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篇1

门诊医疗安全制度

1、牢固树立“医疗安全第一”的观念,坚持医疗管理中安全有效的原则,杜绝事故,减少差错和缺陷。

2、努力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强化观念。严格执行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基本医疗制度、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3、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会诊转诊制、危重病人抢救制等医疗制度,不得推诿病人,延误病情及抢救时机。

4、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及时、真实、完整、正确书写病历。

5、处方制度

(1)处方由有处方权的本院医师开具,任何人不得越级冒开或代开处方,医生不得将签有自己姓名的空白处方交于他人随意开具药物,违者将严肃处理,处方应按处方原则、规范开具。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发错药、配错药、用错药、打错针、搞错剂量、贴错标签、写错用法,不发配伍禁忌或不符合规定、皮试阳性或需做皮试而未经皮试的药物。发现错误的处方或医嘱要退回,由医师更正后方能发药。

6、建立门诊患者跌倒报告登记制度、门诊患者跌倒的防范措施(另附)。

7、制定门急诊投诉管理办法(另附),完善接待程序,发生纠纷,即时上报,妥善解决。

8、门急诊办公室接到不良事件报告后,及时做好调查和核实工作,积极制定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并跟踪处理及改进意见的落实情况。经努力仍不能解决的不良事件应立即报告客户服务管理部,进入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门诊患者跌倒报告制度

(一)门诊一旦发生患者不慎跌倒,第一发现的医务人员应及时与门急诊办公室联系,告知详情;

(二)门急诊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应及时赶到出事现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联系相关科室医生迅速到位,查看患者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

(三)门急诊办公室工作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如需相关辅助检查,门急诊办公室人员应与医技科室主任联系,并陪同患者去相应的科室做检查,同时应及时上报门急诊办公室主任;

(四)检查完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并做好登记工作;如经济赔偿金额超出500元的,转客服部处理,同时做好交接的登记工作。

门诊患者跌倒的防范措施

(一)在门诊大厅、候诊等区域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二)儿童、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等有家属陪伴的患者,医务人员可用语言提醒,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三)对于年老行走不便并无家属陪伴的患者,门诊导医应主动搀扶陪诊,直至诊疗结束,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上报程序】

发生跌倒时→工作人员及时→通知门急诊办公室→到出事现场→查看受伤情况→通知相关科室医生到位→医生判断病情→采取急救措施→上报门急诊办公室主任→主任根据情况逐级上报

【处理程序】

做好安全防范→发生跌倒时→通知门办→门办人员立即赶到→通知医生→查看受伤情况→判断病情→采取急救措施→处理→做好登记→上报主任

转交客服部→做好交接登记

门急诊投诉管理办法

1.门急诊办公室投诉的接待、处理工作应当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合法、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2.投诉接待人员应当认真听取投诉人意见,核实相关信息,并如实填写《医院投诉登记表》(见附件),如实记录投诉人反映的情况,并经投诉人签字(或盖章)确认。

3.投诉接待实行“首诉负责制”。对于能够当场核查处理的,应当及时查明情况,立即纠正。对于情况较复杂,需调查、核实的投诉事项,一般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相关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篇2

关键词:患者认知评价,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基本药物制度作为我国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是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大决策,其目标包括药品可及性、可负担性和合理用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其效果情况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已有一些研究从社区机构实施现状、合理用药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评价[1,2]。但有关社区患者的认知和满意度评价还较缺乏。为此,本研究以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门诊患者为对象,研究其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满意度评价,从患者认知角度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的成果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合理的政策建议。

南京市于2010年4月1日,率先在秦淮区、建邺区、雨花区和高淳县四个区县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于2010年7月在所有区县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南京市基本药物目录内共有599种药品,其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307种,江苏省增补292种,共计1815个品规。所有药品以区县为单位,实行基本药物网上统一采购、基本药物统一配送、基本药物统一结算支付。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3个区县中选择白下区、建邺区、下关区三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9个,在选中的机构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每个机构调查67份,共计603份,有效合格问卷587份,有效率97.35%。

1.2 分析方法

数据录入利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双盲录入,数据经核查、清理和整理后,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表1,本研究共调查587位门诊患者。其中,男性占46.68%,女性占53.32%;平均年龄57.2岁,60岁以上患者居多(占50.60%)。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33位(占73.76%);企事业单位者、一般办事员和商业/服务员共310位(占52.81%);离退休人员352位(占59.9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居民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418人(占71.33%),;调查对象的收入均值为2714.23元;587名调查对象中患有慢性病的有338人(占57.58%)。

注:*表示在5%水平上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基本药物制度知晓率与可负担性评价

调查对象中,表示知道或听说过基本药物制度的有246人,占总数的41.91%;有341人表示没有听说过该制度,占总数的58.09%。可见,社区门诊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率不高。

经Pearson卡方检验(见表1),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就业状态、医保形式、收入水平和地区间的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年龄大、学历低、农民、工人、无业及失业、收入较低人群、无医保人群的知晓率较低,而这类人群在社会上相对弱势,也是社区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

从患者对基本药物的可负担性评价来看,表示感受药品费用负担较轻和很轻的占31.84%,表示负担一般的占43.03%,25.13%的患者表示负担较重或很重。对不同特征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评价进行卡方检验(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药品费用负担评价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医保形式、收入和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社区门诊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满意度分析

