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案说课稿:教学认识(共10篇)
一、活动目标
1.能在1~5的数字中找出数字5。
2.能将数字5与有5个元素的物体集合匹配。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数物匹配
说明
1.认识某数的主要标志是理解该数的实际意义。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即排除物体的外部特征,抽象出物体的数目特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进行各种数物对应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难点,能够不受物体的大小、排列、形状等因素的干扰,抽象出物体的数目特征。
说明
由于中班上学期幼儿的概括水平还比较低,要他们从不同排列、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物体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1~5的数字卡,动物印章,大串连(玩具)。水果、动物、汽车等卡片、盒子。
2.环境创设:在数学活动区内放置以上的物品,供幼儿操作探索。
四、设计思路
抽象能力差,不能排除物体外部特征的干扰是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主要障碍。活动设计应针对这一特点,为幼儿安排操作探索活动,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数物对应操作,逐步提高概括能力,达到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语言是幼儿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桥梁。设计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完成对数的实际意义的抽象。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分组讨论—>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体验数物之间的关系。
说明
操作探索环节中有四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按顺序操作。
(1)数物对应。幼儿操作如图一的卡片,即在圆圈内放上物体。
(2)按数取物。幼儿操作如图二的卡片,即在每个数字下面挂上相同数目的大串连。
(3)按物取数。幼儿操作如图三的卡片。即在圆圈内放上相应的数字。
(4)按数目分类。要求幼儿按卡片上物体的.数量分别放入相应的数字盒内。
2.通过分组讨论使幼儿理解5的实际意义。
(1)让幼儿找出能用数字5表示的物体卡,并说明理由。
(2)让幼儿寻找活动室内可以用数字5表示的物体集合。
(3)找出放错的物体卡片,并设法改正。如:5的下面出现了4只苹果,幼儿可以取下卡片放在4的下面,也可以卡片上贴上一个苹果。
3.通过巩固操作,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一、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富于想象,有较强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即使是粗浅的数学内容也需要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而中班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及其数字,对应关系是中班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他们认识数字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的,数字8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孩子把数字8的形状和已有的一些物体联系起来,让孩子能具体形象地认识记忆数字8,如何通过实际的物品让幼儿去感知8的数量,这是我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采用了游戏操作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中班初期的幼儿仍有着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所以在中班初期的数教育活动中,比较适宜采用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反复操作,从而建构数概念。为此我设计了游戏情景“送水果”,让幼儿带着要求去找到相应的水果卡片,在拿物品、数物品中不知不觉地感受8的数量,这遵循了“教育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原则。
二、活动目标
《纲要》中指出:教育应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精神,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也是本次活动的显性的知识性目标。)
2.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目标,同时也是隐性的情感目标。)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这是本次活动的能力目标,也是活动的实际意义所在,它让本次活动和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生活而服务的。)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活动目标。更顺利地实现活动过程,根据幼儿爱玩这一特点,我做了如下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7以内的数熟悉7以内的数量。(前期的经验准备是教师设计活动的基础,幼儿如果没有这一经验,就会影响到他们对数量8的感知。)
物质准备:
①1——8数字卡片,水果图片若干幅,歌曲磁带,ppt。
②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8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形状。
③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四、说教学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用了把枯燥的数学和活动紧密相连,让幼儿在玩中学,动中学。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page_break] 1.观察操作法
观察就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操作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等动作带动大脑感知抽象的概念。这是我为了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而采用的方法,为的是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数字
8、找一找和数字8外形相像的物品,从而使他们能把抽象的8形象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数字8。
2.按数取物法
给予一定数量的物体,让幼儿根据教师说出的数字拿出相应数量的物体。随着幼儿数能力的增强,对幼儿只说出数,没有范例。按数取物的条件是抽象的,没有直观依据。要求幼儿对数真正理解才能完成任务,解决抽象数学问题。
五、说过程
根据幼儿认知水平的特点,我将学习过程分为四步进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数字“8”
(二)动手数物,感受8的含义
(三)情境操作,运用8的数量
(四)集体游戏,体验数学乐趣
1.游戏导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数字娃娃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变个数字娃娃?你们想做数学娃娃几,你们就戴上几的头饰。
师:现在你们都变成数字娃娃了,你告诉我,你是数字几?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幼儿回答。
师:孩子们,你们变的数字娃娃真可爱,我也想变成数字娃娃,老师想变成数字几呢?看完老师变的魔术就知道了。
2.操作课件,让孩子初步感知8以内的数量。
花园里,飞来了7只蜜蜂,后又飞来了一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蜂?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8只蜜蜂。8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8)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依次播放花,苹果,汽车,飞机等让幼儿说。
师:老师刚才变的蜜蜂是几?老师想变成数字几?8像什么?
