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诞生故事(共12篇)
你知道郵票是怎麼誕生的嗎?說起郵票的誕生,源於一起拒付郵資的事件。
一八三八年的某日,一輛郵政馬車停在英國的一個小村莊,車上跳下一位郵差,他的手裡舉著一封信,嘴裡不停的喊道:「愛麗絲,快來取信。」
一位秀麗的姑娘應聲推開門,接過信,看了看,便把信退還給郵差:「對不起,我付不起郵資,請把信退回去吧!」
「這,這……哪有這樣的道理!信都送到妳手裡了卻不付錢。」郵差心懷不滿的說。
兩人的對話聲引起了路過的數學家羅蘭‧希爾的好奇,他問清事情的原委,便替姑娘付了郵資。姑娘拿到信,對羅蘭‧希爾說:「先生,謝謝你!不過這封信我也不用拆開了,它裡面根本就沒有信。」
「為什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我家裡窮,沒有錢,付不起昂貴的郵資。於是,我和在軍隊服役的未婚夫布朗事先約定,在他寄來的信封上,畫個圓圈,表示他身體安康,一切如意。這樣,我只要看信封就行了,不必取信了。」
原來當時英國的郵政管理局規定:郵資由收件人一方給付。如果收信人拒付,信便退給寄信人。布朗和她未婚妻正是用自己的方式省了郵資費。希爾聽了愛麗絲的回答,決意要擬定一個科學的郵政收費辦法。經過反覆思考,他提出由寄信人購買一種「憑證」,然後將「憑證」貼在信封上,表示郵資已付。
一八三九年,英國財政部採納了希爾的建議,編制了下一年度郵政預算,並經維多利亞女王批准公佈。
一八四○年一月,英國郵政管理局開始實施新的郵政收費方式,即信函基價規定為每半盎司(相當於14公克)的重量,收費為一便士。
一八四○年五月六日,英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上印著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側面浮雕像。它選用帶浮水印的紙張印刷,塗有背膠,並標有「郵政」字樣。一便士一張的票面是黑色的,二便士一張的票面是藍色的,它們被人們通稱為「黑便士郵票」。啟示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我們日久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甚至發展成為惰性思維。不想思考,不願意思考,在無意識的惰性思維狀態中生活而不用心生活,讓我們逐漸喪失了生活的靈感和和對生命的熱情。
The birth of the postage stamp dates back to May 6, 1840, when Britain issued1) its first stamp, the "Penny Black." But, how did people receive mail before this time, and what led to the idea of using stamps?
Primitive2) message systems have been in place as long as man has been in existence. Until 1840, however, regardless of how primitive or how elaborate3), all these systems operated without the benefit of a postage stamp.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postal service, stamps and envelopes did not exist. When you wanted to send a letter, you would fold it up and seal it shut, and the person who received the letter had to pay for the delivery4) costs. Since rates at that time were very high, many people refused to accept letters. In fact, many people developed secret codes by which they could cheat the postal services. They would place secret marks on the outside of the letter that conveyed5) their message and all the addressee6) had to do was to read the secret message, refuse to accept the letter, and thus not have to pay for it. Mainly for this reason, postal services turned to a means of prepaying postage.
In 1837, Sir Rowland Hill, the British Postmaster General, introduced the "Post Office Reforms" whereby7) the mail could go anywhere in the British Isles at the same rate; the postage was to be paid by the sender—not the addressee; and payment was receipted8) by placing a small piece of colored paper on the outside of the letter—THE STAMP! Of course Hill's proposal was heavily debated for a few years, but after serious discussion, the change was enacted9) and instituted in 1840. Thus on May 6, 1840, the first government-printed postage stamps were born.
Sir Rowland Hill himself designed the first stamp which cost one penny and bore the profile of Queen Victoria. Because the stamp was printed in black, the 1-cent stamp soon became known as the "Penny Black"—the world's most popular stamp. These first stamps were imperforate10) and people had to cut apart the sheets of stamps. The first perforated stamps did not appear until 1854.
The popularity of this new system of sending mail and collecting the fee in advance spread fast and it didn't take long for other countries to use similar systems. By 1860, almost all countries have postage stamps. And the year 1878 finally saw the birth of the first stamp in China.
邮票的诞生要追溯到1840年的5月6日。在那一天,英国发行了它的首枚邮票——“黑便士”。但是,在此之前人们是如何接收信件的呢?又是什么使人们有了使用邮票的想法呢?
早期的信息传递体系自人类存在以来就一直都有。但在1840年之前,所有的信息传递体系,无论多么简单或是多么精细,在运转中都没有享受到邮票的好处。
在邮政服务的早期,邮票和信封并不存在。如果你想寄一封信,可以把信件卷起来并封好,收到信件的那个人将不得不支付投递费。由于当时投递费非常高,所以很多人都拒绝接受信件。事实上,很多人发明了秘密代码,以此来欺骗邮政服务部门。他们在信件的外面标上传达自己信息的记号,而收信人只需阅读这些秘密的信息,拒收来信,这样就无需支付邮资。主要基于这一原因,邮政服务部门决定实施一种预付邮资的办法。
1837年,英国邮政大臣罗兰·希尔爵士提出了一项“邮局改革”办法。按照这一办法,支付相同的邮资,信件即可送达英国本土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邮资都必须由寄信人而不是收信人支付;邮资的支付将通过寄信人在信件外贴一小块彩纸——邮票来证明。当然,希尔的提议在数年里都饱受争议,但经过严肃的讨论,这项变革于1840年得以颁布和实施。就这样,在1840年5月6日,首枚政府印制的邮资邮票诞生了。
罗兰·希尔爵士亲自设计了世界上的首枚邮票。这枚邮票面值1便士,印有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由于邮票是用黑色油墨印制,所以这种1便士邮票就以“黑便士”著称——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邮票。最初的这些邮票没有齿孔,人们必须用剪刀将整版邮票剪开。直到1854年,世界上第一批有齿孔的邮票才出现。
这种全新的寄信和预付邮资的方式深受欢迎,并迅速流传开来。没过多久,其他国家也开始采用类似的邮政体系。到1860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行了邮资邮票。在1878年,中国的首枚邮票也诞生了。
Stamps邮票
Record stamps
Bhutan, an Asian nation in the Himalayan Mountains, issued a group of postage stamps that were actually phonograph11) records. These stamps, issued in 1973, had native folk songs recorded on one side and could be played on a record player.
