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态势(精选8篇)
2007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州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好的发展。
一是粮食生产获得丰收
全州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23.74万亩,与上年持平,完成计划的103%。其中:粮豆播种面积106.38万亩,比上年增0.68万亩,增长0.64%。夏粮总产3.42万吨,减0.02万吨,减0.58%。预计秋粮总产13.34万吨,增0.14万吨,增1.06%。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17.36万亩,比上年略有增加。预计全年粮豆总产16.76万吨,有望实现预定目标。
二是畜牧业稳定增长
全州大小牲畜存栏达108.35万头、只,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加31500头只,增长2.9%。全州大小牲畜出栏达50.16万头只,完成年计划的100.1%,同比增加23900头只,增长5.03%。全州肉类总产量达25955吨,同比增长4%。全州禽蛋产量达750吨,同比增加60吨,增长
8.69%,奶类产量52吨,同比增加8吨,增长17.39%。全州畜牧业产值24230万元,同比增加2000万元,增长10%。
三是渔业生产形势较好
全州水产品产量预计440吨,比上年增15吨,增长3.5%;池坝塘养殖面积达716亩,完成稻田养鱼1696亩,其中实施“稻鱼工程”示范896.4亩、产量28.78吨。
四是农村经济运行平稳
全州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0719万元,比上年增6718万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长8.5%。
13年,农机化发展盛况空前
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5.23亿千瓦增加到2012年10.26亿千瓦,12年增加5.03亿千瓦,接近翻一番,年均增加近4200万千瓦。尤其近10年来,总量增长连续跨上6亿千瓦、7亿千瓦、8亿千瓦、9亿千瓦、10亿千瓦五大台阶,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2000—2003年年均增加约2900万千瓦,2004—2012年年均增加约4680万千瓦,近9年可谓盛况空前。
农业机械原值从2000年2828.1亿元增加到2012年7805.6亿元,2012年为2000年的2.76倍,12年增加近5000亿元。其间,2000—2003年年均增加约180亿元,2004—2012年年均增加约494亿元。尤其2009—2012年这4年年增量从627.9亿元到691亿元,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从2000年3413万人增加到2012年5354万人,12年增加1941万人,年均增加160多万人。农村中会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器装备的新型农民数量大增,总量空前。
农机户从2000年2714.7万个增加到2012年4192.3万个,12年增加了1477.6万个,年均增加120多万个。显示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农机户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不断发展壮大。
农业机械购置总投入从2000年190.57亿元增加到2012年856.96亿元,2012年为2000年的4.5倍,翻了两番多。不断加大投入形成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从2000年到2012年,机耕面积从6200万公顷增加到1.1亿公顷,机耕水平从47.7%提高到74%;机械种植面积从4000万公顷增加到7680万公顷,机械种植水平从26%提高到47.4%;机收面积从2645万公顷增加到7117万公顷,机收水平从18%提高到44.4%。农业生产中机械化作业方式日益增加,传统作业方式日渐减少。
在2000—2012年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出现了互促共进的发展局面。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突破了三大关,2005年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2009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达3300多亿元,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快速发展最显着的标志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玉米机收水平、水稻机插秧水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0年32.3%提高到2012年57.2%,12年提高2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幅度大于2个百分点。尤其2006—2010年连续5年提高幅度都在3个百分点以上,形成我国农机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农机化发展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2007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5%,超过了40%。二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达52.3%。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这一时期,努力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主攻方向,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的两个环节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械种植都取得了突破性快速发展。全国玉米机收水平从2000年1.7%快速提高到2012年42.5%,12年提高了4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尤其近几年,出现提高幅度高达8个百分点以上的发展速度,真是前所未有。
12年间,全国水稻机种水平从2000年5.1%提高到2012年31.7%,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近两年的提高幅度都在5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机插秧发展很快,2012年机插秧面积已达892万公顷,是2000年的10倍。机插秧面积占水稻机械种植面积的比重从2000年60.5%提高到2012年93%,机插秧已形成机械种植的主流方式,正在迅速推广。与此相应,水稻插秧机从2000年4.45万台增加到2012年51.3万台,年均增加3.9万台。尤其近4年年增加量都在6万台以上,2012年年增加量为8.6万台。
拖拉机总量从2000年1373.7万台增加到2012年2282.5万台,增加了900多万台。其构成发生了大中型拖拉机比重上升,小型拖拉机比重下降的巨大变化。2000—2012年,大中型拖拉机从97万台增加到485.2万台,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从7.1%上升到21.3%,其中36.8千瓦以上的拖拉机由44.35万台增加到131.8万台,翻了1.5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8.8千瓦以上的大马力拖拉机近年来发展较快,近二年年增量都在8.5万台以上,2012年占大中型拖拉机的比重已达10.5%;小型拖拉机数量虽从2000年1276.74万台增加到2012年1797.23万台,但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已从92.9%下降到78.7%,2012年还出现总量比上年减少近18万台的情况。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2000年139万套增加到2012年763.5万套,2012年为2000年的5.46倍,机具配套比从1∶1.44提高到1∶1.57;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2000年1797.8万套增加到2012年3080.6万套,增加了1282.8万套,机具配套比从1∶1.42提高到1∶1.71。
联合收获机总量从2000年24.1万台增加到2012年127.9万台,增加了100多万台,年均增加8.6万台,近5年年增量都在11万台以上,2012年增加量达16.5万台。在此期间,联合收获机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稻麦联合收获机由23.75万台增加到104.55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由0.36万台增加到23.33万台,构成比稻麦联合收获机由98.5%下降到81.8%,玉米联合收获机由1.5%上升到18.2%。三大粮食作物机收作业从小麦向水稻、玉米迅速扩展。
农业装备结构、功能改善使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柴油消耗量由2000年149.7公斤降低到2012年64.5公斤,减少了57%(85.2公斤),取得了明显的节能降耗效果。
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结构改善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减少而乡村农机从业人员逐年增多。2000—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3.6亿人减少到2.58亿人,而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又称农机手)从3413万人增加到5354万人。这一增一减,使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9.5%提高到20.8%,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质的改善还表现为农机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和专业化程度都有较大提高。截至2012年,在16.7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占20.6%,拥有农机原值20万~50万元的服务组织已占28.9%,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已占14.5%;在4192.3万个农机户中,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已占12.4%,拥有农机原值20万~50万元的农机户已有40.9万个,占0.98%,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已有5.4万个,占0.13%。
农机化作业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开拓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小麦达93.21%、玉米达74.95%、水稻达68.82%。薄弱环节玉米机收、水稻机械种植近年来已在加快发展。
在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化正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农、林、牧、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延伸,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协同推进,为实现“四化”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支撑。在区域发展方面,农业机械化正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全面推进,从陆地到水域及天空全面发展。相应的农机技术装备也因势利导地得到发展。
2000—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32.3%提高到57.2%,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4146元/人提高到20322元/人;粮食总产量从46217.5万吨增加到58957.5万吨,近6年总产量都在5亿吨以上,出现了有史以来九连增的奇迹;人均粮食从364.7公斤增加到435.4公斤,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增加到7917元,实现九连快,翻了1.75番,城乡收入比出现了从拉大到缩小的转机;在此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1亿多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近1.5亿人;城镇化率从36.2%提高到52.6%,乡村人口从80837万人减少到64222万人,城镇人口从45906万人增加到71182万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从1.2万亿美元增加到8.26万亿美元,人均GDP从不到1000美元增加到6100美元,固本强基,加强现代农业基础,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不”问题仍亟待解决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集中表现为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领域发展不平衡。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7.2%,黑龙江、新疆、天津三省、市、区达80%以上,黑龙江省已达89%,但还有9个省、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下;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种植业与养殖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差距大,意味着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很大。
