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练习题答案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沁园春练习题答案

沁园春练习题答案 篇1

九年级 班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分外()妖娆()折腰()...稍逊()今朝()成吉思汗()...

二、解释下列词语:

(1)顿:(2)须:(3)输:(4)惜:(5)逊:(6)河:(7)折腰:(8)妖绕:(9)风骚:

三、填空:

1、毛泽东,字,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一般分为上下两(也称片)。

2、“沁园春”是 名,“雪”是。

3、《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 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 之情。

4、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5、“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 ;“稍逊风骚”指的是 ;“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6、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7、“风骚”原指 里的《国风》和 里的《离骚》。

8、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9、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10、本文用“,”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1、《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四、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欲/与天公/试比高。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下列语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福州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B、近年来,海交会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C、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结合语境,指出下列有误的一项是()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及制品。)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五、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雪”的名句,如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最喜欢的关于的“雪”的名句还有哪些?清写出来。《沁园春·雪 》练习题答案

一、(qìn)(fèn)(ráo)(zhé)(xùn)(zhāo)(hán)

二、(1)顿: 立刻(2)须: 等到(3)输: 差,失

(4)惜: 惋惜(5)逊: 差(6)河: 黄河(7)折腰: 鞠躬,倾倒(8)妖绕: 娇艳美好(9)风骚: 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三、填空:

1、润之,思想家、军事家、词,长短句。阕。

2、词牌,词的题目。

3、热爱祖国、人民群众。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秦皇汉武 ; 唐宗宋祖 ; 成吉思汗。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诗经》、《楚辞》。

8、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9、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0、“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1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选择题:

1、(C)。

2、(D)。

3、(A)

4、(B)

5、(C)

五、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沁园春练习题答案 篇2

一、助读系统分析

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是协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 这一系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引导阅读方法, 启发阅读思考, 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

在第六单元“诗词拔萃”的导语中, 编者写到:“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跃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 拨动人们的心弦。学习本单元的一组诗词, 你可以倾听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当这些诗人把你引入诗的境界之后, 你便可以拓宽胸襟, 净化灵魂。”百字的导语中, 编者用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诗歌的国度, 展示了诗歌的博大精深, 同时点明了教学诗词的目的所在, 成为整个单元教学的导向标。在导语中也涉及到《沁园春·雪》的内容, 学生通过对导语的阅读可以知道本词主要是表达了毛泽东对山河人物的吟诵。简洁生动、优美动人的导语给学生学习《沁园春·雪》营造了意境, 激发了学习兴趣, 奠定了感情基调。在导语部分还配有白鹤修竹的淡雅水墨背景图, 于细微中直观形象地揭示了诗词的经典, 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沁园春·雪》并无课前的导语设计, 这也是整个苏教版初中语文不同于人教版之所在, 课前无导语虽有一定的留白之效, 但学生却难以借助它来理解课文。

毛主席的诗词都是品位很高的艺术精品, 经过许多名家的解说、分析, 一般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苏教版《沁园春·雪》书下注释总计20个, 笔者认为课本中仍有少数注释需要商讨。首先, 在题解中, 只简略交代了本词的出处, 以及词牌名的知识。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作者介绍等一概未曾涉及。题解、作者栏目本是阅读全文的一把钥匙, 是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后很快会关注的信息, 但是编者在此却以寥寥几笔带过。虽然学生对作者毛泽东有很多的了解, 而这些了解大多是政治历史层面上的认识, 但是对于毛泽东的文学地位、本词的写作背景等知识却不甚了解, 因此这一题解下的注释在学生了解作者、本词主要内容上并无多大启发。其次,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课下注解为“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从字面上来讲, 注释落实了词句的意思, 可是细细一想, 群山为何在舞动, 丘陵如何在奔跑?是不是词人在这里选词失当呢?显然不是, 这里词人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山丘本是静止的, 由于词人是站在高处远望, 看得远, 看到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视线跟着这起伏的山势和丘陵奔跑, 因而产生了驰和舞的感觉。而登高望远, 一直望到和天相接, 丘陵和天相接, 这才有了后面一句的“欲与天公试比高”。课文若想学生明白这一点并不产生歧义, 就必须指出词人所在的地点, 因登高远望, 视觉连续而产生动的感觉。否则仅凭这一简单的注释, 学生是难以真正领悟北国雪景的动态美的。另外,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句书下注释“风骚”一词为“文学才华, 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也可指《诗经》和《楚辞》”。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并无异议, 但笔者认为这一注释存在问题之处在于:风骚实际上并不指《诗经》和《楚辞》, 只能用来指代这两者。这里就涉及指称和指代两个概念了。在语言学上, “指称”是符号自身具有的代表功能, 而“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所以显而易见, 风骚并不指称《诗经》和《楚辞》。与苏教版对应的人教版在这一注释中就只写了“风骚”一词为“文学才华, 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指称和指代的区别。因此, 苏教版中的注释改成“可指代《诗经》和《楚辞》”即可。

