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 读后总结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线通信 读后总结(精选9篇)

无线通信 读后总结 篇1

假期中,老师布置了关于《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与《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的阅读任务。我主要是对无线通信这本书进行了学习。

在这本书中,主要对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使用数学工具进行了推导和分析。然后针对单用户无线系统和多用户无线网络的技术分别展开讨论。让我们对无线系统特性以及实际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书可以简要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到第六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对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数学分析;第二部分,即

第七章到第十三章,主要介绍了单用户无线系统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第三部分,即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着重讨论了多用户无线系统和网络。

在本书的最开始,对无线通信进行了全面概述。首先简要回顾了无线通信的发展历史,并由此展开了对无线通信的展望,随之,在现有环境下必定面临着许多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如资源的有效利用,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及无线组网等等。现有的无线系统主要以蜂窝电话,无绳电话,无线局域网,广域无线数据业务,宽带无线接入,卫星通信以及超宽带无线通信等等。在无线通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便是频谱利用,所以还介绍了现有无线系统的频谱分配以及现行标准。所谓无线通信,即在无线信道中的通信,所以对无线信道的深入理解是对无线通信学习的基础。

在第二章中,讲述了无线信道的特性,主要涵盖了无线信道中的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所引起的接收信号功率随距离变化的特性。人们对无线电波的了解已经有了将近200年的历史,其传播特性的研究最常用射线跟踪技术,而避开复杂的麦克斯韦方程求解,以最简单的两径模型作为分析对象。其中,路径损耗是发射功率的辐射扩散和信道的传播特性引起的。而阴影效应则是由于发射机与接收机间存在障碍物产生的影响。在较大的距离上这两者都会引起功率的变化,即产生大尺度传播效应。最后给出了路径损耗与阴影衰落的混合模型,并定义了其造成的中断率。

第三章中主要介绍了一类多径叠加的信道下的衰落模型,与第二章不同,本章不再使用确定信道,而以随机时变冲击响应为多径信道建模,最终用统计的方式来描述信道并分析其特性。多径信道中主要存在时延扩展,和由发射机或接收机引发的时变特性。主要以窄带衰落模型和宽带衰落模型分别经行了讨论,而对一些简单分析,又提出用宽带多径模型的离散时间模型进行近似。此外,考虑到分集与容量方面的好处,还介绍了多天线系统条件下的空时信道模型。

在第四章中,主要讲述了无线信道的信道容量,讨论了无线信道的容量极限以及达到该极限的传输方式,但是此时,并没有考虑复杂度以及时延等问题,只是最基本,最经典的信道模型下的容量问题。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主要描述了数字调制与检测以及无线信道中的数字调制的性能。从中不难看出,衰落会明显降低性能,因而衰落技术的研究对高性能的无线通信系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些章节,在本科的通信原理等课程中都有所涉及,所以并没有看得很仔细,主要是在后来的阅读中遇到相关问题在返回前面进行查阅。

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了减轻平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主要技术。第七章中介绍了分集技术的原理,其中包括一些可以明显简化性能分析的数学工具,这些能够去除平衰落的大部分不利影响。我们知道,瑞利衰落和对数正态阴影衰落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调制性能,造成信号功率损失。能够有效减轻衰落影响的一项技术便是对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分集合并。独立路径在同一时刻经历深衰落的概率很小,所谓分集就是在独立的衰落路径上发送相同的数据,经过适当的合并后接收信号的衰落程度就会减小。根据对抗衰落的类别不同分级可分为对抗多径衰落的微分集技术与对抗阴影效应的宏分集技术。可以通过使用天线阵列和使用不同极化方式的两根发送和接收天线。在衰落信道中,多个衰落路径合并后会有一个较好的概率分布。常用的有选择合并,门限合并,最大比合并和等增益合并。这些合并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性能和复杂度的折中。最后利用矩母函数对部分分集的平均误码率进行了分析。

以上就是我在暑假中阅读《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一些总结和认识,但是很多地方都借助了一些工具书作为辅助阅读,因为在英文阅读方面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时间有限,对信息论我只是翻阅了中文资料,并没有对《Elements Of Information Theory》学习。

无线通信 读后总结 篇2

1 影响卫星通信质量的因素

1.1 相邻卫星产生的干扰

卫星与卫星之间能够并存, 但卫星之间的卫星网会彼此产生干扰。由于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较小, 通信轨道之间相近。受干扰程度的大小由卫星天线决定, 天线的辐射越大, 受干扰性越大。天线辐射的大部分功率集中在主瓣内, 剩余一部分功率由旁瓣传输, 接受的天线同样是将功率的大部分由主瓣接收, 小部分辐射由旁瓣传送, 旁瓣辐射的传输便会影响到相邻卫星的传输质量[1]。

1.2 传输非线性产生的互调干扰

传输非线性的管内传输是将功率放大, 功率放大后传输多载波, 在总输出功率达到一定饱和的输出功率时, 便会产生传输非线性互调干扰。产生这种干扰的原因有二:

