工作岗位上备受宠爱 (独生子女, 原单位校长亲自栽培的“高徒”) 。领队L作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采用私下面对面交谈疏导的人际传播方式化解危机, 并试图把影响范围限定在组织内部。
支教团队在传播基金会理念时十分注意培养受训老师的认同感, 特别在每一站培训结束时极具仪式感的闭幕式上, 组织认同感也达到顶峰。涂尔干认为, 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 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仪式是一种文化构建的象征性的符号体系, 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语言与行为组成。基金会的理念传播采用了大量的符号, 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 在认可成员培训成果的同时, 塑造并强化成员的价值观。就形式而言, Z基金会的仪式符号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行为符号:有节奏的鼓掌组成的“爱的鼓励”。
(2) 语言符号:“信任比帮助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三句口号反复出现和强调体现了不断强化鼓励和综合培养素质的价值取向。
(3) 物件符号:物件演变成组织文化的载体, 被赋予精神内涵。基金会运用了大量物件符号用来建构仪式中的意义。
(1) 徽章:标志性的符号。每一个受训教师在完成培训后会收到一枚“梦想引路人”徽章和一本证书, 标志着他们被基金会认可, 将成为推广梦想课程及其教育理念的先行者。
(2) 腕带:每一期支教团队成员手上戴着一种颜色的腕带, 分为七种颜色, 颜色越丰富标示着支教资历越深。
(3) T恤:基金会统一定制红、白两种颜色的T恤, 象征着支教团队一员的身份, 在培训过程中规定统一着装。
大家好!时间过得真快,一年的支教工作转眼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中,大家给予了我们支教老师许多的关心与照顾,工作和生活上尽可能为我们提供方便,让我们倍感亲切和温暖。
到**小学来支教,来之前我已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来**就是来学习、锻炼。记得来的时候在欢迎仪式上我说过一句话,希望大家在我支教的一年中见证我的努力、我的付出、我的奉献,今天我可以欣慰地说,我尽力了,我做到了。让孩子们快乐、轻松的学习是我的心愿,孩子们的进步、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
虽然下半年我们要回到原单位,但我希望**与**小学之间不会因为支教的结束而失去联系,我希望在以后**和**小学多多加强联系,利用支教的平台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如送教下乡,这里的老师进城能听课等)少先大队这一块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一些切实际的有意义的手拉手活动!(如带领学生一起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等)这一学年中,我们**小学有了很多的变化,校园广广播系统的开通、鼓号队的组建、国旗班的组建,给我们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我希望在今后少先大队把鼓号队、升旗仪式等作为常规活动坚持搞下去,因为这些少先队活动的开展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家长能感受到学校的变化!
篇一:支教感言
支教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人生财富。
2009年9月1日,我怀着满腔热情,带着无限期望,开始支教之旅。我将永生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就是这一天,我带着局领导的期望、嘱托,怀着满腔的兴奋与热忱,走进了鸡东县东海小学支教。回味这一年,支教的生活就像一杯清茶,没有华丽的色泽和醇厚的味道,淡淡的清香却让人回味无穷。
记得第一次去东海小学时,一路上,我的心不免有些忐忑不安、一丝顾虑涌上心头。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教师团队,未曾谋面的学生。我想,怎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相处的融洽呢?带着心中的种种设想,不知不觉到了东海小学。迎接我的是这里的领导和老师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番短暂的介绍后,我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心中豁然开朗,他们那份亲切与热情,让我让对东海小学倍感亲切,工作未开始,心已被感动。一切都是全新的,在这样的日子里,我用心摸索着新的教学方式,翻开了教学路上崭新的一页。
不经意间,这样的生活已经一年了,这一年的支教经历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写下了特殊的一页,它是对我人生经历的一次特殊的考验,一次极大的丰富。我敬佩东海小学领导的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工作作风,佩服老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她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
做为一名主抓学校安全的副校长,我深知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做为支教老师,我更深深知道要当好使者,加强新建小学与东海小学两校间教育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为东海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虽然我不能象其他支教教师一样每天工作、生活在东海小学,但只要学校的工作安排得开,我就立刻去东海小学工作,只要东海小学需要,我就豪不犹豫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到东海小学,就这样每周几次奔波于两校之间。在支教的日子里,我们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努力创造条件,为建立“联谊”学校,架设教育交流之桥而积极努力。两校成为结对学校,不定时进行校际间教育教学交流。两次,由新建小学语文、数学优秀教师到东海小学借班上课,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也带领导东海小学的部分教师走进新建进行学习交流。一年来,通过联谊、交流等形式,加强了两校之间教师的沟通和学习,不但使两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使两校的教师各有所获。
支教期间我了解到农村小学除了在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之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教学的信息相对匮乏,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自从我来到东海小学以后,校长、老师们都认为是一个难得学习的好机会。我自己也认为向教师们传递教改信息,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开展好教研、科研活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不负众望,我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
一是“导”,教学永远是最前沿的工作。它不容懈怠,我了解学校的现有情况,听从领导的安排,积极地准备了一节教学示范课《可能性的大小 》。做到了精心备课,认真对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展示出来,同时,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真正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校领导满意地说:“汪老师,你能来到我们学校支教,是我们学校的荣幸阿!你的课是一场及时雨,让我们的老师足不出户,就有>收获阿!”
