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精选10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篇1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文/李爱忠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作为刚初中毕业就进入中职教育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成为中职学校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中职

生在政治、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渗透,培养出能够迎接21世纪各种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的个别问题,并对如何进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教育;现状;措施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不重视的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普及高中阶段的公共基础知识,还需要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性人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上面存在较大偏差,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也不例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逐渐成为中职课程中的公共课程。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利于中职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然而现实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却被

很多人忽视,虽然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很高,但却没有得到学校真正的重视,只开设课程,其他方面的措施没有保证和落实,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盲目追求个性发展,老师落后的教育方法等原因严重地降低了教学管理的质量。本文就此问题对中职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路径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出现的原因

(一)网络对中职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据相关数据统计,青少年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各种便利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给中职生这样一个群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经常旷课早退,导致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更严重 的是不良的网络文化导致中职生走上犯罪的道路,造成青少年人格上的缺陷。三年下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反而道德素质极其低下,有的还养成偷窃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职学校开展的课程不合理

一般来讲,中职教育是2+1学年制,课程设置主要是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部分组成。首先,课程设置要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其次,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注重的都只是专业技能课程;再次,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老化,用人单位反馈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完全不符。加工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复杂,已严重与市场脱节。加上中职教育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不重视,对中职生也存在很多偏见,最后导致中职生自暴自弃,缺乏自信心,以及

有强烈的自卑感等不健康的心理。

(三)教师专业素质较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按照学生的心身特点与教学规律来教学,并将这一系列理论应用到中职生的生活实践中去。由于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也相对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很多叛逆问题让很多老师无法招架,这与老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愿望形成了矛盾。很多学校并没有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所以当心理健康老师的数量不足的时候,只有让非专业的德育老师去兼任这门课程,很明显老师所上心理健康课程缺乏专业性。再加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非专业心理教师也不主动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课题研究,所得到的辅导资料又相对比较匮乏便决定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使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

(四)学生逆反现象严重

在中职学校中,一部分中职学生因受社会的影响过早地接触社会的阴暗面,或因为家庭的压力不自觉地对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批评置若罔闻,对自己的学习自暴自弃、无兴趣、无目的,对自己的生活寻求刺激,着另类的服装,养成整天打架惹是生非等不健康的生活作风。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一)可开展小班、分组教学模式

小班教学模式其实在发达国家的基础教学里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现象,若设在中职类学校,特别是技术类课程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完全可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班教学,规定每班 的人数为15——25人,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老师教学的质量。不论是在文化课程还是在专业技术类课程,都可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教学,可分派任务,培养中职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轮流选取小组长,可培养中职生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

(二)采用创新型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老师总是采取灌输性的教学方法,老师完全忽略学生是否能听懂课程,老师在乎的只是能否在规定的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创新型的问题教学法,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以创新型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不感兴趣出现抵制行为带来的

负担。

(三)提高教学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政府可在中职教育的福利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校多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让老师积极主动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有效进行。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原来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中职老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合理地安排如辩论会、演讲会的课程或者安排小组自助学习,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增强其自信心。最后,可聘请一些在心理健康课程上有研究的老师来教学,如增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岗位等。

(四)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利于学生

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在学校多处设置一些心理宣传栏,给学生进行常识上的普及,或者可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室,当学生遇到烦恼或者困惑时,可以直接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并接受专业的辅导,帮助其摆脱心理阴影或者困惑。再次,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法制讲座,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扰。

(五)学校与家长应配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职生绝大部分是未成年人,他们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没有毕业。在我国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在经济上不能让学生享受到更高的教育,迫使学生只能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应该对家长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充分的思想开导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属于青少年的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态。作为还处于青春期未成年的中职生,极易冲动,而其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却相对比较薄弱,常常因为不能控制自己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所以当前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活动,如,唱歌、画画、体育比赛等,从而逐步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情感,努力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使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惠英。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8)。

[2]陈益芳,杜学元。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确实与构建:北京市海淀区某职业学校“辱师事件”所引发的思考[J].绥远学院学报,2008(28)。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篇2

美国心理学家密特尔曼以及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和中国心理学家郑日昌等人, 对人的心理健康均给予了相应的解释并提出了衡量的标准, 他们有着相同的观点, 也有着不同的提法。

中国教育界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 (1) 没有心理疾病; (2) 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所以, 看中职生心理是否健康, 就看他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在适应社会、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时, 其心理行为表现是否情绪稳定、行为适度;是否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心理健康的目标

2008年12月1日,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 中职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中职生要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能及时排除各种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 经常保持愉快、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热情但不轻浮, 坚韧但不固执, 礼貌但不虚伪, 具有坚强的意志, 诚实正直的品格;能顺利适应环境与社会。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为现实社会所接纳;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并勇于与人交往, 与同学及其他人友好相处, 能准确认识自己并正确对待他人, 能谅解、宽容他人;具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热爱本职、敬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精神;有充分的理智、适度的情绪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中职生心理特点决定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 这些困惑与矛盾又大都基于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当前, 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缺乏自信心

目前, 我国中职生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 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 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 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 久而久之, 便产生自卑心理。

