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平台解决方案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智慧城市平台解决方案(共8篇)

智慧城市平台解决方案 篇1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1页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1.1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 网络层

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感知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系统区别于数字城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系统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

第2页

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

在各地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基础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来构建。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基础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计算基础设施服务。

 城市公共数据库

城市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类数据库组成,由法定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纲”。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库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

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专题应用类数据库处于该结构的顶层,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智慧应用

以公共数据库和部门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平台对公共数据和部门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让智慧应用能够获取各类协同信息,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第3页

1.2 功能框架

1.3 功能设计

平台由支撑数据、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门户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等系统组成。

1.3.1 支撑数据

由元数据、目录数据、交换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等数据组成,处于整个基础信息资源数据架构的中间层,对下可以以“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或是物理集中方式构建虚拟或物理的城市公共数据库,对上则起到支撑各种业务应用的作用。

支撑数据应单独存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存储于公共数据库中,但一定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支撑数据的安全。

1.元数据

元数据是数据资源的描述,是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和前提,用于描述数据

第4页

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元数据库用于存储元数据。

2.目录数据

目录数据库用于存储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模型数据等平台资源的目录信息。3.交换数据

交换数据指数据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消息路由信息、流程管理信息、异常管理信息、监控管理信息、参数管理信息和交换临时库中的数据。

4.管理数据

管理数据指数据管理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包括数据操作信息、数据库运行管理信息、数据组织存储信息、数据库维护信息等。

5.安全数据

安全数据库用于存放事故报告、事故可能性、故障频率、试验结果、以往的系统安全分析、可靠性分析及人的因素数据等。

1.3.2 运行维护管理系统

1.3.2.1平台安全

1.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由身份数据库、身份管理与数据服务、资源管理与访问控制、PKI基础设施、电子签章及其应用等组成,能够向区域范围内所有系统提供用户身份数据服务,能够为智慧城市应用整合提供支撑,满足“单点登录”的需求。2.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提供信息安全加密传输的功能。通过密钥管理可以进行公钥和密钥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从而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3.数据备份

制定数据备份机制,可按需要进行全量、增量、定期等不同方式实现关键业务数据的备份,确保数据安全。4.数据安全保密授权管理

数据不得随意泄露,只有经授权的相关专门人员可以有权限利用和管理数据,第5页

经正式批准需要数据时必须申请相关主管单位登记,并由需要人签字备案,保密数据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存储和传输,根据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数据开发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

1.3.2.2 用户管理

信息资源分布在各个应用单位,甚至会出现跨区域的不同应用单位,另外,资源的使用者不仅仅是自然人,也包括各类业务应用。不同的应用单位,不同的用户,对资源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因此,需要将各类机构、应用及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才能将资源的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三类角色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划分,规范资源的提供、管理与使用。

主要功能包括:

 机构管理

机构管理提供整个平台的机构维护管理功能,包括机构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详细信息查看和机构锁定/解锁等操作,锁定的机构将变为不可用状态,重新解锁后方能生效。

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包括用户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和详细信息查看及用户状态修改。用户状态分为正常、注销、锁定和未审核四种状态,由统一的管理员进行用户的授权和管理。

 密码管理

密码管理功能提供密码的维护和管理功能,支持密码修改和密码重置,通过向注册邮箱发送限时密码重置地址的方式,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1.3.2.3 日常运维

1.运行报告

提供平台系统运行状态报告,以报表的方式生成并以邮件的方式定期发送至运维人员,运行报告内容包括服务名称、服务访问量、服务状态等多项内容。2.故障通知

第6页

故障通知提供多种方式的故障通知服务,当某项服务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以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通知指定用户,从而对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响应。3.故障巡检

故障巡检提供对各种服务、接口和数据库等的故障检测功能,用户只需将需要定期巡检的服务加入至巡检服务队列中,同时,设置完毕巡检的参数,即可以实现定期巡检的功能,并生产巡检报告发送至指定邮箱。4.访问统计

提供各种服务的访问统计功能,可以灵活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各种数据的统计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流量统计、服务访问量统计、用户/IP访问量统计等功能。

1.3.2.4 统一认证

身份认证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首先必须完成的是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用户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输入用户认证信息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查询用户信息库(LDAP),显示可访问的应用系统入口界面。

单点登录:用户从统一身份认证门户或某个服务系统登录后,再次登录其他系统,无需进行再次认证。做到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服务系统。

1.3.2.5 运行监控

提供平台系统各种注册服务的实时监控,包括该服务的状态、运行时间,同时可以对平台监控的时间间隔,是否自动启动等参数进行设置和应用。提供对运行平台性能(包括CPU、内存等使用情况)的监控和预警功能,同时,对平台服务的各种操作建立日志,并支持日志统计分析功能。

1.3.2.6 应用管理

对应用的信息,包括对应服务,资费等进行维护。系统定义每一种业务为一种系统支持的服务,每种服务加上相应不同的资费策略在系统中定义为应用,是用户可以最终定购的。应用管理就是对应的分类、定义、和资费的设置。

第7页

 定义服务类别、服务子类别  定义优惠方式,节假日优惠参数  定义计费方式  …

服务提供商发布应用,给平台审核;平台对服务提供商的应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应用才能够被用户订购使用。

应用审核包括对应用的服务、价格进行审核。

1.3.3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通过资源目录子系统的建设,以目录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是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使用目录体系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更多应用单位、更多资源的接入与共享。

信息资源编目管理子系统作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载体,采用一种非落地的信息共享模式,是对交换共享模式的补充,在目录式共享中,各应用单位对各自共享的资源有完整的控制权,可有效地解决交换模式中要求各应用单位因担心违反相关规定不愿意批量提供数据的问题。

目录管理与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3.1 元数据定义

编目子系统的核心元数据定义提供对核心元数据的定义管理,包括核心元数据查询、添加、编辑和删除功能,同时提供核心元数据详细信息查看的功能。

1.3.3.2 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功能主要提供基于机构、用户、权限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置管理功能,其主要包括资源权限等级定义、系统参数管理、机构环境管理、用户角色管理、分类方式管理、服务类型查询和权限管理等功能。在此,权限和用户机构管理均为托管方式,由平台运维系统中的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统一权限认证。

第8页

1.3.3.3 编目信息发布

编目信息发布主要提供注册至编目中心的编目信息的发布功能(同时支持批量及指定),在发布时可指定允许访问资源或目录的应用单位列表及资源访问权限要求,通过编目信息发布,可以将前置编目信息发布到全市统一的门户中供各级应用单位进行检索、查看和申请。

1.3.3.4 编目信息撤销

针对无效的编目信息或需要进行下线的目录信息,系统提供编目信息撤消的功能,该功能可对已发布的编目信息进行撤消和下线,该编目信息撤消后可重新进入待发布状态,如需发布可以重新进行发布。

1.3.3.5 编目状态同步

编目状态同步主要提供平台门户与后台数据的手动同步功能,系统提供自动同步检测的功能,能够自动检测目录状态不一致的状况,通过选对相应的编目数据手工进行同步,可实现目录状态的同步修正更新。

1.3.3.6 交换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目录系统提供数据交换驱动入口,调用对交换系统提供的相关接口,实现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并能对交换系统业务数据及各类服务提供资源编目功能。

1.3.3.7 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功能提供编目中心各种服务状态的统计,如编目信息评价、访问量统计等信息,编目信息评价主要提供各应用单位对已发布编目信息的评价信息查

第9页

询功能,访问量统计能够根据各应用单位对该编目信息的浏览数量进行统计。过程信息查询提供编目信息在编目中心的过程信息记录。

1.3.3.8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提供目录查询和目录浏览等功能,包括基础查询和自定义高级查询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联合,并以树形分层式方式展示相关编目信息的详细内容。

1.3.3.9 前置功能

 资源初始化

提供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初始化设置,通过初始化可以实现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通信和目录同步,主要包括前置节点注册、用户权限认证等相关服务。

 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提供对异构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手工或自动编目,应支持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DB2、MSSQL、MYSQL等异构数据库。

 非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除了可以对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编目外,也可以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编目,如文件、图片、视频等进行编目,通过文件交换系统实现文件的共享服务。

 编目信息查询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的查询服务,支持快速查询和自定义查询,可以通过资源标示符、资源名称、关键字、分类方式、编目日期等多种条件进行查询,并支持查询结果的目录详细信息查看,从而让用户快速定位信息资源位置。