除却导语系统和注释系统, 插图系统也是教材助读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插图就是以造型艺术为手段, 吸引注意, 激发阅读和理解的兴趣,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补充课文语言所不及之处。在同一个主题关照下的课文和插图实际上就形成了同质异构的关系, 所以课文中的插图的编选对于落实教学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沁园春·雪》采用文主图辅式插图, 图穿插在词作之中对文字起辅助作用。插图是一幅黑白的人物风景图, 画面主要展示的是毛泽东观看长城内外雪景的画面, 油墨画的效果使画面增添了一丝沧桑感。毛泽东形象的侧面设计使得人物显出在沉思的感觉, 这就在画面之外建构了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 整个画面色彩单调, 模糊不清, 既看不清毛泽东的形象又辨不明周围的景色, 没有线条的变化, 整幅图景显得较为粗糙。因而插图在艺术审美上大打折扣。除此以外, 画面因模糊不清, 以大幅的黑色为主, 所以难以看出是否与本词的写作背景相符, 插图的科学性不能得到落实, 并且难以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绝世风采、雄姿英发, 江山大川的雄奇多娇、秀丽奇特, 更不必说美丽的雪景图了。因而这幅插图对于课文教学的辅助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插图中的人物、场景、场面等虽根据词作内容绘制, 但未能将这些很好的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绘画语言。可想而知, 这样的插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 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品味词境、培养审美情趣, 从而落实教学目的。

二、练习系统分析

由于语文练习系统具有特殊的功能———直接落实课文、单元、专题和全书的学习指向, 因而, 较之教材中的其他组元而言, 语文练习系统承载着教材编写者最直接、也最明晰的动因———通过练习系统的设计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目的, 落实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沁园春·雪》的课后练习如下:

1. 根据写作年代查询资料, 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讨论问题:

《沁园春·雪》上片写景, 下片论史。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抱负?

2. 课后收集一些写雪和写梅的诗词, 同学们相互交流, 并和课内学习的词作比较欣赏。

3. 背诵这两首词。

这三个练习题在语言表述上清晰明确, 主要涉及背诵、比较分析、口语表达、问答、理解体会等练习形式, 搜集资料的语文综合知识。

这些练习的设置重视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训练, 强化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 特别是练习1、2, 旨在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查询收集, 增加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强化。其次, 练习主要涉及对词作内容、选材等方面的比较, 内容涉及内容的表现、材料的安排、感情的表现等比较分析。但对课文形式上的分析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练习中文体意识单薄, 并未考虑到词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于这样的情况, 叶圣陶就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拆不开来, 你要欣赏它, 就得阅读它本身”, 因此编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需要关注选文的形式。第三, 练习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题中的“查询资料”、“讨论问题”、“课后收集”、“相互交流”等词眼, 不仅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 也明确了不同的练习形式, 以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符合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四, 题目设置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题中不仅有查阅资料等技能的掌握还有对思想内容的分析、词作的比较分析, 既训练技能知识, 又注重情感的体验、思想的启示。

