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小结
一个学期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随之结束的还有那紧张而又充实的三个月的实验教学实践活动,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让我在巩固了自己基础实验技能的同时,也着实让自己过了一把老师瘾。总之我受益匪浅。
一、概况
按照XXXX大学的要求,研究生阶段必须完成32学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经环节,因为自己是XXXX专业,就选择了XXX老师和XXX老师的XXXXXX实验作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内容。
我们的教学实践任务是每周一和周二的下午或者晚上来到XX学院,对本科05和06XXX几个班同学的药物合成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进行辅助指导。具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实验前的仪器药品的准备,例如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整备;二是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答疑,例如某些复杂装置的组装和原理上的解释;三是对下一次实验的预实验以确定该实验的良好可操作性,例如药物合成的四个实验由于是第一次开课,我们都提前几周做了预实验以却认实验的可操作性。
自开始教学实践以来,在XX老师和XX老师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新学习和巩固了XXX等方面的相关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操作,并拥有了很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机会,丰富了自己的学习实践经历。
在具体实践时,我们主要是做预实验,准备实验以及当堂答疑,而很少给学生讲课,只有在XXX实验中,给一个班的同学做了演示实验和讲解,讲了一次课后,我才知道了讲课是多么的烦琐复杂,特别是实验操作的细节问题,自己理解但是很难完全表述的清楚又生动形象。于是我理解了用心良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是需要胆量和口才,或者说表达能力的。首先要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胸有成竹,居高不惧,娓娓道来。然后大胆地走上讲台,声音洪亮清楚地把内容讲出来。能使别人听懂就是讲课的成功。自己讲解阿司匹林粗制实验时紧张放不开,讲的很生涩,以至于学生们也感到枯燥,没有了听下去的兴趣了,着实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后面的实验仔细听了许剑峰老师的授课,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学会了很多东西。
总之,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锻炼了自我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理解了老师的辛苦!
二、教学实践心得
首先关于教学实践的心态。在这方面我认为,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认真准备与用心讲授。有了认真的教学态度,才能严谨仔细地准备教学内容,才能一丝不苟的完成预实验等老师布置的任务,取得可靠的结果。有了对实验的兴趣和对学生的爱心,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寻求最为合适的方法,力图使实验的准备充分而完备,实验的内容真实生动,实验的过程和学生保持沟通,调动他们对实验和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关于教学实践的方法。在实验准备过程中,我们先计算好班级和人数,按实际仪器和试剂的量灵活分组,提前把仪器试剂在实验室的实验台上准备好,尽量准备的完善和充分,让学生来后可以高效顺利的进行实验,不会出现临时找东西东跑西走的尴尬,实验结束后及时更换到下次的仪器,在这阶段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高效和愉悦;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努力保持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点也是我们感觉最难做和做得最不好的一点。虽然也有学生会很积极的询问我们有关装置的搭建和操作的细节方面的问题,但是更多时候学生并不愿意主动和我们交流,仿佛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代沟。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试验台中穿插走动,看到学生有问题的操作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在实验的间歇我们也会和学生讨论有关考研和工作的问题,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和动力,让他么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应该更加积极的去面对。实验的过程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些许不和谐的音符。比如有的学生做完实验没有清洗自己用过的器材,有的学生把强腐蚀性的溶液倒入了水槽,有的同学把布氏漏斗带回了寝室······这些虽然都是年轻人容易犯的粗心或者小错误,但是这些很能反映一个人做实验的素养和能力,如果不及时更正,无论以后是读研还是工作,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这只有通过今后更多的实验和实验过程中严格的要求来慢慢纠正过来。
最后说说关于教学实践中预实验的问题。由于药物合成实验本学期是第一次开课,所以实验的选取显得相当的重要,既要保证难度上不超出本科的范围,又要保证操作相对简便和实验结果的稳定性。于是我们教学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从未做过药物合成几个实验做一下预实验,筛选出若干适合的实验放在大约6-7周的天然药物化学试验之后开课。我们通过资料的查询,实验流程的反复研究以及和老师的多次交流之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把“阿司匹林的制备”,“氯代环己烷的制备”,“N,N-二乙基-2-甲基本甲酰胺的制备”和“霍夫曼重排反应”这四个药物合成实验仔细的做了下预实验。“霍夫曼重排反应”中由于纯溴有超强腐蚀性,危险性太大,“N,N-二乙基-2-甲基本甲酰胺的制备”操作过程过于复杂,且产物有一定毒性,最终放弃这两个实验。“阿司匹林的制备”,“氯代环己烷的制备”这两个实验的预实验相当成功,而且操作和原理都简单易懂,结果稳定,非常适合教学,通过了老师的审核,最终顺利开出了第一次药物合成实验,而学生们也都做出了良好的结果,这让我们非常的欣慰,觉得几周的预实验虽然辛苦,但是非常值得!
