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精选10篇)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1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2010-02-01

湖南省常德市编委办

何斌

县级政府在整个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基层的位置,接近群众,其运行效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位置,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新形势下,搞好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推进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合理进行县级政府机构设置和进行人员编制规范管理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目前县级政府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5次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历次改革都部分实现了特定时期的改革任务,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条件制约,许多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导致县级政府机构运行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党政职能重叠。目前我们县级政府还习惯用传统的目光看待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变成了具体领导,除了重要的干部任免外,县委与政府几乎管理相同的事,例如文教卫,县委有常委、宣传部长分管,政府有副县长分管,政法委代表县委管理全县的政法工作,设立了维护稳定办公室,与信访局的职能重复,职能交叉。由于县委和政府几乎管理着同样的事,党政职能的重叠不可避免的造成工作效能低下。在县里调查中我们就听到这样的反映:推动一项工作,由于党政两套班子都要过,职能部门的汇报次数常常不下10次。

(二)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政府职责和功能为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转换、变化和发展。[1]受传统全能主义、大一统思想和利益驱动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县级政府还是习惯于审批和管制,不愿分权,导致政府无限制地侵入和管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全能政府造成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第三部门对政府部门的“依附”,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习惯依赖政府部门组织处理一切公共事务,导致政府仍然管着许多“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务,职能转变困难,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普遍,主要表现在政府习惯干预企业活动、统揽社会事务,政事和政市不分等。

(三)机构设置不科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县级政府的直接调剂和管理经济的职能不断减少,公共服务的职能在不断强化,这些变化要求政府机构设置与之相适应,但目前县级政府机构设置由于多种原因在设置存在不科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机构设置上下对口。由于在机构设置上习惯遵循上下对口原则,必然导致机构设置上下一般粗,很多机构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如常德市大部分县级政府主要面对的是农村,工业普遍不发达,作为宏观调控的计划发展改革委员会很难发挥上级计划部门所起的作用,同时工业发展局在县级政府很大程度上是起一个“工业统计局”作用等。

2、机构设置分工过细。由于机构设置分工过细,导致政府职能重叠。以常德市区县(市)交通和农业管理部门为例,在交通管理方面有交通局、公路局、公安局、农机局等部门,农业管理方面,有农村部、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农业开发办、扶贫办等,这些相关部门都拥有一定的人、财、物权,都习惯着眼于本行业的建设与发展,造成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在整体上形不成合力,这种管理体制影响了县级政府职能的发挥,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石门县的蒙泉水库,林业局管理周围的林业,水利局管理水库里的水,农业局管理周围的农田耕地,几者互不相干,由于部门管辖事物的局限性,造成了部门协调沟通不畅,很难实现对水库的综合管理。

3、临时机构数目庞大。临时机构庞杂已经成为县级政府普遍现象,目前常设的有计划生育、城镇建设、优化经济环境等领导小组,临时的领导小组更多,每一个领导小组都有党委政府或人大政协的领导成员参加,承担着大量本该由政府机关管理的事情。

(四)队伍庞大且结构不优。由于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不完善,在人员编制管理和工作流程上缺乏具体法律规范,所以在机构职能不变、工作量不变、人员职责不清的情况下,按领导意志增加人员编制成为可能,导致因人设职、因职设事,用人随意调整现象大量存在,人为地造成了县直机关超编混编和职数超配、岗位与人员错位,目前人员膨胀等已成为县级政府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在县直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职级结构不合理,存在官多兵少,甚至有官无兵现象。二是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通过统计表明目前常德市县直机关在职人员中,30岁以下人员全市县直机关只占实有人数的5.6%,而51岁以上人员占到实有人数的27.2%,很多区县(市)部分单位已经没有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导致干部队伍青黄不接。三是混编混岗矛盾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常德市县直机关由于各种原因,通过各种方式借用的人员占到编制总数的15%。

二、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思路

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县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工作必须立足大局,面向未来,统筹兼顾,重点突破。

(一)明确价值取向是改革前提

明确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价值取向有利于机构的顺利推行,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我们要通过改革实现如下目标:

1、实现廉价政府的目标。我们要通过机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超大的政府规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使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威管理,从而实现廉价政府的目标。

2、实现高效政府目标。县级机构改革应走内涵式改革之道。不仅要优化行政系统结构,而且要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能和行政能力。

3、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4、实现廉洁政府目标。通过机构改革,精兵简政,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清除因机构庞杂而引起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从而清除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的组织根源。

(二)转变职能和理顺关系是改革关键

对于逐步化解消除转型时期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难点,理顺相关关系,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1、准确定位县级政府职能。转变职能是历次机构改革重要的一环,也是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着力点。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要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县级政府的战略定位,就目前而言,县级政府要由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转到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切实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有以下职能:一方面要完成上一级政府授权、委托的某些职能;另一方面仍有辖区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自主管理的职能和权限,其管理权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产业和财政公共政策。二是供给教育、公共设施、环境管理、治安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产品。三是创新社会管理。如政府要将社会组织难以或不愿进入的事务承担起来,同时要积极将竞争性、赢利性的社会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并加强市场的监管,积极培育良好的县域市场。

2、理顺相关方面关系。只有职能转变了,关系理顺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县级机构存在的职责不清、职能重叠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在县级政府积极推行六分开:

一是党政分开。县委、政府要按照党政职能合理分工的要求,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党的领导主要指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不是将自己直接置于微观、琐碎的政府事务中,县政府要执行县委的重大决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基础上建立高效灵活的政府工作系统。县委不应设与政府对口分工的领导和对口重复的机构,在工作上确属党政职能难以分开的,由县委和政府共同管理,其办事机构可以挂两块牌子,同时对县委和县政府负责。

二是政企分开。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实行政资分开,让企业走向市场,政府部门对企业管理要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手段向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使企业真正活起来,县级政府投资方向主要在于地方性公共工程和公益性项目等。

三是政事分开。合理划分政事范围,政府机关要将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则交还给政府行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应进行全面改革,彻底解决政府职能“体外循环”和事业单位行政化趋向问题,使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脱钩,真正确立事业单位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

