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良好的记忆力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二、重点与难点:了解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1—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杨帆同学伤心的说:“我虽然在学习上是个慢性子,但上小学时因为科目少,成绩在班上也能名列前茅。进了初中,我学习很努力,为完成各科作业经常熬到晚上12点钟,谁知道期中考试成绩在班上只排到第20名。我很不服气,发誓赶上去,可期末考试成绩居然只排到第30名。现在我经常捧着书本发呆,简直不想上学了。我该怎么办呢?
【师】为什么杨帆同学非常用功刻苦,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 【生】
【师】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会直接导致了要走多一些弯路,既浪费了时间,学习效果又不理想,最后还使自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出示课题 【新课教学】
【师】有人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常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生】学习方法很重要
【师】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反之,如果方法不当,就是事倍功半。
1、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播放视频《合肥中考状元占玮:学习就像打篮球》
【师】占玮何以能做到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又能发展自己其它方面的特产?
【生】好的学习方法
【师】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果能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就越有优势、越具有竞争力。这不仅让我们在有关学习的领域中获得成功,而且还提升了我们应对竞争的自信心。
2、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升自信心
材料:神仙听说有位聪明却贫困的孩子,便找到了这个孩子,想帮助他。神仙手一指旁边的一个小石头,小石头立即点化成了小金块,神仙将这金子送给那小孩。小孩子摇头表示不要,神仙顺手便把一块大石头变成了一个大金块,小孩子还是没要。这时神仙又把对面的一座小山变成了金山,觉得这下孩子该满足了。可是孩子仍然不要,神仙便责问道:“给你金山都不要,那你要什么?”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要你的手指,要你的点金术。”
【师】这个贫困的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块金山,要神仙的点金术? 【生】
【师】这个故事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生】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阿尔文·托夫斯
3、学习方法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很重要 【师】你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能和大家共享吗? 【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名人有怎样的学习方法。材料:孔子、毛泽东、爱因斯坦、苏步青
二、正确的学习方法
【师】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它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个学科。我们现在就根据刚才大家的发言以及这些名人的方法介绍,来总结一下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2、集中注意力
【师】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等,都需要集中注意力。要集中注意力,就要专注。播放视频《专注力是快速学习的办法》
培养学习专注力:(1)学习时不分心,不想别的事;(2)排除与学习无关的干扰;(3)自我暗示保持持久的注意。
【师】你看一眼就能记住下面这串数字吗?***642 【生】
【师】怎样记忆才更快? 【生】
【师】寻找规律。记忆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没有记忆力就没有知识面。我们学习的东西需要记忆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记忆力。
3、培养记忆力
【师】如何培养记忆力?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
出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师】曲线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
【师】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这就告诉我们,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师】再来考考大家,记忆的方法中,除了刚才提到的规律记忆法之外,还有哪些? 【生】
归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见课件 总结:记忆的方法
一是加强过度学习,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 二是归纳整理学习材料,以便记忆学习过的内容 三是练习自我追忆,以强化记忆
4、学会搜集、整理、运用信息 【师】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有哪些?
【生】课堂、互联网、报刊、影视、博物馆、社会实践、旅游等 【师】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零散的。我们应该学会自己收集、整理信息,并培养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能。出示照片
1、听课和记笔记抓不住要领,效率不高。
2、死记硬背,不消化理解。
3、不懂不爱问,有问题不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4、不看课本,不复习就做作业。
5、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偏重钻难题。
6、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活学活用。
7、自学方法比较差 ……
【师】现在市面上卖的教辅资料很多,对于学习方法指导的书也不少。特别是一些状元的学习方法揭秘很受欢迎。有同学认为:我用这些状元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你认为呢? 【生】
材料:邯郸学步
见课件 【师】你对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生】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师】如果这个道理用在学习方法上,是什么呢? 【生】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开启自己学习之门的钥匙。有的同学是早期型、有的同学是太阳高高挂型,还有的同学是夜猫子型,你属于哪种?什么时候学习效果最好? 【生】
【师】有的同学喜欢独自学习、合作学习、阅读学习、听他人讲解、自己动手实践,你呢? 【生】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 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 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方法因个人条件的不同, 选取的方法也不同。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 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 因此, 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传授新知识是一堂课的重点, 有的老师总喜欢把新授课安排得过于紧凑, 反复讲解, 让学生不停地记笔记, 可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 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 假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关的图片, 在学生看图后, 教师再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进行讲授, 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 理解概念与规律, 根据教材适当地补充资料, 教学就会显得精彩而又灵活, 更见成效。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性质时, 我讲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着归纳得出以下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那么对称轴就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类似地,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动手、动口、动脑, 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 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和概括, 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动作。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 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的相应的行为习惯, 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稳定的行为特征, 是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发展学习能力, 对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有较大帮助。