三、感谢
回顾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上都得到了历练。这首先要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这样的经历在研究生的三年学习生活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还应该深深地感谢在这三个月里殷殷指导我们教学实践的XXX老师和XXX老师。XX老师对于实验的严谨,对于实验室安排和仪器使用的老练以及对于学生的关爱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XXX老师对实验理论知识讲解的生动翔实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揣摩。最后感谢XX老师和XXX老师,他们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解释教学实践考核中一些我们还不明确的问题。
2014年11月在洋思中学听课, 有几节课所讲授内容均为苏科版教材七上4.2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移项, 其中有三位教师在讲解移项法则后做了点评:“如果等号是一座桥, 一个项好比一个人, 从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 必须要换衣服, 也就是改变符号……”这种形象化的点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移项法则, 强调并体会移项要变号这一难点和重点。从课堂氛围的变化可以看出经过教师的形象化加工 (用过桥比喻移项、用换衣服比喻改变符号) 后学生们的反应更加轻松积极, 练习效率明显提高。由此可见, 形象化教学的作用是十分微妙的。
二、问题思考
一直以来笔者理解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 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一条是暗线, 即唤醒学生学习数学情绪和热情, 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生活感悟直至应用。目前的数学教学有重“明”轻“暗”的现象, 即重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传授, 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生活感悟和应用。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量有限, 仅凭学生自我实践探讨和总结, 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毕竟是有限的, 有效合理的形象化教学设计,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 这种深度理解往往是直观形象的才更有意义, 而直观形象往往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直观。
三、问题研究
数学知识虽然有抽象的一面, 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过程中, 逐渐认识和改造未知世界过程中形成了图形意识、记数意识和度量意识后建立起来的完整的体系, 所以数学的价值只有通过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才能体现出来。数学教师有责任把教学内容用形象化的手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性[1]。所以教师要设法建立起“三种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数学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2], 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 即分析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及它与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3]。也就是说, 教师应该运用自己丰富的生命体验, 把生活的点滴汇聚到灵感的蓄水池去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才会更具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原型创造适合于学生年龄、知识特征的相关概念予以点评和讲解, 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 这种创造性的点评和讲解需要借助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才能将其他形象、具体、艺术的生活知识、意识合理地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方便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 当然也就实现了高效课堂的基本目的。
四、问题实践
比喻是教师常用的形象化手段, 其实多种修辞手法都可以为数学教学的形象化服务, 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两个案例。
(一) 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 而借用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2015年3月13日电影《灰姑娘 (Cinderella) 》在大陆上映, 笔者在进行《完全平方公式》一课的教学时便运用了演绎《灰姑娘的爱情》的方式进行点评, 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1:苏科版七年级 (下册) 9.4《乘法公式》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结合苏科版教材所提供的用图形面积的理解方式讲解完全平方公式后, 仍有部分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 甚至在记忆方面总是出现漏项的情况, 所以教师便做了如下引导和点评。
师:王子a和灰姑娘b相爱了, 他们相伴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住进了同一栋房子也就是括号里面: (a+b) , 后来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 从此小家庭从一代人的二人世界走入两代人的生活, 升级为2.0版本后的他们仍住在一栋房子里: (a+b) 2。
众生: (惊奇的) 哦!
师:他们走出家门后, 此时a和b分别升级为爸爸a2和妈妈b2, 特别是他们已经有了孩子:ab, 孩子既有父亲a的基因也有母亲b的基因, 喔, 现在已经是二胎政策了哦, 所以是2ab!大家看, 多么幸福的一家啊:a2+2ab+b2。
生1: (鼓掌) 那2ab的符号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由于孩子继承了父母各一半的基因, 所以性格也受遗传影响, 如果 (a+b) 中的a和b都是外向性格 (即为+) , 而 (-a-b) 中的-a和-b都是内向性格 (即为-) , 他们的两个孩子的性格与他们都相容 (即为+) , 所以是+2ab, 而 (a-b) 及 (-a+b) 中的a和-b (-a和b) 是一个外向性格一个内向性格, 他们的两个孩子的性格与他们不相容 (即为-) 所以是-2ab。
师:这一点老师真的没有想到啊, 你太棒了!
