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观后感800字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撒哈拉的故事》观后感800字(精选10篇)

《撒哈拉的故事》观后感800字 篇1

一个傍晚,我倚在窗边,数着来往人群的脚步,听着那些我闻所未闻的故事和漫无边际的话题——通常只有匆匆几句。直到夜来了,窗外的人群渐渐稀少,偶尔听见一两声树叶摩擦的声音和一阵风吹过的呼啸般的一瞬响声。这里,这个城市里,原来有这么多我追赶不上的东西。

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夜晚。

这个夜晚,我不像以往一样赶着回家,我将不眠,我要和星星的队伍夜谈,肆无忌惮地在夜晚中行走,我要看夜晚如何靠在月光的背上入眠。我要擎一炳烛光,看它的微光流淌成什么模样,然后走街串巷,叩响我曾无意经过的每一扇门窗。再静静地等待天明,等待一个更为明朗的早晨。我要拿起撒哈拉的相片,再放下——拿起,放下,这样反反复复。我一向算不得果断,烟烟雨雨的江南滋生了我优柔寡断的情绪,于是我只好反反复复,开始思考:那些干燥到汗渍渍的日子里,那些偏僻而荒凉的沉默里,那些贫穷又落后的时光里,到底有没有流浪的理由,有没有放弃安稳生活的另一种承诺。答案显然是:有。

三毛说: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撒哈拉——我们倚靠着这最真实的`大地,我们行走在着最真实的世界。这片会呼吸的撒哈拉,沉闷的胸膛一起一伏,像一颗心,永远唱着生命的歌。三毛用文字吟颂了撒哈拉的诗,撒哈拉用永不停歇的生命完美了三毛的流浪。于是那些干燥的日子里,衣裳拧出了汗水,毛孔在日晒下更肆无忌惮地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那些偏僻而荒凉的沉默里,分明有千年之鼓沉闷的响声,那种呼吸了历史的响声;那些贫穷又落后的时光里,依然有沙漠的阳光从窗子里照进来,人儿也只要咧嘴一笑,自由地深吸一口气。三毛也许会在某一天,抬头看看沙漠的天,沙漠的云,看看不远处的邻居敞开的大门,听听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听听那些蒙着头纱女孩颤颤的笑声,生命的声音,就是她心的呼吸,她懂得。然后那灵巧的手挥动着笔墨,流淌出一条生命之河,沙漠里的生命之河,本身就在不停地喘息。偶尔也泛几层粼粼的波光,那是太阳腼腆的呼吸,反射的点点灵动之意。

撒哈拉,时间像一群飞鸟,从你身边缓缓飞过,谁知道呢?!城市一座座拔地而起,再一座座支离崩析,只有亘古不变的你,知道迎娶生命的蓝天。但三毛的身影终是走远了,向着她来的方向。那么,可惜——我再也无法将你拼凑完整了,补缀,粘附,加上适度的接合。驼鸣和狰狞的爆裂声,自你的巨唇发出。地平线,凌乱散置于古老的无政府状态里。在撒哈拉,某个缺失了文字的夜晚,我蹲踞在你左耳的丰饶之角,远离风声。数着朱红和深紫的星星。我听你的呼吸一阵一阵地颤抖,我凝神倾听你沉闷的呼吸——像这样细细地听,如河口凝神倾听自己的源头。像这样深深地嗅,嗅一种原始的气息。像这样,在蔚蓝的空气里溶进了无底的渴望。这里,是会呼吸的大地,呼吸里旋转着生命的秘密,诠释着,生命,生活,还有爱。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古老时钟敲出的微弱响声像时间轻轻滴落。我们会有一栋房子,不大,也许只有两个房间,其中一个房间中央,有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每一块磁砖上画着一幅画:一颗心,一副潜水面具,一朵玫瑰。另一个房间,则由你支配,由你写一堆中国话。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任何时候,都有一束阳光。荷西会这样对三毛说,他的呼吸会急促起来——Echo,我们一起。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篇2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生活处处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毛依旧活的这样精彩,还有什么困难我们面对不了呢?在她的故事里,看到的是她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爱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尽管撒哈拉威人是那么不可理喻,连吃饭的餐具都要借她的,小孩都跟她要钱……爱总是可以让人体味到温暖的,爱总是可以消融一切,爱一切,都会是圆满的,三毛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篇3

“没有什么特别的,过完复活节以后想去非洲。”

“摩洛哥吗?你不是去过了?”他又问我。

“去过的是阿尔及利亚,明年想去的是撒哈拉沙漠。”