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总体满意度调查显示,总体上选择“满意”的有240人,占调查总体的40.88%,表明社区门诊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总体满意度还有待提高。为进一步研究影响患者满意度评价的因素,以满意情况作为因变量(赋值:满意为1,不满意为0),以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就业情况、医保形式、是否有慢性病、地区、知晓情况、药品费用负担情况作为自变量,对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满意度进行多因素分析,变量赋值见表2。

注:*仅包括满意人数

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统计P值为0.132,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对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TOL值均高于0.2,VIF值大于5,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最后进入回归模型的是患者医保形式以及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回归模型见表3。

从不同医保形式来看,公费医疗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满意的发生比是新农合患者的6.280倍,其影响均值在0.05水平上是显著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含居民、职工)和其他保险形式(包含无保险)患者的满意发生比也高于新农合患者,分别是其3.989倍和4.450倍,影响均值在0.10水平上显著。

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情况是影响对基本药物制度满意与否的一个显著性因素,药品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在40%~60%间和60%以上患者满意的可能性分别是是药品费用负担20%以下的0.425和0.349倍,即药品费用负担越重,感到不满意的越高。

注:**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3 讨论与建议

3.1 讨论

有关研究[2,3]显示无锡、上海等地的患者知晓率已达到80%,而本调查显示,总体上,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患者的基本药物制度知晓率为41.91%,比较低。有较多患者反映药品品种不足,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长期需要使用的药品。在对基本药物制度改进期望的调查中发现,患者的意见主要集中在降低价格、提高报销比例以及扩大实施范围上。

本调查显示,患者负担仍较重,特别是年龄大、已婚、文化程度低、无业、低收入人群中负担重。进一步分析,年龄大的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对卫生服务的利用较多,并且这类人群收入不高,因此药品负担较重;文化程度、就业状况通常与收入有一定联系,学历相对较低、失业患者的收入相对较低,因此其评价负担重的比例高于高学历、在业患者。

对患者满意度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满意度主要与药品费用负担状况和医疗保障水平有关。公费医疗患者的满意度最高,原因可能在于其药品报销比例高,即其实际负担的药品费用较低。同时,随着患者药费负担的加重,其满意度也呈下降趋势。

在调查中,很多患者反映就诊时医生并未向其介绍基本药物制度,表明社区医生对基本药物制度解读不够,从而没有进行主动宣传。另外,药品费用不仅决定于药品价格,也决定于药品利用的数量[4];因此,为切实降低患者药品费用负担,除关注药品价格,也应关注药品使用量与合理性。

3.2 建议

3.2.1 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提高患者知晓率

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对其形成正确合理的用药观念有重要作用[5,6]。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患者知晓情况差异大,患者配药、用药观念亟待改善,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加大基本药物制度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对老年人、低收入患者、学历较低人群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的宣传;将宣传工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并鼓励社区医生在接诊时对病人进行制度的宣传;加强对合理用药知识的宣传,引导患者对基本药物有正确的认识。

3.2.2 合理制定增补目录和用药指南,适应当前基本用药需求

本次调查显示,有较多患者反映药品品种不足。建议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疾病谱,并结合患者需求(如慢性病、儿童疾病用药),合理制定省级增补目录。并适当控制增补目录数量,否则会影响基本药物在引导合理用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南京市还没有针对增补目录的处方集和临床应用治疗指南,建议尽快推出相应指南与规范,促进医生规范使用基本药物。

3.2.3 进一步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减轻患者负担可以通过降低药品费用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现,降低药品费用依靠降低药品价格和合理用药,但并不意味着政府一味追求廉价药品。政府应当加强对基本药物的质量监管,建立规范的药品采购机制,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基础上选择价格便宜的药物。 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政府加强对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的补偿比例,切实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提高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满意度。

3.2.4 加强社区医生培训,调整医生用药习惯

药品的使用环节是推行基本药物政策的关键所在。如果只降低药品价格,而不规范基本药物使用、解决医生的合理用药问题,仍旧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即降低医疗费用,以及从根本上缓解“看病贵”的问题[7]。因此,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区医生基本药物使用培训方面的投入,加深其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改变过去不良的用药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君丽,陈琦,王娜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A):417-419.

[2]曾智,孙婷玉.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无锡市社区医药消费行为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2011,35:312-313.

[3]傅灵菲,王静等.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宣传效果评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1,6(3):203-204.

[4]孟庆跃,成刚,孙晓杰.药品价格政策对药品费用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4):50-52.

[5]谢宇,代涛,朱坤等.南京市居民社区首诊医院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410-413.