……
本体:完全平方公式, 借代:灰姑娘的爱情故事, 引申:二次→二代。
案例小结:本节课在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尝试这种新颖的点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这种借代很深刻, 所以一旦用到完全平方公式学生都会默默的说出“灰姑娘的爱情”, 这说明他们眼中的完全平方公式二次结构等同于灰姑娘的爱情二代结果, 甚至在讲解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时候有学生直接提出是“灰姑娘的爱情 (二) ”, 还总结了一套关于配方的小技巧。
(二) 对偶
对偶是指相等或大致相等, 相似或结构相似, 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对偶的优点是画面形式感强, 让学生瞬间理解, 一目了然。
案例2:苏科版七年级 (下册) 8.2节《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第二课时) 。
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引导归纳出“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和公式后, 笔者作了如下教学。
师:你们觉得公式 (ab) n=anbn (n为正整数) 和以前学过的哪个公式比较像?
生1:乘法分配律公式。
生2:a (b+c) =ab+ac
师: (故意写成) n (a+b) =na+nb
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3:公式 (ab) n=anbn (n为正整数) 是乘方运算对乘法运算的, 而n (a+b) =na+nb是乘法运算对加法运算的。
师:那n (a-b) =na-nb是否成立呢?
生7:除法是不一定的, 比如:n÷ (a+b) ≠n÷a+n÷b.
案例小结:这种“+”对“-”, “×”对“÷”形式的对偶, (ab) n=anbn与n (a+b) =na+nb形式的对偶形式感强烈, 使学生很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冲击, 让学生瞬间理解。这里更为难得的是, 学生对此形成的质疑和讨论, 让执教的笔者着实感叹于初一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索精神。
五、结语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 教师作为教学一方 (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更多的是责任, 是想方设法地让知识置身于学生交往的环境, 让学生直观有效、有意义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将专业知识和生活感悟联系起来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计和表达。读书, 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就有了无限可能[4]。所谓的“无限可能”对一名教师而言通过种种手段将个人的文学艺术感悟、生活感悟创造性的运用于教学。数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学科, 科学具有理论性、规律性、系统性, 而艺术则具有创造性、形象性、技巧性, 科学属于系统理论层面, 艺术属于实践应用层面, 艺术是形成科学理论的源泉。影视作品、漫画、广告等艺术作品都可以让数学教师从中吸取灵感, 将数学教学设计的直观、形象、有趣,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基于此, 教师应该将自己生活、活动所得的各种思想创造性的艺术加工成为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阶梯, 为实现数学教育的宏伟目标, 特别是在发展创新意识方面有所作为, 这就是教育的旨趣[4]。
摘要: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 他们缺乏生活和学习经验, 抽象能力有待提高, 同时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的一面, 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和自己对数学概念的形象化理解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运用不同形式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必要的, 结合实践案例探讨和总结数学概念形象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形象化,借代,对偶,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顾国玺.对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11, (80) :24.
[2]徐文彬.数学概念的认识及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30 (10) :41.
[3]蒋永晶, 刘长华, 王书臣.新课程教学设计——数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0.
一、合作探究衍生无限生机
从对高中教材的解读来说,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我否定了古代诗歌传统的讲解即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备课时我这样设想:围绕“难”字,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李白的身世经历相结合,从情感层面对诗作作出解读。在讲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唯恐学生不能领悟理解,然而早读时学生读书的交流互助的热情给了我大胆放手的勇气与信心,于是我决定把设计好的整体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然而,课堂上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令我惊异,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查字典、句读诵读、情感讨论等,碰出智慧的火花,解决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同学们不仅很好地体会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还能由李白的生活经历联想到他的理想追求,语文课堂丰富了,预设的课堂焕发出意料之外的无限生机。
二、学生活动展示思维之旅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渴望时时有展示的机会,渴望被认同接受,渴望得到赞扬与鼓励,渴望得到引领和帮助。素养课堂上他们通过发表意见、展示才艺、显现特长,可以获得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我们要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1、个人展示。
抄课文。先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课文(抄写时间可以在课前),字迹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自信,字迹差的学生也会在同学们的或善意或玩笑的话语中不好意思地触及自己练字的想法,同时此举也可以来检查学生熟悉课文的程度。
写问题。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等方式来完成。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好词佳句、课文分析疑问等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指派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
2、小组展示。
为便于学习、讨论,素养课堂上,我们把班级座位改为“小组围坐式”——将四到六人按优劣不同的成绩面向围坐,师生互动交流同时,小组同学之间多方位互助交流。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多倍于以往的发言机会,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畅所欲言的机会。
组内朗读。本文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人生之难,仕途之难;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等。在诗句中反复表达出了作者“难”的感叹,先让同学们找出表达作者的感叹之情的诗句,在组内相互体会。
组外展示。准备展示前小组内要稍作准备,尽量要求课堂上没有展示的同学在优等生的帮助指导下,认真分析或演练增强自信再起来展示。也可以请小组代表发言,《蜀道难》主旨多重,由小组推荐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小组成员补充。既充分形成讨论,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教学。
三、评价“开放”激发学习兴趣