唱片邮票
不丹是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内的亚洲国家。它曾发行过一组实际上是唱片的邮资邮票。这些邮票于1973年发行,在邮票的一面上录有当地的民歌,可以放到唱片机上播放。
Stamps with warning messages
Several hundred years ago, important military messages had gallows12) drawn on them as a warning to robbers. The drawings showed those who couldn't read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y stole the letters.
警告强盗的邮票
几百年前,重要的军事信件外都画有绞刑架的图案以警告强盗。这些图案告诉那些不识字的人,如果他们偷窃信件,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Stamps with Ads
Sometime before 1883, advertising for various products was printed on the back of U.S. three-cent stamps.
广告邮票
1883年前的某个时期,在美国发行的面额为3美分的邮票背面,印有不同产品的广告。
Postage 邮资
Candles determined the postage rates
In 1693, letters were held in front of a candle to determine the postage rate. The less the light shone through, the more costly the rate. This was known as candling.
烛光定邮资
1693年,邮件需要拿到烛光前来确定邮资。透过去的烛光越少,邮费就越昂贵。这后来被大家称为烛光定资法。
Postman邮递员
Cat as postman
In 1879, Liege, Belgium employed 37 cats to carry bundles of letters to villages. This service didn't last long as cats proved to be thoroughly undisciplined.
猫咪邮递员
1879年,比利时的列日市雇用了37只猫来向村庄运送捆绑好的信件。但这项服务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猫被证明是完全不遵守纪律的。
Post office 邮局
Undersea post office
It was established in 1939 as part of a scientific facility on the sea bed off the Bahamas. They used a special oval13) postmark that was inscribed "SEA FLOOR/BAHAMAS." Here you can see the post office depicted on Bahamas 5-shilling stamp issued in 1965.
海底邮局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看看哪些字已经认识了,讲讲是怎么认识的。把它挑出来,摆到一边,并读给别的小朋友听。
2.结合语句认识生字:伦敦、研究。
3.借助汉字特点识字。4.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1)“我说你找”。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在文中找出来。
(2)“我指你认”。一个同学指生字,另一个同学快速读出来,再说出课文中的词语或用字组词。
(3)“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本课的生字。
三、写字指导。
注意: “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便、使”右边十分相似,可以在找到差别的基础上指导写美观。指导的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英”字第七笔撇上边要出头。“式”字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写美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选择读书方式。
2.合作学习,读给小伙伴听,相互检查、订正。
3.抓重点语句悟读、品读。
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
(1)用礼貌的语气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2)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怎样读这些句子才能突出他们在用心思考呢?此时教师可示范读,也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读。
(3)“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看插图你能想象出当时阿切尔的动作神情吗?学一学他的样子,理解“吸引”一词,使学生感受到阿切尔能细心观察生活的细节。
(4)“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通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5)“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从“仍然”一词你又知道了什么?用敬佩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中的后两句。
三、积累运用
1.课文中表示数量的词语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如,一大张邮票 一枚别针 一台机器 一家小酒馆 一位先生)还可以说“一枚”、“一家”什么呢?在生活中找找看。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填填”。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再记到小本子上,或者用这个词依照书上的句子说一句话。
可引导积累以下词语?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
四、实践活动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响应学生伙伴的提议,去收集一些邮票。
2.故事会。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相关知识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这是著名政治活动家季米特洛夫的一句名言。邮票原是一种邮资凭证,但是随着邮票图案的日益丰富,美术设计的多姿多彩,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历史和地理的小型而形象的“百科全书”。
邮票是近代邮政发展的必然产物。邮票有三个要素,即国家(地区)铭记。面值和主题图案。不过也有例外,如英国邮票不印国名,我国解放前有的邮票没有面值。
邮票有两个属性,第一是邮资凭证,第二是集邮领域里的特殊商品,是人们购买、欣赏、收藏的商品。有趣的是,近代邮政邮票和集邮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17世纪初,法国开始建立公用邮政,在较大城市开设邮局,规定资费标准和时刻表。1784年,英国开始使用邮驿马车。邮票诞生之前,邮件的收费办法是按照信件用纸的张数和投送路程的远近,逐件计算的,而且是由收件人支付。当时,议员们享有免费用邮的特权,平民百姓付不起邮资,因而经常拒收邮件,使邮局遭受损失。英国人罗兰?希尔,对此进行了大胆改革,印制了一种“标签”,这就是1840年5月6日诞生的世界第一枚邮票——一便士黑色邮票,实现了统一的收费标准。
据说,大英博物馆的格雷博士把黑便士邮票作为纪念品来保存,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集邮者。1842年,伦敦《泰晤士报》上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征求邮票的广告。1847年,一位名叫亨利?亚策尔的爱尔兰人,见到有人用针在无齿孔邮票骑缝上扎小孔,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打孔机。1854年,英国人首先使用打孔技术,发行了带齿孔的邮票。1850年法国人勒格拉开始专门收集和研究邮票,并创制了测量邮票齿孔度数的“量齿尺”。
1852年,比利时的温地美伦在布鲁塞尔第一次公开展出自己收集的88枚邮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展。1856年,英国人吉本斯开始经营邮票生意,他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商。
1878年,中国发行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是一套带齿孔的邮票。第二年,上海《申报》首次刊登新泰洋行哈文斯收买邮票的广告。1906年,卢森堡首次将全套邮票印制成一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小全张。以后,又发行了小型张、小本票……
1、认识“齿”、“枚”等13个生字,会写“仍”、“使”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受创造的意义,激发在生活总的用心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发明创造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本课的11个正字词,13个带拼音的生字,13个不带拼音的生字;
2、有关邮票、小刀、纸。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又跟小朋友们一起上课了,相信小朋友们一定很喜欢和老师一起上课吧,老师希望这节课我们能合作的更好,共同学习新的知识,大家有信心吗?
