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讨论文(精选9篇)
摘要:
高职生处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也应该寻求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技术;高职生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充分拓展了教育空间。高职生受现代信息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成为人们的重要素养之一[1]。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2]。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高职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3]。据调查显示,高职生网络资源利用多局限于信息了解和人际沟通,而专业知识积累非常欠缺,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欠佳,创新意识薄弱,不会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有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大多是政策与行政层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此不作论述;与客观条件的不足相比,人的主动性显得更为重要,起主导作用[1]。
1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缺失因素探究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教学内容和形式交叉重复、盲点并存;而高职院校也并未寻求适合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存在盲目复制本科院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问题。而且,高职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信息化硬件条件落后,信息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1生源特点和办学特色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来看,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农村。迫于现实条件限制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些地方往往在信息技术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缺失,而且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各高职院校均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交通类、化工类、建筑类等,高职院校生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院校自身行业特点,决定了在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高职院校应在依赖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1.2学制给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带来困难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转变办学思想,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导致高职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开设各种信息素养课程,传授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几乎终止于此,没有相关延续课程、讲座或选修课,在其他课程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和延伸。
1.3学生智力类型及职业能力结构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类型不同,其成才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能,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4]。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特点[5]。社会各界应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转化为物质形态。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不善于学习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而是更喜欢钻研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该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围绕其智力类型和职业能力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2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建议
2.1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利条件,必须要强调学生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还包括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采用整合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有机整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和信息化。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而是将利用信息的意识、搜集资源的方法等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性、探究性课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行业的专业资源、论坛,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信息搜集、遴选、整合,甚至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2.3开设信息素养引导课程,拓宽培养渠道
首先,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非常必要,应加大实践操作力度,不要只是理论传授。其次,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课程,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应该增设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但现实中高职院校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上。因此,为了调节培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校应拓宽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渠道,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如通过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可以聘请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各具体行业要完成相应工作都有哪些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可供使用,这种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以建立产品、设备、技术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最终达到共享专业技师和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训练,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提升自身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利用上实现共享。信息素养不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不是凭借某些独立的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追求的长期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各专业中,根据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东君.网络环境下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职业时空,(8):71-73.
[2]吴柳燕,刘静春.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4):101-102.
[3]阮琼娥.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7):127-128.
[4]王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的。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后来, 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将其概括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所谓信息素养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善于利用和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学专业基础知识, 以及对信息的敏感度和信息获取、整理、利用、评价的能力。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信息意识包括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其二, 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是有关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基本规律与方式、信息的功用及效应、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信息知识不但可以使人的知识结构改变, 而且能够激活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 使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三,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 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 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其四,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 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但仅限于讲授对计算机的认识和Office办公操作, 从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讲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信息意识淡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几乎都是从课堂上获取的, 碰到问题很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 更谈不上用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第二, 信息能力差。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会使用计算机, 但缺乏图书分类、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等高效获取信息的知识、技能, 面对大量的信息常常显得束手无策, 只能盲目的寻找, 导致效率非常低。
第三, 信息道德有待提高。一些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人身攻击、发布黄色信息、散布流言等。由此可见,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高校应增设信息素养系列课程和开展各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1]
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
1.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师资保证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自觉形成使用信息、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习惯,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其次, 高职教师要定期参加信息教育培训。参加培训的目标旨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处理和信息技能在教学中综合应用的能力。最后, 学校应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课题研究活动。如: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展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评比活动等。只有当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 教师才有可能有意识的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门课程中去,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3]
2. 增设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目前, 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但只涉及到信息素养少量的技术层面, 应调整其内容和结构, 使学生对信息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的关系和作用, 以及信息的获取、检索、分析、处理、整合、组织、开发、利用等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4]
3. 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实施, 而应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整合方式, 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 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推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全面的信息接受机制, 学生在学习中根据各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对接受的大量信息的真伪、虚实进行判断、评价和选择, 组织和保持信息, 用多媒体方式讨论与交流信息, 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技能, 最终发展了自己的信息素养。
4. 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 也是大学生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场地。因此, 图书馆应打破传统的“三室一库” (外借室、阅览室、资料室、书库) 的闭架服务格局, 新建视听阅览室、电子信息资料室、光盘检索室和Internet资源检索室等新型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2]
5. 积极组织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
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是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从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中, 在教师激发与引导下的正式或非正式实践活动, 将检索和探求所获得的信息组合与融汇起来, 支持活动的展开, 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认知方式, 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利用和评价, 从而达到课程和学习的目标。同时, 学生也掌握了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了信息素养,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6. 关注信息道德的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在给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等等。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定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候, 很容易出现信息行为道德规范的问题。据此, 作为信息时代的高职大学生要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 加强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5]
总之,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 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我国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 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文化、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运华.探析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2]张进良.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8) .
