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研修计划(精选11篇)
朱继洪
能参加2017年中国传统文化网络研修学习,我深感荣幸。能听专家讲课,并参与互动交流,真的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我认为的是肩负着一种神圣 的责任和使命。对于这次培训,我将全力以赴,认真学习和探求,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学习,我制定出了一套自己的具体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引领,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使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研修措施
1、认真听专家的讲座,观看课堂实录,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
2、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结合自己的实践,把学到的知识逐步
内化为自己的东西,3、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专家教授引领、主题探讨、实地教育考察、自主合作探究、网络交流等。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传统文化知识。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编辑委员会主任王维广出席并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孟宪忠、北京同心动力董事长孙兵、北京捷盟咨询副总裁付立红等做了专题讲座,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云南电网公司楚雄供电局和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企业文化建设经验, 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家企业的13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修活动。
王维广在致辞中说, 当今时代,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呈现以文化论输赢、以精神定成败的格局, 企业文化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打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攻坚战, 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培育和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显得更加迫切。我们举办本届研修班, 既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也是宣传推广中宣部“第七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成果的具体体现。本届研修班以“文化引领中国企业新发展”为主题, 彰显了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凸显了企业在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大家汇集一堂, 交流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 研讨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 探索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对策, 对于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 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孟宪忠在专题研讨中重点论述了文化引领发展中的人性效率问题。他说,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 都有很多种效率, 如技术效率、设备效率、管理效率、劳动生产率等, 但所有这些效率的背后都是人性效率。一些不法企业之所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 做出损公肥私、坑国害民的事情, 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技术效率、设备效率低下, 而是因为人性效率低下。任何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 都是人性效率和其它各种效率同时发展的过程, 如果不追求作为基础的人性效率, 只追求其它效率, 经济社会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事实证明, 真正好的企业, 都是技术、文化和人性三者的结合。
孙兵重点阐述了企业价值观管理的意义、作用和要点。他说, 企业实施价值观管理, 就是要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进行企业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发掘、产品品牌创建、财务管理等等, 进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的管理体系。
付立红主要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他指出, 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进入文化管理的新阶段,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培育与管理企业价值观已经成为企业家的重要责任, 是否实施文化管理已经成为评判企业是否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的重要标准。
与会者普遍认为, 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每年举办一届的研修班, 为企业搭建了一个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良好平台, 希望长期坚持办下去, 为我国企业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修班为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成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为51名作者颁发了“优秀成果奖”, 为33家企业颁发了“优秀案例奖”。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发布会上说,《计划》按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定位,提出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健全投融资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等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旨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针对《计划》中的具体内容,励小捷做出了两点补充解释:第一,《计划》中提出了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共11个由文化部管理和与文化部职能相关的行业,这个提法与目前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相一致。第二,推动、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基本要求,但具体到不同门类、行业的项目中时,要在准入条件、税收等具体政策上需要加以区别,不是一味降低门槛,要把社会效益作为制定行业政策导向的前提。
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全文如下: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特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称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一、重要意义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目标。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到,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二)基本原则。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坚守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倡导专注坚守、追求卓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质革命,加强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激发创造活力。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因材施艺灵感和精心手作潜能,恢复和发展濒危或退化的优秀工艺和元素。