这段话出自此书中的一篇《结婚记》,尽管荷西极不情愿三毛去撒哈拉沙漠冒险,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追随她,甚至比三毛先行到了非洲来探路。三毛与荷西在非洲度过了一段随心所欲极为幸福的日子,所以三毛妙笔生花地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此书中收录了十七篇文章外加附录两篇和九篇书信。每一段文字每一篇故事都是他们幸福生活的见证。在书中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异国风情,有可爱又可气的邻居,有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撒哈拉威风俗,有内心想探寻的风景。

有时候喜欢是如此妙不可言,就像因为糖果能给人的味觉以甜味所以喜欢了糖,也似百合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钻进了鼻腔渗透到五脏六腑让心一悦从而喜欢了百合。而《撒哈拉的故事》让我的耳目一新,内心回归从容,所以我对它爱不释手,并且从此爱上了三毛这位作家,也爱上了三毛身边的那个大男孩荷西。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三毛所做的任何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品完他们的故事后,让我觉得荷西和三毛从此成为了最美爱情的代名词。

读这本书可以随心所欲,不用去思考文章背后的意义,三毛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一目了然,辞藻可能不是极其华丽,但是在最平实的语言间仍然能感受到浪漫,越咀嚼越醇香,像一壶尘封多年的老酒一般令人回味无穷。就像三毛为表对荷西的思念便写下这样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空上就飘下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也不知是语言的伟大还是三毛的情愫悲怆,读这句我的心也在绞痛,因为思念如此可怕,让人丧了心志失了魂魄,甚而选择结束生命以慰藉内心的伤痛。荷西离开之后,三毛笔锋陡转,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悲伤,最终自了生命,让世界少了一个痴情的人儿,多了一份悲伤!

在这十几篇散文中,每一篇故事的叙述,画面感都极强,每读完一段文字一幅画面也随之呈现,让人有探索下去的欲望。这种欲望迫不及待,但又深怕速度一快就错过了某些精彩之处,让人读得小心翼翼的。这许多故事的画面感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所以这异域风情也极大的吸引着人。有娃娃新娘的习俗,有铜片的符咒······这些风俗藏匿于三毛的字里行间,躺在撒哈拉的怀里。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人。读了《撒哈拉的故事后》三毛便成了我最喜爱的作家,也相继读了她的传记及其其它书籍。因为在这本书中三毛所描写的繁琐的生活细节中,她是一个奇女子,她喜欢将拾取的破烂改造成为有用的物品,而这一喜好是她七八岁时被嘲笑的梦想。那时的她要当一个拾荒者,到了青春年少时亦没有忘却。人贵在能坚持被嘲笑的梦想。荷西了解三毛,结婚时送了一副骆驼的头骨给三毛,让三毛无比欢喜。三毛乐于助人敢于探索,不顾荷西反对也要去救助邻居长了脓包的小女孩,可喜的是救助成功,所以三毛也就更加乐于当医生了。书中鲜活的形象深深镌刻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忘却,所以对这本书也更加喜爱。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的闪光点就像沙漠中的沙粒,要用心去堆砌,方可一望无垠。

身受生活压力的你不妨去读读这本书,因为前往沙漠生活,不是谁都有勇气,我们需要三毛的勇气和大无畏,更需要三毛的洒脱。走进撒哈拉的故事,领会异域风情品评不一样的生活,感受在粗犷的沙漠中三毛特有的的柔情,亦可咀嚼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在书中,你会发现阅读的美妙会感受到世界的新奇会聆听到自我的心声。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600字 篇4

我喜欢三毛的特立独行,她背上了行囊,毫不犹豫,开始了她那独一无二的沙漠之旅,带我们体现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的风土人情。她的性格是十分洒脱的。

我喜欢三毛的执着。在一个常人不敢去的地方,三毛却完成了她的。虽然条件艰苦,困难,物质缺乏,但三毛从来没有过自己的梦想,带着风尘落处的昨日故事,带着对沙漠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她怀着一颗坚毅执着的心与坚定的,毅然走向了她的选择。人活着,就该有与抱负,为了梦想而,让平淡的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的心田。

我喜欢她的待人。三毛在《芳邻》中描绘到的邻居让我忍无可忍,借刀叉吃饭,借冰箱装骆驼,感受“飞羊落井”的滋味……三毛对他们的宽容可以消融一切,他们虽然肮脏,但在三毛眼中看来,是可爱的,三毛说:“因为有了他们,沙漠的日子才变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三毛的想法总是那么奇怪,但每一次都会成功,她从来不抱怨在撒哈拉的生活多么苦多么艰难反而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这里的生活。她的朋友们在最后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果,这时让人非常惋惜的,但三毛仍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是让人非常敬佩的。