一个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第一需要, 当成乐趣,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规范地写、及时检查等, 大大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明晰老师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 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学会思考,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 在一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规范书写、准确计算不容忽视, 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 不图准, 这样是不行的,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 但没有检查的习惯, 甚至不会检查, 这些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 看是否抄错题或数, 运用公式是否准确, 计算过程是否出错, 答题书写是否完整等。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一个人性格的形式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应该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 调整解答思路, 巩固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教师要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从没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事实证明, 小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 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不稳定, 意志力薄弱等特点, 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在教学总讲一些科学家立志成才, 克服重重困难, 刻苦学习的故事, 从而树立榜样, 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激发他们学好的信心。动机教育是长期的, 不可能一步到位,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表现出来, 可见, 培养是激发的前提, 激发可以加强原有的学习动机。我对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 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并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具有注意力易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等特点, 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时, 要坚持持久性, 使他们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 制订长久而系统的计划, 认真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 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 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课堂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通过不间断的鼓励、诱导, 使学生乐于学习, 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 我重视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 配合教具演示, 指导操作, 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让学生学得高兴, 增强学习动机。
关键词:科学教材;设计特点;学习窍门;整合设计
一、教材整合设计益于教学
大道至简,从这个道理去推理,一种学问,被分得太细,可能就有繁琐之感,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等学科内容整而合之,难点重点一举击破,可能更容易地被教师管理与教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了解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加深对科学的研究,关注宇宙的真谛,理解人类和科学的关系,升华人生的价值。科学教材突出了整合,加强了探究,使学习者对科学的学习有统筹兼顾之利。
二、教材突出探究
科学教材的内容在表达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研判;整套教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概念的表述、规律的解读是以探究的方式,随时联系到生活中出现的事物,学生学习起来减少了枯燥感,也增加了印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探究的方式别出心裁,探究的范围包罗广泛,探究的过程多种多样,既有著名人士的探究又有学生自己的探究。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栏目,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教材设置了“讨论”栏目,考虑极为周全,非常有利于学生投入到科学的研究之中。
三、教材人文性
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的,离开了社会,一切科学技术黯然失色。科学技术问题是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才能发挥学习的价值、升华人生、实现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
教材渗透STSE教育,强调科技兴国,提倡文明生产,重视环境保护,呼吁永续发展,比如,介绍克隆技术,探讨社会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事物有两面性,科学既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又可以毁灭人类,因此要运用科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要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要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提升自己的认识,丰润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抱负、有美好向往和追求的青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课程的编制与时俱进,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履职尽责,作为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的设计特点,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推陈出新,尽量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窍门,力求教学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李赫.新世纪科学课程设计的构思.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0.
2.主次有所区分,重点分明;
3.屡清思路,撑握教材脉络构架;
4.利用基础知识,学会思维,理论联系实际;
5.做题。在做题中体会所学知识要点
第二、有效的.利用学习规划
1.比如三轮复习法,第一阶段看什么怎么看,达到什么目标,一般这一阶段都是起步阶段,首先要通读教材让整体知识在你心里有一个大概印象或是参考《考研政治早知道》这本书,初步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做的考点早知道、早入手、早准备。
2.第二阶段,就要进入攻坚阶段了,这轮的复习要让自己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行,宁可多花时间也要把知识点在自己心里牢记才行。这一阶段使用《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挑选重要知识点,加深理解,突击背诵。
3.第三轮的复习,可谓是时间进入白热化,不仅要看书查缺,还要做题,浏览大量的题,要想,思考,分析,一点点吃透,做到能够举一反三。
第三、吃透大纲
考研试题所有题目都包含在考研大纲里,所以对大纲是要倒背如流,运用能到实处。《政治考试大纲导读》可以帮助大家第一是时间解读考点,破解理论难点,提高复习效率。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0 作者:姜春云
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同志70年前讲的这段极富哲理、形象而生动的话,至今细读起来,依然发人深思、回味无穷。进入新时期,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用心探讨“任务与方法”、“过河与桥船”的问题,仍然不失为一件大事要事,有着十分现实而特别重要的意义。
