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精选10篇)
[摘要]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老年人患者的逐步增加并且发病呈现反复性,致使住院时间与频数都日益提高,使得静脉输液成为治疗老年疾病的主要措施。随着老年人的机能退化与各器官的相对性生理老化,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弹性差、管壁硬化、回血减慢、皮肤松弛与血管轻脆等症状,且血管因多次或长期性输液出现较大损伤,因而老年病人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具有特殊性。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老年静脉的特点并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与危害等方面介绍了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以及对近年来有关静脉输液外渗的合理针对性护理策略进行综述,为明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护理策略提供指导。
[关键词] 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
据了解,2014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1.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且老龄化的趋势还再日趋严重,未富先老的问题已逐步成为民生所向。有相关报道证实,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高,其生理、行为功能与心理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诱发自身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轻脆、反应迟钝以及疼痛感下降。这些问题在将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实践过程中会导致注射针头出现移位、注射部位回血及出血等,最终药液出现渗漏现象。静脉输液渗漏问题的发生不只给老年患者的精神与身体造成损伤,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患者的抢救时机,倘若护理不恰当,注射部位的组织可能会出现坏死或伤残。而由此带来的额外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医护人员与家属间的怀疑,最终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对老年静脉输液渗漏这一问题进行积极合理预防,并对出现该问题的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则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安全,促使患者康复, 并为老年患者的相关治疗提供合理保障。本文则从该角度出发,通过对老年静脉的特点、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以及对合理针对性护理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详见如下。1.老年静脉 1.1老年静脉的特点
汪玉珍2011年在中华民族民间医药发表的题为浅谈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与穿刺方法一文中指出[1],老年人的血管管壁出现硬化增厚、弹性降低、管腔变窄以及血管轻脆,而皮肤相应的肌组织出现松弛,最终造成老年人静脉输液部位的回血减慢、血管固定较易与凝血加速等。刘英华则在护理园地发表的老年患者静脉特点与穿刺方法一文中指出[2],众多老年病患的静脉管壁的厚度增加以及管腔则变得又硬又窄。静脉的弹性差甚至消失,造成其脆性的相应增加。在软组织与肌肉出现渐进性松弛的情况下,应用静脉穿刺技术则会造成老年病患的注射部位凝血速度加快而回血速度降低等症状。1.2老年静脉的生理病理变化
龙丽春[3]于2010年在中国民康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与穿刺法的探讨一文中发现,伴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活动减少,而卧床时间相应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机体主要器官的相应老化造成负荷加重,功能下降受损,造成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问题,在静脉部位的变化主要集中于胶原纤维的增加而弹性纤维的大量减少、静脉瓣趋于狭窄以及血管内膜增厚,最终导致静脉血管硬化、脆化及其钙化等。王雪莲[4]则在相关文章中指出静脉的生理与病理性变化主要集中于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其自身凝血酶原的纤维增加,继而造成血小板的聚合力增强,使得血液凝固时间缩短,静脉内膜部位的弹性纤维减少,最终导致静脉弹性降低,个别出现硬化钙化。1.3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
阚宁[5]在临床护理杂志发表的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原因及其护理对策一文中指出,引发输液外渗的原因可主要分为三类:(1)自身问题:老年人器官退化,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扥慢性疾病的机率增加,血管管腔狭窄、管壁硬化、弹性变差、血管松脆、回血变慢以及皮肤松弛发生率提高,生理、行为功能与心理等逐步减退,造成注射针头出现移位等;(2)外力因素:由于老年病患的输液速度较慢,疲劳度高且时间久,肌肉易出现不自主运动、因而选择利于活动且较舒适的位置进行静脉输液,患者的上厕所或取物品时会导致针头脱出;(3)技术因素: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药物推注的作用力使用不当及其针头固定不牢靠等问题造成输液外渗,当然输液管道堵塞与维护不恰当也是造成渗漏的原因之一。
田茂利[6]等在中华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的对105例老年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透性损伤的原因与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任务药物外渗完全是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结论,已改变现有的护理格局。其发现,患者的局部血管与全身状况使得药物渗透至静脉血管外的可能性增高。其原因主要包括: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患者;长期的进行高渗液输送与静脉痉挛等。例如,进行多次静脉穿刺操作易致使老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变性问题,个别老年患者因末梢循环欠佳造成药物在局部血管的血药浓度存留时间增长或相应增高,造成血管损伤,最终致使静脉输液使老年患者的外渗漏渗发生率增加。其研究还发现,具有糖尿病问题的老年病人,因为自身代谢异常致使外周血管出现病变甚至是血管造成缺血、运动及其感觉神经病变,最终使得局部感染、静脉炎、坏死与血栓的发生率提升。2.老年静脉输液安全的意义
安全管理[7]的意义是指以保障患者的精神与身体健康为旨进而针对可能会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有效与科学的控制。现今静脉注射技术应用于老年疾病的治疗,其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逐步增加,其发生原因是因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没得到有效及时的处理。伴随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老年静脉输液渗漏问题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扎针等技术水平、优质的信息沟通、加强医疗环境的改善及其着重静脉注射的排气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老年静脉输液渗漏等过程提供合理的治疗基础。静脉输液安全的可靠性可提升老年的医疗安全程度。2.1 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老年静脉注射药物外渗主要发生于中心及外周静脉,部分也发生于各种类型的注射通道装置,其主要涵盖植入泵、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非隧道三中心静脉导管及其硬膜外与骨内的输液方式。据相关统计,老年外周静脉的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发生率可达0.2%-6.4%,而中心静脉的药物出现外渗的发生率为0.4%-4.9%。卢文英[8]在泰山医学院学报发表的题为护理干预降低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故障发生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发现,采取静脉输液治疗疾病的200例老年病患的主要输液故障发生率表现为:外渗病例7人,占比重为3.5%,输液不滴与针头拔出的发生率分别是4%与17.5%,而老年病患穿刺一次即输液成功的发生率仅为80%。
