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篇1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甲午战争视频短片、甲午战争示意图、精选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甲午中日战争课文 3.教具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具备一些基本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揭示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是由日本的战略扩张所一手引起的,邓世昌、左宝贵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危害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组织

2.导入:播放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短片,引导学生说出观后感 3.讲授新课:

①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

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②让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

③找学生回答《马关条约》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④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总结,点拨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海战的战况,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了解,师生共同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巩固练习:师生共同完成精选习题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去观看电影《甲午风云》并在同学之间交流观后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分析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积极影响,如刺激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以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思路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分水岭, 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民族觉醒为主线, 深刻认识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战争的起因和过程都做了从简处理, 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去思考历史问题, 从而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具体过程

(一) 以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注意。

在导入本课时, 幻灯片的图片用钓鱼岛做背景, 我用简要语言讲述了钓鱼岛争端的历史渊源:“相信大家最近都比较关注持续发酵的钓鱼岛争端,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 趁清政府败局已定, 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随后,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在二战结束后,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规定中国收回钓鱼岛的主权, 因此在国际法上钓鱼岛已回归中国, 但日本拒不承认。显然, 钓鱼岛争端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而《马关条约》又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那么, 那两次重大战争的前因后果及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

分析: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兴趣明显被激发出来, 因为学生感到历史竟然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

(二) 简化战争的背景及过程, 重点突出影响。

考虑到这两次战争在初中历史课本中都已学习过, 因此对背景及过程仅通过材料和视频的方式呈现。但是, 对其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必须点明, 比如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把这个内容与必修二的内容联系一下, 因为必修二在讲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 其中的第一个原因就是, 甲午战后, 列强争相资本输出,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因此,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甲午战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当然, 本课重点放在了对两次战争影响的分析上。

师:这些战役其中的大决战是哪次战役?

生:黄海海战。

师:很好, 是黄海海战, 5个多小时的激战, 决定了全局, 同时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 把37年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很可惜, 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大决战中, 李鸿章却奉行什么政策?

生:避战自保策略。

师:那你们想过没有, 李鸿章为什么要奉行避战自保策略呢?

学生讨论, 答案很多。

师:其实, 清政府组建的近代军队, 是为镇压国内反清势力而建立的, 并不具备抗击外来势力的素质。相反, 清军在消灭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国内战争中却屡建奇功。并且大多数官僚没有近代国家应有的爱国心, 即便是主张学习和引进洋务的李鸿章, 也是以自家集团的利益为首要, 国家利益置于其二, 而不是为国决一死战。当然, 这是战败的直接原因,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请看视频。

(李鸿章的影视片断, 文字材料如下:我嘛, 办了一辈子的事啊, 练兵也好, 办洋务也好, 那都是纸糊的老虎, 何尝实实在在地放手办过啊, 勉强涂饰, 徒有虚表啊, 不揭穿还可以支撑一阵子, 就好比一间破屋子, 靠一个裱糊匠东贴西补啊, 表面上光鲜了, 这小风小雨, 打几个窟窿, 随时修补, 还可以支撑一阵子, 若是遇到狂风暴雨, 那纸糊的屋子就彻底地被戳穿了, 不可收拾啊。)

师:从这段视频中, 我们会想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生:“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很好, 也就是说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是技术, 而不是制度, 目的只是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因此,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统治的腐朽。那么, 在这落后的制度之下, 在愚民政策的统治之下, 当时中国的民众对战争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大家请看材料。

材料四:清日战争在清国民众心中没有引起浓厚的仇日心理, 民间的抗日热情低于官方。……许多清国人都会直言表示不愿意为清国皇帝打仗, 清国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眼前的生意。代表清国新一代青年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学生表示, 对抵抗日本既没有信心, 也无兴趣。清国朝堂上高谈阔论与日本开战时, 看不到民间组织参与、支持国家战争的迹象。战争似乎与民众群体毫无干系, 人们仍旧继续他们往日的生计。

——选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生:清政府与人民背道而驰, 压根没影响到普通民众。

师:而相比之下, 当时日本民众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请看材料。

材料五:当血气方刚的青年士兵战死沙场时, 民众指责政府把宝贵的金钱视为埃芥;当隆重欢送出征的士兵因伤病返回家乡时, 激昂的村民指责他们是不该回来的胆小鬼;当日军连战连胜的报道掀起狂热时, 民众关心的是战争胜利后可以获得多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这种情形代表了清日战争中日本下层民众的一般心态。

——选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生:在明治维新后, 民族主义意识使日本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师:中国在战争中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 难怪西方的观察家称甲午中日战争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因此, 面对这场大规模的战争, 不仅官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而且民众对此也没有清晰认识, 可以这么说, 民众冷漠、淡然、没有觉醒!