但是练习存在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一是练习的设计较为单调, 缺乏选择。整个练习主要都是对内容的理解, 关注了技能的掌握, 但除此以外对形式的关注不足 (前文已提到) , 问题的开放性不足, 更不用说练习的情景设置, 练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多元化意识的体现等。完成的问题没有选择;完成的方式没有选择, 提出的要求没有选择;得出的结论, 也没有选择;评价的标准, 更没有选择。可想而知, 学生在看到这样的练习之后难以迸溅出思维的火花。其二, 练习关注到了比较学习、品味赏析, 但是却显得空洞, 没有相应的指导。练习二中编者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写雪和写梅的诗词, 同学们相互交流, 并和课内学习的词作比较欣赏”, 本意是既训练技能又提升理解, 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但却不免落入空泛的让学生自主发挥的窠臼中了。练习不能引领学生在词句本身的构成与节奏间去领会诗词的意境和语言的妙处, 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不能指导学生用比较赏析的角度和方法抓住实处落实语文知识, 以达到教学目标。其三, 练习只培养了学生听说读上的能力, 却忽视了写作的训练。练习系统作为教学目的的载体, 作为教学目标落实与否的检验, 需要全面有效地考察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沁园春·雪》这一词作中, 本可以就景物描写以表达情感一点作文, 抑或就词这一文体本身进行研究, 但编者却忽视了写作, 难以体现练习在促进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上的作用。

所以说, 苏教版《沁园春·雪》无论是在助读系统还是在练习系统上既有值得肯定的部分, 也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

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是教材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掌握课文的推动器。它们正如锁钥一样, 如果没有它们的存在, 那么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的大门将难以打开。因此, 编者需要多角度考虑, 综合各方面因素, 以教学目标为标杆来设计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笔者所选的《沁园春·雪》只是茫茫选文中的一个, 希望通过对它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分析为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摘要: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理解文本, 提高学习能力, 落实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苏教版中的《沁园春·雪》一词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进行深入分析, 并希望通过对它的分析为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力、物体的平衡单元练习题答案 篇3

1、D;2、A;3、C;4、B;5、CD;6、C;7、BC;8、BD;9、B;10、C;11、ABC;12、A 

二、填空题

13、200N;14、15N,30N;15、100;

16、两次一样大 ;17、不变;18、mg/k+L;

19、mg/sinθ,mg·cotθ;20、F′Fsinθ

三、计算题

21、34.6N,69.3N;22、10~30N

直线运动单元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2.AB;3.D;4.BD;5.CD;6.BC;7.B;8.C;9.D;10.AB;11.D;12.AD

二、填空题

13. 7,5;14. 4,50,3,8

15. 37.5;16.(3-2):(2-1):1

17.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1,初速度为4m/s的匀减速直线,-2,2,12

18.E B F C A D G

19.13(S6-S33T2+S5-S23T2+S4-S13T2)

20. 2.48,6.18

三、计算题

21. 50m,22. 24m,12.9s,332.8m

牛顿运动定律单元练习题答案

1. C;2. A;3.A;4. A;5. C;6. D;7. B;8. C;9. A;10. C;11. A;

12. BD;13. ABD;14. BCD;15. BC;16. ABC ;17.AC 

18. m(g+a)/(cosθ-μsinθ)

19. 0.1, 1.5×104 20. 2g, 0 

21. m(g+a)tanθ

22. MV0/(M-m)

23. 2Ma/(g+a)

24. 13/4

25. 56.25m

26. 1.6N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 D;4.C;5.B;6.C;7.C;8.C;9.B;10.C

二、多项选择题

11.BD;12.BCD;13.BD;14.BD;15.CD

三、填空和实验题

16.mgh+12mv20f

17.2v0Rt;18.3750J;

19. (1)9.69m/s2;(2)|△Ep|=1.91mJ;(3)Ek=1.89mJ;(4)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其动能的增加,机械能守恒。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重锤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空气阻力、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阻力)的作用。

20.(1)BC; (2) gl ,0.7m/s,0.875m/s

四、计算论述题

21. 船的最小速度是3m/s,船头应与河岸上游成53°

22.(1)20m/s ,(2)6 m/s2 ,(3) 32kw (4)5s

23.(1)15N ,(2)2.5m

24.(1)0.25 ,(2)0.8m

高一(上)期期末综合练习题答案

1.B;2.C;3.D;4. A;5. CD;6. B;7. B;8. B;9. CD;10. A;11.C;12.B;13.D;14. AC;15. CD;

16.40.55;

17. 2020;

18. 2s45°;

19. 1100;

20. (1) ①③⑤⑥⑧⑨,(2) 0.200.21

21.103kg;

22.30°;

23.2.6s;

24.(1)21.0m/s,(2)1.0m/s

11《沁园春雪》同步练习及答案 篇4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妖娆折腰:成吉思汗今朝. 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惟余莽莽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红装素guǒ射大diāo原chí腊象

3.解释词语并加点的词语。

惟余莽莽:惟:.

