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看图说话作文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年看图说话作文

新年看图说话作文 篇1

一、不要离鞭炮太近。

二、不要在易燃和易爆品周围放鞭炮。

三、不要在人群附近放鞭炮过年了看图写话作文(精选)过年了看图写话作文(精选)。

新年看图说话作文 篇2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 是语文作文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里, 学生的年龄仍然处于心理学上所认为的“儿童期”, 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好奇, 有浓厚的学习欲望, 语言组织能力还不完善, 对简单的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 进行的作文训练大致为看图说话和对某些单一的、简单的事件进行叙述。例如, 在小学教材XX年级第X单元的看图作文XXXX (题目) , 主要目的是展示和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扩散思维, “一幅画”, “画了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便成为这一阶段作文的基础要求, 而一些优秀的孩子则能够从图像的表面上引申到更高的高度, 如加入自己的思想活动以及一些平常学习到的形容词 (色彩、大小等) 的应用, 作为教师应当及时辨别出学生中的不同, 并对理解能力不足 (语言单薄、混乱、条理性差等) 的孩子进行不同方向的辅导。

在这类看图说话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学校或者教师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 并由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来活动的场景, 再由此场景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 因为学生们对照片上的场景更加熟悉, 所带来的效果必然也会更为显著。

在这个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初级阶段, 作文是为了巩固和掌握已经学习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组织, 而并非对学生的硬性要求, 作文更应当作为“娱乐”和“兴趣”而存在, 而绝非是布置的作业, “必须按时完成”, “必须按时上交”这类的做法不应当被提倡。也因如此, 作文的周期不宜过短, 避免出现厌学、恐惧作文这类情况的发生。

二、小学作文的高级阶段

三至六年级是小学语文作文的高级阶段, 对小学生而言, 三至六年级已经逐渐脱离了幼稚而更显的“成熟”, 有自己的想法, 对事物因不同的环境影响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态度。语言的组织和使用能力大幅提高, 作文重心从“如何讲明白事物”转变成了“如何更准确的讲明白事物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阶段, 作文也由“看图说话”提高到了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 内容也由一开始的描写和叙述提高到了记叙夹杂议论、更为准确地描写与抒情并存等方式, 在学生作品中经常出现“啊, 我多么高兴/快乐/幸福/感动”等抒情类词语和语气, 尽管滥用, 但也可视为是作文态度的一种转变和提高。

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成为教师训练的重点, 针对人、事、物进行描写是训练的基础, 学生们面对的不再是带有叙事性的图画, 而是自己的现实生活, “我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 记一次春游/大扫除/有意义的事”等命题或半命题频繁出现在作文题目中, 部分命题确实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观察总结, 并把重点展示出来。但是, 过多限制的命题作文则会让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损失殆尽。由于年纪尚小, 情感和理智上的发育不成熟, 导致了孩子们对“我的爸爸/妈妈”这类题目有着相当程度的不理解和无从下手。“我的爸爸妈妈很平凡, 我不知道从哪里来写。”这是一个学生面对这类作文产生的困惑, 同时也是大多数该年龄段学生的困惑。过多的限制让抄袭和千篇一律等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一个教师而言, 是培养写作的兴趣, 还是把作文所带来的“分数”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现今大多数教师所感到难以做出选择的问题。当所有学生只能观察到父亲双手的厚茧, 母亲眼角的鱼尾纹, 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并非自己的心声——“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恩情。”这并不是作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如前所述, 作文是丰富和完善学生语言、文学组织能力的一种练习方式, 而绝非是作为任务和造成孩子们恐惧的存在。不是“如何写才好”, 而应该是“如何写才快乐。”笔者曾在小学时期写过一篇关于校园植树的作文, 那是让人在一生中都难以遗忘的经历:同学的互相努力和帮助, 植树的辛劳和成就感……这才是孩子们所热衷和认真观察经历的物事, 不是每个人都有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机会,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路上拾到钱交给警察。作文不是需要表现自己的精神行为多么高尚, 作文就只是作文, 一次记忆深刻的春游, 一次班级之间激烈的对抗比赛, 一次全校义务清扫大街的活动, 优秀的教师应当更敏感地注意这些让学生们更为感兴趣的活动,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麦克白》。一个班的小鬼头们就必然会有一个班那么多的植树感受。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作为学生求知道路上的引导着, 而并非“评判者”, 才华横溢的学生永远会胜过一切都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学生。小学作文, 究竟是为了中学作文服务, 还是为了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服务, 还是为他的人生服务?在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作文恐惧症”, 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疼, 看到布置作文的语文老师就仿佛是一个有着青面獠牙的“判官”……这绝不是语文作文教学所希望面对的结果。正因如此, 只有正确的, 符合小学生喜好的, 以实现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的作文模式, 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 才能让他在以后回顾他小学这段经历的时候, 能够觉得充实并且有所收获。笔者认为, 这大概也就是每个教师所希冀的目标了吧。

摘要:小学作文,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对语言组织, 事物认识和叙述、描写的起始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开始学习到系统的, 由浅至深的语言使用方法。因此, 在小学阶段如何更为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为今后的学习乃至人生中的文字使用打好基础, 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作文写作,看图说话

参考文献

[1]韩卫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写作、阅读、说话[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0) .