四是政社分开。要转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即把那些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具体事务,尽可能从行政机关中划出,由社会组织来进行社会事务的管理,积极培育不依附政府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增强其活力和自主能力,使其能承接地方政府转移的职能,为企业、市民、社会提供广泛的、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县级政府仅进入社会组织或中央政府难以进入或不便进入的公共产品供应或社会管理的领域。

五是政市分开。政府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奥斯本说过,“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自由市场这回事,如果我们据说的自由市场是指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的话,所有合法的市场都是由政府制定的规章条文加以规范的”[2]。政府的角色定位于凡是市场能自我调节、自我解决的事情要坚决放开,由市场依其应有的规则去办理,政府的责任重点在于当好市场平等竞争的裁判,并对市场的运行进行有效地监督,规范和维护好市场秩序。

六是与上下级政府权责分开。县级政府与上下级政府关系的核心是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首先县级政府与上下级政府要依据法律规定分别承担不同事权,而不是由各级政府分层管理统一事务。其次上级政府要给县级政府机关以必要的经济决策权、人事权、财政权,实现责、权、利相统一,对县级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市和省级机关不要干预,以使县级机关充分发挥一级政权组织的作用。第三县级政府应本着有利于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原则,强化乡镇政权职能和服务功能等。

(三)科学设置机构是改革的基础

为控制政府的规模,我们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科学的设置和调整,主要办法是:

1、裁减职能弱化经济部门。可将粮食、商业、畜牧水产、供销等部门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或服务实体,不在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在人、财、物等方面与政府财政脱钩,成为独立法人,成立综合性的机构,承担上面机构分解出来的行政职能,从事间接管理。

2、合并组建职能相近的部门。县级政府的职能应向“宽职能、少机构”方向发展,如可将农林牧渔等机构职能归并到农业局,设置大农业综合管理机构,将文化、广电、体育等机构职能整合,设置大文化的综合管理机构等。坚持决策和执行分开原则,组建综合执法机构,集中行使几个行业行政机构的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权,减少重复执法和乱执法的现象,达到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目的。

3、推行部门内部集中审批。在部门内部职能协调中,可通过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即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审批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到位、行政审批职能授权到位)的集中审批制度改革,达到提高行政效能、精简机构目的。

4、加强对非常设机构管理。非常设机构一般是为处理一些跨部门、跨地区或处理突发事件和新问题而设立的,设立程序要规范,其设立应该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报政府常委会或全会审定,并报上级政府备案,设立非常设机构,应在设立之初就规定其性质、职能和存在期限,逾期自动撤消,需要延期的,应该按照规定程序重新报批。

同时需要理顺县级政府与垂直机关的关系,保证县级政府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职权的完整性。

(四)加强法制刚性约束是改革的保障

历次机构改革都是在机构人员臃肿、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自上而下进行行政推动的,随着时间推移,机构撤并和人员精简的成果不能上升为法律而得以稳固。要想真正突破县级政府机构不反弹和分流人员不回流,就必须对县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的依法管理,这是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能否成功的保障。加强法制刚性约束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完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近年国家出台了多个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性文件和管理条例,在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以上条例连同原来行政组织法对于政府机构编制设置、法律责任等问题规定得比较含糊,因此地方政府编制法制化的问题依然任务艰巨,当前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法规,对县级行政机构的职能配置、内部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限额、人员编制标准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程序法定化,将抽象的原则规定变成可操作可衡量的条文,同时要明确违反编制管理的法律责任机制,要建立以行政处分为主,以经济处罚为辅,必要时采取刑事处罚的法律制裁体系。

2、加强机构编制监管。邓小平同志曾强调:“编制就是法律”[3],编制一经确定,便具有法律性质,在改革中各地要严格执行“三定”规定,不得随意更动,对县级政府平时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及其变动情况的应加大监查力度,对违反法定编制随意增设机构、人员的行为一律依法作出处理,从而巩固改革成果。

3、积极推进实名制管理。县级政府要把经过审批的机构、编制和实有机构、人员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严格人员编制手续,通过实名制管理,从源头上确保人员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稳步增长。

4、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要将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财政、人事、组织和编制部门在控制机构和人员上形成一个整体,杜绝流通漏洞,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机构编制责任审计制,将绩效评估与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机构编制规范化。

(五)发展第三部门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发展第三部门对于替代政府的公共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目标,对于缓解人员分流压力等意义重大,当前县级政府要积极做好第三部门的培育和管理,一方面,要破除理念上的错误认识,采取统筹规划、重点扶持的政策,根据市场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大力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积极稳妥地实现社会中介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分离,引导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积极承担政府职能转变所剥离的职能,使之成为自主经营的社会中介实体。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治理和管理,把中介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也使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获得法律的保障。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2

从运行实践来看,在市场监管体制下的食品安全工作还有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不到位,食品安全重心不突出。按照中央的改革精神,综合设置的市场监管机构要确保食品监管能力在监管资源整合中得到强化。但是,从职能整合、机构设置等方面来看,我市食品监管并未得到明显加强;权责不对等,基层监管力量不足。在机构改革后,基层监管要同时面对三个“婆婆”,多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层层下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尤为突出。监管分局作为最基层的监管力量,市场监管工作繁杂,加上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性不够等原因,许多工作顾此失彼、不堪重负;技术支撑不足,食品监管手段落后。现今互联网时代日益发达,网络监管、技术支持、创新手段对于提高监管效能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市未对食品检验检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无专业检测能力,加上缺乏信息化建设、电子溯源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等创新平台,食品监管只局限在传统的原始手段,停留在巡查、整治等老套方式,技术短板明显,监管效能低下;全民参与度不高,社会共治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生产问题、监管问题,还涉及到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市场治理、法治建设、信用评价等诸多问题。食品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综合治理及信用评价体系健全等综合调控手段,因此,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也就尤为重要。