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与薄弱环节机械化严重滞后不协调,称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保粮食安全,主攻粮食生产机械化与促农民增收,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机械化还不够协调;农机化的劳力替代作用发挥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迅速增加与农机新人培育要求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供给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还不够协调;农机与农艺融合还不够协调;增大农机投入需求与资金困难、投入不足不协调;科学发展要求与体制机制障碍不协调等。这八个方面的不协调现象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农机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含技术、装备供给、资金投入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不足),要在发展中靠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来解决。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中,要主攻薄弱环节,解决好不协调问题,加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努力的方向。
不可持续主要表现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紧缺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农机化发展克服资源环境制约严峻挑战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好不可持续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机战线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新时期继续前进的努力方向。
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是农机化发展快速成长期。又处于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环境空前好。
一是法治环境空前好。国家立法,依法促进。2004年,国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立法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大。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已形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4—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从7000万元逐年增加到215亿元。力度加大,范围拓宽,标准提高,机制改善,前所未有。
三是国家实力显着增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显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演变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期,都需要用农业的积累来哺育工业和城镇发展,政策上对农业往往是多取少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相当实力后,就会反哺农业。借鉴国际经验,低收入国家一般不具备反哺能力,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才开始具备反哺能力,收入越高,反哺能力越大。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反哺转折期。政策上逐步对农业实施由过去多取少予向多予少取放活转变的支农强农惠农系列政策,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四是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四化”同步推进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新时期工农联盟更加巩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是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形势越来越好。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福祉,使广大人民受益,深受人民拥护、欢迎。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效卓著,举世公认。
发展前景展望
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快速成长与转型升级交融,在加快发展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大力支持农用工业发展,积极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工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装备支持;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购买更多的农机装备,繁荣农机市场,还可以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到二、三产业从业,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新时期按照“保供给安全,促农民增收”相统一的新要求,统筹兼顾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增产增收型农业机械化。四是要加大克服资源、环境制约的力度,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是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特征。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作了高度概括,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就是大家常以为据的“六用”。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新时期不仅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注重结构改善和功能提高。随着农机化由生产全程化向全面化推进,随着对节能降耗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机品种必然向多样化、高质化发展,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市场的竞争态势也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由低水平价格竞争向高水平差异化竞争发展。新时期应当注意,在农机总量增长中,既有新增量,又有报废更新量,也就是换代升级量,而且这个量已不容小视,相当可观。
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已联合发文开始在11个省市进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衔接进行试点探索,此工作已正式启动。今后农机年报废更新量是一个不小的数量,值得业界关注。因此,在农机企业群雄林立,国内国际农机企业都抢滩中国农机市场的今天,在农机化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企业要拿出自己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做出贡献,研究开发市场时,不能眼睛只朝上,只关注政府行为,还要上下兼顾,深入研究农民的实际需要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在新时期要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辐射功能;加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试验,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新时期要加大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的力度;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装备与运行模式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机具配备的成套性、协调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培育新型农机化经营实体的力度,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提高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解决好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支持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良性互动发展。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1.1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 随着“金农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陆续运行。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初步建成,部、省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得以完善。农业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农业部门工作的开放性、透明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部门决策、管理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
1.2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农业部建立了“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一站通”全国注册会员已超过35万,年信息发布量超过100万条,日均点击量在100万次以上。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全国已有一批大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试行了电子商务贸易。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正在兴起。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稳步推进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正在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去,启动应用了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专家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2.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精确估测作物产量、及时监测自然灾害;运用专家咨询和诊断系统,可以及时为农民集成农业管理技术措施,开展动植物生产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预测预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消除城乡居民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使城乡文明相互渗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逐步推进国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3农业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有效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同时,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最终实现转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2.4农业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農民及时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实行科学化生产经营;有助于实行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充当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的新型农民。