 编目信息提交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提交至平台中心的服务,编目信息经过提交后,在编目中心等待审核人员进行审批,并最终发布。提供编目信息批量发布功能,并能够查询已提交的编目信息。

 编目信息审核

编目信息审核主要提供给编目前置管理员使用,编目信息经审核后方能向编目中心提交,在编目信息审核后可以进行该条编目信息的查看。

 编目信息注册

第10页

编目信息注册主要提供前端编目信息提交至编目中心的服务,通过编目信息注册服务,前置编目信息会被注册至中心的信息资源目录中供多个应用单位进行目录访问和资源申请。

 编目信息管理

编目信息管理提供编目信息的修改和删除功能,前置编目人员可以对编目的信息进行修改,包括编目信息的核心元数据项、核心表数据项、字段数据项等内容。修改完毕后,可以对编目重新进行提交、审核和注册。同时,前置编目人员也可以通过编目信息删除的方式删除多余的编目信息。

 目录传输

目录传输提供目录同步的监控和手动执行传输的功能,其主要是针对系统参数管理中的参数进行手动执行传输,通过目录传输,将前置子系统修改的参数与编目中心系统进行同步。

1.3.4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交换,通过交换实现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的同步更新,以及数据比对、清洗、转换、异常处理等交换服务所需的基本功能。

通过建立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通过使用统一的技术手段与标准,提高交换的效率,降低维护复杂度; [2] 同步优化信息存储结构,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确保数据与应用适当隔离,保证数据的安全;

[3] 使数据交换始终处于被有序管理的状态,避免了乱交换、重复交换等问题的出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1.3.4.1 交换能力要求

提供信息整合功能,可按主题要求整合形成共享资源库(健康档案、人口库等)数据集合,支持动态组件形式的数据清洗等处理功能;

自动编码转换,统一编码标准;

第11页

支持主动与被动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按需交换; 支持增量与全量数据同步;

支持订阅式数据交换模式,提供订阅过滤支持,支持键值、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数据落地方式;

提供异构数据库、跨平台数据交换功能;

无缝支持结构化及非结构化资源交换,数据采集方式丰富,触发器/数据库日志/时间戳/轮询等采集数据供用户选择;

基于web图形化平台配置,简单易操作;

统一管理元数据,提供统一标准化字段,规范系统; 为用户提供个性定制处理组件接口,方便用户自由拓展;

自定义数据交换格式,保证在无需代码开发的情况下,完成新交换节点的接入,实现交换元素及交换规则的调整等;

支持信息资源申请调度流程化,支持目录驱动交换; 支持非侵入业务式的前置交换服务;

1.3.4.2 资源管理

提供交换中心和前置交换节点之间各种交换表资源、组件和数据库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交换表管理、控制表管理、组件信息维护、字段转化维护和数据库进程管理。

1.3.4.3 查询统计

提供交换与整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主要包括交换数据查询、整合数据查询、系统信息查询和交换数据统计。

1.3.4.4 订阅信息管理

提供信息订阅服务功能,主要以表订阅和整合信息订阅的方式为主,主要包括表订阅查询、表订阅管理、表订阅审批、表订阅启动、整合订阅查询、整合订阅管理、整合订阅审批和整合订阅启动。

第12页

1.3.4.5 目录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信息资源交换需提供对目录系统的相关接口,实现目录系统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从目录系统中读取相应的资源信息,并能启动流程实现相应的交换配置,最终实现自动交换。

1.3.4.6 交换管理

交换管理提供交换队列管理、交换规则定义等功能,主要包括交换队列查询、交换队列管理(添加、删除、查看、修改)、交换规则定义等。

1.3.4.7 日志维护

日志维护提供交换系统的各种日志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系统日志、交换日志和导入日志等,为系统提供全面的日志管理功能。

1.3.5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

数据整合服务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数据加工、数据整合、数据关联等功能,能够动态配置实现各类不同主题的信息处理,在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构建业务应用所需的业务数据库,充实公共服务数据库,提升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变;另一方面,业务数据库及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指标项扩展的另一途径是新智慧应用的建设,这些指标项的扩展反过来也会充实基础数据库的指标项及数据内容。

数据整合服务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13页

1.3.5.1 整合配置

以图形操作模式配置数据整合参数,实现进行清洗、转换、比对、数据导出、数据拆分等数据整合规则的动态配置。

1.3.5.2 整合组件管理

系统以组件形式对清洗、转换、比对、导出、拆分等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封装,同时提供这些整合组件的注册、发布、撤销、查询等整合组件管理功能。

1.3.5.3 整合流程管理

实现对整合实施过程的申请、配置、审核、执行等过程的流程化管理,并允许在流程过程中进行回退、修改等操作。

1.3.5.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

提供整合结果信息的查询统计功能,无需定制开发,可动态根据不同的整合主题进行相应结果信息的查询。

第14页

1.3.5.5 整合结果订阅

应用接入单位可针对整合结果,按需进行结果集数据的订阅,在订阅审核通过后,系统按预设的规则将接入单位要求的数据交换到指定位置。

1.3.5.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

动态设定统计口径,对数据整合过程进行统计与分析,如清洗数据量、处理过程失败记录、处理成功数等。

1.3.6平台门户系统

平台门户子系统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对外信息展示及平台运维的窗口,针对管理员、政务用户和公众用户的不同应用需求,提供基于平台各支撑系统提供的原子服务,聚合成相应的功能接口集以支撑构建于平台基础上的各类应用,实现公共信息平台“统一门户”的建设目标。

1.3.7 接口与服务系统

1.3.7.1 开发接口服务

支持允许开发者或应用开发商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SDK,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基础数据)和自己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或是开发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主要提供内容包括二次开发包、webservices等开发支持手段,以满足不同的开发用户群需要。

1.3.7.2 数据服务系统

数据服务系统服务内容为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业务人员,最主要包括对业务应用的数据服务。

通过建立数据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建立严格的数据服务管理,数据的使用必须遵循申请=》审核=》使用的第15页

管理流程;

[2] 提供数据服务本身的注册、上架、撤销等服务维护功能,支持服务的动态配置;

[3] 数据服务须提供动态扩展能力,能支持大用户量并发访问。其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7.3 动态扩展服务 1.3.7.3.1 时空信息承载服务

实现城市公共数据库数据的时空化,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组件,大量的资源信息可以以直观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通过与3S技术(GPS、GIS、RS)的结合,可以构建各种可视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同时,基于业务数据的信息资源图层也可以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的手段来进行快速制作,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图层更新的成本和复杂度。

1.3.7.3.2 专题数据挖掘服务

功能主要分为多维数据透视、个人信息综合挖掘和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三部分,系统的数据来源为公共基础数据库与公共业务数据库,系统产生的分析成果数据,经过时空数据处理引擎,以服务数据形式存储于公共服务数据库。

多维数据透视重点是对个人法人的个体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提供多应用单位数据联查、协查功能,提供个人数据比对和户口迁移、人际关系分析等功能。

个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个人年龄、文化程度、居所和个人的失业、公积金缴纳、保险缴纳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法人的基本状况、行业、注册资本等和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智慧城市平台解决方案 篇2

当前, 大批智慧城市新成果和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城镇规划、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 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眼下, 不少智慧城市使用的设备确实是智慧化系统, 但这些系统收集的信息与数据却不能互联与交换, 更不用说基于数据分析后的各种应用, 资源浪费、“伪智慧城市”等现象屡屡出现。

为解决此问题, 各单位企业应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阶段, 对战略管理规划、空间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技术保障规划4大方面进行全盘考虑, 研发出在旅游、交通、娱乐、教育、城市管理等各领域的都能互通的强大的、高可扩展性的“智慧城市”云架构平台, 以创新思维全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2014年第16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除举办了以“智慧发展, 智能未来”为主题的主论坛外, 还邀请了各智慧城市试点区的代表进行分论坛演讲, 各抒己见, 充分利用高峰论坛这一政策研讨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进行深度研讨, 共同探索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平台这一话题。

智慧城市以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持续性的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代表了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趋势, 以及人们生活的理想境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突破当下城镇化的瓶颈,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的关系。那么, 究竟该如何实现创新驱动来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呢?

