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锦瑟》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11篇)

《锦瑟》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时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 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

2、请两位同学朗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四、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句谈感受

1、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主要内容的三个字来吗?

内容之眼(诗眼):思华年

2、你能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的两个字来吗?

情感之眼(诗眼):惘 然

3、赏析:

A.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无端“是什么意思?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此处运用了手法?

明确:“无端”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意思。无问处发问说明诗人情绪强烈浓重,迫切需要宣泄。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听锦瑟之繁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

联想的手法。

B.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诗歌中运用了那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典故1、庄周梦蝶

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庄周非常快乐,悠然自得,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庄周十分疑惑,不知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 ?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想到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 , 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 , 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 , 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典故2、望帝啼鹃

?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名子规,啼声非常悲凄。

《锦瑟》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在审美感觉的视野内对《锦瑟》进行一级感觉阅读

感觉阅读对中学生阅读来说, 是相当重要的, 而且是不可跨越的环节。以高一新课程必修二中的诗歌《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当中的“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是精当的典故, 前指南海鲛人, 水居如鱼, 眼泪化为珍珠;后指蓝田玉山生烟, 可望而不可即。如果在学生进行形象解读、想象解释之前, 就先把两个典故摆在学生眼前, 那么这首诗的诗味就被大大地打折了。关于“沧海”一词, 对“沧”字的理解与猜想, 可以理解为作者写诗时心里的无奈与怆然, 而“月明”一词, 不能是“月亮”“月照”“月升”“月洁”, 把“明”字的形象性特点, “珍珠”的珍贵性特点, 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突显出来;另外, “蓝田”的“蓝”字是有明显的色调感的, 在不知道是“玉山”之前, 可以想象这片蓝色给心理带来的感受, 电影《红》《蓝》《白》中的《蓝》, 传达给人们许多的感受, 其中不乏“追求自由”的念想, 有人说蓝色象征追求当中一种难以释怀的忧郁, 如果也让学生来理解感受这个词, 老师做适当的启发,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一定会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接下来是对“日暖”的理解, 这相对于“日寒”“日暖”“日落”“日偏”, 更能表现越是知道是美好的, 清醒地想要去珍惜, 越是明白现实中得不到的无奈, 一切终成空的惆怅。合理激发引导学生的感觉阅读, 是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的一个环节。

二、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对《说“木叶”》进行二级阅读

阅读三级模式中的二级阅读, 又称为反思性阅读或阐释性阅读。在教学实践中, 不能不考虑的是, 学生的感觉阅读未必贴切、未必全面, 未必很好地把握了作者作品想要传达的意义,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二级阅读, 即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 对难解字词, 难以把握的手法进行讲解分析, 通过这种解释建立起意义层次上的完成体。以高二新课程必修五中的散文《说“木叶”》为例, 要想学生对林庚先生的“木叶”意象有较为充分的理解, 就要对“木”与“叶”有一个区分性的理解, 木的本性、形象、特点、作用等方面都是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前应该认知和掌握的内容;同样, “叶”的本性、形象、特点、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基本意象解释, 也是必要的阅读知识储备。有了以上的理解, 再来指导学生阅读《说“木叶”》的文本, 关于“木叶”为什么会成为世人笔下钟爱的形象问题, “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与在诗词中的恰当运用问题,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却一字千里的问题, 都会在学生的阅读渐悟中, 沉淀成自己的认识理解, 不需要老师大费口舌地进行灌输理解, 效果也大相径庭。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 运用二级阅读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前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认知, 排除了学生对文艺理论类文章的阅读障碍,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基本理解去靠近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作品, 对它产生兴趣的同时, 也从对“难懂”文章的成功阅读中, 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

三、在接受历史的视野内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三级阅读

以高一课程必修一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 作者罗森塔尔以导游的姿态带领读者游览“奥斯维辛集中营”, 当中的毒气室、焚尸炉和各种实验基地, 学生感到新鲜又恐惧, 其中照片墙上一个美丽、温和微笑的姑娘, 成为新闻中唯一美好的纪念, 同时它更加凸显了法西斯的罪恶本质。这篇新闻背后要告诉读者的东西太多了, 读者也想从中了解到更多的背景资料。我选取了《辛特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两部二战期间的影片, 播放给学生看, 虽然是艺术化的历史被呈现, 学生们同样在观看中产生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切身感受, 义愤填膺的同时, 对幸福、自由、和平的理解不再概念化, 对新闻主旨的理解也不再单一化。另外,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篇获得“普利策”最高新闻奖的新闻稿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以资料卡片、新闻、散文、议论文、甚至小说的作业形式呈现, 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分类筛选, 形成资料储备并共享, 借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这种阅读方式,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为必修本中提到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目标, 做了一次实践。

如果能合理运用解释学中的阅读三级模式, 准确又灵活地把握阅读这个线性的过程, 把握好三种级别阅读的主次、详略、时间安排, 特别注意根据文本本身特点, 来设计指导阅读教学, 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作品更有兴趣, 也更有亲近感。

《锦瑟》教学之得 篇3

《锦瑟》一诗,就属于“朦胧”一类。诗题为“锦瑟”,而从全诗内容看又并非“咏物”,因而只能视为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似应看作一首“无题”诗。此诗之解读极为不易。为了让学生对此诗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与认知,在教此诗之前,我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形成明确的“自我见解”。

在教学中,我取“一家之言”,给同学们作了中心发言式的教读赏析,最后将此诗定位为“追忆往事,感伤身世”之作,结果把课堂搞成了一锅“煮沸的粥”——

有同学说,他查了很多资料,特别是看了《唐诗鉴赏词典》中的赏析,很赞同此诗是一首“爱情诗”的观点。他还引述了周汝昌先生的论述:“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