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者方法失当,则往往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领导方法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对策、举措和手段,是领导者解决工作实践中种种矛盾和难题的基本程式与做法,是领导者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领导方法有科学与非科学、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区别。领导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程度,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效率、效能和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党一向重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始终强调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方式方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进行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突出强调增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指导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领导作风的同时,强调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领导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他们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对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提高领导水平都有精辟的论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进和完善。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正是由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代接一代地重视研究解决领导方式与方法问题,引导全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任务,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转变领导作风,才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很适时、很中肯、很有远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格局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客观实际,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综观全国各级各行各业领导干部工作方式与方法的现状,既有适应的方面,也有不适应的方面。应当说,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领导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改进,创造积累了许多富有生机活力的新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但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思想观念陈旧,领导方式与方法落后于形势任务的需要。有些同志无视领导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还在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工作方式与方法管理市场经济,管理社会事务,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随意干预企业运营,用“一刀切”的办法指挥农民种这种那,用“拍脑袋”的办法进行决策,甚至用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办法对待群众,以致造成妨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重脱离群众的不良后果。有些同志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感到茫然,苦于无方,感叹“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一些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则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领导方法欠缺,遇到复杂的矛盾和工作难点不知如何应对的问题。可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学习掌握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各级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领导同志的当务之急。
自2002年10月开始,我和部分热心于领导科学研究的同志,就新时期领导方法这个课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与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接触过不少在一线工作的干部,发现有些同志工作热情不可谓不高,责任心不可谓不强,也不可谓不辛苦,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做好,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好事,可是,往往心也操了,劲也费了,累也受了,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原因何在?领导方式与方法不对头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同志平时不大注意研究形势任务的变化对领导方式与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对学习和掌握科学领导方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自觉性,习惯于“用老方子治新病”,凭老经验办新事,往往是“过河不搭桥”,“跟着感觉走”,得过且过,甚至盲目蛮干,这怎么能产生好的效果呢?有些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工作千难万难,方法对头就不难领导工作再忙再乱,方法对头就能举一反三;领导工作容易陷入被动,方法对头就能赢得主动。”可见,把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改革深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特别是做好一线领导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在必要必需必行。
新时期领导方法课题研究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领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领导方法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新的形势任务和客观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概括新的领导工作经验,注重研究、探讨、回答新时期各级领导、尤其是一线领导工作的方式与方法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经过反复商讨、比较,把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为18篇,即观念篇、发展篇、决策篇、调研篇、创新篇、信息篇、用人篇、基层篇、群工篇、矛盾篇、务实篇、示范篇、法制篇、团结篇、公仆篇、廉洁篇、学习篇和班长篇。领导方式方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新时期领导方法18篇的组合是一个整体,各篇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观念篇是本书的开篇,解决的是领导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开拓创新的基础。改革开放每一步的成功,领导者思想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始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正所谓“成亦观念,败亦观念”,“一念之差,天上地下”,“观念一变天地宽”。发展篇是探讨领导者谋事、创业思路的。怎样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本篇研讨的重点。决策篇是研究领导决策科学化问题的。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基本功。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决策必须坚持哪些原则和程序,怎样进行前期研究和多方案综合评价、对比选优,怎样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防范决策风险和失误,有效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成功率,在本篇中都有涉及。调研篇解决的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本篇着重探讨、论证了调查研究在新时期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把握新时期调研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内涵,创新方式方法,以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创新篇论述的是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领导工作的新突破,重点探讨了领导者为什么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品格,以及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信息篇回答的是提高领导工作效率的技术手段问题。有无信息化意识,能否及时获取并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是新时期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篇侧重研究了领导者如何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推进领导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用人篇论述的是如何认识和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怎样正确理解人才强国战略、确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解决人才既短缺又浪费的问题,消除人才选用上的种种弊端等问题。基层篇着重论述了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城乡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总结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从基层工作的实际出发,归纳了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作的八种有效工作方法,并探讨了上级领导机关应当如何关心、指导、帮助基层组织和干部做好工作等问题。