促进就业增收。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绿色发展。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天然材料,反对滥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资源,禁止使用非法获取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动态管理,鼓励地方参照建立本级的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列入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培养高水平大国工匠队伍。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三)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依托相关高校、企业、机构,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组织优秀传承人、工艺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开展巡回讲习,扩大传承人群培训面。倡导传承人群主动学习,鼓励同行之间或跨行业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
(四)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水平。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切实加强成果转化。加强传统工艺的挖掘、记录和整理。对具有独特历史意义的濒危传统工艺项目,加快实施抢救性记录,落实保护与传承措施。鼓励出版有关传统工艺的专著、译著、图册等研究和实践成果。
(五)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在自己的作品或产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支持发展基于手工劳动、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手工艺。鼓励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保护商业秘密和创新成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培育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依托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园区(基地),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设计等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发现、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
(六)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鼓励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相关节会上设立传统工艺专区。举办多种传统工艺博览会和传统工艺大展,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鼓励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推介传统工艺产品。
(七)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鼓励地方成立传统工艺行业组织。行业组织要制定产品质量行业标准,组织或支持开展面向本地区或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并提供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服务。
(八)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鼓励各地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结合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注意保护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鼓励研发绿色环保材料,改进有污染的工艺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现有资源开展非商业性象牙雕刻技艺研究和传承,引导和支持使用替代材料传承以象牙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的相关技艺。
(九)促进社会普及教育。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电视、网络媒体等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拍摄和译制传统工艺纪录片、教学片和宣传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交流,方便大众学习传统工艺知识。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或组织传统工艺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推广传统工艺的重要阵地,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双边、多边渠道,组织传统工艺传承人、企业和行业组织代表开展国际交流和研修培训,以及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开拓视野,借鉴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及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工作,积极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城乡残疾人、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民族地区群众的手工艺技能培训,鼓励其从事传统工艺生产。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落实支持政策。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规定的传统工艺相关项目以及特色文化产业传统工艺发展予以适当支持。将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传统工艺企业符合现行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传统工艺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融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传统工艺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传统工艺企业的投融资支持与服务。
(四)鼓励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工艺企业,建设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举办传统工艺的宣传、培训、研讨和交流合作等。
——2016—2017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城西小学 周伟
为了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为指导,立足课堂、革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坚持科学育人,扎实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研修工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努力服务于教研教学工作而努力。
二、教研目标
1、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田径训练队训练有效性”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训练效率。
