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u1复习材料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m1u1复习材料

m1u1复习材料 篇1

1 目前力学课堂教学 “课前复习环节” 的现状

目前, 在力学课堂教学 “课前复习” 这一环节中, 有少数教师的做法是由于不重视而取消它、直接导入新课;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也进行课前复习, 但考虑时间关系怕影响新课进度, 往往有些是由教师自己概述总结上节课的内容, 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或者即使也提问学生, 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问题过于呆板、机械, 还停留于老师简单地去提问一些概念、理论、公式是什么的低层次启发教学层面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前复习环节的教学效果.

2 课前复习环节的有效性提问模式和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虽然是复习上节课或是以前的旧知识, 如果我们能像对待讲授新课一样, 也能从教学法 (例如问题教学法) 的角度出发, 对课前复习环节的提问有效性做一些研究探讨, 对这一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 用比较新颖独特的方式来提出问题, 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 实现联旧引新,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这种有效性提问就会取得更好的课前复习效果. 因此, 在《材料力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对 “课前复习” 这一环节的有效性提问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2.1 《材料力学》课前复习环节有效性提问新模式

我们通过精心备课, 不断探讨和改进, 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课前复习模式 —— 每次上新课前都增加了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前5 min到10 min的课前练习内容 (制作成PPT) , 通过精选或编写一些能够体现上节课重、难点和主要知识点的判断、选择辨析题、简单的综合计算题 (数据要经过设计, 简便易算) 等来启发学生思考, 进行课前复习和与学生互动. 为节省时间, 可以把它们事先制作到多媒体课件上, 有些需要学生上黑板做的, 可以利用课前时间事先画好在黑板上. 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把旧知识巧妙地融入启发性思考中, 而且有时还可以通过进一步设问引出新课. 这一改革, 经过对五期学生的问卷调查, 学生普遍反应效果较好, 认为这一环节比较有特色, 而且非常有益, 应该持续下去.

2.2 有效性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设计课前复习的有效性问题, 从形式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但从设计原则上, 精心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具有目的性. 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 围绕能够体现上次课的教学重、难点, 主要知识点, 易混淆出错点以及旧知和新课教学内容的相关点等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 使得每个问题都有它明确的目的性, 通过对提出问题的思考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点以及进一步联旧引新的作用.

(2) 问题具有启发性. 设计问题时应使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 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 比如判断、选择辨析、简单的综合计算、工程应用分析等, 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 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旧知识进行重现、巩固、升华, 尽量做到使学生在课前复习环节也能不断温故知新, 有所领悟和发现.

(3) 问题具有趣味性. 同样一个问题, 如果问法呆板、机械, 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 如果变换一下角度, 使问题新颖别致, 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也可以结合一些蕴含旧知识的生活和工程实际问题, 提炼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使得复习环节也变得富有趣味和吸引力. 因为毕竟只是复习环节, 所以实际问题不能很复杂, 提出的问题也要恰到好处.

(4) 问题具有综合性. 由于课前复习时间不宜过长, 因此设计问题时尽量使得一个问题能涵盖多个知识点, 综合性较强, 能一举几得, 适当时还可以举一反三, 并通过琢磨推敲, 从中合理组织语言, 选择恰当时机, 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当然, 设计综合性问题时应把握分寸, 注意难易适度, 保持不浅不深的力度.

3 示例

由于篇幅原因, 下面仅列举出部分经笔者采用上述设计原则不断推敲琢磨、精心巧妙设计、把启发式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前复习环节的有效性问题示例, 凝聚了很多心血, 也是创新点, 仅供参考,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些示例都是在上次课中没有出现过的, 所以还可以拓宽视野, 其中具体启发学生互动的语言不在此赘述.

3.1 示例1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课前练习

(1) 一等直杆如图1 所示, 在外力F作用下, 那么 ( ) .

(A) 截面a的轴力最大 (B) 截面b的轴力最大 (C) 截面c的轴力最大 (D) 3 个截面上轴力一样大.

(2) 一阶梯杆如图2 所示, 已知: F = 10 k N, A1= 100 mm2, A2= 40 mm2, 作此杆的轴力图, 并求两段中的应力.

第1 题的目的:启发学生复习 (1) 求轴力的方法是截面法; (2) 轴力的大小与横截面形状尺寸无关, 是由平衡方程确定的.

第2 题的目的:启发学生复习 (1) 轴力图的画法以及画轴力图时注意的几个要点; (2) 拉压杆横截面上应力的计算公式; (3) 应力不仅和轴力有关, 还与横截面积有关; (4) 强调代入数值时将其换算为国际单位计算不易出错, 督促学生要养成严谨细致的良好工程观念. (事先画好原图, 请学生上黑板画轴力图并计算)

引课:第2 题中最大工作应力已经算出, 但这根杆会不会破坏, 最大应力去跟谁比较, 判断依据是什么?再进一步联系 “楼歪歪”“桥脆脆” 的豆腐渣工程实例, 指出强度问题还和材料的性能有关, 由此引出新课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3.2 示例2 “平面刚架与平面曲杆” 课前练习

思考题一书架由一块对称地放置在两个支架上的厚木板所构成, 如图3 所示. 设书的重量可看作均布载荷q, 试问这两个支架的间距应为多大, 才能使木板内的最大弯矩最小?