张煜[9]等发表的开展OCC活动以减少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探讨一文中发现,在QCC之前药物外渗的例数为356例,占整体比重约为16.7%;而应用QCC活动后,患者药物外渗的例数仅为90例,占整体的3.3%,其证明此活动可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2.2药物外渗的危害
江舒琪[10]在中国煤炭工业医学发表的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外渗原因的分析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呼吸内科的89位应用静脉输液技术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主要危害表现为:治疗部位的肿胀与疼痛及其中度直至重度的疼痛。相应的常见表现为刺痛、灼烧、回抽均无回血、局部红肿与部分水炮等,最终因皮肤变硬变黑而形成恶性溃疡等。
周书萍[11]则在2010年发表的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进展中对外渗造成的机体损伤等方面进行了详见介绍。具体表现为:(1)局部组织损伤:外渗状况较轻者的注射部位易充血酸胀甚至产生疼痛感;而状况严重患者的局部组织会产生水泡甚至破损,且伴发灼烧与刺痛感。炎症介质的介导与药物的毒性作用最终引发局部组织的坏死,皮肤出现溃疡;(2)血管损伤:老年静脉组织外渗造成的周围血管的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进而使血管管壁变硬变厚、管腔狭窄或堵塞、与血管痉挛等,最终出现静脉炎问题;(3)骨筋膜综合征:因药液大量渗漏至组织内部,皮肤的扩张程度加大,造成血液间的供应困难,最终引发神经与肌肉部位的缺氧缺血,使代谢废物增多。而药液本身造成的增透性明显的毛细血管导致药液过多渗入至骨筋膜的间隔部位,使得压力得以更大提高造成缺血-水肿再缺血的极恶循环,最终使机体的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甚至是残疾等。3.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措施 3.1 血管的恰当选择
依据不同药液所具有的性质以选择恰当的血管, 同时要着重弹性佳、粗直、滑动性低以及固定方便的静脉。对于长期进行输液的老年患者则应进行有针对性地合理使用与保护静脉, 通常从肢体的远端直至近端, 由小静脉过渡至大静脉, 同时静脉一个进行更换交替使用[12]。对靠近关节、受伤、瘢痕与感染相关的静脉尽量避免使用;有病变组织或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也应避免使用;同样在关节处及其掌侧部位也应避免穿刺,[13]其原因在于掌侧神经在体内的分布较为丰富, 使得疼痛的敏感性增强, 而关节部位因本身活动较大, 血管固定较为困难, 因而血管易出现刺破从而造成注射部位的药液外渗。同时使用热敷技术以辅助自身循环差、穿刺困难或静脉出现塌陷的老年病人,保障血管充盈程度,以提升静脉穿刺技术的成功率。待穿刺成功以后,应用胶布将穿刺针正确固定, 在必要情况下可使用保护性地约束手段, 从而防止因外力的过度牵拉造成针头在老年血管内的活动以减少针头脱出或移位的发生率。3.2 微粒数量的有效控制
静脉输液的全程规范操作须加强无菌的观念, 进而将操作流程规范化。相关研究发现, 在加药前可使用75%乙醇浸泡过的棉签对安瓿进行消毒后再掰开, 减少针头多次反复使用问题的发生率,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头。进行抽药工作时应垂直地将针头插入安瓿瓶底部,应用微孔滤过膜以过滤部分杂质的的输液管可最终使得静脉输液的微粒有效滤除率达到80 %以上。3.3 护工的责任感与耐心培训
医护人员须对输液患者与家属进行输液宣教工作, 其主要包括对输液的目的、输液全程中须注意的环节与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 同时指导家属及病人进行自我观察[14-15]。在输液的过程中强调巡视管理的重要性, 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与耐心[16],可使用输液与巡视的登记卡并详细记录每次巡查后病人输液的情况, 并严格规范执行交接班与分级护理等程序。3.4 护工扎针等基本技能的培训
静脉输液相关的穿刺技术有效提高, 力求做到一针见血;待穿刺成功完成后须将针头妥善固定;严防针头出现滑脱或血管壁出现划破。老年病人的主诉须格外注意, 一旦病人提示输液注射部位出现不适, 须立即对相应部位进行观察处理, 若发现静脉注射渗透应及时对注射部位进行更换, 并根据渗漏的危害程度而给予50 %硫酸镁对局部进行湿敷。输液完毕应采用新拔针技术, 其实指首先拔出针头, 然后对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进行5min ~ 10 min的按压,且力道均匀适中[17]。同时可使用5.5号静脉留置针[18],因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低, 固定性较易, 静脉穿刺次数得以有效减少,成功率高,从而使得病人的浅表静脉总破坏程度降低, 最终静脉炎与静脉渗出的发生率降低。3.5 不同药物的针对性护理
向老年患者输注20 %甘露醇等高渗溶液时应对药液进行加热再使用或采用局部注射部位热敷技术,从而降低血管扩张的程度、加速血液循环, 对因过速加压造成的药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减小。在持续应用间羟胺与多巴胺等血管收缩性药物时[19], 可将静脉的两条通道同时打开, 每隔2-4 h 静脉交替输注将不含升压药及其富含升压药液, 以严防因药物自身对血管产生的强力刺激造成的血管损伤。另外,在将化疗药物进行静脉输注时要最大化稀释, 在给药的前后使用0.9%的生理盐水以冲洗静脉[20], 从而确保针头完全地处于血管内时再行给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78岁, 体重65 kg, 身高162 cm, 于2010年12月28日因“肝内胆管结石”收入院, 既往曾行“胆囊切除术”, 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12月29日22:00输注三升袋 (10%葡萄糖1 000 mL+复方氨基酸500 mL+10%氯化钠60 mL+10%氯化钾30 mL+50%葡萄糖100 mL+胰岛素24 U+水、脂溶性维生素各1支+复合磷酸氢钾2 mL+多种微量元素2 mL+注射用丙氨酰谷氨酰胺20g) 。液体输注一半时, 发现液体输注速度较前偏慢, 查体:病人右手穿刺处略红, 诉穿刺处发胀, 轻压痛, 回血较慢。值班护士立即拔针, 停止患肢输注, 另选肢体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常规治疗药物。半小时后, 再次查体时发现整个右臂肿胀, 且右前臂穿刺处周围出现红肿, 范围约6 cm×18 cm, 触摸张力大, 皮温低, 渗液部位散在出现多个针尖样大小水疱, 有一处水疱破溃, 呈紫红色, 手指运动障碍, 立即给予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生理盐水冷湿敷、抬高患肢。2 h水疱达到高峰, 出现多处大水疱, 最大可达3 cm×3 cm, 给予抽吸水疱液处理, 保留水疱皮。12月30日请理疗科会诊并制订护理计划:①采取抬高患肢;②水疱及创面处理;③硫酸镁湿敷, 每天3次;④紫外线照射, 每天1次;⑤测臂围, 每天2次;⑥心理护理, 安慰病人及家属。请麻醉科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建立静脉通路, 当天病人即感疼痛减轻。3 d后, 病人右上臂肿胀及疼痛明显减轻, 皮肤温度恢复, 右前臂渗液减少, 大部分水疱渐吸收结痂, 手指可稍弯曲, 病人上臂围由35 cm渐恢复至27 cm。5 d后暂停硫酸镁湿敷及紫外线照射, 改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 每天1次, 辅以功能锻炼, 每日2次或3次, 每天增加曲度。10 d后创面愈合, 疼痛完全消除, 肢体运动正常。12 d后病人出院。半个月后随访, 病人手功能良好。
2 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重视心理护理, 病人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发现输液渗漏, 增加了新的痛苦, 引起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病人家属更是不理解, 表现出不满及愤怒, 容易引起护患纠纷。我科关心重视病人及其家属, 对病人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 积极组织相关科室专家会诊, 制订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在护理小组中, 安排比较固定的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评估和完成相关的护理工作。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述发生的原因及其类似情况的治疗过程和良好效果, 以取得病人的谅解和配合, 也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2.2 渗漏的处理