“看图说话” 篇3

关键词:图表;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家奉献给我们感知那些难以感知的地理事物的特殊望远镜”。注重图表运用,突出综合分析能力是今后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以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地理信息,从而使试卷简洁直观。学会阅读地图,不仅可以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地理分析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学会读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而且还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熟练判读和使用地图、准确绘制相关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地理教育和高考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认清地图要素——读图的前提

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地图要素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l)数学要素,指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例如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坐标网、高程系等。这些内容是决定地图图幅范围、位置,以及控制其他内容的基础。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数学要素对军事和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2)地理要素,是指地图上表示的具有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水文、地貌、土质、植被)和社会经济要素(如居民地、交通线、行政界线等)。(3)整饰要素,主要指便于读图和用图的某些内容。例如图名、图号、图例和地图资料说明以及图内各种文字、数字注记等。具体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为主。

二、判断包含内容——识图的重点

是指能依据地图比例尺、经纬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从图中正确选择并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主要是指:区域面积,地理事物的位置、高程,地形特征,气候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把重要的地理信息准确地填绘到图上。政区图:可从形状轮廓,位置和范围,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湖),经济特征(矿产、工农业生产),人文特征(居民、语言、宗教、城市、旅游等)五方面入手。地形图:着重从地势高低,主要地形部位,地形种类、分布及成因等方面展开。示意图与景观图:依逻辑和比例关系、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结合有关原理判读。日照图:(1)方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2)昼夜半球:太阳照亮的一半为昼半球,另一半为夜半球。(3)晨昏线:依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变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4)地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越往东,地方时越早;每向东过15°,地方时早1小时。(5)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由之往南北两侧逐渐递减。(6)节气: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二分日;北极圈内发生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内发生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冬至日。

三、获得潜在信息——识图的关键

读图能力一般分为两个层次:(1)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初说阶段。(2)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潜在信息的挖掘主要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能力,通过推理,形成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结论。学生在做题时往往需要通过表层信息来推断潜在信息,从而获得解题的突破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从图表中独立获得潜在信息的能力。

四、图形转换——培养拓展思维

图形转换是指图像的迁移变化,即根据原图所表达的地理含义,用新设计的图示来表达,或根据原图反映的地理原理,迁移到新的图像中。每年高考都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构思独特、形式新颖的创新性图形,令不少考生百思不得其解,不知如何入手。其实,不管图形多么创新,多么新颖,总能在教材或复习用书、讲义上发现“原型”或原图的痕迹。因此,教师在例题讲解时,应多加指导启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原图,分析原图显示的关键点、线、面和表达的地理原理,尽可能一图多用、一图多变,并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变换,说明图像是如何演变过来的。有效加深认识和理解图像的本质特征,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培养多种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新图,有时也可进行图形变换的专项训练,如将坐标图的横纵坐标倒置后,再进行图像重绘,得到别有意境的图形,令学生回味无穷。

五、画图——识图的提高和再创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地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地图。画图时,学生们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创新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迸发。

六、形成区域地理心理地图

一般而言,学生总的感觉是:世界地理、人文地理相对较容易掌握,自然地理较难学习,尤其是中国地理最难学,难就难在中国局部区域图实难定位。要想顺顺利利定位,考生必须在头脑中构建世界(中国)政区(地形)图的“心理地图”。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建立全球海陆分布模型,感知中国空间跨越范围,建立宏观整体的粗略心理地图。

(2)识记各大洲和13个分区或中国某一大区重要经纬线及经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或画简图图解区域组成和位置,从微观把握区域状况。

(3)通过典型经纬线剖面图,逐一掌握特殊经纬线穿越某一区域(某一大区)的地理事物,达到巩固之功效。

综上所述,学生反映的读图难,往往成为制约地理成绩的瓶颈,教师应在上述六个方面对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进行培养,这种能力应首先建立在扎实、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上,在平时授课中点点滴滴地渗透,“论从图出”,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寻找答案,并能准确地用简洁的地理语言描述。在掌握了各种规则图表的基础上,注意运用变式图,训练学生适应新图,适应变化,从而提高高考地理的读图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

2.刘振泉、姚智君,《新课标下学生读图和析图能力培养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12

看图说话作文 篇4

一个草长莺飞二月天的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带着饼干和饮料来到翠竹公园散步。

一进门,一股清新的空气,带着微笑迎面扑来,让人惬意。那一簇簇,一片片黄绿相间的花儿,散发着馨香。一路上,沉睡了一冬的小草娃娃摇晃着尖尖的,绿油油的身子,好奇地张望着,小草中间藏着的野花,仰着小脸儿,动情地望着这个世界。

不知不觉,我走到了一棵大树下。忽然,一只小鸟在树下“唧唧唧唧”地叫着,哦,原来是一只饿坏的小鸟。这时,太阳公公发出了刺眼的光芒,仿佛在提醒我:“快救救小鸟,快救救小鸟!”我小心翼翼捧起小鸟,把它轻轻放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我赶忙从书包里拿出我带的饼干和饮料,把饼干放在地下压碎,再把饮料水倒在瓶盖上,慢慢地我把饼干和饮料放在小鸟的旁边,小鸟可真有趣,吃一口饼干喝一口水,渐渐地小鸟把东西全吃完了。看着它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开心地笑了。