针对目前食品监管体制上的问题,根据国家关于加强食品监管体系建设的部署精神,故提出以下强化的工作建议。一是加强食品监管科室配置。建议全面清理市场监管职责,制定职责目录和责任清单,将简政放权、弱化监管的领域和职能进行调整,针对源头性、任务重等不同特点,力争细化食品科室,分为食品综合协调科、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科、餐饮消费监管科,将化妆品监管职能并入药械监管科。二是加强综合协调职能。建议高配市食安办,设置专职副主任,专门负责全市食品综合协调工作,完善各项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牵头抓总作用。三是做实食品专业监管机构。建议食品安全监督所独立运行,确保编制和人员满足高风险行业监管、重大活动保障、事故应急处置等重点工作的需要,将食品专业监管机构与综合市场监管分局有机结合。四是合理调配基层分局规划。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所建设的同时,根据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较大乡镇建立监管分局,在较小的乡镇派驻食品监管人员。

强化人才培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一是引进专技人才。通过招录、划转等手段,配足编制。二是加强基层力量。建议参照国家食药总局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每个基层分局按照至少0.11人/千人口比例配备食品监管人员,确保有职责、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三是健全考核机制。认真开展绩效考核,对照结果兑现奖惩。为风险高、责任大的监管执法岗位提供政策支持,作为重点培养和优先提拔的重要对象,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

强化装备建设,创新“人防加技防”监管模式。一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市场”资源优势,逐步建立基础数据库、信用征集库、移动执法等系统,建立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二是改善执法装备。借助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的契机,在经费、装备上向食品监管方面倾斜,达到国家总局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的70%以上。三是提升食品检测水平。整合现有全市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建设全市食品检测中心和基层食品快筛室,从“土”办法向技术手段转变。

强化齐抓共管,构建社会共治体系。一是做强各级政府食安办。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市镇村三级联动”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强化风险交流、执法互助、司法衔接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监管合力。三是加强企业自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媒体舆论等重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监督作用,明确社会责任,推动行业自律,加强舆论引导。四是构建信用评价体系。组建由政府主导,征信办、监管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广泛认知的信用评价平台,形成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良好局面。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县级党校;后勤服务;改革

一、现阶段县级党校后勤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服务的思想观念落后。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服务意识相对淡化,经济理念相对薄弱。党校的基础建设、硬件设施、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以党校自身条件主动出资来改善党校环境的实力尚不够,如何想方设法来改变党校的现状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自力更生的意识不够强,习惯于过去的那种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宁愿服务不足,也不愿承担冒险,总是希望靠上级、靠政府来帮助解决困难。在日常工作中,依然存在着“重教学、轻后勤”、“重科研,轻管理”、“重培训、轻服务”的思想。

(二)后勤服务的保障能力不足。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的保障能力,目前还无法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生活需求,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还无法满足广大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住宿安排、伙食用餐、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后勤保障能力相对较差。基本上处于既没有学员宿舍楼,也没有学员食堂,学员在培训期间的食宿基本都不能安排,只能让学员自行想法解决,党校学员培训只能当天来回走读。对此,学员在培训期间也不够安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后勤服务的管理体制不顺。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的主要手段是依靠行政主要领导的个人意图和思想理念来管理,一般都是忙于应付各种大小会议以及各种培训班次的日常茶水、音响等事务。欠发达地区县级党校存在着办公室和行政科室(或总务科)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有的设行政科,有的设总务科,行政科或总务科与党校办公室的职能交叉,人员混淆,哪些工作属于后勤服务的职责范围不明确,经营主体的内容对象不清晰,经常是科室之间工作相互混搭,工作职责不明,加上各种配套设施落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使后勤服务难以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现在的管理体制造成无法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

二、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

(一)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党校后勤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党校教学科研和学员以及教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创造舒适的环境,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员工的收入。 为此,我国党校后勤改革要做到是否有利于更好地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是否有利于更好的为学员以及教职员工服务, 不断地改善他们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条件; 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些就是党校后勤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二)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推进党校后勤社会化, 充分利用我国党校各方面的优势, 加强市场调研, 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探索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路子。如可以考虑将党校后勤服务部门, 像宾馆接待、设备维修、楼房服务、车队运行、被服洗涤以及食堂餐饮等服务人员及相应资源从党校事业管理体系过程中分离出来,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以及自负盈亏服务实体, 与党校签订合同并可以提供有偿服务,实行党校营业额与利润双向考核,以党校的利润考核为主,并可以超过目标的给予奖励,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样可积极挖掘党校内部潜力, 发挥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科学设置后勤机构和人员。党校行政后勤工作繁杂琐碎, 其涉及到的范围也相当得广泛, 且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地发展, 对党校行政后勤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为此需要增设党校专门行使行政后勤部门有关职能的机构,并可以配备具有一定素质、数量的人员, 来从事党校行政后勤工作,把那些懂业务、思想以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党校行政后勤部门, 以确保党校行政后勤工作抓好抓实。

(四)提高人员素质,确保优质服务。后勤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教育员工关心集体,热爱党校事业,关心党校发展,珍视党校荣誉,用维护党校集体荣誉这条纽带来规范后勤服务人员的行为,把思想统一起来,把精神振奋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使后勤服务人员都能热爱本职工作,积极进取,敬业爱岗,实现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社会化、优质化、现代化。一是要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后勤人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后勤服务人员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保持和发扬敬业、务实、勤俭、奉献的良好作风,热爱党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同时,要“努力改善党校学员和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适当提高教职工待遇。” 二是要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有计划地选送一些业务骨干到外单位进行培训、学习、考察,拓宽视野,增长才干。要组织并鼓励后勤服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勤奋钻研业务知识技能,学习工作有关的专业文化知识。要经常开展专业技术竞赛活动,形成比、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通过技能培训、学习、考察、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

(五)实行党校后勤岗位责任化。党校后勤工作人员需要实行岗位责任化, 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还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党校后勤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 对缺乏建立竞争机制,职责不清以及权限不明等方面的向题, 可以实行岗位责任制化是解决这些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岗位责任化是从党校职责权限问题上, 寻求工作人员效率,工作的有效科学配合,合理安排,人与人的关系有效协调, 使他们的责、权、利的统一在每个党校后勤工作人员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每一项工作做到有人负责, 责利可以相符, 奖惩兑现, 这样才可有助于调动党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只有当每个党校后勤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都可以有效的树立起来, 其工作积极性与聪明才智都可调动与发挥起来, 能更好地发挥党校后勤工作的整体效应, 搞好党校后勤工作。