[6]王娜,陈琦,王君丽等.北京市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的实施对广大社区居民看病就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6-28.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篇3

【关键词】门诊  处方  抗菌药物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门诊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的用药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和2013年全年的门诊处方,分别抽取其中的1987张、2013张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门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以及口腔科等。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处方均完整。

(二)方法

1.研究方法。对抽取的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展开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统计分析,并对两年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2.分析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药物说明书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等为依据[1],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进行计算,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联用情况,以DDDs值对药物使用频度进行衡量。依照WHO所提出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标准,DDDs值=药品总消耗量(g)/DDD。

(三)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2012年1987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612张(30.80%),单用504张(25.36%),二联108张(5.44%);2013年2013张处方中使用抗生素463张(23.00%),单用416张(20.67%)二联47张(2.33%);相比于2012年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单联处方、二联处方使用率均明显降低,无三联处方。

(二)抗菌药物频度排序

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为(从高到低排序):2012年为罗红霉素OR使用频度173672,加替沙星OR使用频度129011,克拉霉素OR使用频度77127,阿莫西林OR使用频度55198,头孢他啶OR使用频度5012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OR使用频度31213,左氧氟沙星OR使用频度28763,环丙沙星IJ使用频度15727;2013年:罗红霉素OR使用频度172951,加替沙星OR使用频度129612,阿莫西林OR使用频度6989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OR使用频度45221,左氧氟沙星IJ使用频度18091,头孢他啶OR使用频度17219,克拉霉素OR使用频度14817,环丙沙星IJ使用频度13287。

(三)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构成

2012年1987张处方中,抗生素使用率为30.80%,给药途径分别为:口服给药575张,静脉滴注25张,肌内注射12张;2013年2013张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率为23.00%,给药途径分别为:口服给药449张,静脉滴注9张,肌内注射5张。显然门诊处方抗生素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所占比例最高(P<0.05)。

(四)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发生率

2012年应用抗菌药物的612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32张,不合格发生率为5.23%,2013年应用抗菌药物的463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现象的10张,不合格发生率为2.16%,显然2013年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发生率较2012年发生明显降低(P<0.05)。

三、讨论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诸多的危害,譬如说诱发二重感染、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细菌耐药性等,并且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目前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2]。在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时需要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的考虑,包括病原体、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抗菌谱等诸多因素,同时需要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能口服不静脉用药”等原则,对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对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3]。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2012年和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2012年2013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单联处方、二联处方使用率均明显降低,无三联处方。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4]。研究中还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进行了排序,2012年使用频度从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罗红霉素、加替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头孢他啶,2013年使用频度从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罗红霉素、加替沙星、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研究中统计分析了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构成,结果发现,2012年和2013年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均已口服为主,静脉滴注、肌内注射仅占一小部分,由此可见,我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相对合理,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临床用药中应对其给予重视,注意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以及规范管理,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祖德,鲁燕侠,刘晓军,等.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09):1868-1869.

[2]梁季鸿,唐喜,韦国强,等.克拉霉素联合美他环素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100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05):641-642.

[3]杨霞容,黄锡清,翁娟梅等.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15(03):1198-1199.

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工作规范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监测哨点作用,预防和控制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蔓延,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二条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肠道门诊的规范化建设,认真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三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肠道门诊的监督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对肠道门诊的督导检查。

第二章 工作要求

第四条 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建立并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设立肠道门诊,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第五条 肠道传染病的预检、分诊

(一)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在适当位置设置预检、分诊点(台),并有醒目标志。

(二)经预检为肠道传染病或者疑似肠道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到肠道门诊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第六条 肠道门诊应严格执行腹泻病例登记制度,建立门诊日志,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主要症状、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时间、初诊或复诊、联系方式等基本项目。对外地病例,住址要进行双登记(登记现住址、单位名称及原住址),做到“每例必登”,字迹清楚,项目齐全。

第七条 实验室标本检测

(一)对就诊的每一例腹泻病患者进行粪便直接镜检。对临床症状可疑霍乱的患者、外地就诊者、有流行病学史者实行“逢疑必检”,尽量在抗菌素使用前采集粪便标本,做霍乱弧菌等快速诊断和细菌培养检查。

(二)肠道门诊实验室应有标本检测登记本,登记项目应包括姓名、采样日期、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和医师、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医生、检验日期、报告日期等。患者便检结果要及时进行登记,并将阳性结果及时向相关科室反馈。

第八条 疫情报告

(一)发现霍乱等法定报告肠道传染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要按规定的时限和方式进行报告。

(二)发现某种肠道传染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多、或发现历史上未曾出现过或本地罕见的传染病,或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肠道疾病时,医务人员应立即报告医院相关部门,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九条 疫情处理

(一)对肠道传染病中疑似霍乱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实行就地隔离治疗,并做好污染环境的消毒;保留好病例初次检测的标本(培养基)等,以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检。

(二)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留观,留便化验,登记,必要时给予预防服药,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来医院后再做进一步处理。

第十条 安全防护

(一)肠道门诊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开展消毒工作,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医疗废弃物。

(二)肠道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第十一条 数据统计报告

(一)肠道门诊应定期进行腹泻病患者就诊情况和便检结果的数据统计和汇总工作,定期向医院有关管理科室报告。

(二)承担相应管理职能的科室应做好肠道门诊的工作量汇总,并根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按时上报有关监测数据。

第十二条 日常管理

(一)承担相应管理职能的科室人员应每天到急诊科、内科、儿科和中医科等科室进行巡视,及时纠正混诊等情况。

(二)定期组织肠道门诊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学习和培训。

(三)承担相应管理职能的科室每月至少一次,检查指导肠道门诊工作,以规范肠道门诊管理。

第三章 肠道门诊设置基本要求

第十三条 肠道门诊应做到“四固定,五分开”,即人员、医疗设备、门诊时间、诊室固定;候诊、检验、厕所、收费、取药分开。

第十四条 肠道门诊的开设按照开诊的规模和条件分为两个级别:第一级为专科,第二级为专室。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开设肠道门诊专科(可设立在感染性疾病科内);乡镇级医疗机构开设肠道病专室,有条件的乡镇级医疗机构可设肠道门诊专科。

