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1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刘宁花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呼唤和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本文试图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正本清源,领悟实质。

2、精心预设,“预约”生成。(1)把握预设内容,深入钻研;(2)讲究预设艺术,精心构思:①巧用留百艺术;②讲究弹性原理;③具有板块意识;

3、动态生成,“迎接”精彩。(1)善待意外,演绎思维精彩;(2)巧化尴尬,呈现精彩课堂;(3)关注差异,促进不同生成;

4、把握尺度,“预防”矫枉:(1)谨防生成的随意性;(2)巧辨生成的虚假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观的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无比期待那种充满灵动的、富含生命力的智慧课堂的出现。不经意间,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是应该“预设”还是“生成”的讨论硝烟四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也想参与其中,吐一已之言,谈一家之私,只能算是浅探吧。

一、正本清源 领悟实质

有些教师认为主观预设和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甚至有人对“主观预设的教案”的作用开始了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约束了课堂的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预设”和“生成”变得“水火不相容”,似乎该“老死不相往来”。因而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正本清源很有必要。

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 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什么是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源于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指向于目标的达成,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上的生成应当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以及疑问等。

通过对两者本质的追溯,我们不难看出,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充满矛盾的“冤家对头”,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要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学而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也正因如此,“预设”和“生成”不仅没有矛盾,相反更像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只有在课前考虑充分,胸有成竹,教学的时候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才能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让课堂教学平衡于两者之中,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也才会出现!

二、精心预设 “预约”生成

一堂成功精彩的课,其因素不仅仅在“生成”,还在于教学的提前预设,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追求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教学的提前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独具匠心,通过精心“预设”去预约“精彩生成”,通过“生成”更好地完成“预设”目标。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课那真是太精彩了,师生在情感交融和思维碰撞中动态生成,妙趣横生,让听课者沉醉其中,真是一种享受。但黄老师有一次做讲座时举的一个精心预设例子让我至今难忘。他说有一次他到大连去上观摩课,内容是“比的意义”,怎样才能找到师生情感的融汇点、开好关键的“头”呢?上课前他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晚上偶然看电视足球赛时忽然想到:大连人 从大人到小孩都酷爱足球,当时就有一个足球赛在那里举行,何不以此打开话闸呢?这一精心预设的情境果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得相当成功,这里充分证明了成功的教学得益于教师精心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1、把握预设内容 深入钻研。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从预设的本质看,我觉得就一节课来说必须把握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情境创设、教学手段这六个方面(具体阐述略),深入钻研,提前预设。

2、讲究预设艺术,精心构思。

可以说,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在预设时则应讲究预设的艺术,精心构思,巧然天成。

(1)巧用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留白”,就是说作画时不能太满,要留有空白处,才令人有想象的空间。教学预设更是如此,预设时,不要讲究“丝丝入扣,环环相连”,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裕的展示机会、多向的交流互动;环节也不要太细,太细就可能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预设的轨道上,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自由探索;问题不要太碎,浅显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要尽量减少,使预设留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

(2)讲究弹性原理。如何让预设来得巧妙,能够“预约”生成?我认 为用弹性预设促进生成是揉捏生成和预设一个很好的方法,弹性预设既指明了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在预设教学方案时,要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回旋余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只是基本的,可以在教学中得以修正,在生成中得以调整;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也只是基本的流程,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发生变化。正是这些不确定性的“可以”,就有可能使得课堂极富弹性,有可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也极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磨擦出创新的火花。

(3)具有板块意识。以往在设计教案时讲究“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式”的直线型模式,教案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新课程导入→新课展示→巩固深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流程未免呆板,不知不觉中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板块式”就意味着可移动,可增删,板块式的教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比如根据学生的旧知掌握程度,“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可以不要,直接进行新课或者在新课展开后,如发现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了解不够,则可增设铺垫环节。另外在每个大板块下应该细分出若干“小板块”,教学中究竟需要哪种,取舍哪种,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灵活而定,自然生成。

三、动态生成 “迎接”精彩

实际上,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堂更多的是“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此时,就需要教师“灵活生成”、“妙手生花”,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即时作出判断,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使静态的、固定化的教学预设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为动态生成导航护航,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

