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精选8篇)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广大农民最关注、最迫切的养老问题的重大惠民工程。这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政府主办、财政补贴并最终由政府兜底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它不同于商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指我国农村的非城镇户口人员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后,在年老不能从事生产劳动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享受养老金,以保障基本生活所需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三、哪些人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凡具有本县行政区域内农业户籍的,年满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是多少?
根据我县规定,缴费标准设为每年 100 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基本档次,并增设一个浮动档,每年缴费最高不超过2000元,(浮动档缴费以百元的倍数增加)。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政府将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基本缴费档次。
五、选择参保缴费档次如何享受政府补贴? 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见下表: 个人选择缴费档次
(元/年)
200 300 400
500及500以上
政府补贴(元/年)35 40 45 50
个人账户金额(元/年)
235 340 445
500及500以上+50
六、办理参保手续需要携带什么证件?
参保人需要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到户籍所在的村委会填写《新农保参保登记表》并交纳保费,保费由村协管员代收,并由其到乡镇劳保所代办参保缴费手续。
七、如何交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按年度一年缴费一次,参保人在每年的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到村委会进行参保登记和资格审查,然后由村协管员代收保费,缴费后领取协管员开具的收款收据,最后再领取养老保险缴费证。
八、农民选择某一缴费档次并缴费后,是否可以改变缴费档次? 缴费档次的选择是一年一选,即每年可以选择缴费档次。但当年选定了一个缴费档次并缴费后,不得改变。
九、如果中断缴费,可以补缴吗?哪种补缴可以享受政府补贴?
参保人因个人原因应参保而未参保或参保后缴费中断的,允许补缴,但补缴中断的部分不享受政府补贴。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补缴部分按照新农保制度实施时的标准享受政府补贴。
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哪些资金?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和个人对参保缴费的资助,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十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利率如何计算?
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同期存款利率计息。
十二、新农保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待遇的条件是什么?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如果您已年满16周岁而不满45周岁,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如果您现在已经达到或超过45周岁而不满60周岁,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补缴部分享受政府补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如果您已年满60周岁且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您就不需要再缴费了,可直接领取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但您符合参保条件的配偶和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十三、办理领取手续需要携带什么证件?
申请人需要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原件、缴费证、1寸免冠照片3张,到村委会或乡镇劳保所办理领取手续。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的老人申请领取养老金,须携带配偶和子女参加新农保的票证。
十四、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如何发放领取?
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由县农保局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县农保局为符合条件人员核发新农业待遇领取证和办理银行卡,参保人员凭证就近到银行领取。
十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标准是什么? 按月享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蓄额除以139。现行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月55元;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在规定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每超过一年,每月增加一元基础养老金。
十六、老农保和新农保有什么区别?
老农保的个人账户是以个人缴费为主,没有政府补贴,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新农保则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积累总额确定,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个人帐户养老金和政府支付的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十七、新型农保是否可以继承?
可以继承。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死亡的,个人账户的资金余额一次性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参保人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发养老金,将其个人账户本息余额一次性退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同时支付丧葬补助金。
十八、丧葬补助金的领取标准是什么?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未参保缴费直接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人,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支付300元丧葬补助金;参加了新农保缴费的参保人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缴费年限在1-5年的,一次性支付500元丧葬补助金;缴费年限在6-10年,一次性支付800元丧葬补助金;缴费年限在11-15年,一次性支付1000元丧葬补助金;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上的,一次性支付1200元丧葬补助金。
缴费年限
新农保实施时未参保直接领取
1—5年 6—10年 11—15年 15年以上
一次性丧葬补助金标准
300元/人 500元/人 800元/人 1000元/人 1200元/人
十九、新农保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老人领取时要求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是拿子女的钱给他们的父母发养老金吗?
不是,父母的养老金是政府发给他们的,子女参保缴费是给他们自已年老时享受养老待遇,另外缴费时政府还每人每年给予30--50元补贴。
二十、新农保养老保险待遇是否会逐步提高?
新农保制度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二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政府对基础养老金全额补贴。
1. 老农保如何与新农保进行衔接?
现在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那么那些参加了老农保的人该怎么办呢?其实也不用发愁, 根据有关规定, 在新农保试点地区, 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 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 按照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 待符合规定条件之时便可享受相应的待遇。
2. 新农保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新农保参保范围及对象是年满16周岁 (不含在校学生)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3. 农村居民如何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凡年满16周岁, 具有当地农业户籍, 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在办理参保登记手续时, 需携带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原件, 到户籍所在地经办点办理即可。
4. 新农保的个人缴费标准是什么?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而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定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100元、1200元12个档次。试点县 (市、区) 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设更高缴费档次。农村居民自愿选择、自主缴费, 原则上每年缴费一次, 可以根据不同年份的收入情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
5. 新农保的缴费年限是怎样规定的?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 应按年缴费, 也允许补缴, 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 应按年缴费, 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
6. 村集体如何对村民参保进行补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其成员所共有,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 以调动其参保的积极性, 而相应的补助标准可由村民委员会民主确定。
7. 新农保制度实施当中, 政府是如何进行补贴的?