当然, 历史没有理由责备那些仅仅为了生存的民众, 在那些贫民之中, 或许有我们祖先求生留下的足迹。同样, 历史也没有理由责备李鸿章, 我们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 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虑, 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李鸿章处于内忧外患、新旧文明交汇、中西文明碰撞之际, 是这样的千古大变局造就了李鸿章的“功”与“过”, 正如梁启超所言:“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用唯物史观指导学生)

师:那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 带给中国什么影响呢?

合作探究: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回答:

(1)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民族危机的加剧

(2) 甲午战争又怎样“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中国?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 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何为民族觉醒, 应该是民族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比如, 你们作为高中学生, 如果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充分认识, 就不能称之为觉醒。那为什么说甲午战争后,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了呢?大家请看材料。

材料六:1895—1898年间, 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 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 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 而在此之前的30年间, 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

材料七: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 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 提出“拒和, 迁都, 变法”等主张。

材料八: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曾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 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梁启超也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材料九: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马关条约》第一轮谈判中告白:“余认为这次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 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 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 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沉睡的中华开始觉醒, 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 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

师:这几段材料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的?

生:经济、政治和思想。

师:很好。材料六说明在甲午战争后, 一些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官僚士绅, 放弃仕途, 走上创办实业的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那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

师:那近代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呢?

生:经济的工业化, 政治的民主化, 思想的科学化。

师:接下来材料七说明了什么?

生: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

师:1895年发生的“公车上书”, 是在民族危亡的刺激下的群体意识的觉醒, 维新改良很快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与此同时, 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活动起来 (兴中会) 。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 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 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但都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

师:材料八、材料九说明甲午战争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 (从自发的反抗到自觉的行为) 。因此,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如果问你为什么, 那就是什么呢?

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师:很好, 也就是说在甲午战争后, 中国人开始了制度方面的探索, 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

【板书设计】

师:接着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

1. 据学者研究, 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 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 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

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 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 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 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2. 有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 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期,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科技, 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 维新思想开始形成

3.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 孙中山选择了革命, 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分析完对中国的影响后, 接着就是分析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十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要求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 皇室费用5.5%, 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日本为了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

通过材料得出结论:推动发展, 便利进一步侵略。

师:《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背景及内容。 (以材料及视频的方式呈现, 强调一下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以及廊坊阻击战, 其余可简化处理。)

师:那影响是什么呢?

生: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师:教材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的解析上仅限于消极影响, 其实在抵抗八国联军时, 清政府可以调动的军队十分有限, 各地坐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清政府的威望急速下降。因此,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削弱了慈禧的统治威望, 分化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阶层, 使革命思想为更多人接受。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 摧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斗志, 因为在旧的民族意识被摧毁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民族觉醒。正是这种奴役性的条约加快了清政府的灭亡, 加快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分析:现行教材按政治、经济、思想模块编写, 历史时空跨度大, 但是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往往惜墨如金。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 没有时间逻辑, 学生是较难形成对时代特征的整体认知的。因此, 这堂课我试图打破三本必修的束缚, 把两次战争的影响以民族的觉醒为主线加以贯穿, 以唯物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引领, 让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从而看到中国人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而不断探索得过程, 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思考感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我悲愤, 因为这是一段中国人不想回望的历史;我激昂, 因为这是一段中国人不断抗争的历史;我感动, 因为学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上完这节课, 我的思绪迟迟不能从那段历史中走出来, 我在想, 学生从这节课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对我今后的教学又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 教师如何感染学生?唯有教师深入其中, 让学生切身感觉到老师是在用“心”在上课。这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何愁不能实现?

其次, 这节课这样讲, 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 那么对于二类学校的高一学生是不是要求过高, 挖掘得过深, 不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呢?