2.5农业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推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例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产运行动态和经济信息,并制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都证明,在农业农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促其不断地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3.推进农业信息化亟待破解的主要问题
3.1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从各地工作实际来看,有的地方尚未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与调度乃至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前促使各级各地真正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2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严重滞后 信息化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体制机制的再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设计。目前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省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置计算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3.4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侧重于推进电子政务和传播涉农信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三农”还很欠缺。在全国农业系统中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在基层农民群众中真正掌握信息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
3.5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农业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4.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4.1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认真总结前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信息化对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至关重要性,大力宣传信息化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要认真办好并充分利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营造有利于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良好氛围。
4.2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目前,“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都在制订过程中。通过规划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的“比翼齐飞”。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
4.3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运行监测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方式。要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业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加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切实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努力打造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继续组织实施好“三电合一”项目建设,积极开发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面向“三农”的集政策法规、生产技术、市场流通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要抓紧实施对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大力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系统。
【关键词】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作者单位】黄先蓉,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刘玲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互联网大潮的裹挟下,出版传媒业走过了2015年。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共同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2015年的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方向以此为指导。2015年末,2016年伊始,我们思考出版传媒业如何在“十三五”规划的元年更好地转型升级并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之前,不妨一起青梅煮酒,回顾一下出版传媒业在2015年的融合情况。
一、产品服务:个性化定制
二、移动阅读与内容生产互相融合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进行数字阅读,给移动阅读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2015年,经营移动阅读业务的各企业纷纷求变,转型升级,期望从单一的移动阅读渠道提供者向内容生产者转变。始于2010年的中国移动阅读,在2014年将其手机阅读品牌定名为“和阅读”,时隔一年,又将“和阅读”正式更名为“咪咕阅读”[2],并开始将优秀的作者直接签约旗下,开展内容合作。这显示中国移动开始由单一的阅读渠道服务商向内容生产商转变与拓展。在移动阅读app常年排名领先的掌阅科技,一改之前的低调作风,在2015年不仅独立推出电子书阅读器、与新华文轩合作销售纸质书,还宣布进军内容生产环节、ip市场。种种动作表明,掌阅科技力图摆脱对内容提供商的过度依赖,积极从单一的数字阅读渠道经营向移动阅读的上游甚至全产业链挺进。苏宁阅读在2015年年初推出1分钱看电子书的活动,不管这是噱头还是对电子书产业的挑战,就目前来看,苏宁阅读与其内容提供商是双赢的。不仅如此,苏宁阅读还与长江传媒旗下长江中文网携手,借助双方平台资源进军国内ip产业。
三、平台建设:热度依旧
继2014年客户端成为媒体融合的新阵地,2015年,平台建设成为出版传媒业融合的新态势,各出版机构纷纷根据自身优势搭建相关平台。有的旨在解决版权保护问题,有的为了电子书销售,有的为了推广阅读,还有的目的是变内容提供为信息服务。
版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15年4月推出“创客ip”平台[3],该平台旨在解决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举证难的问题,其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以法律认可的流程,联合数字认证和司法鉴定等社会公信机构,为创客提供权威、公正的证据保全服务。
电子书销售方面,2015年是电子书馆配业务的元年[4]。4月,北京人天书店开发的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平台上线,填补了国内中文电子书馆配领域的空白。该平台是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和销售、电子书采购和借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能协助上游内容提供商在电子书b2b领域中实现盈利,促进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从2007年起就着手探索大众出版数字化的转型,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其开发的移动数字出版整体业务平台“译文的书”app于2015年8月上线[5]。该平台是国内第一家由出版社自主研发的销售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不仅能搜索图书、阅读电子书,还可以了解一些关于“书的事”,如编辑如何策划制作一本新书、书评人如何分享解读一本新书等。
推广阅读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于2014年筹建的“二十一世纪社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云平台”在2015年12月正式上线[6]。该平台是集阅读、互动于一体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平台和少年儿童阅读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质内容储备,建立了从内容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完整链条,能更好地帮家长指导孩子阅读。
信息服务方面,时代出版的“时代健康”数字服务平台于2015年4月上线[7]。该平台由时代出版旗下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保健与生活》主办,其宗旨在于升级内容资源,提供医药保健资讯阅读及检索、疾病诊询、健康监测和管理、就医指导等信息服务,通过动态搜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把简单的大众传媒对个人的单向传播,整合为全方位立体化面向个人、家庭、社区、医院、企业等的健康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四、在线教育:如火如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资本市场的驱动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原本受地域限制较大的教育资源打破固有形式,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享受教育资源,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被称作“在线教育”[8]。在线教育的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模式和习惯。近年来,在线教育的火热,使原本不太关注教育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技术优势在在线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传统线下教育机构开始发展线上业务,一些老牌教育公司自不必说,bat巨头亦纷纷布局在线教育。《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优势,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因此,坐拥优质教育资源的出版传媒集团也发力在线教育。如2015年9月,国内最早进军在线教育领域的传统出版企业中南传媒与全球第一大教育集团――培生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优质内容、渠道、技术等资源在基础教育教材教辅、数字教育产品及国际教育等方面合作,同时不排除在资本层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在线教育的巨无霸。
五、数字教育:稳步推进