第十五条 肠道门诊专科要求

(一)设在医院的边缘角落,远离水源,在建筑上单独设立,标志醒目,便于病人就诊,同时在肠道门诊内设立诊断室、化验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专用厕所,布局要合理,病人就诊出入口、登记、检查、取药等过程不得交叉。

(二)设观察床至少4张,各房间应有防蝇设施,污物桶或痰盂,门口设有消毒脚垫;配有采血、采便用品,运送培养管,专用培养基,检验设备,诊断试剂;专用的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液体及抗生素等药物;专用消毒药械;隔离衣、胶靴、手套等齐备(达到二级防护要求)。

(三)配备专(兼)职医生至少3人,其中主治医师以上至少2人;专(兼)职护士至少4人,其中主管护师以上的至少2人;专(兼)职检验人员至少2人,其中主管检验师以上的至少1人;消毒人员2人(可由护士兼职)。

第十六条 肠道门诊专室要求

(一)设在医院的边缘角落,远离水源,在建筑上相对独立,标志醒目,便于病人就诊,在肠道门诊内设立诊疗室、观察室、隔离病房、专用厕所。布局要合理,病人就诊出入尽量避免交叉。

(二)设观察床至少2张,各房间应有防蝇设施,污物桶或痰盂,门口设有消毒脚垫;有采血、采便用品,运送培养管(碱胨水等);有基本的检验设备(如显微镜等);专用的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液体及抗生素;专用消毒药械;个人防护用品等。

(三)配备专(兼)职医生至少1名,专(兼)职护士至少1名。

第十七条 肠道门诊医务人员应参加由市或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相关肠道传染病知识培训,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第十八条 相关工作制度应悬挂或摆放在肠道门诊显著位置。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门诊医疗安全自查报告 篇5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我们在门诊范围内进行了医疗安全自查。自查内容包括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应急管理三部分。检查工作按三个步骤进行,即:教育阶段、自查阶段、整改阶段。通过医疗安全自查工作,强化了医疗文件的书写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消除了门诊医疗安全隐患。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疗事故处理呈现出“纠纷多、类型广、处理难”的特点。不重视医疗文件书写,违背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及工作制度,以及服务态度不好等原因是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主要问题。误诊、急救等医疗事故在医疗纠纷中占有较大比例。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门诊医疗安全,2013年4月27日至5月1日,我们在门诊范围内进行医疗安全自查。医疗安全自查的内容包括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应急管理三部分。通过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把一切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医疗安全检查的步骤 教育阶段 门诊部组织召开门诊医务人员会议,重申医疗安全的重要性,选择1-2件医疗安全案例会上宣读,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将医疗安全检查步骤告知职工,做到人人知晓。

自查阶段 此次医疗安全自查加强了“自查”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发

挥科室主观能动性,使科室负责人和每一位医技人员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自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门诊医生严重不足,内科、外科、五官科、牙科都只有一个医生,成为单打独斗局面,一但某个医生生病或者有事,该科室就得关门。发热门诊最为突出,有科室无人员。专家门诊名存实亡,没有专家到门诊上班,名不符实,没有发挥出专家作用。二是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或缺失,部分门诊制度不齐全、不完整。三是没有危重病人记录、会诊记录本。以上几点不但影响病人就诊,而且最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必须增加医生数量和加强医疗质量,强化专家门诊的管理。加强门诊病历的书写,完善各种记录。整改阶段 此次自查写出书面督导材料,要求各科对自查中发现的不足和隐患限期进行整改。门诊是反映医院质量管理、技术水平、服务水平的窗口。开展医疗安全自查,目标在于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

此次医疗安全自查改变了传统的检查模式,强化了自查过程和整改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科室积极行动起来,进行自查、整改,医技人员对医疗安全的细则更加了解,印象更加深刻。

康定县人民医院门诊部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篇6

关于印发《青岛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劳社„2009‟153号 各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青岛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九月三十日

青岛市基本医疗保险 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形成布局合理、服务优良的医疗保障基础服务体系,提高参保人的疾病保障和健康水平,根据《青岛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青岛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以下简称市内七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定,并与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医疗保险服务协议,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普通门诊医疗、双向转诊服务、家庭病床、老年医疗护理、门诊大病等基础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市内七区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总体规划、审定、监督管理等工作。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险业务培训、医疗保险政策执行和服务协议履行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审定,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原则,促进合理选择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提高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

(二)坚持总量控制与促进有序竞争相结合,按照统一标准确定定点机构,并实行动态管理,择优劣汰,逐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三)坚持中医与西医并重原则,在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内,鼓励定点机构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四)坚持优质服务与合理调整定额相结合,鼓励定点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章 定点规划与资质条件

第六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本市卫生区域规划和医疗保险管理需要,考虑周边辐射覆盖人群、现有社区门诊定点数量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等因素,本着方便快捷质优的原则,确定本市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总体规划。根据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费用、服务人群、服务半径以及服务需求变化等适时进行调整。

第七条 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并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可提出定点申请:

(一)符合本市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

(二)符合本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标准;

(三)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二百平方米以上,结构布局合理。其中承担老年医疗护理业务的,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八百平方米,设置床位数二十张以上,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五平方米,有必备的生活设施和活动场所;

