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小学生作文(共15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采茶。
一到外婆家,我就兴奋得不知道怎么形容。外婆给我找来鞋子,带我们去茶园。我们拎着小篮子,登上了小山坡开始采茶,我看到一棵棵小茶树感到很奇怪――茶树上没有特别的东西,摘什么呀?我说出了我的不解,妈妈回答:“你看见茶树上有新的.嫩芽了吗?这就是茶叶。”我看了看一棵棵小茶树,发现真的有许多新芽。于是我边采边看哪儿的茶最嫩,我开始采茶的速度真的是太慢了,我每摘一棵茶叶再慢慢地张开手把茶叶小心地放进手里。渐渐地,渐渐地,我采着采着竟然跟老手外婆一般快啦!我还学会了采茶的技巧呢,先用左手抓住一棵茶树,再用右手把一棵茶树的左右两边全部摘光,这样采茶既方便又快,真好!不到一会儿功夫,我就采了小半篮茶叶呢!
当我们满载而归时,看着一篮篮嫩绿的茶叶,我仿佛闻到了阵阵茶香。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西省赣州市赣南教育学院艺术系采茶班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赣南采茶戏的文献资料,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2.2 实验法
(1) 实验时间:2008年12月至2009年1 2月, 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实验。
(2) 实验的分组。
实验组:55人 (两个教学班) , 其中男生31人, 女生2 4人, 采用赣南采茶戏进行授课。
对照组:61人 (1个教学班) , 其中男生35人, 女生26人, 在普通系五年制一年级上课的学生。
(3) 实验测试指标。
身体素质:50m (速度) , 800m (女) 、1000m (男) (耐力) 立定跳远 (弹跳) , 引体向上 (男) 、仰卧起坐 (女) (力量) , 立位体前屈 (柔韧) 。
结合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 并参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 对学生进行跟踪实验研究。
1.2.3 实验施加因素
(1) 实验组严格按照《赣南采茶戏》课程标准——以“课程目标”为方向, 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 认真执教。
(2) 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每周二节《体育与健康课》, 每周三次课外活动锻炼时间。
1.2.4 指标测试的具体方法
(1) 测试时间:初测为2008年12月, 末测为第二学年10月至11月, 每项测试在一周内完成。
(2) 测试方法:测试的场地、器材、条件、形式、次数、测量记录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确保相同。
1.3 数理统计法
(1) 应用数理统计法对有关的指标进行统计、整理、归纳, 并列表对照。
(2) 借助数据分析软件SPSS11, 结合体育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初测与末测指标进行总体均数的差异性显著检验。
1.4 系统分析法
对数据指标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2.2 分析与讨论
从表1~表4, 我们可以看出, 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不仅优于对照组, 而且总体均数差异性检验均显示具有显著性和高度显著性。这说明赣南采茶戏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价值和作用。
根据对该校教师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 认为学校赣南采茶戏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作用的原因如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注: (1) 差值中的“-”表示实验组同类指标不如对照组;“+”表示实验组同类指标优于对照组。 (2) P>0.05表示不具显著性;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
(1) 经常参加赣南采茶戏的练习和娱乐, 使人胸襟开阔。可以让人们在紧张工作学习之余进入轻松愉快的环境, 美妙的音乐和欢快的节奏, 可使人消除疲劳, 恢复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
(2) 学习赣南采茶戏有助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赣南采茶戏有助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一般来说, 学生在16~21岁年龄阶段, 他们身体可塑性较大, 赣南采茶戏可以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基本功练习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 按照人体解剖部位, 有目的促使身体匀称、协调、健美发展。通过赣南采茶戏可使肌纤维增粗, 肌肉力量增大, 脂肪减少, 肌肉变得发达结实而有力, 以及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对有机体的耐力、速度、灵敏、协调、柔韧等素质都有明显提高, 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赣南采茶戏的载歌载舞可改善心肺耐力适能。从表2、表4可见学生800m、1000m前后数据来看, 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很快, 心肺适能是指心脏、肺部和循环系统为运动中的肌肉提供氧气和养分的能力, 又可称“有氧能力”;也指大肌肉或全身的运作, 可在长时间内作中等强度活动的能力, 是体适能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这种能力通过体育运动可得到改善和提高, 但一般人对于长时间的中长跑缺乏兴趣, 觉得较单调、枯燥, 而融家乡山歌调子、表演欢快的赣南采茶戏, 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味, 又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如:连续跳几十分钟, 就可促使心肌收缩, 心脏输出的血量增加, 血液循流加快, 起到进一步增加心血管动能有氧代谢运动的作用。
赣南采茶戏表演时的很多动作能发展肌力和肌耐力适能。从表2、表4中男生的引体向上、女生的1分钟仰卧起坐训练前后的数据看, 学生上肢和腰腹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在50m跑、立定跳远中, 下肢力量和速度爆发力也都有明显的提高。肌肉力量指短时间内产生高度力量的能力, 也是肌肉组织的最佳活动功能;肌耐力指肌肉在长时间内不断产生出低至中度力量的能力, 也是某一部位的肌肉或肌肉群在从事反复动作的一种耐久力或是指关节的肌肉维持某一固定用力状态持久的时间。只有均衡的发展肌肉力量和肌耐力, 才能应付日常的工作、休闲与家居生活。赣南采茶戏具有风格迥异、诙谐风趣、大方、热烈、欢快, 热情、奔放等特点, 因此身体要灵活运用上下起伏、转身、倾斜, 及腰、髋、腿的摆动动作, 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群参与活动, 经过反复长期的运动, 肌肉的爆发力、耐力都得到锻炼, 变得丰满匀称, 柔韧而富有弹性。也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代谢的加强, 骨骼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 使骨骼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能发生良好的变化, 骨质也变坚固, 同时也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柔韧性和灵活性好, 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加强, 从而达到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耐力适能。
从表2、表4可见学生练赣南采茶戏后的坐位体前屈、50m跑速度都提高。50m跑除了对腿部爆发力要求高, 对肌肉收缩节奏、协调性和柔韧性也有很高要求。赣南采茶戏的动作要求手、眼、腰、步能综合协调灵活动作, 富有表现力, 基本步伐有云步、碎步、方步、跪步、踮步、矮子步等, 行走的快慢、轻重、抬腿的高低都很有讲究, 唱、念、做、打是演员的基本功, 赣南采茶戏能提高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腿部、腰部的肌肉力量, 还有利提高全身肌肉的控制力和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测试结果提示通过赣南采茶戏的教学学生体质健康提高。
(3) 该课题自从2008年12月开始研究, 到2009年12月结束, 历经1年的时间, 着重从可测性的体质指标——机能、体能进行跟踪测试、数理统计与分析, 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准确的, 足于说明, 赣南采茶戏对提高该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是有帮助的参考文献。
3.2 不足和建议
(1) 该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实质性研究成果, 但赣南采茶戏进校园的普及推广, 还需社会各界大力支持, 现阶段幼儿园、小学的赣南采茶戏健身操、韵律操已在校园开展。
(2) 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引导, 对该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深入研究, 使赣南采茶戏在赣南校园遍地开花, 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方面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赣南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杨。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以及系统分析法, 就赣南采茶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进行跟踪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赣南采茶戏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积极的价值;为赣南采茶戏走进校园提供科学健身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学生,实验,体质,影响
参考文献
[1]秦文明.体育舞蹈[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王振民.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6) .
