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市招投标工作调研情况总结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诸城市招投标工作调研情况总结(推荐7篇)

诸城市招投标工作调研情况总结 篇1

在潍坊市招标办、交易中心主任会议召开之后,我们按照会议精神,认真积极的搞好调研工作,针对10个调研题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根据诸城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理顺市政府投资和招标投标管理体制的通知》(诸编[2008]8号),2008年5月3日组建了诸城市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政府投资的物品采购;对建设工程和需要招投标的工程进行招标投标并实施管理;承担政府投资的物品采购业务。

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2名。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下设三个职能科室:综合科、政府采购科、招投标监管科。

2、公开招标项目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要求确定投标人。凡符合条件、通过资格审查的企业,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提交投标保证金并按时提交投标文件即确定为该项目的投标人。

公开招标项目中标人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的方式确定。招标文件要求排名第一的投标人为中标人的,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招标文件规定推荐中标人的,评标委员会推荐排名前三名的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

3、目前我们诸城的招投标项目已经全部使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和《房屋建筑和

市政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

4、按照法律规定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凡符合招标条件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标信息统一通过“潍坊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系统”在网上进行公布,通过“潍坊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系统”对招投标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公示,做到了程序完备合法。

5、建设工程招投标由采招办监督,公证处公证。国有资金项目的招投标则由监察局、检察院、审计局、招标办、公证处共同监督,实现了监管方式由单一监管向多位一体的转变。

6、按照潍坊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在县市区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意见》的相关要求,诸城市已经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了标准化开、评标室等硬件设施。招标项目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开标、评标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标准化开标室、评标室进行。

7、我们按照《诸城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对不良行为信息通过诸城市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予以曝光,通过这一方式更好的加强了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8、严格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一般工程采用资格后审方式,技术特别复杂或者具有特殊专

业技术要求的工程,经过监管部门审批后采用资格预审,具体资格审查方式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规定。此外,我们要求必须在监管人员参与下由招标人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

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山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办法》公布后,我们立即组织相关业务人员认真学习,领会精神。自《条例》、《办法》实行之日起,我们严格按照《条例》、《办法》组织招标投标活动。

我区城市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城区”目标,着眼于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改革和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积极落实城市管理的各项措施,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较好保障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1、城市管理体制初步理顺。区政府于20**年6月成立黄岩行政执法分局,依法行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乡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公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城市河道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通过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实现行政决策、行政审批与监督处罚相对分开。

2、城市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黄岩行政执法分局针对早、中、晚及双休日等城市管理的薄弱时段,建立桩点管理和机动巡查“二合一”工作机制,科学配设执法人员,合理编排值勤计划,确保管理不留空档。特别是对违章行为易发、高发地段,增设骨干力量,加大巡查管理。并尝试在城区主要街道实施“街长”责任制,在城区19所中小学校建立“教育·城管执法联动”机制,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快。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抓好城区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先后完成朱砂街、劳动路、天长路和二环南路等路面及人行道修复改造。基本完成小东门路、九峰路、县前街、青年西路等沥青路面改造工程。积极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已建成服务站点40个,投放自行车1500辆。为规范自行车、机动车乱摆乱停放现象,对城区的人行道停车位进行了重新规划、合理分配,对褪色、难以辨认的停车位进行重新划线,新增划线2293个停车位,标志标识导向箭头1993只,告示牌120只。

4、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和交通环境铁腕大整治、铁腕治水大行动等活动,采取疏堵结合、部门联动等有效方式,加大城区流动摊点和马路市场的集中治理,推进城区主街道的市容环境和经营秩序整治;加强户外广告管理,通过控新改旧,提升城区户外广告档次;以市场化运作手段推进城区“牛皮癣”治理工作;加强工程车辆运输监管,完成全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统一车身颜色、统一安装专用车顶灯标识、统一密闭车厢的“三统一”工作,有效杜绝运输车辆“抛洒滴漏”等污染路面现象,城市环境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管理工作与打造最佳“宜居城区”的目标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1、城市管理理念有待转变。目前,我区的城市管理还未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忽视“软件”的现象还未真正扭转。为确保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政府尚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在抑制或减少城市管理难题的源头上办法不多,往往在问题出现、接到群众投诉或领导批示后行使管理职能,在工作方式上以搞突击式、运动式管理为主,没有真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造成一些问题反复、回潮,重复执法现象屡屡出现,浪费了不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个别区域的脏、乱、差的状况依然存在。其次,由于宣传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认知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部分市民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城市意识、市民意识、文明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对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特别是在流动摊贩的管理上,市民往往看不到执法人员前期所做大量的宣传教育说服劝阻工作,看到的往往是教育警告无效后,被迫采取强制措施。不明真相的市民总是习惯性的站在弱者一方,这样就造成执法人员往往处于“不管,老百姓要骂,管了也被骂”的尴尬境地。

2、城市管理工作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城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多种原因,流动设摊、占道经营、马路菜场等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依然突出,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常陷入整治—反弹 —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青年路、横街路、劳动路、天长路经过一个多月的环境交通铁腕整治,交通秩序与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但背街小巷交通压力却陡然增加,对此社区群众反映强烈。天长北路荣华楼等旧城改造遗留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同时,城区乱停车、停车难现象日渐突出,现有的停车资源虽经想方设法的挖掘、整合,仍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车辆停车需求,再加上部分已规划建好的停车场地擅自改作它用,城区临时车位被长时间占用,部分车主文明停车意识淡薄,也加剧了城区停车问题严重性。