师:8能表示8只蜜蜂,8朵花,8还能表示8辆汽车等,8能表示好多好多是8个的物品。
3.游戏:闯关拜见黑猫警长,正确判断“8”以内的数量。
(1)第一关,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有8个水果的卡片送给黑猫警长,比一比,谁找的水果宝宝又对又多。(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水果,它们的数量是几,(2)第二关,说出数字“8”像什么?请小朋友从数字卡片中找出数字“8”,念一念。
(3)第三关,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图片)。请根据老师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桌子上。
4.巩固游戏《捉老鼠》,巩固对8数量的正确判断。
师:活动室里藏了许多老鼠,请大家去捉身上有8个圆点的或者有数字“8”的小鱼,比一比,谁的本领大,捉的老鼠、小鱼又对又多。
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播放歌曲《黑猫警长》)
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捉了这么多老鼠,现在我们和黑猫警长一起到外面去玩一回吧。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课内容是《认识国宝熊猫》,
教学对象为: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
设计这堂课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把幼儿知识和发展其认识能力相结合
设计亮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
2.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看看、听听、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2)知道熊猫是生活在深山竹林里爱吃剑竹的动物。
活动准备:
幼儿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与幼儿共同收集熊猫的玩具或照片,熊猫吃竹子的图片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小朋友很喜欢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出示熊猫图片)
(1)提问:你们喜欢熊猫吗?为什么?
(2)提问: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3)提问:它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
2.观看视频
3、引导幼儿讨论大熊猫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
提问:你们知道大熊猫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叫国宝大熊猫)
它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它是我国的特有的动物,很早就生活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我们都要爱护它。)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 :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75——76页,认识几分之一。
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习,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习中的习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板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说教学程序。
我在教学中本着突出重点,突出难点,面向全体学生,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互动探究的新课改精神,我在教学中的环节主要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观察情境图你能估计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同时引出了探究的什么是毫米的问题,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部分是这节课的中心部分,在这部分体现全新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具体分为三个小环节:
1、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2、互动交流:
(1)组内交流: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间交流:即全班范围内展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互相启迪思维,生疑共思,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进一步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规律,加深一毫米的长度认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进而熟练掌握。
1、基本练习:设计直接利用本节课所学1厘米=10毫米的知识
2、综合练习:主要是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这些练习即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注重于:
1、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方法、探索过程进行梳理。
2、教师点拨引导,梳理知识结构,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六、说课后的思考
(一)教学中的优点:
1、紧密联系生活,突破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教室内是否存在1毫米等等,通过用手比划感知1毫米的实际大小。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厚度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完整,需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本节课在估测方面比较薄弱,应该也要仔细分析一下,还有在测量时用到的测量方法也得帮助学生复习一遍。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物感知过渡到图形表象,抽象出线段的图形,直观的认识线段的特征。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看、比、画、折、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思考,引导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形象化的教学。形象化的语言,比如线段的两个端点就像两个小人儿立在两端,线段躲到了图形队伍中去了等等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思维互补,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从身边常见的毛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毛线(随意摆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弯曲的毛线。为操作把毛线变曲为直打下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感知线段
拉一拉:组织学生把毛线拉直,说方法,强调要捏住线的两端再拉直。顺势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引出线段。接着再进一步从拉直的这条线认识线段的两个端点,辅助多媒体在课件上抽象出线段的图形,闪烁端点,加深认识。
辨一辨:在对线段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描述再次感受线段的两个特点,并及时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进行辨认和说理,加深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2、找线段
在学生对线段有初步的认识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其他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观察课本的边,数一数有几条线段,引导孩子观察这几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接着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2”,交流并引导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从实物迁移到图形,加深对多边形的认识。
3、做线段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尝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让同桌之间互相指指说说,巩固线段的特征。
接着让学生试着在纸上折出比这条线段长或短的线段,直观感知线段的长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孕伏和渗透。
利用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比赛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画线段
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画好线段后,先在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线段,交流画法和步骤。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多样化。
三、游戏巩固,拓展延伸
结合书中的练习,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闯关“画线段”。
第一关: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第二关:三个点。猜猜画完是什么图形?