当我们为“请茶歌中韵味香”的茶歌现象而陶醉的时候,更应该关注“茶乡几多采茶歌”的另一番茶歌现象。其精彩之处在于:那些数不胜数的采茶歌,是茶山上生长出来的精灵,是茶树上萌发出来的新芽,是茶姑们心中翻飞的彩蝶,是茶农们梦中美美的憧憬,更是中华茶文化宝库里的原生态珍宝。先有采茶歌,后有请茶歌;没有采茶歌,何来请茶歌?
流传最广、故事最多的采茶歌,当数那首由周大凤作词作曲、久唱不衰的浙江采茶歌《采茶舞曲》:“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迄今为止,只有这首采茶歌是经过国家领导人亲自修改过歌词的。这位国家领导人,就是敬爱的周总理,他将原来的“插秧插到大天亮”改为现在的“插秧插得喜洋洋”,将原来的“采茶采到月儿上”改为现在的“采茶采得心花放”。这首采茶歌必须要用浙江方言来演唱,否则韵味儿就要差多了。
最具舞蹈性的采茶歌,是那首福建采茶歌《采茶扑蝶》:“百花开放好春光,采茶的姑娘满山岗。手提蓝儿将茶采,片片采来片片香。”。这首采茶歌的舞蹈性,既表现在它极具动作性、画面感的“采茶扑蝶”的题目上,更表现在它的每一句极具乡土味、律动感的歌词中,是一首读着歌词就看见画面、唱起歌曲就要跳舞的优秀采茶歌。
最早的采茶歌,应该是那首闽赣采茶歌《天顶落雨》:“天顶哪哩落雨仔呀弹呀雷啰公伊呀,溪仔底哪哩无水仔呀 鱼啰这个乱呀撞啰啊,爱着哪哩阿娘仔呀不呀敢啰讲伊呀……”。相传,这首开了采茶歌先河,作者是唐朝皇宫中一位名叫雷光华的歌舞大师。他因某事触犯了唐明皇,被迫潜逃至江西、福建交界的山区,隐姓埋名,以种茶为生。在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中,将自身的歌舞才华和采茶动作相融合,因而创造出“采茶歌”这种艺术品种,并使之开始融入茶农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顶落雨》是应该载入“采茶歌”艺术史册的文化遗产级的采茶歌了。
最具现代感的采茶歌,是由黑鸭子演唱组以通俗唱法演绎的那首《采茶歌》:“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 (呦咿呦)。”这种以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民通”时尚,使得这首采茶歌别有韵味,获取到更多的受众群。
最具民歌色彩的采茶歌,应该是那两首同名不同词的《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里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进茶园;一进茶园十二卯,当官许我两吊钱。”这两首采茶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它很好地运用了民歌技法中常用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数月歌”的形式,既历数了茶事,又倾诉了心声;既通俗易懂,又过耳难忘,更强化了它的乡土性、民族性与歌唱性,在采茶歌的艺术长廊中,具有标本的意义。
最新的一首“采茶歌”,是《歌曲》杂志2008年第一期刚刚发表的《采茶姑娘》(李幼容作词,夏中汤作曲),歌中唱道:“这里青山芬芳,这里绿水飘香,青山绿水之上,是我香茶天堂!这里阳光芬芳,这里月光飘香,描绘美好的日月,有我采茶姑娘”。藉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采茶歌,不但不会衰败,而且将会出现更多、更好的佳作、精品。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们争先恐后地上了车。车上可真热闹,大家说说笑笑。我望着窗外,叶绿得清新,花笑得灿烂。
不知不觉到了茶山。导游老师教我们采叶子,要采一芽一叶的。我的手像一只飞在茶树中的蝴蝶,用食指和拇指一掐,再飞快地放进另一只手里。“我们采了很多一芽一叶的茶呢!”一开始我这样认为。后来才知道大家都喜欢采一芽两叶。看!这是我采的茶,大部分是一芽一叶。只有几片是一芽两叶的,做出来一定很好喝呢。
我们把茶叶都倒进几个簸箕里,大家采的真不少呀,装满了好几个簸箕。随后,我们去茶厂参观,茶厂不大,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在茶厂里,我们嗅了嗅制好的黄茶,我闭上眼睛一嗅,一股清新的幽香包围了我,我沉浸在无尽的幽香里。
一会儿,我们体验了揉捻的过程,又知道了手工茶青是如此危险。我们十分兴奋,同学们都拿出相机拍了起来。
午饭过后,大家拿到了自己亲手采摘、揉捻的茶。它被做成了口感鲜香的绿茶。休息了一阵,我们又踏上了前往月亮湾的旅程。
同学们在一片翠绿的草坪上嬉戏:有的铺上垫子,和伙伴们野餐;有的迎着风奔跑;还有的追班旗去了……不知道谁想到一个好点子,叫上老师一起玩着“老鹰抓小鸡”。张老师真是一只负责任的“母鸡”,抱住“老鹰”不放……尖叫声、欢笑声覆盖了这片草坪。
最后,我们四(1)班踏上了回家的路。
作者:钟书琴
今天,盐外的初一全年级的众学生去雅安的蒙顶山上玩,去蒙顶山那儿无非就是采茶,可是还有一些趣味活动是在学校里体验不到的……
从盐外到蒙顶山只需两三小时的路程就可以到达了,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无聊,但是到了从停车的地方开始前移到别处时大家就有点兴奋不已了,因为大家都认为要去采茶了,后来果真是这样,每个班只能拿三十三的筐,而且我们班有三十七个人,没办法,我们只好又分一部份人后再分两人拿一个筐,有四个是如此。
我们小心翼翼而又兴奋的走到了采茶的地方,那里虽然茶树有很多,但似乎不够给我们学校的同学采,我和我们班的班长吴翔一起采茶,起先,我和他把茶叶和茶尖一起拔起,可后来我们班的同学给我们说不采茶叶,只采茶尖后,我们才改变了我们的采茶方式,我们细心筛选,选最嫩的茶尖采,并且是非常小心翼翼地掐的,在我们的细心挑选和坚持下,我们的一笔大手笔完成了,采的虽然没多少,但是我们的心里是甜的,因为这是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后来,没想到还要把我们的“果实”给倒掉,我们纠结了半天,私藏了一点,才把茶倒掉的……