群工篇重点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什么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新的需求,转换工作思路,采取新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以及怎样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矛盾篇重点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新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包括领导者在处理这些矛盾中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方法,怎样做到“对症下药”、切中要害,促使矛盾迎刃而解。务实篇重点剖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及其根源,探讨如何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论证了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必须解决好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示范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新时期典型示范这一领导方法的意义、特点和运作方式,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法制篇重点论述了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与改进领导方式、方法的关系,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带头学法、懂法、守法、执法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抓好的关键环节。团结篇涉及的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针对新形势下种种影响团结的因素,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就如何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基础,发扬团队精神,搞好“一班人”和方方面面的团结,作了比较深刻系统的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法。公仆篇研究的是新时期领导者如何认清自身的公仆身份,摆正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克服“官本位”思想和种种“官气”,做合格的人民公仆等问题。廉洁篇重点探究了极少数领导干部陷入腐败深渊的根源,论述了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从自律着手,依靠教育、监督和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拒腐防变、清正廉洁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学习篇着重探讨了领导干部在新时期加强学习、增长知识的特殊重要性,论述了如何端正学风,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机制,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领导本领,做“精明、高明、开明”的领导者。班长篇是本书的最后一篇。班长在“一班人”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性作用,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本篇围绕如何当好班长、做好一把手的工作,论述了必须处理好的八个方面的关系,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当前一把手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也为本书画上了一个凝重而值得深思的句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握和应用以上这些领导方法并使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靠千百万领导者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去认识、去践行、去探索、去创新。
应当说,这一课题研究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时期领导工作的新经验,探索了新时期领导方法的新思路,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构想和新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书稿形成之时,适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央号召全党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提高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当前全党和全国各级各行各业正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但愿本书的出版对各级领导者、特别是在地方工作的领导同志,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所裨益,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考研政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考研政治复习三大看三小看
2014考研政治马原 精读教材以理解为主
2014考研政治 纲要复习四原则
切忌不能死记硬背、盲目做题,做到背记与理解相结合。政治考试是考查同学们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还有利用所学基础理论来判断试题的能力。好多考生只是背诵,但忽略了理解,感觉自己什么都背会了,但是成绩出来后,全傻眼了。考试大纲在“评价目标”中明确规定:“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考试的要求,也是我们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哲学,要把抽象的理论化作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背的再多、做的再多,不总结不分析都是徒劳,所以考研政治死记硬背、盲目做题是不够的,要尽量多思考,多分析。处理好记忆和理解的关系,要记忆,但重在理解。 一是要熟悉并懂得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内容,知道它们的思想含义;二是要懂得相关概念或范畴之间、相关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怎样从一个范畴过渡到另一个相关范畴,从一个原理过渡到另一个相关原理,并能运用它们综合地论述问题;三是知道这些范畴和原理同客观实际有什么联系,它们在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指导意义和作用。 考研教育网
其次,由于各门课程都需要占用一定量的复习时间,而考生每天的有效复习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门功课的复习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宗旨是单科过线,总分取胜。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考生不仅要记忆大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重复训练,复习任务非常繁重。当然,政治和专业课同样非常重要。在考研备考的初期,大部分考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英语和数学上,经过了几个月的积累和训练,数学和英语水平已经逐渐成型,这段时间所要做的就是保持状态,在不断的、频繁的训练中期待进一步提升。政治和专业课中的很多内容需要考生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记忆,而记忆在短期内是可以弥补的,看一遍和看两遍是有较大区别的,看的次数越多,知识记忆也就越牢靠,成绩提升的空间也就越大。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短期内,政治和专业课的上升空间最大,因为其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成体系,有明确的脉络和复习思路,不像英语那样零散,也不像数学那样需要不断地对已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训练和应用。
抓住重点针对性复习。大纲中的知识点在试题中不是平均分配的.,在复习中就不能平均用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第一章绪论不是考试的重点,并非年年命题,最多只会出选择题。在第二章中,唯物论部分只会在选择题中考查,不会在分析题中单独考查唯物论部分的知识点。第二章中的辩证法部分是考试的重点,是分析题的重要来源,也出选择题进行考查。在辩证法中三大规律的第一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重中之重。第三章中的认识论也是考查的重点,分析题第34题考查的就是认识论的内容。其中,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关系是重中之重,需要大家在复习中重点把握。第四章唯物史观部分的内容,一般来说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第五、第六章的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内容,不是考试的重点,一般就是两三个选择题,但是政治经济学有些知识点难度较大,需要大家在复习过程中注意理解,例外政治经济学的考点比较集中,有些重要的知识点会重复考查,例如20试题中再次考到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第七、第八章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也不是考研政治考查的重点,年考查了一个多选题。这一部分的内容没有难度,但是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在这里想提醒广大考生朋友,一定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有谱无琴
“有谱无琴”的练习形式在一首作品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钢琴教学实践中, 我们却发现这一形式常常不被重视。在钢琴教学工作中, 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练习的结果和技巧, 而忽视了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技能, 忽视了学生对处理视觉符号的思维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很难将视觉符号组合成心理时空, 只能凭运动系统的被动记忆对音符作孤立的认识, 出现许多不必要的读谱错误。
