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机制度(共8篇)
交互式一体机管理制度
交互式一体机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设施,各班的一体机是学校实施现代化教学的主要场所。为保障系统设备的安全完好和正常使用,充分发挥设备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经学校研究决定,特制定此制度。
1、一体机设备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性设施,属于班级公物的一部分,各班应将其纳入班级管理范畴内。各班班主任为本班一体机设备的第一责任人。
2、每个班级配置的一体机的使用时间为每学期开学初至学期结束,学期结束请班主任及时将主控讲台钥匙、鼠标、键盘和液晶电视遥控器交到学校,以便假期维护。
3、每个班级配备1名一体机管理员,负责保管一体机配件(钥匙、鼠标、键盘、液晶电视遥控器),负责设备的清洁和安全,要经常检查一体机及主控讲台的锁具是否锁好,负责填写班级使用记录。
4、任课教师若使用一体机,需提前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启动设备等准备工作。在使用一体机设备的过程中需要全程在场监管,不得中途离开,避免损坏设备。下课时,要做到人离教室机器关闭,并锁好一体机、主控讲台,关闭各种设备,切断电源,防止发生意外。
5、各班平时清洁卫生时应尽量采用拖把拖地,尽可能少产生灰尘。主控讲台内外要保持清洁,白板管理员应定期清洁主控讲台内外的灰尘。
6、任课教师使用一体机时须规范操作。严格遵守开关机程序,使用完毕后,必须关闭电脑等设备。教师用U盘转移教学课件时,要防止电脑病毒的入侵。
7、教师不得擅自允许学生使用一体机。任课教师在使用一体机时,不得播放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学生或教师不得利用教室内的计算机和一体机进行网络游戏、聊天、浏览不良网站等活动。
8、严禁在教室内打闹,防止碰撞一体机设备。严禁在一体机上用尖锐的东西刻划,如一体机设备出现人为损坏,损坏设备要由责任人照价赔偿。如发现恶意损坏设备的,学校根据情节和损坏程度给予纪律处分。
10、任课教师使用一体机时,一旦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联系技术值班人员进行维修,故障解除后方可使用。
11、技术值班人员应定期维护一体机,建立维护(修)档案,每次维护(修)后均要进行记录。
阳谷县侨润街道办事处联校希望小学
交互式一体机使用制度
1.学校各班多媒体设备由电教管理员进行设备登记造册,班主任签字交付使用,各班主任是班级电教设备的第一责任人,对班级电教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负首要责任。各班要指定一名班级信息管理员拿钥匙,上、下午第一节课前打开,最后一节相关教师自觉按操作规程关闭电源。
2.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电教设施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学习委员如实记录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每学期学校将通过学生评教、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查阅班级电教设备使用记录等方式检查教师使用情况,检查结果纳入教师考核。
3.教师在使用交互式一体机系统时,应严格执照有关规定操作设备,因违规操作造成设备损坏,当事人按原价予以赔偿。
4.交互式一体机教学系统使用中,如果出现设备故障,教师应及时与电教处联系,及时排除故障,不得随意拆卸设备。
5.师生要对设备精心使用,杜绝野蛮操作,保证设备的完好率。要保持室内优美环境,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废纸杂物,不准随意搬运室内设备。
6.学生不能在一体机上用手摸、画,更不能用尖锐的东西刻划;如发生设备人为损坏,由当事人全额赔偿,若找不到当事人,则由班级赔偿。
7.教师不得擅自允许学生单独使用多媒体设施。注意安全,防火防盗,师生离开室内要认真检查各部分设备,特别是电源部分,关好门窗,切断电源,防止发生意外。
8.学校和个人不得利用一体机教室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有害与不健康的信息。
9.各班平时清洁卫生打扫应采用拖把拖地,尽可能少产生灰尘,要时刻保持教室内干净、干燥,防止电子白板设备因灰尘、潮湿等原因影响其使用效果和寿命。
10.发现设备有异常情况(如冒烟、打火、有烧焦味等),应先切断总电源,再与电教处联系处理。
11.学校电教管理员每学期于期中、期末对各班级电教设施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12.每学期结束时,电教处收回钥匙,对损坏部分报学校,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阳谷县侨润街道办事处联校希望小学
电教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一、维护制度
1、设备出现故障应立即停用,并报请信息中心及时检修。
2、检修时写好检修记录,存档。
3、设备的硬件故障必须由信息中心专业人员负责修理,教师不可擅自拆解,私自处理,否则后果自负。
4、设备送修和验收由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负责。二、保养制度
保养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为了延长机器的寿命,使它们更好 地为教学服务。
1、电教设备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不能在带电的情况下插拔任何与设备主机、外部设备相 连的部件、插头、板卡等。
3、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不能频繁地关闭和打开电源,不得 随意移动和振动机器。如果电脑出现死机,应采用系统热启动和系统复位方式。如果必须关闭电脑电源,也需要至少关 机一分钟后再重新开启电脑电源。
4、不要用手触摸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荧屏。
5、电压过高或过低会损坏电教设备。因此必须连接 UPS 电 源防护装置。
6、长期不用的设备,使用前要认真细致检查,并进行清洁工 作,确认无误,方可通电使用。
7、防止丢掉零件配件,防止机器超时工作,防止不应有的碰 撞。
8、雷电天不能使用设备。
9、电教设备必须做好防尘工作,注意环境清洁。要及时清 除设备上的灰尘等杂物,除尘时一定要拔掉电源,注意安全。设备不使用或使用后,要用防尘罩(或台布)盖好。
10、电教设备不能使用有机溶剂擦拭,只能使用中性洗涤剂 或清水。清洁机身时,要把(清洁柔软的)抹布拧干,防止液体(水)流入设备内。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的表面有保护 涂层,除非必要,不要擦拭;擦拭时只能用沾清水的脱脂棉 等轻轻擦拭。
11、异常情况(如:火、水等)时,要及时做好设备的保 护,必要时要将设备及时转移。
自2002年十六大开始,中央就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目的无疑也是解决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7年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增加农业投入、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实行新农合等等。但是,7年过去了,我国的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更加突出,城乡之间一直没有统筹起来。是我们采取的手段不到位还是根本就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呢?
从理论上分析,无论是刘易斯最初提出二元经济理论,还是后来做了修正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都提出了通过促进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思路。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十分丰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只能是一种维持个人和家庭生存的生存工资,现代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这个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吸收传统农业的劳动力,以满足其扩张的需要。当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后,发展中国家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最终实现一元经济结构。尽管这一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基本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按照这一思路,随着工业部门的扩张即工业化的推进,二元经济结构会逐步转向一元经济结构。