用赞美的语言可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可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可启迪学生。老师接收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要细心,给予的评价要适度、合理,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帮助理解、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李白怀着“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应召来到长安,可是唐玄宗却只给了他一个闲职。李白的满腔抱负顷刻化为乌有。文章多少总要寄托当时的一点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担忧),学生朗读体会后,老师可以范读,用比较诵读来作为轻松的评价手段,保护学生最大的自信。当然给学生自信、鼓励的同时,就相当于给了他一个高位,他们就向着这个高位发展。老师的评价要“开放”、要艺术性,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乐学的境界,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当然,素养课堂上的效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探索中始终坚持“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原则,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课堂讨论、展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从2001年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将课堂讲解与填鸭式教学相提并论,望而却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还大量存在着一些低效的讲解,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大效益降低,而且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不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实践研究是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成绩的一条途径。
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解及教师抓住时机,创设机会允许学生阐述、讲解。教师的有效讲解,对于建构学生的正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生获得有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作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有时学生的阐释比教师的讲解更易于为同伴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有教师的有效讲解,还要有学生的精彩表述。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表述的有机结合,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最佳境界。而有效的讲解为学生节约了课堂活动时间、提高了活动和学习效率、展示了数学本质之美。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有效教学理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讲解的界定
即教师用有限的单位时间,阐述概念的含义及习题的解答,这种讲解是有学习的效果的。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的意思,进而掌握数学知识,找到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美,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有效讲解要在恰当时机(问题情境、问题时机、有效时间),要找准切入点(必要性、基础性、生成性),用恰当的方式表述(科学、简洁、易懂),要与学生有效互动(讲解与倾听、讲解与活动、讲解与练习),要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教扶放,引学探、知会练),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敏锐性、灵活性、延展性)。
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思维的清晰程度及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的参与度;要观察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是否在正面的积极的参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时机与方法,以求得教学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即每个学生都达成这节课教学目标,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形成了自己的习得。
3、有效讲解的可测性和量化指标
如何判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效,就是在阐释某一概念或讲解习题之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是否有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具体,避免含糊及指向不明确;是否清晰地把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在教师的讲解之后,通过梯度练习测查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程度来反映教师的讲解的有效程度。
4.有效讲解能力的提高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即教师通过日常的讲解行为的不断实践,时常地追问自己:今天的讲解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是在什么时机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成好的效果;今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概念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形成能力?是涉及到今天的教学内容的学过的知识学生出现了回生而教师没有帮助其复习?是教师讲解的时机不对,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等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中的讲解能力,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和习得,不断提升和充实、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和态度得到具体发展和转变,是教师的工作指向。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意识,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寻找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点。没有开放意识,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那么我们所谓有效讲解的效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就会受到制约。
三、课题研究实践:
从课题确立到现在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1.调查法。起始阶段。调查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讲解,是否喜欢同伴的讲解,希望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对知识、习题进行讲解,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最易于接受。
我们选定了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有关数学课堂讲解学生调查问卷(三年级)全班有16名学生
1、第二天要上新课,学习新的知识,今天需要进行预习吗? +jk dexxxzzq①需要; ②不需要。(选择需要的有16人)
2、数学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解还是喜欢自己探索?
①喜欢听老师讲; ②喜欢自己探索。(选择喜欢听老师讲的有14人,喜欢自己探索的有2人)
3、学习下列哪些知识的时候希望老师讲解:
①概念;7人 ②计算;0人 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人 ④周长、面积的计算;5人
⑤分数的认识;5人 ⑥统计和可能性;3人 ⑦解决问题。9人
4、解决问题的题目希望都由老师来讲解吗? ①希望;6人 ②不希望。10人
请说明理由: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先解决,自己解决不了再由老师讲解。
5、课堂上做练习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喜欢听老师讲还是同学讲? *①老师;13人 ②同学。3人
/、】==9986//*-
6、老师的哪一种讲解方式你比较喜欢?