李荔常务副主任

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

第三方评测和标准化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近期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宏观政策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发改委、国务院提供大量的原创性和超前性的发展建议。然后落实到产业、应用层面上, 评测中心通过开展智慧城市的第三方评测和标准化服务, 推动智慧城市向更惠民、更高效、更绿色、更智慧的方向发展。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 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将一个城市的几十个大的行业、几百个小行业形成的数据, 按统一标准规范格式进行汇总, 以各维度进行切片分析、挖掘、提炼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然后建设更惠民、高效、绿色的城市。

可见规范性和安全性和实用性等技术特点实现的程度将决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 而技术特点实现的程度难以统一标准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方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建设标准的不统一, 造成项目拖延, 增加项目成本的投入, 同样也困扰着运营商和供应商。

第三方评测机构覆盖全国的体系, 专一的团队和丰富的案例库, 秉承严谨、高效、公正的科学态度为运营方和服务商提供第三方评测和标准服务, 从而解决上述的困惑。

规范性是智慧城市建设、设计、运营的基本要求, 规范梳理不同部门各领域的业务系统, 理清各类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 可共享的业务、数据、技术单元, 并实现整合升级。同时, 形成各类业务的整合。技术的统一只有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模型, 才能形成标准的数据结构体系, 才能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挖掘、提炼。从而形成综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目前,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和深圳市智慧城市企业标准联盟, 已联合起草发布了覆盖智慧城市的业务、技术、运营等方面的指导类、规范类、应用类、技术类的系列标准。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和深圳智慧城市的企业联盟合作将通过专家评审、第三方评测等方式, 结合标准, 在试运行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其符合性, 然后标准经试运行修订后推广应用, 并在应用过程中根据符合性评价情况持续改进, 最终形成成熟的智慧城市系列标准。

今后, 评测中心将继续通过咨询、评测、评估和培训等方式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化服务,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业务的整合、技术的统一、深层的感知、广泛的互联、高度的共享和智能的应用。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更和谐美好。

孙德录局长

辽源市智慧城市办公室

智慧城市的落地实践与经验

辽源市是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包括两辖两区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源市历史文化悠久, 是中国的枇杷之乡以及文化艺术之乡。其智慧城市建设是在2011年在数字城市基础上启动建设的, 在顶层设计上以市长的视野、企业的视角、百姓的感受作为设计理念。

智慧城市建设既要考虑企业盈收, 也要考虑市民的利益, 这些都要兼顾。所以辽源市除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把市长视角、企业视野、百姓感受作为基础外, 还规划设计了5项原则。

第一, 坚持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二, 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实现便民、惠民、利民。

第三,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 为城市的产业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尤其我们辽源是属于资源型枯竭的城市, 所以在新的产业发展上通过这样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要探索出一条路径。

第四, 围绕城市病, 如何让我们的城市不得病, 少得病, 这是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核心目标, 通过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我们城市的“自愈”能力。

第五, 整合资源, 信息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 最大限度地降低我们的建设成本。而在建设理念上, 原则上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政策保障这么一个原则。

另外,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 辽源市还设定了5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第一个目标, 围绕产业发展。在这个产业发展方面就是如何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或者是带来新的产业发展, 或者是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我们设定的一些具体的目标。在社会建设上所追求的是可控, 要使我们的城市实现可控, 说起来很简单, 但做起来很难。

第二个目标, 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的和谐, 这是我们在社会建设领域所设定的目标。

第三个发展目标就是围绕城市管理, 还是要解决我们“城市病”的问题, 如何实现对城市管理的区域和对象实现精细、高效。

第四个是围绕民生服务, 这个很好理解, 实现便民、惠民、利民。

第五个是农业农村, 由于我们吉林省是粮食大省, 原来的两个县也是粮食出产县, 所以在这方面主要是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收获方面工作。

在坚持5项原则和5个目标的基础上, 仅过去一年, 辽源市目前启动实施是60个应用项目, 便完成了25项, 其中重点围绕商业类项目比较多, 公益类项目也有一部分。各地政府由于财政资产能力不是很强, 现在就探索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以后, 我们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辽源运行体系。

携手公民开创智慧城市新纪元

新加坡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其实并不是近两年才做的, 而是从1980年就开始慢慢打造现在的这个智慧新加坡。期间我们历了6个不同的国家IT规划, 从1980年的国家计算机化, 到今天的智慧岛规划, 以及之前曾公布的智慧国2015计划, 至始至终我们对数据都很重视。30年前在1986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整合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 之后也在继续加深、加快数据整合的工作, 把整个产业的生态系统、企业都整合到这个数据互联互通的平台上。

新加坡所面对的问题其实跟中国很多城市是一样的, 如说城市化的压力, 需要提高国内的生产力, 及社交媒体带来的冲击, 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等。所以我们新一轮的规划大概有几个方向。

第一, 基于基础设施这一块, 智慧城市的咨询通信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在这一块, 我们的目标当然也是跟很多城市一样, 即提高宜居程度, 优化国家资源的使用, 还有培养可出口的能力。这些方面有三个重要的工作, 首先就是打造一个遍布式的基础设施;其次是培养新的政府、企业、公民ICT的运用能力, 提高服务质量;最后是以试点概念来测试不同的智慧城市的技术。

第二, 如何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新的知识经济体。在智慧城市这一块我们有新一代的光纤网, 现在可以达到1G的光速。我们在还没有打造新加坡光速网之前新加坡的带宽速度是蛮靠后的, 但是今年我们的网速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二。除了光纤网, 当然也有无线网。现在大概每平方公里都有10个热点, 游客、国民都可以免费的上网, 最高网速可以达到2兆。

第三, 怎么利用咨询通信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创新。政府是其中需要转型的一个, 因为我刚才说了市民对政府的要求现在已经提高了,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问题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手段来解决。我们想打造一个合作性的政府, 跟企业、市民共同来解决问题, 并希望利用这些新的IT手段来预防一些大众问题, 如果不能预防的话在市民投诉后的第一时间要就把事情解决掉, 也是需要利用新兴分析的手段来解决事情的。

目前, 我们的2015规划现在基本上已经达成了所有的指标, 所以此后我们将开发新的2025规划, 希望将新加坡打造成第一个以数据驱动的智慧国度。

庄庆维司长

新加坡咨询通信发展管理局

搭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构建智慧城市创新格局

眼下, 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到来, 智慧城市在快速发展, 虽然我们大宗经济发展推动民生、环保跟城市的管理, 但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当地的产业提升, 来促进当地的繁荣。

总结过去的这一段时间, 每隔10~15年, 在技术方面都

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型主机到个人电脑, 再到互联网的初建, 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云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 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 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同时, 也促进了很多的产业互联, 我们也称之为跨界融合。在IDC来讲, 我们是第三代的平台, 在第三代的平台上面都是一些创新型的应用或者产业, 而第三代的平台将颠覆所有的行业。

中国现在一般城市基本的基础建设相对完善, 且技术的手段、后台、云数据基本在中国落地普遍的展开;另外, 可以确定的是, 我们的线上支付或信用评价体系也比较完整, 所以在这个环境之下, 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 可以衍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与商业形态。

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也印证着未来互联网将有一个更大的势头, 这就需要我们各行各业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更多的跨界融合、融通或合作。其中, 主要合作方向是从生产到销售流通到交付到融资, 也就是我们看到更多的公司, 最重要的是有现金流、物流、信息流、甚至于人流等各方面资源的融合。同时, 利用这些新型技术, 可以把每个公司或产业的上、下游商业流程做得更为有效、简洁。

过去的公司非常注重企业类商业流程的改造, 或者是叫BPR也好, 叫商业流程的改进也好, 大家看到很多都是CRM这些东西。现在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之下, 每个企业的边界都变得模糊, 我们讲的这些商业流程, 就是从整个产业链的金融、制造、物流、交易等方面进行整合。

智慧城市是产业、民生、政务、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关注。我们现在看到的产业是培养当地的产业优化, 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经济的推动力。而软通在这方面通过智慧城市, 我们叫产城一体, 从顶层设计到建设到运营, 希望能成为一个整体的服务提供商。我们的目标是以产带人, 促进当地的人气。

智慧城市就是安居乐业, 能蓬勃发展的经济才能和美好的生活环境融为一体, 聚集人气之后又带动内需、促进消费, 根据这个蓬勃的经济再聚集更多的服务业和更多的产业, 然后从服务业提升管理, 再呈现一个很优良的正循环。