1、善待意外 演泽思维精彩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上的节外生枝也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泉的涌动。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

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2、巧化尴尬 呈现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的未知答案。教师对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往往会心存不悦,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抓住这一珍贵资源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显而易见,同时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就会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机智教师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生2: “不,知识是射线,因为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说:“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多学一些知识。”

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没有逃避,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同时及时地点拔化解,这样既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又适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3、关注差异 引发不同生成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认知差异的,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差异,创设探究的空间,留有思索的余地,鼓动学生自主探索,质疑问难,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让课堂中的存“异样的声音”,出“意料外的画面”,引发不同层面学生的生成。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前面创设情境引入到新课揭示课题“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你能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创造一个圆吗?”在这里只提到“利用你身边的工具”,并没有要求用什么样的工具,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就是期望不同差异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成。学生动手尝试,有学生用圆规画得象模象样;有学生用圆形物体的底面印了一个圆;还有的居然是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令我着实震惊:这是古代 “圆出于方”思想的朴素体现!)„„活动后,学生纷纷汇报自己选择的工具和画圆的方法,然后又问:你们觉得这些圆有什么不同吗?„„

此时,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琢磨着圆的各种 知识,当然这些生成有低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不同生成引发全体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发现了知识,也使生成绽放出绚丽光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把握尺度 “预防”矫枉

展现动态生成、饱含生命灵动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是让人期待的!可“凡事皆有度,过枉则滥”,细细品味,有一些生成是“随意生成”,有一些生成甚至是“虚假生成”,这些“生成”令人生疑!生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慧眼,亦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及时对生成作出评判,从而把握好生成的尺度,预防生成的丢失和生成的矫枉,这样才是真实的课堂。

1.谨防生成的随意性。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为“长方体认识”,教学预设的流程是首先复习近平面图形,再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等立体图形,接下来进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际教学中当得出立体图形后,教师说:你想深入了解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吗?你想研究什么图形?此言一出出现了意外,一个学生说想研究正方体。这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原先的预案,顺应学生意愿,组织“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

读到此,我不禁在想:这位老师的果断选择真的正确吗?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意愿,甚至是个别学生的意愿,就轻易放弃了课前精心预设、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真的可取吗?正方体的认识离不开对实物的观察,而教学前教师毫无准备,如何让学生借助实物去探究?只能靠发挥想象力吧?再者说,如果学生说想研究“圆柱、圆锥、球”时,不知作者会作出何种选择呢?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并非意味着生成是可以随意的,生成是绝对自由的,教师可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们排斥那种绝对以教师主观预设为流程的强制灌输的课堂,我们也批判那种任由学生的主观意愿为主导的信马由缰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不能缺少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具有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而应在权衡的基础上相机引导,真正使生成适得其所,焕发动人光彩。

2. 巧辨生成的虚假化。

很多的时候,面对别人课堂上的诱人的精彩生成,我们很欣赏,由衷赞叹。进而也会自怨自艾:为什么我的课堂就缺少这样的精彩呢?为什么我的学生就没有如此的敏锐睿智呢?而一次亲身经历让我大跌眼镜,如梗在喉。

这是一节大型的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分数的意义”,执教者凭借其精心的设计,精湛的技艺,令听课教师全神投入。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生成片断博得了听课者的阵阵掌声:在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小结出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图形、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什么是分数?接着教师说:那么数学家们又是怎样定义分数的呢?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语并读一读,这时一个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里的1为什么要加引号?”此言一出,教师非常激动地表扬了他,也把气氛渲染到高潮,接着又一个同学举手说:“大概这个1有时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图形、一个整体,不是我们讲的1、2、3、4的1吧”。多精彩的回答,今天的教学实效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这节课又得到听课者的再次掌声。

本来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完美的印象,可偶然间听到的对话却让它在我心目中大打折扣。学生下课后有两个学生边走边小声议论:那两个学生的一问一答 是老师事先安排这样回答的。原来是课前设置好的“生成”!我不想批评那位老师,只是想探讨:这种虚假的生成有意义吗?为了教师个人的声誉而伪造的生成有价值吗?真诚的希望我们的课堂摒弃虚假,还原本真,让动态生成真的美丽动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迎接精彩的到来!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2