到后来,我们吃完饭去爬山,那才有趣,开始,我们以寝室为单位去“攀爬”,可是,后来去爬的时候,有两个人就不等我们去爬自己的了,我们则在旁边亭子里休息,等着老师,和他们边走边谈,我们的黄老,虽是个男人,可是他真是太胖太懒了,老师们和我们一直在等他,他有时差一点摔倒,差一点掉进河里、滑下山,我们到一个陡梯时,我们先爬上去,然后坐在上面等他,想看看他的.糗样,结果正当他走上阶梯时,我们先爬上去,两个下山的同学就想去帮他,把他扶上来,最后还是没有机会嘲笑他!后来一直到下山都没有机会嘲笑他!唉,真是可惜了,难得的一次增进师生间友谊的机会居然不翼而飞了……
再回来的路上,我们也是一直在和他开玩笑,他也总是一笑了事,真是难得啊!
啊!蒙顶山的采茶使我受益匪浅,爬山是我很难忘怀!在那里一切都是美好的,而一回来繁忙的学业和许多的作业又向我们扑来!
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茶树中,有几棵开了花。那大朵大朵的红花在叶子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你看,那绿中带黄的芽儿像个小娃娃,躲在妈妈的怀里不肯长大。
我们三人每人拿一个篮子,开始摘起来。我把芽儿捏在手指间,芽儿像一个固执的小孩,死活不肯离开妈妈的怀抱。我急了,拿来一把剪刀,把芽儿剪断了。我洋洋得意:叫你不下来!
妈妈走过来对我说:“仪仪,摘茶叶不能用剪刀剪,要用手机掐,要不然茶叶炒出来不好喝。”
我点点头,又埋头干起来。突然我大叫一声“啊——”。茶叶里有一条绿绿的小虫!妈妈闻声走过来,把小虫踩死了,说道:“看到吃茶叶的虫子,要把它弄死,不然它们会越来越多,到那时茶 树都要被吃光了。”
一、采茶舞蹈的历史发展
赣南采茶戏历史悠久, 在明代时期就有了自演自娱的“自乐班”时代, 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以欢庆升平的《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为主, 如戏中的摆字灯, 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 所以能为封建统治者所欣赏。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 由于剧目的内容, 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 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 又往往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相逆悖。如《反情》、《睄同年》。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 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 这就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了, 认为是诲淫诲盗, 有伤风化。从乾隆以后, 历代王朝, 曾多次下令禁演。近来竟有听许搬演者, 应拘该管约保重惩, 以息此风。”
赣南采茶戏又名“三脚班”“三脚戏”, 大致经历了歌、舞、戏三个阶段。赣南采茶戏的起源与发展都从未离开过劳动生活, 是艺术形成、生存发展的基础。赣南采茶戏, 之所以称“采茶戏”, 与“茶”密不可分是毫无疑义的。赣南在历史上, “茶”曾作为贡品, 上奉朝廷。明嘉靖 (1522—1566年) 《赣州府志》载:“明, 贡茶芽十一斤”江西安远九龙山是赣南采茶戏发源地, 清同治 (1862—1874年) 《赣州府志》载:“九龙茶, 出安远九龙嶂 (九龙山) , 雍正五年 (1728年) , 巡道世绳取以进贡。”至今安远九龙山还立有“雍正贡品九龙茶”“赣南采茶发源地”的碑文。赣南人以茶为农,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 以茶行善, 以茶经商, 是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
而采茶舞在赣南已有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 , 它是勤劳勇敢而朴实善良的赣南客家先民 , 在漫长的劳动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 , 集体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性民间舞蹈艺术。所以 , 采茶舞是赣南客家劳动人民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情感表现。“锣鼓一响、两脚发痒”, 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采茶舞蹈在广大赣南客家劳动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采茶舞蹈不仅丰富了客家人的文化生活 , 也成为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赣南采茶舞蹈历来以其典型的舞蹈艺术风格、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幽默而风趣的舞蹈形态, 倍受客家人民的青睐。
二、赣南采茶舞蹈与劳动的关系
(一) 赣南采茶舞蹈中“动作”与劳动的关系
我们认为每个舞蹈起源的理论, 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 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 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就如赣南地处山区, 劳动人民就是“无山不住客, 无客不入山, ”开门见山, 上山下山, 靠山吃山, 垦荒种茶, 在长期的劳动声息中, 根据上山腿蹲, 挑担重压得形体动作, 创造提炼而成现有的“矮子步”。