2、积极探索,参与课题研究,配合学校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能够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
三、教研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素养。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听名师讲课》《给教师的建议》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有所提高。
2、通过教师个人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自己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3、积极主动地上好研讨课,认真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学研讨进课堂。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本学期采用“一帮一”以优带差、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以促进潜能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定位自己,用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经常听课,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教育水平。
4、虚心向同行教师们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5、认真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争取有质有量。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观摩名家教学,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对科学课的理解不深。科学的本质、科学概念体系、科学目标的解读和把握等都不够全面。
其次,课堂教学能力较弱。对学生、教材等还存在偏颇现象,有时会高估有时低估了各个的作用,而使得课堂教学中出现思想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然后,教学研究能力不强。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活动,怎样将问题用有效、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怎样从中得到收获?这些问题都有待去解决。
最后,个人的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强。我自己的受挫能力较差,与人的沟通与交往能力也不大强。
现在我能进入市科学研修班学习,感到非常荣幸,这将是我提高、成长、自我实现的地方。希望在这里,我能和陈老师、辅导员和同伴成为好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走向小学科学的“深处”,实现自己的目标。
下面是针对自己的情况所对这一年的研修学习所制定的计划。
研修预期目标:
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研修时间
研修主题:立足课堂,关注学生“前概念”,研究概念教学
目前, 在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过程中, 主要存在校本研修与教师发展需求错位、校本研修忽视教师主体的参与、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等三大问题。
(一) 校本研修与教师发展需求错位
校本研修无法抵达教师发展的自觉诉求。目前, 大多数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未以“教师需求”为基础, 也未凸现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更多的是源于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和检查, 将校本研修当成了学校教学研究的点缀, 这是一种“过冷”现象。通过对本区域十余所中小学调研, 发现真正潜心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把校本研修当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有利途径的并不多见。大多数校本研修活动着重点在于培养“名师”这一特殊群体, 使之成为了培养“少数人”的平台, 而对于广大普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关注力度不足。为此, 校本研修必须从“点”到“面”, 以教师个体需求为基点, 顺应广大一般教师的成长诉求, 真正为广大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研修氛围, 而不是少数教师才享有的“福利”。
(二) 校本研修忽视教师主体的参与
学校对校本研修的内涵和价值把握不够透彻, 把校本研修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 加以盲目的投入与扩大建设, 形成一种“过热”的表象。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 推动校本研修深入开展, 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教师主体参与精神, 为教师提供学习、探索、反思、研究的机会。而现在的校本研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 失缺教师主动的自主参与, 导致在操作上过于形式化甚至命令化。这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又束缚了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 因此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推进学校研修文化的变革。为此, 校本研修应提倡“以校为本”, “教师即研究者”和“提高教师专业修养”为核心的专业发展的理念, 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完成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由“受训者”变为“研修者”的角色、地位转变。通过调动、释放教师的才情与生命活力, 增强学校团队凝聚力,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质量, 成为学校为教师成长创设的一个特定平台。
(三) 校本研修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教研员始终无法涉足校本研修。教研员的参加, 只是象征性的顾问形式, 大多情况是顾而不问。二是区域教研部门与校方之间还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存在着“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的研修理念差异。教研部门与校本教研始终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合作共同体, 由此导致校本研修在“质”的提升上的缓慢, 甚至“放养”。
无论是“过冷”抑或“过热”, 其实都是一种“伪校本研修”, 导致了研修形式流于空泛, 研修方向偏离中锋, 研修机制缺乏保障, 研修文化缺失。
二、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策略与模式
为加强对校本研修管理机制的探索, 实现“有效校本研修”, 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推进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研究以课堂梳理为载体, 区域性推进校本研修创新管理的行动策略, 并通过实践提炼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即通过“创新机制, 有效研修, 构建模式”培育出相应的校本研修文化。
(一) 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 是指对校本研修实施了“纵横交错, 点块交融”立体式的干预及管理。区域教研部门为了加强对学校教研的介入及干预力度, 实施了从“纵向、横向、块状、点状”同时展开的立体式管理机制。
1. 纵向:
教研员领衔, 开展攻关式校本研修, 这既确保了指导的经常性, 还能发挥交流沟通的便捷性、研修的本土性、适宜性等优势, 甚至在活动成本最低化中获得校本研修的高效益。
2. 横向:
学校结盟, 开展校际研修文化交流。一是同一区域的学校之间甚至不同区域的学校之间, 在校本研修的操作与管理等方面显然有各自的特点。因而, 开展校际之间的研修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另外, 由于本区域面积小, 交通便捷, 使得开展校际间的研修交流更成了一种可能。三是本区域的传统学校与新兴学校之间在开展校际交流中能够获得文化互补。