一、做好预设工作

预设就是在方向上掌控, 让学生知道如何理解文本。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善于引领学生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 超越教材, 跳出文本, 拓展更多的课外资源, 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书。这样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从而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例如,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课文, 吃透教材课文。此篇幅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 意境隽美, 所蕴涵的道理非常深刻。课文原本是一首歌曲, 教师在教学中初步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歌曲的欣赏让学生进入学习场景, 学生在学习歌词基础上, 也可以了解乐谱。但学生对歌词所描述的以前的人们的生活了解较少, 如果不加以引导, 学生难以理解旧中国的疾苦, 所以教师不能依赖单纯的讲解。教师在预设时就应该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形成新旧中国生活的对比, 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产生对祖国的感激之情。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生成中, 不宜偏离预设, 让学生的思维、思路、情感沿着预设的方向前行。

二、促进有效生成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而生成是教学出现的“意外”, 生成是教学的真实过程。说是“意外”, 也是合理发现的教学过程和细节,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引导, 优化生成, 促进有效生成, 规避无效的生成。

例如,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讲的是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残疾青年为了成全文中主人公“我”因喜欢书而买不起书的愿望, 残疾青年的美丽谎言尊重了主人公“我”, 包含了深切的关爱。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 感悟“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我”的尊重。看下面一些教学片断:

师:主人公“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通读全文, 将锻炼相关的重点阅读能力, 教师预设的是: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

生1:主人公喜欢看书, 又买不起书, 残疾青年让“我”免费看书。

生2:残疾青年让“我”将马草卖给他, 这样可以换取看书。

师: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 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 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残疾青年真的有马吗?他为什么这么做?

生:为了能看“我”看书, 是一个交换条件。

师:残疾青年说谎话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善意的谎言?

生:是为了尊重“我”, 不让我觉得免费看书, 而是为了让“我”心安理得地去读书、去学习。所以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这样的引导能促进学生情感, 能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这样的生成更有效。

三、把握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每时每刻都在生成, 大多数生成是预设的结果, 但课堂每时每刻都存在没有预设的生成, 这也被叫作意外。作为教师, 如何处理意外, 是憎恨、愤怒, 还是看着一次难得机会, 我们对待意外生成的态度, 决定了结果。正如叶澜教授说的“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我们处理好这些意外的生成, 将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 在教学《谈礼貌》这一课时, 文章通过三个故事来阐述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育人们要懂得礼貌待人, 懂得人与人的交往礼貌, 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时, 教师首先课件出示句子:他在马上吼道:“呔, 老头儿!爷问你, 小校场往哪去?”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其中的词语, 如“吼, 呔, 老头儿, 爷”, 这其中就突出的是牛皋的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及无礼貌的行为。这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行为。这时一个学生说了他自己的观点:“对有礼貌的人, 才有礼貌;对无礼貌的人, 也不必有礼貌。”这是一个课堂的意外, 很多教师无从入手, 都怕处理不好适得其反, 为此很多教师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漠视这样的突发意外生成。但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 学生的困惑还在那里, 教师如果这时恰当地处理, 可以让教学变得更有趣。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这样做的:“礼貌不仅是对人的态度, 更体现了自身的素质, 不礼貌的人准会受到限制或者不好的结果, 而我们不可能狗咬了我们一口, 我们也要狗一口吧 (这时学生笑了) 。礼貌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同学们指导以后我们怎么做了吧!”

这样的处理, 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而且也让学生更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 而且从德育情感上教育了学生, 让学生树立了整个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的课堂能不精彩, 能不有效吗?