赣南采茶戏中的“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生角与丑角的主要表演技巧, 一共有高、中、矮三桩之分, 可谓是赣南采茶戏中的“绝活”。
赣南采茶戏中“矮子步”的形象特征是原始“登山步”的外形模拟, 茶农们上山采茶的登山形象, 然后到低矮的丛林中摘茶, 以及在狭矮的茶棚里炒茶, 这一系列的劳动过程都是双腿弯曲的身体体态。在茶山这种自然环境中生活, 摘茶、制茶、炒茶等劳动中形成的“矮子步”。将其加以舞蹈艺术性的美化, 是“丑中见美”的典范动作。丰富了舞台的舞蹈动作内容的同时, 也不免让上山劳动及现今上山体验劳动生活的群众们知道:上山时保持着身体前倾、双腿微曲的体态更不吃力;摘茶时的双腿弯曲是根据茶林的高低变换的, 这也是中、矮步的变换由来之一。
现今“矮子步”已根据剧情、人物、环境等的需要发展到旦角的表演中, 上山、下山的“高、矮步” ;横排、田坎的“中桩步” ;尽管“矮子步”千变万化, 但始终不离起源、不离劳动本身, 每个动作都在双腿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态中进行。每走一种矮子步, 舞台的场景就瞬间发生了变化,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戏中很有看头、很有意思的舞蹈动作, 细细品味的同时边显现了茶山的路、茶山的林、茶山的景。
(二) 赣南采茶舞蹈中“道具”与劳动的关系
随着生产劳动力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劳作时不仅仅限于用双手了, 而会根据劳作所需用到不同的劳动工具, 这些劳动工具也随着艺术的发展成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舞蹈道具。不同地方特色的舞蹈会用到不一样的道具, 而每个舞蹈中的道具都有它特性与来源。在赣南采茶舞蹈中最常用的道具为“扇子, 单水袖”这两个道具也是赣南采茶舞蹈独特的代表。
扇子在赣南采茶舞蹈中一般为“扇子花”让人熟悉。“扇子花”是赣南采茶舞蹈中生角、旦角、丑角皆备的动作之一, 听采茶的老艺人们说过:“采茶没扇子, 相当于吃饭没有筷子。”可见扇子在赣南采茶戏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拟作任何生活用具、生产工具, 是助情之物, 四肢的延伸, 表演起来夸张得体,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配以千姿百态的扇子花, 用来表达感情, 喧染气氛。扇子在采茶戏中道具的运用非常丰富如:托盘、簸子、绣花绷子等等。如早期剧目《小摘茶》中扇子成了反映茶农劳动与生活的表演道具, 时而为鞭, 挥戈千里;时而成笔, 书写绘画;时为茶篮, 时而又为锄头, 运用自如, 变化无穷。
单水袖又名单袖筒, 是赣南采茶戏生角与丑角的表演技巧之一, 一般是男角左袖比右袖长出66厘米。它的由来素有三种说法:一是由茶农外出劳动, 腰上所系的腰带又名“堂布”演变的。“堂布”时而解下来搧风, 时而用来檫汗, 时而搭在肩上挑担等劳动场景的生活动作演变成了许多采茶戏中的舞蹈动作。如:搭肩袖、搭袖、井下提水袖等等。二是劳动群众围在额头上的头巾, 专门用来擦汗的“汗巾”演变而成的。“汗巾”是茶农们上山摘茶、进棚炒茶、簸茶等劳动时用来擦汗的方巾, 被称为“汗巾”。在许多舞蹈场景中都还有生角用水袖擦汗的动作, 这就是茶农劳动时用汗巾的动作演变。三是古时候男士的服装是两边袖子的比较长, 起先赣南山区的茶农们为了方便炒茶时的劳动将右边的袖子挽起。但是炒茶、试茶等劳动动作幅度较大, 挽起的袖子时而顺着手臂掉下, 影响劳动。索性就将右边的袖子剪掉了, 致使形成了赣南采茶戏独具特色的单袖筒。
三、结论
舞蹈是生命情感最直接、最强烈、最单纯也是最虔诚的表达方式, 舞蹈更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生命的历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注定是产生民间艺术形式的根基, 赣南采茶戏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 她的表现形式必将艺术化的展现古老的农耕文化, 生动再现人们的劳动生活。从采茶戏中各类“舞”喷放出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看, 采茶戏无不取材于丰富的劳动场景。
民间艺术摄取此情此景, 经过长期的提炼, 造就了独具风格的舞台艺术, 其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逼真的取源于采茶的劳动生活, 可谓做到了人为艺术与自然的水乳交融, 有浑然一体之感。采茶戏中表现的“舞”是具江南特色的民间舞蹈, 与北方秧歌同源异流, 艺术生动地再现了茶农的劳动生活。
2006年5月20日,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几经周折, 遭两次禁演亦流传至今。虽然之前有过“淫戏”“不登大雅之堂”之说, 但其后随着社会而发展、改编、整理出来的剧目历演不衰。各县的戏团有将当今社会所宣传的新思想、新政策等编入采茶戏中下乡巡演, 既有宣传采茶戏, 又有宣传新思想的作用。
安远县现今正流行着一套“采茶健身操”, 这套操是将赣南采茶戏普及化、健身化, 全县渐渐有了全民爱唱, 全民善舞采茶戏的社会效应。其中“采茶健身操”的桩韵中有高桩、中桩、矮桩等步伐, 茶韵中有十字步摘放茶、反面十字步摘放茶、单手摘茶等。这些都是些简单的、通俗易懂的动作, 但也反映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劳动的模拟。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1992.
[3]赖丹.赣南采茶舞蹈中独特的动作审美[M].科技广场, 2010.