3、城市管理协作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城市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而是需要多部门协作,多管齐下,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我区现在的城市管理工作正处于一种城市管理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很多问题单单依靠某个部门本身的力量只能“治标”,无法“治本”。但是其他相关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需要多部门配合解决的问题推诿拖延,城市管理整体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一些本该顺利解决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行政效率低,致使后续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甚至难以开展。另外,对城市管理人员、资金、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也是影响城市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作为城市管理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的黄岩行政执法分局,编制人员和现有人员缺编近一半,人手略显单薄,难以适应具有动态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的城市管理工作。此外,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上,我区保洁临时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不高,与椒江、路桥相比偏低,无社会保险,加之清扫负担重,保洁队伍一直配备不足,也影响了日常保洁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市民既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管理的方式和成效。市民的卫生习惯、文明意识、法制观念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民的素质。尽管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一方面要提高执法者本身的素质,法律再完善没有良好的执法者和良好的执法环境也不能管理好城市;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积极引导市民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努力增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作用。要加强规划执法管理。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在制定和执行规划时通盘考虑市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城市功能问题,同时,要注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加大规划执法力度,确保规划有效实施。要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共享率高、集中体现民生的XX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推进旧城改造工作,全面推进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设,切实解决马路市场、停车难等问题,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探索将城市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保洁、市政设施维护、户外广告等实行市场化改革,实行管建分离、管养分开,通过招标选择专业公司或社会组织进行维护,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良性运行态势,减轻行政执法压力。

3、进一步发挥行政执法职能,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要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加强对流动设摊、占道经营现象的专项整治,规范马路市场,引导流动摊点集中设置;探索完善渣土管理长效机制,创新执法手段,从严从重查处渣土违规处置行为;加强对违章建筑、户外广告、餐饮业的管理,及时制止扰民现象的发生。针对违章建筑等“顽症”,应树立“源头管控”理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违章建设控制在源头上,消灭在萌芽中,以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

4、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要建立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定期或者根据专项整治工作的需要召开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围绕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通报和交流执法工作情况,协调处理执法争议。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与信息互通平台,通过建立相关信息库,真正做到互联互通。要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配合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有利于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针对牵涉面广,单一执法很难奏效的违法行为,实施联合执法,形成高效联动、相互渗透、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市气象局XX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省气象防灾减灾会议和全省、全市气象局长会议精神,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中心,“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综合探测业务、气象预测预警业务、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努力建设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紧紧围绕“三项创建”和“四项教育”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气象,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雷电防护管理,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促进我局气象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建设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年来我局按照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要求,组织发动全局业务人员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大力发展现代业务体系。一是加强综合探测体系建设。08 年在全县3个乡镇布设了加密自动气象站,使全县气象探测站点达到22个,覆盖了61.1%的乡镇,提高了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二是不断完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完成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平台建设,添置了一台双管火箭架,加强了人影作业指挥人员的培训,完善了各种装备。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了气象服务的传播渠道。在认真做好县委、县政府决策气象服务的同时通过气象短信、电话“12121”语音自动答询、《修水报》、《修水新农村建设网》发布信息。在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重要农事季节、汛期、干旱期、连阴雨、高温、低温及台风影响等公众关注的异常天气气候事件,都及时通过电视台以访谈的方式向公众发布,为政府领导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为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年来,我局各项业务指标均达标。其中观测错比0.0‰,操作错比0.0‰,报表错比0.0‰,发报错比0.2‰,数据上传率99.8%。业务质量明显提高,14人次通过了全省优秀测报员验收,2人次通过了全国优秀测报员验收。预报服务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全年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11次,均作出了准确的预报,尤其是今年年初出现的雨雪冰冻天气,领导高度重视,预报服务准确及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多次受到政府的表扬,杨柳同志被县委县政府推荐到市里受到表彰。全年制作编写《气象情况反映》95期、《气象呈阅件》7期,电视台采访播报重要天气事件11次,发布气象地质灾害预警3次,发布雷电、高温、大雾、暴雨预警112次,编写人工影响天气简报5期。

2、人才队伍建设

我局本科学历进修9人,大专学历进修4人,2人完成学业取得大专本科学历,改善了台站人才队伍素质。

3、气象科普、防灾减灾

4月13-18日,我局组织气象科普宣传队伍随县科协团队深入渣津、全丰、山口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送科普知识下乡活动,为农民朋友解答农业生产和雷电防护方面的问题,发放各类科普宣传材料1000余份;10月根据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了为期3天的科普知识巡讲活动,发放宣传光盘80余张,讲课3 场次。11月26日,减灾办组织成员单位召开了减灾工作会,就自然灾害的防御向政府提出了意见。

4、依法行政

我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防雷知识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一年来,我局以易爆场所、全县中小学校为监管重点,开展雷电灾害调查 6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防雷普查在教委的配合下,普查率达100%。下半年开展了防雷装置的安全检测,共计检测防雷实施200多套,整改防雷设施5套。同时,积极主动参加县安委会布置的安全执法检查10次,为我县安全态势的平稳和社会和谐稳定尽心尽职。

5、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四项教育”、“三项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通过学习、讨论,找差距,摆问题等方式,使全局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作风上更加扎实,工作上更加严谨,办事效率得到提高,确立了以构建“大气象”格局,提升“大服务”水平为中心的工作思想,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同时,加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各项工作,认真开展局务公开。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召开了班子明主生活会。在党风廉政建设月积极开展各种反腐倡廉宣传学习活动。积极参与省市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撰文,投送各类作品6件。

6、宣传报道工作

全年本局在《江西日报》、《九江日报》各刊登报道一篇,《气象报》刊登信息4篇,气象呈阅件5篇被政府采用,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内网宣传报道任务。

7、村建工作:

今年我局安排在竹坪乡竹坪村新农村建设点帮扶。为使村建工作取得成效,单位一把手亲自挂帅,经常性的深入村组了解情况,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出谋划策。挤出5000元扶助该村建设。同时XX市气象局挂靠上杭茅坪村,我局积极协调,做好工作。

8、探测环境保护:

今年县政府在观测场西面100处建设文峰塔,严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我局一方面向省市局反映,一方面积极与政府沟通,并多次向政府提出修改设计的要求,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文峰塔设计几经修改,最终达到了要求,至此,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完满成功。

9、工作要点:

⑴、进一步改善台站基础设施,加强台站现代化建设,力争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诸城市招投标工作调研情况总结 篇3

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课题组

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工作情况的报告,进一步推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贯彻落实,9月5~7日,市人大财经委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各工作部门负责人,围绕《决定》中所确定的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重点对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选取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听取了市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门的汇报;市财政局、市教委等17个部门向调研组提供书面报告;赴万州区实地调研了明镜潭污水处理厂、大全新能源硅锭片项目、重庆三峡医专、南滨公园、大桥溪音乐广场和重庆三峡如意纺织,深入了解万州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代产业基地、社会发展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情况;听取了万州区政府相关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级部门和单位支持万州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落实情况