这位同学还未讲完,有同学立即站起来反驳:“怎么能把这首诗视为爱情诗呢?尽管诗歌讲究含蓄,但总有‘直抒胸臆’之句的,从本诗中找不出这种句子;再说,就依你的观点,那么作者所爱何人?所系何情?……”

有同学说,他看过一份资料,将此诗定为“悼亡诗”。《李义山诗集精评》中引清人朱彝尊语云:“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这就可以支持“悼亡诗”这一观点。

有同学说,以上同学所谈的观点,虽然都持之有据,但其以为解诗还是要“因诗探义”,不能引权威之说压人。他引入了三份材料,还打电话请教了同学的爸爸(他是一位很有名的老师),最终,他将这首诗的主旨定位为“托物言情,借物抒怀”。且亦有权威的话作证,汪师韩说:“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李商隐早负才名,登第入仕,然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所以诗人托物以咏,寄寓情怀……

一节课眼看就要结束了,可同学们一个个仍在各抒己见,有时竟至争得面红耳赤。至此,我只得忍痛打住同学们的讨论,告诉同学们:“诗无达诂”,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古今解说不下于几十家,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说它是爱情诗也好,是悼亡诗也罢,亦或是“自伤身世”之作,都持之有据。不过同学们应当记住,诗歌是“浓缩了的艺术品”,品味鉴赏,是一种“再创造”,这需要人生经历,需要联想想象,需要读者的意会,不可拘泥一说,不可牵强附会。同学们今天的集体品评,令我十分感动,做学问就是要广泛涉猎、深入思考,望同学们发扬这种良好的学风!

一堂鉴赏课,成了一堂热烈的讨论课,虽未形成“固定”的结论,但却让我得了几点启示:

一是“导学”强于“注入”式的灌输。学生中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若善于调动,善于激趣、启思,就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这样,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牢。

二是理于辩中明。教师晓以“理”,不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求而获“理”,论辩以明“理”。

三是在广泛阅读中,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能渐渐养成。古典诗词,毕竟较现代诗文难于理解。捕捉意象,体味意境,领会典故,把握感情,评析风格等等,都是需要功力的。其功力的具备非一日所能成,而我们若善于引导学生在一首首诗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探讨,往往是师生皆得其益。

一堂课的尝试,可谓获得了不小的启示。

[作者通联:湖北天门中学]

锦瑟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五十根锦瑟的弦外之音,使多少人心甘情愿地失眠,起一声轻叹,洒一滴清泪,除了惘然,还是惘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商隐的《锦瑟》,听听他的心声。

二、教学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诵读诗歌,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的美。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同学们先自由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读。

2、你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诵读成果,字音读的很正确。你接着来为大家诵读一遍,读音很准确,并且读出了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请坐。

3、3、我们来齐读一遍,想一想你最喜欢哪句诗歌,为什么。

4、鉴赏诗歌,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锦瑟》是李商隐晚期的作品,他这一生幼年失怙,怀才不遇,妻子早亡,卷入党争,仕途灰暗。五十年这样的人生岁月,充满悲痛,但也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四、赏析诗歌

1、诗大家已经读过了,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最喜欢哪一句诗歌,从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望帝春心托杜鹃”让人感到凄美。“庄生晓梦迷蝴蝶”,写的虚渺,但很美丽。从“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看出对时光流逝的怅惘,我们知道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晚年,有对华年的追思之感。(板书:追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让人感到哀怨惆怅(板书:此情 惘然)你们的感觉是非常的准的,根据板书,我们能明确的得出首联和尾联写了什么,有什么样情感走向,即追思华年和此情惘然。

2、李商隐这首《锦瑟》,千百年来,晦涩难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次解谜活动。解谜的关键是颔、颈两联。大家把这两联再齐读一遍。

3、这两联四句,我们怎么去品呢?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

(1)“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以后不知道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自己变成了蝴蝶梦的一部分?诗中“晓梦”二字,是指拂晓的梦,拂晓的梦有一个特点,短暂而迷离。你觉得记住了,其实也没有记住。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看人生的一个基本态度:人生如梦。【板书:人生如梦】“迷”字,在这里是“迷惑”、“迷惘”之意。这是一首追思华年的诗歌,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对那些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但有时候他又会怀疑——那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吗?因此,人生如梦,亦真亦幻。【板书:亦真亦幻】这就是老师读此句的感受,那么下面同学们联系课下注释来谈谈你们对这两联的理解。

总结:刚才这几位同学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解读了“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将“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李商隐他也有政治层面的诉求,我们先保留这种猜测。另一种说法是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李商隐以前卷入过党争的纠纷,所以在这里也有作者对青春的遗憾,或对爱情的追求。同学们对这句诗虽然理解不同,但基调都是一样的,都是悲伤,悲哀和失落。李商隐用杜鹃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我们通过它读出两种情感。这几个同学解读的很精彩。你来将这一联读一遍,读得还不错,但是要注意在读“迷”和“托”这两个字时音要拖长一下,谁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话化用南海鲛人的故事,表现了时光流逝。年华像珍珠那样珍贵,表现了李商隐对年华流逝的恍惚和失落。因为诗句里明月、夜明珠,都是美好而短暂的。说的不错,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当时的场景,在夜幕笼罩下的大海上,一轮明月散发着光辉,海水中鲛人正在泣泪,而着一颗颗眼泪在月光的照耀下与一颗颗圆润的珍珠交相辉映,这个场景是多么的朦胧。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句,大家学过《赤壁赋》知道变与不变的道理,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可是每一天的圆缺程度都不一样,就如美好的年华,它留在我们心里,却一去不返。你再来说说你的看法

“蓝田日暖玉生烟”良玉沉埋于地下,人们看不见,但它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像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但当人们想要靠近一探究竟时,却什么也看不见了,也就说美好的东西放在面前你总不知道他的美好,逝去之后才知道。诗人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才知道二三十岁的年华的美好。就像我非常羡慕现在的你们,只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才能理解那种模糊,那种青烟缭绕,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景。

这四句诗通过大家精彩的解读,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怎样一种情感:时光追忆中的伤痛,怀念、无奈、迷茫。你猜一猜,他应该是针对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有了这种情怀?