从我国二元结构的形成看,其突出特点就是产值的转换速速度明显快于劳动力的转换速度。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1.3%,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为48.6%,具有人均3000美元以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特征,而从劳动力结构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然高达40.8%。换言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及时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即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长期处在较低甚至为零的水平。陆学艺曾经对我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做过分析,根据他的分析,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占40.8%,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1.3%,这相当于40.8%的人创造了11.3%的财富。同年,我国城镇人口占44.94%,农村人口为55.06%,这又表示我国40.8%的人要用其创造的11.3%的财富去养活55.06%的人,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农民“焉能不穷”?[1]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是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才能真正提高农民收入,才能缩小城乡差距,才能改善农民的文化、卫生、教育环境。
固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破除二元结构的应有之义,但破除二元结构并非单纯地从经济层面想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对三农的转移支付为农民修条路、盖好楼就可以解决的,这些措施仅仅触及问题的“标”,而没有深入到“本”———结构性矛盾的存在,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是推动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只要农业人口仍然占据多数,富农就将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二、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制度改革
根据二元经济理论的思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人口会逐步流向工业部门,既然如此,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迅速推进,农业人口也应当随之转向工业部门,但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就业人口的流动明显滞后与产值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西方一个很大区别在于,我国的二元结构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同时也表现在政治和社会层面,换言之,我国的二元结构是多维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多维二元结构,而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二元往往会成为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主要障碍。
所谓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二元,实际上就是制度上的二元,这种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制度上的二元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流通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选举制度等等,正是这些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在客观上阻碍了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向城市的流动。因此,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首先扫除这些制度上的障碍,这便意味着一场新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势在必行。如果我们的城乡一体化不首先在制度层面做足功课,而仅仅去做一些表面文章,城乡一体化战略就不会顺利得以实现。正因如此,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紧紧围绕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破解,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作出了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民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决定。其目的在于通过财政和政策支持等手段扩大、提高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消除影响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生产力要素的活力。
三、几点启示
(一)城乡一体化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创新和改革这一“牛鼻子”
如前文所述,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就要打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让人才、资金、技术等各个要素在城乡间自然流动。所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制度创新和改革为切入点,即所谓制度改革先行。但是,从目前我国各地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看,大多数地区的城乡一体化仅仅停留在撤村并点、农村“五化”,以及其他针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操作层面的问题上,这样也许会在短时间内看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但如果不首先在体制机制上打好基础,城乡一体化就会如同隔靴搔痒,难见成效。根据我国国情,下一步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流通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切忌盲目跃进
事实上,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结构转型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它伴随着产业层次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人口的转移等过程。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推行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和产业演进规律。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经验,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人口就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不同特征,各种要素从第一产业和乡村向二三产业和城市的集聚是循序渐进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当地人均GDP、工业化水平以及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东中西地区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落差,因此我们在推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有序、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盲目跟风。
(三)城乡一体化的推行要尊重农民意愿