(六)逐步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规范后勤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为更好地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责任分解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关键环节上、制度上和程序上抓到位,要人在其位,就必谋其政,以堵塞各种服务管理漏洞。二是健全监督制度。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业服务公司的检查指导,对他们的管理行为、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教职工工和学员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沟通协调和妥善解决,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适合党校后勤工作实际、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对后勤职工工作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实行工作业绩和收入分配挂钩的分配机制,獎勤罚懒、奖优罚劣,以工作业绩作为干部提拔用人的核心指标。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4

交流探索 加入时间:2009-06-03 09:14:00 来源:叙永县人事局 作者:吴亚琼

叶天富 点击数:172

5摘要:县级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承担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前政府机构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职能还需进一步明晰,管理关系仍要进一步理顺。结合当前政府机构改革趋势,县级政府应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规范机构设置,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服务职能,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县级政府机构改革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其担负的任务最为繁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也最为艰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县级政府如何落实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现今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县级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如何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认真解决的课题。为此,按照省、市关于做好地方机构改革调研工作的部署和县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的有关要求,我办结合自身职能,深入到相关部门对其机构运行、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关于县级政府机构运行及履行职责情况的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我县政府机构改革及运行情况简要回顾

2001年以来,我县县级机构经历了几次调整:一是2001年机构改革,对县级党政机构进行了大调整。此次改革通过部门“三定”(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整合职能,归并机构,设置党委工作机构7个,政府工作机构21个,政府直属事业单位3个,议事协调机构4个。在此次改革中,撤销了贸易局、乡镇企业管理局、轻工总会等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部门,完成了政府行政部门从生产经营领域的退出机制。全县行政编制按17%进行精简,事业编制按20%进行精简,富余人员进行了多种渠道的分流,达到了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冗员的预期目标;二是2005年政府机构的局部改革。将县发展计划局改组为县发展与改革局,承担综合议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将县经济贸易局更名为县经济和商务局,承担经济运行和企业指导、协调,以及内、外贸管理职能。将县卫生局承担的食品、保建品、化妆品监管职能划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将县计划生育局更名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三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新建或调整了一些县级机构。2005年组建了城市管理局;2007年成立了县委群众工作局、政务服务中心;将教育科学技术局更名为教育局,成立了科学技术局;将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局更名为规划建设局;开展了公安警务运行机制改革,调整了公安局内设机构;四是2008年乡镇机构改革。对乡镇行政事业机构进行了科学设置,并重新核定了人

员编制。同时着力对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系进行了改革,理顺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间的管理关系。

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县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调控能力不断提高。通过2001年机构改革,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下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保留轻工总会、商业局等专业经济管理部门。2005又将发展计划局改为发展与改革局,经济贸易局改为经济和商务局,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完成了县级政府从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到经济的宏观调控者的转型,切实解决了政企不分,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

(二)行政效能建设得到增强。突出抓好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制度。在27个行政职能部门设立了行政审批股,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股集中,各单位行政审批股向政务中心窗口集中,实行行政审批项目在政务中心窗口一站式办理,简化了办事程序,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行政效能,改善了投资环境,方便了人民群众。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通过对公安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了公安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公安三基工程得到了顺利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

(四)更加关注民生,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县委群众工作局,成立了群众工作中心、惠民帮扶中心,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调处和化解群众矛盾,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日臻完善。

二、政府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我县政府职能的转变已取得了较大成果,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功能不断完善,但随着县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在政府机构运行中,仍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有的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由于受机构限额的限制,有的行政单位划成了另一行政单位的下一层级,如环境保护局划为规划建设局的二级局,农机局划为水利局的二级局,统计局、物价局划为发展与改革局的二级局。由于主管局和二级局间的职能差异较大,事实上根本无法对二级局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工作上的管理,反而增加了管理层级,对二级局的工作形成了制肘。从平时的工作运行来看,这些二级局事实上已脱离了一级局的管理,一直处于独立运作状态。

(二)有的机构职能弱化,不适应现在的工作需要。如粮食局在2001年机构改革以前,一直属于政府行政工作部门,2001年机构改革后,被改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职能在不断弱化。随着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管理改革的深化,粮食安全已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对粮食部门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粮食部门机构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粮食安全管理的需要;又如畜牧局,近几年动物疫情形势比

较严峻,给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日益重要,而畜牧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其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造成了其机构设置与承担的职能不相对称,不利于我县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开展;再如城市管理局,履行城市管理职能,在城乡综合治理中担负主要任务,由于其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上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

(三)有的部门行政事业人员混岗,政事不分现象仍然存在。比较典型的是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其局机关内部行政内设机构和事业站混为一体,行政人员比例小,事业人员偏多,事业站实质上承担的是业务股室的工作,履行的是局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由于人、财、物均未独立,事业单位不能作为一级法人独立开展工作,其自身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职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随着公务员津补贴的实施,这些单位中,事业人员和行政人员工资待遇存在差异,也给单位内部管理带来困难,不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人员的积极性。

(四)有的部门编制偏紧,人员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如教育系统,去年市上下达我县中小学教师编制4681名,而根据全县实际学生人数,按中小学师生比计算,实需中小学教师编制数为5225名,全县教师编制紧缺。从我办到各学校调研的情况看,多数学校班级学生数在60人以上,有的中学班级学生数达80多人,教师资源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局作为教育系统的主管局,承担对全县教育教学单位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其局机关人员应是对教育教学专业比较熟悉的人员,而目前招录的公务员,多为非教育专业的人员,在对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上还需要一个重新学习、逐步适应的过程,不利于对学校的有效管理;又如公安系统,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公安部门要求的提高,目前的公安编制已偏少,为此,在2007的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中,不得不聘用一部分协警协助公安执法。今年按省上要求,需进一步补充公安人员,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空余编制,这就对及时补充我县公安警力形成了制约,也制约了我县公安三基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五)机构设置过多,受条条干预现象仍然存在。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上级业务部门以批项目、批资金、升级达标、考核一票否决等形式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管理,但事实上,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目前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还属于一种项目经济模式,地方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上级项目资金的支持。因此,积极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成为很多部门的主要工作,而上级业务部门在批项目、批资金时,往往要求下级政府要对口设立相关机构,对下级工作的考核和升级达标,也往往以是否设立对口机构为前提,这就造成了一些“项目机构”、“达标机构”、“受检机构”的产生。