表达自己对理想和仕途的不顺利的怅惘和悲伤;对年华逝去的感伤和自己没有珍惜的悲伤;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也有可能是对爱情的向往。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美好事物还是爱情,我不愿给大家一个定论。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是想让大家知道华年是有多样性的,惘然之情也是有立体感的。

五、课堂小结

让我们最后再把这首诗诵读一遍,感受诗人的情怀。

六、作业

1、背诵《锦瑟》

《锦瑟》教案 篇5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 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现在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 凄迷的意境?

?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附板书: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锦瑟

李商隐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2020高考语文《锦瑟》教案 篇6

1、探讨诗歌晦涩的内容,体会诗人哀怨、迷惘的情思。

1、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创作。

1、学习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体会其诗歌清丽的语言、哀怨的基调。

2、了解诗中的用典,体会诗歌朦胧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的晦涩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讲授法、问答法、研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锦瑟》的朗读。

2、查找李商隐的相关资料。

3、圈画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从初唐四杰,到盛唐李白、杜甫,再到中唐的白居易,既见证了唐朝的历史兴衰、时代变迁,也让我们认识了历代诗人文豪的不同情怀。到了晚唐,一颗明星在唐代诗坛上升起,他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 , 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之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终年四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介绍文学上的贡献及“牛李党争”)本诗《锦瑟》据考证是作于他逝世不久前,我们且来学习。

三、诗歌朗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朗读朗读节奏和情感流露。

2、找同学朗读,教师作指导,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同学齐声朗读。

三、诗歌赏析

1、通过诗歌朗读,总结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哀怨

2、解读诗歌题目,确定诗歌体裁。

明确:看似“咏物诗”,其实不然,作者写锦瑟不像白居易写《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一般,在诗中只是一句概过。同学根据朗读,谈自己的理解。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最后总结: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3、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本诗以“锦瑟”开头,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兴”: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五十弦”用来比自己年近五十。据考这首诗写于诗人46岁。

复习:诗经六义,“风、雅、颂;(内容上)赋、比、兴(艺术上)”。

(2)、“无端”: “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弦的多少原本是无从发问之事,于无从发问处发问,正表明情绪的强烈浓重,表明心中某种情绪积累已久、积累已深,迫切需要宣泄。

(3)、“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一弦一柱可以看做是一音一节,扣住诗人心弦,引诗人深思,思念、追忆逝去的近五十年的青春年华。

(4)、首联是全诗起承转合中的“起”。

4、联系课后题第一题,整理信息。

明确:根据题意,我们能知道《锦瑟》这首诗晦涩难懂,深奥异常,同学根据自己的朗读理解应该深有体会,不知所云,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易懂通俗产生强烈的对比。于是学术界对诗歌的主旨也是众说纷纭,在中归结为“三说”。题中也说道本诗的写作特点使本诗成为李商隐的这首诗成为他的代表作,流传千古。

(凡是诗歌爱好者都对《锦瑟》津津乐道,学术界对这首诗解说也是意见不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诗中李商隐用的典故,使诗的意境朦胧,使诗产生多义。)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分析 篇7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

首联的两句, 细细聆听锦瑟的繁弦, 不由地感思年华的旧时往事。这首诗的首联先用“锦瑟”起兴来奠定悲凉的基调, 明确地点明“思华年”的中心思想, 在开始点出的“无端”二字, 通体妙出, 后文由此而来。正如李商隐所说的“锦瑟无端五十弦”, 他加上了“无端”二字, 使本来就悲凉、苍楚的氛围又增加了一层想要了解而又无法了解的无奈之感, 在情感的推敲上可谓更深入了一步。但是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根弦, 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要责怪它, 表面看这样是非常地奇怪的和难懂的, 其实这正是诗人心意的流露和情绪的宣泄。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 是说弹奏锦瑟的一音一节都引起诗人对青春往事的回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全诗的情感基调被烘托了出来, 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非是简单的借用、挪用, 而是经过缜密推敲而增添的。其后的“一弦一柱”都唤起了对似水流年的回忆, 令读者在作者营造的朦胧、迷离、哀愁的意境中不禁地回忆和怅惘, 感受今时今日早已是令人不胜枉然了。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

在颔联中, 产生了庄周梦蝶的意向, 再紧接着引用到杜宇化为鸟的典故, 所有的意境都充满了迷离和朦胧。诗人写庄周的“梦”和“迷”, 想要要表达的, 依旧是诗人自己朦胧的内心世界中满载的悲戚与怨愤的情感。而“迷蝴蝶”的一句此句关键在一个“迷”字, “迷”字既可以说是诗中蝴蝶的意向在翩翩飞舞时迷人的姿态, 又可以来形容这个梦境的迷离和恍惚, 同时又可以写出在梦醒后的感受的空虚幻灭, 恍惚若“迷”。但是, 无论梦确切地是哪一种解释, 它都来自于梦中虚无的幻影。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著作《庄子》, 讲述的是庄周做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一觉醒来, 已然分不清到底是自己梦见蝴蝶, 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这个故事本来是庄子用来表达自己那种逍遥无为的哲学思想的, 而李商隐则抛开了原来典故具有的这里意味, 自己感叹出人生如同一场梦的哀思, 充分地表达出的诗人内心所体验到的迷惘以及虚幻、空无的哀思。