①渗漏早期, 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 同时采用生理盐水冷敷, 减轻疼痛, 防止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②重视水疱的处理, 对于水疱<3 cm, 水疱皮完整的, 用5号针头及注射器在无菌条件下主动穿刺抽取水疱渗液;同时配合理疗, 加速创面愈合。③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以预防感染。
2.3 硫酸镁溶液湿敷
50%硫酸镁溶液是治疗药物静脉外渗的传统用药, 并有多处文献报道硫酸镁对于高渗液体、氯化钾等药物的外渗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炎性渗出期给予湿冷敷, 可以收缩血管, 减少渗出, 减轻肿胀与疼痛[2]。
2.4 物理治疗
特定电磁波局部照射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 增强代谢, 提高免疫的功能, 对炎症或损伤具有较好疗效[3]。
2.5 功能锻炼
渗漏早期, 尽量保持肢体制动或抬高患肢, 在创面结痂及修复期, 为避免瘢痕挛缩发生, 可适当做屈肘、摆臂等动作, 以保证肢体功能正常。
3 体会
胃肠外营养液是一种混合液, 属高渗性, 其内又常含有高糖、氯化钾等血管刺激性药物, 易刺激血管内导致静脉炎和血栓形成。若输液渗漏可致肢体肿胀、水疱, 严重时引起功能障碍, 造成病人的痛苦, 更加重其负担。因此, 更应从多方面进行干预。①用药前的评估是预防渗漏的前提。用药前应对病人进行全身状况及血管情况评估, 结合药物的特性, 选择合适的静脉。本例老年病人血管条件差, 输注的液体又是高渗营养液, 宜选用中心静脉置管, 这是由于穿刺的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 该静脉管壁厚、管腔和血流量大, 药物输入后迅速被稀释, 减轻了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4]。②加强监控、提高渗漏处理能力是关键。在护理工作中, 护士应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学习并掌握静脉输液渗漏的相关知识, 懂得静脉渗漏的处理措施, 加强工作的责任感, 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加强巡视, 尤其对静脉输注特殊药物的病人应做好交接班, 发现静脉渗漏现象应及时处理。③加强健康教育, 指导功能锻炼应重视。向病人讲解所应用特殊药物与静脉渗漏性损伤发生的相关知识, 提高认识和引起重视, 对于需进行中心静脉穿刺者, 可发放知情同意书,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 及早进行中心静脉置管, 可有效避免此类经外周静脉输液渗漏事件发生。另外, 后期功能锻炼应指导病人进行。朱平娟[5]曾报道1例手背静脉输液渗漏早期因疼痛没有进行功能锻炼造成难复性的肌腱粘连病例。在创面结痂及修复期, 功能锻炼可避免瘢痕挛缩, 保证肢体功能正常, 促进病人舒适、健康。
关键词:肠外营养,输液渗漏,肿胀,护理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
[2]卢幻真.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护理[J].现代护理, 2001, 7 (2) :51.
[3]宋春燕.经皮中心静脉插管输液渗漏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护理, 2006, 12 (9) :822.
[4]黄萍.1例输注诺维苯引起重度静脉炎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1) :922.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进展;个性全面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98-01
作为一种比较常用的临床给药方式,静脉输液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1]。因此输液护理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不能给予有效的护理方式将容易产生医疗差错甚至产生医护纠纷。本次我院特进行如下调查,探讨分析静脉输液的护理进展及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与本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5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成了对照组和护理组。其中,对照组260例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均130例,年龄4~75岁,平均(45.7±5.6)岁;护理组300例中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140例,年龄2~74岁,平均(46.2±6.1)岁。经比较,临床治疗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脉输液患者以常规性护理,首先向患者输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定期进行巡视、换药以及拔针。护理组:给予患者以上常规性护理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全面护理,护理内容包括:(1)注意细节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注意工作中的细节,输液卡填写字迹清晰、明了,同时对输液卡信息进行至少三次的核实、确认,保证输液无误。与此同时,加强排班管理,尤其是交接班的管理,充分保证输液门诊24小时均安排有护理人员进行巡检,帮助患者顺利完成输液,并监督输液的安全性;(2)给予患者全面的健康指导,在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输液知识,讲解输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式。同时,了解患者的困扰,积极主动的帮助患者解答;(3)保证舒适的输液环境,首先应充分保证输液门诊内床位及座椅的数量,同时注意输液门诊的通风换气,保证清新的空气,并安装电视机,转移患者注意力的同时可避免患者因长时间输液而产生烦躁的心情。
1.3 护理满意度统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情况,问卷包括护理态度、输液环境、输液效果等共计10方面的内容,10分/项,合计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0分为较满意,80~90分为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总体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度。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输液差错发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c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0.00%,较对照组的总满意度52.69%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P<0.05),具体参见表1:
3讨论
随着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应用个性化全面护理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以往常规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明显更优,可以有效减少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2]。本次研究的结果为:护理组总满意度为90.00%,较对照组的总满意度52.69%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P<0.05);护理组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总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5%,差异具统计学显著性。个性化全面护理主要从护理细节、健康指导和输液患者三方面改善护理的效果[3]。通过细节护理,仔细核实输液信息可大大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通过加强排班管理可以避免出现由于交接班或夜班人员安排不合理导致出现忽略患者的情况。而通过健康指导和改善输液环境,可以保证患者在舒服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提高应对异常情况的能力,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4]。
综合本文分析:输液护理水平不断进步发展,现应用个性化全面护理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以往常规护理所取得的效果明显更优,可以有效减少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海洋,黄金,高竹林.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应用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53,956.