政府补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财政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 (福建省目前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设定为每人每月55元) , 二是对个人缴费政府予以缴费补贴 (福建省目前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定为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
8. 新农保对缴费困难群体是否有相应的倾斜照顾政策?
福建省《实施意见》规定, 对农村重度残疾人, 农村低保户, 农村计生对象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手术并发症人员等缴费困难群体, 市、县政府应为其代缴不低于50元的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
9. 新农保中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有哪些倾斜的政策呢?
福建省《实施意见》规定, 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45~59周岁生育两个女孩或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 在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缴费补贴的基础之上, 省财政厅再增加20元缴费补贴, 以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倾斜照顾。
1 1. 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如何查询个人账户信息?
参保人可凭社会保障卡到试点县 (市、区) 农保经办机构、代办银行窗口查询本人个人账户信息。
1 2. 享受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的条件?
(1) 按有关规定参加新农保,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 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2)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 不用缴费, 可以直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所需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支付,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 (指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当地农业户籍、与父母同村居住的儿子、儿媳、未结婚女儿以及招婿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 应当参保缴费。
1 3. 参保农民如何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
凡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员, 在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时, 应携带户口簿、本人居民身份证等材料, 到户籍所在地经办点办理即可。
1 4. 新农保养老金待遇是否是一成不变的?以后会有所调整吗?
新农保养老金的待遇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国务院在主要参考了农村低保的水平、贫困线标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之后确定的。而在国家确定的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基础之上, 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 福建省政府则会视财力适时调整福建省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1 5. 如果参保人员死亡, 那么个人账户资金该如何继承?
参保人死亡, 无论是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 还是尚未开始领取养老金, 其个人账户中属于个人缴费、集体补助的资金, 可以依法继承, 但是政府补贴的资金是从公共财政支出的, 这部分资金余额不能继承, 可继续用于其他长寿老年人的养老金支付, 以体现社会互济的原则。
16.福建省新农保试点地区有哪些?
截至2010年10月份, 福建省共有两批新农保试点, 第一批新农保试点地区为:福州市晋安区、厦门市海沧区、宁德市福鼎市、莆田市荔城区、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龙海市、龙岩市上杭县、三明市大田县、南平市武夷山市等9个县 (市、区) 。
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地区为: (国家级) 南平市邵武市、三明市明溪县、三明市清流县、三明市建宁县、漳州市诏安县、龙岩市长汀县、龙岩市永定县、龙岩市武平县等8个县 (市、区) ; (省级) 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市连江县、厦门市同安区、漳州市南靖县、泉州市南安市、莆田市城厢区、宁德市福安市等7个县 (市、区) 。
链接——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的组成部分及计发标准
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按月支付给参保人, 直至其终身。目前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市、县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个人账户养老金, 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例如:某农民45周岁, 若个人缴费选择每年缴纳500元, 政府每年补贴30元, 缴费15年, 按当前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率2.25%计息, 到60周岁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9333元, 除以139, 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为67元, 加上基础养老金55元 (计算时假定15年不变, 实际上要调整提高) , 养老金待遇合计每月122元。
注:以上测算的基本条件:一是个人账户按当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计息;二是基础养老金为55元/月、个人缴费政府补贴30元/年保持不变;三是连续缴费15年。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3-0117-12
一、引言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乡城流动、土地制度改革等因素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特殊现象。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42%,高于城镇3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不断升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面临家庭和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养老人群与需求激增,缴费能力不足、基金筹集困难等多重困境,对于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扩面、规避农村养老金失衡风险、提高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严重阻碍。
新农保是国家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点惠农政策,参保人数不断增多、覆盖范围日趋扩大,但政策效应并不显著,政策执行效率、实施效果亟须提高与改善。在新农保试点扩面迅速推进阶段,客观定量评估试点区县政策效应,分析促进或制约新农保政策有效性发挥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满足农民养老需求、缓解农民养老压力、促进制度覆盖、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新农保政策效应的三维分解和理论模型构建,选取潜变量和观测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基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农保试点区县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服务对象两类群体问卷调查,实证分析新农保政策效应与其关键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与内在机理,从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受益群体、政策外部性的不同视角提出政策建议,为完善和修订新农保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为提升政策有效性、优化政策效应,提供实证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理论模型与基本假设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
关于政策效应研究,约翰(Johns)等以最初目标为切入点分析政策效应[1]。罗斯刚(Rothgang)研究了德国社会保险中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效应[2]。阿扎(Arza)对拉丁美洲新养老金政策效应评估后指出,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是导致养老保险制度不平等的主要因素[3]。阿格耶旁(Agyepong)等对南非国家全民健康保险政策效应进行研究,强调公共社会政策对低收入国家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4]。潘思琦等分析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和农民生命周期生活消费水平对政策有效性的影响[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宏观上侧重于整体制度的实施推进,微观上关注试点运行的存在问题,较少研究新农保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且实证分析不足,研究结论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受限。