再次, 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让学生自己感悟得太少, 不大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 为了上好这节课, 我阅读了宗泽亚的《清日战争》, 看了电影《甲午中日战争》, 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在这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也感慨良多。可以这么说, 我是在逼迫之下做了这些工作, 但这过程却充满快乐。我想作为一线教师, 如果我们平时能把大量应酬的时间花在学习思考上, 多交教学上的良师益友, 那么学生也就会更喜欢历史课了。

摘要:本课以“民族觉醒”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启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中日甲午战争与朝鲜独立 篇3

(1897~1910)》

蔡建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在1884年的甲申政变后,朝鲜的亲日派“开化党”全军覆没,日本自认当时还没有力量与中国一较雌雄,因此当俄国势力进人朝鲜之后,日本便主动与中国妥协,鼓动中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让中国在前面抵御俄国的扩张,而自己却积极地在朝鲜扩张其经济利益。有人认为这一时期(1884—1894)是日本对朝鲜的“消极退婴时期”。此是只见其表,不见其实。这一阶段是其走向近代帝国的成长期,是猛兽捕捉其猎物前,隐其爪牙,匍匐待机的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军部开始细密地制定大陆计划,节约一切冗费,以中国为假想敌,全力扩充军事设施。当1894年3月金玉均(朝鲜“开化党”首领)在上海被刺杀后,日本国内一部分激进分子就此事大做文章,组织“金氏友人会”,于1894年4月16日在东京浅草区本愿寺集合数千人,仅以遗发为金玉均举行盛大葬礼,并派代表往访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认为中朝两国对金玉均尸体所采取的措施,污辱了日本,因此政府应于此际对清宣战,洗雪国耻,以确固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陆奥宗光则称,能否发动战争,请问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并开具介绍信予以引见。川上则说:“此时不管是谁,只要他能点燃战火,后事我可负全责。”可见,日本已经完全做好军事准备,所需要的只是一粒“火种”而已。1894年4月,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向中国借兵。6月,中国军队进入朝鲜。这就等于给了日本出兵朝鲜的借口。

按照1885年的《天津条约》,中国在出兵朝鲜时,向日本发出了照会,表示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将派兵赴朝,“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出乎中国的意外,日本却复照表示也将出兵,照会说:“遵照明治18年4月18日贵我两国政府议定条约之款”,“朝鲜现有重大变乱事件,我国有派兵之必要,帝国政府拟派兵若干”。清廷立即照会日本,提出异议,声称中国出兵是“应朝鲜之请,清国派遣兵员乃援保护属邦之先例,其目的仅为诛戮内地之贼,事件平定后立即撤回”,希望日本不要出兵。直到此时,清政府仍以空洞乏力、名存实亡的属邦论调来抵御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活动。日本政府对清廷的“非朝鲜所请,断不可进入内地”的劝告置若罔闻,大批军队开进汉城,与清军直接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为了避免战争,清政府照会日本,建议双方“先撤兵后议和”,但是日本一心想借此挑起战争,不但不撤兵,反而不断增兵,同时要求“先议和后撤兵”。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清政府内部也开始有人附和日本的方案。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来电,“建议为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也来电云:“日本欲寻衅,何患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也无损。”这一切促使清政府改变原定的外交方针,从力争双方共同撤军转为中国先撤军。这个转变使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失去了主动权。中国的让步使得日本找不到发动战争的借口,因此在清廷同意先撤军的方案之后,日本又进一步提出了直接插手干涉朝鲜内政的主张。清政府提议等中日两国撤兵之后方可改革,但日本此时急于吞并朝鲜,因而对清廷不惜以武力相胁迫,于是便开动战争机器,准备发动战争。清政府在战云密布之际,不在军事上做充分准备,反而一味依赖外国调停,先是期望“以俄制日”,后又想“联英制日”,还希望美法等列强出面调停。但是日本在此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外交工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谅解。日本一直标榜为了朝鲜独立与清开战,将侵略合理化,甚至于美化。1894年日本称:“扶韩自主,不但韩王及群臣乐从,即各国亦皆默许。”日本就是这样利用“帮助朝鲜独立自主”为借口来实现其“阳扶韩自主,阴实据韩”,并通过“据韩”进而实现“据华”的美梦的。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篇4

灵寿县慈峪中学 马红霞

【课标要求】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本单元讲述的是自1840——1901年中国从开始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其间列强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第三次,尤其《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整个历史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八年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多数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阅读面窄理解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水平都很薄弱,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观看视频与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的学习与分析,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马关条约》危害的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签订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明确《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观看《甲午风云》片断,认识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教师在导学质疑和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3、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史实,尤其旅顺屠杀,认识日本侵略的本性及在中国所犯罪行,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之争,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及历史紧迫感及使命感。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台湾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人人有责。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富国才能安邦。【教学重点】

1、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抗击侵略英雄事迹。

2、《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教学难点】

中国失败的原因与《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方法】

1.讨论法:通过提问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明确中国战败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败。

2.讲解法:学生认识《马关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危害,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富国才能安邦。

3.比较法:针对教材难点,通过与《南京条约》内容进行对比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的危害,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包括:《甲午风云》与《马关条约》签订视频片断)。【课时安排 】 一课时