2. 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 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 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的阴暗, 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心理定势, 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 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 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跨入校门起, 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 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 但主动性不强, 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在实际交往中, 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 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 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 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4. 情绪控制能力差

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 情感丰富, 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易感情用事, 但缺乏冷静, 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 两极化现象明显, 快乐时常兴奋过头, 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 易冲动。

5. 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数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 对所学专业冷淡, 精神无所寄托, 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 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 嘴叼香烟, 寻求刺激, 蛮横任性, 目空一切, 争强好斗。

四教师如何处理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使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1. 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如果教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将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而今天的中职生, 他们多为一些“学困生”, 教师要多了解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在工作中, 要全面体现自己的“爱心”, 中职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倡导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学校的爱。

2. 明确告诉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用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 当年读书成绩最优秀的同学, 今天是不是最成功的, 成绩平平的同学是否就是最没有出息的。

3. 指导学生树立信心

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时期, 不读书是不行的, 但读高中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没有机会读高中, 就到职校学技术、学技能, 只要勤于训练, 积极动手就能成功。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3

关键词:心理问题;教育;方案

中职生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素质普遍较低,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当代中职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及以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被正确、及时疏导时,他们就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学习和生活,这也是犯罪率日趋低龄化的一个原因。因此,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迫切。笔者认为,应该从下列五个方面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和治疗

在新生入学之际先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和治疗。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坚持追踪调查。对于患心理疾病的新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基本了解,当出现压抑、烦躁、消极、困惑等情绪时,学会调整自我心态、自我解压,同时多与亲人、同学、老师沟通,寻求帮助,舒缓自己的心理情绪以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不要过分惧怕。必要时,要选择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

新生一入学,就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特点使其快速调整个人行为,培养乐观思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针对新生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在中职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进而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中职生及其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常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而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反省,自我心理调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有利于健康心理形成的外界条件,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不断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媒体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对子女的民主化管理,使子女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學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五、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

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充分尊重中职生追求平等的个体需要,又能促进网上心理教育与网下心理教育的衔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中职生喜爱的网络活动中,不断充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使他们在娱乐中缓解心理压力,接受心理熏陶,开发心理潜能,在不经意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优化心理素质,最终促使他们的自我心理评价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玲.如何加强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2]李瑞.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理论创新,2013(1):3.

中职生积极心理教育分析论文 篇4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行为

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培养积极心理、积极行为是抑制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从本质上来说,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的根本是解决如何看待教育、看待学生的问题。由于近年来中职生生源质量严重下滑,中等职业学校开始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高发区域。对此,以明显消极特征为主的传统教育强调矫治功能,学生更多地被看到问题,其教育模式定位为问题的预防和减少。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想预防学生出现问题,教育就必须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教育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学生的积极行为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有时“问题的克服和积极的培养也许应是一个平衡的统一的过程,两者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干预的指导思想应进行转折性变革,不仅要预防和减少消极品质、消极行为,更要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建设和整个中职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关注中职生的问题行为,更应该关注其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潜能,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积极健康的人。对于正处于少年期或青年早期的中职生来说,难免会在适应学校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遇到失败和挫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积极认知加工及相应的应对技巧加之内心力量不足、积极心理品质缺乏,往往会陷入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对此学校教育应该通过综合的指导和训练,发展个体应对生活障碍的策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强调优点与长处,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展积极行为,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个体的积极品质、积极行为得到了发展,其攻击行为、问题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得到预防和消解。

二、营造积极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积极人格建设的重要保障。创设积极育人环境是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并抑制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中职生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培养其社会行为获得良好发展。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并促使其积极行为的发;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和接纳程度提高,班级内部的人际气氛更加融洽,在这样的环境里,消极行为就会相应降低,学生乐于也有可能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并且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同伴关系,这也会进一步强化个体以后的积极行为。所以,学校管理要重视各科教师和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通过教师支持和爱护行为,为学生提供良性行为样板,传达了教师对积极行为的认同信息,对消极行为的否定信息,促使班级内部积极行为呈升高趋势,并达到预防和抑制消极行为的效果。

2.协助学生获得融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信任度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采取积极的人际态度,并促进其积极行为方式的选择。因此,学校管理中要重视校风、班风、舍风建设,重视学生良好情绪、亲社会自我概念等的培养,并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机会,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此来为中职生融洽同伴关系的建立,以及积极行为的表现、问题行为的抑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是培养中职生积极心理并抑制问题行为的重要保障。传统教育管理中,中职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仅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组织支持系统,学校将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与各学科教学及学校的其它各项主体工作完全割裂,似乎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只是学生管理部门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与其它教师和管理者无关,这必然导致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教育根本目标的学生工作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所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仅凭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系统,使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将其渗透在学校的各项主体工作之中,形成合力,实效性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育和积极行为的发展。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应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多引导、少指责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建立了信任、安全、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对师生之间的信任影响最大的是由刻板教育观念导致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所以在管理工作中要求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严而有爱、严而有度,教育学生中要体现民主、灵活、爱护、妥协的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积极行为的养成、消极行为的抑制。