小鸟吃完后,我小心地把小鸟捧在手中,把手轻轻地一放,小鸟便向天空轻快地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小鸟又飞回来了,在我的头顶上拍了拍翅膀,飞了一圈,最后,小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

看图说话,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5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发现, 低年级的课本中有许多精美的图片, 它不仅色彩艳丽, 而且富有丰富的内涵。

一、看图说话,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对图有着难以言喻的兴趣。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排斥情绪, 很难再进入学习的最佳情绪, 如果用插图引入, 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插图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愿学”的氛围, 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 进入了学习的佳境。如《蜗牛的奖杯》, 教师先出示蜗牛图, 让学生说说它的样子, 然后教师话锋一转:蜗牛原本不是这个样子, 它身上的硬壳是一只奖杯变成的, 蜗牛原来是什么样子呢?奖杯怎么会变成硬壳的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为学好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看图说话, 理解课文知识

有些课文知识点较抽象, 只有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充分理解。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 他们对感性的知识容易掌握, 对理性的知识缺乏兴趣, 而且学生的想象能力参差不齐,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克服这个障碍, 那一部分知识的理解相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勉为其难了。如《小镇的早晨》中“遥遥相对”的含义, 让学生闭眼想象是根本理解不了的。又如《月亮湾》, 只让学生想村前是什么?村后是什么?河边是什么?学生很难在脑中形成一幅符合要求的美丽的农村风景画。只有让学生看图说话, 再把自己说的话和课本上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三、看图说话,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较好的方法就是看图说话。如《陈毅探母》一课, 课文第二段:“一进家门, 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 拉着她的手, 细心地询问病情。”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图 (陈毅拉着母亲的手坐在床前) , 然后让学生想陈毅会细心地询问什么?母亲又会怎样说?再让学生进入角色表演, 这样不止为看图而看图, 长此以往, 集众人智慧的语言, 借以学生好模仿的年龄特征, 多练、多说, 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看图说话, 培养观察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层次性不够, 往往在观察某一事物、景物时“缺胳膊少腿”, 顾东不顾西, 顾上不顾下, 不能把所有的景物都观察下来。更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在观察事物时, 只看到了事物的大体形象, 而未深入各细小部分, 缺少了观察的指向性。还由于学生年龄小, 在观察时只注重了某事物的外在表现, 缺乏对其内在联系的探索性发现, 致使观察到的内容各个独立, 无法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能形成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小片断。曾听老师教过“头、口、目、手”四个生字, 在我们平常人看来, 这四个生字的插图缺少联系, 可这位老师却指导学生想象成:早上起床后我的手儿就派上用场了。我先梳头, 再刷牙。吃完早饭上学后要注意用眼卫生。这个训练新颖, 让我们看到了插图之间不为人所发现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注意学生看图说话的训练, 学生的观察能力定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看图说话, 提高想象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 知识的积累不够, 知识面较窄, 他们的直观形象思维较活跃, 抽象思维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学生会把眼前所见到的景、物、事说得头头是道, 却不能深入地去揣摸并未显现出来的却是必要的那部分内容, 达不到观察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 进行说话训练, 那么, 学生的思维就不会被框死, 就会善于动脑、合理想象, 思维显得十分活跃。持之以恒, 卓有成效地抓下去, 那么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想象的习惯, 想象力就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从我的学习、教学中, 我深刻体会到了看图说话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性, 也坚信“看图说话会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看图说话(六) 篇6

古代歌诗中的及“物”之作,每有虚与实之别。实,自然是物的写实;虚,却是用了颇有渊源的古称以为雅名,以助诗意,以蔚诗情。如此之“名”,与当日之“实”,则未必相符。这里所谓及物之作,所指不限于别为一类的咏物诗,更包括了大量的诗中有“物”者。对于这一类诗作,笺注的极要紧处,必是辨明虚实,以见真身。那么援以考古发现以及传世的相关实物,并解得此器此物的发展演变史,如此之“看图说话”,或当有助于“诗”与“真”的判别。

前节举欧阳修诗“劝客芙蓉歪,欲搴芙蓉叶”,可算作写实的一例。欧诗咏酒具的写实之作,又有《鹦鹉螺》一首,此是欧阳修知颍州,聚星堂燕集,会饮诸公分题赋咏筵席中物,欧公拈得鹦鹉螺一题。诗句有云“清蹲旨酒列华堂”,可知此鹦鹉螺原是酒宴中的鹦鹉螺杯。开篇数句言螺杯所从来,然后说到螺杯的制作,结末是咏物诗必有的感慨寄意。至于螺杯样式,却只用了“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道其大概。《欧阳修诗编年笺注》解释此句云:“鹦鹉海螺花纹隐伏,只要以玉粉将其打磨,外表装饰金箔,就可以摆在华宴上作酒杯。”恐怕不是确解。

鹦鹉螺产南海,《太平御览》卷九四一引《南州异物志》“鹦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欧诗所以言“陇鸟回头思故乡”也。陇鸟自然是鹦鹉,“思故乡”,即如《笺注》所云是援祢衡《鹦鹉赋》“望故乡而延伫”之典,那么这一句是扣题,也是为鹦鹉螺写照。而《笺注》释其意为“鹦鹉螺眷恋大海”,似觉不切。