3. 块状:
教研组为方阵, 以经验分享促进研修团队文化的发展。教研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最活跃的组织细胞。在教研组团队文化建设上, 我们的策略是:一是推进“小作坊”制, 加强教研组“研究”氛围的建设。二是实施“伙伴互助”制, 促进思想交流与互补。三是倡导“群体互学”制, 促进经验碰撞和分享。四是成立研讨例会, 开展扎实有效的专题式教 (科) 研例会活动。五是善于与其它学科教研组乃至校外同类教研组进行合作与交流, 有效利用研究资源。
4. 点状:
教师在课堂行为反思中提升教学智慧。基于课堂梳理的直接指向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行为改进以“改”字为着眼点, 注重反思与研究, 即教师从课堂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 通过理性对照和实践验证, 不断从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探索, 形成教学特色, 积累教育智慧。
(二) 有效研修
“有效研修”, 旨在通过以课堂梳理为运作轴心的校本研修, 区域性推进校本研修创新管理, 一方面能够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推进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另一方面, 促使校本研修能够成为解决日常教学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机制。
“课堂梳理”旨在引导教师用“研究的视角和习惯”进入自己的日常课堂, 进入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 借助对日常课堂中“教学细节”的不断反省与打磨, 逐渐形成富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思想, 并推进教学方式的真正改良, 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从梳理的内容、梳理的主体、梳理的方法来诠释课堂梳理这一内涵:
(1) 梳理的内容:显性 (梳理课堂现场中的教学细节, 比如师生对话, 作业设计, 教学推进的节奏等) ;隐性 (梳理隐匿在教学细节背后的理念, 旨在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有效性) 。
(2) 梳理的主体:以从事日常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的独立梳理为主, 专家与同事的梳理为辅。目的是培养一线教师对自我教学的独立反思精神及其习惯。
(3) 梳理的方法:主要以“问题定向法”进行课堂梳理。在参与校本研修前, 教师个体或教研组团队事先定好一个课堂观察的问题方向;在课中,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课后, 把自己在现场中通过观察后所得到的想法或思考, 在教研组内进行自由交流, 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深化问题研究, 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然后再独立整理听课、交流的结果, 并上传到网络上进行更广泛的论证。以此积累, 让教师尝试形成相关的论文或报告。
(三) 构建模式
“构建模式”, 是指在区域教研部门的指导与管理下, 校本研修开展“听课”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形成。以“提炼听课模式”与“形成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并对这种教学实践进行了模式的创新。
1.“听”的模式:问题导向式
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在校本教研中, 我们不仅要引导教师“听而知不足”地从公开课中寻找与自身的差距, 更要让教师在“观摩课中摸出一些门道”。基于这样的认识, 提出了“问题导向”听课模式。
2.“教”的模式:三位一体式
追求“有效研修”, 是本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与归宿。有效研修的价值体现在两个领域, 一是解决“教”的问题;二是解决“学”的问题, 三是解决教与学的平衡关系。前者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次意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最后谋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和谐的发展。为此, 我们在注重结合区情、校情、师情及学情的基础上, 提炼出了“三并重”之“教”的模式, 简言之, “教前, 钻研教材与学情并重;教时, 培育教与学风格并重;教后, 思考师生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成效
通过创新机制, 培育了校际研修的“交流开放”的融合文化。随着“课堂梳理”机制的推进, 区域教研部门对学校研修的介入与管理开始发生明显的良性效果。校本研修逐渐走出了认识误区, 并且在秉承“相互学习, 共同提升”的原则上, 校际的沟通与交流开始呈现灵活的态势, 一种多元化研修文化在日趋靠近甚至融合。
通过课堂梳理研修, 培育了教师团队“思想争鸣”的合作文化。借助“课堂梳理”的实施, 校本研修不再是简单的评课或挑刺, 而是成为教研组成员之间教学思想发生“碰撞”甚至是“争鸣”的场域。
通过“问题导向式”的听课模式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培育了教师“问题意识”的文化。借助“课堂梳理”机制, 为教师个体创造了一个对话的平台, 使教师拥有了“问题”提出、交流的可能, 促使教师在这种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教师不仅发现同伴身上的问题所在, 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这种正视问题、问题影射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通过课堂梳理为载体的校本研修, 构建起了一条以课堂梳理为运作轴心的校本研修机制, 构建了一种与之匹配的研修文化, 培育教师自觉投身校本研修。实践证明, 经过创新的“纵横交错, 点块交融”立体式的干预及管理机制, 以课堂梳理为运作轴心的方式, 以“问题导向式”的听课模式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进校本研修, 构建了新的校本研修文化, 成为该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思考
校本研修需要让教师找到一种“文化归属感”, 即要让普通教师在浸润校本研修文化过程中, 迸发出应有的热情与活力, 这是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一是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需要在螺旋中推进。区 (县) 市的教研部门, 不但承担着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开创与发展之重任, 而且承担着对这文化建设指导与管理之职责。这些部门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内省”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性校本研修文化的螺旋式推进。
关键词:远程培训;民族地区;教学实践
一、“醉”在远培优势,勤于主动参与
在众多的培训模式中,为什么远程培训会让我“醉”入其中,无法自拔,深深爱上了它呢?
第一,培训系统具有开放性。它不受时空的限制,面向所有教师开放。教师不会因地处偏僻、工作繁忙和年龄、职称、学历的限制而失去培训机会。只要你愿意参加培训,你随时都可以到这个培训系统中来。
第二,培训主体具有自主性。受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完成学业的时间,把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此外,受训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课程,根据自己意愿和专业发展方向,决定学什么而不学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受培训的教师,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第三,培训内容具有新颖性、共享性和针对性。培训平台能够链接最新的教育信息,集中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所开发的培训内容,力求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科,以案例为主体,让教育资源短缺的山区、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四、培训过程具有交互性。网络的交互性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自由的互动对话环境,教师可以进行在线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后续的讨论和辅导,可以加入论坛参与讨论,建立博客,上传教案、课件,发表论文、反思日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第五、培训成本具有經济性。参加远程学习,教师不需要再增加其他的设备,不会增加经济负担。据统计,远程教育所需成本不到传统培训方式的1/20。可以说,现代远程教育为教师培训特别是山区、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提供了一条经济便利的道路。
