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检查方法(推荐10篇)
一、药事会工作开展情况 1.检查地点:药剂科
2.检查方法:抽查去年药事会工作总结中的1~2项工作内容→追溯前年有无相应工作计划→查看去年是否有相应工作执行的资料与记录→是否体现持续改进。抽查今年药事会工作计划中的1~2项工作内容→查看今年工作落实情况的资料与记录→是否体现持续改进。
二、药品采购供应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
2.检查方法:抽查中西药各1-5个品种→查看采购计划→领导审核情况→药品招标资料→供应商资质→入库验收记录→药品贮存养护记录和现场情况→药品出库记录→调剂部门领用情况。
三、药品召回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
2.检查方法:抽取1条药品召回记录→查看药学部上报至相关部门的记录→查看药品召回的原因分析→追溯参与药品召回的各部门→询问各部门对该药品召回的了解程度和参与召回的过程→调阅各部门药品召回的原始记录→追溯被召回药品的最终处理结果和记录。
四、药品质量监控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药库、药房)、病区治疗室,护士站
2.检查方法: 查看药品质量监管组织、制度及检测网络→药品质量抽查记录→查看药品储存场所设施及相关记录。
五、临床药师制建设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临床科室
2.检查方法:选取实施临床药师工作的临床科室→查看该专科临床药师资质→抽查1名患者,询问该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等情况→调阅该患者病历,查看临床药师参与医嘱审核和干预用药情况;同时询问医生和护士,了解临床药师参与药学监护以及为其提供合理用药培训和咨询服务情况,并调阅相关记录→查看该临床药师的药学查房记录、药历建立情况→追溯该临床药师参与本临床科室病历讨论、疑难重症会诊和危重患者的救治的资料与记录。
六、临床用药监控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临床科室
2.检查方法:抽取1-2例超常用药的品种(包括超说明书用药)→追溯医院是否曾对该品种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监控→查看对该品种用药处方或医嘱(超说明书用药是否执行超说明书用药的规定,病历中是否记录超说明书用药的依据,是否有医师及药师讨论意见,相关人员对超说明书用药规定的知晓情况,是否填写患者知情通知书)进行点评的记录→查看处方点评的结果是否向相关临床科室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查看药事管理组织和相关部门根据处方点评结果,是否采取干预措施→追溯该品种在下次的点评中是否取得改进成效→查看医院是否定期发布处方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
七、药品调剂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门诊,住院药房)、临床科室
2.检查方法:抽查1-2名门诊或出院带药患者→查看所取药品(分装药品,是否有名称、剂量、批号、效期和分装日期)→询问是否接受用药交代→所取药品是否标有用法用量和特殊注意事项→调阅该患者处方→查看处方规范性→查看调剂核对情况,了解病区口服药品单剂量,注射剂日剂量发放情况→查看处方调剂有无差错→查看处方是否存在用药不适宜情形→追溯药学部门对不合理处方(尤其是严重的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进行处理情况→追溯药学部对调剂工作督导检查、追踪评价、持续改进调剂工作情况。若是出院带药患者,查看其用药信息在出院或转院时是否归入病历留存,病程记录中是否有明确的用药依据及分析。
八、药品调剂差错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门诊,住院药房)、临床科室
2.检查方法:抽查1项调剂差错记录→追溯该调剂差错上报情况→查看差错分析→追溯责任人的处理过程→查看改进措施记录→必要时追溯药学部根据调剂错误原因分析,修订相关管理制度情况→查看是否有专人负责对防范差错工作进行系统检验情况。
九、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临床科室。
2.检查方法:从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报告中抽取1例住院患者的ADR/ADE报告→调阅该患者的住院病历是否有相应医疗记录→核实ADR/ADE逐级上报情况以及医疗救治情况→询问1名医师和护士对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与程序的知晓率,有无鼓励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措施→追溯护理部对临床出现的输液质量 问题和患者用输液后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查看药学部对临床出现的输液质量问题和患者用输液后的严重不良反应分析报告、改进措施等相关记录→查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建设情况。
十、特殊药品的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药库、门诊,住院药房)、手术室、临床科室。2.检查内容:管理制度、标示、处方、存放条件及安全监控设施、检查记录。
3.检查方法: 抽查1-2张由医师开具的麻醉药品或精一药品处方→查看该处方开具是否符合规定→查看调剂部门对该品种的管理情况(三级管理、五专管理、批号管理等以及相关记录)→核查患者、调剂药师、处方医师真实性→追溯该处方医师、护士、调剂药师麻精药品相关知识培训及相关管理制度知晓情况→查看该处方医师、调剂药师麻醉药品的处方权、调剂权文件→抽查特殊药品处方书写及合理用药情况→追溯药库和相关临床科室(病区)麻醉药品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标示统一,账物相符情况,保存条件,)→查看药学部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督查记录、持续改进的管理措施→追溯医院对处方质量的检查与干预管理情况。
十一、高警示药品储存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药库、门诊,住院药房)、手术室、临床科室。2.检查内容:管理制度;高警示药品目录;高浓度电解质、听似、看似等易混淆药品的摆放及标识;相关人员知晓情况;检查记录
3.检查方法:查看高浓度电解质、听似、看似等易混淆的高警示药品管理制度及高警示药品目录→现场查看药房及病区的贮存情况及标示全院统一情况。
十二、急救(备用)药品管理
1.检查地点:药剂科(药库,门诊,住院药房)、门急诊、手术室、临床科室。2.检查内容: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检查记录、药品储备
3.检查方法:查看管理制度、规定→相关人员对急救(备用)药品管理知晓情况→现场检查急救(备用)药品的贮存、配备、质量效期及相关记录。
十二、患者自带药品管理
1.检查地点:病区、急诊治疗室冰箱、药品柜、患者病区抽屉等所有地方。
2.检查内容:住院患者治疗用药品。
3.检查方法:核对药品和医嘱相符性,并核实医院药品目录→访谈相关人员对自带药品管理规定的知晓情况→使用自带药品是否执行医院管理规定,是否填写访谈患者及家属药物使用情况,看是否有正在使用但在医嘱中未显示的药物→
十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1.检查地点:临床科室(重点急诊科、外科、呼吸科、ICU)
2.检查内容: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病历、相关人员对相关制度及授权的知晓情况、3.检查方法:
查看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选取一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抽查1例该特殊使用级抗菌药归档病例→查看该病例使用此抗菌药物审批程序履行情况→追溯该用药医嘱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及资质是否符合医院要求,同时考查其对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知晓情况→查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流程及制度和申请单记录→追查会诊记录中是否确定使用该药物→查看病程记录中是否有明确用药依据与分析→考查其临床应用是否合理→追溯病历中是否有患者就诊前和正在使用的所有处方及医嘱用药记录,护理人员的给药记录是否完整,其用药信息在出院或转院时是否归入病历留存。