再审“磨以玉粉缘金黄”一句,它与“浓沙剥蚀隐文章”相接,“浓沙”句下原注“胡人谓硐砂为浓沙”,可知治螺是用了可“柔金银”的硐砂(又作硇砂),而非《笺注》所云“以玉粉将其打磨”。“玉粉”者,浓沙治螺,细尘霏霏如玉粉也。而“磨以玉粉缘金黄”中的关键字,是个“缘”字,缘者,边也,沿也,在这里则用为动词,实不可解作“外表”。金,可以指金银之金,也可以泛指金属,比如铜,比如银鎏金。将鹦鹉螺稍事打磨,再以金属片镶嵌于口沿,时称金釦,“磨以玉粉缘金黄”,此其实也。金釦鹦鹉螺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实例是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出土的一枚,其釦为铜(图1)。在杯、盏、碗一类的器皿口沿镶金属釦,是延续了很久的做法,两宋时期似乎尤为流行,如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金釦碗、银釦碗(图2),安徽来安县宋墓出土金釦玛瑙盏(图3),浙江金华陶朱路舒公墓出土金釦玻璃盏,皆属其例。它在工艺上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以金银彰显珍重与奢华。当然偶尔也可派作其他用场,如南宋尤延之剥落茶杯与托釦银数两以易黄山谷帖(见杨万里《跋尤延之戒子孙宝藏山谷帖辞》),如此,便又别成一段风雅故事了。

十、“酒凸觥心泛滟光”

酒器大约是历代歌诗中出现格外频繁 的词汇之一,古称、雅称、俗称,或用典, 或写实,又或虚实杂糅,凡此种种,都很 常见,均不可不辨。比如杜牧《寄李起居 四韵》:“楚女梅簪白雪姿,前溪碧水冻醪 时。云晷心凸知难捧,凤管簧寒不受吹。”又《羊栏浦夜陪宴会》一首,句云“毬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滟光”。前例,《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解释道:“云罍,上有云雷纹之盛酒器。心,凰顶盖。”后例,《校注》释日:“觥,饮酒器。”两处注语,似乎都没有能够准确阐明诗意。

罍是古称,为三代酒器之一种。《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此“金罍”,当是青铜制品。不过后世诗歌中将酒器呼作罍,几乎都属于用典,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并不以此为称,小杜诗中的“云罍”,也是如此。在这里,它应该是指金银杯盏。“心凸”之“心”,自然也不是“罍顶盖”,因为酒盏通常是没有盖子的,“心”,是金银杯盏的内底心。“酒凸觥心泛滟光”之“心”,亦然。唐五代以至于宋元,杯盏内底心装饰凸起的纹样,始终是通行的做法。西安市太乙路出土四曲花口金酒船,内底心为凸起的海浪摩竭戏珠纹,便是唐代的一个实例(图4)。“云罍心凸知难捧”、“酒凸觥心泛滟光”,两诗之两用“凸”字,其意一也。金盏银盏盏心纹饰上凸,内里注酒,自有流光动影之妙。而此际所谓“罍”和“觥”,多半是指酒宴中的罚酒之器。“毬来香袖依稀暧,酒凸觥心泛滟光”,前句言行抛打令,后句之觥则即罚盏。唐孙綮《北里志》“俞洛真”条谓洛真时为席纠,颇善章程,郑仁表曾与诗曰:“巧制新章拍指新,金基巡举助精神。时时欲得横波盼,又怕回筹措指人。”席纠,觥录事也。章程,酒令之律。诗中的金罍与筹前后呼应,自是酒宴行令所用罚盏。

言及罚盏,便须细来分说诗句中的一个“觥”字。不妨与杜牧的另一首《题禅院》合看:“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十岁,或作“十载”,似以后者为好。《校注》云:“觥船,容量大之饮酒器。此处亦指酒船。晋毕卓好饮酒,曾云:‘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事见《晋书》卷四十九本传。百分空,意为忘却一切世俗之事。”