本文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制度环境中,以政府作为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制定特定的政策初始目标,按照一定的执行流程实施,对作为目标群体的农村居民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的作用结果总和。1997年,瓦当(E.Vedung)提出政策综合评估模型,从整体进程对政策进行评价和判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共同构成政策评估体系[6]。结合国内外公共政策评估理论方法及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应用,本文将政策综合评估模型引入新农保政策研究领域,选取新农保政策制定目标、新农保政策执行力、新农保政策效果三大潜变量构建新农保政策效应理论模型。通过政策推进的先后顺序和不同维度对新农保政策效应进行分解,有利于提高分析精度,更加系统全面地把握新农保政策实施与制度运行。
(1)新农保政策目标。新农保政策于2009年颁布并展开全国试点工作,相关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新农保政策秉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目标,使农村居民获得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扩大制度覆盖面,尽可能将未享受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个人缴费金额和养老金待遇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个人收入状况弹性调整;追求制度、基金可持续发展,力求政策可长期保障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
(2)新农保政策执行力。新农保政策目标受益群体集中在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农村居民身上,其执行主体由地方政府与新农保经办机构组成。根据政策综合评估模型,新农保政策执行维度评估应重点考察经办机构政策执行能力与效力,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经办机构构建并负担执行成本,经办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优质服务提供满足参保群体的养老意愿与需求,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增强政策执行的满意度、信任度。
(3)新农保政策效果。新农保政策的目标受益群体是农村居民,其对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认同与满意程度,直接反映出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效果,以检验新农保政策是否真正地缓解了农民养老压力,是否使农民老有所养。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与政策反馈双通道循环机制,使新农保政策与农民群体的期望趋于一致,使其具有强烈的参保意愿与积极的参保行为,参保率与覆盖率达到较高的水平,政策有效性得以明显提升,切实发挥社会养老保障功能。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影响因素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政府支持[7~8]、经办机构[9~11]、参保期望[12~13]、待遇水平[14~15]、土地养老保障功能[16~17]等多维视角展开。新农保作为惠及全体农村居民的典型公共政策,以政策制定为基础,以政策执行为过程,以政策效果为结果,具有完整的公共政策循环过程与反馈机制。政府作为新农保政策的制定主体,其支持程度直接反映政策受关注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经办机构作为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主体,其管理服务能力体现政策的运行效率;农村居民作为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对象和受益群体,其参保期望和待遇水平着重表明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受益水平;土地是农村传统养老保障的载体,由于土地流转等相关制度的推广,加速推動了土地流转行为,使农民土地拥有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的养老功能持续弱化,为此,土地支持程度与土地流转政策的外部性效应对于新农保政策及农民参保率、缴费率产生了关联性的重要影响。
nlc202309040742
结合国内外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访谈结果,本文从制度主体、执行主体、受益群体、政策外部性四个视角构建由政府支持、经办服务、参保期望、待遇水平和土地支持组成的新农保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基本假设
(1)政府支持与新农保政策效应。政府作为新农保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制度政策推进和落实具有重大的责任和作用。为了提高新农保政策的有效性,政府需要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充足的财力支持,使广大农民信任、关心新农保政策,相信依赖该政策能够解决未来养老问题。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当充分考虑农村整体收入水平的现实情况,在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中,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到农民参保意愿、新农保基金筹集与财务可持续性,最终影响新农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执行效率和实施效果。
(2)经办机构与新农保政策效应。经办机构是新农保制度推进的依托载体与组织保障,经办机构及村委会、街道办工作人员是政策执行主体和经办服务的提供者。高效的经办机构能够有序运转,经办服务流程和业务经办资源可得以优化设计与配置,经办机构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新农保政策的推进成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劳社部发〔2007〕2号)规定了相对统一的经办人员服务规程,尤其关注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等细节。经办机构人员的优良素质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对于增强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新农保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3)参保期望与新农保政策效应。与老农保相比,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参保期望明显提高,希望政策能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社会统筹资金大幅增加,个人账户足额积累,未来老年生活可以得到保障;科学合理地确定个人缴费水平是新农保制度的重点和难点,缴费基数、比例、档次和标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参保决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多渠道增收,农民对老年生活水平和质量期望也同步提高。参保群体对于新农保政策的稳定性、缴费水平和预期养老金额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其参保意愿与行为,进而影响新农保政策的整体效应。
(4)待遇水平与新农保政策效应。根据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参保农民享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总和,其中个人账户部分主要取决于60岁之前选择的缴费档次与缴纳年限,而基础养老金高低取决于基金筹集规模和当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个体健康差异和期望寿命的延长,待遇享受年龄的确定标准对农民参保决策倾向与年限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参保人死亡后,可由其继承人依法继承,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参保人对于财力投入风险的担忧。农村居民对于基础养老金、待遇享受年龄和个人账户继承性是否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直接影响新农保参保意愿、政策效果和效应。
(5)土地支持与新农保政策效应。土地是农民的传统生计保障,为农民提供必须的住所和食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民风险意识增强。对于土地经济价值的认可程度反映其自身养老观念,间接表现为土地对其养老需求的保障程度,并影响其缴费能力;土地流转政策已在全国推广,农民可通过流转土地提高经济收入,使弱化的土地养老功能产生新的效益,尤其适用于外出务工人员和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对土地流转政策的满意度和是否愿意通过流转土地参加新农保,间接反映出农民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程度与社会养老方式的选择倾向,制约了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能力,从而影响新农保政策的实施和完善。
图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