[2] 陈婧,李富娟,梁水珍.优质护理在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45,46.
[3] 邹静荷,严小红,梁素岚.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329,133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进针角度和深度、持针手法、穿刺速度和力度、妥善的固定、穿刺失败原因的护理进展,着重强调血管的选择、妥善的固定和穿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输液;穿刺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74-02
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然而,患者由于多次穿刺,血管情况不好等原因,造成穿刺成功率降低。因此,护士要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掌握穿刺技巧,使患者减轻痛苦,给护理工作带来便捷。现就这些方面作一综述。
1.1血管选择
选择血管时宜选择直而易于固定部位的血管,刘金荣等【1】认为,2岁以内小儿首选额静脉,次选颞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因为额部血管浅、易见,有利于静脉穿刺固定。2岁以上可选择手、足背静脉,其次可选择大隐静脉。
1.2进针角度、深度和持针手法
进针角度应视穿刺部位,静脉深浅、粗细及滑动度与否而定。【2】研究表明,35°~40°进针,具有穿刺后回血速度快、成功率高、损伤程度轻的优点,有推广价值。小儿头皮静脉较表浅,分支多,穿刺时针头与头皮呈15°~20°,见回血再沿血管走向在皮肤下缓慢浅行0.5 cm~1.0 cm,进针过深易穿破血管。对于细小血管的穿刺,挑起皮肤再潜入血管法的成功率高。
1.3穿刺速度和力度
当穿刺针穿过皮肤进入皮下组织时用力要大而快,而穿刺血管壁时用力要稳而小,速度要慢【3】。有研究表明:不同部位耗时不同,前臂、足背、头部静脉进针时间与手腕、手背静脉相比要长,足背和头部静脉穿刺时间更长,提示足背和头部浅静脉穿刺是应放慢速度缓慢进针。
1.4妥善的固定
1.4.1穿刺点的固定
输液针头及导管的固定是保证输液通畅的关键。王云燕等【4】根据力学、美学原理提出采用一侧滚动法固定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以输液帖代替胶布时应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敷料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料,使之与皮肤妥帖,此法可避免一侧滚动法固定所造成的胶带粘贴部位皮肤的张力性损伤。
1.4.2穿刺肢端的固定
小夹板固定已被广泛应用于关节部位静脉输液时,而外周静脉穿刺最常选用手背静脉,输液过程中患者因担心针头滑脱,常使腕关节、指关节处于紧张、强直状态,此时,将柔软的毛巾或圆筒状餐巾纸垫于患者的腕部或握于掌心,可显著提高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
1.4.3头皮针针管固定
固定时可增加一条胶布将输液管远端固定于耳郭上,避免受到牵拉[5]。将头皮针塑料管绕过针柄往患儿左侧固定顺应了头皮针管包装时形状,患儿较舒适。在临床上使用的垫式固定法,不会改变针头穿刺时的方向和角度,“V”形胶布保持针头稳定,环绕头围的胶布固定输液管,三者共同作用能有效防止针头滑出血管而引起的输液渗漏,从而提高输液成功率。
1.5穿刺失败原因
1.5.1判断失误
穿刺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有回血,但临床上在为脱水、持续高热以及血管极细的小儿穿刺时,常见到针头已进入血管而不能即刻出现回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6]。林丽云等[7]针对小儿血管细不易见到回血,利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回抽的方法则较易于见到回血。韩永菊[8]利用力学原理采用输液瓶置于低位,增加调节器至针头的距离的方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回血速度明显快而易见,减少了退针时才见回血的现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1.5.2液体渗出、针头堵塞
针头多次穿刺静脉后,针头斜面被组织碎片堵塞而无法见到回血。干海英[9]通过对两种输液速度调节方法的对比探讨发现,一次性输液器中的滴速调节器自上而下调节滴数的方法可减少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
1.5.3其他因素
患儿静脉因素,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心理压力大、护患关系紧张等均可造成穿刺失败。韩其领等[10]调查发现,穿刺失败还与小儿年龄、穿刺部位、小儿烦躁不安及家属因素有关。
1.5.4低瓶穿刺法
有研究发现,将排好气的输液瓶放在与穿刺台平行的治疗车上,待穿刺成功后打开调节器,并立即将输液瓶提高至80 cm以上的输液架上的低瓶穿刺法应用时能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如何排气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
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
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如何选血管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
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
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
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确定进针角度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
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如何控制滴速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
(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
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
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更换液体技巧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
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
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拔针的技巧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
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
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加快患者康复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
所以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常用于治疗烧伤、出血、休克等。
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各种原因的脱水、禁食、大手术后。
3.输入药物,达至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等。
4.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等。
5.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的渗透压,以达到预防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同时借高渗作用,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常用溶液
根据病情选用以下溶液:
1.供给水分和热量,用5%-10%葡萄糖溶液。
2.供给电解质,用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等溶液。
3.调节酸碱平衡,用5%碳酸氢钠,11.2% 乳酸钠溶液等。
4.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加血容量,用各种右旋糖酐注射液、羟乙基淀粉(706)、氧化聚明胶和聚乙烯吡咯酮(pvp)等代血浆。
5.利尿脱水,用甘露醇、山梨醇、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等。
6.其他。用于特定治疗目的,如浓缩白蛋白注射液,可维持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水解蛋白注射液,用以补充蛋白质;还有一种营养液可由静脉输入,能供给病人热量,维持其正氮平衡,并供给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液体,多用于不能进食的重症病人。
三、用物
(一)无菌物品无菌输液器有密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可根据病情及输入溶液性质选择应用。
1.密闭式输液器输液橡胶管(或一次性输液器)一套,灭菌后供密闭式输液用,内有一条通气管连接粗径针头(插入护针套内),输液管一条包括粗径针头→短橡胶管→茂菲氏滴管→长橡胶管→接管→针头(插入护针套内)(图12-1)。
2.开放式输液器 带盖输液瓶(500mlt 1000ml, 小儿用100ml),依次连接橡胶管→茂菲氏滴管→长橡胶管→玻璃接管→静脉穿刺针头(插入保护针套内)。
(二)其他用物注射盘内另加止血钳、调节器、网袋(密闭式用)、胶布、剪刀,必要时备夹板、绷带、输液架。
(三)药液、按医嘱
四、操作方法
(一)周围静脉输液常用部位同静脉注射法。头部浅静脉适用于小儿,也用于成人。
1.密闭式输液法利用原装密闭瓶插管输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广泛用于临床。
(1)按治疗本,带输液架至床旁,向清醒病人解释输液目的,以取得配合,选择合适的静脉,调节输液架高度,嘱病人排便。
(2)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备药,擦去瓶上灰尘,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破裂现象,认真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检查药液的质量,将瓶上下摇动,采用直立-倒置“z”字型检查,每瓶对光检查时间不少于10秒钟,如发现有絮状物、沉淀、变色等均不得输用。取下输液瓶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检查输液器的有效期和无菌状态,备齐其余用物携至床旁。