《撒哈拉的故事》观后感800字 篇5

从序章读起,三毛的母亲为她写的引言真挚感人。不难想象,富有才情的三毛,家人也定不一般。随着文字的阅读,一位开明慈爱、同样热爱生活的母亲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展现开来。三毛的自序也是可爱的。她并不在意荣誉功名,反而因此书意料之外地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而欢欣雀跃。

书中的每篇杂文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让人印象深刻。而更让我难以忘却的,则是三毛和荷西之间平淡却不平凡,纯真却又不乏人间烟火的感情。《沙漠中的饭店》一篇中,有一段诗意的文字:

第一道菜是粉丝煮鸡汤,他喝了一口问我:“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是什么嘛?再给我一点,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丝:“这个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说过,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我高兴,“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

将粉丝比作春雨,大概也只有敏感多情的诗人作家才能做到了。偷偷使坏欺骗来自异国的恋人,三毛又有着普通小女人的情调和可爱。除此以外,他们简单www.simayi.net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旅行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流露着两人间的默契。但这把“狗粮”吃得让人心服口服,心甘情愿。

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的。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视角和口吻,用心观察感受,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从千疮百孔的大帐篷到铁皮做的小屋,从少见的单峰骆驼到成群的山羊,三毛对生活的热爱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让人恨不得亲自前往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她与荷西的美好生活也让我十分好奇,荷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也许是上帝太过艳羡他们,生活得太过美丽,太有灵性的两人,被早早地剥夺了生命。荷西二十八岁早早死于意外,而三毛痛失爱人,中年罹病,四十八岁逝世。但他们诗意的生活一直留存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将这份美好凝成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6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书,以前虽然也有听闻其大名,但从未读过她的书,这次阴差阳错能有幸读到她的书说起来还得感谢我们运发公司的职工福利,我正是用每年的书报费用去买的这本书。

三毛是台湾著名作家,生于重庆,三毛的文章在她的丈夫荷西去世前大都为欢笑喜悦的,但在在丈夫去世后她的文章开始变的黑暗、悲伤起来,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正好就是记录了三毛和荷西结婚后在撒哈拉发生的事情,文章轻松、愉快,跟着三毛一起体验在沙漠中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看过了许多的地方。但对于三毛这样喜欢云游四方,浪迹天涯的人来说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她的地方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而沙漠收容三毛和荷西,一并揽入它的怀抱,这便是故乡了。

在这本书中三毛详细的叙说着他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们刚到撒哈拉的时候他们开始自己布置自己的房子,三毛开始自己烧中国菜给荷西吃,东西方文明的差别在食物上也可以碰撞出色彩,书中写道荷西第一次吃粉丝的时候不知其为何物,三毛骗他这是春天山上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人们扎好了从山上背下来卖的,荷西虽然不信可到底还是没搞清楚粉丝是什么东西做的。撒哈拉沙漠因条件恶劣,所以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也很低,亦包括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整体素质也是如此,在《悬壶济世》的章节中三毛所带的药品和她的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使得她在那边成为了名医,但凡她的邻居和周边的人得了病都会去找三毛,医疗条件和思想的落后产生了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位当地妇女要生小孩,也叫三毛去帮忙,三毛问为何不去医院,答曰:医生是男的。

三毛以现代的东方女性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给我讲着发生在这沙漠上的故事,在《沙漠观浴记》的章节中描述了撒哈拉人奇异的生活习俗,因为地处沙漠他们几年才洗一次澡,靠近的话身上都有一股浓郁的无法言状的气味,故他们在难得的洗澡中喜欢用石片刮去身上的污垢,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喜爱用海水灌肠,三毛和荷西还特意跑到海边去偷看,最后三毛忍不住笑了出来被发现,狼狈逃走后当地流传起了“有个东方女人,到处看人洗澡”的传言,令人忍俊不禁。