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基于上述新农保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本文构建政府支持X1、经办服务X2、参保期望X3、待遇水平X4、土地支持X5五大因素对新农保政策目标Y1、新农保政策执行力Y2、新农保政策效果Y3的三維度新农保政策效应影响关系的理论模型(见图1),设计具体观测变量(见表1),并提出相应基本假设: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认识,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几个受到关注的层面进行了探讨,提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与发展路径就是加强社区组织的培育,重建农村经济组织和融入社会组织。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1-0202-04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based on development-oriented social policy zeng yi1,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b
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oriented social policy,some aspects about which people concerned regarding the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were discussed,and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such as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organizations,reestablishing 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and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organiza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development-oriented social policy;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development measure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农村地区建立广泛而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愈发显得重要,它的建立不仅能保障农村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而且能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还可以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作为国家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政
策自身的设计以及政策推行过程所产生的效果离不开社会政策的指引,它对新时期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拟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以期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合理的发展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标志,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在总结过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由此形成了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制度模式,这些保障特色鲜明、保险差异较大的制度模式是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为2009年国务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的试点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国务院于2009年9月1日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已由各地小规模探索阶段转入全国大范围正式试点阶段。该指导意见的发布也意味着全国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将建立。但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新农保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在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方面倾向于“重经济轻社会”;在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够,在社会政策内部
倾向于“重消极保护轻积极发展”;对社会资源的发动不够,缺乏发展性和包容性,没有激发已有的社会资源;在参与主体方面,倾向于国家“行动主体一元化”[1]。而此类内容的考虑都需要把社会政策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者结合起来。2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1 社会政策理论及其发展
在传统观念上,政府一直被视为应用型社会政策的服务提供者或介入者,是具有经济理性的行动者,在实践中体现为国家总是以最小的方式采取行动应对贫困者之需。其后由于“福利国家”概念的盛行,对社会政策的理解才逐渐拓宽,但仅局限于综合性、系统性的公共社会政策这一概念之中。当凯恩斯以公共投资促进就业为原则解释种种经济规则时,才促使政府为重要的社会部门,如卫生、教育等部门提供资金。除此之外,也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定的额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给付。但纵观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政策被认为等同于政府干预。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政府干预运行的是以最小化“补缺型”的社会模式,是以“社会部门以零碎的、应急性的方式逐步扩张,以应对政治压力”为特征的“渐进型福利模式”,是以“城市一边倒”为结局的,政治精英们为博取选票时,多数都会忽略大部分农村贫困人群的迫切需求[2]。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詹姆斯·米奇利、安东尼·吉登斯和阿马蒂亚·森等人所倡导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从一开始就把其核心
理论生产力看作是社会政策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并阐释其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区别于传统的社会政策;在农村生计思路上,坚持以“把民众置于中心位置”作为向农村贫困人群赋权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进步措施;在社会政策与农村发展思路上,强调整体性思路,并把受益人的参与作为整体过程的一个关键要素。不仅如此,还特别指出社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从中长期发展战略角度入手,强化“上游干预”;加强社会资本积累,注重社会投资等等[3]。这些论断对于近年来我国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的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几个关注的层面
1)从政府层面来讲,新农保构建的根本出发点是基于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创新的主要理由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并呈现高龄化趋势;家庭养老观念淡化和土地保障功能逐步弱化;老农保长期以来处于停滞状态且制度难以为继。但这不是制度创新的理由,因为这些因素在20世纪末就已经出现,并导致了制度的非均衡状态,成为制度创新的诱致因素,但不一定导致制度创新[4]。因为只有在制度创新的收益符合制度创新主体(尤其是政府)的利益最大化,并使制度创新的主体具有充分的改革动机和能力时,制度创新才会成为现实。以1999~2008年财政收入为例,这10年是我国财政的高增长期,但制度创新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却选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2009年,并不是安排在财政能力最强的过去
10年,也未选择制度非均衡的因素已经凸显的20世纪末。这说明新农保构建的决定因素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和财政能力,而是来自政府决策层面的实际创新动机——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此目标,必须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4]。
2)从市场层面来看,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一是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当前新农保基金主要是通过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形式来保障基金“保值和增值”。虽然政策明文规定农保基金可以涉足股票等投资工具,但由于基层基金管理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很难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把农保基金投资股票看作“高压线”,宁愿把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即使实际收益率为负,也没有人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5]。二是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保值增值。按照《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所规定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存款利率计息”,这对于数额并不算大的养老账户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满足不了养老的需求。
3)从资源开发水平层面来看,已有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就我国农村目前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和水平而言,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发展得比较好以外,全国范围内“空壳村”已多达60%,全国村一级的经济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