(四)应具备五名以上执业医生,其中符合家庭医生条件的不少于三名。护士需取得执业护士证书,医护比例不低于1:1.2。开展老年医疗护理业务的,还需取得民政部门颁发的《养老服务机构执业证》。配备护理员、药剂、检验等人员,每床至少配备零点四名护理人员,护士与护理员之比1:2,至少具备一名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

(五)应设有全科诊室、健康教育室、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观察室、信息管理室、消毒间等必要的业务用房。承担家庭病床的,应设立家庭病床科,有相应的医护人员负责家庭病床的管理工作,能够定期巡诊和出诊;

(六)应配备B超机、半自动生化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尿8A检测仪、快速血糖测定仪、心电图机、显微镜、输氧设备、消毒设备等必要的基础诊疗设备,满足日常诊疗需要;

(七)营业期间群众反映良好,无不良投诉,遵纪守法,无医疗责任事故;

(八)财务、药品、护理、检验等管理制度健全,工作规范;

(九)按规定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十)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前款所称家庭医生,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机构的内科、中医科或经全科医生培训合格的医生,年龄原则上在六十五岁以下,身体健康,能坚持全日制工作。

第九条 下列社区医疗机构不得申请医保定点资格:

(一)变相承包或科室对外承租的医疗机构;

(二)发生严重违规行为,受到劳动保障、卫生、财政、药监、物价等部门的处罚(处理)不满一年的医疗机构;

(三)被取消定点资格不满一年的医疗机构;

(四)停业整顿期间的医疗机构。

第三章 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审核确定程序

第十条 符合申请条件的社区医疗机构,可根据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的相关要求,携带下列材料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一)《青岛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申请书》(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编制,通过“青岛劳动保障网”下载);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及复印件,承担老年医疗护理的应提供民政部门颁发的《养老服务机构执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收费许可证》副本及复印件;

(四)医务人员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五)医疗仪器设备清单;

(六)上医疗机构基本情况以及医疗服务能力书面说明;

(七)医疗服务场所产权或租赁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八)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已受理;申请材料不齐或不符合要求的,应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材料。

第十二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卫生等有关部门对初审符合条件的单位进行现场审验。现场审验合格者,综合考虑总体布局规划、医保业务需要、患者需求、同类定点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利用情况、管理需要等因素,结合其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人群和收费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第十三条 对综合评定合格的单位在青岛劳动保障网公示十个工作日,公示合格者颁发《青岛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标牌,并通过市劳动保障网或其他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取得社区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的单位,应及时与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并按要求接受医疗保险政策培训,做好医疗保险药品及收费项目对照、医疗保险结算管理系统软件安装等各项准备工作。经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验收合格的,准予开通医疗保险业务。取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三个月内未开通医疗保险网络系统、未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的单位,视为自动终止社区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第十五条 因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等原因被暂停定点资格的,如需恢复定点资格,应当在暂停期满前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提交恢复资格申请书、违规整改情况报告以及改进措施报告。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以上材料之日起进行核查,经核查后符合要求的,自确认之日起恢复其定点资格。逾期不提出恢复申请的,视为自动终止定点资格。

第四章 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日常管理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单位性质、诊疗科目、地址等项目发生变更时,应在变更后十五日内携带有关材料到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经确认后,符合定点要求的,继续保留其定点资格;定点医疗机构逾期未办理变更手续的,市劳动保障部门自发现之日起停止医疗费用结算,解除医疗服务协议。

第十七条 医保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因改建、迁址等各种原因暂不能承接医疗保险业务时,应在十五日内到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劳动保障部门视情况做出相应处理。逾期视为自动终止定点资格。

第十八条 医保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定点资格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期满前两个月内,医疗机构应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重新提出定点申请。逾期未申请的,视为自动终止定点资格。

第十九条 原已纳入社区定点的医疗机构改变所有制性质的,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办法对其定点资格重新审定。

第二十条 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将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医保规定情况及时反馈给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及医疗保险服务诚信情况等记录入库,以备核查和评价。

第二十一条 按照青岛市物价、卫生等部门有关要求,做好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标准的公示及住院费用“每日清单”工作,开具门诊清单式发票。

建立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参保患者监督评价体系,发放调查表格,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每年依据患者对定点机构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测评和比较,患者满意度作为评先选优、保留定点资格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 行政处理

第二十二条 医保社区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依法给予追回违规金额、罚款、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取消协议、取消科室及相关人员的医疗保险服务资格、暂停社区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等处理:

(一)连续三个月不承接或不能承接医疗保险业务的;

(二)将承担医疗保险业务的科(诊)室出租或对外承包的;

(三)为参保人提供与所患疾病无关的检查、治疗和用药服务的;

(四)将非参保对象的医疗费或非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列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和不按规定结算费用的;

(五)违反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规定,不按规定限量开药,搭车开药,串换药品的;

(六)未严格执行药品进销存管理制度,药品及财务帐目管理混乱,药品、医疗耗材的进、销、存与医疗保险上传数据明显不符的;在药房或药库内发现假冒、伪劣、过期、失效药品的;

(七)违反物价政策及标准,分解项目、超标准、虚假、转嫁、串换等不按物价部门规定收费标准收费的;