十四、抗菌药物应用管理
网络罪犯盗取了我的私人数据, 并在网上免费提供, 使得其他人可以访问并进行滥用了吗?全球互联网用户现可使用德国波茨坦大学 (University of Potsdam) 哈索-普拉特纳IT系统工程研究所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for IT Systems Engineering) 提供的免费服务回答这一问题。然后系统将搜索互联网, 获得与他们有关的免费私人数据。
如果发现与输入电邮地址相关的名字、密码、帐户详情或其它私人数据在网络上流传, 那么HPI将通过电子邮件警告用户, 并为他/她提供处理贴士。出于安全考虑, 该研究所不会透露数据的确切性质。
开发这项服务的计算机科学家将这项创新命名为Identity Leak Checker (身份泄露检查工具) 。迄今为止, 由SAP联合创始人哈索-普拉特纳提供资助的大学研究所已在互联网识别并分析了超过1.7亿组私人数据。自该服务在德国推出以来, 已执行了约667000次免费检查, 其中80000个事例中, 用户被告知是身份盗窃的受害者。
HPI主任Christoph Meinel教授表示:“这类面向在互联网流传的被盗私人数据的警告系统旨在让用户更加了解处理私人数据的方式。”Christoph Meinel教授所在部门还创建了一个数据库, 用于分析IT攻击。其整合了大量网上已有的有关软件攻击和其它安全问题的数据。该数据库目前包含存在于13000多制造商近160000软件计划的弱点的61000条有益信息。
关键词:射线追踪;线性走时插值;向后追踪方法;计算效率;初至波射线追踪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74(2016)05-0106-07
Abstract:The backward tracing method of the shortest path ray tracing algorithm with dynamic networks can solve the unstability problem in the backward tracing procedure of the LTI (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but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method is low. This study presented an improved method on backward tracing.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sources for the nodes and the law of wave propag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edundancy calculation are excluded in the backward tracing of the dynamic networks tracing algorithm. The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exhibits the higher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The calculation efficiency of the improved method is several times that of the backward tracing method of the dynamic networks tracing algorithm. When the improved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improved algorithm of the shortest path ray tracing with dynamic networks,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algorithm can be increased by about 100 %.
Key words:ray tracing; 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 improved algorithm; backward tracing;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first arrival ray tracing
射线追踪技术在地震层析成像以及混凝土超声波射线层析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射线追踪方法主要有两点射线追踪算法(包括试射法以及弯曲法)[[1-3]、有限差分解程函方程法[[4-6]、最短路径法[[7-10]以及LTI(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射线追踪算法[[11-22]等.其中,LTI射线追踪算法因其计算精度较高、计算速度较快且适用于任意复杂的速度介质模型,在地震层析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LTI原算法[[11]存在两个问题:在向前计算节点最小走时时,不能正确追踪逆向传播的射线,相关节点不能得到正确的最小走时[[16-22];在向后追踪接收点射线路径时,存在不能正确追踪接收点射线路径的可能,算法的稳定性存在不足.
文献[17-18]将波前扩展方式与LTI算法基本方程相结合,提出了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该算法在向前计算各节点的最小走时时,从震源点开始,采用波前扩展的方式逐点计算各个节点上的最小走时,改变了LTI原算法的计算方式,确保各节点能得到最小走时;在向后追踪接收点射线路径时,基于互换原理考虑了接收点所有可能的射线路径,确保算法能正确追踪接收点的射线路径.
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虽然能够解决LTI原算法存在的两个问题,但是其计算效率偏低.文献[22]基于波的传播规律提出了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改进算法,改进并提高了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向前计算节点最小走时这一步骤的计算效率,但是,该改进方法的向后追踪方法仍然采用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的方法,计算效率依然偏低.
针对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的向后追踪方法存在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方法.首先,在向前计算节点最小走时这一步骤中,不仅计算各节点的最小走时,而且还记录各节点次级源的位置;然后,在向后追踪接收点的射线路径时,利用各节点次级源的位置信息以及波的传播规律对算法进行改进,降低算法的计算量,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
1 LTI算法基本方程的推导及接收点
文献[8]给出了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次级源的确定方法,考虑到LTI算法中的射线可通过单元边界上任意点进行传播,这与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射线只能通过节点进行传播不同,因此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次级源的确定方法不完全适合LTI算法.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将LTI算法中次级源的确定方法规定如下:通过接收点所在单元各节段(不包括接收点所在节段)可得到多个接收点走时,其中走时最小值对应的点即为接收点的次级源,如果走时最小值对应多个点,取距离接收点最近的点作为接收点的次级源.如图1所示,若接收点C通过AB节段D点得到的走时小于通过单元其它节段得到的走时,那么D点即为接收点C的次级源.