2.各科教学渗透积极教育的思想。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行为。所以,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注重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注意调节学生的课堂心理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在具体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例如,对胆小内向、自我评价较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在课堂上让其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或回答简单问题,并多给与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积极体验,感受积极情绪,逐步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和学习信心,最终促使积极品质获得发展;对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要加强对其偶尔表现出的积极行为的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学生挖掘内心潜能和优秀品质,向学生无形中传达一种积极的信息,使其逐渐认识到人过去的不良经历并不对现在或将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只要是一个人,他必然存在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品质。

3.学校管理人员提高服务意识。在管理实践中,常常发现中职生的部分冲突行为由学校管理引起,而这类冲突往往是学校措施不到位、不得当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而引起的矛盾激化的状态。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学生需求,防止冲突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要求学校管理人员要和善和蔼,遇事不推诿,不扯皮,不急噪发火,不讽刺羞辱,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②要求楼管、校卫既要严查严管,又要关心学生。让学生从管理者的身上感受到宽宏友善的处事方法。以管理者亲善的作风感染学生,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增进友谊、完善自我,与同学和谐相处,宽容相待。从而为学生积极行为的表现提供积极良好的管理氛围。

中职生道德教育的心理探索论文 篇5

关键词:中职生 道德教育 心理问题

摘要:传统的中职道德教育主要采取宣传、说服、奖惩等他律式的手段,效果不是很显著。文章认为,掌握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现象入手,采取合适的心理疏导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让中职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接受和认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素质的高低。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的首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中等职业学生的德育目标、方向和内容。中职校也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内开设德育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等,从正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即便如此,中职生的普遍道德水平还是不容乐观。

一、我国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校的道德教育往往都称之为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教育、仪容仪表教育,等等。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而学校层面采取的教育手段通常是开设德育课,由老师(往往是班主任)讲授一些道德性的知识,举一些生活中的榜样作例子,包括老师自身的言行示范作用;除此以外,还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和宣传活动,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等等。这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从外部让学生对道德规范进行识记和模仿,强调德育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注重的是他律。

现今的整个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进入中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其中一部分学生在人格和心理方面都不是很健全。中职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方面的失范现象往往高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上述的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特征,千篇 一律的灌输式德育教育在当今的职校教育中收效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中职校的班主任或德育老师天天像消防队员一样,学生哪里出了问题就上哪里灭火,可以说是疲于奔命。

二、中职生的道德现状和心理成因

当今的中职生因为经历了普通教育的失败,在崇尚升学率和学历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遭受了心理上的打击。加上家庭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想的影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使得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偷盗、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总体说来道德水平偏低。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指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综合,也指那些与之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不是类似于法律的外在强制力,而是个人的内在的准则。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性。道德性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具体来说,就是道德判断(认知)、道德情感、道德的实践欲望和态度方面。在心理学上,认知、情绪情感、意志都属于心理过程。部分中职生正是在这几方面出现了偏差。

1.道德认知有偏差,导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薄弱。面对多元化社会中形形色色甚至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由于没有一个清晰的道德价值取向,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处于举棋不定、茫然而无所适从的状态。根据对中职生的不良行为调查和统计,有些行为就是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造成的。

2.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狭隘偏私。道德认知的偏差必然带来道德情感的缺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正义感、美感、理智感等都是同道德评价相联系的情感,这些情感的缺失会导致学生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冲动、意气用事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3.道德意志力薄弱。在德育教育中,通常有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天天耳提面命地进行教育,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学生会反复犯错误,这都是源于中职生的意志品质不足。缺乏坚韧性,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自制力,经不起错误道德价值观的诱惑,不能坚持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从而反复产生不道德的行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后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4.不合理的行为习惯。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娇生惯养,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合理的行为习惯。在家庭中通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动方式满足自身的欲望后,渐渐成为习惯。这些不合理行为习惯一经形成,所产生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采用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

鉴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学校采用的他律式的道德教育收获并不是很大,改变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比较困难。所以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如果能抓住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心理疏导手段,从改变学生心理的知、情、意、行入手,往往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用合理情绪疗法纠正认知偏差,培养正确的情绪情感。让学生加强道德观念,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认同社会道德观念,也就是要让学生具有理性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段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解决情绪情感和行为上的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强调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观念。中职生因为心理不成熟,思考问题时常常会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绝对地认为某件事一定会或一定不会发生,从而造成不良的情绪情感;有时会以偏概全地看待事情,以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社会的整体价值,动辄就产生“己不如人”、“自暴自弃”的情绪,或者一味地指责别人甚至将责任转嫁于社会。在教育中结合合理情绪疗法,找出学生的不合理认知或是非理性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合理地思维,拥有比较符合现实的、理性的、较宽容的人生哲学。合理情绪疗法可用于人际关系、早恋、自我意识、择业等方面的辅导。

2.用阳性强化法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学生对道德观念不认同的外部反映就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心理学理论中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后天习得和行为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就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要设法给予“惩罚”。赏与罚有时可以相辅相成,但奖励的办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在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采用阳性强化法,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不良或异常行为,使得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意志品质一次次被强化,最终形成习惯。阳性强化法一般可以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改变学生的惰性等方面。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心理疏导方法作媒介,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出其不良表现的深层原因并加以纠正,让学生在认同道德观念的前提下做到自律,再从外部加以强化,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机械工业出版社,.7.