乐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 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直接认识对象。应当在学生学琴的启蒙阶段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当给学生教授一首新的曲子时, 首先, 要让学生自己通读全曲, 弄清楚自己弹奏的乐曲名称, 看清谱子上的谱号、调号、拍号以及有关术语。如果能把那些看似分散的符号归纳起来、组织起来, 找出其规律和内在的联系, 便可以事半功倍减少后面练习的盲目性。对于音乐作品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当开始得越早越好。并尽可能不依靠键盘而通过思维活动在空间上对作品形成一个初步的完整的认知。
二、有谱有琴
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这种练习大多数情况是在钢琴上进行的。因此, 在钢琴上看着乐谱进行练习, 可以说是钢琴练习的主要形式。经过“有谱无琴”这一形式的练习后, 我们在脑海里对曲子也有了大概的认知。在“有谱有琴”的这个阶段, 我们就要通过视奏和弹奏把乐谱上的各种符号变成音响。
这个时候学生会遇到视奏的问题, 在钢琴视奏中, 最重要的一关是视奏思维, 只有当视觉正确认知了音符, 大脑才能对手指下达弹奏的指令, 指令是原来时间压缩的信息, 要用听觉反馈来控制还原本来信息, 因此, 视觉思维必须提前于动作, 提前得越多, 处理乐谱信息的可靠性越大。教师在学生学琴的启蒙阶段就应培养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让学生有意识的熟悉各种和弦的唱名及其音位并且让学生养成以和声进行和乐句进行为视谱单位的习惯而不是把单个的音符作为视谱单位。
在这一阶段切忌学生从头到尾一遍遍地弹奏, 要让学生养成分解练习的习惯, 即分段、分手、分声部甚至以小节为单位进行反复练习。在分解练习后再进行局部的合成。局部合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将陌生曲目练熟的过程, 也是按乐谱上音乐术语、各种符号对作品进行处理、加工的过程。当练习进行到全曲合成的时候, 不妨再次运用“有谱无琴”的形式, 仔细研究一下乐谱, 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 使该作品的演奏能进入更高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手指的清晰。
三、无谱有琴
这一阶段的练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背谱练习。在音乐演奏心理的培养训练过程中, 对于音乐记忆的培养也就是背谱能力的培养, 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背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 只有背下乐谱才能从细节到整体把握好音乐, 真正做到视觉、听觉、触觉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启蒙阶段, 老师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背谱练习, 一开始可以让学生通过小乐句或是简单乐曲的背诵来练习背谱。
很多学生由于平时练琴不善于动脑, 而更多的是靠手指的记忆弹奏。最常见的背谱方式是通过运动记忆来背谱, 也就是通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 形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依靠肌肉的运动记忆来进行演奏。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背谱方式, 一旦“抛锚”就不容易再进行下去。极少数天赋禀异的学生具有摄像式记忆的能力, 对乐谱几乎能够过目不忘, 但这种视觉记忆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拥有。有些初学的学生也经常会通过听觉来记忆, 尽管有调查表明, 听觉记忆的方法是效率最高的背谱方式, 但它要求具有及其敏锐和准确的音乐听觉, 其次还要有极其完美的演奏者提供正确的听觉范例, 使得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可能性不大。教师在培训学生背谱练习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曲式结构和乐思的进行去理性的有效的分段、分句地背谱。很多学生在背谱的时候都习惯的从头至尾地背, 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效果也不是很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分节分段有意识地把作品化整为零地逐步背下来。
由此可见, 无论采用听觉记忆法或是理性的分析记忆法, 或是将它们与肌肉运动记忆方法相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谱练习的时候都必须与分节分段的背谱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让大脑有意识地对弹奏的每一个音、每一个段落都去分析、去支配, 从有意识逐渐过渡到下意识。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脉络, 背的更牢固。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弹奏技术和音乐的表现上。
四、无谱无琴
“无谱无琴”的练习, 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练习, 也是难度最大的练习, 需要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毫无杂念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很多学习钢琴的学生只知道埋头苦练自己手上的功夫, 却没学会思考曲子更深层面的东西, 往往是累的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在钢琴上如何练习各种技巧,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曲子进行思考和挖掘曲子更深层次的东西。在艺术表现中, 大脑的理性判断和分析能力是所有训练科目中最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个方面。
这一个阶段, 就是要求学生在没有实际弹奏的条件下, 注意力集中在头脑中回忆音色和触键, 结合教师对触键原理的讲解, 清晰地在头脑中演练手指在键盘上的触键点、深度和角度等手指操控动作, 同时能够“听”到期待的声音音色。这种练习能够给学生真实的演奏做出充分的技术准备, 帮助学生构建对触键和音色概念的科学理解。这一阶段的练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曲子的记忆。当然, 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好前三个阶段的练习, 才能顺利的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
综上所述, 这四个阶段的练琴方法应该贯穿练琴过程的始终, 缺一不可。只有使学生们学会多思考、多倾听, 讲究练琴的方法, 才能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有计划、有效率的练琴。如此, 教学过程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摘要:钢琴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乐器, 要掌握好钢琴的演奏技能, 必须要有正确的、有效的练琴方法。在钢琴教学中, 对于钢琴教师来说, 不仅要把钢琴的弹奏技巧教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练琴。笔者走访了一些琴行, 发现大多数的钢琴教师容易忽视这一点。本文就从练琴的四个阶段, 有谱无琴、有谱有琴、无谱有琴、无谱无琴, 来阐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练琴。
关键词:练琴教学,钢琴读谱,视奏,音乐记忆:音乐思维
参考文献
[1]多纳德霍杰斯编著.《音乐心理学手册》.
[2]司徒壁春, 陈朗秋编著.《钢琴教学法》.
[3]樊禾心编著.《钢琴教学论》.
[4]周广仁编著.《钢琴演奏基础训练》.
[5]赵晓生编著.《钢琴演奏之道》.
[6]陈立编著.《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关键词: 语文学习学习方法 预习复习 学习计划
看到这个论文题目,很多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小学的知识这么简单,也需要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小学阶段是整个学习生涯的一个初始阶段,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开端,还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开端。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还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的学习。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有的同学则十分费劲,探究这种现象的缘由,我们发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是否懂得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十分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
一、教学生学会预习和复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顺利考入重点大学的孩子,后来他到学校来看我时对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就有意识地让他学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当时自己的年龄还小,十分贪玩,认为这样做十分麻烦,于是经常与家长闹别扭。但是,家长没有放弃对他的要求,想尽各种方法让他把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保持下来。随着进入初中,他才渐渐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面对和小学完全不一样的初中生活,面对迅速增多的科目、难度骤然增加的知识,当很多同学感到学习吃力的时候,他却感到异常轻松,因为他有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对于竞争更加激烈的高中来说,它保证了畅通无阻地前进。
以上这个学生的经历启发我们,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对学生预习和复习习惯的培养。