觥为“饮酒器”,觥船为“容量大之饮酒器”,《校注》所云并不错,却是注其一而未注其二。因为“觥”尚有一个古老的也是它的核心义项,即“罚爵”。前引《诗·周南·卷耳》,其下又有句云“我姑酌彼兕觥”。兕是犀牛,这里代指犀牛角,《毛传》所谓“兕觥,角爵也”,即仿犀角样式制成的饮器(图5)。《郑笺》:“觥,罚爵也。……旅醻必有醉而失礼者,罚之亦所以为乐。”这里说到的“旅醻”,原是上古时代的一种饮酒仪式,即采用“接力”一般的方式递相酬饮,醉而失礼,便用兕觥作为罚酒之器饮失礼者,这一饮器即称作“罚爵”。此风相沿至唐而不衰,不过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以当日酒令的发达而把传统的罚失礼易作罚违令,即一面沿用了觥原有的“罚爵”之义,一面用各种酒令将“罚之亦所以为乐”之举变作酒席筵中最有兴味的游戏。觥于此际理所当然成为酒器中的主要角色,司掌罚酒者亦即游戏中的核心人物,也因此名作觥使或觥录事。觥的式样也不再以犀角式为主,却是以新奇为尚,而多取用略如船形的多曲长杯(图6、图7)。“觥船”之命名,这也是缘由之一。杜诗“觥船一棹百分空”中的觥船即是此类,实与《晋书》中毕卓的酒船,了不相干。理解此句大约也不可脱离酒宴情景,因此“百分空”之意,或未必在于“忘却一切世俗之事”。“分”乃饮器容酒之量,杜牧诗《后池泛舟送王十》“为君蘸甲十分饮”,《校注》:“蘸甲十分,酒斟满沾湿指甲,以示畅饮。”似亦得其一而未得其二。十分,固谓满杯,但它本是酒令中语。镇江丹徒丁卯桥唐代金银器窖藏中有银鎏金龟负“论语玉烛”筹筒亦即笼台一具,笼台中置酒筹五十枚,它用了“误读”的办法把《论语》编排为饮酒的秩序亦即律令,饮与不饮、劝与被劝、饮多饮少,均依律令所规定的“饮、劝、处、放”四种情况而行事,而分别以五分、七分、十分、四十分为依令饮酒之章程(图8)。如“一箪食一瓢饮,自酌五分”,“君子之居何漏(陋)之有,自饮七分”,“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任劝十分”,“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器四十分”,等等。在此意义上理解“觥船一棹百分空”,那么是极言觥船容酒之量,以此概括“十载青春”的诗酒风流。

唐以后,“觥”依然是酒器的名称之一,但“觥”的名与实却有了变化。即它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含义已与唐代相异,不过旧义犹存书面语中而已。宋郑獬作《觥记注》,下列各目均为历代酒杯,则以“觥”为名,只是把它作为酒杯的雅称。晏殊词《喜迁莺》“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全用着《题禅院》中成句,而小杜诗原指罚盏,大晏词则代指酒杯。宋元时代酒筵上滟潋流光的是“劝杯”,欧诗“劝客芙蓉盃”之芙蓉歪,便是此物。

植树看图说话作文150字 篇7

星期六,妈妈叫军军去市场买菜,军军去了市场买完了菜,看见市场有一棵松树苗,就把它买了下来。

回到家后,妈妈看见妈妈看见军军买了松树苗。妈妈问军军,“你买树苗做什么?”军军说:“这棵松树苗好美丽,种在花园里一定会非常漂亮。”军军拿出铁锹挖了一个坑,把松树苗放进坑里,用挖出的泥土将树苗埋好,用脚将泥土踩实,余下的.泥土围成一个圈,将水倒入泥土围成的圈内,然后,为树苗浇水。

军军仿佛看见树苗慢慢长大,心里非常高兴。

看图说话训练之我见 篇8

[关键词]看图说话;方法;思维;巧练;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1-0095-02

初学看图说话,小学生往往说不通顺、说不具体,或东拉西扯,或三言两语,或无话可说,甚者怯场怕“说”。这在农村小学尤为明显。其原因一是看图不得法、不细致,二是局限于画面静止的内容,没有展开想象,三是语言表达能力低,不敢说、不会说。怎样有效地改变这些现象,如何较快提高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呢?

一、教给“看”法,引导正确观察

小学生观察事物存在着笼统性、表面性、随意性。教师要在指导看图的过程中注重看图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的观察能注意顺序、分清主次、抓住细节、力求全面。观察注意了顺序,说话才能条理清楚;观察分清了主次,说话才能重点突出;观察抓住了细节,说话才能具体生动;观察力求全面,说话才能完整和谐。四者缺一不可,互相交融于我们的看图说话训练之中。

1.教给步骤,培养习惯。先有序浏览全图,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接着详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形体、外貌、穿着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图中人、景、物和周围环境来判断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

2.掌握规律,有序观察。掌握观察的顺序是基础,也是关键所在。⑴、按方位观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里而外或由外而里以及从中间到四周等等。⑵、按内容观察:先整体后局部,先中心后陪衬,先主体后细节。⑶、按记叙要素观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总之,目之所及,顺其自然,使观察有一定层次、有一定规律。

3.因图而异,灵活运用。单幅图要根据不同画面选择适合的观察顺序,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图意。而对于多幅图而言,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知道每幅图共同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要抓住多幅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并抓住图之间联系进行仔细观察,加深对图意的深入理解。

二、激活思维,启发想象与联想

看图说话教学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联系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千方百计开拓学生的思路,让眼中之图表象清晰,让心中之图栩栩如生,使图中人“活”起来,有外貌、神情,有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使图中景物“真”起来,有缤纷的色彩、悦耳的声音。

1、灵活运用想象方法:如由此及彼,取譬设喻;化静为动,“死”中求活;摹拟声音,再现形象;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等。以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的《展示台》为例,学生看明白图1、2、4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1)小猴子玩球时心情怎样呢?(2)球掉进湖中,小猴子们会怎样想?树上的小猴子会想到什么好办法呢?(3)小猴子们是怎样取回湖中的球呢?请你画出第三幅图。(4)取回球后,它们心情怎样?在干什么呢?(5)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呢?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如临其境、争先献“策”,想象各异、思维极为活跃。