(八)采用挂名治疗、病历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等方式,套取医保资金的,以及无故拒收病人、推诿病号的;

(九)拒绝、阻挠、不配合医疗保险监督稽核工作,拒不提供监督稽核所需的相关材料的;

(十)未按照劳动保障部门要求进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信息系统对接、信息网络建设投入以及其他情况的;

(十一)其他违反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和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医保社区定点医疗机构严重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直接取消其定点资格:

(一)伪造医疗文书,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

(二)不符合转诊条件的参保患者转诊的;

(三)未及时为参保患者办理转诊手续的;

(四)与医院恶意串通转诊的;

(五)违反医疗保险规定,涉及违规金额较大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规定的行为。

被取消医保社区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自取消定点资格之日起一年内不得申请定点资格。

第六章 附则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篇7

关键词:门诊服务质量,分位数回归,影响因素,支付制度改革

门诊是医疗机构的窗口,是连接患者和医生的枢纽,随着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逐渐重视和医疗改革的开展,农村,特别是西北农村地区的医疗环境有了长足的发展。病人对医疗门诊服务的满意度,不仅可以反映医疗卫生的建设效果,也可以反映居民对医疗机构的态度,也可以用来评估医疗改革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1,2]。本研究对宁夏全区抽样的居民进行门诊服务质量的评估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哈佛/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开展的“创新支付制度,提高卫生效益”试点项目[3],项目共对宁夏5个县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2个县为创新支付制度的改革县,其他3个县为对照县,具体的支付制度创新方案详见相关文献[4,5,6]。本研究选取调查群体中的18岁以上的成年人,调查对象共计21 459人。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美国哈佛大学制定的调查表,经预调查完善后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就诊距离,家庭经济收入,对农村医疗机构门诊服务质量的打分,是否为医疗支付制度干预县,购买的保险数量等。其中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从等候时间、环境、医生态度、医生业务能力、药品配备的齐全程度、设备的先进程度等7个方面进行评分,每个子条目的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以总体合计分值作为判定农村医疗机构总体的服务质量。

1.3 统计模型与软件

本次研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位数回归是Koenker和Bassett提出的一种回归估计方法,是一种基于因变量的条件分布来拟合自变量线性函数的回归模型[7]。分位数回归最大的优点主要是对异常值更加稳健,同时分位数回归允许研究的自变量对模型位置参数和尺度参数的影响,从而使得对数据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理解,第三点则是分位数回归适合于异方差数据。分位数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纳入变量的描述和各个变量的赋值情况见表1,为了降低家庭收入间的变异情况,对家庭收入对其取自然对数进行后续的分析。应用StataSE12.0统计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和统计描述。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值±标准差,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组间的差别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门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描述

对本次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描述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见本次研究性别比例分布相对较为均衡,均在50%左右,汉族和回族同样占比在50%左右,婚姻状况以在婚为主,占76.9%,其他见表2。

2.2 门诊服务质量单因素分析

门诊服务质量在支付制度干预县和对照县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见支付制度干预县和未干预县间的农村医疗机构门诊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县的门诊服务质量高于未干预县。

对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以及是否过去一年在外打工的门诊服务质量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回族和汉族之间的门诊服务质量评分(回族:24.50±5.60,汉族:25.41±4.9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12.64,P<0.001),汉族得分高于回族;不同教育程度间的门诊服务质量评分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F=8.58,P<0.001),随着学历程度的提升,对门诊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得分越高;无慢性病者(25.01±5.27)较患慢性者(24.76±5.32)的门诊服务质量得分高,且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08);在不同距最近医疗机构距离分类中除了3~3.9公里类型和其他距离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距离分类见的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0.83,P<0.001)。

2.3 门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首先通过图形获取因变量主要的分位数,见图1,从图中可见分位数主要的位点在0.1和0.9处,因此对因变量的0.1,0.2,0.3,0.4,0.5,0.6,0.7,0.8,0.9九个分位数点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中可见是否进行支付制度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分位数回归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影响是正向的,提示支付制度的改革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性别在门诊服务质量得分低水平(10%)情况下对其的影响是正向,而在高水平(80%)对其影响是负向;民族的服务质量的影响仅限于低服务水平,影响为负向,即为回族在门诊服务质量低得分阶段对其的影响较为显著;婚姻状况的影响中以未婚作为参照,在婚和其他婚姻状况对服务质量的影响集中于中高得分阶段,影响均为正向的;个人健康水平在中得分段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影响为负向的。见表4。

注:***表示在1%的检验水准上显著;**表示在5%的检验水准上显著;*表示在10%的检验水准上显著。括号中为标准误,分位数回归的标准误通过200次bootstrap法进行拟合得到。

3 讨论

由于不同服务质量评分群体的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不同人群的方差相差较大,会违背OLS(最小二乘回归)同方差的假定,将会造成最小二乘估计的有偏性,同时也会造成检验结果t值可靠性的降低[8],因此可以通过分位数回归确保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分位数回归可以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分布不同位置的不同影响,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本次研究通过对宁夏基层医疗机构支付制度改革干预以及其他因素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从分析结果可见门诊支付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当地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质量,间接反映了医疗支付制度改革对医务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有效调控,提示门诊医疗支付制度的改革效果。分位数回归结果提示从10分位到90分为支付制度改革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均为正向的,且影响较为稳健,同时也说明了支付制度改革对门诊服务的影响比较稳定,影响覆盖面较广,符合宁夏支付制度改革的目的[9],为宁夏门诊医改以及后续将要进行的住院医改的推广提供了较为宝贵的信息和资源。