老师们诚恳地说:“汪老师的课丰富,实在,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渲泽了精彩课堂,让我们吧为观止,更感动了我们,我们一定虚心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孩子们感激地说:“老师,您不但是和蔼可亲的老师,更像我们的知心朋友,我们喜欢看您脸上会心的微笑,喜欢听您讲课时亲切的话语,更喜欢您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真挚的话语,因为它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体现出教师的价值所在。我不只是感动,更是激励,一定不辱使命。
二是“听”,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把所有教师的课,全部认真地听了一遍,摸清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三是“讲”,我对教师课堂上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举行辅导讲座。我先后讲过的专题有“如何上好数学课”“不同课型基本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中的五个不等于”等8次讲座,为了让教师们学有所获,每次讲座,我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认真撰写讲座稿。因为很多个案都是我亲身经历过了,也是我自己通过思考形成的一些看法,所以老师们很感兴趣。应该说与老师们产生了不小的碰撞,因为有很多观点他们没有听说过。讲座交流过程中,很多老师与我进行了交流,并向我提出了问题,我都给他们进行了解答,提出了我个人的看法,令我感动的是,很多老师在讲座结束之后,依然有不少老师到我的办公室里与我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到我自身的思考更加有深度了,我的思考也更加周密了。
四是“跟”,学校为我安排了几位青年教师,我深入课堂,随堂听课,进行跟踪指导。一年来,我随堂听课达30节,评课、指导课达10多节,说课达10多节,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深深感染着周围每一位教师,为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模范作用,推动了学校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我与他们不是朝夕相处,但是一种默契,一种不舍自心间油然而生。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珍惜着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在这宝贵的时间里,有遗憾,有感动,有和谐,有争执,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人生几何,岁月匆匆!感谢生活让我有这种经历。感谢两校领导为我创造了良好的特殊支教条件,让我能够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书写我的支教生活!支教一年,怀念一生;支教一年,受益终生;支教一年,情满一生,它将是我的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让我说支教的感受,我会说:“简单并快乐着,平淡并享受着,付出并收获着!”
篇二:支教感言
五天的支教行深深打动了我,如果说过去的自己只是一只思想被束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的蚕蛹,那么如今,我已破茧成蝶,振翅欲翔了。从十八个孩子的眼中,我没有看到一丝因失去双亲而致的孤僻,反而看到了他们身上类似一般孩子的快乐,那无暇而天真的目光令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原来爱也可以如此博大,她可以埋没亲情的流失,可以湮没伤痛的极限。而这一切,都归于刘保宏夫妇——这对人群中不起眼却在道德的世界里熠熠闪光的农民夫妻。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视荣誉为起点,以助教兴国为信念,仿古今严慈,释父母情怀,养天地爱心,凝>人间真情,只为培育孤贫儿童成民族栋梁。他们用他们纯朴善良的心,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济难助困的传统美德,攀起希望工程的一片蓝天,为人们树立了优秀的道德风范。他们深刻地向这个世界阐释:平凡也可以如此伟大,庸俗也可以如此高雅。
五天的支教生活将值得我们用一生来铭记。下地劳动磨砺的是我们的意志,农家生活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生活体验。哭和泪、喜悦与笑容伴随着支教五天的酸甜苦辣,感动与感触缠绕着五天的百味俱全。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是一种触动,可怜而不可悲,真诚却不乏天真。我们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武装这里的孩子;而他们用他们的真诚,滋润我们逐渐干涸的心灵。
同时,我们收获了友谊,九个人的支教行奠定了我们九颗心灵的相通,我们用心灵沟通,给孩子们筑起一座爱之城。那种爱是跨越了由性别、师生、性格所造成的一切隔阂的真诚。
还有许许多多,都将成为记忆。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支教生活给了我一段全新的体验和感受,给我的人生划下了永不磨灭的一笔,我的生命将因它而更加的丰富和精彩。
篇三:支教感言
时间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的支教生活已有1年多了。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泪水情不自禁涌上心头。说句心里话,支教生活的确挺苦,甚至苦不堪言,但也充满着快乐与感动„„在感动之余,我认为对受援单位的帮扶是甚少的、是不足的、是有限的,但我却感触甚多、体验甚多、收获甚多。