2 LTI原始算法向后追踪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LTI原始算法在向后追踪接收点射线路径时,首先逐点计算接收点所在单元中各节点走时与节点至接收点的走时之和,然后选出最小的走时之和以及相应的节点,最后将单元中包含该节点的节段作为接收点次级源的可能区域[[11].事实上,接收点的次级源并不一定在这些节段中.此外,LTI原算法在确定接收点次级源的可能区域时,并未排除接收点所在的节段,算法可能会陷入无限循环.因为通过接收点所在节段线性插值得到的接收点走时,可能比通过单元其它节段得到的走时更小,那么接收点取最小走时对应的点可能为接收点本身,算法可能会进入无限循环.
以图2所示模型为例,模型尺寸为3 m×3 m,单元大小为1 m×1 m,单元边界划分为2个节段,模型上层、中层以及下层单元的速度分别为525 m/s,515 m/s和505 m/s,震源S的x,y坐标分别为1.5和3.0,接收点R的x,y坐标分别为2.05和0;图中虚线为采用LTI原始算法中的向后追踪方法得到的射线路径,需要说明的是,计算这条射线路径时,已经排除了接收点的次级源位于接收点所在节段的情况,实线为根据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的向后追踪方法[[17-18]得到的射线路径.
从图2可以看出,在III号单元中,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样,接收点R的次级源均为R1.在II号单元中,对于LTI原始算法的向后追踪方法,首先须确定II号单元中节点走时与节点至接收点R1走时之和最小的节点,经计算确定为d节点,然后确定cd或de节段为接收点R1次级源的可能区域;对于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的向后追踪方法,接收点R1次级源所在区域为ef节段.计算结果表明:通过ef节段计算得到的R1点的走时(T=0.005 416 05 s)要小于通过cd或de节段的走时(T=0.005 422 57 s),接收点R1的次级源不在cd或de节段内.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LTI算法假定射线路径可以经过单元边界的任意一点,在向后追踪过程中必须考虑所有可能的射线路径,并根据费马原理选择走时最短的那条路径[[11],而LTI原始算法的具体追踪方法却没有考虑接收点所在单元所有节段的射线,而是采用了一种“简化”方法确定接收点射线路径或次级源的可能区域,由图2所示模型可以看出,这种“简化”方法存在不足.
此外,在确定接收点次级源时,若不排除接收点所在的节段,那么在计算新接收点R1的次级源时,由于通过节段cd插值得到的走时,比通过ed节段得到的走时小,计算得到的“次级源”为R1本身,程序将陷入无限循环.
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基于互换原理提出的向后追踪方法[[17-18],考虑了来自接收点所在单元中除接收点所在节段外所有节段的射线,确保了接收点能得到其次级源.但是,该方法计算量大,计算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在向前计算节点最小走时的步骤中,建立了一个数组,专门用于记录节点次级源的位置信息.然后利用各节点次级源的位置信息以及波的传播规律对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的向后追踪方法进行改进.现以图3所示模型为例,对该向后追踪方法的基本步骤及计算策略进行说明,同时对向后追踪改进方法进行阐述,改进前后的向后追踪方法及计算策略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具体步骤和分析如下:
1)首先将接收点分为以下3种情况,然后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求解接收点的次级源:
①接收点位于单元内部,如图3(a)及图4(a)所示的R点.此时利用LTI算法的相关公式计算接收点所在单元各节段至接收点的走时,然后从中选出走时最小值对应的点,如图3(b)及图4(b)中的R1点,这个点就是接收点的次级源.
②接收点位于单元边界上,但是非单元边界上的节点.如图3(b),(d)中的R1和R3点,此时除接收点所在的节段外,单元中的其它节段均要计算从该节段至接收点的最小走时,然后从中选出走时最小值对应的点,如图3(c),(e)中的R2和S点.
事实上,对于接收点位于单元边界但非单元节点的情况,除非该接收点为原始接收点(图3和图4中的R),否则并不需要对接收点进行全方位的计算.可以采取如下两个步骤确定接收点次级源的可能区域.
首先,利用接收点所在节段端点的次级源位置信息确定两个定位点.定位点的确定方法为:若节点端点的次级源不在单元内,或者次级源在单元内但与节点端点处于同一边界,则定位点为节段端点本身,其它情况定位点为节点端点的次级源.如图4(b)所示,接收点R1所在节段的端点为A1和A2,易知接收点R1的次级源位于单元I中,现以端点A1的次级源位置信息为例说明定位点的确定方法,若A1的次级源不在单元I中,比如A1的次级源为单元II中的b点,则由A1的次级源位置信息确定的定位点为A1本身;若A1的次级源与A1处于同一边界,比如次级源位于A1A4或者A1A6边界,则定位点为A1本身;对于其它情况,比如A1的次级源为单元I中的c点,则定位点为A1的次级源c.在图4(b)中,假定A1节点的次级源为A3节点,A2节点的次级源为a1点,则由A1,A2节点的次级源位置信息可以确定两个定位点,分别为A1节点本身以及点a1.
然后沿着单元边界连接两个定位点,其中不包含接收点的那条路径即为接收点次级源的可能区域.如图4(b)所示,沿单元边界连接定位点A1和a1可以得到两条路径:A1A3A4a1和A1A6A7a1,其中路径A1A3A4a1不包含接收点R1,因此确定该路径为接收点次级源的可能区域.