整本小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撒哈拉人经常无节制的对三毛索取物资和帮助,而当三毛实在帮不上忙的时候他们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实在是令我无法理解,也让我对当地撒哈拉人或多或少产生了些许鄙夷的想法,三毛通过那句话揭露了当地人的贪婪和懒惰,撒哈拉人落后的环境和习俗造就了他们的性格。三毛和荷西的生活并非一直是安宁幸福的,有一次荷西突然提议去沙漠深处观景,三毛随即同意,这点倒蛮符合现代人说走就走的旅行理念,他们在那边遭遇了险情,荷西被沙漠沼泽困住,三毛去求援,但非倒没得到援助还遭遇了路过的几个流氓的骚扰,最后三毛凭着从车上拆下的轮胎救了荷西,从中我也看到了他和荷西生死相依的爱情,也让我了解了为什么荷西去世后三毛的文字会变得相对黑暗和悲伤,最后失去荷西后的三毛在1991年1月4日的凌晨在医院选择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绚烂多彩的一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7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与荷西结婚初期进行创作的作品,作品风格明朗欢快,她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内容平实不浮夸,且耐人寻味,让人不得不佩服三毛的写作功底之深厚,虽是单调艰苦的生活环境,在三毛笔下栩栩如生,趣味横生,不得让人产生向往之情。因为本书是三毛前期的作品,风格与《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等后期作品截然不同。因为丈夫的去世,三毛受到巨大的伤害,对万事冷漠淡然。读后期作品时,书中撕心裂肺之声不断,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只能阅读着她的痛楚,却无法体会了解三毛内心与世界的决裂。三毛亦是孤独的,她清高自傲,唯有荷西能读懂她的世界,可上天却硬生生的抢走了荷西,这对她是何其残忍!

《撒哈拉沙漠》由18篇独立文章组成。《结婚记》描写的是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时的趣事。由于他们分属异国,结婚手续相当繁琐,在漫长的三个月的等待后,他们在法院众人的祝福下简单成婚。沙漠条件相当疾苦,他们的新婚礼物就是一个奶油大蛋糕,三毛为此还惊喜不已。我们不禁要佩服三毛的勇气,对物质生活无欲无求,只愿按着自己的愿望自由生活。我不禁反思,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如何能保持一份对生活平静的心态呢?所有的道理我们明了,但却很难做到那份淡然,也许只有在岁月的历练下,我们才会慢慢明白生活给予我们的超然于物质的意义。

《娃娃新娘》是一篇描述沙漠婚礼的、具有对野蛮文化强烈控诉的文章。姑卡是警官汗地的女儿,刚满十岁却是已经快结婚的人了。婚礼共举行六天六夜,虽然是重视的,但因为他们无知落后,家里仍旧是肮脏混乱的,姑卡也没有洗澡(撒哈拉威人基本都是几年不洗澡的),装扮了一身的假珠宝。迎亲开始了,新郎和一群年轻朋友冲进房间,上去抓住姑卡的手臂往外拖,姑卡拼命的挣扎哭泣,却没有帮助她。当然这只是习俗,反抗越厉害的女人才是好女人。婚礼的高潮就是洞房了,房间里不断传出姑卡的哭叫声,直到新郎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出来时,大家就开始欢呼起来,在他们看来,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看得出来,这儿的习俗落后野蛮,却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去改变它,想来这是件多么悲凉的事情啊!

《爱的寻求》是一段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沙仑。他在阿尔及利亚认识了一个女骗子,却疯狂的爱上了她,女人以结婚为缘由骗去了他全部的财产并失踪不见,可沙仑仍在小镇阿雍苦苦等待她的到来,直到沙仑收到她的来信,要他速速汇去十万西币才能与他会合,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个骗子,可沙仑一心等待他心爱的“妻”。他为了凑齐这十万块,白天在商店帮忙,晚上到面包店打工,每天只能休息三小时,一个月下来,他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最后沙仑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他选择了飞蛾扑火式的坚持,他偷走了商店的钱财离开了沙漠彻底失踪了。也许他是寻他的妻子去了,也许他去了一个让他不再伤心的地方,只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希望他幸福,因为他真诚的对待自己的爱情,即使很迂腐,很可笑,更多的是我对他的敬佩。

对于咒语、巫术这些我是不太相信的,但读完《死果》,我不得不敬畏这些我一直认为是“荒谬”的巫术。三毛因为无意中捡到了一条项链,她以为是别人丢掉的,于是打理一番戴在身上,仅仅是半个小时后,三毛身体出现了巨大的不适,疼痛侵蚀着她生存的意