[4]赖丹.江西赣南采茶歌舞艺术[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作为北方人,过去更多的是在电视上看到关于采茶的新闻,如今,只要你来到济南广友茶城——济南1953·茶文化创意产业园,不必远赴江南,便可背上采茶篓,向专业采茶师傅学习如何采茶。日前,济南市昆仑街小学的师生及市民50多人就轻轻松松体验了一回“采茶”之乐。
济南1953·茶文化创意产业园于2014年10月10日正式开园纳客。在这里,创意园开辟的特色微缩种植带与蒸汽机车、绿色车厢、茶餐厅、休闲茶吧遥相呼应,形成了特色茶文化休闲一条街。春天到了,该茶园与济南南湖玉露公司合作开发的独具济南特色的“泉城茶”(泉城红、泉城白、泉城绿),也到了采摘的季节。正是这泉城茶的植入,可以让市民足不出户就欣赏到恬淡的茶园风光,尽情享受到了采茶之乐,在淡淡茶香里做一回最美“茶娘”,亲手采摘春日里最新鲜的茶叶。不仅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择一隅而坐品茗赏景,参观现场制茶的绝妙过程。
此次,济南1953茶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的特色采茶活动,师生们不仅体会了采茶的乐趣,还听取了长清南湖玉露茶叶公司专业茶技师讲解“泉城茶”加工制作过程,领略了茶知识,感受了茶文化。
上星期的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茶山上帮外婆采茶叶。到那片茶叶地要走二十来分钟,还要穿过一片小竹林,可谓路途遥远。来到茶叶地,我看见茶山绿油油的一片,可美了。小小的嫩芽藏在绿叶之中,好似一个个可爱的小娃娃。我对爸爸妈妈说:“我们来比一比,看谁采得多。”爸爸妈妈齐声说:“好。”我连忙把篮子绑在腰上,认真地摘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便采了不少茶叶,看看爸爸妈妈却快要采满一篮了。这时候比我大一岁的小姨周婉馨来了,她手拿篮子看样子也是来采茶叶了。我们互打招呼,又说了会儿悄悄话,决定来场采茶叶比赛。我们刚开始不久,小姨的妈妈和弟弟也来了。大家又是讲笑话又是唱歌的,转眼间就到了三点多,这时我摘到一朵停满了蚜虫的茶叶,吓得我大叫了一声:“我的妈呀!”把那朵茶叶扔得老远老远。
天渐渐黑了下来,看来回家的时间到了,一天又过去了,我们不舍地离开了那片茶叶地,临走前我还和小茶芽们打了招呼:“你们今晚可得乖乖在这睡觉,等着我明天来和你们做伴哦!”
过了一会,我们班的同学来了,他们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地从车上下来了。我高兴地招呼他们,我们先高高兴兴地和了一个影,又去参观了美丽的瑞草园茶园,后来我们看了精彩的茶艺表演。
看完表演后,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采摘活动,有采茶,有摘西红柿,有摘草莓,为了使采摘更加好玩,我们13个小朋友分成两组,进行了友谊比赛。在比赛中,小朋友们个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最后,小朋友们都收获满满。
下午的高尔夫球活动是我最喜欢的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打高尔夫,当我拿到球杆时心情非常兴奋,球杆就像一条腿和一只脚。开始打球了,我抡起球杆打球时打不着,我就打呀打,直到把球打出50米以外。之后,我打着打着手不知不觉地磨破了,我却没有感觉到疼痛。
采茶戏,顾名思义,与茶相关。明朝时期,在盛产名茶的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后来,又因它的角色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各一名)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直至20世纪中叶才统称为采茶戏。因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采茶戏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农闲时节一到,采茶戏便上演了。每逢演出,村里张灯结彩,里里外外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不亚于过大年。没等太阳落山,放牛娃就早早地吆喝着赶牛回家,一走到村口,便扯着稚嫩的嗓门大叫:“看三角班口罗……”喊声刚息,另一处又响起同样的欢呼声:“噢——噢——看戏!”大人们在这时候也预备收工了,各家各户的屋顶上早早地腾起了袅袅炊烟。孩子们最早从饭桌上下来,口袋鼓鼓的,装满米保、番薯干。他们各自扯着父亲的衣襟。催促着上路。出发了,大人手里都拿着几根火把以备照明。孩子们走在最前头,相互追逐着,欢快的笑声惊起一声声犬吠。翻过一座幽暗的山岗,走过几段湿漉漉的田埂。人们依稀听见了喇叭、小鼓的声音,接着,你便可以看见一团红红的火光,夹杂着大人、小孩的各种喊声,那便是戏台了。戏台很简陋,在一块平地上,用几根木桩搭起,上面铺上10多块木板。幕布是浅白色的,有两顶蚊帐那么大,所以村呈人又把采茶戏称为“蚊帐戏”。
戏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大人们早已坐好,只有小孩子不老实,老在旁边钻来钻去,惹得大人们一声又一声地叫唤着。戏开场了,上演的是《睄妹子》。一些曲目大人、小孩都非常熟悉,例如《补皮鞋》《钓拐》《挖笋》《上广东》等。稍稍懂事的孩子开口就会唱“阿哥上广东呀,表妹妹”,或者“正月里,花里花朵开”和“春天马格哟嘿,春天班鸠叫哟嘿”。所以,只要台上的喇叭、二胡、小鼓、笛子、土琵琶、钹一响,全场的人都能跟着调子哼起来。半场戏下来,大人们还在有滋有味地看着,但小孩子已经伏在大人的腿上呼着均匀的鼻息。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有400多年历史的采茶戏在赣南地区生根发芽,代代相传,几乎是家喻户晓,并先后辐射到闽、粤、湘、云、贵、川和港台地区及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客家人聚居的区域,成为凝聚客家民系、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成为研究客家语言、民俗族群生存状态的活化石。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51 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赣南采茶戏榜上有名。
一、赣南采茶舞蹈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校是江西各高校中率先成立舞蹈学专业的学校, 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了第一批舞蹈学专业本科生。自舞蹈学专业成立以来, 我校舞蹈学专业的办学模式几乎都是借鉴和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模式, 这种传统的“借鉴和沿用”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对我校舞蹈学专业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制约性, 已经难于满足我校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所以, 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 不断丰富与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凸显自身特色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 我校舞蹈学专业教育应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舞蹈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更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使命。而今, 赣南采茶舞正面临着人才紧缺, 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椐调查走访发现:事实一:信丰县西牛镇80余岁高龄的采茶老艺人杨长思、吴明星等多年因找不到传人, 随着他们的老去, 不少采茶舞可能就此失传;事实二:官方的信丰县采茶舞剧团, 每年都会送戏下乡, 但他们更多的是靠魔术、小品、相声、流行歌曲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事实三:信丰县文化局副局长刘勇介绍说, 采茶舞繁荣时期, 该县几乎村村都有一至三个民间采茶舞戏班, 而现在大多数均已解散, 采茶舞许多剧目也流失严重……以上事实足于证明, 目前的现状对赣南采茶舞蹈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因素。
(二) 赣南采茶舞蹈校本课程的研发日益成为决定我校舞蹈学专业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目前, 我校舞蹈学专业虽开设了赣南采茶舞课堂教学, 但均作为选修内容或者辅助性内容开设, 没有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确定下来, 时常受到其它教学内容的挤压和冲击, 从而没有课时和制度保障、没有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缺乏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等, 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 通过赣南采茶舞蹈校本课程的研发, 能够构建起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赣南采茶舞蹈理论研究与实践体系, 可更加合理科学地解决好赣南采茶舞蹈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目的定位偏差、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基本内容残缺不全等最基本而又久未解决的问题, 在提升其舞蹈文化内涵以及表演实践的同时, 又稳健推进了我校舞蹈学专业教师学科整合、教材开发与编创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教、学、研三者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四) 赣南采茶具有很好的课程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赣南采茶是我国采茶中唯一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茶艺术。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内涵, 体系完整而风格独特的“丑中见美的矮子步”、“别具一格的单袖筒”、“千姿百态的扇子花”为课程研发的系统性、风格性、训练性等奠定了可靠而扎实的基础和价值;与此同时, 我校目前正在朝创建一所“立足赣南、服务江西、面向全国”以及“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示范性地方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对赣南采茶舞蹈校本课程的研发也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市场前景。