1.教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培养预习的习惯。我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进行适当的预习。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的预习任务一般在课上进行,一节课的时间为四十分钟,我就拿出十分钟用于预习任务的完成。在这十分钟内,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一遍,找出其中的生字、生词,并通过努力认识这些生字、生词。再有时间,就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大致的分段归纳,看看各段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再进入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们预习能力的提高,等到了小学高阶段,我就给学生布置更高级的预习任务,比如,提出若干思考的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等老师上课时,对照老师的讲解,看看自己的理解差距在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预习时,我就不再提出具体的预习任务,而是直接把十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初步掌握了预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2.教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如果说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复习就意味着对旧知的巩固。复习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因此,我一般在课堂上最后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当堂复习。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对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看看今天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或者自己进行进一步思考,等等。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我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讲得口干舌燥,效果却不理想,原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讲的地位,而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我的一堂课,安排十分钟用于学生自主预习,我只讲二十五分钟,剩下的五分钟用于复习。我讲得少了,效果反而好了。这就是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预习和复习方法带来的改变。
二、教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学会轻松学习。
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让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用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最有效的。
当结束了一天的学校学习之后,学生们回到家中,这时,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当然在小学阶段,家庭作业一般都是象征性地留一些,一般各科作业都大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但是通过对一些学生的了解,很多学生经常做作业到很晚的时候,这时家长就会打电话询问教师是不是作业布置得太多的缘故,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建议家长留意孩子的作业习惯。我告诉家长,在做家庭作业时要让孩子制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比如,大约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让孩子预估自己做每一科作业大致要多长时间?然后,决定自己想做哪一科的作业?然后,家长就按照学生的计划做好监督。比如,给孩子计时,让孩子在做作业的时间内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作业。此时,我们一定要纠正孩子们作业拖拉的毛病,争取每一科作业都要一鼓作气地完成。然后在完成作业之后迅速地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复查,看看有没有明显的错误的地方。这些都是很好的习惯,这样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以后应对考试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
“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
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
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又如:
“其”字,全文写作,本义是“簸箕”,是实词。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
二、注意区分虚实。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古书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例如:
1、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
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 按:“之”字,甲文写作,表示脚在地面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又如:
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侍坐章》
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练》
按:“莫”字,小篆写作,表示日落草莽中。《说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时。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写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义,是实词(名词):“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农历三月。“岁莫”即“岁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语气语,无义)例③中的三个“莫”字则假借为虚词,不定代词,可释为“没有谁”。
三、注意区分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辩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各句中的“之”字分别编号。)
1、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2、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
5、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7、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
8、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
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
10、宋何罪之12有?《公输》
11、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
按:以上十一例中,共有虚词“之”字十三个,根据各自所在的语境分析,比较,可归纳为六种用法:
a、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如之①、之②,可释为“它”或“他”。
b、用作指示代词,在句中作定语,限制名词,如之③、之⑤,可释为“这”、“这样的”。
c、用作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如之④、之⑥,相当于“的”或“以”。
d、用作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变成分句或词组,如之⑦、之⑧、之⑨,“之”字无义。
e、用作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或形容形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音节助词,如之
10、之11,“之”字无义。
f、用作助词,将宾语前置,加以强调,如之
12、之13,“之”字无义。
四、注意古今同形虚词的异同。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依然存留。消失的如人称代词“尔”、“汝”,疑问代词“奚”、“恶”,否定副词“匪”、“弗”,语气语“也”、“矣”等等。这些虚词,在阅读古书时,可以查看注释或查阅字典得以解决,不至引起误解。值得注意的是至今仍然存留使用的那一部分虚词。它们与古代虚词一脉相承,词形相同,而词性、用法、意义却有差别。初学古文者往往只见其同,不知其异,自以为明白,以今度古,因而造成误解。这是学习文言虚词要特别注意的一点。下面举些典型例子,古今对比,揭示其异同。例如“是”字: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大道之行也》
3、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以上三例中的“是”字,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字词形相同而词性不同,它是指示代词。前两例“是”字复指上文,作分句的主语。“是知也”,当释为“这才是聪明”。“是谓大同”,当释为“这叫做大同”。例3中的“是以”即“以是”,意为“因此”。西汉以后,“是”字才渐渐用作判断词。又如“他”字:
1、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按:“他”字在古代汉语中不作人称代词,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别的”、“其他的”。到了唐代,才开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如《霍小玉传》“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