生:有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看上面的投影。(师出示“黑便士”的邮票)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邮票
师:对,这是邮票,是一张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板书:邮票)
同学们看,这张邮票的图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像,面值1便士,所以呢,又叫“黑便士”。现在看下面的这张邮票,它是现在常用的邮。老师请小朋友们比较这两枚邮票的四周有什么不同?
生:现在的邮票有小孔
师:恩,你们看的真仔细,那你们谁能说说看这些小孔象什么呢?
生:齿孔
师:对,这就叫做:齿孔。(板书:齿孔)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齿孔。(生跟读)
师:大家别看这小小邮票的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补上课题:的故事)
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2、初读生字,认字词,写生字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邮票齿孔是故事是个怎么样的故事
生2:邮票齿孔是怎么样发明的……
师:恩,小朋友想知道的真多,那么下面就请大家翻到第62页轻声细读课文,看看有这个故事有趣吗?遇到生字宝宝,借助拼音朋友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要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学习生字
师:停,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课文中的生字宝宝都认识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生字宝宝。哪位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一读生字词?你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生当小老师带读
师:小老师读的真不错,还有谁要读吗?(再指名一位学生读)
师:恩,你还要棒!现在你看,拼音朋友没了,你还会读吗?愿意开小火车读吗?火车火车往哪开呀……
生读
师:小朋友们读的都不错,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请你们结合书本相互读给同桌听,有错的地方相帮忙改正。等会请几个小朋友们显示一下你的认字本领。
生相互读生字
师:停,(点名)请你认一下老师出示的生字,并帮他们找个除书本上的朋友之外的朋友,行吗?其他的小朋友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生字,划上线!
生1;生2;
师:恩,你认得可真准啊。那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老师指示--裁和撕)
生:……
师:恩,裁字是跟衣服有关系的,所以下面有个衣字,撕是用手的,所以它是提手旁的。
现在我们来做个看看,听听,的游戏好吗?看老师示范,看谁能说的有快又准!
(师动作:拿刀,裁纸,撕纸)
师:一个城市的名字,英国的首都(生:伦敦)
师:下面是个字谜,看哪位小朋友的小脑袋动的最快,听好了,九个洞是什么字呀?
生:究。
师:借一半扔一半,这个就难多了哦,快动动脑筋好好想想。
生:仍。
师:你们真是厉害,一下子就想出来了,比老师快多了呢!好了,小朋友们刚才展示了你们的认字本领,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写字功夫,好吗?先拿出书本,翻到第64页,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哪些字要注意什么?
生1,生2,生3,在他们提的过程中,重复要点,并示范;
(1)“仍”字,简述要点和笔顺,先写单人旁,然后写右边部分,结构是左窄右宽,横折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2)便,使字口要扁,撇要先竖,捺要伸展;
(3)英字撇要出头;式字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美观,看清楚了,别写错哦!
师:仍字会写了吗?
生:会
师:那把书本上有单人旁的字都写好。
(师巡视个别指导)
3、朗读感悟
师:老师发现小朋友的生字学得又快又好,真是聪明,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读了这篇课文,有一个问题总搞不清楚:究竟是谁发明了邮票打孔机呢?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正确答案,默读时不要发出声音。
(过2分钟)
师: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点名回答,学生意见不统一。(如果学生意见统一,老师作为反问方发问,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内容读一读。)
师:你们有两种答案,这样好了,分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认为是那位先生发明的同学和认为是阿切尔发明的同学分别说出你的理由给小组里的人听听,然后我们在一起讨论!
生四人小组讨论(3分钟,师巡视)
师:停,我请一些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点名)
师:你们组是怎么认为的?有几个人认为是那位先生发明的?又有几个人认为是阿切尔发明的?(有两种答案的,叫小组里的两个人站起来分别说理由)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请说出你的理由!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吗?
生:那个人想了想,……而且撕得很整齐。//生: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其他小组发言)
师:读的非常好,找的真仔细。到底是谁发明的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的读一读这个故事。
师:现在找到答案了吗?
生:是阿切尔发明的
师:大家都同意邮票打孔机是阿切尔发明的吗?
生:同意。
师:是的,邮票打孔机是阿切尔发明的,那位先生只是起了提示的作用。
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阿切尔被那个人在举动吸引住了,……”一起读。
##(学生意见统一)
师:你们都认为是阿切尔发明的吗?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吗?