假如没有这段支教生活,没有这段亲身体验,我是无法想象眼前的这一切。当地农民刺骨的贫穷,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不少人还住着茅草屋;教育现状是如此落后:初步通过“普九”验收,更可悲的是,个别村屯最高学历的连一个初中毕业生都没有;交通与通讯是如此闭塞,甚至给人一种与外界隔绝的感觉。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乡镇还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据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以前甚至连路都没有,这似乎印证了鲁迅先生那句名言:“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了解>我的朋友常跟我说:挺佩服你,居然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工作、生活1年多。我坦然回答,或许是因为感动常在的缘故。
在这一年多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地人们纯朴、憨厚、善良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我深深感触到了当地学生对知识文化的强烈追求与渴望;我深深体会到当地教师那种无私奉献,敬岗爱业的精神。六隆镇中学的代课教师——黄忠谊,便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代课教师的他,一周14节课,还兼校团委工作,工作量多而且繁重。但却同工不同酬,每月只领到可怜的170元工资,而他却无怨无悔,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还有每周上30节英语课的李玉娟老师,超倍的工作量,却没有额外补助,但她毫无怨言,一如既往,用行动见证着贫困山区教育工作者的风采。在他们身上散发着的是一束光,一股力量,一种精神,催人泪下,激人奋进。或许所有这些成了我留下来的理由。
我想,既然来了,留下来了,又收获了如此多的感动,我也很应该为他们带来些感动。更何况“送人一束玫瑰,手留余香”。
我认为支教工作应把智力帮扶与物资援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突出智力帮扶的同时,应不留余力地对受援单位进行物资援助,争取改善其办学条件。在05—06年以来,我工作的重心,着重放在物质与资金的援助方面,尽力解决受援学校的燃眉之急。在后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解决了六隆中学的“饮水项目工程”、“饭堂锅炉改造工程”、“篮球板更换项目”,另外还资助了一批特困生,捐赠了一批体育器材,落实了1万多元的“普九”经费。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饮水项目工程”的落实与完成,虽然该项目经费不多,只有2.5万元,但意义重大,把洁净的高山泉水引入校园,结束了六隆中学过去用柴油抽水,饮用受污染的“农用水”的日子。既方便了周边群众用水,又节约了学校的经费开支,更有利于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在06年下半年,我的工作中心主要放在智力帮扶,着眼于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受援学校的管理水平这一块,一方面组织部分领导及教学骨干赴中山为期一周的学习;另一方面我主动参与受援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开展公开课,希望把发达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管理经验渗透给当地教师。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方面,针对学校制度方面不完善的漏洞,修改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与措施,使学校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合理化。并且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及时解决了学生存在的问题,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走访特困生家庭,收集相关材料,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我还积极参与“关于筹建六隆中学家长委员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还尽力赞助受援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有益的活动,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展现自己才能与特长的舞台。先后开展了“班际杯篮球赛”、“冬季校运会”、“元旦晚会”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展现了学生个人的风采,丰富了他们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使德育工作更上新台阶。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致力于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教学能力过强的师资队伍,协调好领导班子成员内部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争取进一步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争取后援单位更多的物资帮扶,争取再资助一批特困生,争取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感动与快乐„„
【支教队员的支教感言】推荐阅读:
支教结束感言06-09
大学生中学实习支教体会:感受支教的甜07-15
顶岗支教的培训心得09-18
支教的调研报告10-06
暑期的支教工作总结06-28
对支教的看法与感悟10-19
支教教学反思大学生支教心得体会06-11
义务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09-13
顶岗支教实习的同学发言稿09-07
支教试教活动的策划书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