面对这样的优势,谁还会把持自己的,矜持地孤立呢?唯有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收获所得。
二、“醉”在远培模式,志在有效实施
新颖实用的培训模式的建立,如何有效实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我们的培训任务,也是我们的困惑。如何保证远程培训的顺利推进与有效实施?在“知行”中国的班主任远程培训和高中新教材培训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市全面铺开的学科远程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多年的培训中,逐渐积累总结出了几点模式:
1.“梯级式”的辅导模式。在我们的各类培训中,培训网技术指导现场培训各省、市、县辅导员,再由这些辅导员辅导各区、县辅导员,再由区县辅导员培训校级辅导员,再延伸到学员。这种“网络技术平台——省级辅导员——市级辅导员——县级辅导员——校级辅导员——学员”的“梯级式”辅导员培训,解决了培训技术平台许多的解释、指导等麻烦,做到了快速、高效。
2.2.“动态式”的报道模式。在培训平台里实施的通讯报到,一是方便管理方及时掌握学员学习情况,二是告知学员自己的实际学习进度,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除了对学习进度的的统计,还在里面报到学习中先进的人物故事、学校专题报到、优秀作业选录等等,把我们的学习人文化、情感化、专题化、专业化,让我们每一个参加者感受到的不是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在一个充满着温情和谐的大家庭里倾诉教育衷肠。
3.“捆绑式”的管理模式。在我们的具体培训实施中,只有管理单位和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环境,设备设施的不完善,学员运用技术的不均衡??培训并不会一帆风顺,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参加。如何设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我们急需考虑的问题。
4.“研讨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单纯的任务完成很简单,只要经过辅导教师的指导后,基本都能完成任务。但要把这样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就需要辅导教师结合实地实情,组织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我们拓展了班级研讨主题活动,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当地教育教学现状,提出具有价值的学术主题,让大家占在理论的高度各抒己见,为本地教育献计献策,形成专题,让我们的学习理论化、科研化。
5.“互动式”的评价模式。培训学习,不能学完就完,要让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就得实施一定的评价体系。作为辅导教师,不能做只辅不导,只说不做,只看不批的工作。学员也不能只看不做,只做不思,只思不动这样的机械学习。要真正落实,确保实效,我们要做的是在培训过程中落实好“资源学习——作业完成——研讨交流——互动提质”四个互动式的环节。
三、“醉”在成果喜人,行在学以致用
不管什么学习培训,目的就是要有学以致用。如果我们的学习没有好的结果,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我们的远程培训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次都是以百分之百分合适率、完成率完成交卷。这对发达地区的参培者来说,是很容易的事,可是,在偏远山区的民族地区,确实是一种难上加难的工程。加上老师们培训完后,不像传统的培训那样,回家就忘,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在网上查到自己的培训成果,当在教学中遇到疑问和不同理解时,都会借助网络询问,资料查找求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有这样的效果,我怎能不“醉”,怎能不“醉”呢?我相信,这样的结果是你,是我,是所有教师最愿意看到,最希望做到的。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辅导教师,希望在这条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辅导中,不但带领大批的语文教师成长在专业道路上,自己也从中收获着。远程培训,也许是一种考验,也许是一种煎熬,也许是心血的凝聚,风雨之后并不一定会出现彩虹。但走专业成长之路,夙愿已斯,我坚信,经历过浴火的凤凰会更加美丽,更加诱人!
徐平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研修能力,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使自己的步伐与时俱进。为此,我特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自我分析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热爱教育事业,喜欢与学生们相处,性格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工作态度认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善于学习,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能虚心的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不足之处:在化学教学工作中,经验不足,还是处于不断的磨练中,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在摸索和实践当中;对初三化学已有两年教学经验,对知识吃的很透,但对课堂上教材的处理上还达不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对初中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建立和中考考点把握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规划总目标
1.重点要学会如处理教材,合理分配课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张驰有度。在平时教学中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2.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形成并完善个人教学风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及幽默感,增强自己课堂表现力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争取每学期都能有一篇质量较高的反思和教学设计。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还要坚持每天都有点滴收获,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写出教育教学研讨论文。并一如既往地准时参加校内外教科研培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3.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学习并研究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法,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化学相关科技,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4.时刻不忘调整心态,终生坚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学生、面对同事。
三、具体实施方案
1.第一阶段的实施措施