⑴上行卫星接收站的功放处于多载波工作状态, 但功放的储量不足, 回退量也不够, 阶段互调分量高于规定标准。

⑵当下行卫星接收站的功放处于多载波工作状态时, 用户向卫星中传输的功率过高, 转发器将数据转到非线性工作区, 这也形成了干扰。

1.3 系统极化产生的干扰

数据传输过程中, 为了能够充分的使用资源频率, 卫星通信将采用正交极化频率复用方式。两个正交轨道间, 系统的极化产生了干扰。这种干扰被称作交叉极化干扰。产生这种干扰的原因有二:

⑴正常传输过程中, 两正交极化波之间完全隔离, 不产生干扰, 但是卫星接收站的天线和传输轨道不通畅则会产生干扰。

⑵反极化转发器用户, 卫星接收站天线系统的发射交叉极化隔离度没有调整好, 上行交叉极化分量过多, 用户天线接收的极化没有做有效调整, 造成了下行干扰。

2 降低影响的措施

2.1 降低相邻卫星之间的干扰方法

⑴将卫星天线之间的距离标准化, 正确安装天线。天线旁瓣的传输便是由天线的自身缺陷引起的, 正确安装和标准安放距离可将干扰降低。

⑵天线的接入口不允许小于1米的天线入网。天线小于1米时, 系统容量将会降低, 小天线也会控制旁瓣辐射[2]。

⑶检查天线旁瓣, 通过卫星接收站向发射方向检查天线和发射旁瓣的特性, 任何没有达到天线旁瓣特征指标的卫星接收站都不能进入通信网络。

2.2 降低传输非线性的互调干扰方法

⑴卫星接收站和转发器的功率放大器将输出的功率大大降低饱和输出功率, 留有一部分输出回退量来避免互调干扰。

⑵对于用户的入网需求进行验证测试, 保证满足用户卫星接收站的相互抑制比, 行波管放大器:<-24d Bc, 功放回退7d B;固态放大器:<-27d Bc, 功放回退6d B[3]。

⑶将互调干扰降低, 采用线极化技术, 将功放率保持最佳状态。例如, 对于行波管放大器, 可以运用均衡器将多载波工作作为补偿, 降低互调干扰产生的功率损失。

⑷对载波的发射功率加以限制并进行监视, 按照标准发射[4]。

2.3 降低极化产生的干扰方法

⑴提高天线的性能。⑵将天线极化进行调整并测试。

极化隔离标准能够衡量两信道间的干扰程度和隔离度, 正确按照极化隔离标准能够有效防止两信道间的干扰。对于接入微信网络的接受站, 必须通过天线极化的调整和测试, 对于入网验证测试中规定, 用户天线系统发射交叉极化隔离度需要满足主轴方向大于33DB的标准。

交叉极化隔离的提高方法有二:⑴天线波速对准卫星, 卫星天线偏离卫星时, 极化隔离度便会下降;⑵在收发端用滤波器提高隔离度[5]。

综上所述, 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十分广, 卫星通信的传送不必考虑传送成本, 且具有装载业务类型多, 传输速度快等特点, 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通信手段。但在卫星通信中存在诸多的影响信号、传送质量的因素, 本文提出部分主要影响卫星通信质量的因素, 卫星通信的影响因素不可能彻底消除, 但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 从而提升卫星系统的稳定、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易先清, 赵阳, 冯明月, 罗雪山.满足用户与任务应用需求的卫星网络服务质量QoS需求分析[J].计算机科学, 2007, 09:27-34.

[2]姜君.用于移动载体卫星通信的动中通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2.

[3]刘佳丽.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功能耦合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4]孟楠.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3.

通信原理数字通信系统总结性复习 篇3

通信系统分为基带和频带传输两类。

数字基带通信系统模型

高速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一、A/D转换:

作用: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 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方法:PCM脉冲编码、增量调制(△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

调制ADPCM1、A律13折线(PCM脉冲编码):采用8bit量化,1bit极性码,3bit段落码,4bit段内

码,具体例子见习题答案。

2、增量调制(△M):对前后样值的变化进行编码:增大编为1,减小编为0,只用一位

编码。

a)避免过载的方法:一是增大Δ,二是减小Δt;

b)增量调制一般采用的数据率为32Kbps或16Kbps;

3、PCM与△M的比较:

a)在比特率较低(低于40Kbps)时,增量调制的量化信噪比高于PCM,话音质量

比PCM的好,增量调制抗误码性能好,可用于比特误码率为10-2~10-3的信道,而PCM要求10-4~10-6

b)增量调制通常采用单纯的比较器和积分器作为编译码器,结构和设备较PCM简

单。

4、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对信号的抽样值与信号的预测值的差值进行量化、编码,其编码可采用N位二进制码。

5、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与DPCM相比,自适应的量化取代固定量化

二、信源编码:

作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信号,提高系统有效性;

信源分类:语音信号和图像信号

语音压缩编码:

1、基本的语音编码方法: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

2、应用举例:移动通信中多采用混合编码方式,如飞利浦的AMR-WB宽带自适应多速率语音

编码方法:语音带宽范围:50-7000Hz,16KHz抽样,6.6 Kbps~23.85 Kbps,应用领域:GSM、3G及其他

图像编码:

1、图像可压缩的原因:(1)图像信号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度;(2)人眼的视觉特性,对高频信

息的感受度低.2、基本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i.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静止图像编码标准 ii.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活动图像专家组)-1:存储介质图像编码

标准

iii.MPEG-2:一般视频编码标准

iv.MPEG-4:多媒体通信编码标准

v.H.261(ITU-T 制定):会议电视图像编码标准

vi.H.263:极低码速率的编码标准

3、H.261与MPEG-1比较:H.261编码后的数据流速率更低,总体上图象质量略逊于MPEG-1,它适合在网或网上传输运动的图象

三、码型编码:

目的:选择适合于信道传输特性的码型。

基本的常用码型及特点:

NRZ码:无定时

归零码:可提供定时信息

双极性码:减少直流分量,判决电平为“0”

HDB3码:用在复接设备中,如PCM30/

32一、二、三次群中

编码步骤:

1)1→+B、-B

2)经过奇数个B的0000 →000V,经过偶数个B的0000 →B00V,V与前面的B极性一致

差分编码:用在DPSK调制中,传号差分码规则:“1”变,“0”不变

具体编码实例见书p87,说明其中的差分编码参考码为“1”

四、信道编码:

作用:纠检错,提高可靠性基本分类:ARQ(检错重传)、FEC(前向检错)、HEC(混合差错控制)

常见编码方法:奇偶编码、CRC循环冗余校验,具体见作业。

CRC循环冗余编码步骤:

1)生成码:由生成多项式得生成码

2)监督码:信息码补r个0对生成码求r位余数(不足r位,前面补0,r=n-k)

3)循环码:信息码+监督码

五、其他眼图的特点:评价系统性能的基本方法,噪声越大,线迹越宽,越模糊;码间串扰越大,眼图越不端正。

加密:

1.作用:加密;去除长的连零,有利于提取定时

2.基本方法:用移位寄存器的产生的m序列与信息序列模2加。具体见作业。

交织:

1、作用:与信道编码结合,检查或纠正突发性错误

2、基本思想:分散集中型错误,使其在检错或纠错范围内

六、复用、多址与复接:

复用目的:实现信道共享,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多址目的:实现信道共享,区分终端(如地球站、基站或手机)

基本方法及应用

FDM:GSM系统200kHz/频带

TDM:PDH的PCM30/32路一次群

TDMA:GSM系统8时隙/载频

CDMA:3G(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区分小区和移动台

复接:在多路复用的基础上在时域上进一步“复用”。

复接存在的原因:电子元器件精度限制

PDH系统:正码速按位准同步复接

SDH系统:按字节的同步复接

七、调制:

实质:实现频谱搬移

目的:改善系统性能,可以实现频分复用

基本的调制方式:ASK、FSK、PSK、DPSK

(G)MSK:最小移频键控,用在GSM系统中

QPSK、QAM:用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

八、同步: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

同步获取的基本方法:自同步(滤波法)和外同步(插入法)

位同步:

NRZ获得同步的方法:编成RZ码,在0频处插入同步信号,或采用滤波法

滤波法的基本思想:大量信息工程系中总存在着“0”“1”的交替变化,此部分即为高频分量,将其滤出,既为位同步。

帧同步:一般采用集中插入的方法,如PCM30/32次群采用“集中插入”(TS0=“0011011”)载波同步:相干解调中需要载波同步,基本方法:平方变换法、平方环、科斯塔斯环

在“平方变换法”得到的PSK载波,因为存在2分频所以存在倒Π现象;

科斯塔斯环法:不存在倍频,直接得到载波,适于应用在高频电路中

网同步: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保证通信网中任意各站能够进行通信,需要有统一的时钟 我国SDH系统采用“分区等级主从同步”,PDH采用准同步方法。

英文缩写:

ASK:幅移键控、FSKPSKDPSKQPSKQAMGMSK

A/DPCM△MDPCMADPCM

FDMFDMATDMTDMACDM CDMAFDD

SDH:

STM-N :同步传输模块n级

PDH

ARQ、FEC、HEC

利用以上知识点理解下列系统参数

935.5KHZ935.3KHZ935.1KHZ

双工方式:频分双工

上下行频率间隔:

工作带宽:

复用方式:频道间隔

多址方式: 时分多址

双工方式:

通信原理考试总结 篇4

通信目的是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信息的时空转移,即把消息从一方传送到另一方。

2.为什么要进行载波调制呢?