第三关:四个点。独立画,交流。
四、全课总结,质疑延伸。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其中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会求比值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是联系分数与除法,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预设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基于这样的思考本课我主要采用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课前给学生提供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先小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还存在的疑问整理出来,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汇总后,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这些问题先后呈现出来,在全班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在给学生解疑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次,另外,在练习中应用联系生活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和数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激励评价法,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都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渗透给学生积极自学、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后在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四、说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其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我分别概括以:
(一)、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我在上节课就布置给学生一份学案,让学生依据学案的预习任务,看书并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份学案是这样设计的:
1、阅读课本第50页。(了解知识的全貌)
2、思考:
①比的意义指的是什么?比的读、写法怎样?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任何数吗?比号怎样规范书写?
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③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比?
④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前预习,可以把课堂中一些只需浅层思维的探究活动,提前完成,这样既为课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时间,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目标指向会更明确。这样真正实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意识,事实证明,这对“主体性高效课堂”的实现,。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质疑问难,小组交流。
学生预习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到学生的起点?学生预习了,课该怎么上?怎样找准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教学策略是:
由小组长组织,小组之间逐个问题进行交流,把解决和没有解决的问题都标注出来,老师通过有选择性地参与不同程度学习小组的讨论,整理出共性的问题:①比的意义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的文字定义上,没有把握其本质;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③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前一个问题正好是本课的难点,后两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对此,我的教学预设是分三个层次突破难点:
第一层感悟:学生通过预习P50教材,知道把相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所得的图形才会和原图相像,使学生对“比”有了一些体验;(这种体验通过自学可以达到),第二层感悟:理解路程与时间、总价与数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学生对于相除关系就可以用“比”表示。这个地方理解是不够到位的,因此,教学的切入点就定在这里:
首先,要求学生在填完表格的基础上,列出在填表过程中使用的算式,并指名汇报,师给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40÷2=20,45÷3=15,总价÷数量=单价:15÷3=5,9÷2=4.5,12÷3=4,板书时,老师有意把除号用彩色笔凸显,并把算式中的除号对齐。
然后,老师指出,像这些式子中,两个数量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如路程÷时间=速度可以说成: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谁能用”比”再说一个算式,指名两位同学汇报后,同桌再选几个算式说一说。到此,学生对“比”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不够深入。因此,教师接着安排第三个层次:
(三)、独立练习,当堂达标。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有经过操作,才能内化成技能,练习题的设计,必须在保证一定量的前提下,着重于质的研究,要使学生悟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1、基础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
2、开放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圆的半径是2厘米,----------?你能写出几个相关的比。
3、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甲是乙的2倍,乙是丙的,求甲:乙:丙=
这样,分层练习,因材施教,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略)
①、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什么是最简分数?什么是最简比?
②、整数、分数、小数的比分别怎样化简?
小一班综合活动:认识粉红色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实物的颜色,能正确找到粉红色的物品;
2、学习新词语粉红色pink。
3、熟悉找颜色的英语用语:What color it is?
4、鼓励孩子在成人面前勇敢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红、黄、蓝、粉红色颜色的星星;奇妙的口袋;电脑;在活动室周围布置粉红色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孩子共同向客人老师问好,复习歌曲《Good morning》
2、游戏:What’s in my bag? What color it is?