该题的目的:启发学生复习 (1) 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弯矩的关系快速作出剪力图、弯矩图, 并解决实际问题; (2) 采用列方程的方法, 分3 段写出剪力方程、弯矩方程, 复习弯曲内力的相关知识, 为本次课顺利写刚架和曲杆的内力方程作好铺垫; (3) 举一反三:欲用钢索起吊一根自重为q (均布全梁) 、长度为l的等截面梁 (图4 (a) ) , 吊点位置应是多少才最合理?门式起重机的大梁、圆筒形容器支撑点的位置等等也是同一道理 (图4 (b) 、图4 (c) ) .

引课: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弯矩的关系作图方便、快速, 用列方程的方法虽然麻烦, 但在求解平面刚架和平面曲杆的内力时却很有用, 并为下册学习能量法和能量法解超静定打好基础, 引出新课 “平面刚架与平面曲杆”.

3.3 示例3 “弯曲变形” 课前练习

(1) 纯弯曲的T形截面铸铁梁, 如图5 所示. 其放置方式最合理的是 ( ) .

(2) 在建筑工地上有时会看到将要安装的屋架梁制造成图6 所示的形状, 靠中间的部分在腹板上有许多圆孔, 且工字形截面的中间高、两边低. 这样做从材料力学的角度看是否合理?为什么?[1]

第1 题的目的:启发学生复习 (1) 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铸铁的力学性能,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合理放置截面; (2) 纯弯曲梁曲率计算公式 (讲弯曲变形要用到曲率计算公式) .

第2 题的目的:启发学生复习 (1) 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2) 等强度梁; (3)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 合理选择截面形状 (工字型截面抗弯能力强) ; (4) 举一反三, 由工字形截面抗弯能力强, 联系到飞机机翼的构造 —— 腹板式翼梁 (等强度结构) (图7) .

引课:由飞机机翼的等强度问题, 提出其刚度问题, 引出 “弯曲变形”.

4 结语

要打造精品课, 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是要经过认真设计、反复推敲的. 把启发式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前复习环节, 改进提问技巧进行有效性提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这是一项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课前提问可能会费时十几分钟, 但这个代价是划得来的.

摘要:本文对《材料力学》课堂教学中“课前复习环节”进行了探讨, 阐述了一种通过精心设计课前5min到10min的课前练习来实现课前复习有效性提问的新模式, 提出了设计有效性问题遵循的原则, 并展示了部分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复习效果的具体示例.

关键词:材料力学,课前复习环节,有效性提问,设计原则,探讨

参考文献

例谈数学复习课习题材料的选取 篇2

[关键词]真实化 简约化 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51

在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六年级复习课,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理练结合,教学效果不错,也产生了一些想法:课堂中的习题材料非常多,显然都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但细细琢磨这些习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能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是否可以再整合优化?其实,很多教师的复习课中都存在习题材料选取问题,往往都是从众多渠道中大量采用“好题”,结果却给了学生不必要的压力。我想,不妨对这些“好题”稍加处理。

一、以“真实”为基础——化远为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选择的学习材料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习题也该如此,教师需要提供真实的习題材料,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复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在变式练习中呈现了这样一个材料:王大爷想用31.4米的铁丝在自家的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尽量大,该围什么图形呢?面积是多少?就知识技能的角度而言,此题不难,考查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能否准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然而,从材料的角度而言,此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中菜园地本就是随意圈成,很多情况下形状是不规则的,显然,该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不符合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也就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不妨稍作处理:学校有一块空地,想用31.4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尽可能大的花坛。你觉得可以怎样围?这个花坛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这两个材料看似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一是现在的学生对田园生活较陌生,对校园的亲切感远远超过菜园地;二是学生自主参与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源动力,既能在操作中促进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进一步理解,也能真切感受到用数学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简约”为核心——化多为少

在经历了热闹喧嚣之后,现在的课堂越来越趋向于理性思考,教学趋向于简约化。特级教师华应龙曾这样评价简约教学:这是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而少再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由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这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简约教学体现在课堂中,方式之一便是选材要“少而精”,所选材料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用材要“单而丰”,巧用材料,努力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多变,一“材”多效。