【课堂构思】

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入日本侵略中国历史事实,本课内容既需要学生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又要求学生进行较多的理性思维,因此,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通过观看《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片断及课本文字,学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钓鱼岛之争,显日本侵略本性:

1、出示中日钓鱼岛之争史实导入新课:

日本觊觎我国领土钓鱼岛,挑衅我领土主权:

(1)2012年9月日本政府签署钓鱼岛“购买”合同:对钓鱼岛实施的“国有化”方针。

(2)2013年1月13日:日本自卫队举行“空降夺岛”演习。(3)2013年1月27日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表示,自卫队将于4月开始日本自卫队大幅增兵 应对钓鱼岛战争。

(4)2013年2月3日安倍称在钓鱼岛问题上将站在保卫最前列

(4)2014年10月6日参考消息:日本海保两年已添10舰,钓鱼岛专属队将配12舰。

2、思考问题:看完这些史实资料与图片后你有何感受?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中国领土不容他国侵犯!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完整人人有责。

(联系当前钓鱼岛时事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讲述:日本是一个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国家,然作为近邻日本面积狭小,国力强盛,然而日本侵略中国历史由来已久,积怨甚深本性不变。同学们知道吗?早在九十年前日本就曾为争霸世界发起了一场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失败,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出现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带万分危机。同学们可知这是怎样的一场战争?中国缘何战败?给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当下钓鱼岛争端又给给我们怎样的启迪与思考?

教学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联系当念时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解决问题的历史使命感。

二、明治维新改变命运,争霸世界

讲述: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开中国的大门,使列强纷纷东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陷入近代屈辱、落后、挨打的深渊。作为近邻的日本,与中国一样,一样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同样无可幸免的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然而日本又与中国不同,在日本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起来,改变了命运,避免了与中国一样的结局。强大起来的日本同西方其他列强一样为实现其称霸的野心发展资本主义走向了对外侵略之路。

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1.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蓄意侵略中国(根本原因)

(2)中国洋务运动兴起与统治的腐败及避战求和的方针(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

(总结并过渡)综上所述,日本蓄谋已久,又有西方列强的纵容或默许,而中国又腐败落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到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是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主要战役:

(1)黄海海战:观看《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片断,认识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及邓世昌誓死抗击日军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2)辽东战役:幻灯出示日军进攻路线,展示旅顺大屠杀图片,指出日本的野蛮行径令人发指,连西方报刊都称其是披着文明皮面的怪兽。结合日军南京屠杀我国手无寸铁平民和战俘被30万史实,揭露日本侵略的本质及在中国所犯罪行。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同时指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总结并过渡)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与腐败无能以全面失败告终。那么清政府又会为战争的失败出怎样沉重的代价呢?这代价又导致近代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出示板书:《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状况)

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请同学们归纳条约内容。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归纳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理解分析: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1、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割地增多,国家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刺激了列强的瓜分野心。

2、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学生明确列强对日由原来支持默许到“三国干涉还辽”的侵华态度变化在于围绕国家利益的转移。

3、明确台湾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与祖国分离缘于1985年《马关条约》签订。

4、通过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结合当今钓鱼岛争端,使学生认识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是中华儿女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维护祖国统一人人有责。5、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些史实说明台湾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明确中国领土不容分割,捍卫领土主权完整人人有责。

(2)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中国内地,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江浙到四川,全部向帝国主义开放,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原来的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马关条约》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新要求。适应了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列强的要求,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问题:《马关条约》签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与现在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否相同?有何不同?两者不同的根原因是什么?

从目的上看,前者是外国通过投资办厂掠夺中国的资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后者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民族经济;从方式上看,前者清政府是被迫的,后者我国是主动的;从影响上看,前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后者发展了民族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小结:日本弹丸小国居然战胜庞然大物的中国,且通过《马关条约》的签订获得巨大好处,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进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中华民族危机加剧。(展示时局图,直观形象认识《马关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认识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影响)

3、关于李鸿章的人物评价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 提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而作为当事人的李鸿章则被人骂为“卖国贼”“背叛祖国”;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对于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我们又应当如何评价与认识?谈判中日本只准李鸿章说“允”与“不允”两句话,李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请问同学们李鸿章是否甘心情愿条约签字?除了答应日本提出的条件条约签字,李鸿章有没有别的办法?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与中国战败通鸿章被逼签订丧权辱国告条约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关于李鸿章评价: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兴办北洋海军,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旅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海防。虽然他对北洋舰队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而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现实状况所致,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我们应该客观公正。

关于中国战败的原因:

出示资料: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及条约签订留给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富国才能安邦,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政治前提。

甲午中日战争后续:中国人民对侵略的抗争与中国出路的探索

学习日本,变法维新思潮兴起:“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2)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3)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四、提出问题,小结本课:

也正是近代中国人的不屈反抗与不懈探索才找到一条中国独立与富强之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当世界风云突起,纷争不断,而我们又当如何应对世界大国对我们的不断挑衅,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蓄意侵略 2.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

(2)辽东战役(3)威海卫战役

3、结果:中败,签订《马关条约》(1)签订时间、双方代表人物(2)内容与危害:①割地 ②赔款

③增辟通商口岸 ④开设工厂:

(3)影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战败的原因: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富国才能安邦,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学评价设计】

利用现今敏感话题中日钓鱼岛之争导入新课,使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充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由于本课涉及与联系内容较多,时间利用与安排较为紧张,但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探究问题的继续学习,存在这操作问题,怎样落实到位,还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反思。

【教学反思】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篇5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

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

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 “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 “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伊藤:“如果这样,立即派兵到台湾。”

李:无语。

旁白:1895年李鸿章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请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学生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一史实。知识卡片: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教师导学:今天台湾岛内有一小股“台独”势力兴风作浪,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你能用我们学过史实对他们加以抨击吗? 【解读史料,感悟历史】

材料一: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陆、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补充造船费用。

材料二: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什么教训? 【反思完善,巩固落实】

联想游戏:由„„我想到了„„,以此来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寄语】

国人犹记百年前,甲午海战败师还;屈辱历史已铸成,努力,国家富强立新功。

甲午中日战争 篇6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江城子·甲午战争120周年怀感 篇7

不堪首②,

百年前。

黄海硝烟,

壮士舍身战。

经远③怒目闯敌舰。

惊天地,

义肝胆!

伤痛耻辱后事鉴。

睡狮醒,

立誓言。

振兴中华,

华夏齐呐喊。

海纳百川向前看。

中国梦④,

定实现!

注释

1岁月沧桑,甲子轮回。2014年,距离1894年农历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时间过去恰好两个甲子。120年间,世界沧海桑田,但对中国人来说,那场败局就像一颗未曾取出的弹片,胸口之痛从未消散。我们追寻历史的踪迹,穿越120年前的战争硝烟,清军悲壮的战斗精神场景令人掩卷深思。

2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船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东,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黄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

3北洋水师装甲巡洋舰,属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舰。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奋勇杀敌、战沉于庄河黑岛海域的经远舰,被称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经远舰和致远舰都是清政府花重金在国外定制的军舰,而且当时都属于世界上先进的军舰。经远舰甲厚抗击打,致远舰快速善攻击,两舰各有特点、相得益彰。甲午战争中,包括邓世昌、林永升等在内的部分清军将士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他们代表了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甲午中日战争 3 篇8

各位老师好!我是冉容,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八年级中国

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来确定这一课的教材地位本课的教材地位是:

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是在当时极为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爆发的一场战争,如何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深入认识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将显得极为重要;而《马关条约》作为甲午战争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带来极为严重的危害,此内容在本课书中应占重要地位。在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将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我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

本课重点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本课难点是: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我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教学来讲述本课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层面上: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从过程与与方法层上: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从情感价值态度价值观:掌握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方法: 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对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定

1学情分析:由于初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了以及比较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提供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在教学方法上:我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仔细阅读教材文字和插图,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团结合作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在教学手段上:我采图示,视屏,板书教学方法,注意课本中的彩色插图和关于战争的视屏,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四: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的构思与巧妙,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一个合适的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1在教学思路上:我把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教学线索安排从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为主要线索,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2教学设计:

在导入新课之前。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新课:我的新课导入方法是:向学生展示一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对联含义,然后用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的认识。

战争战争原因:首先从战争的原因说起,我用提问的方式,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的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解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的经过。然后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理顺时间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还原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

战争结果:最后得出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由于这是本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

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课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基本回顾,有概括式的,也有反思式的,这里我采用了一个反思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处境大致相同,为何短短的30年后,我们这个号称“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却在一场战争中对一衣带水的东洋小国府首称臣,任其宰割,这又给我们以何等的震动和感想?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基本回顾,有概括式的,也有反思式的,这里我采用了一个反思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 篇9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篇10