2010 年5月即出台了《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渝委发〔2010〕16号),明确了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围绕目标定位抓好的六大重点工作和44条重大政策。6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渝委办发〔2010〕33号),及时将《决定》提出的重点工作分解成7个方面、77条,把项目、资金和政策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细化到操作层面。8月31日,市委、市政府再赴万州召开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形成了专题会议纪要。一年多来,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兑现政策、落实资金、实施项目,共有市发展改革委等91个市级部门和单位与万州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在落实《决定》中关于移民后续支持、财政、金融支持、要素安排等44项重大政策方面效果明显,154个重大项目均取得较快的进展。

(一)关于高水平规划建设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问题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150万人左右”的要求,市规划局大力支持万州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围绕“整体打造万州半小时城镇群,使 „万开云‟地区成为渝东北地区最具增长潜力的重要经济板块”,牵头对“万开云”城镇群进行规划研究,提出了包括目标与策略、空间规划框架、协调机制等初步建议。指导万州完成了《万州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滨江环湖地区城市设计》初步成果,开展了万州总体城市设计等一批重要规划设计项目。

市城乡建委大力支持万州加快道路桥梁、公共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支持万州加快城区综合改造,实施危旧房改造12万m2,城中村改造5.1万m2,5个旧居住校区综合整治建筑立面整治完成3.33万m2。市市政委积极推进万州市政设施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切实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关于突出特色建设库区现代产业高地问题

市经济信息委积极推进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协调重庆三峡银行授信20亿贷款,解决工业发展所需资金。帮助万州工业园区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优先保障万州工业发展能源需求,在上半年全市能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万州基本没有拉闸限电、限气,确保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加大资金协调支持力度,2010~2011年上半年,帮助万州65个项目安排和争取补助资金达5794万元。市国资委根据万州资源配置、主体功能定位、产业规划布局和市场状况等因素,积极推动市能源集团、市化医集团、市轻纺集团、市机电集团、市农投集团、市渝惠集团等市属国有产业集团对万州盐气化工、机械电子、轻纺食品、节能减排等产业的开发和投入,推动万州产业发展。市商委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支持万州举办“中国.三峡中药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实现商品交易额50.2亿元。支持万州组织企业参加商务部举办的“渝洽会”、“西博会”、“中博会”等全国性会展活动,签约项目24个,协议投资60亿元。市旅游局在全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把万州定位于三峡旅游服务中心和三峡旅游重要目的地,将锦绣三峡和青龙瀑布两个项目纳入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市级重点项目。同时拟在万州布局游艇专用码头,强力推进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建设。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十二五”基础设施及物流保障规划》中,将万州定位为市级重要物流枢纽,新田港口物流园区完成可研批复,千个储粮新型标准仓库建成,三峡现代医药物流交易配送中心主体工程完工。

(三)关于大力构筑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问题

高速公路方面,市交委支持万州加快形成“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在已建成的渝万、万云和万开3条高速公路基础上,2010年新开工万州至利川、万州至忠县、万州经开县至四川达州3个高速公路项目,并确保在“十二五”全面建成,使万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公里,对外出口通道增加到5个,与周边区县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相连。铁路方面,市发展改革委已规划郑渝、达万、宜万、渝西(安)、沿江铁路经过万州,形成区域性铁路枢纽。宜万、达万铁路已投运,渝万城际铁路开工,渝西(安)、沿江铁路已完成规划方案。郑万铁路已纳入国家“十二五”铁路规划,将在“十二五”开工建设。水运方面,推进新田等重点港口建设,到“十二五”末,使万州水运的货物年通过能力达到4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00万标箱。机场方面,万州机场改扩建已向国家民航局上报可研方案,争取年内批复。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市交委重点推进纳入国家规划的万州汽车总站等4个一级客运站,万州龙宝等4个一级货运站的建设,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使万州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副枢纽。

(四)关于着力提升区域性公共服务功能问题

教育方面,市教委积极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在“校安工程”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中央、市级专项资金达2053万元,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及学校扩容项目、农村薄弱学校治理等予以资金支持,已安排1491万元。指导“万州田家炳中学”成功创建市级重点中学。推进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基地及移民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支持重庆三峡学院新校区和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园扩建。文化方面,市文广局推进三峡艺术中心和三峡移民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将三峡移民纪念馆确定为全市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改革试点馆。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万州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将万州区文化馆申报为国家一级馆,年底将万州区所有镇乡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设备配置全部完成。卫生方面,市卫生局加快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万州区人民医院、重庆三峡精神卫生中心、万州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万州区急救中心、万州区儿童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11年申请国债资金建设村卫生室28个,总投资112万元。扶持医院加快升级改造,重点规划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为全市区域性医疗中心,积极支持和推进万州区人民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科技创新方面,市科委为万州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55项,项目经费2448万元。打造科技金融区域性分中心示范基地,正筹建万州区中小企业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拟投入规模4000万元。促进万州优势科研院所发展,重点支持重庆三峡农科院468万元,万州区水产研究所800万元。

(五)关于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市城乡建委指导和支持万州开展中心镇“561工程”建设,对分水、龙沙、龙驹、余家、武陵等市级中心镇实施“五个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实施实现“六个有”,全面提高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

市农委自2010年以来,共投入市级以上资金3.9亿元,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库区生态家园、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推进集约经营等六个方面促进万州城乡统筹发展。支持万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确权颁证;扩大柑橘、生猪、家禽、草食牲畜等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将万州作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区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0个,并为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600万元。

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推进万州统筹城乡改革,分水镇、武陵镇列入全市统筹改革集中示范点,重点开展农民集中居住示范试点。以万州经开区、大中专院校学生、农民工等为重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成4.2万农民转户。