(3)操作前认真做好查对,协助病人摆体位,放妥止血带(为防止交叉感染,要做到治疗巾、止血带每人“一巾一条”),以2%碘酊、75%酒精消毒瓶塞,如液内需加药时则应在治疗室进行,加入其他药液应摇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在瓶签上注明床号,所加药物名称、剂量、。将输液管的针头和通气管针头去掉针帽,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通气管另一端固定在网袋上。
(4)将输液瓶倒挂在输液架上,用手挤压点滴管,然后松开,使药液进入点滴管的1/2为止,排气后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管下端夹紧,以便穿刺时易见回血。
(5)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7)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60-80滴,儿童每分钟30-40滴,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输入速度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适当加快,当输入高渗水、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滴速宜慢。
(8)再次查对,交待注意事项,护士消毒双手后,方可为下一位病人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病人,随时观察反应及滴速。如为继续输液,原则上输一瓶配一瓶,以防准备过早造成药物污染,或降低药效,应及时更换输液瓶,其方法是;先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常规消毒瓶塞后,挂于输液架上,从第一瓶内拔出通气针头与输液管瓶针,分别插入瓶内,待输液畅通方可离开病人,若输两瓶以上液体,而溶液间又无配伍禁忌者,可采用连续滴入法,两瓶间用短管相连,短管两端连接针头,插入两个相连的瓶塞内,在远端输液瓶内插入通气管(图12-5)。
(9)输液过程中,需临时加入少量药物,应先按注射法抽吸药物,常规消毒输液瓶塞后,将药液注入瓶中并摇匀,再按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10)输液完毕,夹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利用敷盖针眼的纱布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屈肘片刻(其他部位拔针后应按压片刻),整理病床单元,整理用物,归还原处。
2.开放输液法此法能灵活变换输液种类及数量,随时按需要加入各种药物,危重抢救、手术病人及病儿常采用此法,但易污染,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要求。
(1)同密闭式输液(1)、(2)。
(2)除去溶液瓶的铝盖,消毒瓶塞及瓶颈,以瓶签侧面位置为起点,用无菌钳翻转瓶塞,再次消毒,拔出瓶塞,轻放在瓶口上。
(3)打开输液包一手持输液瓶,将其底部橡胶管折叠,将接管夹于指缝中。另一手持溶液瓶,按无菌溶液倒出法,倒入30-50ml溶液冲洗输液瓶和橡胶管,以减少输液反应。将液体排入弯盘(输液器接头应距弯盘15cm左右),再向输液瓶内倒入所需溶液(溶液瓶不要紧贴输液瓶口,倒液速度要均匀,防液体外溅,盖好瓶盖,挂好输液瓶,排尽管内空气,待茂菲氏滴管液面为1/2时,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将玻璃接管与带保护套的针头相接备用。
(4)按要求常规消毒皮肤,扎紧止血带,嘱病人握拳,再次检查。排尽针头内空气,穿刺成功后固定方法与密闭式输液相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门诊输液大厅输液的老年患者120例, 年龄均在60岁以上, 有正常语言交流能力, 持续静脉输液量在250 ml以上或输入高渗液体、化疗药物, 均应用头皮静脉输液针, 不包括应用PICC置管及留置套管针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实验组年龄60~93岁, 平均 (80.3±3.5) 岁, 平均治疗时间 (4.0±3.2) 天;对照组年龄60~92岁, 平均 (79.5±3.2) 岁, 平均治疗时间 (7.0±2.4) 天。两组在年龄、治疗时间、性别、疾病种类、血管条件、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服务流程, 实验组采用全程规范化、人性化优质输液服务流程, 具体如下。输液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将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向患者交代清楚。沟通交流时语言规范, 态度亲切、和蔼, 认真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药物现配现用。输液时手法轻, 选择血管细心合理, 一针见血, 并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加强输液期间巡视, 每30 min巡视一次, 做到班班交接, 检查回血是否良好。拔除液体标准:穿刺部位或周围皮肤红肿、患者主诉明显疼痛;未见回血;液体滴速减慢, <15滴/min (排除液体因素) 。拔针时, 护士左手拇指将进针部位的皮肤向下绷紧, 食指不加压地置于皮肤穿刺点胶布上, 右手缓慢将针头拔出, 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按压穿刺点及其针眼上方的皮肤5~10 min, 避免按揉针眼。
1.3 观察指标
局部皮肤状况判断指标:药液外渗情况 (“+”为局部明显肿胀, “-”为局部无明显肿胀) ;局部有无疼痛;局部有无硬结;拔针后穿刺部位有无青紫、淤斑。患者满意度: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内容包括护士在输液前能够主动向您介绍注意事项吗?护士能够帮助您摆放至舒适体位吗?护士能够按时巡视您的液体情况吗?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您对处理结果满意吗?您对输液有安全担忧吗?要求患者根据实际情况, 对每项内容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处局部皮肤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担忧的问题 (见表3)
3 讨论
3.1 将健康教育融入输液护理各环节, 尊重患者知情权
刘萍[1]的调查结果表明, 100%的患者认为了解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很有必要。部分老年患者不了解静脉输液的一般情况、药物知识、输液的量及时间、治疗目的等, 对静脉穿刺有恐惧感, 甚至不配合治疗;还有患者对液体滴速要求不清楚, 对输液后的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措施不了解等。陈少玲等[2]的调查显示, 93%的患者要求护士在输液时多与其沟通, 80%的患者需要了解药物名称。护士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药物知识, 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患者进行宣教与指导。当然, 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 我们还要求护士学习老年护理学知识, 根据不同疾病和患者心理特点, 采取有效的沟通交流方法。输液相关知识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只有将健康教育融入输液护理各环节, 才能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2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保证老年患者输液安全
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处于退行性状态, 消瘦/肥胖、衰竭、水肿等现象明显, 且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差, 输液过程中易出现渗漏性损伤、静脉炎、输液反应等并发症。因此, 针对老年患者制定规范化、人性化输液服务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实验组输液前护士履行告知义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巡视, 注意穿刺处皮肤情况 (外渗、红肿、疼痛、颜色等) 、液体滴速、患者主诉等内容, 并做到在患者面前交接班, 责任到人。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规范的液体拔除标准, 使护士主动发现安全隐患, 避免护理差错。调查发现, 在预防输液并发症 (包括避免液体外渗、红肿、皮肤青紫淤斑等) 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3 实施全程规范化、人性化优质输液服务流程, 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护理风险
通过对引发静脉输液纠纷相关因素的分析得知, 沟通不够和护士服务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不再视静脉输液为纯技术性工作, 而要看到其服务价值。汪荣姬等[3]调查发现, 58.0%的男性老年患者与61.5%的女性老年患者希望护士在任何时间都能和蔼、耐心、负责, 多巡视、多与患者沟通, 讲解有关静脉输液的知识, 开导、安慰患者,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吴柳等[4]研究发现, 实施规范化输液服务流程后, 液体外渗、皮肤青紫瘀斑发生率明显降低, 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 这与本调查结果一致。在传统输液流程中增加人性化服务环节, 针对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制定护理方案,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P<0.05) , 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安全感, 增强护士人性化护理意识。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行性改变, 大多合并多种疾病, 病程长, 恢复慢, 输液疗程长, 且用药复杂, 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护理问题。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研究, 找到相应对策, 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 以娴熟的技术、耐心的解释, 细心的服务获得患者的认同, 加强主动服务意识, 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护理风险, 预防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刘萍.静脉输液患者护理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6) :149-150.