(五) 将赣南采茶舞蹈艺术开发建设为我校舞蹈学专业的特色课程, 并将其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 不但有利于弥补我校舞蹈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使专业学科课程全面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特色性和丰富性, 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舞蹈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赣南采茶舞蹈课程研发的主要途径
(一) 切实加强对课程研发的组织与领导, 提高教师研发能力与研发水平, 这是课程研发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首先成立由分管教学的领导、教研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组成的课程研发领导小组与由教研室主任及所有舞蹈教师组成的编写小组, 提高教师对课程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以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 并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编写小组则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 做好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加工、筛选、提炼等工作, 明确编写目标;教师是课程研发的主体, 教师队伍素质是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和智力保障。为此, 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 加强对研发教师课改文件和课程理论、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论等培训工作, 领会到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 掌握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普遍提高教师研发能力。
(二) 研发教师要积极分析、努力探索, 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态度, 始终遵循“观察——开发——实施——反思——再开发”的课程研发规律, 积极投入到课程研发的各项工作中去。在对课程研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意义等进行反复分析和论证基础上, 结合课程研发需要, 进行采风和调研、资料收集与整理、教学总结与分析、课程大纲和内容的筛选与设定, 以及课程的编写与实践等,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共同修改教材, 为达到目标而共同努力。
(三) 有效整合和利用地方人才资源, 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走与地方专业艺术团体联合开发之路。开发赣南采茶舞蹈校本课程离不开与地方专业艺术团体、专业机构和文化馆所的结合, 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环境相脱离, 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开发。舞蹈教师可以主动走进赣南当地艺术团体, 与艺术团体的成员一起团结协作, 做好课程开发的讨论和研究工作, 并在实践和创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到广大乡村和社区进行文艺演出, 把赣南地方采茶艺术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 同时也是为学生搭起社会大舞台, 锻炼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 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发挥良好的社会效应;从课程目标上看, 赣南采茶舞蹈课程主要是为满足赣南乃至江西以及周边省市对采茶舞蹈人才以及传承采茶文化的实际需要出发, 因而必须注重学校、学生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注重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而凸显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 科学编写, 形成体系, 并体现特色。赣南采茶舞蹈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出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课程和理论课程, 使得教材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代表性”、“训练型”和“特色性”。一是技术性内容。赣南采茶舞蹈技术性内容的研发要依据舞蹈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舞蹈理解能力、技术能力和表演能力为出发点, 在继承赣南采茶舞蹈风趣幽默的舞蹈风格特点和浓郁客家文化色彩的基础上, 大胆探索, 努力创新, 通过“元素的提炼、动态的美化、组合的加工”等, 按照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原则, 研发出融 “系统性”、“风格性”、“训练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技术性课程内容。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体态练习”、“元素练习”、“组合练习”和“传统剧目”四大部分内容, 而“体态练习” 和“元素练习”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赣南采茶舞蹈的前提和基础, “组合练习”和“传统剧目”是促进学生舞蹈表演技术、舞蹈编创能力和舞蹈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二是理论性内容。理论内容的研发在设计理念上要坚持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应从发挥地方校本课程特有功能的角度出发, 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以体现学生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理论研发的基本宗旨, 并且牢牢确立“育人为本”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代教育设计理念和努力遵循“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上课”的原则, 这是理论课程开发的思想灵魂和关键所在。赣南采茶舞蹈理论内容的开发与设计一旦偏离了以“育人为本”的总体教育目标, 一旦脱离了学生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轨道, 赣南采茶舞蹈理论内容将毫无价值;三是实践性内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应通过实践性环节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课程。实践性内容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舞蹈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 并通过实践环节来不断地检验课程和完善课程为主要目的,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舞台实践、社会艺术实践等形式得以完成。
总之, 研发赣南采茶舞蹈校本课程是我校舞蹈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独特的舞蹈资源是课程研发的基础, 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课程研发的目标, 学校专业特色形成是课程开发的结果。赣南采茶舞蹈课程的研发应始终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重视课程实施的经历与过程, 重视学生的技术训练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通过赣南采茶舞蹈课程的实施过程, 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更加关注生态环境, 更加关注自我健康成长, 更加关注社会高尚道德与情操的总体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昨天,我们去了蒲江采茶。早上,当车开来接我的时候,我一蹦三尺高,太高兴啦!因为起得太早,没啥精神的我一上车,就兴奋起来,和唐馨玥说说笑笑的,直到困得不知不觉睡着了……。突然,车停了下来,我揉了揉眼睛看了看窗外,怎么没有看见茶树?妈妈说:“还没到呢,要等大家都到齐了,我们再前往采茶的地方。”我的精神一下就好了许多,心想:“采茶的地方一定很美吧?”这时,唐馨玥说:“茶又苦又难喝,你还这样期待干嘛呀?”我不慌不忙地说:“才不是呢,茶水刚喝到嘴里是有点苦,但是你仔细品尝的话,是有股回甜味的!”唐馨玥似乎没有听见我的话,还是那样呆呆地望着窗外……。
随着一阵欢呼声,茶园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啊,茶园的空气真好啊!隐隐约约还有茶的香味,我陶醉在茶园清新的空气中。接下来活动开始了。第一个项目是参观茶园,让我们对茶树、茶园有个大概的了解。我们班的同学共分成了三个小队,每个小队都以茶的名字命名,我们队就叫“铁观音”队,很有意思吧?