国务院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如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均提出要加快推进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持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我国数字教育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出版传媒业发展数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以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时代出版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以浙江大学这所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为依托,借助数字营销的4c理论设计出融媒教材“立方书”。该书以“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为产品核心,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配套手机客户端、pc端平台,实现o2o、移动互联、ugc三位一体,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营造融媒教材即课堂、教学服务和教学环境的氛围[10]。2015年7月,时代出版在集团成立七周年之际推出“时代教育在线v2.0―电子书包应用服务云平台”。该平台利用“云+端”技术集成打造“互联网+教育”,使教师通过教学管理、资源交互、互动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来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为家长提供教学信息服务,使家长参与教学互动,并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11]。
六、经营管理:内部重构与创新经营
为适应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一些出版传媒企业主动探索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重构和再造,努力从自身经营管理出发,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如时代出版组建成立我国首家以出版为核心、以产业为主体的跨国少儿文化产业集团――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时代少儿)。时代少儿的出资人为时代传媒,时代少儿拥有2个全资子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和1个跨国参股公司,因而其资产组织形式是创新的,同时在经营管理上也必然寻求突破。时代少儿的组建正是时代出版内部组织结构和内容资源的重构和深度开发。
自2013年开始风靡的众筹出版,不失为传统出版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图书出版经营管理的创新模式,也是“互联网+出版”颇有成效的一种模式。2015年一种不同于众筹平台独立出资运作的生产经营模式引人瞩目。5月,idg资本向关注出版创新的赞赏公司注资900万元。赞赏平台的主要模式是为作者、出版人和赞赏人的需求提供平台服务,是对传统出版业“互联网+”的补充,可以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对小众优质出版的巨大需求。idg资本的注入无疑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肯定。
七、资本驱动:方兴未艾
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壮大自身的实力,是出版传媒企业纷纷上市、积极拥抱资本市场的初衷。回顾2015年,登陆创业板、借壳上市、登陆a股、挂牌新三板、成立基金公司等,无论国有出版传媒企业还是民营公司,资本市场成为他们转型升级借力的主要阵地。
国有出版传媒企业方面,借助资本驱动的有青岛城市传媒、读者传媒、中信出版集团、中南传媒等。2014年8月,青岛城市传媒有限公司正式启动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时隔一年,青岛城市传媒于2015年9月登陆上海主板市场,成为全国首家在国内主板上市的城市出版传媒企业。2015年7月,由于a股市场波动较大而上市搁浅的读者传媒,于12月10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终于使我国“期刊第一股”尘埃落定。12月16日,中信出版集团挂牌新三板,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国有出版机构。尽管以中信出版集团的“ipo”业绩挂牌新三板有点屈就,但这也是国有出版企业为拥抱资本市场而探索的一条曲径。除上市外,还有出版传媒企业探索资本与文化的融合之路。如中南传媒于2015年11月与潇湘资本成立出版传媒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泊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一举动是中南传媒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再度布局,加之其设立的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公司战略投资部,使其在文化产业的前、中、后期投资模式有全面的覆盖。
民营公司方面,有多家民营书业企业挂牌新三板,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1月,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数字出版第一股”,并在股价几度大起大落后成为新股王,给民营出版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注射一剂强心剂。9月15日,著名民营书业山东世纪天鸿教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交易的方式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其主办券商为首创证券。世纪天鸿此次上市是为适应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利用资本市场做出的业务调整。无独有偶,知名财经出版机构蓝狮子于11月26日登陆新三板,在此之前,蓝狮子已向皖新传媒出让45%的股权,加之此次上市,可以看出蓝狮子已经开始将经营重心由传统出版转为自媒体和文化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有传统出版领域的荣信教育、数字出版领域的北京圣才教育等。
八、“跨”融合:事件频繁
所谓“跨”融合,指出版传媒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正是市场作用和行政推动的结果,也是《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所鼓励的。2015年,出版传媒业的“跨”融合事件频繁,使出版传媒业实现了联动发展,开拓了出版传媒业发展的新领域,也体现了出版传媒业的发展活力。
跨地区融合方面主要是专业出版社在国外进行收购或成立分社。如2015年8月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收购澳大利亚童书出版社――新前沿出版社。这一成功案例成为我国少儿出版社进行海外并购的第一次探索,也为我国少儿出版社探索跨国经营开辟了新天地。同月,接力出版社与埃及的大学出版社及埃及智慧宫文化投资(出版)公司创办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埃及分社的建立是我国少儿出版社首次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分社,为进一步探索和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奠定了基础。跨行业融合方面主要是传统出版单位通过与其他行业进行战略合作或主动研发衍生产品,以推动自身跨界发展。2015年5月,安徽出版集团与徽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徽商银行为安徽出版集团提供综合授信和融资服务,并共同开发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10月,安徽出版集团旗下子公司承建的“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管理运营”项目获得财政部支持,这是安徽出版集团跨界融合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安徽出版集团积极顺应“互联网+文化”发展规律,以文化为内核、以技术研发为支撑,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板块。这一项目获得财政部支持,是国家对安徽出版集团“文化+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模式的充分肯定。11月,读者传媒为配合股票发行,推出双屏智能手机,以占领高端手机市场,实现转型升级[12]。同时,读者传媒还积极培育移动终端阅读产品并推进云图书馆建设。在此之前,读者传媒已研发推出8代电纸书、平板电脑。如果读者传媒既有硬件产品,又有内容平台,加之多年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这将是一种非常完整的商业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其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
跨媒体融合方面主要表现在传统出版企业收购影视公司,以此作为转型升级的途径,涉足影视制作行业。2015年5月,中原大地传媒收购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13],对中原大地传媒而言,此次收购有助于公司业务从传统出版向新媒体影视方面转型,同时能够利用现有版权资源,延长公司价值链,实现转型。但之后由于款项的交付问题,导致收购行动暂停。在出版传媒业,跨媒体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收购之后,图书出版发行和影视制作两种业务之间如何有效融合发展才是重点,ip之间互通互利机制的形成也更为重要。
一、昂起四条“龙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 为进一步加快我乡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乡里还先后两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村支部书记赴河南等地考察学习,邀请了河南新乡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莅临讲课,建立了乡党政领导双孢菇种植示范基地,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全乡群众参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现已初步形成以北蔬菜、中柳条、南瓜果的经济作物种植格局,全乡柳条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100亩,新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0亩,瓜果300亩,同时,对全乡近2000亩秧板田和拾边地进行了综合开发与改造,在秧板田里发展以种菜为主的大小弓棚1000亩,在拾边地发展桑树、柳条、牧草、油菜、果树等1200亩,全乡粮经比例达到了7:3。调整了种植业品种结构,大力实施了“五改”工程,今年乡农技站从河南省新乡市农科所购进了水稻良种豫梗6号2万斤,统一低价供种到农户,全乡良种推广率达100%。昂起了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龙头。我乡浅水域及湖滩涝地广阔,水草资源丰富,发展养鸭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乡党委、政府今年继续把发展养鸭业作为全乡农业的“一号工程”,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为养殖户做好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及联系市场等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出台了有关奖励、贷款等优惠政策,采取了基地与户养相结合的方法,在全乡建立了南挖工庄河、王庄塌方区、赵楼顺堤河、800米大河东岸四个养鸭基地,乡、村两级加大投入,对每个基地都实现了“三通一平”(电通、路通、电话通,场地平整),每个基地都安排了2—3名机关工作人员负责督导、协调、指导,全乡养鸭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全乡养鸭(鹅)数量已达到10万只,其中蛋鸭3万只,肉鸭5万只,鹅2万只。养鸭数量在5000只以上的大户2户,2000只以上的10户,500—1000只鹅鸭养殖户40户。巩固提高了侣楼养鸡、王庄、南挖养牛、赵庙养兔等养殖专业村建设,积极建设曹庄村珍稀动物养殖专业村,现全乡养鸡12万只,兔2万只,猪200头,大牲畜80头,银狐等珍稀动物200余只。昂起了以鸭鹅为主的畜牧养殖业龙头。一是抓好水产品“一区三带”建设。即赵庙、王庄塌方区改造后的农渔业综合开发区、800米大河养殖带、苏北堤河养殖带、南挖工庄河养殖带。赵庙、王庄塌方区现已改造为上果下渔、上粮下渔效益明显的农渔业综合开发区。对三条养殖带进行了统一规划,共发展网箱1000余亩。二是实施了名优水产品开发。全面调整了水产品养殖结构,大力发展了名优特水产品养殖,河蟹、青虾、乌鳢、彭泽鲫等名优特水产品养殖面积已达1500亩。三是实施了矿区塌陷地的复垦改造。今年上半年,新开发改造矿区塌陷地600亩,其中渔池250亩,台田350亩,总面积达2000亩。昂起了以名优水产品为主的水产养殖业的龙头。
四、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今年乡党委、政府把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冬枣、速生杨、葡萄、杏等,收到了较好效果。乡、村两级先后组织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去沂水县参观了冬枣种植,去山亭区参观了葡萄种植,并举办了速生杨、冬枣培训班。乡、村两级还出台了奖励补助政策,完善了护林队伍。乡里规定每新建一处护林房奖励300元,新植树木每成活一棵年底奖励0.2元,各村都对群众购买的经济林果苗所需开支,给予一定的补助,这些措施激发了群众种植经济林果的积极性,全乡已营造速生杨树林350亩,栽植苗木25900棵,营造经济林100亩,栽植苗木3800棵,育林面积25亩,四旁植树4万余棵,砸三条25万墩,超额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林业生产任务。昂起了以经济林为主的林业龙头。