社区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一是集体经济难见踪影。缘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鼓励大办乡镇企业,搞活经济,造成了村村办企业,一哄而上的局面。结果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最终致使村集体企业大量破产,不仅形成了高额债务,还造成村集体的沉重负担,致使现今一些地方政府对村办集体企业持不支持的态度。其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虽然解决了人民公社时期的种种弊端,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搞活了农村经济,但各村几乎将90%以上的集体生产资料分配到户,造成集体经济的弱化,形成有“分”无“统”的现有格局。仅存的少数集体经济几乎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每年仅靠上级转移支付来勉强维持正常运转,严重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人才短缺。由于受农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传统观念所限以及现在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很难吸引到人才。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制度缺陷。林毅夫曾把生产者合作社作为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在进行微观研究中指出,集体经济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组织内部为了激励劳动而进行监督的成本太高[6]。
4)从农民个人层面来看,农民收入有限,参保档次低。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物价水平甚至比城市还高。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只能以降低生活消费来满足基本需求。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农村地区物价上涨幅度比城镇高出0.9个百分点,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66
1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 243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从1978年的2.68∶1扩大到2008年的3.07∶1,也就是说,目前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因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同时为响应乡村干部的参保要求,参与投保的农民一般只会选择最低的档次投保,导致领取的保险金额较少,发挥不了养老作用。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完善与发展路径
要克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上的上述障碍,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环境的新情况和新特征,研究如何从发展的角度把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是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性工作。正如发展型社会政策所强调的那样,发展主义为社会政策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视角,在一个全面的、国家导向的发展过程中寻求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结合,将公民社会和商业组织都包括在促进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2]。3.1 加强社区组织的培育
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某一农村社区(特别是某一行政村)为范围建立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满足农村居民一定需要的各类社区组织。这个界定比较宽泛地涵盖了在农村范围内开展的各类活动和服务,以满足农村老年居民的需要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且具有不同程度自治性的民间团体。这些民间团体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或互益活动,是社区村民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载体。由于社区组织本身的草根性和民主性,能够与它的成员进行恰当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各个方面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治理和满足需要,在社区范围内运行效率和效能有着可靠的社会基础。农村居民通过参加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之中,一方面提升了社区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交流了感情,同时也改善了社区的养老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为推动社区民主、社区自治提供了智力支持。社区组织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增进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构建了各种相互交叠的社会网络,促进了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资本。这种由区域内人们横向交往所产生出来的社会资本会提高政府绩效,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尊老、爱老、扶老”的局面,正如罗伯特d.普特南[7]提出并强调的那样,“对于政府稳定、政治效率甚至经济进步,社会资本或许比物质甚至人力资本更加重要”。
3.2 重建农村经济组织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农村养老,应该积极引导农民逐步走向新的联合,尤其是要重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和维护广大农村社区农民的利益,为农村社区内老年居民的晚年生活提供充足的经济基础和必要的补充,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公平的体现。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国家可以设立扶贫资金款项,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预设一定的时限,以地方政府担保的形式开发结合本土特色的经济实体,使农村居民在市场中合理创造他们的价值,逐步增强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农村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braun等[8]
把这种呈现为“逆向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称为贫困陷阱。由于农村经济组织是以自愿、互利、互济等为特点,因此重建农村经济组织时要注重互助、互惠的社会政策效果,使其成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重要载体,为老年居民的生存与服务提供经济支持。3.3 融入社会组织
多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全会决议,都特别提到要加强社会组织工作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更是把社会组织摆到了突出的位置,首次把社会组织置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之中,并对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开展社会组织建设的目的在于培育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及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进而增进社会福利。按照广义的社会福利发展理念,所有涉及到人们良好状态提升的组织性行动都应该包括在内,那么,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路径也要通过组织性行动改善农村养老的状态与发展困境,从而使农村社会福利得到提升。此种提升要形成行动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既有农村社区自主的自治组织、个人参与,又有政府主导的多元化行动主体,而政府并非单一的行动主体。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面对共同的养老实际,发挥彼此的优势和资源,增进理解和相互信任,最终建立一种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治理网络[9]。总之,新农保政策的稳步推行是基于农村社会政策的特定环境而进行的,是农村居民与国家社会政策互动的结果。在这一互动过程
中,只有充分利用好农村社区的已有资源环境,调整好社区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直接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路径,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复杂的养老问题,而且可以弥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建设一条腿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新农保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逐步实行农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参考文献:
[1] 李棉管.发展型社会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j].浙江社会科学,2011(4):71-76.