总之, 课堂预设与生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统一的过程, 是动态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有效调控、灵活处理,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总是在预设与生成中完成教学的, 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包括备课、准备材料等都可以看成教学的预设, 而课堂是随机变化的, 出现的一切状况都是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问题, 能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设,生成

参考文献

[1]万小玲.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8) .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3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确,现代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要更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预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或改编。

2.为“生成”留白。传统的预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

二、理智“生成”,为“预设”添彩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光彩。要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沉着应对。当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时,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如在上《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按照教材的意图教师预设了以下环节:设计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4、6、8份,涂上颜色表示1/2、2/4、3/6、4/8,准备将纸条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度,并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它们是相等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都是把纸条的一半涂上颜色,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实际上课时,老师在开门见山地引入了课题后,就随口问了一个问题:“你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了解?”教师的目的是设疑,估计没有学生能讲对或讲全,然后按上面预设的步骤开始新课。没想到一个学生马上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一样。”这显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但既然学生说出来了,教师也不能“听”而不见。此时,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问道:“那什么是商不变性质?”请这个学生回答,还请了其他几个学生把商不变性讲全、讲正确。最后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套用商不变性质的格式讲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将“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改成“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虽然没有完全按照预设的环节走,但教学显得很自然、流畅,并且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时教师不能打压学生的观点,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数学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他的超出本课教学内容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正题”上来。总之,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

小学作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篇4

关键词:预设和生成、支架教学法、学生中心、灵活性、兴趣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组矛盾。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课案的准备是必要的,它帮助了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知识。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设计不一致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不应该用拘泥于教材而丧失了课堂的灵活性。

所以我们在设计作文教案的时候,应当留出相当的空间作为弹性的回旋,教案应该是粗线条的,开放的,给教学实施留有发展的空间,不应当过于详细和封闭,使内容不易及时调整。比如说我们在教学生写物的时候,不能说自己教案里写了兔子是白色的,那么教师思想里就先入为主的想所有答案都是白色的了,当学生说出兔子是黑色的,灰色的,这都是可以的。事物的特点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得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的教案只是一时一地之作,并不是权威的百科全书。

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教学方式叫做支架式教学。它的原理是先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然后渐渐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方式可以也可以应用到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来。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指导教学,比如说怎么写物,老师先大概描述一下这个东西的轮廓,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丰富这件东西的细节,慢慢去补充它,最后成为一个好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所介绍的轮廓便相当于是一个支架,他帮助了学生见到写这篇作文的基本结构,然后这中间的添砖加瓦的细节活便交给了学生们自己去做,学生在老师指导和自我探索中找到写作的乐趣,我想着也是处理预设和生成的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啊。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个问题。预设强调老师的指导性,生成着重于学生学习的自发性。所以既要注重老师指导,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作文课堂上体现的就是老师讲如何写和让学生自己写。作文课顾名思义便是写作文,主体在于学生。老师的讲只是辅助的作用,最后的着力点还是要落到学生的作上来,所以老师应当花最少的时间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作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5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中 期 小 结 报 告

长铺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高 芳执笔

我校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AJKT 2008-24)自2008年6月启动以来,至今已历时一年多了。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鼎力支持下,我们的研究工作正按照预定的计划稳步、有序地开展。经历了充分的准备阶段后,研究工作就步入了扎扎实实的运作阶段。

我们的研究,自始至终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动整合的活动过程。我们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农村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积极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

我们的研究,坚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积极实践、主动反思、不断交流”为原则。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更深入更有序更科学地开展,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 1 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正确理解和把握“预设”和“生成”的概念,以及深入探讨二者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

2.重点从“教学结构设计”、“教学问题设计”、“板块教学”、“教学语言设计”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前预设的有效策略。

3.重点从“课堂对话”、“多元解读”、“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等角度深入研究课堂生成的基本规律。

4.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角色的转化过程。5.以前机械单一的灌输式课堂与现在民主互动式的生成性课堂的差异。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的安排,2008年6月——9月为“准备阶段”,我们重点完成了学习、论证、立项、定方案等工作;2008年10月——2009年2月为“运作阶段”的第一小阶段,重点进行了教学预设的研究,辅之以增强课堂生成的意识;2009年3月——2009年7月为第二小阶段,重点进行了课堂生成的研究,辅之以结合教学预设的思想;本学期进入综合性研究阶段,提炼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这里我们主要对课题研究前半个时间段的工作作中期汇报。