三、“杜鹃啼血”的苍凉

在诗中, 与“庄生晓梦迷蝴蝶”正相对的一句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啼鹃这一典故讲的是, 在周朝末年蜀地国君杜宇禅位退隐, 后因为国家被灭, 最终抑郁而死, 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 夜夜不停滴哀啼, 它的声音哀婉凄惨, 直至最后杜鹃鸟啼出血来。杜鹃啼血的故事由来已久, 诗人在这句诗中加上了“春心”和“托”。作者因为自己的仕途道路漫漫无望无期, 并屡屡遭到异党的排挤和冷落, 政治抱负难以实现, 对国家的情感就如同望帝那样哀鸣、悲啼不止。而其后的一个“托”字既充分说明了“春心”托给了“杜鹃”, 同时暗含出了自己深切哀愁的情感无处诉说, 只好通过这个典故, 隐晦含蓄地表达出自己苦闷的感情。

四、“月明珠泪”的凄清

典故“沧海月明珠有泪”, 借用了古人传说。相传, 珍珠在蚌中产生, 而蚌又在大海中产生, 每当夜晚来临, 月明星稀的时刻, 蚌就面向月亮张开它的外壳, 用月光来滋养它的珍珠。又传说南海的外部有鲛人生活其间, 他们能泣泪成珠。作者把明珠、珠泪的意象用人格化写法, 这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李商隐为人才处境悲苦而沉沦荒废, 才能不能施展和发挥而流露的哀怨与悲伤。诗人通过联想把交融起来的意象沧海、明月、明珠、珠泪连结在一起, 拼构成一个模糊迷离、充满梦幻又带有婉约色调的美妙梦一般的意境。带给人一种飘渺而又凄苦的感觉。

五、“良玉生烟”的虚幻

李商隐在随后借用具体的物象——玉烟, 用来比喻锦瑟所奏出的音乐创造出的意境是朦胧的, 就像是在温暖的太阳照耀下蓝田玉山上袅袅升起的轻烟, 可望不可即。玉烟这一个已经象征着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苦苦追求和向往的美好境界。作者的美好理想像鲛人的泪珠洒落海中, 终成泡沫, 像玉山上升起的迷烟, 已随风飘散。若有若无的美玉精气如同诗人的种种追求和向往, 让人不能把握和亲近, 一种深深的失落与可望不可及的怅恨缭绕读者心间。

纵观整首诗, 李商隐因为聆听弹奏锦瑟而产生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等情思, 通过锦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五个意象创造出的已经来表达的。这些迷离的意境具有着某种强烈象征意义。它们之间本不存在着什么必然的联系, 却都因为诗人的感伤情思而被诗人心灵感化。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整体已经, 就如同雾里看花般的迷离】朦胧, 在艺术风格上极尽凄美和哀婉。

总之, 李商隐的这首诗, 因为其本身的意象迷离、意境迷幻、情思迷惘而难解著称, 因此只有鉴赏者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 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驰骋想象, 不断地反复体味, 才可做到豁然贯通, 逐步地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充分享受此诗的独特美感。

参考文献

[1]宋宁娜.李商隐其人其诗[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8.

[2]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3]胡菁娜.李商隐诗的用典特色[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1 (3) .

[4]李秀芹.《锦瑟》的典故和典故意义的历史变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胥说《锦瑟》 篇8

一是咏“青衣”说。宋代刘攽《贡父诗话》云:“《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也。”

二是“寄情”说。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曰: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解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迈奇古,信然。

三是“自况”说。明代学人王师韩《诗学纂闻》云:锦瑟乃是以古琴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也赞同“自况”说的清代学者张采田云:首句谓行年“无端”而将近五十,“庄生晓梦”,状时局之变迁;“望帝春心”,叹文章之空托。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李商隐诗选》和中华书局2011年版的《李商隐》诗文选,对这首诗的解读,也都倾向于此说。

四是“悼亡”说。清代诗人朱彝尊云: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

五是“自伤”说。清代学者何焯云:“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见《李义山诗集辑评》)。

六是“情事”说。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撰文认为: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释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周汝昌先生说:“玉谿之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周先生还说:“玉谿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我觉得如谓锦瑟之诗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之《锦瑟》篇)。

依笔者看,李商隐在晚唐乃至整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作为一个诗人而不是民歌所代表的群体,无疑是写作爱情诗的魁手。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除了有明确政治取向、身世寄托的“无题”诗外,其它的明显的诉诸两性情感的无题诗或首句(词语)标其目的诗歌,都应该看作是爱情诗。比较著名的《无题》诗有,“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罗帐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何处哀筝随急管”等,而《锦瑟》就是这样一首首句(词语)标其目的爱情诗歌。