[3]伏秋平.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4]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 2004, (4) .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深入研究,加强论证,奠定理论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2、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3、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网络化建设,提供实践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應有的贡献。
总之,我们一定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本科学校,只有更好地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更佳的人文素质、不断的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获得良好的成果。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论述,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人文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不仅需培养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所谓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对理性的崇尚、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个性的张扬,它更关注于人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相比于技术或者工具的理性,人文素养更强调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与实用主义相比,它更追求人的精神与理想主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则主要体现在追求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与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二、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缺少正确的理想信念
经过相关人员的走访调查,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诸多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缺少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只是单纯的将文凭与收入作为学习的目标。正是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甚至从未重视对自身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缺少对于语文教材的有效利用
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而言,诸多教师更多的关注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对学生进行硬性的灌输,单纯的使学生理解文章原意,而对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却从未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无法产生对人文因素的重视,进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教师缺少足够的人文关怀
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只是单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对于学生的疑问不管不问,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程度不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自身更是无法提升人文素养。
(四)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
若想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然而实际的教学则为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活动,对于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相应的依据,使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小,难以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虽然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然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仍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作者通过某篇文章向学生传递较强的人文思想,深刻的揭示人生的真谛,极力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的将上述思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加强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极力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此教师应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教师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由的进行意志表达。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需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努力进行解决。
第三,努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可按照如下的做法来进行:首先,高职院校应大力的开设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密度,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以此来提升人文素养。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的设置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人文素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来加深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实践活动,例如诗歌朗诵等,从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来感受深刻的人文内涵。
第四,努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此只有努力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时刻向学生传递高尚的民族思想与爱国主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应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己任,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发挥人文思想的指导作用。
第五,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人文内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之所以较难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采用的仍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对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就进行积淀,进而无法使学生获得足够的人文素养的熏陶。为此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人文素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既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摘 要】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并具有较强适应性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矛盾,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经验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本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研究了以基本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养成为关键,产学结合为途径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信息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3-02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为涉及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教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行业用户已经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纷纷采用防火墙、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来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然而,用户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网络安全投入的加大和网络安全厂商的兴起、产品的日益增多和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的好转,相反,安全问题却日益严重。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对安全人才需求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要求高”,高技能应用人才十分缺乏。据天基人才网、51job网、中华英才网等人力资源网站统计,近年人才市场对网络安全工程师的需求量激增,企业需要精通网络安全的网管人员。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需求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2012年,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