又如:“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与“因为”配合,在复句中表示因果关系,而古汉语中的“所以”却不然,先看例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关,吾不言。”《公输》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按:以上三例中,“所以”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分别表示“„„的原因”、“„„的方法”、“„„的东西”。
再如:“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是连词,常与“可是”配合,连接两个分句,表示让转关系。古代汉语的“虽然”却不同。
1、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虽然,受地于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睢不辱使命》
按:以上两句中的“虽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虽”是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虽然”单独成为一个分句,承接上文,表示让步;下一分句语意转折,可译为“虽然(即使)这样,可是„„”。
再举一例:“往往”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2、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汉书·武帝纪》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按:古代汉语中的“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往往”,同形、词性都相同(都是副词),而表示的意思却不同。上古汉语中的“往往”表示空间的普遍性,意思相当于“处处”、“到处”,如例①、例②。大约唐代以后,则转变为表示时间的经常性,相当于“常常”、“时常”,如例③。
五、在学习古文时,不断积累常用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句,制成卡片,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较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前面所举“之”字,就是采用此法归纳出来的。此处再举“以”字为例,分类归纳说明如下:
1、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3、域民不以封缰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上三例中,带点的“以”字是实词(动词),因为它在句中充当谓语,表示动词词义;分别是“认为”、“任用”、“依靠”。
4、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韩非子·难一》
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二章》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上例④至例⑦中,带点“以”字是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工具、事情、人力、原因等,可分别释为“用”、“把”、“凭借”、“因为”。
8、木欣欣以向荣,泉清清以始流。《归去来辞》
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睢不辱使用》
——以上六例中,带点的“以”字是连词。其中,例⑧、例⑨的“以”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而”;例⑩的“以”字连接两个词组,前者是行为,后者的目的,“以”字可释为“来”;例11的“以”字连接两个分句,前者是行为,后者是将会产生的结果,“以”字可释为“以致”;例12、13中带点的“以”字连接因果复句的两个分句,“以”字可释为“因为”。
此外,虚词“以”字还有通假用法,如《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按“以”通“已”,用作副词。
认识陈燕虹 特级教师,广西桂林市秀峰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优秀教研工作者,广西写作协会理事。主张做“真研究”和“真教学”,现致力于数学阅读的推广、原创数学绘本的创作和绘本融入教学的研究。文章丨陈燕虹编辑丨邹雪平图片丨花瓣网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亲近数学、走进数学?用什么策略可以将学生带入现实情境,让他们既能积极地去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又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的加工,从而实现自身的数学化?我带着二年级的孩子们开展了“让儿童数学绘本融入教学”的探索。在具体实施时,共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限于篇幅,本文具体分享其中的“让儿童创作数学绘本”和“以群组绘本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绘本的创作,会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对数学产生真实的感受。学生捕捉到的现象,将来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数学内部。学生最初积累的经验足够丰富,学习的难度就越低;反之,则越高。1察觉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要创作一个数学绘本,题材从哪里来?他们自然会把目光转到生活中。有些孩子注意到,超市停车场每当停车超过30分钟,停车费会递增,所以妈妈买菜的时候会看时间,赶在30分钟内买完;有些孩子发现,租赁城市里的环保单车,第1个小时免费,第2个小时收费,如果一天都想免费使用环保单车,家长会检索单车站的分布、估计骑行的速度和距离;有旅游经验的孩子会发现,外出旅游时要根据总人数或家庭情况进行最优化的住宿、用车安排……学生A在吃寿司时就发现了一个现象,他认为付款时有很多有意思的做法。做法一:可以把15元/碟和5元/碟的一起计算,12元/碟和8元/碟的一起计算,15+5=20(元),两个碟子是一对,然后一对一对地摆在一起、最后20、40、60的累加。做法二:把可以凑整的碟子单价先加起来,再分别乘以相同的碟子数。比如7个15元和7个5元的,就可以是(15+5)×7=140元,然后加上剩下的。这样比按颜色分别计算单价×碟子数,再把积加起来方便,虽然两种方法得到的总价是一样的。做法三:总价算出来以后,如果参加美团,可以打八折,八折就是把总价平均分成十份,只给八份的钱。如果用黑卡,可以打九折。九折是要给九份的钱,所以八折比九折便宜。这些现象里面将来可以链接到数学内部的是数感、乘法分配律和百分数应用中的折扣。2数学内部的行走
学生要把现实中发现的数学现象,加工成数学故事,首先必须弄清楚这些现象中的数学在数学世界里面到底是什么?比如上文中的学生A得先弄清楚他发现的现象里面蕴含着简算(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百分数的知识。此时,他将正式走进数学内部。接着,他得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规则、特点、适用范围等,他因为要了解乘法分配律,也会去了解与之相关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甚至会对比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提出“加法为什么没有分配律”的疑问。学生创作时会有意识地在数学内部进行比较和联系,他们努力把看似零散、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组成有联系的知识脉络图。脉络图扩展的大小,得看学生对作品的构架,如果学生A只想在故事中说明简算,那么他会暂时放弃百分数部分;如果他想把简算和百分数都写到故事中去,那他还需要去了解“折扣”的概念、计算方法等。在对素材加工的过程中这种基于创作的数学内部的行走,充满自主的动力,并且顺着学生自己的需求发展,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创作数学绘本?初期,适宜将数学绘本的创作安排在数学课后或绘本阅读课后。每一个数学绘本的诞生后面,其实都包含了理解数学和构思绘本框架这两个部分。特别是要把数学放入情节发展中,既符合逻辑关系,又通过人物设计、语言组织把数学讲明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必须明确,让学生进行数学绘本创作,其价值追求不是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应该是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数学理解的深入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由创作带来的愉悦感,最终实现自愿、自主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跳出“为作品而作品”、“为数学而作品”的狭隘层面,必须树立“过程既是结果”的信念。时间长了,学生的好作品自然会不断涌现。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阶段一绘本框架理解
在数学绘本阅读的时候,对绘本的框架理解可以逐步融入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抓住绘本的基本框架。如下:
在通过文字和图画来了解故事情节、学习数学、培养情感的时候,图画部分容易被忽略。这或者和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经历有关。绘本中的构图、色彩除了能让读者有视觉上的愉悦,最重要的是每张图都内涵丰富,图与图之间有独特的叙事关系。下面是《虫虫来跳舞》中的两页,这个故事说的是虫虫们在体育课上学习跳舞,要掌握“前后左右”这4个舞步。蜈蚣因为脚太多,总是跳不好,最后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能跟着老师的要求跳出“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舞步。我们来看图画部分传递的信息。左图的蜈蚣表情轻松愉快,肢体向上,心情雀跃,而右图的蜈蚣则露出惊恐的表情,肢体僵硬。“表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图中隐含着人物心理,因为它觉得跳舞太难了,也就是“前后左右”太难了。这里的人物心理和数学概念是应和的。读懂图中的人物心理,才会抓到“前后左右”不容易这样的信息。从绘本框架理解阶段就要重视引导孩子读图。这也利于学生将来使用“图”来表现自己的想法,这和新课程标准中“几何直观”有曲艺同工之妙。又或者,不妨看成是培养“几何直观”的新途径。每一个绘本都按照这样的框架去理解,即是让学生熟悉文本脉络,又为创作做准备。如果没有让学生创作绘本的打算,那这些也是评价绘本作品的重要指标,是学会赏析,获得评析能力的脚手架。阶段二创作