我发现所有的茶树都长得一样高,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齐,每两排中间都有间隔,像路也不像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带着疑问进入第二个项目,也就是今天的重点,采茶喽!采摘前,一位老爷爷来给我们讲解怎么采茶,我心里想,采茶有什么难的?我幻想着自己带着头巾、挎着小竹篮在茶园的样子,呵呵,我都要笑出声来了,根本没有听清楚老爷爷讲了些什么。最后,只听得一声令下,我飞快地奔向茶园。我和妈妈开始全力搜索最好的茶叶,其实我觉得只能算是树叶,茶树的嫩叶,在没有经过制作之前,它们还不是真正的茶叶。我们仔细地在茶树上寻找那些浅绿色的,两厘米左右的嫩芽,茶树上有蜘蛛网,还有些小虫子,我就选那种干净的茶树摘。现在我知道了,茶树整齐划一的高度原来是为了方便人们采茶,中间窄窄的间隔也是为了方便采茶的人在里面穿行的。也许是被人摘过的`原因,我发觉上面的嫩叶很少,反而两旁矮地方的嫩叶比较多,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夸我会观察,我们摘了好多,我心里想,我们“铁观音”队一定会得第一名的!
交茶的时候到了,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都回到了集合的地方,老爷爷也开始逐个鉴定。这时,我突然发现我的茶叶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原来,老爷爷教我们采摘的是还没有张开的叶尖,而我和妈妈却采成一片片的小叶子了!我的脸一下就红了,都怪我刚才没有仔细听讲,还有妈妈,她怎么也摘错了呢?妈妈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不都是第一次采茶吗?下次我们就知道了。”
接下来就是茶叶的制作了。我和同学们都围在一口好大的铁锅跟前,一位叔叔把我们采下来的茶叶全部倒进铁锅里。据说这个铁锅是用电来加温的,温度有二百多度呢!只见叔叔用手在锅里不停地翻转茶叶,慢慢地就有一股茶叶的清香飘出来,很好闻。茶叶也不再像刚才那么绿了,慢慢地有些变黄。
下午,我们还做了“茶园寻宝”、“罗马炮架”的游戏。经过我们小组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出发前,老师先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竹篓,再教我们如何用麻绳把竹篓系在腰间。然后,我们就背起竹篓采茶去咯。经过一路跋涉,终于来到了茶园。这时候,我们个个气喘吁吁,但望着绿油油的茶树,闻着淡淡的茶叶香,一瞬间又来了精神。
采茶前,老师给我们讲解采茶方法,告诉我们采摘的标准以“一牙两叶”为好。我低头开始认真地采摘起来。茶叶的表面好光滑呀,它是什么味道呢?这样想着,我就把摘下来的一片鲜叶塞进嘴里面嚼了两下。啊,有点苦,有点涩,可过了一会,口里却慢慢有了一股淡淡的香甜味儿。
采了茶叶,我们还体验了炒茶呢。我们所有人都把自己采摘的茶叶倒在了竹席上,师傅清理一下后倒入一个大铁锅,开始“炒青”。我们也带上手套,轮流学着样儿在铁锅里尝试翻炒茶叶。炒着看着,随着水分蒸发,茶叶就慢慢变小,也慢慢变干了。最后,我们每人都分得了一小瓶自己采摘的茶叶。我拿在手里,像拿着个宝贝似的。
关键词:采茶音乐,传承,发展
采茶音乐是我国汉族文化特有的一种歌舞题材, 现今大多分布于广西、江西、浙江、湖北等地区。采茶音乐也可称之为“茶歌”、“采茶歌”、“采茶灯”, 采茶音乐历经多年的发展与传承, 其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因此, 采茶音乐研究人员应注重对采茶音乐传承、发展的研究, 从而探索采茶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使我国茶与音乐相结合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1采茶音乐整体发展过程
采茶音乐源于采茶过程中采茶人员即兴的歌曲。采茶音乐逐渐演变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既然是艺术表演, 便对发展具有一定的需求。显然, 农村地区的演出已然无法满足采茶音乐的发展, 采茶音乐由农村向城市发展便成为必然趋势。然而采茶音乐向城市发展是以采茶音乐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为基础方能实现, 加之当时我国部分地区在大型节日娱乐活动的需要, 逐渐推动了采茶音乐的发展, 使采茶音乐逐渐由农村表演过渡至城市表演。在采茶音乐发展过程中, 已出现部分专门表演采茶音乐的人员, 这些人员以班为单位在舞台进行表演, 而这些表演班只有在具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情况下方进行演出。表演人员除专职表演采茶音乐的人员外, 还有部分并非专业表演人员, 在采茶季节还需进行农耕活动。采茶音乐由农村至城市的过程当中, 逐渐形成风格迥异的采茶音乐:客家采茶戏、茶歌、茶灯等形式。采茶音乐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逐渐累积了众多的采茶爱好者, 采茶爱好者对采茶音乐的追捧与投入, 使得部分表演人员放弃半耕半唱的生活, 将全部精力放置于表演当中, 成为职业表演剧团中的一员。出现这种专业化演出团体, 对采茶音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三十年代左右, 城市中部分生意人认识到采茶音乐对民众的影响, 认为采茶音乐表演能够帮助自身获取较大的利益。于是经常邀请农村中的表演团体进程进行表演。通常情况下, 表演班的表演从正月初一起始, 持续两个月, 直至二月方才结束。表演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所创收的经济效益也极为可观, 为表演班以及组织表演的带来丰厚收益。故而, 采茶音乐在这一时期成为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音乐形式。音乐在发展一段时期之后, 愈发受到人民的喜爱, 便以此为契机, 在城市当中建立专门表演采茶音乐的剧场, 并将大量的表演班组成一个团队, 令采茶音乐逐渐从乡土文化转化为艺术形式, 成为我国地方艺术的一部分。同时, 剧场对采茶音乐表演形式具有更高的要求, 以客家采茶喜剧为例, 客家采茶戏在这一时期, 产生了较多的曲目, 同时表演方式也更为丰富多变, 且变得更为正规规范。由此可见采茶音乐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20世纪三十年代之后, 我国采茶音乐的发展趋于稳定, 虽然依旧在发展, 但发展速度却很慢。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采茶音乐才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在毛主席“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下, 对采茶音乐文化的发展进行推动。这一时期, 我国采茶音乐专业表演团体林立, 对传统剧目歌曲中进行改编与发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中国采茶音乐保留了大量经典曲目。传统采茶音乐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也得到改善, 同时较为正规的乐谱以及剧本也开始出现, 使得采茶音乐的发展更加正规化, 也成为较为正式的艺术形式。