[2]陈少玲, 张友惠, 蔡军红, 等.住院病人静脉输液需求调查[J].家庭护士, 2007, 5 (2) :9-10.
[3]汪荣姬, 潘婵, 李光霞.门诊与住院老年病人静脉输液需求的心理状态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2) :125-127.
经静脉途径进行全身化疗是临床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近年的肿瘤治疗提倡巩固治疗,力求杀死全部的肿瘤细胞,静脉化疗更加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反复、大剂量的化疗可使静脉变黑、变硬,甚至堵塞,或者细胞毒性药物使血管发生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4.65%⑴;静脉炎和渗漏的发生,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护理难度,使病人的治疗受到影响。近年来,国内护理界在静脉化疗及化疗药物外渗损伤护理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 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1药物因素:化疗药物虽具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但其无选择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同时损失正常细胞,影响细胞的功能,其损失程度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壓和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
1.2血管因素:血管硬化,脆性增加在化疗时容易引起静脉炎和药物渗漏;反复静脉化疗后血管管壁弹性下降、静脉萎缩变细以及长时间输液病人、肢体水肿在化疗时易引起静脉炎和药物渗漏。此外,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病人由于血液回流速度减慢,亦视为静脉炎的易发因素
1.3解破因素:肘窝、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如有渗漏,早期不易被及时发现,导致损伤血管、神经,严重者导致肌腱挛缩⑵;手背由于缺乏肌肉、皮下组织,渗漏后直接损伤肌腱和神经,容易导致功能障碍,发疱性和刺激性化疗药物一般不用手背静脉;下肢静脉输注易栓塞,不适合化疗输液,除非有上腔静脉栓塞综合症的患者⑶;指间等细小静脉管壁薄,耐受性差,易渗出
1.4技术因素:操作中机械损伤是是造成静脉外渗和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反复穿刺,可加重机械损伤,容易渗漏;针头固定位置不当,化疗药物直接注入组织内
1.5个体因素:个别病人有特异体质,对化疗药物局部发生过敏反应,通透性增加。也有报道认为,静脉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⑷,其机制有待探讨
1.6病人对渗漏损伤的知识缺乏,出现早期症状时,未与护士报告,失去早期监测的机会
2根据渗漏后药物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将化疗药物分为三类。⑸
2.1发疱性: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本、胺苯丫啶、美登素等
2.2刺激性: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2.3非发疱性: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3预防
3.1正确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药物,最好使用中心静脉进行化疗,黄丽春⑹等报道,由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药物迅速被稀释,加上化疗后的水化处理,基本上杜绝了静脉炎的发生;如无条件进行中心静脉输液。至少是选择前臂静脉穿刺。血管要求弹性好,回流通畅,血管内经粗、便于观察和穿刺的部位;用药结束后,指导病人对双上肢进行按摩,手做伸握动作,局部热敷,使血管增加营养和弹性,也减少粘连和结瘢痕的形成。⑺
3.2提高穿刺技术:提高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徐静、祁侠玲⑻等报道,硝酸甘油注射液在注射前局部涂擦,不仅能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还能有效避免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程丰辉⑼等报道用阿托品涂擦局部,同样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3.3仇小峰等报道,用药前先用0.25%普鲁卡因5-10ML(先皮试)静脉注射,能有效防止化疗药物外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⑽
3.4加强患者配合: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特别是初次用药时护理人员应做好解释,消除恐惧感。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活动,告知患者化疗时如有异常感觉,如局部疼痛肿胀等及时报告护士
3.5合理使用药物: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入速度。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快速冲洗,间隔时间大于15分钟,期间输注的生理盐水不少于10ml⑾。在外周血管输注发疱剂时可用三通装置,一路注入发疱剂,一路快速注入等渗液,护士必须在床边密切监护直至药物安全输入体内。化疗药物浓度不宜过高,给药速度不宜过快,20ml药液至少需3min以上,或者用每分钟5ml的速度注入,避免血管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出现损害
3.6滴注增温的溶液:关旭明等⑿在临床实验时设定输液液体的温度标准为15℃~35℃,当液体温度维持在最低时,发生静脉炎的机率较高,患者的感觉症状也较重,因此认为输入液体增温的标准应根据治疗用药的理化性质和患者的感觉来调整,温度维持在25℃~35℃之间为宜
3.6胡辉平等⒀报道,使用化疗输液器与使用普通输液器进行化疗比较静脉炎发生情况,观察研究得出使用化疗专用输液器可明显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7张文婷,倪琼梅⒁等报道,喜疗妥对化疗性静脉炎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4 治疗
4.1中药湿敷:李莉等⒂报道,牛黄解毒丸外敷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的静脉炎疗效显著,方法:牛黄解毒丸20粒,去掉糖衣后碾成细末,用70%酒精少许调拌成糊状,取适量外敷。每日换药2次,疼痛严重者可每日4次。王建霞⑾等报道,六神丸研磨加适量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有独特疗效
4.2冷敷、冰敷:吕兰英等⒃报道,在化疗药物发生渗漏时。使用冷敷、冰敷可灭活外渗液,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水肿和药物扩散,减轻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并在冰敷24小时后给予一般热敷。⒄
4.3王建霞⑾等报道,硫酸镁、碳酸氢钠用与化疗药外渗后湿敷效果好。硫酸镁湿敷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孪,改善微循环,解轻局部炎症。碳酸氢钠呈弱碱性,起中和和沉淀作用
4.4高渗葡萄糖、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静脉炎,效果良好。⒅
4.5锁安云⒆发现,马铃薯外敷结合频扑仪照射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好。方法:将新鲜马铃薯切成0.5cm厚的片状外敷与静脉炎处,去除后予以频谱仪照射
4.6局部封闭:化疗药海参引起的静脉炎采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常用有0.25%-1%普鲁卡因、透明质酸酚妥拉明局部封闭。⒇
4.7局部注射解毒拮抗剂:氮介类用用硫代硫酸钠,丝裂霉素和更生霉素用维生素C,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用碳酸氢钠,秋水仙碱用半胱酸甲脂。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使问题复杂化.(21)
5结语
肿瘤的治疗在不断地发展,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化疗仍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保证临床化疗的顺利进行,减轻病人的痛苦,是我们护士的首要任务,护士在静脉化疗的护理研究将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 朱志红,杨丽.静脉渗漏性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4,10(12):20.