红装素裹:....

红装,原指,这里指。

素裹,原指,这里指。

4.揣摩语言。

(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判断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 拟人 夸张对偶 借代互文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3)品味加点词的意思和作用。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才;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х”。

A.“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

B.“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字。()

C.本词上阕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下阕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D.6.填空。

(1)本文是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是,“雪”是。

(2)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中国人民第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讲话稿收在《》(共五卷),诗词收在《》里,新闻消息收在《》里。

(3)江山如此多娇。(泰州中考题)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评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的词句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宁波中考题)

(5)“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来指,这里指

[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课内精读 山如此多娇,江引无数英雄竞折1

腰。代天骄,往矣,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惜秦皇汉武,稍风流人物,只逊风骚。识弯弓射大雕。

略输文采;一看今朝。俱

7.《沁园春•雪》这首词,上阕描写北方雪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阕议论。

8.画线句子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9.品味加点的词语的作用。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10.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答:

11.应当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

答:

(二)课外拓展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作者是代的家。字,号。

13.“序”中的“兼怀”的意思是。“子由”是指。

14.词也是押韵的,写下全词韵脚处的字,按先后依次排列是。

15.词的下阕画线句表达作者的胸怀和情感是()

A.忧郁的情怀和对亲人的思想。

B.凄凉的情调和郁闷的情怀。

C.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浪漫的情怀和实在的感情。

16.判断正误(正确的的“√”,错误的打“×”)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B.“琼楼玉宇”指的是上文的“天上宫阙”,词人在这里运用的形象描绘的手法。()

C.这首词所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D.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而情绪是消沉的。()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桂林市中考题)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选自《名家散文》祝勇文)

17.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①纯粹:②浸透:(1分)。

18.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 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加以印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 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理清文章思路,按示例试对②至④段内容用两个字加以概括。(3分)

①品雪—②一④(每空1分,意同得分)

(二)新题链接(苏州市中考题)

24.阅读《卜算子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3)题。

风雨送春归,俏也不争春,飞雪迎春到。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待到山花烂漫时,犹有花枝俏。姥在丛中笑。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2分)

[答]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答]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5.诗歌创作•牛刀小试

要求:以“咏雪”为题,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行数、字数不限。

提示: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通过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可押韵,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1.沁园春•雪

1.fèn;ráo;zhé;hán; zhāo ;xùn;sāo;shǔ; wéi;mǎng;2.裹;雕;驰。3.略。4(1)C(2)A.对偶、互文点拨:两句不仅运用了对偶,而且运用了互文,上下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就是理解为,千万里冰封、雪飘。B.比喻、对偶、拟人点拨:把山比喻成舞动的银蛇,把高原比喻成奔驰的蜡象,两句上下相对构成对偶,“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拟人。C.对偶、借代点拨:“文才”和“风骚”都代指文学才华,运用了借代,两个分句之间又构成了对偶。(3)A.“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作用:其一领起以下各句;其二“望”中所见,既是实在的观感,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其三“望”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豪迈,壮志凌云。“惟”是“只”的意思,作用: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具体的直觉,气象雄伟。“顿”是“立刻”之意,作用: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黄河平日滚滚滔滔的气势此时全无。

B.“舞”有“舒展柔美”之意,“驰”有“奔腾壮烈”之意。作用:赋予静物“山”“原”以动感,有视觉因素,站得高,看得远,山势丘陵的绵延起伏在天地浑然一色中会有这样的错觉;也有心理因素,经历了磨难的作者,此时意气风发.他眼中的世界自然也是生机勃勃;还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历尽磨难,此时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作者是将对革命的信心窝于自然景物中了。C.“略”“稍”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并非一味否定。

D.“数”体现着一个无产阶级领袖的自信、乐观的态度,体现着一个时代英雄对革命成功的信心,也体现着一个伟人非凡的抱负。5.A.х B.√ C.√6.(1)词;词牌名;题目。