得到次级源的可能区域后,再确定这个区域内的节段,图4(b)中可能区域A1A3A4a1内的节段为A1A3,A3A4,A4A5,计算从这些节段至接收点的最小走时,其中走时最小的点即为接收点的次级源,如图4(c)中的R2.
同理得到图4(d)中R3点的次级源S.
③接收点位于单元边界上,且为单元边界上的节点.如图3(c)中的R2节点,此时需要在R2节点所处的几个单元中执行情况②的计算,如图3(c).
显然,由于在向前计算节点最小走时的过程中,已经记录了各节点的次级源,因此,在改进方法中,可以直接得到接收点的次级源,如图4(c).
2)以步骤1)中获得的次级源为新的接收点,重复步骤1),直至新的接收点为震源.
3)依次连接各接收点得到R点的初至波射线路径,如图3(e)和图4(e)所示.
对比图3与图4可以看出,改进后的向后追踪方法计算量明显减少.
3 数值算例
为了对比改进前后向后追踪方法的计算效率,建立了尺寸为2 500 m×600 m的二维模型,如图5所示,其中x值在500~2 000 m之间且y值在200~400 m之间的区域为低速区,速度为500 m/s,其余速度均为4 000 m/s,震源S位于模型上表面的正中间(1 250,0),单元尺寸为5 m×5 m,单元边界划分段数为4,10,20等3种情况,模型下表面的每个单元布置一个接收点,共500个,部分接收点的射线路径如图6所示,分别记录两种向后追踪方法追踪所有接收点的射线路径所耗费的总时间.此外,为了说明向后追踪方法计算效率的提高对整个算法的影响,将改进后的向后追踪方法应用于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改进算法[[22],然后比较应用改进方法前后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改进算法的总耗时(不包括算法的前处理过程).计算机CPU主频为3.4 GHz,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向后追踪改进方法的计算效率较高,是改进前向后追踪方法的几倍至几十倍.并且能将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改进算法的计算效率提高1倍左右.
为验证向后追踪改进方法对复杂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向后追踪改进方法对Marmousi速度模型进行射线追踪,其中节点最小走时的计算采用的是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改进算法.模型尺寸为9 192 m×2 904 m,震源S位于模型左上角(0,0),单元尺寸为24 m×24 m,单元边界划分为10段,共设置5个接收点R1~R5,分别位于模型上表面的3 600,4 800 m,6 000 m,7 200 m和8 400 m,射线追踪结果如图7(a)所示,作为对照,本文给出了单元边界划分为30段时最短路径法的射线追踪结果,如图7(b)所示.两种算法下,各接收点根据射线追
踪结果计算的走时如表2所示.计算结果表明,向后追踪改进方法对于复杂的速度模型同样有效.
4 结 论
针对LTI原算法中向后追踪方法存在的无限循环以及可能不能得到正确射线路径的问题,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中基于互换原理提出的向后追踪方法能够予以有效的解决.但是该算法存在较多的无效计算.本文根据模型中节点次级源的位置信息以及波的传播规律,提出了改进的向后追踪方法.数值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向后追踪方法,其计算效率较之改进前的方法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此外,本文提出的向后追踪改进方法能将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改进算法的计算效率提高1倍左右.
参考文献
[1] JULIAN B R,GUBBINS D.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ray tracing[J].J Geophys,1977,43(1/2):95-113.
[2] 田玥,陈晓非.水平层状介质中的快速两点间射线追踪方法[J]. 地震学报,2005,27(2):147-154.
[3] XU Tao,ZHANG Zhong-jie,GAO Ergen,et al. Segmentally iterative ray tracing in complex 2D and 3D heteroge-neous block model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0,100(2): 841-850.
[4] VIDALE J.Finite-difference calculation of travel times[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8,78(6): 2062-2076.
[5] QIN Fu-hao, LUO Yi, OLSENl K B, et al. Finite-difference solution of the eikonal equation along expanding wavefronts[J].Geophysics, 1992,57(3):478-487.
[6] 李振春,刘玉莲,张建磊,等.基于矩形网格的有限差分走时计算方法[J]. 地震学报, 2004,26(6):644-650.
[7] MOSER T J. Shortest path calculation of seismic rays[J]. Geophysics, 1991,56(1): 59-67.
[8] 刘洪,孟凡林,李幼铭.计算最小走时和射线路径的界面网全局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 1995,38(6): 823-832.
[9] 赵爱华,徐涛.提高规则网格最短路径方法反射波走时计算精度的走时校正技术[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27(5):1854-1862.
[10]BAI Chao-yin,HUANG Guo-jiao,ZHAO Rui. 2-D/3-D irregular shortest-path ray tracing for multiple arrivals and its applications[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0,183(3): 1596-1612.
[11]ASAKAWA E,KAWANAKA T. Seismic ray tracing using 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1993,41(1): 99-111.
[12]赵改善,郝守玲,杨尔皓,等.基于旅行时线性插值的地震射线追踪算法[J].石油物探, 1998,37(2):14-24.
[13]CARDARELLI E,CERRETO A. Ray tracing in elliptical anisotropic media using the 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 (LTI) method applied to traveltime seismic tomography[J].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02,50(1): 55-72.
[14]聂建新,杨慧珠.地震波旅行时二次/线性联合插值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43(11):1495-1498.