(六)关于加快建设库区对外开放门户问题 市外经贸委积极配合万州完善城市开放功能,在万州已有海关、商检、外管等机构基础上,推动重庆到上海的“五定”班轮经停万州。帮助万州利用外资,帮助万州大全新材料有限公司、重庆谭木匠成功在境外上市;围绕万州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年引荐9批次境外投资客商到万州进行投资考察。助推万州发展国际贸易,2010年共支持万州区及万州外经贸企业参加广交会、渝洽会等境内外市场开拓活动13批次;帮助万州创建鱼泉榨菜、蓝希洛猪肉、谭木匠、万光电池4个出口知名品牌。帮助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帮助万州宏耀建设公司在新加坡承接建设工程1787万美元;帮助万州争取到中国援助利比里亚藤编项目等。给予万州外经贸资金扶持,2010年共支持万州及其外经贸委企业资金463.2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发展国际贸易的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出口基地建设、招商引资、对外合作等。

(七)关于加大对万州政策扶持力度问题

市移民局将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产业发展作为三峡后续工作的重点,争取中央或市级预备费4.41亿元,帮助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遗留问题;积极争取万州移民生态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纳入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连续七年在万州召开“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截至2010年底,累计对口支援万州到位资金149亿元(含主城区)。2011年北部新区对口帮扶万州项目资金5315万元,同比增长46.5%。

市财政局全面兑现支持政策,将2010~2012年3年的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共计3亿元提前落实到位,对万州从2010年起开始执行市级税收收入增量定比补助,为万州经开区落实启动资金7亿元。

市金融办积极支持万州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督促重庆三峡银行发挥三峡后续工作资金主办银行和法人银行作用,着力服务库区经济建设。积极促进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万州设立村镇银行。支持重庆保监局在万州设立全市第一家保险监管组。推动万州企业改制上市融资,目前,万州区有三峡水利等三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3.4亿元人民币。积极发展创新性金融机构,万州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家,融资担保机构3家,居库区核心8区县中第一位。推进三权抵押贷款,今年上半年万州区已发放“三权”抵押贷款22万元,实现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零突破”。

市国土房管局认真落实《决定》,将万州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调增到110平方公里,划定80平方公里有条件建设区。优先保障万州重点项目建设和园区建设用地,2010年下达万州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249公顷,今年已经下达市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160公顷,在各区县中列第一位。2011年在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内按“征转分离”方式已审批征地507公顷,及时保障了万州区重点区域用地。

市人力社保局在就业创业、人才工作、基础建设等方面给予万州区倾斜支持。帮助万州新建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191个,落实万州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1468万元,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支持创建劳务品牌,万州“三峡电焊”得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成为国家级劳务品牌。

二、万州区贯彻落实《决定》基本情况

万州历史上就是“万川毕汇、万商云集”之地,近年来,万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上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的展开,有条件集中精力搞一些大建设。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对万州是百年不遇的重大机遇,“天助自助者”,需要万州人民拿出更大的工作劲头,更强的奋斗精神。

一年多以来,万州区委、区政府把加快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作为全区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按照“半年有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要求,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同时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力量,增强了后劲。

(一)万州区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围绕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提出的目标定位和战略任务,万州区委、区政府从去年10月下旬起到本届末,集中精力组织了“三大战役”,全力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

从2010年10月下旬到春节前,大干100天,抓紧实施120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半年有个新面貌。“第一战役”展开以来,确定的120项重点项目中有100个完成了既定任务,20个项目完成了部分任务,达到了总体目的。

从春节到2011年“七一”,再大干150天,向建党90周年献礼。“第二战役”实施重点项目175个,概算总投资850亿元。主要建设好经开区、江南新区和塘坊片区、上坪片区、九池片区“两区三片”的开发建设;加速推进“一桥五路”、“四大工程”、“六大公建”;加快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园外工业、第三产业和农业;推进交通、农户万元增收和农村“六房”建设、能源水利、社会事业等民生项目。

从2011年7月到本届换届前,再大干180天,确保在本届任期内交一份圆满答卷。“第三战役”实施重点项目173个,重点突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方面。进一步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精心编制控制性详规,强力推进“一桥五路”、“四大工程”、“六大公建”,增添设施设备硬件投入,抓好污染源头治理,确保城市整洁、清爽。

(二)万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万州区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连续四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地方财政收入33.6亿元,比上年增长86.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增长7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75.2亿元,增长40.6%,利润增长48.6%,工业占GDP比重由2009年的44.5%提高到47%。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16633元、5332元,分别增长11.5%、19.3%。

今年上半年,实现GDP296.4亿元,同比增长20.2%,总量及增速均列全市第四位。1~8月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7.3亿元,增长70.1%。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40%,利润增长92.7%。上半年新增贷款34.4亿元,比年初增长16.1%,同比增长32.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贷款增量列主城区外32个区县第1位。万州经开区按5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及产业规划编制,已开发10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53万平方米,在建25万平方米,光伏产业、盐气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药品等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今年以来,对外签约重大项目21个,协议投资335亿元。1~8月完成工业总产值214.2亿元,全年可实现360亿元。

万州高标准打造滨江环湖地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院对滨江环湖地区进行了城市设计,对功能布局、建筑风格、建筑形态等进行优化。拿出3300亩土地布局12个公园、8个广场及7个公共建筑,形成“玉带串珠”的滨水开放空间。投资50亿建设“一桥五路”,投资20亿建设“六大公建”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开展绿化、灯饰、综合整治、公共空间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今年计划完成18万农民转户,5000亩建设用地复垦并报批。财政注入1亿元资金成立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已发放抵押贷款2.15亿元。新增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32万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有15万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实现“普十二”,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和社区教育实验区。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规模保持在10万人以上,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三峡人家》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现代川剧《鸣凤》主演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民生保障有力,2010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同比增长16.8%,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新增1.84万人,转移就业率100%。发展微型企业3135户,总量全市第一,带动就业2.2万户。建设公租房8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成和在建42万平方米,征地拆迁还房完成拆迁3600多户、63万平方米。

三、进一步推动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建议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对于全市整体发展战略十分必要。万州的经济地理条件有成为渝东北和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济中心的先天优势,作为振兴“两翼”的战略节点通过对周边区县的辐射集聚带动作用,改变我市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减少库区其他生态比较脆弱地区的承载能力,有利于整个库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决定》的目标定位相比,万州在交通枢纽建设、城区规模、财政与金融实力、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推动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是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全局、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重庆的整体利益。加快万州发展需要市级各部门和单位以及万州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面集中智慧、创新思维,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地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意图。市级各部门和单位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加大支持力度、为建成第二大城市提供指导和服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入细致、务实高效地开展工作,对万州的发展不仅要投入资金、项目,也要投入智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定》。