一、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1年,国内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86所,其中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大学等均设有信息安全专业,并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不多;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的,受资金、场地、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涉及网络安全实践方面的课程就更少了。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兴起,加快信息安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明确提出加快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从而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缺乏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②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与课程体系有一定距离;③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需要进一步加强;④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⑤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从开发到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到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新技术,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⑥专业教师队伍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以上问题不仅是我集团计算机学院需要加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也是各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中的许多有识之士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不少高校进行了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改革尝试。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紧缺专业。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专业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从而提高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以高教〔2006〕16号文件以及河南省高教〔2008〕172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充分体现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育特点,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或预见的教学问题,拟定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①根据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②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编写出一套适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教材;③积极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④加大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平台。
2.研究目标
通过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为培养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四、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
利用我集团现有的资源,制定详细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课时压缩、教学内容变化、学生差异加大等客观条件下,如何提升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项目组认为,必须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如何选择体现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革,并以专业教师为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第二,在现有专业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如何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研究专业教学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第三,如何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远程服务,构建教学网络,扩大受益面。
五、取得的成果
第一,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制定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应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信息安全高技能人才地培养模式。
第二,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编成若干反映上述思想的优秀教材、教学辅导书或讲义,其中专业课程教材已开始着手准备,力求尽快出版。
第三,建立了一个对教师有参考意义,对学生有帮助作用的交互性信息安全教学网络主页,并争取在国家及省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更好的突破,充分实施网络教学。
第四,部分教改与教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第五,已经为计算机学院、合作院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养信息安全技术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于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2~33开红梅、杨茂云、王树梅.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开设之初就是以文献检索课面目出现,而信息素养教育等同于文献检索课的误解在广大师生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但两者的教学本质却完全不同,信息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利用、分析与生产信息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能力教育;而文献检索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文献的能力,因此是一种资源教育。高职医学院校图书馆应该加大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明确两者的异同,转变观念,并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
2.2完善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医学科技日新月异,陈旧的文献检索教材和落后的配套资源建设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学要求,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信息素养教师积极编制纸质版、CAI课件、网络版多种形式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教材编写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特色,重点介绍本专业的信息源及其特点和质量,以及本专业信息获取、整理、评价的特殊性等。二是图书馆应加强实体和虚拟馆藏建设,不仅要根据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购置学科专业所需的纸质文献资料,还要通过购买网络版数据库、自建专业特色数据库、组建专题化虚拟馆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师生的需求。三是重视实践环境建设,不仅要通过强化电子阅览室建设,解决学生上机实践要求,还要通过构建书目检索终端、移动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机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环境。
2.3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由图书馆资深馆员组成,但由于他们的医学专业背景不足,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去。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首先,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教师要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图书馆也应为他们多提供与本院专业教师或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积极引进医学专业教师进入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使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嵌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其向专业性、学科性发展。而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师资队伍形成专业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让信息素养教学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热情。
2.4构建多层次多形式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教学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式教学体系。纵向上,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由下至上依次提供基础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一新生,提供有关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训)、通用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二学生,提供学术与日常生活问题信息的检索、评价能力培训)、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针对大三学生,提供基于相关专业的专门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培训);横向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入馆教育、读者培训、讲座培训等)、第三课堂(科研实验、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第二、三课堂及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既是正规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也是课堂教学成果的充分检验。
3结语
总之,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要求高职医学生作为未来医护领域的骨干,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能够将最新的医学技术及时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培养出合格的信息型医学创新人才,来应对信息时代医学发展的挑战。
一、当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状况分析
有关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相关ICT素养, 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信息素养是21世纪重要的能力 (Brunce 2008) 。何克抗 (2006) 把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定义为“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王跃 (2007) 把教师应具备的ICT素养分为: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网络道德修养、终身学习能力9大类。孟亚茹 (2009) 认为:信息技术 (ICT) 素养的关键成分包括六个过程, 即对信息的获取、管理、整合、评价、建构新知识、与他人交流。秦美娟 (2009) 把信息能力分为七种运用ICT的能力, 即获取、评价、处理、管理、整合、交流和研究能力。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从人文意识和技术能力两个层面来分析高职英语教师的ICT素养现况, 探讨其专业发展策略。