NIE Jian-xin, YANG Hui-zhu.Quadratic/linear travel timeinterpolationof seismic ray tracing[J].J Tsinghua Univ :Sci&Tech, 2003,43(11):1495-1498.(In Chinese)
[15]ZHANG Jian-zhong, HUANG Yue-qin, SONG Lin-ping,et al.Fast and accurate 3-D ray tracing using bilinear traveltime interpolation and the wave front group marching[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1,184(3): 1327-1340.
[16]黄靓,黄政宇.线性插值射线追踪的改进方法[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2,24(4): 105-108.
[17]张建中,陈世军,余大祥.最短路径射线追踪方法及其改进[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18(1):146-150.
[18]张建中,陈世军,徐初伟.动态网络最短路径射线追踪[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47(5): 899-904.
[19]黄靓.混凝土超声波层析成像的理论方法和试验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08:33-36.
[20]张东,谢宝莲,杨艳,等.一种改进的线性走时插值射线追踪算法[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52(1): 200-205.
[21]卢江波,方志.线性走时插值射线追踪算法的改进[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1(1):39-44.
一、需要关注的几个机构公司及重点
1、国泰、广发:买卖谨慎,成功率高,可考虑跟买!
2、华泰、中信:大单卖出的股票,尽量不要跟买!
3、中国国际金融:绝不跟买!
二、大宗交易结果作为次日选股的参考注意事项
1、两不买:
同一机构,又买又卖的,尽量不要跟买! 多机构都卖的股票不买!
2、四可买
华泰卖国泰买的可考虑跟进!
大单交易出现次数最多股票的可买(没有以上情况的)! 次数多又被不同机构关注的更可买! 著名机构参与买入的可跟进!
三、操作期限建议(中短线)1、10—15各交易日!特殊情况可延长!
2、逢高出手!逢低加仓。
四、其他
最好参考其他因素:如,板块、热点等,但,这些机构都已考虑过了,可以凭自己的判断!
五、通道用法
1、发出两个信号后再买,买入后,跌了,补仓,无论怎样,最多持有10天,(达到10%即可出手)
2、对创业板尤准!
看:看现场环境和作业条件,看实物和实际操作,看记录和资料
听:听汇报、介绍、反映、意见或批评、机械设备的运转响声或承载物发出的微弱声 嗅:对挥发物、腐蚀物。有毒气体进行辨别
问:对影响安全问题,详细询问,寻根究低
查:查明原因,查对数据,查清原因追查责任
测:测量测试检测
验:进行必要的试验和化验
析:分析安全事故隐患原因
2.预防事故的安全设置有哪些?
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危险警示标志、3.安全检查的目标内容是什么?
目标:(1)预防伤亡事故或者说把事故降下来,把伤亡事故频率和经济损失率降到低于社会容许的范围,达到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2)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内容:主要应根据施工生产的特点,制定检查项目、标准。概况地说,主要是查思想查制度执行情况,查机械设备的安全性,查安全设施完善性和可靠性、查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查操作行为的规范性查劳动用品的合格性及发放是否符合标准、查伤亡事故的处理
4.导火索起爆须遵守哪些规定?
(1)导火索起爆应采用一次点火法点火,其长度应保证点完导火索后人员能撤至安全地点,但不短于1.2米。不得在同次爆破中使用不同燃速的导火索
(2)露天爆破,一人连续点火的导火索不得超过10跟,严禁使用明火点燃,严禁脚踩和挤
压已点燃的导火索
(3)多人同时点炮时,每人点炮数应大致相等。必须先点燃信号管信号管向后无论导火索
点完与否,人员必须立即撤离
(4)信号管的长度不得超过该次被点燃的导火索中最短导火索长度1/3
5.如何处理盲炮?
第一遍:
1、审题,读题目的意思
2、口算,按住答数,看答案是否正确
3、连加连减口算,检查第一步数写了吗,按住答数,看答案是否正确
4、填括号口算,按住答数,看答案是否正确
5、竖式计算,先看数字与题目是否一样,再看符号是否与题目一样,按住答数,看答案是否正确,最后看答数是否与等号后的答案是否一样
6、填空题和选择题,审题,读题目的意思,按住答案,看答案是否正确
7、三角填点,检查点数是否对
8、换算计算,重新按换算方法计算
9、用尺重新量,时钟重新检查
10、应用题,审题,读题目的意思,先看数字与题目是否一样,再看计算是加法还是减法,符号是否对,竖式计算按住答数,看答案是否正确,最后看答数是否与等号后的答案是否一样。检查单位名称是否与题目问号前的文字一样。第二遍:
检查数字书写和单位名称书写
注意“0、6、8、9”的写法
关键词:追踪方法,产科护理,质量,产后出血,满意度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分娩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约为2%~5%, 对孕产妇及新生儿可产生严重的影响, 甚至导致孕产妇死亡, 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护理是产科工作的重点之一, 也是孕产妇安全分娩的重要保障, 如何对产科进行质量评价, 促进产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是产科护理工作的核心环节。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运用追踪方法 (Tracer methodology) 对部分孕产妇护理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并探讨追踪方法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分娩的孕产妇32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322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608例, 年龄22~39岁, 平均 (27.31±3.45) 岁;初产妇985例, 经产妇623例;阴道分娩1023例, 剖宫产分娩585例;孕次1次962例, 孕次2~5次646例;有流产史451例。实验组1612例, 年龄26~40岁, 平均 (30.17±2.84) 岁;初产妇947例, 经产妇665例;阴道分娩997例, 剖宫产分娩612例;孕次1次1053例, 孕次2~5次559例;有流产史67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娩方式、孕次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产后出血诊断标准:产房阴道分娩、剖宫产胎头娩出后至产后24h, 产后出血量≥500mL。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传统的评价方式, 即通过资料审核、听汇报、现场检查等多种手段对1608例孕产妇的护理方法进行质量评价, 其以质量评审者为中心, 而非以患者为中心。