[2] 李西爱,李振香,王厚英。化疗药物渗透性损伤的护理现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23.
[3] 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2~137.
[4] 肖東,许丽华,靖冬梅,等.静滴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生机理的探讨及防治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
[5] 黄立春,徐云霞,高珊.三种输液方式输注化疗药物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西南国防医药,2002,12(6);536.
[6] 陈君华。如何保护静脉化疗病人的血管.中华护理杂志.1994,29(2);92.
[7] 徐静,祁侠玲.硝酸甘油局部涂擦在化疗病人静脉穿刺中的应用.山西护理杂志,1999,13(1);39.
[8] 程丰辉,张淑兰,陈美健,等.阿托品注射液在周围浅静脉中临床应用.山西护理杂志.1997,11(5);229.
[9] 仇小峰,等.奴佛卡因静脉注射保护输液通道临床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8,14(2);60.
[10] 王建霞.保护静脉和化疗.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2)2.
[11] 关旭明,王艳军,陈小燕,等.静脉滴注温热溶液预防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5);48.
[12] 胡辉平,谌永毅.等.使用化疗输液器以减少化疗药物致静脉炎的研究当代护士.
[13] 张文婷,倪琼梅.喜疗妥预防静脉化疗患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3):116.
[14] 李 莉,李维,王小霞,曹容,赵军,赖平,卫述琼,等.牛黄解毒丸外敷治疗肿瘤化疗后静脉炎的护理体会.华西医学,1998,(4).
[15] 吕兰英,张彦乔,王志田.静脉阿霉素渗漏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2,8(3):13.
[16] 陈君华.如何保护静脉化疗病人的血管.中华护理杂志,1994,29(2):90.
[17] 章岳山,张红梅,侯玉.治疗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1998,5(2):51.
[18] 锁安云.马铃薯外敷结合频扑仪照射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临床观察(J)山西护理杂志,1996,10(6):262.
[19] 朱志红,杨丽/静脉渗漏性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4,10(12):20.
门诊婴幼儿静脉输液的对象一般是3岁以内的患儿,它是一项难度大、穿刺技术要求高及需要细心、细致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心理精神和疾病防治为一体的人文护理。我们通过多年来数千例婴幼儿的静脉输液实践,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1、提高自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不可能每位家长对我们都有所了解,当我们来到患儿身边准备操作时,患儿家长往往以审视的目光看待我们,并且表现出对护士穿刺技术的疑惑和担心,这时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充分的自信,用一些轻松的话语快慰他们,打消家长的疑虑,同时也可以消除我们自己的紧张情绪,为下一步穿刺成功打下基础。
2、重视心理护理,微笑面对患儿是穿刺成功的开始
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不适或痛苦往往通过哭、不合作等方式来进行对抗。因此当患儿来就诊时,作为护士应该主动微笑亲切的根患儿打招呼,比如“宝宝真勇敢,是个乖孩子”,让患儿感到像在自己家里面对亲人一样精神放松、放弃抵触情绪,这样护士在操作时才能稳而不乱,让家长倍感信任。3、应用整体护理,提高静脉输液服务质量
在整个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要对患儿实施“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做到1接待患儿后,了解患儿所患疾病,明确其输液治疗的目的及原因。2核实所用药物与治疗目的是否相符。3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特别是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应耐心解释,待其消除顾虑后再行穿刺,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4穿刺前仔细观察穿刺部位的静脉分布情况,选好血管,尤其是头皮静脉更要仔细观察,用手触摸,排出动脉血管,然后轻轻剔除头发,严格消毒后再穿刺。5争取家长配合,固定好患儿头部位置,注意保护血管,穿刺时做到稳、准、快。6穿刺后要注意穿刺部位的固定,对于哭闹、发热、出汗多的患儿,先用干棉棒擦干头皮,再用胶布妥善固定,对一次不能穿刺成功者要多安慰,做好患儿家长工作,穿刺成功后妥善安置好患儿的输液体位,调好滴速,满意后方可离开。7拔针时要告知患儿家长按压进针处5分后再松手、切勿揉。整个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热情周到服务,使患儿及家长称心。如此,既杜绝了差错事故,也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服务质量。
4及时巡回观察,开展必要的预防保健教育
1 巡回观察 婴幼儿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本着对患儿负责和医疗安全角度出发,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药物过敏和输液反应,尤其是患儿的心理反应。我们在数千例患儿输液观察中发现常见的心理反应有:逃避、烦躁、哭闹、怕疼、哀求等。面对这些情况,在输液过程中要微笑面对患儿,用亲切、和蔼的语言多和患儿沟通,消除患儿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以便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2 利用门诊输液期间,做好医疗保健和健康教育 婴幼儿相对成人来讲是弱势群体,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和保护。护士要充分利用婴幼儿输液中的停留时间,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家长共同商讨怎样以科学的方法合理喂养婴幼儿、如何做好疾病分预防工作,并对患儿家长适时的进行母乳喂养教育和健康教育。
浅谈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院现代化进程的提高及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骨折患者由于受到突发的剧烈伤害刺激,常出现忧郁、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不同的心理变化,担心骨折后丧失康复能力、病情恶化、后遗症、失去劳动能力等。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做好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便成了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1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住院后都希望早日康复,所以对医务人员产生 心理上的依赖,对医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以及诊疗检查护理,甚至医务人员的面部表情都很敏感。因此,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是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作为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中,应细心观察、态度诚恳、耐心疏导,根据不同年龄的患者提供适合个体需要的最佳护理。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有产生情绪多变、孤僻、倔强和多愁善感的潜在因素,若照顾不周会使患者怀疑别人嫌弃自己而产生自卑感,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患者交流,做好心理安慰和生活指导,帮助患儿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小儿会因环境忽然陌生而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护士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动作轻柔、性情吻合,不训斥患儿,掌握其心理变化、饮食特点及爱好等,体贴入微的关心护理患儿。使其安心配合治疗。2 手术前后的护理 由于手术损伤机体及患者的认识不同,患者会有各种心理反应,难免产生紧张心理。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把术前备皮、禁食、灌肠、麻醉方法、手术过程、医生技术情况、术后疼痛、体温变化等逐一介绍清楚,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常规、常识、从而稳定情绪,手术后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说明意义和方法。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疏导帮助,以调动患者与疾病斗争的积极性。3 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良好的康复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社会环境方面,除了让患者熟悉医护人员外,还应向他们介绍病友,促进病友间的交流,同时要做好家属和患者单位的工作,让他们配合护理;向患者提供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达到消除患者顾虑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目的。4、将心理护理融入护理工作的全过程