二、实施三项重点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去冬今春,乡里继续实施了“万米节水石渠工程”,共投入资金34万元,在曹庄村、南挖村新修石渠2000米,全乡石渠总长达11000米,基本实现了灌溉石渠网络化。为进一步做好抗旱准备,确保全乡插秧任务的顺利完成,近日,乡里又实施了两项重点工程。一是挖工庄河引水清淤工程,由于多年淤积,挖工庄河口河床较高,引水较为困难。为此,乡里投资10万余元,对近200米引水河进行了清淤;二是赵楼西站建设工程,原赵楼、侣楼等村2000余亩的灌溉任务,由于孔庄矿采煤塌陷影响,现已基本不能使用。乡里重新进行了选址,该站建设现已全面动工。两项工程全部竣工之后,可缓解赵庙乡6个行政村每到夏秋插秧季节缺水问题,必得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三、进一步加强了麦田管理 针对今年旱情严重的实际,今年入春,乡里就开动所有排灌站,对全乡8000余亩小麦普浇一遍返青水。乡农技站人员也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明白纸、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适时组织群众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对小麦的丰产丰收提供了保证。现全乡小麦长势喜人,可望获得大丰收。
四、采取两路并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 按照“信息导向,有序流动,严格管理,全面服务”的原则,今春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乡农村劳力资源、技能特长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分类登记,建档立卡;乡党委、政府广开渠道,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劳力的就地转化能力和有序输出。在就地转化方面:一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出台了农村养殖业,高效农业重点扶持政策,在税收,环境上大力倾斜,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高收益的产业分流转移,目前,全乡已发展畜禽养殖专业户130余户,高效蔬菜大棚900亩,反季节林果等经济作物1600亩,从业人员1200多人,;二是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契机,重点扶持和培养10家龙头企业,今年又积极筹建6个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此外,铸造厂、裘皮工艺厂、鲁南网架厂等企业的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人数可达3600余人;三是实施小城镇建设二期工程,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发展二、三产业,现在小城镇从事经贸、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200余人。在外出转移方面: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搞好与现已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实施“一带一”活动,即保证每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必须带出至少一名务农劳动力。劳务输出不
仅使大批农田集中到种田能手的手中,开成规模经营,而且使务工人员带回了资金和技术,目前已有数人回乡办厂、经商,为我乡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截至目前全乡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达到6300人。其中在本乡内从事养殖、加工、销售、商贸、工贸、流通、服务等行业的人达5100人,外出务工的达1200余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民营经济发展强劲 乡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全乡招商引资工作势头强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全乡新开工建设民营工企业6个,引资额达380万元。其中有蔡高科引资70万元,新建高科消防工程公司,主要生产消防涂料、消防堵料;王勇引资160万元,新建轻钢厂,主要生产网架用轻钢等;曹庄村群众引资30万元,新上铸造厂及车床加工厂各一处,乡机关人员与赵庙村群众合资20万元,积极筹建鱼产品加工厂;全面启动了玻璃钢厂生产,第一批引进资金100万元已到位。乡党委、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乡里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主任,分管书记、纪委书记任副主任,经委、信用社、派出所、土管、司法等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招商委员会,全力抓好招商引资,为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信贷支持。为进一步强化乡村两级干部招商引资责任,乡里把引资任务分解到每个党政成员及村支部书记身上,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肩上有担子。
二、加大宣传,强化手段。采取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相结合,专业人士招商与民间招商相结合,政策招商与感情招商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种手段并用亲商招商。乡里组织了党政领导、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到广州、深圳等地参观考察,各村也组织了部分党员干部外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进一步解放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增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信心。乡里统一印制了《赵庙乡招商引资指南》,《致赵庙乡籍在外人士的一封信》,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吸引他们来乡投资。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世界经理人网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和各类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50年前美国就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连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和推广在线应用,现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46个州、加拿大的6个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它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业企业,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电视或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该系统大力推广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PS)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在农情监测与产量估算等方面居领先地位。
欧盟建立了覆盖全欧洲的农作物估产体系,建立了农业环境、生态监测网络,向数字化、集成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英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并在涉农部门和农户中广泛应用。德国已在农作物生产中成功地应用了3S技术,如对土地精确定位,按肥力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等。法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实时提供病虫害情况、药残毒预报和有关农药评价等信息。日本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以及海关等都已实现了联网,使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及时方便地从网上查出每天、每月及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等信息。
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主要有6大类: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技术模拟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各类软件、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与计算机自控系统的综合应用等,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通过计算机与农机的结合,逐步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控制(定位、定量和定时),即现代化的精准农业,以指导和帮助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
我国自从1995年农业部提出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以来,用了5年时间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农业监测、预测与预警等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农业生产形势、农作物产销预测系统,对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农业部门初步构建起了农业信息平台,有二百多个农业批发市场依托这一平台进行信息沟通与共享。同时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农、牧、渔等12个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经济综合信息网初步建成,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信息化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部分落后地区更是空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战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落实,农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加快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通信普及还不完全、整体信息网络还未建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鉴于此,信息产业部提出继续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促使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做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工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网络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通信运营企业不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关键技术的提供者,更可以在资金投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省为例,自2001年以来,该省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累计达1.6亿元,其中通信公司投资就有4000万元,并且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有效解决了为农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通信传输硬件条件问题,有力地保证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信息的开发、采集、整合以及系统化的过程。首先要加大对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建立信息采集渠道。然后根据市场发展和管理需要,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指标体系,调整布设信息采集监测点,开发统一信息采集软件,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库。再通过完善涉农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资源交流系统。例如,陕西省依托“陕西农业网”建成了果业网、农产品市场网、种植业网、畜牧兽医网、饲料工业网、政策法规网等一批省内农业专业网站。通过专业网,与省、市、县各企事业单位互连。农业厅通过网络传递一般性文稿,发布、查阅行业信息,有力地推动了机关办公自动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对此,农业部提出,要建立完善预警系统,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建设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等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市场监管系统,加快开发建设统一的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农村市场与科