三、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县级政府要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合理划分职能,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相应承担的责任。建立部门间制度化的协调程序与规则,避免交叉重叠、推诿扯皮等现象。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

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理顺部门间的管理关系,将环境保护局与规划建设局管理脱勾,物价局、统计局与发展与改革局管理脱勾,农机局与水利局管理脱勾,作为独立工作部门,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强化畜牧局、粮食局、城管局行政管理职能。

(二)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建设。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要及时确定首问负责岗位,实行挂牌上岗。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和审批标准要进行公布,将限时办结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审批岗位。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严格定岗、定责、定人,提高现场办结率。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立并联审批“绿色通道”。深化政务公开,把办事公开和纠风工作、执法监察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打造一个运转协调、廉洁高效、作风优良的政务环境,为我县招商引资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建立和完善事业法人制度,赋予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着力解决“政事不分”问题。将事业单位职能从机关行政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让事业单位能独立履行其专业技术服务职能。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的控制,着力解决其事业人员与行政事业人员混岗,事业单位与行政机构职责不明、权限不清的问题。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5

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个别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对民警预防教育不落实、监督不到位、执纪不严,致使少数民警违纪违法行为屡屡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因此,在目前县级公安内部体制改革加快进行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部门的自身建设,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执纪水平,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已成为各级公安特别是县级公安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基本情况

我局纪检监察部门现有民警三人,设纪委书记一名,副书记一名,纪检专干一名,平均年龄48岁,其中,大专文化二人,高中文化一人。在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同级党委的双重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全国公安机关“三基一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以大力推进领导干部作风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大力加强执纪监督,着力整治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民警违法违纪案件,有力地促进了公安队伍建设。特别是今年元月以来,局纪委共受理纪检信访举报26起,其中,查结23起,查结率达88%。查处涉案民警6人,其中,行政警告2人,实行诫免谈话、亮黄牌警告2人,全局通报批评2人。去年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财务审计16个,审计金额110万元,收缴违纪资金0.5万元,有效地净化了公安队伍建设,提升了公安形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执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防机制虚多实少,削弱了保护作用

不可否认,我局近年来在构建预防民警违法违纪机制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每年都要举办封闭式教育培训班、组织民警学习有关领导讲话、观看警示教育片、写学习心得体会、个人剖析材料等,可以说在务虚方面,场面和形势都已比较到位,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在务实方面,却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基层单位虽建立了财务监督机制,但实施中打了折扣,乱收罚款,乱开支、收入不入帐未能有效制止,导致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对执法部门的所队领导未能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滥用权力现象屡禁不止。少数民警以“管理者”自居,唯我独尊,满身霸气,耍特权、抖威风,违法乱纪。三是对全体民警未能建立有效的末位淘汰机制。现行考核办法虽考核到了单位,也有对单位领导考核的条条框框,惩处的措施,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责任追究,民警之间缺乏竞争机制。显然,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纪检监察部门对民警的有效保护。

2、监督管理严重滞后,软化了保障功能

基层公安机关担负着几乎全部的接处警、执法办案和群众工作,公安队伍中群众反映投诉问题和违纪违规现象的“发源地”在基层,故基层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基层民警。由于监督对象具有特殊性、广泛性、群体性,导致一些内部职能监督部门对民警的日常管理严重滞后。发现问题不警觉、不报告、不制止,碍于情面,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导致事态严重,严重影响公安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而丧失了纪检部门对公安形象特有的保障功能。如我局个别中层骨干就是因为平时一些不良行为无人监督,导致发生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本人不但因此受到严厉处分,而且给单位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违纪处理浅偿则止,阻碍了职能发挥

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从本单位利益出发或奉行好人主义,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市县公安机关实行综合考评,怕考评扣分排名在后,往往对纪检部门查出的少数违纪违规的民警,从轻处理,息事宁人。如此这般,使纪检部门的职能作用大大减小,其权威性大打折扣。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6

国家税务总局湘潭市高新区税务局“三定”宣布仪式上干部代表发言。

红网时刻10月26日讯(通讯员 罗舜爱)10月25日上午10点,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安排,湖南省税务系统140个县级税务局同步举行了“三定”宣布仪式,宣布县级局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事业单位负责人任命和所有工作人员安排,这标志着湖南省税务系统圆满打赢了机构改革第二场攻坚战。

税务总局第18联络(督导)组出席国家税务总局长沙市雨花区税务局宣布仪式。仪式上,联络(督导)组副组长文燕云代表税务总局对湖南税务机构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表示肯定,并希望税务干部在下阶段工作中坚持讲政治、讲情怀、讲规矩,确保机构改革不断顺利推进。

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周巧艺代表省局党委向株洲市石峰区税务局顺利落实“三定”表示祝贺,要求税务干部以这次“三定”为契机,牢记工作使命,彰显工作作为,发挥新的作用。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7

一、县级部门预算改革进展状况

(一) 部门预算改革意识全面确立

县级政府、人大及其财政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搞好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是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 而且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公共财政, 规范财政分配行为,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 也是促进增收节支, 搞好县级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举措。

(二) 部门预算改革工作全面推进

首先是搞好试点, 逐步推开。其次是摸索办法, 逐步规范。再次是建章立制, 逐步入轨。

(三) 部门预算监督力度全面加大

主要表现在部门预算由初期县级政府审查批准转为现在纳入人大财政预算审查监督范围之内, 从而有力地促进部门预算编制及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二、县级部门预算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部门单位的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

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存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在部门预算执行方面, 自我约束力不强, 随意性较大, 预算法定性意识较差, 致使许多部门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数偏差较大, 失去了部门预算应有的作用。