[2]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m].罗 敏,范酉庆,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3.
[3] 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梅荣斌.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解读——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j].农业考古,2010(6):239-241.
[5] 张开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逻辑、制度困境与政策前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96-101.
[6] 郭翔宇,罗剑朝,曾福生,等.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4-
43.
[7] 罗伯特 d.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j].汤 蓉,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3):61-64.
[8] braun j v,hill r v,pandya-lorch r. the poorest and hungry:assessments,analyses,and actions[m]. washington,d c:ifpri,2007.132-138.
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给了很多农民生活下去的信心,尤其是老农民。这个政策无疑给了老农保一个定心丸。近些年来,城乡化程度很高,很多农村的中年人、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剩下农村的老弱病残,以及留守儿童。没有耕种能力的老农民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方面要照顾子女留下来的小孙女、小孙子,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生活开支增大的负担,而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大,一些老农民的自理能力都成为了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生存就没有了基本的保证了。对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就像希望的太阳,给了老农们灰暗的世界里一道光。
仔细研究一下新政策,就会发现它与老政策存在几点不同:一是社保的筹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旧模式很保守,说白了,就是农民自己储钱过日子。但现在不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多了两大主体的支持: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在新缴费体制下,农民收到的保障是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的补助。这种养老力度就强大多了。二是账户与以前有区别,现在的新农保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础养老,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基本养老属于国家直接补贴,个人养老则由地方负责。
但不管新政策有了多大的改观,农民的社保待遇很大程度还是依赖当地的经济状况,比如有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的实施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农保还是没法满足自身的需求,因此可以考虑商业保险的辅助,泰康人寿“世纪长乐”重大疾病终身保障计划,还有“福寿”长期险这两种险种都可以较好的实现老有所养。
虽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能够给老农民们带来最基本的保障,但它对政府的财政状况依赖性大,不发达地区还是会受到当地经济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实现养老保障。因此,投保人也可以适当的选择比较符合自身需求的养老险种。
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社会目标,造福于民、为民谋利的民心工程,是县委、县政府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质举措。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民的养老保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乡将本着“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全力做好本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取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今天会议结束后,我们将开好一个会议,即全乡干部及各村支书、业务人员参加的动员大会和业务培训会。再在村一级由各村两委班子号召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各村民小组长召开动员会,把精神传达给每一名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营造氛围,全面宣传。为了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良好氛围,切实消除农民心中的疑虑,在全面发动工作中,我们将充分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了解他们在担心什么,在观望什么,结合实际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措施、办法的宣传。其次,采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入户的形式,进一步深入宣传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保的热情,确保宣传覆盖面达到100%,参保率达争取到()%以上。
三、强化措施,落实责任。
我乡将认真完成享受待遇人员的基础信息收集,做好相关信息采集及登记、汇总、上报等工作。本着不虚报、不漏报、不迟报的原则开展好此项工作。并将成立领导组,分片挂钩,明确落实,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奖罚机制,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与完结。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老龄化,政策制度
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的重要性
1.1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
在目前, 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 并且农村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与此同时,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要远远高于城市。据相关统计, 在200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占老年人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这种农村老龄化水平要高于城镇的两个百分点。而这种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将会一直持续到2040年, 农村的养老问题将比城市的压力更大。老龄化问题将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 为我国的发展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并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障的负担。因此, 农村迫切需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1.2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制度薄弱
在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的方式。但随着家庭模式逐步的小型化和居民代际分离的倾向的出现,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并不能满足于现代养老问题的解决需求。特别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向城镇转移, 使父母和子女异地分离, 农村家庭的养老照料源和赡养源已逐步减少, 家庭难以再继续承担养老保险的责任, 使得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加趋向于社会养老保险。因此, 广大农民迫切地需要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制度。