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口的转移和要素的流动,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其逻辑顺序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渴望进入城市生活———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民自愿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主体是农民。但从目前各地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看,许多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既没有全面分析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没有将农民视为主体,政府反而越位做起主人。结果是楼房盖起来了,但是尚保留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农民却不愿意住;让农民进城了,但突然进入城市的他们却因为缺乏在城市中的生存技能而陷入迷茫。所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必须明确自己服务者的角色,尊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否则会事与愿违。
参考文献
为师生行为导航。学校通过高雅文化制度的建设,经营人性化的校园文化。楼梯走道的温馨小提示,体现了生命的关爱;墙壁上学生的自创作品,闪耀着生命的异彩;教室里个性人文特色,涌动着师生的生命智慧……让墙壁说话,让花草传情,以“让生命更精彩”为主旋律的人性化校园文化犹如小溪沁人心脾,学校师生时时处处感受着校园的美丽与和谐,感受着生命的色彩与斑斓,感受着生命的关怀与温暖。
学校倡导教师做阳光型、智慧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学生做有理想(会思考)、有特长(有个性)、有作为(勇于创新)、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四有”新人。学校建立了育人新机制,通过“德育方略,奠基生命;精彩课堂,厚实生命;特色活动,绽放生命”三条途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课程。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时间打造具有浓厚校本特色的第二课堂,设有象棋、围棋、田径、乒乓球、足球、篮球、兴趣作文、书法、绘画等兴趣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申报,实现了“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的育人格局。
学校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与师生的利益达到和谐统一。为了给教师更多时间用于学习和研究,学校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实施实际可行的电子备课制度,使老师们从繁重无效的机械抄写中解脱出来,用更多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整体专业化发展。
给学校文化铺路。在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倡导先进文化,用师生身边的优秀典型引领师生。学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多元的过程性评价,激励师生共创先进文化。
学校开展和谐团队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均设立團队奖励,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让教师感受团队精神,体验成功和快乐。通过开展“红花少年”“星级学生”“文明班级”评选等系列活动,为全体学生树立了一大批鲜活、熟悉的个人与集体榜样,校园内始终流淌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
学校把以转变观念、改变行为为代表的细节文化管理制度化,使之贯穿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从对教师关注教育的细节培训入手,雕琢细节文化。从日常管理到服务,从常规教学管理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从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到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等,“把小事做好,把大事做细”,随时随地都体现着精益求精的细节意识。
让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为了让学校文化精神得以传承,每当一批新教师来到学校,学校就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向他们介绍办学思想和管理制度,将学校制度与精神“剑气合一”理念融入教师心灵,使他们对新环境有全面的认识,对学校文化有透彻的领悟,从而迅速融入新团队。学校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名师结对”活动机制,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互动,实现带师能、带师德、带师魂,形成相助相生、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学校文化的薪火相传。
制定目的:
为有效对公司复印打印扫描一体机进行规范管理,同时防止内部商业机密泄露,合理正确的使用设备,节约办公经费,特制定本制度。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有需要使用办公设备经行打印,复印,扫描,装订的员工 管理办法:
1、打印机的使用必须坚持“按需、合理、节约”的原则。打印机属公司财产,使用打印机必须按规定操作,禁止暴力锤击或锐物刻划。因个人使用不当而造成打印机损坏的,其维修费用由损坏者承担。
2、设备原则上只对公司内部开放使用,外部人员不得随意操作打印机。
3、复印完毕后,无他人继续使用时,请按节能键进入节电模式。
4、为防止机器卡纸、禁止使用非复印纸、已褶皱复印纸、带订书针纸张。
5、注意保持机器周围清洁卫生,在每次使用后,请使用者自行清理产生的废纸、脏纸。商业机密相关的废页、残页需要用碎纸机粉碎销毁,不得随意丢弃。
6、大量打印复印时,需要先打印复印一份,检查无误后,方可继续进行后续份数的操作,以
避免大量纸张和耗材的浪费。
8、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打印机耗材成本高,为避免浪费,尽量双面打印,并一次性打印完
毕,避免打印错误造成浪费。下班后须切断打印机电源,注意定期维护,如损坏应请专业人 员维修,禁止非专业人员随意拆卸。
维护和保养:
1、打印复印一体机日常清洁工作,保持机器外观清洁。
2、定期请管理员进行内部清洁、维护、耗材添加等工作,日常使用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联系信息管理员诊断故障原因,避免将小故障扩大化,影响使用。
复印及扫描
第一步:看到此界面点击选择第二步:按#号键切换输入法,输入密码
第一条 为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各住村单位的作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提高效能,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四位一体” 联席会议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各住村单位的作用,围绕做好******等几项工作目标,将***、***、***、***四者融为一体,确保***村各项工作全面履行到位。
第三条 “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为研究、落实***村三项工作的议事决策机构,职责是:分析研究***村综合形势, 研究解决***村村民反映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制定***村阶段性工作目标;协调各成员单位做好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等各项维稳相关工作;完善***村维稳安保有关政策措施;开展相关各项工作;通报相关各项工作情况。
第四条 联席会议的常任成员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根据会议需要,参加联席会议的可为全体成员单位,也可为部分相关成员单位。参加联席会议人员为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根据议题内容的需要,可邀请系统内其他单位、部门人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参加。
第五条 联席会议由联席会议组成单位根据工作需要报 村两委领导批准后召集召开;***等维稳安保联席会议由相关专业成员单位提出,会同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召集,会议地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六条 联席会议决议和会议纪要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或相关单位整理,并及时上报村两委和相关部门,同时抄送各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认真执行联席会议决议,按照会议纪要精神开展相关工作。