(1)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及化学专业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宽广专业知识背景在工作中才能得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向身边优秀的高级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及时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做一名快乐、轻松、幽默具有亲和力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养成“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习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把“育人”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4)加强关于“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5)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或讲座学习活动,认真撰写关于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同时继续积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对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与组内老师商讨解决方案,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2.第二阶段的实施措施:
(1)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用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在工作中“多做”、“多想”、“多听”。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成功注意积累,为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善于思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3)继续加强化学课堂的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策略,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4)认真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
3.第三阶段的实施措施
(1)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化学相关专著,使自己具有综合的学科文化素质,掌握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使自己能较科学地、系统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
(2)开展对“如何建立高效课堂”的研究,学习相关的教学论和学习论,掌握本研究专题的基本的教学规律,探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时间
课程
要求与预期效果
作业量
负责人
04.07
-04.1
3七天
素描静物
1、
2、
单体精画4开2幅 组合4开2幅
技能展示2开1幅
王春平
崔忠伟
04.1
4-04.20
七天
石膏像
1、
2、
3、
普通石膏4开4幅
大型技能展示2开2幅
崔忠伟刘汉鹏
04.21-04.27
七天
水粉静物
1、
2、
调色构成4开1幅
大色稿(各色调)8开8幅
写生(技能)4开6幅
崔忠伟
盛建立
04.28
-05.07
水粉风景
1、
2、
8开8幅
4开8幅
崔忠伟
盛建立
05.08
-05.1
1人物速写
1、
2、
3、
画室内70幅
街市等校外70幅
董贵晗
王春平
05.1
2-05.18
素描半身
1、
2、
3、
4开8幅
董贵晗
孙
05.19
-05.2
5素描头像
1、
2、
4开8幅
刘汉鹏
孙
说明:
1、作息时间:上午8:00—12:00
2、每周一--周五全天在校画画,其他时间如有安排,另行通知。
3、如有事请假,须于周六、周日补上。
4、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完成规定作业量,并画出精品。对未完成规定数量的教师,“缺一罚十”,缺少一幅画,罚款十元;对完成后作业,评出10--30幅精品,每幅奖励30元。
5、教师作业作为后期上课范画使用,装框悬挂于画室展示。
6、研修结束后,编印画册,举办画展。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研修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有质量的教师。”随着新课程深入实施,教师培训“阵地前移”、“重心下移”。在教育部“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下,中小学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已经统整为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文化建设成为有效校本研修的关键。但是,我们发现,校本研修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如脱离学校真实问题的解决,先进理念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研修活动的行为规范体系尚待改善,学习和研究还没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合作分享精神也需进一步培育等等,更需文化的整合和重建。为此,根据从活动开展到制度规范到文化生成的文化建设一般规律,我们认为,中小学要从学校资源条件出发,落实问题解决,开展校本研修文化理念重建的具体实践,持之以恒,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本土化经验和自觉行为,重建校本研修文化。
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策划校本研修活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在教中学、在研中练,获得成就感,增强教育信念的孵化器。教师研修是一种问题驱动的群体合作学习活动。只有不断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才能将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自觉行为。因此,要聚焦课堂教学问题,优化校本研修活动设计。在策划校本教研活动时,要以问题为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设计丰富多元的校本研修活动。在设计校本研修活动中,在问题的筛选与确认方面,要引导教师学会问题发现和问题排序以及问题确认。在问题发现和问题收集中,要求教师、教研组、年极段、各科室首先关注实施新课程中的疑惑、难点、盲点和自己遇到的新问题,每学期开出需解决的问题清单。在筛选研修问题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问题必须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二是问题必须有研究解决的可能;三是问题必须是教师共同关注的;四是问题必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不管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还是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或者依托课例研究的主题研讨,抑或是视频案例分析等活动设计中,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保证校本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研修问题解决活动中,提升教师,提高质量。
二、以实践反思为抓手,促成理念化为行为
“在行中知”,“知行并进”。教师学习既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又是一种基于案例的情境性嵌入式学习。要引导教师把先进理论和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必须植根于实践反思。可以根据顾泠沅“行动教育”的“三阶段两反思”。模式,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落实实践反思,在多元连缀的知识学习与实践相互观照的一体化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一是澄清校本研修反思内涵,对自身或者他人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学习、管理行为和事实或事件进行思考、解释现象,概括经验,提炼规律。二是广开校本研修反思交流,做好学习反思、教育反思、教学反思、教研反思、科研反思、管理反思。三是重点抓好教学反思,因时制宜地开展整体反思、专题反思和细节反思。四是以问题性、针对性和深刻性为原则,践行反思步骤——摆出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结规律。五是通过教师反思体验性写作为载体,在实践反思中要坚决摆进自我,丰富自我经验的省察,对原有行为进行改进,不能仅仅满足已有的经验认识,而忽略了对行为与理念之间差距的关注。要以实践反思为基础,从研究教到研究学到研究教与学,从外现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文化、从局部到整体,引领教师校本研修的行为跟进中解决问题,将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管理行为,成就自我,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三、以制度完善为手段,再造研修行为习惯