(二) 部门预算编制还不够规范

一是编制方法不尽科学。虽然目前各地基本采取零基预算法, 但实际操作不够彻底, 仍然存有“基数加增长”的做法, 主要是对一些公用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的安排, 一般还是按照基数加适当增长, 这与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出入。二是编制时间不够及时, 导致部门预算批复较迟, 一般部门预算要在5月份左右才能正式下达, 这对部门单位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三是编制内容不够完整。主要是在年初编制预算时, 一些部门单位的收入项目不全, 或者匡算不足, 人为打折扣, 有的甚至将部门单位收取的预算外收入不纳入收入预算之中, 未能做到预算内外资金一本预算;一部分该由部门单位使用管理的支出项目, 财政又不将其纳入年初部门预算之中, 仍由财政部门控制下达, 致使部门预算下达后, 追加支出项目频繁, 使部门预算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透明度。四是编制依据不够充分合理。一方面表现在公用经费定额难以准确确定, 特别是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财力比较拮据而言, 编制定额普遍偏低, 无法适应和满足部门单位正常运转的需要。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缺乏部门单位详细的信息资料, 如各个部门收费收入的项目、政策依据、标准以及收入变化分析资料, 资产负债家底状况及其对部门预算影响的资料, 各部门单位专项业务职能以及保证正常运转的最低公用经费水平资料等等。目前, 县级财政部门还未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制部门预算的信息资料库, 因而在实际编制和审查部门单位预算时具有盲目性, 失去应有的主动权。五是编制及其批复不够细化。主要是部门预算支出的预算用途不够明确, 未能按照预算支出科目进行详细划分、分解和批复, 结果容易造成相互混淆、相互挤占、相互调剂的现象。六是部门预算编制未能留用余地, 使得部门预算可塑性较小, 可操作性差。七是部门预算的调整不够规范, 审查不够严格, 存有头重脚轻的现象。

(三) 部门预算执行还不够严格

主要存在部门支出不能严格按预算执行, 科目之间、项目之间相互调剂、错位现象比较突出, 行政经费挤占挪用事业经费时有发生, 专项经费不能专款专用, 超预算超计划用款仍然存在。

(四) 部门预算监管还不够到位

一是财政监管不够得力, 突出表现在对部门预算执行监督检查乏力, 存有一拨了之现象, 重编轻管, 使得部门预算流于形式。二是人大监督不够深入, 重程序, 轻实质, 对部门预算审查监督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 进而出现人大预算监督由过去对预算草案“看不懂”到现在“看不完”, 预算审查监督费时、费力、效果差。三是审计监督不够扎实。重结果, 轻原因, 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往往只是就收支审收支, 对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预算发生差异的原因揭示不足, 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 由于部门单位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科目和项目不相衔接, 使得部门单位对部门预算明确的专项支出未能进行明细分户核算, 结果造成部门预算数与部门实际发生数难以一一对照检查, 使审计监督部门很难查清部门单位是否存在巧立名目骗取、套取财政补助, 是否存在部门预算专项支出“短斤少两”被克扣问题, 是否存在财政及其主管部门安排人情支出、拨人情款问题等。

(五) 部门预算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够健全完善

一是缺乏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编制操作规程, 包括较为科学统一的部门预算表式、编制方法和编制软件等。二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部门预算审查监督跟踪管理办法。三是缺乏一个财政专项资金投放项目备选制度。四是缺乏一个部门预算编制信息管理制度。五是缺乏一个部门预算绩效评估制度等。

三、影响县级部门预算规范编制及其执行的主客观因素

第一, 受县级财政财力拮据客观因素影响, 使得部门预算的可操作性不够强。主要表现在公用经费定额偏低, 难以满足日常办公需要。一方面部门有反映, 要求财政提高经费定额标准, 增加公用经费, 保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能做到有多大蛋糕就切多少, 不可能全部满足部门单位的要求,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因为如此, 由于部门单位维持性经费预算安排不足, 必然导致专项经费预算被挤占挪用, 这样就客观造成部门预算的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 受行政行为和部门职责不确性因素影响, 使得部门预算执行的到位性比较差。尽管年初财政、人大审查批复的部门预算比较细致、全面, 但一方面由于部门单位自身行政事业行为的变化和行政事业任务的追加变更以及非预料事件活动的频繁发生, 加之部门单位年初预算编制较紧, 基本没有预留未预料的一块支出预算, 势必造成既定的部门支出预算难以严格执行到位。另一方面, 政府及其他行政单位下达给部门预算单位的非职责、非预算内的行政事项太多, 只下达任务, 不追加经费, 使得部门预算单位难以适从, 迫使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出现错位和挪位, 难以保证按年初批复的预算完全实施到位。

第三, 受部门单位主观认识不足因素影响, 使得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随意性比较大。一方面部门单位存在应付了事的状况, 特别是对有关专项业务经费和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 一般都是由部门单位自报。然而部门单位在实际编制时, 不管轻重缓急, 不管能否执行, 随意匡估, 编报了事, 缺少可行性研究, 未能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当一回事, 存有领导不重视, 财务人员不认真的现象。另一方面, 部门单位对财政下达的预算, 不能严格执行, 预算约束意识差, 致使部门预算形式化, 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第四, 受收支政策性变化因素影响, 使得部门预算的稳定性不强。首先是部门单位预算外收费收入, 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 因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以及收费规模的增减变化, 将直接影响部门支出预算的实现, 部门单位收入少实现多少, 则相应的支出预算就要减少多少。其次是年度预算之后, 新出台的有关增人增资支出和专项活动经费, 不少县级财政由于财力拮据, 均要求有收入的部门单位自行消化解决, 在部门单位预算外收入没有超收的情况下, 这些维持性刚性支出势必又要挤占年初专项经费预算。另外, 部门单位存在的潜在债务因素, 也将影响部门预算的正常实施。

第五, 受部门预算编制基础工作不扎实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因素影响, 使得部门预算规范性不高。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 财政财力水平不同, 加之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差异, 各地编制部门预算的认识、方法、程序、原则、标准、内容和要求都不尽相同, 各地各做法, 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 特别对部门单位的专项业务费用和专项项目支出的安排, 无论是部门单位, 还是财政部门, 均缺乏比较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和标准, 缺乏较为可行的项目绩效评审办法, 因而县级部门预算编制质量总体不高, 规范性比较差。