第七条 联席会议召开的时间和议题,由会议召集单位决定。参加联席会议的单位,要按照会议召集单位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及时通报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信息。
第八条 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为我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内容:[摘要]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存在医疗保险关系的衔接问题、资金筹措困难,医疗覆盖率较低,医疗工作人员人数不足、综合素质偏低,医药市场管理紊乱,农村居民思想的局限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尽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创新筹资机制和服务,建立专业的审查机构,多种形式的医保制度共同发展,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使全国的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医保。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农村
城乡二元经济严重阻碍了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医疗保障体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点[1]。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关系着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虽然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解决了诸多问题,但在现有的体系中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仍存有缺陷和不足[2],部分的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还是处于落后的状态,尤其是西部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和交通的不便,导致大部分人在生病时得不到应有的治疗。
1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为解决农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提出并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由于该体系覆盖范围广并且符合当时的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沿海地区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变大,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不复存在,大多数的农民又回到原来的家庭保障。目前农村人口数占我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3],也就是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好坏是衡量我国经济的重要标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又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而在这百分之六十的农村人数中仍有百分之七十没有社会保障,据资料显示,城镇居民的保健消费是农村居民的三倍多,虽然与2000年之前的十年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两倍之多,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医药费用却增加到了五倍以上;另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也影响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所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至关重要了。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关系存在衔接问题
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对象包括农村和城镇居民以及城镇职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农村居民成为城镇居民,根据相关规定,被保人身份发生变化应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险,但由于衔接机制的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解决该问题;对于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也一直存有争议,没有明确他们应参加哪种保险制度,这两种情况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同时参加了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二是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制度,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秩序。
2.2资金筹措困难,医疗覆盖率较低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源当地的县级政府以及农村企业和农户等,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和山区尤其在是西部地区,由于当地政府和企业财政紧张,无法支撑医疗保险费用,对新农合医疗保险的投资严重不足,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说,其收入水平低,而医保是按人数筹资的,参保会加重家庭的负担,权衡之下大多数的家庭会选择放弃参保,从而导致当地居民参保不积极,覆盖范围小,这对于当地居民的医疗保障无疑是雪上加霜。我国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差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显著,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合作医疗制度还是主要分布城镇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率较低。
2.3医疗工作人员人数不足,综合素质偏低
随着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医疗站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这就增加了医疗保险经办人员的工作量,据统计我国的医疗工作人员与参保人数1:5000[4],长期的工作繁忙导致影响工作质量;由于工作任务重,所以有的地方会聘用一些临时的工作人员来缓解工作压力,但这些临时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培训,拉低了整体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了整体的工作质量。
2.4医药市场管理紊乱
一方面,医药市场管理紊乱主要体现在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农村医疗基金主要由农民自己承担,虽然政府会报销一部分,但由于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还是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是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福利;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医院的医药设备来源途径不同,成本方面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私人诊所的医药价格低于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导致农民更加倾向于在私人诊所看病,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真正意义。另外医疗技术也是合作医疗不可忽视的因素。
2.5农村居民思想的局限性