如果把《锦瑟》当作爱情诗解读,就离不开对此诗所抒情感的寻绎,而这种情感隐藏在诗歌文本凄美而丰沛的文字、典故之中。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设想一下这首诗所蕴含的本事,是曾经发生在年轻时期的作者与一位可能擅长弹瑟的妙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这种情感由于某种外力的影响,未能得到正常状态下的发展,而曾经的热恋、执着的感情、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则无不冲荡着诗人的灵魂。让我们暂且在这种假设中,走进这首诗华美而迷离的情感世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思,去声四置,音读如似,一般读如平声为误读。锦瑟,是漆有织锦文的瑟。古者瑟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瑟状如古琴,因其弦多而稍宽于古琴。《汉书·郊祀志上》曰:“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琴为二十五弦。”素女鼓瑟,湘女弹瑟,佳人锦瑟,在古典诗词的语境中,锦瑟总是与佳人相伴,当然离不开佳人。而李商隐诗歌中的佳人,或真有其人在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地方,既不可企及,便只有追忆思念了。锦瑟一句实乃是千古痴情伤心之语句也,翻译成口语就是“锦瑟呀锦瑟,你为什么平白无故会有这么多条琴弦啊?”一弦一柱,言其多也,此句犹言弹奏之时,一音一节都令我思念华年的往事。“华年”,正指美丽的青春,也许还一定包含着凄美的爱情。起笔一联,一位锦瑟佳人的形象,差不多已经呼之欲出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承笔一联,向来是较为费解的两句诗。如果作爱情诗来解读,李商隐在此联中传递出的隐语又是什么呢?庄生句,引用了庄周化蝶的典故,语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蘧蘧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望帝句,则引用了望帝化鸟的典故,语出《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此典又出《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我总是觉着,李商隐借助这两个典故说的意思正是:对于过往的缠绵悱恻的爱情经历,我就像是近晓做梦的庄周一样,迷惘地迷恋着蝴蝶一样的你,而你则如啼血而鸣的杜鹃一样,为着一颗未死的春心而依然执着地思恋着我。

请注意“春心“一词,本来指的就是爱慕之心或相思之心,李商隐另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诗句,其男女相思之意非常明了,可以印证。像李商隐这样才华出众的大诗人,在遣词用语上,是一定会精心斟酌的。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转笔一联,依然用典。沧海句,典故主要出自《博物志》:“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耕织,其眼泣则能出珠。”此句上承“春心托杜鹃”啼血而鸣的相思之情,进一步塑造了沧海月明、鲛人垂泣、眼泪化珠的女性形象,不免叫人联想起一位幽居的女子,于明月之下、有所怀思、对月落泪的动人场景;蓝田句,语出《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引用戴叔伦的一段话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生烟之句盖本于此。”那么,李商隐在这里面对泣珠的鲛人一样曾经的恋人,要想说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我就像是蓝田的美玉,质地华美却埋在地下,虽然日暖生烟可以望见,然而对于你却只是虚幻的烟岚啊!”

nlc202309090229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合笔一联为全诗收结。“此情”一词至为关键,既与“华年”“春心”分别呼应,又在前诗锦瑟之怨、华年之思、晓梦之恋、春心之盼、鲛人之泣与良玉之叹的基础上,明确点出了以情事为主旨的当下情怀。可待,岂待。末联的含义十分明白,意为这种曾经的热恋、哀伤的离别、缠绵的情怀岂待今日追忆起来才不胜怅恨,就是在当时也已经觉得会惘然若失了——这就像是另一首《无题》诗中说的一样:“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奇特凄美、惊世骇俗的爱情呀,就像是柔弱的菱枝容易遭受风波的摧折、芬芳的桂叶却终究没有月露滋润,即便在欢乐相会的同时,也会常常担心不能长久啊!

笔者这样解读《锦瑟》,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样,也许不能算是唐突冒昧。在两性交往相对开放的唐代,著名文人、诗人招饮歌姬、偷香窃玉、蓄纳侍妾,甚至于沉迷青楼,早已成为一种不须刻意避讳、甚至引为美谈的风习。例如,王之涣等人“旗亭画壁”的轶事,元稹《莺莺传》的“自述”,白居易蓄养歌舞伎樊素、杨柳,杜牧与歌姬张好好。尤其是和李商隐诗歌齐名并称“小李杜”的杜牧,不但写了《张好好诗并序》,而且大胆写出了赠别青楼女子的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那么,作为一位才调高迈的诗人,在其自身的经历之中,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也会经历一些或邂逅式的、或惊世骇俗的、或缠绵悱恻的情感和情事。与杜牧的大事张扬相比,李商隐是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了。这里读者不免要问:李商隐在诗中隐讳了什么?为什么又要刻意隐讳?

要解答这些问题,请允许我插说一段史料。

据高彦休《唐阙史》记载:“唐中书舍人杜牧,少有逸才,下笔成咏。弱冠擢进士第,复捷制科。牧少隽,性疏野放荡,虽为检刻而不能自禁。会丞相牛僧孺出镇扬州,辟节度掌书记,牧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牧常出没驰逐期间,无虚夕。复有卒三十人,易服随后,潜护之,僧儒之蜜教也。而牧自谓得计,人不知之,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且数年。”

晚唐朝堂政治上最突出的人事特点就是“牛李党争”。牛僧孺乃牛党魁首,杜牧出身京兆杜氏,乃长安名门望族,初为牛僧孺幕僚,深受其赏识,以至于连醉卧青楼之事,也无微不至地妥善保护。杜牧后官至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湖州刺史、中书舍人等职。期间一度受李党魁首李德裕排挤,曾经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约等同于今天的地市一把手——笔者),杜牧进入仕途受贬后的最低官至竟然还是主政一方的刺史,就这样在杜牧《朱坡绝句三首》中还有“贾谊沦谪”式的怀才不遇之叹。而李商隐出身低微官吏家庭,父亲又早早病故,初因才华而为牛党的令狐楚赏识,后由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推荐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李商隐失去了幕职,为了生计,进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茂元爱其才,又把女儿嫁给了他。王茂元被视为李党,这就触犯了朋党戒律,被令狐綯及牛党一些人视为“放利偷合”“背恩”,因此招致忌恨,沦落下僚,一生只做过品位很低的俗吏与文书一类的幕僚。在这样的不断受到倾轧的人生遭际中,“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李商隐自保且难,又岂能像杜牧一样张扬个性?因此,他的那些记录着悲欢离合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即便是发咏于诗,也要借助“无题”来淡化、隐去本事,只在他唯美的精神世界里深深地沉浸、伤悼与回味罢了。