(2)革命;军事;思想;国家主席;一;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略输文采;稍逊风骚。(5)《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广义的文化。7.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8.承上启下(过渡)。9.(1)“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地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2)“惜”字从“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委婉地指出历代帝王的不足,句句饱含惋惜之情,意味非常丰富:其一“惜”中含褒,肯定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巨大影响,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其二“惜”字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文学才华欠缺。其三“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鉴定自信。10.不同。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几近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11.“俱往矣”三字将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点出全词的主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新的风流人物正在而且必将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这里的风流人物,是指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

12.略13.并怀念,苏辙14.天、年、寒、间、眠、圆、全、娟15.C16.A.√B.√

C.√D.×17.①纯粹: 无杂念,纯净(1分)。②浸透: 完全沉浸、沉人。或:完全感染(1分)。18.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1分),给人以想像的空间(2分)。19.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1分)。

《沁园春·雪》阅读答案 篇5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

①这首词气势恢宏,意境壮美。上阕写的是【 】,下阕写的是【 】,再现了一代伟人的豪迈气概。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①北国雪景,评说历史(英雄)(1分)

沁园春练习题答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词句品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通过分析上下阕巧妙回答,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4)词按照创作风格又可分为:豪放词、婉约词两大类。

合作探究

1.朗读全诗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 诗人独立橘子洲,目睹湘江美景,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2.上阙中有一个领字,是 看。它所领的词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下阕: 回顾往昔峥嵘岁月,突出青年们“浪遏飞舟”的精神,巧妙回答上阕问题。

知识梳理

1、资料补充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锡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2、课前预习

1.请默写一首我们初中时所学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景物: 万山、层林、江、舸、鹰、鱼

特点: 气势宏大阔远,生机勃勃

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3.上阙中哪些词特别富有表现力?

感慨: 万类霜天竞自由

例如:遍——写出了红之广;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4.深入品读下阕思考:词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革命战友?

(略)

答:精神面貌、活动和志趣等方面。5.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作用是什么?

答:问句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3.词相关知识。

(1)词又名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 唐代,盛行于宋。

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6.这首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上片重写景,下片重抒情。2.对比手法:万山红遍与漫江碧(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透是颜色对比,还有鹰和鱼是动作对比等3.语言极富表现力。4.两片都是以问作结,长调(91字以上)。(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词牌,它决定词的句数、字数

事实上隐含着的是一问一答的。

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处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1961年)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第一首词上阙中“驿处”、“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 梅独自在风雨中开放的情景。下阕中“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 受人排挤,壮志不酬的愤懑抑郁的心情。

(2)第二首词上阙中“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 梅在不畏严寒的品质。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笑”写出了梅花的神韵—

— 积极乐观;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的是作者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革命者积极乐观,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

(3)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

有效的背景。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

品格。

C.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毛泽东词中的梅花则是威武不屈,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

(4)两首词都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他们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有什么不同?

象征手法。陆游诗梅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 屡受排挤的主战派;毛泽东诗梅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5)请比较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篇7

1. Δ>0,af(1)<0,选D.

2. Δ≥0,f(-1)≥0,得m∈-916,52.

3. Δ≥0,f(1)>0,a>1,得a∈2,52.

4. Δ≥0,f(1)>0,-m+42>1,得m∈(-∞,-7).

5. f(-1)≤0,f(1)≤0,得m∈[-4,2].

《聚焦递推式与新情境的交融》

1. (1) 利用赋值法,可得f(0)=f(1)=0;

(2) 由f(1)=f2×12=2f12+12f(2)及f(2)=2,得f12=-12,从而f12n+1=12f12n+12nf12,所以

(n+1)un+1=12nun-12n+1.

令an=nun,则an+1-12an=-12n+1,所以an-12an-1=-12n,12an-1-122an-2=-12n,…,12n-2a2-12n-1a1=-12n,

上述n-1个式子相加,得an-12n-1a1=-n-12n.

又因为a1=u1=f12=-12,所以an=-n2n,故un=-12n,所以Sn=∑nk=1uk=-1+12n.

2. 设每年(年底)的绿化率为数列{an},a1=03;而沙化率为数列{bn},b1=0.7,an+bn=1.