实验组选择追踪方法对1612例孕产妇的护理方法进行质量评价, 其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护理质量评审者通过文件查阅、当面交谈等方式掌握孕产妇具体的护理情况。 (2) 运用系统追踪与个案追踪等方式, 对孕产妇住院情况、产科护理人员护理执行情况等进行严格的查访, 掌握产科各护理计划的实行情况。如在质量评审工作中, 建立个案追踪, 并设有相应的主题, 通常以孕产妇产后出血为主题, 现场访查住院孕产妇及护理人员, 掌握孕产妇护理情况[1]。 (3) 护理质量评审者之间需交换各自的评审意见, 对于未确定的相关问题, 需进行二次访查。在时间分配上, 文件查阅时间相对较少, 当面交谈与现场查看时间较多。当面交谈的对象不仅仅针对护理人员, 还应包括孕产妇及其家属、医院水电工、清洁工等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现场检查范围主要有病区 (包括产房、病房、护士站、库房及污物间等) 、供应室、门急诊、ICU室、手术室等;检查项目主要包括孕产妇转接登记制度的执行情况、孕产妇身份识别、产程观察情况、重症孕产妇 (主要为产后出血产妇) 护理情况、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等, 其中产程及重症孕产妇护理情况为检查重点,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 需详细登记孕产妇产后出血情况, 包括出血例数、出血比例、出血量及具体的急救措施、输血措施等[2]。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护理质量评价方式对孕产妇的影响情况, 观察两组孕产妇的出血情况及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1.5 疗效评价标准
产科病房产后出血发生率 (%) =产科病房发生产后出血例数÷分娩总数×100%。孕产妇满意度= (满意+基本满意) /孕产妇总数×100%。
2 结果
2.1 出血情况
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98%, 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93%, 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
2.2 满意度
对照组满意度为66.17%, 实验组满意度为99.69%, 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评价是产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其可以反映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同时通过护理质量评价, 可有效监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使其自觉地将各项护理工作做好, 促进产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对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护理质量评价方式以评审者为中心, 忽视了患者的中心地位, 因此评审结果容易出现不公平、不真实的现象[3]。追踪方法是临床医学中新型的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其以现场调查为主要特征, 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允许质量评审者通过追踪患者治疗、护理等多个过程, 对医院治疗质量与护理质量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4]。自2006年开始,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在JCI评价中应用追踪方法学, 随后追踪方法学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产科护理中, 应用追踪方法进行质量评价, 可有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同时由于追踪方法需要对产科护理进行现场检查, 因此对产科护理人员可起到激励与监督作用, 使产科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促进产科护理质量的提高[5]。本研究对照组选择传统护理评价方式, 实验组选择追踪方法给予质量评价, 其中对照组、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98%、0.93%, 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实验组满意度分别为66.17%、99.69%, 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在产科护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 运用追踪方法对产科护理质量进行科学评定, 不仅提高质量评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而且可促进产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降低孕产妇产后出血率, 提高孕产妇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庭芳, 刘勇, 陈虎, 等.医院评审追踪方法学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医院, 2012, 21 (3) :784-786.
[2]梁铭会, 董四平.医院评审追踪方法学操作指南及其启示[J].中国医院, 2012, 15 (3) :369.
[3]董军, 刘亚平, 周亚春.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护理管理的策划与实例分析[J].中国医院, 2012, 6 (3) :56-58.
[4]郦忠, 吴定英, 袁方, 等.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院, 2012, 12 (3) :3621-3623.
用视力表自我检查视力。视力表中的E是眼睛要辨认的目标,叫作视标。视标一共有12行,从上到下逐级缩小。每行视标的左边都有数字标示,表示看清这一行全部E字后所具有的视力。还有对数视力表,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这种表也以E字作为视标,共分14行。能看清第11行的所有E字为标准视力,记作5.0,即1.0。最好的视力为5.3(2.0)。
2、镜片自试法
如果患者的裸眼视力达不到1.0(5.0)者,可以试戴镜片来判断其真假近视。方法是患者先试戴适合自己屈光度的眼镜。戴镜后视力达到 1.0~1.2时,马上在原有的基础上把镜片再增加-150度。这时如果患者的视力不变或上升即为真性近视;如果患者的视力下降,则是假性近视。
判断真假近视还可以用云雾法测试。所谓云雾法就是近视者戴400度以上的老花镜,远视者戴400~600度的近视镜。戴上这些眼镜后观看视力表或5米以外的物体,会产生如在云雾中的感觉,所以这种方法又叫云雾法。然后再用镜片测定屈光不正的度数。该方法可作为假性近视的检查方法。
3、眼生物测量
人的眼球径的测定具有临床和科研实用价值,可借以了解眼球发育情况,诊断多种眼病,以及判断眼球径长与屈光关系(对屈光不正性质进行分析,并可对屈光程度进行定量)。作为一项较易取得精确定量数训的有效方法,眼球活体测量已成为近视眼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从最早的光学方法到X线法及超声波法,进步很大。
超声波法和CT测量眼球径法较为常用。
4、激光干涉条纹视力测定
激光干涉条纹视力测定(IV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视力检查法。由于所测视力在一定范围内不受眼屈光性质的影响,能反映视网膜-大脑的视觉功能,故可广泛用于临床及科研。从以上结果来看,近视眼测定IVA至少有以下几点意义:
(1)了解黄斑形觉功能的实际水平;
(2)比较与评价近视眼光学矫正的效果;
(3)预测近视眼的功能发展趋势。
1、每天使用绞车运输前,机电维修工对钢丝绳进行全面检查(如钢丝绳已缠回滚筒,必须放出进行检查)。斜长大于150米时,每隔50米检查一个点,下一次检查时挪开30米再设点进行检查。斜长在150米内时,每隔20米检查一个点,下一次检查时挪开10米再设点进行检查;斜长在30米以内的全面检查。每一个点的检查数据都必须填入检查记录。
2、新投入使用的钢丝绳必须在第二天要进行检查,主要是绳头和钢丝绳的伸长量等。