从10分位到90分位,性别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从正向逐渐变为负向,且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呈现增加趋势,说明性别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存在着绝对收敛,但是整体影响并不显著,仅在10分位和80分位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是低门诊服务质量和高门诊服务质量的敏感指标。民族因素对门诊服务质量在考虑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的情况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和阳明芬[1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宁夏是回族、汉族聚集区,汉族和回族的生活交往较为频繁,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对医疗机构门诊服务质量的要求趋近相同,同时也可能由于不同民族群体对健康的服务需求不存在差别所致。同样年龄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和陈悦姝[11]等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对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农村地区居民健康意识的宣教,群众对医疗机构服务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使得不同年龄段居民对门诊服务质量的要求趋近相似,也从侧面反映了医疗宣传对不同年龄段受众影响的均衡性。距离医疗机构的距离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近几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交通工具的便捷性,使得距离不再是影响居民对门诊服务质量评价的因素了。

不同教育程度在考虑其他因素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对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分位段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婚姻状况中“在婚”对门诊服务质量影响的回归系数从10分位的-1.047增加到90分位的4.819,具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婚姻状况中的其他状态同样具有上述变化趋势,提示良好的婚姻状况是影响居民对服务的认可情况有关,也可能是不同的婚姻状况对健康的影响情况不同进而导致身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反应所致[12]。

综上可见,百分位回归可以提供比多元线性回归更为详细的信息,对于因变量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应对其采用其他合适的分析方法如百分位回归法。从本次研究结果可得,对不同门诊服务质量得分的医疗机构,对其进行门诊服务质量提升阶段应当更多的考虑相应分位回归中的显著影响因素,方可起到快速提升服务质量的作用。本次研究也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升提供的方法学解决方案,为更好的服务基层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徐江云,马丽.宁夏城市社区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10):989-990.

[2]王敏怡,黄淇敏.医疗服务中顾客满意度的概念与评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46-48.

[3]李江平,杜建财,张翻弟,等.农村慢性病患者就诊次数的影响因素——基于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74-76.

[4]简伟研,Winnie Yip,William Hsiao,等.多方共赢的政策设计案例:宁夏盐池县县级医院包干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11):8-10.

[5]汤淑女,简伟研,Winnie C-M Yip,等.向基层机构倾斜的门诊报销制度对高血压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3):445-449.

[6]井珊珊,Lizheng Shi,尹爱田,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病补偿政策效果研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9):56-58.

[7]Roger Koenker,Gilbert Bassett.Regression Quantiles[J].Econometrica,1978,46(1):33-50.

[8]李泽昱,苏宇楠,田茂再.基于分位回归的国家形象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14,31(8):59-65.

[9]施露露,赵芳,刘兰.创新支付制度下门诊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2):4116-4118.

[10]阳明芬,热娜,张丽.少数民族患者对门诊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631-633.

[11]陈悦姝,朱小颖,彭文亮,等.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服务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5):636-637.

医疗机构规章制度门诊 篇8

(一)广西职工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人数

截至2014年12月底,广西共有40多万人次享受了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同比增长22%左有,其中在职人员增长了30%,退休人员增长了18%,在职退休比为0.48:1。

(二)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支付政策

长期以来,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支付政策是由各统筹地区自行制定的,起付线、封顶线、统筹支出比例等待遇标准,差异较大。2014年7月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本医疗保险同城化政策(以下简称“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先后在防城港市、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玉林市、百色市、崇左市和区本级8个统筹地区执行,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支付政策得到区域性的统一。但是,另外7个统筹地区的待遇政策至今仍未统一(见表1、表2)。

(三)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费用情况

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是逐年上涨的,2014年职工门诊慢性病费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了22%左右。其中在职职工门诊慢性病费用占到职工门诊慢性病总费用的65%以上。出现费用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人数、就诊人次和次均费用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二是各地医保政策的调整,如病种数调整至21种、门诊慢性病药品目录范围的扩大、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的提高等,在提高参保者门诊慢性病待遇的同时也刺激了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的上涨;三是与参保职工年龄结构老龄化有关。

(四)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就诊人次与就诊流向

2014年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就诊人次达到500万,其中三级医院接收人次占到门诊慢性病就诊人次的50%以上。门诊慢性病病人更多的是选择在三级医院就诊,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统筹地区政策规定门诊慢性病的定点医院为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二是广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参保职工为寻求优质医疗资源从而选择三级医院作为门诊慢性病定点医院;三是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尚未在广西全区范围内推行。

(五)广西职工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实际补偿情况

3年来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实际补偿比保持在92%以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均保持在66%以上,尤其是2014年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达到83%。可见当前参保职工享受的门诊慢性病待遇水平较高,其在治疗门诊慢性病上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但也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造成巨大压力。

(六)“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前后,职工门诊慢性病医保基金支付情况

自2014年7月1日“北部湾同城化”政策推行后,北部湾统筹地区职工门诊慢性病的管理得到加强,统筹基金支出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统一执行的门诊慢性病病种有21种,其中18种普通门诊慢性病执行统一的待遇政策和统一用药范围。此外,职工门诊慢性病统筹基金支出同比有所下降,如自治区本级执行“北部湾同城化”后,从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职工门诊慢性病统筹基金支出同比减少了2300多万,下降幅度达到38.4%。