第一,通过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至较高的载波频率上,是已调信号的频谱与信道的带通特性相匹配,这样就可以提高传输特性。

第二,把多个基带信号分别搬移到不同的载频处,以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第三,扩展信号带宽,提高系统抗干扰、抗衰落能力,还可以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之间的互换。

因此,调制对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3.门限效应:输出信噪比不是按比例随着输入信噪比下降,而是急剧恶化,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解调器的门限效应。

4.频分复用是一种按频率来划分信道的复用方式。在FDM中,信道的带宽被分成多个相互不重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据其中一个子通道,并且各路之间必须留有未被使用的频带进行分割,以防止信号重叠。在接收端,采用适当的带通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从而恢复出所需要的信号。

时分复用:借助把时间帧分成若干时隙,各路信号占有各自时隙来实现在同一信道上传输多路信号。

1k=05.无码间串扰的时域条件:h(kTS)=0k为其他数

6.无码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H(ω+2πi/Ts)=Ts|ω|≤π/Ts

7.随参信道:特性随机变化的信道称为随机参量信道。

8.信道容量:是指信道能够传输的最大平均信息速率。

9.通信系统的组成功能:

①信息源: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②发送设备:产生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即使发送信号的特性和信道特性相匹配,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并且具有足够的功率以满足远距离传输的需要。③信道:是一种物理媒质,用来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传送到接收端。

④接受设备:将信号放大和反变换。其目的是从受到减损的接受信号中正确恢复出原始信号。

⑤受信者(信宿是传送消息的目的地):功能与信源相反,即把原始电信号还原成相应的消息。

10.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功能:

①信息源编码与译码:

一、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即通过某种数据压缩技术设法减少码元数目和码元速率。

二、完成A/D转换。即当信息源给出的是模拟信号时,信源编码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②信道编码与译码:信道编码的目的是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③加密与解密:为了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

④数字调制与解调:数字调制就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⑤同步: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一致,是保证数字通信系统有序、准确、可靠工作的前提条件。

11.眼图,是指通过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基带信号波形,从而估计和调整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眼图可以定性反映码间串扰的大小和噪声的大小,眼图还可以用来指示接受滤波器的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改善系统性能。同时,通过眼图我们还可以获得有关传输系统性能的许多信息。

12.由于在2PSK信号的载波恢复过程中存在着180°的相位模糊,即恢复的本地载波与所需的相干载波可能同相,也可能反相,这种相位关系的不确定性将会造成解调出的数字基带信号与发送的数字基带信号正好相反,即“1”变“0”,“0”变“1”,判决器输出数字信号全部出错。这种现象称为2PSK的“倒π现象”或“反相工作”。

1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一、误码率:①对同一调制方式,采用相干解调方式的误码率低于采用非相干解调方式的误码率②若采用相同的解调方式,在误码率相同的情况下,所需要的信噪比2ASK比2FSK高3dB,2FSK比2PSK高3dB,2ASK比2PSK高6dB,③若信噪比一定,2PSK系统的误码率比2FSK的小,2FSK系统 的误

码率比2ASK的小。

二、从频带宽度或频带利用率来看,2FSK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最低。

三、若传输信道是随参信道,2FSK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14.时分复用的优点:便于实现数字通信、易于制造、适于采用集成电路实现、生产成本较低。

15.伪随机噪声具有类似于随机噪声的某些统计特性,同时又能够重复产生

16.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

17.本原多项式:一个n次多项式f(x)满足条件①f(x)为既约的;②f(x)可整除(xm+1),m=2n-1;③f(x)除不尽(xq+1),q

18.简述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在发送端被传输的信息序列上附加一些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接收端按照既定的规则检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一旦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将受到破坏,从而发现错误,乃至纠正错误。

19.2FSK通信系统中若“1”码与“0”码对应的信号幅度不相同,对传输信息有影响吗?为什么?

答:没有影响。(3分)

因为2FSK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调制在载波的频率当中,频率对应不同的数字信号,和幅度没有关系。

20.脉冲编码调制:通常把从模拟信号抽样、量化,直到变换成为二进制符号的基本过程。

通信原理总结 篇5

2.2PSK恢复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倒π现象,反相工作现象

3.为了减小频率选择衰弱的流向需要限制数字信号传输速率(对)

4.高斯过程是广义平稳,是不是严平稳的(不是)

5.高斯过程通过线性后是不是高斯过程(是)

6.相干解调的2DPSK误码率最小……

7.基带系统所能提供最高频带利用率2 B/Hz

8.调幅抗噪声性能好于调频。错 调频性能好

9.如果一个系统各态历经性,是平稳的对,反之不一定成立

10.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包括哪几个部分:连续谱和离散谱

11.信道容量:离散信道容量,连续信道容量

12.如何消除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冲击响应波形h(t)仅在本码元的抽样时刻上有最大值,并在其他码元的抽样时刻上均为0

13:码间串扰的产生:系统传输总特性不理想,导致波形畸变,展宽从而对当前码元产生干扰。14:数字调试三种方式:PSK/FSK/ASK。

已知AMI码(信息交替反转码)恢复原有信号:把-1改为1

已知消息码,写CMI码(把1改11,00交替,0改01)双向码(1改10,0改01)