(一) 高职英语教师IC T素养的人文意识现状
信息人文意识包括对信息在当今时代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调查显示, 100%的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86%的教师习惯于通过信息技术获得教学资源, 并用于专业学习。高达82%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开拓英语学习第二课堂, 通过网上布置作业及在线答疑等形式, 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 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不到30%的教师, 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并且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信息, 如提供有用的英语学习网站, 或下载英语相关辅助软件提高学习质量并加快学习进程。这在年龄35岁以下教师中尤为明显, 几乎都选择了“经常使用”。这部分教师由于习惯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资讯, 普遍有着较高的信息意识。而75%的教师表示他们“经常利用网络资料为科研提供素材”, 这主要集中在年龄35岁以上的教师身上, 说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比年轻教师要高。但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技术能力的培养, 只有低于23%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使用已有教学软件资源的同时, 不断创新并尝试自己制作软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大数据背景下, 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持认可态度, 并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能力上的提升, 促进专业发展, 但过于依赖现成的教学资源, 缺乏主动创新意识。
(二) 高职英语教师IC T素养的技术能力现况
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对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和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
根据调查显示, 75%的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英语情境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但其中只有30%的教师能够熟练操作文字处理软件、PPT演示软件、网络浏览器及搜索引擎并制作学习资料, 这部分教师认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需求。而70%的教师只具备基本的文字处理和信息检索能力, 缺乏对多媒体材料的深层次加工能力。他们认为自身信息水平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 特别是网络教学。低于23.1%的教师选择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评价体系”, 如通过团队作品展示、英语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学习成果评价。从中可以看出, 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具备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 但对各软件的使用方式了解不深;能够利用网络获取素材, 但对于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较低。各高职院校对于网络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师信息技能的不均衡发展, 只有不到57%的教师认为本校的校园网络化建设能够满足网络教学及自主学习。
二、高职英语教师的ICT素养培养策略
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推进高职英语教学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 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ICT素养的培养。根据目前现状, 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 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可持续教学中的重要性, 并主动积极地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特别是信息技术软件及应用的操作培养。
首先, 高职英语教师要增强信息人文意识。应该看到, 我们身处的是信息时代,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传播的普及、大数据的运用, 既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高效率的工具, 也对我们自身的ICT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是具有很强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的学生, 他们通过网络所获得信息, 具有开阔的眼界、接触广泛的信息, 这对当今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假如我们还只是局限于纸质教材照本宣科, 那么, 不仅因教学手段单一而使课堂缺乏吸引力, 而且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 只有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开阔教师学术视野、提供更多更适用的学习资源和更高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作用, 我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
其次, 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的技术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师, 要看到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异同, 在了解所授课程的基础上, 学习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英语课程的品质。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 但又不是我们的母语, 听力的强化训练、广泛的阅读、情景教学, 都是英语教学的特点。过去, 我们最多就是借助录放设备、纸质读物等技术手段, 那么, 今天的信息技术, 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多媒体教学的巨大空间。因此, 对教师来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通过多模态融合的形式, 逐渐改变授课方式?如何运用网络英语资源, 变灌输式教学为互动性教学?如何改变“授学生以鱼”为“授学生以渔”?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将信息技术融入校园生活当中, 并视其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在专业发展中, 主动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帮助教师不断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并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三, 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参加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了解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拓宽英语教学领域的信息使用面, 掌握和创新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促进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以及专业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的, 高职英语教师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 应主动尝试借助多种技术软件, 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常规备课及教学任务设置中。比如, 通过网络搜集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国内外资讯并进行整合, 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获取知识;制作多媒体教育课件, 活泼课堂教学, 提供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或改造英语教学软件, 使之更适合特定学生群的教学;借助网络软件, 收集学生学习数据, 更客观地了解“这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运用大数据, 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模型,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地推动高职英语教师的ICT素养, 我们应该兼顾信息技术意识及信息技能的培养, 通过内外兼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及创新性, 达到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网络化的普及强烈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带入了当今的课堂, 极大地推动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但与此同时, 高职英语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掌握及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并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 从而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感受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参考文献
[1]冯青来, 胡加圣.信息时代语言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 2009 (11) .
[2]凌来芳.高职英语教师ICT素养调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5) .
[3]Bruce C.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Catalyst for Educational Change:A Background Paper[J].2002 (7) .
[4]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1) .
[5]王跃.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9大信息素养[J].教育技术资讯, 2007 (1—2) .
[6]孟亚茹.高效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大学生ICT素养和影响因素[J].外语电化教学, 2009 (11) .