万州要进一步树立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树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危机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新定位、新标准、新要求重新审视各项工作、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问题,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努力克服镇乡换届、区级到届之年容易滋生的懈怠情绪,鼓足干劲、把握机遇,以良好的成绩画上圆满句号。万州要将今后几年的任务逐项梳理、分解落实,积极主动对接落实好各项支持政策、项目,加强跟踪服务,争取尽早、尽快实施见效。

(二)进一步提升万州城市功能品质,严格落实各项规划 在万州总规实施、建筑风貌控制、重要公共建筑设计和公共开放空间品质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高规格、高水平规划城市风貌和新区建设,加快构筑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一是做好北滨公园、四方井片区等依山、环湖、文物保护周边等重要片区的城市设计,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之城;二是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公园及主干道绿化、灯饰、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广场及滨水公共空间等“四化”工作;三是做好江南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区;四是推进三峡移民纪念馆、体育中心、游泳馆、文化艺术中心、科技馆、会展中心等地标性公共建筑设计的实施及三峡学院新校区、三甲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标志,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五是按照把万州建成成渝经济区及“西三角”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要求,科学规划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集装箱港口、陆路客运中心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构筑综合性交通枢纽。

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约束力,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经济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有必要调整的,建议须经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杜绝随意人为变更规划。

(三)强化产业和金融支撑,提高辐射聚集能力 依托万州工业园区这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台,聚集各种资源,大力引进一批与万州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相一致的项目与企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五大产业发展,建成“江南万亿工业走廊”重要核心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主动承接沿海加工贸易转移。围绕柑橘、畜禽、蔬菜3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林木、烟叶、水果、水产、花卉等6个特色产业,努力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长江山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加快推进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旅游产业发展聚集人气。

加快提高万州金融服务水平,强化金融对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采用宣介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势,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进入万州,利用外来金融机构发展本土金融。在发展创新性金融机构方面对万州进行倾斜,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努力提高金融聚集度。加强万州金融办职能和人员力量配置,为万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机构保障。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攻坚力度

从万州来看,不论是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还是固有的二元结构和资源禀赋特征,抑或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于万州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都显示万州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三峡库区特大中心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级台阶。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拓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要求万州在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建设等领域切实加大改革力度。积极稳妥实施万州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改革试点、在万州工业园区开展土地“征转分离”审批改革试点、对符合规划的城市生态隔离绿地实行“只征不转”试点,提高用地保障效率。推动万州加快农村土地、房屋确权发证工作,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用好地票政策,落实转户居民农村土地推出与利用制度,推进万州户籍制度改革时大力推动服务业农民工的转移。

重庆近年来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主动力作用,推出“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各方面要深刻理解、充分消化,结合实际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融资等多项改革举措在万州取得突破性地进展,努力把万州建成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特大城市。切实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要迎难而上,直面矛盾,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积极推进改革;二要拓宽视野理清思路,善于总结、借鉴和创新;三要抓要害重长效,多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同时,要把握好改革成果与成本、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使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诸城市招投标工作调研情况总结 篇4

调研情况汇报

区民政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三五”调研情况汇报

一、执行“十二五”规划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区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政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十二五期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实行自然增长机制,连续5年提高保障标准,分别由的每人每月340元、210元提高到2015年的490元、370元,城乡低保对象分别由初的3102人、22081人调整为2015年提标后的1037人、17958人,累计发放保障金亿元。每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建成各类养老床位数4456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张。其中,居家养老床位数为1198张,养老机构床位数为3258张。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26个,床位数2741张;民办养老机构10家,床位数517张。今年以来,社会力量举办和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250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护理型床位150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60%。“十二五”期间,福利彩票销售额总计亿元,资助公益事业项目20个。社会治理创新协调推进。建立孤儿养育费自然增长机制并按时足额发放孤儿生活补助费,截止2015年9月,全区共有

孤儿125名,均为社会散居孤儿。顺利完成全区10个城市社区第五届社区居委会、249个农村社区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结合南陈集镇乔庄村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承办了全市换届选举现场会,创新性地采取设立秘密写票处和投票站等方式,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共有45个社区获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称号,全区村、居民依法自治率为100%,6个乡镇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乡镇、29个社区被命名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14个社区被命名为“淮安市和谐示范社区”。注册登记社会组织360家,每万人拥有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个,较好完成“十二五”社会组织数量发展指标。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做好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安置。自以来,全区共接收退役士兵1896人,自谋职业1896人,共计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3970余万元。安置率100%。完成转业士官岗位安置。至2015年共接收转业士官53人,岗位安置34人,自谋职业19人,安置率保持在100%。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共接收退役士兵1896人,动员参训1807人,总体参训率达%。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行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化大救助工作格局,“十二五”期间,成立了我区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工作机制,出台了我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专人负责的区、乡、村三级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或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督导站;其共救助流浪人员约600名。基本殡葬费用免除的惠民政策全面实施,最高免除标准为1000元/人,全区火化率连年保持在100%。八十二陵园建设实现新发展。“十二五”期间,投入5000余万元,新建了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红星广场”、主题雕塑、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陵园占地面积由147亩扩大到1480亩。精心组织各类活动的准备和接待工作,2014年八十二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

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获批4a级旅游景区荣誉。“十二五”期间,我区民政事业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不足,现有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空置床位较多。二是各级财政对民政事业投入还显不足,尤其是社会救助需求量大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依然突显。三是民政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大,资金筹措困难,建设数量、配套设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四是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薄弱,全区绝大部分乡镇民政办公室力量不足,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二、“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总体思路: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重点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养老事业健全化、救灾体系全面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与有效平台。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淮阴”大局中考量。

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江苏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

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

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

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

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

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村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

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

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信访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

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

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发布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

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

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

6、做好婚姻登记工作。按照江苏省民政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力争早日创成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

诸城市招投标工作调研情况总结 篇5

平凉五中

一、亮点:

在11月份督导调研之后做了大量工作,高三级工作发生了明显变化。

1.增加了高三级晚延。

2.学校领导对高三级课堂、自习查的严,跟的紧。3.教师上课更用心,准备更充分。4.高三级学生纪律卫生情况明显好转。5.教师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多。6.举办了学生拔河比赛活动。7.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考学目标。

二、问题:

1.课堂上教师讲的太多,气氛沉闷,只有前排部分学生参与课堂,个别班级后排学生有上课睡觉现象。

2.英语数学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考学的自信心。

3.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两张皮,不能有效融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4.在课堂中对高考考点的渗透太少。

5.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4.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的思想方法贯穿较少。5.弱补抓的紧,管的不紧,学生缺席时,教师过问少。6.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少。

三、建议:

1.给文科班学生多留出时间背诵记忆知识点。2.班会课上,班主任要多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多介绍一些高考信息和学校近期活动。

3.改善食堂卫生及饭菜质量。

4.多给学生介绍一些高等院校及专业信息。5.建议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让学生自习。

6.搞一些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压力,调节学生身心健康。

平凉二中

一、亮点:

1.学生们对高三级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措施比较满意。

2.教师们敬业精神好,尽职尽责,上课普遍讲解细致、透彻。

3.师生交流多,教师辅导及时,效果显著。

4.学生们普遍学习刻苦,能主动学习,主动问老师不会的问题。

5.学校对高三级的管理做到了细、实、严,管理效率显著。

要就资料讲资料,就题讲题。要提高讲的效率。

6.文科班教师要创新备课方法,增大课堂容量,多补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和信息,扩展学生的视野。

平凉一中

一、亮点:

1.学生们学习自觉,学习习惯好,很有礼貌。2.教师讲的很精炼,废话少。

3.教师们普遍采用投影、白板上课,效率提高了。4.学生们在课堂上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进行激烈辩论。

5.教师们备课充分,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6.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很到位,教学楼、厕所等环境卫生好,学校开水供应及时。

7.学生们有非常明确的考学目标,甚至每一次月考的成绩目标都非常清楚。

二、建议:

1.加强与区内高中学校的交流研讨。

2.在高三级进一步探索、加大课改工作力度,为全区树立榜样。

城市公交运营情况调研 篇6

城市公交运营情况调研

通过对青岛,徐州、潍坊、泰安、宁波、盐城、南通七个城市公交车运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问卷调查找出公交车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作 者:吕勇 王磊 张晶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LONGJIANG年,卷(期):32(3)分类号:U492关键词:公交车 运营 调研

关于城市供水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近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主城区出现供水紧张和水压偏低现象,给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 些不便,城市运转和管理也受到了影响,为增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回应群众诉 月初,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工委委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城市供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水务局、中法供水公司、天涯水 业集团相关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了中法供水公司信息调度中心和金鸡岭水厂,详细了解了我市 城市供水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供水紧张的主要原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蓄水情况。据统计,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4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452 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 立方米的水平,全市依地形地势自然形成了东部、西部和 中部三个相对独立的水系,主要集中供水水源有大隆水库、半岭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和赤田 水库等五座水库。水资源呈现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全年80%的降雨量集中在6~10 月,雨季 充裕、旱季紧张。三大水系,东西部丰富,中部相对匮乏。具体为:东部29.6%的人口、22.5%GDP,占有39%的水资源;西部10.4%的人口、7.5%GDP,占有42.5%的水资源;中部60%的人口、70%GDP,仅占有18.5%的水资源。截止2014 日,大隆水库、赤田水库、半岭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等5 座主要原水水库有效蓄水量为17586 万m3。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大隆水库水量充 沛,可保证2014 年全年供水;赤田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预计可供水至8 月下旬;半岭水库预 计可供水至7 月下旬。

(二)供水情况。我市东西中主要有五个水厂。其中,东部海棠湾水厂由海棠湾开发建设有限公 司运营,供水范围涉及青田水厂以东的海棠湾区域,服务人口2 万多,约200平方公里,原水水 源为赤田水库,设计供水能力5 万吨。西部崖城水厂由天涯水业运营,原水水源为大隆水库,设 计供水能力10 万吨,供水范围涉及崖城镇

(崖城、保港、梅山)、天涯镇、南山旅游景区、南 山创意新城、天涯海角景区, 服务人口12 万,约150平方公里。中部金鸡岭、荔枝沟、青田三 个水厂均由中法供水有限公司运营,供水范围涉及主城区

(包括吉阳镇、凤凰镇)、亚龙湾旅游 度假区,服务人口45 万,约35-40平方公里。其中,金鸡岭水厂的原水水源为福万-水源池水 库,设计供水能力4 万吨;荔枝沟水厂的原水水源为半岭水库和福万-水源池水库,设计供水能 力4.5 万吨;青田水厂的原水水源为赤田水库,设计供水能力15 万吨。随着我市城市建设和城 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日平均水量从2004 年的12.万m3/d增加到2014 年的31.7 万m3/d。供需矛盾突出的中部主城区供水形势尤为严峻,总设计能力23.5 万吨的三个水厂日平均供水量 27 万吨,已达到运行能力的极限,预计2015 年我市中部地区最高日需水量将达到38 万吨,现 有的供水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水要求,由于扩建的水厂尚未启用,管网建设尚未完成,2014-2016 年我市用水供需矛盾将尤为突出。

二、存在问题

(一)主城区供水服务压力偏低,用户用水紧张。据了解,2014 月-5月我市日均供水量比 去年同期增长6.5%,其中占全市用水量84%的中部主城区,三个水厂最高日供水量已达28.6 吨,远远超过总设计供水能力,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清水池及调节水池长期低水位运行,用水低峰时段水压低,用水高峰时段水压更低,尤其是夏季炎热天气到来之后,主城区基本处于欠 压欠量供水状态,如大东海2014 月高峰时最低水压仅为4米,为历年最低。同时,由于我 市最大的原水水源大隆水库、池田水库位于城市的东西两侧,中部主要原水水源半岭、福万-水 源池水库库容小、调节能力差,我市目前又尚未形成东西联调的供水主干管网,导致我市中部主 城区旱季供水保障率低,枯水期原水季节性短缺。