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因为自身的思想局限,这种传统的思想认知是影响参保的主要原因。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认为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还有部分家庭成员身体状况较好的缺乏意识,认为参保是一种浪费,一种没有收益的投资,对农村医疗没有意愿;那些考虑到养老问题而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的家庭,一般都是身体状况不佳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由于这些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这就引发了合作医疗资金筹措问题,恶性循环,资金到账率低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
3.1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前提下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之间的协调机制,解决农村居民成为城镇居民的身份转变以及到城镇打工的农民仍能享受医疗保险,使之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又不会享受不到医疗保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平台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综合平台包括医疗的咨询、服务和监管,实现城乡医保信息共享,参保人的身份发生变化时,平台上应及时更新信息,并完成医保关系的转移,这样既简化了交接手续又降低了医疗机构的管理费用。另外,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进程,而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需要过渡,要根据现阶段的经济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3.2创新筹资机制和服务
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只是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大力宣传合作医疗制度并引导社会上企业的参与,另外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政策补助以鼓励广大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这就尽可能的增加了资金筹措,降低了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经济压力;任何机制和服务的创新都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并能减少参保人员在医保中不必要的损失,简化传统的医疗程序,减少了不必要的过程,既能降低参保人员的成本又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保险。这两种创新制度还进一步加大了医疗保险的覆盖率。
3.3建立专业的审查机构
建立专业的审查机构主要针对医药费用和报销情况,为确保公平公正,审查机构应有参保人员、医生和参加医疗筹资的社会企业以及保险机构。在审查过程中所有的信息资料数据都应向各个机构公开;审查机构还要分别统计年龄段、病种和各个地区的医疗费用。另外,审查机构通过跟医药提供商的协商,降低医疗的成本费用。
3.4多种形式的医保制度共同发展
[5]建立多种医保制度,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医保制度,以满足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对于较贫困的地区,以遵循“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仍推行合作医保制度,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收入水平低,其支付医疗的能力也相对较低,而合作医保制度克服了经济水平落后的困难,更适用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而对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其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都较强,所以应以高保障和保额为原则而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以满足这些农村居民的医保要求。就整体来看,大大增加了农村医保的覆盖范围。
3.5加强立法
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所覆盖的对象是没有得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城乡居民,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生活来源没有可靠制度保障的城乡老年居民。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可以解除居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 有效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减轻子女的负担, 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12年5月7日,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召开全国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工作动员视频会议, 宣布从20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 计划年底前完成。
随着新农保和城居保的推广, 我国各级政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术界也进行了许多研究,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 将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的观点整理为如下部分。
2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与必然性
2.1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内涵
曹信邦 (2006) 提出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是指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一。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的目标是打破城乡二元保障分割体系, 让所有的人, 无论是居住在城镇还是居住在农村, 都能够覆盖在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范围内, 享有养老社会保险的权利, 享有现代社会文明的成果,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需要说明的是, 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完全等同, 把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完全等同的观点不利于城乡养老社会保险一体化。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劳动者收入的计量方式、城乡居民生活指数等有区别, 城乡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缴费方式、待遇水平等也有差异。
牛桂敏 (2010) 认为, 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凡年满16周岁以上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 都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打破以往城镇、农村居民各自参加养老保险的二元障碍, 即将符合参保条件的居民, 无论户籍在城镇还是农村, 都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缴费、待遇等城乡标准相同, 从而在保险制度上没有遗漏人群, 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
2.2 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性