护士在每天进行的晨晚间护理,体温、呼吸、脉搏的测量,发药、注射、输液等基础护理操作时,与患者有密切的接触,护患双方进行着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情感交流,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护士对患者的一句问候、关心的询问都会使患者感到关怀和温暖。在与患者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护士要激发患者的积极情绪,药耐心的倾听患者的陈述,不可有厌烦表现,要使患者始终感觉亲切,得到安慰。在患者出院时,护士送上一张制作精美的服务咨询卡片,既方便了患者出院后的复诊,又增强了护患间的感情。
总之,护士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反应,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要尽力做到操作的规范化和心理护理的个性化,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早日康复。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的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风险具有客观性、永恒性、不定性和危害性支持等特征[1],静脉输液因其治疗手段直接见效快,而成为临床应用频率最高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但在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制订有针对性的回避护理风险的策略,对防范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极为必要的。
1.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由于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造成用药张冠李戴或用药剂量错误,轻者引发医疗纠纷,重者危及生命,违反法律,后果不堪设想.1.2 配药时,违反配伍禁忌原则,造成药物间不良化学反应,使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未按医嘱或对药物药性不熟悉,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后不及时巡视,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未及时发现并做好相应的处理,而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1.4 加药后或输液前,未认真检查液体质量而未能及时发现液体里的微粒,如安剖的胶塞,药物未溶颗粒或其它杂质,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或恐慌等心里反应。
1.5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2、防范措施
2.1增强风险法律意识,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如在门诊静脉输液室,护理人员往往由于熟人关系,在没有医嘱执行单的基础下进行静脉输液等。因此,总结和收集护理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意识,在早上交班会上经常向护理人员灌输风险意识,从而加强法律和责任意识,预见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
2.2 确保静脉输液物品和药品的安全
2.2.1 严格执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管理制度,把好一次性物品质量关,使用一次性物品时必须检查是否密封和有效期,消除由此导致的安全风险。
2.2.2 用药前应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号、外包装、有效期、使用要求和副作用,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有疑问时及时请示医师或及时纠正,同时注意药品的保存要求,一律不使用在院外自购的药品。从药源方面确保安全。
2.3 做好接药工作.接药时,应认真核对好注射证,认真填好静脉输液记录卡,内容有患者的姓名、性别、药名、剂量、用法等,对各种药物应检查药名、有效期等,同时把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向家属或患者解释清楚,并引导好患者入座。
2.4 确保正确执行医嘱.日常工作中护士多习惯按医嘱被动而盲目地工作,要调动主动工作心理,因此,要求护士接到静脉输液医嘱后,要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核对医嘱过程中遇有疑问及时与主治医师做好沟通。
2.5 进行静脉输液前确保用药的准确性。由于输液室病人较多,声音有些喧哗,病人注意力不集中,还有同姓名的情况,在护士叫唤患者姓名时,病人有时听不清楚也回答,因此,当护士到病人面前准备进行输液时一定要再次核对好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及用药情况,尤其对一些老年人、语言不通者更要认真核对。
2.6 行静脉穿刺时要求护士认真做好评估工作,如血管、病人的病情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主动配合,力争一针见血。
2.7 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宣教工作,大部分的病人对于药物治疗的目的、用法、作用、副作用不了解,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患者及家属其所用药物的数量、作用、目的、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不同病人不同用药调节滴速的意义等,避免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随意调节滴速,造成一些特殊用药(硝酸甘油、胰岛素等输液过快,引起病情迅速变化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并嘱患者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告知,在沟通的过程中,护士说话要讲完整,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
2.8 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输液完后护士要积极巡视病人,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块,输液滴数是否准确,如外渗要积极处理,积极询问病人是否舒适。对使用特殊用药的患者如硝酸甘油等,护士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等。对血管有刺激强的药物,要注意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
2.9 要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卡,输液记录卡是病人用药过程的真实记录,护士要及时完整填写,如滴速、时间、执行人签名。
2.10静脉输液前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依据药物试验程序进行,由护士执行药物试敏医嘱,及试时要告知皮试的的意义和询问过敏史,并交待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试验阴性后方可使用,并做好记录。
【老年静脉输液渗漏护理进展】推荐阅读: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09-25
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09-11
基础护理学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习题07-09
静脉输液新技术10-06
周围静脉输液并发症07-09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表10-02
密闭式静脉输液标准10-19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10-29
浅议静脉输液外渗分析及防护对策09-18
老年人输液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