当学生基本熟悉了绘本框架以后,教师就可以发布主题,让学生开始自由创作。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灵感。以下是学生的原始作品,主题是“平面图形的故事。”《化妆舞会》《化妆舞会》说的是平面图形在家里举行化妆舞会的故事,创作灵感来自小作者幼儿园玩耍的七巧板。故事编织了平面图形、图形的拼组、分辨组合图形中的基础图形等数学知识。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要说清楚或者根据图形摆出组合图形时,会涉及到各图形之间的特征,关注到每个图形的边和角。上课时,适宜对这个故事做游戏化设计,学生需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图形特征、组合图形的学习奠基。《无角怪物》说的是圆形巧妙的进入角村,得到角村村民认可的故事。小作者的设计灵感来源是折纸时观察到的现象。《无角怪物》编织在故事里面的数学是平面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的特征(特别是圆的特征)。在分析圆变形以后呈现的图形时,圆心、半径、直径等知识都呼之欲出。由这个故事还可以引导学生折一折别的平面图形,使学生观察到:同一个平面图形,不同的折法,分割出来的图形不一样;不同的平面图形,相同的折法,如对折再对折,分割出来的图形也不一样等——分割是将来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由上我们可以看到,指导学生做创作,主要有四个引导性问题:(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含有数学的现象?(2)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故事?(3)你想说明什么数学知识?(4)你要传递给读者的好思想是什么? 第二阶段创作,还需要视学生基础。基础尚浅时,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不必急于让学生独立创作。第三阶段讨论修改
学生作品常常不能一次成型,需要围绕绘本框架,运用上述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如学生作品《数字的文化》的初稿如下:针对初稿,大家讨论、评析的建议如下:作者:我发现有些酒店的楼层没有4这个数字,房号也没有4的,有些车子的号码都是6啊,8啊的,所以我觉得数字有很多意义。我看了书以后,发现不同的国家,喜欢和讨厌的数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写了一个小故事。现在我分享一下我的故事。……生1:我觉得图画还可以好看一些,如果图画和数字有点关系就好了。生2:对话多了一些,可以少一点吗?生3:标题好好看,我喜欢。“数字的意义是人们赋予的这句话”放到漫画里面,变成对话吧!生4:格子的分布没有顺序,看起来好乱。生5:最好是“你觉得好的,我不觉得好”。师:或许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场景,把这些数字变成主角,放到一个故事情景里面。生:5:然后遇到了,肯定会有高兴的,有不高兴的。师:是的,假设我觉得4很吉利,你却不觉得,那我们遇到一起一定会发生好玩的对话或者事情。……
小作者采纳了部分建议,在排版、对话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她很同意生1的建议,为了让图画和数字有关联,查阅了大量的书,最后把关联性确定在“国家”——“国家的象征性动物”+“这个国家的数字文化”,如“法国”,象征性动物是大公鸡,数字文化是“13是不吉利的数字,代表死亡、疾病”,那就画成一只大公鸡背上有数字“13”,然后上方有一个象征死亡的骷髅头。如“中国”,象征性动物是熊猫,数字文化是“6是吉祥的数字,表示顺利、如意”,那就画一只大熊猫,头上顶着6。然后根据生5和我的建议将主角放到一个聚会的情境中,抽号码牌。这时,各种动物要入座了,因为同一个数字在不同国家被赋予的意义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你觉得好的,我不觉得好”,有意思的冲突就来了!当熊猫邀请以色列马一起坐的时候,以色列马不愿意,因为它认为熊猫带着的号码“6”意味着“地狱的死神”,可这个号码熊猫觉得非常吉利。当挂着数字“4”的梅花鹿邀请熊猫时,熊猫也不愿意了,可“4”一定是梅花鹿喜欢的。《数字的文化》定稿修改过后的作品在故事结构、数学表达上都上了一个台阶,很好地传递了“数字的意义都是人们赋予的”这一中心思想。读者在阅读时,能领悟到“数字在数学的世界里,表示量”,但是在人文的世界里,“数字被人们赋予了情感、愿望等意义。”“这样的人为赋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以儿童原创绘本为课本,开展多元教学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发现和想表达的数学不同,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同。汇集优秀的作品,形成群组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以下是我们的部分群组绘本。
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
1.观察是学习物理必备的素质
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通过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就是要有目的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如观察停止沸腾的热水中浇上冷水后又开始沸腾等,但学生观察时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教材刚开始的几个探究实验,都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特点、串并联电路电流及电压规律特点等。在这些分组实验中,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如学习物态变化前,就布置学生写小论文《水的循环过程》,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自然界相关物理知识,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4)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以图、文、声、動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过程演变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2.在实验探究中“创新”学习
(1)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人造小彩虹,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2)认真引导学生做好每个实验探究
①引导学生做好新教材下的探究实验
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材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操作,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②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如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声的产生中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有条件就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③在实验中不断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几乎在每次实验探究中都会遇到没有学过的问题,在电学实验探究中尤为突出,例如学生练习连接串并联电路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规格相同的灯泡,当把它们串联或并联时,亮度会不一样,此时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1.让学生明白“问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上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如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查德威克就是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论文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中子,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得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也是学习,并且是深入的学习。
2.在实验中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如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电阻和电功率时,遇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比较普遍,此时可以找比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提出若干“问题”,分析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检测问题所在。
三、实验探究一切只为学生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后,对学生实验探究应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此时应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一切目的只为实践应用。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完基础电学知识后,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用电常识问题,例如家里为何不能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为何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二09-09
掌握光盘教学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0-10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语文教学反思12-19
班主任教育教学论文:掌握技巧恰到好处12-13
我终于掌握了时间09-16
初中需要掌握的成语10-13
孩子要掌握的餐桌礼仪09-16
成功面试必须掌握四大技巧09-18
掌握自己命运作文900字12-11
急诊科需掌握知识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