技信息服务系统,继续完善“一站通”功能和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启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开发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例如,海南省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订单农业”。一方面利用网络向全球发布、宣传和推荐农产品资源信息,另一方面推行热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设网上农产品超市,逐步实现网上交易。通过发布供求形势预测信息,进行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放心、放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抓好应用试点,发挥示范效用
在实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勇于开拓创新的“火车头”起先锋示范作用。因此,要把有条件、有基础的地区作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结合地方特色,抓好示范性应用,通过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在信息服务方面,山东莱州市“金城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该镇把农业信息服务站与农技综合服务站、果业协会合并在一起,一个机构、三个牌子,把协会会员作为服务对象,开展产前的项目咨询,产后的网上促销、网外统一联合促销等服务,把信息网络这一高科技手段运用到该镇支柱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中,提高了社会化服务层次,推动了该镇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该镇仅苹果一项就比周边县乡每公斤多卖0.5元左右,果农增效十分可观。
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
农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并且在技术革新、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优势。在我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早就开始了“精准农业”的实施。他们于1999年4月大力推广应用精准农业技术,以精准选种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割等六大精准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农业技术集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一体,已经渗透到兵团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兵团农业新技术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这使农村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业信息化队伍建设。
农业机器人以完成农业生产任务为目的,隶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是一种兼有四肢行动、信息感知能力及可重复编程功能的柔性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智能化农业装备,集传感技术、监测技术、通讯技术及精密机械技术等多种前沿科学技术于一身。随着农业生产的日趋工业化、规模化和精准化,农业机器人已经成为农业工程领域的科研重点之一,其在育苗、移苗、嫁接和农产品收获等方面均得到了初步应用。农业机器人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生产模式、解决劳动力不足,以及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多样化和精准化等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1,2,3,4,5,6,7,8,9,10]。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机器人及农业智能装备将成为提升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驱动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此,本文基于专利地图,开展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态势研究,得出发展趋势、重点技术领域、地域分布、竞争机构及高引专利等方面的竞争情报,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院所进一步发展农业机器人产业和技术提供情报支撑。
本研究使用了德温特专利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结合关键词、IPC分类、德温特手工代码的方法进行专利检索和数据采集,共得到与农业机器人相关的德温特专利1 779 项专利族,3 777 件专利;中国专利715 件,其中中国申请人申请的中国专利为656 件( 检索时间范围为1962 年至2015 年5 月) 。专利分析工具上,综合应用了Thomson公司的TDA、Thomson Innovation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出版社专利分析软件等工具。对农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规模、发展趋势、技术领域、地域分布和竞争机构等方面绘制了专利地图。
1 发展趋势
从农业机器人技术年度专利走势来看( 见图1) ,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 第1 阶段为技术孕育阶段( 1975 - 1992 年) 。最早的农业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出现在1975 年,一直到1992 年,每年专利申请量都不足20 项,说明农业机器人技术处于孕育阶段。第2 阶段为起步发展阶段( 1993 - 2002年) 。在20 年的时间里,农业机器人技术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保持在10 ~ 55 项左右。第3 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 2003 年至今) 。2003 年开始,农业机器人技术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出现高速增长,从2003 年的38 项增长到2012 年的220 项。
由于专利申请中存在的18 个月公开期,使得大量专利还处于未公开状态,因此2013 年和2014 年的数据在这里不做分析。
纵观农业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农业机器人技术真正的发展阶段出现在1993 年以后,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而且这一趋势延续至今,说明国际上技术研发热情很高,短期发展前景毋庸置疑。
2 重点技术领域
2. 1 重点研发技术
DII手工代码和国际专利分类号( IPC ) 包含了专利的技术信息,通过对农业机器人相关专利进行基于DII手工代码和IPC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重点。
表1 和表2 分别列出了农业机器人技术的TOP20的手工代码和IPC代码,从中均可看出机械手( 包括机械手的末端执行器) 及其控制、自动导航及目标探测与定位是该技术领域的研发重点,同时也是关键技术。
对主要技术领域进行年度走势分析,可以发现农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各项关键技术的年度发展情况。如图2 所示,农业机器人的自动导航技术于1981 年开始有第1 份相关申请( 由加拿大DIFFRACTO公司申请) ,而专利申请量从1998 年开始快速增长,并于2010 年达到小高峰。而农业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技术于1982年开始有第1 份相关申请( 由匈牙利MEZOGAZDASAGI ELELM公司申请,关于水果采摘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 ,申请量于1994 年达到一个小高峰,达到17 项( 其中10 项由日本久保田申请,5 项由日本洋马申请) ; 随后专利量出现起伏,于2011 年开始再次快速增长,2012 年申请量达27 项,2013 年申请量( 不完全数据)达37 项,在2011 年绝大多数相关专利由中国高校申请。农业机器人的目标探测与定位技术于1980 年开始有第1 份相关申请( 由法国ENSERB ECOLE NAT公司申请) ,而直到2002 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量不足10项; 从2003 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出现快速增长,从2003年的13 项增长到2012 年的53 项。
2. 2 重点研发种类
如表3 所示: 农业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中,最热门的依次为收获机器人( 包括收获、采摘和割草) 、田间作业机器人、植保机器人、分级分选机器人和喷灌机器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0. 7% 、27. 0% 、12. 1% 、4. 6%和3. 5% 。
图3 展示了各类农业机器人上各种关键技术的研发情况。从图3 中可以看出: 目标探测与定位、末端执行器和自动导航这3 种关键技术在收获机器人上的研发最为热门,其次是田间作业机器人; 而对于植保机器人,3 种关键技术中,目标探测与定位技术的研发最为热门,对于分级分选机器人,则是末端执行器的研发最为热门。
3 专利区域分布
依据农业机器人技术1 779 项德温特专利族分布来看,全球农业机器人技术专利主要来源国为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等。本节主要从全球专利分布、主要国家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主要国家关键技术布局、主要国家全球专利布局等角度对全球农业机器人技术的区域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
3. 1 国际技术研发格局
所谓专利优先权是指申请人在一个国家第1 次提出申请后,可以在专利法规定的期限内就同一主题向其他国家申请保护,这一申请在某些方面被视为是在第1 次申请的申请日提出的。通常而言,发明人会在本国就其发明创造第1 次提出专利申请,所以优先权专利申请的地域分布可以反映国家的技术实力。
如图4 所示,从农业机器人1 779 项优先权专利的区域分布看,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为656 项,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占据产业技术所有优先权专利的37% ; 日本排名第2,占据产业技术所有优先权专利的18% ,排名3 ~ 5 位的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德国; 排名前5 位的国家占了所有优先权专利的76% 。
图5 是TOP5 优先权国的专利申请随年代的分布图。从图5 中可以看出: 日本起步相对较晚,直到1982 年才出现第1 份相关专利申请; 但是,在该领域发展较快,申请量在1994 - 1996 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9、45 和29 项。1996 年后,虽然专利申请量出现回落,但是每年也保持5 ~ 20 项的专利申请。美国在该领域则是起步最早,于1975 年出现第1 份专利申请,相关专利申请量从1999 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每年保持10 ~ 25 项的专利申请。我国起步较晚,直到1990 年才有第1 份相关专利申请; 但从2005 年开始,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开始出现高速增长,从2005 年的8 项猛增至2012 年的151 项和2013 年的151 项( 2013 年的数据由于专利公开时间的原因还不是完全数据) ,远远超出同时期其他国家关于农业机器人的专利申请,预计短期内还会继续增长,这说明我国近年来对于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热情高涨,正在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储备,为产业化作准备。