生: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师:恩,哪句话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了打孔机是阿切尔发明的?
生:他想:要是有……邮票打孔机早出来了。
师:找的可真仔细!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一起读。
重点朗读第四自然段,解决的问题:
1、读通语句,感受阿切尔的问题;
2、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要是--如果//假如
2、使用的时候非常方便。非常--十分//很
3、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立即--马上//立刻代替
4、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仍然--依然//还
朗读课文第一段
1、问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为什么以前的邮票使用很麻烦呢?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都很认真。好了,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回顾一下,上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我认识了很多的生字//生:我知道了是阿切尔发明了邮票打孔机
生:我知道了邮票的齿孔的故事……
5、扩展(机动)
师:我们来看看老师收集的邮票(出示大龙邮票)把书翻到63页,知道这是什么邮票吗?
自己读一下“我知道”的小知识。这上面的三张都是大龙邮票,欣赏一下!
师:老师还收集了其他的一些邮票,你们欣赏一下。(邮票欣赏)
师:(1)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收集一些好看的珍贵的邮票,当一个小小的集邮迷。它不仅好看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呢!是集邮的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的邮票带来,让大家欣赏欣赏你的作品,分享你们的幸福与愉快!
(2)今天回去后请小朋友们设计一张自己喜欢的带齿孔的邮票!
邮票上的方寸空间,常常体现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文化特色,这让邮票具有了收藏价值。其实,邮票还有一些好处,那就是让人见了便会回味无穷。
为了证明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历,就让本小姐跟你说道说道吧!有一年,爸爸送给了我一套邮票。我当时激动得不得了,因为那一天刚好是我的生日。于是,父亲大人便把那一套邮票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我。等到了晚上,我端详着这些邮票,想起早上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小宝贝,你看邮票我不禁止,但要好好珍惜!因为呀,这套邮票很值钱,有的得几张便值上万元,把你卖两百次都不够呢!听见没?可要好好珍惜哦!”想到这些话,我便轻轻地把那一套被我的母亲说成宝贝的邮票放回了原处。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偷吧?结果,第二天发生的事出乎我的意料。起床时,我看了看放邮票的地方,它不见了!当时,我伤心极了。后来,爸爸妈妈也知道了,伤心不比我的少。
过了几天,我在书橱里发现了一本非常奇怪的书,取出一看,呀,这本书里躺着的东西不就是我们一家三口正在苦苦寻找的邮票吗?瞬间,我脸上的表情由忧到喜。赶紧跑去把这一喜讯告诉父母,他们也很高兴。
邮票:荷花(施泰恩,摄于1915年)
在邮票上施泰恩·爱德华(Edward Steichen ,1879—1973)的背景介绍用的文字量最少:“施泰恩·爱德华一个非凡的、多才多艺的摄影家,在推进摄影成为一个艺术门类的过程中,他是个关键的人物。”
这样的介绍已是足够了,我只好将他的摄影简历罗列在下面,让大家体会到他的“关键”:施泰恩·爱德华16岁时起开始从事摄影艺术;1923年,《名利场》杂志评选他为最伟大的人像摄影师;1932年7月他为《Vogue》美国版做封面摄影,从此时装摄影取代了时装画在时装杂志中的主导地位;一战期间,他转为担任航空摄影师,为后世的空中摄影打下了基础;二战开始时,63岁的他自愿参加军队,负责指挥太平洋前线的四千多名军事摄影师的工作;战后,他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为美国及世界的摄影家举办展览;1955年,他举办了集世界影像大全的、里程碑式的摄影展览——《人类一家》(Family of Man),该展览在世界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巡回展览。
记住施泰恩·爱德华曾说过的一句话:“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邮票:双手和顶针(施泰格利茨,摄于1920年)
施泰格利茨·阿尔弗雷德(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主持发行的《摄影作品》(Camera Work,1903-1917)刊物,曾是当时最具影响的摄影刊物;而在同期的1908年,施泰格利茨还和上面介绍的施泰恩在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创立了“摄影分离派画廊”,在展示摄影作品的同时,还介绍了很多的欧洲绘画类的艺术作品;这一切经历都使他担当起美国当代艺术的教育家和引导者。于是,我们看到邮票背后对他这样介绍:“他是美国艺术和摄影史上的坐标点”。
施泰格利茨和同时期的摄影家一样,希望摄影能够从模仿绘画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追求真实的影像,从《双手和顶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利用摄影的锐利清晰来真实还原物体的质感。同时,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的名作《驿站》,直接记录世界本身状态的真实影像,明确了他的“纯摄影”的创作观念。
邮票:光线(曼·雷,摄于1923年)
曼·雷(Man Ray,1890—1976)是一个艺术家,他是达达派、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他运用各种媒介来实现他的创作思想,摄影手段是其中之一:邮票上的作品是他运用相纸上直接曝光法做成的——在相纸上放置物体,然后依次曝光而得到了这幅以光影构成的迷宫一样的景象。以后人们将这种不用照相机形成的影像称为“雷式影像”(Rayographs,Ray同时又有光线的意思)。