一、电子文献的特点
电子文献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到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阅读使用的文献,也称机读型文献,有些电子文献已经开始朝着多媒体的方向发展。电子文献的特点是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易更新、传播面广,时效性强,存取速度快,可以融文本、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信息共享性好,易复制下载。它能及时反映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因此,电子文献是高校学生十分重要和主要的信息源和检索对象。
二、学生电子文献检索内容
学生对电子文献的检索主要是对一次文献的检索。一次文献是作者以生产与科研工作成果为依据,创作、撰写形成的文献。内容比较新颖、详细、具体,是最主要的文献信息源和检索对象。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浓缩,而形成的工具性文献。它反映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及其查找线索,将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有序化、系统化,是文献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系统整理、高度浓缩、评述等深加工而形成的文献。如综述、述评、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指南数据库、书目等。三次文献的内容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它既是检索的对象也是检索的工具。在文献信息的层次结构演变中,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每个环节都不断融入了著者及文献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使文献信息得到鉴别、提纯,不断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文献信息经过加工、整理、浓缩,从一次文献到三次文献的变化,是文献信息由博而约、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化的过程。文献信息内容随层次的变化逐步老化,但其可检性、易检性及可获得性在不断递增;文献信息的这一层次变化,会使学生获取信息变得有章可循、有径可问。
三、检索文献方式、方法
Internet的信息资源一般要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索引,从而产生数据库以供检索。不同的检索工具所提供的检索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对每一个词进行索引,有的只对题名、题头和最重要注释词语进行索引,有的则支持概念检索和词组检索。Internet上信息检索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检索,我们可以通过检索获得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一种交互界面下,键入被检索的信息的主题词、或词组,服务器会自动查询,并立即给出查询结果。被查询的信息可以是某一文件、索引、题目、摘要、程序、进一步检索途径。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检索到对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所需知识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文献的分布及各类文献的特色;三是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其实,电子目录都是用菜单方式分类列出的,一目了然。它比传统印刷式目录在查阅方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文献检索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是顺查法,即按时间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及新的查找方法,它一般使用于范围广泛、项目复杂、所需文献系统全面的课题、学术文献的普查。还有逆查法,一般适用于新文献的收集、比较研究;跟踪法,即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线索查找有关主题资料的方法。它一般适用于学生缺乏原始资料或者学生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写作研究的情况;综合查找法,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达到检索目的的方法。WWW超文本方式是进行检索阅读最简明的方法,这些方法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通过Internet可查询到许多重要的学术类期刊和杂志,借助查询组织机构,找到这些组织机构的学术性或综合性出版物。如若查看电子期刊,则点击Collections and Electronic Resources下的Electronic Journals,该网页提供以下几种方法来检索电子期刊:一是按照首字母次序,二是按照主题,三是通过搜索引擎,四是根据文献名称。而网络搜索:一是面向主题的搜索,二是面向关键词,三是面向空间。在已具备上网的条件下,查找Winisis免费软件,它们不会给学生增加经济负担,此软件一个库就可存三千条信息。检索功能十分强大,每条文献可设立数十个检索点。如:一篇论文最高可立数十个标引项。每个标引项都可作为检索点。一个库中存在数百万项检索点,可在瞬间检索到并可显示你所收藏、下载文献全文、以及图像、声音等。Internet上所提供的服务有成百上千种,这些服务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实用性是传统信息资源无法比拟的,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检索源,必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越来越重要的渠道。
四、提高检索能力加强信息素养
1.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
教育部1984年发文正式将文献检索课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这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的英明决策。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这门选修课,学生能确定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范围,有效和充分发挥获取所需信息,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利用其知识基础和价值系统选择适当的信息,有效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实现待定的目标;了解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这样将文献检索与教育教学信息素质能力培养进行整合,从而建立一个从培养学生信息需求意识到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整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的全新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检索与自己学习相关的文献,是学生熟悉该领域的知识以使学习更为有效的必要保证。虽然初期学生检索的资料往往是零散的、条理不清的,对所搜集的文献分类和整理不规范、不系统。通过文献检索能力的加强,学生们往往会养成按照其运用的价值,运用的时间先后对所检索的文献信息进行排列,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剔除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的文献,使信息逻辑化任务简单化,资料归并和组织信息是大学生建立与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前提,它也是文献检索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检索逐步深化和继续是将检索的理论、检索的工具、各种类型的文献的检索方法、检索策略及检索服务结合在一起。对收集与产生的信息进行分类、保存、管理和改写,并把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使学生有一个不但充分而且有创造性的、创新性的背景资料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文献检索培养了学生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学生在能够学到一门技术的同时,让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这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有着高标准、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来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另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采取措施来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进行量化评价,从各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量化评价;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单位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另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教育,还要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当下,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理念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职业素养的概述
在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来不断地积累。这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体现。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一些职业技能,包含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一些证书等,这能够体现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的外在表象。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指的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意识,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鉴别才能够体现出来。隐性职业素养对显性职业素养起到一定的决定性和支撑作用。对于隐性职业素养而言,显性职业素养能够通过一些外在表象来体现出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则对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还应当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隐性职业素养上。这能够使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这也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隐性职业素养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显性职业素养,而缺乏隐性职业素养,降低了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的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实现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差,其发展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达不到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隐性职业素养。面对目前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改变职业教育的方法来实现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这样能够从最根本上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职业指导理念的树立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目前,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通过招聘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不能从对职业的认知和锻炼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指导。这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应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缺陷,实现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指导的理念。职业指导理念的应用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育,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