让城市更智能, 让生活更便利

智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面我们几乎所有的IT公司都在里面打入了要做智慧城市。那么智慧城市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从IT的角度来看, 智慧城市通过IT的技术来实现所有数据的整合, 形成大数据。有了大数据之后, 能够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融合, 在信息融合的基础之上再去开展自动化的应用, 以满足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应用需要。智慧城市实际上是打造了一个城市间的核心数据与城市里新的IT的生态系统。

从整个产业发展里看, 智慧城市是从数字化开始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发展的一个过程。数字化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提升;智能化使自动化控制、物联网这些产业得到的提升;而智慧化, 实际上可以把信息转变为知识, 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城市所缺的外部资源带到我们所在城市。也就是说未来在智慧城市里面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的主要消费, 有了以信息消费为核心的这样一个体系, 智慧城市就会越来越信息化。

智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 从基础设施, 到整个城市的建设、管理服务以及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当然, 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比如城镇化, 对智慧城市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还产业驱动, 我们的城市希望自己的产业改变, 能够提升, 通过IT的手段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这个时候, 政府缺乏资金, 它希望通过整个招商引资, 通过政策来引导很多的智慧城市的生态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变成政府信息化的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未来, 政府信息化的投入应该在整个智慧城市里面来看, 如果它能够占到财政收入的1%~2%, 就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2%) , 而我们国家目前可能只占了1%。所以, 看一个城市在信息化的投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同时, 智慧城市的建设面对的商业问题是什么?它并不是说单纯的一个IT系统, 它涵盖了整个经济、基础设施和整个城市的发展。它又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条块的分割, 我们不管是想做块还是做条都没办法去解决。另外一个就是持续的过程, 资金的投入很大。另外, 建设智慧城市还需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 去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所以, 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花钱做项目, 这需要我们去探索智慧城市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大智之城, 安全为基

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相当于经历了三个阶段, 除一开始的网络化阶段、数字化阶段, 现在已进入了智能化建设阶段。

需求是指引, 应用来自于需求,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同样也不例外。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是来自于城乡居民的本身需求, 同时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和马斯洛的理论模型是分不开的。我们把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分成了三个层面:一, 技术性应用需求。二, 中间层发展性应用需求。三, 个性化应用需求。每一个层面都有典型的应用领域, 像技术里面有设施和管线的安全需求。我们的食品、医疗等都是组成部分。在发展性应用需求当中主要是智慧能源等等。在个性化方面主要是旅游、商务、智慧产业等, 和本地结合的比较紧密的领域共同构成我们的个性化应用需求。我们的公共安全应用体系建设属于基础性应用需求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

眼下我国的公共安全当中存在以下一些挑战:

一是重视应急处置, 忽视预测预警。像我们一些忧患意识不强, 社会单位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还有公众教育与宣传培训等, 相当于培训教育不够, 这些因素都构成了我们对整体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机制方面, 只侧重各类预案制定, 但是应急机制确实尚未形成。包括针对性不够、形式化严重以及演练不够等。根据国家应急办统计, 全国截至到2013年年底, 除了军队和武警以外我们全国大概有550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我们在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风险监控、风险评估等一些实用性的机制方面确实尚未形成, 需要加强。

三是应急资源的保障方面。现在我们重视常规物资的储备, 但是对应急资源的整体性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规划, 像物资更新不及时、储备缺乏整体规划、应急通信方式单一等。如此一来就会发生一旦网络中断, 就会形成孤岛, 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应急方式的短缺, 为应急指挥决策救援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就是信息缺乏共享。在常规的突发事件当中我们重视分类管理, 但是信息共享不畅会造成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不够。像前一段时间造成的为APEA会议, 我们离北京比较近的地方都要实现车辆限行, 效果还不错, 确实会议期间雾霾没有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综合治理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安全意识不强, 安全形势不一致。二是运行机制不顺, 部门管理与联动应急不协调。三是信息共享不畅, 管理水平与现场处置不适应。四是保障体系不全, 队伍建设和综合保障不规范。五是评估体系错位, 绩效评估和综合治理不同步。当然, 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城市公共管理提供了一些发展的机遇。

设计顶天-集成落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探索与实践

我们在过去的五年里一直都是从事一些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所以在此期间也跟大大小小的70多个政府有过交流。对此, 我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 即智慧城市跟原来的数字城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现在看到有没有智慧城市, 其实有些东西都是一直在做的, 像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智慧城市时也要做各种通信网络, 乃至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到底智慧城市它带来的新特点是什么?

第一, 在应用领域中, 可能原来更多的是单一行业的信息化, 现在智慧城市上面更多的是要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 建立综合运营平台。

第二, 数据的应用。原来一个城市的数据在各个部门里面, 卫生的数据只能用于卫生方面, 交通可能只运用交通的数据。现在智慧城市其实是要把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一个横向的打通, 再采用数据挖掘的技术来提供新的数据, 而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 才应该成为智慧城市的附加值。

第三, 我们现在讲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卖一个解决方案、卖一个产品。如果真是这样单一销售一个产品的话, 那么它就会涉及谁来投钱, 且这个收益可不可持续的问题。因此, 建设智慧城市更多应该强调的是技术本身循环盈利的可能性, 也就是这个技术它是否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这也跟企业的技术如何变成产业息息相关。

第四, 管理方法。原来我们政府的管理可能更多的是从管控自上而下的设计来着手, 现在更多的是要把社会的参与, 把自下而上自发的这一部分给激活起来。

这四点要统一思考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产业, 是要政府和企业紧紧捆绑在一起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它一定是一个管理和统筹的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就一定是一个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而政府, 它就应该成为一个一把手工程, 它算的应该是社会效益, 你要让一个政府把每一个行业到底怎么赚钱算清楚是很难的, 但是它能够算的清楚的是我这个城市需要的一个最终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讲, 我们就需要有一个企业能够作为政府的抓手, 去把这个政府里面的社会效益能达到的过程用怎么样的商业模式, 用怎么样的方法能调动我们各个供应商, 能把整个盘子运营起来。所以我想这个政府和企业这种合作就是我们现在最提倡的PPP模式——政企合作模式。

我们公司在过去的五年里面一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 另一方面我们也基于这个目标致力于成为一个智慧城市的综合运营商。

支持中国智慧城市之发展——探讨数据中心面对的困难

亚洲数据中心联盟, 主要是亚洲地区几个地方和国家的数据中心所组成的, 它们都是中立的数据中心, 包括香港的ADCA、泰国的TCC、越南的CMC等。还有ADCA和外国的数据中心有一个关系, 包括美国的Telx, 还有就是TELEHOUSE, 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英国伦敦的数据中心。

现在大致上可以把数据中心分成三类, 第一种是企业自用数据中心;第二种是运营商数据中心, 一方面提供电信服务, 一方面提供数据;第三种就是第三方数据中心, 可能国内是叫第三方数据中心, 香港以外的地方就叫中立数据中心。

近些年我看到过国内的数据中心已经有255个, 相信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对智慧城市此方面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表示, 全国数据中心的建设整体布局尚不理想, 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仍就存在。

数据城市越来越发展, 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国家对数据中心也存在一些重要的考虑因素。发展数据中心是政府的支持, 数据中心支持智慧城市的成长和发展, 如果数据中心不能得到政府支持的话就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如果能够有很好的地方去发展数据中心, 我相信就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来中国发展数据中心。

还有我相信国内发展数据中心的话政府会要考虑一下网络进一步的开放, 因为现在运营商主要是电信、联通、移动。还有宽带速度, 香港是第一, 中国大陆是第43, 因为要想智慧城市的发展网络肯定是要加快的。

数据中心的建设除要从客户的利益方面出发外, 还要从人才角度去考虑。我不担心中国没有人才, 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是要了解中国的市场, 而且还要了解国际市场。

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探索 篇3

一、引言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1]。

城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城市管理网格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城管使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有效解决多部门管理和协调的问题。同时,数字城管也是城市“管”、“治”的基础工程,是公众都可享用的“公共品”。因此,在已有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扩充,作为智慧城管的公共平台[2],为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到2017年年底,所有市、县都要整合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基于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