曼·雷在摄影史上备受瞩目。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影像技术实践者,他不断开拓摄影的新疆界。他将负感效应和粗颗粒放大运用于人像摄影中,为当时巴黎的知识界名人拍摄肖像,他们的名字包括:毕加索、布雷东、乔伊斯、海明威……我们找到一幅他为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派画家、雕刻家恩斯特(Max Ernst)拍摄的肖像,细看人物的边缘,可以发现曼·雷如何运用他的胶片负感技法来刻画这位长于雕刻的艺术家。
邮票:两只贝壳(爱德华·韦斯顿,摄于1927年)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1886-1958)可谓终生乃至其后代都与摄影息息相关。他16岁开始业余摄影,20岁在加利福尼亚挨家挨户给人拍肖像,22岁到25岁进入大学学习专业摄影,此后他终生都忙碌于自己的摄影室,并从他的摄影室中培养出了布雷特·韦斯顿(Brett Weston,其长子,18岁即成为蜚名于世的摄影家)。
这张邮票是1987年发行的,是长方形的,面值1。2元,上头有几匹马在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大草原上飞奔,那场面太壮观了。
有一次,远在新疆的表叔邀请我们去他家玩,我和爸爸妈妈暑假里来到了表叔家。表叔一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表叔家有个哥哥,比我大一岁,名叫艾利,有一天,我和哥哥在一齐玩,哥哥拿出了一本集邮册让我看,其中一张骏马奔驰的邮票,我一眼就喜欢上了,于是我去跟哥哥要,可哥哥舍不得送给我,我还骂他小气,为此我们还吵了一架,一连几天都不说话。
当我快走的那天,哥哥给了我一个信封,我不明白是什么?我忙打开一看,正是那张骏马飞奔的邮票和一封信,我打开信纸看到几行字:“弟弟,我把我最珍贵又最喜欢的东西送给你,你要好好学习,我会想你的。”看完之后,我很感动。
在课堂上,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一个平时思维特活跃的学生站起来却说:“如果我是阿切尔,我就不发明什么打孔机,我用缝纫机走一遍,就裁好邮票了。”显然,这学生很善于动脑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说,而往往这样的发言总会搅得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觉得两难。一是怕耽误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是怕打击学生积极性。为阻止转移话题,我只好抢过话头,我只好说:“听你的发言,老师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办法。看来阿切尔是不足以让你喜欢的啦?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就这样,我看到这孩子扫兴地坐下了,俨然没有了发言时的兴奋劲了。说真的,我真的很欣赏这学生的发言。后面的课确实如我所愿进行得很顺利,而我并没有成功的感觉,总想自己是不是少说了点什么?
少说了点什么呢?如果不是讨论课文的文字,或许我会由着学生的性子和他们一起海阔天空的。为什么语文课上得那么不和谐,总有老师意志和学生个性相冲突的地方。我还应该对学生说点什么?我此时如哽在喉……
采访,从余雷老师最得意的作品《小小赶马人》开始——
内容简介
少年阿朗不小心烧了字家的房子,字家悬赏抓捕他。在马夫钟叔的帮助下,阿朗藏在马帮的驮子里逃离了白沙镇。从此,阿朗开始在马帮生活,慢慢知道马帮原来有那么多规定与禁忌,还遭遇了多次危机:马帮被洪水围困,骡马离奇死亡,人、马被旱蚂蟥攻击……
亚云:余老师,可以给我们讲一讲您创作这部作品的经历吗?
余雷:当然可以。其实在写这部作品之前,我曾经走过茶马古道,从丽江到中甸段有三条路,我走过其中的两条,《小小赶马人》的灵感就是在行走中产生的。看到古道上的风景、驿站,我心中感触颇多,觉得这条路太神奇了,就想写一个小男孩儿,他走上了这条路,遇上了千奇百怪的事。
于是,我开始大体构思,想给个大的矛盾或冲突,让小男孩儿走上这条路。所有小说中,孩子出现的问题或危机,基本上都源于不安全感。那不安全感来自哪里,无外乎失去父母,或被别人胁迫。于是,我就按着这个思路去写,让主人公去找爸爸,走上了这条路。
在我眼中,写作分两类,一类是主题先行,有个观念,然后找个故事来附着。另一类是先有故事,然后把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我是后者,先采风,听到好故事,然后开始写。一般我写作,不会完整构思,也不列提纲,但会定大致的方向。我觉得故事情节跟着人物走就行了。写的过程中,故事自己就伸展开了,人物也有了自己的特性,跟我原来设想的不一样。一边写,一边翻看,不满意,推翻重来。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写了好几遍才成形的。
亚云:余老师,我发现在您的作品中,主角一般都是男孩儿,这又是为什么呢?
余老师:这跟我小时候的一个想法密不可分。小时候我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跟外公外婆一起住。父母不在身边,就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去面对,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虽然很多事情自己能处理好,但我潜意识中还是希望自己是个男孩儿,因为我总觉得,如果我是男孩儿,便能把事情处理得更好。
现实中,我不可能变成男孩儿,于是,我将自己儿时的梦想融入到了作品当中,让男主角们代我闯荡江湖。
亚云:提到写作,很多同学都会说,自己没有灵感,没有素材。您创作了这么多作品,可以跟我们讲一下您是怎么寻找写作灵感,搜集写作素材的吗?
余老师:我觉得,作家其实是捡“垃圾”的人。这并不是自贬,我口中这个“垃圾”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而是指生活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遗忘的点点滴滴。作家将它们捡起来,注入情感,让它们变成了很好的作品。这是在夸赞作家对写作的素材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力,换句话说,就是能激发作家灵感的素材很多。
灵感来源于生活,有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时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外部资讯。比如有一次我跟朋友聊天,她无意中说了一件事。进校园时,她问小朋友们秋天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一般都说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有果实的味道,但有个小朋友很奇特,他说秋天是苦的。为什么呢?原来前段时间,孩子们去秋游,途中变天,他不小心着凉了。回家后妈妈给他吃了很多药,药很苦,所以他觉得秋天是苦的。我立刻就说,这就是个很好的灵感,还跟朋友开玩笑:这部作品写成了,功劳分你一半。
当然啦,想要写出精彩的作品,除了善于捕捉灵感,寻找素材外,我们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如何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呢?通过一则例子,我们来听听余老师的妙招吧!