如,复习“圆柱和圆锥”时,教师可播放一段榨茶油的视频,引导学生分组思考:“你能找到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你能提出关于圆柱的哪些数学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呢?”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数学问题:茶饼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可以计算它的表面积、侧面积和体积,需要测量圆的周长和圆柱的高,等等。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梳理,将圆柱的相关知识点连成一个知识网络,巧妙将“理”与“连”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如果将这一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可以怎样削?有哪些变化?……一个学生熟悉的榨油材料,完美整合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三、以“结构”为目的——化零为整

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复习课教学时,除了知识梳理环节需要结构化以外,习题材料的呈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数学“认知框架”。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精选习题材料,可以从教材中进行选择,也可以从学生平时的易错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将习题材料进行分层分类,形成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等。

如,复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在综合题环节提供了这样一组习题材料:学校为了增加绿化面积,要对原有的一个直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进行扩建。如果将它的半径增加2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如果要将它扩建成如图的形状,扩建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面积概念及关系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还打通了圆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横向衔接新旧知识,让学生脑中的知识建构更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

“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只要我们能在众多优秀的习题材料中学会选取、处理与整合,就能真正使材料为己所用,从而使复习课教学更有效,学生也能从中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

m1u1复习材料 篇3

关键词:高考材料;复习课堂;设计

一、设计说明

每年进行高三年复习时,总会听有些老师抱怨:高三年总复习怎么复习了很多遍,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相关知识点……学生也常常抱怨,因此,老师如何在复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升备考效率成为老师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在这里,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提升备考效率,培养相关学科能力。

对于代表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导向的高考试题如何进行有效地利用,这一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在高考复习中的利用就目前而言,绝大部分仍旧局限于把它作为课堂或者课后练习,用来检验和巩固复习的内容,这种做法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考试题在复习中的作用。为此,笔者以2012年福建高考试题第38题为例进行分析,意图在于充分利用一道高考题贯穿整个复习课堂流程,通过高考试题问题的展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

通过认真研读2012年福建高考试题第38题(原题略),可以得知该题考查的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复兴之路问题,其主体线索其实是围绕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展现了孙中山、毛泽

东、邓小平等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不断探索、锐意前行,终于开创出一条强国侮之道的历程,有力地揭示、论述了中国近现代的两大主题: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而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从鸦片战争后,民族独立成为第一要务,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独立实现后,国家富强成为首要问题,但是国家富强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因此,这是一道思想立意较高、思辨性较强的题,能有效地培养考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在复习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好这题价值极高的教学素材,把它贯穿于复习课堂中,我对该题的教学素材进行有效地改编,实现了巧用、活用高考试题在复习课堂中的价值。

二、设计内容

1.巧用材料铺垫背景,强化专题间的知识联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反复的历程,这一方面首先必须让同学们理解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和保障,这一方面我简单回顾了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的历程,在这一方面,我先出示了2012年福建历史高考中的第38题中的题引“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两者的关系后,出示了材料(2012年福建省历史高考第38题):

材料: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通过高考题目的重现,让学生理解高考试题的能力要求,培

养学生的材料概括、分析能力。

(2)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归纳除了材料中的救国方案外,还出现了另外几种救国方案、结果如何?

通过这一问题,通过归纳概括,一方面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同学们很容易得出除了材料中的救国方案外,还有如维新派的维新救国、革命派的革命救国等方案;另一方面又引导同学们通过学会用整体的思路去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为下面的问题设置做好了准备。

(3)近代很多救国方案都失败,那么最终在哪一阶级的领导下到什么时候才真正完成救国的任务?之后救国的关键问题又是什么呢?

通过这一问题设计,既让同学们把握无产阶级救国与其他阶级的区别,同时也在此阐明民族独立之后的救国方案就是实现民族的振兴与富强,之后很快就能进入民族独立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振兴、富强的探索。

2.活用表格材料进行知识梳理,构建专题复习体系

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复习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新课的顺序进行复习,首先就出示了2012年福建历史高考试题中的《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让学生大略地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在此基础上,

通过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分析之后,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至今分成几个时期,请结合上述图表分析,巧妙地把图表分析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结合起来,梳理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如下:

布置学生任务: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填充表格。在大约5分钟的自由阅读和讨论后,重点地个别提问,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取得成果和存在不足的原因。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结合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完成了对该课知识的梳理,并且引导同学们把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补充完成,既复习了知识,有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三、设计感想

通过对该课复习的设计,我得到以下几点感想:

1.通过高考材料和试题的回放,让学生深刻体验高考试题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主要有四个能力层次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2.通过把高考材料、试题,对之进行改编,进行巧用、活用,引入高考复习课中,一方面丰富了高考复习课中的材料载体,避免以往对高考试题单一的训练方式,把复习课和高考试题、材料两者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增强了复习课的新意,避免了复习课只是一次简单的炒冷饭。

3.通过把高考试题、材料和复习课结合起来,按照高考能力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提升备考效率。

上一篇:诚信的作文200字左右下一篇:汉语拼音单元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