1894年7月25日,在经过精心的策划之后,日本派舰队首先在丰岛偷袭了中国舰队,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同年8月1日,日本发布了《对清国宣战诏书》。9月,在《国民新闻》社就职的国木田独步于黄海之战的第二天便被任命为海军特派记者,并于10月17日登上了位于北朝鲜大同江附近的“千代田号”军舰,之后撰写了《爱弟通信》(佐久良书房明治41年)。该文采用哥哥写给弟弟书信的形式,以非常亲近的口吻讲述了他所看到的战争,从而赢得了很多读者,也使其在成为诗人·作家之前以从军记者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爱弟通信》与后来执笔的《源叔父》(1893-1897连载)不能说没有任何关系。在《爱弟通信》中尽管表现出作者带有肤浅的纯真及未经世故的一面,但这恰恰是他本人所看到的战争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普通中国人的印象。这些记述在今天看来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爱弟通信》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 :

爱弟,26日早晨我动笔给你写信。获悉我们的舰队至今尚在旅顺港外。英国舰队昨夜已经离去。在这之前他们停靠在旅顺口的右侧。昨天伊东司令官访问了他们的旗舰。(中略)支那的败兵有大约有一个连队,他们聚集在山的背后,队伍稍稍编好,忽然从海上飞来些流弹,轰然在山顶爆裂,使他们向四方逃窜。从椅子山炮台远眺的我军士兵,看到之后更加勇气倍增,而大呼海军万岁。

爱弟,我第一次看到了死于战斗的人,有的人死于刀,有的人死于枪。

当然,他们都是些清兵。我所看到的其中有一个人倒在海岸附近荒野上。他鼻子下面留着胡须,年龄有三十四、五岁,高鼻梁,浓眉毛,身体高大,见到他你就会想起大丈夫。他仰面朝天,两脚伸开,一只手弯成直角,一只手放在身旁,腹部露出,眼睛半闭。我正视并端详了一下,然后环顾四周,但见冷云漠漠,荒野茫茫,天地海陆所看的地方皆呈惨淡之色。

“战斗”这个字是这样的怪,这样的恐怖,这样的臭。它如同诅咒人类的魔鬼,它像穿越千年古国的蛇,像蛇一样蠕动的文字。这个不可议的文字,在这之前还只是一个听惯、说惯、读惯了的文字,但当我看到这个尸体后,它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文字,它开始告诉我一个用一句话难已说清楚的秘密。1

国木田独步于1871年出生于銚子市,少年时代对政治报有热情,青年时代在大分县担任教师,之后进入了《国民新闻》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或许并没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去面对这场战争,尤其是对外侵略战争。当他踏上这块土地时,首先看到的是日本军队的强大、肆虐,并为之欢呼、雀跃。此时的他是把自己置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羽翼下,或者处于一种被国内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所笼罩的客观形势需要和无奈。但是,作为一个文人、知识分子、一个良知未泯的人,他身上还时时闪烁出对战争的恐怖与愤恨。当他看到中国士兵那样凛然地倒下,看到周围一片惨淡时,内心中有着无限的感慨和寂寥。1895年2月17日,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这一天国木田独步在“威海总攻击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一文中写道 :

这一天早晨,风云岑寂,天地暗淡,呈现了极其悲痛的光景。似乎为了凭吊从前的支那,我们的胜利者不胜欢喜。2

由此可以感知他对古老中国的惋惜与对今日中国的悲叹。而最为有价值和意义的记述是对那些成为俘虏的海军军官的描写。“他们大多留学英国,讲着流利的英语,对待日本军官就像外交官似的,这正是没有根植于祖国的表面上的中国近代化的表现。”3尤其是当他看到满载着中国人的船上有欧洲人时,甚至想要亲手杀掉他们,认为他们是欧洲人的耻辱,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小说《置土产》、《马上之友》也有所照应,表现了他对欧洲人的“敬”与“恨”的矛盾心理,当然深藏在内心的则是对中国人的怜悯和蔑视。

正冈子规是近代日本著名的俳句作家,于1867年出生于松山。1892年他从东京帝国大学退学,之后进入了日本新闻社任记者。这一年他倡导俳句革新,完成了《獭祭书屋俳话》,并连载于《日本》。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作为近卫师团的记者于1895年4月10日自日本的宇品港乘巨轮“海城号”来到大连。正冈子规虽然没有直接看到日俄两军对垒厮杀的场面,但却目睹了日军攻陷金州后城内一片生灵涂炭、举目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深深地刺激了作者的内心,为此他留下了一首新体诗,描述了这一历史画面。

骷髅

翻越海岸的山梁,

我驻足悲风昏日的昨天战场

漫山遍野满目嫩紫,

具具骷髅,

横陈在堇菜开花的荒野上。

“骷髅”收录于《竹里歌》4之中,诗中反映了战事已经结束,但我军将士的尸骨仍然曝露在荒野而没有被掩埋的场景,表达了作者以一个有良知的文人的角度对战争本能的厌恶和胸中蕴藏着无限的不平。

正冈子规随驻军在金州逗留期间,有一次看到两个衣衫褴褛的中国少年走过日本军队旁。他们手操胡琴,弹奏哀曲,沿街行乞,很是凄惨悲凉。于是受其影响,奋笔创作了长诗——《胡琴》5,用来抒发自己血雨腥风后的内心苦闷。

我思念我的故土,

可他人的悲惨命运岂能熟视无睹?