念,荷西将她送至医院,医生却未发现异样,直到邻居汗地偶然看见她脖子上佩戴的项链,他惊恐的让荷西将那项链扔掉后,道出其中缘由,原来那项链不是普通的项链,它被下了最毒的巫术,它的特点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直到取了性命。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对于这种诡异的古老巫术咒语我们这些现代人还真的一无所知,科学广博无边,却也解释不了这奇怪的现象。于人类来讲,自然本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要做的探寻永无止境,有时候会因为无知亵渎了神明,那必然打破某种生存自然规律,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哑奴》讲述的是奴隶的故事。三毛被邀请到撒哈拉威一个极有钱的财主家做客,席间她注意到帮他们烤肉的小男孩,小男孩聪明能干,当三毛得知那是财主家的奴隶时,她留下200块给小男孩。几日后,男孩父亲来到三毛家感谢她,虽然父亲是个哑巴,但非常谦卑懂礼貌,懂得一些星象知识,三毛非常友好,和哑巴交了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三毛和荷西总是帮助哑巴一家的生活。直到一天,哑巴要被主人卖给其他人。临走前,人群中三毛塞给哑巴一条毛毯,哑巴疯了似的冲回家里,大家都以为他要逃跑,可他只是将毯子盖在妻子和三个孩子身上。望着哑巴远去的车,三毛的泪无声的流了下来。三毛她非常同情劳苦人,所以这些人在她的作品中常出现。在三毛的眼中,他们贫苦但不低贱、无知但不愚昧。相比较于那些富裕、自以为是的撒哈拉威人,他们有太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8

寸草不生的蛮荒之地,世界的尽头,上帝遗忘的角落。很难想象有人会抛开自己原已适应的舒适生活,选择前往举目无亲的异域。在这“举目四望,看不到希望”的茫茫荒漠之中,没有空间,没有时间,仿佛一切都早已凝滞,只有偶尔吹过的滚烫的风,扬起阵阵黄沙......

撒哈拉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惊奇和欣喜,在这里,难觅现代文明的踪迹,三毛与荷西仿佛一脚踏入了未知的秘境。这鸿蒙只为他二人开辟,这天地只为他二人而设。“淡极始知花更艳”,惟有在这蛮荒之地,方更显二人感情之真挚。除却与荷西间的郎情妾意,书中还描写了三毛与她的“芳邻”之间的故事。这里虽不甚发达,却也民风淳朴。

略懂中医的三毛成了当地人眼中的“神明”,从此也就“悬壶济世”起来。但相处得久了,却也难免生些龃龉,些许琐事,无非是争些蝇头微利,可见世事艰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9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后悔没有早点翻她的书来看。一开始看三毛的文字就觉得这个女子真可爱,把粉丝比作山上的雨。捉弄荷西不懂中文。结婚时随便扣一顶帽子,竟然用香菜插在帽子上当装饰,哈哈哈,果然随性。和荷西傍晚时分去百公里外捡化石,荷西不慎掉入沼泽,越陷越深,你焦急担心之际迫切想找人求助,结果没想到出现的三个人竟是流氓,你急中生智摆脱了流氓并凭一己之力救出了你心爱的荷西,当时看得我心一直悬着,直到你救出荷西,真心被你的冷静与智慧折服。当初你来到你神往的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你理想中的那样浪漫,你失望过,可是你又立马收拾好心情,把破败不堪的房子装饰成了文艺者的天堂。你对你的邻居又爱又恨,但你每次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帮助她们,善良如你。你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让你发现了沙漠里原来还有泉可以洗澡,洗身体外面的泉在一间一间的屋子里,洗身体里面的泉在悬崖边。你和荷西一起当素人渔夫。你为哑奴鸣不平,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我开始以为哑奴是可怜的痛苦的,生活中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哑奴说“我的肉体虽然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哑奴还有一个虽然极度穷困但幸福有爱的家,爱给人力量与希望。

读到后面才知道,三毛以前的个性有点敏感孤僻,如果不是她说,我没有了解过会是这样。但读前面的故事却完全是一位有趣随性、热爱生活、善良、勇敢智慧的女子。我想,应该是她后来的人生阅历改变了她,让她成为撒哈拉的传奇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参考 篇10

“书中自有藏金屋”,重温《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别有一番风味,同时也使自己对沙漠有了不同的看法。还记得初次前往非洲大陆时,途径埃及,在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向外望去,一望无极的沙漠,甚至连当地的建筑也犹如砂子的颜色一般,顿时心情低落到极致,对自己的选择也瞬间感到了困惑……

这本书里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贫瘠广阔的沙漠在他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

前段时间,一位网名为“随势”被喀麦隆华人关注,看到同事朋友圈转发她的游记后,我也关注了她的公众号,被她的勇气与信念所震撼,其中一篇游记便是记录了撒哈拉;感受着三毛的传奇,“飞羊落井”“天台盗水”的情节、三毛曾经的生活、曾经刮过她生命的风。

上一篇:很有趣的运动会作文400字下一篇:申请注销公司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