四、深化县级部门预算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 不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进程

一是要迅速扩大试点范围, 全面推行部门预算。二是要加强宣传, 增强部门预算的法定意识。三是要整体配合, 全方位地促进部门预算改革。

(二) 必须进一步细化办法, 不断完善部门预算改革工作

第一, 要优化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大力推行零基预算法, 夯实编制基础工作, 逐步建立各部门各单位部门预算专项经费项目库和基础信息数据库, 科学制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 研究确定部门单位专项业务费编制依据, 增强部门预算的可操作性, 减少随意性。

第二, 要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 注重加强同主管部门、预算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及时调研部门单位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 达到共同编制好部门预算, 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贴近实际, 更具有准确性。

第三, 要明确编制口径。准确搞好支出口径的划分和界定, 重点是专项项目支出与专项业务费用的划分, 日常公务费与专项业务费的划分, 并保持部门预算编制口径的稳定, 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更具有可比性。

第四, 要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及其批复的内容。收入方面:不仅要核定部门单位自行征收收入预算数, 而且要明确财政补助收入数;支出方面, 不仅要编制和批复到人员支出, 日常公用支出、专项项目支出具体支出结构, 而且还要按照预算支出用途进行编制和批复。不仅年初部门预算编制和批复要细分, 而且对下半年调整的部门预算也要细分, 不仅对财政补助收入部分的支出具体用途要细分, 而且对部门单位所取得的收入具体用途也要细分下达。只有这样, 才能便于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和预算分析。

第五, 部门预算编制应留有余地。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既要努力匡足匡全收入预算, 又要优化支出结构, 坚持有保有压, 并视财力可能尽可能地安排适当比例的预留经费, 增强部门预算的预见性和可行性。

第六, 要搞好部门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管理的衔接。不断细化部门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 强化对部门预算中各项专项支出的分户核算, 以便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各项专项支出的具体执行情况, 从而为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奠定基础。财政及其主管部门在部门预算之外追加下达的专款, 必须详细列明预算支出科目, 列明具体用途和“款、项、目”, 同时不要将追加款项混编在部门调整预算之中, 以便审计监督机关检查部门单位有否坚持专款的专用性, 检查财政及其主管部门分配追加指标的合规性和科学性。

第七, 要及早编制和批复部门预算。在县级人代会审议结束后, 应随同财政预算及时分解、批复到部门单位, 减少追加调整项目, 做到能下达的及时下达, 尽可能地纳入到年初部门预算之内, 确保部门单位有计划、按进度用款, 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八, 要搞好部门预算的调整。严格预算调整纪律, 增强部门预算的严肃性。

(三) 必须进一步健全措施, 不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

一是要探索建立部门预算绩效评审机制, 着力提高部门预算的绩效性。二是要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及其实施进程, 促进部门预算严格执行。三是要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保证部门预算的圆满实现。四是要深化政府采购工作, 努力节约部门预算支出。

(四) 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 不断规范部门预算行为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保证部门预算编制规范运作、执行严格到位

推进县级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考 篇8

一、夷陵区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夷陵区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原则,在农村综合改革“以钱养事”、城市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公共就业服务、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面,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全区政府购买服务金额达到8900万元。

(一)强化项目对接。一方面,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逐步推广”的原则,采取“部门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审定”的方式,将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社会关注程度高、社会基础较好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从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中选择承接主体,并对承办主体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二)强化预算统筹。各部门、单位购买服务项目计划随同年度部门预算一同编报,按规定程序批复后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原则上严格按照现行预算管理办法,先编预算后支出,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对突发性应急事项,经区政府同意后可以先确定承接主体,再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和“一事一议”原则,专项研究确定资金规模和来源。同时,出台有利于公平竞争、事业发展的多项扶持政策,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引导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

(三)强化过程管理。对已实施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均采取合同制管理办法,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服务要求和违约责任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对购买公共服务程序,财政全程参与监督,严格落实财政财务各项规定,确保流程公开、透明、规范。主动将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资金列入同级预算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范围,实行重点审计或专项检查,确保预算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

(四)强化绩效监控。监察、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对政府提供资金、社会组织承包服务、合同关系实现、社会组织独立决策、独立运作、承担责任等方面进行跟踪检查,并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合同期满后,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评价范围包括购买主体购买服务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资金支付和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工作及继续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依据。

二、县级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政府动力不足,“不想买”。一些部门习惯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传统思维和行政模式,没有准确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缺乏发挥市场力量改善公共服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责任担当和改革魄力,把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应急”之策,“拾遗补漏”之举,导致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研究不够、指导不力、进展缓慢、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

(二)服务主体薄弱,“没人卖”。许多社会组织自身力量较为薄弱,制度不健全、行为不规范、自律作用不够,自主性、自治性和服务性较差,难以按质按量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部分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与政府和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利于公平竞争。个别社会组织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盈利方面,甚至出现了欺诈或腐败现象,导致民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不高。

(三)购买力度不大,“买得少”。政府购买服务与财政预算管理的衔接不到位,有的县级财政还未将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之中,临时性、应急性的色彩较浓。同时,“政府购买服务”还未被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具体支出分散在业务经费、人员经费、三公经费等支出中。政府购买服务往往是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而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领域的购买服务尚不多见,农民工、流动人员、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受益较少。

此外,由于制度建设落后,存在“买不准”的问题。由于监督管理不严,存在“买不好”的问题。

三、推进县级政府购买服务的对策

(一)转变行政理念,确保“有人买”。要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推行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优势互补的多元共治模式。政府要从公共服务直接生产者向间接提供者的角色转换,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解公民公共服务需求、制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公共服务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行事,明晰服务项目的要求、期限以及效果,并且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控,防止低效率和欺诈行为。

(二)扶持社会组织,确保“有人卖”。要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使大量民间发起的社会组织获得合法身份,促进社会组织大发展。要大力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使社会组织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事业单位,不再增加新的事业编制,以此来“倒逼”政府各部门转变职能,向社会购买服务。要建立扶持发展机制,积极制定财税扶持政策,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小额补助、能力建设、组织架构、战略规划等服务。