①老师把一道题完整地讲一遍,不问同学的想法;1人 ②老师边讲边与同学交流,再问问同学们的想法。15人
7、把两张边长分别为6cm和3cm的正方形的纸片拼成下面的图形,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道题,你希望老师直接讲解还是自己先思考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①老师直接讲解;1人 ②自己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5人 请说明选择的理由: 多数孩子认为自己先思考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不希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头讲到尾。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基础的程度,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把握好讲解的时机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采取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步骤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教师通过教学预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明确、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去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的效果通过询问、习题进行考察,及时进行教后感、教学随笔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的提高过程。
5月25日,实验教师上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所讲内容为北师大版下册P68第7、8题。(以下是课堂实录及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8第7、8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示 放好学习用品。
二、复习诊测
1、提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适时板书: S长=长×宽
S正=边长×边长
2、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 C长=(长+宽)×2 C正= 边长×4
(在两次提问之后,是否应该再让学生辨析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因为学生在这里最容易将周长和面积混为一谈。)
三、练习
1、(出示小黑板)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师:猜一猜被洒水的地面是什么图形?求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面积)要求学生利用公式求,全班学生试做。(此类题目的解答不能给学生限定解题的方式与方法,会阻碍和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
(巡视过程中)宽知道,长是多少米?师:9分钟行驶的长度。指名一名学生板演:60×8=480(㎡)480×9=4320(㎡)全班集体订正。(在这里有个别学生对60×8=480㎡的单位名称有质疑,说明学生对到底算的是周长和面积不是十分清楚,教师没有抓住这个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可惜!)第二步还没有讲,这时有学生举手,教师请其来回答,该生站起来后说的是第二种方法:
60×9=540()540×8=4320(㎡)
(在这个环节,学生同样对540后面的单位名称有质疑,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讨论、明晰。还反映出一个问题,该生没有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教师也没有进行引导把方法一讲完,而是被学生牵着匆匆处理完该习题。)
2、P68第8题。
教师指名学生读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形(不标准)。
①求的是所拼成图形的面积。
师:我们从问题出发,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做什么辅助线。学生的回答如下: 给缺的地方补一块。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同桌讨论一下,加一条变成2个正方形。(这里不应规定加辅助线以后变成什么图形,限制学生的思考。加一条辅助线变成2个长方形也是可以的。)生讨论。
师:用第二种方法来做一下,因为它利用已知条件最简单。(简单不简单要由学生对几种不同的解法比较之后的感受,而不是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学生就可以理解的。)
②这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怎么去计算?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要求学生用此方法计算。(此处同样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教师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结果回答的学生用的都是(6+3+6)×2=30(米)
(教师自己在这里对此题的解法只局限于把每条线的长度加起来,知识的储备不够。在此,教师再也没有让学生汇报把每条线加起来的计算方法,应该进行反馈。)
(课后思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回答、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引发了笔者的思考:①课堂上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问什么?为什么提问?怎么问?②课堂的密度大小,怎么去界定?为了体现所谓的“密度”,教师的课堂是围绕自己还是围绕学生?课堂上教师把孩子当成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发展的人还是任何储备都没有的脑袋空空的傻孩子?课堂上让学生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③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而一节课为了体现这一种方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④ 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提问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反映了两个问题:学生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之前,没有以学定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⑤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面积和周长的区别,而不是仅仅只会运用公式去解答问题。⑥课堂上学生要不要提出问题,进行质疑?⑦课堂上学生需不需要经历猜测——验证——结论这个思维的过程?)
在课后,我们针对这节课做了课后诊测和分析。
练习课后诊测同类型题目与分析
1、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6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共有14名学生参与(全班16名学生,2名因病请假)。计算正确的有13人,1人计算错误。单位名称正确的有7人,出现错误的有7人,各占50%。老师将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长是长度单位应使用长度单位,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应该使用面积单位,对自己所计算的是长还是面积不清楚。