可以说,把《锦瑟》当作爱情诗解读,周汝昌先生的“奇情深恨”说,四个字可谓石破天惊,只可惜周先生没有沿着这个思路,在这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倒是民国时期的女学者苏雪林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后改名为《玉谿诗谜》,一书中认为李商隐年轻时曾经与女道士或者是宫女有过爱情的经历,可惜我只在网上看到该书提要,没有细细读过这本书。2014年6月11日,中央台四套《国宝档案》13分钟节目播出的《中原名流——爱情诗人李商隐》,则言之凿凿地认为《锦瑟》一诗的本身情事与一位名叫宋华阳的女子有关。其内容大致意思如下:

李商隐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故乡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附近的玉阳山道观学道,偶然看见了随着玉阳公主驾临道观的美丽的侍女宋华阳,后经多方打探、联系,终于与宋华阳相识。一个有玉树临风之姿,一个有春花照水之美;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俊才,一个是豆蔻年华的妙龄女子,两人相见恨晚,很快双双坠入爱河。据说,月明星稀之夜,他们多次在玉阳山山谷的一条溪水边约会,溪水名叫玉谿(即溪字的异体字——笔者),李商隐玉谿生的号可能就由此而来。后来,玉阳公主发现侍女宋华阳怀孕了,恼羞成怒地把宋华阳贬谪发配到长安附近的华阳观,宋华阳册名仙籍成为女道士后,与李商隐从此一度失去了联系。再后来,李商隐偶然在长安的大街上,邂逅相遇了坐在轿顶彩车上的宋华阳。未忘旧情的宋华阳传书李商隐,并邀请他到自己居住的华阳观相会。李商隐为此写作了《锦瑟》一诗,并有可能像其诗里说的“青鸟殷勤为探看”一样,把此诗传书给她。

令人遗憾的是,央视的这个节目,偏重于讲述一段华彩的故事,又限于时间约束,并没能条清缕析地考据出这些说法的出处。在《李商隐诗集》中,倒是真有宋华阳其人,而且的确和李商隐多有来往。在诗集中,明确出现宋华阳名字的有两首,一是七律《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沦谪千年别帝宸,至今犹谢蕊珠人。但惊茅许同仙籍,不道刘卢是世亲。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华阳宋真人,即宋华阳真人(古代女性学道者,也叫道姑,女冠、女道士等),古人习惯称谓名加姓加身分或官职;刘先生则可能是当年和李商隐一起学道者,也可能是李宋姻缘的牵线人。另一是七绝《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宋华阳确有其人,而且其身份正是册名仙籍的女道士。这位女道士“沦谪”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触犯了某种清规戒律,“沦谪”一词在李商隐的另一首七律《重过圣女祠》也曾经出现过。李商隐何故要为这位沦谪的女道士倾注这么多关注,甚至是悲悯和伤悼,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曾经的亲爱之人。其诗云:“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圣女祠在甘肃武都唐代由陕西到四川的要道上,因为是第二次经过故曰重过,祠里供奉的圣女究竟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商隐借圣女的题材抒写了心目中的沦谪人间的“圣女”——册名仙籍的女道士宋华阳。

nlc202309090229

按照央视《国宝档案》的说法,李商隐一生主要经历了三段男女感情,一是与玉阳公主的侍女宋华阳(起初可能有宫女身分,后落籍为女道士——笔者),一是与洛阳富商女柳枝姑娘,一是与妻子王氏。在《李商隐诗集》中,与柳枝姑娘的邂逅以及柳枝姑娘沦落江湘青楼的事情,李商隐并不隐讳,还特特地写了五言绝句《柳枝五首并序》,介绍得非常详细;与妻子王氏尤其是王氏病故以后,李商隐写了许多题目明确、情感真挚的悼亡诗,也不需要回避。唯一需要隐讳的就是与女道士宋华阳之间的惊世骇俗的阆苑恋情——即周汝昌先生说的“奇情深恨”。从现有存诗的判断上,李宋之间爱情纠葛,一直时断时续地伴随着多情的诗人,直到终其一生。这个判断如果成立的话,那么,不但李商隐的《锦瑟》,就连那些脍炙人口的、透露着道家场景、“神女”信息、“蓬山”语境的《无题》诗,尤其是爱情指向最为分明的七律《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其所抒情的主人公也应该无疑都是宋华阳了。

行文至此,让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关于《锦瑟》主旨的几种说法。“青衣”说,虽与情事关联而别无他证,只是臆想猜测;苏东坡虽为“学际天人”(李清照语),而其“锦瑟”说则偏重于瑟之作为乐器在乐理审美上的解读,基本忽略了诗歌本身的情感取向;“自况”说,望文生义,过于牵强附会。李商隐四十六而卒,强因“五十弦”——五十弦本身就是虚指——而言五十岁,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况且这首诗在《李商隐诗集》中,是开篇之作,更不可能是晚年伤悼一生的作品;“悼亡”说,也不靠谱,李商隐在妻子王氏亡故后写了许多悼亡诗,明明白白的,何须隐讳?“自伤”说,也经不起推敲,李商隐本来就写了不少借物取象的有题目的自伤诗,也似乎不必用“无题”来打哑谜;倒是周汝昌先生的“情事“说,一语破的,点到了好处。