[2]杨宏飞.心理咨询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篇6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入职业教育,取得一定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目标制定模糊、实施困难等问题。中职生目前正处于由学校跨入社会的阶段,目标明确,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能落实到明确的行动中的职业规划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生来说很有必要。在客观分析本地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前提下,结合NLP心理教练技术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效果反馈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目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院校是他们的最后一站校园生活,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明确了在校、在岗的目标,甚至是人生目标,但学生的动力却不能持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存在的原因是没有能制定合适的目标、内在动力不足、具体措施不明确。这个结果的呈现更深层的原因是:中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多采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方式进行,本地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德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存在,任课教师多为德育教师,没有得到相应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在授课时多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对职业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拓展,无法在每一个层面展开与学生的互动、讨论,也就不可能有目标明确、学生内在动力十足、可落实到明确的行动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

二、NLP心理教练技术简述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也有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的。NLP是关于人类行为和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NLP旨在利用言语、心智、技巧去实现特定的目标。NLP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创始人约翰·格林德博士(Dr.JohnGringer)是一个心理学家兼语言学家,理查德·班德拉博士(Dr.RichardBandler)是一个心理学家兼数学和信息科学家。他们长期共同研究人类的潜意识行为与潜意识情绪,并为此对数十位世界级的优秀人士做了细致的观察与研究,终于对潜意识的语言信号有了全新的认识,NLP认为:我们所有的经验都可以通过神经组合储存在大脑里,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这一储存过程是可变的,运用神经—语言—程序的方法,可以探究我们的行为方式,并对其产生影响。NLP是可以促进人行为改变的技术,通过模仿卓越人物的优势资源状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重新编码或规划,可以使自己具备成功卓越人士的心灵状态,从而积极行动,达到自己希望的理想状态。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基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等自身特征和所处的环境状况的认识与分析,从而为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规划与设计。我国传统教育在职业教育和生涯辅导上是从零起步。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入校时已经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判断,或是个人喜好选定了专业。依据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己所需等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原则,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策略和行动计划措施,自觉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及时评估、反馈和修正。对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落脚点不是仅仅帮助中职生找到一份具体的工作,更应该注重对中职生人生职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与服务。

四、NLP心理教练技术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经验与反思

(一)让学生建立更客观有效的`自我认知,提升心理能量

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中职的学生多数自信心不足,只是让他们在课堂上说一下自己的梦想,只有少数的两三个学生敢于站出来,不是他们没有梦想和目标,只是成长中太多的不成功的经历,让他们不敢去奢望梦想。

让学生认识到姓名、外貌、身体、经历、社会身份,不是我。我是美好而有价值的,同时,我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需要调整,知识要增长。当学生能够将这些外在的事物与自己剥离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开始建立,才敢于尝试,继续行动。

NLP理念提倡没有有缺点的人,只有有特点的人,特点用对了地方就是优点。中职学生在写自己的优、缺点时,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写,或是写的缺点往往比优点多。面对这样的自己,学生是不敢奢望梦想的。一次课上,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又懒,又很自私,他很沮丧,不知道这样的自己进了单位该怎么办,很希望自己能改掉这个毛病,却做不到。在和他更进一步的沟通中,发现他能按时完成班里的劳动,只是周末在家,从来不想叠被子。关于自私,是有时候同学在叫他帮忙,而他刚好有事,或者是心情不好,他就会拒绝。在探讨中,让这位学生看到:在不影响周围环境和他人生活的时候,适当的放松,享受自由,是很好的自我调节;当别人的求助与自己的安排有冲突的时候,选择拒绝别人,是尊重自己的表现;敢于面对拒绝后,别人的一些说法,说明他很有主见以及内心力量强大。当这位学生对自己有了这样的认知时,他松了一口气,同时,感觉自己更有力量和自信了。

(二)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内驱力的职业目标

不仅是学生,甚至是很多的成年人,职业发展,甚至是人生目标的制定,更多的是這个社会大多数人认为好的目标,或是这种环境下,我只能定这样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激发不了人的内在生命力、创造力和热情。行动的过程中,也是在过别人认为好的生活,自然会在行动中懈怠,或是中途放弃,自责自己是没有毅力的人,却不知道在内心深处,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儿时的梦想进行梳理,让学生看见我们每一个人,无论在生活或是职业中,都在追求同一种或是两种内在的情感需求,荣耀、安宁、自由、价值等。通过对学生喜爱的、擅长的以及这个社会有需求的目标的考虑,他可以在怎样的一个职业平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成为自己欣赏的、想成为的那个人。经过这样的一番梳理之后,学生内心的感觉是清晰、通畅而有力的。

(三)协助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

生活中,当人们对结果不满意的时候,常常只是在行为上作调整,却不知道行为也是结果。我们对人和事物的反应、做与不做某些事、内心的推动力等的原动力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简称为“信念系统”。价值是我们去做或不去做每一件事的原因,无论大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而意识与潜意识的价值观会有所区别。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总是下不了决心行动,或者知道不应该做而又一次次犯戒。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的不同价值定位,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四)帮助学生制定即刻开始的行动方案,