(二)生产设施落后,管网老旧调节能力不强。我市中部主城区的三座水厂均建于上世纪70,90 年代,年代早,设施旧,供配电等生产设备老化,在常年超负荷运行的情况下,管网失去供 水调节能力,难以实施资本性支出改造,一旦出现问题,无法短时间恢复。原水管网方面,我市 尚未形成东西联调,而且部分暗涵建设标准低,漏失和偷盗严重。各水厂除荔枝沟水厂外,均为 单水源供水,一旦出现原水管道事故或原水污染事件,饮水安全存在极大隐患。供水管网方面,我市目前也尚未实现完全的互联互通,部分供水重点保障区域,如亚龙湾区域,尚未实现双管供 水,需要更多管网工程建设才能科学合理的调水和补水。另外,中心城区还有一些管网铺设在排 水沟中,受腐蚀老化情况严重,存在水质隐患。

(三)原水价格倒挂,供水设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xx 省物价局琼价工字〔1997〕361 于xx市原水供应价格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我市原水供应价格为0.18 元/吨,从1997 年12 日起执行,但我市部分水厂的原水购买价格一直停留在0.14元/吨,比琼价工字〔1997〕361 号文确定的原水价低0.04 元/吨,造成原水价格长期倒挂,无法征收到水资源费,影响到供水设 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全市除大隆水库与西部崖城水厂签订了原水供应协议外,赤田水库、半岭水库、水源池水库均尚未与供水公司签订供水协议。而且,在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 各企业相对投入较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十五”以来,我市共投入城市供水设施资金132502.17 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18601.17 万元,占89.51%,东西部两家供水企业现有的净水管和管网几 乎全部由政府投入。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工程进度,打造东西联调供水格局。针对中心城区供水保障率较低的现状,当务之急 是解决中部区域的供水缺口,形成东西联调的供水格局。我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中财力人 力,按进度在2014 年冬季高峰前完成西部调水相关工程,2015 年夏季高峰前完成青田水厂扩建 工程及东部调水相关建设。现阶段,建议有关部门做好西部调水工程正在实施的DN800DN600 管海虹路至滨海路管网建设收尾工作,确保其6 月份尽快通水,相关部门尽快对迎宾路至解放路 段供水管线工程作出施工批复,确保其7 月前完成。在加快调水的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快中心城 区老旧管网瓶颈改造建设,解决水的输送问题,以保障用水高峰期从东、西部水厂调入水量的能 力,缓解中心城区的供水压力。同时,加快东部区域管网建设,发挥海棠湾水厂的供水能力,减 少青田水厂向东部大学城区供水的压力。

(二)完善管理制度,促进xx 节水型城市建设。建议我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xx 市深化水价改 革工作方案》,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及非居民生活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实施城乡用水同 价。调整我市现行原水价格,加强原水资源统一管理,规范原水计量装置,逐步建立最严格的水 资源管理制度。通过签订特许经营协议,进一步明晰政府和供水企业间的投资建设义务,为政府 监管提供依据,给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供水服务。市政府要督促赤田水库、福万-水源池水 库、半岭水库与中法供水公司签订原水供水协议,从源头上确保节?a href=“http:///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R哟笸度虢ㄉ韬头?展我市中水回用体系,利用回收中水解决道路冲洗、园林浇灌等市政用水,进一步促进节水型城 市建设。有关职能部门要督促各供水企业加大对供水管网的维护力度,对破坏供水管网的违法行 为,加大依法打击力度。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广大市民错峰用水。通过新闻、网络、用户走访等渠道及时向用水户 宣传当前供水情况,鼓励错峰用水,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地势高、楼层高及无二次加压的用户错 开高峰时段用水,有调蓄水池的用户夜间蓄水,尤其是生产用水大户要避峰用水,因施工维修等 原因需要停水,有关部门要通过媒体等途径提前告知市民做好储水应急准备,减少对人们生活造 成的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在部分区域建设加压泵站,保障供水水压。各相关单位要以实际行动践 行群众路线,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落实好与供水相关的各项工作。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2)

为了助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建成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根据区人大常委会 xx 工作要点,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组织调研组,在吴继业副主任的带领下,于5 月底至6 月上旬,对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沿 82 省道一级供水管线,头陀镇、北洋镇二级供水管线,北洋镇村民用户三级管线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区府办、住建局、自来水公司、财政局、发改局等有关单位的工作汇报。根据调研中了解的情况,现将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xx 年,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 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 xx 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xx 年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 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 个村,受益人口约10 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 25 万吨,总投资 3xx 年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 公里,其中一、二线管 140 公里和三级管 115 公里。实际完成投资 21574 万元,其中一、二级管18484 万元、三级管xx 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 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 xx 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 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 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 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 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第2 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支持协调,为推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规划,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原则,保质保量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供水。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处理“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调处各方利益,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 道,做细做实政策处理事项,有效减少施工障碍,加快三级管“进村入户”改造步伐。三是要筹集管理好资金,建立健全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二)稳保障,确保饮用水安全。一是要高度重视长潭库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管。加快建立合理的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基金,出台扶持水源保护区人民增收致富的优惠政策,支持水源保护区人民群众发展非污染性生产。二是着手实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消除单一水源供水的安全隐患,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切实加强水质监测和检测。各相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和水量、水质监测,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村镇供水水质的检测络,加强水质的监测工作。检测的结果应定期向公众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强服务,节约保护水资源。自来水公司既是自主经营的企业,又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因此要兼顾管理与服务,提升供水能力,确保用水安全,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以饮用水安全宣传为导向,以水质科普知识宣传为切入点,广泛运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知识,提高群众饮用水安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二是建议区政府专题研 究用水户拖欠水费问题,采取措施妥善解决,推动供水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供水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制、供水过程的技术管理和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真正饮上“放心水”。

关于城市供水情况的调研报告(3)