(一)建立机构,形成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课研工作 1.确立课题小组,分工明确。为确保《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研组由我们的业务校长、县、市小语会理事徐跃前担任组长,市级教坛新星高芳担任副组长,并精心挑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特别是学校一把手陈文丰校长也亲自参加课题组的研究。我们以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级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对比班,实验班与对比班经常性开展活动。我们的研究立足于课堂,定期听课、评课、交流、反思,这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每一项工作、每一阶段的工作我们都明确分 工,专人负责,并尽心尽力地做好记录,写好小结,整理归档,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制订了“课题研究奖励办法”,二是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考核、评优晋级相联系,极大提高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有底蕴地开展课研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在认真搞好实践研究的同时,重点加大教育阅读的力度,在准确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汲取别人先进教学经验中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落实教育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我们激励每一位教师勤读书勤学习,一要继续认真学习新理念,写心得体会;二要广泛阅读教研资料,学会收集、归纳、整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丰厚自己的研究知识。根据课题组分工,带领大家进行理论学习的是陈校长。在此期间,陈校长带领我们系统学习了《新课程,新理念》、《创新能力教程》、《创新教学设计》等理论著作;带领我们学习了《生成不可预约的美丽》、《动态与生成的初步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前预设》、《别让生成入误区》等相关文章。徐校长也为我们作了“着眼课堂生成,着力教学预设”专题讲座。除了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之外,我们还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课堂教学网、人教网、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庆教育博客等都是我们经常光顾的网站。通过学习,课题组人员的积淀丰厚了,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研究有底了。

(三)立足课堂,多边交流,有实效地开展课研工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课堂。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研究内容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一年多来,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教学交流:

2008年10月30日,张丽华老师上研讨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008年11月13日,石云荣老师上研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2008年11月26日,课题组成员赴河塌中心小学学习、交流; 2008年12月4日,胡明兰老师上研讨课:《乌塔》; 2008年12月5日,课题组成员赴松兹小学学习、交流; 2008年12月11日,余小姝老师上研讨课:《农村的变化真大》; 2008年12月19日,徐声喜老师上研讨课:《好汉查理》; 2008年12月23日,高芳老师上研讨课:《小熊住山洞》; 2009年3月5日,徐玉莲老师上研讨课:《走向生活》; 2009年3月19日,石爱兰老师上对比课:《猴王出世》; 2009年3月31日,石炜平老师上研讨课:《梦想的力量》; 2009年4月10日,唐达君老师上研讨课:《走进信息世界》; 2009年5月7日,叶汇琴老师上研讨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本学期我们连续听了部分课题组外老师上的对比课,在对比剖析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我校徐玉莲老师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她选送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搭石》一课,全体课题组成员以此为契机,反复展开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改课等研究活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打造。据了解,课堂的预设及互动生成的效果都很好,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四)积极反思,及时总结,有层次地开展工作

在这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生成,探索出一些课堂有效生成的方法与途径。现将我们的探索与发现汇报如下:

1.课前,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化线性预设为板块式设计。从知识整体入手,抓住突破口,条块切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更大的灵活度、机动性。改满负荷预设为弹性设计。有效生成的课堂预设,不能满打满算,要为动态生成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弹性设计是有留白的课前预设,具有一定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思维方法、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的时间等不是凝固不可变的,可以随着课堂的变化而灵活变动,随着学生的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变以教师为中心预设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设计。教学预设不能不顾“学情”,只关心教师自己如何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关注学生的 内心需要,学生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态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促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2.课中,巧妙捕捉善于生成。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或放大动态生成的瞬间,或扩展动态生成的亮点,多法并举,让全班同学分享之,共研之。如:挖掘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此为新的学习生长点;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拓展其他学生的思维等,即为“放大法”。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庞杂的,由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的利于正常教学,有的不利于正常教学;对那些不利于正常教学的消极信息,使之或大化小,小化无;或大化小,再适当利用其合理的部分;或给它来个“转折”,取其积极的因素,巧妙利用,这叫“缩小法”。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具体情况及生成资源的价值,及时、适度地调整预设教学环节,或临时增加教学环节,或临时删去预设的教学环节,或临时调换预设的教学顺序,此为“变序法”。