许多研究表明, 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即具有必然性。现有文献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没有异议。大部分学者认为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熊思远 (2003) 认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的是城镇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导致了城镇保障过足、农村保障不足。改革开放后, 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城乡结构关系、社会价值观念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要求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的现代法治原则, 这些都对我国现行的以城镇偏向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扭转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城镇偏向, 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成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顺应改革发展潮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他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 同时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时代需要。
刘昌同 (2008) 提出必须尽快实行模式基本一致、养老保险待遇可以合理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使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统一协调的政策下健康发展, 以适应社会各类人员在市场经济中合理流动, 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刘军伟 (2011) 也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理论界多数学者认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童广印、薛兴利 (2009) 指出现在已经具备了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制度条件以及政策条件。武建新 (2009) 认为, 构建城乡一体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在于:一是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健增长;二是北京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模式的可行性参考;三是我国目前的土地政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四是农村养老观念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农民则希望自身养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些内在和外在条件已经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3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障碍分析
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亟需建立, 虽然有其实施的可行性,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障碍, 对此,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不同的分析。曹信邦 (2006) 提出了体制性因素、经济性因素、人口性因素、公民权体系缺乏、农民利益表达权缺位以及技术性因素等阻碍中国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建设的阻碍性因素。具体是制度和保障水平不同导致的体制障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过大以及城乡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不同导致的经济障碍;城乡人口比例的不合理, 导致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 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下降, 制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一体化;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需要建立在统一的公民权基础之上;农民利益表达权的缺失还相当严重, 漠视和侵犯农民利益表达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民利益表达权缺失阻碍中国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技术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还没有建立投保人的全国统一的养老账户, 二是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网络技术来确保对参保农民的准确的信息采集、账户的及时转移。牛桂敏 (2010) 还提出了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方式不同, 城乡基本养老社会化程度和保障水平差距大,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会互济功能差异大等障碍。因此, 在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时, 应充分考虑上述障碍性因素, 确保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
4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路径
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必须经过一定路径才能达成。许多学者都提出分阶段分目标完成的策略, 其中刘军伟 (2011) 提出“先城市、后农村、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分三步完成:第一步, 在农村, 要力争实现国务院在《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目标;第二步, 从2021年到2040年, 抓紧实现“二元养老保险模式”向“一元养老保险模式”的过渡。政府应当在“制度统一, 待遇有别”原则指导下, 逐步统一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养老金管理与运营机构、养老金缴费及支付标准、基金投资方式等, 扫除阻碍城乡养老保险统一的制度性因素, 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机制;从2050年起往后为“城乡一元化养老保险模式”的形成期。实现“二元养老保险制度”向“一元养老保险制度”转换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政府应当在这一阶段将城乡两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为城乡一元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戴卫东 (2010) 也是提出三步走, 过程基本一致, 只是时间上比刘军伟提前许多:第一步 (2010~2012年) 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生活费代发政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农村五保户制度一起构成养老保障体系。第二步 (2013~2020年) , 到2020年前, 也就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制度定型之际, 推动以“一个制度, 多档次缴费”为特征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步 (2021~2035年) , 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2035年前后, 与全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步调基本一致。
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过渡的方式。卢海元 (2008) 提出, 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主张通过为农民工建立个人账户制度, 优先解决他们的养老需求, 来辐射和带动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进而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发展。