例子:假如我们站在一大片油菜花田前,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看到的写出来。
站在那黄灿灿的油菜花地里,望着那可爱的小油菜花,我突然有一种想要飞上天的感觉。这时一阵风吹来,油菜花全部舞动起来。我竟然看见那些可爱的油菜花们,长出一双双小眼睛,一个个小嘴巴,身材窈窕,穿着金黄色连衣裙。“呀,花仙子!这是真的吗?”我完全惊呆了。这时,一位衣着华丽的小仙女飞到我的面前,轻轻地抓住我的手,带着我和成千上万的仙女一起跳舞。猛然间,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慢慢地飞向蓝天。天呀!我会飞了!我惊奇地发现,我可以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了。我高兴地伸出双手,去抓那一层层白云,但云层一下子就消失了。我又向小鸟打招呼,和坐在飞机上的人们玩游戏。突然,一道金光闪过,我又回到了地面。看着那片油菜花,我久久回不过神来。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石斋小学三(1)班 吴彦希
我站在一片油菜花前,无忧无虑地追逐着一只黄蝶。这只黄蝶长着金黄色的翅膀,小巧玲珑的它在花丛中飞舞。突然它加快了速度,一眨眼,怎么找不到黄蝶了呢?我幻想着自己变成油菜花地里的女王,身穿金黄油菜花织成的衣服,所有的油菜花仿佛是一只只黄蝶围着我。有一片油菜花堆在一起,成了我的油菜花城堡,城堡里金黄的床单、金黄的桌椅、金黄的墙壁……一切都是金黄的。这真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我在这里享受着属于国王的无上荣光。
——山东省日照市金海岸小学三(8)班 秦子翔(指导老师 许智洳)
余老师:两位同学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能看出他们的写作水平很高。
想要写出想象力丰富的作品,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再去与众不同地表达。油菜花是什么颜色的?黄颜色的,这是观察。那我们再来发现,油菜花田里还有什么?蜜蜂。再来,风吹动时,油菜花会摇动。现在把看到这个事物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会说,看到一大片油菜花田我们心旷神怡,油菜花田真漂亮啊……那蜜蜂是什么感受呢?瞧,它们欢快地跳起了舞蹈。那花儿们又是什么感受呢?看,花儿在风中摇晃,与蜜蜂呼应一下,那便是花儿为蜜蜂们鼓掌。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想象过程。如果我们能细心留意生活,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来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肯定会有一定的启发。
听了余雷老师的话,同学们有没有受到启发呢?如果我们也立足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灵感,还愁没东西写吗?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法国发明家阿切尔由身边的偶然小事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故事。用现代邮票和黑便士邮票的不同引出“齿孔的精彩故事”,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生字教学是这堂课的重点,解析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因而采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课文。
我在教学该课第一课时,把重点放在认读生字生词上,这一块花去的时间较多,导致在第三板块的课文感悟时间较少。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但我在这堂课中有“赶进度”的现象,因为在生字教学时没有控制好时间,比较拖拉,虽然学生掌握的比较牢靠,但是相对的忽略了学生课文朗读感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其实可以不把课文理解放进来,而将重点放在全文的朗读上,整体感知,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我为了完成预设的环节,将整体感知课文到一边,只在一开始的时候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就没有让学生感悟课文了,而是直接跳到文章分析上,所以学生很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整堂课我的教学时间安排没有把握好,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这是我下次要改进的地方。
[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 事引发的发明故事。阿切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一个人用别针在每枚邮 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那邮票便很容易、很整齐地被撕开。“阿切尔被那个 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他想把那个人的动作变成机器的动作,让所有的邮票 都好撕开。通过不断研究,他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 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 有发明创造的机会。[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邮票,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现在发行的邮票,引导学生认识邮票,学生根据课前的了解,自由 谈谈自己对邮票的认识。
2.引导学生学习一()邮票,相机学习生字“枚”,并引导学生掌握量词一 枚(),从而进行词语的拓展训练,如一枚别针、一枚硬币等。3.指导观察,认识现在发行的邮票周围的“齿孔”。
激趣:邮票最初发行的时候,周围没有齿孔,关于邮票齿孔的来历还有一个 小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齿”的读音,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二.学习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朋友把它读准。
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检查指导读准“齿、政”两个翘舌音,“裁、撕”两个平舌音。3.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4.去掉拼音,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开火车读、领读、齐读)5.做游戏,巩固识字。
实物演示。(刀)
动作演示。(裁、撕)
猜字谜:“它是英国的首都,也是举办下一届奥运会的城市”。(伦敦)
“九个洞”。(究)
“借一半,扔一半”。(仍)
连线识字,组词,齐读。
三、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1.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说说听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读课文后的收获。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认识课文的主要人物。课文一共写了两个人,他们一个是 发明家阿切尔,另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一位先生。(板书:阿切尔和一 位先生)。
4.在这两个人中,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
(1)学生汇报,相机引出“你从哪些句子看出那位先生爱动脑筋?”