2.加强全程化指导的构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在毕业来临之际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技巧,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临时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没有能够获得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在就业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全程化的构建,将职业指导深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高职院校就应通过分析各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专业的选取。另外,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对于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就业标准的同时实现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能够全程化地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
3.实现全员参与对于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经费、师资以及思想认识等大量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下,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只是通过专门的部门和教师来进行指导,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不能够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实现全员参与来提高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将职业指导中的任务进行分解,加强对于每个部门的分工,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另外,各个班级的教师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家讲座、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下的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主动性[3]。这样能够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全面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人生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职业指导是指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使其能够进行自由的`分析和判断并最终得到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了解了自身的优缺点的同时能够确立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的选择以及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就业的指导和分析职业的发展来实现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建立,还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管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塑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内涵,使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制定一套训练方案,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学校应加强考勤制度的建立,使各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准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现象的出现。其次,在课堂中,学校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坐姿,另一方面也应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使学生在规范行为的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学校应组织学生对各个班级的卫生进行检查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强对于职业素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来实现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构建,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另外,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谋生,还能够通过施展个人的才华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服务。第二,指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来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的锻炼。另外,指导员必须通过成立一个班级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加强对于学生的卫生以及外表形象的管理,使学生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公共区域的卫生。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本身,还应当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4]。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使学生更注重创业和谋职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来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体现自身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自身的思想精神,开阔自身的胸怀,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当中。这样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企业管理和制度建立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这样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之前加强对于企业制度、管理以及成果的了解。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用工情况来调整培养目标,从各个方面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5]。
四、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研究
(一)量化评价体系的构成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构成。第一,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反应,能够实现对于行为和活动的调节。职业意识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等来体现。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第二,职业知识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两个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应了解的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业者在职业当中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而通用知识则是从业者在职业中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第三,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从业者的就业方向,也能够体现出从业者在职业中的成就[6]。
(二)量化评价的方法
首先,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当被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解成更细小的目标,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在这个评价模型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水平位于模型的最上层,属于最抽象的一部分,而隐性职业素养中各个具体的元素则位于模型的最下层,属于最具体的一部分。其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最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最后通过逐步综合形成来实现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评价。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更应当注重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从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心等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考察。总之,这些方式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社会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3).
[2]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
[3]王欢,杨杰.基于“冰山理论”浅谈对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6).
[4]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11).
[5]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10-2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
高职语文渗透性教学过程探讨论文11-17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10-3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06-14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研究06-21
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