(三)强化资金保障,确保“有钱买”。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的统筹力度,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增加对购买公共服务的专门预算,将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列入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细化到具体项目,并将“购买公共服务”作为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使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除了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为主之外,还应探索多元化筹集资金渠道,努力加大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保障购买公共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监督评价,确保“买得值”。要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细化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要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事后查询和动态监控平台,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追究责任、采取补救措施以规避和降低各类风险。要建立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监督。特别是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管,防止资金被挪用、截留、侵占等,杜绝设租、寻租等贪腐行为。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篇9

一、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可行性意义

(一)可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工作的有效展开,我国传统的县级财政预算进行支出的单位相对较多,所以相关部门想要进行财政拨款需要经过很多机构的相互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拨款工作变得复杂。据多年来的实践工作表明,我国财政资金长期存在于中转环节位置,直接造成工作效率极低的不良情况,而在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有效的减少了预算中间工作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对我国财政资金实行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大大的提高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资金的安全运行效率

探究传统的县级财政国库管理一直采用将资金拨入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中的方法,但在这一过程中会存在极大的财政风险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人为因素上,因为很多预算单位中的领导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常常无法把持,进而出现挪用、截留资金的不良现象,不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极低的情况,还为我国财政带来极大的资金浪费情况。但是进行县级国库管理改革之后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人为风险,还极大的改善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如何有效实行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一)推进财政支付效率

县级财政国库一直都是管理单位工作最基层的实施单位,所以财政部门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其他安排改变的情况,但是传统的资金支付要通过层层下达,既要申报又要等待批复,最后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办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还耽误了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所以新时期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向提高财政支付效率工作转变,结合单位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减少财政支付的中间环节,直接交由清算银行进行工作办理,实现财政资金支付的简单快捷,而县级财政国库资金也实现了直接带动用款单位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国家资金的及时有效性,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积极地影响意义。

(二)强化财政资金运行

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我国现代国库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闲置问题一直较为明显,很多资金都没有发挥其真正效益,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限制性因素。所以新时期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不断强化完善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关管理单位要强化财政管理观念,在保证正常工作资金需要的基础上将剩余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将财政国库的资金紧密联系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了财政管理的双重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同时要强化财政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意识,既要掌握会计电算相关知识又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技术,还要强化自身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建设,最终促进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三)完善国库监督机制

想要保证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我们必须强化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机制,例如可以在财政管理内部建立必要的内审制度;强化资金使用审核标准;加强对相关财政银行的网点监控;设立专门的设计部门等等,通过以上这些监督机制的建立为财政国库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能有效的避免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为安全风险,保证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库监督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所以作为财政管理单位要充分将这项工作进行落实,县级财政国库管理涉及到财政、国库、预算以及相关代理银行等,所以要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对这些工作进行全面的整合,在这些单位之间进行网络设置,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各个工作单位之间对财政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财政支出进行全面性的审核工作,有效的规避了资金运行的风险问题,保证我国财政资金的高效运转。

三、结语

关于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的思考 篇10

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机构编制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推进和检验机构编制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机制保障。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果

xx区此次机构改革始终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及中、省、市对机构改革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对政府各工作部门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研、撤并和整合。二是科学合理的配置了人员编制。三是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能进行了梳理与分类。四是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规范了机关工作程序,明确了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

二、机构改革成功的经验

机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

1、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

2、严明纪律、统一思想。

3、立足实际,科学合理的分解编制。

4、树立长效意识,注重平时控编。

当前如何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巩固和扩大机构改革成果,防止反弹,是摆在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途径

机构改革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更是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对“三定”方案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

认真开展机构改革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各部门执行“三定”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清理清退规定及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政策,维护“三定”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按照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从有利于机关精兵简政,有利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机关工作人员队伍,有利于完善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出发,优化机关工作人员结构,尽量使分流人员各尽所长,各得其所,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强职业和岗位培训,开发人才资源,使分流人员更好地发挥作用。

3、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意识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及国务院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增强机构编制意识,确立依法、依纪、依规管理机构编制的理念,提高他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大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机构编制工作及机构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从而主动参与改革,严格按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办事,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各项制度,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有力保证。

一是强化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管理规范。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不合理增长,严格执行编制审核在先和控编通知单制度,严格实行集 中统一管理制度。坚持机构设置实行“撤一建一”原则,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原则;努力做到四个“严控”,即严控机构、严控编制、严控职数、严控级别。

二是坚持机构编制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充分发挥编委会及编办的职能作用。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调整、机构编制、职数级别的请示、报告和相关事项,党委、政府会议不直接研究,必须按程序先由编办受理。编办受理后认为符合规定和要求的,提交编委会会议审定。需提交党委常委会研究的,由编制部门汇报。坚决杜绝政出多门,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切实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三是严格机构编制工作纪律。认真贯彻机构编制省市两级审批制度,严格执行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机构设立、调整和撤并等事项必须严格按程序审批;严格编制使用和进人计划管理,新增人员必须在编制、职位空缺内,按照编制使用计划和进人计划开展录(聘)用、调(转)任等工作;严格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单位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领导职数相对应;严格机构编制工作纪律,对违反规定的坚决查处并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

5、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约束机制 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综合协调约束机制,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有力措施。财政、机构编制、组织人事部门应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始终坚持机构编制是组织、人事和财政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的依据。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审核人员编制和实有人数;人事部门负责审核工资标准和工资总额;财政部门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和人事部门核准的工资标准、工资总额核发人员工资。

对未按审批程序和权限设立的机构,财政部门不得纳入政府预算范围、核拨经费,银行不得开设账户,劳动保障部门不得办理机 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除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政策性安置人员外,对超编进入的人员,组织、人事等部门不得办理进人手续,财政部门不得核拨工资,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

7、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

一是协调有关部门参与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建立机构编制联合督察制度。对于一些重大机构编制工作,编办要主动协调纪检、组织、财政、人事等部门,进行专题督查。对违反原则、违反纪律、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的单位领导人,要按照《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查处,以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二是建立机构编制考核制度。将机构编制工作管理列入全区目标考核范围,把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作为考核各工作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约束机制。

上一篇:顽强的榕树作文600字下一篇:铁路入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