4月初,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组织部分工委委员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城市供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水务局、中法供水公司、天涯水业集团相关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了中法供水公司信息调度中心和金鸡岭水厂,详细了解了我市城市供水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供水紧张的主要原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蓄水情况。据统计,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452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全市依地形地势自然形成了东部、西部和中部三个相对独立的水系,主要集中供水水源有大隆水库、半岭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和赤田水库等五座水库。水资源呈现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全年80%的降雨量集中在6~10月,雨季充裕、旱季紧张。三大水系,东西部丰富,中部相对匮乏。具体为:东部%的人口、%GDP,占有39%的水资源;西部%的人口、%GDP,占有%的水资源;中部60%的人口、70%GDP,仅占有%的水资源。截止XX年6月1日,大隆水库、赤田水库、半岭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等5座主要原水水库有效蓄水量为17586万m3。在不考虑降雨的情况下,大隆水库水量充沛,可保证XX年全年供水;赤田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预计可供水至8月下旬;半岭水库预计可供水至7月下旬。

供水情况。我市东西中主要有五个水厂。其中,东部海棠湾水厂由海棠湾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供水范围涉及青田水厂以东的海棠湾区域,服务人口2万多,约200平方公里,原水水源为赤田水库,设计供水能力5万吨。西部崖城水厂由天涯水业运营,原水水源为大隆水库,设计供水能力10万吨,供水范围涉及崖城镇、天涯镇、南山旅游景区、南山创意新城、天涯海角景区,服务人口12万,约150平方公里。中部金鸡岭、荔枝沟、青田三个水厂均由中法供水有限公司运营,供水范围涉及主城区、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服务人口45万,约35-40平方公里。其中,金鸡岭水厂的原水水源为福万-水源池水库,设计供水能力4万吨;荔枝沟水厂的原水水源为半岭水库和福万-水源池水库,设计供水能力万吨;青田水厂的原水水源为赤田水库,设计供水能力15万吨。随着我市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日平均水量从XX年的 万m3/d增加到XX年的万m3/d。供需矛盾突出的中部主城区供水形势尤为严峻,总设计能力万吨的三个水厂日平均供水量27万吨,已达到运行能力的极限,预计XX年我市中部地区最高日需水量将达到38万吨,现有的供水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水要求,由于扩建的水厂尚未启用,管建设尚未完成,XX-XX年我市用水供需矛盾将尤为突出。

二、存在问题

主城区供水服务压力偏低,用户用水紧张。据了解,XX年1月-5月我市日均供水量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占全市用水量84%的中部主城区,三个水厂最高日供水量已达万吨,远远超过总设计供水能力,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清水池及调节水池长期低水位运行,用水低峰时段水压低,用水高峰时段水压更低,尤其是夏季炎热天气到来之后,主城区基本处于欠压欠量供水状态,如大东海XX年5月高峰时最低水压仅为4米,为历年最低。同时,由于我市最大的原水水源大隆水库、池田水库位于城市的东西两侧,中部主要原水水源半岭、福万-水源池水库库容小、调节能力差,我市目前又尚未形成东西联调的供水主干管,导致我市中部主城区旱季供水保障率低,枯水期原水季节性短缺。

生产设施落后,管老旧调节能力不强。我市中部主城区的三座水厂均建于上世纪70,90年代,年代早,设施旧,供配电等生产设备老化,在常年超负荷运行的情况下,管失去供水调节能力,难以实施资本性支出改造,一旦出现问题,无法短时间恢复。原水管方面,我市尚未形成东西联调,而且部分暗涵建设标准低,漏失和偷盗严重。各水厂除荔枝沟水厂外,均为单水源供水,一旦出现原水管道事故或原水污染事件,饮水安全存在极大隐患。供水管方面,我市目前也尚未实现完全的互联互通,部分供水重点保障区域,如亚龙湾区域,尚未实现双管供水,需要更多管工程建设才能科学合理的调水和补水。另外,中心城区还有一些管铺设在排水沟中,受腐蚀老化情况严重,存在水质隐患。

原水价格倒挂,供水设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海南省物价局琼价工字〔1997〕361号文《关于三亚市原水供应价格问题的批复》中明确,我市原水供应价格为元/吨,从1997年12月1日起执行,但我市部分水厂的原水购买价格一直停留在元/吨,比琼价工字〔1997〕361号文确定的原水价低元/吨,造成原水价格长期倒挂,无法征收到水资源费,影响到供水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全市除大隆水库与西部崖城水厂签订了原水供应协议外,赤田水库、半岭水库、水源池水库均尚未与供水公司签订供水协议。而且,在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各企业相对投入较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十五”以来,我市共投入城市供水设施资金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万元,占%,东西部两家供水企业现有的净水管和管几乎全部由政府投入。

三、意见和建议

加快工程进度,打造东西联调供水格局。针对中心城区供水保障率较低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解决中部区域的供水缺口,形成东西联调的供水格局。我市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中财力人力,按进度在XX年冬季高峰前完成西部调水相关工程,XX年夏季高峰前完成青田水厂扩建工程及东部调水相关建设。现阶段,建议有关部门做好西部调水工程正在实施的DN800DN600管海虹路至滨海路管建设收尾工作,确保其6月份尽快通水,相关部门尽快对迎宾路至解放路段供水管线工程作出施工批复,确保其7月前完成。在加快调水的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快中心城区老旧管瓶颈改造建设,解决水的输送问题,以保障用水高峰期从东、西部水厂调入水量的能力,缓解中心城区的供水压力。同时,加快东部区域管建设,发挥海棠湾水厂的供水能力,减少青田水厂向东部大学城区供水的压力。

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三亚节水型城市建设。建议我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三亚市深化水价改革工作方案》,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及非居民生活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实施城乡用水同价。调整我市现行原水价格,加强原水资源统一管理,规范原水计量装置,逐步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签订特许经营协议,进一步明晰政府和供水企业间的投资建设义务,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给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供水服务。市政府要督促赤田水库、福万-水源池水库、半岭水库与中法供水公司签订原水供水协议,从源头上确保节约用水。要加大投入建设和发展我市中水回用体系,利用回收中水解决道路冲洗、园林浇灌等市政用水,进一步促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有关职能部门要督促各供水企业加大对供水管的维护力度,对破坏供水管的违法行为,加大依法打击力度。

上一篇:医院网络营销运营方案下一篇:事业单位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