由题意,得an+1=96100an+16100bn=96100an+16100(1-an)=45an+425,an+1-45=45an-45,所以an+1=45-1245n-1>35,得n>lg5-lg2lg5-lg4>4.

3. 设第n个观察点处,A股水流含沙量为an kg/m3,B股水流含沙量为bn kg/m3,n=1,2,3,…,则a1=2,b1=0.2,an=1400(300an-1+100bn-1)=14(3an-1+bn-1),bn=1400(200bn-1+100an-1)=14(3bn-1+an-1),

则an-bn=12(an-1-bn-1)=…=12n-1(a1-b1)=1.82n-1,即解1.82n-1<10-2,故2n-1>180,即n≥9.所以从第9个观察点开始达到要求.

4. 掷2次骰子共有36种基本事件,点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有12种,其中第n次掷出有两种情况:(ⅰ)第n-1次由A掷,第n次继续由A掷的概率为1236Pn-1;(ⅱ)第n-1次由B掷,第n次由A掷的概率为1-1236(1-Pn-1),

故Pn=1236Pn-1+1-1236(1-Pn-1)(n≥2),即Pn=-13Pn-1+23,则Pn-12=-13Pn-1-12,则Pn-12=12-13n-1,则Pn=12+12-13n-1.

“选修系列4”综合测试参考答案

1. 连结AG并延长,交BC于M,则M为BC的中点,且AG∶GM=2.

连结AO并延长,交BC于T,

因为GO∥BC,所以AO∶OT=AG∶GM=2.

连结CO,因为O为△ABC的内心,所以CO是∠ACB的平分线,

所以AC∶CT=AO∶OT=2,故AC=2CT.

同理,AB=2BT.

所以AB+CA=2(BT+TC)=2BC.

2. (1) 由切割线定理,得CE2=CD•CA.

因为AD=2且D为AC的中点,

所以CE2=2×4,故CE=22.

又CA=CB,所以BE=CA-CE=4-22.

(2) 连结AF,OE.

AD为圆O的直径AF⊥DF,

圆O切BC于EOE⊥BC,

又DF∥BC,故△AFD∽△OEC,

故DFCE=ADOCDF22=23DF=423.

3. 连结OP,交AB于K,连结OA,则OP⊥AB,OA⊥PA,

所以PK•PO=PA2=PM•PN,(射影定理、切割线定理)

故O,K,M,N四点共圆.(割线定理)

连结OM,ON和KM,KN,则

∠PKM=∠ONM=∠OMN=∠OKN,

(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一外角等于其内对角,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

所以∠QKM=∠QKN,即KQ为∠MKN的平分线,故QMQN=KMKN.

而∠PKM=∠OKN的对顶角,即KP为∠MKN

的邻补角的平分线,

故PMPN=KMKN,

于是有PMPN=QMQN.

4. (1) 因为矩阵01-10对应的变换是绕原点顺时针旋转的旋转90°,它是旋转变换,所以它有逆变换,对应的逆矩阵为0-110.

(2) 因为矩阵1301对应的变换是纵坐标保持不变,而横坐标按纵坐标的比例增加,它是切变变换,所以它有逆变换,对应的逆矩阵为1-301.

5. (1) a-11axx=(a-1)x(a+1)x.

由题意,(a+1)x=(2+3)(a-1)x对任意x∈R恒成立,

所以(1+3)a=3+3,所以a=3.

(2) A-1=

3-113-1=

1431-13.

设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x′,y′)经过矩阵A-1对应的线性变换作用后变为点(x,y),

则xy=1431-13x′y′=3x′+y′4-x′+3y′4,

即x=3x′+y′4,y=-x′+3y′4.

又点(x,y)在圆x2+y2=1上,故3x′+y′42+-x′+3y′42=1,化简得(x′)2+(y′)2=4,即为所求曲线的方程.

6. (1) 设M=abcd.由题意得

abcd

1-1=

57,

abcd

-21=

-36,

所以a=-2,b=-7,c=-13,d=-20,故M=-2-7-13-20.