1.3 旧农村养老保险不适应现状发展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不适应当前农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日益增高,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了城市, 但农民工还没有具备融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 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因此, 农民得不到任何养老保障, 从而产生一系列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的问题。
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补助标准偏低, 保障作用仍待提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个人缴费有一百至五百元/月五个档次, 中央财政为参保农民提供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地方政府给每人每年再补贴30元。这个标准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活, 但总体上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对于农村贫困人群,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 往往选择较低档次进行投保, 投入资金偏少, 将来领取的养老金就会很少。由于未来还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 这样的保障水平只能够保证农村老年人维持较低生活水平状态, 不能彻底地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2.2 养老金领取年龄偏晚
新农保规定, 参保的农村居民只有在达到60周岁时才能开始领取养老金, 而并没有像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那样分别规定男女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但是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女性, 在50周岁以后基本就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了, 因此她们在50岁之后就没有了收入来源。这就可能导致农民的养老问题面临着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少家庭保障的双重局面。
2.3 与其他制度衔接不够完善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试点之后, 很多农户一时还搞不清楚新旧农保的区别, 很多农户不知道自己老农保所缴的费用在实行新农保之后将何去何从。因此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 对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缺乏兴趣与关心。
3 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的建议
根据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的实施问题, 需建立健全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以全面覆盖, 保障基本需求, 从多层次,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针, 加快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保障制度的建设。为了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的实施, 结合黑龙江省的农村保险制度, 进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政治立法工作
我国需建立一部完善统一, 具有相当强制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通过法律手段落实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 完善政治制度的漏洞, 从而保障农民从根本上, 获取自身利益及对老年保障的需求。同时, 在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时, 不仅需考虑农村老年人的经济需求, 还需考虑老年人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与西方社会子女无需对父母进行赡养的责任观念不同, 我国所讲究的是“尊老爱幼”“父慈子孝”, 子女需在对年老的父母进行孝敬, 满足父母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所以, 新农存保险政策不应只单方面的关注调节机制, 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与补足。
3.2 提高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或乡村城镇地区需通过电视、新闻、广播、组织集会、报纸、咨询服务等方式面向农民, 提高对新型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 为广大农民排忧解难, 答疑解惑, 消除农民各种思想阻碍, 调动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减少农民对于以后养老问题的烦恼。
3.3 落实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
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实施时资金的保障。根据发达国家与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的发展经验, 农村的养老保险资金筹措死以省级以上的财政资金投入为主, 试点地区或市县财政配套设置为辅。而作为我国农民大户的黑龙江省, 应适当地提高省级财政的投入比例, 按需提高资金, 同时, 也可以呼应社会团体, 经济组织或公益基金的力量, 通过募捐、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积极吸收募集养老保险的资金筹备。
3.4 强化养老基金的监控, 落实服务咨询设置
要想让参与保险的农民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了解及咨询自己的情况, 使农民心理踏实, 需建立一个全省统一的新农村保险管理系统。因此, 必须大力推广社会保障卡, 方便参与保险人士能够通过保障卡进行缴费、领取保险金额和查询信息, 发挥信息设备功能, 利用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多网点的作用, 给参保农民领取待遇和缴纳保险费提供便利。与此同时, 需严格对养老基金进行管理, 防止养老基金被不良分子利用不良手段私自挪用, 保障投保人士的利益。
3.5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新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的推行, 不仅需完善新农保政策制度的实施, 也需关注于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收入既是老年人生活的根本保障, 也是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顺利推行的经济基础。持续加大对农村农业人口的补贴以及惠民政策, 建立合理健全的农业产品价格机制, 可以有效确保农民的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
4 结论
综上所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满足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但在实施的道路上仍需不断落实探索, 政府、社会应顺应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及各界的经验, 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汲取积累, 从而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制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姜鑫, 高文敏.构建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李金花.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J].养老保险, 2010.