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实现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融入参与式的城市社会服务与管理;二是网格化服务与管理将实现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和服务流程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促进协作性公共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时代政府部门的治理机制,整合政策制定与执行,促进资源共享;三是通过各行业、各系统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无缝链接、协同服务、快速反应、整体推进,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与管理;四是整合“碎片化”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型政府深化改革的品质。

二、城市管理服务网格化发展概况

在城市管理服务网格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的数字城管建设开始于2003年。数字城管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与城市事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方式。它通过应用、整合多项数字技术,利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通过建立主动发现问题的机制、责任明确的问题处置机制、长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实现科学、严格、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综合行政执法等多部门、多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城管”,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

在数字城管建设运行9年后,杭州、南京、宁波等一些城市开始启动智慧城管升级建设工作。2012年4月,作为国内首家智慧城管中心,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

与数字城管相比, 宁波市智慧城管中心是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类信息资源,推进数据融合[3]。智慧城管通过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城市管理各个环节、不同人与物之间的泛在互联;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运行状态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管理对象拓展到“人、事、物”全方位管理,实现公众参与的城市治理[4];通过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分析,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发挥智慧城市管理的整体效能;强调“以人为本”的开放创新,汇聚公众智慧,推动社会创新,实现以监管为主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

三、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特色

2013年12月,温岭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后,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开始推进智慧城管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动智慧转型

1.“云”化资源

利用政务外网资源,搭建与公安、交通、建设等部门共享资源的“政务云”,将各部门的“信息孤岛”融合汇聚到统一的云计算资源库,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信息壁垒,以“统一归口、分布使用、交互共享”的资源动态管理模式,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对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平台,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租用第三方天翼云。通过虚拟映像,将温岭市智慧城管视频资源与省级智慧城管平台互联互通,成为首个接入省级平台的县级试点,实现了省级平台对温岭市的宏观监管和指导,形成了具有温岭特色的第三方云与政务云共存的“混合云”优势,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物”联感知

通过融合信息感知平台,接入信息采集员的“城管通”、执法队员的“执法仪”和行业监管员的“处置通”等,通过智能终端获取的问题描述信息,以及渣土车、环卫车、行政执法车等车载系统获取的位置描述信息,通过分析作业车辆、作业人员和执法车辆、执法人员的位置和实况,实时指挥调度;通过统一视频感知平台,集成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建筑渣土监控系统、垃圾焚烧发电厂实时监控系统等,整合天网工程中城市管理问题高发的66个点位,形成了面向城市管理的有效智能监控优势。

nlc202309082148

3.“大”数分析

在原有数字城管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扩建,优化系统流程,实现智能化案卷提醒和回复,开发智能分析评价系统,提升智慧城管考核评价的科学性;通过一、二期工程建设,实现主城区29.93平方公里的标准化采集覆盖,同时建立可量测实景影像空间数据,将城市管理的事部件定位于全息影像空间参考系中,确保平台城市景观的可视性;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隐含、未知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为政府部门决策、减少可能的风险提供一手数据。

(二)注重“物联网+”理念融入,创新服务民生

1.立足大众创新,提升公众参与

建成以微信、微博等为渠道的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创新市民参与机制;在省内首创建立wiki门户网站,促进城市管理的民主决策。同时,对有效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建议的市民,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

2.立足社会创新,探索服务转型

在全国首创建立停车诱导微信公众平台,整合自驾车泊位寻找和公交、公共自行车站点、路线三位一体的信息查询功能,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建立城市管理问题投诉渠道。市民通过微信直接发送城市管理事部件问题和意见建议。自2014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全新改版上线,点击量突破200万次。

3.立足知识创新,推进政产学研融合

加强与省内智慧城管专家组建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城管研究所的紧密合作,探索校政合作新模式。全省首个县级“智慧城管”教学实践基地落户温岭,双方互聘技术顾问、专家,共同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城管方向)人才,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为学院师生讲座,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专题研讨。双方通过调研拟定的《温岭市智慧城管建设规划方案》通过省级评审,获得一致好评,作为全省县级市智慧城管建设标准方案推广;双方共同申报的合作科研项目“基于温岭的智慧城管信息采集项目”被省建设厅立项。

四、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思考

2013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仇保兴在“智慧地推进中国城镇化”主题报告中提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升级为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捷径”,各地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优化数字化城管系统作为智慧城市的物理性公共平台”;“智慧城管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数字城市管理技术应用,以业务驱动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数据整合,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5]。

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的核心是社会管理,智慧城管管理领域的核心是城市管理,二者虽然领域不同,但是网格化管理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本文提出的建设智慧城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引入智慧城管平台的理念,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街区和乡镇,叠加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综合治理、权力阳光、决策、管理、服务、政务公开、社会监督与参与等项目内容,建立配套、完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督考核的闭环机制;围绕“政府城市综合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管理”,通过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公用资源,统一实行“一个三级网络体制、一个统一服务入口、一个流程调处到底、一个监督考核机制、一个智能化平台”[6],最终是要着力于解决基层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源整合。通过对数据库(包括今后新增的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城市基础对象数据库、实景影像数据库,以及各类管理业务的数据库并加入时间维度,以此构建温岭市独有的、时空一体的城市数据库。二是热线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热线,包括市长热线12345、城管热线96310、城建热线12319、民政热线96345等特服号码和其他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企业的投诉咨询热线,搭建“一号对外”的服务平台,实现市民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能得到政府部门提供的社区治理、小区管理、生活和便民服务。三是视频监控资源中心。通过整合视频监控资源,主要包括天网工程(公安局),公园及周边的视频监控(建设规划局),车站、公路的视频监控,以及公交、出租GPS监控(交通运输局),各市场及周边的视频监控(市场监管局),城管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行政执法局),以及酒店、宾馆、商场等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搭建覆盖全域的视频监控网络,及时了解、掌握城市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四是公共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整合政务公开信息,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教育科研等专业数据库之间的共享交换。五是地理信息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国土局的基础国土资源数据、建设规划局的天地图、交通局的道路路网信息、水务集团的给排水管网、供电局的电力线网等数据,在与智慧城管平台基础数据进行叠加、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信息覆盖面更广、基础设施功能更全的政务地理信息服务中心。六是拓展网络。数字城管的闭环监管流程是现代城市科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在此提出创新性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即在数字城管的基础上构建市级部门、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网络,通过采集、派遣、处理、考核的闭环监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级网络即市级网络,组建温岭市综合服务管理中心,整合信访、公安、司法、民政、人社、国土、卫计等部门,建立融信访接待、户籍登记办理、法律咨询、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业务为一体的平台;二级网络即街道、乡镇网络。通过整合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办等资源,建立集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三级网络即行政村、社区网络。通过在行政村或社区建立基层管理服务站,开展各项便民服务,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

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感知网、云计算等集感知、获取、传输、处理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和已整合的城市数据信息,推进数据融合,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面到协同一体的四个平台,即业务协同平台、公共事业监督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和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杨海涛.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 [D]

[2] http://www.gkzhan.com/news_People/detail/414.html

[3] 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60-66.

[4] 宋刚,孟庆国.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J].电子政务,2012(2/3):1-9.

[5] http://www.vsharing.com/k/CIO/2015-9/714403.html

[6] 智慧城市白皮书[M].(2012),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城市论坛

(责任编辑:李静敏)

智慧城市环保解决方案 篇4

智慧城市的建设呼吁智慧环保的同步发展,同时,智慧环保的发展也会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环保从根本上来说,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我国高度重视智慧环保的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目标之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提出了“坚持共同但有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机枪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址、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的具体要求。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用科技手段开发及改善环境,寻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到了路。智慧环保的建设,是亟待进行的工作,虽然进展困境重重,但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努力寻找突破之道,相信智慧环保的未来不会太远。

智慧环保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智慧环保的建设虽然受到国家的重视,但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国家相关政策不尽完善,环保物联网标准未明,概念普及程度不够,环境管理理念、方法、体制、机制不匹配,缺乏统筹规划与组织;第二,行业标准和技术并不成熟,技术的应用和产品都未能普及,环保物联网应用中环境监控、环境信息共享范围与协同能力尚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够,应用思路和前景堪忧;第三,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但相关政策及公共服务水平不能有效匹配,参与渠道受阻,难以满足环保相关产业的普及发展;第四,环保物联网应用在环境质量监测、行业、企业污染防治、总量减排等履行环保职责中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环境保护的效果。