(2) 设直线l上的任一点(x,y)经过矩阵M对应的变换作用后变为点(x′,y′),

则x′y′

=-2-7-13-20

xy=

-2x-7y-13x-20y,

即x′=-2x-7y,y′=-13x-20y.

又点(x′,y′)在直线l′:11x-3y-68=0上,所以11(2x+7y)-3(13x+20y)+68=0,化简得x-y-4=0,

即为直线l的方程.

7. (1) 由Me1=λ1e1,即200-110=λ110,

得λ1=2.

由Me2=λ2e2,即200-101=λ201,得λ2=-1.

(2) 因为α=21=2e1+e2,

所以M10α=M10(2e1+e2)=2M10e1+M10e2=

2λ110e1+λ210e2=2×2101=2111.

8. (1) Q3,4π3;(2) R3,2π3.(答案不唯一)

9. (1) 直线l:y=x-4,曲线C:y2=4x.

(2) 设A(x1,y1),B(x2,y2),

由y=x-4,y2=4x

消去y,得x2-12x+16=0.

所以x1+x2=12,x1x2=16,

而y1y2=(x1-4)(x2-4)=x1x2-4(x1+x2)+16=-16(或先判断出y1,y2异号,然后得y1y2=-4x1x2=-16),

所以OA•OB=x1x2+y1y2=0,所以OA⊥OB.

10. 由1+12t2+-33+32t2=16,得t2-8t+12=0,故t1+t2=8,t1+t22=4.

由x=1+12×4,y=-33+32×4,得x=3,y=-3,故AB中点的坐标为(3,-3).

11. 设直线OM的方程为x=tcosθ,y=tsinθ(t为参数).

因为直线OM与l不平行,所以kOM≠-32.

将直线OM的方程代入椭圆C的方程,得(tcosθ)224+(tsinθ)216=1,即t2=482cos2θ+3sin2θ,

故OR2=482cos2θ+3sin2θ.

将直线OM的方程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2tcosθ+3tsinθ-24=0,即t=242cosθ+3sinθ,

故OM=242cosθ+3sinθ.

因为线段OM,OR,OQ的长成等比数列,所以OM•OQ=OR2,即

242cosθ+3sinθ•OQ=482cos2θ+3sin2θ,

故OQ=4cosθ+6sinθ2cos2θ+3sin2θ.

设Q(x,y),

x=OQcosθ=4cos2θ+6sinθcosθ2cos2θ+3sin2θ,y=OQsinθ=4cosθsinθ+6sin2θ2cos2θ+3sin2θ.

将tanθ=yx代入①,可得x=4+6•yx2+3yx2=4x2+6xy2x2+3y2.(代入②也可以,目的是消去θ.)

上式可化简为2x2+3y2-4x-6y=0.(*)

当x=0时,θ=π2,此时OR2=16,OM=8,OQ=2,则Q为(0,2),也满足方程(*).

故点Q的轨迹方程为2x2+3y2-4x-6y=0(除去点(0,0)).

12. 因为ab+ba-a-b=b-aa+a-bb=(a-b)(a-b)ab=

(a-b)2(a+b)ab≥0,

所以ab+ba≥a+b.

13. 由柯西不等式,得(4x2+9y2)(12+12)≥(2x+3y)2=1.

又2x+3y=1,得4x2+9x2≥12.

当且仅当2x=3y时,该式取等号.

可得此时x=14,y=16.

14. (1) 分类讨论,或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得解集为x12≤x≤52.

(2) 由题意,对任意实数a,b(a≠0),|x-1|+|x-2|≤|a+b|+|a-b||a|恒成立,

故|x-1|+|x-2|≤|a+b|+|a-b||a|min.

因为|a+b|+|a-b|≥|(a+b)+(a-b)|=2|a|,当且仅当(a+b)(a-b)≥0时,该式取等号,

所以|a+b|+|a-b||a|min=2.

所以|x-1|+|x-2|≤2.

宪法练习题答案 篇8

简答:

1、请评析“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3、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5、谈谈你对“凡权利无保障即无宪法”的理解。

6、简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简述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8、现行宪法同前三部宪法相比较,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方面有哪些发展变化?