3、钢丝绳检查方法:
(1)、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钢丝绳的直径,必须以测点的最小直径为准。若钢丝绳的直径磨损不超过10%,允许降低拉车数量继续使用,若钢丝绳的表面磨损超过钢丝绳直径的10%(Φ12.5mm=11.25mm;Φ15mm=13.5mm;Φ18.5mm=16.65mm;Φ21.5mm=19.35mm;Φ24.5mm=22.05mm)时,应立即更换。
⑵、采用目测
常使用的钢丝绳型号是6×19+1的钢丝绳(一根钢丝绳是由6股合成,每股有19丝,一根麻绳芯)。检查的方法是通过手、眼进行检查。使用中的钢丝绳如出现整股断裂或者钢丝绳的绳芯被挤出,此根钢丝绳应不能再使用;但有时不一定是整股断裂,而是断丝,如钢丝绳在一个节距中断裂的根数超过11根时,钢丝绳不得再使用,立即更换。
(3)、表面腐蚀
检查的方法是通过眼进行查看。钢丝绳如长期不使用,受到井下自然条件、水及化学腐蚀,钢丝绳的表面会出现腐蚀引起的麻点。当整根钢丝绳外表面受到腐蚀而形成的麻面达到肉眼容易看出来时,该钢丝绳不能继续使用,应立即更换;针对使用的西鲁式钢丝绳,使用10个月后,必须进行断绳检查。(在板钩前30米处斩断,检查绳芯和钢丝磨损、内部锈蚀等情况)在特殊环境(如有淋水或井巷潮湿的地方)6个月就必须进行断绳检查。
(4)、超载
超载使用过的钢丝绳不得再继续使用。在现场判断是否超载的方法是通过外观观察来判断。如发现钢丝绳外观严重变形、结构被破坏、绳芯被挤出和有明显的卷缩、堆聚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
1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1.1 追踪方法学的基本原理
追踪方法学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方法学,是对患者在整个医疗系统内获得的诊疗、护理和服务经历进行追踪的方法。在医院评价现场调查过程中,评价者通过收集各种来源的数据(包括优先焦点流程,PFP)来聚焦于医院的重要区域的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安全,以医疗部门的重点部门或环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护理、治疗以及医疗服务等方面进行循证学调查。同时追踪方法学检查可以让调查者从患者角度“看”医疗服务,并进行分析,提出医疗过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追踪方法学包括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评审专家在个案追踪过程中,一旦在某环节发现了问题,就会转入系统追踪,从中找出问题是某个人的问题还是系统和组织的问题,系统追踪着重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医疗不良事件并非全是因为个人的疏忽或缺乏训练,75%的医疗问题来自系统的失误[3]。
1.2 追踪方法学的特点
与以往的评价方法相比,传统结构式评审以评审者、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医院,难以发现系统与流程中的疏失及风险;追踪方法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安全及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要求评审委员从病人的视角去考查各个环节及全体人员的遵从性、一致性等,用以评价医院的质量与安全。追踪方法意味着评价者用少量的时间来检阅医疗文件,利用超过50%-60%的时间来现场跟踪选定的病人个案,评估来自不同部门员工为提供安全、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协作和交流情况。灵活性是追踪过程的关键,它使评价者的追踪流程或服务的范围更为宽广,进而使评审过程可以深入到一线工作员工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同时,追踪方法使受评鉴单位不知道评鉴专家会选择哪个病人或哪条路径,而无从准备,只有培养和训练医院内部的评审员,把自我检查当作例行的工作,全面地提升医院的质量与安全,不断地持续改进[1,3]。
2 追踪方法学在医院感染管理评价中的应用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的检查评价体系,如:医院评审中的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和各地的医院感染评价细则等,对评价我国各级医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效果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我国医院感染事业的完善和发展。但检查评价中,难以避免受检单位弄虚作假,应付检查的弊端。引入追踪方法学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评价,将较真实的发现医院感染过程中的问题,受评鉴单位事前不可能知道选择的病人或路径,而无从准备,从而避免应付检查的问题,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改进。
2.1 医院感染的病例追踪
2.1.1 评鉴专家首先以面谈以及查阅文件方式了解医院是否开展重点部门、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如何进行系统性的感染风险管。
2.1.2 评鉴专家以医院感染的典型病例为起点,随机从当天医院感染重点部门住院病人中挑选一个或几个病情较复杂的感染病人,审查病历记录,并一路跟随病人就医的整个过程,进行个案追踪。实地访查第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各部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执行状况,了解各个感染防控计划的落实程度;如:从急诊(门诊)→检查室做各项检查→办理住院→从病房到手术室→恢复室→回到病房,沿着病人所走过的路径,到与病人有过接触的各个部门进行访查,对病人的就医环境、设施及受到的照护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认病人受到感染的风险等。
2.1.3 在访查过程中,评鉴专家及评鉴委员会讨论和交换评价结果,再深入追查有疑问的部分,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环境改善和措施的落实,再进入PDCA循环。
2.1.4 个案追踪检查的主要内容:①与负责某病人的相关人员一起审查病人的记录,可能涉及到其他人员;②直接观察对病人的治疗过程和治疗计划的制订过程;③观察用药过程;④观察感染预防和控制;⑤讨论各单元的数据利用-质量改进活动;⑥观察环境对安全的影响及员工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⑦观察医疗设备的维护,并审核相关人员的资质;⑧与病人或家属交谈,核实相关问题;⑨观察急诊管理和病人流程问题,其他辅助科室的流程问题;⑩可能抽查2-3份现病史和既往病史,进行检查,以核实已发现的问题。根据情况可能选择类似或相同的诊断或化验;以及住院天数、与员工面谈和必要时审核会议纪要和程序。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在系统追踪时进一步探索,为其他追踪检查提供了重点方向。
2.2 进行医院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追踪评价
2.2.1 SOP的制定。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医院感染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制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其内容涵盖每个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实施细节,能够促进医院感染防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可操作性和质量控制能力。