由图6 TOP5 优先权国技术领域布局图看,中国在农业机器人的目标探测与定位和末端执行器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日本紧随其后,在末端执行器技术领域具有较多专利申请; 美国虽然专利申请量不多,但是在农业机器人的自动导航技术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如图7 所示: TOP5 优先权国对不同农业机器人的研发投入也略有不同。中国、美国、韩国和德国均最为关注收获机器人,其次为田间作业机器人、植保机器人等; 日本则是最为关注田间作业机器人,其次是收获机器人、植保机器人等。
3. 2 主要专利国家全球专利布局
日本和美国作为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的强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因此除了对本国进行专利保护外,为了在国外生产、销售农业机器人,必须在国外地区申请相关专利以求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该国同族专利的申请也可以反映出其市场战略。
由图8 中可以了解到,日本除在本国申请外,同时重点在美国、欧洲、德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表明日本更为重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美国虽然专利申请量少于日本,但是在本国外的布局力度强于日本,美国在欧洲、澳大利亚、德国、中国和日本部署有大量专利,这也说明美国虽然相关专利申请量不大,但是在农业机器人领域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
我国作为农业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的大国,主要针对本国市场,只在国外零星地申请了几件专利,如在美国申请了2 件专利,在欧洲申请了2 件专利,在德国申请了1 件专利,另外申请了7 项PCT专利。这说明国内创新主体的专利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而且值得向国外申请专利的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少之又少,侧面印证了我国在农业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的缺失。
3. 3 主要国家专利质量分析
表4 综合反映了TOP5 优先权国家的专利质量。中国虽然优先权专利数量远多于日本和美国,但无论是总被引次数、平均被引次数、专利被引率还是PCT专利数量及美国专利数量等,都远低于美国。这说明我国虽然相关专利数量多,但是专利质量较低,研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比之下,美国则是专利质量最高的国家。
3. 4 国内技术分布格局
如图9 所示: 中国专利申请的国外申请人主要来自美国、WO、日本、欧洲等,这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能力相吻合。可见,农业机器人技术传统强国在抢占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时,均非常重视借助专利布局提高竞争力,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垄断。
如图10 所示: 在国内,农业机器人技术方面,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和陕西等排在前列。江苏研发主力是江苏大学和江南大学等; 浙江研发主力是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
如图11 所示: 江苏在目标探测与定位技术领域和末端执行器存在较大优势,浙江则是在自动导航技术领域占据优势。
如图12 所示: 国内农业机器人种类方面,江苏比较关注收获机器人和分级分选机器人的研发; 浙江更为关注田间作业机器人的研发; 山东则更为关注植保机器人的研发。
4 专利竞争机构
本节主要从国际和国内角度研究农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竞争机构,包括国内外竞争机构排名、机构活跃度、创新能力研究、主要竞争机构技术特长,以及主要机构的合作情况等。
4. 1 国际申请人排名
如图13 所示: 在全球专利申请排名前20 位的申请人中,日本企业占了5 席,分别是日本井关农机、久保田、洋马、三菱和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 其他国家的企业有美国的迪尔和凯斯纽荷兰、瑞典的胡斯华纳、德国的博世及以色列的F ROBOTICS。各企业申请量的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也和企业专利布局和重视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图14 所示: 选取农业机器人技术相关专利数量排名前5 位的日本井关农机、中国江苏大学、瑞典胡斯华纳、日本久保田和美国迪尔分析其技术特长。结果显示: 日本久保田在末端执行器技术领域具有优势; 日本井关农机在目标探测与定位技术领域占据优势; 瑞典胡斯华纳和美国迪尔则是在自动导航技术领域占据优势。
如图15 所示: 在农业机器人种类方面,瑞典胡斯华纳在收获机器人方面占据优势,该公司侧重研发收获机器人中的割草机器人; 日本井关农机在田间作业机器人方面占据较大优势; 日本久保田在分级分选机器人方面占据一定优势; 美国迪尔则是在喷灌机器人方面占据优势。
在全球专利申请排名前20 位的申请人中,我国申请人最多,占据了10 席,按申请量多少排序分别为江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这说明我国在农业机器人技术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实力。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在这些申请人中,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说明在农业机器人领域我国仍然处于技术研发和积累阶段,是国内申请人目前研究的热点所在,技术水平还有待突破,未来存在很大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国内企业可以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依托后者的研发实力加速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4. 2 国内申请人排名
如图16 所示: 在所有715 件中国专利中,中国申请人申请的专利是656 件,占比91. 7% ,国外申请人申请的专利是59 件,占比8. 3% 。在中国专利申请排名前20 位的申请人中,国外申请人有瑞典胡斯华纳公司( 第10 位) 、德国博世公司( 第12 位) 和美国迪尔公司( 第20 位) ,说明这3 家公司更为重视中国的市场,需要在中国生产或销售相关产品时对相关技术予以保护。除这3 家公司外,其余17 家均为国内申请人。在这17 家国内申请人中,企业只有重庆友武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申请的专利主题有采摘机械臂、采摘夹持器、采摘机器人底盘和采摘机器人视觉处理系统等,可以看出研发重点为收获机器人中的采摘机器人,其余16 家均为高校院所。
对TOP5 的国内申请人进行技术布局分析,如图17 所示。由此可以发现: 江南大学在末端执行器技术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主要研发分级分选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 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是在目标探测与定位和自动导航技术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从图18 可以看出: 江苏大学在收获机器人的研发上具有一定优势; 浙江理工大学则是在田间作业机器人的研发上具有一定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在植保机器人的研发上具有一定优势; 江南大学在分级分选机器人的研发上具有优势。
4. 3 机构活跃度
在机构活跃度分析中,将拥有专利族量20 项以上的机构定义为大型机构,将拥有专利族量6 ~ 20 项的机构定义为中型机构,将拥有专利族量为1 ~ 5 项的企业定义为小型机构。
在图19 中,每块扇形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代表每一类机构申请专利族数量之和。由图19 中可以看出: 在国内外,大型机构专利族总和占到农业机器人专利族总量的19% ; 中型机构专利族总和占到专利族总量的11% ; 而小型机构专利族总量占70% 。这表明,该领域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仍处于发展期,没有出现技术垄断的巨头公司。
5 技术引证
通过技术引证分析,可以发现专利被其他申请人的引用情况,也可以从中寻求许可机会,追踪技术发展及识别专利权人的专利保护策略。
从表5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高引专利还是来自美国企业,如美国凯斯纽荷兰、天宝导航、迪尔和Vision Robotics等,日本则有本田公司,说明这些公司的专利有着很强的基础性,专利受到关注更多,研究能力很高。
6 结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农业机器人技术正处于发展期,目前国际上技术研发热情很高,短期发展前景毋庸置疑。机械手的末端执行器、自动导航及目标探测与定位是该领域的重点研发技术,而收获机器人、田间作业机器人、植保机器人是该领域的重点研发种类。该领域绝大多数高引专利来自美国企业,如美国凯斯纽荷兰、天宝导航、迪尔和Vision Robotics等,日本则有本田公司,说明这些公司的专利有着很强的基础性,专利受到关注更多,研究能力很高。
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出现高速增长,远远超出同时期其他国家关于农业机器人的专利申请。这说明我国近年来对于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热情高涨,正在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和储备,为产业化作准备。
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虽然该领域优先权专利数量远多于日本和美国,但无论是总被引次数、平均被引次数、专利被引率还是PCT专利数量及美国专利数量等,都远低于美国,说明我国虽然相关专利数量多,但是专利质量较低,研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要想进一步发展农业机器人技术,需要从以下3 个层次进行推进:
1) 政府。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在社会层面上为农业机器人专利的创造和运用提供有力的环境和制度保证;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效整合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力量,以市场化和实际运用为导向; 引导共性科研平台对农业机器人的投入,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重点加强的末端执行器、自动导航及目标探测与定位等技术的研究开发; 可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相关专利较多的省份,利用当地的科研成果优势,构建农业机器人的产业集聚区,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整体效益。
2) 企业。对于农业机器人技术领域,重点研发目标探测与定位技术、末端执行器和自动导航技术,突破路径规划、枝叶遮挡/果实重叠/逆光/扰动等条件下的视觉检测、夜间图像降噪、末端执行器的通用型等技术难点; 重点关注日本井关农机、久保田、洋马、三菱、美国迪尔、凯斯纽荷兰、瑞典胡斯华纳、德国博世、以色列F ROBOTICS等机构的相关专利申请; 加强与江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在下一步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可以在国外企业的重要专利( 如表6 所列出的高引专利) 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3) 产业园区。着重引进旨在研发农业机器人的企业,并给予倾斜性税率补偿; 着重引进生产农业机器人配套零部件的企业; 引导企业在产业园区内建立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
参考文献
[1]李谦,蔡晓华.机器视觉在除草机器人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4,36(7):204-206,231.
[2]刘立强,蔡晓华,吴泽全.基于Open CV的除草机器人图像处理技术[J].农机化研究,2013,35(12):162-165.
[3]李良,张文爱,冯青春,等.温室轨道施药机器人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6,38(1):109-112,118.
[4]李玉林,崔振德,张园,等.中国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及发展现状[J].热带农业工程,2014,38(4):30-33.
[5]姬江涛,郑治华,杜蒙蒙,等.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4,36(2):1-4,9.