智慧环保困境的解决之道 智慧环保这一理念是基于相关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比如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为智慧环保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持,智慧环保要想得以发展,首先必须是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我国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都还处于理念到实践之间,离真正的落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智慧环保的建设要落到实处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统筹上下关系。智慧环保的建设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要充分协调,把握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做好智慧环保的建设、预算、维持和完善机制,通过层级制度保证政策的落实。

明确指标体系。环保物联网应坚持顶层设计体系,以技术的落地应用为终极目标,将政府环保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及社会机构和公众都囊括起来,共同探讨智慧环保理念及措施。

完善配套设计。环保的技术需要众多相关配套设施,简单的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完成,但还要对其进行制度理念、架构体系、体制建设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断晚上流程体系和系统化建设。

划好应用范围。智慧环保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一定要明确建设和应用的范围,充分考虑智慧环保应用的应用体系、基础设施和管理运营体系,统筹好各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

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和着力点,责任重大。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全国节能减排和污染整治工作的推进,防治大气污染行动、排污总量控制及其配套的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等制度,正在日益受到社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正在从污染控制为目标开始向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转变,在这种形势下,现有环境监控模式和能力还存在明显差距。开大智慧环保解决方案,致力于推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保障。智慧环保定义

智慧环保是物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化的产物。基于物联网、移动网和与计算技术,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个,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将环境的保护实现最有效化,并通过市场配置机制控制排放、减少排放。智慧环保解决方案

通过建设一个开放性,集只能感知能力、人机互动智能处理能力、智慧专家指挥能力、专业政务工作综合管理能力于一体新一代智慧环保服务平台系统,将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及数据利用融为一体,同时辅以排污权交易管理平台协助市场控制排放,做到环境管理体系化、环境监控可视化、环境服务公众化、环境决策科学化和排放减少信用化,最终达到“测得准,传得快,说得清,管得好”的效果,实现环境与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目标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实现了“现状、趋势和预警”结合与“防、控、导”一体,通过智慧环保平台检测现状、分析趋势和风险预警,预防和管控环境资源污染,并且通过排污权交易平台以市场配置环境资源,靠价格杠杆控制污染、推动污染减排,引导企业进行自我良性更新。

本解决方案将支持环保部门提升业务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环境保护效果:支持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准确掌握排污数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同时能很好地满足公众对于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并可以通过举报与投诉处理平台,向环保部门提出投诉与举报,从而帮助环保部门更加有效地管理违规排企业,保持环境良好。

1.在线监测与排污总量综合管理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许可证、排污收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从国家到地方相应的环境监察工作体系也已建立。但是由于缺少有效技术手段,不少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存在难以落实的“真空”地带。在环境执法与违法、排污控制与污染反弹的博弈中,环境监察执法这把利剑无法发挥真正的效力。

合肥徽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线监测与刷卡排污总量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是基于排污总量的控制、监测及指标交易而建立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人工管理到智能管理的工具。该系统继承了互联网、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信息安全等多方面最新技术成果,将极大的提高环保领域的管理效率。本解决方案是强化总量减排控制的重要推动手段,对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在线监测数据为总量计算依据,以实时定量检测为目标,通过安装总量计量装置,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计量控制。应用排污许可证IC卡电子证照管理模式,将IC卡作为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副证,记录企业的相关排污总量信息,实现总量排放量化管理。监测企业实时排放量与许可排放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提供预警机制,促使排放量不足的企业通过排污权临时租赁的方式获得排污权指标。总量检测指标为:

废气污染源总量检测指标包括流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项。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可再扩展。

废水污染源总量监测指标包括流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三项,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可再扩展。

总量数据来源:

已经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企业,数据来源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为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的企业按照要求安装。

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不包含上述总量监测指标时,升级污染自动监控系统获得数据。以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数据作为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计算依据。

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包括:总量计划、总量分配、总量监管、总量储备池、排污许可证管理、企业实时排放总量监测功能。

总量控制器:实现定时定量检测总量监测指标和工况检测指标,实现刷卡操作与拍档预警,显示减排效率队排放总量的影响,支持数据查询与报表汇总。

数据采集终端

废水重点污染源监测:流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监测设备 废气重点污染源监测:流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监测设备 污染源处理设备状态监测:油烟净化器、阀、泵、反射炉等 2.辐射安全远程综合管理系统 “管核先管源”是环保监测机构的工作原则,目前在放射源监管中主要采用GPS定位技术、位移传感技术、红外探测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固定式辐射剂量率监测、手持辐射剂量测量等监管技术,此类技术都是比较成熟,但对只监测容器,不能从“源”头上对放射源安全进行有效监管

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物种的共同家园,然而由于人类不良的发展方式,地球生态逐渐恶化。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智慧环保的四大主题:

智慧环保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以大气环境、水环境为核心的多种环境监测对象,以感知为先、传输为基、计算为要、管理为本,构建环境与社会全向互联的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率先实现环境监测监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率先实现环保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率先探索环保物联网系统建设、运维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做成智慧环保总体目标。

方案特点

通过对智能化设备运行状态、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全面感知,给予设备智能化的物联网监控体系。基于软件系统支撑平台快速构建应用,采用高质、稳定、兼容性强的开发技术,快速构建统一的环境软件系统支撑平台;达到将各独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融为一体的目标。

环境数据整合及空间信息共享,采用数据交换、数据整合、数据挖掘、数据展示技术,建设面向全局的数据中心;同时,提供平台开发空间信息共享服务。

“智慧环保”是建立在原有“数字环保”的基础上,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智慧环保在支持环保部门提升业务能力中,可以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监管手段,提供新鲜的一手数据,提供行政处罚依据,有效提高环保部门的管理效率,提升环境保护效果,解决人员缺乏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等。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监控企业产生的三废排量,可避免因超标排放或不合格排放所面临的环保部门天价罚单。同时,也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智慧环保可以很好地满足公众对于环境状况的知情权,通过环境污染举报与投诉,从而帮助环保部门更加有效地管理违规排污企业,保持环境良好。

智慧城市规划一体化解决方案 篇5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实现城市中的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的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和信息智能利 用为特征,从而实现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

CMEC智慧城市咨询将帮助客户分析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评估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规划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并设计具有城市发展 特色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信息惠 民工程、高效政务工程、智慧产业工程、智慧治理工程等,设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云计算中心、城市基础数据库和大数据应用、智慧农业、智慧城市 管理等方案,帮助客户制订智慧城市实施规划,规划制度、组织、资金和招商引资的策略。

一、网络覆盖

1.搭建基础光网络架构,建设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主干和分支链路,以及ONT设备入户;

2.完善城区公共区域的WLAN无线网络建设。

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采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1.梳理(市)、(县)信息资源,制订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指导工程项目建设;

2.在完备的公共设施资源及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下,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信息软件平台,实现各(市)、(县)不同政务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云数据交换平台、云数据共享平台、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云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等; 3.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安全机制,保护机密信息不被外界非法操作者控制; 4.共享呼叫中心建设;

5.完成机房业务承载系统建设。

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1.建设覆盖全(市)、(县)的人口基础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库; 2.建设覆盖全(市)、(县)的法人基础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库;

3.建设地理空间数据库,建立建筑物数据库。

四、智慧城管

建设具备视频分享功能的“智慧城管”系统;

1.平台应用系统。

2.核心应用系统(包含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城市管理综合评价子系统、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构建与维护子系统)。3.扩展应用系统(包含GPS车辆定位监控子系统、领导办公子系统、业务短息子系统、移动执法子系统、综合评价系统、统计分析系统)。4.视频监控子系统。

5.专项应用子系统(包含渣土管理子系统、户外广告管理子系统、环卫管理子系统、智慧城管综合门户网站、部件采集子系统、轨迹管理子系统、应急调度子系统、园林管理子系统、地下管线管理子系统、临时占道管理子系统)。

五、智慧建筑

1.建设项目联动监管系统

(1).企业资质信息管理子系统(2).报建审批子系统

(3).工程项目监管子系统: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4).执法处罚子系统

2.建筑节能推广 3.绿色建筑推广

六、智能管网

建设(市)、(县)智能管网系统,对地下各种管线业务普查、建立电子地理底图、各种类型的管线数字化、各相应管线的专业属性资料数据库:

1.建设4G无线城域网;

2.供电、供气管网设施智能化改造;

3.(市)、(县)主干道扩建,地下管网智能化建设改造;