2、巧设疑问激活思维。教师要根据图画内容,巧妙发问,努力调动学生看图过程中的自觉思维。在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发问:(1)围绕图的主要对象或中心主题设问,增强看图说话的准确性和目的性。如图上画了些什么?主要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或表现?(2)抓住图中非主要事物发问,丰富说话的内容,提高说话的条理性。如图中还画了什么?各有什么用?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抓住图中事物间的联系或图与图间的联系发问,如:有什么联系?这种联系有什么好处?这样联系着的事物说明了什么?(4)扣住画外之意或画中之情发问,如看了这幅图后你会想到什么?根据画面的意思,你认为会出现什么结果?不同角度的发问使学生在对面进行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分割、整合中深入理解图意,平面静止的眼中之图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丰富想象中变为立体鲜活的心中之图,看图后无话可说的现象必将迎刃而解。

3.注重启发,跳出“误区”。看图说话训练应注重通过启发优化训练效果,提高看与说的能力,切忌教师“扶”而不“放”甚至包办代替。在有些课例中教师担心“启”而难“发”、“启”而不“发”,于是在启发过程中发问过于浅近而让学生不经观察思索便易答出,或是教师讲的太多而学生仅似听众,如此“启发”貌似问答顺畅、教学顺手,但实际上看图说话训练效果甚微。为优化训练效果,教师要精心设问,要灵活驾驭课堂并巧妙地借势引导,要大胆实施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

三、巧练说话,倡导敢说会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并对各学段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因此,看图说话训练要注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并能把话说好。

1、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说话能力。说话训练或贯穿于看图说话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或作为独立的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做到分级实施,逐步完善,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说话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表达的中心,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予以适当点拨提示。接着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出图画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要着重启发引导学生在此框架上添枝加叶,说出图中细节,进一步把话说完整具体。最后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技巧,尽量把话说生动形象些。当然,说话训练也应力戒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各抒己见,要各展风采、百家争鸣。

2、分层训练,鼓励后进。基础要求:想好了再说,说得完整、连贯,用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胆小不敢说的学生,也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予以充分肯定。达标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并使用普通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拓展要求:描述详细具体,用词准确生动,想象大胆合理、发言积极踊跃。比如要求学生:“谁能和大家说得不一样?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创造性。

3、激发欲望,促成想说敢说。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运用各种途径,细心耐心地排除学生的怯场心理,调动学生说话的欲望,促使敢想敢说,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1)巧妙调动积极思维,有所见有所思方能有所言。(2)评说结合,赞扬鼓励。不管学生说的如何 ,教师都应高兴地倾听,并给予适当的鼓励。(3)引进竞争,调动说话兴趣,如开展“能说会道”擂台赛,分成小组,人人都说,然后推选一名小组“明星”参加班内竞赛,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4)创设机会,经常练“说”。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外开展学生说话的活动。如利用早会或活动课开展“小小演说家”活动,自选或指定一些有趣的话题如“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玩具(或活动)”等等,学生轮流或自荐自由演讲,说得轻松、说得有趣。常说自能敢说爱说以致会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日趋提高。

四、勤抓契机,渗透无形训练

新课程编排科学、素材丰富;课外时空中说话素材也用之不竭。教师要善于发掘素材,创设实践性情境,因人训练,因事训练,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不是为训练而训练,而要达到自主、自然,化训练于无形,使学生说话逐步达到规范自如、自由表达的境界。

1、增强训练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勤于渗透并长期坚持说话训练。

2、要充分挖掘素材利用契机。如:课堂上的问答不仅要关心答得对不对,还要关注学生说话的品质、说话的完整与准确;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指导看图说话;利用课后“读读想想”及“语文园地”直接进行指导训练;师生会话也应留意说话质量。

3、精心构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训练、提高、展示自己的说话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童话故事会”“我有一个新发现”等。

4、创设情景、有感而发。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等。学生亲身体验、群情激昂,随后就有话可讲且乐于说话,连向来胆怯的同学也忍不住争先发言。

5、角色表演,先演后说。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帮助盲人过马路、陪护瘫痪老人、推轮椅等情景剧,根据剧情愉快又顺畅地说出了遇到该帮助的残疾人时该说什么?该怎样做?还认真地互相评议创意和说话质量。说话训练在愉快的表演中收到良好效果。

6、借助绘画,介绍画面。学生自由作画,哪怕是信手涂鸦也倍感有趣,然后自己介绍所画内容十分细致认真,教师借机予以适当引导纠正。此时此刻,润物无声的说话训练悄然有了深入的效果,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于无形的情趣中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新年看图说话作文 篇9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提高看图说话能力