2、下面的图形是由两张边长分别为8cm和4cm的正方形纸片拼成的,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此题全班14人,没有1个学生做对。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周长,计算结果还错误。1个学生算出了面积。究其原因,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硬强加于学生,学生根本没有弄懂。
课后,我根据对这两道题的分析,给学生重新上了一节课。在上课之前,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上课能够集中精神听讲,保证学习的效果,我把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我的分析说给学生,孩子们听得很专注,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样解答。我先讲的是第二题。这道题,我结合孩子们的回答只给孩子们提示了两点:1.讲给他们这样的图形叫组合图形2.解决关于组合图形的问题要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根据提示自己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案。14名学生,12名学生完全正确地解答出我重新出的一道同类型的题。遗憾的是受第一次教师的影响,孩子们只有一种解题思路。后2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愿意思考和使用。
第一题为了帮助孩子孩子理解和正确地使用单位名称,我在黑板上画了图形,一边问他们一边在图上标示,孩子们正确地区分了自己所计算的是长度还是面积,没有1个学生出错。
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要有效果,需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如孩子们对第一题单位名称的理解,教师画图帮其来正确理解)当讲,在学生接触抽象的新知识时当讲,在学法指导(如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转化时当添加辅助线,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时进行迁移指导如计算周长时将其中的两条4cm的线段进行平移)时当讲。
四、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和分析,并在校内交流。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
2.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3.(学校所在村子拆迁)学生数量较少,参与的面不够大。4.实验的案例数量偏少。
因为学校的要求,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我在超市做实习营业员。一天8个小时,作了三十天,虽然没有拿工资,但锻炼了自己,这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经验。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系科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是系科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影响我们的祖国。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一学生,即将升入大二了,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是很理想。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这三十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选择了坚持。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社会,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七月,我们撒播希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曙光城也给社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认识的人开的超市去做实习营业员,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假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大人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城市依旧,寒冷依旧,我的寒假却过得有些许不同。从步入大学校园开始,我便多了一个身份——青年大学生,这意味着,我应对这个社会作出更有意义的事情,展现大学生应有的文明素质。
2012年1月18日,我开始在苏州火车站的第一天志愿者活动。同来的有五人,更多的人被分在别的日子。我们搬出桌椅,设起“青年志愿者咨询台”,展开列车时刻表,熟悉其各个班次列车的信息。大门时刻开着,随着乘客的进出,带来一阵阵冷风,吹得我们瑟瑟发抖。
一开始,大多数乘客对我们有怀疑态度,认为我们没有能力解答他们的疑惑,但总有人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来询问。我们的对答如流也让更多赶时间的乘客上前询问我们。问题五花八门:问厕所、开水房、餐厅的,问候车区、路过城市的,问购票、改签、退票的,我了解的会详细解答,不了解的会询问楼上火车站乘务员,再为下一个有同样问题的乘客解答。时间久了,也看出点幽默的门道,来人常常是一波一波的,颇有点时下流行的《植物大战僵尸》中的僵尸进攻。第一天活动便在解答完一位新疆游客后结束。
第二天,活动的员变了几个,但不影响我们一起做好这次活动。活动时一位外国游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神色匆忙,站在大厅里显得茫然无措,我们简单与他进行简单沟通,;了解到他不知道在哪儿买票,而他却不会中文,我们通过与他中国朋友电话沟通,终于让这位外国友人顺利买到车票。看到他眼里带着感激礼貌地与我们告别,我的心中慢慢涌出一股感动与欣慰,我们为苏州为中国在一名外国人心中留下了好印象。
第三天,也是活动的最后一天,我对乘客所提的问题基本应对自如。这一天一位老奶奶令我难以忘记。她与儿子约好在火车站汇合,而当约定的时间到了,儿子却还不出现,与儿子通话,儿子却说早就在候车区了,我电话与他沟通,问明了车次便指引老奶奶上二楼B8区找她儿子。
这三天里,我学到了很多铁路上的知识。如今年开始实行火车实名制,我了解到,动车D字头,高铁G字头列车买票可凭身份证上车,如网上订购的车票纸单,要在车站自动售票处换成车票才可上车,再如高铁动车错过了车次可去改签别的时间,而其他列车则不可以,又如退票需要实体车票,网上纸单要先提出实票„„如此不胜枚举。
然而,我收获的最多的是一颗付出的心。春运期间,无数进城打工、读书,或因各种原因而来到苏州的乘客拎着大包小包挤入站口,他们一个个眼中带着期待与渴望,手里紧紧攥着车票,在火车站里或火急火燎地奔向检票口,或带着归家的急切扫视大厅的滚动信息。有的民工兄弟不熟悉新火车站,车都快来了,他们却依旧没找到检票口,因干活而变得粗大的手常常紧张地颤抖。看到此景,我便想助他们一力,为他们找到检票口,不至于错过回家的车。当在大屏幕上找不到自己列车的乘客在我的解答下发现来错车站时与那着急于迷茫的神情时常让我也不自觉着急起来,积极地告知他如何走可能会快一点到达另一个车站,或计算时间,劝说他们改签。
当那些得到解答的乘客露出喜悦的神情,当想到可能就因为我们的付出让一位或更多游客能及时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这份暖暖的激动与感动便让我觉得内心有如一股温泉注入,即使门口的风吹得我发抖。
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得到了一次锻炼,更让我体会到因付出而感动的心情。
Y141111班
吴琦
一节课有45分钟时间, 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之际, 学生学习的兴趣已有所减退, 有的甚至注意力分散.因此, 能不能用好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 及时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精髓, 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小结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摘要与重复, 必须站在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高度, 引导学生将探索获取的知识和方法整理归类, 揭示其数学规律, 理顺知识脉络, 形成知识框架.