4.(市)、(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扩建,地下管网智能化建设改造。

七、智慧水务

1.完善供水工程建设,实现居民安全饮水。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排水防涝工作。

(1).对城区进行排水管网改造,排水体制实现雨、污水分流制;(2).建立污水处理厂;

(3).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现状普查;建立城市水务监测系统;建立基于GIS的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库;

(4).对现有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进行加固及扩建。

八、智慧环卫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化环卫管理,创新现实环卫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精细化。建设(市)、(县)智能环卫系统:

1.智能垃圾源头分类 2.智能垃圾分类投放 3.智能垃圾分类中转 4.智能垃圾综合处理

九、智慧政务

1.建设(市)、(县)政府门户网站

2.建设(市)、(县)党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

3.建设(市)、(县)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平台 4.建设(市)、(县)政府视频会议系统 5.建设电子档案系统

十、智慧教育

建设(市)、(县)教育系统“三通两平台”,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多层次、智能化的开放式教育管理体系:

1.(市)、(县)教育城域网建设; 2.社会化教育服务;

3.对接(市)、(县)“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4.建设校园一卡通服务平台。

十一、智慧健康

1.建设(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建设两大基础资源数据库。包括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 3.建设五大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4.建立食品药品监管平台:建立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监管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将食品药品监管的各个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得监管者 既可以得到宏观的分析计算后的智能数据,实现风险评估,也可以得到微观的单一物品如鸡蛋、猪肉等生产、加工的全程信息,实现追溯信息和风险管理。

十二、智慧交通

建设(市)、(县)交通信息中心,逐步实现(市)、(县)交通信息网络化:

1.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 2.交通诱导系统 3.智慧公交系统 4.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5.电子收费系统 6.紧急救援系统 7.超载预警系统

8.“数字交警”(智慧平安)系统资源共享

十三、智慧环保

1.完善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增强监测点的监测能力;

2.通过增加大气、水自动监测点位,准确及时的掌握污染源动态排放情况,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监管依据;

3.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间的业务融合,将各类环境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与处理、智能分析,实现对环境环保和自然灾害等状况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规范和各部门的信息共享; 4.健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智慧环保体系与工业生产的对接。

十四、智慧国土

1.智慧规划系统:包括构建集基础地理、规划成果、测绘成果等众多空间数据的规划一张图;构建基于协同办公平台的全周期、全流程动态跟踪和监控,提高审批 服务效能和质量;构建智能化辅助选址评价体系,建立城市发展监测中心;提供基于地图场景的多网络环境汇报演示手段;提供动态用地平衡分析和总规、控规衔接 度智能评价等功能; 2.完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建设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体系,加快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建设;

3.构建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服务平台。4.建设(市)、(县)资源信息门户系统;

5.建立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国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煤炭等矿产物流系统; 6.完善(市)、(县)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基础环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体系。

十五、智慧平安

1.开展社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2.建设具备视频分析功能的“数字公安"系统; 3.建设具备视频分析功能的”数字交警“系统; 4.建设交通指挥监控系统; 5.建设无线图像传输系统; 6.建设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 7.开展民生监控点建设;

8.城市打防系统互联网安全保护及城区”热点“布建。

十六、智慧园区

1.建设智慧园区平台系统:小微企业云服务平台、政务办公服务信息平台、园区外部服务系统、绿色节能管理系统、园区应急管理系统、监控中心、园区自动喷灌系统、园区公共广播系统、视频及安防监控系统;

2.园区环保:完善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十七、智慧旅游

依托当地旅游旅游带的实际特点,通过开发统一的APP应用、旅游助手应用平台等,实现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教七大方面,完成智慧旅游系统建设。

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包括:

智慧城市平台解决方案 篇6

建 设 方 案 V3.0

*****有限公司2014 年 5 月

目录 多媒体综合信息发布系统配备硬件.........................3

1.1 硬件设备...........................................3 1.2 方案要求:.........................................4 2 多媒体智能引导查询系统配备硬件.........................4

2.1 硬件设备...........................................4 2.2 方案要求...........................................5 3 智能排队取号系统配备硬件................................5

3.1 硬件设备...........................................5 3.2 方案要求...........................................5 4 电子范例展示系统配备硬件................................6

4.1 硬件设备...........................................6 4.2 方案要求...........................................6 5 自助服务系统配备硬件....................................7

5.1 硬件设备...........................................7 5.2 方案要求...........................................8 6 窗口双屏互动系统配备硬件................................8

6.1 硬件设备...........................................8 6.2 方案要求...........................................8 7 视频监控................................................9 多媒体综合信息发布系统配备硬件

1.1 硬件设备

LED无缝拼接屏要求:

(1)在配楼一层,上图红色框标识的地方的20平方米的墙来建设4*4的无缝拼接屏;

(2)展示内容包括:以web地址方式访问的软件展示内容、视频监控画面、视频文件

(3)展现方式: 可全屏展示

可分屏展示(初步设计分四块展示),如下图所示:

1234(4)拼接屏控制台初步规划放置在导办台位置,控制PC不宜数量过多,如果能通过平板设备来控制拼接屏的展示内容更好。

1.2 方案要求:

阐述无缝拼接屏的规划方案(包括声音播放器和无线耳麦,尽量考虑全面些),效果图,涉及到所需要的所有设备型号、参数、数量以及价格;说明一下需要用户方配合做的事情有哪些。多媒体智能引导查询系统配备硬件

多媒体智能引导查询系统采用55寸大屏幕触摸屏,集成热敏打印、二代身份证读取、办事指南打印、二维码扫描等功能,包括中心简介、中心布局、个人办事、企业办事、办件查询、服务之星、问卷调查等功能,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工业制造技术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现代化的帮助引导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水准和服务效率。

多媒体引导查询设备相比普通触摸查询设备而言,不仅具备事项信息查询、办件进展查询功能,同时具备中心多媒体展示、平面布局展示、二代身份证识读、办事指南打印、问卷调查等功能。采用1920*1080的高分辩率,55寸大屏幕展示,包括身份识读、热敏打印、二维码扫描模块,提供的视觉效果更好,功能展示更齐全。

中心大厅除了55寸大屏幕触摸屏外,还有42寸和19寸触摸屏,也集成二代身份证读取、办事指南打印等功能。

2.1 硬件设备

(1)55寸竖屏触摸屏:集成身份证读卡器,集成热敏打印机、二维码扫描设备、指纹扫描(非必须)

(2)19寸触摸屏: 集成二代身份证读卡器,集成热敏打印机设备;2.2 方案要求

所提供产品的图片、品牌、型号、参数、数量及报价,并能在平面图上标识摆放位置。在数量上,因55寸造价高,数量不宜多,可考虑一、二层各放置一台,三层主楼和配楼各一台;19寸根据情况合理规划即可。智能排队取号系统配备硬件

3.1 硬件设备

(1)排队取号机:集成身份证读卡器、热敏打印机。具体的参数配置和数量请合理规划。

(2)叫号系统要分区域叫号

(3)需要软呼叫(与业务系统深度集成)与硬呼叫(物理呼叫器)相接合的方式进行叫号;因要实现软呼叫功能,需要厂家提供叫号系统接口,配合我公司进行软件深度集成;对于不使用我公司软件的单位,需要配备物理呼叫器进行叫号。

(4)每个工位设置窗口条屏;

(5)在每个楼层的休息区域配备LED单机色屏显示叫号信息;在旁边可配液晶智能电视机展示我方B/S架构的web页面,如有需要也可展示排队叫号信息或者电视新闻。具体摆放位置可悬挂或挂墙上,请合理规划。

3.2 方案要求

满足以上设备要求的具体规划方案,所提供设备的图片、品牌、参数、数量及价格;需要用户配合做的事情有哪些,请尽量考虑周全一些。4 电子范例展示系统配备硬件

4.1 硬件设备

在类似于上图中红框标识的位置作为自助填单区,其他区域类似于这种设计都可作为自助填单区。

(1)液晶显示器,可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作报价方案,一种是普通的液晶显示器,带鼠标;一种是触摸屏显示器;

(2)一台性能比较好的主机作为虚拟服务器,可控制填单区那几台液晶显示器即可;