笔者年五十有三而诗兴未减,律诗学习老杜兼学玉谿生,在写作过程中,缘情缘事而发于吟咏,其中亦多有无题诗或首句标其目的诗作。以一诗人之平常心窥隔代前辈诗人之诗心,必有其悠然心会的相通之处。故而在撰写此文时,不拘前人,不重名望,不胶柱鼓瑟,少有束缚,反而得窥天然机趣,其心也畅快淋漓。所惜者,因为才疏学浅,加之资料不足,也可能在品评《锦瑟》时,多有武断以至于不能使人信服之处。有鉴于此,自然真诚欢迎对李商隐有专门研究的方家,能于百忙中不吝指正,因为闻过则喜正是学人学者应有美德。关于李商隐的爱情诗,笔者也曾偶有所感,赋诗一首,现不避丑陋,附录于下,以收束此文:

异代知音别有情,因缘唤作玉谿生。

句中神女名能索,月里青娥事可征。

衣带乞诗逢阆苑,柳枝飘叶落江城。

何须故作高深解?自是人间肠断声。

责任编辑 王小朋

《锦瑟》教学设计 篇9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人追忆了自已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已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一)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四)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引导: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动画影片,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1.flasn影片《锦瑟》.

学生观后结合诗歌及画面谈谈这首诗的意境。

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五)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锦瑟教学反思 篇10

选择《锦瑟》这首诗的初衷是觉得古诗字数少,而且高中又学过,准备起来应该没什么难处,事实上真正着手去解读这首诗,尤其是以一位教师的视角去讲解给学生听,对我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我先去网上百度了各种教案,总体上来看大同小异,可供参考的价值不是很大,然后,考虑到我们高中曾将这首诗选入过课本中,我又向同学了解了一下他们对这首诗的一些见解。普遍反映的情况是《锦瑟》这首诗太朦胧了,不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我那时便暗下决心,给他们讲懂这首诗。其实,也是从那时起我就犯下了一个错误,即文本定位没有找准正如老师给我的评课中提到,几千年来都把《锦瑟》定位为是首朦胧诗,到你这儿把它一条条讲得这么清楚,说明你的文本定位是存在问题的。下面我先将我被评之前的教学实录写下来。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歌,大家都知道,李商隐是我国唐朝后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然后,我找几位同学起来说几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的,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对李商隐有了解的同学都知道,李商隐本人是非常喜欢并且非常擅长使用典故的,同时呢,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锦瑟》里面就有非常丰富的典故和意象,同时,这首诗也是李商隐诗歌的典型的代表。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可以先一起探讨一下李商隐能写出朦胧诗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创作朦胧诗的背景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盛唐诗兼有高华明朗、含蓄蕴藉的诗美,洋溢着青春乐观的气息。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与韩愈、孟浩然是这一阶段存在的两大诗派。()元、白这一派崇尚的是平易,举个例子就能说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那首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启蒙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得就很平直如白话。而韩、孟这一派它崇尚的是奇崛,同样是写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相比之下,就将早春的朦胧美刻画的比较生动而委婉。这两大诗派在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创造性的贡献,但也有一些缺点流弊,李商隐可能有意纠正韩、白的一些缺点,努力恢复盛唐诗的某些优点,但是由于时代衰颓的影响,盛唐那种饱满健举、明朗与含蓄相结合的诗美已经不可能重现了。而在他的诗里,含蓄蕴藉的一面往往发展成了对朦胧境界的刻意追求。从他青年时代所作的《夕阳楼》和《燕台诗四首》就已经很明显的看出他这方面的特殊爱好。(《夕阳楼》和《燕台诗四首》我给大家附在了诗的下面,课下的时间大家可以和《锦瑟》作一下对比性阅读,看看诗人早期朦胧诗和晚期朦胧诗的共性。)而到了晚年,《锦瑟》一诗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好,下面我请大家先对照注释通读全诗,整体感知一下。然后,我找两位同学起来说说你们的看法。(几分钟后)生一:我认为,《锦瑟》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生二:我感觉,这首诗是写诗人的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同时也许掺杂了一下别的情感在里面吧!好,刚才这两位同学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这首诗的见解,而且呢,说的各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商隐,一起深入具体的解读一下这首诗。

锦瑟无端的幻灯片 篇11

南美洲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老家,很多东西,从足球到摄影,常隐着一层魔幻的底色,罗瑞娜·居兰·瓦希蒂(LorenaGuillenVaschetti,1974-,下面简称“罗瑞娜”)的摄影集《历史,记忆与沉默》(Historia,MemoriaySilencios)就颇有点这种气质。罗瑞娜出生于阿根廷一个意大利人后裔的大家族,14岁开始在阿根廷、意大利和美国学摄影,此后在大学学习建筑和人类学,现在大学教艺术和文化课程,同时拍摄自己的专题;2002年起,她的作品开始在美国、德国、阿根廷等国展出。2009年的一天,妈妈给她打电话说把家里那些老幻灯片都扔掉了。火急火燎的罗瑞娜跑回家,还好,找回来大约1000张。这些幻灯片装在淡咖啡色的盒子里,每摞十几张,用橡皮筋扎着,有的外面附着一张纸条,写着拍摄日期和地点,但多数都没有文字信息。罗瑞娜小心翼翼地从盒子里取出几摞,一张一张地看过,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族人、亲戚、自己蹒跚学步的童年……她的眼睛湿润起来。当年数十人的大家族,而今只有自己和母亲二人健在,那些亲人,那些往事,似吉光片羽,如去还留。

面对这些浸透了家族记忆的幻灯片,罗瑞娜感到困惑:“家族的过去,我真的了解吗?幻灯片上的影像,传递出的是真实的过去吗?那些面孔背后有什么故事?家族历史中摄影起过什么作用?对这个意外的‘礼物’,自己能做点什么?”还有,“妈妈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片子扔掉?”