岳宗福 (2009) 提出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主体参保的路径选择。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养老保险体系应是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 这部分劳动者只要激励性政策措施到位, 他们应该都会积极参保, 但必须明确一旦自愿选择参保就不能随便退出, 且养老保险部分缴费不足15年只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 到退休年龄后可以一次性取出。农民加入养老保险体系也应遵循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具体的参保路径可以参照灵活就业人员的办法。失地农民应该由当地政府责成原征用土地者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一次性为每个失地农民补缴15年的养老保险费用, 如果原征用土地者难以确定, 就应由当地政府负责为失地农民补缴这笔费用。进城务工人员有土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又可以划分为愿意放弃土地的和不愿意放弃土地的两种情况。不愿意放弃土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可以像农民一样自愿选择是否加入养老保险体系;愿意放弃土地的, 必须像城镇职工一样强制性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资金来源可以采取“以土地换保障”的办法解决, 即一方面可以由接管其土地的单位或其他农户为其缴纳一部分 (也可以由接管其土地的单位或其他农户按合同每年给付一定的金钱, 由其自己缴纳) , 缴费标准应当与城镇职工一样。
5 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
首先, 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系统, 必须加强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刘同昌 (2008) 认为只有把社会养老保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明确养老保险的内容和标准并统一养老保险形式, 才能使社会养老保险活动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第二, 根据保险学的“大数法则”原理, 覆盖面的扩大应该基本上可以弥补由于缴费比例降低带来的资金不足问题。岳宗福 (2009) 提出新的制度设计应采取“大个人账户与小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具体而言, 就是每个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规模统一设定为个人缴费工资的24%, 每个劳动者养老保险账户的结构统一设定为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全国统筹账户和养老金地方统筹账户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的规模统一设定为:个人账户为个人缴费工资的16% (个人负担一半, 单位负担一半) 、全国统筹账户为3% (全部由单位负担) 、地方统筹账户为5% (全部由单位负担) 。
第三, 建立养老保险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武建新 (2009) 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 打破居民的身份限制, 建立养老保险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目前制约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城乡分割的居民身份, 这种状态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限制的农民工的享受养老保障权利。因此, 应当打破这种分割的居民身份,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 实施城乡居民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岳宗福 (2009) 也提出新的制度应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一卡通”。即每个劳动者, 不论农民、市民还是进城务工人员, 都要拥有一个与身份证号码相关联的社保号码, 拥有一个与身份证同等重要的社保卡。
最后, 吴利明 (2011) 等提出要建立包括基础性养老保险、转移性保障和补充性保障在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养老保险运行模式。
6 小结与简评
过去二元分割的城乡治理体制使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和城市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养老保险制度必然会迈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代表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等同, 而是让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养老保险是设定在同一个制度内, 能让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而不再受到城乡二元制度的制约。
现阶段的文献除了在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上达成共识以外, 关于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建立的可行性、新农保未来制度设计等均存在分歧。多数学者认为, 为了应对“白发浪潮”的到来、克服城乡分割管理的弊病、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 迫切需要我国建立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来保障城乡老年居民的生活。关于新农保建立的可行性, 学者观点分成两派, 部分学者认为, 我国经济状况目前并不允许实行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与之相反, 多数学者通过测算认定,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允许建立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政治环境已经成熟。
综上所述, 对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障碍以及制度设计, 定性研究较多, 定量研究少, 这难免观点的片面化, 并不能设计出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服务于我国广大的城乡居民。我国政府工作者与学者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以尽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居民权益, 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曹信邦, 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 2006 (5) .
[2]牛桂敏, 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 2010 (1) .
[3]熊思远, 关于在我国建立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学术探索, 2003 (1) .
[4]刘同昌, 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再等[J].中国改革, 2008 (4) .
[5]刘军伟, 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的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5) .
[6]童广印、薛兴利,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路径与战略布置[J].特区经济, 2009 (1) .
[7]武建新, 我国实行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消费导刊, 2009.
[8]戴卫东, 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4) .
[9]卢海元, 农民工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账户养老金[J].中国社会保障, 2008 (6) .