9、请评析“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0、如何评价旧中国的宪政运动? 论述题:

1、试论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如何理解宪法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答案概要:

一、简答题: 1、典型的全民意志论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契约论。该论认为,政府是人们签订契约的产物,宪法则是这一契约的表现。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推翻政府,并重新签订契约,组织新的政府。因此宪法只能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

全民意志论不仅在资产阶级学者中流传甚广,而且这种观点在资产阶级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例如1787年美国宪法、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就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然而我们知道,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宪法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因而宪法所表现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绝不会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因此尽管这一理论开创了新的宪法理念,促进了宪法的发展;但它却掩盖了事实真相,麻痹了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

2、(1)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宪法最有高的法律效力

(3)其制定和修改具有严格的程序(4)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书

3、(1)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2)国家与国内各阶级、各民族、团体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3)国家机关内部的关系。

(4)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4、首先,宪法作为根本法,它处于一个国家统一和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宪法的根本法作用在于法律法规必须依照宪法的规定而产生,法律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法律法规通过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另外,宪法也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基础。

5、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自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事实上,这也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体现,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就明确宣布,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因而,宪法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也可以从宪法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内容中得到证实。从内容上看,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国家权利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其中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位于支配地位。因此,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

6、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宪法性文件,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具体体现。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但是它明显的具有对封建势力妥协的色彩,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权利。

7、人民主权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

法治原则

8、现行宪法规定,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为了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宪法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建设,加强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设立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赋予了公民广泛真实的权利自由。修正案中又规定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

9、阶级意志论认为宪法的本质在于反映阶级意志,体现阶级意志。马克思法学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宪法的阶级属性。阶级意志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规范都极力掩盖宪法阶级本质,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则得到了充分体现,尽管奖阶级意志论作为宪法本质尚需要推敲但是它的确揭示了宪法质的规定性,因而向科学认识宪法本质前进了一步。

10、回顾旧中国的宪政运动,可以说,中国革命同反革命的激烈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映在国家制度上,就是表现为三种不同势力要求的三种不同宪法。清王朝的假立宪活动是为了挽救其垂危的命运保住其反动的政治统治,北洋军阀时期的制宪活动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制宪也是如此。

二、论述题、1、(1)保障人大充分行使职权(2)加强和完善人大的组织机构(3)、完善人大选举制度,改善人大组成人员结构,提高各级人大代表素质(4)坚持和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2、政治力量对比过程中,阶级力量对比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既表现为统治阶级的力量比被统治阶级的力量大,宪法只能由统治阶级制定也表现为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宪法全面集中的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简答:

1、如何理解公民的人身自由?

2、简述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3、如何理解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4、怎样确定人民代表候选人的当选?

5、如何理解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6、简述公民政治自由的主要内容。

7、简述我国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程序。

8、简要说明宪法修改的必要性。

9、如何理解公民的平等权?

10、简述我国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原则。

11、如何理解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2、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3、简述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14、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论述:

1、试论总理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

2、如何理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3、试论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及其行使的界限。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与秘密受法律保护。

2、国务院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外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义活动,从属于全国人大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并报告工作。

3、选民在权利和地位上平等,是代表机关民主性的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统一,平等性也具有相对性。

4、直接选举中,选取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即可当选,若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是应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重新投票宣布选举结果。

5、宪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确认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内容。

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

6、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7、选举组织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名并确定候选人,候选人介绍,组织投票,确定当选,补选。

8、主要是为了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是弥补宪法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9、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情况、财产状况等都一律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任何人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法律保护

法律面前,不允许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10、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独立行使审判权

公开审判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

合议制原则

回避原则

11、这一规定表明其性质和在国家中的地位,其一,它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其二,具有全权性。其三,具有至上性,其四,它所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遵守。

12、立法权;法律解释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其他职权

13、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

权利和义务的有限制性

不损害整体利益

14、人民普选基础上选出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利机关,其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权利机关居于核心地位,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发挥两个积极

论述题

1、总理负责制并不意味着总理可以独断专行,而是要在民主基础上高度集中,从而可以保证责任明确,行动果断迅速,也有利于提高国务院的工作效率,并符合现代行政效率优先的原则。与民主集中制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良性互动的关系。

2、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任何公民有权拒绝人民法院以外的机关团体或个人的非法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包括: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界限:不妨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上一篇:门店经营管理手册下一篇:学校党日主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