3.课后,主动反思强化生成。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生成资源都作当堂即时回应。根据生成资源的性质,有的作即时回应,有的作延时回应。如,由于课前背景资料准备不足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空间有限无法当堂探讨的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反思延时生成。反思主动延时生成,根据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参与人数,分为自主性反思生成与合作性反思生成;根据内容,分为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反思生成,在理论学习中反思生成,在实践与设计的对比中反思生成。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前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主要是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有侧重地进行单项研究,从两方面总结了一些成果。

(一)策略成果 1.教学预设策略:

(1)“活用教材”的策略。我们把“教教材”的做法变为“用教材”的理念。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 知识激活,形成富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2)“弹性设计”的策略。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在制定开放性学习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定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把生成资源进行最大效率的利用。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语文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

(3)“板块教学”的策略。“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调整的,而单一的教学方案的流程是固定不变的。板块式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另外,大板块下面又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2.课堂生成策略:

(1)“让学生先开口”——找准起点,因人施教。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它是教师“胸中有人”教学观的体现。

(2)“巧用学生的话”——自此及彼,趁热打铁。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 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师“胸中有整体”教学观的体现。

(3)“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4)“善用学生的问”——顺势延伸,乘胜追思。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的。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

(5)“活用学生的题”——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话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学生在新授环节中自己出题作为探究的材料,在巩固环节自已出题作为验证的材料。怎样将学生的这些材料用足、用活,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深入下去,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该策略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互动中生成的学习材料,当学生编的题出乎教师的意料时,要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从而生成教学的创意点,它是“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学观的体现。

(二)其他成果

1.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在课题组成员的一致努力下,课题组教师撰写教学论文30余篇,教学案例20余篇,教学反思20余篇,其中有部分教师的论文获县、市级一、二等奖,举行了城东五乡镇公开课2节,培养了一批专业素养强的、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

2.教师的业务素养、教育教学技巧等在实验研究中有了很大提高,备课更加精细,课前搜集资料越来越多,课堂不再是循规蹈矩地 上演预案,生成火花不断闪现。

3.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尊重,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学习、互动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五、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顾虑教学成绩,顾虑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在角色转变上还是有些迟缓,还应该鼓励他们要积极面对新形势,新教育,新理念,尽量跟上新课改发展的速度。

2.个别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总结研究的不够。不能像骨干教师那样积极进行实验、深入探讨,认真总结;没有带着问题,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还存在一些拖拉、散漫的不良习惯。

3.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异样的声音,在处理方法上不够灵活,甚至有些欠妥当。

4.研究工作中还缺少向城市的先进学校学习的机会,研究活动大多局限于校内,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活动较少,课题研究层次还不够深。

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课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2.勤开研讨会,勤听研讨课,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心得、教学经验、成功的教学案例等,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3.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树立课题研究典型,加大在课题研究的奖励幅度。

4.增加对课题研究的经济投入,多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学习,多听听名师的示范课以及学术报告等,开阔眼界,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7

●及时捕捉生成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程序是否合理, 环节是否清楚, 能否突出教学重难点, 能否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对促进学生信息科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面对的是一群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 在小学信息课堂中, 虽然小学生在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能随着教师的预设走,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会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能随时捕捉师生在活动中生成的预设外的问题, 并使之产生新的资源。在信息科技的课堂中, 因为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情况更时有发生。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一份制作好的环保标志。 (可能由于操作中的原因, 环保标志上树的图片被地球的图片遮挡住了, 教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生:为什么树的图片没有了?

师:我们来移动一下图片, 看看树的图片去哪里了。

生:在地球图片底下。

师:为什么图片的位置会颠倒?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引导学生理解叠放次序的概念。

这个环节原本不在教学预设中, 可是由于操作过程的疏忽, 生成了这个问题, 教师及时捕捉住了这个问题, 增加了一个教学过程, 在不影响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 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二条中引用过一位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由此可见, 要想更好地进行生成预设, 精心钻研教材备好课是尤为重要的。实际上,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 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但能有不断生成的课, 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而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 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 缺乏生机和活力;当然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 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 课堂教学也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因此, 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适, 能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更加精彩。

●多面创设资源

在信息科技课堂中, 计算机不是唯一可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来创设不同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片段二:

在《表格设计》一课中,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资源:

文字和表格都是描述信息的方式, 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向学生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两种不同描述信息的方式, 并能在了解这两种描述方式的同时, 自动地找出一种更为合适的描述信息的方式。

信息科技课堂中, 撇开计算机这一教学资源不说, 教师创设的优良的教学资源, 如讨论资源、学习单等都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效创设情境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情境创设是我们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预设手段之一。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 也可以在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 具有学习背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 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在教学演示文稿这一教学内容时, 我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 创设了《世博知识宣传员》这一个教学情境。

我下载了世博会的宣传片, 并进行裁切, 去除提示文字, 在课堂上播放, 让学生猜, 学生纷纷叫嚷起来:“世博会宣传片。”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我又出示了世博会的一些宣传海报, 提出“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什么”、“吉祥物是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 学生一下子都能自信满满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又提高了题目的难度:“有谁知道第一届世博会是在哪里举行的?”“海宝的形象有什么意义?”学生们虽然被问住了, 但是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 在这样的情境下, 我乘机推出了“世博知识宣讲团”这个主题, 关于世博会还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不了解的, 我们三年级的学生要组织一个世博会知识宣讲团, 向全校学生介绍世博会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境之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评价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 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一堂成功的课, 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 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教师的评价方法可以是多样的, 给学生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具体的、易于学生操作的, 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时就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评价指标, 让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根据评价指标,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作品, 最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预设评价指标, 利用评价来调节教学, 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功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8

一、什么是预设与生成

预设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推开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实时生成表现为即时性、随机性,而非刻意,具有生成价值。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的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

2.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但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当教前预见面对活生生的人时,作为教学的预设,一要能“升级”,二要有“超越”。所以,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

3.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一对矛盾统一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看来,生成与预设成功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三、在预设与生成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1.精心预设,有效生成。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生成。进行教学预设时,精心但环节不要太多,要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向的交流互动,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时,我预设将学生分成5组,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放入5个箱子内,其中1个箱子里全放白球,1个箱子里全放黄球,其余三个箱子黄、白球混放。课堂上,让每组学生分别从各自箱子里摸球,比较摸出黄球的情况。当学生摸完后发现,其中一组根本摸不出黄球,而其中另一组则全是黄球。这时,教师说明放球的情况,因势引导。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熟悉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的概念。

2.多种预设,促进生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预设目标:运用图形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预设圆面积转化的多种教学方案。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3.突破预设,精彩生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随时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想法。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设计,预设之外的“生成”也是可能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甚至放弃原有的预设,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实施。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精彩。

在教“9的乘法口诀”时,我预设先让学生看图,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可刚让学生观察图,课堂上就发生了预设之外的变化。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会背9的乘法口诀。(在预设中,应是逐步归纳后再引导学生回答)

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有的甚至还背了起来。我愣了一下,马上决定突破原来的预设。

师:你们真棒,9的乘法口诀已经会背了。那么,还有不会背的同学吗?

几个小手慢慢举了起来。(我考虑应该有不会背的学生)

师:还有些同学不会背,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用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有的学生思考着,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教身边举手的同学。学的同学听的认真,教的同学热情更高。我对学生进行鼓励后,进一步讲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细细品味新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 篇9

是狗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最近议论最多的就是狗,所以我们以此热点为切入口开始我们新学期的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

本次活动通过欣赏故事:“冰河里最后一只义犬”,激发他们对狗的喜爱,并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狗的故事,产生探索狗的其他方面的愿望。活动前孩子们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狗的故事,本以为,听了我讲的故事后他们会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可是当故事讲完时,孩子的表现出忽了我的预设,他们对故事中主人该不该杀狗产生了分歧,并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教师的预设与孩子的生成出现了偏差,怎样处理这种偏差呢?教师要敢于挑战自我,重视孩子的生成,及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反映,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于是我表扬了他们爱思考,坚持自己的想法的行为,组织他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辩论赛,这是他们亲身参与的第一次辩论赛,孩子们表现除了异常的热情,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发言,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石雨恒和李弈菲也都主动发言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10