2采茶戏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虽然我国采茶音乐整体呈现发展趋势, 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受到不少阻碍。尤其以封建阶级统治时期为主。封建统治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指导思想, 对包含浓郁乡土气息的采茶音乐并不注重, 甚至对部分表演人员持鄙夷态度, 认为其所表演的曲目过于低俗, 不堪入目。故而, 表演人员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除此以外, 采茶音乐中重点表现人们对爱情与自由的强烈渴望, 这与封建的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在封建统治时期, 曾出现统治阶级严令采茶音乐人员进行表演, 甚至出现抓捕或处死表演人员的现象。
采茶音乐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其歌颂了农民的勤劳耕作, 也体现了农民生活艰苦以及存在价值。同时对统治阶级进行嘲弄与讽刺, 加之采茶音乐在农民当中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而在这一过程当中, 表演人员个人素质便得以体现, 部分表演人员为避免受到抓捕或受到迫害, 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对采茶音乐内容以及形式擅自篡改, 以便符合统治者的好恶, 导致部分曲目内容空洞, 有的甚至淫秽不堪, 表演人员也只为哗众取宠。然而, 在采茶音乐发展初期, 采茶音乐表演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 不能将音乐内容以及形式记录。同时, 采茶音乐也没有固定表演形式, 导致采茶音乐逐渐沦为一种低俗化的表演。封建统治阶级对采茶音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其对采茶音乐的阻碍行为, 使采茶音乐在房间统治时期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出现倒退, 素质较高的表演人员, 其生活极为惨淡, 这一情况延续至民国方才略有好转。
事实上, 采茶音乐虽然在民国时期得到人们的喜爱, 曲目、形式等方面也得到丰富。然而表演人员以及表演班的社会地位却依旧没有得到提升。无论官僚资本主义以及人民对采茶音乐的热爱程度有多高, 但表演人员本身去并没得到尊重。当社会大部分人称采茶音乐表演人员为伶人。表演人员所付出的劳动与所得不成正比, 大部分表演人员频繁上台, 即使是逢年过节也需登台表演。虽然如此, 其依旧流离失所, 不得不四海漂泊, 生活颠沛流离。部分表演人员干脆放弃采茶音乐的表演, 投入其他行业发展。使得采茶音乐流失了大量的表演人员, 减缓了采茶音乐的发展速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 本应繁荣发展的采茶音乐却再次受到打击。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我国各类艺术形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采茶音乐也未能幸免。无论是政治、经济或是社会环境, 对采茶音乐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几乎所有采茶音乐的表演班都遭到强制解散, 成员分别被派往不同地区进行各种工作。采茶音乐的生存空间几乎不存在, 发展也已然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 我国各地采茶音乐表演班也重新组建, 并开始恢复演出。然而此时, 人们对采茶音乐的热情度已经逐渐减退, 甚至遗忘这一艺术形式。加之,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令人们更趋向与追捧经济利益, 不再存在空闲时间欣赏采茶音乐, 部分表演人员也开始下海经商, 不再从事表演事业。听众与表演人员的大量流失, 对采茶音乐也具有一定影响。
3促进采茶音乐传承的具体措施
3.1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承
如今, 我国对地方文化或地方艺术的重视提高, 也建立了大量的艺术类院校。政府可通过办学力量促进采茶音乐的发展, 同时使采茶音乐能够得到传承。作为当代的表演人员, 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学习采茶音乐专业课的同时, 学生还应学习语文、政治、乐理, 使学生的知识素养得到提高, 以便能够对传统曲目进行变化, 或创新曲目, 从而在完整传承原有采茶音乐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 使得采茶音乐得到发展与进步。
3.2通过政府引导进行传承
我国采茶音乐的传承如今依旧面临两个问题:其一, 听众人数较少, 大多集中于南方地区, 北方或较为偏远的地区听众人数稀少。其二, 表演人员较少, 传承采茶音乐的人员依旧不多。可举办大量国家级比赛, 给予采茶音乐机遇。如中国曲艺家协会与中国文联共同举办中国曲艺专业, 设置的最高奖项“牡丹奖”, 若采茶音乐表演人员获得该奖项, 便能够提高采茶音乐的知名度, 使得人们对采茶音乐更为了解, 学习兴趣更为浓厚, 采茶音乐便可以得到传承。
3.3通过新技术传播引导传承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为各类艺术形式传承提供便利。采茶音乐的传授与学习都无需面对面进行。采茶音乐表演人员可将曲目或授课过程录制成视频, 放置于网络, 供爱好者下载、学习。同时也可通过电视、网络进行演出, 提高人们对采茶音乐的兴趣, 也使采茶音乐更为贴近人们的生活, 与人们的生活逐渐融合。现今的技术手段能够使采茶音乐得到广泛地传播, 从而为采茶音乐的传承做出贡献。
采茶音乐表演人员还能够借助先进的设备记录自身表演, 如利用摄影机记录《十杯酒》、《卖杂货》、《石榴花》等曲目。作为宝贵的影像资料传承后世, 供人们研究与学习。不仅如此, 设备记录可以大量复制, 从而避免出现影像资料丢失的现象, 同时, 采茶音乐表演人员将视频上传网络, 也无需担心视频会受到损害。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的革新对采茶音乐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4结束语
采茶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对丰富我国艺术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我国采茶音乐的传承依旧缺乏系统化与规范化。采茶音乐若要得到长期稳固的发展, 并必须改善自身的传承方式, 适应时代潮流, 从而为我国文化发展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李晓清.粤北采茶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艺海, 2010, 05:45-47.
【采茶小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小学生叙事作文:采茶那天10-28
采茶作文800字11-21
我学会了采茶作文10-30
《采茶舞曲》音乐教案06-29
采茶舞曲教学设计10-11
桃树作文_小学生作文07-13
趣事作文的小学生作文07-28
小学生作文指导:记事作文11-24
发芽作文50字_小学生作文06-11
关于感恩妈妈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