校本研修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校本研修文化形成包括活动开展、制度规范、文化生成三个阶段。因而重建新型校本研修文化,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活动不断给予制度规范,并持之以恒地通过完善制度予以强化,习惯成自然。所以,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健全和完善一系列校本研修制度:如校本研修领导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奖励办法;再如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考核办法;又如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制度、教师自我反思制度;还有,校本研修活动制度,如理论学习、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案例分析、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读书交流,网络研修制度等。在教研组工作制度中,建立考勤制度、计划制度、总结制度、活动记录制度、考核评优制度、奖惩制度、活动管理办法等。对教师听课活动提出规范性要求:如为执教老师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个缺点,提供一条建议,写出一个听课小记等。每个老师每学期的研修行为规范:如听20节课,做20张读书文摘卡,写1篇读书心得,开1堂公开课,做一次研修专题发言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健全校本研修的行为规范体系。让每一个老师都认同、每一个教研组都遵守、每一个中层科室都实施、每一个研修活动环节都落实,使这些规范成为我们学校教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以研究实践为平台,重建教学生活方式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校本研修就是教师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专业化发展的教学生活过程。教师校本研修实际上就是在校本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中实现的。要以研究的实践活动创新带动校本研修的活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把研究实践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重建校本研修文化。一要理论先导,研修一体,将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适度超前进行理论学习,如专题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和基本理论学习等。二要明确目标,知识管理,参与学习共同体建设。首先是在学习研究中把握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次是在学习研究中改善工作,在改进中获得成就感;最后是在学习研究中提升自我,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三要实践反思,重建研修活动模式,提倡融合学习和混合学习。如开展新型磨课形式:第一步备课组确定主题,第二步理论学习,第三步确定上课课题,第四步全组教师备课,第五步全段教师分成三小组,每小组确定一名上课教师,第六步三轮磨课,第七步撰写论文、案例、课例或教育叙事等。我们要将教材分析、学习掌握、教学设计、问题处理、作业安排、考试命题、学习反思、交流讨论等等,都作为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师教学生活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在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有效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
五、以合作分享为载体,培育校本研修精神
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缺乏深度会谈和平等互助精神,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作分享的观念习惯,在于教师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使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和能力。所以,要以合作分享,共同进步为研修活动价值取向,进行校本研修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重建行动。一是要进行研修成长规划,建设学习型学校。如提出“以学习为本,打造学习型组织;以研究为主,组建研究型团队;以和谐为贵,铸就共生型团体;以文化为标,培育生态型群体”的愿景。二是要明确规划参与要求,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引导教师、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等的研修活动,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夯实校本研修文化的基础,体现校本研修文化理想与精神核心。三是要落实规划实施中研修活动的有效互动。不把实践反思变成“检讨大会”,不将研修问题转变为教师的压力,而是通过良好的互动,如论坛式的问题交流、请教型的评课研讨、对等性的资料互换等等,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是校本研修活动成为教师情感联络、思想交流、经验分享、合作研究、智慧生成的载体和价值追求。通过合作分享的活动实践,注入文化想象力和共同愿景,从而提升教师群体的实践智慧和实现校本研修的文化重建。
校本研修文化重建关系到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成效,校本研修活动的成效,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校本研修文化重建,无形而有形,无为而有为,不能重形而轻内涵。针对校本研修问题解决,中小学必须从本校资源环境条件出发,坚持先进的理念,策划活动,并付诸实践;制度建设,常抓不懈;发掘与本校实际相适应的、原生态的、个性化的研修活动方式、经验、特色、习惯和价值追求,一以贯之,去实现校本研修文化重建。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2]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于专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柯孔标.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传统文化研修计划】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传统11-05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06-24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10-0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6-22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09-24
中国传统村落06-17
中国传统文化陶瓷作文06-11
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06-28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07-17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习俗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