[6]苏媛,杨磊,宋欣,等.智能移动苹果采摘机器人的设计及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6,38(1):159-162.
[7]丁巍,戈振扬,卢衷正.GPS组合模糊控制的农田机器人导航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5,37(9):109-112.
[8]赵洲,朱新华,何颖,等.机器人在温室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37(1):238-241,268.
[9]王宝梁,薛金林.开放式系统农业机器人技术概述[J].农机化研究,2013,35(6):8-12.
【关键词】公共关系 新时期 新态势 发展 机遇 挑战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自觉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有计划有目标,持续的展开各种活动,使社会组织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互惠互利,以便做到良好形象的管理工作。它的主要宗旨是为公众服务,包括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服务两个方面。
走进了21世纪,公共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不断提高,公共关系在21世纪也呈现出五大新态势,即公共关系职责的发展、公共关系理论基础的发展、公共关系操作程式的发展、公共关系宣传中心内容的发展、公共关系策划模式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职责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公共关系了解的深入,公共关系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由纯粹的接待应酬发展到以协调关系、塑造形象的复合型职责,现代公共关系的职责包括:搜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提供服务、协调关系、塑造形象。其中核心是:协调关系和塑造形象。在公共关系初创时期,深圳的一些“三资”企业首先出现公共关系部门,而这些企业给公共关系的定位只是接待应酬,处理好公司与政府、公司与外企、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应酬关系,并没有注意到处理公司与公众的关系,也没有发觉塑造公司的形象也是公共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简而言之,当时的公关部地位低下,由于公关部门女性职员较多,于是公关小姐之名随之兴起,又由于中国体制不健全,计划经济的尾巴没有根除,政府对企业的影响极为巨大,于是公关小姐一词逐渐被庸俗化。在第二和第三时期,公共关系经历了形成和整顿阶段,一些贬低公共关系作用的看法被驳回,各种类型的公关组织纷纷成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关理论出现了,它取代了纯粹的接待应酬,成为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公共关系的地位开始提高,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在成熟和发展时期,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针,并且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机遇与挑战伴随而来。 “真诚到永远”是海尔公司的服务理念,也是海尔公司的公关理念,政府将公共关系的职责定位为运用传媒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期达到理解、认同与合作的活动。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以在公众中建立、塑造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为目标,以传播沟通为手段,既要将自身的作为和形象通过媒体展示在公众面前,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又要通过媒体舆论汇集民智、吸纳民意,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决策和工作。无数大中型企业都明确了公共关系的职责,即宣传、协调、服务、辅助决策四大类,其最为中心的内容是协调关系,尤其是公司与群众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理论基础的发展
目前公共关系理论的基础正在由推销理论发展为市场营销并向社会营销模式过渡,强调社会效应。在公共关系发展的前四个时期,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是推销理论,即商品生产者向消费者盲目推销产品,即便那些产品并不符合群众与社会的利益,简单说便是一种社会现象---向瞎子推销老花镜,虽然商品生产者获得了利润,但是这样并不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如前几年出现的龙芯CPU,它属于国产的高科技产品,但是它并不符合消费者的实际利益,简言之,就是性价比不高,因此效益并不太好,不过近期龙芯有了新的发展,此处暂且不表。到了新发展时期,出现了市场营销理论,强调正确处理消费的欲望,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久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营销的任务在于把上述几方面内容协调起来,做到统筹兼顾。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倡导了和谐经营的市场营销观,正如华硕公司给电脑的定位:以低廉的价格,买优质的电脑,不求最好,只求合适,既有利于群众又有利于社会。
三、公共关系操作程式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合作机制与公共关系的操作程式也随之得到广发的发展,公共关系操作程式正在由早期的小作坊式生产发展为战略化、整体化、条例化,策划强调规模效应。在公共关系发展的前三个时期,公关公司总是以零散的方式出现,并且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对象稀少,没有形成规模。直至1991年至1993年,以广州方圆、博能顾问、路村咨询等公司为代表的公关公司相继成立,中国的第一代公关顾问职业人才由此诞生。从此国内开始出现大批的公关公司,并且这些公司除开少数以外,绝大多数公司职能健全,服务方式多种多样,服务对象面对各类人群,更加强调规模效应,其中包括服务规模、群众规模、宣传规模等。
四、公共关系宣传中心内容的发展
公共关系的宣传中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着,公共关系宣传中心内容由早起只注重商品信息发展为突出企业形象、附加形象,强调形象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公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的公司只是认为打造出优质的商品就能找到市场,只有有限的几家公司懂得利用商品打造品牌,从而突出企业形象,增加附加形象值。进入市场经济后,IT行业首先学会利用附加值和品牌价格,纷纷通过一项决议——即以商品打造品牌,以品牌打入市场,以品牌为商品拓展市场,达到商品与品牌双丰收的经营效果。群众提到联想,大多都会信得过,认为其品质过硬。再如茅台公司,茅台公司的品牌价格十分高,一瓶普通的茅台酒至少要500元,其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品牌价格,即附加值。在新发展时期,有远见的公司都会注重品牌形象和附加值的培养。
五、公共关系策划模式的发展
公共关系策划模式的发展已经由口号式逐渐向意境方向发展,强调意境效应。在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市场经济形成这段时期,喊口号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宣传方式,我们至今还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看到“社会主义万岁”的口号被刷在墙上。到了市场经济和21世纪,广告逐渐取代口号,成为宣传的重头戏,而广告更注重意境。康师傅公司出品的冰红茶在广告意境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不仅有炎热的夏天和海滩,还出现了冰块与红茶,使得冰红茶在推出后因为广告的意境效应赚了不少钱。也有公司在广告宣传方面采取夸张搞笑方式,如阿里巴巴的一出广告在意境极具巨搞笑因子,它通过布什被扔鞋创造出扔鞋的战争,最后通过阿里巴巴网购买到了更多更好的鞋子,这则广告使群众至今难忘。
中国的公共关系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实务业化,公共关系手段的科技化和虚拟化,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国际化,公共关系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多元化,公共关系地位的战略化,公共关系教育的精准化,公共关系行业的规范化,公共关系职能的具体和多样化,公关部门与国际接轨化。以上几条包含了市场、业务、手段、地位、教育、人才、行业准则等方面的趋势。公共关系在21世纪的发展更加依赖高科技,包括网络、广告传媒等,又由于公共关系的战略地位的确立,逐渐成为一个受人重视的行业,因此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开办公共关系课程甚至专业,从而为公共关系部门培养高知识人才。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公共关系的未来,那么“即将辉煌”是极为妥贴的。
在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公共关系的新态势,公共关系人士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只有成为真正了解公关,善用公关的人,才能在今后的公关事业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公共关系学(第二版)》作者:居延安等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公共关系学简明教程(修订本)》 廖为建著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态势】推荐阅读: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07-24
农业信息化前景07-02
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06-03
农业信息化行业前景09-25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09-26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05-28
市农业信息化的工作总结07-08
南丰县农业信息化工作材料07-10
农委2014年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09-27
乡镇农业信息工作汇报材料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