关键词:新农保;老龄化;武鸣县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76-02
一、我国农村居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在目前的经济形态下,我国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辅以社会救助供养。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我国老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一定成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专门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参保农民可以更好地安排生产和投入,有能力承担更多生产风险;有利于促进农村规模经营和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加速城市化进程;此外,还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1.覆盖范围小,保障水平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2-20元/月10个档次进行选择,但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2元/月的最低投保档次。若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按照1992年12.8%的利率计算,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只能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才可以领取9.9元,保障水平很低[1]。
2.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经济结构差异、农业人群经济实力差异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践中也呈现很大差异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大多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参保人也多为富裕农民,他们基本不存在养老难题,而那些真正面临养老难题的不发达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民却无力投保,这种“嫌贫爱富”现象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死结。
3.特殊群体的社会养老困难重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这样的特殊群体。中国现有9900万农民工跨区域转移就业,有1.36亿乡镇企业职工非农就业,合计约有2亿多人。目前,政策上已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并允许农民工退休前一次性支付其个人账户的个人缴费部分。由于这种支付没有统筹部分,支付数额较少,加之农民工多从事于非正规部门或岗位,或者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流动性较高,很难有效实行,所以2亿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我国目前约有4000多万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农民转为城镇户口,总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面临同样困境,都成为无法市民化的城市“边缘人”[1]。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推广工作
(一)新农保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了改变传统家庭养老和老农保带来的农民养老困境,必须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它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二)广西武鸣县新农保试点开展情况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我国早在1986年就开始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现推行的新农保是在之前老农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较之以往,第一,在筹资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自我储蓄模式,明确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将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第二,在支付结构上,摒弃以往单纯依赖个人账户的做法,采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由中央财政保证最低限度的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的补贴纳入其个人账户,目前国家最低限度基础养老金为55元/人/月,地方财政以当地实际情况对其补贴。
本文于2010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罗波镇布凌村对全村44户农户共67个小家庭106位六十岁以上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共进行访谈调查118份,整理有效调查记录97份。从武鸣县实际情况分析,罗波镇为武鸣县第二大镇、武鸣县的农业大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位于前列,高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全镇总人口100221人,其中城镇人口30000人,农村人口70221人。布凌村是罗波镇人口较多、农业经济较发达的自然村,各项评价指标处于全镇中上水平。全村的人口年龄结构见表一:
被调查农村老年人的整体基本情况如下:全村6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年龄为67.9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均年限为58.8年;人均年收入为963元;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百分比为22.22%。
武鸣镇政府规定:第一,对年满60周岁以上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老人,按地方政府规定需要其在本县农村户籍年满16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加新农保,才可享受国家和县政府每月发放的60元基础养老金。第二,对农村重度残疾人、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对象的农村居民采取补助的方式鼓励其参加新农保,具体为按100元缴费档次,参保户缴费50元/年,其余由政府给予补助。第三,武鸣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武鸣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对农村认真实行贯彻计划生育的家庭参加新农保的采取补助的方式鼓励其参保。具体为按100元缴费档次,参保户缴费50元/年,其余由政府给予补助。经过以上措施的认真执行,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调查的武鸣县罗波镇和武鸣县全县新农保的实施情况:
(三)新农保在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则以表一的布凌村为例,新农保一实行,有22%的人可以直接领取养老金,当然前提是子女必须参保,而剩下的80%人中,计划生育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只需交最低额度的一半,也就是50元,这部分人大概是百分之十几,然后剩下的60%,也并不一定参保,或者缴费不满十五年,所以,从此看出,新农保的试点有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除此之外,本文通过对武鸣县罗波镇农户的调查了解,发现新农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
1.农户对政策了解不足,有24.8%的农户表示了解相关政策,56.26%的农户表示了解一些,18.94%的农户表示不理解。这反映了大多数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还停留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同时也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工作还有待提高。
2.农户对政府工作手段和方法表示不能理解和接受。以60岁以上老人能否领取待遇与其子女是否参保相挂钩为例,有18%的农户表示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定;71.65%的农户表示不理解但勉强接受并按规定参保;6.09%的农户对政府工作表示理解并按规定参保;4.26%的农户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反映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行相关政策时与农户缺乏沟通,导致政府与群众关系不和谐。
3.一些地方存在参保登记与缴费和建档管理不同步等问题。有的镇一半以上的参保人员只登记未缴费,登记参保的农民最终能否实际缴费参保还存在变数。
三、新农保制度试点及全面推广实行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使农民理解并接受新农保
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条件。试点地区将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试点情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于新农保还认识理解不清,不愿参保或者没钱参保的现象大量存在,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二)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条件。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各种支农政策,以多种方式建立了政府投入机制:一是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二是探索以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资助农民参加农保。
(三)能保证新农保能坚持实行并达到预期效果的综合建议
新农保能否坚持实行下去并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这项政策是否适合中国的农村国情,从老农保失败经验和新农保的试点经验来看,政策是对的,基本适应了国情,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综合如下:首先,还是要县镇政府和村干部重视并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国家必须加大对新农保的资金投入,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再次,应使农民群众真正了解,理解并接受新农保政策,使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这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保热情,并坚持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与路径分析[EB/OL].
http://www.studa.net,2009-08-05.
[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EB/OL].
http://www.lortui.com,2009-02-26.
[3]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阶段问题探析[EB/OL].http://www.cnss.cn,2009-10-29
【南昌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推荐阅读:
南昌旅游规划06-25
南昌航空大学校徽07-04
南昌大学校徽12-02
南昌大学考研真题06-09
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征文06-24
南昌市小学名单07-09
南昌大学口语复试10-07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11-07
南昌一日游作文11-13
南昌市聋哑学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