利用游戏“奇妙的口袋”,带领孩子复习红、黄、蓝三种颜色和儿歌《 Red ,Red , Red 》
3、再次利用游戏认识新颜色:粉红色pink
I have anther color,What color it is? Yes, it’s pink.[键入文字] .com
4、利用游戏“开火车”,检查孩子的发音,注意纠正孩子发清楚尾音。
5、游戏:Find color pink,帮助孩子巩固对粉红色的认识和发音。
6、游戏:Find something pink in our classroom.7、小结孩子的情况。
活动反思
这个月我们的活动主题是“彩色世界”,引导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色彩。在寻找色彩的活动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许多成人匪夷所思的方法,打扮着自己的活动室,让我们恍如置身与一个童话世界。结合活动主题,我们的英语活动也向孩子们渗透着各种颜色如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孩子们对“What color is it ?”这一句型已经相当熟悉,有的孩子能用It’s—句型回答老师的提问。孩子们的活动室里充满着粉红色,到处都是粉红色的桌子、粉红色的椅子,粉红色的动物等等。他们有的在问,老师,粉红色的英文名字是什么啊?于是,我把认识粉红色pink为目标,组织了这次活动。活动前,我们在活动室里刻意突出了粉红色,准备了很多粉红色的物品。通过游戏“What’s in my bag? What color it is?”复习孩子们已经学习过的几种颜色,引出新颜色,并用开火车的方法检查孩子们的发音情况,提醒孩子们把小手放在自己的嘴巴前面,感受K的发音。游戏“Find something pink in our classroom.”请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指令在活动室里寻找各种粉红色的物品。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键入文字] .com
表现的比较积极,通过逐个层次的活动,进一步帮助孩子认识了颜色,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开始细心地观察周围事物,还尽情的享受着色彩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不过可能是孩子们第一次参加教研活动,他们显得比较怕羞,寻找的活动不是很充分。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多提高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纸,圆形纸等纸片,水彩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师讲故事: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唐僧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 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一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吗?)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
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 师: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一)、借助形象认识。
教师演示平均分桃子,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桃子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桃子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么分?(平均分)。
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桃子的多少?(一半)师: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桃子的二分之一。(教师板书)介绍: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演示不平均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分”三个字?“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所以这里强调“每一份”。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老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比刚才桃子小得多的桃子,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桃子的二分之一 ?(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非常重要。
(二)、操作认识1/2
1.我们刚刚认识了1/2,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找找二分之一。请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找到它的1/2。(师巡视)
2.谁愿把自己折的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教师贴在黑板上。
(1)你是怎样分的?哪个是长方形的1/2。你能把找到的过程完整的说一说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都是二分之一,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
(三)、创造分数,认识分数:
到现在我们已认识了一个分数1/2,你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 小精灵悄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每位同学随意选择准备的图形,折一折,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表示出一个自己想要的分数。
(1)展示作品(贴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
总结: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四)、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二分之一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八分之一;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十分之一。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1/2,1/4,1/8,1/10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横线下面就写“几”,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几分之一
(3)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分母就是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分母就是3„„(使学生明确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1.判断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2吗?
2.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请写出来。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部分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目标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会感到困难。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一方面注重直观的出现学生熟悉的各种实物和图形;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教学难点: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情况,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的主导思想。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
主原则”。教学做到设情引趣,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了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主要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促使学生学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得。用“引导”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探索”来反映学生的亲历过程,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用“发展”来阐明教与学的目的,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发扬教学的民主,用表扬、体验成功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照教法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要注重同桌互学,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为此,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数学。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数学。
3、合作讨论交流法:让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来学习数学。
4、观察分析法:通过让学生用眼看,动脑想的过程来感悟数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四大节进行:(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时,我借助孩子们喜欢和熟悉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趣事设疑导入引出分数的知识,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平均分桃子,从而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反例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以便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2)、操作认识1/2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探索,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了二分之一,丰富了二分之一表象,为后面继续认识其它分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从“有意义地接受”到“自主表示”,帮助
1的不同表示方法,(折法不同,21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重点突出“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
21的”这一本质属性,深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2(3)、创造分数,认识分数: 学生实现了数学认识由理解向表达过渡;长方形已经认识了一个分数1/2,问学生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 通过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练习,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拓展了对知识的认识角度。学生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逐步积累了独立探究的策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可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4)、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本阶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此时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讲解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这里,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的各项目标也得以集中实现。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含义,让学生明确认识分数,形成了完整的分数概念。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是在保证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情况下,避免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拓展题“介绍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更广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通过回想这节课所学内容,细细品味数学课堂的魅力,并把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深深记忆到大脑中。在小结时,鼓励学生进行概括、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同时也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要一目了然,通过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整理掌握本课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难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3、克服多媒体课件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幼儿数学教案说课稿:教学认识】推荐阅读:
数学说课稿幼儿园06-18
幼儿园数学排序说课稿12-19
幼儿园数学《8的形成》说课稿06-02
幼儿园数学特等奖说课稿模板10-30
认识梯形幼儿园中班说课稿11-23
2024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小班数学说课稿:好玩的轮子06-19
数学《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06-05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09-09
小学数学二年级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