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指名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朗读的方法体会那位先生爱动脑 筋、想办法,并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板书:动脑筋)
(2)学生继续汇报,相机引出“你从哪些句子看出阿切尔是个细心观察、爱思 考的人呢?”
教师引导读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
过度:这位先生的举动,深深地吸引住了阿切尔。出示图画,指导观察,引导学生从阿切尔的眼神、动作中,感受阿切尔深深被“吸引”的样子。赛读体 会。(板书:细心观察、用心思考)
(3)教师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有关片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邮票打孔机带来的 方便及阿切尔发明打孔机的伟大。
指读“很快,邮票打孔机„„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这段课文。
体会邮票打孔机的方便,你想对阿切尔说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阿切尔的敬佩。
四、学习书写生字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刀、求、尔”三个独体字。
2、学生书空。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邮票欣赏
1、认识大龙邮票,学习“我知道”部分。
2、欣赏各式各样的邮票,讲解邮票知识。
通过“i5”云制造平台
可以整合社会闲置制造资源
不求全民所有,但为全民所用
沈阳机床正在打开一扇
“工业阿里巴巴”的大门。推开它
沈阳机床可以完成由制造商
向服务商的转型
新的盈利模式将层出不穷
如果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在国外,一台智能机床,需要一名技工经过数年专业的培训和半年以上的实际操作,才能做到熟练掌握其工作流程。但现在,在中国上海,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里,有这样一台智能机床:即便叫来一名稍微具备机床操作基础知识的技工,只需对其进行半天或者一天的培训,他就可以熟练操作该设备,甚至还可以按照每个用户的独特加工需求而实现“私人定制”。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或电脑,只需要轻点指尖,即可实现对千里之外的智能机床下达各项指令。
你,会不会感到很惊讶?
这台神奇的智能机床,名字叫i5。
当德国电工委员会主席Roland Bent看到i5的操作流程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可思议”。因为,德国2013年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战略,以期在制造领域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实现互联,构建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没想到,短短一年多后,在中国的沈阳机床就已经看到了中国“工业4.0”的现实样本。
而做到这一切的,却不过是原同济大学一位叫朱志浩的老师,和他带领的一群离开校园没多久的毛头小伙子。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决心攻占“数控系统”这座山头?又是通过哪些方法,让他们完成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智能化升级呢?这些科技极客后面,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一定要拿下“数控系统”的山头
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128号,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沈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研究院)就坐落于此。
清晨9点,在台风灿鸿抵达之前,上海的天气温润凉爽,年轻人陆续来上班。
原本以为研发如此高精尖产品的奇才,应该是一些研究数控系统多年的资深专家,但是我们眼中所见却恰好相反。“我们整个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算是比较年轻的。”面对《中外管理》的疑问,上海研究院副总经理黄云鹰给出了解答。
跟黄云鹰一样,这些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从来都不曾想到,让他们如今共事的理由,源于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对沈阳机床的一次视察。
根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消息显示:早在2006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先后到大连、丹东、沈阳、抚顺等地,就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了调研。“其中,李长春对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在机床产业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并寄予厚望。”在黄云鹰的印象里,“据关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关锡友)说,正是这一次考察,国家领导人提出‘沈阳机床要重点攻克数控系统的要求。’”
这,成为了i5诞生的一个重要源动力。
2007年,关锡友找到了当年同济大学的校友朱志浩教授。还没等关锡友将这一想法说完,朱志浩就连连摇头。因为,要攻下“数控系统”的山头无比艰难。
事实确实如此。虽然我们如今看到的i5是一个简洁高效的操作系统,但是其背后的数控系统底层技术,更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黑匣子”,包含着电子、计算机软件、伺服驱动等一系列运动控制技术。尽管运动控制理论及公式书本上都有,但一碰实际操作就水土不服。多年来,已经有无数人在这个领域铩羽而归。遑论还有人才、资金的压力。
然而,“这不是做不做的问题。如果不做,中国机床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出路,你放心去做,我牵头,有风险我埋单!”关锡友的坚定给了朱志浩信心,也让他下定决心继续向着“拿出中国自己的数控系统”的梦想前行。
事实上,关锡友的坚定有他自己的理由。中国机床行业的生存现状虽然尚且说得过去,但是,数控系统和关键部件等核心技术的落后,使中国机床业一直干着卖苦力的事。几千家机床企业的利润不如日本发那科(FANUC,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制造商)一家,90%以上的技术附加值被国外拿走。
关锡友知道,没有“中国心”的组装业态支撑不了整个机床行业的长久发展。所谓创新,是被现实逼迫的。
“奇葩”挑战家长式管理