17.随机过程:E(均值、数学期望)与时间无关,自相关函数与时间间隔有关

18.广义平稳的随机过程特点:均值是一个常量,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

19.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中产生误码:信道加性噪声、码间串扰

20.PCM编码的几个过程:抽样、量化、编码。

21.高斯白噪声服从正态分布、高斯分布。

22.单边带信号:相移法、滤波法、相移滤波法

23.数字传输中传输特性不良引起的失真与传输中叠加的噪声可产生误码。

24.观测码间串扰和加性噪声对可靠接受的影响靠眼图来观察。

无线通信 读后总结 篇6

近日, 全省通信建设市场管理半年工作会在南京召开。江苏通管局朱新煜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电信运营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南京市通信行业协会以及江苏通服公司、省邮电规划设计院、省邮电建设工程公司、中邮公司等通信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江苏通管局发展保障处负责人传达了工信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现场会、质量监督座谈会会议精神, 并通报上半年全省通信建设市场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下半年的工作思路, 布置宽带普及提速及通信建设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各电信运营企业汇报了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举措, 工程局、设计院、中邮通等19家参建单位进行了交流发言。

朱新煜副局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把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作为“宽带江苏”、“无线江苏”建设的年度载体, 加强督促, 加大宣传, 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推进共建共享工作向纵深发展,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构建完整的地方标准体系, 提升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促进我省共建共享工作实现新高;要重视通信建设市场专项整治活动, 提高依法建设、依法接受监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努力形成政企联动、市场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的良好局面。

通信公司总结 篇7

保持先进性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泽州县通信分公司党支部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功与否。共产党只有具备和保持先进性,才能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在有所作为。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党员的先进性,又是由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员队伍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必将有力地促进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作为一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党员,通过对这次活动材料及省局和本单位各领导演讲材料的学习及个人的体会与理解,想结合个人的本职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大意义的一些认识。

一、党员先进性活动始终坚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这使得我们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从更深层次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及其重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我们气象装备实际工作,作为一名党员, 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端正的工作作风,把主要时间、主要精力、主要思维用到技术保障工作上,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有最新的知识结构、有超前的思维、有优越的工作方法、有熟练地技术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我省气象装备的技术保障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真正起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才能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保持极高的党员先进性。

二、党的十六大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对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也是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他是我们每个党员不断地为人民谋利益的原动力,联系到我的实际工作,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创收方面集思广益,拓展新领域,全心全意为职工谋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论是在本职工作还是在创收方面都要发挥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认真学习党员义务,使我时刻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要履行的职责与义务,也更加有利于我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学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移动通信总结 篇8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一、本章知识概要

1.1 移动通信概述 1.2 移动通信信道

1.3 抗噪声和抗干扰技术 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5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二、本章重要知识阐述 1.1 移动通信概述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和演进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

发展基本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主要分为 1G、2G、3G、4G共四个阶段。

1.1.2 移动通信的基本组成

移动通信网是系统的一个完整实体, 包括交换网络子系统(NSS)、基站网络子系统(BSS)和大量移动用户终端(MT)。

1.1.3 移动通信的特点

1.1.4 移动通信的频谱划分

1.2 移动通信信道

1.2.1 电波传播特性

1.2.2 移动信道特征 多径衰落或多径效应:经过多个路径的反射, 以至到达接收天线的信号是来自不同传播路径的各个分量的合成。由于各个分量的相互干涉而产生深度的快衰落。

慢衰落:移动台接收信号除瞬时值出现快速起伏的瑞利衰落外, 其场强中值(具有50%场强的概率值)随着所处位置改变而呈现较慢的变动。

多普勒频移就是快衰落时场强的衰落速率。它是指当移动台具有一定速度的时候, 基站接收到移动台的载波频率将随移动台运动速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频移 衰落储备:为了防止因衰落(包括快衰落和慢衰落)引起的通信中断, 在信道设计中, 使信号的电平留有足够的余量以使中断率小于规定的指标中的这种电平余量。

1.2.3 移动信道的传播损耗 1.3 抗噪声和抗干扰技术

1.3.1 噪声的分类与特性

1.3.2 邻道干扰

邻道干扰是一种来自相邻或相近频道的干扰。相近频道可以是相隔几个或几十个波道。邻道干扰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由于工作频带紧随的若干频道的寄生发射产生的干扰;二是指移动通信网内, 一组空间离散的邻近频道引入的干扰。1.3.3 同频干扰

同频干扰是指所有落到接收机通带内的有用信号频率相同或相近的无用信号的干扰, 亦称同波道干扰或载波干扰。

(1)两个调频电台的载频差造成的干扰。

(2)两调频电台调制度不同而造成的干扰。

(3)当两个载频相同而调制信号相位不同时也会引起失真的干扰。移动通信网中用以下几种办法减小同频干扰:

(1)移动用户设备采用发射功率自动控制。

(2)改进基站天线方向性, 降低天线高度。

(3)发送同步信号, 使各同频源发信频率同步、调制系数一致。

(4)发射机频率稳定度保持相同。1.3.4 互调干扰

互调干扰是由传输信道中的非线性部件产生的。几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同时加入一非线性电路, 就会产生各种频率的组合成分。1.3.5近端对远端的干扰