新课程提出数学课的总体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如果说, 课堂小结应围绕目标来进行的话, 显然就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与技能了.这就促使了课堂小结的多样性:有围绕知识点的“本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围绕数学思考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围绕解决问题的“想一想, 我们是如何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的?”有围绕情感态度的“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等等,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 选择并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小结方法.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余味无穷;可以促使学生达到欲不听则不能, 想不听则不忍, 惟恐聆听之不周, 不知铃声之既响的境界.
一、总结概括法
教师采用通俗易懂、简洁精练的语言, 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 深化主题, 强化重点, 明确关键性知识, 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 帮助学生理清纷乱的头绪, 使传授的知识概括化、条理化、规律化.通过知识在数量上大幅度地“减少”, 达到知识在质量上成倍地“增长”, 减轻记忆的负担, 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这种小结往往锤锤定音, 能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 并节省时间, 简洁明快.这种方式的小结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 当内容多, 概念公式易混淆, 学生不易把握时, 多用此法.
教师可以用图表法将概念公式定理以图表的形式概括起来, 形象直观, 呈现联系和区别, 形成知识网络, 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在代数和几何中此法都比较适用.
例如, 苏科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实数”小结就可以按照下表进行.
另外, 教师还可以适当根据条件提供一些阅读材料, 让学生增加兴趣, 扩大知识面.如在实数这节, 可以让学生了解希伯索斯和无理数的故事, 祖冲之、阿基米德、刘徽与圆周率之间的渊源.通过这种总结概括式的小结, 学生对知识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巩固.
采用总结概括式的小结方法, 开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 概括总结能力提高了, 可逐步过度到学生自己总结, 教师帮助修改完善, 使学生在系统地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二、学生小结法
1. 学生分组小结法
这种小结方法是先根据学生的程度分成几个小组, 让几名学生共同小结, 然后指定学生起立作答, 要求说明本堂课学了什么, 重点是什么, 对自己来说难点是什么和旧知识的联系怎样等.教师更正, 解释, 提出要求.这种小结建立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归纳概括的能力, 它把教师单人做小结变成了课堂上人人参与小结, 有助于学生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人人参与小结, 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习主动性加强, 能够在讨论中查漏补缺.这比单纯听教师的小结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 苏科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完全可以由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直角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 并且能找到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
2. 学生单独小结法
这种小结方法就是现在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模式, 当学生已经通过教师小结、分组小结获得一定的小结能力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独自完成小结任务.教师给出问题, 如:“说说你的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困惑?”“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情感提示语,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激起自主学习的动力, 将最后的几分钟交到学生的手上.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及教师的点评, 将本节内容的知识点、重难点都很好地进行了归纳.
这种小结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一节课, 尤其对于初三的复习课而言, 更加显得合适, 可以将大量的复习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梳理加深印象.当然前提是学生已经通过前面两年的训练, 具备了能够独立地进行总结的能力.
三、首尾相应法
突出体现一堂课是一个整体, 导入和小结遥相呼应, 整堂课浑然一体.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将课堂小结设计得与课堂导言遥相呼应, 有利于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记忆.
例如, 学习苏科版课标教材九年级数学“方差和标准差”内容时, 给出两名射击运动员的一组训练的数据, 从中要挑选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此时用已经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衡量时, 发现不能做出比较, 教练不知该如何作出选择的例子引入.在课堂小结时, 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有关方差和标准差的知识, 回过头来解决课首提出的问题, 帮助教练做出合适的选择,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课堂小结:如何算方差和标准差及意义.
以问题的方式导入,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最后用所学新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小结方式, 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又照应了开头, 从而使一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四、立疑激趣法
巧设悬念, 立“疑”激趣, 可引人入胜, 拨动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悬念的设置不一定在课首, 也可以在小结的时候.设置时要因时而异, 因材而异.悬念可以是本节的问题, 也可以是对于下节课的提问.
1. 练习巩固式
这种形式的小结一般适用于学生容易对某些概念、规律发生误解的情况.如苏科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学生通过小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得到初中的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会觉得这个知识点比较简单, 而且一系列的应用也都做完了, 快下课了, 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然采用归纳式小结“什么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应用”, 则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若教师此时有意识地将琐碎的知识点以练习的形式 (简单但要有代表性, 每种应用一题足够) , 设置疑问, 让学生回答, 诱发学生积极探究,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通过练习将知识点梳理一番, 会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更加深刻.