让学生清晰看见我行动,我能力成长,我达到目标目标有了,如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通过切实可行的行动去达到目标。制定行动方案,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比如组织聚会、担任班委,当学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提升自己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能力时,达到目标的信心增加了,反过来进一步推动行动的落实。

(五)让学生看见完成目标的环境资源

当我们要去完成一个目标时,多数人在面对拥有强大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的环境时,会更有信心。NLP对环境的解释是资源,当引领学生清晰地列出生活中可以支持他完成目标的资源时,如父母的民主、家庭中物质保障、志同道合的朋友、目前所学专业等,学生的心中就更有底气了。

学生本身拥有梦想,拥有青春,拥有独特的特质,自己却浑然不知。NLP帮助学生清晰地看见自己拥有的和可以拥有的,并用系统的方式呈现,启动学生向目标前进的自动化程序。

五、几点思考

中职学生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意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面对中职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理解自己,面对自己,是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探索的。面对中职生,要让大多数人都能拥有NLP心理教练理论指导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只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是不够的。

参考文献:

[1]李中莹.重塑心灵:NLP——心灵成长科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

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1999年8月, 教育部就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其中提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2002年8月,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又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可见, 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给予了政策性的支持。

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生适应中职生活的需要, 是其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能否适应中职生活是中职生入校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新生以平和的心态、健康的情绪更快地适应中职生活, 积极应对中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快乐地成长。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中职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职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智力活动, 还有利于中职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有利于中职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健康的心理素质, 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

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中职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 没有健康的心理就无法有效应对竞争带给人的压力。中职生毕业后首先面对的是就业, 社会现实对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才能更好地使中职生在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其理想目标。

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做好中职生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关注点。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当代中职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中职生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主要有:

1. 自我意识方面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尚在发展中, 其心理还未完全成熟, 对自己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过分自信或自卑;对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不准确,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或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2. 人际关系方面

中职生中存在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和技能等。

3. 情绪、情感方面

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 情绪内容较丰富, 情感体验也较深刻, 情绪情感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莫名其妙地烦恼、大起大落、易冲动和走极端, 缺乏忍耐性, 易生气, 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4. 意志力方面

中职生存在意志力薄弱的现象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有的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 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有的学习缺乏毅力, 善始而难以善终, 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5. 自信心方面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社会世俗、自我成长经历等诸多因数的影响而缺乏自信甚至极度自卑。主要表现在:认为自己天生愚钝、一无是处;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上中职没前途;只看到自己没有的, 看不到自己拥有的, 以至于抑郁寡欢, 心灰意冷。

三、对策

目前, 中职生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已经对中职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各种方法积极应对, 帮助中职生解除心理困惑, 使他们健康成长。

1. 建立正确的领导工作机制, 促进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中职学校应该在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

领导可结合本校的实际, 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并确定阶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并不定时抽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2.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可尝试实施以下方法

(1) 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 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 结合本校实际, 每周每班开设1~2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可放在心理健康领导小组研究确定的主题上。但要注意的是, 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 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要注意的是, 心理健康教育课虽属于德育课的范畴, 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 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

(4)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可设心理咨询室, 并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值班。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 帮助其解除心理障碍。

在此环节上, 可组建心理咨询联络员小组, 把各班里有爱心并愿意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组织起来, 并进行专业培训。由于联络员平时与同学们联系多, 能及时发现周围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并给予帮助, 还可以及时把有状况的同学介绍到心理咨询室。

(5) 实行导师制, 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面开展和保证。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学校可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行。

每学期开学由学生填报志愿,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教师做导师 (导师可以是科任教师、班主任、校领导及行政管理人员) , 为了防止有些教师的负担过重, 学生可填报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并服从调配。学校领导小组根据学生的志愿和本校实际来确定导师和对应的导生, 并进行公布。同时,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来开展导师制工作。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可见,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关键。

学校有必要让教职工参加心理健康“C”证培训, 派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B”证培训, 而专职心理老师必须持心理健康A”证上岗, 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 (辅导) 教师资格认证。有条件的可以考取国家级三级以上的心理咨询师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 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另外, 在对学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能忽视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因为,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目前, 在中职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现象不容乐观。对中职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章试着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 并寻求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中职生心理问题和健康教育 篇8

中职学生由于处于学习和就业的临界点,由初中教育升入中职,直接面对就是就业,对未来大多很迷茫。怎样让学生在三年中职教育中学到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低下。他们一部分来自城市的贫困阶层,一部分来自农村。目睹城市的繁华耀眼,他们倍感自身的渺小。同时,学习成绩的低下和生活条件的较大差距也使得他们更加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否定自已存在的价值,感觉前途无望,对自己的将来失去信心。

2.厌学心理。可以说职校生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学习早已失去了信心,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他们之所以来到职校学习,一方面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就业的考虑。虽然他们中不乏聪明的学生,但要想重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却有非常大的困难。

3.对未来麻木。由于对未来迷茫,所以得过且过,不去想未来,每天日子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走一步算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远大的目标,抱着不费什么力气,一夜暴富的幻想。

4.无所顾忌的放纵心理。由于中职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在初中就是处于差班的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加上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具有冲动倾向,对周围事物有一定的破坏力。表现在对学校公共设施进行破坏,发泄自己的不满。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遇事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一切听天由命。而且他们尤其注重观察社会的阴暗面,似乎看破了红尘,对一切都无所谓,所以不但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了信心,而且做起事来还会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放任自流。