去年的那场战争,

夺去了他们亲爱的双亲父母。

伫足梨树阴凉处,

他轻巧地拉起胡琴,

奏出的是呜咽的悲哀、痛苦,

吟唱的曲调令人眼神迷离扑簌。

歌声乐曲诉悲情,

天神亦为此感动,

黑云密布心绪几多,

渤海湾啊,风在吼怒,

散落梨花似雪,洒满归乡路。

正冈子规对战争中失去双亲人的中国少年寄予了质朴而真切的同情。这是对老大帝国今日衰败的客观写照,也是对曾经的文化之师的现实描绘。作为加害国日本一介随军记者,能客观地描写侵略战争的真实,反映出作者具有一种不可撼动的超越于民族界限之上的“仁”与“爱”。这一文学的真实更凸显出其诗歌创作背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之,正冈子规此时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与对东方文化饱受摧残而赋予深切同情的人。

田冈岭云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随军记者,于1870年出生于日本高知县,本名冈田佐代治。东京帝国大学汉文专业毕业。在学期间曾向《日本人》、《帝国文学》投稿,并创办文艺刊物《青年文》。毕业后到津山中学任教师,后任《万朝报》的记者、《九州日报》特派员,在日本各地从事新闻报道活动。1899年5月他来到上海担任某学校的日语教师,逗留时间大概为一年,后因肺病回国。1990年任《中国民报》的主笔。

1894年中日爆发战争,各个报社争先恐后地派遣随军记者到前线,战事报道成为了报纸的焦点与核心。义和团时期各个报社也模仿了中日甲午战争派去了从军记者。田冈岭云受《九州日报》主笔白河鲤洋的指派作为该报社的特派记者而从军。1900年6月23日田冈岭云随同日军第五师团乘坐土佐丸从门司出发,6月26日到达大沽港,后停泊在海上直到6月30日登陆。他所在的师团在大沽炮台一直滞留到7月2日。正是这一无端的占领才导致清政府不得不宣战,从而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索。之后田冈岭云随军步行到达了塘沽,后乘坐火车到天津。中途由于铁路被破坏而又步行20公里才到达天津城外。此时的天津城正是守军同八国联军激烈战斗的时刻。田冈岭云在这期间写了有关前线战斗的报道,但由于审查非常严格而未能够寄回国内,所以心情不爽地与有关记者决定一同回国。乘船到烟台,逗留一日乘坐阿苏山号船于15日到达日本门司。在中国的逗留时间只不过三周有余。在这期间他向《九州日报》发回了30余篇报道,这些报道统一名称为《战袍余尘》,与另一个特派记者宫崎来城的《强乎,弱乎》合编为《侠文章》于1900年9月由大学馆出版发行。之后,《战袍余尘》改名为《北清杂感》于1913年由玄黄社出版,但是其中有17篇表现作者个人反战色彩的文章没有被收录。

如上所述,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国力愈发衰退,逐渐成为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象。各国通过各种借口从中国获得权益,扩大自己的租借地,并有大量的传教士及有关人士来到中国,宣传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日本除了在政治上推行其“大陆政策”外,还把更多的文人派到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及进一步的殖民侵略。日本文人通过在中国东北以及内蒙古的文学活动,一方面报道了日本军队的战事,用来蒙蔽和蛊惑国内的日本人,而在另一方面也记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日本文人的这些文学活动,一方面是日本对华侵略扩张的历史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写照。对于我们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近代日本文人在甲午战争时期对中国东北以及内蒙古的描述和记录,与近代日本和中国的角色转变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在内心中一方面对中国的落后、衰败表现出了惋惜和无奈,另一方面又支持日本的海外扩张,进而在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的前提下,同军国主义者一样逐渐加入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之中,最终共同来欺侮、掠夺中国。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除了使用坚船利炮之外,这些文人的记述和评价更加增强了日本政府及广大民众对中国的轻视,从而使他们的殖民侵略变得越发的猖狂和肆无忌惮。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篇11

轻松入门

1、日本多次发动侵华战争,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第一次较大的较量发生在()

A. 1884-1885

B.1894-189C.1918

D.1937

【答案】B

2、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列这样一组图片。请您说第一张图上的人是谁?发生什么战役中?