[10]岳宗福, 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9 (6) .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性;学生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步快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我国教育部门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的集权式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现代教学管理中缺乏弹性的管理制度逐步消亡。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新的规定,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并在进行逐步的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中的人性化问题成为了现阶段教学管理者的重点讨论对象。下文将根据学校现行的管理规定,针对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问题做简单的分析,并提出教育教学制度与人性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措施。
一、教育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分为广义管理和狭义管理。狭义的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者为达到教育教学目的,以教学内容及管理基本规律为基础,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指挥、监督、检查、评价等控制。广义的教学管理是: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管理,也就是国家的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结构、全国各级各所学校进行的组织管理、监督和指导。
二、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一)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以人性需求为基础出发制定的人性准则,通过对该项管理制度的实施,使人性和管理制度之间的冲突部分得到有效的协调和规范,使全面人性行为表现得到合理的培养。
(二)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新的规定,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得到了及时的调整并在进行逐步的完善。但是目前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中,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仍注重制度化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并未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达不到人性化教育管理的规范制度。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不够重视,把既定的培养目标作为学员的发展方向,出现了专长多样化、个性化的学员被培养成为单面化、平均化的学员。缺乏对“人”的意义的教育和人的心理、精神层次的教育、引导、管理。片面强调知识教学,割裂了学员的知识学习和个性发展。
(三)人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活动进行过程中对“人性”的注重度等方面的欠缺。由于我国目前在人性化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琐碎,因此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问题还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三、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实施制度与人性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措施
(一)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独生子女心理成长因素分析
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之间并未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别,但是在心理心智的发展层面上,会因为“独生”这一特殊原因,出现心理轨迹异于同龄人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2.人口因素分析
当代,教育入学率比较高。因此将人口大国建设成为智慧资源强国,任务量较大,较繁重,道路很漫长。
3.我国的具体国情方面原因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文化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使我国的国民思想境界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差异。受到封建社会思想、资本主义等方面的影响,使国民的思想、人性、素质受到严重的影响,增加了各个层次教育教学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教学的工作量。
(二)人性与教学制度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措施
以某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为例,阐明人性与教学制度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措施。
1.学校就学生专业的调整进行自主决定
新生在入学之后,经过一学年的学习,需要对所学专业进行调整,如果调整条件符合转入专业招生规则,那么学生可进行自身专业的调整。这是人性与教学制度一体化教学管理的重要表现。但是对转入和转出学生的比例要进行适当的控制,一般的控制比例为:本年级本专业招生比例的10%。
2.对学生学习年限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
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确定要灵活,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校学生对学业的完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如果学生的学习期为八个学期,可分为一至四学期与五至八学期两个阶段进行。可自行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局部调整,但是要规定学生在校的最长年限。这一措施的实施,既能够体现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用能够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目的。
3.对学生成绩评判方式的改进和评判内容的增多
学校要对学生的学习标准进行确定,并适当地改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标准,使评判的范围更广,综合成绩的评判更合理化、人性化。学校要对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习目的、课程重修、选修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并确定新的考核制度、扩宽学生成绩的评判标准。具体表现在,在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修的课堂学分大于总分的80%时,才能够继续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那么将会被要求分段试读。根据实际情况的分段试读包括“学生留级试读”和“学生跟班试读”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对分段试读内容的确定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制定,则由专业负责人进行。这种学生成绩评判方式的改进是教学管理和人性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同时,教育管理者应适当扩大学生成绩评判的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表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动手实践能力、某一方面的特长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使成绩的评判更加全面、公平。
人性与教学制度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改善措施主要表现在:学校就学生专业的调整进行自主决定、学生学习年限的确定中一定弹性的存在、对学生成绩评判方式的改进和评判内容的增多等方面。
结语
本文对教育教学管理、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因素实施制度与人性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阐明了目前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中,仍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人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活动进行过程中对“人性”的注重度等方面的欠缺;就人性制度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以某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为例提出了人性与教学制度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措施:学校就学员专业的调整进行自主决定,对学员学习年限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改进对学员成绩评判的方式和增多评判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凌云.试论人性化教学管理的改革模式[J].职教论坛,2011,(05).
[2]马福生.人性化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6).
【一体机制度】推荐阅读:
健康一体机检查室管理制度11-21
希沃一体机考核试题06-28
交互式教学一体机10-26
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使用10-14
停车场管理系统一体机05-24
机电一体化概述09-06
工学一体化教学09-07
四位一体教学09-15
机电一体化复习10-14
五位一体文化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