虽然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自身懒惰,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接受自己,接受现实,努力改变现状,并把所有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家庭,由此产生过多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健康的心理教育。

1.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职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师要矫正学生不良心理,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理论考试时,可以有意适当降低难度,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成功进取意识;也可在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文体活动、技能训练上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还可以利用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过硬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使学生施展一技之长,并及时做出有意义的评价,让学生在品味成功中重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让社会改变对职业教育的看法,重新认识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自始至终贯彻一条爱的总原则,加强感情投资,保护学生自尊心,爱护学生的羞耻心,用师爱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

2.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为学生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心理尚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是非纷争的氛围中,就会导致其孤僻封闭、冷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给同学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采用愉快的教学方法,正确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从容不迫应试的心态。而作为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赛、卡拉OK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增加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加深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克服依赖心理。

3.帮助学生学会疏导情绪,提高抗挫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引导学生唱歌、打球、跳舞和“情绪转移”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另外要有受挫心理,面对挫折,要能积极面对,接受现实。出现问题应该冷静解决,不能急躁,不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完全任由情绪控制。

4.认识自我,接受自我。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积极地表达自我,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学生体会自我意识,关心集体,自强不息。

中职教育做为学生就业前站,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面对未来就业生活,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直面人生的各种挫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针对新实际,研究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篇9

[日期:2010-06-08] 阅读:1396 次

黄裕平

[摘要]现在的中职生生长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但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接受的信息量大,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职生目前心理状况、形成的原因及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采取的措施作一探讨。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

作为卫生职业中专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不仅有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下降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由于中职生大部分的文化成绩不好,基础差,所以传统的观念认为他们没有多大的出息,有些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社会上对他们的偏见,导致了职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笔者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感觉一年比一年难做,每年学校都要开除或劝退部分学生 ,这样做,对于学校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确实减少了许多麻烦和压力,但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是不相适宜的,因此,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重视对在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贯彻“十七”大关于学有所教的具体体现。

一、中职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学生自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家庭对子女的溺爱是首要因素。我国由于本来人口基数较大,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而使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皇帝”,使得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另我校招收的学生许多是珠三角地区,生活条件好,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的也有不少成了娇生惯养的“小皇帝”,绝大部分家长缺乏对子女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意识,于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家庭教育的空白。由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家长们普遍把对子女的爱错误的表现为对他们百依百顺的溺爱。形成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胜、自私等不良性格,当他们长大独立生活的时候就面临许许多多的适应问题,严重者就产生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

2.社会竞争的激烈使中职生无论是学历、阅历还是能力在就业人群中都处于劣势。中职生入学年龄大致在15—17岁,心理年龄不成熟,他们大多数的社会经验较少,不能辨别社会中的善恶是非,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较差,当他们就业时他们的就业能力在其他人的眼里显得较低。久而久之就形成中职生成就动机感差等现象。

3.学校还未能有效地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德育工作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较重视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往往以政治说教为主,强调制度建设,严字当头,以“看”为主,以“管”为主,许多老师深有体会,管紧了,他们有抵触情绪;管松了,他们容易放任自流,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职业学校的重点是无可厚非的,但人的成长是一生的事,职业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何况很多学生也只是把目前的技能当作谋生的手段,以后都还要进行再学习。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将不利于学生提高技能培训的效率。

4.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期望值低,自卑思想严重,有“以难为难”的思想。中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大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较差,不能考上大学,为了满足他们自己读书的愿望以及将来只要能就业的心态,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思想,甚至有的学生有自闭倾

向,这对他们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内容及途径

(一)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由于中职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以及他们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职生要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心理素质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适应能力、情感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中职生健康的性心理。

1.适应能力的培养。中职生一进入学校首先要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校从学生一入学始就实行封闭式的管理,这就加深了学生适应环境的难度。刚入学的同学经常会有少部分同学爬墙外出,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出现这种情况就很少。同时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很强的个别差异,如何安排学生的住宿,如何使他们相互之间友好相处,这就需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给他们适应环境的技巧,平等待人、不歧视任何人。中职生在毕业后就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的社会知识太少了,当他们在学校看这些事的角度多少存在偏见,当他们毕业后亲身经历这些事时,往往会感到无从适从,因而又会加大他们的适应困难。因此多给学生举实例,让他们从别人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情感自控能力的培养。中职生的情感往往丰富细腻,但学校的生活和环境限制了他们的一些情感的发展。比如他们渴望自由,但学校要考虑他们的人生安全等许多问题,使得他们的一些愿望并不能象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随着他们生理发育的成熟,他们也渴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但学校有明文规定不能谈恋爱,事实上仍然禁而不止。这就要求学校的老师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得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盲目冲动的行事,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当前的学习上,逐渐的加强情感的自控能力。