完全开放的办公环境,办公室玻璃上的各种充满个性的涂鸦、手绘标语……如果忽略搁置在门口玻璃罩内的一系列机械摆件,和办公区域内偶遇的测试产品,很少有人会相信,这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研发部,反而会觉得像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
这就是上海研究院内部的样子。
和董事长关锡友谈话后不久,朱志浩便紧锣密鼓地展开行动。这时候,他利用自己教师身份的优势,从自己的学生当中找到几个人,形成了最初的研发团队。
他选人的原则是:第一,专业需求一致;第二,为人正直,愿意去学习。除此之外,一定要是拥有共同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人。因为便于快速“形成自己的文化,大家不需要解释太多,就明白彼此在说什么,这样可以提升效率”。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上海研究院里,所有研发人员以项目为聚合,人人具有平等发言权,除了朱志浩的老师身份以外,没有上下级,没有条条框框,甚至他们也极少开会。尽管目前朱志浩的头衔是:沈阳机床总系统师。但是,这种“无为”的管理氛围,恰好适合这些纯粹的研发极客们发挥创意。
然而,这条路走得远比想象中漫长。从2007年上海研究院成立,到2012年i5智能系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2013年推出第一款i5产品。整整5年时间,耗资11.5亿元。
这中间的艰辛和漫长恐怕只有研发人员感触最深。“每天就是运算、实验、测试。”黄云鹰说,其实现实中并没有多少精彩的故事,而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试错、再修正”,“大家每天一钻进实验室就是8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
这些年轻人只是埋头做研发,间或听闻关总(关锡友)和朱老师(朱志浩)帮着他们扛了很多压力,但是并不知道压力背后还有更多的波折。
而关锡友很清楚,既然下定决心要做成,就得持续不断地投入,尽管这有可能是“无底洞”。现在关锡友可以语气镇定地说:“做这个东西不能按份量称,也不能用尺子量,啥也看不着。只能等着最后出结果。”
但是,在研究院成立的前两年里,“大老板”关锡友居然一次都没有去过!“我长时间给他们拨钱,但我不敢去!因为大家都拿我当领导,万一我指挥错了怎么办?所以,干脆让他们心无旁鹜地去做。”关锡友说。
但创新的阻力来自方方面面,甚至有时来自于“责任心”。有一次,关锡友给上海研究院下拨几百万,刚转过一个月,朱志浩又向关锡友要求拨经费。关锡友大为诧异。细一追问才获知,原来上海研究院漫无目的地“折腾”,迟迟不出成果,让总部高管们很是担忧。因此一位副总很“负责任”地把刚拨下去的款硬是给要了回来!
而更早之前,由于沈阳机床国企的办事流程缘故,员工工资必须延迟发放,为了不影响研发人员的热情,朱志浩还从自己朋友处借了几十万元给研发人员发工资。
在朱志浩的眼里,自己就是这些“孩子们”的保姆,他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纯粹、宽容、信任的办公氛围给他们。借钱发薪只是一件小事,背后体现的是他对员工的承诺。“任何事情只要承诺员工,不管是什么原因,就得兑现,我作为这个负责人,必须要对下属有担当和责任。”作为上海研究院院长,朱志浩认为这些都是他该做的。
更大的压力来自市场
5年时间,1917个大小版本的修正更新,累计了1032条测试用例。
这是上海研发团队这些年走过的路。没有任何外援,也没有任何参考案例,其间,错误、失败如影随形。终于,在2010年9月,当伺服项目部的夏斌按照自己的算法成功地驱动电机运转之后,一切终于开始变得没那么难了。
“就是那样算出来的啊!”如今再追问夏斌当初是如何做到的,他腼腆地笑着,依旧“说不清楚”。只是黄云鹰还记得,当他们一起为夏斌欢庆胜利时,实验室里堆的是数不清的烟头。
“做技术的人就是这样,不擅长说,但他们简单、质朴、纯粹,只会埋头做自己的事。”朱志浩很喜欢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这些研发奇才,他也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保持他们的纯粹与研发热情。
而这种钻研技术的气氛,甚至一度让关锡友完全放手不去过问。直到后来有一次,他去上海研究院,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拼命工作状态,作为老板的自己都感动不已。
尽管,这些研发人员被视为“奇葩”,但在关锡友眼里是拿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宝贵资源。
除此之外,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在朱志浩看来,“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诉求和特质,帮助他们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非常重要。
为此,朱志浩采用各种不同手段来对待员工,“有些人我经常骂,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激励他一下。有的人我却从来没骂过,因为这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我觉得我们这里有家长制的传统文化,其实骂不等于看不上他,只是换一种方式激励他。”朱志浩的家长制作风自有其优势,迄今为止大家对他的称呼都是“朱老师”,很多人怕他,但是不得不依赖他,而他,也努力践行着作为“家长”对“子女”的守护和承诺。
但是眼下,朱志浩这个保姆兼家长又遇到了新的压力——这个压力来自市场。
2013年,i5第一台机床正式面世。2014年2月,i5开始接订单,接受市场考验。截至2014年底,仅i5一个系列的机床订单数量就近2000套,重复购买率高达60%,创造了机床新品牌推广的良好记录。但是最终,上海研究院最终交付用户的只有800套,原因是——人手不够,产品供不上。
“产品真正进入市场化阶段以后,市场是不等你的,一旦你跨出去了,你就不能再躲闪。”朱志浩说,“2013年之前,我只要聚焦项目进程,以及把我的一些经验灌输给团队,但是现在,原来的事情还要继续,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市场端的挑战,还要想着进行一个一个新业务的细分,并把它们培育起来。”
这个时候,朱志浩已然感觉到:“麻烦真的来了。”
而之前一直焦虑i5能否顺利面世的关锡友现在不焦虑了,他开始着急。因为在他的战略规划中,通过“i5”云制造平台,可以整合社会闲置制造资源,不求全民所有,但为全民所用,沈阳机床正在打开一扇“工业阿里巴巴”的大门。推开它,沈阳机床可以完成由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型,新的盈利模式将层出不穷!
新的挑战,即将开始……管理
【邮票的诞生故事】推荐阅读:
邮票的故事07-21
邮票齿孔的故事反思11-03
《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设计10-19
小苗的诞生的教学反思07-24
评《一幅名画的诞生》06-09
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10-14
写给邮票公司的一封信09-29
饺子诞生了09-06
《我们诞生在中国》影评09-10
全民阅读邮票小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