A.林则徐

鸦片战争

B.李鸿章

收复新疆 C.邓世昌

甲午战争

D.邓世昌 黄海战役 【答案】B

3、有人认为,“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是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其中在“黄海海面炮声”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林则徐虎门销烟 D.邓世昌等官兵英勇战斗 【答案】D

4、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2009年4月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青岛黄海附近检阅海军。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在此海域全军覆没,与此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荷兰占领台湾 【答案】C

5、在山东的刘公岛有一座甲午战争纪念馆,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你可以向参观的人们介绍的内容是()

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②林则徐率兵抵抗英军③邓世昌率致远号直冲敌舰,为国捐躯④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6、面对列强的侵略,无数的英雄人物奋力拼搏,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果一位编剧想编写一部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电视剧,可以选择的人物有()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左宗棠④琦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掌握。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英勇战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而琦善则鸦片战争中向英国求和,妥协投降。

7、康有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美洲回国,途径日本马关,触景生情写下了绝句一首“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克伤心过马关。”请问:马关一地使作者伤心的是

A、思念家乡B、《马关条约》的签订C、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D、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解析】选B 本题是情景材料题,做该题时抓住关键词“马关”,可知是《马关条约》的签订。8、2006年春节晚会上,大陆赠送台湾的大熊猫乳名揭晓“团团”“圆圆”,这一乳名寄托了中华民族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近代史上割让台湾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瑷珲条约》 【答案】B

9、(2009·佛山中考)台湾是祖国的宝岛,侵犯过它的国家除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美国外,还有

A.葡萄牙

B.德国

C.沙俄

D.日本 【答案】D 10、1895年对中国而言是屈辱动荡的一年,假如这一年你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A、反对荷兰的斗争B、天平天国起义C、反对割台斗争D、收复新疆斗争 【答案】C 11、1895年4月10日,中方代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日方仍没有丝毫的让步,中方代表站在无边的黑夜中,不禁叹道:“千古骂名,岂能得脱。”这位“中方代表”是

A、林则徐B、曾纪泽C、左宗棠D、李鸿章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双方代表。从教材内容可知,中方代表是李鸿章。

12、一位日本资本家想在中国开设工厂,最早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北京条约》签订后 【答案】C

13、《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中具有相似内容的条款是()①割地②赔款③开设通商口岸④允许开设工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察两个条约的内容,并加以比较。回顾所学内容可知,“允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而《南京条约》中则没有这一内容,其余三项均是两条约共有的内容。

14、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南京条约》中所规定的开设通商口岸打破,而《马关条约》则使列强的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马关条约》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A、割占领土B、增开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C、允许投资设厂D、赔偿白银二亿两

【解析】选B 本题考察学生随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题中的关键词是“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可知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由中国的沿海地区深入到中国内地,其余三项均不能说明。

15、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的武器落后B、列强战斗力强大C、清军部分官兵贪生怕死D、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答案】D、快乐晋级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下了《七子之歌。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台湾是怎样同大陆“母亲”分离的?

(2)诗中“郑氏”是指谁?“酷炎的夏日”指什么?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3)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年来少数“台独”分子气焰嚣张,“台独”活动愈演愈烈,你能用所学过的史实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反击吗?

【答案】(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台湾给日本。(2)“郑氏”指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酷炎的夏日”指日本。表达了作者强烈要求收复台湾的愿望。(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与台湾建立了友好联系,以后历代政府都加强对台湾的管辖。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来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17、(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刘东同学在某杂志看到以下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1)你认为某杂志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大海之中的岛国日本,原本和中国、朝鲜一样,都是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东方封建国家。在面临西方侵略者的炮口时,选择了一条和中国、朝鲜截然不同的自强之路,进行了一场自

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结合所学的日本历史知识,分析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面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主权的步步丧失,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案】(1)不符合。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2)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增强,对华战争蓄谋已久。(3)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4)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开心探究 18、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1)这幅对联写于什么事件之后?

(2)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3)“颐和园又搭天蓬”干什么?

(4)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写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

(2)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台湾已经割让给日本。

(3)颐和园在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4)说明了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名师讲解

释疑解难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他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4)允许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混辨析 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方法指导 分析、比较法: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和危害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视野拓展

上一篇:闽江学院2011年老年人体育工作汇报下一篇:2022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