(3)在填单区方式网络A4打印机,填单区的电脑可以连接此打印机来打印表格。

4.2 方案要求

满足以上功能的规划方案,包括所提供设备的图片、品牌、参数、数量及价格,具体的摆放位置,在平面图上进行标识;对于普通液晶显示器和触控显示器做个对比报价。需要用户方配合做的事情 5 自助服务系统配备硬件

在上图标识位置作为自助申报区域,其他区域类似地方都可作为自助申报区域,此区域可连接外网。

5.1 硬件设备

(1)台式电脑,可分为两种情况分别作报价方案,一种是普通的台式机,带鼠标、键盘;一种是触控一体机,带鼠标、键盘(不知道现在的一体机是不是都是触控的,触控和不可触控价格相差多少?);

(2)政府自助行政服务机设备

集成二代身份证读卡器 集成扫描设备 集成A4纸张打印设备 集成手写板 集成银联缴费接口 集成二维码扫描器 集成指纹扫描(非必须)类似于下图所示的设备

5.2 方案要求

满足以上功能的规划方案,包括所提供设备的图片、品牌、参数、数量及价格,具体的摆放位置,在平面图上进行标识;对于普通台式机和触控一体机做个对比报价;在数量方面,自助行政服务机设备造价高,不宜多,一楼两台、二楼一台、三楼两台。需要用户配合做的事情。窗口双屏互动系统配备硬件

6.1 硬件设备

(1)带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2)每个工位一台;(3)需集成网络口、串口;

6.2 方案要求

所提供设备的图片、品牌、参数、数量及价格。需要用户方配合做的事情。7 视频监控

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技术 篇7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采用的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加上时间维度再结合经典云平台的设计思路, 利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平台共有六个层, 细分可以划分为4 个核心层次即以云服务管理层、云服务层、基础数据层和运行支持层为基础, 这四个核心层也就是完成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传输, 数据存储,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数据管理, 数据输出这一系列步骤的处理器。外加2 个支持体系, 结合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了数据的正确性, 可行性和安全性, 就是这两大板块六个部分组成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主体架构。将智慧城市时空云信息技术在探索中将其完善, 最后将其实际应用到生活生产中, 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管理, 同时也会对工业生产, 科技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解决在智慧城市时空云信息技术中的技术难题对于当今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 智慧城市时空云技术平台的总体框架

2.1 智慧城市时空云技术平台建设内容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可以提供的地图是三维地图再加上时间维度而成的四维地图, 遥感技术与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3S技术的智能化应用。数字城市的主要是中心城区、重点建筑、重点街道等地方加大监测力度, 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感应器嵌入到明显的地物或建筑物上, 运用特定的技术, 将地理数据和时间数据或者是以视屏的形式将实时的数据传到互联网上, 实现透彻的感知, 重点获取他们的地理时间数据。之后在服务器上进行云服务全面升级, 云技术实际上算是一种虚拟的平台,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对云平台的要求相对更高, 在这种要求下, 无论是应用软件, 还是系统构架都会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 软件的运算适应能力, 存储的动态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智慧城市时空云技术将要面对大量的用户群, 因此对于数据的安全性, 数据可使用的终端性的多样性都应该满足, 由于游戏写特殊的行业使用的情况下开发的应用技术应该满足存在二次开发, 二次开发使用的Web Service接口使得所获取的数据拥有合法性。互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是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 属于是在数据和用户之间建立的桥梁作用, 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送到云平台上, 经过处理后经互联网传送到客户端。

2.2 智慧城市时空云技术平台应用方向

智慧城市主要会在医疗、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食品制造与安全, 社会安全等方面有大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医疗方面不仅会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 还存在时间方面的麻烦问题, 在交通不方便抑或是网络不便的郊外经常会出现有因为交通问题和时间问题直接延误病人最佳救援时间的事故发生, 除此之外, 医院里挂号和医生的选择也存在盲目性,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可以的实时的特点及可以改变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改变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 还可以改变医院和医疗机构, 医院里护士和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这样一来在人民健康的保障上又更近了一步,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交通运输主要是以警察为主要力量, 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上的交通图像来对车辆进行统一管理, 对于正常的交通网络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同时对于违规违法的车辆进行严厉打击, 形成集打击、控制、预防三位一体的管理功能的交警管理平台。在交通运输商还可以将通信系统、列车监控、自动化售票统一化, 最大程度的覆盖城市主要交通方式, 还可以将高铁、航空等集为一体方便民众的出行。环境保护方面重点应该落实在环境监测上面, 通过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技术平台对于生产企业的尾气排放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警告, 到了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责令其停产。对于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地点和方式也实时的跟踪, 并建立应急指挥处理部门全面跟进进行指挥。食品安全现在是全民关注的焦点, 应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可以从原料的生产地、食品的加工过程、对于过期食品的处理等一系列建立一个透明的监督机制,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监管, 对于存在食品安全的生产企业或者是原料加工地进行严厉的惩处, 追溯问题的源头。社会安全则需要全民通过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技术平台与负责国家安全的各部门进行相互监督, 共同来解决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影响公众的安全事件, 将其及时扼杀在萌芽时期。

3 智慧城市时空云技术平台系统方案

3.1 智慧城市时空云技术的基础数据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技术平台是建立在数字城市上加上时间维度而成的, 那么在数据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或者是数据的获取到反馈给用户应该经历怎样的步骤是需要做的前期工作。在这项技术中的基础数据主要是地理数据, 要包括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 (包含无人机正射影像数据) 、数据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等, 经过配准等一系列工作就可以使用了。地上空间数据主要是指思维数据及标志物的三维以及时间维度的结合, 实现数据从空间维度到时空维度的升级。地下数据亦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水排水系统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是人们生活中必须解决的公共基础问题之一。物联网会结合三维数据以及时间维度来分成动态和静态数据库, 之后把这些基础数据的信息结合互联网实时的传送到云平台, 进行统一的组织化管理。

3.2 智慧城市时空云技术的平台与管理

时空信息公共平台的核心是时空云信息共享技术, 开发智慧城市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不方便, 智慧城市解决了这些问题只有真正的被人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是真正的解决了问题。一个系统想要运行必须要有一个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的人员、信息的分享、系统的维护, 对于需要在生活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开拓业务, 不断的开创新的领域, 对之前的技术进行改进才能根本的服务于人, 服务于社会。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为城市发展提供的平台, 它必须要拥有这项功能。在平台的管理上应该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故障有一个好的检测机制, 方便问题的排查, 还提供可修复接口来保障系统能长期稳定运行。

摘要:根据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科技的不断发达,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主要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会有大的前景:医疗、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食品制造与安全, 社会安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技术主要有三个关键的技术:物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 云技术平台, 在这三个关键基础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外加上时间要素及构建智慧成熟时空信息云平台技术。

关键词:时间维度,实时监测,系统维护

参考文献

[1]刘恒飞, 张庆全, 周源, 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成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数字城市建设为例[J].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 2015, 38 (2) :150-152.

智慧城市平台解决方案 篇8

与往年的讲理论、谈布局不同,在今年的解决方案展上,NEC展出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的实施案例。

据了解,为了应对地震、泥石流、火灾、台风和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NEC开发了综合防灾应急系统,目前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局红花尔基林场部署了森林火灾监控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樟子松天然林。此外,在养老领域,NEC推出了智慧养老概念,并已在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部署的智慧养老系统启动。据介绍,老年公寓管理系统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

而在绿色节能方面,NEC的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也得到了应用,该方案基于国际标准IEEE1888,将不同规格的设备通信转换成相同规格的通信方式,达到统一监控的效果,其监控对象包括办公楼宇的空调、照明等能耗设备,通过云上的综合管理,部署一套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可对3000个能源节点进行同时管理,降低建筑能耗。除此之外,涉及农业的智慧大棚、教育的“睿课堂”、下一代网络技术SDN等也都在此次展览中登台。

可以看出,NEC此次应用案例的展出,与其在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坚持的“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协同开发”的建设理念相符合。首先,考虑到各个城市发展现状不一,NEC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人文社会体系和经济产业规划,包括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体系相互融合的建设方案,然后再分步实施。

其次,NEC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必须注重绿色环保。

最后,NEC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开放与协同性。要实现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消除信息孤岛以及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一直以来,NEC坚持IT和通信相融合,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技术、SDN、生物识别、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NEC选定中国作为智慧城市业务的战略重点区域后,将不断投入优势资源,依托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相信一定能够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远藤信博说。

上一篇:物价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下一篇:电梯安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