二、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政策尚未统一

在2014年7月1日以前,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统筹,职工门诊慢性病具体政策由各统筹地自行制定,这就使各统筹地社保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地区间门诊慢性病相关政策不统一,进而影响了地区间职工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公平协调发展。虽然2014年7月1日起“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先后在防城港市、南宁市、区本级、钦州市、北海市、玉林市、百色市和崇左市8个统筹地区贯彻执行,但是在属地化管理的前提下,各统筹地区职工门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与未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区间职工门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二是未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区职工门诊慢性病部分政策的不统一;三是推行了“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区间职工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根据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管理的通知》的规定,患各种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参保职工,其门诊特殊慢性病享受待遇按各统筹地区原政策执行,如南宁市特殊门诊慢性病是不设起付线的,而玉林的门诊特殊慢性病的起付线则是500元/人/年。

(二)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差异大

一方面是“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出台前后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差异过大:从起付线来看,起付线从原来600元/年/人调整为100元/月/人,起付标准比原来升高了一倍;从最高支付限额来看,政策出台后,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节剂治疗这三种治疗费用高昂的门诊特殊慢性病规定的最高支付限额过低,而按照原政策的规定,统筹基金可支付的费用比此政策限额高将近1.5倍。因此,在新政策施行后,政策制定部门考虑到参保者尤其是门诊特殊慢性病患者的实际需要并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如规定三个门诊特殊慢性病的待遇按统筹地区原政策执行等。另一方面是未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也存在着诸多差异,统筹地区之间待遇水平差别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公平性。

(三)职工门诊慢性病的监管难度大

职工门诊慢性病监管具有管理面广、服务量大、监管难度大的特点。一是门诊慢性病患者就医具有影响因素多、不确定性强、就诊频次高、治疗周期长、购药行为可替代性、费用总量大的特点,使得门诊慢性病监管的可控性弱,如医保审核人员难以对就医人员、购药人员尤其是对异地就医、购药人员的真实身份及购药就医的时间、地点、过程及票据的真实性进行核查。二是门诊慢性病的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逐利行为和主观故意给门诊慢性病的监管带来困难。如提供虚假票据诱导患者以药换药、以药换物或虚开票据,倒卖药品,骗取医保基金。三是医疗保险信息监控系统建设滞后,尤其是广西一些统筹地区还未实现联网结算,在门诊发生的费用还需拿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手工报销。四是医保经办机构监管人员紧缺,且医疗行为专业性强,难以及时对异常费用进行核查。

(四)三级医院就诊压力大

由于广西尚未实行门诊慢性病分级诊疗制,门诊慢性病患者大部分集中在三级医院就诊。据统计,2014年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人在三级医院的发生的就诊人次是二级医院的3.3倍,是一级医院的2.7倍。可见门诊慢性病人过多地集中在三级医院就诊,导致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大,医疗资源过度紧张致使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长,患者满意度低。反之,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则出现医疗资源过剩现象,甚至部分医院出现“门可罗雀”现象。

三、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对策

(一)加快在广西全区范围内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努力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加快在广西全区范围内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在广西全区内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四个统一”,即统一门诊慢性病病种、统一门诊慢性病的申报、评审、确认和门诊慢性病治疗卡的发放程序、统一门诊慢性病的待遇标准、统一和规范门诊慢性病的定点管理,以增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适应参保人员的流动性,解决现阶段统筹地区存在的门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管理混乱、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努力实现职工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在广西推行门诊慢性病分级诊疗制度,实现门诊慢性病患者就医的合理分流。首先要把门诊慢性病的定点医院扩大到一级医院,根据门诊慢性病的轻重程度,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如可以尝试限定患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后遗症这几种病情较稳定的慢性病病人只能在定点的一级医院进行门诊治疗,同时规定定点的一级医院定期安排门诊慢性病人到指定的二级以上医院门诊进行复查;其次可根据医院等级设定不同起付线和统筹支付比例,引导慢性病患者进入基层医院。这样既可以缓解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可以合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还可以方便门诊慢性病患者就医。

(三)提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水平,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要加强医保经办机构的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医保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严格按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政策文件规定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及其就医行为、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疗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二是要加强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及其就医行为的动态监控,尤其要加强对高额医疗费用、高频次就医人员的监管力度,一旦经过核实发现门诊慢性病患者有违反医保规定的行为,即刻暂停其门诊慢性病待遇等措施,情节严重涉及犯罪的,可由司法介入。三是加强对定点医院医保医师的管理力度,通过建立门诊慢性病医保医师信息库,对医保医师进行诚信管理,医保医师的诚信等级直接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挂钩,引导医师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四是加快基本医疗保险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把门诊慢性病从申报到享受待遇发生医疗费用的全过程纳入到信息系统当中,利用临床知识信息库结合医保信息库设定的阈值,筛选出疑似违规的信息,由医保审核人员核查并做出处理。

(四)妥善解决突出问题,尤其要注意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衔接工作,保障新老政策的平稳过渡

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保障新老政策的平稳过渡是关键也是难点。

上一篇:清明见闻日记400字高三下一篇:有关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