儿时听到的关于家族的片言只语,让她灵光一闪:何不用这些幻灯片构思一个家族历史的影像项目?罗瑞娜的处理手法简捷又深刻:她选择了43张与自己的记忆有关或符合自己构思的幻灯片进行重拍,将焦点做特殊处理,每张幻灯片的画面中间只有一小部分是清晰的,其余部分为虚焦;画面中的人物,脸部基本全部虚焦,这不仅使幻灯片构成一个悬疑系列,更使人物关系变得神秘;这是一个记忆中的家族故事,也是对记忆与真实之关系的个性化探索。这个专题在美国休斯顿摄影双年展(2010)上以《历史,记忆与沉默》为题展出大获好评,今年5月,同名摄影集刚出版就被提名为马德里摄影节(PhotoEspana,2012)“最佳摄影集”。

“关于过去的记忆并不就是真实(truth,真相)本身”,罗瑞娜说,“每个人都有关于过去、关于真实的个人版本”。关于这本摄影集的拍摄过程与幻灯片背后的故事,笔者与罗瑞娜有这样的交谈:

般若兔:你生在一个摄影师的家庭吗?或家庭气氛受摄影艺术的影响?

罗瑞娜:我们是一个大家族,造酒为业,族人们工作和生活都在一起。这份家业的开创人是我外祖母,1950年代到1970年代由我外祖父瑞纳托(Renato)负责经营。他喜欢摄影,每次长途旅行回来,都呼朋唤友地办一个幻灯片放映会。在这些幻灯片发现之前,我对他拍得如何并不了解,现在看起来,他拍得很棒!

我母亲是国家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也是一个很有造诣的挂毯艺术家,后来转向画画。

般若兔:长期以来,这些幻灯片由谁保管?总量有多少?

罗瑞娜:这些片子大多数是我外祖父拍的,我想应该是我外祖母长期保管。7年前我外祖父去世,它们转移到我母亲家里,我母亲看都没看就放到一个橱子里,直到前不久她决定把这些幻灯片扔掉。我只找回来大约1000张左右,这之前她已经扔掉了很多。

般若兔:那你母亲为什么要扔掉这些幻灯片呢?她想隐藏什么秘密吗?这些幻灯片背后是否真有秘密?

罗瑞娜:我母亲少年和青年时期过得很不愉快,不少事令她伤心,包括她的一个兄弟因一次未遂绑架而被杀。她相信这些幻灯片不断提示着那些不幸,扔掉它们相当于眼不见心不乱,她和我都能从沉重的往事中解脱出来。我们母女俩现在是我们那个大家族唯一健在的两个人。

还有一些盒子里的幻灯片我一直没打开,那些时光只能遥想而无法走近,因为幻灯片中人逝物非,也因为我觉得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保存一些只有自己亲历的私密经验。这点该是人同此心吧。我是通过编辑和虚焦处理,把那些幻灯片中藏着的故事给突出出来。

我把编号为A的这张幻灯片(见本页插图A—编辑)称作“意外”,这是一个隐喻:画面中有一个陌生人闯进来,意味着一对夫妻的二人空间中出现了第三者。有传言说我外祖母(见本页插图B,窗边穿浅绿裙子的女性—编辑)情人众多,而我外祖父则和我们家的厨娘有私情,这个厨娘在我们家做了40年。其余的幻灯片,比如我外祖母穿着毛皮大衣带着狗;两个男人走进海中,他们右边有一群女的,背后都有些故事,但现在它们只能保持沉默了。

般若兔:你怎么想到要翻拍这些幻灯片?扫描不是更方便吗?

罗瑞娜:我的方法是,如果想把某个东西或某个时刻弄成“我的”,就一定是去拍摄它。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拍摄具有一种抓取或控制对象的力量。所以我不是去扫描,而是去翻拍它们。当然,在一个黑黑的屋子里,只有工作台亮着灯,慢慢地调整相机,寻找我感兴趣的或者与我的记忆能产生联系的焦点,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般若兔:如果让你给这些幻灯片说说话,你会说什么?

罗纳瑞:(罗瑞娜的回答颇富诗意,笔者试以五言体翻译如下)

摞摞幻灯片 几乎失我手

外公亲自拍 秘密藏背后

恍恍魂梦中 亲人容貌旧

时光如流水 今昔两不凑

焦点有虚实 记忆新还旧

思之复思之 真相难看透

光影如飞羽 瞬间穿指过

童年扶我手 惟愿紧紧握

我也愿借但丁(DanteAlighieri,1265-1321,意大利诗人)的《神曲·炼狱篇》的开篇诗来表述自己的感觉:

Torunoverbetterwatershoistsitssail

Thelittlevesselofmygeniusnow,

Thatleavesbehinditselfaseasosavage

(笔者试译为:)

启天才之舟,扬帆穿越

微波细卷的水面

将那怒海

留在后边

上一篇:初中少先队员活动总结下一篇:储备干部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