近端强信号对远端弱信号的压制干扰。1.3.6 码间干扰

由于多径效应造成的码元堆积,使前后相邻码元产生干扰。

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4.1 扩频通信技术

扩频通信, 是指一种将传输信号带宽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的数字传输方式。扩频通信系统与普通数字通信系统相比较, 就是多了扩频调制和扩频解调两部分。

1.4.2 移动通信的传输方式

移动通信的传输方向分为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两种。单向传输是指信息的传输方向始终向一个方向。而双向传输有单工、双工和半双工三种通信方式, 其中双工通信可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两种。

1.4.3 多址接入技术

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多址接入技术主要有频分多址(FDMA)技术、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三种。

1.频分多址(FDMA)

频分多址(FDMA)是将给定的频谱资源划分为若干个等间隔的频道(或称信道)供不同的用户使用。

2.时分多址(TDMA)

时分多址(TDMA)系统中, 各移动台占用同一频段, 但占用不同的时间, 即在一个通信网内各移动台通过占用不同的时间建立通信的方式。

3.码分多址(CDMA)CDMA技术基于扩频技术, 其原理是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的信息数据, 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 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 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

1.4.4 分集接收技术

分集有两重含义: 一是分散传输, 使接收端能获得多个统计独立的、携带同一信息的衰落信号;二是集中处理, 即接收机把多个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1.5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1.5.1 区域覆盖方式

移动通信网的区域覆盖方式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区制, 适用小容量系统;另一类是小区制, 适用于大容量系统。这两种制式的控制方式等也有明显的差别。

大区制是指一个基站覆盖一个较大的服务区。为了增大基站的服务区域, 天线需要架设得较高, 发射功率很大(一般为50~200 W), 大区制覆盖半径为30~50 km。

小区制采用了空域的同信道再用技术, 频率资源利用率高, 可容纳的用户量大, 控制方式较为复杂。

1.5.2 波道分配技术 1.固定波道分配

固定波道分配方法有两种: 一是分区分组分配法, 二是等频距分配法。

1)分区分组配置法

分区分组配置法所遵循的原则是: 总的所占频段窄, 以提高频段的利用率;同一区群内不能使用相同的信道, 以避免同频干扰;小区内采用无三阶互调的相容信道组, 以避免互调干扰。

2)等频距配置法

等频距配置法是按等频间隔来配置信道的, 只要频距选得足够大, 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邻道干扰。2.动态波道分配

这种分配方法不是将波道固定地分配给某个无线区, 而是很多无线区都有可能使用同一波道。

3.混合波道分配

它是固定波道分配和动态波道分配相合的一种方式, 即将一部分波道固定地分配给各个无线区, 另一部分波道作为各无线区均可使用的动态波道。1.5.3 多信道共用技术 1.多信道共用的概念

2.话务量与呼损率的定义

在移动电话通信系统中, 用户使用电话次数的多少及占用信道时间的长短用话务量来量度。

流入话务量的大小取决于单位时间(1小时)内发生的平均呼叫次数λ和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时间S。

流入话务量A与完成话务量A0之差, 即为损失话务量。损失话务量占流入话务量的比率即为呼叫损失的比率, 称为“呼损率”, 用符号B表示, 即

B=(A-A0/A′)=(λ-λ0/λ)3.呼损率的计算

呼损率不同, 信道的利用率则也不同。信道利用率η可用每小时每信道的完成话务量AA(1B)来计算, 即 0 nn1.5.4 空闲信道选取技术

空闲信道选取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四种。1.专用呼叫信道方式

这种方式是在通信网中设置专门的呼叫信道, 专用于处理用户的呼叫、向用户发出选呼、指定通信用的语音信道等。2.循环定位方式

这种方式不设置专门的呼叫信道, 所有的信道都可供通话, 选择呼叫与通话可在同一信道上进行。

3.循环不定位方式

该方式是基地台在所有的空闲信道上都发出空闲标志信号, 不通话的移动台始终处于循环扫描状态。当移动台主呼时, 首先遇到任何一个空闲信道就立即占用。4.循环分散定位方式

这种方式是上面两种方式的结合。其基地台与循环不定位方式中的一样, 在所有空闲信道上发出空闲信号, 空闲的移动台与循环定位方式一样, 自动地定位在首先扫描到的空闲信道上。由于移动台的扫描是随机的, 它们定位的信道也就是分散的。移动台主呼时可立即进行, 又因为它们分散定位在不同的空闲信道上, 所以同抢概率就小了。1.5.5 频谱有效利用技术

频率的有效利用是根据其时间、空间和频率域的三维性质, 从这三个方面采用多种技术不定期设法提高它的利用率。1.频率的有效利用方法

频率的有效利用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信道的窄带化。

(2)应用宽带多址技术。2.空间频率的有效利用 3.时间域频率的有效利用

三、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邻道干扰

邻道干扰是指相邻的或邻近频道之间的干扰。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广泛使用的VHF、UHF电台,频道间隔是25 kHz。由于调频信号的频谱很宽,理论上有无穷边频分量,因此,当其中某些边频分量落入邻道接收机的通带内时,就会造成邻道干扰。1.调制边带扩展干扰