3.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卫校中职生比其它中职学生要面临更多的压力,他们的学历比大学生要低一些,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医疗服务,而大专、本科院校的医学生数量大,中职生数量更大,因此,有一些同学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常常觉得自己没有自信心,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面临与其他同学比较的心理,这时他们就会经历一些挫折。心理学中把经得起打击的能力叫做耐挫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常说的心理承受力。当学生受到学习、生活、感情等挫折时,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给他们讲清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首先我们应把这些事件当作自己的宝贵财富,从中吸取生活的经验教训;其次,教给学生一些心理防卫机制,学会在挫折面前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至于使他们的心理畸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职生在学校里的交往圈比较狭小,与他们交往的人相对较单纯,但他们所有的人都会离开学校而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为了使中职生能在毕业后尽快的适应工作,那么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5.中职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当代中职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理成熟提前,而心理成熟滞后。伴随性发育成熟,逐渐产生朦胧的性意识。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现象,也始终影响着每一个人,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性生理与性卫生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性发育的正常变化,提倡性道德,普及性知识,扫除性愚昧,预防性疾病,显得十分必要。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途径进行,但在培养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培训队伍,它是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的前提和保障。为此,学校领导应加强和重视培训队伍的建设,近来,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及班主任都作了一些短期培训,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培训队伍,在学生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才可以游刃有余。

1.在学校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系列活动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当前中职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规律及社会需要,职业学校也要确立具体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有系统有步骤的对中职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可从认识心理素质、成长与心理、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等许多方面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和培养,力求使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和技巧,如在情绪不良时,首先要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接着冷静的找出原因,然后采取合理的调节和消除方法。如:合理化、文饰、自我暗示、自我转移、自我升华和意志控制等等,从而不断提高中职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室,首先咨询室的设计要更人性化,使得咨询者一进入里面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而不会有什么压力感。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咨询,这要求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有比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便心理咨询过程顺利进行,它要求针对咨询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和指导,并且做好个案的详细记录,以利于以后的研究和探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老师必须有较强的移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心理咨询的内容必须为学生保密,保护好学生的隐私权,让学生充分的信任咨询老师,解除学生对咨询人员的顾虑,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3)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一时期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所进行的,它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的效率,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例如在新生入校时可以开设“生活自理”、“勤俭节约”、“适应集体生活”等专题,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可以开设“就学与就业”、“转变角色”等专题,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后自身身份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思想上早日做好准备。

(4)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培养。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因此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渗透到各教学过程中。中职生由于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本身的特殊性,他们当中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低和学习习惯差等弱点,因此各任课老师要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好班级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教育,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素。

2.家庭教育与学生实际发展相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医疗卫生改革,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医疗保险等重大举措,只要愿意到基层去,就业前景会非常广阔。作为学生的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不一定非要到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作为父母应该多与子女沟通,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的学习和就业方式,多多的给予子女鼓励和表扬,并与实际的学校教育相结合,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尽到做父母的基本职责。

如何面对中职生的虚荣心心理 篇10

姓名:吴琼

单位:西青二职

摘要

本文从中学生的虚荣心入手,把虚荣心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分为三个方面:学生在日常消费上的盲目攀比;学生过分追求脸面问题;某些学生嫉妒心太强。这些问题的成因包括社会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从教师自身来说,在教育学生之前,应做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以身作则,教育他人才更有说服力。但是,我们面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害时,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御体系,让学生主动的远离那些不良的影响,让他们健康积极的成长。

如何面对中职生的虚荣心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中专生跟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思想上再也不是以前单纯单一的学生思想;素质上这些学生过早的接触社会,从而沾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学习上不再有上进心,面对学业,情绪不稳定,成绩的波动性非常强有的甚至产生厌学的现象„„都和以前的学生要很大区别。而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谴责社会给学生的影响,而是应该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来改变现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学生的虚荣心过分增长。从心理学上说,虚荣心是指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的心理状态。这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学生的行为上,虚荣心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过分追求脸面,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等。

一.中学生虚荣心的外在表现

我校位于天津市城乡结合部。学生也是兼具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共同特点。在心理上,学生的虚荣心表现也带有极大的特点:

(一)日常消费上的盲目攀比。随着城市范围的逐步扩大,房地产商不断的开发楼盘,导致学生家庭因为“占地分房”而“一夜暴富”的不在少数。学生上课期间不去讨论学习问题,而是讨论谁家多少套房子,谁家几室几厅等等;或者是互相比着穿名牌衣服,今天我穿耐克,明天他穿阿迪;更有甚者攀比谁花的钱快,出去聚会抢着买单,成百甚至上千„„攀比,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成人的想象。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课堂上,两个学生因为争论家里的房子和房租,发生了口角,最后导致大打出手„„这样的事情或大或小发生过很多次。这是我们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一种典型表现。

(二)学生过分追求脸面。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处于青春期后期,他们自己时刻暗示自己是个成年人,感到自己特别要面子,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脸面问题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从心理发展角度说,中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自尊心非常敏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可能会经常思考:我是怎样一个人呢?同学会怎样评价我?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也就具体地表现为特别要面子了。从这个角度说,对于自己特别要面子的心理,不必忧虑,可以坦然接纳,而且在学习生活当中,也应该努力让自己有面子,努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但是,往往现实和愿望的结果相反,学生们盲目地机械地为了面子,不论是非,不分对错,不管具体情况。为了面子,有时候甚至不怕违纪,不顾家长、老师的批评,也不能让同学瞧不起。