2. 承上启下式
数学章节知识之间联系紧密, 数学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同时, 对新课的预习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在设计这样的小结时, 要全盘考虑, 根据下一次课要学习的重难点编制预习提纲, 让学生在预习时有目的地去学习, 避免走弯路.例如, 苏科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中, 可以设置如下问题:等腰三角形既然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除了两腰相等外, 你还能得出其他性质吗?通过课后预习, 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也使学生引起了注意, 对于还有些不易理解的难点可在上课时集中强化.悬念性结尾, “收”中欲“展”, 使学生思前, 觉余音缭绕, 顾后, 兴味盎然, 欲奋力再攀.
常言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课堂小结也是如此, 它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师可以选择一种小结方法, 也可以多种结合, 还可以另辟途径找其他适合自己教、适合学生学的方法.
例如, 有一节课, 是小学数学的“认识人民币”, 这位教师小结的时候通过“小明写信给哥哥, 想要告诉哥哥什么呢?”导入, 通过学生的探讨后, 再展示信的内容, 信的内容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还有小明的疑惑, 另外还有小明给哥哥出的题目.这节课的小结以寄信、猜信和“考考哥哥”的形式把内容、小结与拓展几个环节串成一串, 既快捷简练, 又省时高效.并力求在体现上述简约性和高效性的同时, 更能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性.从引导学生猜测小明写给表哥信中的内容入手, 学生的主角意识被充分唤醒.课堂上, 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内涵的理解, 通过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及成果, 一改过去学生机械应答、被动回忆的状况, 让学生学得扎实, 学得快乐.并将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使数学课更像一节开放课.
另外, 在最近的几次听课中, 有几节课教师将情感态度融合到了小结中.例如,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教师最后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 并且以出生为坐标原点, 文化知识作为横轴, 品德修养作为纵轴, 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还有在“线段、射线和直线”这节课的小结中, 教师设疑:线段有两个端点, 有始有终, 射线一个端点, 有始无终, 直线没有端点, 无始无终.宝贵的时间, 珍贵的生命, 你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这些都是非常规的小结, 但是能让人记忆深刻, 可谓是“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正所谓学之有法, 教无定法.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协同作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小结时, 不能局限于课堂本身, 更不能局限于某种模式, 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沟通, 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还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要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一、利用点拨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点拨教学法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点拨即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障碍和产生的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及消除障碍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学会思考与探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运用点拨法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点拨教学法的基本方式为:激学导思、引议解疑、点拨提高及精练强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如下方面进行点拔:第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情感,将其带入课本意境中,使其学会思考。第二、对学习难点加以点拨,激发学生思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七子之歌》时,引导学生思考:①作者是为谁打开一扇门;②作者要打开的是什么样的门;③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打开一扇门;④联系课文,说说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⑤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考本文的结构。这样,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和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六因素单元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通过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六因素即启发、自学、作业、复习、改错与小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具体环节如下:学习准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与作业、错误改正、课后小结及课外学习。
例如:在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教师可设计自学卡,让学生借助自学卡自学文章。自学卡类似于自学提纲,自学卡上的内容主要为:①初读文本,写出大意;②细读文本,提出问题;③精读文本,为文章分段与写段意,并回答课后问题;④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写作方法;⑤课文欣赏,摘抄佳句,写出心得体会。此后,师生可共同对文章进行总结或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思考:①布鲁诺由于坚持自己的学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于罗马广场。这一例子也可以用来证明课文的论点,是否可将第三段中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为布鲁诺的例子?请说明原因。 ②请课后收集两到四句可以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观点的名人名言。这样,通过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整合分教学法与三环教学法,帮助学生总结与概括,提高知识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分教学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其模式为:整体—部分—整体。其核心是以“整体”为出发点,系统分析“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综合掌握”,即在更高层次上对“整体”进行把握。通常而言,这一教学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整体了解”课文的章节或单元,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第二、“系统分析”,通过自学、探究、发现、提问、讲解、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综合掌握”,总结、概括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环教学法则是一种以局部探索法来学习新教材的方法。局部探索法,指部分内容由教师讲解,而另一部分内容则由学生自主、独立地探索。三环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为:自学发现、选讲充实及练习转化。在自学发现中,首先是提供条件,然后是自学探究;在选讲充实中,首先是展开选讲,然后是整理检查;而练习转化,首先是布置作业,然后进行练习与检验。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教材篇幅短及教學难度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灵活把握,要考虑学科性质、教学任务、教材特征、教学设备、班级水准、课堂情况及学生特点,以便于学生探究。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每种教学法都独具特色,是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语文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不能生搬硬套,而应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