调制边带扩展干扰是指语音信号经调频后,它的某些边带频率落入相邻信道形成的干扰。

(1)瞬时频偏控制(IDC)。瞬时频偏控制是指对调频波的最大频偏进行瞬时的自动控制过程。在采用直接调频产生调频波时,只要在调频电路前端加一限幅电路,就能把调制语音幅度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而可以有效的把产生的瞬时频偏限制在要求的范围之内,从而使调制边带扩展干扰降到-140dBW以下,以保证通信时基本上不受干扰的影响。具有瞬时频偏控制功能的方框图如图34 IDC电路

UUUs(信号)

Us(信号)Un(热噪声)Un(热噪声)

0f0f(a)(b)

图 36所示。图37中可以看出,频偏最大保持在5kHz kHz kHz

500 Hz

预加重低通滤波器输出输入限幅输出放大输出

图 37 IDC电路特性

(2)邻道干扰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经积分放大输出的信号,尤其是高频端,将产生波形失真,即出现很多高次谐波成分。如果不滤除的话,就会使边带频谱变宽,从而使邻道干扰更加严重。所以,通常在IDC电路之后插入一个低通滤波器,把带外高音频成分抑制掉。这个滤波器就称为邻道干扰抑制滤波器。它是锐截止低通滤波器,其滤波特性如图38 邻道干扰滤波器特性

2.发射机边带噪声干扰

发射机边带噪声干扰是指存在于载频两侧的噪声,如图39 发射机边带噪声干扰

2.同道干扰

同道干扰亦称同频干扰,是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在电台密集的地方,若频率管理或系统设计不当,就会造成同频干扰。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频率利用率,在相隔一定距离以外,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这称为同信道复用。

图310 同频单工方式同道干扰示意图

在双工情况下,收发使用不同频率,移动台M处于最易受到基地站B干扰的位置,图311 同频双工方式同道干扰示意图

若被干扰接收机至干扰发射机的距离为DI,则同频复用距离(A、B两基地站之间的距离)为

D=DS+DI=r+DI 因此,同频复用比为

DDrDI

1I rrr E20lg / dB1V / m

80h1=h2=50m

60(2)(1)

双工h1=50 m0 h2=2 m-20

-40 51020DI50100DI200传播距离 / km

同频单工图 314 差值阵列法序号排列

(2)第三行数据为第二行两相邻信道序号差值di之和。(3)第四行数据为第二行三相邻信道序号差值di之和。(4)第五行数据为第二行四相邻信道序号差值di之和。

可以类推下去,得到无三阶互调的信道频率配置,见表 31 无三阶互调信道组

2)信道的分区分组分配法

在小区制系统中,若每个小区使用的信道数较少,则可采用信道的分区分组分配法来提高频段利用率。下面举例说明。

根据以上分析,使用试探法,就能选取有用信道组。

第一信道组选取信道序号为1、2、5、11的 4 个信道,其基值序列为1、3、6。

第二信道组仍采用差值序列1、3、6,但信道序号从第6信道算起,则可得到信道序号为6、7、10、16的 4 个信道。

第三信道组取差值后序列1、9、2,信道序号从第3信道算起,则可得信道序号为3、4、13、15的 4 个信道。第四信道组取差值序列4、6、7,信道序号从第8信道算起,则可得信道序号为8、12、18、25的 4 个信道。

第五信道组取差值序列1、3、8,信道序号从第21信道算起,且序号从大到小排列,则可得信道序号为21、20、17、9的 4 个信道。

第六信道组取差值序列1、3、5,信道序号从第23信道算起,序号从大到小排列,则可得23、22、19、14的 4 个信道。

根据以上结果,做出分区分组信道分配图,如图315 分区分组信道分配图

第一信道组: 1,5,14,20,34,36 第二信道组: 2,9,13,18,21,31 第三信道组: 3,8,19,25,33,40 第四信道组: 4,12,16,22,37,39 第五信道组: 6,10,27,30,32,41 第六信道组: 7,11,24,26,29,35 第七信道组: 15,17,23,28,38,42 3)等频距分配法

等频距分配法是按等频距来配置信道的。例如,有160个信道,共分成10个信道组,每个信道组有16个信道,则第一信道组的序号为: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 第二信道组的序号为:2、12、22、32、42、52、62、72、82、92、102、112、122、132、142、152; 第三信道组的序号为„„以此类推,画出的信道分配图如图316 等频距分配图