观察是说话和写作的前提。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年级小学生, 对事物充满好奇, 但观察事物往往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掌握看图说话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准确地判断出图中事物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了解图中画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内容。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抓住图中所传递的基本信息。一是对时间的判断, 需要学生懂得什么图像代表什么时间。比如, 当金灿灿的太阳高高挂在天空中时就是白天, 当月亮出来时就是晚上;当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雪花, 就知道这代表的是冬天。二是对于地点的判断, 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比如图中呈现的是教学楼以及小学生在上课或者做体操的画面, 那就是学校;如果呈现出来的是一家三口在房屋里看电视那就是在家里面;如果呈现出来的是有明码标价的水果、饮料、面包等场景那么就是商店。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难以分辨得清楚的地点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综合考虑, 再下结论。三是对于人物的判断, 需要学生用心观察, 可以从人物的样貌、年龄、衣着、动作和表情等方面统一考虑。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图中大意, 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画面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图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因为这两方面一般能比较清晰地反映出画面人物在干什么。另外, 需要引导学生在看到一幅图时能够集中注意力观察画面, 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由远及近、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来阐述图中所呈现的主要内容。紧接着是要培养学生抓住观察的重点, 从画面描绘的事物中找出主要事物, 在多个人物中找出重点人物进行观察, 认真比较前后画面之间的变化和差异, 发现其中的联系。这样, 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能得到有效激发, 观察和思考就会更加专注, 能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

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提高看图说话的能力

看图说话不能只要求学生对画面进行简单的介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画面当中, 把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一个角色。没有想象的参与, 写出来的句子会显得枯燥无味。早在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

(一) 树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念

低年级的语文老师, 在上课之前可以先活跃一下气氛, 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画一个圆, 看看学生会联想到什么。那么, 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开发。

(二) 在识字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如, 教“甜”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吃甘蔗的时候用舌头来舔感觉到很甜;学“沙”这个生字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偏旁部首来记忆, 即沙漠里少了水。这样, 学生就可以借用生字联想出来的大意来构造一种画面, 从而训练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 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比如, 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 把这两句古诗中提到的景物画出来。那么, 学生根据诗中大意, 就可以画出荷花、荷叶、蜻蜓, 还有小池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起体会夏天的美丽。

另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编一段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大胆想象,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造活力。

三、引导学生想说敢说,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在表达方面难免有一些胆怯和不自信。他们往往不敢当众表达出心中的想法, 一是怕说不好;二是怕被别人笑话。要让学生想说敢说, 一方面, 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张开嘴巴来说话, 表达自己的想法。如,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动画片, 一起欣赏儿歌, 并鼓励学生把会唱的大声唱出来。随后, 让学生踊跃上台讲讲自己心中所喜欢的人物。虽然有些孩子表达得并不清楚、不连贯, 但是他们有勇气上台并敢于张开嘴巴说话就算是一大进步了。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 小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被提升起来。另一方面, 教师以及家长在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时要循循善诱, 以鼓励为主, 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给出正确的表述方法, 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例如, 当孩子在家中要表述一件事情时, 对于表达得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 家长应该及时加以引导和更正。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提高看图写话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 这对他们的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教师可经常讲故事给学生听, 并鼓励学生自己讲。因为, 看图说话只有经过观察———想象———表达, 才能完成最后一步———写话。说是写的前提, 写是说的结晶。想要说得好, 说得精彩, 就要对语言有所积累。因此, 教师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 选择感兴趣的读物来进行多读, 广读。比如, 儿歌、漫画、中外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古诗等等。另外, 在阅读时,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记下来, 背下来, 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展开合理想象, 提高想说话、敢说话的自信心,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才能使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

摘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合理想象, 大胆表达, 并循循善诱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中提高看图说话的能力。

关键词:看图说话,能力培养,观察想象,阅读,表达

参考文献

[1]傅海燕.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

[2]潘建英.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1.

小刺猬搬果子看图说话作文 篇10

小刺猬开心地来到果园里,看到满树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芒果,口水都流出来了。可是,小刺猬够不着果子,它想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办法。它跑回家,拿了三个颜色不同的麻袋,分别是红色、蓝色和黄色。

小刺猬把苹果装在蓝色麻袋和红色麻袋里,把芒果装在黄色麻袋里。不一会儿,三个麻袋里就装满了果子。

小刺猬提着三个麻袋,开开心心地往家里走去。不料,因为果子太多了,把麻袋撑破了。果子一个个从麻袋里“溜”出来了,“骨碌骨碌”地“跑”走了。

小刺猬看着满地的果子,心想:我该怎么办呢?小刺猬看了看自己身上的刺,想到了一个办法。它在果子上打个滚,身上就扎满了果子,这时,小刺猬就像一堆会走路的果子。就这样,小刺猬背着满身的果子,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新年看图说话作文 篇11

回顾交流情景: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这些课文写得很精彩, 我们知道, 这都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结果。今天, 我也想利用这个看图说话的机会, 先考考你们的眼力, 看看你们是不是也拥有一双火眼金睛。

出示看图要求 (略)

生1:我想给第一幅图起名为“枯树与老人”, 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同的经历, 都走过了青春年少, 如今已老。

生2:我看到在枯树之中隐藏着8 个老人。

生3:不对, 我看到在枯树之中隐藏着10 个老人头像, 他们似乎在感叹人生, 感叹岁月很好, 自己却像枯树一样, 已经没有了年轻人的活力。 (掌声响起)

生4:是呀, 就是有10个老人, 他们正在聊天, 多热闹呀!

师:哦, 那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点出兴奋点)

生1:老人说, 他年轻的时候也像他的孙子一样, 干起活来一点也不累, 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那时候, 就是好呀!哎, 可惜现在老了!