2.2.2 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RT-NISS)和交互平台[4],实现SOP的实时干预。依托RT-NISS和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临床医生交互平台,在推送预警病例的同时,推送具有针对各专科、亚专科和重点部门,或某重点环节、重点部位、某病原菌或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及时的临床干预,实现感染病例的及时提示,感染疑似病例整合资料的查询,医院感染知识库查询,而且,监督实施过程和追踪SOP落实情况。
2.2.3 引入追踪方法学对SOP实施进程和效果全过程监督和评估。以一个SOP为起点,以病人和感染控制专职人员的双重角度,以医院感染防控过程为路径,对每一个医院感染SOP实施的全过程追踪,发现并评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系统内的主要感染防控的问题和安全风险,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利用交互平台进行跟进记录,综合评价各诊疗环节和过程医院感染防控的措施的合理性、效果等,提高感染防控SOP的执行情况,提高追踪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2.3 建立追踪评价的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体系
2.3.1 在实现对SOP实施进程和效果全过程监督和评估的基础上,将追踪方法应用到医院感染防控过程评价中,结合JCI第四版中“感染预防与控制(PCI)”和设施管理与安全(FMS)标准[2]和我国的医院感染防控实际,制订适合我国医院评审体系中的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体系,对医院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执行情况的过程评估,以发现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问题,并确定解决所发现的风险和改进患者安全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3.2 应优先关注重点部门、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如与插管、机械通气支持及气管切开等相关的操作与设备;与留置导尿管、尿液引流系统及其护理等相关的有创操作和设备;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管路等的穿刺和护理;手术部位护理、敷料类型和无菌操作;有流行病学意义的疾病、致病微生物、多重耐药菌和高致命性感染等。
2.3.3 评价专家将从其追踪活动的经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监督数据和其他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数据中提取信息,确定将与医院讨论的情况和提问有关参与者的内容:①医院是如何确定感染患者的;②在感染预防与控制项目中,是如何对感染患者进行考虑的;③目前和以往所开展的监督活动;④对感染预防与控制数据所进行的分析类型和比较;⑤感染预防与控制数据的报告,报告频率和对象;⑥处理大量感染患者的程序;⑦预防与控制活动:人员培训,患者、住院医师、陪护人员等的教育;⑧已完成的或进行中的对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影响的设施变化;⑨因监督而采取的措施及其评价结果;⑩以及手部卫生指南实施的效果。
2.3.4 医院应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作为全院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现代监测手段,实时主动地监测、追踪和分析医疗相关感染风险和感染趋势,及时发现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感染部位、相关器械和操作等感染问题。根据感染风险、感染率和感染趋势信息,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来确定本单位的感染预防和控制项目,制订预防和降低医疗相关感染风险和感染率的工作重点,改进流程,并定期向医院领导和全体人员通报感染监控结果,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来,使医疗相关感染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3 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意义
采用追踪方法学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评价,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病人实际感受诊疗服务的经历,了解与评价医院及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服务品质;通过追踪个别病人与医院医疗护理系统中的经历与感受,发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患者来说可以改进患者诊疗的安全和质量,降低感染风险和改进服务流程;对医院员工而言可以鼓励其团队建设精神,产生系统管理的思想,较好地理解工作岗位和自身角色,自觉投入到感染防控的工作中来;对医院整体管理而言可使患者减少感染危险,增加患者的安全,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5]。国际经验和国内少数省市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医院评价工作中开展追踪方法学评价是适宜的、可行的。在新一轮的医院评审评价工作中引入追踪方法学等创新性的评价工具,有利于保证医院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更加真实地反映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编著,医院评审标准[M].陈同鉴,王羽,周简等译,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2]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Accreditation Hospitals,Survey processGuide[M].Department of PublicationJoint Commission Resouces,Inc.Oakbrook Terrace,4th edition Illinois,USA.,2011.
[3]Tracer methodology:how itcan help you improve quality[J].Healthcare Benchmarks Qual Improv,2004.11(6):61-63.
[4]张幸国,刘庭芳,杨泉森,等.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价及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9):691-694.
[5]索继江,杜明梅,邢玉斌,等.基于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交互平台设计与实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3-4295.
【追踪检查方法】推荐阅读:
个案追踪记录01-06
追踪550字作文11-03
目标追踪情况报告表10-23
学校传染病追踪制度11-28
医疗技术管理追踪评价01-15
乐乐熊奇幻追踪观后感06-11
观看《特别追踪》的心得体会总结07-11
乐乐熊奇幻追踪观后感400字09-07
院感检查方法07-13
贷后管理检查方法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