四、本章体会总结

通信个人年终总结 篇9

在网络资源上,对于转接设备,我们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拥有先进的PSTN公用通信网络和基于ATM交换技术的宽带交换。在骨干传输领域,以及各种光纤的传输技术和宽带接入技术,可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模拟和数字连接,并且随着智能网和支撑网的建立,可以拓展新的业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传输链路(信息和信号的传输通路)的接入层方面,其接入方式主要为铜线(普通电话线)接入、光纤接入方式。它有着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并且设备大部分设置在室外或野外,长期处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其设备除了自身的老化外,会受到外界的损坏或人为的破坏,这些不良的影响都会干扰正常的通信,甚至中断通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正越来越成为我们发展的绊脚石,越来越成为我们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电信部门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调节,以及“短、平、快”的工作理念,造成了“重经营、轻维护”“重工程、轻维护”的发展模式,致使维护质量差、维护工作模式落伍,不能适应其发展需求。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的日益饱和,各公司都在无形之中抓起维护的“锋刃剑”。因为线路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电信部门的服务质量;同时,维护是一个服务窗口。

目前,线路设备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了线路设备质量和维护工作模式,主要体现在线路资源、资源配置、利用率、流程执行等几方面问题。当然,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不能否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及本人所掌握知识的不足,也会造成片面的认识,不能全面看问题,一概而论。

一、线路设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工程设计与实际用户需求不匹配,造成供需矛盾。这虽然是机线设备和用户的集中分散效应造成的,但更与我们的没有远期目标和近利性造成的,这样造成有线无装机,装机没有线的的局面。

2、由于施工队伍技术力量低或管理不到位造成工程施工质量低劣。这种问题比较突出,突出点在20xx年前后障碍投诉上,全省上下的线路质量令人堪忧,那时各公司都在寻求维护模式的突变来应对工程质量遗留下来的工程质量问题,例如查修外包、电缆外包、以建代维等等。

3、工程改造(扩容)只是设备上的叠加,造成设备、资料乱、难维护。这样的问题也是各公司的主要问题,由于业务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交接区的划分不合理,或是交接区容量不够等因素,原线路设备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便采用大量的小对数电缆和光缆的布放,造成大量的管孔占用,造成主干管道无孔可用,新业务难以发展;架空电缆的过多造成线路混乱、资料不准、负荷过重,安全隐患较大。

4、选用材料不合格。配线采用无屏蔽的不对称电缆,且无防潮性;户线工程采用无助燃性的塑料管几室外分线盒;管材的不合格,造成管道布放后管孔压扁不能使用等等。

5、线路设备利用率低。由于大部分公司网络的改造都是采用简单的网络叠加的方式,没有考虑市场、业务、网络的发展。基本情况为交接配线在60%左右,直接配线在40%以下。

6、在验收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验收规范,或是执行验收规范不严,造成线路设备脏乱差。这也是造成线路设备脏乱差的主要因素之一。

7、没有严格执行维护规程的维护作业,维护只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上,维护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线路设备乱、散、差。

8、缺少对线路设备的安全隐患的整治。由于公司对线路设备注重的是投资和业务发展,而忽略了对线路设备的管理,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安全生产事故。

9、缺维护图和详实的档案资料(动态)。在各公司所具备的线路资料都是单份的竣工图纸,没有详略的维护图,至于如何维护就靠障碍牵着鼻子走。

10、全网没有统一编号。各市公司、县公司都是按照自己的对维护规程的理解进行编号,其方案各有优劣,随着新九七的使用,在对配线架、交接箱、线序的使用逐步统一,但在线路设备的标示还没进行类似的工作。

11、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无论是电缆线务员和机线员,都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这样的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对线路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因为在通信的其他部门眼里,线路就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干的行业,也就用不到所为的技术培训。

12、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各县市公司在线路专业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出现了断代的现象,老一代的`线路技术人员基本在40岁以上,他们虽然没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组巡工作和日常的维护中看到原来的施工标准仍是现在的工程不能比的;新的一代忙于障碍的查修和任务的发展,哪有什么技术可言。

13、各公司普遍存在“以建养维”“以建代维”。这两种方式所表现出的线路建设来弥补维护中存在的大量安全隐患和电气性能差的设备,或是以建设的形式来替代线路维护人员缺少的局面。

14、在工程中采用工程随着经营走模式,而在维护中采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维护模式。

二、线路设备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从上级领导还是线路自身维护人员,都没有切实的体会到接入网层面(包括线路和设备)的重要性,这与我们的没有远期目标和近利性造成的。正因如此,我在工程和维护上都是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进行投资和维护。而这样的工程和维护方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无法利用,而同时部分地区缺没有资源可供使用;也造成了网络设备的叠加和交接区混乱,维护和困难。

2、没有科学的网络规划和管理。我们的投资建设都是围绕“经营”这个主题,我们的维护管理都是围绕“绩效”这个主题。在如何解决接入层面的建设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忙于制定良好的流程和方案探讨,疏于设备资源的管理和方案实施。

3、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工程项目投资管理。作为一个经营的需求为一个单项工程,无论是工程立项、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应该有一个唯一的编号,以利于对工程监督管理、评价、资金回收。

4、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线路资源管理。无论是全网的设备标示还是设备的档案资料,我们都没有一个全网管理措施。在资源的管理上,各地区都是闭门造车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维护模式,而竣工资料可以说是我们维护和管理的最根本的基础。光缆资源的管理加强,对我们线路设备的编号和管理能否有一个借鉴的地方。

上一篇: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下一篇:民政救灾工作难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