生2:有个老人却说, 你们别尽说丧气话, 人呀, 总会老的, 可是我们现在也能做许多事呀:带孙子、和孙子一起玩、指导孙子写好字、带他们到游乐园等。

生3:老师, 我还看见这些老人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 他们的脸部、头发都表明不是一个国家的人, 它们聚集在一起, 畅想未来, 渴望世界和平, 渴望全世界人民大团结。 (掌声热烈)

……

在这一活动与交流中, 孩子们大胆想象, 相互交流, 相互撞击, 求得了更开阔的想法, 也有了更为广阔的构想, 它使每个同学在联想的过程中将思考相互冲击, 得出自己也想不到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更接近老人想法的话语。反思这一节课成功之处, 我认为是自己寻找到了发散点……“他们在聊些什么呢?”这是对文本理解的拓展与提升, 是学生想象之门的开启, 也可以说正是这一发问, 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 推动了学生潜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他们自由表达, 几乎忘记这是课堂, 开口说出了他们的异想天开, 让每个参与者都在独特的视觉中相互碰撞, 产生全新的火花, 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

新年看图说话作文 篇12

那么,“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呢?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人工”,顾名思义是指人造的、人为的,也就是我们人类动手创造或者改编出来的;“智能”就涉及到意识、自我、思维等多个概念了。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是一门关于模拟、拓展人的智能的学科,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要判断一张图片上的动物是猫还是狗,一下子就能做到;判断100张,可能需要好几分钟;判断10000张,就会非常伤脑筋了。而对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来说,只要建立正确的模型,计算机就可以在一秒钟内判断几百万张图片的内容,而且不会有任何差错。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们能够在网上(如新浪微博、QQ空间)看到越来越多的媒体数据(文本、图像、视频等)融合在一起,“跨媒体”成为表达主题或事件的一种新形式。比如一部刚要上映的电影,在网上不仅有它的评论,还能看到它的宣传海报和预告片,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体数据都有。这种多种媒体数据的结合,就是我们说的“跨媒体”。正因为“跨媒体”的运用,制作团队能够更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影。

不断涌现的媒体数据也催生了“数据驱动”这一计算模式。根据这种计算模式,我们在处理信息时可以获取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我们常常看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既有文字描述,又有与这些文字相对应的图片,而“数据驱动”就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这一资源获取文字和图片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视频也一样,因为视频中既包括视觉图像信息,又包含语音听觉信息等数据。

实际上,英国心理学家麦格克(McGurk)等人在1976年就已经证明:人类对外界信息的认知是通过整合不同感官信息而形成的整体性理解,任何感官信息的缺乏或不准确将导致大脑对外界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这个现象也被称为“麦格克效应(McGurk Effect)”。就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要把听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理解、判断事物。

现在,计算机的专家们正努力让计算机拥有“看图说话”的能力。比如,看到一幅“猫追蝴蝶玩”的图像,要求计算机也能像人一样,给出“猫追蝴蝶玩”这样的描述。要让人用一段话来表达一张图片或者一部电影的内容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你想让计算机干同样的事,那就有点困难了。至少我们手上的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是干不了的,就算给它配上摄像头之类的各种外部设备,它也干不了。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得将一种类型数据转换为另一种类型数据,例如图像转换为文本,这就是跨媒体。可见,跨媒体对智能的要求是很高的。

其实,我们人类学会看图说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让计算机学会“看图说话”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实现计算机自动识图,计算机专家们正在想办法让计算机学会对图像作简单的文字表达,也就是说,先让计算机掌握图像中的视觉对象(如“猫”和“蝴蝶”等视觉对象)与自然语言中的文本单词(如“猫”和“蝴蝶”等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到图片时,计算机先将“认识”的视觉对象(“猫”和“蝴蝶”)一个个“抠”出来,然后通过已经掌握的“视觉对象——文本单词”之间的关联,按图索骥,寻找哪些文本单词与这些视觉对象最匹配,最后再用一定的语法规则将单词组合起来,得到描述图片的句子(“猫追着蝴蝶玩耍”)。只有这样,计算机才算完成了“看图说话”的任务,实现了从图像数据到文本数据的“跨媒体计算”。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有一本汉英大词典,里面包含了足够多的相互配对的“英语单词——中文单词”,那么当给出一句英文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汉英大词典,将英文句子中每一个英文单词所对应的中文单词查找出来,然后再按照中文语法规则将这些中文单词组织起来,完成从英语句子到中文句子的翻译工作。同样,如果计算机掌握了良好的抠图技术,又存储了一本足够大、相互对照的“视觉对象——文本单词”词典,那么计算机就可以“看图说话”了!也就是说,当计算机能把越来越复杂的图像“抠”出来,并能用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准确的语句表达时(如“蓝天下,一只黑猫和一只白猫在草地上追逐一只花蝴蝶”),它才称得上有能力“看图说话”了。

当计算机“看图说话”的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机器人就会看电视、看电影了,最后,就会和我们抢遥控器了。不对!机器人和我们抢遥控器,已经不是跨媒体技术范围内的事了。

上一篇:系统交流后心得体会下一篇:优美的文章800字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