摘 要: 新课改实行之后,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质量,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就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生成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科学课堂 教学设计 预设与生成引言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之间存在互生共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严格设计,并通过课堂生成彰显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预设与共生的关系,需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教学实际情况,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动态生长的过程。就初中科学教学来说,如何让该门学科在课堂上焕发生机是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运用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此目的。教师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让其在科学教学中发挥更高的价值。

一、精心设计――生成的前提条件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矛盾体的两个方面,看似是两个方面,但是相辅相成。只有预设才能更好地生成,只有以生成为目的才能更好地预设,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将两者统一规范则可以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平添新鲜血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精心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比如,笔者进行“温度测量”教学的时候,便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感受自身周围温度,对环境温度进行预测。而后笔者设计让学生使用杯子盛水,但是水温则有所变化,有的很烫,有的很凉,有的则是温水,让同学们首先使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感受温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感受。之后让同学们进行温度测量,通过测量出来的温度数值让同学们对不同温度从感性认识生成理性认识。

教师设计预设内容的时候,应当进行弹性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自己的认识,也就是在此过程中“生成”,而“生成”部分不应当由老师予以“代劳”,应当让学生自己感知、体会、总结,从而将知识予以内化,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二、重视过程――生成课堂资源

资源的生成更为重要的是依托于一个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说是最好的促进课堂资源生成的途径。这种方式能带给学生更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让课堂产生极强的吸引力,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一味教学,而应当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对于课堂中生成的“亮点”随时捕捉,将有限的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

比如,笔者进行“代代相传的生命”教学的时候,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那就是通过印泥让学生对自己身体中的代码――指纹进行收集。但是,笔者依然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带上印泥,这让指纹的收集陷入被动状态。但是,笔者并没有因此放弃教学任务的完成,反而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替代”工具。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努力的力量,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文具,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对指纹进行收集,本是一次课堂危机,却成了妙趣横生的体验过程,学生感受到运用智慧的快乐。

预设能让老师对教学进度和状况进行有效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其不意、意想不到的“亮点”,教师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效把握产生的亮点,并将其纳入课堂临时设计中,从而让课堂展现出不同的生机和活力。

三、实践参与――生成创设的重要途径

“预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想让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有效强化,所学知识予以内化,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萌生新的发现、新的创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感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全方位发展,让老师的劳动展现出耀眼的光辉,让两者有效交融,让预设和生成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比如,笔者教学“物质溶解”时,便让学生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药品的溶解产生的吸热和放热实验,了解物质溶解的特性。实验内容本非常有趣,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动手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很多同学对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性质有了了解,对于两者在吸热和放热方面的表现有了认识。并且,学生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了总结,让预设和生成充分融合。在之后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教师进行的预设工作最终要体现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提升自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中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将预设与生成有效结合,其产生的效能才强大。因此,教师要注重进行高水平预设,并注重动态生成,以及相应的应用,最终让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 篇11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构建和谐课堂

所谓“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设定、计划”。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具体说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得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

所谓“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体说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随着《课标》的深入实施,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培养思维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不是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发掘、积极引导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啄。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演示一则实验、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教师真正的教学艺术,其睿智不是表现在知识“先知于学生”,而是表现在认识“落后于学生”。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形成思维的障碍,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究发现、交流撞击,然后在课堂上自然形成一些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宝贵资源加以利用。由此看来,精心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促进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质量。

二、灵活预设,动态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要面对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授叶澜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在教学方案预设中,教师要灵活预设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可能,不仅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要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也才能为生成创造出空间。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当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都得到极大调动的情况下,课堂才会有学生的动态生成。因此,当教学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适时调整、灵活选择、整合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三、超越预设,强化生成

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好的预设才能产生有效的生成,但如果能超越预设,那课堂效果将会更加精彩。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

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是对预设的超越。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那课堂效果将会更加精彩。。

四、预设与生成并举,构建和谐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有效。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的:“要把教学内容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预设和生成可以做到和谐统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预设与生成并举,才能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并进行有效的利用,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2]王琨武[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预设”不容忽视[J],《新课程研究》,2006.2

上一篇:七夕追女孩经典祝福短信下一篇:光纤通信题和答案