(三)嫉妒心太强。《心理学大辞典》上说,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再广义一点说,嫉妒还包括对他人的偏见认知,争强好胜的欲望等心理现象。在影视剧、文学作品中出现由嫉妒的悲剧很多,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那种“悲剧”可能不大常见,但那种轻微的嫉妒心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嫉妒打小报告,撕别人的作业本等,甚至是恶意中伤。

二.中学生虚荣心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生活,还带来相应的负面作用。正如打开窗户,进来的不仅是新鲜空气,还有灰尘。社会的光怪陆离给学生的“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社会大众的评价,对中专生是一种压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深入人心。中职院校不受人“待见”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本来没有考上高中,再加上外界对他们的偏见,导致了他们心里的自卑,最后只能追求表面上的“荣誉”还求得心理平衡。

(二)家庭因素。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家庭的收入急速变高,使学生不珍惜家里的资产,再加上学生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好几代人把疼爱都集中了自己身上,所以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因素也越发增多,父母离异,婆媳不和等等不利因素深深影响着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性格发展畸形的原因。

(三)学校教育不到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普遍的很敏感,而班主任又很难面面俱到。所以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只好另找途径发泄。渠道不恰当,会给学生的一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中学生的虚荣心问题。

(一).学生日常消费上的盲目攀比

其实这种现象已经很普遍,采取以前的说教方式,给他们讲大道理已经没有什么成效。“粒粒皆辛苦”、“一针一线当思来之不易”、“父母的血汗钱”等等在他们眼中已经是“老掉牙”的理论。对学生的攀比心理,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虽然说遏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应先从家长入手,但是现在的家长对学生的溺爱让我们不得不采取另外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学生的心灵受老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办公室里的政治学生可能不会了解多少,但是他们可以从只言片语中听到什么,然后被无限放大、传播。所以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豁达乐观、奋发向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言行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一个老师的良好形象,不去和其他老师攀比什么。如果一个老师很低调,那么他的学生也张扬不到哪里去。

其次,我们应该良好的使用学校的舆论,利用自己的教育优势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中专时期,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学校要因势利导,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针对有攀比行为的学生,要通过教育和正面的典型引导改变学生攀比的兴奋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攀比上来。具体地说,中专的学生已经不是很看重学习成绩。我们可以从技能操作,技术大赛等等引导学生正确的“攀比”。从而让学生明白,作为中专生,本领高强这才是自己实力的凸显,这才是以后在社会上大显身手,为社会服务的资本。

我们还要与家长配合,消除学生的高消费观。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生活的本质:只有掌握了本领,才有了永久的财富;其次,我们要告诉学生,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消费是超标的,并适当教给他们一些经营知识;然后,配合家长监督他们使用零花钱,让学生懂得量入为出的原则,除特殊情况,决不给超标准的零用钱。

(二).学生过分追求脸面

首先是从积极方面维护学生的面子,甚至,在合适的情况下,适度的给学生一点面子。在学习、生活、劳动方面,我们不能吝惜我们的批评。有可能就是一个浅浅的微笑,都能让

某个学生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有“脸面”。就是说,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在正当的事情上使学生感到自己有面子。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尺度,如果不分是非对错,盲目地为了迎合学生,或者不恰当的表扬学生,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二是让学生有正确的荣誉观念。引导学生“争强好胜”应该用在合适的地方,比如学习,比如体育比赛等等。这些积极向上的“面子”能够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另外,即使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应该正确的面对“面子”。即便是正当的事情,正当的途径,学生争取面子也不能过头。要引导学生把自尊心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面对考试,面对体育比赛成绩,面对各种技能大赛名次,应该适度地争取面子。如果学生不顾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期望过高,结果就会总是感到没面子,与期望大相径庭。

三是让学生能有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现实。这不仅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现实,使自我期望不至于过高,还能锻炼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是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情况,也是虚荣心的一种。学生很看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评价,甚至是用别人的评价主导自己的成长。这时候老师应该恰当引导,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学生嫉妒心太强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补偿理论认为,有自卑心理的人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不良心理。所以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去补偿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一旦努力也无济于事,便会滋生嫉妒心理。从成因上说,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除了教育制度、家庭环境等我们难以改变的外在环境外,学校教育和内在作用是可以把这种不健康心理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公平。虽然现在的社会还做不到绝对公平,但是我们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不能有失偏颇。前文提到表扬要适度,如果没有做到相对公平,那些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心里就会有不良的想法,日积月累就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学生个体形成方向的引导上,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学生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做独特的自己。其次,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改变观念,把嫉妒心理转换为竞争意识,通过合理的锻炼使学生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只有具有积极心态,那些失败和挫折才会变成进步的动力和阶梯。让学生们成为情绪的主人,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重新的发现自己和创造自己。

当然,学生的虚荣心的表现不仅仅是这几种,我们的教育的方式也基本上是见招拆招。总之,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学生内心改变这些浮躁的情绪,让他们健康积极的成长。

参考文献:

师正清:《虚荣心在中学生中的表现及危害》

马志国:《中学生如何爱面子》

上一篇:三上读书课教案下一篇:细节决定成败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